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4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四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四卷目錄

 廬山部紀事

 廬山部雜錄

 廬山部外編

山川典第一百四十四卷

廬山部紀事[编辑]

《竹書紀年》:「康王十六年,王南巡狩,至九江廬山。」 《史記·河渠書》:「太史公曰: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遂 至于會稽太湟。」

《晉書五行志》:「成帝咸和四年十月,柴桑廬山西北崖 崩。十二月,劉引為郭默所殺。」

《陶潛傳》:「潛徵著作郎不就,既絕州郡覲謁,未嘗有所 造詣,所之唯至田舍及廬山遊觀而已。刺史王弘以 元熙中臨州,甚欽遲之,後自造焉。潛稱疾不見,既而 語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閑,幸非潔志慕聲,豈敢 以王公紆軫為榮邪。夫謬以不賢,此劉公幹所以招 謗君子,其罪不細也。弘每令人候之,密知當往廬山」, 乃遣其故人寵通之等齎酒,先於半道要之。潛既遇 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進。弘乃出與相聞,遂歡宴窮 日。

《神仙傳》:「董奉還豫章廬山下居住山間,了不佃作,為 人治病,亦不取錢物,使病愈者種杏五株。」

「蓮社。」《高賢傳》:「太元六年,遠公至尋陽,見廬山閑曠,可 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 居,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涌出。尋陽亢旱,師詣池 側讀《龍王經》,忽有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歲竟有 秋,因名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 師學侶寖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當弘道,而 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 神,願毋往。」其夕大雨雷震,詰旦,林麓廣闢,素沙布地, 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 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時太元 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疊,峻聳天絕,而所居盡林壑 之美。背負爐峰,傍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別營 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佛影, 是佛昔化,毒龍瑞跡,欣感于懷。後因邪舍律士,敘述 光相,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淡采圖寫,望如煙霧。」復 製五銘,刻于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駕王喬之、常侍 張野、晉安太守殷隱、黃門毛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 穆夜、孝廉范悅之、隱士宗炳等咸賦《銘贊》。

遠公居廬山,有行者嘗來侍。師善驅蛇,蛇為盡去,因 號「辟蛇行者。」有一虎,往來時見形跡,未嘗傷人,人號 「遊山虎。」師與社眾每遊憩山上方峰頂,患去水遠,他 日有虎跑其石,水為之出,因號「虎跑泉。」又於一峰製 《涅槃疏》,因名「擲筆峰。」

西林法師慧永,河內潘氏子。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 曇現。初集禪於恆山,與遠師同依安法師,期結宇羅 浮。及遠師為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 潯陽,刺史陶範素挹道風,乃留築廬山,舍宅為西林 以奉師。布衣蔬食,清心克己,容嘗含笑,語不傷物。峰 頂別立茅室,時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 「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遠師之來。龍泉桓伊為立 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

陸脩靜,吳興人。早為道士,置館廬山。時遠法師居東 林,其處林泉匝寺,下入於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 鳴,因名「虎溪。」後送客未嘗過,獨陶淵明與脩靜至,語 道契合,不覺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宋泰 始三年,羽化於京師,賜諡簡寂,以故居為觀。

謝靈運祖元,有功晉室。靈運為康樂公主孫,襲封康 樂公,文章為江左第一。嘗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 山則去後齒,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至廬山,一見遠公, 肅然心伏。乃即寺築臺,翻《涅槃經》,鑿池植白蓮。時遠 公諸賢同修淨土之業,因號白蓮社。靈運嘗求入社, 遠公以其心雜而止之。

《遠公年譜》:「殷仲堪出鎮荊州,道經廬山,與遠法師講 《易》。」

《三藏記》:「遠公在廬山三十年,影不出山。」

《廬阜雜記》:「遠法師結白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弟 子性嗜酒,法師許飲即往矣』。」遠許之,遂造焉。因勉以 入社,淵明攢眉而去。

陳舜俞《廬山記》:遠與殷仲堪論道于廬山,殷才辨縱 橫,遠指流泉,謂之曰:「君侯聰明若斯泉矣。」

《高僧傳》:慧永法師道業不下遠公,而真素自然尤勝 於遠。將軍何無忌嘗與二師集於虎溪。遠既久馳名 望,從徒百餘,雍肅有序。永衲衣半脛,荷錫林下,飄然 而來。無忌顧謂眾曰:「清散之風多於遠矣。」慧永室中有虎,人畏之則驅入山,人去復還。

慧持法師,遠之弟也。沖默有遠,量長八尺,精究經論, 為廬阜三千僧之冠。後入蜀,住龍淵寺,旋又他適,不 知所終。

《佛馱耶舍》入廬山。嘗舉《鐵如意》示人。多不悟。王子充 曰:「當時禪學未入中國。而兆已見於此矣。」

伽提婆,梵僧也。遠公請入廬山,出《阿毘曇》及《三法度》 等經論。

僧曇𠮏初居廬山,晚居建康烏衣寺。彭城王義康遺 之貂裘為褥,趺坐談經。謝靈運嘗就𠮏問經中大意。 道敬法師,王羲之之孫也。年十三,隨從祖凝之守江 州,因登廬山,就遠公出家。冰霜瑩然,德望彌著。 《廬山舊志》:「廬山有曇詵法師,能別鳥獸毛色純銳之 性,草木善惡甘苦之味。」

劉程之者,彭城聚里人也,字仲思,宋高祖號之曰「遺 民。」少孤,事母以孝。體貌沖遠,虛心方外,周覽百代,得 《老》《莊》要旨。邁往自負,不靡於俗,雖餒瘠在躬,鍖斧當 前,意湛如也。嘗為柴桑令,已乃棄之入匡廬,依釋慧 遠,居西林北澗上,與雷次宗輩同修淨土。力辭薦辟, 專心禪思,安貧守素,研極幽渺。纔半載,即於定中見 佛光煥映天地,如黃金色。後二十年庚戌正月卒正 寢。

《宋書隱逸傳》:「周續之自幼穎悟,通五經并緯候,世號 顏子。既而閒居讀《老》《易》,入廬山事釋慧遠,布衣蔬食。 劉毅鎮姑熟,命為撫軍,徵太學博士,並不就。江州刺 史劉柳薦之高祖曰:『臣聞恢燿和肆,必在兼城之寶; 翼亮祟本,宜紆高世之逸。是以渭濱佐周,聖德廣運; 商洛匡漢,英業乃昌。伏惟明公道邁振古,應天繼期』」, 遊外暢於冥內,體遠形於應近。雖汾陽之舉,輟駕於 時艱;明揚之旨,潛感於穹谷矣。竊見處士鴈門周續 之,清真貞素,思學鉤深,弱冠獨往,心無近事。性之所 遣,榮華與饑寒俱落;情之所慕,巖壑與琴書共遠。加 以仁心內發,義懷外亮,愛留崑卉,誠著桃李。若升之 宰府,必鼎味斯和;濯纓儒官,亦王猷遐緝,臧文不知, 失在降賢,言偃得人,功由升士。願照其丹款,不以人 廢言。辟為太尉掾,不就。高祖鎮彭城,遣使迎之,禮賜 甚厚。每稱之曰:「心無偏吝,真高士也。」高祖踐祚,開館 東郭外,乘輿降幸,辯析精奧,稱為該通。

