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1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十二卷目錄

 順天府部彙考五

  順天府山川附考一

職方典第十二卷

順天府部彙考五

[编辑]

順天府未詳山川附考一山川志多未詳故博採典籍以備參考

[编辑]

萬歲山 《西元集》云:「萬歲山在子城東北元武門外,為大內之鎮。山高百餘丈,周迴二里許,林木茂密,其顛有石刻御座,兩松覆之。山下有亭,林木陰翳,周多植奇果,名百果園。」 《天啟宮詞注》云:「萬歲山嘉樹鬰蔥,鶴鹿成群,俗稱煤山。」 天啟甲子六月,山椒有五色雲。《靈臺占》曰:「景雲將降旨,行慶賀禮,以六科廊災乃寢。」 《野獲編》云:「今京師厚載門南逼紫禁城,俗所謂煤山者,本萬歲山,其高數十仞,眾木森然,相傳其下皆聚石炭,以備閉城不虞之用者。」 又宮殿額名云:「崇禎七年九月,量萬歲山,自頂至山根,斜量二十一丈,折高一十四丈七尺。」 嘉靖中,禁中有貓微青色,惟雙眉瑩潔,名曰「霜眉」 ,善伺上意。凡有呼召,或有行幸,皆先意前導,伺上寢,株橛不移。上最憐愛之。後死,敕葬萬歲山陰,碑曰「虯龍冢。」

秀巖 《蕪史》云:「飛虹橋南北有坊二,曰飛虹戴鼇,姜立綱所書也。橋北有山,山下有洞,額曰『秀巖』,以磴道分而上之,其高高在上者,乾運殿也。左右亭各一,曰凌雲、御風」 ,界以小石,藤蘿花卉,若牆壁焉。

兔兒山 ,《天啟宮詞》注:兔兒山即旋磨臺。天啟乙丑,車駕臨幸,鐘鼓司丘印執板唱《洛陽橋記》「攢眉黛鎖不開」 一闋。次年復如之,宮人相顧,以其近不祥也。

瓊島 《西元集》:瓊島在太液池中,從承光殿北度梁至島,有巖洞窈窅,磴道紆折,皆疊石為之。其巔古殿,結搆翔起,周迴綺牖,玉檻重階而上,榜曰「廣寒云殿。」 相傳遼太后梳妝臺。今欄檻殘壞,內金刻雲物猶彌覆榱棟間,下布以文石。旁一榻,亦前朝物。殿前舊有四亭,曰瀛洲、方壺、玉虹、金露,今惟遺址耳。戴司成集云:「瓊花島在內苑之北,自山麓至巔百三十餘步,周二百餘丈,皆壘石而成者。」

畫眉山 ,《帝京景物略》:「在西堂村之北,產石,黑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為眉石,山北十里有溫泉出焉。」

白鹿巖 ,《大江集》「甕山西北。越橫嶺,有白石如幢,屹立嶺上,微有字畫,然薄蝕不可辨矣。嶺外連峰不斷,一峰最異白鹿巖也。巖高數十丈,嵌空欲墮,中虛,可旋兩車。巖左一隙如窗櫺,下視深窅,不知所際。相傳遼時有仙人騎白鹿往來斯巖,故名。登巖頂,瞷萬壽山,如豎掌指。有古檜一株,根出兩石相夾處,盤旋橫繞」 ,倒挂於外,大可百圍,色赤如丹砂。巖角有茅舍,「聞有西僧居之,黃眉紅頰,采草根和水以食。語音不通,見人嘻笑而已。不知何年至此,棲遲是山也。」

「妙高峰 。」 《帝京景物略通》:「金山口二十里,一石山,小峰屏簇如筍。張籜峰之尊者曰妙高峰。峰下法雲寺,寺有雙泉,鳴于左右。寺門內甃為方塘殿,倚石石根,兩泉源出焉。西泉出,經茶竈,繞中霤,東泉出,經香積廚,繞外垣,匯于方塘,所謂香水院。金章宗設八院游覽,此其一院。」 草際斷碑,「『香水院』三字尚存。」 《珂雪齋集》:法「雲寺在西山後,遠視惟一山,近則山山相倚,如筍包籜覺山 。」 《明一統志》:「在府西三十里懸厓之上,與盧師平坡鼎峙。西有三泉,曰清泠,曰清旨,曰洊至也。」 《燕都遊覽志》:「韓延壽墓在焉。五華、雙泉、翠峰、仰山諸峰環之如屏。」

