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28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二百八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二百八十二卷目錄
萊州府部彙考二
萊州府城池考
萊州府關梁考
萊州府封建考
萊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二百八十二卷
萊州府部彙考二
[编辑]萊州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掖縣附郭。〉
萊州府城池 磚城,洪武四年,萊州衛指揮使茆貴建,後圮壞日甚。萬曆二十六年,朝鮮倭警,萊州道盛稔等修。周九里有奇,高三丈五尺,闊二丈。門四:東曰「澄清,南曰景暘,西曰武定,北曰定海。」 城下為池,深二丈,闊倍之。
外州縣
平度州城池 「舊土城,洪武二十二年知州劉厚築,周五里有奇,高三丈,闊一丈五尺。門三:東曰迎陽,南曰永定,西曰安慶。」 池深九尺,闊倍之。成化十二年,知州林恭、崇禎十年,知州杜志攀「重修石城,高闊皆加三尺,三門樓櫓,煥然一新。」 濰縣城池 ,「漢時土築,周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闊一丈五尺。門四:東曰朝陽,南」 曰「安定」 ,西曰「迎恩」 ,北曰「望海」 ,各有譙樓,四隅有角樓,環繞四圍,池深一丈五尺。正德七年,流賊陷城,本府推官劉信重修。崇禎十二年,知縣邢國璽甃石城,高四丈有奇,厚二丈五尺,周圍一千三百四十九丈有奇,垛口凡一千六百有奇。正樓五,角樓二,敵臺二十八,堡屋炮房間之甕城三。北門舊無甕城,乃起空心樓一,池闊二丈,深五尺,衛以崇牆。東門外借白浪河為池,沙虛善崩,每秋水瀑漲,危城虞圮。後郭知縣大起堤垻,堅厚可恃,今亦稍圮矣。
昌邑縣城 。土城,周圍五里有奇,高一丈八尺,闊一丈五尺,隍池闊二丈二尺,深九尺半。宋建隆三年建,門三:東曰東興,西曰西成,南曰「迎恩」 ,每門樓各三楹。堡十二。元至元十一年重建,增角樓四。明正德六年,值流賊之變,本府同知劉文寵重修。嘉靖中,知縣李天倫重增東南角樓,並繕完各堡。萬曆初,知縣侯鶴齡修補,增添甕城,建三外門,城池益高深其制。三十八年,河決浸城,知縣卜有徵重修,將三門俱改,東曰「映瑞」 ,西曰「迎禧」 ,南曰「延爽。」 崇禎十三年易土城為磚城,加高三尺,闊五尺。
皇清順治七年,濰河決,浸坍東門,知縣劉偉改「東門。」
南向題曰「永順」 ,西曰「重慶。」
「膠州城池 ,明初止有土城。後千戶袁申義乃重營城郭,即于舊址外甃以磚石,周環四里許,計四百八十二丈六尺。高二丈五尺,臺廣丈餘。城築八百八十濠,周圍五百七十八丈,闊三丈,深一丈五尺。闢為三門:東曰迎陽,南曰『鎮海,西曰用成。門上有重樓,樓角三間,城四隅各有角樓三間。巡城窩鋪舊為十七,今省』」 為「八。」 正德中,城漸傾圮,萬曆初重修。
皇清順治十六年,城東門迤南崩塌數十丈,知州趙
「民善重修。」 康熙七年,地震傾頹,城無完垛,知州孫蘊韜詳請修葺。
