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36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三百六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三百六十一卷目錄

 澤州部彙考五

  澤州風俗考

  澤州祠廟考

職方典第三百六十一卷

澤州部彙考五[编辑]

澤州風俗考         州志[编辑]

本州

《詩唐風》:「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漢書》:「君子思深,小人儉陋,其民有先王遺教。」 《隋書》:「人重農桑,性多朴直。前代以來,多文雅之士。」

《唐史》:「忠義素稱。」

元志好學氣豪

《朱文公註》:「土瘠民貧,勤儉質朴,憂深思遠,有唐堯之遺風。」

《通志》:「民被唐風,故多儉朴。地接舜畔,故多務農。」 舊《志》:「近太行之麓,水土深厚,性質朴,氣豪勁,多文嫻禮,為諸郡先。」

御史熊迴《志序》:「登太行,其民勤直忠儉。」

《群書備考》:「人習機杼,俗尚儉樸。」

高平縣

元志儉樸而敦本,有唐、晉遺風。

《一統志》「淳而好義,儉而好禮,勤於力田,多嗜文學。」

《舊志》:「生齒稠密,土壤豐腴。」

《縣志》:「人心畏法度而無膽略,昔稱勤儉,今漸侈靡。城居市集,其風多狡猾,而附近之聚落似之。以東則務農業,其風近醇實;以西則務商販,其風多浮詐;以南則尚角較,其風多強悍;以北則習椎魯,其風多鄙吝。」

陽城縣

《文獻通考》:「土瘠民儉。」

《通志》「士多廉恥之風,矜名節,惜行檢,近雖少奢,猶未失古意。」

《舊志》:「淳樸節儉,盡力農桑。」

陵川縣

《舊志》:「務本富耕鑿食力,無他奇淫薰染。」

《舊志》:「質樸樂於趨善,喪祭不用浮屠。」

《舊志》:「君子守禮儉勤,小人盡力耕織。婦女不街行,入城不馳驟。」

沁水縣

《舊志》:「呲窳寡積聚。」

《舊志》:「廉儉尚義。」

《縣志》:「士勤誦讀,男多商賈,女多紡織。民力耕稼,恥淫盜,少爭訟。」

各《州縣志》所載「風俗。」

民勤耕稼務蠶桑。東鄉民,男多商賈,女多紡織。

士勤誦讀,貧者遊四方,設皋比為生計。凡《詩》《書》傳家,不過三世,必有興者。

沁邑深處,岩邃谷中,山多地隘。氣候沍寒,即盛夏大熱,不過二十餘日。田禾生長甚遲,收入不敷。若郭壁、端氏以往,氣候稍煖。大抵山不產貨財,水不通舟楫,人鮮貿易,耕桑猶不足辦稅,強半餬口於外。

士夫居鄉樸直,不預公事,不喜奔競。

民間恥淫盜,少爭訟,房地累世不輕棄。敬神信巫,少有不平,必質之神。故鄉多廟祀,醮賽紛舉。金元時屋深而簷俯,明季屋高而牆整。室內多供神佛。沈公有云:「室宇太廣,則陰氣盛而人氣不充,且多不利。」 至奉神佛於私居,欲媚神,實瀆神也。

