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67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六百七十四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六百七十四卷目錄

 蘇州府部彙考六

  蘇州府學校考

  蘇州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六百七十四卷

蘇州府部彙考六

[编辑]

蘇州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编辑]

通志府志合載

本府。吳縣長洲縣附郭。

蘇州府儒學 在府城南。宋范仲淹奏建,燬於兵。明洪武初,知府魏觀闢地新之。宣德間,知府況鍾重建明倫堂,又建至善、毓賢堂於後,附以四齋兩廊後有尊經閣。天順間,知府姚堂構「道山亭。」 成化間,知府賈爽創立遊息所,丘霽改作。

先師廟:門廡橋池悉備。嘉靖十年制、增「啟聖祠」 建

敬一亭,「隆慶、萬曆間,先後修葺。崇禎六年,颶風作,廟署祠亭,喬木牆垣,一時傾毀。巡按祁彪佳、巡撫張國維、推官倪長玗累年繼修,至十四年工成。」

皇清順治十二年,巡撫張中元率屬修葺。康熙二年

至五年,巡撫韓世琦、布政司佟彭年,七年巡撫馬祜,十六年,巡撫慕天顏,相繼修治。二十一年,巡撫余國柱、布政司丁思孔、蘇松常道祖澤深,捐貲,大興修葺。

聖殿宏麗改觀

吳縣儒學 舊在縣治東南。宋景祐始立。明洪武五年,知府魏觀重修。宣德七年,巡撫周忱、知府況鍾徙建昇平橋東官地。弘治十九年,知縣鄺璠加闢焉。嘉靖初,知縣楊叔器更新之。崇禎十四年,知縣牛若麟重葺。

皇清順治十一年,教諭夏鼎倡修。康熙六年,布政司

佟彭年捐助修葺

學道書院 為吳公言偃立。初在府城東北隅。宋咸淳五、六年間,知府趙順孫、黃鏞相繼改建于武狀元坊北普賢子院故址,奏以「學道」 為額。選言氏與先賢後及民間俊秀教之。別建殿曰燕居堂曰師友淵源。齋四,曰正己、選賢、問禮、知本。以官田贍士。又別為育材莊,專充言氏子孫費。七年,知府常懋于堂西建先賢祠,祀顏、曾、思孟。左次澹臺子羽。兩廡列周、程以下九賢。元初總統楊璉真伽據為僧,司田悉奪去。至元二十九年,山長祖宗震、金德修共買徐季子橋高氏園第,改刱儒職。劉德剛訴復學田,不果。書院亦廢。明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以景德寺改建書院,門扁曰「東南鄒魯」 ,建學孔堂,繪言子像於中,後為講堂,堂後絃歌樓。十八年巡按趙繼本修,至十九年巡按舒汀至,始畢工。三十年改為督糧道,遷書院於共社學。

文正書院 在雍熙寺後。宋咸淳間,知府潛說友請於朝,立專祠祀范文正公。元至正丙戌,總管吳秉彝奏改為「書院,舉其族之嫡嗣主奉祠事。」 明成化十六年,巡按劉魁、知府劉瑀重修,巡鹽戴仁助修至。

皇清康熙十二年,布政使慕《天顏》同浙江巡撫范承

謨重修,本府同知師佐,布政使理問張發棟主奉,舉人范必英董其事。

鶴山書院 在南宮坊內,宋參知政事魏了翁之賜第也。端平三年,理宗親書「鶴山書院」 四字賜之。元至順元年,曾孫起即故居教學奉祠。明宣德間,改為巡撫都察院,移書院於左。

金鄉書院 在西市坊內。明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因永定廢寺之半建,中為寓公堂,奉澹臺滅明主以滅明常東游,寓吳,葬於其地,肖像事之。舊封金鄉侯,故以名書院,又以吳之寓賢宋尹焞、魏了翁附焉。後為正大堂,旁列號舍,俾府縣學子弟肄習其中。萬曆初廢。崇禎九年,巡撫張國維即舊址旁理刑公署,改復書院,仍奠滅明主位後堂祀贈翰林待詔孝介朱陛宣。天池書院 在天池山,明都御史毛珵即佛寺改建。萬曆二十五年元孫通政使毛堪重修。碧山書院 在西城橋北,明吏部侍郎徐縉建。共社學 在雍熙寺西橋右。明洪武八年,詔天下府州縣,「每五十家設一社學,歲久漸廢。正統十二年知府朱勝」 乃統建「共社學」 於此。成化二年,提學御史陳選修。嘉靖末,圮廢。隆慶六年,巡撫張佳引即其地改建「劉大中祠。」

