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3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三十七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三十七卷目錄

 廬山部彙考一

  圖

  考

山川典第一百三十七卷

廬山部彙考一

[编辑]

《山海經》之三「天子鄣山。」

廬山在今江西境內,南距南康府城二十里,北距九 江府城二十五里。其山三面臨水,一面連山,綿亙垂 五百餘里,奇峰異跡,不可勝數。真東南之巨障,神仙 之奧區也。歷代更名不一,今止謂之「廬山。」

廬山圖

廬山圖

[编辑]

按《山海經海內南經》:「三天子鄣山,在閩西海北。」今 在新安歙縣東,今謂之三王山,中江出其邊也。《張氏 土地記》曰:「東陽永康縣南四里有石城,山中有小石 城,云黃帝曾遊此,即三天子都也。」

《海內經》:「南海之內有山,名三天子之都。」《一本》三「天 子之鄣山。」

按:《後漢書郡國志》,廬江郡。釋慧遠《廬山記略》曰:「山 在尋陽南,南濱宮亭湖,北對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 里,有匡俗先生者,出殷周之際,隱遯潛居其下,受道 於仙人,而共遊其嶺,時謂所止為仙人之廬而命焉。 其山大嶺凡七重,圓基周迴垂三五百里,其南嶺臨 宮亭湖,下有神廟,七嶺會同,莫升之者。東南有香爐 山,其上氛氳若香煙,西南中」石門前有雙闕,壁立千 餘仞,而瀑布流焉。其中鳥獸草木之美,靈藥芳林之 奇,所稱名代。《豫章舊志》:「匡俗字君平,夏禹之苗裔也。」 按《水經》,「廬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經》三:「天子都,一 曰天子鄣。」王彪之《廬山賦敘》曰:「廬山,彭澤之山也。雖 非五嶽之數,穹窿嵯峨,實峻極之名山也。」孫放《廬山 賦》曰:「尋陽郡南有廬山,九江之鎮也,臨彭蠡之澤。」按 宋本作接「平敞之原。」《山圖》曰:「山四方,周四百餘里,疊障之 巖萬仞,懷靈抱異,苞諸僊跡。」《豫章舊志》曰:「廬俗字君 孝,本姓匡,父東野王共鄱陽令吳芮佐漢定天下而 亡。漢封俗於鄡陽,曰越廬。君俗兄弟七人,皆好道術, 遂寓精於洞庭之山,故世謂之廬山。漢武帝南巡,睹 山以為神靈,封俗。」大明公遠法師《廬山記》曰:「殷周之 際,匡俗先生、奚道仙人,共遊此山,時人謂其所止為 神仙之廬,因以名山矣。」又按周景式曰:「廬山匡俗,字 子孝,本東里子,出周武王時,生而神靈,屢逃徵聘,廬 於此山,時人敬事之。俗後仙化,空廬猶存,弟子睹室, 悲哀哭之,旦暮同烏號。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斯耳 傳之談,非實證也。故《豫章記》以廬為姓,因「廬以氏。」周 氏遠師,或託廬墓為辭,假憑虛以託稱。二證既違,三 情互爽。按《山海經》創志,大禹記錄遠矣。故《海內東經》 曰:「廬江出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是曰廬江之名。山 水相依,互舉殊稱,明不因匡俗始,正是好事君子強引此類,用成章句耳。又按張華《博物志》曹著傳,「其神 自云姓徐,受封廬山。後吳」猛經過,山神迎猛,猛語曰: 「君王此山近六百年,符命已盡,不宜久居,非據。猛又 贈詩云:『仰矚列仙館,俯察王神宅。曠載暢幽懷,傾蓋 付三益』。」此乃神道之事,亦有換轉,理難詳矣。吳猛,隱 山得道者也。《尋陽記》曰:廬山上有三石梁,長數十丈, 廣不盈尺,杳然無底。吳猛將弟子登山過此梁,見一 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甘露漿與猛。又至一處,見數 人為猛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寶,欲以來示世人,梁即 化如指。猛使送寶還,手牽弟子,令閉眼,相引而過。」其 山川明淨,風澤清曠,氣爽節和,土沃民逸,嘉遯之士, 繼響窟巖,龍潛鳳采之賢,往者忘歸矣。秦始皇、漢武 帝及太史公、司馬遷咸升其巖,望九江而眺鍾彭焉。 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竦,其狀若 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導雙石之中,懸流飛瀑,近三 百許步,下散漫千數步,上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霄 中矣。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冠軍將軍劉敬宣每登 陟焉。其水歷澗逕龍泉精舍南,太元中,沙門釋慧遠 所建也。其水下入江南嶺,即彭蠡澤西天子鄣也。峰 磴險峻,人跡罕及。嶺南有大道,順山而下,有若畫焉, 傳云匡先生所遊。至江道巖,上有宮殿故基者三,以 次而上,最上者極於山峰。山下又有神廟,號曰宮亭 廟,故彭湖亦有宮亭之稱焉。余按《爾雅》云:「大山曰宮。」 宮之為名,蓋起於此,不必一由三宮也。山廟甚神,能 分風擘流,住舟遣使,行旅之人過,必敬祀,而後得去。 故曹毗詠云:「分風為貳,擘流為兩。」山東有石鏡,照水 之所出。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見人影,晨光初曜,則 延曜入石,毫細必察,故名石鏡焉。又有二泉,常懸注, 若白雲帶山。《廬山記》曰:白水在黃龍南,即瀑布也。水 出山腹,挂流三四百丈,飛湍林表,望若懸素。注處悉 巨井,其深不測,其水下入江淵。廬山之南有上霄石, 高壁緬然,與霄漢連接。秦始皇三十六年,嘆斯嶽遠, 遂記為上霄焉。上霄之南,大禹刻石,誌其丈尺里數, 今猶得刻石之號焉。湖中有落星石,周迴百餘步,高 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 介立大湖中,周迴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瓌 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 詳也。《耆舊》云:「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 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辨之也。

按釋慧遠《廬山記》:山在江州潯陽南,南濱宮亭,北對 九江。九江之南為小江,山去小江三十餘里,左挾彭 蠡,右傍通川,引三江之流而據其會。《山海經》云:「廬江 三天子都,入江彭澤西。」一曰天子障彭澤也。山在其 西。故舊語以所濱為彭蠡,有匡續先生者。一作俗出 自殷周之際,遯世隱時,潛居其下。或云續受道於仙 人,而適遊其巖,遂托室巖岫,即巖成館。故時人感其 所止,為神仙之廬而名焉。其山大嶺,凡有七重圓基, 周迴垂五百里。風雲之所攄,江山之所帶,高巖仄岸, 峭壁萬尋,幽岫窮崖,人獸兩絕。天將雨,則有白氣先 摶而纓絡于山嶺下。及至觸石吐雲,則倏忽而集。「或 大風振巖,逸響動谷,群籟競奏,其聲駭人,此其化不 可測者眾。」嶺中第三嶺極高峻,人所罕經也。太史公 東遊,登其峰而遐觀,南眺五湖,北望九江,東西肆目, 若涉天庭焉。其嶺半里許有重巖,上有懸崖,古仙之 所居也。其下有巖,漢董奉復館于巖下,常為人治病, 法多神驗,絕異俗醫。病愈者,令栽杏五株,數年間蔚 然成林。計奉在人間近三百年,容狀常如三十時,俄 而昇仙,絕跡干杏林。其北嶺西巖之間,常懸流遙霑, 激勢相趨百餘仞,中雲氣映天,望之若山有雲霧焉。 其南嶺臨宮亭,湖下有神廟,即以宮亭為號,其神安 侯也。亭有所謂感化,七嶺,同會于東,共成峰崿。其巖 窮絕,莫有升之者。「昔野夫見人著沙彌服,凌空直上, 既至,則踞其峰,良久乃與雲氣俱滅。」此似得道者,當 時能文之士,咸為之異。又所止多奇,觸象有異。北背 重阜,前帶雙流。所背之山,左有龍形,而右塔基焉。下 有甘泉湧出,冷暖與寒暑相變,盈減經水旱而不異, 尋其源出自於龍首也。南對高岑,上有奇木,獨絕于 林「表數十丈,其下似一層浮圖,白鷗之所翔,元雲之 所入也。東南有香爐山,孤峰獨秀起,游氣籠其上,則 氤氳若香煙;白雲映其外,則炳然與眾峰殊別。將雨, 其下水氣湧出如馬車,蓋此龍井之所吐。其左則翠 林,青雀,白猿之所憩,元鳥之所蟄。西有石門,其前似 雙闕,壁立千餘仞,而瀑布流其中,鳥獸」草木為美。靈 藥萬物之奇。略舉其異而已耳。