禮節自朝賀、祭祀、迎春、鄉飲,載在《會典》者,不具錄。

《冠禮》久廢遵時制,「四縣同。」

《婚禮》「問名、納采、請期」 ,庶民通用。惟「納吉、納徵、親迎」 ,則士夫行之,四縣同。

行禮每較厚薄,至親迎,又擇年貌相若者飾之偕行,名曰「陪壻」 ,甚俚誕。州之陋尚習矣,不察所當禁也。

喪禮多有「泥堪輿」 之說。淹柩甚久者,自含殮以至下窆,一切品物,芻靈戲劇,窮奢極炫。尤尚鼓吹宴客及代請送殯、解惱送程諸積習。四縣同。

康熙四十三年二月,知州陶自悅飭查城鄉各

開報某家陳柩幾口,勒限殯埋,違者必罰。其喪儀依紳士庶民次第酌減十之五六。本年九月刊單布告。踰式亦必罰。欲求禁靡由禮,尚望世祿家倡之矣。

《祭禮》:「士夫立神主,置祠堂,四時致祭,各有其時。吉祭亦必於墓,蓋不務哀慕,而惟求觀美焉。」 四縣同。

元旦,長幼夙興焚桑,名云「正火」 ,倣爆竹之遺,州舊習也。設牲醴粔籹,祀神祭先,拜尊長,戚里相福,飲食讌會,數日始定。四縣同。

立春前三日,樂工裝演戲劇,遍走士夫門,曰演春。至期,官率合屬迎勾芒神於東郊。前列戲隊,殿以土牛,老稚胥觀,士女填市,師巫鼓導於衙舍。黎明,官仍率合屬鞭土牛,洩宣春氣。民間茹蘿蔔麪餅,名曰咬春,即薦新,取春生之意也。人日上旬七日。據東方朔《占書》云:「此日晴和,民無災害。各家於夜初分燃燈熟稷」 米,祀斗、祈福四縣祭不同日。

上元設脯儤,糒果醴,懸燈於門,旁列爐焰,名云「人火。」 火光騰灼,簫鼓喧闐,往來裙屐,丙夜嬉遊,遺履墜簪,不其甚乎?十六日,鄉城男女擁趨厲壇,以艾炙柏樹,謂之「去百病。」

《清明前數日,攜楮帛酒榼,拜掃墳墓,四縣踏青遊賞不同日》

端午泛菖蒲,飲雄黃酒,背繫續命縷,角黍交餽,亦有延容解粽者,四縣同。

七夕,「女子設瓜果醑酺,祭天孫、織女以乞巧」 ,四縣同。

中元祭掃,如清明,俱以麻穀掛塚,四縣品儀不同。

按《陽城縣志》:「道家為解厄之辰,設醮禳災。僧尼奉釋氏盂蘭會,燃河燈祓除厲疫。農夫以麥屑為貓虎及諸五穀之神,祭於隴畝,名行田。」 中秋戚友以果餅相餽遺,月下會聚,剖瓜佐飲。四縣同。

重陽、飲菊、《插茰》《登高》《野讌》,四縣品儀不同,十月初一日。楮帛象金,冥衣羹飯,祀宗祖曰「送寒衣」 ,冬至日同。四縣同。

十二月初五日,稻黍果豆和煮為粥,曰「五豆粥。」 八日煮之,曰「臘八飯」 ,僧飼貧人。四縣同。

二十四日,掃舍宇。暮設果糒飴糖祀竈。除夕更桃符,易門神。不拘儀物,互相饋。歲設庭燎焚蒼術,士夫間行小集守歲爆竹辟邪。婚娶不擇吉,謂之「亂歲日。」

「春祈秋報」 ,禮也。至於迎神賽社,崇尚諂祀,旗旛鼓吹,鳩眾擁道,倡優雜遝,莫敢誰何。社頭任意勒派水官鬻產應供,士夫家因之隨俗,近且鄉鎮,靡不舉矣。若祈雨煽惑,指不全嬰胎為旱魃,以新產弱婦為龍母,未知所昉。匪類招搖,潑水傷生,毀房折舍,愚頑成俗,何可長耶?康熙四十三年六月亢旱,巴公鎮村仍倡舊貫。知州陶自悅申憲,立石嚴禁。

澤州祠廟考         州志[编辑]

本州

社稷壇 在城西半里許。壇制,臺高四丈,三出,陛各三級,東西南北俱長二丈五尺,南向,左社、右稷,以石主之,長三尺五寸,廣尺有五寸,正中,上露圓尖。禮用牲帛,望瘞,行三獻。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三里。壇制,廣闊如社稷,左風雲雷雨,右山川,以石主之。祭器牲帛加社稷一壇。祭俱用春秋仲月上戊日,四縣同。

厲壇 在城東二里許。每歲清明日、七月望日、十月朔日祭。無祀。神鬼,用羊一、豖一,羹飯、冥衣。城隍廟 在州治西。洪武二年封靈佑侯。明知州李祥建,指揮李諒、知州孫康、朱舜立屢葺。五月五日祭。

「五龍宮 」 在城外西南隅。唐刺史溫潘建,宋知州王世昌修。二月二日祭。

八蜡廟 :在城外西南。春秋仲月上戊日祭。土地祠 :在公署,朔望展謁。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玉皇廟 ,在城內者三,俱行春祈、秋報禮。「天王廟 」 二,在南門內東西。

