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04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四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四十八卷目錄

 順天府部雜錄九

職方典第四十八卷

順天府部雜錄九[编辑]

《禹貢山水考》:「元人海運,明初亦歲運七十萬石以給 遼東,後廢。隆慶中,河決山東,巡撫梁夢龍極言海運 傍海而行,非橫海而渡。今踏出海道,傍海居多,較元 人《殷明略》踏出之道尤屬穩捷。遂以山東布政王宗 沐為總河,專司海運。至萬曆元年,以龍𩰚傷七艘,議 罷。」

《薊丘雜抄》:「秦城,相傳始皇所築。李君虞詩『惆悵秦城 送獨歸』者此也。」

《長安客話》:「景皇帝陵在金山口,距西山不十里。陵前 坎窞樹多白楊及樗。凡諸王公主夭殤者,並葬金山 口,其地與景皇陵相屬,又諸妃亦多葬此。」

《國史》唯疑景帝追復諡號,始荊門州訓導高瑤,初為 黎淳所駁,辭甚厲,訖如瑤請,亦公論之不容泯也。 仁宗諸妃俱陪葬獻陵,惟三妃別葬金山。宣宗諸妃 俱陪葬景陵,惟一妃別葬金山。睿皇后錢氏合葬裕 陵,諸妃一葬綿山,餘葬金山。憲廟廢后吳氏墳葬金 山。

皇子葬金山者:懷獻世子、悼恭太子、哀沖太子、越靖 王、秀懷王、蘄獻王、滕懷王、衛恭王、許悼王、忻穆王、申 懿王、雍靖王、岐惠王、涇簡王、蔚悼王、潁高王、薊哀王、 戚懷王、均思王。

《國朝典彙》:「憲廟共十三妃,始同為一墓。嘉靖十三年, 以古世婦御妻皆九,宜九數,妃共為一墓,同一享殿, 內作一室兩廂。」於是金山預造五墓,各九數,以次葬 焉。

《帝京景物略》:「黑龍潭在金山口北,依岡有龍王廟、碧 殿、丹垣。廟前為潭,榦四丈,水二尺。土人云:有黑龍潛 其中,旱禱輒應,凡立數碑。」

《青箱堂集》:黑龍潭前平原廣畝之間,禾黍既登,秋風 落寞。出一石碣,題曰「大內遷出二棺之記」,旁書宛平 縣令姓名,無年月,無封樹。徬徨久之,恨未能考所自 始。

《淥水亭雜識》:「西山有君子口」,疑即《寰宇記》中所載「君 子城」也。

《兩京,求舊錄》。金川門之變,建文帝闔宮自焚,《實錄》謂 中使出其屍於火中,越七日,備禮葬之,遣官致祭,而 不言葬地所在。或謂松陽王景請葬以天子之禮,成 祖從之。若葬以天子,豈有不為置陵守冢,掌之祠官 乎?是則「備禮」云者,特史臣欺世之辭爾。至於北京金 山口景皇帝陵北,相傳有天下大師之墓,好事者實 之,以為建文帝墳。然訪之土人,皆莫辨其處也。遜國 之事,野史紛紜,以思恩所獲僧楊應祥譌為楊應能, 或又以太監吳誠譌為吳亮,且隱應祥之斃獄,而云 「老佛取入西內」,又言葬之西山,不封不樹,遂指不知 何人之墓以為帝墳。轉相紀述,亡而為有,毋乃為有 識者所笑乎?又考應祥之獲,在正統五年土官岑瑛 執送總兵柳溥,械至京師,錮之錦衣衛獄。是年太監 吳誠坐征麓川失利弗救,法司論辟,雖得宥死,未必 即給事宮中所傳老佛語。誠伏地餂賜鵝肉,誠拜而 哭,其事亦不足信。崇禎中,鞏都尉永固請以建文帝 入祀典,思陵曰:「建文無陵,從何處祭?」於是言者謂當 祛西山不封不樹之訛,而考尋成祖禮葬之蹟,誤矣。 《客座贅語》:建文帝壬午遜位,至正統復出,移入京師 大內,載於紀傳,然西山不封不樹之說,毫無髣髴。 《帝京景物略》:黑龍潭北十五里曰大覺寺,宣德三年 建寺,故名靈泉,宣宗易以今名,數臨幸焉。今圯矣。金 章宗西山八院寺,其清水院也。

