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三卷目錄

 蘇州府部彙考五

  蘇州府封建考

  蘇州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六百七十三卷

蘇州府部彙考五[编辑]

蘇州府封建考        府志[编辑]

古先封國

勾吳 自泰伯至王僚二十三君皆都此,或名「吳城。」 至周武王訪其後,得《周章》,遂封焉。

「吳王劉濞 」 ,高帝兄子。十二年冬,英布誅,立沛侯濞為吳王。景帝時,反,誅。

後漢

「吳侯鄧『泛 』」 ,光武帝封。

吳侯孫策 ,字伯符。獻帝建安三年,曹操表為討逆將軍,封吳侯,因定丹陽、宣城之地,奄有江左。

吳侯陸遜 ,獻帝建安二十四年封。

三國

吳王曹彪 魏太祖子文帝黃初三年封吳侯孫壹仕 魏封。

吳侯張昭 《吳大帝權黃龍》元年封。

會稽王亮 ,字子明,大帝孫權少子,立為太子,權薨,即尊號。三年九月,孫琳黜亮為會稽王。會稽,今蘇州府,秦曰「會稽。」

吳侯孫紹 ,策子。大帝權稱尊號,追諡策曰《長沙桓王》,封子紹為吳侯。紹卒,子奉嗣。孫皓時,訛言謂奉當立,誅死。

《吳侯英 》,《孫登》次子。封吳侯。吳主亮五鳳元年謀誅大將軍孫峻,事覺自殺,國除。

吳侯基 ,《魯王霸》長子廢帝亮五鳳中封晉

吳王司馬晏 ,字平度,武帝子。太康十年封,食邑吳興、丹陽并吳三郡。永嘉末遇害。

吳王司馬嶽 ,顯宗咸和元年封。九年,改封瑯琊,猶食吳郡。後繼成帝即位,是為康帝。

吳縣侯庾冰 ,顯宗咸和中封。

《吳王蕭岑 》宣帝子封。

吳郡王元善,見 。「以蘭陵公封」 ,即東魏孝靜帝。《陳》

《吳郡王陳藩 》,後主第十子。貞明三年封《北魏》。

吳王余 太武帝子後改南安王。

吳王可《博真 》,《太武帝子》太平真君年間封吳郡王《長孫陵 》北魏封。

北周

吳國公尉遲綱 ,明帝武成元年追封。諡《武唐》。

吳王《杜伏威 》高祖《武德二年歸唐》後封吳國公《尉遲恭 》《武德》五年封。

吳王李元軌 高祖子初封霍王武德六年徙封。

《吳王李元恪 》,《武德》七年封。

「吳國公馮《盎 》」 ,《武德》中封。

吳王李恪 太宗子貞觀十年封恪子琨琨子祗並嗣爵。

「吳王李榮 。」 「蔡王」 位下:

「吳王李宙 」 見《柳宗元文》,未詳所出。

吳國公李《保 ,元》宗孫。

長洲縣男《歸登 》,憲宗元和間封。

吳國公李孝逸 宗室武后光宅元年封吳郡國公陸扆 光化三年封食邑一千五百戶。

「吳國公李禬 」 ,吳王袛弟。

吳王楊行密 ,昭宗天復二年封。景福元年,以行密為河南節度使。天復二年,賜爵吳王。天祐二年卒,子渥嗣。張顥、徐溫弒渥,立其弟隆演。七年,岐王承制,加隆演嗣吳王。

吳王錢鏐 ,天祐元年封。

吳郡男陸長源 ,唐封。

吳國公武行德 ,太祖乾德元年封。

吳國公侯童 ,乾德五年封。

吳王趙元傑 ,太宗第五子。淳化五年封。

吳國公苗繼宗 ,仁宗貴妃父。

吳榮王趙顥 ,英宗長子。薨,追封。

吳王趙宗絳 ,太宗曾孫。神宗熙寧中嗣封吳國公,進爵為王。

吳榮穆王趙佖 ,神宗第九子。薨,追封。

吳國公。趙樞 ,徽宗第五子。崇寧二年封吳國公。趙植 ,徽宗第十二子。大觀中累封吳王。吳近 ,高宗憲聖慈烈皇后之父,追封吳國公。趙璩 ,藝祖七世孫,高宗朝命不果行,又封崇國。