湯王館 四:「東龍華 ,西湯王 ,東南辛安,東北真素」 ,俱行春祈秋報禮。

東嶽廟 。三月十八日、祭

元武廟 、三月三日、祭

晏公廟 在城南關

濟瀆廟 在城西里許。三月十八日祀。一在苗匠村。

「關帝廟 」 ,見公署。五月十三日祭。

三官廟 在城南關

真武廟 在城南關

藺相如廟 在州東北四十里莒山上。宋政和間建。

「李衛公廟 」 所在不一,俱行春祈秋報禮。二郎廟 在城南關。

顏氏家廟 在大陽鎮,賢裔流寓。明洪武三年建。

程明道祠 在學宮西,春秋仲月上丁日祭。三忠廟 在城南關,祀諸葛亮、李靖、文天祥。旌忠廟 在城東關,祀唐裴約。約,後唐澤州刺史,死節唐主立祠以旌其忠。宋宣和間重修。

皇清初,州同知李澄增修。三月十七日祭

張忠公祠 在州治北,祀忠臣張昺,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七賢祠 在州治後。祀周濂溪、程伊川、程明道、張橫渠、朱晦庵、邵堯夫、呂進伯、呂伯恭。

旌忠祠 在大陽鎮,祀贈御史孟陽。

三賢侯祠 在城東關,祀知州許維新、邵鳳翼、署州事劉民瞻。

王公祠 在南關。祀知州王所用。

王公祠 在城西關,祀知州王引長。

黃公祠 在城南關,祀知州黃圖昌。

報恩祠 在州治西,祀知州袁仲選。

功德長生祠 在城西關,祀知州孫丕。「《承官》公祠 」 在城南關,祀知州官于宣。

永懷祠 在州治北。祀知州倫可大。

高平縣

社稷壇 在城西關,「洪武初建,有司歲以春秋上戊日致祭。」 知縣許安遇重修。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關,洪武初建,有司歲以春秋上旬致祭,知縣田景新捐俸重修。厲壇 在城東關,洪武初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金大定年建,題主於「南壇,有司歲以春秋上旬與風雲雷雨山川神並祭。」 廟有顓祭。知縣楊應中、田景新、劉廣國重修。順治十五年,知縣范繩祖重建。大殿、香亭、舞樓、門廡等,一時俱新。

八蜡廟 在南關。洪武初建,萬曆十年,知縣劉一相改建於舊址之西。

神農廟 一在羊頭山,曰上廟,神農嘗五穀之處,上有五穀畦遺跡。一在換馬鎮東南,曰中廟,有神農遺塚,有司春秋致祭。一在東關,曰下廟,近改祭於此。

軒轅廟 在張莊村

玉皇廟 「一在米山鎮,一在龐村,一在王莊。」 「湯王廟 在南門內。」

東嶽廟 一在米山,一在回山北里。

元帝廟 一在西關,一在北城上。

三官廟 在城東南隅

金龍四大王廟 :在南關。因邑人商販於外,涉川利往,故立廟以祭之。

濟瀆廟 一在建寧鎮,一在「骷髏村。」

五龍廟 在王河。宋祥符元年,五龍見於丹河。金皇統初,龍復見,故立廟。

二郎廟 在南關。神諱「趙昱」 ,隋煬帝時入水斬蛟。舊傳為治水之神。邑西山水暴,立廟鎮之。楊暄、李鐸重修。

關王廟 :在西關。舉人張國仁建。

護國靈貺王廟 在鴉兒溝。世傳為后羿。堯時十日並出,命羿射之,即此神也。神司冰雹,最為靈應。宋寧宗賜號曰「靈貺。」 累朝因之,里人立廟以祭。

骷髏廟 在縣西六里。戰國時白起坑趙降卒四十萬於此,骸骨盈野,里人收而埋之。唐元宗幸潞過此,為文以弔於枯骨中,擇其大者,塑泥為像,封為「骷髏大王」 ,命有司歲以春秋致祭,累朝因之。祭之時,陰風慘淡,愁雨凌空,說謂有遺恨在焉。

