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4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四十六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四十六卷目錄

 馬當山部彙考

  圖

  考

 馬當山部藝文一

  馬當山記         明解縉

 馬當山部藝文二

  馬當風濤中       宋晁補之

  過馬當魯望亭二首     黃庭堅

  馬當山二首       明曾省吾

  前題           戴鳳翔

  前題            李常

 馬當山部紀事

 石鐘山部彙考

  圖

  考

 石鐘山部藝文一

  辨石鐘山記        唐李渤

  石鐘山記         宋蘇軾

  遊石鐘山錄        周必大

  石鐘山賦有序     明丘濬

  石鐘山賦有序     何喬新

  遊石鐘山記        羅洪先

  遊石鐘山記         章潢

 石鐘山部藝文二

  石鐘山         唐白居易

  前題           宋蘇軾

  前題          明王守仁

  前題二首          邵寶

  前題           黃雲師

 靈山部彙考

  圖

  考

 靈山部藝文一

  重修靈山廟記       明張益

 靈山部藝文二

  靈山          宋韓無咎

  前題           明夏言

  前題           鄭以偉

山川典第一百四十六卷

馬當山部彙考[编辑]

古稱「山水俱險」 之「馬當山」 ,

馬當山,在今江西九江府彭澤縣東北四十里,乃天 下山水俱險處。唐王勃遇順風,一夕至洪都,作《滕王 閣序》,即此山下。

馬當山圖

馬當山圖

[编辑]

按《九江記》:「馬當山高八十丈,周迴四里,在古彭澤縣 北一百二十里。其山橫枕大江,山象馬形,回風急擊, 波浪沸湧,舟船上下多懷憂恐,山際立廟以祀之。」 按《三才圖會馬當山圖考》:「馬當山在彭澤縣東北四 十里,橫枕大江,山象馬形,橫風撼浪,舟船艱阻,人為 立廟。唐王勃舟過其下,遇神人,賜以順風,一夕至洪 都。」作《滕王閣序》。陸魯望銘云:天下之險者,在山曰太 行,在水曰呂梁,合二險而為一。吾又聞乎馬當按《彭澤縣志山川攷》:「馬當山在縣東北四十里,橫枕 大江,其形如馬,迴風駭浪,最號險阻。山麓有廟,唐王 勃舟過其下,夢神告曰:『明當助以順風』。」達旦遂抵洪 都。作《滕王閣序》。宋王十朋詩云:「此地水如峽,有山名 馬當。猶疑是灔澦,更合戒舟航。」 馬當洞在本山後。

虎石在馬當山上,石狀如虎。

梅家港:在馬當山左。

天井在馬當山頂。

《古蹟攷》:「『魯望亭在馬當山,唐陸龜蒙寓此眺覽,故名。 世傳龜蒙舉進士不第,時駕一葉舟,遨游江湖,隨遇 而樂,號天隨子』。嘗《詠萍》云:『曉來風約半池明,重疊侵 沙綠罽成。不用臨池重相歎,最無根蔕是浮名』。讀其 詩,可知其高矣。」今圮。

馬跡亭:

半山亭俱在馬當山下,唐太和中建,今圮。

馬當山部藝文一[编辑]

《馬當山記         》明·解縉

「馬當山在小孤山下十餘里,隸江西彭澤縣。連岡趾, 頂皆石,蜿蜒騰躍,自北而南,至江而止。山之北崖,俯 臨湍水不測之淵,魚鳥結巢,棲息其間以萬數,人跡 罕至,亦莫得而害焉。故凡舟上下,眾呵叱之不為動。 迴翔俯瞰,磔磔然有聲,甚自樂也。余以讀《載記》,感王 勃禱祠下事,竊謂神之靈且好文也。二十年間,往來 經此,常欲一造其上而不果。永樂五年丁亥二月,余 自詞垣出臨桂藩,將妻子歸江西。十六日,道出祠下, 時雨初霽,湍瀨甚急,舟人極其力,操舟乃得至山麓 小徑,從東委曲而上,巨石森列,古木蒼然,有虎石,狀 與虎無異。進拜祠下,塑像」,蓋唐人衣冠,而宋石刻已 稱水官廟,不知其何以云也。唐宋碑碣無一存者,石 上題字亦多漫滅,可見者唐太和中某及宋皇祐六 年奉敕禱雨者某官而已。廟祝姓萬,為言舊有半山 亭、馬跡亭,石上宛然云昔神人之遺。余亦徘徊久之, 乃登舟。從余遊者男山呼「婁金」