罕山 ,《帝京景物略志》稱韓家山,漢循吏韓延壽家焉。罕、韓音譌也,俗呼黑山匯。黑、罕音又譌也。山黃壤一平岡耳。山陽二寺:曰靈福,曰延壽。延壽者,太監剛鐵墓前寺也。「鐵從長陵靖難,把百斤鐵鎗,好先登陷陣鎗」 ,今存寺中。鐵本名炳,長陵每呼以鐵,遂名剛鐵。墓無石表,無翁仲,惟石墩六。僧云:長陵賜鐵坐凡六,故六墩也。一碑無文字,惟「皇明司禮監太監剛炳之墓」 十一字。鐵後凡掌司禮者,祀寺左堂。韓延壽墓在山之南,磚甃阜,高以丈,非漢磚也。《志》云有故碑剝落,今碑復不存。

雙泉山 《明一統志》:「在府西四十里,山有二泉,故名。東北二里許,有黑龍灣。」

垣牆山 ,《太平寰宇記》:「一名萬安山,在薊縣西五十里,山有鐵鼎,其下有舊置冶處。」

翠峰山 《明一統志》:「在府西五十里,又名遮風嶺,以山陰有嶺,橫列如屏,可以障風,故名。」「桃花峪 ,在府西四十里,介乎翠峰、遮風間,中多花卉。」《日下舊聞》按:《明一統志》所云「遮風嶺,相其形勢,度其道里」 ,即《寰宇記》之「垣牆山。」 分水嶺 在府西四十五里。山澗諸水,至此分而為二,一入蘆溝河,一入房山縣界。

石徑山 :《燕山紀游》:「孤峰特立,洞皆鑿石而成,最上為金閣寺,有塔,宜遠眺。」 東南行至林衡署,有古松數百株,參錯平野間,其地蓋先朝果園也。

滴水巖 ,《燕山紀游》:「在萬山中。出磨石口至三家邨,渾河倒映,崖壁峭絕,皆作丹黃青碧色。河流其下,逕紆其上,度十餘里,入軍莊,一峰側出,而腹藏洞者,為建陽洞。捨河行棗園,越仰山嶺,亂山擁塞,幾不得路。循山趾行夾壁中有村,臨谷口為桃源村,村前孤峰矗立,中有洞,昔人避兵處也。復沿澗過仰山村,山多梨」 樹,秋深紅葉如燒。折而西,上黃牛岡口,逕愈仄,壁愈狹,峰愈變,轉十八疊,有垣而堊,屋而丹,是謂「滴水巖」 矣。懸崖千仞,巖洞皆削成無縫,泉布石面,大珠小珠,游移如屋漏然。旁有穴,燃炬以入,廣可三十餘丈。洞中石乳為蓮花,垂為象鼻。右一石床,幕以石龍,見其上。中石坳,開其竇,側身蠃旋而下,水光所射,幾滅炬,再入,則潭深莫測矣。從巖側取逕而上,杖履鏗然,山石骨而中虛。俯巖背視,巖猶谷底。二十里至北頂,連岡伏嶺,勢仄平坦,可望居庸諸塞。歸從仰山寺,金大定中棲隱寺也。長安可游。紀三家村盡出渾河崖八里,過軍莊,外臨陡崖,內倚絕壁,兩手捫石而度,抵棗園,背河入山,度仰嶺十八盤,有村名「桃源」 ,過北皆流泉,峭壁,遍開野菊,金鈴聚花如織組,澄潭紫石,了了見底。左右度澗,行至陳莊,鳴泉出戶下,兩旁高峰夾之,雞犬石門,真一洞壑。又背泉入山,路僅一線,上黃牛岡口,益險隘。自此而登,左萬丈溪,右千仞壁,徑斷處架以棧。過張公洞,即滴水巖矣。《燕山紀游》:「從滴水巖至」 《大雲寺》,山最高,是西山萬峰之巔也

仰山 ,《長安客話》:仰山峰巒拱秀,中頂如蓮花,心旁有五峰,曰獨秀、翠微、紫葢、妙高。紫微中多禪剎,以在西山外,更西四十餘里,故人跡罕到。金章宗嘗遊焉。有詩曰:「金色界中兜率景,碧蓮花裏梵王宮。鶴驚清露三更月,虎嘯疏林萬壑風。」 今石刻尚存。

《西連山 長安可游記》:「下黃牛岡口,取仰山道,轉一岡為南莊,復歷峻坂,土中有三斷石,讀之乃知為大興府。」 西連山棲隱寺,金大定初建,有五峰八亭,章宗屢游之,常題詩刻石,今亡矣,惟二碾藥鐵輪尚存,又有學士劉定之記。絕頂曰蓮花峰,有舍利塔。右一峰為筆架峰,八亭惟「列宿、招涼可記,餘俱未雅馴。」