朗公祠 ,在永祿北。「朗公」 ,即倉頡。

二僊廟 在趙莊

藺相如廟 在莒山

府君廟 在西門內。神諱「崔表」 ,唐太宗時為長子令,惠愛及於高平,故立廟祭之。

靈淵王廟 在七佛山下。唐時賜號曰「靈淵」 ,歲時禱雨輒應。

懸壺真人廟 在回山北。

孫真人廟 ,在米山。真人諱思邈,隱太白山,得

異人傳授,方藥絕倫。病者禱藥皆神效,香火已傳數代焉。

程子祠 在縣治東。宋明道先生程顥。治平中,先生為晉城令,嘗建鄉校,躬為講解。又立廟以祀先聖,置田以贍生徒,民大化之。有司立祠,歲祭以弟伊川門人李鶴鳴配享。明天順間,參政祝顥重修,配以伊川先生及郝左丞經。今配以李彧,後人易之歟。

文昌祠 一在儒學,知縣張居仁建。一在南門瓮城上,知縣王省身建。

馬將軍祠 在原村里。祀元處士馬海。明嘉靖敕封。事詳《碑文》。

郭公祠 在東門外,為元縣尹質立,今廢。楊公祠 在南門,為知縣子器立。

董公祠 在西門外,為知縣琦立。

孫公祠 在大城街,為縣丞應奎立,今廢。劉公祠 在西門外,為知縣大實立。

「七賢祠 」 ,「叢桂北。」

知縣張鹵祠 在南關

知縣劉堯卿祠 在南關。

知縣李楨祠 在南關

知縣馬從龍祠 在南關。

知縣王省身祠 在南關。

知縣劉應召祠 在西關。

知縣任大僚祠 在南關。

知縣田景新祠 一在浮雲河,一在玉井,一在唐安。

知縣魯光國祠 在南關。

知縣王漢祠 在南關

知縣韋炳祠 一在東關,一在湯王頭。

知縣范繩祖祠 在南關。

陽城縣

社稷壇 :在城西北岡。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里許。

厲壇 在城北岡

城隍廟 在懷古坊。明洪武間建,《易象》以木主,敕額「顯佑伯。」 前殿後寢有屋,東西兩廡各有別室。弘治間重修。成化甲申建外大門五架三楹,門外立坊牌三。復翻修正殿五楹,後主廊、寢殿共九楹,飾以琉璃。殿之左為齋堂,右為官庭。舊東西兩廡共一十四楹,各增其二,左右翼以儀樓,上懸鐘鼓。門之外東西為畫廊二十四楹。歲丙辰,曹州李聰視凡所未周者,復贊襄之。工力完美,規模壯麗,視昔加盛。內兩廡增祀《十司土地像》,花園粧樓,規制大備,為邑祠廟之冠。每歲四月十三日秩祀。

八蜡廟 在西關外

土地廟 一在南關,一在西關。其象袞冕,若王者,疑為后土神。

玉皇廟 在東關北。唐天寶間建。縣治時,形家言「文龍豐起,至此結脈宜廟。」 創為玉皇殿五楹,左右有翼室,東西各三楹。前佛殿,殿南樓五楹。又東為殿二,各有神主之殿。後千佛閣,面城負山。歷宋、金、元、明,屢經修飾。康熙九年,益大新之。天王廟 在城西北隅。邑治因山而城,廟當最高處,俯視山川邑里之全勢,了無遺脫。有警,縣長吏率壯勇食宿於茲,策應四壁,往往獲安堵,堪輿謂之「天柱徵」 在,民多眉壽。甓之為臺,不知創建所始。《嶽廟碑記》:元至元間重修,至康熙癸卯、丙午復新之。榱棟、垣牖、甋石,悉易以堅好。遠近睇之,若修幢葢,煥映天表。有刑部尚書白引謙譔記。

五嶽廟 在天王臺下。舊為「三皇殿,由西街巷北層階累級而上,高峻甲於《乾方》,創自金、元之際。延祐至治間重修。明洪武初,改祀五嶽,歷弘治訖天啟丁卯,凡兩新之。每歲三月二十八日秩祀。」

關帝廟 ,各里有之。在東關者,係前代敕建,尤壯麗閎敞。官歲時修祀暨朔朢行香於此,為通濟、青陽兩坊祈報之所。元元統間重修,明正統、弘治間累修,康熙十九年重修。每歲五月、九月十三日秩祀。

白龍廟 ,各里有之。在崦山者,係敕建。舊志載:金泰和間,雙溪遺老韓士倩有《重建顯聖王靈應碑記》云:「唐天后長壽中,靈跡托化,祠宇肇興,旱禱則應。中宗乙巳年,天下亢暘,靈應再現,改元神龍,遣重臣降香賜服舄禱焉,甘澍滂沛,封靈應侯。昭宗光化中,進封普濟王。五季之末,周世宗顯德間,雲霧暝合,真象變現」 ,風雷怒起,暴雨傾注,廟象愈興。至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現形數十丈,飛騰而去。「朝廷聞之,增封顯聖王。」 載

