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208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二百八卷 |
第二百八卷目录
瓠子河部汇考
考
瓠子河部艺文〈诗〉
瓠子歌二首 汉武帝
瓠子河 明李梦阳
题瓠子河 谢榛
瓠子河部纪事
瓠子河部外编
潍水部汇考
考
潍水部纪事
山川典第二百八卷
瓠子河部汇考
[编辑]汉武帝沈白马玉璧之瓠子河。
瓠子河即今黄河故道也。其水南徙已久,其道淤塞, 概为民田。但《水经》具载,源委可考,且每至夏秋水潦, 复为泽国。好古者过濮阳旧郡,览宣坊遗址,犹恍若 见其波涛汹涌云。
考
按《水经》,“瓠子河出东郡濮阳县北河。”〈注〉县北十里,即 瓠河口也。《尚书·禹贡》:“雷夏既泽,灉沮会同。”《尔雅》曰:“水 自河出为灉。”许慎曰:“灉者,河灉水也。”暨汉元光之年, 河水南泆,漂害民居。武帝元封二年,上使汲仁、郭昌 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于是上自万里沙迁临决 河,沈白马玉璧,令群臣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上 悼功之不成,乃作歌曰:“瓠子决兮将奈”何?殚为河兮 地不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巨野溢,鱼沸 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归 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皇谓河公兮。〈史记作为 我谓河伯兮〉“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 满,久不返兮水唯缓。”一曰:“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 兮迅流难。搴长茭兮湛美玉,𬯎竹林兮楗石菑,宣房 塞兮万福来。”于是卒塞瓠子口,筑宫于其上,名曰宣 房宫,故亦谓瓠子堰为宣房堰,而水亦以瓠子受名 焉。平帝以后,未及修理,河水东浸,日月弥广。永平十 二年,显宗诏乐浪人王景治渠筑堤,起自荥阳,东至 千乘,一千馀里。景乃防遏冲要,疏决壅积,瓠子之水, 绝而不通,唯沟渎存焉。河水旧东河迳濮阳城东北, 故卫也。帝颛顼之墟。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 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 吾之都,殷之相又都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 土因之”,是也。卫成公自楚丘迁此。秦始皇徙卫君角 于野王,置东郡,治濮阳县。濮水迳其南,故曰濮阳也。 沛公守濮阳,环之以水。张晏曰:“依河水自固。”《春秋?僖 公十三年》:“夏,会于咸。”杜预曰:东郡濮阳县有咸城者 也。自瓠子故渎又东迳桃城南。《春秋传》曰:“分曹地,自 洮”尽曹地也。今甄城。〈一作鄄城〉西南五十里有桃城,或谓 之洮也。瓠渎又东南迳清丘北。《春秋?宣公十二年经》 书:“楚灭萧,晋人、宋、卫、曹同盟于清丘。”京相璠曰:“在今 东郡濮阳县东南三十里,魏都尉治。”