按《潯陽記》:「匡俗,周武王時人,屢逃徵聘,結廬此山。後 登仙,空廬尚在,弟子稱為廬山」,又名匡山,蓋稱其姓 也。

廬山頂上有一池,水池中有三石鴈,霜落則飛。山北 有五老峰,於廬山最為峻極,橫隱蒼穹,積石巉巖,迥 壓彭蠡,其形勢如河中虞鄉縣前五老之形,故名之。 「上霄峰」,在廬山東南,秦皇登之,與霄漢相接,因名之高處有刻石,字大如掌,背隱起焉,僅百餘言。

按張野《廬山記》:廬山天將雨,則有白雲或冠峰巖,或 亙中嶺,俗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按《九微志》:「周武王時,方輔先生與李聃跨白驢入山, 煉丹得道仙去,惟廬存,故名廬山。」

按周景式《廬山記》:「廬山匡續,字子孝,本東里子,出武 王時。生而神異,屢逃徵聘,廬于此山。時人敬事之。續 後仙去,空廬尚存,弟子睹室,悲哀哭之,旦暮如烏號。 世稱廬君,故山取號焉。」

廬山之北,有石門水。水出嶺端,有雙石高聳其狀石 門,因有「石門」之目焉。水道雙石之中,懸流飛澍,近三 百許步,望之連天,若曳飛練於霄漢中矣。

按《豫章古今記》:「輔山即今廬山也。上有泉二,其一常 熱,可燖雞㹠之類,今為湯院。源之西有洪井,洪崖隱 焉。」

按《寰宇記》:匡裕兄弟七人皆有道術,結廬于此山。仙 去,宮廬尚在,故曰廬山。山有三宮,上宮居巖表,人不 能及,有三石梁,長十丈,闊盈尺,其下虛懸。晉術士吳 猛嘗于此巖樹下見一老翁,以玉杯承甘露漿與飲。 次宮隔一谷,有界城,悉是平石,兩邊有小圓峰,呼為 左右帳,立群石如駝馬之形;下宮在彭蠡湖際,其山 有紫芝田四十畝,常有二仙童採芝,人若逐之,但聞 呼曰「猖客。」若覓芝草,寂無所見云。

按《洞天福地記》:「第八洞天廬山,周迴二百六十里,名 洞靈詠真之天,在江州德安縣,真人周正時治之。」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江南廬山在江州潯陽縣 東三十二里,南康軍城北十五里,本名鄣山。《郡縣志》 云:匡俗廬于此山。漢武帝拜為大明公,俗號廬君,故 名。山周五百餘里,太史公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河。」廬 山東白鹿洞,唐李渤之隱居,南唐創書院。「潯陽今 德化」,匡俗字子孝。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南康軍廬山,在城北十五里。唐 白樂天《草堂記》:「康廬奇秀甲天下。」

「五老峰」,在廬山,五峰相連,故名。浮屠、老子之宮,皆在 其下。

「漢陽峰」在廬山上。

獅子峰在五老峰之東。

「蓮花峰」在廬山。

三石梁,《潯陽記》:「廬山有三石梁,長數尺,廣不盈尺,杳 然無底。吳猛與弟子躡石梁而度,見金闕玉房,地皆 五色,見一老翁坐桂樹下,以玉杯承露與猛。」

青牛谷在五老峰下。《九江錄》云:「昔有道士洪志,乘青 牛得道于此。」

錦繡谷,《廬山記》云:「奇花異草,不可殫述。三四月間,紅 紫匝地如錦繡,故名。」

白鹿書堂唐李渤與兄涉俱隱于此山,嘗養一白鹿, 因名之。南唐昇元中,建學館,以李道為洞主,掌其教 授。《長編》云:「太平二年,知江州周述言,廬山白鹿洞學 徒嘗數千百人,乞賜《九經》,使之肄習。」詔國子給本,仍 傳送之。

《五老堂蘇子由詩》:「五老高閑不入城,開軒肯就使君 迎。座中不著閑賓客,物外真成六弟兄。」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廬山,在府城南山之陰也,古名 南鄣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周二百五十里,其山九 層,川亦九派,一名匡廬山,亦曰康廬,又為匡山,又曰 匡阜。」《道書》第三十六福地,「天將雨,則有白氣先摶而 纓絡于山嶺下,俗謂之山帶。及至觸石吐雲,則倏忽 而集。或大風振巖,逸響動谷,群籟競奏,其聲駭人。其」 山有上霄峰、雙劍峰、雞公山、圭璧峰、錦繡峰、蓮花峰、 佛手巖、香爐峰、大林峰、擲筆峰、紫霄峰、石門諸勝,而 五老峰為最高。又有蓮花洞、繙經臺、聖燈崖、虎溪、天 池、康王谷、栖賢谷、文殊臺、清源池、金井、玉淵,無不極 其高深幽怪,而瀑布尤甲天下。至如石鴈之翔舞,寶 樹之扶疏,乃其小者矣。伏滔謂為「江陽之名岳,梁元 帝謂為南國之德鎮,湛方生以為神明之區域云。 按《江西通志山川考》。『廬山在南康府治北二十里,脈 接衡陽。由武功來,古南障山也』。」

又在九江府城南二十五里,其脈來自高良白藤,迤 𨓦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群山所奔湊也。 按《南康府志山川攷》:「廬山在郡治北,脈接衡陽,由武 功來。去治約二十里,古南鄣山也。亦謂天子都天子 障,又謂靖廬山。」又輔山。又《南康山志》傳「周武王時,方 輔先生與李老聃跨白驢入山,煉丹得道仙去,惟廬 存」,故名廬山。又匡俗一名續,字子孝,屢逃徵聘,廬於 此山。又《謝顥碑》:「周威烈王以安車迓匡續仙去,邦人 以先生姓,呼為匡山。」宋開寶中,避宋太祖諱,更名康 山。今仍稱廬山。山高二千三百六十丈,又云七千三 百六十丈,凡有七重,圍基周迴五百里,出風入雨,懷 靈抱異,道書稱為第八洞天,是南方巨鎮也。

五老峰去縣北三十里,為廬山盡處。石山骨立,突兀 凌霄,如五老人駢肩。然懸崖峭壁,人不可登。雲霧卷舒,倏忽變化,乃郡之發脈山也。浮圖、老子宮多在其 下。唐李白、楊衡、元集虛、符載皆隱其麓。

