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0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八卷目錄

 瓠子河部彙考

  考

 瓠子河部藝文

  瓠子歌二首        漢武帝

  瓠子河         明李夢陽

  題瓠子河          謝榛

 瓠子河部紀事

 瓠子河部外編

 濰水部彙考

  考

 濰水部紀事

山川典第二百八卷

瓠子河部彙考[编辑]

漢武帝沈白馬玉璧之瓠子河。

瓠子河即今黃河故道也。其水南徙已久,其道淤塞, 概為民田。但《水經》具載,源委可考,且每至夏秋水潦, 復為澤國。好古者過濮陽舊郡,覽宣坊遺址,猶恍若 見其波濤洶湧云。

按《水經》,「瓠子河出東郡濮陽縣北河。」縣北十里,即 瓠河口也。《尚書·禹貢》:「雷夏既澤,灉沮會同。」《爾雅》曰:「水 自河出為灉。」許慎曰:「灉者,河灉水也。」暨漢元光之年, 河水南泆,漂害民居。武帝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 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河,於是上自萬里沙遷臨決 河,沈白馬玉璧,令群臣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上 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決兮將奈」何?殫為河兮 地不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魚沸 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放遠遊,歸 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皇謂河公兮。史記作為 我謂河伯兮「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 滿,久不返兮水唯緩。」一曰:「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迴 兮迅流難。搴長茭兮湛美玉,隤竹林兮楗石菑,宣房 塞兮萬福來。」於是卒塞瓠子口,築宮於其上,名曰宣 房宮,故亦謂瓠子堰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以後,未及修理,河水東浸,日月彌廣。永平十 二年,顯宗詔樂浪人王景治渠築隄,起自滎陽,東至 千乘,一千餘里。景乃防遏衝要,疏決壅積,瓠子之水, 絕而不通,唯溝瀆存焉。河水舊東河逕濮陽城東北, 故衛也。帝顓頊之墟。昔顓頊自窮桑徙此,號曰商丘, 或謂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閼伯之所居,亦夏伯昆 吾之都,殷之相又都之。故《春秋傳》曰:「閼伯居商丘,相 土因之」,是也。衛成公自楚丘遷此。秦始皇徙衛君角 於野王,置東郡,治濮陽縣。濮水逕其南,故曰濮陽也。 沛公守濮陽,環之以水。張晏曰:「依河水自固。」《春秋?僖 公十三年》:「夏,會于鹹。」杜預曰:東郡濮陽縣有鹹城者 也。自瓠子故瀆又東逕桃城南。《春秋傳》曰:「分曹地,自 洮」盡曹地也。今甄城。一作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或謂 之洮也。瓠瀆又東南逕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經》 書:「楚滅蕭,晉人、宋、衛、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 東郡濮陽縣東南三十里,魏都尉治。」

