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8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目錄

 浙江部彙考

  考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三卷

浙江部彙考

[编辑]

杭州之浙江

浙江一名「錢塘江」,一名「浙河」,一名「曲江」,一名「廣陵江」, 一名「羅剎江。」源出今江南徽州府歙縣之玉山,東流 逕浙江嚴州府桐廬縣,合桐江諸水,又逕富陽縣合 富春江,又逕紹興府蕭山縣城北、杭州府城東南,曲 折東流入於海。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浙江,出三天子,都在閩西北入 海。」餘暨南浙江今錢塘江是也。餘暨縣屬會稽。 按《史記秦始皇本紀註》,「江水至會稽山陰為浙。」 按《漢書地理志》,丹陽郡黝浙江水,出南蠻夷中,東 入海。

按:《說文》:「江別流為汜。」至會稽山陰為浙江。

按:《後漢書郡國志》,「會稽郡山陰有浙江。」郭璞註《山 海經》曰:「江出歙縣玉山。」

吳郡餘杭。《史記》曰:始皇臨浙,江水波惡,乃西北二 十里,從狹中度。徐廣曰:「餘杭也。」臣昭案:始皇所過,乃 在錢塘、富春,豈近餘杭之界乎?

按《水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山海經》謂之「浙江」也。 《地理志》云:水出丹陽黟縣南蠻中,北逕其縣南有博 山,山上有石,特起十丈,上峰若劍杪,時有靈鼓潛發 官長舊本作正長臨縣以山鼓為候,一鳴,官長一年。若長 雷發聲,則官長不及。當作不反浙江又北歷黟山縣,居山 之陽,故縣氏之。漢成帝鴻嘉二年,以為廣德國,封孫 雲客王於此。晉太康中,以為廣德縣,分隸宣城郡。會 稽陳業,潔身清行,遯跡此山。浙江又北逕歙縣東,與 一小谿合,水出縣東北翁山,西逕故城南,又西南入 浙江。又東逕遂安縣南,谿廣二百步,上立杭以相通, 水甚清深,潭不掩鱗,故名「新安」,分歙縣立之。晉太康 中,又改從今名。浙江又左合絕谿谿水出始新縣西, 東逕縣故城南,為東西長谿。谿有四十七瀨,濬流驚 急,奔波聒天。孫權使賀齊討黟、歙山賊,賊固黟之林 歷山,山甚峻絕,又工禁五兵,齊以鐵杙椓山升,出不 意,人以白棓擊之,氣禁不行,遂用奇功平賊,於是立 始新之尉於歙之華鄉,令齊守之,後移出新亭。晉太 康元年改曰新安郡。谿水東注浙江,浙江又東北,逕 建德縣南,縣北有烏山,山下有廟,廟在縣東七里,廟 渚有大石,高十丈。孫云當作一丈五尺。宋本作十圍,水瀨濬激而 能致雲雨。浙江又東逕壽昌縣南,自建德至此八十 里,中有十二瀨,瀨皆峻嶮,行旅所難。縣南有孝子夏 先墓,先少喪二親,負土成墓,數年不勝卒。浙江水又 北逕新城縣,桐谿注之。水出吳興郡於潛縣北天目 山,山極高峻,崖嶺竦疊。西臨後澗,山上有霜木,皆是 數百年樹,謂之「翔鳳林。」東面有瀑布下注,數畝深沼, 名曰「蛟龍池。」池水南流,逕縣西,為縣之西谿。谿水又 東南與紫谿合,水出縣西百丈山,即潛山也。山水東 南流,名為紫谿,中道挾水,有紫色磐石,石長百餘丈, 望之如朝霞,又名此水為「赤瀨」,蓋以倒影在水故也。 紫谿又東南流,逕白山之陰,山甚峻極,北臨紫谿。又 東南連山挾水,兩峰交峙,反項對石,往往相捍。十餘 里中,積石磊砢,相挾而上。澗下白沙細石,狀若霜雪, 水木相映,泉石爭暉,名曰「樓林紫谿。」東南流,逕桐廬 縣東,為桐谿。孫權藉谿之名以為縣目,割富春之地, 立桐廬縣。自縣至於潛,凡十有六瀨。第二是嚴陵瀨, 瀨帶山,山下有石室,漢光武帝時嚴子陵之所居也。 故山及瀨皆即人姓名之。山下有磐石,周迴十數丈, 交枕潭際,蓋陵所遊也。桐廬谿又東北逕新城縣,入 浙江,縣故富春也。孫權省并桐廬,咸和元年,復立為 縣。浙江又東北入富陽縣,故富春也,晉后名春,改曰 富陽也。東分為湖浦。浙江又東北逕富春縣南,縣故 王莽之誅歲也。江南有山,孫武皇之先所「葬也。」漢末, 墓上有光,如雲氣觸天。黃武四年,孫權以富春為東 安郡,分置諸縣,以討士宗。浙江又東北,逕亭山西,山 上有孫權父冢。