馬當山部藝文二[编辑]

《馬當風濤中       》宋·晁補之

從祖昔為州別駕,上書常欲徑樅陽。乘危更覺思遺 跡,慚愧篙師戒馬當。

過馬當魯望亭二首     黃庭堅[编辑]

不見魯公斷石。誰家為礎為杠。筆法錐沙屋漏。心期 曉日秋霜。

其二

笠澤道人高古,文章白髮蕭條。欲問勒銘遺墨,應書 水府鮫綃。

馬當山二首       明曾省吾[编辑]

崔嵬盤閣道,回眺望江樓。片石存孤柱,千帆競遠舟。 波光斜日破,山色夕嵐浮。弔古思陶狄,依然此共遊。

其二

山形半江出,潮勢去來紆。阻岸橫雲氣,傾崖逼水區。 空洲寒戍廢,石壁暮禽呼。楚客南歸急,神風送有無。

《前題》
戴鳳翔
[编辑]

一棹經秋萬里清,馬當如峽浪花平。峰危漸覺家山 異,石險常教鷺宿驚。且愧簿書將入政,誰憐萍梗度 浮生。潯陽矯首樓臺近,暫慰悠悠行路情。

《前題》
李常
[编辑]

一石巍巍山盡頭,截然中斷枕江流。帝都南望纔千 里,萬國朝宗此挽舟。

馬當山部紀事[编辑]

《彭澤縣志》:「宋淳熙二年,馬當山群狐掠人。」

淳熙三年,以金兵南侵,管界、江西、菱石、馬當、城子鎮、 《孤山》。

石鐘山部彙考[编辑]

九江府之石鐘山

石鐘山在今江西九江府湖口縣。山有二:一在縣南, 名「上鐘山」;一在縣北,名「下鐘山

石鐘山

石鐘山

[编辑]

按《方輿勝覽》,江西路江州石鐘山,在湖口縣。酈道元 謂「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李白謂 「扣而聆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蘇子瞻嘗泊舟其下, 以為酈道元所見,殆與予同。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石鐘山在九江府湖口縣有二, 一在縣南,為上鐘山,一在縣北,為下鐘山。下鐘山其 石視上鐘尤奇,兩相對峙,獻秀爭奇。」酈道元謂:「下臨 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按《九江府志山川攷》:「石鐘山在湖口縣有二,上鐘山 在縣南,下鐘山在縣北。」

按《湖口縣志山川攷》:「上石鐘山在縣南一里許, 下石鐘山在縣北一里許,兩山對峙,獻秀爭奇,真江 右美觀。」

上鐘巖在上石鐘山,水涸,可通人,內有古刻。

蘇子瞻石刻:在上鐘巖。按成化間提學李齡《記》云:「南 石鐘山有蘇《記》刻其上,正統己巳年,石裂而仆于水, 形跡尚存。」按:正統己巳去成化僅二十餘年,其說必 有所據。

《邵二泉石刻》在上鐘山,即石屏石几。

《王陽明石刻》:「在下鐘山。」

張氏園在石鐘山。巖洞亭沼,最為幽奇。明侍御史張 科建。萬曆間,稅監李道亦嘗垣上鐘為園。林木亭榭, 珍禽奇獸,充實其中。鶴唳猿啼,與鐘聲相應。

石鐘山部藝文一[编辑]

《辨石鐘山記        唐》·李渤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道元以為下臨深 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有幽棲 者,尋綸東湖,沿瀾窮此,遂躋崖穿洞,訪其遺蹤。次于 南隅,忽遇雙石,攲枕潭際,影淪波中。詢諸水濱,乃曰 「石鐘也」,有銅鐵之異焉。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聲清 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若非澤滋其山,山涵其英,聯 氣凝質,發為至靈,安能產茲奇石乎?乃知山仍石名 舊矣。如善長之論,則瀕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貫之。聊 刊前謬,留遺將來。貞元戊寅歲七月八日,白鹿先生 記。