香爐峰,在開先文殊寺後,其形圓聳如爐,常出煙霧。 「鶴鳴峰」,在廬山開先寺後,形仰如鶴,故名。南唐鄭元 素隱於下。

鐵船峰在縣西北二十五里。世傳許旌陽與吳猛乘 鐵船,二龍挾行,戒舟人勿視。至紫霄峰,茂林戛擊有 聲,舟人竊視,龍與船墮,故名。下有艑底池。

寨雲峰去縣北十里。天將雨,則雲先出其頂。

鷹嘴峰去縣西北十里,又名虎爪峰。

五乳峰,在縣西北二十里。其峰如五乳狀,故名。 繡毬峰,在縣西北二十里。

雙劍峰在開先寺右,兩峰峭拔如劍。

行龜峰,在開先寺後。形如龜,故名。

硃砂峰去縣北二十里,黃雲觀後。

起雲峰又名「摩雲峰」,去縣西二十五里。

太乙峰,去縣西北二十五里。

蓮花峰去縣西北二十五里。

獅子峰在開先寺瀑布泉側,形如獅子,故名。

白雲峰,去縣西二十五里,上有白雲洞,中有瀑布泉, 下有白雲亭。

紫霄峰,去縣北二十五里。神禹至敷淺原過此,刻石 石室中十六字皆不可辨,今石室迷不知處。秦始皇 登此,謂其與霄漢相接。又名上霄峰,漢武帝太史公 登焉,下有上霄源。

石鏡峰去縣西二十五里,金輪峰側有一圓石,懸崖 明淨照見人影,隱見無時。宋謝靈運詩「攀崖照石鏡」, 即指此也。

兜率峰去縣西二十五里。

直梭峰去縣西三十里白雲峰上,其形如梭。

漢陽峰廬山最高處,上凌霄漢,世傳漢武帝至其巔, 故名。亦曰「漢王峰。」

金輪峰,在縣西二十五里,頂有耶舍鐵塔。

般若峰,在杏壇庵外,取《浮圖經》二字以名。

黎仙峰去縣五十里。舊傳黎氏女昇仙之處。

「金印峰」,去縣北十里,形如印,下有李庭筠書堂址。 「幡竿峰」,在折桂庵後,其形特聳,如幡竿狀,下有幡竿 源。

凌雲峰,去縣北二十里,下有青牛洞,劉軻、劉弇、劉溉 三書堂。

玉巒峰在縣西三十里,慧日院側。

「石人峰」,近棲賢寺,有石拳聳如人狀。

佛頭峰去縣北四十里,下有大雄庵。

凌霄峰,去縣北四十五里,照德觀後,上有插雲峰,下 有詠真洞。唐女貞李騰空、蔡尋真嘗飛符煉丹於此。 雲錦峰,即雲錦屏,去縣十里。

九奇峰,《山疏》云:「九奇峰東起自含鄱嶺,西放乎上霄 峰,嵯峨角立,其奇者有九,故名。秦始皇、漢武帝皆登 其上。」

「犀牛峰」,在開先香爐峰側。

桃花峰一名「桃花尖」,去縣北四十里,在儒良嶺西。 仙姑峰在七都,去縣六十里,上有仙姑殿。

按《九江府志山川攷》:「廬山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其脈 來自高良白藤,迤邐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 群山所奔湊也。」

康王谷在廬山,去府城四十里。《竹書紀年》:「周康王十 六年,南巡狩,至九江廬山。」即此。

上霄峰在廬山上,有石室、石梁、瀑布。秦始皇嘗登此, 謂「與霄漢相接,有禹刻及秦皇、漢武刻。太史公亦嘗 登此。」

圭壁峰在府城南廬山北,與錦繡峰相並。下有仙人 巖,即今白龍潭上劉越洞。

香爐峰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廬山之北。峰形圓聳,氣 藹若煙。南有巨石如人,又曰石人峰。唐白居易詩:「寄 石攀蘿歇病身,芒鞋竹杖白綸巾。他時畫出廬山障, 便是香爐峰上人。」

「大林峰」在廬山天池寺側,下有新蘿岩、雞冠石、飯牛 池。

九奇峰,廬山諸峰合觀之有九。李白詩云:「屏風九疊 雲錦張。」

佛手巖,在廬山天池寺右,石壁垂下如手。

水簾洞,在廬山之下,洞之左右林壑奇,門高二十餘 丈,四時傾瀉如織。

濂溪港自廬山西北流,合龍開河入江。

芳蘭湖發脈廬山澗水,東流入彭蠡湖。水漲湖光㶑 灔,水退則一溝泓靜,岸草如蘭。 神泉在廬山錦繡峰下。宋紹興間,皇甫坦隱山中,高 宗名其居曰清虛觀。初,觀成,苦水遠,坦使人荷鋤劚 觀側,地應手泉湧。高宗聞,為大書「神泉」二字賜之,坦 鐫石壁。

石門澗在廬山下,水流石岸如門按《廬山通志山紀》,「廬山據江湖之會,其脈來自高梁, 白藤迤邐走東北,三面阻水,其西乃大陸,群山所奔 湊也。」其支南行三數十里,盡乎鄱湖之氾,南康郡之 所負也。西南行者,盡乎吳城;其東北行三數十里,盡 乎南湖。觜其折而西,則盡乎湓浦,九江郡之所居也。 蜿蜒蟬連,指列條敷綿亙垂五百里,實湓城星渚之 奧區,《洪州》諸郡下流之屏障。

伏滔《遊廬山序》云:「廬山者,江陽之名嶽也。背岷流,面彭蠡,蟠根亙數百里。」 遠公《廬山記》云:「其山大嶺,凡有七重,圓基周迴垂五百里」 ,平敞之《原山圖》云:「周四百餘里。」 周景式《記》云:「廬山高七千六百丈。」 《南康舊志》云:「高七千三百六十丈。」 王禕《六老堂記》云:「其陰土燥石枯,岡阜並出,以扼大江東來之勢,是為九江。其陽千」 巖萬壑,土木秀潤,是為南康。舊《志》云:「山脈自衡山東行,過分寧,為白藤、高梁。又東北至圓通,為廬山。」 《山疏》云:「廬嶽峰巒,橫潰四出,岧嶢寥廓,各為尊高,不相揖拱,異於武當、泰華諸名嶽。」

崇巖峻壁,奇標殊狀,亞於《五嶽》。

伏滔《廬山序》云:「重嶺桀嶧,仰插雲日,平敞之原。」 《山圖》云:「懷靈抱異,苞諸仙跡。」 晉湛方《廬山神仙詩序》云:「崇標峻極,辰光隔輝。幽澗澄清,積深百仞。阻絕重險,非人跡之所遊。窈窕沖融,常含霞而貯氣。」 真可謂神明之區域,列真之苑囿矣。張野《廬山記》云:「天將雨,則有白雲起,或冠峰巔,或亙中嶺,謂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宋支曇諦《廬山賦》云:「南面巍崛,北背迢遰。懸瀑分流以飛湍,七嶺重標而疊勢。映以竹柏,蔚以怪松。縈以三湖,帶以九江。嗟四物之蕭爽,森獨秀於元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衝。峭門百尋,峻閣千仞。香爐吐雲以像煙,甘泉湧瀑而先潤。」 梁元帝《廬山碑序》云:「廬山者,雖林石異勢,而雲霞共色。」 長風夜作,則萬流俱響;晨鼯曉吟,則百嶺齊應。東瞻洪井,識曳帛之在茲;西望《石梁》,見指寶之可拾。