在祀典,每歲四月初三日秩祀,遠近祈年者不絕。

黑龍廟 在靈通山側

虞帝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劉福莊。帝側陋時,耕於歷山,山與縣境相接壤,俗傳帝曾至此,故立廟。

黃龍廟 在城南虎頭山巔。每歲四月初五日秩祀。

成湯廟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析城山上。宋熙寧九年,河東路旱,委通判王伾親禱,獲應,遂牋封析城山神為誠應侯。政和六年,詔殷湯廟額題「廣淵之廟」 ,誠應侯封嘉潤公。祠凡二百餘楹。至金廟止存九間,復毀。元時重修。

皇清陝西副使石鳳臺、邵武知府原《體蒙》復募修焉。

成湯東廟 在立平坊。宋熙寧間建,宣和間修。元至元間,恢宏棟宇,階室之廣,三倍厥初。至元貞之元建。戟門二楹。大德甲辰建析城三神高禖,祠於翼室。

成湯西廟 在懷古坊,一名「二郎廟。」 明萬曆四十三年重修。

成湯南廟 在縣東南二里許,俗名「南神廟。」 康熙十年重修。

三靈侯廟 :在西關。五月五日秩祀。

軒轅廟 在劉善村

《孔氏家廟 》聖裔五十四代孫孔思訥,洪武間任澤州學正,遷平陽教授,道出陽城,以疾逝。其子克誠,隸籍西城,厥後任鳳翔知府,請有家譜,免其子孫徭役,建廟西關街南。今傳六十四代,准給「奉祀生一名,世守弗替。」

高禖神祠 各里有之。城南郭一名「百子廟」 ,係專祠。陝西按察司副使石鳳臺建,侍御衛貞、侍郎田六善增修。

水草神廟 :在城東北山頭村。每歲七月初七日秩祀。

風神廟 舊在縣西二十里蘇村,今在縣東南三里小崦山白龍神祠傍。每歲七月二十日秩祀。

三賢侯祠 即「聚奎書院。」 每歲春秋仲月望日,祀知縣王良直、安伸、楊鎮原。

陵川縣

社稷壇 在城西一里,方三百八十步,有奇。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城南,知縣孫新遷城南岡。

厲壇 ,在城北方三百八十步。

城隍廟 在縣治西

八蜡廟 在縣北關

土地廟 在城外西南岡。

龍王廟 在城南五里。遇旱,禱之輒應,春秋祀之。

關帝廟 一在縣南門外。一在縣獅子口。一在縣東川一里許。知縣完東氣創建,以鎮水口。一在城,知縣王家賓創建。

元帝廟 在縣東北五谷山。

成湯廟 在縣城外南岡。

東嶽廟 在城外東北岡。

文昌閣 ,在元帝廟前。

三官廟 在東門外

白龍王廟 在縣東五里菊巘山。二尹張良能創建,李承文補修,知縣黃國燦禱雨有應。增修「三聖閣 」 在城外東北隅。

虸蚄廟 在縣東北五里,即唐太宗祠。「二郎廟 」 ,在城外東川。

崔府君廟 一在縣城外西岡,一在禮義鎮,一在路城鎮。

二仙廟 在縣西五里,《西溪景》是也。

「七狀元祠 」 在城外東川。

文忠祠 在城中南街

王兵憲祠 :在縣治東。公諱肇生,字東里,山東掖縣人;累出奇兵,全城建祠祀之。

沁水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原上。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東門外南。