普濟社學 在普濟橋西。明初蘇州衛奏建,以教官軍子弟。成化二年,陳選修,兼育民間俊秀。隆慶元年,知府蔡國熙、知縣魏體明重修。麗澤社學 在府西麗澤坊內。

崇正社學 在華嚴寺東。俱成化二年陳選建。隆慶元年蔡國熙、魏體明修。

利濟社學 在南濠利濟寺左。成化二年,陳選建。內有「顧野王祠。」 隆慶元年,蔡國熙、魏體明修。崇禎三年,知府史應選重修。

義慈社學 在閶門外義慈巷內。

盤門社學 在吳門橋下。俱陳選建。蔡國熙、魏體明修。

各鎮社學 並成化二年陳選檄建。嘉靖六年知縣蘇佑修,隆慶二年魏體明再建。

范氏義塾 在天平山。文正公建,以教族中子弟。後增建文正公祠。

孔氏義塾 舊名「闕里」 ,分祠在二十七都塘橋,孔氏子姓肄業其中。宋紹興間建以祀。

先聖明萬曆四十年,裔孫孔貞成修至。

皇清康熙二年,六十五世孫孔引安重修。

長洲縣儒學 ,初未有學,附於府學,曰「麗澤齋。」 宋景定三年,主學宋楚材請於守陳均,即廣化寺藏室改為。在今府城東北。講堂曰「禮堂」 、四齋曰《富文》《貴德》《廣業》、「博學。」 因企慕范文正公,又建「景文堂。」 八年,提刑洪起畏拓地闢門南面,後毀。元至正三年,縣長元童勸前徽州路教授、郡人陸德源刱建之。明洪武七年,知縣宋敏文、張翔修葺,闢學門於廟之右,故有。

《孔子燕居像》、先賢祠俱廢。成化間,知府丘霽拓地。

東南,改建焉。正德十二年,提學御史張鰲山盡以廣化寺地歸學。十六年,知縣郭波建尊經閣,起後土山。嘉靖十五年,知縣賀府修學,立名宦鄉賢祠。二十年,諸生與教諭蕭文佐議,以此地湫隘,不稱掄魁,白巡按舒汀謀遷之。先是,十八年詔毀浮圖之非敕建者,僉謂城東福寧寺,於例應毀。至是,汀與知府王廷默為規度,仲冬猝舉事,廢寺為學宮。其制,廟左學右諸門皆南向。建殿、廡、堂齋、啟聖祠、敬一亭、尊經閣。閣後有土阜,建亭其上,曰道山亭。餘悉如制。刱立,又有嘉樹館、桃李園、春宴園、小淇園諸勝。玉帶河之東為雲川書院,西為宰牲所,教諭、訓導廨分列左右。學之外有昇龍橋,面陽樹坊,表曰「萬代宗師。」 東為玉帶橋,亦有坊曰「會元。」 西為折桂橋,亦有坊曰「狀元。」 三十二年,巡按徐洛修。四十三年,知府徐節再修。隆慶二年,知縣周良臣、教諭李國珍建,騰蛟起鳳塞門,種柏樹二百株。六年,巡撫陳道基修學,開內泮池,徙學前居民。去櫺星門前昇龍橋,移聖域、賢關二坊。巡按劉曰睿捐鍰助工,知府吳善「言、知縣陳用賓、教諭周安叔協理興修。」 萬曆十七年,巡按李堯民發銀二千兩,造昇龍橋,建後堂,濬玉帶河,移建「敬一亭,創聚奎樓,重建舒公祠,移萬代宗師坊,築萬仞宮牆,建土地祠。巡撫周紀指畫規制,捐鍰助費。」 知府石崑玉、同知王典、知縣陳其志、教諭吳良治、訓導周養中助理興修。二十五年,知縣江盈科捐建「文星閣」 於學之東南隅,給守閣僧田七畝,巡撫趙可懷、參政彭國華、鈔關主事董漢儒助成之。四十年,知縣韓原善重建「文星閣」 至

