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30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三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三百四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三百三卷目錄

 湘水部彙考

  考

山川典第三百三卷

湘水部彙考[编辑]

《山海經》
之湘水
[编辑]

湘水源出今廣西桂林府興安縣南九十里之海陽 山,北流百餘里,合廣西大小諸水,至分水蕩分為二 支,其南支為灕水,其北支即湘水也。又行百餘里至 全州,復合灌陽縣之灌水及萬鄉縣之羅水,又會湖 南諸水,至湖廣之永州府城北湘口,與瀟水合,至祁 陽縣與桂陽諸水合。過衡山之迴雁峰下,至衡州府 城北石鼓嘴,與蒸水合,又至沅州與沅水合,復會眾 流歸于洞庭湖,由湖出,會荊江入于海。

按:《山海經。海內東經》:「湘水出,舜葬東南陬西環之,入 洞庭下。一曰東南西澤。」環,繞也。今湘水出零陵營 道縣。

按:《漢書地理志》,桂陽郡:「郴。」《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 桂陽。應劭曰:「桂水所出,東北入湘。」

武陵郡酉陽。應劭曰:「酉水所出,東入湘。」

零陽。應劭曰:「零水所出,東南入湘。」

零陵郡零陵。《陽海山》湘水所出,北至酃入江。 長沙國臨湘莽曰「撫睦。」應劭曰:「湘水出零山 承陽。」應劭曰:「承水之陽。」師古曰:「承水源出零陵永 昌縣界,東流注湘也。」

茶陵。泥水西入湘。

按:《後漢書郡國志》,零陵郡「零陵,陽朔山,湘水出。」羅 含《湘中記》曰:有營水,有洮水,有雍水,有祁水,有宜水, 有春水,有烝水,有表水,有來水,有淥水,有連水,有倒 水,有偽水,有泊水,有資水,皆注湘。

按《水經》,「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即陽朔山也。 應劭曰:「湘出零陵山,葢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縣北, 縣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孫皓之甘露元年, 立始安郡。湘灕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 東北流。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于陽朔,則觴為 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東北過零陵縣東。越城嶠水南出越城之嶠,嶠即 五嶺之西嶺也。秦置五嶺之戍,是其一焉。北至零陵 縣,下注湘水。湘水又逕零陵縣南,又東北逕觀陽縣, 與觀水合。水出臨賀郡之謝沐縣界,西北逕觀陽縣 西,縣蓋即水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謂之觀口 也。