高密縣城 舊土城,元至正十二年,知縣秦裕伯築,周三里有奇,高二丈五尺,闊一丈二尺。門四:東曰「廣惠」 ,西曰「通德」 ,南曰「永安」 ,西南曰「保寧。」 池深一丈,廣倍之。嘉靖二年,以屢經寇患,知府郭五常始以磚築。萬曆二十年,知縣范垣復增設敵臺、後隍、崇堤。
即墨縣城 舊土城,元至正十一年,知縣呂俊築,周四里,高一丈六尺五寸,闊丈餘。門三:東曰「朝海」 ,南曰「環秀」 ,西曰「通濟。」 上各建重樓,四隅有角樓,池深七尺,廣二丈。正德六年,流賊逼境,知縣高允中重建。萬曆二十八年,因倭警,知府龍文明、知縣劉應旂易土以磚。
「王徐寨城 甓甃周二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南北二門,池深八尺,廣一丈,在府東北八十里。」 「馬亭寨城 石城周二里,城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南北二門,深八尺,廣一丈,在府東北六十里。今圮。」
竈河寨城 磚城。周二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南北二門,池深八尺,廣一丈。在府北五十里,今圮。
馬埠寨城 周二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南北
二門池深八尺,廣一丈,在府西二十五里,今圮靈山衛城 。磚城,洪武三十五年建,周三里,高二丈五尺,門四,池深一丈五尺,闊二丈,在膠州東南九十里。
夏河寨城 石城,周三里有奇,高一丈七尺,闊二丈五尺,門四池深六尺,闊一丈五尺,在膠州西南。
鰲山衛城 磚城,洪武二十一年,魏國公徐輝祖開,設指揮僉事廉高建。周五里,高二丈五尺,門四:東曰「鎮海,南曰安遠,西曰迎恩,北曰維山。池深一丈五尺,廣二丈五尺,在即墨東四十里。」 即墨營城 土城,「在縣北十里,宣德八年建,周四里,高一丈五尺,闊一丈五尺,門四。」
雄崖所城 在即墨縣東北九十里。
張家寨城 土城,在即墨縣西南五十里里仁鄉陰島社。周二里,高二丈一尺,闊一丈。
樓山寨城 ,土城,即墨縣南四十里里仁鄉南曲社,周二里。
金家嶺寨城 在即墨縣南七十里仁化鄉浮峰社,周二里。
子家莊寨城 在即墨縣東南九十里仁化鄉鄭畽社。
蕭旺莊寨城 在即墨縣東南五十里海潤鄉蕭旺社。
走馬嶺寨城 ,在即墨縣東北九十里移風鄉顏武社。
羊山寨城 ,在即墨縣東北一百里移風鄉興仁社。
大港寨城 在即墨縣東北六十里海潤鄉皋虞社。
栲栳島寨城 在即墨縣東北九十里移風鄉興仁社。
田村寨城 在即墨縣東北九十里移風鄉古清社。
萊州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本府。〈掖縣附郭。〉
迎仙橋 在府城東門外。
南陽河橋 在府南一里。
掖河橋 在府西二里
遠西河橋 在府西二里。
三里橋 在府南三里
小石橋 在府東十三里。
大石橋 在府東二十五里。
郎村橋 在府西二十里。
白沙橋 在府南三十里。
沙河橋 在府西五十里。
萬歲橋 在府東北三十里。俗呼「萬河橋。」 朱河橋 ,在府東北六十里。
六灣橋 在府西北二十七里。
平度州
雙鳳橋 在州城西,四面通衢。
石橋 在州十里店北
新河橋 在州西北八十里膠河。河因海潮汐消長,舊聯舟為橋。明嘉靖十年,副使王獻建以石。
沽尤橋 在州東八十里,夏秋野水泛漲不一,難于建橋。抵冬水涸,伐木為之,夏秋作筏以渡。近