馬鞍山 《長安客話》:「馬鞍山龐涓洞,兩壁石乳瀝成物狀,有如繪畫。旁扄一石門,啟門以火燭之,有石如龍,沙擁為洲,一井絕深,投以瓦礫,不知所止。相傳井與渾河通,有人投一犬井中,驗之,果從渾河流出。」

王平口、大漢嶺 ,《燕山叢錄》:「宛平縣西百二十里王平口,四圍皆山,中有平原,可數十畝,地暖,饒藥草花木。春夏之間,紅紫爛熳,香氣馝馞。金章宗常游,所憩石床尚存。」 《帝京景物略》:「府西一百二十里,由王平口過大漢嶺,抵沿河口元女廟,百花山足也。」 《長安可游記》:「由門頭村登山,數里至潘闌廟,三里上天橋,從石門」 進,二里至孟家衚衕,民皆市石炭為生。三里至流水壺泉。自石罅分流,灌園扳磴。三里至官廳路,凡十七折至風口巖,兩山踞立如門,有庵房數間,徑「十字道。」 踰磴數里折而下,為王平口,山坳多核桃樹,石壁峭削如碧玉。又數里至齋石臺,路亦峻。又數里至板橋村,莊多以石板覆屋。至千軍臺,四山空翠,欲濕衣裾。出谷二里許,為王老庵,石澗淙淙,有十五折,見高松如蓋,出天際,乃大漢嶺也。踰嶺有大士殿,松下石碑字俱蝕不可辨。盤曲而下,數里至泥窩。三里上楊家臺,徑頗平。又里許下坡,入山谷,有澗水浸山根,石皆赤,亦有碧者。從亂石徑中行二里出谷,為軍下村。溪澗十丈餘,平沙細石,流水分兩村下,引入地畦。再北有石廟,自廟涉澗,則西河村也。又二里為龍王廟。相近有守禦城。出小西門,元女廟在

馬闌山 帝京景物略。渡石澗,上馬闌山,折旋左右,至法幢庵,五里,可容騎。又五里,籬徑坦然,妙庵也。《長安可游記》。出沿河守禦城西門,渡石澗,進馬闌山,曲折上坂,石子磊磊,難步陟,至法幢庵。又五里,至馬闌村,登三大士閣,「一松高十丈餘,歷磴而上,三里許,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躋叢木中,再上,見籬徑石坦,乃妙庵」 也,中設大士像。

千佛山 、觀音山 、鶴子山 。《帝京景物略》:「嶺西行數里,千佛山,又數里觀音山。山舊有菩提樹、仙人橋、望海石下嶺,復上嶺者數,迎前壁立者。」 鶴子山,《長安可游記》:「自妙菴從嶺西折,路甚狹。數里上千佛山,一名黑風山。又數里為觀音山。再上為大悲厓,旁有仙人橋、菩提樹,樹已遭伐矣。又上為望海石,嶔崟巉削,踰嶺凡」 七,見有石壁峭立,為鶴子山,路更險仄,達千佛巖,怪石攢簇,多似人形。坐視觀音山,如在懷抱間。百花山 ,《帝京景物略》:「度閻王鼻,行百花中一里,進籬門石洞,禮文殊法身塔,登菩薩頂」 ,是百花山頂。《燕山叢錄》:「宛平縣西二百里有百花山,特多花卉,有不可名者。薊中不產蛇,獨此山七寸,蛇至毒,被蠚者不救。」 長安可游記鶴子山三里餘,過閻王鼻,始躡百花山腰。西北兩山秀甚,云東西二靈山也。西北為小五臺山,花多目所未睹,紅黃紫翠,不可名狀。一色者跗萼各殊,有名天花者,尢嬌艷可愛。行里許,忽聞鐘聲,前進入籬門,過石洞,殿上設文殊金像,高一丈三尺,有塔,云是法身塔,上菩薩頂。峰三,以小石更累成尖,風吹不去。有登者老僧必勸累之,云種佛因《帝京景物略》下菩薩頂,又入百花中。東龍王頹廟,北大士殿,下千佛巖,花被逕八里多於前。過白水庵,行泉聲。二里一松,標瑞雲寺,寺即五代時李克用建亭故處,俗曰百花寺也。寺有摩訶祖師法身,有摩訶煮石鐺,宣宗曾取視,賜以龍袱歸寺。有《摩訶摔龍石》,龍逸,祖師追摔之,今龍跡宛在石也。