又東北過洮陽縣東。洮水出縣西南大山,東北逕 其縣南,即洮水以立稱矣。漢武元朔五年,封長沙定 王子靖侯狗彘為侯國,王莽更名之曰「洮治」也。其水 東流注于湘水。

又東北過泉陵縣西。營水出營陽泠道縣南流山, 西流逕九疑山下磐碁。當作蟠基蒼梧之野,峰秀數郡之 間,羅巖九舉,各導一谿。岫壑負岨,異嶺同勢,遊者疑 焉,故曰「九疑山。」大舜窆其陽,商均葬其陰。山南有舜 廟,前有石碑,文字缺落,不可復識。自廟仰山極高,直 上可百餘里,古老相傳,言未有登其峰者。山之東北, 泠道縣界又有舜廟。縣南有舜碑,碑是零陵太守徐 儉立。營水又西逕營道縣,馮水注之。水出臨賀郡馮 乘縣東北馮岡,其水導源西北流縣馮谿以托名焉。 馮水帶約眾流,渾成一川,謂之北渚,歷縣北,西至關 下。關下,地名也,是商舟改裝之始。馮水又左合萌渚 之水,水南出於萌渚之嶠,五嶺之第四嶺也。其山多 錫,亦謂之「錫方」矣。渚水北逕馮乘縣西,而北注馮水。 馮水又逕營道縣而右會營水。營水又西北,屈而逕 營道縣西,王莽之九疑亭也。營水又東北,逕營浦縣 南,營陽郡治也。魏咸熙二年,吳孫皓分零陵置,在營 水之陽,故以名郡矣。營水又北,都谿水注之。水出舂 陵縣北二十里仰山,南逕其縣西,縣本泠道縣之舂 陵鄉,葢因舂谿為名矣。漢長沙定王分以為縣,武帝 元朔五年,封王中子買為舂陵節侯。縣故城東又有 一城,東西相對,各方百步,古老相傳,言「漢家舊城,漢 稱猶存」,知是節侯故邑也。城東角有一碑,文字缺落, 不可復識。東南三十里尚有節侯廟。都谿水又南逕 新縣東,縣東傍都谿。谿水又西逕縣南,左與五谿俱 會。縣有五山,山有一谿,五水會于谿門。初學記引此注作會于縣 門故曰「都谿」也。都谿水自縣又西北流,逕泠道縣北, 與泠水合。水南出九疑山,北流逕其縣西南,縣指泠 谿以即名,王莽之泠陵縣也。泠水又北流,注於都谿水,又西北,入于營水。谿水又北流,注于營陽峽,又北 至觀陽縣而出于峽矣。大小二峽之間,為沿泝之極 艱矣。營水又西北,逕泉陵縣西,漢武元朔五年,以封 長沙定王子節侯賢之邑也。王莽名之曰溥潤。零陵 郡治故楚矣。漢武帝元鼎六年,分桂陽置。太史公曰: 「舜葬九疑,實惟零陵。」或作零郡,郡取名焉,王莽之九 疑郡也。下邳陳球為零陵太守。桂陽賊胡蘭攻零陵 郡,激流灌城,球輒于內因地勢反,決水淹賊,相拒不 能下。縣有白土鄉。《零陵先賢傳》曰:鄭產,「字景載,泉陵 人也,為白土嗇夫。漢末多事,國用不足,產子一歲輒 出口錢,民多不舉子。產乃敕民勿得殺子,口錢當自 代出。」產言其郡縣,為表上言,錢得除,更名白土為更 生鄉也。《晉書·地道志》曰:「縣有香茅,氣甚芬香,言貢之 以縮酒也。」營水又北流,注于湘水。湘水又東北與應 水合,水出邵陵縣,歷山崖嶝嶮岨,峻崿萬尋,澄淵湛 于下,應水湧于上。東南流逕應陽縣南,晉分觀陽縣 立,蓋即應水為名也。應水又東南流,逕有鼻墟南,《王 隱》曰:「應陽縣本泉陽之北,步東五里有鼻墟,言象所 封也。山下有象廟,言甚有靈,能興雲雨,余所聞也。聖 人之神曰靈,賢人之精氣為鬼象,生不惠死,靈何寄 乎?」應水又東南流而注于湘水。《湘水》又東北得口, 水出永昌縣北羅山,東南流逕石燕山東,其山有石 紺而狀燕,因以名山。其石或大或小,若母子焉。及其 雷風相薄,則石燕群飛,頡頏如真燕矣。羅君章云:「今 燕不必復飛也。」其水又東南,逕永昌縣南,又東流注 于湘水。又東北逕祁陽縣南,又有餘谿水注之。水出 西北邵陵郡邵陵縣,東南流注于湘。其水濁,揚清,汎 濁,水色兩分。湘水又北與宜谿水合,水出湘東郡之 新寧縣西南新平故縣東。新寧故新平也。眾川瀉浪, 共成一津。西北流,東岸山下有龍穴,宜水逕其下,天 旱則擁水注之,便有雨降。宜水又西北,注于湘。湘水 又西北,得舂水口,水上承營陽春陵縣西北潭山,又 北逕新寧縣東,又西北流注于湘水也。

又東北過重安縣東,又東北過酃縣西,《承水》從東南 來注之。承水出衡陽重安縣西邵陵縣界邪薑山, 東北流至重安縣,逕舜廟下,廟在承水之陰,又東合 略塘,相傳云「此塘中有銅神,今猶時聞銅聲於水,水 輒變淥作銅腥,魚為之死。」承水又東北,逕重安縣南, 漢長沙頃王子虔邑也。王子虔漢表作鍾武節侯度故零陵之鍾 武縣,王莽更名曰「鍾桓」也。武水入焉。水出鍾武縣西 南表山,東流至鍾武縣故城南,而東北流至重安縣, 注于承水。至湘東陵承縣北,東注于湘,謂之承口。臨 承即故酃縣也,縣即湘東郡治也。郡舊治在湘水東, 故以名郡。魏正元二年,吳主孫亮分長沙東部立縣。 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逕,鼓鳴則土有「兵革之事。」羅 君章云:「扣之聲聞數十里。」此鼓今無復聲。觀陽縣東 有裴巖,其下有石鼓,形如覆船,扣之清響遠徹,其類 也。湘水北又歷印石,石在衡水縣南。江水又有盤石, 或大或小,臨水而石悉有跡,其方如印,纍然行列無 文字,如此可二里許,因名為印石也。湘水又北逕衡 山縣東,山在西南,有三峰,一名紫蓋,一名容峰。容峰 最為竦傑,自遠望之,蒼蒼隱天,故羅含云望若陣雲, 非清霽素朝不見其峰。丹水湧其左,澧泉流其右,《山 經》謂之岣嶁山,為南嶽也。山下有舜廟,南有祝融冢。 靈王之世山崩,毀其墳,得營丘九頭圖,治洪水血馬。 祭山,得金簡玉字之書。容峰之東,有僊人石室,學者 經過,往往聞諷誦之音矣。衡山東南二面臨映湘川, 自長沙至此,江湘七百里,中有九背,故漁者歌曰:「帆 隨湘轉,望衡九面。」山上有飛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 山下,望之若幅練在山矣。湘水又東北,逕湘南縣東, 又歷湘西縣南,分湘南置也。衡陽郡治。魏正元二年, 吳孫亮分長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郡湘 西矣。《十三州志》曰:「日華水出桂陽郴縣華山,西至湘 南縣入湘。」《地理志》曰:「郴縣有來水,出來山,西至湘南, 西入湘。」漢地理志郴縣耒山耒水所出西至湘南入湖湘水又北逕麓山東, 其山東臨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東北過陰山縣西,洣水從東南來注之。又北過澧 陵縣西,漉水從東注之。《續漢書·五行志》曰:「建安八 年,長沙醴陵縣有大山,常鳴如牛吼聲,積數年。後豫 章賊攻沒縣亭,殺掠吏民,因以為候。湘水又北逕建 寧縣而傍湘水。縣北有空泠峽,驚浪雷奔,濬、同三峽。」 湘水又北逕建寧縣故城下,晉太始中立。