皇清康熙年間,李道人創修石橋為「平度。」膠州。即墨。
三處通衢
呂橋 在州東八十里
濰縣
通濟橋 在縣東門外,跨白浪河,一名「白浪橋。」 金大定間建,歲久傾圮,邑人陳調元重建,改名「青龍。」
臥龍橋 在縣北門外二里許,跨白浪河流。飯橋 在縣西北二十里。創建無考。故老相傳,「水面浮飯一包,造橋者食之,因名。」
一空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元大德間建安定門外石橋 。明正德中邑人陳卓建。迎恩橋 在西門外。明嘉靖四十二年道人孫教雲募修。
東于河橋 在縣東北五里許。
昌邑縣
陶埠橋 在縣東八里,跨濰水上,居民自造小橋。
石灣橋 在東北十五里,跨濰水上。每年十月派社夫草木建造。
王。橋 在縣南十五里,跨浮糖河,今置石橋
塔堤橋 在縣西南二十里,跨張固河,居民自造小橋。
金臺橋 在縣南四十里,跨濰水,居民自造草橋。
陸莊橋 在縣東北三十里。居民自造小橋。
皇清順治十八年,知縣黨丕祿創建「石橋。」
于莊橋 在縣東三里東山下,跨濰水,居民自造草橋。
新河橋 在縣東北五十里。河接渤海,每遇東北風,河水潮渰,草橋屢造屢壞。明嘉靖間,海道副使修石橋,後為海水衝渰。今仍民間打造。《膠州》
雲溪橋 在州南門外,跨雲溪上,舊名唐灣橋。明天順中,甃以石為「三虹」 ,易今名。嘉隆中重修,改為「五虹。」 天啟二年,僧宗收復募修,名曰「東新橋。」
皇清順治九年重修,改為「七虹」,名曰「海寧橋。」
乾石橋 在州東門外
石橋 在州西門外,與雲溪橋相望。
皇清順治十五年重建。
沽河橋 在州東北三十里。
新河橋 在州東三十里。
洋河橋 在州南三十里。
進士橋 在州南門迤東。
高密縣
通濟橋 在縣東門外,跨小康河。
鋪東橋 在縣東半里
龍灣橋 在縣東八里
大呂橋 在縣東十里
王黨橋 在縣東十五里。
張魯橋 在縣東二十五里。
永安橋 在縣南門外
陽溝橋 在縣南十里
柳溝橋 在縣西十五里,青奇要路。知縣唐允中分置石橋十餘處,以便往來。
里仁橋 在縣西四十里。
長落橋 在縣西六十里。
河流橋 在縣北八里
亭口橋 在縣北四十里,跨濰水。
即墨縣
淮涉河橋 在縣南半里。
近西橋 在縣西郭外
天橋 在縣西南十五里。
長直橋 在縣西北三十里。
仙人橋 ,在縣東南五十里,太平宮獅子峰下。潑石橋 ,在縣東六十里。
大橋 在縣東北十里
遠西河橋 在縣西三里。
沽河橋 在縣西北六十里。
流河橋 在縣東北六十里。每于九月,居民合力作之,夏初則撤去。
石橋 在縣南城陽
萊州府封建考 府志
[编辑]夏
寒 䢵姓。伯明氏之讒子弟曰「浞,夏之時封于寒。羿篡夏,任之以為相。浞行媚于內,而施賂于外,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內外咸服,乃殺羿而代之。夏遣臣有鬲氏收斟灌、斟尋餘燼,滅浞,主少康。」 漢之平壽縣有寒亭,今濰縣是也。
斟尋氏 。夏同姓諸侯,仲康之子,后相所依,浞命于澆,滅之。《漢書》曰:「斟尋在北海縣。」
過 猗,縣姓,寒浞處。其子澆于過、豷于戈。靡既滅浞,立少康,少康乃滅澆于過,后杼滅豷于戈,有窮由是遂亡。過在今萊州府掖縣有過鄉,有過亭。戈在宋鄭之間。
甲父 ,炎帝後。今昌邑東南有甲父亭。又甲父在《單傳》有甲父之鼎。
周
太公望呂尚 從武王以平殷亂,封于齊,都營丘。今濰縣南三十里有營丘城,即古齊國,至春秋時,滅萊有之。