北過餘杭,東入于海。浙江逕縣,「左合餘干。」餘干疑作餘杭 「大谿江,北即臨安縣界。水北對郭文宅,宅傍山面谿, 宅東有郭文墓。晉建武元年,驃騎王導迎文置之西 園,文逃此而終,臨安令改葬之。建安十六年,縣民郎 雅亂,賀齊討之。孫權分餘杭立臨水縣,晉改曰臨安 縣,因岡為城,南門尤高。謝安蒞郡,遊縣,逕此門,以為難,為亭長。」浙江又東逕餘杭故縣南、新縣北。秦始皇 南遊會稽,途出是地,因立為縣,王莽之「進睦」也。漢末, 陳渾移築南城,縣後谿南大塘,即渾立以防水也。縣 南有三碑,是顧颺、范甯等碑。縣南有大壁山。大壁山疑作大 滌山郭文自陸渾遷居也。浙江又東逕烏傷縣北,王莽 改曰烏孝,《郡國志》謂之烏傷。《異苑》曰:「東陽顏烏以純 孝著聞,後有群烏銜鼓集顏烏所居之邨,烏口皆傷 一境以為顏烏至孝,故致慈烏,欲令孝聲遠聞,又名 其縣曰烏傷」矣。浙江又東北流,至錢塘縣,縠水入焉。 水源西出太末縣,縣是越之西部姑蔑之地也。秦以 為縣。王莽之末治。吳本作理也。吳寶鼎中,分會稽立東陽 郡。縠水東逕獨松故塚下,塚為水毀,其塼文,「筮言吉, 龜言凶,百年墮水中」,今則同龜繇矣。縠水又東逕長 山縣南,與永康水合縣西。宋本作即東陽郡治也。縣漢獻 帝分烏傷立郡。吳寶鼎中,分會稽置城,居山之陽,或 謂之長僊縣也。言赤松採藥此山,因而居之,故以為 名。後傳呼乖謬,字亦因改。谿水南出永康縣。縣赤烏 中分烏傷上浦立。劉敬叔《異苑》曰:「孫權時,永康縣有 人入山,遇一大龜,即束之以歸。龜便言曰:『游不量時, 為君所得』。擔者怪之,載出欲上」吳王。夜宿越里,纜船 於大桑樹。宵中,樹忽呼龜曰:「元緒,奚事爾也?」龜曰:「行 不擇日,今方見烹,雖盡南山之樵,不能潰我。」樹曰:「諸 葛元遜識性淵長,必致相困。令求如我之徒,計將安 泊?」龜曰:「子明無多辭。」既至建業,權將煮之,燒柴萬車, 龜猶如故。諸葛恪曰:「然。」以老桑乃熟。獻人仍說龜言 權使伐桑,取煮之即爛,故野人呼龜曰元緒。其水飛 湍北注,至縣南門入縠水。縠水又東,定陽谿水注之, 上承信安縣之蘇姥布。縣本新安縣,晉武帝太康三 年改曰信安。水懸百餘丈,瀨勢飛注,狀如瀑布,瀨邊 有如石床,床上有石牒,長三尺許,有似雜采帖也。《東 陽記》云:「信安縣有縣室坂,晉中朝時,有民王質伐木」 至石室中,見童子四人彈琴而歌,質因留倚柯聽之。 童子以一物如棗核與質,質含之便不復飢。俄頃,童 子曰:「其歸。」承聲而去,斧柯漼然爛盡。既歸,質去家已 數十年,親情凋落,無復向時比矣。其水分納眾流,混 波東逝,逕定陽縣,夾岸緣谿,悉生支竹,及芳枳木連, 雜以霜菊金橙。白沙細石,狀如凝雪,「石溜湍波,浮響 無輟,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縣漢獻帝分信安立谿,亦 取名焉。」谿水又東逕長山縣北,北對高山,山下水際, 是赤松羽化之處也。炎帝少女追之,亦俱仙矣。後人 立廟於山下。谿水又東入于縠水,又東逕烏傷縣之 雲黃山,山下臨谿水,水際石壁傑立,高一百許丈。又 與吳寧谿水合,水出吳寧縣,下逕烏傷縣,入縠,謂之 「烏傷谿水。」閩中有徐登者,女子化為丈夫,與東陽趙 昺並善《越方》。越方即封禪書所謂越巫越祝者也時遭兵亂,相遇于谿, 各示所能。登先禁谿,水為不流;昺次禁枯柳,「柳為生 荑。」二人相示而笑。登年長,昺師事之。後登身故,昺東 入章安,百姓未知,昺乃升茅屋支鼎。舊本作梧鼎「而爨,主 人驚怪,昺笑而不應,屋亦不損。」又嘗臨水求渡,船人 不許,昺乃張蓋坐中,長嘯,呼風亂流而濟,於是百姓 神服,從者如歸。章安令惡而殺之,民立祠于永寧,而 蚊蚋不能人。昺秉道懷術而不能全身避害,事同萇、 弘,宋元之龜,厄運之來,故難救矣。縠水又東入錢塘 縣,而左入浙江是也。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在四山 之中,有高崖洞穴,左右有石室三所,又有孤石壁立, 大三十圍,其上開散,狀似蓮花。昔有道士,長往不歸, 或因以稽留為山號。山下有錢塘故縣,浙江逕其南, 王莽更名之曰泉亭。《地理志》曰:「會稽西部都尉治。」《錢 塘記》曰:「防海大塘在縣東一里許,郡議曹華信家議 立此塘,以防海水。始開,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與錢 一千,旬月之間,來者雲集,塘未成而不復取,於是載 土石者皆棄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錢塘焉。縣南江 側有明聖湖,父老傳言,湖有金牛,古見之神化不測, 湖取名焉。縣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也。闞駰云:「山出 錢水,東入海。」《吳地記》言:「縣唯浙江,今無此水,縣東有 定已。」疑作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于兩山之間,江川 急濬,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 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餘。《吳越春秋》以為 子胥、文種之神也。昔子胥死于吳而浮尸于江,吳人 憐之,立祠於江上,名曰胥山。《吳錄》云:「胥山在太湖邊, 去江不百里,故曰江上。文種城於越,而伏劍於山陰, 越人哀之」,葬于重山。文種既葬一年,子胥從海上負 種俱去,游夫江海。故潮水之前揚波者伍子胥,後重 水者大夫種,是以枚乘曰「濤無記」焉。然海水上潮,江 水逆流,似神而非於是處焉。秦始皇三十七年,將遊 會稽,至錢塘,臨浙江所不能渡,故道餘杭之西津也。 浙江北合詔息湖,湖本名阼湖,因秦始皇帝巡狩所 憇,故有詔息之名也。浙江又東,合臨平湖。《異苑》曰:「晉 武時,吳郡臨平岸崩,出一石鼓,打之無聲。以問張華, 華曰:『可取蜀中桐材,刻作魚形,扣之則鳴矣』。于是如