《廬山志》:「雷次宗字仲倫,南昌人也。篤學明禮,不就徵 辟,立館廬山,與慧遠法師居之。嘗有書與子姪曰:『吾 少多病,又性好閒,雖在童年,志棲物表。弱冠入廬山, 事釋和尚。於時師友淵源,務訓弘道,玩心墳典,勉志 勤躬,夜以繼日,樂而忘憂,二十餘載,淵匠既傾,良朋 凋喪。續以釁逆,心慮荒散,遂與汝曹歸耕隴畔,山居 有年,齒逾知命,前途幾何?及今耄未至惛,尚可勵志, 誠來生之津梁。玩歲日於良辰,偷餘樂於將除,在心 所期,盡於此矣。汝等冠娶已畢,吾復何憂,但願守全, 以保今終。自今家務大小,一勿見關』。」子平之言,可以 為法。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徵至京師,立雞籠山前學 館,數幸問,資給甚厚。除給事中,不就,久之,還廬山。二 十五年,詔曰:「前新除給事中雷次宗,經明行修,自絕 詔命,宜加升引,以旌退素。」命為散騎侍郎,又不就。再 徵至京師,築室鍾山,扁曰「招隱」,猶秉昔操,不入公門。 每自華林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喪服經》。

《廬山舊志》:「翟湯,字道深,尋陽人。篤行純素,仁讓廉潔, 不屑世事,人有餽遺,一無所受。永嘉末,寇害相繼,聞 湯名德,皆不敢犯,鄉人賴之。隱於縣界南山。咸康中, 徵為國子博士,不起。」

翟莊字祖休立屋廬山力耕草食諸子。《史記》華竺典 墳無所不通鄉親中表皆莫得見州辟主簿舉秀才 並不就。

《廬山疏》:晉王羲之守潯陽,嘗覽勝廬山之陽解郡後 卜金輪峰下家焉。時有西域僧佛馱耶舍持佛舍利 來廬山,羲之雅重其德,因捨宅為寺以居之,自書額 曰:「歸宗寺。」寺後有洗墨池。王文忠公禕曰:「歸宗寺有 池,水色正黑,曰墨池」,迺羲之所洗墨處。羲之嘗慕張 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其故蹟也。

《宋書隱逸傳》:「翟法賜,尋陽柴桑人。曾祖湯,湯子莊,莊 子矯,並高尚不仕,逃避徵辟。矯生法賜,少守家業,立 屋於廬山頂。喪親後,便不復還家,不食五穀,以獸皮 結草為衣,雖鄉親中表莫得見也。州辟主簿,舉秀才, 右參軍、著作佐、員外散騎侍郎,並不就。後家人至石 室尋求,因復遠徙,違避徵聘,遁跡幽深。尋陽太守鄧」 文子表曰:「奉詔書徵郡民新除著作佐郎南陽翟法 賜補員外散騎侍郎。法賜隱跡廬山,于今四世,棲身 幽巖,人罕見者。如當逼以王憲,束以嚴科,馳山獵草, 以期禽獲,慮致顛殞,有傷盛化。」乃止。後卒於巖石之 間,不知年月。

《南史宗少文傳》:「宗少文,南陽人。善居喪,為鄉閭所稱。 宋武帝辟為主簿及太尉參軍,俱不就。已而東下,入 廬山,與釋慧遠居《野人傳》:「張莘民乃陶淵明之婣也。家居廬山,學兼華 竺,善屬文。舉秀才,府功曹,州治中,俱不就。性孝友,田 宅悉推與弟。一庚之粟,一味之甘,分之九族。躬自菲 薄,不改其樂。後以散騎常侍徵,不」就,自號為「東皋老 農。」

十八《高賢傳》:「張詮字秀碩,性姿高逸,帶經而鋤,山水 自放。先居廬山之陽,後入蓮社,事遠公庚亮,以為潯 陽令。後以散騎常侍徵,不起,復廬於香谷終焉。」 《酉陽雜俎》:齊建元初,延陵季子廟井中得木簡,長尺, 廣二寸,有字隱起曰:「廬山道士張陵拜謁。」木堅白,字 黃。

十三賢共註《廬山記》:饒子卿隱居廬山,茅茨數椽,不 避風雨。每漏濕,則張蓋於梁上,而危坐其下,終日無 悶色茅爛輒易,謂之「屋龍更衣。」

《唐書李渤傳》:「渤字濬之,魏橫野將軍、申國公發之裔。 父鈞,殿中侍御史,以不能養母廢於世。渤恥之,不肯 仕,刻志於學,與仲兄涉偕隱廬山。嘗以列禦寇拒粟, 其妻怒,是無婦也。樂羊子拾金,妻讓之,是無夫也。乃 摭古聯德高蹈者,以楚接輿、老萊子、黔婁先生、於陵 子、王仲儒、梁鴻六人,圖象讚其行,因以自儆。久之,更」 徙少室。

《廬山志》:唐道士雷提點者,不知何許人,聰明博達,馴 一白鶴,出入隨之,常於石上讀《楞伽經》。與太元張道 寧善口,常好言「我是廬山人。」後不知所終。

《南康舊志》:「唐何乾曜,不知何許人,仕為侍郎,後挂冠 隱廬山,稱匡麓道人,喜唱《西江引》曲。卒葬鶴鳴峰之 遷鶯谷。至今墓碑尚存。」

《唐詩紀事》:「徐凝嘗居廬山。白樂天刺杭州時,徐凝、張 祜並希首薦。樂天試《長劎倚天外賦》、『餘霞散成綺』詩 解送,凝為元祜次之。祜曰:『予《甘露寺》詩:『日月光先到, 山河勢盡來』。《金山寺》詩:『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雖 綦毋潛『塔影挂青漢,鐘聲和白雲』,未足為佳也』。凝曰: 『豈如老夫《廬山瀑布詩》:『今古長如白練飛,一條界破』』」 青,山色耶凝遂擅場。

《太平宮志》:「唐陳伯宣者,陳宜都王叔明之苗裔也。自 閩之仙遊來廬山,隱居聖治峰。嘗註司馬遷《史記》,詔 徵不赴,復辟拜著作郎。」

《續前定錄》:黃損,連州人,有大志,處於廬山,與桑維翰、 宋齊丘相遇,每論天下之務皆出損下,損亦自負。居 無何,遊五老峰,遇磐石小憩。頃之,有叟長嘯而坐,指 維翰、齊丘曰:「公等皆至將相,但各不得其死耳。」次指 損曰:「此子有道氣,可以隱居,若求官,不過一州從事 耳,宜思之。」損甚怒,叟曰:「休戚之數定矣,吾先知也,何 怒乎?」後皆然

《酉陽雜俎》:朱道士者,太和八年嘗遊廬山,憩於澗石, 忽見蟠蛇如堆繒錦,俄變為巨龜。訪之山叟,云是元 武。

《廬山舊志》:「潯陽太守宗淵有龜十頭,命庖丁日以二 頭為臛。其夜夢十丈夫烏衣褲褶,反縛叩頭祈哀。翌 日臛二龜。其夜又夢八丈夫祈哀,乃以其八放之廬 山。後生八子,皆登第。」