州 ,姜姓,公爵。《春秋·桓公五年》,州公如曹。《左傳》曰:「淳于公如曹」 ,州公都淳于也。六年,自曹來,不復州,亡而杞遷居之。陽城淳于縣是今高密安丘之境。
萊 姓未詳。或曰姜姓,炎帝之後,子爵,蓋東方彝國也。《禹貢》「萊夷作牧。」 太公就封時,亦嘗間周室未定,起兵來爭營丘。《春秋》:襄公二年,齊伐萊,萊使正輿子賂夙沙、衛馬牛皆百匹,齊師還六
年,齊晏弱圍萊,環城傅于堞。萊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圍棠,滅之,遷于郳。萊在今登州黃縣。莒 ,嬴姓,子爵,出自少皞之後《茲輿期》,武王封于莒,初都介根,後徙今莒州。
介 ,東彝國也。曉鳥獸言。《春秋》「魯僖公二十九年,介君葛盧兩朝于魯,葛盧聞牛鳴,知是生三犧」 ,皆用國在城陽黔陬縣,今膠州。
漢初
膠東王田市 ,田儋子。項羽分齊為三國,以市為膠東王,都即墨。後田榮殺齊王田橫,田榮與項王戰,敗死,項王復立田假為王。榮弟橫立榮子廣為王,攻假,假走。廣立三年,為韓信擊殺,國遂屬漢而為郡縣。田橫自立為齊王,戰敗,走保海島。漢高帝既定天下,遣使召之,橫自剄,帝以王禮葬之。
漢
《齊悼惠王 》高祖微時外婦之子肥,六年封為齊王,食七十餘城。薨,子哀王襄嗣。薨,子文王則嗣。薨,無子,國除,地入于漢。文帝憐悼惠王適嗣,乃分齊為六國,盡立前所封悼惠王子列侯現在者六人為王。子揚虛侯將閭為齊王,都臨淄;子安都侯志為濟北王,都濟北;子扐侯辟光為濟南王,都東平;子武城侯賢為菑川王,都劇子;平昌侯卭為膠西王,都高密;子白石侯雄渠為膠東王,都即墨,與故城陽凡七王。將閭立為齊王。吳楚反,齊王狐疑城守。膠西、菑川、濟南三國兵共圍齊。欒布等兵至齊,擊破三國兵,解齊圍。已而復聞齊初與三國有謀,將欲移兵伐齊。齊王懼,乃飲藥自殺。景帝愍其以迫劫有謀,非其罪也。乃諡為孝王。復立其太子壽于齊,是為懿王。續齊後。卒,子厲王次昌立,為主父偃所搆,自殺,無子,國除。改為齊郡。齊國凡六傳七十六年。膠東王即齊悼惠王子雄渠。孝文十六年以白石侯進封膠東王,都即墨,食即墨、昌武、下密、壯武、都、秩、挺、觀陽、鄒、盧八縣。孝景三年,坐同吳楚反,伏誅,國除。膠東國凡十一年,地入于漢,為《膠東郡》。
膠西王 齊悼惠王子卭,孝文十六年,以平昌侯進封膠西王,都高密。孝景三年,坐同吳楚反,伏誅,國除。膠西國凡十年,地入于漢,為膠西郡。膠西于王 ,景帝子,名寄。武帝自膠東王立為太子。中元二年,遂封寄為膠東王。淮南王安謀反時,寄微聞其事,私作兵車,簇矢戰守,備淮南之起及吏治淮南事,辭及之。寄于上最親,意自傷,發病而死,不敢置後。于是上聞寄有長子賢,母無寵,少子慶,母愛乖,寄常欲立之,為非次,因有過,遂無所言。上憐之,立賢為膠東王,奉康王祀,而封慶為六安王,王故衡山地。膠東王賢立,卒,是為哀王。子戴王通平立。卒,子項王音立。卒,子共王授立。卒,子殷立。王莽時絕。膠東。凡六傳,一百五十八年。
昌邑哀王 ,武帝子,名髆。天漢四年立。卒,子賀立。昭帝崩,無嗣。大將軍霍光建議,徵典喪,即皇帝位二十七日,以淫亂廢歸故國,賜湯沐千戶,國除,為山陽都。今按:昌邑國,即前山陽國諸縣也。都昌邑,故曰昌邑,在今金鄉縣。昌邑再傳凡二十四年。