東至濟陰句陽縣為「新溝。」瓠河故瀆又東逕句陽 之成陽城北。側瀆,《帝王世紀》曰:「堯葬濟陰成陽西北 四十里,是為穀。墨子以為堯堂高三尺,土階三等,北 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山海經》曰:『堯葬狄山之陽, 一名崇山』。」二說各殊,以為成陽近是堯冢也。余按,小 成陽在成陽西南。舊本作西北半里許,實中,俗喭以為囚 堯城,士安蓋以是為堯冢也。瓠子北有都關縣故城, 縣有羊里亭。瓠河逕其南為羊里水,蓋資城地而變 名,由《經》有「新溝」之異稱矣。黃初中,賈逵為豫州刺史, 與諸將征吳於洞浦有功,魏封逵為羊里亭侯,邑四 百戶,即斯亭也。魏志云賈逵征吳破呂範於洞浦進封陽里亭侯「俗名之羊 子城」,非也,蓋韻近字轉耳。又東,右會濮水。枝津水上 承濮渠,東逕鉏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陽城西南十 五里有沮丘城,六國時沮、楚同以為楚丘,非也。」又東 逕浚城南,而北去濮陽三十五里。城側有寒泉岡,即 《詩》所謂「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謂之高平渠,非也。」京 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陽南者也。」又東逕句陽縣西, 句瀆出焉。濮水枝渠又東北逕句陽縣之小成陽縣 故東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於 封丘縣,東北至都關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 陽郡有都關縣,今其城在廩丘城西。考《地志》,山陽、廩 丘俱屬濟陰,則都關無隸山陽理。又按:《地理志》,郕都 亦是山陽之屬縣矣。而京相考地驗城,又並言在廩 丘城南。推此而論,似《地志》之誤矣,或亦疆理參差所未詳。瓠瀆又東逕垂亭北。《春秋?隱公八年》,宋公衛侯 遇於犬丘,經書垂也。京相璠曰:「今濟陰句陽縣小成 陽東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又東北過廩丘縣為濮水。瓠河又左逕雷澤北,其 澤藪在大城陽縣故城西北一十餘里,昔華胥履大 蹟處也。其陂東西二十餘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 漁也。澤之東南,即成陽縣。故《史記》曰:「武王封弟季載 於成。」應劭曰:「其後乃遷於成之陽,故曰成陽也。」《地理 志》曰:「成陽有堯冢靈臺。」今成陽城西二里有堯陵,陵 南一里有堯母慶都陵,於城為西南,稱曰「靈都」,鄉曰 「崇仁」,邑號「修義。」皆立廟。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澤通 泉,泉不耗竭。至豐魚筍,不敢採捕。前並列數碑,栝柏 數株,檀馬檀馬或謂檀與駮馬也詩疏云駮馬梓榆也諺曰斫檀不諦得檕迷檕迷尚可得駮 馬言三木之相似也成林。二陵南北列馳道逕通,皆以塼砌之, 尚修整。堯陵東城西五十餘步,中山夫人祠,堯妃也, 石壁階墀仍舊,南西北三面長櫟聯蔭,扶疏里餘。中 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廟羊虎,傾低破 碎,略盡。於城為西南,在靈臺之東北。按郭緣生《述征 記》,自漢迄晉,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敘堯即位至 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載記於堯妃。見漢建 寧四年五月成陽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堯陵北山甫 墓南二冢間伍員祠,晉大安中立一碑,是永興中建, 今碑祠並無處所。」又言「堯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 祠在城南二里,東南六里堯母慶都冢,堯陵北二里 有仲山甫墓,考地驗狀,咸為疏僻,蓋聞疑書疑」耳。雷 澤西南十許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傑峙,謂之歷 山。山北有小阜,南屬池。澤之東北有陶墟,緣生言舜 耕陶所在,墟阜聯屬,濱帶瓠河也。鄭元曰:「歷山在河 東,今有舜井。」皇甫謐或言:「今濟陰歷山是也,與雷澤 相比。」余謂鄭元之言為然。故揚雄《河水賦》曰:「登歷觀 而遙望兮,聊浮遊於河之巖。」今雷首山西枕大河,較 之圖緯,於事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一作亭 也。不言在此,緣生為失。瓠河之北,即廩丘縣也。王隱 《晉書地道記》曰:「廩丘者,春秋之所謂齊邑矣,實表東 海者也。」《竹書紀年》:「晉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殺 其大夫公孫,公孫以廩丘叛于趙。」今竹書作公孫孫多一孫字田 布圍廩丘。翟角《趙孔屑》韓師。竹書作氏救廩丘,及田布戰 于龍澤,田布敗遁是也。瓠河與濮水俱東流,《經》所謂 「過廩丘為濮水」者也。縣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傳》曰: 「取晉羊角,遂襲我高魚天。」舊本作有「大雨,自竇入,介其庫, 登其城,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衛邑也。今東郡廩 丘縣南有羊角城,今魯邑也。今廩丘東北有故高魚 城,俗謂之交魚城,謂羊角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 逕陽晉城南。《史記》,蘇秦說齊曰:「過衛陽晉之道,逕于 亢父之險者也。」今陽晉城在廩丘城東南一十餘里, 與都關為左右也。張儀曰:「秦下甲攻衛陽,晉大關,天 下之匈。」徐廣《史記音義》云:「關一作開。」東之亢父,則其 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隱公三年》,郕侵衛 京。相璠曰:「東郡廩丘縣南三十里有故郕都。」《地理志》 曰:「山陽鄉也。」褚先生曰:「漢封金安上為侯國。」按史記年表金 安上封都成侯又按漢書地志山陽郡有城都縣而無都成不審何在王莽更名之曰 城穀者也。瓠河又東,逕黎縣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 矣。孟康曰:「今黎陽也。」薛瓚言:「『按黎陽在魏郡,非此黎 陽也。世謂黎侯城。昔黎侯陽寓於衛,《詩》所謂胡為乎 泥中』。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汙下,城居小阜, 魏濮陽郡治也。瓠河又東,逕秺縣故城南。《地理志》曰: 濟陰之屬縣也。褚先生曰:「漢武帝封」金日磾為侯國, 王莽之萬歲矣,世猶謂之為萬歲亭也。瓠河又東,逕 鄆城南。《春秋左傳》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隨還,待於鄆 京。相璠曰:「《公羊》作『運』字。今東郡廩丘縣東八十里有 故運城,即此城也。」

