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28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二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三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二百八十二卷目錄

 太湖部藝文二

  東望震澤         宋鮑照

  涉湖           梁李顒

  泊震澤口         唐薛據

  泛太湖           前人

  望太湖          宋之問

  泛太湖           李紳

  太湖秋夕         王昌齡

  泛太湖          皮日休

  前題           陸龜蒙

  前題            方干

  泛太湖書事寄元微之    白居易

  太湖            前人

  過太湖二首       宋范仲淹

  太湖恬亭         王安石

  望太湖          蘇舜欽

  渡太湖           蘇軾

  游湖            前人

  過太湖           程煜

  太湖上           張耒

  過湖           梅堯臣

  泛太湖           杭淮

  登太湖西峰        邵長蘅

  涉太湖          元李泂

  笠澤漁隱         陳子貞

  五湖遊          楊維楨

  遊松陵望洞庭諸山是日寒食有感

                前人

  乙酉四月二日與蔣桂軒伯仲諸友同泛震澤

  大小雷望洞庭之峰吹笛飲酒乘月而歸蓋不

  異老杜坡仙遊渼陂赤壁也   前人

  太湖            王達

  月夜遊太湖        明高啟

  太湖            前人

  太湖            楊基

  望太湖           張羽

  太湖竹枝歌二首       沈周

  太湖           文徵明

  震澤古柏         王世懋

  過太湖           方行

  太湖            馬愈

  遊太湖龍觜        楊文驄

  太湖春漲          馮善

  過太湖吳歌         吳雲

  泛太湖           徐賁

  太湖弔古          陸簡

  過太湖          陶宗儀

  泛太湖           邵珪

  太湖采蓴并序     鄒斯盛

  泛太湖           沈暉

  宿太湖          沈明臣

  太湖二首         胡纘宗

  登銅井最高頂望太湖    俞允文

  風雨泛太湖宿松陵長橋   王叔承

  虎山橋問渡入五湖     王逢年

  太湖           王彥泓

  絕粒憶太湖作       張秉純

 太湖部選句

 太湖部紀事

 太湖部雜錄

 太湖部外編

山川典第二百八十二卷

太湖部藝文二[编辑]

東望震澤         宋鮑照[编辑]

瀾漫潭洞波,合沓崿嶂雲。漲島遠不測,岡澗近難分。 幽篁愁暮見,思鳥傷夕聞。以此藉沉痾,棲跡別人群。 結言非盡書,有念豈敷文。

涉湖           梁李顒[编辑]

旋經義興境,頓櫂《石蘭》渚。震澤為何在?今唯太湖浦。 圓徑縈五百,眇目緬無睹。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 窈窕尋灣漪,迢遞望巒嶼。驚飆揚飛湍,浮霄漾懸岨。 輕禽翔雲漢,游鱗憩中滸。黯藹天時陰,岧嶢舟航舞。 憑河安可徇,靜觀戒征旅。

泊震澤口         唐薛據[编辑]

日落草木陰,舟徒泊江汜。蒼茫萬象開,合沓聞風水。 回沿值漁翁,噭嘯逢樵子。「雲開天宇靜,月明照萬里。」 早雁湖上飛,晨鐘海邊起。獨坐嗟遠遊,登岸望孤洲。 零落星欲盡,膧朧氣漸收。行藏空自秉,智識仍未周。 伍胥既伏劍,范蠡亦乘流。歌竟鼓楫去,三江多客愁

泛太湖           前人[编辑]

萬頃波涵一碧秋,飄飄隨處任輕舟。踏歌聽立忘機 鷺,擊楫驚飛熟夢鷗。煙水淡圖山點翠,雲霞麗錦日 拋毬。帆收不盡湖天景,何必蒹葭古渡頭。

望太湖          宋之問[编辑]

宿帆震澤口,曉渡淞江濆。棹撥魚龍氣,舟衝鴻鴈群。 信潮頓覺滿,晴浦稍將分。氣赤海生日,光搖湖起雲。 水鄉盡天衛,嘆息為吳君。謀士伏劍死,至今悲所聞。

泛太湖           李紳[编辑]

范子蛻冠履,扁舟挽霄漢。嗟予抱險難,怵惕經瀰漫。 窮通泛濫勞,趍適殊昏旦。浴日盪層空,浮天淼無畔。 依灘落葉聚,歷浦驚鴻散。浪疊雪峰連,山孤翠崖斷。 風帆同巨壑,雲矗成高岸。宇宙或東西,星辰沉燦爛。 霞生澒洞遠,月吐青熒亂。豈復問津迷,休為呂梁嘆。 漂沈身詎保,覆溺心常判。吳越群異鄉,嬰童反為翫。 依稀古井邑,嘹唳同鵝鸛。舉棹未宵分,維舟方日旰。 徵彼濟川力,若鼓凌風翰。易狎當悔遊,臨深罔知嘆。

太湖秋夕         王昌齡[编辑]

