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2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二十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卷目錄

 常州府部彙考十四

  常州府古蹟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二十卷

常州府部彙考十四[编辑]

常州府古蹟考一   通志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武進縣附郭。

晉陵縣治 舊在內子城西南化洞橋。唐景德元年,淮南楊氏展築羅城,徙外子城東邗溝上。宋德祐乙亥兵燬。元至元遷狀元坊內。至治初又遷明倫坊內。明洪武初廢。

舊武進縣 在千秋鄉,去今縣西北八十里。晉太康中,析曲阿、丹徒二縣地置。梁天監元年,改蘭陵縣。隋開皇九年,併入曲阿。唐武德二年,即故蘭陵地復置武進縣。貞觀八年,併武進于晉陵,垂拱三年,復分置。偽吳同光間,江盜旁午,民不安居,遂徙入郡城金斗門外。

南蘭陵郡 ,晉太興元年,江北亂離,于舊武進僑置郡,以占流寓。梁天監元年,以京口之南東海為蘭陵郡,郡遂廢。

蘭陵城 在阜通鎮西南,齊四世祖淮陰令蕭整僑居之地。按萬歲寺舊有偽吳天祚中石刻云:「寺西去蕭梁帝祖宅三十里。」 東城村初名皇基,更名皇業,寺後百七十五步即城也。

東城天子路 ,路在萬歲鎮西,舊傳秦皇所遊,或云孫氏舊蹟。宋明帝時,訛言東城天子出。其後建安王休仁鎮東府,帝懼,殺休仁,而閉東府不居,又屢幸以壓王氣,又使子安成王代之。及蒼梧王敗,安成王代立,咸言為驗。乃其應,則齊高祖實居此村也。宅南有桑,一本高三丈,旁出四枝,若華蓋。幼戲其下,從兄敬宗曰:「此木為汝生。」後竟貴顯云。先是王子年歌曰:「欲知其姓草肅肅,穀中最細低頭熟,鱗身甲體永興福。」上二句言姓名太祖體有龍鱗,斑駁成文,始謂是黑。治之而文愈明,故歌及之。子年名嘉,晉時人也。

萬歲街 即阜通鎮,梁武帝故里。

寶誌寺基 ,即梁武帝舊宅,後為寺,今有井,大旱不竭云。「誌公井。」

伯牙瀆 相傳伯牙寓此。鍾期死,棄琴瀆中。瀆產琴魚,弦徽皆備。舊《志》云:「瀆北流入江」 ,今久塞,琴魚亦絕產矣。

鍾村 ,在伯牙瀆北,相傳鍾期所居,今其地猶多鍾姓云。

「伯牙琴堂 」 在伯牙瀆西,大悲菴中。一望空洞,遊者頓足拊手,則音韻鏗然若琴聲焉。

金牛臺 在奔牛鎮。《輿地志》云:漢時有金牛出山東石池,至曲阿人柵,斷其道,牛驟奔,故名。《四蕃志》云:萬策湖中有銅牛,人逐之上東山,入土窟,走至此柵。今柵口及堰皆以此號。東坡有「臥看古堰橫奔牛」 之句。宋元嘉末,竟陵王誕遣參軍劉季之與顧彬之敗元凶卲將華欽等于曲阿之奔牛塘。泰始二年,建威將軍沈懷明東討孔顗,至奔牛,大破之。齊高帝嘗與蕭順之共登金牛臺,見枯骸橫道,曰:「文王以來幾年矣,當復有掩此者乎!」 言之凜然色動。

星月池 在奔牛巡檢司。池及半畝,天色晴明,晝見星月明。嘉靖末年,漸為居人填塞。

陳氏書樓 在奔牛鎮壩口。梁武帝微時,與陳文表讀書相善。帝即位,授表廉州司戶。表願還鄉教讀,敕建「陳氏書樓。」 明洪武時修葺。嘉靖乙卯兵燬,遺址尚存。

回龍橋 在鎮東巷後百步。梁武帝嘗至此返駕,故名。

庱亭 在縣西五十里,與丹陽分界。《韻書》注:吳中亭名。孫權射虎傷馬地。晉顧眾與蘭陵太守季閎于此拒守,逆擊賊將張健,卒平之。隋楊素嘗遣勇士麥鐵杖覘江東反賊,擒縛,行至庱亭,衛者哀其困,解手以給飲食,鐵杖取賊刀殺衛者皆盡,素大奇之。按,庾信詩:「卸亭一回望,風塵千里昏。」 注:「卸亭,吳大帝所憩,後人」 建亭在晉陵。楊升菴外集注:「卸當作御。」 唐王維詩:「去問珠官俗,來經石蚿春。東南卸亭上,莫使有風塵。」 今卸亭無可考,意即此亭乎?