吳郡侯魏憲 ,高宗紹興中封。

吳縣男《陸元朗 》,高宗朝封。

吳國公林希

吳國公范成大 ,孝宗淳熙十六年,先封吳郡開國侯,進封。

崑山縣子范之柔 ,寧宗嘉定八年封,加食邑八百戶。

吳郡侯胡元質

吳郡侯王埜 ,理宗寶祐二年封。

吳郡國公陸佃

長洲縣子黃由

吳縣男顧少連

吳縣男陸兼物

吳縣男張鎰

吳縣男張聿

吳縣男鄭作肅 以上俱宋封食邑三百戶。長洲縣男顏度

長洲縣男鄭起潛 ,「食邑三百戶。」

長洲縣男王景齊 食邑三百戶。

崑山縣男衛涇

崑山縣男鄭準

崑山縣男鄭竦

嘉定伯周奎 ,思宗烈皇后父,崇禎元年封。

蘇州府公署考        府志[编辑]

本府。吳縣長洲縣附郭。

「蘇州府治 ,屬吳縣,在織里橋東。元初為江南財賦提舉司,後改都水庸田使司,復為平江路總管府。」 吳元年就建府治。明洪武二年,知府何質、陳寧相繼成之。初因元舊官吏居外宅治事,至是始就內居處。正統間,知府況鍾重構庫房。天順間,知府林鶴改作後堂廳事,東為推官廳,又東為照磨所,西為經歷司,又西「為架閣庫,後為豐盈庫。堂下夾以東、西廊舍,東為吏、戶、禮、承發、架閣房,西為兵、刑、工、糧房。堂外周列佐貳之私第,西稍下為四區以居幕屬,又下一區居庫官。廊後為周廬,以居胥吏。」 中門外東為土地神祠,旁地為廐。門之外東為旌善亭,西為「申明亭。」 嘉靖間,廊廡燬,郡守王鴻漸改建。逾年,廳堂、庫藏、門廡災,同知鍾鑑悉如制鼎新矣。

同知署 在府署西

通判署 在府署東

經歷署  、照磨署  、知事署。

檢校署 以上俱未詳所在。

司獄司 在府西南織里橋南,即元舊司獄司基。吳元年移置靈芝坊。明洪武六年,知府魏觀復建今處。

府羈候鋪 在大石頭巷。明初未置,凡羈輕犯,分發各圖警鋪。嘉靖四年,知府胡纘宗以馬禪廢寺改置。

吳縣治 在慈悲橋西。秦漢時立治於子城東北打急路橋東。隋開皇十一年,徙州城於橫山下,縣亦隨之。唐武德七年,復還故處,分州城東半地,置長洲縣,遂移縣治於州廨西北二里。縣基舊在褚家巷,本雍熙寺菜圃官,與之互換。宋因之。元大德八年,移附平江路總管府旁子城內。至正末,張士誠遷於永定寺後,即舊十六觀堂基。明洪武元年移置今所。設正佐官廨於公堂後,吏舍於卷廊後。二年,知縣蔣玉又增廣中門。天順五年,知縣崔浩增置獄房。成化十二年,知縣張鳳騫立旌善、「申明」 二亭。鳳騫并取本縣旌表節婦勒石旌善亭內。弘治八年,知縣鄺璠於門外東西樹「東興」 、「西成」 二坊,左右榜廊各十二間。又建廊舍,以便鄉民之應役。建「治平」 、「攸往」 二橋,移旌善申明於治南直街,東西相向。正德二年,知縣劉恆建《黃冊》庫於後堂西。嘉靖六年,知縣蘇祐內外葺繕,扁大堂曰「公勤」 ,後堂曰「正己。」 直街南建坊曰「通和。」 大門外東西建坊曰「修政」 ,曰「勤民。」 二十七年,知縣宋儀望撤譙樓,改作。

大門,設羈候所於縣之西南。三十九年,知縣曹自守增建延賓館,改「修政」 、「勤民」 二坊為「勤政、撫字。」 萬曆九年,知縣傅光宅題正廳曰「近民」 ,巡捕丞廨曰「保民」 ,主簿水利廨曰「惠民」 ,管糧廨曰「𥙿民。」 改縣前二坊:東曰「盛朝鉅卿」 ,西曰「昭代名公。」 萬曆三十五年,知縣曾汝召重建大門,移豎儒學前首邦文獻坊於治平橋南。崇禎十二年,知縣牛若麟修大堂兩廊,建「軍器庫」 於堂左,「常盈倉」 於堂右,重建門外東西榜廊。