又北過臨湘縣西,瀏水從縣西北流注之。縣南有 石潭山,湘水逕其西,山有石室石床,臨對清流。水又 北逕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可測,故言「昭潭無底」 也。亦謂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逕南津城西,西對橘 洲,或作吉字,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疑作橘子洲戍 「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湘浦也。又逕船 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對長沙郡,郡在水東,州 城南,舊治在城中,後乃移此。湘水左逕麓山東,上有 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逕臨湘縣故城西,縣治湘水,濱臨川側,故即名焉。王莽改號撫陸,故 南境之地也。秦滅楚,立長沙郡,即青陽之地也。秦始 皇二十六年,荊王獻青陽以西。《漢書鄒陽傳》曰:「越水 長沙,還舟青陽。」注:張晏曰:「青陽,地名也。」蘇林曰:「青陽, 長沙縣也。」漢高祖五年,以封吳芮為長沙王,是城即 芮築也。漢景帝二年,封唐姬子發為王都,此王莽之 鎮蠻郡也。於《禹貢》則荊州之域。晉懷帝以永嘉元年, 分荊州湘中諸郡立湘州,治此城之內郡廨西陶侃 廟,云舊是賈誼宅地。中有一井,是誼所鑿,極小而深, 上斂下大,其狀似壺,傍有一腳石床,纔容一人坐形。 流俗相承,云,誼宿所坐床。又有大柑樹,亦云誼所植 也。城之西北有故市,北對臨湘縣之新治。縣治西北 有北津城,縣北有吳芮冢,廣踰六十八丈。登臨寫目, 為廛郭之佳憩也。郭頒《世語》云:「魏黃初末,吳人發芮 冢,取木于縣,立孫堅廟,見芮尸,容貌衣服並如故。吳 平後,預發冢人於壽春見南蠻校尉吳綱曰:『君形貌 何類長沙王吳芮乎?但君微短耳』。綱瞿然曰:『是先祖 也』。」自芮卒至冢發四百年,至見綱又四十餘年矣。湘 水左合誓口,又北得石槨口,並湘浦也。右合麻溪水 口,湘浦也。湘水又北逕三石山東,山枕側湘川北即 三石水口也。湘浦水北有三石戍,戍城為二水之會 也。湖水又逕瀏口戍,西,北對瀏水。

又北,溈水從西南來注之。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 東逕新陽縣南,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 入臨湘縣,歷溈口戍,東南注湘水。湘水又北合斷口, 又北則下營口,湘浦也。《湘水》又宋本作之左岸有高口,水 出益陽縣西北,逕高口戍南。又西北,上鼻水自鼻洲 上口受湘西入焉,謂之上鼻浦。高水南北與下鼻浦 合,水自鼻洲下口,首受湘川,西通高水,謂之下鼻口。 高水又西北,右屈為陵子潭,東北流注湘,為陵子口。 湘水自高口戍東,又北,右會鼻洲,左合上鼻口。又北, 右對下鼻口。又北得陵子口,湘水右岸,銅官浦出焉。 湘水又北逕銅官山,西臨湘水,山土紫色,內含雲母, 故亦謂之「雲母山」也。