《傳燈錄》:「道信大師武德中登廬山絕頂,望破額山紫 雲如蓋,下有白雲,橫分六道。」

有比丘無染遊廬山,苔滑仆地,忽大悟。

《唐詩紀事》:「顏真卿常使其僮奴刻己所書於廬山最 高處,奴輒以意修改之,大失其真。」

唐僧處默、若虛並嘗居廬山,已而他遊,處默有《憶廬 山舊居》詩云:「麤衣糲食老煙霞,勉抱衰顏惜歲華。獨 鶴祇為山客伴,閒雲常在野僧家。叢生嫩蕨沾松粉, 自落乾薪帶桂花。明月清風舊相識,十年歸恨可能 賒。」若虛《懷廬山舊隱》詩云:「九疊嵯峨倚碧天,每隨寒 瀑下崔煙。深秋猿鳥來心上,夜靜松杉到眼前。書架」 想遭苔蘚袤,石窗應被薜蘿纏。一枝藤杖遊江北,不 見廬峰十二年。

《廬山舊志》:「韋應物守江州時,嘗因觀省屬縣,遂至廬 山簡寂觀諸處皆有題詠。」

薛業能詩而不第,獨孤常州有《送薛處士歸廬山序》, 稱業「口不言祿,祿亦不及識。」業者為永嘆,而業處之 澹然。

《樵人直說》:白樂天嘗煉丹於廬山草堂,作飛雲履,以 元綾為質,剪素絹為雲,四面緣飾之,染以四選香。每 振履,飄飄如煙霧,嘗著之,以示山中道侶曰:「吾足下 雲生不久且登朱府矣。」

《圉余錄》:唐楊收讀書廬山,有道者謂之曰:「子貌可仙, 如仕即至宰相,能捨所事從予遊乎?」收時方覬進取, 謝不能道者,遂去不見。

《錄異記》:「廬山西南七十里有湧泉觀,昔太極仙翁葛 元煉丹於此,感致泉水自石竇中湧出,流百餘里,入 潯陽湖,溉田極廣。其地舊多水蛭,農人患之。仙公刻 符於洞門之下,水沃其上,自此水所及處,皆無水蛭 之患,遠近賴之。後人鑿此符移於湧泉觀中,但舊跡在耳,而靈驗不改。」

《廬山舊志》:唐元和中,盜殺丞相武元衡。白居易時為 贊善大夫,上言「此自古所未有之變,宜速追捕,期必 得以雪國恥。」當道者惡其出位,謫為江州司馬。常來 廬山,愛山奇勝,遂卜隱焉。

唐熙怡大師居廬山,不食粟,啜柏飲水,三十餘年。後 住東林寺。許堯佐《塔記》云:「熙怡大師,體識深靜,風度 端敏。受具戒于南嶽,敷律範於東林,常趺坐一室,而 四方學者,差肩繼踵,發此柔軟,納其皈依,嘉言玉振, 微文冰釋,崇德雅美,臨壇持法,垂五十年。至德初,隸 東林寺,居耶舍塔院。大曆五年,躋五老峰,望彭蠡,臨」 瀑布,乃構凌雲精室,為經行之地。旁引泉竇以滌塵 垢,近躡松壑以求清涼。然趨風望景,攀危輦重,翼如 而至者,難以數計。貞元中,歸東林戒壇院。十二年七 月,召門弟子曰:「吾隨化還,須臾寂滅。大師常與故太 師魯國顏公真卿、故丞相天水趙公憬、故鄭滑節度 使兼御史大夫范陽盧公群、今吏部」侍郎弘農楊公 於陵,為參禪之侶,幽鍵洞發,元言兩得。

《廬山疏》:唐道乙禪師來廬山,居凌霄洞三年,後居吳 章山東南石洞,久之他徙。初祖達摩東來,直指明心 之教,止授一人,謂之「單傳。」至六祖慧能而傳始廣。能 再傳至道乙,與希遷,傳益廣。乙之弟子入室者一百 三十二人。

《五燈會元》:「唐先天元年,道明禪師得六祖慧能,開發 了悟本性,即往廬山隱焉。」

《傳燈錄》:「香嚴閑禪師初事百丈海,以辨博聞,海未有 以鞭辟之也。及海死,閑去依溈山佑,溈山業已先知 之矣。甫入門,即斥其辨博通敏者,以為意想見解,皆 業識所為,生死根本,逆杜其口,不使置一辭。然後以 父母未生身時事微詰之,閑無以應。歸而遍索其生 平所習文字,亦無一言可酬對者。閑大沮,屢祈溈山」 言,溈山固拒不與之。言閑既不得溈山言,又自求之 不得,展轉無所依,益大疑不自釋,乃涕泣辭溈山去, 止南陽念佛,自分絕望於禪道矣。他日嘗自芟草擲 瓦礫,擊竹有聲,忽大悟,遽歸禮溈山,溈山始首。之。 後入廬山,住寶巖寺。

《廬山疏》:赤眼常住歸宗,先結廬於黃石崖。《劉軻記》云: 「庚辰歲,山客劉軻採拾怪異,自麓至頂,卻下半里餘, 次於黃石崖。崖中有棲禪子,不知其幾臘,乃頤其輕 重,頗見其宅心之地。乃問其住年,但手指松桂云:『毫 髮我植,今環人臂,烏飛兔走,吾後何齒矧!卯戌之昏 旦,霜炎之凍炙,生落之榮顇,去留之沿沂。雖云云自 彼,而於我蔑如也』。」於戲!向非巖房峭絕孤峙,則人境 兩失其宜也,復何言哉?觀乎煙雲雜乎履舄,嵐靄生 于襟袖,群形浩擾,併入眸子。每至煙雨初霽,山光澄 練,泠泠仙語,如在耳右。況又聳凌競上,冥冥焉知不 能與洪崖接袂,浮丘連駕,盈縮造化,吐納灝氣,絕慚 容於厚面,遠喧卑之臊穢。時乎不得而然者,蓋鉤也, 餌也。名為利鉤,利為名餌,吞鉤食餌,手足羈鎖,彼焉 得跳躍於此乎?夫禪子脫去桎梏,四支宣展,動與雲 無,心靜將石何幾?物我一致,端邪徑塞,僕所謂非斯 人不能住斯境也。禪師宜春人,俗姓劉,名常,潯人以 師久住,遂以其姓易其巖名云。

《雲溪友議》:唐僧靈徹住廬山,與韋丹為忘形友。丹為 江西觀察使,以詩寄徹曰:「王事紛紛無暇日,浮生冉 冉只如雲。已為平子歸休計,五老峰前必共君。」徹酬 詩曰:「年老心閒無俗慮,麻衣草坐亦容身。相逢盡道 休官去,林下何曾見一人。」

《雞距集》:韋丹與靈徹唱和詩什頗多。韋序曰:「徹公近 以《匡廬》七韻見寄,皆麗絕於文圃。」七韻者,蓮花峰、石 鏡、虎跑泉、聰明泉、白鹿洞、鐵船峰、康山廟也。

徹《寄包侍御》詩云:「古殿山陰花木春,池邊趺石一閒 身。誰能伴我焚香坐,共作廬峰二十人。」權德輿《酬徹 上人》詩:「蓮花出水地無塵,中有南宗了義人。已取貝 多翻半字,還將陽燄論三身。碧雲飛處詩偏麗,白月 圖時性本真。更喜開緘消熱腦,西方社裏舊相親。」 《宋史周敦頤傳》:「敦頤知南康軍,因家廬山蓮花峰下。 前」有溪,合於湓江,取營道所居「濂溪」以名之。