菩薩巖 ,《長安可游記》。下坡之半,山花較初登為多。折而西為龍王廟,廟已圮,惟殿僅存,五龍王分列,中供龍母。北折為大士殿。下厓取道瑞雲寺,約八里至白水庵,山名菩薩巖。又行里許,有巨石當路,界于澗中。遠見一松映對,即瑞雲寺也,俗呼百家寺。入禮摩訶祖師,山僧出摩訶鍋相示,黑潤如古銅鐺。僧言「曾三入大內供養,出寺度小橋,下菩薩厓,二里為曹村,又數里至史家營,煮沙,人皆聚於此。」 《明一統志》:「菩薩崖在府西北一百二十里,山畔有三石佛像。」 史家營、太山 ,《燕山叢錄》:「宛平縣史家營、太山,有石如臼,相傳昔有仙人居此臼中,每日產米,隨寺眾多少,取給不乏。後有僧厭其險峻,鑿石穴通之,穴成」 而米絕。

燕山石塘 《長安可游記》:「從史家營緣石澗而上,甚危險,巨石巉峻,仰視欲墜,云即燕山石塘,以山頂泉出其下,故名。踰二大嶺,路始平廣。又數里為山神廟,上數武即妙庵也。」

黑雲山 ,《燕山叢錄》:「宛平西黑雲山有兩穴,扣之聲若鼓,掩其一則無聲。」

笄頭山 ,《太平寰宇記》:「薊縣笄頭山,有溫泉,治百病。」

西湖山 ,《明一統志》:「西湖山,在府西一百里,下有溪潭。」

青山嶺 在府西一百五十里。山四面高聳,中坦平,多產三七諸藥。

百望山 ,《長安客話》:「百望山南阻西湖,北通燕平,背而去者百里,猶見其峰,故曰百望。」

駐蹕山 《薊丘集》:「百望山之陽有祠焉,高十五丈,登之可望京師。」 出百望十里為長樂河,河水不甚闊而流駛。又北二里為玉斗潭,中皆腐草,罨之深不可測,傳有兩牛飲而𩰚陷于潭無跡。又北十里為灌石,駐蹕山在焉。

雅思山 ,《長安客話》「京西北諸山,連綴共一百八十里,半隸昌平。其隸宛平境內與昌平錯壤者,出百望山北四十里,入南谷有聚焉,是名漆園。園之南有雅思山,幽晦多霧,山陷而為坎,有池曰露池。」

鰲魚嶺 《薊丘集》:「自漆園出,而西十里許有高崖,崖下有泉遶之。又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飛泉滮灑,決地分流,聲激崖穴。厓間百合、忍冬、棠杜、牛妳、相思、郁薁、黃精、唐求之屬,紅翠含濡,鳥窠雉囮,山鹿之毳,豪豬之毛,遍于巖谷。」 有嶺曰「鰲魚。」 又西

里許,山益峻,有蘭若二,上曰松陽,下曰金鷹。金鷹下控大巖,巖吐百穴,匯而為湖,決而東流,是匹清水之源。

十八盤山 ,《長安客話》:「出百望西北六十里,有陘曰十八盤山,有湯泉,云是遼后浴處。西一舍碧駕、鷹揚,高峙南北,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駕之巖,團結不見,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則湖益清,可鑒,曰合抱河。」

臥龍岡 《明一統志》:「臥龍岡,在府西北四十五里,山石俱青,惟此獨白,岡脊蜿蜒二十餘丈,正統間,車駕嘗幸此。」

石窟厓 在府西北一百一十里。白鐵山 ,在府西北一百八十里。山多白石,其堅如鐵。

顏老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之西南有石青洞,東北有柳林水。

小龍口山 在府西北一百九十里。山有兩厓,東厓在清白口社,西厓在清水社,有泉,東入盧溝河。

柏山 在府西北清白口社。山四旁多產柏,故名。上有柏山寺。

半天雲嶺 《山行雜紀》:「烏龍潭度高嶺,即臥佛寺,嶺名半天雲,圓如髻,度一嶺,一髻復起,如是者十三,始登其巔,四面皆童山,雖無草木,而石最可觀。鐘鼎、旗鼓、墩柱、樓閣、龍虎之形畢具。有石大如室,中一線若鋸分者,而內有石釘,復連不斷。又有石欹,側嶺上欲墜,中一穴可容身入內,空虛五六尺,可趺坐。上復有二」 竅,甚明朗。又有方石三四丈,黑色紫紋,如梅花瓣,瓣中有細竅,取澗水灌之,四面溢出如珠,蓋諸竅宛轉相通,天下奇石無踰此矣。下嶺三里許,復值一嶺,如磨盤,每盤直下三百步,凡五十四盤。至山腰嶺盡得石坡,路甚滑。又七八里,為廣泉寺、君子口 。《淥水亭雜識》:「西山有君子口」 ,疑即《寰宇記》所云「君子城」 ,譌為箕子城者也。駕到口 ,在西山,其曰「駕到」 ,不知何年事。太液池 ,《戴司成集》:太液池在西苑中,南北亙四里,東西二百餘步,東瞰璚華島,東南有儀天殿,殿前老檜一株,盤回若偃蓋。中架長橋,兩端立二坊,西曰金鰲,東曰玉蝀,天氣清明,日光滉漾,清澈可愛。《燕都遊覽志》云:「太液池在子城西」 乾明門外,周遭凡數里,其源自玉泉山合西北諸水流入都城德勝門,匯為積水潭,亦名海子,至北安門水關流入西苑,人呼西海子。《耳談》云:西內海子有斗牛,即虯螭之類,遇陰雨作雲霧,常蜿蜒道旁,及金鰲玉蝀之上。世皇齋居西內,宮女過見驚仆。宮監以聞,上曰:「此宜處山後,何為在此駭人乎?」 是夜,聞跋浪跳擲之聲。旦視之,湖冰破裂一道,已徙去矣。