上有靈境,釋真之所治也,號稱「洞天福地。」

《茅君內傳》云:「大天之內有地中洞天三十六所,其八曰廬山名山靈詠真之天,周迴一千七百里。」 《九微志》云:「第四十九福地,虎溪,第六十九福地,廬山王長、趙昇二真人所理也。」 《謝顥碑》云:「匡俗修煉虎溪之上七百年,白日輕舉虎溪。由是為三十六福地之一。」 張華《博物志》云:「曹著傳其神自言姓徐,受封廬山。」

其秩祀始於元封,幽勝著於《太元》,祠廟盛於《開元》。

《衡山記》,黃帝以灊、霍二山為南嶽副。漢武帝南巡狩,以衡山遐遠,乃徙南嶽之祭於廬山灊山。元歐陽元《記》云:「廬山在江湖間,方之灊霍祝融,地非僻左,內方大別,山勢博大,然不載於《禹貢》,不見於《周官。職方氏書》,不列於五嶽十二鎮秩祭。至周中葉,始以匡氏兄弟得名。」 廬山涉漢,一見於《史記》。迨東晉末,山之南北,名剎迭興,遠公居東林,陶淵明居栗里,與陸脩靜輩日見稱述,然後廬山之勝,昭著人耳目矣。《慧遠年譜》云:「大元八年癸未,遠始來廬山。」 唐李玭《九天使者廟碑》云:「開元十九年八月二十一日,詔廬山使者廟準五嶽真君廟例,抽德行道士五人,焚脩供養,置廟使內供奉,將使者真圖建立祠廟。」 《山疏》云:「廬山君故有廟,敕建則自唐明皇始。」

竟兩漢及晉,山皆隸柴桑縣。隋隸湓城縣。唐隸潯陽 縣。五代吳時隸德化縣,而以山南為星子鎮。宋太平 興國中,析星子鎮為縣,屬南康府,而廬山始隸二境。 今仍之。其東界吳章山,其西界康王坂,其南為星子, 其北為德化,以分治之云。

《登山路紀》「自南康府入山。」

南康府治北為「關帝廟」,廟為郡守薛所習建。

廟北為顏家山,離郡治北五里。

廟南為元帝宮、顏魯公祠。公貶吉州別駕時,嘗遊廬 山,愛其風土,遂買宅於此。孫顏翊,少孤,有志操,率子 弟三十人,受經白鹿洞,今祀于洞之先賢祠矣。 顏家山北二里,抵分路牌,自官道兩分,「一徑自白鹿 洞而走吳章山,一徑自羅漢寺走傅家橋,入王楊坂、 張家店。」

《分路牌》北十里至三峽橋,入棲賢谷,谷中有「棲賢寺。 過寺三里上王照嶺,一里至黃石港。」

「棲賢谷北上十五里,有歡喜亭在焉。越此三里,乃匡 廬絕頂也。」《山疏》云:「歡喜亭在太乙峰南崖上,面當鄱 蠡,縱目無涯,遊人到此,心曠神怡,故名歡喜。有老僧 玉明苦行,常采薇汲水,接濟往來。近時亦稱山中德 衲。直指許世昌見而嘉之,遂創庵建亭,以揚其志。」《薛 所習記》云:「由亭上三里,磴積巉集,路益奇險,捫藤攀」 蘿而躋,上有石劖「廬山第一峰」五字,在含鄱口。

自「《潯陽江》入山。」

潯陽江西南行四十里,抵雲峰寺,為廬山西道之始逾此南上,乃至九奇庵。又上為錦澗橋,橋側有石塔 十八。《高賢傳》云:「天池山下有巨石障路,晉僧慧持往 誦《尊勝咒》千遍,石忽開裂。」《山疏》云:「錦澗者,擲筆峰後 諸水之委也。在峰巒蝟集之間,其水洶洶,迸出石罅 中,雪翻霆擊,一壯觀也。澗故有橋,成化中有蛟擁水」 漫溢,橋乃廢。明正德辛巳,王陽明討宸豪,還登天池, 捐俸命僧建橋石堅壯,至今為不朽也。

錦澗橋上為錦繡亭,亭近錦繡谷。朱文公《山北紀行》 云:「石澗在天池山下,有小庵三四,是夕宿廣福庵。來 日登山,道錦繡谷,再過小橋,登山稍高。」《山疏》云:「宋時 路由錦繡谷。」

又上為半雲亭、捫天廬、甘露亭、龍王巖、元猿洞、試心 石、石華表、竹林寺在焉。寺名竹林者,事起自周顛仙 人。蓋匡山之異境,有影無形,聖僧居焉。此乃一洞,亦 不深廣。上石罅中有「清虛靈臺」四字,大如斗,非隸非 篆,相傳即竹林後戶也。洞口有石碑誌其事。《山疏》云: 「北道中石劖最富,明兵備副使建石華表王守仁廬」 山,高扁其上,旁有歐陽修「廬山,高哉幾千仞」,詩翁溥 《披霞躡雲磴》詩在石華表側。

《石華表》南上為「天池塔。」塔乃宋丞相韓𠈁冑建,今半 頹矣。

又有趙忠定公汝愚祠,在山椒。《山疏》云:「祠以祀忠定 與其父母,莫知所由。」祠今廢。

石華表東,上有巨石,曰秦帝石。《山疏》云:「秦始皇至廬 山,嘗坐此石。或曰在上霄峰山路。明太祖立御碑亭, 始修整可陟。行一里許,輒有亭可憩。」越半雲亭,徑始 窄,下瀕傾崖,灌木蒙翳,險不可輿,則前挽後擁,猿引 魚貫而進,按掌跼步,狼顧脅息。俯視飛雲,旋繞太虛 中,如大瀛海,晃漾迴薄,倏忽晦冥,目眩神奪。于是歷 「甘露。」披霞二亭。凡九十九盤。後乃至天池寺。又上為 披霞亭。始至天池

《自天池山」 至「五老之頂及漢陽峰》。

天池山,東瞻五老,西望白雲,南面漢陽,北背九奇。石 門二水迴縈,四山豁朗。《山疏》云:「天池山自香爐峰逶 迤西行,崛然成峰,絕頂建寺,有趙忠定公汝愚祠在 山椒,今廢,不知其所在。」

天池山陽有禪院曰「天池寺」,寺乃宋之天池院,明太 祖撤而大之者也,事起自周顛仙人。初偽漢陳友諒 之入南昌也,明太祖親御舟師,復取之,乃顛者忽來 見於南昌。既還建康,而顛者復來見於建康。其所語 雖無正詞,然皆有義意,預吐禎符,以開鴻業先兆。及 六飛西伐偽漢,顛者與大軍俱西上,至湖口辭去,入 廬山深處,杳然絕跡矣。其後赤腳僧乃言在竹林寺, 其寺無阯,相傳有影無形,聖僧隱焉,既不可見,因飾 天池以祀之,賜象鼓一、銅鐘一。宣德七年,敕江西都 布三司,三年一至寺修之,是後恩典鮮少矣。寺內有 石池、凌虛閣、聚仙亭、文殊臺。林俊《遊天池記》云:「文殊 台下瞰平川,隱顯千里。臺西下邃谷」中,有火夜出,是 為佛燈。按《朱子語錄》云:「廬山下有寶,故常放光。」又《商 丘漫語》云:「老物有光,寶藏有光。」五金之光,或紅或黃。 江海之水,上常有光,或小或大,倏晦倏明,故見者不 可概以佛燈傳之。