又北過羅縣西。水從東來流注之。湘水又北逕 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之錫水,西北流逕錫口戍北, 又西北流,屈而東北,注玉水焉。水出西北玉池,東南 流注于錫浦,謂之玉池口。錫水又東北,東湖水注之。 水上承玉池之東湖也。南流于錫,謂之三陽逕水南 有三戍,又東北注于湘。湘水自錫口北出,又得望屯 浦,湘浦也。湘水又北枝津北,謂之門逕也。湘水紆流 西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逕口。又北得三谿水口,水 東承太湖,西通湘浦,三水之會,故得三谿之目耳。又 北,東會大對水口,西接三津逕。湘水又北逕黃陵亭 西,又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太湖,湖水西流,逕二妃 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言大舜之陟方也,二妃從征, 溺于湘江,神遊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瀟者,水清 深也。《湘中記》曰:「湘川清照五六丈,下見底石如樗蒲 矣,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崖若朝霞,是納瀟湘之 名矣。故民為立祠于水側焉。荊州牧劉表刊石立碑, 樹之於廟,以旌不朽之傳矣。」黃水又西流入于湘,謂 之黃陵口。昔王子山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 賦》,二十一,「溺死於湘浦」,即斯川矣。湘水又北,逕白沙 戍西,又北,右會東町口。水也。湘水又左,合決湖口, 水出西陂,東通湘渚。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東出豫 章艾縣桓山,西南逕吳昌縣北,與純水合。水源出其 縣東南純山,西北流,又東逕其縣南,又北逕其縣故 城下,縣是吳主孫權立。純水又右會汨水。汨水又西, 逕羅縣北,本羅子國也,故在襄陽宜城縣西,楚文王 移之于此。秦長沙立郡,因以為郡。疑作縣謂之羅水。汨 水又西,逕玉笥山,羅含《湘中記》云:「屈潭之左有玉笥 山,道士遺言,此福地也。」一曰地腳山。汨水又西為屈 潭,即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沈于此,故淵潭以屈為名。 昔賈誼、史遷皆嘗逕此,弭楫江波,投弔於淵。淵北有 屈原廟,廟前有碑,又有《漢南太守程堅碑》,寄在原廟。 汨水又西逕汨羅戍南,西流注于湘,春秋之羅汭矣, 世謂「汨羅口。」湘水又北枝分,北出逕汨羅戍西,又北 逕壘石山東,又北逕壘石戍西,謂之苟導逕矣,而北 合湘水。自汨口西北,逕壘石山西,而北對青草湖,亦 或謂之為青草山也。西對懸城口。湘水又北得九口, 並湘浦也。湘水又東北為青草湖口,右合。宋本作會苟逕 北口與勞口合,又北得同拌口,皆湘浦右迤者也。 又北過下雋縣西,微水從東來流注之。湘水左會 水青口,資水也,世謂之「益陽江。」湘水左逕鹿角山東, 右逕謹亭戍西,又北合查浦,又北得萬浦,咸湘浦也。 側湘浦北有萬石戍。湘水左則沅水注之,謂之橫房 口。東對微湖,世或謂之麋湖口也。右屬微水,即《經》所 謂「微水經下雋」者也。西流注于江,謂之麋湖口也。水 又北逕金浦戍,北帶金浦水,湖溠也。湘水左則澧水 注之,世謂之武陵江。凡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會大 江,名之五渚。《戰國策》曰:「秦與荊戰,大破之,取洞庭五渚也。」湖水廣圓五百餘里,日月若出沒于其中。《山海 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焉。沅澧之風,交湘之浦, 出入多飄風暴雨。湖中有君山、編山,君山有石穴,潛 通吳之包山,郭景純所謂「巴陵地道」者也。是山湘君 之所遊處,故曰君山矣。昔秦始皇遭風於此,而問其 故,博士曰:「湘君出入則多風。」秦皇乃赭其山。漢武帝 亦登之,射蛟于是。山東北對編山,山多箎竹,兩山相 次,去數十里,迴峙相望,孤影若浮。湖之右岸有山,世 謂之笛烏頭石。石北右會翁湖口,水上承翁湖,左合 洞浦,所謂「三苗之國左洞庭」者也。

又北至巴丘山,入于江。山在湘水右岸,山有巴陵 故城,本吳之巴丘邸閣城也。晉太康元年,立巴陵縣 於此,後置建昌郡。宋元嘉十六年,立巴陵郡。城跨岡 嶺,濱岨三江。巴陵西對長洲,其洲南湘浦北對大 江,故曰「三江」也。三水所會,亦或謂之三江口矣。夾山 列關,謂之「射獵。」又北對養口,咸湘浦也,水色青異,東 北入于大江,有清濁之別,謂之江會也。

按《湘中記》:「湘水至清,雖深五六丈,見底了了。然其石 子如樗蒲大,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岸若朝霞 營水。」水、灌水、祁水、舂水、永水、來水、淥水、連水、倒水、 溈水、伯水、資水皆注湘。

益陽有昭潭,其下無底,湘水最深處也。或謂「周昭王 南征,不復,沒於此潭」,因以為名。

按《述異記》:「湘水去岸三十里許,有相思宮、望帝臺。昔 舜南巡而葬于蒼梧之野,堯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 不及,相與協哭,淚下沾竹,竹文為之斑。」

按《岳陽風土記》,昭潭,《湘州記》云:「岳州有昭潭,其下無 底,湘水最深處。」今岳州無昭潭,昭潭自屬潭州。 按《隋書地理志》,零陵郡湘源有黃華山。有觀水、湘 水、洮水。