劉井 《翰林記》:「學士劉定之所浚,在公署後堂之左。」

「玉河 」 ,《燕都遊覽志》:「即西苑所受玉泉,注入西湖,逶迤從御溝流而東,以注於大通河者,隄在東長安門翰林院東畔,有坊二,署曰『玉河東西隄,其南北有三石梁,西隄舊有高蔭,垂廕水上。而崇禎己巳冬,城守官軍禦寒無具,盡斫為薪,僅存翰苑牆東一帶矣』。」

泡子河 《燕都遊覽志》:「泡子河在崇文門之東城角前有長溪,後有廣淀,高堞環其東,天臺峙其北,兩岸多高槐垂柳,空水澄鮮,林木明秀,不獨秋冬之際難為懷也。北有呂公祠,以乞夢有驗。歲大比,諸士子爭往焉。河上諸招提,苦無廣大者,水濱之頹園廢圃,多置不葺。城內自德勝河外,惟此二三里間無車塵巿囂」 ,惜命駕者少耳。

金水河 《元史》:「金水河,源出宛平縣玉泉山,流至和義門南水門入京城。至大四年七月,奉旨引金水河水注之。光天殿西花園石山前舊池,置閘四以節水。」

《海子 記纂淵海》:在府西三里,汪洋如海,中有芰荷、鷗鳧可玩。《湧幢小品》:「禁城中外海子,即古燕巿積水潭也。源出西山,一畝馬眼諸泉,繞出甕山後,匯為七里濼,紆迴向西南行數十里,稱高梁河。將近城,分為二,外繞都城開水門,內注潭中,入為內海子,繞禁城出巽方,流玉河橋,合外隍,入於大通河。」 《燕都遊覽志》:「積水潭在都城西北隅,東西亙二里餘,南北半之。西山諸泉,從高梁橋流入北水關匯此。或因內多植蓮,名為蓮花池。或因水陽有淨業寺,名為淨業湖。內官監向嚴魚禁,今稍弛矣。酒後一葦,山光水色,簫鼓中流,時復相遇。江以北來,無此勝游然。」

泛,必從小徑抵蝦菜亭,乃盡幽深之致。每年三伏日,錦衣衛率御馬監官校,浴馬於湖,如濯雲錦。中元夜,寺僧於淨業湖邊放水燈,雜入蓮花中。游人設水嬉,為盂蘭會,梵唄鐘鼓,雜以宴飲,達旦不已。水中花炮,有鳧鴈龜魚諸種。冬時湖凍作小冰床,各坐於上,一人挽行,輪滑如驟駛。好事者恆覓十餘床,攜圍爐酒具,酌冰凌中積水潭水從德勝橋東下,橋東偏有公田若干頃,中貴引水為池,以灌禾黍,綠楊鬖鬖,一望無際。稍折而南,直環北安門宮牆左右流入禁城,為太液池,汪洋如海,俗呼海子套。《元史》:海子岸上接龍王堂,以石甃其四周。海子一名積水潭,聚西北諸泉之水,流行入都城,而匯於此,汪洋如海,都人因名焉。仁宗延祐六年二月,都水監計會前後與元修舊石岸相接,九月五日興工,十一日工畢。至治三年三月,大都河道提舉司言:「海子南岸東西道路,當兩城要衝,金水河浸潤於其上,海子風浪衝嚙於其下。且道狹不時,漬陷泥濘,車馬艱於往來,如以石砌之,實永久之計也。」 泰定元年四月工部應副工物,七月興工,八月工畢。

魚藻池 《燕都遊覽志》:「在崇文門外西南,俗呼曰金魚池,畜養朱魚以供市易。都人入夏至端午結篷列肆,狂歌轟飲於穢流之上,以為快。」 三里河 ,《春明夢餘錄》:「元時名文明河」 ,接通惠河,為漕儲運道。今鐵閘尚存。