《劉恕傳》:「恕字道源,筠州人。父渙,字凝之,為潁上令。以 剛直不能事上官,棄去,家於廬山之陽,時年五十。歐 陽修與渙同年進士也,高其節,作《廬山高詩》以美之。 渙居廬山三十餘年,環堵蕭然,饘粥以為食,而遊心 塵垢之外,超然無戚戚之意,以壽終。」

《李常傳》:「常字公擇,南康建昌人。少讀書廬山白石僧 舍,既擢第,留所抄書九千卷,名舍曰李氏山房。」 《黃幹傳》:幹再命知安慶,不就。入廬山,訪其友李燔、陳 宓,相與盤旋玉淵三峽間,俛仰其師舊跡,講乾坤二 卦於白鹿書院,山南北之士皆來集。未幾,召赴行在。 宋祥符六年,廬山崇聖院生芝九本,知軍州王文震 以獻。

《廬山記》宋陳舜俞字令舉,浙之嘉禾人,為屯田員外
考證
郎,以言新法謫監南康酒稅,常騎牛往來廬山中。初,

劉凝之嘗為「《廬山記》,舜俞因增廣之為五卷,又為《俯 視圖記》,尋山先後次第,劉凝之、李公擇皆有序。 王十朋遷官夔州時待命於廬山,遍歷山南北,多所 題詠。」

《學圃餘力》詩僧祖可,蘇伯固之子,養直之弟也,常居 廬山。葛常之云:可詩多佳句,如「懷人更作夢千里,歸 思欲迷雲一灘」,又「窗間一榻篆煙碧,門外滿山秋葉 紅」,皆清新可喜。然讀書多少變態,其體格不過煙雲 草樹、山川鷗鳥。而徐師川作其詩引,乃謂:「自建安七 子,南朝二謝,唐杜甫、韋應物、柳宗元,本朝王荊公、蘇」、 黃妙處,皆獨得神解。又師川《畫虎行》末章云:「即今老 舊無新句,尚有廬山病可師。」尊信無乃過乎?

《續廬山記》宋馬玗,廣陵人,為南康守,嘗錄廬山中碑 記為四卷,以補陳《記》之闕。

《廬山記》:「戴師愈,南康人。隆興九年登進士,為湘陰主 簿。博學強記,嘗摭拾廬山古今文物,著為《列傳》十三 卷。」

《廬阜紀遊》宋孫惟信字季審,開封人。能詩詞,善談謔。 嘗有官,棄去,遊江湖間,自稱「花翁。」常大雪中登廬山 絕頂,盡得其景物之詳,因作《廬阜紀遊》。

《興國志》:宋周紫芝字少隱,宣城人。弱冠,其父覺曰:「是 兒肩聳而嗜吟,其終窮乎?」其後紫芝果兩赴禮部試 不捷,家貧,併食而炊,里人皆訾笑之,不顧。益力學,年 六十一,始以廷對第三,歷右司員外郎,出知興國軍。 秩滿丐祠,隱廬山終焉。

《廬山疏》:「宋元豐間,周茂叔先生守南康,嘗來廬山,築 書堂於五老峰下,後歸老於匡北蓮花峰之麓。書堂 久廢,今不知處。其亂落星地名,有數隱者居其一,曰 一草亭,乃明孝廉周玉立先生著作處,其子祥發隱 此,相傳即茂叔之遺址也。」

宋劉凝之有詞學,為小官,數以事屈,在位者節高不 能容,歸廬山築室,種蔬而食之,無求於人,人皆師尊 之。歐陽永叔為凝之賦詩,黃山谷跋云:「劉公中剛而 外和,忍窮如鐵石,其所不顧,萬夫不能回其首也。家 居四十年,不談時事,賓客造門,必置酒終日。其言亹 亹,似教似諫,依於莊周、淨名之間。年八十而耳目聰 明,行不扶持」,蓋不得於彼,而得於此也。廬山之美,既 備於歐陽文忠公之詩,中朝士大夫讀之,慨然欲稅 塵駕,少揖其清曠而無由。而公獨安樂四十年,起居 飲食廬山之下,沒而名配此山以不磨滅碌碌而得 志願者,視公何如哉!

崔嘉彥偕劉道者隱廬山,穴巖而居。久之,嘉彥住西 源菴,劉欲隱臥龍岡,嘉彥修書與南康守朱晦翁,希 為建菴,晦翁然其說。異日恭請卜基,薙草後復遺書 云:「承誨示并竹萌,良荷厚意。知煩親斸,尤珍感。臥龍 菴已下手否?向說栽竹木處,恐意可便令施工也。人 還,布謝草草,復未有一物為報。引領山雲,第增愧仰。」 《又書》曰:「承手示,聞還自德安,體用沖勝,良慰。昨夕聞 山間頗沾足,城中殊少,未敢廢祠也。所諭當為立之 庵中什器俟一面措辦。旦夕得雨後,須一出郊,諸容 面道,或因入城,幸左顧也。」

《桯史》:德安王阮,嘗從張紫微孝祥學詩。紫微罷荊州 歸,與阮偕遊廬山,憩萬杉寺,書壁曰:「老幹參天一萬 株,廬山佳處著浮屠。秖因買斷山中景,破費神龍百 斛珠。莊田本是昭陵賜,更著官船載御書。今日山僧 無日給,卻催官欠意何如?」阮憮然不滿曰:「先生氣吞 虹霓,今稍卑之,何也?」紫微不復言別,纔兩旬而得湖 陰之訃,紫微,蓋因此絕筆焉。阮是時亦有詩曰:「昭陵 龍去奎文在,萬歲靈杉守百神。二十四年真雨露,山 川草木至今新。」紫微大擊節,自以為不及。既而阮又 過萬杉,題碑陰曰:「碧紗籠底墨纔乾,白玉樓中骨已 寒。淚盡當時聯騎客,黃花時節獨來看。」亦紆徐有味 云。

陳瓘,號了翁。往來廬山南北,吟風自適。嘗有墨帖,與 隨緣居士黃榮、晉陵尤袤得之,朱晦翁為勒石白鹿 洞。

珍珠船。雍熙中,君房寓泊廬山開先寺,望黃石巖瀑 水中一大紅葉泛泛而下。僧取之,乃紅蓮一葉,長三 尺,闊一尺三寸。《廬山記》:清源池生蓮花,大如車輪。此 也。君房因分花葉磨湯飲之,其蓮香經宿不散。 宋常總照覺禪師初入廬山,卜居絕頂。元豐三年,詔 升東林為禪寺。南昌守王韶請師住持,為東林首闢 禪宗。其徒相謂曰:「『遠祖讖七百年後有肉身大士旼 吾道場』,今符之矣。」後詔住大相國寺智海禪院,辭不 行,賜紫方袍,號廣慧大師。元祐四年,賜號照覺大師。 師,劍州尤溪施氏子,母夢金人授白蓮花而生。年十 一,依寶雲寺兆法師出家,十九受具戒。神觀秀異,鸞 翔虎視,偉如也。後得法於黃龍南。蘇東坡讚云:「堂堂 總公,僧中之龍。呼吸為雲,噫吹為風。且置是事,聊觀 其戲。」蓋將撫掌談笑,不起於座,而使廬山之下,化為釋梵龍。