天池寺西南有舍利塔,塔近文殊臺,塔無舍利,祇以 為名。其下有捨身崖,又下有文殊崖,又下有獅子崖。 文殊、師子二崖,中多禪者居之。

天池山西南為鐵船峰,峰頂有石如船,其色如鐵,故 名。峰側有大覺璉禪師庵基。峰南一篷居、蓮花庵。林 俊《天池寺記》云:「鐵船峰右有石如蓮花,今人或謂之 蓮花峰云。」

天池山東北為白鹿昇仙臺,相傳昔有人於此乘白 鹿仙去,故名。臺上有御碑亭,明太祖御製《周顛仙人 碑》。

昇仙臺南下邃谷中,有赤腳禪師塔。相傳天眼尊者 周顛仙、徐道人嘗來鐵塔中現神通事。塔右壑有青 龍庵、慈雲庵。

昇仙臺北為佛手巖。巖石參差如人手,故名佛手,石 劖最多。巖前有庵,修己、行因二禪師居之。按《傳燈錄》 云:「行因禪師,鴈門人。因首謁鹿門,師資契會。尋住佛 手巖。南唐李主三召不起,堅請就棲賢開堂。不逾月, 即潛歸巖室而化,塔於巖陰。」

巖北有竹林寺遺跡。《山疏》云:「佛手巖東北有磐石突 出,下臨絕壑,潭色沉沉深黑,人云故竹林寺也。有影 無形,神聖所居,遊者往往聞鐘梵聲。」又言:其後門乃 在甘露亭側石峽中石劖「竹林寺」三大隸字。

其傍有《訪仙亭》,亭亦為周顛制。

巖西下為錦繡谷,谷有黃谷洞、鐘鼓山。按《廬山記》:「谷 多奇卉,春至即紅紫爛然,故名錦繡。」《舊志》云:「谷即慧 遠所嘗蒔藥處。」

洞有黃谷禪師手跡。《舊志》云:「洞內石榻、石釜,乃黃谷 禪師置。」

巖東北為推車嶺,其側有三塔庵。又東北為大林峰《山疏》云:「晉遠公時,曇詵法師於講經臺東南雜植花 木,鬱然成林,故名大林」,又名雲頂峰。舊《志》云:新蘿崖、 羅漢池、飲牛池、雞冠石,俱在大林峰側。

大林峰之西,有臥龍庵。《山疏》云:「即水口石生和尚所 住處也。」其山勢詭壯,水淙淙然。庵踞其徼,亦可稱勝 地云。

《大林之西南,有銀臺庵》。

大林峰南,為上大林寺,晉曇詵法師建。寺前寶樹,乃 師手植,甚偉壯,如娑羅木。寺久圮壞。明宣德中,僧慧 究復建。成化中,僧圓太重修。山頂諸剎,此為最古。昔 有遯禪師、田登師居之。登師者,不知何許人。《神僧傳》 云:「恆誦《法華經》,旦夕不息。常於清夜說戒,相三歸依, 忽口吻放大光明,照耀四眾,四眾競拜喧鬨,師不語」, 光亦旋斂。師曰:「本欲受戒,那得見光喧鬨?光見乃得 戒之祥,非得戒正緣,今更從初。」眾嘿然。師又說法,還 復放光。眾又喧鬨,遂辭去。《山疏》云:「大林峰北即講經 臺,香爐峰,其中多靜者居。」

大林峰,又南為擲筆峰十八《高賢傳》云:「遠公製《涅槃 經》疏,疏成而擲其筆,筆卓立虛空中不墮,故名其峰。」 大林峰西為九奇峰。九奇峰者,東起自含鄱嶺,而西 放乎上霄峰,連山嵯峨,角立爭奇,故云九奇。《九江郡 志》云:天池寺有九奇峰,蓋廬頂最高峰有九云。明天 啟中,有匡雲老宿於天池北障,懸巖結宇,鑿石為門, 羅室之峰而有九,故易名焉。時人皆呼天池北障為 「九奇峰」也。

擲筆峰西有法堂庵,即遠公製《涅槃疏》處。

擲筆之南有彌陀庵,俗謂之火場。有古拙耆宿廓而 大之,額為火蓮禪院,亦名戒壇。相傳遠公於此說戒, 後遷化,茶毘於此。石劖「擲筆峰戒壇」五大字當門。 擲筆之東南為長衝。長衝者,長而坦平,可蓺粟數十 百石,有泉數十泓。石門,澗水之源也。舊《志》云:廬山每 靜夜無風時,四山山壑中有聲泠泠可聽,蓋山籟也。 又忽時有大聲砰訇。莫測所從來。

擲筆之南,為《茅竹園》。擲筆之西北,有《黃蘆小隱僧》,亦 僧建。

擲筆峰上有峰頂寺,梁慧歸和尚所建。又為「鹿野苑」, 相傳白鹿仙人隱此。

擲筆峰西南為白雲山,白雲庵在焉。其西為周顛崖。 又西為赤腳塔山。《山疏》云:「赤腳塔山在白雲山西北, 其僧即天眼尊者所使進藥於明太祖者也。姓沈,名 覺顯,湖口人。行業莫可攷。」《九江郡志》乃曰:「覺顯與周 仙人同事天眼。云顯之卒也,明太祖特賜葬,塔以鐵 成,上有『御製』二字,以金塗之。」

赤腳塔山之西南為將軍山,其下有神龍宮。《山疏》云: 宮在將軍山西下邃谷中,北距天池,左襟大壑,以受 長衝諸水。其下有白龍潭,神龍時來居之。來則雲合。 湧水洗潭。石上劖「文殊擾化神龍之宮」八大字,「天池」 二字。

赤腳塔前為赮峰寺,即「林隱院」,明靜庵禪師建。寺前 有石,如鑿成天螺。其後即白雲峰。其西為天池,其水 逕石門澗,乃幽曠之都會也。

踰赤腳塔山,東南行三數里,渡溪,松杉蒙密處,是為 黃龍寺。寺為明徹空和尚手闢,踞廬山之中,以黃龍 潭得名。萬山環抱,松杉碧繞。後枕玉屏峰,前有大王 峰相峙。其西為御碑亭,亭下為大溪,溪中有興龍橋。 橋西南數武,有洞曰制龍洞,洞上有大磐石,曰降龍 石,龍池在焉。寺東徑傍石壁間,劖「尺五天」三大字,天 台王士昌書。寺中殿供滲金毘盧像,遶殿應真大士, 俱以銅肖,精巧奇麗,疑其現身為眾說法也。閣中龍 藏錦袱牙籤,乃達觀大師與徹公善,為請賜為興寺 護法者,王宗沐、王士昌、曾澗齋、邢明陽、郭維藩、夏孔 存、夏孟白等,皆前後相繼為功德主也。寺內有藏經 閣,《山疏》云:經乃梵冊方函,莊整出乎聖母躬親,故敕 命甚嚴。