皇清順治十一年,督學石申捐俸修葺,未竣,尋圮。康。

熙二十二年,巡撫余國柱暨司、道、府、廳、縣各有捐助,教諭姚文焱、訓導王玢率諸生鈕希文鼎建兩廡,修葺聖殿、明倫堂、櫺星門,王玢捐貲重建訓導齋。

甫里書院 唐陸魯望先生故第,在府城東南。元元統二年,裔孫德源請以己貲改建書院。有

宣聖殿、「明倫堂」 、大學、小學二齋,設山長、主教事。後

和靖書院 。初,宋尹肅公焞讀書虎丘西菴,題齋曰「三畏。」 嘉定七年,士人黃士毅請於知府陳希,繪像祀之。端平二年,胡淳請即其地為學。倉司曹豳因奏立書院。齋凡四,曰三省、務本、「朋來、時習。」 提舉馬述建君子堂。嘉熙四年,提舉陳振孫作藏書堂。景定二年,陳淳祖建曹豳祠堂。咸淳初,提舉李芾建燕居堂。元初為雲巖寺僧所據。延祐元年,始移置長洲縣治東烏鵲橋之北。郡守童道重建殿廡門堂後廢。明嘉靖二年,知府胡纘宗又以吳縣學生多在湖山,往復險阻,憩寓假賃,靡所寧止,遂因學後有「龍興寺」 ,改復書院。其後吳令汪旦以肅公專祠當在虎丘,請於巡按何春,以後堂三楹,置義夫、馬瑢木主其中。

外州縣

崑山縣儒學 初在縣治東,即今察院。唐之儒廟以兵火廢。大曆九年,始建學於廟垣之右,設博士訓學徒。五季廟毀。宋雍熙四年,知縣邊倣因遺址重建。元豐四年,壞於風潮。元祐初,知縣杜采移建縣治西南,作廟堂、齋廡、庖廩凡四十楹。紹興二十八年,郡守蔣請幫助識別此字。名講堂曰「致道。」知縣陳沂闢垣牆外門。乾道改元,知縣李結重修。淳熙間,知縣葉子強、周承勳、紹熙間,知縣李稠相繼修之。慶元五年,知縣章萬里又修之,改堂曰「明倫。」開禧中,建賢守令祠。嘉定間,知縣巫似修重建大成殿。淳祐初,知縣徐聞詩修,袁璵增建直舍齋凡六,曰「居仁」、「由義」、「教忠」、「履信」、「致道。」成德十二年,攝令吳堅建「尊道」、「貴德」二祠。咸淳間,知縣林桂發又建學廳於東北隅。元至元十三年,置蒙古字學。兵燹之後,學漸圮壞,典教王夢聲極力修葺。二十四年,水大浸,學田所入不足供用,以己貲佐之,學宮一新。元貞初,陞為州學。延祐元年,州移太倉,知州翟廷玉謀徙學不果。王安貞至,就治所之北建學。山長王大年、教諭杜熙,直學陶公甫、學賓陶正甫,各視其力佐成之,為屋五十餘楹。至正十七年,州復舊,知州費復初仍建於此。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學,額定齋二。宣德初,本府同知張徽移建大門三間於戟門外,壘石為基,教諭曹昇修戟門,縣丞吳仲郢建神庫於戟門外西。正統初,知縣羅永年修兩廡。景泰元年,知縣吳昭改建大成殿。二年,增建號房一十五間於學門外東。成化間,巡按御史張淮增修。弘治五年,知縣楊子器建尊經閣。九年,建啟聖祠。嘉靖六年,教諭楊華修尊經閣。十年,以主易像,稱「先師廟。」十五年,知縣楊逢春重建教官廨,添設號房於東北。隆慶六年,知縣申思科於泮池四圍,置石欄石牆。萬曆三年,思科請於巡按邵陛,捐贖鍰重修殿堂齋,增築殿前露臺,又立「進士、舉人、歲貢題名」三碑於明倫堂。崇禎十三年,知縣葉培恕、教諭呂兆龍,訓導張鵬翼、周秉緒捐倡興修。