石鐘山記         宋蘇軾[编辑]

《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道元以為下臨深 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 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聲 函胡,北聲清越,枹止響騰,餘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 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 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 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 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 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 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 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 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 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迴至兩山間, 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 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 《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 欺也。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 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 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 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歎酈道元之簡,而笑 李渤之陋也。

遊石鐘山錄        周必大[编辑]

乾道丁亥十月十七日,予泛舟至湖口縣。縣港僅能 容舟,水稍落則不可泊岸。過上鐘石之崇壽院,有澄 軒,下臨鐘石,而為張巽縣尉所占。約寺僧訪之,山久 榛蕪,張自云:「近稍芟治,巖洞間多熙、豐、崇、觀以來士 大夫題字」,其中一石高四尺,扣之椌椌然,東坡所笑 者此也。江水西來而濁,湖水南來而清,合流近五十 里,方混楊次公一聯云:「濁浪自分清浪影,真山從作 假山看。」語殊中的。蓋山前數石,絕奇巧而不宏壯,全 類假山耳。張生餉「剁酒不能飲。」命車登嶽廟,巋然 山之上,前列五老峰,殿宇數層,殆百間,高處可望淮 南五祖、二祖山。次至下鐘石廣福院,山路梗塞,攀緣 而上,亦有一石,闊丈餘,可扣擊他石否?然則李渤所 謂南聲北音,亦未為無據。向者齊山眾石中,獨一石 聲如磬,不知其理果何如?僧答云:「相傳水中有鐘,與 此磬石相應。」東坡辨之詳矣。聞水涯尚有一響石,而 線路臨深潭,蔓草蔽之。予步往幾墜不測,當鐫銘以 為戒。山排地稍平處,前臨江湖,而對廬阜,左映并邑, 右帶淘河洲,若創一亭,當為湖口絕景。江行望上下 鐘石,皆截嵲數十丈,及遊其間,則有岩穴,亦有幽邃 處,上石尤巧。林俊辨云:「石鐘山者,先正辨之詳矣,而 各偏」局□□。丙辰,予舍舟步山,極指少室所謂下鐘 石者,扣之果清越,又指所謂上鐘石者扣之果涵胡, 要之俱類鐘,旁他石無是也。歸宿觀瀾亭,達曙不交 一睫,則坡老所謂「大石空中多竅,風水吞吐,有窾坎 鏜鞳之聲」者。要之與鐘亦類不遠。豈蘇廣酈之意命 名者,初不若是之拙也?

後石鐘山賦有序    明丘濬[编辑]

石鐘山在湖口縣,東坡居士《遊山記》,千古無改評矣。曩余嘗遊其地,誦其辭,而又竊有所見焉。夏官郎中王君尚忠縣人也。近出示其圖求賦。旴江何秋官廷秀既為君賦之矣,大率本坡意而廣之,意盡而語工,余無容其啄,乃即所見為後《石鐘山賦》云。

巍乎高哉!茲山之天造地設也。扼彭蠡之口,拉岷江 之脅,鼓天聲而震動,橫地軸以鎮壓,豈非東南之巨 障,江湖之奇絕處乎?爾其氣勢巃嵷,岡巒「嶪。衍駊 騀之幾里,崇崛礧之萬疊。危臨深而欲墮,直倚空而 如截。下瞰馮夷之府,上峙瞿曇之宮。洞空明兮穴竅, 蓊蒼翠兮杉松。余嘗艤舟其下,履險陟崇。爰窮幽而 探微,盡詭狀兮奇蹤。望天塹之渺茫,極岳祠之穹窿。 適晴空之過雨,晃晨曦之昭融。雲澄澄其歸岫,波沄 沄其成潨。萬籟閴息,一碧連空。於斯之時,但」見石之 為石,千態萬狀,怪外而空中而竟莫得聞噌吰之無 射,窾坎鏜鞳之歌鐘也。余乃悠然而思,悚然以興。揆 厥山之所元兮,始于酈註之解《桑經》,繼以少室山人 之博兮,終以東坡老仙之精。曰:「古人之名山兮,多惟 其形。夫何獨茲一拳兮,乃不以形而以聲。矧石之在 水兮,不能自鳴;必風濤之搏」激兮,然後滂濞而訇砰。 風或有時而息,波亦有時而平。名山者,顧舍其天然 常有之巍巍,而下取夫適然作輟之硜硜。吾恐君子 之正物名以明民,不如是之浮緩不情也。于是呼兒 挹酒,注之巨觥,釃江流酹巨靈起而問諸,以訂茲山 之所以名。