又北過東郡范縣,東北為濟渠,與將渠合。瓠河自 運城東北逕范縣,與濟、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濟瀆於 乘氏縣北,逕范縣,左納瓠瀆,故經有濟渠之稱。又北 與將渠受河於范縣西北,東南逕秦亭南,杜預《釋地》: 東平范縣西北有秦亭也。又東南逕范縣故城南,王 莽更名建睦也。漢興平中,靳允為范令。曹太祖東征 陶謙於徐州,張邈迎呂布,郡縣響應。程昱說允曰:「君 必固范,我守東阿,田單之功即斯邑也。」將渠又東會 濟渠,自下通謂之將渠,北逕范城東。俗又謂之趙溝, 非也。

又東北過東阿縣東。瓠河故瀆又東北,左合將渠 枝瀆,上承將渠於范縣,東北逕范縣北,又東北逕東 阿城南,而東入瓠河故瀆。又北逕東阿縣故城東。《春 秋經書》,「冬及齊侯盟于柯。」《左傳》曰:「冬盟于柯,始及齊 平。」杜預曰:「東阿即柯邑也。」按《國語》,「曹沫挾匕首,劫齊 桓公返,遂邑於此矣。」

又東北過臨邑縣西,又東北過茌平縣東,為「鄧里渠。」 自宣防已下,將渠已上,無復有水。將渠下水首受 河,自北為鄧里渠。

又東北過祝阿縣,為「濟渠。」河水自泗口出為濟水
考證
濟水二瀆合而東注于祝阿也。

又東北至梁鄒縣西,分為二。脈水尋梁,鄒濟無二 流,蓋《經》之誤。

其東北者為濟河。其東者為「時水。」又東北至濟西,濟 河東北入于海。《時水》東至臨淄縣西,屈南過太山華 縣東。又南至費縣東,入于沂。時即耏水也。音而。《春 秋?襄公三年》,「齊晉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臨淄唯 有澅水,西北入泲,即《地理志》曰如水矣。」耏、如聲相似。 然則澅水即耏水也,蓋以澅與時合,得通稱矣。時水 自西安城西南分為二水,枝津別出,西流,德會水注 之,水出昌國縣黃山,西北流逕昌國縣故城南。昔樂 毅攻齊有功,燕昭王以是縣封「之,為昌國君。」德會水 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縣南黃阜,北流逕城西 北,入德會,又西北,世謂之滄浪溝。又北流注時水。《地 理志》曰:「德會水出昌國西北,至西安入洳。」是也。時水 又西,逕東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側城南注, 又屈其城南。《史記》:漢文帝十五年,分齊為膠西王國, 都高邑。徐廣《音義》曰:樂安有高苑城,故俗謂之東苑 也。其水又北注故瀆。又西,蓋野溝水注之,源導延鄉 城東北,平地出泉,西北逕延鄉城北。《地理志》曰:「千乘 有延鄉縣,世人謂故城為從城。」延、從字相似,讀隨字 改,所未詳也。西北流,世謂之蓋野溝。又西北流,逕高 苑縣北,注時水。時水又西,逕西高苑縣故城南。漢高 帝六年,封丙倩為侯國,王莽之常鄉也。其水側城西 注。京相璠曰:「今樂安博昌縣南界有時水,西通濟,其 上源出盤陽,北至高苑,下有死時,中無水。」杜預亦云: 「時水於樂安枝流,旱則竭耗,為《春秋》之乾時也。」《左傳 莊公九年》,「齊、魯戰地,魯師敗處也。」時水西北至梁鄒 城入于泲。非泲入時,蓋時來注泲,若泲分東流,明不 得以時為名。尋時泲更無別流南延、華、費之所,斯為 謬矣。