东至济阴句阳县为“新沟。”〈注〉瓠河故渎又东迳句阳 之成阳城北。侧渎,《帝王世纪》曰:“尧葬济阴成阳西北 四十里,是为谷。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北 教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阴。《山海经》曰:‘尧葬狄山之阳, 一名崇山’。”二说各殊,以为成阳近是尧冢也。余按,小 成阳在成阳西南。〈旧本作西北〉半里许,实中,俗喭以为囚 尧城,士安盖以是为尧冢也。瓠子北有都关县故城, 县有羊里亭。瓠河迳其南为羊里水,盖资城地而变 名,由《经》有“新沟”之异称矣。黄初中,贾逵为豫州刺史, 与诸将征吴于洞浦有功,魏封逵为羊里亭侯,邑四 百户,即斯亭也。〈魏志云贾逵征吴破吕范于洞浦进封阳里亭侯〉“俗名之羊 子城”,非也,盖韵近字转耳。又东,右会濮水。枝津水上 承濮渠,东迳鉏丘城南。京相璠曰:“今濮阳城西南十 五里有沮丘城,六国时沮、楚同以为楚丘,非也。”又东 迳浚城南,而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城侧有寒泉冈,即 《诗》所谓“爰有寒泉,在浚之下。世谓之高平渠,非也。”京 相璠曰:“濮水故道在濮阳南者也。”又东迳句阳县西, 句渎出焉。濮水枝渠又东北迳句阳县之小成阳县 故东垂亭西,而北入瓠河。《地理志》曰:“濮水首受泲于 封丘县,东北至都关入羊里水者也。”又按:《地理志》,山 阳郡有都关县,今其城在廪丘城西。考《地志》,山阳、廪 丘俱属济阴,则都关无隶山阳理。又按:《地理志》,郕都 亦是山阳之属县矣。而京相考地验城,又并言在廪 丘城南。推此而论,似《地志》之误矣,或亦疆理参差所未详。瓠渎又东迳垂亭北。《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 遇于犬丘,经书垂也。京相璠曰:“今济阴句阳县小成 阳东五里有故垂亭者也。”
又东北过廪丘县为濮水。〈注〉瓠河又左迳雷泽北,其 泽薮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一十馀里,昔华胥履大 迹处也。其陂东西二十馀里,南北一十五里,即舜所 渔也。泽之东南,即成阳县。故《史记》曰:“武王封弟季载 于成。”应劭曰:“其后乃迁于成之阳,故曰成阳也。”《地理 志》曰:“成阳有尧冢灵台。”今成阳城西二里有尧陵,陵 南一里有尧母庆都陵,于城为西南,称曰“灵都”,乡曰 “崇仁”,邑号“修义。”皆立庙。四周列水潭而不流,水泽通 泉,泉不耗竭。至丰鱼笋,不敢采捕。前并列数碑,栝柏 数株,檀马〈檀马或谓檀与駮马也诗疏云駮马梓榆也谚曰斫檀不谛得檕迷檕迷尚可得駮 马言三木之相似也〉成林。二陵南北列驰道迳通,皆以塼砌之, 尚修整。尧陵东城西五十馀步,中山夫人祠,尧妃也, 石壁阶墀仍旧,南西北三面长栎联荫,扶疏里馀。中 山夫人祠南有仲山甫冢,冢西有石庙羊虎,倾低破 碎,略尽。于城为西南,在灵台之东北。按郭缘生《述征 记》,自汉迄晋,二千石及丞尉多刊石述叙尧即位至 永嘉三年,二千七百二十有一,载记于尧妃。见汉建 宁四年五月成阳令管遵所立碑文云:“尧陵北山甫 墓南二冢间伍员祠,晋大安中立一碑,是永兴中建, 今碑祠并无处所。”又言“尧陵在城南九里,中山夫人 祠在城南二里,东南六里尧母庆都冢,尧陵北二里 有仲山甫墓,考地验状,咸为疏僻,盖闻疑书疑”耳。雷 泽西南十许里有小山,孤立峻上,亭亭杰峙,谓之历 山。山北有小阜,南属池。泽之东北有陶墟,缘生言舜 耕陶所在,墟阜联属,滨带瓠河也。郑元曰:“历山在河 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 相比。”余谓郑元之言为然。故扬雄《河水赋》曰:“登历观 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较 之图纬,于事为允。士安又云:“定陶西南陶丘,舜”〈一作亭〉 也。不言在此,缘生为失。瓠河之北,即廪丘县也。王隐 《晋书地道记》曰:“廪丘者,春秋之所谓齐邑矣,实表东 海者也。”《竹书纪年》:“晋烈公十一年,田悼子卒,田布杀 其大夫公孙,公孙以廪丘叛于赵。”〈今竹书作公孙孙多一孙字〉田 布围廪丘。