皇清順治十五年,提學僉事張能鱗「捐俸倡修。」康熙

七年,教諭吳謐修《義門》。九年八月,知縣董正位、教諭吳謐奉

旨。擇吉請出砌壁。

先聖四配十哲像安設。十一年五月,督學倡眾捐

修大成殿。二十一年,教諭張其翰、訓導王天祚募修「明倫堂」 、「鄉賢祠」 ,督學趙崙按臨捐俸,邑紳徐乾學等及衿士王天祚等捐貲倡助,大加修葺。

石湖書院

玉峰書院 在馬鞍山南麓。衛狀元涇藏修於此。

常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前臨琴川第一水。宋祥符《圖經》云:「縣東五十步有文宣王廟。」 初不言學。淳熙十年,知縣曾棨建堂曰「進學。」 紹熙五年,知縣葉知幾改名「明倫」 ,朱文公題扁。齋凡九,曰「崇德」 、「時習、好謀」 、「朋來、利仁」 、「隆禮、育英」 、「守卓」 、「隆德。」 未幾,又改四齋,曰尚志、尚德、尚賢、「尚文。」 慶元三年,知縣孫應時建吳公子游祠。開僖三年,知縣葉凱修廟。端平初,知縣王爚倣郡學制東為廟,徙吳公祠於後,建六先生祠。西為學扁,堂曰「明德」 ,凡六齋,曰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稽古》、「象賢」 ,總百二十楹。元陞州學。明改縣學。洪武八年,建先賢祠於子游祠東,闢射圃,建觀德亭。宣德九年,知縣郭南修兩廡學門及廚庫。正統二年,知府況鍾修兩齋。六年,縣丞陳澄建尊經閣。按洪武以後,崇禎以前學制,左為大成殿,夾以兩廡,神、庫、廚皆具。右為學門,次儀門,其前為泮池,池上有橋,中為明倫堂,前有二亭,有碑,列兩齋,東曰「致道」 ,西曰據德齋,上下皆學舍。又有射圃、會饌堂、尊經閣,閣後有箴碑亭三座,學門之外,有科第坊一座,西有坊名「學道」 ,後改曰「會元」 ;東有坊名「育俊」 ,後改曰「解元。」 教諭廨在堂之東。訓導廨,一在西廡之後,一在進賢門右,並有堂三楹。名宦、鄉賢祠在廟之側。蔬圃在學宮之西。

皇清順治十二年,學道張能鱗修廟,教諭卞日郅督。

工萬仞宮牆舊在沿河,水漲衝倒,里民孫德基巿廛在其後。康熙四年,輸廛地歸學築進,始免水衝。康熙六年十月,知縣李璞同教諭沈汝蘭修尊經閣。布政使佟彭年、糧道盧綋捐俸助修。十八年,修葺鼎新。

學道書院 在儒學西,即宋舊館驛。明宣德中,周文襄忱嘗止此。文襄駐節郡中,鶴山書院因兩地講學,故亦名「學道。」 嘉靖中,改為射圃。今廢。

文學書院 舊在醋庫橋東。元至順三年,巨室曹善誠建,以祀吳公子游,設山長,宣慰使王都中題扁。明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耿橘重建於縣治西北,為虞山書院,有五經房、弦歌樓。堂三楹,奉吳公像,顏曰「南方精華。」 天啟中毀,崇禎六年復。裔孫言福、言《恂如》請於知縣楊鼎熙,建虞溪書院 。明參政周木以虞仲裔孫,題請特建。弘治間,知縣計宗道於阜城門外殿橋西建書院祀虞仲,顏其堂曰《讓德》。

養賢書院 在明倫堂西。

皇清康熙四年,教諭沈汝蘭查復學宮旁侵址,督糧

道參政盧綋、海防同知魯超特設講學所,知縣李璞捐建。

養蒙社學 在慧日寺西。舊在縣治西。明成化間,知縣甘澤建。弘治八年,知縣王爚改建於此。九年,知縣楊子器拓大之。萬曆甲午,知縣張《集義》增構門廡。三十八年,知縣楊漣延塾師以教貧民子弟。今廢。

吳江縣儒學 在縣治東南。初有文宣王廟,在縣治西。宋大中祥符五年,詔天下修廟學,縣令李恭、尉聶復始作新之。慶曆七年,縣令李問、尉王庭堅欲重建廟學,勸民輸錢數百萬,會詔止,不果。元祐中,知縣程端始竟其事。建炎兵燬。紹興間,知縣石轍即東門外「開江營」 之舊基改建,邑人王份捐地廣之,即今址也。乾道五年,知縣趙廣開拓其地,建明倫堂,立四齋,曰「興賢」 、「進德」 、「日新」 、「時敏」 ,通號舍為三十楹。歲入米幾千斛、錢若干緡,以給學費。淳熙五年,知縣陳翥修。嘉定八年,知縣孫仁榮重建大成殿。十年,知縣呂祖憲修。淳祐初,學生王南建登龍橋於左。宋季悉毀於兵。元至元都元帥甯玉、敦武校尉杜福重建。明洪武二年,仍改縣學。齋二曰《日新》《時習》。三十年,汪茂實修,重繪塑像。正統十三年,巡撫侍郎周忱、知府朱勝隘之,徙左右民居以展宮牆,重加修建。景泰六年,巡按御史趙縉建後堂及學舍共三十六楹,知縣賈亮重修。

文廟明倫堂天順五年知縣章亮建,教諭廨,成化

初,知縣王迪又徙居民,以廣廟宇。五年,提學御史陳選改「文昌祠」 為「鄉賢」 ,土地祠為「名宦。」 弘治十年知縣郭郛修。正德十年巡按唐鳳儀重建明倫堂,增建訓導廨。嘉靖二年知縣王紀修。十年改稱