皇清順治二年六月十三日,前後堂東西庫左右廊

廡罹兵燹,乙酉至乙未,歷四令,聽政茅茨下。十二年,知縣吳明相始建前堂及二庫。康熙六年,知縣金夢蛟構後堂、川堂、六曹廊舍。十一年,知縣吳存仁改築對署大垣,高廣較舊差倍;又葺內樓,增建廂房。

縣丞署  、主簿署 俱在縣署東。

典史署 在縣署西

水利縣丞署 久裁,廨遂廢。

羈候鋪 在陳麻皮巷。明嘉靖知縣蘇祐建。木瀆巡檢司 在縣西二十七里木瀆鎮。明洪武二年置。

皇清因之。舊管閶、胥、盤三門,外至木瀆三鎮。有橫金、

巡檢司萬曆三年裁革,併歸木瀆司管轄。舟頭巡檢司 ,在縣西南八十五里洞庭西山《縹緲峰》,宋置於湖州長興縣呂山界。元祐八年,都省,江淮、兩浙轉運提刑司,奏移今處。

皇清因之,分管舟頭司,轄東山。

巡撫都察院 在南宮坊,即鶴山書院。明宣德七年,知府況鍾建。正統十年,知府朱勝刱來鶴樓於後堂北。成化十六年,巡撫尚書王恕題大堂為「願治。」 嘉靖四年,巡撫都御史陳鳳梧樹保障東南、澄清畿甸二坊,於東西闢後圃,建思賢亭。後巡撫多駐節句容,此稱行臺,遇海汛則臨焉。萬曆間,始為治署。二十九年,巡撫都御史曹時聘於轅門外增設官吏精勇牙兵等房。三十四年,巡撫都御史周孔教更闢東址,增建書堂及吏隱軒,鑿池栽竹,極幽邃之勝。天啟三年,巡撫都御史周起元於轅門外東西建榜廊,添設坐營、中軍廳、健快等房。

布政司 在昇平橋西北,係明王文恪「三槐堂」 舊第。

皇清順治十八年,巡撫都御史朱國治以「江蘇五府」

錢糧較他郡最重,駐省會不便徵解,題設江蘇布政司,建署蘇州,耑轄江寧、蘇、松、常、鎮五府錢糧。蘇州向無司署,布政使孫代暫駐蘇松道署。康熙元年,知府武弘祖申請巡撫都御史韓世琦,檄行江蘇五府守令,捐俸購王氏宅而更新之。大門東向,儀門南向。大堂即文恪廳事,改名正己,庫在堂側。東銀庫,西錢庫,並曰永盈」 ,通吏總科收科。其房在東柬房,承發在堂後,餘在儀門外。五年,鳳陽巡撫裁革,淮安、揚州、徐州歸併江蘇,錢糧益重,文案益煩。布政司佟彭年捐俸改造大門、轅門、班房、吏舍,建三尊堂於沿河,以為賓館。九年,布政司慕天顏以儀門右逼於民舍,缺其一隅,遂捐俸購民居,擴其基建之。《蘇常》道 ,在明澤橋東,即明水利分司。舊為館驛馬廐,明成化八年知府丘霽建,為提督水利憲臣治所,後改為按察分司。東西二坊曰「《激揚振肅》,凡兵備、督糧、水利諸憲使,悉駐節焉。

皇清鼎興初年,官制一仍明舊。蘇、松二府設立兵巡。

道駐太倉州。入郡則駐茲署。康熙二年,奉

旨歸併道缺。蘇松常三府改為分守道。駐劄蘇州。遂

為治署。二十二年,分守道缺復奉裁,以蘇松道事歸併督糧道,自常熟入郡治事署中。

蘇州衛 在飲馬橋西,即宋府倉基。元淮南行中書省,明興平張士誠於吳元年建。左中二千戶所在正堂東。右前二千戶所在正堂西。鎮撫廳在中門西。經歷司在堂右。旗纛廟在中門東。軍器局在衛治內西。後傾廢,止存旗纛廟。守備、千總等官,俱僦民房以居,迄今未建。衛守備等官係經制,故衛所不列廢署。