按:《晉書地理志》:「濮陽國白馬。」有「瓠子堤。」

按:《魏書地形志》,「濮陽郡城陽。」二漢、晉屬濟陰。有瓠 子河。

按《後山談叢》:「瓠子河在雷澤黃河故道,今呼為沙河, 其西堤猶在,土人謂之瓠岡也。」

按:《金史地理志》:「開州濮陽。」有黃河、淇河、瓠子口。 按《畿輔通志》:「大名府瓠子河在開州西新惠里,自滑 縣來,下達廣平府之清河縣。漢元封元年河決,武帝 率眾塞之,即于此。」

廣平府。古黃河在清河縣北一里,一名黃蘆河,即九 河之馬頰河,上通瓠子口,下達天津。

真定府黃蘆河,在南宮縣東南八十里,禹所疏九河 之馬頰也。上通瓠子,下達天津入于海。

按《大名府志》:「開州瓠子河,在州西新惠里,漢元封元 年河決,武帝自泰山還,率眾塞之,築宮於其上,名曰 宣防。」

滑縣瓠子堤在縣城西南三里,漢武帝所築。

按《山東通志》,東昌府瓠子河在濮州東南七十里。瓠 子之源在魏郡白馬縣,此其下流也。漢元光中,河決 瓠子,東南注鉅野,通于淮泗。後二十餘年,天「子使汲 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之。於是自臨決河,沈白馬璧 玉於河,令群臣從官自將軍以下,皆負薪填決河,築 宮其上,名曰宣房宮。」而導河北行二渠,復禹舊跡。其 經濮州者,今流已漸微,民稱為「瓠河。」

古黃河在濮州東南三十里,合瓠子河,東北流入于 會通河。

按《兗州府志》,曹州瓠子河故道,在州東北六十里 東阿縣瓠子故瀆。瓠子者,河之支津也。《水經》曰:「瓠子 河出東郡濮陽縣北,又東北過東阿縣東。」蓋河之一 支,并濟而流者也。漢時決瓠子,武帝發卒塞之,作《瓠 子之歌》。後漢明帝永平中,詔王景治渠,瓠子之水,絕 而不通,惟溝瀆存焉。今其跡已湮。以故道求之,當在 河濟二渠之間,與魚山近云。

按《東昌府志》:「瓠子河在濮州東南七十里。」

瓠子河部藝文[编辑]

《瓠子歌          》,漢武帝

瓠子決兮將奈何?浩浩涆涆兮慮殫為河。殫為河兮 地不得寧,功無已時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鉅野溢,魚 沸鬱兮柏冬日。正道弛兮離常流,蛟龍騁兮方遠遊。 歸舊川兮神哉沛。不封禪兮安知外為。我謂河伯兮 何不仁,泛濫不止兮愁吾人。齧桑浮兮淮泗滿,久不 返兮水維緩。

河湯湯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浚流難。搴長茭兮沈美

玉,河伯許兮薪不屬。薪不屬兮衛人罪,燒蕭條兮噫 乎何以禦水。頹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萬福來。

瓠子河         明李夢陽[编辑]

沉璧餘瓠子,橫汾《懷帝歌》。波濤滿眼送,城郭沒年多。 虎戰仍三晉,龍游失九河。宋人饒事蹟,今望亦滂沱。

題瓠子河          謝榛[编辑]

金堤重到感秋風,瓠子猶思漢武功。雉堞遙連千樹 暝,龍珠不見二潭空。芰荷老盡清霜後,簫管寒催落 日中。白髮滄州幽事在,黃花綠酒故人同。謝安自信 遊山劇,潘岳誰憐作賦工。無數峰巒秋色裡,高歌相 對欲爭雄。

瓠子河部紀事[编辑]

《史記河渠書》:「孝文時,河決酸棗,東潰金隄,于是東郡 大興卒塞之。其後四十有餘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 河決於瓠子,東南注鉅野,通於淮、泗。於是天子使汲 黯、鄭當時興人徒塞之,輒復壞。是時武安侯出蚡為 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決而南,則鄃無水,菑 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決皆天事,未易以人力 為彊塞』」,塞之未必應天,而望氣用數者亦以為然,於 是天子久之,不事復塞也。

自河決瓠子後二十餘歲,歲因以數不登,而梁楚之 地尤甚。天子既封禪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發卒數萬人塞瓠子決。于是天 子己用事萬里沙,則還自臨決河,沈白馬玉璧于河, 令群臣從官自將軍已下皆負薪寘決河。是時東流 郡燒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園之竹以為楗,於是卒 塞《瓠子》,築宮其上,名曰宣房宮。