高密哀王 ,名弘,廣陵厲王小子,武帝孫也。宣帝本始元年,封為高密王。高密,故膠西也,今高密等五縣。哀王立。卒,子項王章立。卒,子懷王寬立。卒,子慎立。王莽時,絕。高密四傳凡八十二年。都昌侯朱軫 以舍人從起沛,以騎隊帥先降翟王,虜章邯功侯,傳率詘偃。辟疆無後,國除,元孫復家。
曲成侯蟲達 ,以曲成戶將率三十七人從起碭,至灞上,入漢,定三秦,破項籍侯,四千戶。《楚漢春秋》作「掖侯蟲達」 ,蓋改封也。掖與曲成,昔屬東萊郡。《漢書》註:曲城有萬里沙。今萬里沙乃在掖縣東北三十里,蓋曲城併入掖也。皋柔坐罪論。鬼薪宣元孫復家。
壯武侯宋昌 ,以家吏從《高祖》起山東,為代中尉,勸文帝驂乘,入即位,侯,一千四百戶。孝武四年,有罪,奪爵為關內侯。
平度侯行 ,菑川懿王子傳慶忌,師軍《欽宗》。嘉稻侯定 ,《齊孝王將閭》,子傳「陽都《咸閱》」 ,永王莾時絕。
皋虞侯建 ,膠東康王寄之子,景帝之孫,武帝時封。傳定褒勳顯樂,王莽時絕。
博陸侯霍光 ,先事武帝,以覺得謀反者馬何羅功侯,三千戶。中輔幼主,昭帝益封,邑萬戶。後事宣帝,益封二萬戶。傳禹謀反,族誅,國除。
溫水侯安國 ,膠東哀王賢之子,寄之孫,昭帝時封。坐上書妖言免膠東國,都即墨縣。即墨東四十里有溫泉。封溫水侯者,蓋取諸此。
「高陽侯並 」 ,淮陽王欽之子宣帝之孫成帝時封。
膠東侯恁 《高密》項王章之子武帝之元孫成帝時封。
「密鄉侯林 膠東項王之子,成帝時封。傳欽敞高密侯 」 高密哀王弘之子,武帝之曾孫,成帝時封。「高密」 即膠西也。
東漢
北海靖王興 ,齊武王縯次子。建武二年,封為魯王,以嗣光武兄仲後。後徙為北海王,食劇等十八縣,傳敬王睦。睦少好學,能屬文,作《春秋旨義終始論》及賦頌數十篇,又善書。卒,哀王基立。永平十八年,封基二弟為縣侯,二弟為鄉侯。建初二年,又封基弟毅為平望侯。卒,無子,肅宗憐之,不除其國。永元二年,和帝封睦庶子斟鄉侯威為北海王,奉睦後。立七年,威以非睦子乂,坐誹謗,檻車徵詣廷尉,道自殺。永初元年,鄧太后復封其孫壽光侯普為北海王,是為項王。延光二年,復封睦少子為亭侯。普卒,子恭王翼立。卒,子康王立,無後。建安十一年,國除。
「《不其》侯伏湛 」 字惠公,建武六年,由陽都侯徙封。
膠東侯賈復 ,南陽冠軍人,為縣掾。下江兵起,復亦聚眾數百歸漢。後北渡河,從光武擊青犢五校群盜,破之。「帝即位,為執金吾,封冠軍侯。」 渡河攻朱鮪,降之。建武二年,益封穰、朝陽二縣。十三年定封膠東侯。
高密侯鄧禹 ,南陽新野人。以杖策從軍,渡河運籌,將兵入關,拜大司徒。建武元年,封酇侯,食邑萬戶。二年,更封梁侯,合四縣。十三年,以功高定封為高密侯。永平元年薨,諡「元侯。」
晉
東萊司馬蕤 ,攸子。出繼遼東王定國,文帝子,後徙封東萊。齊王冏既秉政,蕤密謀廢冏,罪死。高密文獻王恭 ,宣帝弟。武帝受禪,封隴西王,邑三千二百戶,後改封高密王,邑萬戶。傳孝略、恭王俊、敬王純之、恢之,宋受禪,國除。
魏
北海王詳 ,字季豫。太和九年封。後拜光祿大夫,兼侍中。車駕南伐,詳行中領軍,留守。高祖崩,顧命詳為司空輔政。世宗覽政,遷侍中、大將軍、錄尚書事。專政既久,以貪縱被逮,暴死。
後周
萊王《宇文衍 》宣帝子。
唐
東萊郡王泰 ,因太子承乾與泰交惡,謀反,廢立晉王治為皇太子,貶魏王泰為東萊郡王。《宋》