石鐘山賦有序     何喬新[编辑]

「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 ,蘇文忠公辨之詳矣。士大夫喜尋幽而樂勝賞者,莫不遊焉。景泰六年春三月,余與今夏官郎中王君尚忠俱以進士奉使江南。尚忠家湖口,邀余艤舟絕壁之下,以訪其所謂石鐘者。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始信昔賢之言不誣也。因為賦之。後十有二年,尚忠出示舊稿,俾重書之。因嘆余學之不進,而悼《勝遊》之難再也,乃刪其詞以歸之云:

乙亥之歲,暮春之夕,余與王子汎舟澄湖,艤于絕壁, 援危藤,登懸崖,以訪昔賢之遺跡。于時天和氣清,江 空月明,魚龍咸伏,波濤不驚。縱余目以遐覽,舒懷古 之幽情,但見:怪石嵯峨:《嶪》碨磥崢嶸,奇形異狀,不 可殫名。或如鳳如螭,欲蟠欲飛。或如鬼如獸,將行將 驟。巖崿霮䨴,拂藍撲黛穴罅呀。欱雲歕雷。異哉石 乎!蓋造物者之所胚胎也。俄而微雲生于廬阜,長風 來乎太虛,驅濤擁籟,吼鯨躍龍。爰有洪聲,發于水中, 殷殷喤喤,如遊舜庭而聽鏞鐘之撞。鏗鏗鍧鍧,如入 周廟而聞無射之聲,闐兮若雷,颯兮若雨,又如郤至 使楚,而金奏作于下。余乃恍然而驚,悄然而思,問王 子曰:「此何聲耶?豈靈鰲奮首而三山頹耶?抑海若驚 起而號風雷耶?無乃共工氏觸不周而天柱折耶?胡 為乎有是聲也?」王子笑曰:「子不知耶?是所謂石鐘者 也。昔者酈元言之而不詳,李渤訪之而失實,東坡居士汎舟江上以求之,而後眾論定于一也。」余曰:「石之 為物,塊乎其形,未與水遇,不聞其鳴;水之為物,湛乎 其清,未與石鬥,曷嘗有聲?彼《函胡》《清越》《窾坎》鏜鞳之 音,果出于水耶,抑出于石耶?」王子曰:「不然。夫水之性 動,石之性靜,動靜相摩,厥聲以應。水之質柔,石之質 剛,剛柔相盪,厥聲以彰。是非水之聲也,亦非石之聲 也。水石相搏而聲出焉,此石鐘之所以名也。夫峭壁 巖巖,鐘之銑角也;懸蘿裊裊,鐘之《旋蟲》也;丹崖翠壑, 鐘之簨簴也;驚濤駭浪,鐘之撞杵也。是鐘也,蓋天地 為爐,萬物為銅,陰陽為炭,造化為工。齊侯不得銘其 績,而鳧氏無所與其功也。嗟夫!洪水橫流,巨浸稽天。 象罔出而侮人,螭蜃過而垂涎。民其魚矣,尚何鐘之 聽焉。今吾與子脫介鱗而弁冕,去沮洳而宮室,汎蘭 舟以遨遊,聽水樂以自適。揆厥所元,伊」誰之力耶?于 是相與徜徉眺望,咨嗟感激。已而雲消風止,浪平響 息,水天相映,瑩然澄碧。返而登舟,呼酒相酬,乃鼓枻 而歌曰:「駕吾舟兮汎長江,馮夷起舞兮酌我以羽觴。 侑以嘉樂兮鼓鐘喤喤。慨念上古兮濁流湯湯,孰致 平成兮孰理懷襄?願銘此鐘兮紀神功,千秋萬歲兮 永不忘。」