《漢書王尊傳》:「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為徐州刺史, 遷東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隄,老弱奔 走,恐水大決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馬,祀水神河 伯。尊親執圭璧,使巫策祝,請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廬 居隄上。吏民數千萬人,爭叩頭救止尊,尊終不肯去。 及水盛隄壞,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 動,而水波稍卻迴還。吏民嘉壯尊之勇節。白馬三老 朱英等奏其狀,下有司考,皆如言。於是制詔御史:「東 郡河水盛長,毀壞金堤,未決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 守身當水衝,履咫尺之難,不避危殆,以安眾心。吏民 復還就作,水不為災,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加賜 黃金二十斤。數歲卒官,吏民紀之。

《西京雜記》:「瓠子河決,有蛟龍從九子自決中逆上入 河,噴沫流波數十里。」

《退朝錄》:「唐時黃河不聞有決溢之患。」《唐書》惟載薛平 為鄭滑節度使,始,河溢瓠子,東泛滑,距城纔二里許。 平按求故道,出黎陽西南,因命其從事裴弘泰往請 魏博節度使田弘正,弘正許之。乃籍民田所當者,易 以他地,疏導二十里,以殺水悍,還壖田七百頃於河 南,自是滑人無患。

瓠子河部外編[编辑]

《述異記》:漢武宴于未央宮,忽聞人語云:「老臣負自訴, 不見其形。」良久,見架上一老翁,長八九十,面皺鬚白, 拄杖僂步至前,帝問曰:「叟何姓名,所訴者何?」翁緣放 拄杖,叩頭不言,因仰視屋,俯視帝腳,忽不見。帝駭懼, 問東方朔,朔曰:「其名為藻,兼水木之精也。陛下頃來, 頻興宮室,斬伐其居,故來訴耳。仰頭看屋,而後視陛 下腳足者,願陛下宮室足於此,不欲更造。」帝乃息役。 後帝幸瓠子河,聞水底有絃歌之聲,置肴膳芬芳於 帝前。前梁上翁及數人,年少絳衣紫帶,佩纓皆長八 寸,一人最長,長尺餘,淩波而出,衣不沾濕,咸挾樂器。 帝問之曰:「向所聞樂,是公等奏耶?」對曰:「臣前昧死歸 訴,蒙陛下息斤斧,得全其居,故相慶樂耳。」遂奏樂,獻 帝洞穴珠一枚,遂隱不見。

濰水部彙考[编辑]

《禹貢青州之濰水 周禮》
兗州之盧維
[编辑]

濰水,發源山東青州府莒州箕屋山。東北流,逕諸城 縣,合「浯水。」又北逕龍且冢,又北過高密縣,至於安丘 縣合汶水。又北至於昌邑縣。又東北入於海。

按:《書經禹貢》:「濰淄其道。」《地理志》云:「濰水出琅邪箕 屋山,北至都昌縣入海,過郡三,行五百二十里。」蔡傳濰 水,《地志》云:「出瑯琊郡箕縣,今密州莒縣東北濰山也北至都昌入海」,今濰州昌邑也。

按《周禮夏官職方氏》:「河東曰兗州,其浸盧維。」訂義易氏 曰:「鄭康成曰:『盧維當為雷雍,蓋濮川雷澤縣,雷夏澤 在北。又灉、沮二水,源俱出雷夏澤,正兗州之境』。」顏師 古曰:「盧水在濟北盧縣,康成讀曰雷,非也。唐以盧縣 屬鄆州,今廢入陽穀。」黃氏曰:濰水出密州莒縣濰 山,北至濰州昌邑縣入海。《注水經》:「盧水出密州諸城 縣盧山,即久台水也,西北入濰。」杜佑《通典》:盧水在濟 陽盧縣,因水為名。盧縣今屬東平府,非盧水所經,其 說誤。《禹貢》:「兗襲慶,濟屬徐,濰密屬青。」周廢徐、兗、濟、濰、 密皆入兗。周。魯為兗牧,封伯禽,都曲阜。