《珂雪齋集》:「法雲寺在西山後,遠視惟一山,近則山山 相倚,如筍包籜。其根為千年雨溜,洗出石骨。每山窮 處,即有小峰如筆格。寺枕最高處,近寺有雙泉鳴於 左右,過石梁屢級而上。至寺門內有方池,石橋間之 水,泠然沉碧,雙泉交會處也。上有銀杏二株,大十數 圍,至三層殿後,乃得泉源。西泉出石罅間,經茶堂兩」 廡,繞霤而下,會於前之方塘,是名香水也。有樓,登之 可臥看諸山,右有偃蓋松,可蔭數畝。故老云:「金章宗 游覽之所,凡有八院」,此則香水院也。

《實錄》。「景泰七年十月以故太監李德所建靈福寺併 園地,賜錦衣衛百戶李安為香火院。」

《帝京景物略》:「韓延壽墓在罕山之南,磚甃阜高以丈,

非漢磚也。《志》云有故碑剝落,今碑不復存
考證
《長安可游記》:「自南山磨石口登海會寺,寺當山缺,遠

見盧溝橋在數十里外,橋柱歷歷可數。」

《帝京景物略》:「從磨石口西過隆恩寺,寺金大定四年 秦越公主建,名昊。」寺。正統四年,太監王振修之,改 今名。

《長安可游記》:「隆恩寺一檜一松,絕奇古。殿後大士,云 是唐遺像。又有修竹百竿,一亭據之,繞以流觴曲水。」 《燕都游覽志》:「隆恩寺在海會寺南,金大定中秦越公 主刱殿中供器,皆大內舊銅物也。後有滲金佛三大 士,一云是唐時所造。又有小軒蠟梅一株,甚大,江南 亦不多得。」

《黑達事略》:「忒沒真之墓在盧溝河之側,山水環繞,插 矢以為垣,邏騎以為衛,闊踰三十里。相傳忒沒真生 於此,故死葬於此。」

《燕都游覽志》:蘇軾詩曰:「北渡桑乾冰欲結,心畏穹廬 三尺雪。南渡桑乾風始和,冰開易水應生波。」葢桑乾 下流為盧溝,以其濁,故呼渾河,以其黑,故呼盧溝。燕 人以黑為盧水,本一也。

《長安客話》:「盧溝橋,金明昌初建。正統間重修,長二百 餘步,左右石欄刻獅子數百枚,情態各異。」

《戴司城集》:「盧溝有石橋,橫跨二百餘步。橋上兩傍皆 石欄,雕刻石獅,形狀奇巧。金明昌間所造,兩崖多旅 舍,以其密邇京師,驛通四海,行人使客,往來絡繹。疏 星曉月,曙景蒼然,亦一奇也。」

《潞水客談》:「桑乾水發源於渾源州,經保安之境,則自 懷來夾山而下,至盧溝橋狼窩地方衝溢為患,漫至 彰義門,先朝屢經修築,為費不貲。今保安境上聞有 用土牛逼水成田者,若督責有人,多方招募,使桑乾 上流皆引水成田,則豈惟保安之田恃以無患,而懷 來以下水患亦殺矣。」

《黃圖雜志》:元時盧溝橋畔有符氏雅集亭,見蒲道源 《閒居叢槁》。袁桷《清容居士集》謂之「酒亭。」貢奎《雲林集》 謂之「野亭。」袁詩云:「茅屋疏煙報午雞,金沙清淺水亭 低。」則謂之野亭可也。貢詩云:「粲此一畝宮,而有靜者 居。濁醪得釀法,好客時與俱。」則謂之酒亭可也。 《破夢間談》:盧溝曉月為畿輔八景之一。崇禎三年後, 風景蕭條,議者謂此畿輔咽喉,宜設兵防守,又須築 城以衛兵。於是當橋之北規里許為斗城。局制雖小, 而崇墉百雉,儼若雄關。城名「拱北。」二門南曰「永昌」,北 曰「順治。」刱於崇禎丁丑,特設參將控制之。