遊石鐘山記        羅洪先[编辑]

昔酈氏注《水經》載石鐘山,以為風起微波,激石有聲, 不詳其故。東坡夜艤漁舟山下,聽其所以鳴者,本石 多竅,遂為辯以補其遺。丙午春,余過湖口臨淵,上下 兩山皆若鐘形,而上鐘尤奇。是時水未漲,山麓盡出, 緣石以登,若伏軾昆陽,旌旗矛戟,森然成列。稍深,則 縱觀咸陽,千門萬戶,羅幃繡幕,掩映低垂,入其中,猶 佛氏言「海若獻琛。」珊瑚珠貝,金光碧彩,錯出於驚濤 巨浪,莫可辨擇。睇而視之,垂者磬懸,側者筍茁,缺者 藕折,環者玦連。自吾栖巖穴以來,攀危歷險,未有若 是奇者矣。夫音固由窾以出,苟實其中,亦復喑然。故 鐘之制,甬則震,弇則鬱,是石鐘者中虛外窾為之也。 虛者大,窾者小,故出之有餘而應且遠。今夫甕盎罌 卣,均虛器也,注之水則甕盎不若罌卣之聲,此中外 大小之驗也。東坡艤涯,未目其麓,故猶有遺論。嗚呼! 石本無聲,虛猶足以召之,又況人之心乎?是石當彭 蠡入江處,眾流迸駛,湍迴洑射日。《月消》石雖堅,不 勝其力之久,故其形亦備。鑽研磨刮之工,瑩瑩如玉。 其未入于水者,色黯理疏,頑悍而輪囷,略不相肖。然 則風靡波蕩,其亦有助于石而致虛者,固有道耶?因 記以俟好古者。

遊石鐘山記         章潢[编辑]

九江湖口縣有石鐘山,酈道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 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因受其稱。唐李渤始訪其 遺跡,得雙石于潭上,扣之,南音「函胡」,北音「清越。」宋蘇 文忠以陋其言,嘗因夜月乘舟造絕壁上,下聞有大 音,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回至港口, 有大石當中流,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 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周文忠公亦嘗遊其 處,而其所錄上下鐘山之景為頗詳,嘗疑其論之不 一。今年秋七月既朢,因督學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 詣北鐘山。山皆大石,側立于江濱,高可千餘丈。左有 觀音閣,閣有小軒,適臨鐘石之上。老人與寺僧宏鋐 指予曰:「此北鐘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閣後,履嶄巖,觸 荊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雲」,蓋頂也,僅可容二三人。 憑闌一望,小孤、五老、香爐、二祖、五祖諸峰,如拱如抱, 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來而清,湖水西出而濁,或匯 于此,而後朝宗于海,灝瀚汪洋無際,遠涵天碧,近漾 嵐光,悠然之景,可以遊覽得,而不可以筆舌狀。返而 登岸,徑造鐘石之下。「俯而觀之,石皆罅穴,水落風息, 不能鐘鳴。」《九江》復回,與進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 其處,風怒浪急,舟不能艤。乃上閣之小軒,聆之,誠噌 吰如洪鐘然,餘石無此聲。酈元之《紀》,蘇公之辨,良足 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詣南鐘山,山下亦有觀音閣, 臨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鐘山,其景則不如右。石中缺 十餘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鐘石也」,蘇公有記刻其上。 正統十四年己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跡尚新。詳察南 北諸石,下俱穴竅,風水搏之,皆能有聲,何獨此石以 鐘名?蓋諸石負土而側立,下虛而背實,故其音濁。惟 此石突然特立於水中,中空而下虛,故其音如洪鐘 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擊而辨其清濁,則疏矣。然疑 蘇公當時所遊,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獸奇 鬼森然欲搏人者,楊次山所謂「真山從作假山看」者, 正此謂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鐘山恐未到也,故其景 不見稱于文

石鐘山部藝文二[编辑]

《石鐘山         》唐白居易

嘗聞惠遠輩,題詩此巖壁。雲霞苔蘚封,蒼然無處覓。

《前題》
宋·蘇軾
[编辑]