厲壇 :在城北門外。康熙三十三年,知縣趙鳳詔與縣尉王金範捐俸建殿三間、大門三間、茶房一間,周繚以垣。

城隍廟 在東門內。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八蜡廟 在東關。

玉帝廟 ,東西兩關俱有。

三皇廟 在鄭莊北里。即三皇嶺。

東嶽廟 在縣東北里許碧峰山麓,土人呼為「天齊廟。」 殿前有大松一株,蒼翠奇古,蟠枝曲榦。

「望如層樓。」 廟以歲久將圮,邑孝廉鄭采宣之父咸林募資重葺,縣令趙有《碑記》。

關帝廟 在東門外

馬神廟 「舊在東關」 ,今廢。

火神廟 在東關

真武廟 :在城中北街西關亦有廟。

文昌廟 在東關內,有「交貫神廟。」 前令楊應桂建。相傳其神為元時雲南進士,死後顯夢於人,多靈應。

黑虎廟 在東關

河神廟 在東河

昭忠廟 在東關,祀張忠烈銓。春秋二仲月上戊日祭。香火田四百八十餘畝,在大村、八里等處。

遺愛祠 在城東北門外,以兵燹廢,今移祀「君子亭」 在城東南。

李司徒祠 在城內北街,祀李瀚,子承恩,曾孫一鵬從祀。前明敕修,順治中圯毀,三像尚存。

《州志》
不載祠廟
[编辑]

《高平縣志》
[编辑]

張儀廟 在鳳翅山,今廢。

白衣觀音閣 在東門甕城樓,知縣王省身建。「西濟讀廟 」 在陳塸。

《陵川縣志》
[编辑]

先師廟 一在禮義鎮,一在附城鎮,一在《南趙村》。

《沁水縣志》
[编辑]

玉皇廟 在縣西玉嶺

《山西通志》
[编辑]

孔子廟 在太行山天井關,廟前石上有車轍,世傳為孔子迴車之遺蹟。見《一統志》。

旗纛廟 在寧山衛治內。

趙卒廟 在頭顱山

寺觀附

本州

青蓮寺 在城東峽石山,北齊建。在宋名「福嚴寺」 ,後改今額。寺西有擲筆臺,下有嵌岩,長丈餘,廣倍之。夏秋發暴雨中,罅若雷鳴焉。

雙林寺 在城東土崖村。

聖樂寺 在城西洞陽山,唐建。

靈巖寺 在城西南松嶺山下,隋建。

廣福寺 在城西周村鎮,唐建。

碧落寺 在城北十五里,唐建,有石佛谷。資聖寺 ,在城大陽鎮北齊建。

顯慶寺 在城東金村,後趙建。

白馬寺 在城北十五里司馬山,明建。

勝因寺 在城南關,宋建。

乾明寺 在城西三十五里,唐建。

興善寺 在城西,長河南。

元泉寺 在城北五十里,唐建。

聖公寺 在城西,長河北。

普覺寺 :在城北四義村,唐建。

崇壽寺 在城北郜村,後魏建。

大乘寺 在城北板橋村,元建。

普照寺 :在城北巴公鎮,金建。

壽勝寺 在城東張莊村,元建。

景德寺 在城東高都鎮,唐建。

廣教寺 在城中和坊,宋建。

普陀寺 在城淳化坊,明建。

高台寺 在州治北福星坊,明建。

香煙寺 在城南「《上元》社」 ,元建。

落花寺 在城西岡頭村。

龍華寺 在城西岡頭村。

淨影寺 在城南九十里盤龍山,後周建。寶山寺 在城西南五里,唐建。

真容寺 在城北坡頭村。

香爐寺 在城南三十里,元建。

《問心庵 》「在城西關。」

彌陀庵 在城東關

延慶庵 在城東關,明建。

水陸禪院 在城東南隅。

十方禪院 在城東關

元妙觀 在城安遠坊,宋建。

太平觀 在城西辛壁村,元建。

洞陽觀 在城西馬平村,金建。

純陽觀 在城西下村

集真觀 在城西河村,金建。

迎祥觀 在城西周村鎮,金建。

棲真觀 在城南,即村。

玉虛觀 :在城東北李村,金建。

玉華觀 :在城西韋町村,元建。

雲真觀 在城北車渠村。

會真觀 在城東水北村,一在「郜村。」

太和宮 在城福星坊,明建。

神霄宮 在城南上碾村,明建。

靜樂宮 在城東南金村,明建。

高平縣

崇果寺 在大成街。舊為隆教寺。宋太平興國二年,敕改為崇果寺。元至元六年,又建帝師殿。明洪武間修置僧會司。山門有閣,登眺其上,游仙米尖諸嶺悉在檐下。《一統志》作「崇果院。」 崇壽寺 ,在鐘樓巷。背視韓王山,若負扆然。金峰寺 ,在縣西。遊人題詠甚眾。知縣范繩祖重修七佛殿。