宋可仙禪師來廬山,就巖而居三載,始住圓通。蘇東 坡贈仙公詩序云:「圓通禪寺,先君舊遊處也。軾四月 八日晚至,宿焉。明日乃先君忌日,故手寫《寶積獻蓋 頌佛偈》,以贈長老仙公。仙公撫掌笑曰:『昨夜夢寶蓋 飛下,著處輒出火,豈此祥乎』?」仙公住溫泉院,嘗題壁 上詩云:「禪庭誰作石龍頭,龍口溫泉沸不休。直待眾 生總無垢,我方清冷混常流。」蘇子瞻和一絕云:「石龍 有口口無根,自在流泉誰吐吞。若信眾生本無垢,此 泉何處覓寒溫。」

「大覺璉禪師居廬山。巖棲澗飲二十餘載。居訥禪師 薦應仁宗詔。」時宋皇祐間也。時居訥住圓通。

白雲端禪師,少齡得悟心要,結廬白雲峰下。與郭功 甫善,請住圓通。後唱道於江州能仁寺。

智隆禪師初結茅於紫霄峰三年廬忽傾倒。歌云。「茅 屋倒。道人蹤跡不須討。歸去無為自悠悠。但笑清風 明月老。」後住天池寺。

《大慧杲法師年譜》:「師六十八歲離梅陽,遍賞名山。抵 九江,太守朱公請說法於能仁寺,而以廬山圓通,敦 請住持,三辭而不獲。因舉道顏長老補其處。」按舊志 云:「大慧居廬山寶慶寺,與無垢居士張公子韶唱和 泉石,多佳什。」

真淨文禪師住歸宗周濂溪以黃魯直數與往來因 結「青松社。」

巖頭。禪師居廬山凌雲峰下永福院。 《澠水燕談錄》:「廬山寺有蓮花藏,藏有《白集》七十卷,傳 云:居易自寫同遠大師文集,不許出寺。廣明初,高駢 強取去。後四十餘年,有王長史者,遍求善本,校正而 藏之。旋又長史易去,頗多舛謬。真宗詔取至都下,令 侍臣以諸本參校繕寫,付寺僧謹藏之。」

李尚書公擇,少讀書於廬山五老峰白石庵之僧舍, 書幾萬卷。公擇既去,思以遺後之學者,不欲獨有其 書,乃藏於僧舍。其後。山中之人思之,目其居云「李氏 藏書山房」,而子瞻為之記。

《廬山通志》:「元仁宗延祐時,命江西行省進廬山圖。」 《紀遊集》:「元黎崱字景高,交南人。後歸化,授某官,賜土 田,居漢陽官湖之上。著書種樹,環堵蕭然,賓客過從 無虛日,常以遠人自待。惟志山水,餘不屑意。泰定中, 再遊廬阜,紀其所見,并人物、藝文為二卷。龍人夫、揭 徯斯、姜肅敬、許有壬皆有序。」

《南康舊志》:「葉清叟,名蘊真,隆興路儒學學錄。博學能 詩文,善醫,精太素脈。嘗入廬山採藥,遇異人與款言, 夜夢其人授二方以為丸,治人良驗。」

劉開,字立之。遊廬山,遇異人授《太素脈訣》,能預知人 生死,決其期日遠近,無不中者。世祖召赴闕,賜號「復 真先生。」卒,葬西古山。

弘治元年,廬山芝草生,有一本十餘莖者。又十七年 六月,廬山忽有聲隆隆鳴三日,天驟風震雷,晦冥大 雨如注,平地水高丈餘,蛟龍出,無筭。

《廬山疏》:王守仁嘗登廬山,一至天池,累月不出,有句 云:「昨夜月明峰頂宿,雷聲隱隱在山麓。醒來卻問山 下人,風雨三更捲茅屋。」親書四幅留寺後奉命討宸 濠,勒功於開先之石壁云:正德己卯六月乙亥,寧藩 宸濠以南昌叛,稱兵向闕,破南康、九江,攻安慶,遠近 震動。七月辛亥,臣守仁以列郡之兵復南昌,宸濠擒, 「餘黨悉定。是時天子聞變赫怒,親統六師臨討,遂俘 宸濠以歸。於赫皇威,神武不殺,如霆之震,靡擊而折。 神器有歸,孰敢窺竊?天鑒於宸濠,式昭皇靈,嘉靖我 邦國。」正德庚辰正月晦,提督軍務都御史王守仁書。 「羅洪先字彥庵,吉州人,自幼穎悟,登殿試及第,遂隱 廬山,屢徵不出,家人討尋,杳然絕跡。」相傳入竹林寺, 因建「巢雲庵」於五老峰之東谷而祀之。

《譚元春》,字友夏,竟陵人。幾來廬山,擬結社不得,遂與 吳淑之作。《石廬詩序》云:「匡廬瀑布,縱於鴈宕,奇秀 故甲天下。青蓮九天之句,為面目一寫照,而未悉其 幻狀也。余嘗三躡其巔,每不獲一韻。主人陶潛,而後 匡君想落穆無知己哉。是九月泛章水,槎受風雨,繫 艇泊湖隄三朝夕,肥瀑新來,壑壑皆聲,欲招余遊矣。 乃扳蔓而上,時青蘚與杖履不和,輿力倍困,而遊情 益健。峰頭忽出少年齒,方在終賈,曳履披襟儼瓊瑤」, 人物自處,始知為淑之。其人顧余不禮,不及山以外 事啟口便談詩,不生瞻顧自任一開闢,若勿知前有 登壇客也。隨出《嵌石廬》詩一帙相示,其色雕雕然,其 聲錚錚然,其光杲杲然,爐煙紫篆,細遶香光,少年場 中傑氣橫九州者,必淑之一人也。郄詵謂「山行一」度, 洗盡五年塵土腸胃。淑之廬其側,何一度之足云!譚 子怡神誦之,曰:「山水清音,鐘發幽響。」今而後,不得謂 匡君乏知己也。