愛此江湖幽,維舟坐終日。本從玩化理,不是荒遊逸。

《前題》
明·王守仁
[编辑]

我來扣石鐘,洞野鈞天深。荷蕢山前過,譏予尚有心。

《前題》
二首          邵寶
[编辑]

有石高堪倚,西看五老峰。孤吟誰和者,秋水自鳴鐘。

其二

長江水濁湖水清,石鐘濤擊鯨魚鳴。山頭出雲山下 雨,揚瀾《左蠡》何時平。

《前題》
黃雲師
[编辑]

岷山萬里來東瀉,彭蠡交之驚躍冶。兩山鑄就右髓 乾,如齒受蟲浸豁閜。洞壑相憀九曲過,夤緣咫尺畏 酸踝。壁立通體玲瓏人,一俯仰間百計灑。蟻王審雨 穴為堂,漁客學蛛罾作社。名園确礐自矜奇,宇內真 奇翻類假。風靡波穿虛受磨,鴻聲震彼悠悠者。不經 撞發無故鳴,縱有雷音未及啞。鈍質如吾雕琢難,對 此嵌空愧而野。匡山頑石汝何能,置足高峰但雲惹。

靈山部彙考[编辑]

《道書》第三十三:「福地之靈山。」

靈山在今江西廣信府城西北七十里,一名靈鷲山。 其山有七十二峰,高七千餘丈,綿亙百餘里,即道書 所稱「第三十三福地」也。

按《述異記》:搗衣山,一名靈山,在瑯琊郡,山南絕險,巖 有方石,昔有神女於此搗衣,其石明瑩,謂之「玉女搗 練碪。」

按《洞天福地記》第三十三,「福地靈山,在信州上饒縣。」 按《方輿勝覽》,江東路信州靈山,在上饒西北九十餘 里,山有七十二峰,亦名靈鷲山,為州之鎮,山眾峰聳 天末岡,勢迤邐從北來,州城枕其趾。

按《江西通志·山川攷》:「靈山在廣信府城西北七十里, 道書列為第三十三福地,實府之鎮山也。山有七十 二峰,約高七千餘丈,綿亙百餘里,上有龍池。東北峰 挺立孤石,高百餘丈,宛若人形,下有石井石室。西峰 絕頂有葛仙壇遺址。溪五派西流入江。唐天寶中,嘗 投龍於此,遇旱禱之輒應。」

按《廣信府志山川攷》:「靈山在府城西北七十里,山有 七十二峰,約高有千餘丈,綿亙百餘里,上有龍池。東 北峰挺立孤石,高百餘丈,宛如人形,下有石井石室。 西峰絕頂有葛仙壇遺址,溪五派西流入江。唐天寶 中,嘗投金龍於此,遇旱禱之輒應。」