按:《漢書地理志》,「琅邪郡,箕。」侯國。《禹貢》「濰水北至都 昌入海。」

按:《淮南子·地形訓》:「濰出覆舟。」

按《水經》,「濰水出琅邪箕縣。」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踐 之故國也。句踐并吳,欲霸中國,徙都琅邪。秦始皇二 十六年滅齊,以為郡城,即秦王之所築也。遂登琅邪 大樂之山,作層臺於其上,謂琅邪臺。臺在城東南十 里,孤立特顯,出於眾山,上下周二十里餘,傍濱巨海。 秦王樂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二萬戶於琅邪山下, 復十二年所作。臺基三層,層高三丈。上級平敞,方二 百餘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紀秦功德。臺上有神淵,淵 主靈焉。人汙之則竭,齋潔則通。神廟在齊八祠中,漢 武帝亦嘗登之。漢高帝呂后七年,以為王國,文帝三 年,更名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濰水導源濰山,許慎、 呂忱云:「濰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濰水出覆舟山」,蓋 廣異名也。東北,逕箕縣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水 出析泉縣北松山,東南流析泉縣東,又東南,逕仲固 山,東北流入于濰。《地理志》曰:至箕縣北入濰者也。濰 水又東北,逕諸縣故城西。《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孫行 父城諸及鄆。」《傳》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諸并矣。濰 水又東北,涓水注之,出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 并舉,望齊馬耳,故世取名焉。東去常山三十里,涓水 發于其陰,北逕婁鄉城東。《春秋?昭公五年經》書「夏,莒 牟夷以牟婁防茲來奔」者也。又分諸縣之東為海曲 縣,故俗人謂此城為東諸城。涓水又北注于濰水, 東北過東武城縣西。「縣,因岡為城,城周三十里。漢 高帝六年,封郭蒙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 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當山,東北流注濰。晏謨 並以濰水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為濰水,非也。按 《經脈志》,濰自箕縣北,逕東武縣,西北流合扶淇之水。 晏謨、伏琛云:「東武城西北二里濰水者,即扶淇之水 也。」濰水又北,右合盧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 琅邪橫縣故山,王莽之合丘也。山在東武縣故城東 南,世謂之盧山也。西北流,逕昌縣故城西,東北流。《齊 地記》曰:東武城東南有盧水,水側有勝火木,方俗音 曰:檉子,其木經野火燒死,炭不滅,故東方朔云「不灰 之木」者也。其水又東北流,逕東武縣故城東,而西北 入濰。《地理志》曰:「久台水出東南,逕東武入濰」者也。《尚 書》所謂「濰淄」其道矣。

又北過平昌縣東。濰水又北,逕石泉縣故城西,王 莽之養信也。《地理風俗記》曰:「平昌縣東南四十里有 石泉亭,故縣也。」濰水又北,逕平昌縣故城東,荊水注 之。水出縣南荊山阜,東北流逕平昌縣故城東。漢文 帝封齊悼惠王肥子永為侯國。按史記齊悼惠王子劉邛封平昌侯城 之東南角有臺,臺下有井,與荊水通,物墜於井則取 之。荊水昔常有龍出入於其中,故世亦謂之「龍臺城」 也。荊水又東北流,注於濰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 山,世謂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靈門縣有高原山,與 浯一山。」按漢書地理志云靈門縣有高泵山壺山浯水所出注云泵古柘字浯水所出, 東北入濰。今是山西接浯山。許慎《說文》言水出靈門 山,世謂之「浯汶」矣。其水東北逕姑幕縣故城東,縣有 五色土,王者封建諸侯隨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國也。 闞駰曰:周成王時,薄姑與四國作亂,周公滅之,以封 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應 劭曰:《左傳》曰:「薄姑氏國,太公封焉。」薛瓚《漢書注》云:「博 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東北,逕平昌縣故城 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荊水。浯水又東北流而 注於濰水也。

又北過高密縣西。應劭曰:「縣有密水,故有高密之 名也。」然今世所謂百尺水者,蓋密水也。水有二源,西 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晏謨曰:「山狀鄣日,是有此名。」 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東北流,東源 出五弩山,西北流,同瀉一壑,俗謂之百尺水,古人堨 以溉田數十頃。北流逕高密縣西,下注濰水,自下亦 兼通稱焉。亂流歷縣西,碑產山西。又東北水有故堰, 舊鑿石豎柱,斷濰水,廣六十許步,掘東岸激通長渠, 東北逕高密故城南。明帝永平中,封鄧震為侯國。震鄧 禹長子縣南十里,蓄以為塘,方二十餘里,古所謂「高密 之南都」也。溉田一頃許,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澤。濰水 自堰北逕高密縣故城西,漢文帝十六年,別為膠西國。宣帝平始元年,更為高密國,王莽之章牟也。濰水 又北,昔韓信與楚將龍且夾濰水而陣於此,信夜令 為萬餘囊,盛沙以遏濰水,引軍擊,且偽退,且追北。信 決水,水大至,且軍半不得渡,遂斬龍且,於是水。水西 有鴈阜,阜上有漢司農卿鄭康成冢,石碑猶存。又北 逕昌安縣故城東。漢明帝永平中,封鄧襲為侯國也。 《郡國志》曰:「漢安帝延光元年復也。」