《水宿》煙雨寒。洞庭霜落微。月明移舟去。夜靜魂夢歸。 暗覺海風度。蕭蕭聞雁飛。

泛太湖          皮日休[编辑]

聞有太湖名,十年宋曾識。今朝得遊泛,大笑稱平昔。 一舍行胥塘,盡日到震澤。三萬六千頃,頃頃玻璃色。 連空淡無類,照野平絕隙。好放青翰舟,堪弄白玉笛。 疏岑七十二,雙雙露寸戟。悠然嘯傲去,天上搖畫鷁。 西風作獵獵驚破涵碧,倏忽雪陣吼,須臾玉崖坼。 樹動為蜃尾,山浮似鰲脊。落照射鴻溶,清暉蕩拋。𢶉 雲輕似可染,霞爛如堪摘。漸暝無處泊,挽帆從此適。 枕下聞「澎湃。」《機上生》討異足邅迴,尋幽多阻隔。 願風與良便,吹入神仙宅。甘得「《一蘊》書,永事嵩山伯。」

《前題》
陸龜蒙
[编辑]

東南具區雄,天水合為一。高帆大弓滿,羿射爭箭疾。 時當暑雨後,氣象仍鬱密。乍如開彫笯,聳翅忽飛出。 行將十洲近,坐覺八極溢。耳目駭鴻濛,精神寒結栗。 坑來斗谺豁,涌處驚嵯崒。嶮異拔龍湫,喧如破蛟室。 斯須風妥貼,若受命平秩。微茫識端倪,遠嶠疑格筆。 巉巉見銅關,左右皆輔弼。盤空儼相趍,去勢猶橫逸。 嘗聞咸池氣,下注作清質。至今涵赤霄,尚且浴白日。 又云溝浮玉,宛與崑閬匹。肅為靈官家,此事難致詰。 纔迎沙嶼好,指顧俄已失。山川互蔽虧,魚鳥空聱軋。 何當授真檢,得召天吳術。一一問朝宗,方應可譚悉。

《前題》
方干
[编辑]

「長天接廣澤,二氣共含秋。舉目無平地,何心戀直鉤。」 孤鐘鳴大岸,片月落中流。卻憶鴟夷子,當時此泛舟。

泛太湖書事寄元微之    白居易[编辑]

煙渚雲帆處處通,飄然舟似入虛空。玉杯淺酌巡初 匝,金管徐吹曲未終。黃夾纈林寒有葉,琉璃碧水淨 無風。避旗飛鷺翩翻白,驚鼓跳魚撥刺紅。澗雪壓多 松偃蹇,巖泉滴久石玲瓏。書為故事留湖上,吟作新 詩寄浙東。軍府威容從道盛,江山氣色定知同。報君 一事君應羨,五宿澄波皓月中。

太湖            前人[编辑]

「水天向晚碧沈沈,樹影霞光重疊深。」浸月冷波千頃 練,飽霜新橘萬株金。幸無案牘何妨醉,縱有笙歌不 廢吟。十隻畫船何處宿,洞庭山腳太湖心。

過太湖二首       宋范仲淹[编辑]

有浪即天高,無風還練靜。秋宵誰與期,月華三萬頃。

其二

平湖萬頃碧,謝客一開顏。待得臨清夜,徘徊載月還。

太湖恬亭         王安石[编辑]

「檻臨溪上綠陰圍,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斷橋人獨 立,水涵幽樹鳥相依。清遊始覺心無累,靜處誰知世 有機。更待夜深同徙倚,秋風斜月釣船歸。

望太湖          蘇舜欽[编辑]

「杳杳波濤閱古今,四無邊際莫知深。」潤通曉月為清 露,氣入霜天作暝陰。笠澤鱸肥人膾玉,洞庭柑熟客 分金。風煙觸目相招引,聊為停橈一楚吟。

渡太湖           蘇軾[编辑]

八月渡長湖,蕭條景物疏。西風片帆急,暮靄一山孤。 許國心猶在,匡時術已虛。岷峨家萬里,投老得歸無。

游湖            前人[编辑]

「吳山無此秀,乘夜一遊之。」萬頃湖光裏,千家橘熟時。 平看月上早,遠覽鳥飛遲。近古誰真賞,白雲應得知。

過太湖           程煜[编辑]

擊楫中流去,西風客思催。地吞南極盡,波撼北溟迴。 蛟館懸秋月,龍宮起夜雷。濯纓人不見,長嘯倒金罍。

太湖上           張耒[编辑]

風蕩雲容不成雪,柳偷春色故衝寒。湖邊艇子煙波 去,天畔春山隔雨看。

過湖           梅堯臣[编辑]

東吳臨海若,看月上青溟。河漢微分練,星辰澹布螢細煙沉遠水,重露裛空庭。孤坐饒清興,惟將影對形。

泛太湖           杭淮[编辑]