石屏峰在靈山中位。山形方正,儼如列屏。巔有一潭, 深不可測。唐天寶中,旱雩輒應,因名「龍池。」飛泉瀑布, 高懸百丈,遠望如練,雖數百里之外皆見。

石人峰,在靈山東北,孤石挺立,宛如人形。

馬鞍峰在石人峰東,形如馬鞍。

棋盤峰在馬鞍東,形方如弈枰。

紗帽峰在棋盤東,狀如紗帽。

龜石峰在紗帽峰東,形如龜。

圭峰在龜石東,廉銳如植圭。

雙石峰在圭峰東,兩石相聯。

花巖峰在雙石東。峰下有巖,怪石嶙峋,如花瓣。 雙峰,在花巖南,下有聖井,旱禱輒應。

柘頭嶺峰在花岩南,與雙峰相對。

鷹嘴峰在石人峰西南。峰石高懸,銳如鷹嘴。

疊浪峰在鷹嘴西。數峰層疊,若浪紋然。

迴龍峰在鷹嘴西。山勢迴環,故名。

黃沙峰在迴龍峰南,兩峰相對,下有峰頂院。

岩前峰在迴龍之西。下有養真岩。昔胡超公修仙于 此,號「松谷老人。」後居民立祠祀之。岩前有石塘,四時 不竭,祈禱多驗。

燃燭峰,在養真岩後。一峰尖削如插燭。

「南塘峰」在養真岩南。

「百谷峰」在南塘之前。

龍泉峰在南塘西,中有石泉,水極清洌。

笑天獅峰在龍泉西。怪石突起,如獅昂首狀。下有石 洞,當北鄉孔道,往來者經此,有亭名「永世亭。」

遮嶺峰:在石洞西,以其遮水晶之前,故名。

水晶峰在遮嶺後。懸崖瀑布,飛瀉映日,遠望若水晶, 故名。

疊石峰在石洞西南。怪石層纍如疊,高懸奇特。行人路經其下,過之若將墜者。

登樓峰在石屏西。石勢疊上如階級,歲三伏日,居民 登石屏燃香,多從此扳躋而上,俗因呼為「石階梯。」有 險絕處,則于兩崖石竅中置杙,橫大鐵索于上,約二 丈許。行者以手扶索,循崖而渡,稍下視,則膽落矣。 粧臺峰在石屏東,形類鏡臺。

「粉盒峰」與粧臺相連,有石圓如粉盒。

「掛衣峰」在粧臺東,形如衣架。

望郎峰在掛衣峰東。峰石如人翹首狀,俗呼「老嫗峰。」 白雲峰在石屏西。峰尖挺秀,白雲常覆其巔。

草堂峰,在白雲峰南,下有草堂,相傳昔隱君常居此。 「披雲峰」,在白雲峰下,兩峰相接,故名。

聚講峰,在白雲峰西。數峰列峙,若生徒聚講狀,故名。 「鼠捕峰」,在聚講峰西,狀如伏鼠。

甑峰在《鼠捕》西,有石如甑。

東臺峰在甑峰西,下有「東臺庵。」

鞋峰在東臺峰右,有石如鞋。

朝天龜峰在鞋峰西,形如龜,昂首。

老鴉峰在東臺西,有石如鴉。

「石佛峰」在鴉峰西。峰石如人趺坐狀,故名。

天梯峰在石佛西。其石有天然階級,可拾而登,俗呼 為「上天梯。」

中臺峰,在天梯南,下有中臺庵,明養庵禪師常卓錫 於此。

插旗峰在天梯右,有石竅圓深可卓旗,下有洪梁洞。 方石峰在中臺西,有石方正如琢成。

龍頭峰在中臺西。山石陡起,高懸如龍頭狀。其下可 列騎而過。

圓墩峰在龍頭西,石圓如土阜。

靴石峰在圓墩右,有石如靴。

「老人峰」,在靴石西,峰形如人盎背狀。

西臺峰在老人峰西,下有西臺庵。

水尖峰在西臺右,水汨汨自石中出,西流入溪。 龍鬚峰在水尖西。山石翼然,倒垂如龍鬚狀。

華表峰,在西臺南。兀然一柱,類華表形。

石合峰在龍鬚峰西。兩石相合,人潛聲撫之則動,搖 聲則否,又名「搖石。」

葛仙峰在西峰絕頂,高不可即,俗傳葛元曾修煉於 此,仙壇遺址尚存。

鳳凰峰在石屏峰西。兩峰對列,如鳳凰交鳴狀。 石獅峰在靈山東北,狀如獅。

九牛峰在石獅南,峰有九數,狀如牛。

員山峰在石獅西,下有圓山庵。

「春鳥花峰」在員山西。峰石錯落,色紅如杜鵑,故名。 「天馬峰」,在石人峰北,狀如奔馬。

天半月峰在天馬東北,形如偃月。下有石泉,潺湲不 絕,名「北澗響泉。」

五洋峰在月峰北,以其地有「五洋」得名。

黃泥峰在月峰西,山多黃土,亦名「黃土嶺」,有路通徽、 饒境。

道士仙峰在靈山北。相傳昔有道士修真於此,後仙 去,故名。下有洞,風氣往來,輒有聲,名「仙洞。」鳴琴 頂心峰,在靈山北群峰之中,其峰最尖聳,故名。下有 龍湫,水常溢出,名「陽際靈湫。」