遊擊府 在傅郎中巷,即鹽政府館,係舊西禪寺。明萬曆十七年,巡撫都御史周維題准設坐營都司,權為公署。至三十年,巡撫都御史曹時聘題改「遊擊將軍」 ,遂相沿為遊擊府。

「接官亭 」 在閶門外普安橋西。

和豐倉 在胥門內百花洲東岸。周圍一百五十畝,南西闢三門,中為廳事,左右列廒舍三十六連,共四百三十二間。明宣德間,巡撫侍郎周忱建。弘治十六年災,知縣孫磐重建。崇禎十三年,門堂並圮,知縣牛若麟鼎新。

考證
皇清順治年間,添造官廒十間,以為官收兌之所,民

甚便之

常平倉 即「濟農倉」 舊址。明崇禎九年,巡撫都御史張國維刱積常平米,以備凶荒,平糶飼饑。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縣吳存仁修葺。

滸溪倉 按《長洲縣志》:「在錢廠西,屬長洲縣,貯糧。」

長洲縣治 ,「宋時在府治東北三里,元徙譙樓內府治左。至正末,張士誠遷於本縣學西,即宋舊基也。明移置於府治東南隅一里烏鵲橋西,相傳為義役倉故址。」 建自洪武元年,卑狹不稱。二年,始廣廳事及兩廡衙舍,而堂宇猶逼隘,歲久且敝。正統元年,丞王本正攝縣事,白於郡守況鍾,申巡撫請於朝,悉撤其舊而改作之。弘治元年,知縣邢纓開地築室,并廣亭舍,以居鄉民之應辦者,而門墉倉廩猶未備也。嘉靖二年,知縣郭波重建門屏。三十三年海警,知縣莫抑即贊政左廳改為「甲仗庫。」 三十八年,衙署悉燬於火,知縣柳東伯始建層樓,輪奐之美,更倍於昔。四十四年,知縣周良臣各仍故基,復加葺治。刱徵收房宇,對列舍號,規模大備。萬曆三年,知縣陳用賓建「公餘清署」 於堂後,陳用賓《自記》:「後堂廡悉燬,僅存私署。」 嗣後縣令旋至旋易,未遑修復。

皇清康熙二十四年,知縣徐弘炯重建大堂,顏曰「尊。」

美及吏皂等房,經營改刱,煥然聿新,總計千餘工,三月告成。獄房在縣西南

縣丞署 ,在夾道東。管糧丞無署,借賃民居。主簿署 ,在縣署西。

典史署 在縣署東南

織造總局

皇清專遣部堂督理織造。順治三年,督造侍郎陳有

明與巡撫王國寶、巡按盧傳、知府陳服遠議,以「明嘉定伯住房改造。」

織染局 ,至正末在平橋南,即宋提刑司改造。明洪武元年,始建於天心橋東。洪熙初,內侍阮禮、羅玉輩先後更新。萬曆中,內官孫隆管理織染,益加整麗。因隆生事,撤回停工。歲久頹。

皇清復行織造,督理侍郎陳有明重修葺。繼任侍郎。

周天成復于所駐府後置民房,蓋造機房為南局,改織染局為北局;復置洞橋內民房,更設機張為《南新局》;復置顧家橋西民居,添設機張,為《北新局》。

戶部分司 在二都六圖滸溪鎮。元為抽分竹木場。明宣德四年,始設鈔關以榷船料。景泰初,尚書金濂建,乃命戶部專收之。尋委府佐兼攝,因革不一。弘治六年,始定戶部主事一員,遂為例。

皇清順治二三年,仍舊制繼差滿、漢部屬各一員。康

熙六年,部議以司道及府佐兼攝。後復如前制,差滿、漢臣督課,今則不拘滿、漢各部耑差一員矣。署前有高垣,題曰「水鑑」 ,左右有鐘鼓樓,大門建層樓,額曰「明遠。」 署內大堂為冰玉堂、閱帆堂、敬士軒、自公樓、振統軒、高士軒、聿修堂。督關主事,先後建。委官廳在八都二十圖便民橋右。駐防都統公館 在府學龍門東。康熙十三年八月,巡撫都御史馬祜以楚、閩告警,蘇郡瀕海