《辛齋詩話》:盧溝河畔,元有符氏雅集亭。蒲道源詩:「盧 溝石橋天下雄,正當京師往來衝。苻家介側敞亭搆, 坐對奇趣供醇醲。又有野亭,見貢仲章《雲林詩集》。今 一望,礓礫并居民,亦寥寥也。」

《薊丘集》:「盧水在帝京西南,其北有村曰青菰,入谷一 里,有何將軍別業。」

《湛然居士集》仰嶠叢林為燕京之最。泰和中,主事僧 奏請萬松老人住持,上許之,萬松忻然奉詔。其後章 廟秋獵於山,主事輩白師:故事,車駕巡幸本寺必進 珍玩,不爾,則有司必有詰問。師曰:「富有四海,貴為一 人,豈需吾曹珍貨哉?」手錄偈一章,有「成湯狩野恢天 網,呂尚漁磯浸月鉤」之句,詣行宮進之,大蒙稱賞。翼 日,章廟入山行香,屢垂顧問,仍御書詩一章遺之。車 駕還宮,遣使賜錢二百萬。使者傳敕,命師跪聽。師曰: 「出家兒安有此例?」竟焚香立聽詔旨。

趙孟頫《仰山棲隱寺滿禪師碑》略:「師名行滿,字萬山, 俗姓曾氏。其先出東魯曾子。後祖仕江右,遂為太和 人。至元庚辰,至仰山,有會心處,遂留薙髮,禮澤菴為 師。參學四方,雲門、臨濟皆得其髓。大德癸卯,學者請 師歸舊隱,聲聞大振。武宗在北邊,下令施鈔萬貫,造 文殊菩薩像,思幸其寺,賜號佛慧鏡智普照大師。今」 有司作尊勝塔於東嶺,及建「明遠」、「觀光」二亭,以備臨 幸。葢棲隱寺始建於遼,至師為二十六代云云。《銘》不 具載。

《長安客話》:「盧溝橋西北三十里為灰廠。出灰廠入山, 兩壁夾徑,行百折徑盡,始見山門。有高閣在山中央, 可望渾河。葢山麓至中板橋僅十餘里爾。閣後有軒 庋,巖上折而右即戒壇。壇在殿內,甃石為之,中有高 座,為每年設戒之地。周圍皆列戒神,四月八日,游僧 畢集聽戒壇刱自隋唐間,國朝重建,遼、金時所植松」 具在。

《瀟碧堂集:戒壇》:「入山二十餘里,始見山門,壇在殿內 閣前,古松四株,翠枝穿結,覆葢一院。」 《墨響齋集》:「登獅子巖,凡十八轉,始及戒壇。壇為景皇 帝區,畫地開山,即鵝頭法師名道孚者。」

《燕都游覽志》:戒壇在西山最深處。渡渾河西行可二 十里,兩厓中通一徑,丹林黃葉與青巒碧澗錯出如 繡。遠望西北一峰如靈壁石,以為戒壇必在其下。過 永慶菴,呼山僧問之,曰:「極樂峰也。」西行不五里,石闌 丹壁,已至寺門。寺肇自唐武德中,舊名慧聚,至明正 統乃易名萬壽殿。墀四松,離奇夭矯,皆數百年物。折而北,一坊西向,額曰「選佛場。」殿宇宏麗,闌楯參差。壇 上殿中以白石為之,凡三級,周遭皆列戒神。出壇而 南,至波離殿。殿前《遼》、金碑各一,皆波離尊者行實也。 有太古洞最勝。列炬而入,百乳千螺,俱成佛像,不知 其深幾里也。