先師廟,以主易像,又建「啟聖祠」 、敬一亭。三十二年

知縣楊芷重修建「時化、射圃二亭。」 萬曆九年,知縣徐元重修大成殿。十八年,知縣趙夢麟重修兩廡及明倫堂、講堂。二十年,教諭徐汝宣重修本署。二十七年,知縣孫大壯及縣丞、主簿重修五門,并重建穿堂。三十九年,知縣馮任重修廟學,并建泮宮門樓。四十二年,知縣魏士前重修啟聖祠,「敬一、時化、射圃三亭,并」 櫺星門。四十八年,即「時化」 亭建尊經閣,并建龍門。天啟四年,知縣晏清重建文昌閣於五門外。崇禎二年,知縣熊開元、教諭薛邦憲移置啟聖祠於廟後,改建明倫堂。以堂舊材,建鄉賢、名宦二祠於儀門西。又重修龍門,改建東西兩廡,併重修五門文昌閣。

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唐增、教諭陳繩舜重修廟及《啟》

聖祠、明倫堂、尊經閣並教官廨。十一年,知縣吳就恆、教諭洪天開重修廟並耳門、儀門、土地祠、文昌閣、明倫堂。十三年,知縣雷珽重修泮宮門樓。康熙三年,本府同知魯超、推官龔在升及縣丞、教官各捐俸重修明倫堂及儀門。五年,知縣劉定國捐俸重建「萬仞宮牆,併修葺名宦、鄉賢二祠。」

震澤鎮學 。宋寶祐元年,邑人沈義甫私建。中為明教堂,東為三賢祠。元至元中,陞為儒學,設教諭一,訓導二。

蒙古字學 在長橋東,元元貞二年建,至順二年重建。

社學 在縣治東北。元至正十九年,知州趙仁以學在城外,而生徒多家城中,故立州社學以便之。置齋二,曰「日新」 ,曰「時敏」 ,後廢。明成化五年,提學陳選即其址重建。又令各都悉建社學,共一百二十七所。按明制,每里建社學一所,設教讀一人。在城十二保,每保一人。崇禎時革,止留一教讀數社生,備鄉飲歌童之用。今學址僅存土阜云。

同里社學 明弘治五年,知縣金洪奏除稅課局,改建,今廢。

古塘義塾 明成化十八年里人姚芳私建。置田八十畝,以給膳貲,延老成通儒,訓里中子弟。

之貧者芳死遂廢

嘉定縣儒學 在縣治南。宋嘉定十一年,縣始刱。明年,知縣高衍孫建學。廟堂曰「化成」 ,齋四,曰「慱文、敦行」 、「立忠、履信。」 紹定二年,知縣王選修,改堂曰「明倫」 ,齋曰「正心、博學」 、「明德、篤行。」 淳祐八年,知縣林應炎建戟門。九年,塑像建直廬二十八楹。十年,同知張經鑿泮池。景定末,知縣常懋欲修大成殿,會遷去。咸淳初,史俊卿繼成之。元元貞二年,陞為州學。大德三年,教授楊巽繪從祀諸賢像,增置祭器、樂器。至大三年,知州王鐸改建明倫堂。延祐四年,知州任立鑄銅祭器。至治三年,知州周思明修《大成樂》器。天曆二年,知州趙道泰改建明倫堂。至順元年,重建大成殿。至正十二年,知州郭良弼易繪像以塑,建燕居殿。樹「賓興」 、「儒林」 二坊。十六年,堂燬。十七年,攝州事大尉府分帥張元良改建明倫堂及齋四,曰「志道」 、「據德」 、「依仁」 、「游藝。」 沿河左岸甃石五十餘丈,同知鐵穆爾普華、張經、判官賀撝造龕帳,修大成樂器。明洪武二年,復為縣學。齋二:曰「進德」 、「修業。」 六年,知縣文殊奴建櫺星門,修大成殿,築射圃亭。二十二年,教諭劉愷建神廚庫房、宰牲所。二十三年,巡按御史張文富建會饌堂及號樓、甃泮池,築石梁三。永樂二十一年,邑人陸樞修大成殿。宣德元年,知縣祖述改會饌堂為春風堂,重建燕居殿及兩廡。三年,邑人王嗣昌修燕居殿。天順四年,知縣龍晉大修殿廡建。教諭廨增築學南土山,名曰「應奎。」 成化五年,知縣洪冕修明倫堂。八年,知縣白思明修兩廡。十年,知縣吳哲即春風堂址建尊經閣。十七年,知縣劉翔建學舍,增刱號樓,翼以二亭。弘治五年,知縣王術、十年,知縣孫璽相繼修改。正德元年,巡撫饒榶改築土山,購奇峰樹之。環疏為渠,樹綽楔,榜曰「應奎」 ,建射圃亭於山之陽。四年,巡按李廷梧增築應奎,雜植檜、柏、松、桂。六年,知縣王應鵬補鑄銅祭器。十一年,巡按孫樂于應奎坊左右築石欄三十餘丈。十二年,提學御史張鰲山、南京戶部員外郎胡纘宗撤留光寺為練川書院。嘉靖九年,改大成殿為