一葉煙波艇,如乘銀漢槎。秋來萬里興,浩蕩屬誰家。

登太湖西峰        邵長蘅[编辑]

山色蒼蒼積翠迴。人從鳥道獨登臺。天邊睥睨留殘 照。樹杪飛泉映客杯。清磬一聲松《子落》。白雲千里太 湖來。遙憐粵徼多烽火。諸將樓船未遣回。

涉太湖          元李泂[编辑]

眾水東南會,三江左右通。夫差中習戰,范蠡此休功。 鷗鳥青銅鏡,魚龍紫貝宮。扁舟嗟未遂,蕭散媿漁翁。

笠澤漁隱         陳子貞[编辑]

方塘如鑑石如峰,落葉平蕪覆一重。雲作晚陰低薜 荔,水涵秋色亂芙蓉。黃冠道士松間過,白雪漁舟月 下逢。尚想天隨無俗伴,應攜茶竈與從容。

五湖遊          楊維楨[编辑]

鴟夷湖上水仙舟。舟中仙人十二樓,桃花春水連天 浮。七十二黛,吹落天外如青漚。道人謫世三千秋,手 把一枝青玉虯。東扶海日紅桑樛,海風約住吳王洲。 吳王洲前校水戰,水犀十萬如浮鷗。水聲一夜入臺 沼,麋鹿已無臺上遊。歌吳歈,舞吳劍,招䲭夷兮狎陽 侯。樓船不須到蓬丘,西施鄭旦坐兩頭。道人臥舟吹 鐵笛,仰看青天天倒流。商老人,橘幾奕,東方生,桃幾 偷。精衛填海成甌窶,海盪印山漂髑髏,胡為不飲成 春愁。

遊松陵望洞庭諸山是日寒食有感[编辑]

前人

「湖上春來數往還,亂中寧放老夫閒。」一百五日又寒 食,七十二峰非故山。行李只留書卷在,落花應怪酒 杯慳。竹西拜掃知何日,目斷歸鴻夕照間。

乙酉四月二日與蔣桂軒伯仲諸友同泛震澤[编辑]

「大小雷望洞庭之峰,吹笛飲酒,乘月而歸」 ,蓋不異老杜坡仙《遊渼陂赤壁》也   。前人

江國春歸春云孟,十日五日風雨橫。具區擺闔浪如 山,吳兒善泅并能榜。今朝氣候昨不同,湖頭無雨兼 無風。小施祠前棹謳發,樓船下水如游龍。大雷不動 小雷伏,銀海空青光奪目。魚龍百怪暫祓除,平展輕 綃三百幅。牙檣五兩空中舉,陳瀆村中過撾鼓。燒筍 既憩彭城灣,采蓴復渡楊家浦。中流颶發占莫徭,須 「臾鯨浪吼蒲牢。」長年捩柁稱好手,小腰失著生寒毛。 蔣家二子素奇士,更有登高羊叔子。老崖鐵笛上青 雲,玉龍穿空卷秋水。船頭可奈風水何,拔劍擬砍生 蛟鼉。人生哀樂固相半,神靈涉意毋過多。鴟夷入海 人不識,漁家每歲薦寒食。鄉里小兒舞《竹枝》,乞與神 童舞銅狄。我聞洞庭之峰,其橘大如斗,剖而食之見 弈叟。弱水不隔天表流,獨我胡為牛馬走。五湖挂席 從此首,

太湖            王達[编辑]

吳越當年曾樹怨,百萬旌旗此中戰。波濤聞與血同 流,千古濤聲今尚愁。朝來送客過湖口,煙水微茫風 滿舟。湖南湖北今同宇,吳英越雄在何許。孤雲杳杳 獨山雲,落葉蕭蕭洞庭雨。一聲長笛又分攜,君往湖 東我向西。感慨贈君無限意,楓林寒隔暝猿啼。

月夜遊太湖        明高啟[编辑]

欲尋林屋隱,還過洞庭遊。遠水初涵夜,長天盡作秋。 湖如青草闊,月似白蓮浮。萬壑風傳笛,三更斗挂舟。 葉應隨鳥散,山欲趁波流。浩蕩吾何適,鴟夷不可求。

太湖            前人[编辑]

長溪如白虹,分走荊霅派。具區納群流,襟帶三郡界。 太虛混鴻濛,元氣流沆瀣。初疑溟渤寬,稍覺雲夢隘。 茫茫雁飛遲,颯颯帆度快。雨來鼉報鳴,風起鷗驚邁。 神龍作淵都,豈復數鱗介。珠光照水府,不受白日曬。 朝看砲車雲,雲浪動澎湃。聲吹地將浮,勢擊山欲壞。 黃頭雖輕生,捩柂不敢懈。有時湛明鏡,峰吐青幾塊。 『煙中樹若莎,波上舟如芥。漁就沙岸炊,客來水祠拜。 震澤思禹功,夫椒記吳敗。白魚逢夏出,黃柑待秋賣。 我性好遊觀,夙負雲水債。欲尋鴟夷舸,不顧涉險戒。 人生亦何為,世故自拘械。萬事風飄花,百年露垂䪥。 何當叩林屋,秉炬訪仙怪。試探不死方,為人起痾瘵』。