按:《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湘水出全州清湘縣陽朔 山,東入洞庭,北至衡州衡陽縣入江。」

按:《明一統志》:湘江在永州府城北一十里,源出廣西 興安縣海陽山,流經郡界,至湘口與瀟水合,水至清, 雖十丈見底。《輿地紀勝》云:「湘水中有穴名大濩,不知 通何許。每春夏江漲,數百步外皆奔入穴中,有聲如 雷。宋開寶中,有崑崙沉水,視之但見歷年所沉板木 縱橫其間,大如車輪。」

按《林水錄》羅君章《湘中記》曰:「湘水之出于陽朔,則觴 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其中也。」

按:《續文獻通考》:「廣西桂林府湘、灕二江,源出海陽山, 流五里,分為二,南為灕水,又名桂江,行二百里合癸 水,至府城下合相思江入梧州界;北為湘水,合越城 嶠水,至全州,又名洮灌二水,入永州界。」

長沙府湘江在府城西,環城而下,源出廣西興安縣 海陽山,西北流至分水嶺,分為二派,曰灕水在南,曰 湘水在北,會灌水至永州與瀟水合,曰瀟湘,至衡陽 與蒸水合,曰「蒸湘」,至沅州與沅水合,曰「沅湘」,會眾流 以達洞庭。

岳州府,三江口在府城下。岷為北江,澧為中江,湘為 南江,皆會于此。

按《廣西通志》:桂林府興安縣城南九十里靈川界上, 有海陽山,湘灕二水所自出也。

中江,湘、灕二水之中,即海陽之舊江。鏵觜雖分其派, 餘波流而成江,至學前北折合于湘水。

渼潭在鏵觜之上,蓋海陽江與眾匯而為潭,灕、湘之 分始此。

按《靈川縣志》,「海陽江在縣東北一里,山下有巖,巖中 有泉,流至興安縣為湘灕二水。」

按《全州志》:「湘水,源出興安海陽山,北流至靈渠,分為 湘、灕二水,合羅、灌三江,經此下洞庭,會荊江入于海。」 洮水,在州北五十里,源出文山,下流入湘。

合江在完山下。湘水、灌水、羅水三江至此匯流,經洞 庭會荊江入海。

灌水源出灌陽縣,北流抵城東,會于湘水。

宜水,在州北九十里,東流入湘江。

鍾樂水在州城西一百里。源出鐘石,東流入湘水。 建安水在州城西南九十里。源出倚石山,西北流入 湘水。

按《湖廣通志》:「湘水源出廣西陽朔,東北流過零陵,達 于衡陽,蒸水入焉,會流入於石鼓下湖嶺之間,湘水 貫之。凡水皆會而與湘水合則曰瀟湘,與蒸水合則 曰蒸湘,與沅水合則曰沅湘,故謂之三湘。」

按《永州府志》:「湘水在府城北十里,源出興安縣海陽 山,過零陵縣北,合瀟水。出衡陽者曰蒸湘,出武陵者 曰沅湘。」《水經注》云:「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見石底如樗 蒱。」今按錢邦芑《湘水考》,湘水源出廣西桂林府興安 縣海陽山。此山居靈川、興安之界,上多奇峰絕壑,泉 源之始出也。其流僅可濫觴。自此北注而西折百有 「餘里,匯粵西大小諸水,至分水蕩其流,乃汪洋橫溢, 勢趨西北。秦時于西岸疊石為堤,高一丈四尺,長數百尺,大石齦嵌,鍜鐵作鈕,犬牙相制以為固,至今千 七百年,無分毫破損。相傳始皇遣史祿驅眾力以成 之,故堅壯難毀。蓋因水勢西趨,特作此堤,橫當其衝, 斜分其水,半向于南,環遶馬頭山,歷」三十六陡,出大 榕江而達桂林,是為灕水。漢戈船將軍及馬伏波用 兵兩粵,皆取道此水矣。自分水蕩北流為湘水,行百 餘里,灌水自灌陽來,羅水自萬鄉來,會于全州。《水經 注》又云:「湘水出自陽朔,流經全州。」想酈道元時,海陽 故屬陽朔也。自全州而下,匯楚南諸水,至永州府城 北湘口,與瀟水合流,故云「瀟湘。」迨歷祁陽,合桂陽諸 水,過迴鴈峰下,至衡州城北石鼓嘴,與蒸水合,是為 蒸湘矣。其出武陵,會長沙諸水,經湘陰入洞庭者,又 曰「沅湘」,此所謂三湘也。今人乃以湘鄉為上湘,湘潭 為中湘,湘陰為下湘,是三湘之名,從邑而不從水,失 其旨矣。