先師殿,易像以主。又移祀啟聖公於練川書院。《十》

六年,知縣李資坤大修廟學,名「燕居殿」 ,曰「敬一亭。」 又建射圃,置射器。十九年,知縣馬麟改建啟聖祠,築「輔文山。」 二十年,知縣張守直建文昌閣。三十二年,知縣萬思謙重修,移建啟聖祠,闢訓導廨。四十年,知縣樓如山修廟及明倫堂。萬曆二年,知縣趙舉廉重修。十二年,知縣朱廷益修。

文廟。十三年,修「尊經閣。」 十四年、署事通判王典修

泮池石欄及應奎諸坊。十八年,知縣熊密平土山十之七,濬為潭,名「匯龍。」 十九年,教諭王廷舉復民間所侵廟西地,闢桃李園。二十四年,知縣王福徵修廟。二十六年,教諭姚履素刱土地祠。二十七年,知縣韓浚增置祭器。三十一年,大修尊經閣碑亭、號樓,改建官廨,重甃左右岸二十丈。濬西南野奴涇入匯龍潭,東鑿土山,導橫瀝其下,跨以木梁,修明倫堂,東、西廡櫺星門,改榜應奎曰「仰止。」 教諭王善繼增。

文廟前石欄十四丈,建「省牲所神庫。」 三十二年,韓

浚重建射圃。三十七年,教諭李之華增修學前石級。其後知縣陳一元、胡士容、柴紹勳相繼修葺。天啟四年,知縣卓邁、教諭龔道洽更新

文廟兩廡、堂閣、坊門,改坊曰「仰高。」 崇禎八年,知縣

萬任縣丞焦應鶴各捐一年俸,佐以贖鍰修葺。十年,教諭劉敬修、訓導黃虞、邑人侯峒曾募修尊經閣、啟聖祠、敬一亭及泮池石欄。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劉弘德、訓導王孫繩復加塗。

墍。十四年,教諭王彬更建啟聖祠,大修尊經閣并堂廨。康熙元年,王彬復新之。六年,知縣余敏捐俸修大成殿,重建西廡。二十二年,知縣聞在上設法通學修葺。

「練川書院 」 即舊留光寺基。

明德書院 在學宮左。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韓浚建。置田三百畝有奇,廛一十一區。天啟四年奉旨拆毀,改為「勸農公署。」 田廛變賣解部。崇禎元年,復改書院。今廢。

四門小學 在登瀛橋北。明成化五年,知縣洪冕建。嘉靖十六年,知縣李資坤「置田八十畝,廛七十舍。萬曆九年,知縣趙舉廉改為理刑公署,租仍輸之學宮。」

新溪小學 在徐家行鎮,置田二十五畝,廛三舍。

羅陽小學 在羅店鎮,置田七十六畝。

月浦小學 在月浦鎮,置田一十七畝,廛一十。

六舍

沙溪小學 在楊家行鎮,置田一十七畝。清浦小學 在高橋鎮,置田五十五畝。

外岡小學 在外岡鎮。後毀于兵火。里人錢瑜重建于《雨》字圩。

葛隆小學 在葛隆鎮,置田二十三畝。

黃溪小學 在黃渡鎮,置田三十四畝。

安亭小學 在安亭鎮,置田三十二畝。

楊溪小學 在廣福鎮,置田三十二畝。

儼溪小學 在紀王廟鎮,置廛十一舍。

槎溪小學 在南翔鎮,置廛三十三舍。

真如小學 ,在真如鎮,置田四十畝,廛七舍。東陽小學 ,在大場鎮,置田六十三畝。

曲江小學 在江灣鎮,置廛三十三舍。

婁溪小學 在婁塘鎮,置田七十六畝。以上小學俱明嘉靖十五年,知縣李資坤即寺院、菴堂、神廟改建。其田廛即在學田、《學廛》數內,今俱坍廢,租銀充餉。

東陽義塾 在大場鎮。元延祐二年,里人沈文輝建,置田千餘畝。

蒼林義塾 在縣治西。元至治間邑人林疇建。錢氏義塾 在縣治後。明景泰七年,邑人河間知府錢鉉建。

東海義塾 在徐家行鎮。明成化九年,邑人徐冕建,置田六十畝。以上諸塾,今俱廢。

吳淞義塾 在吳淞千戶所南。明正統十四年,千戶莊安奏建。天順中,千戶張全修。嘉靖二十年,提學楊宜以義塾生併入學塾,遂廢。三十年,巡按尚維持重建。萬曆十九年,提學柯維祈重修,今廢。