法雲寺 ,在縣北韓王山。上方古剎,如出天際。兵部侍郎李棠馥重修,知縣范繩祖捐俸助工。定林寺 ,在縣東米山鎮。峭石寒泉,悠然可愛。清化寺 ,在縣北二十里。

鳩山寺 在縣北三十里傘蓋村。

龍泉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古槲翳雲,幽泉漱玉。

石室寺 ,在縣北三十里。伐石成龕,列山作障,左藩畢振姬嘗棲息於此。

招雲寺 在縣南二十五里。

開化寺 ,在縣東二十五里。有五音洞,即大愚禪師審音處。

資聖寺 在縣南四十里周纂鎮。

吉祥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即知縣王漢惜別處。山門第一松,號稱「奇絕。」

華嚴寺 ,在縣西四十里。谿亹幽邃,松柏蓊蔚。鳳翔太守張毓中遊而愛之。

瑞雲寺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仙姑庵 在縣西四十里董峰。

真修庵 :在回山村澤。尚書裴宇建。

準提庵 :在南關。順治十三年,知縣范繩祖創建。背南壇,面金峰,殿閣巍峨,廊廡盤折,為一邑之勝。

猶龍觀 在縣西三十里。山環水遶,閴無人蹤。順治十四年重修。

玉虛觀 在縣西三十里梁扈村。

瑞雲觀 在城西南隅。舊在縣城之東,名白鶴觀,建於唐開元二十七年,後為丹水漂沒,徙建今地,更名「瑞雲。」 明洪武間,置道會司。

洞真觀 在縣西王降村。

清夢觀 在縣東三十里石村。

東華觀 在縣南三十里焦家河。

顯聖觀 在縣東十里米山鎮。

清真觀 在縣東北四十里。

陽城縣

開福寺 在化源坊。後晉天福四年建,名「文殊寺。」 明洪武間改今額,僧會司寓焉。

保寧寺 在福民坊,去開福寺百餘武,俗名「小寺。」 明宣德間重修。

鷲峰寺 在縣東三里東坡上。

福緣寺 在西郭北。舊寺頹廢,止遺鐵佛一尊。明萬曆間,貢士栗實寬施地,更建於此。吏部尚書王國光題其額曰「鳳頭禪院。」

華嚴寺 ,在城南郭里許,一名「十方院。」 有華嚴洞舊址,並石幢存焉。字漫滅不可識。康熙二年,僧恆愍募建今寺。莊嚴宏敞,遂成叢林。

香巖寺 在縣南十里澤河旁。負山面水,林谷蓊秀。舊名「彌陀寺。」 明成化間重修。崇禎年始額今名。

雲峰寺 在縣東十里。谷徑幽邃,古柏清泉,緣轉澗石。寺南懸溜,融結小峰,奇秀可愛。

龍泉寺 在縣東三十里金裹谷。一名「海會。」 肇自唐乾寧元年,世傳其地有《白兔含經》之異,蜀僧順慜卓錫於此,增修新舊殿宇七十餘間。初為郭峪院,後敕賜今名。寺東有塔,以供舍利。明嘉靖間,伐石疊基,增為十三級。級為龕,龕各坐佛塔之北。更創佛殿二十間。內舊有鳳尾竹,竹在泉上,每清夜無風,竹葉自響,若金玉聲,時人謂之海會《竹風八景》,曰《海會龍湫》。

雲堆寺 在縣二十里,地名「峪溝。」 蒼厓插沁,曲澗穿林。俗傳呂仙曾至其地。

金臺寺 在縣南二十里束石臼村。古有「金臺精舍」 之稱。

千峰寺 在縣西南八十里盤亭山。後唐明宗為太尉時,曾駐蹕於此。後即位,因敕建焉。詳見「盤亭山」 並靈泉寺下。

靈泉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臥虎山麓。蒼松翠柏,彌滿山谷。中構一亭,曰「萬松」 ,當夫皓魄節金,清輝萬頃,恍若仙境。寺有後唐明宗敕書。唐司。

空圖碑記八景,曰《靈泉、松月》。

壽聖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後唐時僧宗慜建。至天成二年,舍利放光。宋初,改為泗州院。真宗朝毀天下無額舍院,寺亦就毀。天僖間,僧法澄、法江重建。治平四年,縣令熊皋具狀申奏,敕賜「壽聖院」 為額。明萬曆間,僧惠海增建瑠璃塔,高可十級,週遭內外,輝煌燦爛,稱奇觀焉。