萊國公寇準 ,字平仲,下邽人。少英邁,通《春秋》三傳。十九舉進士。太宗時,由參知政事罷知鄧州。真宗即位,累遷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契丹入寇,請帝幸澶州,渡河御北城門樓,遠近望見,踴躍懽呼,聲聞數里。契丹氣奪,殺其將撻覽,契丹懼,請盟而去。後封萊國公。為丁謂所忌,貶雷州司戶參軍。卒。卒十一年,復太子太傅、贈中書令、萊國公,諡忠愍。皇祐四年,詔翰林撰《神道碑》,帝為篆其首曰《旌忠》。
東萊侯呂好問 以靖康之變,委曲為存社稷計,累遷資政殿學士。因先夢一東萊人,故封為東萊侯。紹興初,貶靜江。
明
高密康穆王 ,名當湄,魯莊王子。成化十九年封。子安簡王健栻子昭和王觀煐子嗣王頤封,無子,以叔鎮國將軍觀熤管理府事。
《平度王 》名載。「莊王子。」嘉靖二十四年封。
萊州府公署考 府縣志
[编辑]本府。〈掖縣附郭。〉
府署 在城中。明洪武元年建,天順、萬曆中相繼新修。中為正堂,兩翼為庫,堂之後為川堂,後為和衷坊。四知堂左右為耳房,東為鑾駕庫,西為尊賢堂,正北為內宅。正堂之前,東為吏禮房,收支以及課程諸科架閣庫。卷房偏南為軍器房,堂前為月臺,為御箴坊,又前為儀門。門外東西各角門一,左為土神祠,偏東為「州縣官廳南。」
為寅賓館,右為「我師祠。」 禮神祠。儀門前為大門,又前為古東萊坊、「申明」 、「旌善」 二亭,一在譙樓,一在府署東。
同知署 在堂東北
通判署 在堂西南
推官署 在堂東
經歷署 在通判署前
照磨署 在通判署前
司獄署 在堂前
稅課司署 在府治南,今裁。
陰陽學 在譙樓後
醫學 在府門東
僧綱司 在資聖寺
道紀司 在府治東南青羅觀。
慶豐倉 在縣東
王徐倉 舊在衛門前,今廢。附《慶豐》。
優老亭 在府學東
掖縣署 在府治東。明正統十年,知縣林茂建。中為正堂,兩翼為庫,堂,後為退廳,迤東為知縣宅,堂東為贊政廳,南為箴石亭,旁列六房。西南為獄,中為儀門。儀門之東為寅賓館,儀門之前為大門。旌善、《申明》二亭俱在大門外西。
縣丞署 在堂左
主簿署 在堂右
典史署 在縣丞署東
陰陽學 醫學
僧會司 道會司
察院 在治東南。明成化間建,萬曆中重修。布政分司 在治西南。明正統七年建。
按察分司 在治東南。弘治年間建。
分守海防道署 在治東南。弘治年間建。柴胡寨巡司署 在縣境。
海倉巡司署 在縣境
《城南驛 》《朱橋驛 》,俱裁。
預備倉 在縣治西南
社倉十二處:曰「朱橋集」 ,曰「沙河集」 ,曰「夏丘鋪」 ,曰「淇水鋪」 ,曰「杲村鋪」 ,曰「朱留」 ,曰「海鄭」 ,曰「郭西」 ,曰「馬邑鋪」 ,曰「郭家店」 ,曰「日道」 ,各廒三間貯穀。
施藥所 在「鼓樓前。」
演武場
養濟院 在縣治南。瓦房十三間,草房九間。漏澤房 在城東北乾河之陽。後因阻水,移于演武場後。萬曆二十六年,海防道于仕廉仍復故地。
澤民塋三 一在西南郭外,一在陽關西,一在漏澤園北,俱知府劉任置。
《瘞孤阡 》在城南郊內路東。
「《澤枯》處 」 ,在陽關迤西路北。
掩骼原 在城北五里堠路東。以上知府龍文明置。
外州縣
平度州署 在城內正北。明洪武二十一年,知州劉厚稍廣舊基,中為正堂,為後堂。正堂東西為耳房,為架閣庫。承發司右列六房,前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為土地祠;祠前為寅賓館。儀門外為譙樓,左右列「申明」 、「旌善二亭。」 自正德以及崇禎初,歷經賊毀官居民舍。後署州事通判朱逸泓始建堂三楹,暫為聽政之所。十一年,知州杜志攀重建臥房、東西廂房、書房。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州李芝蘭復建「五馬堂」,規制始。