白蘋洲在府城西瀟水中。瀟水至此入湘。

浮洲蔣本厚云:「瀟湘合瀦處,一洲障之,大不過一弓 地。翠竹嘉卉,浮于水上,春流浩淼,二水爭發,未嘗浸 沒,故名浮洲。」

瀟水,在府城外一里。源出九疑山三分石,過零陵,北 合湘水。

朝陽嶺在府城西,瀟湘之滸。

按《祁陽縣志》,「瀟湘水自郡中南來,遶縣城而北,直達 蒸湘,接洞庭」

祁山,在縣北十五里。數峰拔起,平疇之間,首瞰湘流, 尾蟠遐澨,環祁諸山,四望如一。

馬鞍山,即馬鞍嶺,在縣東四十里。邵陵之山,連入祁 境,亙數百里,至湘江而止,狀如韀具,故名。 白水山,在縣東六十里,九疑之麓,出三支水,至白水 市合流入湘江。

祁江水,在縣城北八里,源出寶慶界餘溪,東北流九 十里,出本縣北飛虹橋,南會瀟湘。

白河江水,源出馬江埠黃龍町大泉波,至縣之歸陽 市兩江口,合清江水入湘。

龜潭在縣東二里湘江北岸。

湮江水在縣北八十里。發源梅塘,泉出如鮫珠,黑如 潑靛,自湮江橋至雙江口,會而東流,由沙灘至縣東 新橋入湘。

三江水在白水巡司上五里。有三小江,一出寧遠觕 石梨樹下紫巢源,至九牛壩;一出寧遠大竹源釵江 至黃家渡,二水會為兩江口;一出零陵黃溪雒川里, 至大忠橋,會二水為三江,合流入湘江。

白沙洲在縣東二里湘江之旁。

落蘋洲,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湘水中。

麻洲在縣東一百三十里湘水中。按祁洲之在湘水 中者,惟落蘋、麻洲為然,然無居人,但白茅蒙茸而已。 梅溪,在縣東北六十里,源出竹嶺巖洞,石泉競流,行 折二十餘里,至建新入湘江。

梅塘,在縣北七十餘里。其水冬夏一氣,寒冷,偪人會 湘江而東注。

寒泉在縣西南湘江西岸有水出石穴,當暑大寒。 按《東安縣志》,「湘水在縣東二十里,由全州柳浦流入 縣境。」

顯聖巖,在縣東二十里。地本坦平,頓起高崖,中通,而 閎下復有二竅,五峰星拱,湘水環遶,奇觀也。

白鶴嶺在縣東三十里湘江之口。

清溪江源出舜峰萬山間,奔流東注,合眾水如枝依 榦,經縣城南,遶東北四十餘里,入于湘江。

白牙江在縣東二十里。源出龍溪,沿流而下百步許, 附清溪入湘水。

石期江在縣東四十里。源出零陵開善鄉,東流入湘。 按《道州志》:「營水源出營山六十里,至州西,與沱水合, 經宜陽鄉,與舜源瀟水合,至郡城匯湘江。」

按《新田縣志》:「東河自東岡白水而來,經蠻子嶺,過千 馬坪,至上流,源滿田廊下,曲折以至城下,由東而南, 與西河會入瀟湘。」

西河從烏江發源,至金雞山肥源夫人山,會驥村龍 王廟下潭水,出百家洞,逶迤至城西,復折而南,與東 河會,出麻窩窯,至十八灘,會松柏驛河而注于湘江。 按《衡州府志》,「湘水在府城東,源出廣西興安縣之陽 朔,湘灕同源,分為二水,南為灕水,北則湘川,東北流 過零陵五里,與營水合,達于衡陽,蒸水入焉。會流于 石鼓之下。」羅含《湘中記》:湘水之出於陽朔,則觴為之 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於其中也。今通謂之瀟湘云。 然羅含所記十五水無瀟,獨柳宗元《湘口館詩序》云: 「瀟、湘二水所會。」《山海經》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是常遊於江、湘、澧、沅之間,或瀟湘之淵。」而郭璞引《淮 南子》云:「弋釣瀟湘。」今所在未詳也。酈道元注《水經》云: 「瀟湘者,水清深也。湘水清照五六丈,下見江底了了 石子如樗蒱,白沙如霜雪,赤岸如朝霞。湖嶺之間,湘 水貫之,凡水皆會焉按《衡陽縣志》,湘水,龍溪渡在縣東五十里。

湘水水口渡在縣東六十里。

湘水溈頭渡在縣南七十里。

湘水柏坊渡在縣南八十里。

湘水北津渡在縣北十二里。

湘水七里津,在縣北四十五里。

梅浦水,在縣東三十里。源出龍岡,南流十里會耒水, 又西北流二十里至耒口會湘水。

斜陂水,在縣東一百二十里。源出石窟山,北流入于 湘。

蒸水在縣西。《水經》云:出重安縣西邵陵界耶薑山,東 北流至重安縣,又東合略塘。又東北逕重安縣南,故 零陵之鍾武縣,武水入焉。至湘東臨蒸縣北,注于湘。 耒水在縣北,出郴州桂陽之耒山,西北流過耒陽之 東南,又北流入于湘,謂之耒口。