福勝寺 在縣西四十里壽聖寺北。寺左即陶峪河。兩山對峙,前高阜突兀,土人名「石龍戲珠。」 近寺,雙潭澄碧,其一四圍石厓,水從厓出如門,一似盆形,兩傍蹲石如獅。未詳創建所始,明隆慶間重修。

開明寺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林木蓊鬱,雙泉泛湧。隋開星間建,明正統間重修,有知縣劉以文譔記,為邑東先達奮跡之所。同時孫、張諸先生讀書於此。《穌談》載:高平劉尹一相,嘗出其子鴻訓及同筆研二孫、一張、館師王五人課藝,請正王太宰疏菴公,公覽之驚曰:「皆卿輔才也!惜館師福不及諸子。」 後孫公居相,官大司農;鼎相,官中丞;張即藐山,官冢宰;其子官大學士。「館師王名家礎」 ,萬曆壬辰進士,選涇陽縣尹,未任而卒。其識鑒如此,因附記。

龍巖寺 在縣北三十里,一名「白巖。」

太清觀 在懷古坊,金大定年間建,明萬曆五年重修。

太極觀 在縣西南四十里。元縣尹延陵珍重建。

太嶽觀 在縣西二十里臺底村。

萬齡觀 在縣西四十里白澗村。

靈泉觀 在縣東二十里王村,內有凌霄花,深紅可愛。

長生觀 在縣南十里淇汭村。

陵川縣

崇安寺 在城外西北隅臥龍岡上。左有石勒墓。相傳寺之大殿乃勒之塚也,傍墓其疑塚耳。唐初為丈八寺。宋太平興國元年賜今額。明洪武間置僧會司。內有三大閣,各高百尺,凌空拂靄,屹然巨觀。其南閣今修為準提閣。

崇福寺 在縣西南四十里。寺外峰巒環合,外密而中寬,風氣完厚。長松古柏,紛披岩壑。微風一動,清響振越,儼若聆鈞天九奏之樂;仰而觀,俯而察,四時之景,無不可悅。

吉賢寺 在縣西南七十里。宋時建。金大定間賜額。在九仙臺傍。左有袁縣公貞白書院。龍喦寺 ,在縣西南二十里。金大定間賜額「吉祥寺 。」 一在縣西南三十里,一在縣西三十里。

棲雲寺 佛在絕頂,山半常有雲氣。

寶應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上有洞口,俗傳「曾有僧」 取寶,故名。

華喦寺 在縣西二十里。

白水禪院 在縣北二十五里。

崇福禪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

興福禪院 ,在縣西三十里。多古柏。

鳳山道院 在縣西南四十里。附城鎮。有「宣尼」 、神農諸殿。山勢圓秀,青松鬱蔥,亦巨觀也。太清觀 在城南西街。元大德二年建。明洪武間置道會司,順治十五年重修。

三聖塔 縣西南六十五里,金時敕建。秀拔天際,雄冠一方,亦山中之勝也。

靈岩寺 在縣東南八十里。今廢。

沁水縣

法隆寺 在縣東關,宋建。

靈泉寺 在縣北三里碧峰山。

大雲寺 在縣東九十里。魏建,名榼山寺。唐景福元年賜額「大雲寺。」 明成化十六年修。

德勝寺 在縣東九十里端氏鎮。魏建。

興慈寺 在端氏鎮,俗名「鐵佛寺。」

明行寺 在端氏鎮,唐建。

白雲寺 在熊耳山,魏建。

石聖寺 在張村

龍岩寺 在上閣村

石佛寺 在石堂村

「香喦寺 」 ,即鹿臺山寺。

龍興寺 在張馬村

龍泉寺 在保義村

福聖寺 在蒲泓村,金建。

聖天寺 在郎壁村,晉建。

石樓寺 在縣南二里

車輞寺 在縣東三十里。

峰岳寺 在縣四十里

嵬山寺 在縣東一百里。

「乳窟寺 。」 五寺皆以山名。

玉虛觀 在縣西關,元建。

玉清觀 在郎壁村

元真觀 一在孔壁村,元建。一在端氏鎮。葆和觀 在潘莊村,金建。

靈虛觀 在上閣村,金建。

葆光觀 在南王村

「白雲觀 」 ,在長谷溝。

朝陽觀 在固縣村。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