吉州蕭士瑋,字伯玉,久嗜佛書。嘗來廬山,與陸航遠 法師論釋氏之毀譽曰:「世有尊佛者幾人?毀佛者幾 人?不尊不毀者幾人?師試論之。」師曰:「不尊不毀者,置之弗論。尊經尊佛者,莫尚梁朝武帝;毀佛者無過近 時事天之徒也。」然武帝信佛,實冤佛也。諸佛出世,唯 以佛之知見開悟眾生。武帝不達自心,徒事有為功 行,所以錯過初祖,不識誌公也。夫事天而毀佛者,由 潛於名相,不知何以為佛?宜其毀也。彼云「能生人」,佛 乃周末之民也,乃天所生,安以帝釋天主事其左右, 若父侍子,於理何當?獨不思天從何生?天何所事?悟 此者,毀呰自滅,不待辨矣。佛者,覺也,謂能覺悟自性, 名之曰佛。此性生天生地,能為物主。由是觀之,則天 地山川,日月星辰,人畜龍仙草木昆蟲,皆性之影相 也。故曰:「空生大覺中,如海一漚發,有漏微塵國,皆依 空所生。」則知事天事影相也。毀佛,毀自性也。豈有智 者事末而毀本也?余嘗謂自信其心,便是信佛信法, 以一切佛法,皆從此心流出,故非但禮佛之相,誦佛 之語,謂之信佛信法「已也。果能如此信去,了徹自心 本無一物,即此一信字無處著落,況又以何名佛名 法耶?而毀者、讚者似以手撮空,徒益勞耳。」蕭稽首曰: 「唯,善矣。」因結廬於含鄱口,以便請益。未久,去吉州,集 僧俗講《性宗》。後閉關謝仕,註《楞嚴經》。

海岸道人,結屋於廬山峻壁之下。每自歌曰:「世不我 與,天尚我臣。」倣首陽之意,拂圮上之塵。按開先七佛 樓右,有海岸道人十笏,蓋道人止開先時所築也。手 植之梅,令拱矣。無何廢去,徒令人想嘆於斷牆敗砌 之間。道人即新城黃端伯,仕至儀部雪喬信禪師。住 開先時,道人曾祝髮從之。陶宏中詩云:「石床壁挂畫 長眠,手植雙梅寄破垣。底事金陵飛舄去,甲申風雨 怨啼鵑。」又云:「雪喬杲麗亂溪流,覿面相看白牯牛。閒 入此中尋二老,威光直射笑巖眸。」又云:「空王偈就雨 花嗔,淡漠雲門見是人。記取孤峰磨片石,無縫塔子 是全身。」又云:「壽昌金粟苦葫蘆,毒過徑山爛钁鋤。松 瀑依然成妙句,開先茅屋杖痕塗。」

永樂間。有梵僧名《怛哈穆》。入廬山。棲水簾洞。初語言 莫辨。久之乃知為「省世。」壽一百七十四告逝。

嘉靖辛亥春,潯陽人訛言兵至,且加誅。遠近洶洶,聞 人馬聲,輒駭泣奔走,或挈家室徙他所。其傍廬山居 者,皆穴山為「匿室」,其所穴,多值巖洞,昔人所嘗避兵 處,內有遺骸及衣服、匙、箸、槃杓諸木器,視若完整,觸 之即灰然久塞,其氣閼鬱,能殺人,人有死者。

嘉靖二十九年五月二十六日,廬山五老峰下出蛟, 以百數十計。又三十年春,山南北虎多群行,人莫敢 往。後一靜者誦《尊勝咒》以禳之,七日後,虎多投於江 者。又三十二年,天池山下有獸,似虎而大,尾披拂被 體如馬鬣,喙尖削,與虎異,蓋彪也。二日而傷十七人, 靜者亦以咒禳之,遂不見。

天隱禪師初入廬山,築室山陽。嘗抱病,有《病起詩》云: 「雨餘白石氣如炊,濃綠陰中霽影遲。經月未行庵下 路,樹禽引子去多時。」王禕守南康,請住兜率寺,後他 徙。

達觀可大師來匡廬,徘徊山南北,至歸宗,殿堂幾敗, 寺前有大松亦枯,乃撫松祝曰:「如寺當興,汝復生也。」 後果驗,師乃住持,因名松為復生松。

《太平清話》:陽明先生遊匡廬天池山之佛手巖,巖插 出山外,下臨無底,人無到者。公乃局身徐步,若龍蜿 蜒竦立巖前,瞻顧而嘆曰:「奇絕!」人服其膽。

廬山部雜錄[编辑]

《潯陽記》:「廬山頂上有池水,池中有三石鴈,霜落則飛。 廬山頂上有湖,廣數頃,有楊梅山桃,止得於上飽噉, 不得將去。」

廬山西南有康王谷,又有北嶺城。天欲雨,輒聞鼓角 簫管之聲。

《廬山疏》:廬山邃壑中,昏夜時常有山燈見,光景明滅, 頃刻異狀,山僧呼為「佛燈。」

張野《廬山記》:天將雨,則有白雲冠峰嶺,或亙中巔,謂 之「山帶」,不出三日必雨。

《太清記》:「廬峰孤峭特起,氣籠其上,氤氳若香煙。」 東坡志林子由作《栖賢僧堂記》,讀之便如在堂中見 水石陰森,草木樛葛也。僕當為書之,刻石堂上,且欲 與廬山結緣,予他日入山,不為生客也。

子瞻云:「元豐三年夏六月,過廬山,涉其山之陽,入棲 賢谷。谷中多大石,岌業相倚,水行石間,其聲如雷霆, 如千乘車,行者震掉不能自持,雖三峽之險不過也。 故其橋曰三峽渡。橋而東,依山循水,水平如白練,橫 觸巨石,匯為大車輪,流轉洶湧,窮水之變。院據其上 流,右倚石壁,左俯流水。石壁之趾,僧堂在焉。狂峰怪」 石,翔舞簷上。松杉竹箭,橫生倒植,蔥蒨相糾。忽大風 雨至,堂中之人疑將壓焉。聞於習廬山者曰:「雖茲山 之勝,棲賢蓋一二數矣。」

《清波雜志》:天下名山福地,類因「行役窮日力,且為姑 俟回程來觀」之語所誤,竟失一往,貽終身之恨者多 矣。某頃隨侍自鄱陽順流東歸,至南康阻風,留一日, 乘興遊廬山,飯於歸宗,旋至萬杉,杉陰夾道蔽日。抵羅漢觀,大鼓未至棲賢數里,先聞三峽噴薄激射之 聲,動心駭目,凡山南佳處,領略粗遍。爾後一再經從, 皆不暇訪陳跡。至今清夢猶在巖壑間。嘗有一編《紀 遊》,今亡。

《冷齋夜話》:東坡遊廬山,至東林,作偈曰:「溪聲便是廣 長舌,山色豈非清淨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 舉似人?」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看山了不同。不識廬山真面 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魯直曰:「此老人於《般若》,橫說豎 說,了無剩語」,非其筆端,能吐此不傳之妙哉!