翟角《赵孔屑》韩师。〈竹书作氏〉救廪丘,及田布战 于龙泽,田布败遁是也。瓠河与濮水俱东流,《经》所谓 “过廪丘为濮水”者也。县南瓠北有羊角城。《春秋传》曰: “取晋羊角,遂袭我高鱼天。”〈旧本作有〉“大雨,自窦入,介其库, 登其城,克而取之者也。”京相璠曰:“卫邑也。今东郡廪 丘县南有羊角城,今鲁邑也。今廪丘东北有故高鱼 城,俗谓之交鱼城,谓羊角为角逐城,皆非也。”瓠河。又 迳阳晋城南。《史记》,苏秦说齐曰:“过卫阳晋之道,迳于 亢父之险者也。”今阳晋城在廪丘城东南一十馀里, 与都关为左右也。张仪曰:“秦下甲攻卫阳,晋大关,天 下之匈。”徐广《史记音义》云:“关一作开。”东之亢父,则其 道矣。瓠河之北,又有郕都城。《春秋?隐公三年》,郕侵卫 京。相璠曰:“东郡廪丘县南三十里有故郕都。”《地理志》 曰:“山阳乡也。”褚先生曰:“汉封金安上为侯国。”〈按史记年表金 安上封都成侯又按汉书地志山阳郡有城都县而无都成不审何在〉王莽更名之曰 城谷者也。瓠河又东,迳黎县故城南,王莽改曰黎治 矣。孟康曰:“今黎阳也。”薛瓒言:“‘按黎阳在魏郡,非此黎 阳也。世谓黎侯城。昔黎侯阳寓于卫,《诗》所谓胡为乎 泥中’。毛云:‘泥中,邑名’”,疑此城也。土地污下,城居小阜, 魏濮阳郡治也。瓠河又东,迳秺县故城南。《地理志》曰: 济阴之属县也。褚先生曰:“汉武帝封”金日䃅为侯国, 王莽之万岁矣,世犹谓之为万岁亭也。瓠河又东,迳 郓城南。《春秋左传》成公十六年,公自沙随还,待于郓 京。相璠曰:“《公羊》作‘运’字。今东郡廪丘县东八十里有 故运城,即此城也。”
又北过东郡范县,东北为济渠,与将渠合。〈注〉瓠河自 运城东北迳范县,与济、濮枝渠合。故渠上承济渎于 乘氏县北,迳范县,左纳瓠渎,故经有济渠之称。又北 与将渠受河于范县西北,东南迳秦亭南,杜预《释地》: 东平范县西北有秦亭也。又东南迳范县故城南,王 莽更名建睦也。汉兴平中,靳允为范令。曹太祖东征 陶谦于徐州,张邈迎吕布,郡县响应。程昱说允曰:“君 必固范,我守东阿,田单之功即斯邑也。”将渠又东会 济渠,自下通谓之将渠,北迳范城东。俗又谓之赵沟, 非也。
又东北过东阿县东。〈注〉瓠河故渎又东北,左合将渠 枝渎,上承将渠于范县,东北迳范县北,又东北迳东 阿城南,而东入瓠河故渎。又北迳东阿县故城东。《春 秋经书》,“冬及齐侯盟于柯。”《左传》曰:“冬盟于柯,始及齐 平。”杜预曰:“东阿即柯邑也。”按《国语》,“曹沫挟匕首,劫齐 桓公返,遂邑于此矣。”
又东北过临邑县西,又东北过茌平县东,为“邓里渠。” 〈注〉自宣防已下,将渠已上,无复有水。将渠下水首受 河,自北为邓里渠。
又东北过祝阿县,为“济渠。”〈注〉河水自泗口出为济水济水二渎合而东注于祝阿也。又东北至梁邹县西,分为二。〈注〉脉水寻梁,邹济无二 流,盖《经》之误。
其东北者为济河。其东者为“时水。”又东北至济西,济 河东北入于海。《时水》东至临淄县西,屈南过太山华 县东。又南至费县东,入于沂。〈注〉时即耏水也。音而。《春 秋?襄公三年》,“齐晋盟于耏”者也。京相璠曰:“今临淄唯 有𣶩水,西北入泲,即《地理志》曰如水矣。”耏、如声相似。 然则𣶩水即耏水也,盖以𣶩与时合,得通称矣。时水 自西安城西南分为二水,枝津别出,西流,德会水注 之,水出昌国县黄山,西北流迳昌国县故城南。昔乐 毅攻齐有功,燕昭王以是县封“之,为昌国君。”德会水 又西北五里,泉水注之。水出县南黄阜,北流迳城西 北,入德会,又西北,世谓之沧浪沟。又北流注时水。《地 理志》曰:“德会水出昌国西北,至西安入洳。”是也。时水 又西,迳东高苑城中而西注也。俗人遏令侧城南注, 又屈其城南。《史记》:汉文帝十五年,分齐为胶西王国, 都高邑。徐广《音义》曰:乐安有高苑城,故俗谓之东苑 也。其水又北注故渎。又西,盖野沟水注之,源导延乡 城东北,平地出泉,西北迳延乡城北。《地理志》曰:“千乘 有延乡县,世人谓故城为从城。”延、从字相似,读随字 改,所未详也。西北流,世谓之盖野沟。又西北流,迳高 苑县北,注时水。时水又西,迳西高苑县故城南。汉高 帝六年,封丙倩为侯国,王莽之常乡也。其水侧城西 注。京相璠曰:“今乐安博昌县南界有时水,西通济,其 上源出盘阳,北至高苑,下有死时,中无水。”杜预亦云: “时水于乐安枝流,旱则竭耗,为《春秋》之干时也。”《左传 庄公九年》,“齐、鲁战地,鲁师败处也。”时水西北至梁邹 城入于泲。非泲入时,盖时来注泲,若泲分东流,明不 得以时为名。寻时泲更无别流南延、华、费之所,斯为 谬矣。