又北過淳于縣東。濰水又北,左會汶水,北逕平城 亭西,又東北,逕密鄉亭西。《郡國志》曰:淳于縣有密鄉。 《地理志》皆北海之屬縣也。應劭曰:「淳于縣東北六十 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鄉亭,故縣也。」濰水又東 北,逕下密縣故城西,城東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石 山祠。」余按應劭,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稱。俗以之名 阜,非也。

又東北逕都昌縣東。濰水東北逕逄萌墓,萌,縣人 也。少有大節,恥給事縣亭,遂浮海至遼東,復還在不 其山隱學。明帝安車徵萌,以佯狂免。又北逕都昌縣 故城東。漢高帝六年,封朱軫為侯國。北海相孔融為 黃巾賊管亥所圍於都昌也。太史慈為融求救,劉備 持的突圍其處也。

又東北入於海。

按:《魏書地形志》,「高密郡高密。」有濰水。

按:《隋書地理志》,「高密郡東莞。」有濰水。

按:《金史地理志》:「濰州昌邑。」有濰水。

密州諸城。有濰水。

安丘。有劉水、汶、濰、涪水。

按:《續文獻通考》:「山東青州府:濰水,源出箕谷山,東北 達密州,韓信與龍且戰處。」

萊州府濰水自密州諸城縣界入高密縣境,經昌邑、 濰縣界,東入北海。

按《日知錄》,濰水出瑯琊郡箕屋山。《書·禹貢》「濰、淄其道」, 《左傳襄公十八年》,「晉師東侵及濰」是也。其字或省「水」 作「維」,或省「糸」作「淮」,又或從心作惟,總是一字。《漢書·地 理志》瑯琊郡朱虛下,「箕下」作「維」,「靈門下,橫下,折泉」下 作「淮」,上文引《禹貢》「濰、淄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異文 三見。《通鑑·梁武帝紀》:「魏李叔仁擊邢杲於惟水。」蓋古 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並從鳥隹之隹則一爾。後人 誤讀為「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水為槐河,失之矣。 按《山東通志》濰水,按《水經》云:「出琅邪箕縣,東北逕箕 縣故城西。又東北過東武縣城西。又北過昌縣東。又 北過高密縣西。又北過淳于縣東。又東北逕都昌縣 東。又東北入于海。」所謂箕以下六邑,即今諸城、安丘、 高密、昌邑、濰五縣是也。所發之源,諸家不同。酈道元 以為濰水導源濰山,許慎、呂忱俱云出箕屋山,《淮南 子》又云出覆舟山。今考舊志,出箕屋為是。酈道元亦 謂諸山蓋廣異名也。《禹貢》「濰、淄其道,韓信龍且夾濰 而陣」,即此。

按《青州府志》,「莒州城西北百里有箕屋山,濰水出焉, 東北達諸城縣。」

諸城縣。濰水出箕屋山。《水經》云:「出瑯琊箕縣」,即箕屋 山也。《淮南子》云:「覆舟山在莒州北百里。東北逕諸城 而東,浯水入焉。又北逕龍且冢,淮陰囊沙處。又北過 高密,至於安丘,合汶水,北至昌邑入於海。」《禹貢》濰、淄 其道是也。《漢志》「濰」作「淮」,故今俗名。一曰淮河,在諸城 安丘地。