上潢水在縣北三十里。出岣嶁峰,屈曲流六十里,入 于湘。又有下潢水、白露江,皆入于湘。

《東洲》在縣南湘水中,春漲遠視,色似桃花,為郡中八 景之一。

石鼓山,在縣北二里。蒸、湘合流,其下前有潭,深不可 測。《水經注》云:「臨湘有石鼓,高六尺,湘水所經,鼓鳴則 有兵革。」

按《衡山縣志》,「湘水在縣城東。」

祝融峰,在縣西北三十里,高九千七百八十丈,為諸 峰之最高。位值離宮,以配火德,乃祝融君遊息之所, 《道書》「二十四福地」也。峰在諸峰之北,群峰攢簇,即芙 蓉、天柱亦在履舄間。湘水環帶山下五折乃北去,依 稀見洞庭焉。

茶陵江在縣南。源出芝水,經吳集市,出雷家市入湘。 興樂江在縣三都,受諸小溪之水入湘。

西溪出《巾紫峰》,東入于湘。

《觀湘洲》,在城東湘水中。

《深磯水》出高奇峰,東流入于湘。

烏石港:在縣西南十里。出岳山下,東入于湘。

龍隱港在縣西南二十五里,出岳山下,東入于湘。 荊陂港在縣東北三十里,出雲密峰下,入于湘。 按《常寧縣志》:「搭山在縣南,東跨大小猛峒,西連觕石 洞,南拱泗洲寨,北抱湘江。」

上白水在縣南。西流入于湘。

樟水源出本縣,合宜水入于湘。

石水會宜水,西北流,注于湘 東江,源出天倉巖下,入于湘。

西江,出楊泉、塔山等峒,逕縣西,入于湘。

按《安仁縣志》:「小江水在縣南,源出郴州,北流經縣界, 至衡陽鄉與茶陵洣水合,西入于湘。」 酃縣雲秋水在縣西北四十里,經雲秋山下,東北流 逕縣治東,復折西北,合洣水入于湘。 桃溪在縣南五十里,源出雲陽五洞,北流至此,合雲 秋水,至茶陵合洣水入于湘。 洣泉在縣東,即洣水之源,合雲秋水,北流逕茶陵州 之南,西北過攸,與溶水、洋湖水會,入于湘。

按《桂陽州志》:「舂水在州治北三十里,一名衡塘水,又 名鍾水。源出寧遠縣界舂溪開元廊下,北流百餘里, 合藍水、巋水,循州境之西下十八灘,至焦源河入于 湘。」

按《臨武縣志》,「華陰水源出華陰山,下分二派,一東北 流與武水合,一西流出藍山,合舜水入于湘。」

長江水,源出東山,北流過桂陽州境,出水尾合桂水 入于湘。

按《藍山縣志》:「舜水發源舜巖,灌于白田,經于縣治,合 巋蒙、英溪諸水匯于三峰,下為小十八灘,歷桂陽常 寧界合于瀟湘。」

巋水,在縣南三里。源出九疑杞林,東流至古城,東北 經桂陽,合舂水入于湘。

按《常德府志》:沅江縣:「芷江在縣西南,瀟湘分派,逆行 數十里,北會鼎水入于洞庭。」

按《長沙府志》:善化縣湘江在縣城西,環城而下,源出 廣西興安海陽山,至分水嶺分為二,北流曰湘,謂由 靈渠與永州瀟水相會合也。曰瀟湘,至衡合蒸水,曰 蒸湘,至沅合沅水,曰沅湘。《記》云:「湘水至清,雖深五六 丈,見底了了,石子如樗蒱,五色鮮明,白沙如霜雪,赤 岸似朝霞。」

新康河在縣西北五十里。源自寧鄉溈水,由玉潭江 歷善化注于湘。

靳江在縣西二十里。一名瓦官水口。從湘鄉萬載塘 來,經寧鄉麻山,過楚大夫靳尚墓前,出湘江。《水經》曰: 「湘水又北,左會瓦官水口」,湘浦也。又逕瓦官西湘洲, 啇舟之所次也。東對長沙郡。 梁棧河,在縣西七十里,源自湘鄉、寧鄉來,水泛可通 竹木米穀,小舟由新康入于湘。

錫山潭在縣南三里,俗名「老龍潭」,水溢則通湘江浦。石舊名「黑石」,在湘江東南岸。

鋪石在湘江西近岸。

「黑石潭」,在湘江東岸。

橘洲,在縣西湘江中。

中洲、上洲,即直洲、誓洲、白小洲,俱在湘江中。

按《茶陵州志》:洣江出酃縣米泉,合雲、沔二水北流入 茶陵。《水經》:「洣泉出茶陵上鄉,過縣西,又西北過攸南, 又西北過陰山南,經西北入湘。」《漢?地理志》:「泥水行七 百里入湘。」