黃龍山,南為千佛寺。千佛寺者,即金竹坪也,實龍象 法窟。背枕九奇,如露柱蕤幢,遙立雲表,面對鐵船雲 海,積如兜綿。廬山支分南北,自一面視之,但睹森壁 截然,其中乃有層岡複嶺,包絡圍繞。寺踞群巒之中, 坦襟受裁,所謂蓮花國土也。按《古志》,此名九奇,以五 老、太乙諸峰胎結於是。明萬曆七年,有恭乾仁敬法 師始開基焉。上足續芳智聯禪師增其式廓,遂成巨 剎,聚僧垂萬指。漢中張鳳翮扁曰「佛都」,昭厥盛也。感 聖慈皇太后遣使致香,送滲金佛像,奉安藏堂。旋以 續行高古,賜紫寵之。荊國主復建大雄寶殿,巨麗甲 山南北矣。山陰王思任嘗曰:「余登匡廬諸峰,愈至愈 奇。獨峰頂中平衍,鮮有能過之者,金」竹坪也。蓋《實錄》 云。

千佛寺東為支提峰,面炙黃梅五祖山。明瑞、桂二國 主賜建六和塔於其上。吉水修撰劉同升、兼新城儀 部黃端伯撰文立石焉。

千佛寺左為雲屏峰,峰下有二池,四時不竭,相傳許旌陽煉丹之處也。

興雲屏峰比肩而出者,名萬籜嶺。嶺多筍竹,故名 「千佛寺。」旁有會雲泉。其泉初本無水,偶一僧持咒經 行,夜見松下白雲布地,久而不散,近之滭沸騰響,以 杖卓之,泉乃出。蓋亦虎跑龍井之異耳。

千佛寺內有藏經閣,閣內藏《北板經》方冊,整嚴供具 甚麗。閩中少參曹學佺扁曰「深竹經聲。」登閣而望,峰 城百雉,松織椒圍,每值月響,泉流起葉榦中,韻若迦 陵竹院,幽趣也。寺內又有楚天閣,乃王思任題額。極 目千里,長江如練,登臨之美,不可名狀。又有護松亭, 在大雄殿側,蒼松蟠頂如蓋,可以結文,淛馮時可、蔡 毅中書額。

千佛寺面山為鐵船峰,以形似鐵得名。

金竹坪西南。下大壑中有溪曰「將軍河。」將軍事無可 攷。或曰有峰名將軍,亦以名溪。其中有淨土庵、圓覺 庵,上有淨業堂、會勝庵,明高峰耆宿建。又有寶樹庵, 舊名觀音庵。僧坤石重刱,正當上霄峰北麓。又有般 若庵,與會勝庵對,山勢自中林突起,秀麗可觀。庵僧 一,唯喜種花卉,遊人多題詠。將軍山南為青林山,其 中多靜者居之。

青林之南上為淨業堂。西南上般若庵,以通山之西 道也。《山疏》云:「般若庵,明安然耆宿手闢。」

般若之南,為上霄禪室,明高峰,耆宿禪栖於此。 禪室之東南,有峰奇秀者,上霄峰也。《一統志》云:上霄 峰上有石梁、石室、瀑布,禹刻、秦始皇、漢武帝石刻。舊 志云:「秦始皇、漢武帝、司馬子長皆嘗登上霄。」又周景 式《廬山志》云:「登廬山,望九江,以觀禹功。」其茲峰乎!東 南引諸山,不得駢矚,自廬山人跡所暨,迥望處無復 出此者。又甚高峻,每雨,其下成潦,而上猶皎日。峰頭 有大磐石,可坐數百人。

上霄之南,有地高且平者,仰天坪也。《山疏》云:「仰天坪 在上霄之南,平原去漢陽峰十餘里。」據坪而望,上霄 後擁,若張翠幕,漢陽前列,若施螺障。諸峰駢羅,向背 遠近靡不悉備。陰壑迅吹,時發,林木應響如鐵,騎數 百大呼疾走,寒氣襲膚,毛髮森豎,不復能久留矣。 上霄仰天之水三:其一逕鐵船峰,與石門水合;其一 出白雲峰,入金家坂,其一逕桃林澗,入栖賢橋, 仰天坪有雲中寺,明鏡堂和尚薙草,

寺東上為蘆林,其壑平坦,荻蘆成林,故名。林有《五葉 寺》。

寺北為牯牛嶺,其嶺有石如牛首,故名。

嶺北為小天池山,山頂有池,春夏出泉,冬則涸。 蘆林、五葉庵,《山疏》云:「五葉庵踞太乙峰背,其壑平坦, 蘆荻成林,故名。」又取一花五葉而名庵,乃石照遠法 師弘法之處。庵後有退居,曰陸寓航,航亦以蘆林而 名者也。蓋稱廬山精舍。

蘆林之北為含鄱嶺、月輪峰。其南有月輪庵,老僧空 聞居此。周宗颺有詩。「介松庵」,老僧楚平居此。庵後為 萬仞峰,其陽有青蓮庵、硃砂庵。

萬仞峰中有白沙窪,其北為牯牛嶺。劉世揚有「石劖 廬山最高處」五大字,旁有偃蓋松。

「屋脊嶺石劖廬山正中處」五大字。

紫霄峰,在匡南,與漢陽上霄連,此居其北。

紫霄之北為小天池山,山頂有池,春冬不溢不涸,故 名。

其壑蒼松隱隱,鐵瓦鱗窣者,是名為「法海寺」,即小天 池寺。明萬曆中,無染和尚建。茲有同人和公,久侍石 照法師,師嘗稱和為僧中綱領。寺前有千佛巖,巖面 楚江,時登遠眺,有楊岐洞,相傳楊岐禪師曾居焉。寺 旁有池,池方圓丈許,泉清可鑑,其上有草亭。寺後為 紫霄峰,其東為女兒城,女兒城乃一壑也,女兒事無 可考。又有石船峰,石船庵,古石如船,故名。又有仁王 寺,未詳刱自何代。寺僧善唱《望江南曲》,亦莫知其何 許人也。寺久廢,明萬曆時,有碧潭知識自五臺來,重 興焉。寺內有精室,顏竹庵、古水滈法師刱。仁王寺後 有鼎石,可坐數十人。遊人登其石,聳身萬仞,湖口江 山,指諸掌矣。鼎石北望劉家呰,其中有《別峰法師隱 居》。

仁王寺北有嶺橫亙如蒼龍脊,指東而行,脈奔九江。 其上有蛟溝窪,山勢最險要,其土皆砂石,歷年屢崩, 久之其脈必斷。

避世巖去蛟溝三里,巨石層疊,正踞嶺脊。王思任曰: 「避世巖俗呼為躲雨巖。」

踰巖東行三里許,有峰秀出者為振衣峰。其下有曇 花庵,庵為老僧慧明手墾,茲有滇南釋半偈居之。 庵左山有巖曰鳳凰巖,俗謂之「雞公欠。」其下有雲中 庵,庵前為半月峰,形圓似半月,故名,俗謂「團坡峰。」下 有洞曰扶輦洞,深廣可居,多鹽鼠,俗謂之「鹽老鼠洞。」 其下有觀音庵,下出龍門。