《夷白齋詩話》:廬山陳氏有《甲李堂帖》,宋淳熙年刻,有 「李太白『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一章。《宋人品》為馬 子才偽作,今觀其筆跡,非偽也。字畫豪放,書後題曰: 『吾頭懵懵,醉而書此,賀生為我辨之,汝年少眼明』。」 《蒙齋筆談》:「慧遠法師白蓮社在廬山東林會者佛馱 耶舍、佛陀跋陀羅、竺道生、慧持、慧叡、曇恒、道昺、道敬、 曇」詵,皆浮屠,劉遺民、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野、張銓 皆居士,合十八人。「初,晉太元中為佛者道安居太山, 遠從之學,安以為高弟,遣行其教,東南至廬山,樂之, 因留不去。寺舊不甚廣,元豐間,老南之徒常總主寺 事,總人物雄邁,為其徒之傑。始作創大鼎新之,雄麗 莊嚴,遂為江湖間第一。而白蓮社者,其」遺跡尚在。余 少,屢欲往遊,訖無因。今老矣,勢必不能至。得李伯時 所為圖而愛之,常揭之壁間,意或得僧俗間勝士十 許輩,不必如遠之數。追其故事於山間。山有二泉,東 泉為尤勝,瀦其下流,倚山傍崖,為澗為池,亦多蓮。然 三十餘年,訖無甚如余意者。每徘徊澗壑,想見遠時, 輒慨然如見其人。遠社為浮屠者,吾不能知。而劉遺 民、周續之、雷次宗,皆見《宋書隱逸傳》,風調清遠,方知 晉宋間風俗之衰,方外超出絕俗之士,尚不乏如此, 豈今而無之乎?第余無以致之爾。頃蒙恩賜寺號「積 善教忠」,守其丘墓。自閩還歸,摹作屋八十楹,去余居 無一里,四山環集,兩澗遶其旁,今漸成其三之一,尚 意有道生輩肯從之。終以成余志也。

《遊宦紀聞》:「谷簾三疊,廬阜勝處。惟三疊於紹熙辛亥 歲始為世人所見。宣和初,有徐上老,棄官修淨業,名 動天聰,被旨祝髮,住圓通,號青谷止禪師。當時已觀 此泉,圖於勝果寺之壁,蓋未出之先,緇黃輩已見,特 祕而不發耳。從來未有以瀹茗者。紹定癸巳,湯制幹 仲能主白鹿教席,始品題以為不讓谷簾。嘗有詩寄」 二泉於張宗端曰:「九疊峰頭一道泉,分明來處與雲 連。幾人競賞飛流勝,今日方知至味全。鴻漸但嘗唐 代水,涪翁不到紹熙年。從茲康谷宜居二,試問真嵒 老詠仙。」張賡之曰:「寒碧朋尊勝酒泉,松聲遠壑憶留 連。詩於水品進三疊,名與谷簾真兩全。畫壁煙霞醒 昨夢,茶經日月著新年。山靈似語湯夫子,恨殺屏風 李謫仙。」《九疊》屏風之下,舊有太白書堂,又有詩,詩有 「吾非濟代人,且隱屏風疊」之句。楊子江心水號中泠 泉,在金山寺傍,郭璞墓下,最當波流險處,汲取甚艱。 士大夫慕名,求以瀹茗,操舟者多淪溺。寺僧苦之,於 水陸堂中穴井以紿遊者。往歲連州太守張思順監 江口鎮日,嘗取二水較之,味之甘洌,水之輕重,萬萬 不侔。乾道初,中泠別涌一小峰,今高數丈,每歲加長。 鸛棲其上,峰下水益湍,泉之不可汲,更倍昔時矣。玉 乳泉,在丹陽縣練湖上觀音寺中,本一小井,舊傳水 潔如玉。思順以淳熙十三年沿檄經由,專往訪索,僧 蹙頞而言:「此泉變為昏黑,已數十年矣。」初疑其紿,乃 親往驗視,果如墨汁,嗟愴不已,因賦詩題壁曰:「觀音 寺裏《泉經》品,今日惟存玉乳名。定是年來無陸子,甘 香收入柳枝瓶。」明年攝邑,六月,出迎客,後至寺,再汲, 泉又變白,置器中,若雲行水影中,雖不極清,而味絕 勝。詰其故,蓋紹興初,宗室攢祖母柩於井左,泉遂壞 改遷,不旬日,泉如故。異哉!事物之廢興,雖「莫不有時, 亦由所遭於人如何耳。」宗瑞,思順之子也。

《珍珠船》廬山有上霄峰,可千仞,上有古跡,云是「夏禹 治水時泊舟之所,鑿石為竅,繫纜其上。」

《玉堂閒話》:補闕熊皎云:「廬山有上霄峰者,去平地七 千仞,上有古跡,云是夏禹治水之時泊船之所,鑿石 為竅,以繫纜焉。磨崖為碑,皆蝌蚪大字,隱隱可見。則 知大禹之功與天地不朽矣。」

辟寒開封孫惟信,嘗大雪登廬山,至絕頂,盡得景物 之詳,嘗撰《廬阜紀遊》一卷。惟信能詩詞,有官棄去不 仕,自號花翁,遊江淮間,人多愛之。

陶宏中《匡廬說》,明桑子木注:廬山,謂匡家兄弟修道 此山,故字之匡。又方輔老聃去後廬存,故名之廬。若 是,則峰泉雲壑,僅作三姓骨董,不但遠誣諸公,亦且 小視匡廬矣。《五嶽圖序》曰:「黃帝勒岱宗,登雞頭,升熊 湘,合符釜山,命霍潛為南嶽輔,錫青城為丈人,署廬 山為使者。」是廬山軒堯以前著,何得謂獨昉於周也? 往同王泗上宿棲賢,王曰:「天下名山僧占多,此言大 謬。余請易占為住」,遂可其意。夫泗上不以名山貰僧其肯以三姓奪匡廬乎?況五嶽不屬,誰氏之守,而匡 廬獨授晉陽之券乎?又先彭澤世居山下,讓而不有。 李白拾太倉之粒,起草堂書臺,見益不廣矣。今新議 匡廬之名,其為南鎮可名匡,其為幽奧可名廬,或不 奪其嘉號乎?自後啟事投刺,悉不得冒三姓為辭。設 復倔強,亟踵馮驩焚之,且峻逐客之令。

《廬山通志》:桑子木曰:「大江之南,衡嶽之東,山之名者 以百數,博大雄奇,吾得廬山馬。」

鄧旭曰:「余嘗曠觀天下名山甲東南,而迥出者必首 推匡廬,私心仰止也久矣。」

方一耒曰:「廬山蓋介在南康、九江之間,由南康上者, 則先白鹿洞、棲賢谷,由九江上者則先東林、天池,無 所謂內外遠近也。然山形面南背北,遊者先面而後 背,理亦宜耳。」

廬山部外編[编辑]

《水經注》:昔吳郡太守張公直,自守徵還,道由廬山,止 女觀祠,婢指女戲妃像人。其妻夜夢致聘,怖而遽發, 明引中流而船不行,合船驚懼曰:「愛一女而合門受 禍也。」公直不忍,遂令妻下女於江。其妻布席水上,以 其亡兄女代之,而船得進。公直方知兄女,怒妻曰:「吾 何面於當世也?」復下己女於水中。將渡逕,見二女於 岸側,傍有一吏立,曰:「吾廬君主簿,敬君之義,悉還二 女。」故干寶書之於感應焉。

《述異記》:「晉咸康中,江州刺史庾亮迎吳猛至州,猛將 弟子登山遊觀,過梁,見一老人坐桂樹下,以玉杯盛 甘露與猛,猛飲其半,以半飲諸弟子。又進至一處,見 玉宇金房,輝彩眩目,多珍寶玉器,有數人與猛共言 若舊識,為設玉膏,猛弟子竊一寶,欲回示世人,梁即 化,纖細如指。猛使還寶,梁復如舊。」