青溪出公一山,西流三十里達于洣水。以上諸水同。 北過攸縣,至于衡山,下浮于湘水,匯于洞庭,入于漢 水。

湘潭縣溳水,在縣城西南十五里,俗呼曰「易俗河。」源 自南嶽山,北合漣溪水,流至本縣龍口,又東流入湘 江。

按《湘鄉縣志》:「漣水源自龍山,東流一百三十里入珍 漣山下,又南流九十里會側水,又會衡嶽山水,流逕 芭蕉嶺,合泉心溪水,又西流十五里繞岐石東過石 潭,百里入湘江。」

捲簾水,漣水出龍山,在邵陽界,別為一源,瀠洄九十 餘里,至定勝江東,側水市、珠津渡,繞岐石轉至學前, 匯而為澤,無風而紋自成漣,浮動若捲簾狀。前挹縣 治,東歷拓陂、石潭市百餘里入湘江。

鳴水洞,在白鶴山下,水自山頂下潭,振聲如雷,十五 里入湘江。

芳洲在縣東。漣水流逕學前,下有沙洲鎮,水口繞于 縣治鎮湘門。

按《湘陰縣志》,「白鶴山在縣東五十里,晉陶澹學仙于 此,時有二鶴來侶,故名。山下有鴻水洞,自山頂下入 于潭,又數十里入湘江。」

汨羅江,在縣北七十里。源出豫章,流經湘陰縣,分為 二,一南流曰汨,一經古羅城曰羅,至屈潭復合,故曰 「汨羅。」西流入湘。

黃水,在縣北四十里。上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 南入于湘江。

黃陵口,黃水又西流入于湘,謂之黃陵口。昔正子山 有異才,年二十而得惡夢,作《夢賦》,二十一溺死于湘 浦,即此川矣。

三十六灣水,在縣南,本湘江,北流至縣門逕江口,乃 分一派,東流為三十六折,一派北流由陵子口出,合 洞庭。

汶涇江在縣南三十里。江口有老龍潭,其深無際。《水 經》有云:「湘水又北枝津北,謂之門逕也。」湘水紆流西 北,東北合門水,謂之門逕口。按此或即汶涇江口也, 土俗聲相譌耳。 錫水,《水經注》曰:「湘水又北逕錫口戍東,又北左派,謂 之錫水。」

寧鄉縣乾江,在縣西一百八十里,分兩支,春秋入寧 而溢,冬夏入湘而乾。

按《益陽縣志》,澬江在縣西南,源二,一出漵浦,一出新 寧,至武岡合流東下,逕寶慶府境五百里,至益陽,過 沅江入洞庭。《水經注》曰:「湘水左會小青口」,即澬水也, 又謂之益陽江。

按《安化縣志》:「溫江在縣治南十五里,源出常安,有二 窟,一清一濁,冬溫夏冷,或名為東溫西溫,厥流不遠, 會為一溪,合湑江雷鳴洞水入湘江。」

明鏡泉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水清如鏡,分流眾溪,四 巖平坦,廣五六丈,深不可測,常滿不涸。由湘鄉黃連 塘入湘江。

按《瀏陽縣志》,「渭水出大圍山,有二派,名大溪、小溪,至 二十都合流經縣前入湘。」

清渭水在縣南鄉二十七都,至縣南浦子港入湘江。 按《醴陵縣志》,「淥江水出安城鄉安陵山,西北流至漉 浦,入于湘。」

按《攸縣志》:攸水在縣城東十五里,源出安福封侯山, 西流經茶陵上鄉,合文清、文浦,至草市接安仁江,合 洣水出雷家埠入于湘水。 明月水在縣北九十里,自萍鄉發源,由淥口入于湘 水。

嚴仙水,在縣城北八十里嚴仙山。發源。出淥口,入于 湘水。

金水在縣北八十里牌子山,發源出淥口,入于湘水。 按《寧鄉縣志》,「玉潭江在縣東一里,三水合流,環縣而 東,至新康口匯入湘江。」

三亭泉在縣東北八十里,流經八十里入湘江。 按《岳州府志》,臨湘縣三湘浦在縣南四十五里城陵 磯下。《水經》城陵山有侯景港。梁天監中,僧寶誌為符 書云:「起自洳蔡,迄于三湘。後侯景起于洳水之南,而 敗于三湘之浦,一名侯景浦。以其與瀟水合曰瀟湘, 與蒸水合曰蒸湘,與沅水合曰沅湘,三湘之得名以 此。」城陵磯,在縣北十五里。湘水南來,岷江北注,為一郡水口。

按《巴陵縣志》,「洞庭湖在郡城西南,沅、漸、元、辰、敘、酉、澧、 澬、湘九水會合于此,匯為洞庭。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