《帝京景物略》過永慶菴一里,為萬壽戒壇。正統中,如 幻律師說戒於此。殿外金、遼碑各一。上千佛閣,俯渾 河正曲,句其三面如玦然。閣之下,幻師安禪處,其遺 衣缽藏焉。西上石徑,上極樂峰,道也。觀音洞,大於室。 化陽洞,洞口垂藤幕之。秉炬入,如眢井。半里,有龍躍, 有魚游,有獅坐,石乳所凝也。再入,有石佛危坐。西罅 一穴,冥冥然,下與渾河通。洞一名龐涓洞。又有洞名 孫臏者,在此洞西,其廣二十笏,一石龜伏焉,二子師 鬼谷,在扶風。然臏,故燕人房山上樂村有《孫臏墓碑 誌》存焉。以二洞故,指山下枯澗為馬陵川,是山適名 馬鞍,謬也。西又五里至極樂峰,峰下亦有洞,石乳痕 滴,終歲人無至者。

《長安可游記》:「潭柘寺東,有泉出石罅中,黃葉白雲繚 繞其上,疏其滯葉,泉響益琤琤不絕。」

《春明夢餘錄》:潭柘寺,晉曰嘉福寺,唐曰龍泉寺。舊志 謂有柘千章,今無矣。燕人諺曰:「先有潭柘,後有幽州。」 此寺之最古者也。

《問次齋稿》:「潭柘寺,相傳寺趾本青龍潭,上有柘樹,祖 師開山,青龍避去,潭平為寺。」今殿壁猶是遼、金前所 繪。

《耳譚》:西山潭柘寺殿中二蛇長五尺餘,名「大青」,二青 藏紅篋中,篋標「護法龍王。」蛇無定止,或自逸野中,鳴 鐘則至,恆自篋穿罏足交蟠供桌上。

《緱山集》:「潭柘以一培塿當群山心九峰扆而立焉。」兩 殿鴟工絕,金元時故物也。

《帝京景物略》:潭柘寺去都西北九十里,徑羅㬋嶺,行 藂棘中,赭山四合里許,一山開,九峰列見。寺雙鴟吻, 今佛殿基故潭也。華嚴師時,潭龍聽法,一夕大風雨, 潭則平地兩鴟吻湧出,今殿角鴟也。柘今已枯,長不 盈丈。寺有青蛇,大如盌,長五尺,僧能馴擾之,呼曰「龍 子。」妙嚴公主持觀音文禮大士拜,痕入磚額,手足五 體皆印。歲久磚壞,兩足痕存。萬曆壬辰,孝定太后匣 取入覽,後遂匣藏之。紫柏係以贊像四,林立大士,前 左,前元世祖,右前其后,左次其子,右次妙嚴也。妙嚴 祝髮於是塔,是山之下。寺碑六:金碑二:明昌五年僧 重玉詩,「大定十三年楊節度記」;《元碑》二:至正八年葛 天麟記、至正某年危素記。明碑三:「正統某年,胡濙記。 弘治十年,謝遷記。萬曆中,紫柏送龍子歸潭文也。」寺 晉、梁、唐、宋代有尊宿,而唐華嚴為著。元至正間,順帝 賜雪磵酒,皇妹致膳。明永樂間,則姚少師道衍,萬曆 間則達觀大師真可。寺先名嘉福,後名龍泉,獨潭柘 名傳久不衰。

《紫柏禪師語錄》:「潭柘寺有元妙嚴公主拜甎,雙趺隱 然,幾透磚背。相傳妙嚴為元世祖女,削髮居此,日禮 觀音不輟,遂留此跡。萬曆壬辰,孝定皇太后欲經懿 覽,貯以花梨木匣,迎入大內,後復送歸寺。」

游業潭柘山。環山無柘,惟殿左有枯株,久仆,云是龍 淵遺蹟。寺碑,胡尚書濙文,夏太常昶書也。寺肇於唐, 重飭於金,大定間,元燬於兵,國朝宣德初更拓,賜名 「龍泉寺。」

《帝京景物略》:雀兒菴在潭柘後山五里。金章宗幸此, 彈雀,彈發不虛。章宗喜,即行幄為菴,曰「雀兒。」後方僧 來住,以臆造佛母孔雀明王佛像,遂更孔雀菴。然人 呼「雀兒菴」如初。