題「請駐防官兵分駐。」 遂建公館於舊南禪寺南。并

造小公館十二處、營房一千七百五十間於《南星橋》東西等處;今兵丁移駐不常。

城守營遊擊府 在臥龍街東穿心街,購民房為之。

城守營守備府 ,在喬司空巷,購民房為之。陳墓巡檢司 在本鎮,管葑、婁二門外諸村鎮。吳塔巡檢司 舊在吳塔,今移蠡口,管齊、閶二門外諸村鎮。舊有滸墅巡檢司,以建鈔關。廢塘浦巡檢司,明正德間設,隆慶間廢,并入吳塔、陳墓二司分管。

青丘倉 在新橋巷東,收貯十九等都糧米。預備倉 在流真巷東,舊名「濟農」 ,收貯十一等都糧米。

席墟、荻溪二倉 ,在胡廂使橋巷東。席墟倉,收貯上二十等都糧米。荻溪倉,收貯東十三等都糧米。

蘇巷倉 在中營基巷東,收貯上十七等都糧米。已上五倉總名「東倉。」

滸溪倉 在閶門內錢廠西,收貯一都至九都糧米。一名「西倉。」 舊有四倉:在葑門外王墓村;曰東倉,在閶門外九都,曰西倉,在葑門外二十五都,曰南倉,在婁門外二十四都,曰「北倉。」 明宣德間移建於婁門內。凡五倉,曰「東倉」 ,別建於閶門。

內曰「西倉。」 皆巡撫周忱及知府況鍾建。

皇清因之,後行「官收官兌」法,極為便民,而六倉仍舊。

外州縣

崑山縣治 在縣之中。宋紹興二十六年,知縣程沂重建。舊傳其地為孟尚書宅,故今猶祀孟尚書於寅賓館。元元貞二年,陞縣為州。延祐元年,行省參政高昉奏遷州治於太倉。至正間,海寇連次犯境。十七年,知州費復初復移崑山舊治。吳元年,就設州治。明洪武二年,復改為縣,知縣王公瑾始增廣之。

皇清順治二年,燬於兵,縣官僦民房而居。康熙六年,

知縣王仲槐始事興復,魏熙續行增建譙樓、儀門。甬道中為戒石亭、正堂、川堂、後堂。正堂東為架閣庫及內衙。康熙十年,知縣董正位「重建尊賢堂」 ,即寅賓館,在儀門東南。東廊後建吏員房舍五十間。獄房在儀門外西偏,羈候鋪在獄房西。丞尉仍僦民房以居。

督學試院 在縣治東南薦嚴寺左,即范石湖書院。明宣德間,知縣羅永年為巡撫,侍郎周忱改建,名「巡撫行臺。」 後為督學校士之署,遂稱為書院。

皇清順治初,署廢。十五年,督學僉事張能鱗重建。

巴城巡檢司 在高墟村。

石浦巡檢司 在本鎮

玉峰倉 在縣治南。其地舊為濟農倉,為府館。明初有黃涇、至和、金潼等倉。宣德間,巡撫侍郎周忱以各倉四散,不便徵收,總移西門外舊玉峰倉內。嘉靖三十三年,倭寇燒劫,知縣祝乾壽移置今所。四十三年,復罹火災,知縣彭富重建。倉三百二十餘間。倉有官廳二所,各有正廳,後寢。

水次倉 在西門外,舊名玉峰倉。明宣德間,巡撫周忱將各倉并入此處,共倉六百五間。弘治八年,知縣張鼎重建三十間。九年,本府同知李復貞續建五十間,設公館二所。嘉靖倭亂之後,移倉入城,其地為演武場。今東南傍河二處,仍設官倉,名「水次」 以別之。

常熟縣治 ,宋治平間建。明弘治中災,知縣祝獻重建。前臨琴河,後枕虞嶺,中為治廳,榜曰「親民。」 後堂曰「四知。」 左右翼以兩廡,左為勘合吏戶禮房,右為承發兵刑工房。前為儀門,門內為戒石亭,後堂之後為縣衙,又其外為吏舍。儀門之左為土地祠,祠門額曰:「寅賓館。」 右為獄,門之外為旌善、申明亭。左右有坊,曰「綏來」 ,曰「動和。」 主簿署 在縣署之左。