言,聲聞數十里。劉道民詩曰:『事有遠而合,蜀桐鳴吳
考證
石』。傳言:『此湖草穢壅塞天下亂,是湖開,天下平』。」孫皓

天璽元年,吳郡上言:「臨平湖自」漢末穢塞,今更開通。 又於湖邊得石函,函中有小石,青白色,長四寸,廣二 寸餘,刻作「皇帝」字。于是改天冊為天璽元年。孫盛以 為元皇中興之符徵,五湖之石瑞也。《錢塘記》曰:桓元 之難,湖水色赤,熒熒如丹。湖水上通浦陽江,下注浙 江,名曰東江,行旅所從以出浙江也。又逕會稽山陰 縣有苦竹里,里有舊城,言勾踐封范蠡子之邑也。浙 江又東與蘭谿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曰「蘭 亭」,亦曰蘭上里,太守王羲之、謝安兄弟,數往造焉。吳 郡太守謝勗,封蘭亭侯,蓋取此亭以為封號也。太守 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空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 於山椒,極高盡眺矣。亭宇雖壞,基陛尚存。浙江又逕 越王允常冢北,冢在木客村。耆彥云:「勾踐使工人伐 榮楯,欲以獻吳,久不得歸,工人憂思作《木客吟》,後人 因以名地。」勾踐都瑯琊,欲移允常冢,冢中生分,風飛 沙射人,人不得近,勾踐謂不欲,遂止。浙江又東北得 長湖口,湖廣五里,東西百三十里,沿湖開水門六十 九所,下溉田萬頃,北瀉長江湖。南有覆㪷山,周五百 里,北連鼓吹山,山西枕長谿,谿水下注長湖。山之西 嶺有賀臺,越入吳,還而成之,故號曰賀臺吳又有秦 望山,在州城正南,為眾峰之傑,陟境便見。《史記》云:「秦 始皇登之以望南海。」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嶝孤 危,徑路險絕。《記》云:「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高木, 當由地迴多風所致。山南有嶕峴,峴裏有大城,越王 無餘之舊都也。故《吳越春秋》云:勾踐語范蠡曰:「先君 無餘,國在南山之陽,社稷宗廟在湖之南。」又有會稽 之山,古防山也,亦謂之茅山,又曰棟山。《越絕》云:「棟猶 鎮也。」蓋《周禮》所謂揚州之鎮矣。山形四方,上多金玉, 下多玦石。《山海經》曰:「夕水出焉,南流注於湖。」《吳越春 秋》稱:覆釜山之中,有金簡玉字之書,黃帝之遺讖也。 山下有禹廟,廟有聖姑像。《禮樂緯》云:「禹治水旱,天賜 神女聖姑」,即其像也。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 東巡狩,崩于會稽,因而葬之。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 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 無赦。山東有硎,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云東 遊者多探其穴也。秦始皇登稽山,刻石紀功,尚存山 側。孫暢之述《征書》云「丞相李斯所篆也。」又有石山,石 形似御覽引此作石匱山石形似匱云云「上有《金簡玉字之書》」,言:夏 禹發之,得百川之理也。又有射的山,遠望山的,狀若 射侯,故為射的。射的之西有石室,名之為射堂。年登 否,常占射的,以為貴賤之準。的明則米賤,的闇則米 貴。故諺云:「射的白斛米百,射的元斛米千。」北則石帆 山,山東北有孤石,高二十餘丈,廣八丈,望之如帆,因 以為名。北臨大湖,水深不測,傳與海通。何次道作郡, 常于此水中得烏賊魚,南對精廬,上蔭修木,下瞰寒 泉,西連稽山,皆一山也。東帶若耶谿,《吳越春秋》所謂 「歐冶錮。」疑作鑄「以成五劍。」谿水上承嶕峴、麻谿,谿之下 孤潭,周數畝,甚清深。有孤石臨潭垂崖,俯視猨狖驚 心,寒木被潭,森沈駭觀。上有一櫟樹,謝靈運與從弟 惠連常遊之,作連句題刻。樹側麻潭,下注若耶谿,水 至清照,眾山倒影,窺之如畫。漢世劉寵作郡,有政績, 將解任去治,父老人持百錢出送,寵各受一文。然山 棲遯逸之士,「谷隱不羈之民。有道則見,物以感遠為 貴,荷泉致意,故受者以一錢為榮,豈藉費也,義重故 耳。」谿水下注大湖,耶谿之東,又有寒谿,谿之北有鄭 公泉,泉方數丈,冬溫夏涼。漢太尉鄭弘宿居潭側,因 以名泉。弘少以苦節自居,恆躬采伐,用貿糧膳。每出 入谿津,常感神風送之,雖憑舟自運,無杖楫之勞。邨 人貪藉風勢,常依隨往還。有淹留者,徒輩相謂:「汝不 欲及《鄭風》耶?」其感致如此。湖水自東,亦注江通海。水 側有白鹿山,山北湖塘上舊有亭。吳黃門郎楊哀明 居於弘訓里,太守張景數往造焉,使開瀆作埭。埭之 西作亭,亭埭皆以楊為名。孫恩作賊,從海來,楊亭被 燒,後復修立,厥名猶在。東有銅牛山,山有銅穴三十 許丈,穴中有大樹神廟。山上有冶官山,北湖下有練 塘里。《吳越春秋》云:「勾踐錬冶銅錫之處,采炭于南山, 故其間有炭瀆。勾踐臣吳王,封勾踐於越百里之地, 東至炭瀆,是也。」縣南九里有侯山,山孤立長湖中,晉 車騎將軍孔敬康,少時遯世栖跡此山。湖北有三小 山,謂之鹿野山,在縣南六里。按《吳越春秋》,越之麋苑 也。山有石室,言越王所游息處矣。縣湖北有陳音山, 楚之善射者曰陳音,越王問以射道,又善其說,乃使 箭士習射北郊之外。