太湖            楊基[编辑]

天帝何年遣六丁,鑿開混沌見雙青。湖通南北澄冰 鑑,山斷東西列畫屏。掩雨龍歸霄漢暝,網魚船過水 雲腥。乘風欲往終吾老,甪里先生在洞庭。

望太湖           張羽[编辑]

「登高丘,望遠澤,蓬萊三山不可測。如何具區億萬頃, 洞庭連娟向空碧。」東風吹盡吳天雲,玉盤雙螺翠堪 摘。我昔東遊鳳凰臺,嵯峨巨艦如山來。白波不動鏡 光曉,雲颿千幅爭先開。中流縮首心茫然,恍如乘雲 行九天。驚濤忽逐迴風旋,砰雷轉轂奔雪山。龍伯鬼 谷見眼前,失勢一落獰蛟涎。舟師拍浪咒孟婆,我亦 再拜不敢言。平時之險且如此,何況震蕩洪荒。先帝 堯咨嗟逾九年,黃熊無《幽羽淵》有子,大聖與天通一朝出我群魚中,試觀此湖險。始知四載功。長養草 《木華》,無心謝春風。吳越之事良可鄙,虎戰龍爭方未 已。水犀百萬今安在,惟見夫椒白雲裏。鴟夷身退帶 蛾眉,不值滄波一杯水。我欲臨流叫神禹,湘靈鼓瑟 馮夷舞。盡挽湖波釀作葡萄春,飲醉扁舟臥煙雨。

太湖竹枝歌二首       沈周[编辑]

吳江長橋如長虹,西來太湖橋下通。我家落日水如 鏡,照見人影在波中。

其二

蘇州南來是太湖,少見楊柳多桑株。誰家女子在樓 上,手揭紅簾看打魚。

太湖           文徵明[编辑]

沙渚依依雲不動,風煙漠漠鳥飛迴。橫空暝色翻波 去,絕島秋聲繞樹來。今古奔騰疑地盡,東南偉麗自 天開。眼中浩蕩扁舟在,欲喚䲭夷酹一杯。

震澤古柏         王世懋[编辑]

《水部祠前柏》,何年尚鬱然。地緣喬木重,樹為昔賢傳。 白鶴雲雙去,蒼龍夜獨眠。未須材用世,自有勢參天。

過太湖           方行[编辑]

震澤留遺號,行人指太湖。封疆連舊壘,形勢壓全吳。 水落魚龍蟄,天寒鴈鶩呼。扁舟思范蠡,吾亦老樵蘇。

太湖            馬愈[编辑]

太湖何茫茫,一望渺無極。但見青蓮花,嵯峨水中立。 仙人雙髻丫,弄影鏡光碧。皎皎山月高,船頭幾聲笛。

遊太湖龍觜        楊文驄[编辑]

「晚色澹將夕,探奇出林藪。大龍與小龍,礪齒震澤口。 鱗怒鬐鬣張,㟏岈悉諸有。落潮洗泥塗,寒玉森戶牖。 淘沙尋金書,人各繫在肘。吾欲窮其幽,慮為鬼所守。」 肅然袍笏侍,下拜不敢苟。豈知層雲根,乃勝洞天九。

太湖春漲          馮善[编辑]

震澤春深漲碧漪,淨涵天影漾玻璃。遙增越嶠千尋 闊,頓減吳山數尺低。紅泛落花通別浦,綠含芳草浸 長堤。釣舟昨夜歸來晚,沒卻漁磯路亦迷。

過太湖吳歌         吳雲[编辑]

南風漸低湖水平,行人搖曳櫂歌聲。亂畫蛾眉明鏡 裏,天青七十二峰橫。

泛太湖           徐賁[编辑]

遙天散曉華,疏星斂微采。鳥聲隔林煩,木葉過崖改。 荒村幾家成,平湖眾流匯。鴟夷渺無蹤,空煩艤舟待。

太湖弔古          陸簡[编辑]

五湖昔震蕩,底定神禹力。稷施播種功,蒸民乃粒食。 方免魚鱉殃,熙熙奠邦域。云胡叔季世,夫差爭上國。 肝腦三吳民,干戈無寧息。弗念吳為沼,徒爾速自殛。 中流發浩歌,浮雲半天黑。

過太湖          陶宗儀[编辑]