諸城縣涓水出馬耳山陰,北流數折至王忌村,又至 齊吉村,入於濰。

王忌河北流逕齊吉村七里,又為「齊吉河」,又北一里 入於濰。

黑龍溝水,源出常山西北麓,五里北流,溝勢屈曲,其 水或流或匯,不成通派,匯處多生芰荷鳧芡及蒲草 等物。夏秋時雨大,則納諸溪谷之水,北流十五里入 於濰。

淇河在縣城西一里,北流五里入於濰。 盧水,源出盧山,亦名「九合水」,流逕縣東北二十五里, 入於濰。

密水,即縣北百尺河水也。源出五弩山,西北流逕高 密縣入於濰。

浯河出沂水縣東北高柘山,東北流入縣境,逕城陽 臨浯社,荊水東北流來注之,同流至高密縣梁台店 北,入於濰。

商溝河,非商均河也。其河有二:「東商溝,發源程哥莊 北嶺,東南流二十五里,入於濰;西商溝,發源荊山,東 南流三十五里,入於濰。」

龍灣河,出普慶鄉甘泉社趙莊西馬蹄泉水向東北 流十里入濰河。

馬蘭河出禮義社西泉水東南流約二十里,入於濰。 「諸葛河」,出官莊社。蒲溝迤西北三里有諸葛泉,東北 流七里,入於濰。

九龍口出飲馬池,逕程容社,東流二里至解留社,十 里至高直社,入於濰「興龍河」出營裏泉水,逕諸馮社,東流一里入於濰。 《岔河》出塔山西狼窩溝泉水,逕曹村社,東北流五里 入塔濟河,同流逕高家莊、學究社,又十五里至苗家 莊,入韓信溝,同流入於濰。

《壽光縣丹》水,即昌樂東丹河也,東北流,逕縣東三十 里,達于濰,又東入于海。

安丘縣。濰水在縣東五十里,《尚書》所謂「濰、淄其道」者 也。俗謂之淮。《一統志》云:出莒州箕屋山,東北逕密州。 密州即今諸城。宋蘇文忠公守此州,嘗著《超然臺記》 曰:北望濰水,思淮陰之功而弔其不終。蓋謂漢將韓 信囊沙斬龍且之處。《水經注》云:「濰自箕屋東北,逕東 武城縣西,又北過平昌縣東,又北過高密縣西,所謂 『礪埠』」是也。埠上有鄭元塚。又北逕淳於縣東,又東逕 都昌入海。

峽山濰水夾流。

雹泉,在縣南四十里膏潤廟石罅中湧出如大珠,綿 綿不絕,東北入於濰。

汶水在城北三里,又東北入於濰。

浯水,在縣東四十里。《說文》云:「水出瑯琊靈門壺山,東 北入於濰。」

小浯河,源出楊埠,在西南三十里,東流逕景芝西,又 東北入於濰。

按《萊州府志》,昌邑縣,濰水在縣東三里東山下。《水經》 云:「出瑯琊箕縣濰山,經諸城、安丘、高密、濰縣、昌邑縣, 環繞三面,東北入海。」《漢書》濰或作「淮」,世亦名為淮河。 韓信伐齊,夾濰水而陣,囊沙斬龍且,即此。

白龍泉在縣東南,源出青石埠西北隅,下流一里入 於濰。

媒河在昌邑縣東四十里。東通膠水,西通濰水。俗傳 膠翁、濰母,此河交連二水,故名。

渠溝河在高密縣西六十里。洪武間濬以殺濰水。 渭水溪,在濰縣東五十里,源出車留莊,俗傳太公避 紂釣於此,遂以「渭」名。東流三十里入於濰。

濰水部紀事[编辑]

《竹書紀年》:「帝相二十七年,澆伐斟鄩,大戰于濰,覆其 舟,滅之。」

《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擊齊,楚將龍且救齊,與信夾 濰水陳。韓信乃夜令人為萬餘囊,滿盛沙,壅水上流, 引軍半渡擊龍且。佯不勝,還走。龍且果喜曰:「固知信 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決壅囊,水大至,龍且軍大 半不得渡,即急擊殺龍且。

《唐書羅士信傳》:「士信,齊州歷城人。隋大業時,長白山。 賊王薄、左才相孟讓攻齊郡,通守張須陁率兵擊賊, 士信以執衣年十四,短而悍,請自效。須陁疑其不勝 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馬顧眄,須陁許之。 擊賊濰水上,陣纔列,執長矛馳入賊營,刺殺數人,取 一級擲之,承以矛,戴而行,賊皆懼。」

《青州府志》:「明正德八年秋,諸城大雨,濰水逆流,壅遏 決淇諸水浸入縣城,壞民廬舍無算。」

《萊州府志》:「嘉靖十六年七月,昌邑淫雨,濰水溢潰,突 入城中,壞民廬舍。至萬曆十二年,濰河又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