按《吳越春秋》,音死,葬于國西山 上。今陳音山乃在國南五里,湖北有射堂及諸邸舍, 連衍相屬,又于湖中築塘,直指南山北即大越之國, 秦改為山陰縣,會稽郡治也。太史公曰:禹會諸侯計 于此,命曰會稽者,會計也。始以山名,因為地號。夏后 少康封少子杼,以奉禹祠為越世歷殷、周,至于允常, 列于《春秋》。允常卒,勾踐稱王,都于會稽,《吳越春秋》所 謂越王都埤中,在諸暨北界山陰康樂里,有地名邑中者,是越事吳處,故北其門以東為右,西為左,故雙 闕在北門外。闕北百步有雷門,門樓兩層,勾踐所造, 時有越之舊木矣。州郡館宇,屋之大瓦,亦多是越時 故物。勾踐霸世,徙都瑯琊,後為楚伐,始還浙東。城東 郭外有靈汜,下水甚深,舊傳下有地道,通于震澤。又 有勾踐所立宗廟,在城東明里中。甘滂南又有玉笥、 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創基,架林裁宇。」疑脫一字澗 延流,盡泉石之好,水流逕通浙江。又北逕山陰縣西, 西門外百餘步有怪山,本瑯琊郡之東武縣山也,飛 來徙此,壓殺數百家。《吳越春秋》稱「怪山者,東武海中 山也,一名自來山,百姓怪之,號曰怪山。」亦云越王無 疆為楚所伐,去瑯琊山,東武人隨居山下,遠望此山, 其形似龜,故亦有龜山之稱也。越起靈臺于山上,又 作三層樓,以望雲物,川土明秀,亦為勝地。故王逸少 云:「從山陰道上,猶如鏡中行也。」浙江之上,又有大吳 王、小吳王邨,並是闔閭夫差伐越所舍處也。今悉民 居,然猶存故目。昔越王為吳所敗,以五千餘眾栖于 稽山,卑身待士,施必及下。《呂氏春秋》曰:「越王之栖于 會稽也,有酒投江,民飲其流,而戰」氣自倍,所投即浙 江也。許慎、晉灼並言:「江水至山陰為浙江,江之西岸 有朱室堤。」宋本作塢勾踐百里之封,西至朱室,為此也。浙 江又東北逕重山西大夫文種之所葬也。山上有白 樓亭,亭本山下縣令殷朗移置今處。沛國桓儼避地 會稽,聞陳業履行高潔,往候不見。儼後浮海南入交 州,臨去遺書與業,不因行李,繫白樓亭柱而去。升陟 遠望,山湖滿目也。永建中,陽羨周嘉上書,以縣遠,赴 會至難,求得分置,遂以浙江西為吳,以東為會稽。漢 高帝十一年,亦當作一吳也,後分為三世,號三吳,吳興、 吳郡、會稽其一焉。浙江又東逕禦兒鄉,《萬善歷》曰:「吳 黃武六年正月,獲彭綺。」是歲由拳西鄉有產兒,隨便 能語。宋本作墮地便能語云:「天明河欲清,腳折金乃生。」是因詔 為語兒鄉,非也。禦兒之名遠矣,蓋無智之徒,因藉地 民生情穿鑿耳。《國語》曰:「勾踐之地,北至禦兒」是也。安 得引黃武證地哉?韋昭曰:越北鄙在嘉興,浙江又東 逕柴辟南,舊吳楚之戰地矣。備候于此,故謂之辟塞。 是以越絕稱吳,故從由拳辟塞渡會夷,湊山陰是也。 浙江又逕固陵城北。昔范蠡築城於浙江之濱,言可 以固守,謂之固陵,今之西陵也。浙江又東逕祖塘,謂 之祖瀆。昔太守王朗拒孫策,數戰不利。孫靜果說策 曰:「朗負阻守,難可卒拔。祖瀆去此數十里,是要道也。 若從此出,攻其無備,破之必矣。」策從之,破朗于固陵。 有西陵湖,亦謂之西城湖。湖西有湖城山,東有夏架 山。湖水上承妖皋谿而下注浙江。又逕永興縣南,縣 在會稽東北一百二十里也,闔閭弟夫概之故邑也, 王莽之餘衍也。漢末童謠云:「天子當興東南三餘之 間。」故孫權改曰元興。縣濱浙江,又東合浦陽江。江水 導源烏傷縣,又東逕諸暨縣,與洩谿合。谿廣數丈,中 道有兩高山夾谿,造雲壁立,凡有三洩,洩懸三十餘 丈,廣十丈,中二洩不可得至,登山遠望,乃得見之。下 洩懸百餘丈,水勢高急,聲震水外,上洩懸二百餘丈, 望若雲垂,此是瀑布,土人號為洩也。江水又東逕諸 暨縣南,縣臨對江流,江南有射堂,縣北帶烏山,故越 地也。夫概,王之故邑,先名上諸暨,亦曰勾吳矣。故《國 語》曰:「勾踐之地,南至」勾吳,王莽之疏虜也。夾水多浦, 浦中有大湖,春夏多水,秋冬涸淺。江水又東南逕剡 縣,與白石山水會。山上有瀑布,懸水三十丈,下注浦 陽江。浦陽江水又東流南屈,又東迴北轉逕剡縣東, 王莽之盡忠也。縣開東門向江,江廣二百餘步,自昔 者舊傳縣不得開南門,開南門則有賊盜。江水翼縣 轉注,故有東渡、西渡焉。東南二渡通臨海,並汎單船 為浮航。西渡通東陽,併二十五船為橋航。江邊有查 浦,浦東行二百餘里,與勾章接界。浦裏有六里,有五 百家,並夾浦居,列門向水,甚有良田。有青谿餘洪谿、 大發谿、小發谿。江上有谿,六谿列溉,散入江,夾谿上 下,崩崖若傾。東有簟山,南有黃山與白石「三山,為縣 之秀峰。山下眾流前導,湍石激波,浮險四注。浦陽江。 又東逕石橋,廣八丈,高四丈,下有石井,口徑七尺。橋 上有方石,長七尺,廣一丈二尺。橋頭有磐石,可容二 十人坐。谿水兩傍悉高山,山有石壁二十許丈,谿中 相攻,贔響外發,未至橋數里,便聞其聲注水北逕嵊 山,山下有亭,亭帶山臨江」,松嶺森蔚,沙渚平靜。《浦陽 江》又東北《逕始寧縣》。請幫助識別此字。山之成工,嶠嶠壁立,臨江攲 路峻狹,不得併行。行者牽木稍進,不敢俯視。嶠西有 山,孤峰特上,飛禽罕至。嘗有採藥者,沿山見通谿,尋 上於山頂。樹下有十二方石,地甚方潔。還復更尋,遂 迷前路。言諸仙之所憩讌,故以壇讌名山。嶠北有請幫助識別此字。 浦。浦口有廟,廟甚靈驗,行人及樵伐者皆先敬焉。若 相侵竊,必為蛇虎所傷。北則請幫助識別此字。山與嵊山接,二山雖 曰異縣,而峰嶺相連。其間傾澗懷煙,泉谿引霧,吹畦 風馨,觸岫延賞,是以王元琳謂之「神明境」,事備謝康