太倉州儒學 在鎮民橋東。元延祐中,崑山州學在今州治西,州尋徙馬鞍山,學遂廢。明正統元年,里人查用純請建學太倉城,教兩衛子弟。會兵部尚書徐晞上言,「天下衛所宜立學,倣郡縣制。」 於是巡撫侍郎周忱即故水軍都萬戶府第立衛學,以其堂宇為明倫及後堂,新作櫺星戟門、大成殿、兩廡,并祭器之屬。景泰三年,巡撫侍郎李敏增建神廚、神庫、宰牲房及學舍二十五楹。天順四年,訓導徐壁建鄉賢祠於戟門右。成化六年,巡撫都御史滕昭增建學舍。十年,巡撫畢亨重建明倫堂。十六年,巡按御史陳鼎增穿堂二間,後堂五間,名「嘉會堂。」 弘治十年,始立太倉州,即太倉鎮海衛學為太倉州學。舊制唯二齋,曰《忠義》,曰「孝敬。」 至是,知州李端增設「仁惠齋。」 十七年,知州翟敬建射圃於學宮東,又置神器庫、神廚各二間。知府林世遠置學倉。正德元年,巡按曾大有增建學舍二十八間,立育賢、「宣教」 二坊於前衢。三年,學正梁億建東、西書室及內屋。十年,知州黃廷瑄甃泮池石岸置闌。嘉靖四年,知州劉世龍以名宦、鄉賢祠在戟門左右,規制迫隘,乃附名宦於文昌道院,附鄉賢於靈應道院。十四年,知州陳璜增飾兩廡前楹,建尊經閣、啟聖祠、敬一、五箴亭。又鑿池取石闌環池上,積土巒三,高二丈許,廣百餘步,立石其上,曰「文筆峰。」 十五年,學正朱邦彥遷敬一亭於啟聖祠前,重建土地祠於尊經閣。十七年,知州林壆重建學舍三間,榜曰「育賢。」 二十五年,知州周士佐重建啟聖祠。二十六年,同知州事周鳳岐重建名宦鄉賢祠於啟聖祠西。又壘湖石,增文筆峰為五,列植松檜。萬曆二十年,知州丁永祚重濬泮池。三十五年,署州事本府同知王照重修尊經閣,學正蕭思似移建神廚神器庫。四十三年,知州陳騰鳳重建東齋房,天啟六年傾,巡鹽御史田珍重建。學正彭永昌、訓導張三光助工。

皇清順治十七年,知州呂時興重建尊經閣。康熙二

十三年,學正劉湘《募修》。

社學 在太倉衛西

楊氏義塾 在沙頭寺南。元泰定二年,觀察推官楊麟伯建。

雙鳳社學 明弘治二年,常熟知縣楊子器建。時太倉州未立,雙鳳尚隸常熟。

崇明縣儒學 ,屢遷始定。今在壕外東南隅。「初,宋嘉熙間,奉使趙崇侯始建書堂。元陞為州學。泰定四年,千戶楊世興捐建大成殿,未幾,壞於潮。至正間,乃遷崇文坊。明洪武二年,改為縣學,時隸揚州。八年,縣屬蘇州,府學隨之。宣德初,邑人給事彭璟置祭器。正統二年,典史劉清鑿泮池,架橋其上。五年,知縣張潮建明」 倫堂。十一年,知縣王銳得海上漂桴,咸謂「天啟斯文之兆。」 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厫、射圃、宰牲房、《博文》《約禮》二齋、文昌祠、教官廨、先賢樊子祠。學舍二十有

四。成化二十年,邑人顧謹捐貲建櫺星門以石。嘉靖二十九年,築平陽沙土城。三十年,兵備熊桴改遷儒學於東街。知縣紀元凱、范性相繼營建,悉如前制。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鄉賢祠。自此學宮在縣治之左,文運不振者幾二十年。萬曆六年,知縣何懋官改遷於東南小教場,規制大倍昔時。十六年,築長沙磚城,改卜於縣治東南。知縣李大經甃砌泮池,架橋其上,曰「飛虹。」 知縣張世臣築萬仞宮牆,修東、西二廡及博文齋,又捐俸葺尊經閣。知縣袁仲錫重修騰蛟、「起鳳」 、興賢、仰聖二坊。外有「奮龍」 、「飛鳳」 二橋,在泮池左右。餘悉如前制。天啟二年,知縣唐世涵又遷於壕外東南隅,規制如舊。崇禎十二年,諸生顧士杰議建「文星閣」 ,十七年毀。