黑龍潭 《愚山集》:「京師三黑龍潭:一在城西,一在房山縣,一在南城黑窯廠,皆禱雨之地也。黑窯潭一方池爾,水涸時中有一井,以石甃之。」 大通河 ,《水部備考》:「大通河發源於昌平之白浮村神山泉,西南會一畝馬眼玉泉,遶出甕山後,匯為七里泊,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又稍東由月橋入內府,環遶宮殿,南出玉」 河橋水門東行,會南北城河二流,由大通橋東下通州高麗莊,凡一百六十餘里。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郭守敬鑿門北河,每十里一閘,畜水通舟,以濟漕運,賜名「通惠。」 國初,閘與官夫多有存者,而河幾湮塞。成化十二年,始命平江伯陳銳疏通之。漕舟曾至大通橋下,後射利之徒妄假黑眚之說,竟阻壞。正德二年復疏之,功不就。《世宗實錄》:嘉靖六年十月,巡倉御史吳仲言,「通州運河,元郭守敬創建,已有明效。今通流等八閘遺跡尚存,原設官夫具在,因而成之,為力甚易。而勢家罔利,從中撓之,或倡風水之說,或欲絕灣民之利,皆不足信。夫漢、唐、宋漕皆從汴、渭直達京師,未有貯國儲於五十里之外者。請以臣言下戶、工二部定議,修濬,運糧徑達京倉。此興無窮之利而杜不測之虞,於計便。」 上命戶部侍郎王軏、工部侍郎何詔及仲董其事。軏等上言:「地形從大通橋至白河,高可六尺。若大興工濬之,深至七丈,通引白河,則漕船可直達京城,諸閘可以盡罷,此永久之利,然未易議也。為今之計,惟應修濬河閘。然從通流閘經二水門,南浦、上橋、廣利三閘,皆衢市闤闠中,不便轉運。從溫泥河濱舊小河廢堰西,不一里至堰水小壩。誠修築之,令通普濟閘,則徑易,可省四閘兩關轉般之難。」 上命即以來春興工。十一月,禮部尚書桂萼上疏,稱修通惠河不便,請改修三里河。桂文襄公奏議:「大通橋河源出自昌平州神山泉,南會一畝、馬眼二泉,繞出甕山,復匯七里濼,即今之西湖。東入都城西水門,貫積水潭,即今之海子。又東五十餘里,至通州入白河。此河元郭守敬由古水道開濬,非自守敬創始。蓋西山諸水出皇城東出,每當山水泛漲,由此而洩,引之入白河,以濟漕運。故置閘以時啟閉,初非為行舟設也。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不察其故,建言修復。憲宗皇帝命戶部左侍郎翁世資、工部左侍郎王詔挑濬西湖諸泉,以益水勢,可放運船千餘直抵大通橋下。既而水急岸狹,船不可泊,未幾即耗,船退幾不能全,遂不復行。正德七八年亦嘗挑濬,竟無成功。蓋京師之地,西北」 高峻,自大通橋下視通州,勢若建瓴,而強為之,未免有害,非徒無益而已。《世宗實錄》:上以桂萼疏示大學士楊一清、張璁,一清言:「通惠河因舊閘行轉般之法,可以省運軍之力,宜斷行之。」 璁亦言:「通州河道經元郭守敬修濬,今閘壩具存。臣聞京城至通州五十里,地形高下纔五十尺。以五十里之遠近,攤五十尺之高下,無所不可。濬甕山諸水,引神山泉以合下流之歸紆迴以順其地形,因時以謹其濬治,此一勞而永逸計也。」 成化十二年平江伯陳銳建議開修北河。《憲》。