振衣峰西北為蓮花峰,其中有蓮花洞,有融塵法師

隱居
考證
牯牛嶺東北為屋脊嶺、松光嶺。東為大麥社。

牯牛嶺之南,有地曰「吳王砦」,兵亂時,土人相與團結 避兵處也。吳王蓋其長云。

牯牛嶺東南有嶺橫亙虛空者,鈐岡嶺也。其嶺極峻, 橫塞太虛,其四維山勢雖高,然嶺猶俯視之如兒孫, 其頂雖夏亦霜。

嶺端有池曰「金沙盆」,其泉夏不溢,冬不涸。

鈐岡嶺半南崖有金籣居庵,左有樂從臺,右有空生 巖,巖以門人日燄持《金剛經》得名。

鈐岡嶺西南為大月山。其山特出,不與他山聯,形如 半月,故名。

大月山,東為五老峰。舊《志》云:峰在南康府背,自府北 望,森然如泰華齊出。李太白曰:「予行天下,所覽山水 甚富,俊偉詭特,鮮有能過之者,真天下壯觀也。」又《商 丘漫語》云:「五老峰自下望之,勢如相依而立。自上觀 之,相距甚遠,不聯屬也。巉峭壁立,數百千仞,軒軒然 如人箕踞而窺重湖,又如五雲翩然欲飛,湖山煙水」 微茫映帶,東南州郡數百千里,軒豁呈露,可指顧而 盡。《圖經》云:「太白情尚卓逸,有王佐才。既仕不得志,肆 意山水間,見五老峰而奇之,遂卜築焉。他日將歸中 原,猶戀戀不忍去,指山而矢之曰:『期君再會,不敢寒 盟』。」丹崖翠壑,尚其鍳之。《舊志》云:「五老峰高七千六百 丈,可為匡廬之首峰也。」趙石梁云:「廬山之景,盡於東 南,故五峰奇絕,竟無有與之相抗者。誰謂匡廬無主 峰也?」桑喬生云:五老、漢陽,欲合不合含鄱。乃見其山 與上霄鄰,峻級危磴,下臨無地,行者孑孑然出入雲 霧間,喘汗脅息者百數,然後可覬。其巔,非好奇之士, 罕經之矣。五峰之頂,常有光現,現則奇雲擁遏。 五老峰頂之東北為九疊屏,謂之「屏風九疊」,亦謂之 「九奇峰。」山縈九疊如屏,故名。

疊屏之下為九疊谷,人言遊谷中者,往往值風雨。嘗 有人遇物,如犬大,長頸白癭,逐人噬之,疾走乃免。谷 內有九雲寺,乃觀一律師開基。前注大溪為三疊,其 中有綠水潭、一線天、觀音洞、普陀巖、玉印峰、毘盧室、 犀牛庵、空香庵、島泉居觀。又有一律師塔、一庵靜主 塔。

《犀牛庵》,當犀牛峰下。

《空香庵後有六石巖》,昔有僧趺坐巖中,往往聞其異 香,故名庵。

五老之背有大谷曰青蓮谷。《山疏》云:「谷以李白得名。」 谷有月宮院,神京無礙禪師建。《山疏》云:「月宮院基距 鈐岡嶺,前峙五老背,左為九疊屏,右為大月山,其形 如月中,故名。」又有青蓮寺,蓋谷以李白號青蓮居士 得名,寺又以谷得名。

萬松坪、定光殿。坪距五老中峰之背,蒼松夾道二三 里許,其道平衍,無石磊落,故名坪焉。承天覺一禪師 自楚山來,見五峰奇勝,尋崖卜築,塑定光老像於中 堂供奉,私與五老之稱云。大史鄧元昭有「五老印心」 四字,懸於中堂。坪有八景:曰萬松徑、曰鈐嶺雲、曰水 墨林、曰鴻濛船、曰圖極硯、曰印空石、曰磊落磵、曰散 雪溪,匡廬社中韻士,有《萬松八景詩》。

《方廣堂》:《碧空禪師》建。

「獅子叢」、「圓覺庵」、朝陽庵、望月庵四庵基俱坐《鈐嶺》之 南。

「五老峰」北為「缽盂峰」,在鈐嶺東。

峰側有庵曰「鏡湖庵。」明月峰法師手闢。後為起和尚 居之。

盂峰之東壑為「驢蹄窪」,壑石上有三四孔如驢蹄,深 尺許,故名。

五老峰西北為象鼻山。其山如象形,有庵距其觜,其 上有「萬壽庵」,今廢。

「五老峰」西南為硃砂峰,其峰巔土赤,故名。

其壑有硃砂庵,庵以峰得名。庵前有樹如浮屠,其年 最久,稱為「老樹塔」,俗謂之「老鼠塔」,訛耳。庵南為青蓮 庵。

五老峰西有山,雄雄橫亙,曰含鄱嶺。嶺之北有舜老 夫靜室,其壑周回,靜者居有八所。《山疏》云:「含鄱嶺北 有山如螺,名曰仰天螺,有泉曰沒泉,逕硃砂峰側,注 為白水漕。」

含鄱嶺西南為太乙峰、犁雲峰、香山、田壟《山。疏》云:「田 壟近桃林澗,其地平衍,昔人曾藝穀,然高寒不穫,今 其地猶有田塍焉。」

田壟之南為小漢陽峰,其東有豆葉坪。《山。疏》云:「匡阜 惟此生豆葉菜,人採而食之。」

其西為曬穀石。《志》云:「匡頂有石,可曬穀數十石。」 匡頂寺,明了宗和尚建。

小漢陽之南,有峰高出諸峰者,大漢陽峰也。《山疏》云: 「廬頂有大嶺。」《南康》《九江二郡志》俱云漢陽峰,而俗謂 之漢王者,訛耳。漢陽峰有慧燈禪師隱居。峰之北,山 多峻級,側疊而上,曰樓臺峰,其下即烏龍潭。峰之南 有紫霄、鶴鳴諸峰大漢陽峰者,匡廬之中榦也,高與天接,俗謂漢王登 此,名漢王峰,理或然也。自遠望之,如在青冥之上。陟 其巔,正復坦然無林篁,獨露面目。每風收霽放,仰眺 列星,俯窺萬派,迥然獨闢者矣。《山疏》云:「漢陽峰,登者 聳身縹緲八荒,皆顧廬山之絕頂也。」

其傍有《竹影寺》,明慧燈禪師建。

漢陽峰麓有松隱庵,乃石琳老宿《隱居舊志》謂「漢陽 峰乃廬頂南之大嶺也。南康人謂其上有漢王陵,故 名漢王峰。」然考《豫章古今志》,並無所謂漢王陵者,皆 誕語也。大抵此峰高出眾嶺,東放乎桃林諸水,而西 迄乎康王諸谷,故語廬頂之峻偉必歸焉。

漢陽峰有峭壁曰「禹王崖」,相傳禹王治水時登此,故 名。

漢陽峰北有巨石,呼為天鏡石,其下有袈裟泉。《山疏》 云:「天鏡石大而且圓,平而且光,仰天直照,故名。」又曰: 「即曬穀石,為匡廬絕頂」,明了宗法師建寺,額「匡頂寺。」 板屋崖牆,制頗瑰偉。寺東袈裟泉,師造寺廚,汲甚艱。 夜坐其處,持大悲咒,七夕輒放異光,泉忽湧出,濺濕 袈裟,故名。

《天鏡》西下為烏龍潭,凡數處,諸流匯之。潭旁人家,都 居蓁莽,曲曲溪流,環貫頂背。峻者如蜂房,下者若蚓 舍,中惟青天一片。

白雲庵在烏龍潭上。厥土宜杏,僧以農為業。庵前祀 漢淮陰侯。陶宏中詩云:「霽放森峰洗白雲,孟婆瑟瑟 鬥猿軍。月還山漏支棲鳥,石上星生箇箇文。」

漢陽之支西行長嶺,橫亙如鼇脊,然遊者莫能至。山 勢森森,直接紫霄,其中有黃鶯呰,四圍峰勢羅列,中 開梵剎,脩林茂竹,誠為佳遯之地也。樵人說「此為昔 人避亂之處。」