備
同知署 ,在堂東。署經賊燬,同知尤學顏重建草舍。
判官署 ,在堂西,改為「吏目署」 ,俱草舍。
吏目署 在堂東南,今改為「羈候所。」
稅課司 在州治西南,今廢。
陰陽學 在州治東南。明洪武中建,今廢。醫學 在州治東南。明成化中知州林恭遷于東關,改為「惠民藥局。」
僧正司 ,在州西南圓明寺內。
道正司 在州城東北崇德宮內。
布政分司 舊在州西南。明成化中,遷于州治東。崇禎初,賊焚。十二年重修。
按察分司 在州東。明洪武初建,成化中重修,今廢。
府館 在州治西南,明成化中重建。
社倉 在「預備倉」 後。
社倉四 :曰「古現店」 ,曰「灰埠店」 ,曰「丘西店」 ,曰「蘇村店。」 明成化中建,今廢。萬曆中,知州衛士元建。十二處在各鎮店。
預備倉 在州治東南
皇清順治十年重建。「惠民藥局 」 在東關外,即醫學,改建。
養濟院 「在治州西南,城隍廟右。」
演武場 在州城東
漏澤園 在州治東東關外,成化中設,今廢。澤民塋四處 ,知府劉任置。
義塚三處 知州衛士,元置。
濰縣署 在城內正北。中為大堂,堂東為庫房,堂左右為吏舍,堂後為退思堂,為衙舍,舍左為東書房,右為西書房。大堂之前為露臺甬道,左右列六房。中為戒石亭,亭前為儀門。儀門東角門外為賓寅館,內為土地祠。西角門內有獄,有倉。儀門前為大門,內有收糧房。大門外東為申明、旌善亭,前為屏壁,屏壁之前為東萊首邑石坊
縣丞署 在正堂東
主簿 ,在正堂西。今官裁,署廢。
典史署 在縣丞宅南
陰陽學 在縣治西
醫學 未載處所
僧會司 在石佛寺
道會司 在玉清宮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南。
海運司 在縣城西北隅。
固堤店巡檢司 在縣北四十里。
古亭驛 稅課司 俱裁
保赤倉 在縣東南
官倉 在縣治南
預備倉
惠民藥局
養濟院 在縣東南
演武場 在西門外一里許。
漏澤園 在縣北門外半里許。
《瘞骨阡 》在縣南門外。
昌邑縣署 在城內正北。中為正堂,堂東西二間為庫,堂後為退思堂,後為住宅。正堂前為甬道,甬道東為吏、戶、禮三房,西為兵、刑、工三房。前為儀門,儀門內為獄,外迤西為寅賓館,又西為土地祠。儀門前為大門,大門東為「申明亭。」 自明嘉靖以及崇禎中,歷經廢毀。
皇清順治元年知縣耿,四年知縣王,十三年知縣党。
相繼修建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
陰陽學 ,在縣治南,久廢。
醫學 在縣治南,久廢。
僧會司 在崇聖寺
「道會司 」 ,在玉真宮。
察院 在縣治東,明洪武初建。
布政分司 在縣治東
海道分司 在縣治東
府館 在縣治西門外
外館 在城東二里許
魚兒鋪巡檢司 ,在縣北五十里。
夏店馬驛 、新河遞運所 俱裁。
預備倉 在縣治南,久廢。
惠民藥局
養濟院 在縣治南,預備倉街北。
演武場 在縣城南
漏澤園 在縣南二里,廢。
《瘞骨阡》《六 》一城西古城上,一城東,三官廟後,一城南,窯頭,一城東北,曹家溝,一城東北,知府劉任置;一城東北,御史鍾化民置。