按:《晋书地理志》:“濮阳国白马。”〈注〉有“瓠子堤。”
按:《魏书地形志》,“濮阳郡城阳。”〈注〉二汉、晋属济阴。有瓠 子河。
按《后山谈丛》:“瓠子河在雷泽黄河故道,今呼为沙河, 其西堤犹在,土人谓之瓠冈也。”
按:《金史地理志》:“开州濮阳。”〈注〉有黄河、淇河、瓠子口。 按《畿辅通志》:“大名府瓠子河在开州西新惠里,自滑 县来,下达广平府之清河县。汉元封元年河决,武帝 率众塞之,即于此。”
广平府。古黄河在清河县北一里,一名黄芦河,即九 河之马颊河,上通瓠子口,下达天津。
真定府黄芦河,在南宫县东南八十里,禹所疏九河 之马颊也。上通瓠子,下达天津入于海。
按《大名府志》:“开州瓠子河,在州西新惠里,汉元封元 年河决,武帝自泰山还,率众塞之,筑宫于其上,名曰 宣防。”
滑县瓠子堤在县城西南三里,汉武帝所筑。
按《山东通志》,东昌府瓠子河在濮州东南七十里。瓠 子之源在魏郡白马县,此其下流也。汉元光中,河决 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后二十馀年,天“子使汲 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之。于是自临决河,沈白马璧 玉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决河,筑 宫其上,名曰宣房宫。”而导河北行二渠,复禹旧迹。其 经濮州者,今流已渐微,民称为“瓠河。”
古黄河在濮州东南三十里,合瓠子河,东北流入于 会通河。
按《兖州府志》,曹州瓠子河故道,在州东北六十里 东阿县瓠子故渎。瓠子者,河之支津也。《水经》曰:“瓠子 河出东郡濮阳县北,又东北过东阿县东。”盖河之一 支,并济而流者也。汉时决瓠子,武帝发卒塞之,作《瓠 子之歌》。后汉明帝永平中,诏王景治渠,瓠子之水,绝 而不通,惟沟渎存焉。今其迹已湮。以故道求之,当在 河济二渠之间,与鱼山近云。
按《东昌府志》:“瓠子河在濮州东南七十里。”
瓠子河部艺文〈诗〉
[编辑]《瓠子歌 》,汉武帝
瓠子决兮将奈何?浩浩涆涆兮虑殚为河。殚为河兮 地不得宁,功无已时兮吾山平。吾山平兮钜野溢,鱼 沸郁兮柏冬日。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方远游。 归旧川兮神哉沛。不封禅兮安知外为。我谓河伯兮 何不仁,泛滥不止兮愁吾人。啮桑浮兮淮泗满,久不 返兮水维缓。
又
河汤汤兮激潺湲,北渡回兮浚流难。搴长茭兮沈美玉,河伯许兮薪不属。薪不属兮卫人罪,烧萧条兮噫 乎何以御水。颓林竹兮楗石菑,宣房塞兮万福来。
瓠子河 明李梦阳
[编辑]沉璧馀瓠子,横汾《怀帝歌》。波涛满眼送,城郭没年多。 虎战仍三晋,龙游失九河。宋人饶事迹,今望亦滂沱。
题瓠子河 谢榛
[编辑]金堤重到感秋风,瓠子犹思汉武功。雉堞遥连千树 暝,龙珠不见二潭空。芰荷老尽清霜后,箫管寒催落 日中。白发沧州幽事在,黄花绿酒故人同。谢安自信 游山剧,潘岳谁怜作赋工。无数峰峦秋色里,高歌相 对欲争雄。
瓠子河部纪事
[编辑]《史记河渠书》:“孝文时,河决酸枣,东溃金堤,于是东郡 大兴卒塞之。其后四十有馀年,今天子元光之中而 河决于瓠子,东南注钜野,通于淮、泗。于是天子使汲 黯、郑当时兴人徒塞之,辄复坏。是时武安侯出蚡为 丞相,其奉邑食鄃,鄃居河北,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 邑收多。蚡言于上曰:‘江河之决皆天事,未易以人力 为彊塞’”,塞之未必应天,而望气用数者亦以为然,于 是天子久之,不事复塞也。