「三十六尖峰」在靈山北。眾峰森列,尖銳如卓筆,有三 十六數,故名。

銅峰在靈山北,石色如銅。山麓有七星潭,天然石穴, 清可沁心,數有七,象天北斗之狀,故名。

「白石峰」在銅峰西,石色多白,故名。

高城峰在白石峰西。形勢環峙如城,最高峻。

船石峰在高城峰西,有兩石如船形,故名。

上下南峰在高城峰南,有高低峰相接,故名。

齊眉峰在上下南峰西,兩峰並峙如列眉,故名。

靈山部藝文一[编辑]

《重修靈山廟記       》明·張益

國初詔天下悉去廟之不當祀而舉其當祀者,由是 贛郡之靈山,始登祀典。廟在郡東北,背江面山,其地 為郡著姓陸氏所居。當後唐應順間,有曰平遠者,奉 道惟謹,遇異人言其宅弗利,為厭之,乃俾構廟,塑像 其中,曰:「慎事。」此不獨陸氏永昌,而一郡之民將獲神 貺于無窮焉。自是以來,郡民疾病必禱,水旱必禱,一 切禱求,無不應感。功利在人,人爭趨之,香火時盛,而 其廟之樓殿廊廡,極為宏麗。嘗經兵燬,輒再構,宏麗 有加。而神之事跡,特詳于宋李謙所書。洪武中,平遠 裔孫仲車,以進士拜監察御史,因其兄仲行有修葺 之勞,乃請同官陳仲述載詞于石。距今既久,向所修 葺,茲復不能已于力焉。而郡之通判錢塘鄭君暹有 事于神,徘徊瞻顧,乃喟然曰:「惟神福庇吾民者厚。廟 所以棲神,不飾何以揭虔?」爰謀于僚寀,共捐己俸,命 陸氏存芳併募眾緣為之。曾不踰時,而廟之朽且敗 者煥然一新,實正統甲子歲也。今年春,致書來京,齎所需費,徵文以示後來,而勒諸石。惟夫善政者必務 于安民,載在《祀典》;廟宇之新,豈非守土之所責哉?諸 君盡守土之責,知崇乎神,則其篤于安民可見矣。特 表著之云。

靈山部藝文二[编辑]

《靈山          》宋·韓無咎

嶽鎮古所錄,茲山諒真遺。憶從西江來,恍忽忻見之。 初疑春雨晴,雲物出怪奇。稍稍對岩壁,森森面嶔崎。 紛紜類列障,散漫如連帷。磅礡千里間,眾景皆奔馳。 頗訝地軸湧,未覺天柱虧。不知崑崙高,遂使泰華移。 諸峰七十二,磊砢略可推。駢觀擁佛髻,遠睇凝婦眉。 大或覆鐘鼎,細亦銛刀錐。石櫃一何高,梯天此為墀。 崩騰鐵馬群,中有大將旗。身居萬石貴,勢壓累卵危。 雄傑既莫狀,清深亦餘姿。蛟螭護絕磴,草木忘四時。 定知水晶宮,閟藏神所司。飛泉瀉餘怒,勢作千丈垂。 葛仙煉丹成,空聞龍化陂。遺休被山川,勝概無乃私。 其東沐金鵝,其西暴元龜。洞雲倚長空,巖月隱半規。 龍虎衛方壇,至今傳道師。延連葬玉地,聳秀尤相宜。 分明別長幼,次第論崇卑。袂將九華接,肩與廬阜隨。 孰云東南傾,擎持端在斯。會當歷其巔,不但一管窺。 雖微始皇頌,尚有神禹碑。

《前題》
明·夏言
[编辑]

立壁峭崖森似戟,攢峰懸嶠蹙如螺。《九華》五老虛攬 結,不及《靈山》秀色多。

《前題》
鄭以偉
[编辑]

「靈山七十二,面面生奇峰。如琢亦如削,或開玉芙蓉。 金陵分鼻祖,歐越真附庸。臣嶽為三老,邀廬成六宗。 水晶空浪志,丹竈隱遺蹤。中有太上老,岩居失秋冬。 時登絕頂坐,隔世雲重重。安得從之遊,誅蘿架雲松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