樂《山居記》。浦陽江自請幫助識別此字。山東北逕太康湖,車騎將軍
考證
謝元田居所在。右濱長江,左傍連山,平陵修通,澄湖

遠鏡。於江曲起樓,樓側悉是桐梓,森聳可愛,居民號 為「桐亭樓。」樓兩面臨江,盡升眺之趣,蘆人漁子,汎濫 滿焉。湖中築路,東出趣山,路甚平直,山中有三精舍, 高甍凌虛,垂簷帶空,俯眺平林,煙杳在下,水陸寧晏, 足為避地之鄉矣。江有琵琶圻,圻有古塚墮水甓,有 隱起字云:「筮吉龜凶,八百年落江中。」謝靈運取甓詣 京,咸傳觀焉,乃如龜繇,故知塚已八百年矣。浦陽江 又東北,逕始寧縣西,本上虞之南鄉也。漢順帝永建 四年,陽羨周嘉上書始分之。舊治水西,常有波湖之 患,晉中興之初,治今處。縣下有小江,源出請幫助識別此字。山謂之。 請幫助識別此字。浦逕縣下,西流注于浦陽茠山下注此浦。浦西通 山陰浦而達于江。江廣百丈,狹處二百步,高山帶江, 重蔭被水,江閱漁商,川交樵隱,故桂棹蘭栧,望景爭 途。江南有故城,太尉劉牢之討孫恩所築也。江水東 逕上虞縣南,至王莽之會稽也。本司鹽都尉治也。地 名虞賓,《晉太康地記》曰:「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縣,百 官」從之,故縣北有百官橋。亦云「禹與諸侯會事訖,因 相虞樂,故曰上虞。」二說不同,未詳孰是。縣南有蘭風 山,山少木多石,驛路帶山傍江,路邊皆作欄干。山有 三嶺,枕帶長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傾。緣山之路,下臨 大川,皆作飛閣欄干,乘之而渡,謂此三嶺為三石頭。 丹陽葛洪遯世居之,基井存焉。琅邪王方平性好山 水,又愛宅。舊本作爰宅蘭風垂釣于此,以詠終朝。行者過 之不識,問曰:「賣魚師得魚賣否?」方平答曰:「釣亦不得, 得復不賣。」亦謂是水為上虞江。縣之東郭外有漁浦 湖,中有大獨、小獨二山,又有覆舟山。覆舟山下有漁 浦王廟,廟今移入裏山北。一作此三山,孤立水中,湖外 有青山、黃山、澤蘭山,重岫疊嶺,參差入雲。澤蘭山頭 有深潭,山影臨水,水色青綠。山中有諸塢,有石楗一 所。右臨白馬潭,潭之深無底,傳云創湖之始,邊塘屢 崩,百姓以白馬祭之,因以名水。湖之南即江津也。江 南有上塘陽中三里,隔在湖南,常有水患。太守孔靈 符遏蜂山前湖以為埭,埭下開瀆,直指南津。又作水 楗二,所以舍此,江得無淹潰之害。縣東有龍頭山,山 崖之間有石井,冬夏常洌清泉。南帶長江,東連上陂 江之道南有《曹娥碑》。娥父旴迎濤溺死。娥時年十四, 哀父尸不測。宋本作不得乃號踴。江介因解衣投水,祝曰: 「若值父尸,衣當沉;若不值衣當浮,裁落便沉。」娥遂于 沉處赴水而死。縣令度尚使外甥邯鄲子禮為碑文, 以彰孝烈。江濱有馬目山,洪濤一上,波隱是山,勢淪 嵊亭間歷數縣,行者難之。縣東北上亦有孝子楊威 母墓。威少失父,事母至孝,常與母入山採薪,為虎所 逼,自計不能禦,于是抱母,且號且行。虎見其情,遂佴 耳而去。自非誠貫精微,孰能理感於英獸矣。又有吳 瀆,破山導源,注於胥江。上虞江東逕周市而注永興。 《地理志》云:「縣有仇亭、柯水,東入海。」仇亭在縣之東北 一十里,江北柯水,疑即江也。又東北逕永興東,與浙 江合,謂之浦陽江。《地理志》又云,「縣有蕭山,潘水所出, 東入」海。又疑是浦陽江之別名也,自外無水以應之。 浙江又東注于海,故《山海經》曰:「浙江在其東,在閩西 北入海。」韋昭以松江、浙江、浦陽江為三江。

按:虞喜《志林》:「潮水投浙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 水勢折歸,故云浙江,一名浙河。