自河决瓠子后二十馀岁,岁因以数不登,而梁楚之 地尤甚。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其明年,旱,乾封少雨。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 子己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璧于河, 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寘决河。是时东流 郡烧草,以故薪柴少,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于是卒 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宫。
《汉书王尊传》:“尊字子赣,涿郡高阳人也。为徐州刺史, 迁东郡太守。久之,河水盛溢,泛浸瓠子金堤,老弱奔 走,恐水大决为害,尊躬率吏民投沉白马,祀水神河 伯。尊亲执圭璧,使巫策祝,请以身填金堤,因止宿,庐 居堤上。吏民数千万人,争叩头救止尊,尊终不肯去。 及水盛堤坏,吏民皆奔走,唯一主簿泣在尊旁,立不” 动,而水波稍却回还。吏民嘉壮尊之勇节。白马三老 朱英等奏其状,下有司考,皆如言。于是制诏御史:“东 郡河水盛长,毁坏金堤,未决三尺,百姓惶恐奔走,太 守身当水冲,履咫尺之难,不避危殆,以安众心。吏民 复还就作,水不为灾,朕甚嘉之。”秩尊中二千石,加赐 黄金二十斤。数岁卒官,吏民纪之。
《西京杂记》:“瓠子河决,有蛟龙从九子自决中逆上入 河,喷沫流波数十里。”
《退朝录》:“唐时黄河不闻有决溢之患。”《唐书》惟载薛平 为郑滑节度使,始,河溢瓠子,东泛滑,距城才二里许。 平按求故道,出黎阳西南,因命其从事裴弘泰往请 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弘正许之。乃籍民田所当者,易 以他地,疏导二十里,以杀水悍,还壖田七百顷于河 南,自是滑人无患。
瓠子河部外编
[编辑]《述异记》:汉武宴于未央宫,忽闻人语云:“老臣负自诉, 不见其形。”良久,见架上一老翁,长八九十,面皱须白, 拄杖偻步至前,帝问曰:“叟何姓名,所诉者何?”翁缘放 拄杖,叩头不言,因仰视屋,俯视帝脚,忽不见。帝骇惧, 问东方朔,朔曰:“其名为藻,兼水木之精也。陛下顷来, 频兴宫室,斩伐其居,故来诉耳。仰头看屋,而后视陛 下脚足者,愿陛下宫室足于此,不欲更造。”帝乃息役。 后帝幸瓠子河,闻水底有弦歌之声,置肴膳芬芳于 帝前。前梁上翁及数人,年少绛衣紫带,佩缨皆长八 寸,一人最长,长尺馀,凌波而出,衣不沾湿,咸挟乐器。 帝问之曰:“向所闻乐,是公等奏耶?”对曰:“臣前昧死归 诉,蒙陛下息斤斧,得全其居,故相庆乐耳。”遂奏乐,献 帝洞穴珠一枚,遂隐不见。
潍水部汇考
[编辑]《禹贡青州之潍水 周礼》兖州之卢维
[编辑]潍水,发源山东青州府莒州箕屋山。东北流,迳诸城 县,合“浯水。”又北迳龙且冢,又北过高密县,至于安丘 县合汶水。又北至于昌邑县。又东北入于海。
考
按:《书经禹贡》:“潍淄其道。”〈疏〉《地理志》云:“潍水出琅邪箕 屋山,北至都昌县入海,过郡三,行五百二十里。”〈蔡传〉潍 水,《地志》云:“出琅琊郡箕县,今密州莒县东北潍山也北至都昌入海”,今潍州昌邑也。