「宗皇帝命大臣督理,而河道已通,運船已至城外。適有黑眚之異,惑於訛言,遂止,識者恨之。今欲開修北河,因仍舊道,誠易易耳。況一舟之運,約當十車,每年運船已到,則令剝運新糧未到,則令剝運通州積糧。庶京師充實,永無意外之患矣。」 上深然璁言。至七年十二月,通惠河成,糧運既至者一百九十九萬三千「八百有奇,省腳價銀十一萬三千三百餘兩,當扣除入戶部。吳仲以運軍罷敝,請暫給三分之一,俟一二年後,并減歲運加耗,以寬窮民,庶軍民兩受其惠。」 戶部覆請,報可。《帝京景物略》:「嘉靖丁亥,御史吳仲請修通惠河,三月告成功。上登舟觀之,大學士張璁等聯句以聞。上喜,給光祿饌,又分御膳賜」 焉。《水部備考》:通會河工完,吳仲出知處州府事,進《通惠河志》,被旨送史館采入《會典》,仍令刊行。《熹宗實錄》:天啟元年閏二月,巡按直隸御史張新詔言:「通惠河即元郭守敬所修故道,平江伯陳銳疏通之,運船直達大通橋下,時為勢豪所阻。後因御史吳仲之言,乃命郎中何棟、吳嗣忠仍濬裏河,計費纔七千兩,而所省腳價十二萬。若由大通橋至朝陽門三里,其地平衍閑曠,倘導玉河之水,稍溯而北,至朝陽門,量建閘座,運糧徑至門下,每歲可省銀二萬六千。以三十年之通計之,得七八十萬矣。」 詔部議覆。《通漕類編》:「大通橋東至通州入白河,開渠置閘,而漕舟不行。自大通橋起至通州石壩四十里,地勢高下四丈,中間設慶豐等五閘以蓄水,每閘各設官吏,編夫一百八十名,造剝船三百隻。」 《南海子 鴻雪錄》:「南海子,本元之飛放泊。元制,大都八百里以內,東至灤州,南至河間,西至中山,北至宣德府。捕兔有禁,以天鵝、雌老仙鶴、鴉鶻私賣者,即以其家婦子給捕獲之人。有於禁地圍獵為奴婢,首出者,斷奴婢為良民。收住兔鶻,向就近官司送納,喂以新羊肉。無則殺雞喂之。自正月初一日至七月二十日,禁不打捕,著之令甲。」 其苛政如是,亦異乎文囿之芻蕘雉兔者已。《可齋筆記》:「南海子距城南二十里,方百六十里,闢四門,繚以崇墉,中有水泉三處,獐鹿雉兔不可以數計。籍戶千餘守視。每獵,則海戶合圍,縱騎士馳射於中,所以訓武也。」 《大政記》:「南苑方一百六十里,苑中有按鷹臺,臺旁有三海子,皆元之舊也。」 國朝闢四門,繚以周垣,設海戶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獵於此。《帝京景物略》:「城之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中有殿,殿旁晾鷹臺,臺臨三海子,築七」 十二橋以渡,元之舊也。海子西北隅,歲清明日,蟻集成丘,中一丘高丈,旁三四丘亦數尺,竟日乃散去,土人目為螞蟻墳。西牆有沙岡委蛇,歲歲增長,高且三四丈,土人曰「沙龍。梅村集。」 南海子,周環一百六十里,有水泉七十二處,元之飛放泊也。晾鷹臺,元之仁虞院也,明置二十四園。

百泉溪 《明一統志》:「百泉溪,在府西南一十里麗澤關,平地有泉十餘穴,匯而成溪,東南流入柳村河 。」 燕石集:「百泉,地卑泥濘,四時不乾。一僧誓填之,功未就,旋壞已數年矣。」

清泉河 《魏氏土地記》:「薊城南七里有清泉河,上承桑乾河,東流與潞河合。」

釣臺泉 《明一統志》:「釣魚臺在府西花園村,臺下有泉涌出,匯為池,其水至冬不竭,相傳金人王鬰隱此草橋河 。」 《春明夢餘錄》:「右安門外西南,泉源涌出,為草橋河,接連豐臺,為京師養花之所,元人園亭皆在於此。」 《帝京景物略》:「右安門外南十里草橋,唐時有萬福寺,寺廢而橋存。天啟間,建碧霞元君廟。其北土近泉,宜」 花,居人以種花為業,冬則蘊火暄之,十月中旬,牡丹已進御矣。橋去豐臺十里,中多亭館。元廉右丞之「萬柳堂」 ,趙參謀之「匏瓜亭」 ,栗院使之「玩芳亭」 ,要在彌望間,然莫詳其處矣。

太湖 《名勝志》:「在府治西四十里,南流入洗馬溝,與玉淵潭、燕家諸水匯而為西湖。」 《明一統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廣袤十數畝,旁有泉湧出,經冬不凍,東流為洗馬溝。」

玉淵潭 在府西一十里,元郡人丁氏故池。柳堤環抱,景氣蕭爽,沙禽水鳥,多翔集其間,為游賞佳麗之所。元人游此賡和,極一時之盛。洗馬溝 ,《名勝志》:「在府西南四十五里,相傳光武北巡,洗馬於此。」