按《初學記》。顧野王云。「浙江發源東陽新安之間。不與 岷山之江相涉。至錢塘入于海。」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攷》:「浙江在臨安府錢塘縣南 十二里,越州蕭山縣西二十五里。《莊子》云:『淛河蓋取 其曲折為名』。」《水經》曰:「漸江。」注曰:「秦始皇至錢塘,臨浙 江。」《吳越春秋》:「越王至浙江之上,望見大越,山川重秀, 天地再清。」前潮水伍子胥也後重水大夫種也燕肅《海潮圖論》曰:「浙江 夾岸有山。」南曰翕北曰赭二山相對,謂之海門。岸狹勢逼,涌 而為濤。《高麗圖經》云:「潮汐往來,應期不爽,為天地之 至信。」古人嘗論之,在《山海經》以為海鰌出入之度。《浮 屠書》以為神龍之變化。竇叔蒙《海濤志》以為水隨月 之盈虧。盧肇《海潮賦》以為日出于海,衝擊而成。王充 《論衡》以為水者,地之血脈,隨氣進退。率未之盡。《郡 縣志》:「江源自歙州界,東北流經界石山,又東北經州 北,又東北流入于海。江濤每日晝夜再上,常以月十 日、二十五日最小,月三日、十八日極大,小則水漸漲 不過數尺,大則濤湧高至數丈。每年八月十八日,數 百里士女共觀,舟人漁子泝濤觸浪,謂之弄濤。大抵 天包水,水承地,而一元之氣升降于太空之中,地乘 水力以自持,且與元氣升降,互為抑揚,而人不覺。方 其氣升而地沉,則海水溢上而為潮;及其氣降而地 浮,則海水縮而為汐。計日十二辰,由子至巳,其氣為 陽,而陽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乎晝;由午至亥,其氣 為陰,而陰之氣又自有升降以運乎夜。一晝一夜,合 陰陽之氣,凡再升再降,故一日之」間,潮汐皆再焉。然 晝夜之攻擊,乘日升降,如應乎月,日臨于子,則陽氣 始升,月臨于午,則陰氣始升故也。夕潮之期,日皆臨子;晝潮之期,月皆臨午焉。又日行遲,月行速,以速應 遲,每二十九度過半,而月行及之。日月之會,謂之「合 朔。」故月朔之夜潮,日亦臨子;月朔之晝潮,日亦臨午 焉。且晝即天上而「言之,天體西轉,日月東行,自朔而 往,月速漸東,至於漸遲,而潮亦應之,以遲於晝,故晝 潮自朔後迭差而入于夜。此所以一日午時、二日午 末、三日未時、四日未末、五日申時、六日申末、七日酉 時、八日酉末」也。至夜,即海下而言之,天體東轉,日月 西行,自朔而往,月速漸西,至于漸遲,而潮亦應之,以 遲於夜。故「夜潮自朔後迭復而入于晝。此所以一日 子時、二日子末,三日丑時,四日丑末,五日寅時,六日 寅末、七日卯時,八日卯末」也。以時有交變,氣有盛衰, 而潮之所至,亦因之為大小。

按《輟耕錄》:浙江一名錢塘江,一名羅剎江。所謂羅剎 者,江心有石即秦望,山腳橫截波濤中,商旅船到此, 多值風濤所困而傾覆,遂呼云。此事見吳越時僧贊 寧傳載中。其晝夜二潮甚信。上人以詩括之曰:「午未 未未申,申卯卯辰辰,巳巳巳午午,朔朢一般輪。」此晝 候也。初一日午末,初二日未初,十五日如初一夜候, 則六時對衝,子午、丑、未之類。漢東宣伯聚先生嘗作 《浙江潮候圖說》云:「大江而東,凡水之入于海者,無不 通潮,而浙江之潮,獨為天下奇觀,地勢然也。浙江之 口,有兩山焉,其南曰龕山,其北曰赭山,並峙于江海 之會,謂之海門。下有沙潬,跨江西東三百餘里,若伏 檻然。潮之入于浙江也,發乎浩渺之區,而頓就斂束, 逼礙沙潬,回薄激射,折而趨于兩山之間。」請幫助識別此字。怒,不拽 則奮而上。隮如素蜺橫空,奔雷殷地,觀者膽掉,涉者 心悸,故為東南之至險,非他江之可同也。原其消長 之故者,曰「天河激湧,曰地機翕張。」揆其晨夕之候者, 曰依陰而附陽,曰隨日而應月。地志《濤經》,言殊旨異, 胡可得而一哉?蓋圓則之運,大氣舉之;方儀之靜,大 水承之。氣有升降,地有浮沉,而潮汐生焉。月「有盈虛, 潮有起伏,故盈于朔朢,虛于兩弦,息于脁朒,消于胐 魄,而大小準焉。月為陰精,水之所生;日為陽宗,水之 所從。故晝潮之期,日常加子;夜潮之候,月必在午,而 晷刻定焉。卯酉之月,陰陽之交,故潮大于餘月。大梁 析木,河漢之津也,朔朢之後,天地之變,故潮大于餘 日。寒暑之大,建丑未也,一晦一明,再潮再汐,一朔一 朢,再虛再盈,天一地二之道也。月經于上,水緯于下, 進退消長,相為生成,曆數可推,毫釐不爽,斯天地之 至信,幽贊于神明,而古今不易」者也。杭之為郡,枕帶 江海,遠引甌、閩,近控吳、越,商賈之所輻輳,舟航之所 駢集,則浙江為要津焉。而其行止之淹速,無不畢聽 于潮汐者,或違其大小之信,爽其緩急之宜,則必至 傾墊底滯,故不可以不之謹也。某承乏茲郡,屬兵革 未弭之秋,信使之往來,師旅之進退,雖期會紛紜,邊 陲警急,必告之曰:「謹候潮,汝毋躁進以自危。」然而跡 累肩摩,晨馳夕騖,有不能人喻而戶說之者。考之《郡 志》,得《四時潮候圖》,簡明可信,故為之說,而刻石于浙 江亭之壁間,使凡行李之過此者皆得而觀之,以毋 蹈夫觸險躁進之害,亦庶乎「思患而預防之意」云。此 說博極群書,辭理超詣,而古今之論潮汐者蓋莫能 過之矣,因併錄之。

按《續文獻通考》浙江杭州府:「浙江在府城西三里,出 歙縣玉山,其水經建德合婺溪,過富春為浙江,入于 海。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 富春江在富陽縣南,即浙江上流。

按《江南通志》,徽州府婺源縣北七十里有浙源山,一 名浙嶺,高三百餘仞。婺源諸水多西入鄱陽,惟此山 之水東會休寧、祁門、黟縣諸水至歙浦,又會績溪、歙 縣諸水赴浙江。

休寧縣南一百十八里,有方原山,本名「黃土山」,唐改 今名,又名「馬金嶺。」其陰之水,北流入率山之江。其陽 東流者入于睦之遂安,西流者入於衢之常山界,而 皆趨于浙江。

新安江在歙縣,其源一出歙之黟山,一出休寧之率 山,一出績溪之「大鄣」,一出婺源之浙嶺,四水皆達歙 浦,會流至嚴州,合金華水入浙江。

按《徽州府志》:「巃嵷之山,其水西南入于臨溪,又會大 鄣山水迴流,又會歙西歙北諸水入于歙浦,達于浙 江。」

按《浙江通志》:浙江在杭州府城東南二十八里。舊志: 「源出徽州之黟縣,廣信之玉山,合嚴金衢諸水,過富 春為浙江。」盧肇曰:「浙者折也。蓋取潮水出海曲折倒 流也。」