揚州巨浸曰「震澤,厥功底定存禹跡。世傳三萬六千 頃,周五百里渺無極。誰散群峰亂碧流,七十二點青 螺浮。吐吞中吳者八九,勢灔直與東溟侔。魚市微茫 漁屋小,酒旗搖曳楓林老。岸花汀草晚離離,雲氣嵐 光春悄悄。吳越英雄今幾年,鴟夷長往終不還。龍虎 戰爭歸一統,蛟鼉掀舞藏深淵。南風破浪船頭響,王」 事有期誠鞅掌。問程已過馬跡山,落帆轉入沙掌港。 萬雉金城路尚遙,篙師宵征寧憚勞。後月朔旦無多 日,玉筍聯班要早朝。

泛太湖           卲珪[编辑]

風恬一鏡平,蘭槳擊空明。仔細看秋月,浮雲亦易生。

太湖采蓴并序     鄒斯盛[编辑]

辛酉秋,泛太湖,見紫蓴雜出蘋荇間,訊諸旁人,不識也。衍棹求之,得數里許。太湖向無蓴,采蓴自余始。因賦詩紀之。

風靜綠生煙,煙中蕩小船。香絲縈手滑,清供得秋鮮。 荇葉分圓缺,鱸魚相後先。「誰云是千里,采采自今年。」

泛太湖           沈暉[编辑]

野老春湖上,高臺夕照間。天邊時白鳥,煙外忽青山。 神禹功何大,陶朱去不還。古今無限意,逝水自潺潺。

宿太湖          沈明臣[编辑]

孤舟夜泊洞庭濱,悵望空臺盡日蘋。水殿離宮三十 六,月明曾照捧心人。

太湖二首         胡纘宗[编辑]

即看鶴駕盤湖上,擬有仙曹集洞中。日月隔橋生碧 海,星河當戶點瑤空。天圍春樹千村合,山滿秋濤十 郡通。獨放扁舟領丹詔,白雲深處問三公。

其二

「傍海月生潮不上,緣江路隔水還連。」兩山雲出東西 樹,五夜星搖上下天。洞口鱗鱗千頃玉,水心皛皛萬 家煙。鳥喧花發壺觴亂,太守頹然醉欲仙。

登銅井最高頂望太湖    俞允文[编辑]

五月辭人喧,浮舟信沿洄。連雨忽澄霽,千崖洗莓苔。 遂登銅井巔,曠望無氛埃。川豁波浩浩,雲卷天地開。 飛流灑空中,長飆薦驚雷。卻顧西落日,松聲暝猿哀。 于此若可憩,撫景相徘徊

風雨泛太湖宿松陵長橋   王叔承[编辑]

群飛鷗鷺逐鵁鶄,予亦揚帆赴杳冥。灑鬢湖風寒氣 白,打船春雨浪花青。水邊萬樹來江縣,雲裏雙峰出 洞庭。七十二橋燈火亂,野煙沽酒宿漁汀。

虎山橋問渡入五湖     王逢年[编辑]

野水平蕪霸蹟消,蒼茫萬頃亂飛濤。參差《三弄》醉遠 客,七十二峰迎畫橈。細雨鳩鳴元墓樹,夕陽僧過虎 山橋。武陵源口秦人路,莫向浮雲問市朝。

太湖           王彥泓[编辑]

煙巒數髻鏡中孤,邊畔檣帆一點無。錯道曲終人不 見,包山湖達洞庭湖。

絕粒憶太湖作       張秉純[编辑]

太湖渺渺萬山重,清夜書聲接曉鐘。事到散場人去 後,青山依舊白雲封。

太湖部選句[编辑]

唐包融《登翅頭山》詩:「青為洞庭山,白是太湖水。蒼茫 遠郊樹,倏忽不相似。」

李咸用《石版歌》「明月夜來迴短影,何如照冷太湖濱。」

太湖部紀事[编辑]

《左傳·哀公十七年》:「越伐吳,吳子禦之笠澤。」

《先賢傳》:越王句踐滅吳,謂范蠡曰:「吾將與子分國而 有之。」蠡曰:「君行令,臣行意。」乃乘扁舟浮於五湖,終身 不返。

《蘇州府志》:「周術字元道,泰伯之後。漢高帝時,與東園 公、綺里季、夏黃公俱出定太子,稱為四皓,一號霸上 先生,又曰甪里先生。今太湖洞庭山西南有甪里村, 是其所居。」

《西京雜記》:「顧翱,會稽人。自少失父,事母至孝。母好食 雕胡飯,翱常帥子女躬自採擷,還家導水鑿川,自種 供養,每有贏儲。其家亦近太湖,湖中後自生雕胡,無 復餘草,即蟲鳥亦不敢至焉。翱遂得以為養。郡縣表 其閭舍。」

《宋書五行志》:「文帝元嘉七年十一月,太湖水溢,衝民 田廬。」

《杭州府志》:「梁大通二年春,役吳郡吳興民丁,漕大瀆, 導太湖水入浙江。」

《錫山景物略》:吳、許二長官,蕭梁時令晉陵、無錫兩邑。 邑濱太湖,湖水泛溢,二公修築隄防,不遺餘力。巡視 間,洪水驟至,二公仰天呼曰:「寧亡邑宰,無亡吾民。」皆 赴水死焉。