按《周礼夏官职方氏》:“河东曰兖州,其浸卢维。”〈订义〉易氏 曰:“郑康成曰:‘卢维当为雷雍,盖濮川雷泽县,雷夏泽 在北。又灉、沮二水,源俱出雷夏泽,正兖州之境’。”颜师 古曰:“卢水在济北卢县,康成读曰雷,非也。唐以卢县 属郓州,今废入阳谷。”黄氏曰:潍水出密州莒县潍 山,北至潍州昌邑县入海。《注水经》:“卢水出密州诸城 县卢山,即久台水也,西北入潍。”杜佑《通典》:卢水在济 阳卢县,因水为名。卢县今属东平府,非卢水所经,其 说误。《禹贡》:“兖袭庆,济属徐,潍密属青。”周废徐、兖、济、潍、 密皆入兖。周。鲁为兖牧,封伯禽,都曲阜。
按:《汉书地理志》,“琅邪郡,箕。”〈注〉侯国。《禹贡》“潍水北至都 昌入海。”
按:《淮南子·地形训》:“潍出覆舟。”
按《水经》,“潍水出琅邪箕县。”〈注〉琅邪,山名也,越王句践 之故国也。句践并吴,欲霸中国,徙都琅邪。秦始皇二 十六年灭齐,以为郡城,即秦王之所筑也。遂登琅邪 大乐之山,作层台于其上,谓琅邪台。台在城东南十 里,孤立特显,出于众山,上下周二十里馀,傍滨巨海。 秦王乐之,因留三月,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邪山下, 复十二年所作。台基三层,层高三丈。上级平敞,方二 百馀步,高五里。刊石立碑,纪秦功德。台上有神渊,渊 主灵焉。人污之则竭,斋洁则通。神庙在齐八祠中,汉 武帝亦尝登之。汉高帝吕后七年,以为王国,文帝三 年,更名为郡,王莽改曰填夷矣。潍水导源潍山,许慎、 吕忱云:“潍水出箕屋山。”《淮南子》曰:“潍水出覆舟山”,盖 广异名也。东北,迳箕县故城西,又西,析泉水注之。水 出析泉县北松山,东南流析泉县东,又东南,迳仲固 山,东北流入于潍。《地理志》曰:至箕县北入潍者也。潍 水又东北,迳诸县故城西。《春秋?文公十二年》,“季孙行 父城诸及郓。”《传》曰:“城其下邑也。”王莽更名诸并矣。潍 水又东北,涓水注之,出马耳山,山高百丈,上有二石 并举,望齐马耳,故世取名焉。东去常山三十里,涓水 发于其阴,北迳娄乡城东。《春秋?昭公五年经》书“夏,莒 牟夷以牟娄防兹来奔”者也。又分诸县之东为海曲 县,故俗人谓此城为东诸城。涓水又北注于潍水, 东北过东武城县西。〈注〉“县,因冈为城,城周三十里。汉 高帝六年,封郭蒙为侯国。王莽更名之曰祥善矣。”又 北,左合扶淇之水,水出西南当山,东北流注潍。晏谟 并以潍水为扶淇之水,以扶淇之水为潍水,非也。按 《经脉志》,潍自箕县北,迳东武县,西北流合扶淇之水。 晏谟、伏琛云:“东武城西北二里潍水者,即扶淇之水 也。”潍水又北,右合卢水,即久台水也。《地理志》曰:水出 琅邪横县故山,王莽之合丘也。山在东武县故城东 南,世谓之卢山也。西北流,迳昌县故城西,东北流。《齐 地记》曰:东武城东南有卢水,水侧有胜火木,方俗音 曰:柽子,其木经野火烧死,炭不灭,故东方朔云“不灰 之木”者也。其水又东北流,迳东武县故城东,而西北 入潍。《地理志》曰:“久台水出东南,迳东武入潍”者也。《尚 书》所谓“潍淄”其道矣。
又北过平昌县东。〈注〉潍水又北,迳石泉县故城西,王 莽之养信也。《地理风俗记》曰:“平昌县东南四十里有 石泉亭,故县也。”潍水又北,迳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 之。水出县南荆山阜,东北流迳平昌县故城东。汉文 帝封齐悼惠王肥子永为侯国。〈按史记齐悼惠王子刘邛封平昌侯〉城 之东南角有台,台下有井,与荆水通,物坠于井则取 之。荆水昔常有龙出入于其中,故世亦谓之“龙台城” 也。荆水又东北流,注于潍水。又北,浯水注之。水出浯 山,世谓之巨平山也。《地理志》曰:“灵门县有高原山,与 浯一山。”〈按汉书地理志云灵门县有高泵山壶山浯水所出注云泵古柘字〉浯水所出, 东北入潍。今是山西接浯山。许慎《说文》言水出灵门 山,世谓之“浯汶”矣。其水东北迳姑幕县故城东,县有 五色土,王者封建诸侯随方受之,故薄姑氏之国也。 阚骃曰:周成王时,薄姑与四国作乱,周公灭之,以封 太公,是以《地理志》曰:“或言薄姑也。王莽曰季睦矣。”应 劭曰:《左传》曰:“薄姑氏国,太公封焉。”薛瓒《汉书注》云:“博 昌有薄姑城。”未知孰是。浯水又东北,迳平昌县故城 北,古堨此水,以溢溉田,南注荆水。浯水又东北流而 注于潍水也。