離宮 隋大業十三年,集十郡兵匠數萬于縣。

東南創宮苑,周圍十二里,涼殿四:一曰圓基,二曰「結綺」 ,三曰飛宇,四曰「漏景。」 環以清流,蔭以嘉木。又倣《洛陽西苑》,環十有六宮于夏池,左曰「麗光、流英」 、「紫芝、凝華」 、「景瑤、浮綵」 、「舒芳、懿樂」 ,右曰「采璧、椒房」 、「明霞、朱明」 、「翼仙、翠微」 ,層城、千金,迴廊複閣,飛觴激水,工伎精巧,丹碧絢麗。未及臨幸,尋盜起,莽為丘墟。今夏城遺跡隱「然尚存。」

茶山路 在縣西南廣化門外十里。內墩阜纍纍,有山形焉。唐末湖、常二守會陽羨造茶修貢,由此往返,故名。時常守為李栖筠,有僧獻佳茗,陸羽謂「芬香冠絕」 也。

闔閭城 在城裏村,今廢。

廟墩 在孟春橋。相傳,墩下井水泛溢。晉陵無錫縣吳、許二令自投井中,屍從勝力橋浮出,因祀之。墩上今廢。一傳:吳許以陽湖泛溢,赴水死。丞相基 在下浦,地多陸氏云「宋丞相陸秀夫居此。」 秀夫,京口人,豈世亂避此耶?

青墩 ,墩有二,相傳一為唐初梁王之墓,大可八畝,為前青墩;一為沈法興之墓,大可二畝,在豐西鄉。謂之青墩者,以其稱此土蒸而封之。本名稱「墩」 音相近,故訛之耳。明正德間,民有向此假借器用者,以酒酹地,書詞焚之,果出器于上,其人用過還之,忽不見。如是者歲餘。後有損壞不還者,自是借不復出矣。毛氏世居于此。鄭光祿有傳。

避暑宮 :在內閭灣。世傳,吳王闔閭構宮避暑于此,今其井猶存。

試劍石 在盟頂山左。相傳吳王試劍石分為兩。

伍子盟頂 在張青灣之巔,相傳子胥誓師處。境會亭 ,在茶山路。湖、常二守造茶修貢會此。胥城 ,在上店。《四蕃志》云:「子胥伐楚時築此城為軍壘。」

沸井 在縣西六十里季子廟前。不詳何時開。齊建元元年,井北忽有金石聲,掘二丈得泉,復有聲。又掘得泉,泉中得木簡,長一尺,廣二寸,隱起文曰:「廬山道士再拜謁。」 木堅白,字色黃。延陵令戴景度以聞,于是並鑿為井。今尚有四,二清二濁,騰湧驚沸,晝夜不絕。旁有唐武進簿趙用晉《賽雨紀石文》。今隸丹陽縣境。

淹城 ,俗為奄城。其城三重,周廣十五里,壕塹深闊。今外城多圮,內壕亦湮矣。惟內城、中城屹然,而中壕、外壕廣可十五丈,深亦不減三丈。父老相傳,水涸時斲得朽木,可以宿火。或云吳王囚越質子處,故有淹、留二城。按《越絕書吳地紀》云:「毘陵城南十八里故城,古淹君地也。東南大塚,淹君女子所葬。」 《越絕》為漢人袁康撰。其書近古,似可據。以理測之,即商末之奄君,周逐之而來居此。

留城 在淹城東五里。城之大僅準淹城之內城。士人吳姓者構菴祀觀音大士于其中,長松森鬱,甚可愛也。游塘營 在縣西南十五里。明鄂國公常遇春攻常州,駐軍于此。亦名牛塘谷。其中墩埠大小相錯,林木盛時,如山谷也。一云在夾山牛塘谷,又云在橫林牛塘橋。未知孰是。