《蘇州府志》:「唐穆宗長慶二年,大雨,太湖水溢。」

《唐書五行志》:「長慶四年夏,蘇、湖二州大雨水,太湖決 溢。」

《蘇州府志》:「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太湖溢。」

《宋史張綸傳》:「綸字公信,除江淮制置發運副使,疏五 渠,導太湖入於海,開長蘆西河,以避覆舟之患。」 《范仲淹傳》:「仲淹,字希文,唐宰相履冰之後,知睦州。歲 餘,徙蘇州。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湖,導太湖 注之海,募人興作,未就,尋徙明州。轉運使奏留仲淹, 以畢其役。」

《葉清臣傳》:「清臣字道卿,蘇州長洲人。為兩浙轉運副 使。時太湖有民田,豪右據上游,水不得泄,而民不敢 訴。嘗建請疏盤龍匯滬瀆港入于海,民賴其利。」 《續文獻通考》:「慶曆初,李禹卿通判蘇州,堤太湖八十 里為渠漕運,蓄水溉田千餘頃。」

《武進縣志》:「嘉祐六年,知常州陳襄以太湖積水橫遏 運河,不得入江,為民患,立法浚運河,其患遂息。」 《蘇州府志》:「神宗熙寧八年夏,大旱,太湖涸,水退數十 里,湖心見有古丘墓街陌井竈。」 《湖州府志》:「元豐五年,久雨,太湖水溢,長興被災。」 《宋史蘇軾傳》:「軾字子瞻,眉山人,拜龍圖閣學士,知杭 州,言三吳之水瀦為太湖,太湖之水溢為松江以入 海。海日兩潮,潮濁而江清,潮水常欲淤塞江路,而江 水清駛,隨輒滌去。海口常通,則吳中少水患。昔蘇州 以東,公私船皆以篙行,無陸挽者。自慶曆以來,松江 大築挽路,建長橋以扼塞江路。故今三吳多水,欲鑿 挽路為十橋,以迅江勢,亦不果用,人皆以為恨。」 《蘇州府志》:元祐六年「閏八月,知杭州林希言,太湖積 水,為蘇大患,委監司相度開決,庶使民田可耕,流移 復業。」遂詔左朝奉郎邵光與本路監司同導決之。 《宋史鄭驤傳》:「驤字潛翁,信州玉山人。登元符三年進 士第,知溧陽縣。時議自建康鑿漕渠,導太湖以通大江,將破數州民田,調江浙二十五州丁夫,所費百萬 計。朝廷」遣官視可否,驤條析利病,力止之。

《江南通志》:崇寧二年,宗正丞徐確提舉常平,考《禹貢》 「三江之說,以為太湖東注于海,松江正在下流,向來 湖泥堙塞,水溢為患。請自封家渡古江開淘至大通 浦,直濬海口七十四里,以常平錢米十八萬三千餘 充調夫之費。」因令飢民就食,確躬操畚鍤以先之,水 道遂通。

《宋史河渠志》:「大觀元年五月,中書舍人許光凝奏:臣 向在姑蘇,遍詢民吏,皆謂欲去水患,莫若開江濬浦。 蓋太湖在諸郡間,必導之入海,然後水有所歸。自太 湖距海有三江,有諸浦,能疏滌江浦,除水患,猶反掌 耳。今境內積水,視去歲損二尺,視前歲損四尺,良由 初開吳松江,繼濬八浦之力也。吳人謂一江有一江 之利,濬一浦有一浦之利。願委本路監司與諳曉水 勢精強之吏,遍詣江浦,詳究利害,假以歲月,先為之 備,然後興夫調役,可使公無費財而歲供常足,人不 告勞而民食不匱,是一舉而獲萬世之利也。」詔吳擇 仁相度以聞。

《宗室列傳》:「子潚字清卿,秦康惠王後,為兩淮轉運副 使。朝廷遣人檢沙田、蘆場,欲概增租額,子潚以承買 異冒占,力止之。時議者言:田之並太湖者被水患,宜 分道諸浦注之江。詔子潚往案視,還言:太湖當數州 巨浸,豈松江一川所能獨泄。昔人於常熟北開浦二 十四以達大江,又開浦十於崑山東南以入海。今皆 堙塞,宜加疏浚。」從之。遂浚常熟東柵至雉浦,入於涇 谷。又疏鑿福山塘,至尚市橋北注大江,分殺其勢,水 患用息。

《蘇州府志》:高宗紹興二十三年,諫議大夫史才言:「浙 西民田最廣,而平時無甚害太湖之利也。近年瀕湖 之地多為兵卒侵據,累土增高,長堤彌望,名曰壩田。 旱則據之以溉,而民田不沾其利,澇則遠近泛溢,而 民田盡沒。欲乞盡復太湖舊跡,使軍民各安,田疇均 利。」