《帝京景物略》:「府西一百二十里,由王平口過大漢嶺, 扺沿河口元女廟,是百花山足也。」

「長安,《可游記》。」由門頭村登山,數里至潘闌廟,三里上 天橋。從石門進,二里至孟家衚衕,民皆市石炭為生。 三里至流水壺泉。自石罅分流灌園,扳磴三里至官 廳路,凡十七折至風口巖。兩山踞立如門,有菴房數 間,徑十字道。踰磴數里折而下為王平口,山坳多核 桃樹,石壁峭削如碧玉。又數里至齋石臺,路亦峻。又 數里,至板橋,村莊多以石板覆屋。至千軍臺,四山空 翠,欲濕衣裾。出谷二里許,為王老菴,石澗淙淙有聲。 十五折,見高松如葢出天際,乃大漢嶺也。踰嶺有大 士殿,松下石碑字俱蝕不可辨。盤曲而下,數里至泥 窩。三里上楊家臺,徑頗平。又里許,下坡入山谷,有澗 水浸山根,石皆赤,亦有碧者。從亂石「徑中行二里,出 谷為軍下村,溪澗十丈餘,平沙細石,流水分兩村下, 引入地畦。」再北有石廟,自廟涉澗,則西河村也。又二 里為龍王廟,相近有守禦城。出小西門,元女廟在焉。 《四鎮三關志》:「王平口正城一道,上四口俱弘治年建。」 《帝京景物略》:「渡石澗,上馬闌山,折旋左右,至法幢菴 五里,可容騎。又五里」,籬徑坦然矣。妙菴也。

《長安,可游記》:「出沿河守禦城西門,渡石澗,進馬闌山,

曲折上坂,石子磊磊,難步陟,至法幢菴。又五里,至馬
考證
闌村,登三大士閣,一松高十丈餘,歷磴而上,三里許,

翠峰壁立。又二里,扳躋叢木中,再上,見籬徑石垣,乃 妙菴也,中設大士像。」

《長安可游記》:「自妙菴從嶺西折,路甚狹。數里上千佛 山,一名黑風山。又數里為觀音山。再上為大悲厓,旁 有仙人橋、菩提樹,樹已遭伐矣。又上為望海石,嶔崟 巉峭,踰嶺凡七,見有石壁峭立,為鶴子山,路更險仄, 達千佛巖,怪石攢簇,多似人形。坐視觀音山,如在懷 抱間。」

帝京景物,略度閻王鼻,行百花中,一里,登菩薩頂,是 百花山頂也。下菩薩頂,又入百花中。東龍王頹廟,北 大士殿,下千佛巖,花被逕八里多于前。過白水菴,行 泉聲。二里一松標瑞雲寺,寺即五代時李克用建亭 故處,俗曰百家寺也。寺有摩訶祖師法身,有摩訶煮 石鐺,宣宗曾取視,賜以龍袱歸寺。有摩訶摔龍石,龍 逸,祖師追摔之,今龍迹宛在石也。 《長安可游記》。下坡之半,山花較初登為多。折而西為 龍王廟,廟已圮,惟殿僅存五龍王分列,中供龍母。北 折為大士殿。下厓取道瑞雲寺,約八里至白水菴,山 名菩薩巖。又行里許,有巨石當路,界於澗中。遠見一 松映對,即瑞雲寺也,俗呼「百家寺。」入禮摩訶祖師,山 僧出《摩訶鍋相》示,黑潤如古銅鐺。僧言:「曾三入大內 供養。」出寺,度小橋,下菩薩厓,二里為曹村,又數里至 史家營,煮沙之人皆聚於此。

《燕山叢錄》:「宛平縣史家營太山有石如臼,相傳昔有 仙人居此臼中,每日產米,隨寺眾多少,取給不乏。後 有僧厭其險峻,鑿石穴通之,穴成而米絕。」

《淥水亭雜識》:「駕到口」,在西山。其曰「駕到,不知何年事。」 《辛齋詩話》:西山巖麓,無處非寺,游人登覽,類不過十 之二三爾。王子衡詩:「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中內 臣作。」何仲默詩:「先朝四百寺,秋日遍題名。」鄭繼之詩: 「西山五百寺,多傍北邙岑。」其後增建益多,難以更僕 數矣。