按《嚴州府志》,新安江在府城南,一名歙江,經淳安一 帶,又名青溪,至城東二里合婺港,又東入浙江。按《唐 六典》,「浙江水有三源」,此其一也。

東陽江在府城東南二里。來自金華府界,至此與歙 江合流,東入浙江。

按《桐廬縣志》,桐江在縣南六十步,其源有三,一出徽州,一出衢州,一出金華。三水合而東北遠注九十里, 至縣郭之南,曰桐江,東流歷富陽浙江以入于海。 按《富陽縣志》,富春江自桐廬經富春入錢塘。昔桑欽 《水經》謂:「浙江之源,西自嚴灘,東通海道。」

孫洲在縣西南四十二里,周二十三里。《吳錄》云:「浙江 經富陽,中有沙漲。吳武烈為郡吏,趨府,鄉人餞之沙 上,父老曰:『此沙狹而長,君當作長沙太守』。」後果如其 言,遂名孫洲。

按《紹興府志》:「浙江在蕭山縣西十里,其源自南直隸 徽州府黟縣來,經富陽縣一百五十里入縣境,北轉 海寧入于海。以有曲折之勢,故曰浙江,又名浙河。《莊 子》云:『浙河之水是也。又江之西為錢塘縣,曰錢塘江。 又江之中有羅剎石,曰羅剎江。其石巉巖,數破舟。五 代時,潮沙漲沒,今已不見。又有定山曰定山江,定山』」 亦名浙山,今蓋屬錢塘縣。潮衝山即回。《說文》云:「別流 為汜,至山陰會為浙江。」《漢·地理志》:「縠水自太末連北 至錢塘,入浙江。」《水經》:「漸江水出三天子都,北過餘杭, 東入于海。」郭璞註云:「浙江一名漸江。」《史記》:「秦始皇三 十七年,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北百二十里,從 狹中渡。」徐廣曰:「蓋餘杭也。」江今為錢塘、蕭山二縣界 舟楫渡處,江面舊可三十里,近沙灘漲出漸狹不二 十里,其海口闊處乃七十里。

按《蕭山縣志》朱室塢在浙江西岸。《水經注》:「勾踐百里 之封,西至朱室。」謂此。

按《杭州府志》:錢塘江在府城東南,總名浙江。其源發 自徽州。徽州之水,既入嚴州桐江,而衢州有水自蘭 溪而來,金華之水亦至蘭溪,與衢州水合,而俱會于 桐江。乃入杭州之富陽,曰富春江;至錢塘曰錢塘江。 凡經過者,徽、嚴、紹、杭四府,曲折而東,以入于海。按《舊 志》曰:「《史記》云:『水至會稽山陰為浙江』。」虞喜云:「潮水投」 浙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濤,水勢折歸,故名浙江。 盧肇云:「浙者,折也。蓋取其潮出海,屈折而倒流也。」一 名浙河。《山海經》云:「禹治水,至于浙河。」莊周云:「浙河之 水,濤山浪屋,雷擊霆砰,有吞天沃日之勢是也。」又名 曲江。枚乘《七發》云:「將以八月之望,觀濤于廣陵之曲 江。」蓋廣陵為揚州,杭屬揚,故亦名廣陵。曲者即折之 謂。一名羅剎江,取風濤險惡之意。潮水晝夜再至,奔 騰衝激,諸家之論,紛紛各殊。郡人以八月十八日為 潮誕辰,傾城往觀,善泅者泝濤出沒,謂之「弄潮」,往往 沒溺。宋設厲禁不能遏,今則無之矣。