紹興二十四年九月,右奉議郎、大理寺丞周環言:「臨 安、平江、湖、秀四郡低下之田,多為太湖積水浸灌,緣 溪山諸水連接,并歸太湖,東南由松江入海,東北由 諸浦入江。其沿江洩水,惟白茆浦最大,望令有司相 視開決。」

《宋史河渠志》:「孝宗淳熙十年,以淛西提舉司言,命秀 州發卒濬治華亭鄉魚祈塘,使接松江太湖之水。遇 旱,即開西閘堰,放水入泖湖,為一縣之利。」

《松江府志》:「孫子秀字元寔,紹興府餘姚縣人。紹定五 年舉進士。其後調吳縣主簿。有妖人自稱水仙,太保 知府王遂將使治之,俱莫敢行。子秀奮然請往,焚其 廬,碎其像,沉其人于太湖,曰:『實汝水仙之名矣』。妖遂 絕。」

《太平清話》:林屋洞東,吳越錢王於此投金簡以祭洞 觀。宋淳祐丁未七年大旱,生民於湖濱漉出金簡,長 一尺五寸,闊六寸,上刻字曰:「天下兵馬副元帥吳越 錢王。」

《蘇州府志》:「常懋,武康人,知平江府。值飛蝗,幾及境,疾 風飄入太湖。」

《湖州府志》:「德祐二年丙子歲,元兵圍安吉州,知州趙 良淳與提刑徐道隆同守。時元兵迫行都,召道隆入 衛,道絕不通,乃由太湖經武康、臨安縣境勤王。范文 虎致書誘良淳降,良淳焚書斬其使。」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三十年六月己酉,詔濬太湖。」 《成宗本紀》:「大德三年十一月丁酉,浚太湖及澱山湖。」 《蘇州府志》:「大德五年七月朔,大雨,太湖水挾颶風湧 入城中路學廟堂崩,縣治公署居民捲入半空,死者 萬計。海道千戶朱旭運米千石以拯之。」

文宗至順元年十月,大風,太湖水溢。

《元史文宗本紀》:「至順二年九月庚辰,湖州安吉縣久 雨,太湖溢,漂民居二千八百九十戶,溺死男女百五 十七人。命江浙行省賑卹之。冬十月辛酉,吳江州大 風雨,太湖溢,漂沒廬舍孳畜千九百七十家。命江浙 行省給鈔千五百錠賑之。」

《湖州府志》:「至順二年,歲恆陰,太湖溢,漂民居三千餘, 男女溺死者幾六千。」

《蘇州府志》:「至正二年大水,太湖溢,湧入民居,頃刻倒 蕩。」

《嘉興府志》:「至正十九年秋七月三日,郡城東馬橋白 龍掛,奇風怪雨,天闇黑若深夜,壞民居五百餘所,大 木盡拔,自半空墜折為二,從城北麗橋望太湖而去。」 《宜興縣志》:「元烈金氏名少安,幼聰慧知書,適本邑姚 臨,事姑孝謹。至正壬辰,兵起,臨挈老稚入太湖,遊兵 追之,金度不免,與夫訣曰:『汝有老父,宜善保我,誓以 死』」,即抱幼女赴水。

《松江府志》:「夏原吉字維哲,湖廣湘陰人。洪武二十三 年鄉舉,授戶部主事,歷本部右侍郎,充福建採訪使永樂二年,蘇松大水,以戶部尚書奉命來治。原吉以 浙西諸郡,蘇松最居下流,三江故道久湮,難可驟復。 而嘉定劉家港即古婁江,徑通大海;常熟白茆港徑 入大江。宜浚吳淞江、安亭諸浦,引太湖水入劉家、白 茆二港,使直注江海。而松江大黃浦乃通吳淞要道, 下流壅塞,傍有范家浜至南蹌浦口,可徑入海。宜浚 令深廣,上承大黃浦以達泖湖之水,此即三江入海 之故跡。」條奏以聞,上從之。

《蘇州府志》:「韓奕字公望,幼端重簡默,博學工詩,與王 賓善俱隱於醫。賓既為郡守姚善所禮,乃復因賓致 奕,奕終不往。一日與賓詣之,奕走楞伽山,善隨至。奕 泛小舟入太湖,善歎曰:『韓先生所謂名可得而聞,身 不可得而見也』。」

《江南通志》:「永樂二年,朝廷以蘇松水患為憂,命工部 尚書夏原吉疏治。尋遣僉都御史俞士吉齎《水利集》 賜原吉,使講究拯治之法以聞。既得請,遂集民丁開 浚常熟白茆塘,引太湖諸水入揚子江,於上海東北 浚范家浜,接黃浦,通流入海。」 《蘇州府志》:「正統三年八月,太湖水漲四尺許,浸洞庭 山麓。」