漢陽之西南徼為香山寺。香山由白樂天得名。相傳 樂天曾居此,事無可攷。或曰:「因近香爐峰而名耳。」寺 為明若己法師建。若己乃憨山大師門人,生平梗概, 德行自居,影不妄出。

寺下有瀑布。《山疏》云:「香山水逕簡寂觀橋出湖, 瀑布西有小瀑布。」又西上為登雲庵,庵為香山僧可 還建。

登雲之西,有「碧虛庵」,僧碧虛建。

漢陽之西南有香爐峰。《山疏》云:「香爐峰有三,此在匡 南,亦峻偉特奇也。」

李青蓮書臺其陽有「日照庵」,庵取太白之詩而名也。 佛林老宿建。

日照庵下為龍泉嶺,嶺下有聽松庵。《山疏》云:「聽松庵 在簡寂觀後,萬松道人之退居也,其徒澄穎住之。庵 後為布雲崖,右有錫杖峰,前有浮耒、石擣、藥臼、雙溪 兩瀑布,亦佳曠地也。道人即五老峰覺一禪師弟子, 愛廬陽之暢,因卜此焉。」

漢陽之南巖為黃巖,其下有嵌石。《廬山疏》云:「黃巖一 洞也,曲徑通幽,周迴而上,層疊者三,皆神工鬼斧,天 然造出。」

若昧明太師塔。山祖漢陽峰,萬疊煙巒,層抱其基。漢 陽峰之北為樓臺峰,又北為黃龍山,黃龍庵在焉。《山 疏》云:「黃龍山有三,其一在弔橋,其二黃龍潭上,其三 在隘口之南為黃龍觀,即文女真跨黃龍昇仙處。 黃龍山鄰上弔橋,其中有般若庵。」

下弔橋有「蓮社居。」

弔橋之上有高尖石。石乃一峰也,尖削峭麗,人呼為 「高尖石。」其傍有庵。

石禪庵:為楚黃洪周祿題額,明慈舟、遍舟二禪師手 闢。

「真如庵」,熊文舉題額。

黃龍山下有石門蓮社。楚劉肇國《序》云:「余自西林與 禪隱繼先遇,追論二公與諸高賢甚悉。越數載,復遊 虎溪,詢而知為石門蓮社主人矣。遂爾策杖匡山,會 晤於其社,與同社十餘友,遊息於青松紫竹之間。蓮 香襲人,清泉生韻,詩歌之餘,寧復向人間問世事乎? 永遠當年,與陶、謝諸賢,風景宛然在目。信乎晉代之」 蓮社可復睹於今日也夫蓮以社傳,社以人傳,其與 石門俱千古不朽云。《詩》云:石門峻極石頭空,一水淵 淵萬壑通,追昔虎溪千古意,猶存香谷白蓮風 緇孝庵。

擲筆峰下有東隱庵。《山疏》云:「東隱庵即若昧法師別 號東隱,因以名庵,今稱東淨室。」南康但直生諱宗皋 者,嘗訪法師於此,遂拜為莫逆友。法師居此三載,徙 黃巖,興復、開先後之揚州。

龍角石,《山疏》云:「石在天池山。」王思任記:「從龍角石取 推車嶺,望大林峰,入大林寺,皆可行也。嶔崎之極,忽 坦率綿亙,置雞犬里巷,絕不知是萬山。」

白蓮峰,在擲筆峰北。

火燄峰,即舊名九奇者。王思任《記》云:「火燄峰亙百餘 丈,向所仰為指矗者,皆石筍也。石怒起如驚雷,籜最 銳,一株踞其頂,望鄱湖白氣中有履數點,又如鳧流款款不見,動而見移。歷半時,乃隱者舟行也。」

巨象坐獅石,《王思任記》云:「巨象坐獅,乃憨山拈出。泉 以清妙,茶以白妙,豆葉菜以苦妙,紫蘭花以艷妙,壁 壘俱石皮皴豎,望之披柴堆炭也,以樸魯妙。」

《雲海山疏》云:「山高境曠,每晴際有白雲平鋪大塊,登 者見之,稱為雲海王。」思任記:「予昔在青田小洋中,得 看天錦,以為奇絕,不意五老峰上復看海綿之奇也。 天錦之色,金染萬鮮,俱非人目所經見。而海綿素鋪 幾萬里拋彈鬆稱光絲,躍然覺霜雪死白為呆,凹凸 不等,小家數耳。」予初登金印時,綿冒漢陽,幾不請幫助識別此字。遺 一老。不意天錦之福尚在綿,俱縮入「湖江漸覆」四字, 作開闢以來一大供。予置足在中峰之頂,惶恐消受, 默念安得裁為大被襲四天下寒山冷水無有啼號 者。發如是願,以報清恩,猶未足以塞其萬一。

仙人棋盤石,在鈐岡嶺東。王思任《記》云:「仙人石頗險 仄,對望半天青壁,傲雲供瀑,不知何翼得有靜室,如 蜂房之綴意。」山谷云:「蜜脾者,毋乃是相思澗也。」 磨磐石,王思任《記》云:「初日峰上有磨盤石,對山則礜 者千仞,皆黑英石架起。」此又不宜以山論,以石論矣。 《蓮社山疏》云:「蓮社,東林首闢」,此乃踵其事也。其社有 三、一、五老峰、青蓮寺,一棲賢寺,一石門,皆明萬曆間 相續而興焉。

蚱蠓嶺,《山疏》云:「嶺上有石如蚱蠓,故名。」登五老峰,必 先登茲嶺。

《嫦娥傳道臺。山疏》云:「臺乃一巨石也,在九疊屏巔,相 傳李騰空丹成,月中嫦娥降此傳道,故名。」《日燄禪師 記》云:「昔有一書生,清心寡慾,勵志聖學,作一舟為書 齋,隨舟所至,以訪高朋。一夕月明如晝,舟泊村墅之 下,孤燈伏誦,聲徹雲霄,其僕私登岸去。生誦久思茶, 呼僕不應。出窗自看,已非舊泊之處。但見四面無涯」 水天一色,祥光耀目,異香襲人。遙睹一女乘鸞而來, 佇立空中,生問曰:「此處何為?」答曰:「此乃廣寒宮,余即 月殿嫦娥也。感君操行端方,寄懷高潔,特請臨此借 重一言。」可歎世間騷人詠士,嘲風弄月,以恣邪思,全 無避忌,動輒以嫦娥配美人,其獲罪彌深。重則犁耕, 輕則瘖瘂,斷不可逃。夫嫦娥正己無「欲,豈世間凡夫 所敢擬倫乎?君回人間,廣為開諭,使無知者有所懲 創,其德無量,勉之,勉之!」言訖,飄然而去。生竦然敬謝。 方徘徊間,舟微搖曳,倏仍舊處。自是倍加精進,挺然 以作聖自期。後竟登上第,德業聞望,照耀當世,稱人 中孤鳳云。

捨身巖:在天池山,劉世揚易名「龍首石。」

文殊巖,在天池山半。其上有文殊臺,因名焉。相傳文 殊像乃阿育王所造者,即吳中石像也,常有光現。 獅子巖,在文殊巖下。明遍融和尚棲此三載,後他往, 有蘊璞法師亦常居此。注《楞伽觀指》一書及諸錄,今 行於世。

「清涼臺」在石門之上,有禪棲者三,曰達道,曰「德巖」,曰 越三,相繼而居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