《洞天靈跡記》:鄂州劉德本避亂廬山,見求道者與行, 至五老峰,石壁間有大石門正闢,一老人扶策倚門 立,見德本即邀與俱入,乃大石洞也。洞中別有天地, 風日和煦,花樹芳蔚,敻異人世。行二三里,有大宮殿, 金碧煥爛,呵衛嚴甚,榜曰「紫元景曜之門。」老人曰:「此 九天使者所治也。」德本欲求見使者,老人曰:「不可。」因 復出門,逡巡,失老人及道者所在。

《真仙通鑑》:「欒巴為豫章太守,郡多鬼物,尚淫祀。巴至 郡,伐廟剪奸巫,妖異頓息。百姓始而懼,既而翕然安 之。廬山廟有鬼詐為廟神,能於帳中與人語,飲酒則 自空中執杯,又能分風送舟,祈靈者甚眾。巴至廟,既 失鬼所在,乃下所在山林廟社跡捕之。鬼遯至齊郡, 變形為書生,年少美姿容,縱談五經。齊郡守愛之,妻」 以女。巴聞,遂解郡,自往逐捕之。書生聞巴至,匿不肯 出。巴就坐作符,符無人,自行虛空中,至書生所。書生 向婦泣曰:「死矣,奈何?」遂自執符詣巴。巴叱曰:「老魅胡 不復爾形?」書生應聲變為狸,叩頭乞活。巴敕神兵殺 之。齊守女所生一子,亦化為狸,殺之。

《商芸小說》:顧劭為豫章守,毀淫祠,至廬山廟,一郡悉 諫不從。夜有人來前,狀若方相,曰:「廬山君也。」劭延之 入,與談《春秋》。燈盡,燒薪以續之。鬼欲陵劭,劭神氣湛 然。鬼反和遜求復廟,劭笑而不答,鬼怒曰:「三年內君 必衰,當此時相報。」及期,劭果病,咸勸復廟,劭曰:「邪豈 能勝正耶?」終不聽,遂卒。

《廣異記》:「唐天寶中,有劉清真者,與其徒二十人於壽 州作茶,人致一馱為貨,至陳留遇賊,或有人導之令 去魏郡,清真等復往,又遇一老僧,導往五臺,清真等 畏其勞苦,五臺寺尚遠,因邀清真等還蘭若宿。清真 等私議,疑老僧是文殊師利菩薩,乃隨僧還,行數里, 方至蘭若。殿宇嚴淨,悉懷敬肅。僧為說法,大啟方便」, 清真寺並發心出家,隨其住持,積二十餘年。僧忽謂 清真等曰:「有大魔起,汝輩必罹其患,宜先為之防,不 爾則當敗人法事。」因令清真等長跪,僧乃含水遍噴, 口誦密法,清真等悉變成石,心甚了悟,而不移動。須 臾之間,代州吏卒數十人詣臺,有所收捕。至清真所 居,但見荒草及石,乃各罷去。日晚,老僧又來,以水噀 清真等成人。清真等悟其神靈,知遇菩薩,悉競精進。 後一月餘,僧云:「今復將魔起,必大索汝,其如之何?吾 將遠送汝,汝俱往否?」清真受教,僧悉令閉目。《戒》云:「第 一無竊視,敗若大事,但覺至地,即當開目。若至山中 見大樹,宜共庇之。樹有藥出,亦宜哺之。」遂各與藥一 丸,云:「食此便不復肌,但當思維聖道,為出世津梁也。」 言訖作禮。禮畢,閉目冉冉上昇,身在虛空,可半日許, 足遂至地,開目見大山林,或遇樵者,問其地號,乃廬 山也。行十餘里,見大藤樹,周迴可五六圍,翠陰蔽日。 清真等喜云:「大師所言奇樹,必是此也。」各薙草而坐。 數日後,樹出白菌,鮮麗光澤,恆飄飄而動。眾相謂曰: 「此即大師所云靈藥,採共分食之。」中有一人紿而先食盡。徒侶莫不慍怒,責云:「違我大師之教,然業已如 是,不能毆擊。」久之,忽失所在,仰視在樹杪安坐。清真 等復云:「君以吞藥故能昇高。」其人竟不下。經七日,通 身生綠毛,忽有鶴翱翔其上,因謂十九人云:「我誠負 汝,今已得道,將捨汝謁帝於九天之上,宜各自勉以 成至真耳。」清真等邀其下樹,執別仙者不顧,遂乘雲 上昇,久之方滅。清真等失藥,因各散還人間。中山張 倫親聞清真等說,云然耳。

《原仙記》:唐貞元初,廣陵人馮俊以傭工資生,多力而 愚直故易售。常遇一道士於市買藥,置一囊,重百餘 斤,募能獨負者,當倍酬其直,俊乃請行至六合,約酬 一千文,至彼取資,俊乃歸告其妻而後從之,道士云: 「從我行,不必直至六合,今欲從水路往彼得舟,且隨 我舟行,亦不減汝直。」俊從之,遂入小舟,與俊并道士 共載,出江口數里。道士曰:「無風上水不可至,吾施小 術。」令二人皆伏舟中,道士獨在船上,引帆持楫。二人 在舟中聞風浪聲,度其船,如在空中,懼不敢動。數食 頃,遂令開船召出。至一處,平湖渺然,前對山嶺重疊。 舟人久之方悟,乃是南湖廬山下星子灣也。道士上 岸,令俊負藥下船,即付船價。舟人敬懼不受,道士曰: 「知汝是潯陽人,要當時至,以此便相假,豈為辭邪?」舟 人遂拜受之而去,實江州人也。遂引俊負藥於亂石 間。行五六里,將至山下,有一大石方數丈。道士以小 石叩之數十下大石分為二。有一童出於石間,喜曰: 「尊師歸也。」道士遂引俊入石穴。初甚峻,下十丈餘,旁 行漸寬平。入數十步,其中洞明,有大石堂,道士數十, 弈棋戲笑。見道士皆曰:「何晚也。」敕俊捨藥,命左右速 遣來人歸。道士命左右曰:「擔人甚飢,與之飯食。」遂於 瓷甌盛胡麻飯,與之食。又與一碗漿,甘滑如乳,不知 何物也。道士遂送俊出,謂曰:「勞汝遠來,少有遺汝。授 與錢一千文,令繫腰下,至家解觀之,自當有異耳。」又 問家有幾口,云:妻兒五口。授以丹藥,可百餘粒。曰:「日 食一粒,可百日不食。」 俊曰:「此歸路遠,何由可至?」道士 曰:「與汝圖之。」遂引行亂石間,見一石臥如虎狀,令俊 騎之,以物蒙石頭。俊執其末,如執轡焉。誡令閉目,候 足著地即開。俊如言騎石,道士以鞭鞭石,遂覺此石 舉在空中而飛。時已向晚,如炊久,覺足躡地,開目已 在廣陵郭門矣。人家方始舉燭,比至舍,妻兒猶驚其 速,遂解腰下皆金錢也。自此不復為人傭工,廣置田 園,為富民焉。里人皆疑為盜也。後他處有盜發,里人 意俊同之,遂繫以詣府。時節度使杜公亞重藥術,好 奇說,聞俊言,遂命取其金丹。丹至亞手,如墜地焉而 失之。兼言郭外所乘之石猶在,遂捨之。亞由是精意 於道,頗好燒煉,竟無所成。俊後壽終,子孫至富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