海門去府治東北六十里,有山曰「赭山」,與龕山相對 峙,潮水由是入浙江。

定山,一名獅子山,在錢塘縣治東南四十里,高五十 丈,週迴七里一百二步,突出浙江數百丈。《郡國志》:「江 濤至此輒抑,過則濆怒若雷,故名。」

按《西湖志》:浙江在郡城之東南,登西湖諸山,則大略 可瞰。其源發自徽州,投浙山下折而曲。一云江有反 濤,水勢折歸,故名浙江,又名曲江,一名廣陵曲,一名 羅剎江。今以其地界于錢塘縣,遂名錢塘江。江之對 有兩山焉,其南曰龕山,其北曰赭山,謂之海門。蓋取 兩山並峙于江海之會,潮水由是入浙江,故名。郭璞 《地記》云:「海門一點巽山小。」又云:「海門筆架峰巒起」是 也。又按酈道元《水經注》云:「浙江一名漸江,水出丹陽 黟縣南蠻中,又東北經建德州,又北至新城縣,東北 至富陽縣,又東北過錢塘縣。」此其說與今水道符合。 其經靈隱山下,東合臨平湖,又東經禦兒鄉,又東經 槎瀆注于海。其說與今不合。蓋槎瀆近皋亭山,而海 又在東南,相去甚遠,非入海處也。豈地勢移易,而向 之斥鹵漲成平陸,故不復攷與?其潮晝夜再上杭州 有為詩括之者,曰:「午未未未申,寅卯卯辰辰,巳巳巳 午午,朔朢一般輪。」此晝候也。初一日午末,初二日未, 初十六日如。初一日夜候,則六時對衝,子午丑未之 類。此亦其大概耳。其「交澤起水大小之度,則四時不 同。春三月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正初二日、十 七日未初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正大夜,丑初 初四日、十九日未末大夜,丑末初五日、二十日申正 下岸夜寅初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末漸小晚,申末初 七日、二十二日卯初漸小晚,酉初初八日、二十三日 卯末」漸小晚,酉正初九日、二十四日辰初小晚,酉末。 初十日、二十五日辰末交澤晚,戌正十一日、二十六 日巳初起水夜,戌末。十二日、二十七日巳正漸大夜, 亥初。十三日、二十八日巳末漸大夜,亥正。十四日、二 十九日午初漸大夜,亥末十五日、三十日午正極大 夜,子初。秋與《春》同。夏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正 初二日、十七日未初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正 大夜;丑初初四日、十九日未末大夜;丑正初五日、二 十日申初下岸夜;丑末初六日、二十一日寅初小晚 申正初七日、二十二日寅末小晚,申末初八日、二十 三日卯初小晚;酉初初九日、二十四日卯末小晚;酉 正初十日、二十五日辰初「交澤,晚,酉末。」十一日、二十 六日辰末起水夜,戌初。十二日、二十七日巳初漸大夜,戌末。十三日、二十八日巳末漸大夜,亥初。十四日、 二十九日午初漸大夜,亥末。十五日、三十日午末大 夜,子初。冬初一日、十六日午末大夜,子初。初二日、十 七日未正大夜,子末。初三日、十八日未末大夜,丑初。 初四日、十九日申初大夜丑末初五日、二十日申正 《下岸》夜,寅初初六日、二十一日寅末漸小晚,申末初 七日、二十二日卯初小晚酉初初八日、二十三日卯 末小晚酉正初九日、二十四日辰初小晚酉末初十 日、二十五日辰末《交澤》夜,戌初十一日、二十六日巳 初起水夜,戌末十二日、二十七日巳正漸大夜,「戌末。 十三日、二十八日巳末,漸大,夜亥初;十四日、二十九 日午初,漸大,夜亥正;十五日、三十日午正,漸大,夜亥 末。」元時褧伯宣考郡志,得四時潮候圖,并著為說,以 刻石于浙江亭之壁間,使凡行李之往來者閱此,庶 無蹈夫觸險躁進之害。又有吳亨壽《答嚴起論潮書》, 詳載舊志,其潮水晝夜奔騰衝擊,聲震地軸。郡人以 八月十八日,傾城觀潮為樂。瀕江之人有善泅者,好 泝濤出沒為戲,謂之「弄潮」,往往沒溺。宋治平中,郡守 蔡襄作《戒弄潮文》以戒之,終不能遏,今則無之矣。郡 人觀潮,自八月十一日為始,至十八日最盛。蓋因宋 時以是日教閱水軍,故傾城往看,至今猶以十八日 為名,非謂江潮必大于是日也。至俗所稱「潮誕」,更可 怪矣。是日,郡守以牲醴設祭潮神,而郡人士女雲集, 僦倩幕次,羅綺塞塗,上下十餘里間,地無寸隙。按淳 熙十年八月十八日,駕詣德壽宮,奉迎上皇觀潮。先 期,浙江亭紥縛蓆屋五十間,至是并用綵纈幕帟。上 皇至,賜從官酒食,並免侍班,聽從便觀看。先是,澉浦 金山都統司水軍五千人抵下江,至是,又倉殿司新 剌防江水軍、臨安府水軍,並行閱試。軍船擺開西興、 龍山兩岸近千隻,管軍官于江面分布五陣,乘騎弄 旗標舞刀如履平地,點放五色煙炮滿江,及煙收炮 息諸般皆不見。自龍山以下,貴邸豪民綵幕綿亙二 十餘里,幾無行路。西興一帶,亦縛幕次,綵繡照江,有 如鋪錦。市井弄水者憎兒留住等凡百餘人,皆手持 十幅綵旗,蹈浪爭雄,直至海門迎潮。又有踏滾木水、 傀儡水,百戲撮弄,各呈伎藝。上皇喜曰:「錢塘形勝,天 下所無。」上起奏曰:「江潮亦天下所獨。」宣諭侍官各賦 《酬江月》一曲,至晚呈上,以吳琚為第一。

捍江塘,自唐宋以來,代有修築。相傳吳王賜子胥死, 浮之江中,其神依潮來往,有見其乘白馬于潮頭者。 謝承《後漢書》曰:「吳郡王閎渡錢塘江,遭風,船欲覆。閎 拔劍砍水罵子胥,水息得濟。梁開平四年八月,錢武 肅王始築塘在候潮門,通江門外,潮水晝夜衝激,版 築不就,命強弩數百以射,又致禱于胥山祠,仍為詩」 一章,其末句曰:「為報龍王及水府,錢江借取築錢城。 函鑰置海門山。」既而潮水避錢塘,東擊西陵,遂造竹 絡,積巨石,植以大水。隄既成,久之乃為城邑聚落。凡 今之平陸,昔皆江也。潮水衝突不常,隄岸屢壞。大中 祥符五年,郡守戚綸與兩浙轉運使陳堯佐申請,遣 使自京師部掃匠濠寨赴州,易柱石之制,雖免水患, 而眾頗非其變法。七年,詔江淮發運使李溥,同內供 奉官盧守懃復依錢氏制專其事。時水方大溢,九年, 郡守馬亮禱于子胥祠,明日忽漲橫沙數里,隄遂以 成。景祐中,隄復壞。兩浙轉運使張夏作隄十二里,置 捍江兵士五指揮,採石修塘,隨損隨治。杭人德之,為 之立廟,即今昭貺廟是也。慶曆初六月,大風驅潮,隄 再壞。郡守楊偕、轉運使田瑜協力築隄二千二百丈, 丁寶臣作《記》。紹興十年,以轉運副使張匯之請,招填 捍江軍額。二十二年,吏部尚書林文鼐建言:「乞選諳 曉之士,專置一司,詢故老,究利病,水落而後興工。」且 言:「羅剎江濱舊有吳王、英烈王廟,燼于回祿,乞靈無 地,乞付有司營葺。」從之。自是百餘年間,屢作屢壞。嘉 熙戊戌秋,潮由海門擣月塘頭,日浸月削,民廬僧舍, 坍者四十里。己亥六月,詔趙與懽除端明殿學士、知 臨安,任責修築。與懽奏:先于傍近築土塘,以為救急 之術,然後于內築石塘。又奏「日役殿、步司官兵五千 五百餘人,并募夫工及修江司軍兵三千餘人,貼立 石倉,夾植樁笆板木,晝夜運土填築。自水陸寺之下, 江家橋之上,近江港口築壩,南北長一百五十丈。自 團圍頭石塘近江,築擦水塘,長六百丈。自六和塔以 東一帶石隄,添新補廢四百餘丈。」閱三月畢工,水復 其故。明成化八年八月九月,江潮大溢,塘壞特甚。敕 差工部侍郎李顒整築,塘始如舊。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