《金史章宗紀》:大定二十九年六月,「作盧溝石橋。明昌 三年三月癸未,盧溝石橋成。」

《淥水亭雜識》:「齋堂村在西山之北百餘里,產畫眉石 處也。」元豫章、熊皆有詩送之。原功詩云:「先生去隱齋 堂村,境趣佳處如桃源。西出都門二百里,山之盩厔 水浩亹。一重一掩一聚落,一溪十渡深而渾。羊腸險 逕掛山腹,蜂房小屋粘雲根。立當阨塞若關隘,視入 衍沃同川原。市朝甚邇俗塵遠,土產雖少人煙繁。鉏」 畬𢓃陸宜菽麥,樹柵作圈收雞豚。園蔬地美夏不燥, 煤炭價賤冬常溫。前年熊郎入賣藥,施貧者藥人感 恩。熊君攜笈今就子,繞舍木葉書繽繙。崇真真人又 繼往,況是偓佺之子孫。紫簫夜吹遼鶴至,林響谷應 松風喧。登高東望直沽口,海日湧出黃金盆應憐 「倩戀象闕,坐羨龐公歸鹿門。」仲舉詩云:「燕垂趙際中 有村,正在西湖之上源。源頭落花每流出,亦有浴鳧 時在亹。隱君葺茅據幽勝,髣髴小莊如陸渾。環之蒼 松數十樹,拔出太古虛無根。攢峰疊壁何盤盤,地多 磽磝少平原。先生生計雖苦薄,最喜靜無人事繁。黃 精草肥朮苗脆,疆場有瓜牢有豚。吟詩作畫百不理, 一家笑語常春溫。功名祗遣世塗累,飽煖已荷皇天 恩。近聞京志將脫槁,貫穿百氏手自繙。朱黃堆案墨 滿硯,抄寫況有能書孫。雲晴輒尋羽客去,穀熟方來 山鳥喧。土床炕煖石窯炭,黍酒香注田家盆。要知精 舍白鹿洞,不待公車金馬門。」元之《大一統志》卷帙繁 富,攷證亦綦詳矣。而自得復撰《燕京志》,仲舉謂其「貫 穿百氏,必有出於《大一統志》之表」者,惜乎其書之不 傳也。

《芹城小志》:「永陵享年既久,妃嬪獨多,妃三十人,惟榮 安閻貴妃、端和王貴妃、馬貞妃、楊榮妃,葬昌平之嶴 兒峪。其餘葬西山紅石口者,包宜妃、陳靜妃、何睦妃、 王麗妃、王莊妃、褚安妃、張常妃、彭安妃、高正妃、耿平 妃、吳定妃、李順妃、王懷妃、張安妃、于宜妃、宋宜妃、諸 靜妃、張和妃、杜莊妃、王康妃、趙懿妃、陳雍妃、文恭妃」, 葬峰峪口者,張德妃、王徽妃、沈安妃、嬪二十八人。葬 紅石口者,王懷嬪、黃御嬪、趙婉嬪、馬常嬪、楊常嬪。有 二《劉常嬪》。有二《張常嬪》:有二劉康嬪、傅常嬪、張昭嬪、 武常嬪、郭寧嬪、田靜嬪、高安嬪、孟安嬪、宋麗嬪、任和 嬪、王常嬪,葬峰峪口者,王莊嬪、韋惠嬪、陳常嬪、王宜 嬪、張淑嬪、姜肅嬪、王裕嬪,而自后以下,以罪廢死者 不與焉。

《西山紀遊》:「萬壽寺在馬鞍山山後,一峰遙聳如紫駝 峰,是為極樂峰。遼時祖師法均說戒於寺,加壇焉。崇 階三墄以百,廣甚,容受戒者無算。遺缽是藏,塔於壇 下。塔傾,得舍利的礫如雨,緇徒什襲,乃得諦觀。寺又 多松,率數百年物,出寺門不判。里偃松一株尤奇。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