典史署 :在縣署之右。

督糧道 在常熟縣察院西舊公館地,明弘治九年建,顏曰「察院」 ,與儒學書院地址相連。

皇清康熙三年,門外建坊,曰《籌漕四郡》。左有更樓,右

有站舍宿舍

海防廳 舊在府治內東偏。

皇清以「防海」移駐常邑。康熙四年,海防同知魯超即

「入官屋」 改為公署,在常熟縣治北三百步。城守署 ,在常熟縣治之西,山椒即舊商相巫咸祠。

「駐節亭 」 在翌京門外,臨漕河。

許浦巡檢司 在常熟縣東北七十里。明洪武元年建。

白茆巡檢司 ,在白茆港口。明洪武二年建。黃泗鋪巡檢司 ,在常熟本鎮。以上三司官廨,久已傾圮,俱僦本汛寺觀居住。

濟農倉 在常熟縣東北。東臨漕渠,宋治平間建。明宣德間,巡撫周忱、知府況鍾建倉百間,以貯平糴,榜曰「濟農。」 弘治中,增建廳事及廒六十間。

「《皇清積穀》賑濟。」并官解白糧、在倉舂辦

常平義倉 在常邑濟農倉之右。宋知府王琪奏置。宋制,「每納正苗米一石,帶義倉米一斗,以備凶荒。若常平之制,蓋取沒官田地所入,濟給孤貧。」 今常平、義倉合而為一。

南倉 舊在常邑翌京門外。明宣德間,巡撫侍郎周忱建。嘉靖中,島寇燼毀。三十九年,知縣黃嘉賓移建於西城內,倉基三十畝零,門樓顏曰「廣積。」 中為廳事廒房二百四十間,分四場。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于宗堯修葺一新。

東倉 在常熟縣治之北。明嘉靖三十九年建門樓,顏曰「永豐中。」 為廳事廒房三百六十間。吳江縣治 ,宋因五代錢氏之舊。乾道元年,知縣趙伯虛建敕書樓於門上,以奉詔敕。嘉定元年,知縣羅勳建仰高亭於公堂之右,奉三高畫像。舊有觀政亭、環翠亭,並在後圃,丞以下皆別。

有廳在外。元因之。元貞二年,升縣為州,治仍舊。明洪武二年,改州為縣,仍其公廨。知縣孔克中徙居民七十餘家開拓焉,歷任增葺。

皇清順治初燬,縣令以下皆賃民房以聽事。七年,知

縣唐增即「觀我堂」 址建公堂視事,并建私衙以為居室。又修儀門及西監。十二年,知縣吳就恆建柵門於前牧愛堂址,設東房於堂左。十四年,知縣雷珽建芸松亭於公署內,又建吏廨於獬豸亭之兩旁,設架閣庫於堂右。康熙四年,知縣劉定國重建譙樓。五年,建旌善、「申明」 二亭於門外甬道左右植梧桐柏樹各四。又建「公餘少憩堂」 於內衙,并《布昭嘉績》石亭於大門外東,其西為《震澤底定亭》,漸復舊制。

縣丞署 舊在縣署西南。

主簿署 舊在縣署西

典史署 舊在縣署東。今俱焚燬,皆賃民舍為公署,無常處。

簡村巡檢司 在吳江縣充浦村。

震澤巡檢司 ,平望巡檢司。

同里巡檢司 俱在本鎮。

汾河巡檢司 在吳江縣蘆墟村。

平望驛 在本鎮。順治六年,移署垂虹亭。平望營守備衙門 在吳江縣東門內,順治十一年,守備鄭國梁即民房改為衙署。

總收倉 又名「外場倉」 ,在吳江縣北門外三里橋西,廣一百五十畝有奇,中為官廳,左為千總廳,又左為倉土地祠,右為糧官廳。廒屋三百八十六間,廒前有池,以防火災。

嘉定縣治 。宋嘉定十一年六月,知縣高衍孫即軍馬司酒坊地改建。嘉熙四年,知縣鄭霖建譙樓。淳祐九年,知縣林應炎於縣前建「宣詔」 、「頒春」 二亭。元元貞二年,陞為州。至大二年,知州高源改建州治。明洪武二年,復為縣治。知縣扆昭即《宣詔》、「頒春」 遺址改建旌善、「申明」 二亭。嘉靖十六年,知縣李資坤於儀門外建東西兩廊,貯櫃收銀。三十五年,知縣楊旦建土地祠於儀門外。萬曆二十九年,知縣韓浚建寅賓館於大門內。