膠州署 在城內西北。明洪武三年間設。八年,知州趙禮建。歷成化、嘉靖、萬曆中,相繼修建。中大堂兩翼為庫,堂後為後廳,為思補軒。大堂前為戒石亭,西旁列書吏房。又前為儀門,東西角門。儀門外左為寅賓館,土地、馬神二祠。右為囹圄,中有獄神祠。又前為大門,列申明、旌善二亭。
皇清順治八年,署「遭《回祿》」,前後傾頹。九年,知州王星
華。十六年,知州趙民善,康熙三年知州郎熙化,相繼修建堂舍住樓。七年,地震,盡行傾倒。知州劉大慶重修三堂宅舍。十年,知州孫蘊韜復葺大門、儀門。大堂茅剪翬楹,規模漸肅。
同知署 在正堂之東北。
判官署 ,在正堂之西北;官裁。
吏目署 在正堂之東。今居州判署。
稅課司 在州治西南,今廢。
石河場鹽課司 ,在州治正南。
陰陽學 ,「在州治西南。」
醫學 在州治東
僧正司 在洪福寺
「道正司 」 在太微寺。
察院 係按察司改建,在舊預備倉東。
布政分司 在州治東南。
府館 在州治西南,今廢。
鹽運分司 在州治正西。
逢猛巡檢司 在州南四十里。
古鎮巡檢司 ,在州一百二十里。
預備倉 舊在州治東,後改建大門。
社倉 ,萬曆十八年,知州金邦輔建十二所,東西二倉改「預備倉」 舊基,合為一所,「苑家莊一所,王台社一所,周村社一所,馬石集一所,店口社一所,譚畽一所,塔橋一所,王哥莊一所,張倉社一所,逢猛社一所,久廢。」
靈山倉 在州南百里
夏河倉 ,在州西百四十里。
惠民藥局
養濟院 在州治西南隅,明洪武十七年建。演武場 在州治東門外一里許。
漏澤園 在州治西郊門外。
《瘞骨阡 》在行上社西嶺。
高密縣署 在城內正北。元至元三年建。明洪武間,知縣王仕直修。成化十七年,知縣高鳳重修。中為正堂,西為鑾駕庫,堂後為退廳,廳東為庫樓,正北為住宅。正堂前為戒石亭,左右列六房。中為儀門,獄在門內東向。外為大門,大門外《申明》、「旌善」 二亭。
縣丞宅 在縣宅東
主簿宅 在縣宅西
典史宅 在縣丞宅前
稅課司 在縣西,今廢。
陰陽學 在縣右
醫學 在縣右
僧會司 在感化寺
道會司 在迎祥觀
察院 在縣東
西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南門外,久廢。
預備倉 在縣西北
養濟院 在縣治西
演武場 在城南
漏澤園 在城南一里
即墨縣署 :在城中,迤北面南。中為正堂,右為庫堂,後為琴堂,為住宅堂,前為甬道。甬道中為戒石亭,東西列六房,前為儀門。儀門內西為獄,儀門外東西為收賦房,東南為土地祠。又前為大門。譙樓、《申明》、「旌善」 二亭在大門外。
縣丞署 在縣宅東
主簿署 在縣宅西
典史署 在縣宅東南
稅課司 在縣治南
陰陽學 在縣治南
僧會司 在慶城寺
道會司 在城隍廟
察院 在縣治東
布政分司 在縣治西
府館 在縣治西
栲栳島巡司 ,在縣東北九十里。
預備倉 在縣治南
浮山倉 在縣治南
鰲山倉 在本衛
雄崖倉 在本所
養濟院 在縣東
教場 在南郭外
廣濟所 知縣許鋌立以「施藥。」
漏澤園 在縣東
澤枯處 在縣西
掩骼原 在縣西北
《瘞孤阡 》在東關迤西。
武職公署附
參將署 在府治東北。舊為射圃,萬曆二十七年改建。
守備署 在縣治後,舊為操房,萬曆二十四年建。
水營將署 在府治北三山知府龍文明建。萊州衛署 在府治東南。明洪武三年建,久廢。萬曆三十一年海防右布政劉尚志修。。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