濕水 ,《水經注》:「濕水,東與洗馬溝水合,水上承薊水,西注太湖。湖有二源,水俱出縣西北平地。」

道泉流結西湖

黑龍潭 ,《帝京景物略》:「在金山口北依岡,有龍王廟、碧殿、丹垣。廟前為潭,幹四丈,水二尺,土人云:有黑龍潛其中。宣德、正統、萬曆中,旱禱輒應,凡立數碑。」

《盧水 薊丘集》:「在帝京西南,其北有村曰青菰,入谷一里,有何將軍別業。」

濕水 《隋圖經》「即桑乾河。至馬陘山為落馬河。出山謂之清泉河,亦曰干泉。至雍奴入笥溝,謂之合口。」 《水經》:「濕水出鴈門陰館縣。東北過代郡桑乾縣南。又東過涿鹿縣北。又東南出山,過廣陽薊縣北。」

桑乾泉 ,即溹涫水也。其水潛承太原汾陽縣北燕京山之大池。古老相傳,有人乘車於池側,忽遇大風,飄之於水,有人獲其輪於桑乾泉,故知二水潛流通注矣。桑乾水自源東南流,右會馬邑川水,東南流合濕水。桑乾水濕水並受通稱。《北轅錄》:盧溝河亦謂黑水河,河色最濁,急如箭。《石湖集》去燕山三十五里,宋敏求謂之蘆菰河,即桑乾河。《許奉使行程錄》:「盧溝河水極湍激,每候水淺深,置小橋以渡,歲以為常。近年於此河兩岸造浮梁,建龍祠,彷彿如黎陽三山制度。」《元史·河渠志》:「盧溝河源出於代地,名曰小黃河,以流濁故也。自奉聖州界流入宛平縣境,至都城四十里東麻谷,分二派。」《水部備考》:「盧溝河發於太原之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之陽發為渾泉,而為桑乾河,鴈門、雲中諸水皆會焉。過懷來,行兩山間,拘束齟齬不得肆。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徑山之東,地勢平而土脈疏,衝激震蕩,遷徙弗常。永樂、正統間,狼窩口大決,為京師患,屢嘗修築。弘治二年,發軍民夫治之。至嘉靖三十年以後,東岸」隄決幾二十處。於是以三十五年興工,次年橋工告成,是河安流者數歲。四十一年,西南又決,復修理,隄岸始堅。《吳文恪公集》:「盧溝河出太原天池,伏流至朔州馬邑,從雷山陽湧為金龍池,迤邐東下,曰桑乾河,鴈門、雲中諸水皆會。由大同古定橋抵宣府保安州,過懷來,行兩山間,至京城西四十里石徑山之東。地平土疏,衝激遷徙不常。至看丹口分為二:一東流至通州高麗莊入白河,是為渾河。一南流至霸州合易水,又南至丁字沽入運河。」《名勝志》:「盧溝河,府南四十里,即桑乾河也。亦名渾河。府西百里有清水河,流逕大臺村。又西北百餘里有小溪,流逕青口村,俱入之。其上為百花陀、十八盤、青山、摘星諸嶺,喦谷幽邃,直聳雲霄,人騎罕通,僅容一線。」《方輿紀要》:「桑乾自良鄉縣流注縣界,又東南流入東安縣境,合巨馬河。」《水部備考》:「盧溝而下,舟楫時有之。盧溝而上,直達宣府之保安州,故元運道也。自大同縣古定橋起,至盧溝橋務里村止,約八百餘里,內可以舟行者七百二十七里,驢駝般運八十八里。」戴司成集:「盧溝本桑乾河,俗曰渾河。在都城西南四十里,有石橋,橫跨二百餘步。橋上兩旁皆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金明昌間所造,兩崖多旅舍,以其密邇京師,驛通四海,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長安客話》:「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正統間重修,長二百」餘步,左右石欄刻獅子數百枚,情態各異。《破夢閒譚》《盧溝曉月》,為畿輔八景之一。崇禎三年後,風景蕭條,議者謂此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須築城以衛兵。於是當橋之北,規里許為斗城。城名「拱北」,二門南曰「永昌」,北曰「順治。」刱於崇禎丁丑,特設參將控制之。長樂河 :《薊丘集》:出百望山。百望山,在京西北一百六十里。十里為「長樂河」,河水不甚闊而流駛。

玉斗潭 《薊丘集》:「長樂河又北二里為玉斗潭,腐草罨之,深不可測,傳有兩牛飲而陷於潭,無跡。」

清水澗 《薊丘集》:「漆園西北十里為清水澗,兩山如門,行可二十里。山皆奇峭巃嵷,飛泉滮滮,決地分流,聲激崖穴。」

湯泉 ,《長安客話》:「百望西北六十里曰十八盤山,有湯泉,是遼后浴處。」

合抱河 ,《長安客話》「十八盤山有湖焉,小而深,在碧駕之巖。每春夏之交,山水增流,則湖益清,可鑒曰合抱河。」以上自《大內》及《內外城》、大宛二縣界內山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