皇清順治十一年,櫺星門及圍牆二廡,壞於風潮十

五年,知縣陳慎、訓導左國楨捐俸修葺。又以學塗撥給各生納銀佐費。康熙三年,櫺星門圮於颶風。總鎮張大治、知縣龔榜、諸生陳旦等捐修西沙書院 ,明正統九年,知縣張潮建。

天賜書堂 宋淳祐甲辰,通判楊瑾建,邑遷今廢。

三沙書堂 元至正二十年,同知張翮建。「《鵬博》社學 」 係邑人建。

鶤化社學 :在東郭外,二社知縣朱撥田四萬步,紳衿捐田八千步,以充館穀。

蘇州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順治初年,戶六十一萬五十四。口一百三十七萬八千三百八十一。

康熙十三年,戶六十三萬四千二百五十五;口一百四十三萬二百四十三。

順治初年,原額「人丁」 五十三萬八千八百八十八丁。

順治十八年,人丁五十四萬七千九百六十六丁。

內原增八千九百九丁,續增一百七十一丁。康熙十三年人丁五十五萬一千八百一十四丁。

內康熙五年審增人丁三千八百四十八丁。《吳縣》:

順治初年,原額戶一十萬九百六十九,口六萬五千六百一十。

康熙十三年,戶一十萬九百六十九,口六萬五千六百一十。

順治初年編定人丁六萬三千八百三十二丁。康熙十三年,人丁六萬五千七百一十二丁。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九百八十四丁。康熙五年審增八百九十六丁。

長洲縣

順治初年,原額戶一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十九萬四千一百一十六。

康熙十三年,戶一十一萬五千七百八十七;口二十九萬四千一百一十六。

順治初年,編定人丁一十萬五百七十二丁。康熙十三年,人丁一十萬二千二百四十一丁。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九百四丁。康熙五年審增七百五十六丁。

崑山縣

順治初年,原額戶八萬一千四十三,口一十三萬二千八百二十八。

康熙十三年,戶八萬一千四十三,口一十三萬二千八百二十八。

順治十四年,編定:「人丁」 五萬一千三百六十五丁。

康熙十三年,人丁五萬一千四百六十七丁;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一百二丁。

常熟縣

順治初年,原額戶七萬三千六百四十四,口三十八萬三千九百五十。

康熙十三年,戶七萬三千六百四十四。口三十八萬三千九百五十。

順治十四年,編定「人丁」 一十萬一千五十一丁。康熙十三年,人丁一十萬一千四百八十六丁。內康熙五年審增四百三十五丁。

吳江縣

順治三年,戶八萬二千八百九十一。口二十一萬一百二十九。

十七年,戶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三,口二十一萬二十九。

康熙十三年,戶八萬二千六百七十三,口二十一萬二十九。

順治初年,編定人丁八萬四千七百四丁。康熙十三年,人丁一十萬一百四十一丁。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一千五百六十七丁。康熙五年審,增九百四十七丁。

嘉定縣

順治初年,原額戶四萬四千一百六十八;口一十一萬八千三百七十。

康熙十三年,戶四萬四千一百六十八。口一十一萬八千三百七十。

順治十四年,編定「人丁」 七萬三千三百四十三丁。

康熙十三年,人丁七萬三千七百七十七丁。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一百七十一丁。康熙五年審增九十二丁。

太倉州

順治二年,戶三萬九千八百五十二。口一十七萬三千四百三十。

十二年,戶三萬九千九百六十八,口二十萬一千一百三十三。

康熙三年,戶四萬一百一十四,口二十一萬五千二百四十。

十三年,戶四萬二百四十一,口二十一萬五千二百四十。

順治初年,編定「人丁」 三萬四千七百五十三丁。康熙十三年,人丁四萬三百六十六丁。

內順治十四年審增五千三百五十丁。康熙五年審增一百三十八丁。

崇明縣

順治四年,戶七萬三千。

十五年,戶二萬五千一百。

康熙七年,戶九萬六千。

十三年戶九萬六千

順治十一年,編定:「人丁」 二萬四千二百六十八丁。

康熙十三年,人丁二萬四千八百四十三丁。內康熙五年審增五百七十五丁。。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