又北过高密县西。〈注〉应劭曰:“县有密水,故有高密之 名也。”然今世所谓百尺水者,盖密水也。水有二源,西 源出奕山,亦曰鄣日山。晏谟曰:“山状鄣日,是有此名。” 伏琛曰:“山上鄣日,故名鄣日山也。”其水东北流,东源 出五弩山,西北流,同泻一壑,俗谓之百尺水,古人堨 以溉田数十顷。北流迳高密县西,下注潍水,自下亦 兼通称焉。乱流历县西,碑产山西。又东北水有故堰, 旧凿石竖柱,断潍水,广六十许步,掘东岸激通长渠, 东北迳高密故城南。明帝永平中,封邓震为侯国。〈震邓 禹长子〉县南十里,蓄以为塘,方二十馀里,古所谓“高密 之南都”也。溉田一顷许,陂水散流,下注夷安泽。潍水 自堰北迳高密县故城西,汉文帝十六年,别为胶西国。宣帝平始元年,更为高密国,王莽之章牟也。潍水 又北,昔韩信与楚将龙且夹潍水而阵于此,信夜令 为万馀囊,盛沙以遏潍水,引军击,且伪退,且追北。信 决水,水大至,且军半不得渡,遂斩龙且,于是水。水西 有雁阜,阜上有汉司农卿郑康成冢,石碑犹存。又北 迳昌安县故城东。汉明帝永平中,封邓袭为侯国也。 《郡国志》曰:“汉安帝延光元年复也。”
又北过淳于县东。〈注〉潍水又北,左会汶水,北迳平城 亭西,又东北,迳密乡亭西。《郡国志》曰:淳于县有密乡。 《地理志》皆北海之属县也。应劭曰:“淳于县东北六十 里有平城亭。又四十里有密乡亭,故县也。”潍水又东 北,迳下密县故城西,城东有密阜。《地理志》曰:“有三石 山祠。”余按应劭,密者水名。是有下密之称。俗以之名 阜,非也。
又东北迳都昌县东。〈注〉潍水东北迳逄萌墓,萌,县人 也。少有大节,耻给事县亭,遂浮海至辽东,复还在不 其山隐学。明帝安车征萌,以佯狂免。又北迳都昌县 故城东。汉高帝六年,封朱轸为侯国。北海相孔融为 黄巾贼管亥所围于都昌也。太史慈为融求救,刘备 持的突围其处也。
又东北入于海。
按:《魏书地形志》,“高密郡高密。”〈注〉有潍水。
按:《隋书地理志》,“高密郡东莞。”〈注〉有潍水。
按:《金史地理志》:“潍州昌邑。”〈注〉有潍水。
密州诸城。〈注〉有潍水。
安丘。〈注〉有刘水、汶、潍、涪水。
按:《续文献通考》:“山东青州府:潍水,源出箕谷山,东北 达密州,韩信与龙且战处。”
莱州府潍水自密州诸城县界入高密县境,经昌邑、 潍县界,东入北海。
按《日知录》,潍水出琅琊郡箕屋山。《书·禹贡》“潍、淄其道”, 《左传襄公十八年》,“晋师东侵及潍”是也。其字或省“水” 作“维”,或省“糸”作“淮”,又或从心作惟,总是一字。《汉书·地 理志》琅琊郡朱虚下,“箕下”作“维”,“灵门下,横下,折泉”下 作“淮”,上文引《禹贡》“潍、淄其道”又作“惟”,一卷之中,异文 三见。《通鉴·梁武帝纪》:“魏李叔仁击邢杲于惟水。”盖古 人之文,或省或借,其旁并从鸟隹之隹则一尔。后人 误读为“淮沂其乂”之淮,而呼此水为槐河,失之矣。 按《山东通志》潍水,按《水经》云:“出琅邪箕县,东北迳箕 县故城西。又东北过东武县城西。又北过昌县东。又 北过高密县西。又北过淳于县东。又东北迳都昌县 东。又东北入于海。”所谓箕以下六邑,即今诸城、安丘、 高密、昌邑、潍五县是也。所发之源,诸家不同。郦道元 以为潍水导源潍山,许慎、吕忱俱云出箕屋山,《淮南 子》又云出覆舟山。今考旧志,出箕屋为是。郦道元亦 谓诸山盖广异名也。《禹贡》“潍、淄其道,韩信龙且夹潍 而阵”,即此。
按《青州府志》,“莒州城西北百里有箕屋山,潍水出焉, 东北达诸城县。”
诸城县。潍水出箕屋山。《水经》云:“出琅琊箕县”,即箕屋 山也。《淮南子》云:“覆舟山在莒州北百里。东北迳诸城 而东,浯水入焉。又北迳龙且冢,淮阴囊沙处。又北过 高密,至于安丘,合汶水,北至昌邑入于海。”《禹贡》潍、淄 其道是也。《汉志》“潍”作“淮”,故今俗名。一曰淮河,在诸城 安丘地。