皇清順治三年,盜劫獄,焚燒堂廳府庫。十年,知縣查。

逢盛建後堂。康熙六年,知縣余敏重建大堂、川堂及兩掖六房、承發鋪。長司堂之東為鑾駕庫,西為架閣庫,又西為軍器火藥庫、文書庫。兵房之北,西折而南為獄。由是舊制悉復。即「旌善」 、「申明」 二亭改建長廊,為上司告示所。內宅堂、樓臺、亭寢,皆因舊制,增建調鶴軒。十二年,知縣趙昕於大堂後架闢建有儀軒,為士子論文之所。縣丞署 ,在儀門外左大門內,右折而北。主簿署 在大門內右折而北。

典史署 在大門內左

江灣巡檢司 在本鎮

月浦巡檢司 ,在本鎮。二署並圯,今寓城中。舊尚有「中槎」 、「吳塘」 二司,並革。

濟農倉 在嘉定縣《五圖》內。明洪武三十二年,知縣樊鎮即守禦千戶所改建。

皇清順治九年重葺。康熙十三年,知縣趙昕增修。舊

有萬積、豐寧、利益、通津四倉,在北門外,今廢。太倉州治 在城之北隅。明弘治十年,巡撫都御史朱瑄檄蘇州府同知萬祥、崑山縣知縣張鼒、常熟縣知縣楊子器、嘉定縣知縣孫璽,度地城中,將教場基刱建。知府曹鳳時為經營規制。未幾,知州李端抵任,遂次第落成。譙樓、儀門、正堂。儀門外東為土地祠,即寅賓館。又東為吏目廳,西會問廳。甬道中為戒石亭,堂東為鑾駕庫,堂西為廣積庫,堂後為川堂、後堂,後堂東為司庫房,東西廊吏房二十二間。州宅在堂後正中。鎮洋山在州治後,知州李端築土岡,植檜百數,高峙三峰,累以湖石。山下甃池,前有三亭,曰迎仙,曰來仙,曰「遊仙。」 山麓為洞,曰「集仙」 ,其上有亭,曰「醒翁」 ,今並廢。西下有亭曰「吏隱」 ,知州黃廷宣建。山名「鎮洋」 ,取雄鎮東海之義。

同知署 在州署東

判官署 在同知署南

吏目署 在州署西南

甘草巡檢司 在本鎮。舊有茜涇、劉家港、蕩涇三司,後裁。

太倉、鎮海二衛 在太倉州大西門內。

便民倉 舊在南關外,即海運倉基。明弘治十一年,大西門外興福寺災,知州李端即其地改建今倉。嘉靖十八年災,知州萬敏重建。官廳,東西廂房及後堂共十間,中後廒十二間,東西廒共八十間。

崇明縣治 。明萬曆十三年遷長沙城知縣。李

大經創建大門、儀門、正堂、甬道中為戒石亭,堂東為庫房,東廊為吏、戶、禮并承發廨,西廊為兵、刑、工、廨并架閣庫,堂後為川堂,川堂後為後堂,額曰「思補。」 柬。書房及內衙并刱建。大門外建申明、旌善二亭。

縣丞署 ,在縣署左,題曰《哦松深處》。

主簿署 ,在縣署右。題曰「琴堂分署。」

典史署 在縣署東南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劉緯增建兩廊。十年,知縣陳慎

增建內書房。康熙元年,知縣龔榜建庫窖一座,藏預儲各餉。二年,又建西書房。五年,知縣趙民帥增建外廚房。康熙四年,知縣趙民帥建丞署於縣西北主簿衙舊址,丞路允斌躬自董建。十一年災,止存廳堂。順治十二年,知縣陳慎建典史衙於大門內土地祠東,典史董世昌躬自董建。

總鎮府 。順治十三年,蘇鎮王燝奪職,命寧國鎮梁化鳳攝署,駐南關外李茂實別業。是秋化鳳移鎮在崇,移署朝陽門內黃元俊宅後,給價改建。十五年,巡撫張中元捐贖助修。達淳風巷。外有照池、東西轅門、大門、儀門、大堂、後堂、後樓、後廚房、後包堂、東花廳、書房,巍煥一新。康熙元年,總鎮張大治增建東轅門外,協將、都守、千總、把總、中軍各廳。西轅門外傳號將材二廳,軍牢夜役二班房,並建射圃門。射圃門北建驗馬廳、大馬廠。土城內五門,各建駐馬廳。又建軍儲房一所。

西沙巡檢司 在本沙

平洋沙巡檢司 在本沙。

三沙巡檢司 在本沙。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