正統九年秋七月十七日,大風暴雨,平地水溢數尺, 太湖水高一二丈,沿湖人畜廬舍無存。

正統十四年正月六日,太湖中大貢、小貢,二山𩰚開 闔數次,共沉于水,起復𩰚,逾時乃止。 景泰五年春正月,大雪二旬,積深丈餘。太湖諸港連 冰,畜木盡死。

《松江府志》:「弘治七年,吳中大水,命工部侍郎徐貫與 主事祝萃,會同巡撫都御史何鑑,委知蘇州府史簡 開浚吳江長橋水竇,疏太湖之水以及吳淞江。委松 江府通判郝希賢濬吳淞江,自帆歸口至分莊七十 餘里。」

《江南通志》:「嘉靖元年,工部郎中顏如環督湖州府同 知徐鸞開浚大錢、小梅等港,并沿湖七十二漊,以通 太湖之上流。」

《蘇州府志》:「嘉靖二年,林文沛檄吳縣開光福塘、胥口 塘,共長四千九百四十六丈,以洩太湖之水,入于婁 江。六月,太湖中龍與蚌𩰚聲震各山谷,直至四晝夜 乃息。」

嘉靖三年七月,太湖竭。

嘉靖二十四年大旱,太湖水涸,民有得《軒轅鏡》于岸 者。

嘉靖三十六年二月,太湖東涸。洞庭兩山間大風從 東南來,水為所約,壁立如峻崖。東偏乾涸,泥堅實可 履,群趨得金珠器物及古錢。其水兩日不返,人遂易 之。至三日,有聲如雷,百道翕集,人盡湮沒。

《嘉興府志》:「嘉靖壬戌年三月十二日,有黃白二龍合 股由太湖而來,一青龍隨之,自陡門至硤石東南入 海,屋宇傷者千數。」

《蘇州府志》:「萬曆十年七月十三日戊辰、十四日己巳, 大風雨拔木,江海及太湖水溢,漂沒人畜室廬以萬 計。」

萬曆十七年,太湖涸。

太湖部雜錄[编辑]

《岳陽風土記》·《荊州記》言,「君山上有道,通吳之苞山。」今 太湖亦有洞庭山,亦潛通君山,故得名耳。山後響沙, 頓足聽之有聲。酈善長言:「君山有石穴,潛通吳之苞 山。」

《唐書天文志》:「古人所以恃句股術,謂其有證於近事。 顧未知目視不能及遠,遠則微差,其差不已,遂與術 錯。譬遊於太湖,廣袤不盈百里,見日月朝夕出入湖 中,及其浮于巨海,不知幾千萬里,猶見日月朝夕出 入其中矣。」

《澄懷錄》:「太湖石出洞庭西山,生水中者佳。牛僧孺家 諸石,以此為甲。」

《物類相感志》:震澤有金鼎湖,每天將雨,有黑浮水面, 頃之雨至,以此為常。林屋之東曰「東皋湖」,而吳人但 稱為「太湖。」

《武進縣志》太湖中有大小雷山,周子隱謂舜之漁澤。 大寧鄉有舜山、舜井、舜田、舜港,後人指為舜耕稼之 所。《郡國記》云:「南朝多以北方山川郡邑名境內之地, 故以此擬舜遺跡。」《吳地記》亦云:晉宋時始號歷山,蓋 兩漢地志未之載焉。此說近之矣

太湖部外編[编辑]

《異苑》:東鄉太湖,吳庚申歲有一軍共五百人,將破堰, 先以酒肉祈神,約令水涸。夜夢神云:「塘水速竭,若見 巨鱗,慎勿殺也。」又有銅釜,並不可發,明往尺水,翕然 而盡,得白魚,形狀非常。小人貪利,剖而治之,見昨所 祭餘食,充溢腸內,須臾復得釜,又取發,水便暴出,五 百人一時沒溺,惟督監得存。具說事狀,於今猶名此 湖為「五百陂。」

《聞奇錄》:「貞明中,有漁者于太湖上見一舟,光彩射人, 內有道士三人飲酒,各長鬚,眉目俱生于額上,見漁 者俱舉袖掩面,其舟無人撐,隨風行,甚疾,望洞庭山 而去。」

《武進縣志》:貞元中,有十數漁人于太湖網魚,了無所 獲,惟得一小銅鏡。漁人忿無魚,棄鏡於水,移舟下網, 又得此鏡。漁人異之,試取以照,則洞見筋絡腑臟,潰 然可惡。其人即嘔吐狼藉,悶絕而倒。繼數人取照,皆 如之,共以為妖,投之於水。明日舉網得魚多倍常時。 其人先有疾者,自此皆愈。詢之故老,云:「此鏡在江湖, 每數百年一出,人常見之,然亦不知何精靈也。」 《宜興縣志》:「唐邑東太湖中,常網得一魚,頭有朱書云: 『九登龍門山,三飲太湖水』。畢竟不成龍,見殺張公子。 果為貴俠張姓所得。」張云:「『昔李白酌醴鱠神魚,千金 買一醉』。乃鱠之。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