诸城县涓水出马耳山阴,北流数折至王忌村,又至 齐吉村,入于潍。
王忌河北流迳齐吉村七里,又为“齐吉河”,又北一里 入于潍。
黑龙沟水,源出常山西北麓,五里北流,沟势屈曲,其 水或流或汇,不成通派,汇处多生芰荷凫芡及蒲草 等物。夏秋时雨大,则纳诸溪谷之水,北流十五里入 于潍。
淇河在县城西一里,北流五里入于潍。 卢水,源出卢山,亦名“九合水”,流迳县东北二十五里, 入于潍。
密水,即县北百尺河水也。源出五弩山,西北流迳高 密县入于潍。
浯河出沂水县东北高柘山,东北流入县境,迳城阳 临浯社,荆水东北流来注之,同流至高密县梁台店 北,入于潍。
商沟河,非商均河也。其河有二:“东商沟,发源程哥庄 北岭,东南流二十五里,入于潍;西商沟,发源荆山,东 南流三十五里,入于潍。”
龙湾河,出普庆乡甘泉社赵庄西马蹄泉水向东北 流十里入潍河。
马兰河出礼义社西泉水东南流约二十里,入于潍。 “诸葛河”,出官庄社。蒲沟迤西北三里有诸葛泉,东北 流七里,入于潍。
九龙口出饮马池,迳程容社,东流二里至解留社,十 里至高直社,入于潍“兴龙河”出营里泉水,迳诸冯社,东流一里入于潍。 《岔河》出塔山西狼窝沟泉水,迳曹村社,东北流五里 入塔济河,同流迳高家庄、学究社,又十五里至苗家 庄,入韩信沟,同流入于潍。
《寿光县丹》水,即昌乐东丹河也,东北流,迳县东三十 里,达于潍,又东入于海。
安丘县。潍水在县东五十里,《尚书》所谓“潍、淄其道”者 也。俗谓之淮。《一统志》云:出莒州箕屋山,东北迳密州。 密州即今诸城。宋苏文忠公守此州,尝著《超然台记》 曰:北望潍水,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盖谓汉将韩 信囊沙斩龙且之处。《水经注》云:“潍自箕屋东北,迳东 武城县西,又北过平昌县东,又北过高密县西,所谓 ‘砺埠’”是也。埠上有郑元冢。又北迳淳于县东,又东迳 都昌入海。
峡山潍水夹流。
雹泉,在县南四十里膏润庙石罅中涌出如大珠,绵 绵不绝,东北入于潍。
汶水在城北三里,又东北入于潍。
浯水,在县东四十里。《说文》云:“水出琅琊灵门壶山,东 北入于潍。”
小浯河,源出杨埠,在西南三十里,东流迳景芝西,又 东北入于潍。
按《莱州府志》,昌邑县,潍水在县东三里东山下。《水经》 云:“出琅琊箕县潍山,经诸城、安丘、高密、潍县、昌邑县, 环绕三面,东北入海。”《汉书》潍或作“淮”,世亦名为淮河。 韩信伐齐,夹潍水而阵,囊沙斩龙且,即此。
白龙泉在县东南,源出青石埠西北隅,下流一里入 于潍。
媒河在昌邑县东四十里。东通胶水,西通潍水。俗传 胶翁、潍母,此河交连二水,故名。
渠沟河在高密县西六十里。洪武间濬以杀潍水。 渭水溪,在潍县东五十里,源出车留庄,俗传太公避 纣钓于此,遂以“渭”名。东流三十里入于潍。
潍水部纪事
[编辑]《竹书纪年》:“帝相二十七年,浇伐斟𬩽,大战于潍,覆其 舟,灭之。”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击齐,楚将龙且救齐,与信夹 潍水陈。韩信乃夜令人为万馀囊,满盛沙,壅水上流, 引军半渡击龙且。佯不胜,还走。龙且果喜曰:“固知信 怯也。”遂追信渡水。信使人决壅囊,水大至,龙且军大 半不得渡,即急击杀龙且。
《唐书罗士信传》:“士信,齐州历城人。隋大业时,长白山。 贼王薄、左才相孟让攻齐郡,通守张须陁率兵击贼, 士信以执衣年十四,短而悍,请自效。须陁疑其不胜 甲,少之。士信怒,被重甲,左右鞬,上马顾眄,须陁许之。 击贼潍水上,阵才列,执长矛驰入贼营,刺杀数人,取 一级掷之,承以矛,戴而行,贼皆惧。”
《青州府志》:“明正德八年秋,诸城大雨,潍水逆流,壅遏 决淇诸水浸入县城,坏民庐舍无算。”
《莱州府志》:“嘉靖十六年七月,昌邑淫雨,潍水溢溃,突 入城中,坏民庐舍。至万历十二年,潍河又决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