靈石 在占石村古祠前。形如柱,微露于地。舊傳有取之者,風霆大震,遂止。或云詹、石二姓卜居,訛此名。

丹井 在大和觀前。每歲賽東嶽會時,迎東嶽像來觀中,像上殿升降,井水隨之深淺,遠近異之。

神墩 墩可望茅山,唐中丞登此,有詩。

姬墩 在神墩南三里

大姑城  、小姑城 ,《潘令經》云:「在縣西南六十里。」

臥冰池 舊《志》謂在滆湖西孝感瀆,為王祥臥冰得魚之所。又宅在尚宜鄉,為母舍建道院。按本傳:「祥瑯琊人,漢末扶母攜弟覽避亂廬江三十年,至晉拜太保,未嘗至毘陵,但其孫俊嘗封永世侯,永世孫嘗居毘陵。覽孫導顯于江左,子孫往往居此,追慕祖德,故以臥冰」 名池,孝感名瀆也。宋學士薛極故居。

舜峰 俗名「舜過山」 ,相傳有虞氏東巡駕歷此。有舜水、舜廟、舜井、舜田。

《獨孤檜 》檜有三,皆獨孤太守手植。一在郡後圃,一在古紫虛宮舊址後,為「丁氏球川亭。一在忠祐廟,宋末猶存。元末燬於兵,明謝應芳補植,久之亦廢。邑人唐鶴徵又補植四株於廟下,今尚存。」

榮賜亭 在狀元橋西南。宋大觀三年,合試天

下貢士,獨毘陵五十有三人。上賜褒詔,有曰:「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苟依常格推恩,非古人上賞之意。其知州、教授特與轉一官。」 郡守徐申立坊于橋南,名「進賢」 ,建亭曰「榮賜」 ,以侈其盛。四老堂 ,宋參知政事張守建,即今客園。天遠堂 ,宋蘇軾寓,自題在今客園。

烏沙尖 在興賢巷北,郡城舊傳有三尖,皆文筆也。八字白雲并烏沙為三,「烏沙既塞」 八字復因改河鑿去,惟「白雲尖」 僅存。

宿鳳亭 在外子城東北隅興賢巷北。亭前古柏蒼翠,郡守史能之建,取杜子美「香葉終經宿鸞鳳」 句為名。今廢。

臨川里 以王伯㒜自臨川來居此,今坊額尚存。

《異僧心經碑 》舊在關帝廟西房。順治初年西房毀,道士邵維靜移寘正殿後壁間。字狂怪奔放,而不失草法,最為奇觀。邑人唐順之跋。不濁堂 在宣嘉堂南面池水。宋紹興丙子知縣曹所名極高明樓 舊在外子城上。宋乾道初,郡守葉衡建,名「靜遠。」楊誠齋有「犯雪來登」之句。嘉定間,郡守史彌悆更名「高爽。」淳祐八年,郡守李迪更名景鄒,以仰止道鄉先生故名。咸淳二年,郡守家鉉翁更名極高明。今譙樓即其址也。

洗馬橋 在迎春橋南。《祥符經》云:「隋陳司徒洗馬于此。」 今街心僅存橋形。

宣嘉堂 在廢晉陵縣廳事東。《宋志》云:「大觀間,令李景得古甓,有篆文曰:『位至公卿,功冠天下,令名宣揚,萬姓嘉昌』。」 字畫奇古。時堂初建,取二字以名。

見山亭 在舊崇勝寺前,與東山相望,故名。「都酒務 」 ,宋置,在金斗門外街東。

稅務 元稅務有五城,以內在花橋東,今廢。如春樓 ,在大市,舊名「和旨」 ,一名「最高」 ,即官酒坊。唐時賜酺處。杜審言有《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及《大酺》詩。宋末廢。

「花月」 樓 在元豐橋東,今廢。

肺石 在東排灣八字尖。謝子蘭有賦。明萬曆間,穿八字尖河,遂失所在。

比較務 在新坊橋北,宋政和間置。

荊溪館 舊名「毘陵驛」 ,在天禧橋東,枕漕渠以通荊溪,故名。宋紹興末,高宗親征金亮,車駕幸金陵,往返皆次焉。久廢。

使星亭 在天禧橋之東,西行衙之左。

弭節亭 在使星亭東,久廢。

西行衙 舊在天禧橋東,荊溪館西,宋建,元廢。毘陵地 在天禧橋南,舊傳「地方丈餘,盛雪不積」 ,豈一郡溫厚之氣所聚與?

東山亭 在荊溪館對河,唐大曆中獨孤及守郡建,貞元八年刺史韋夏卿《記》。

白雲亭 「舊在天禧橋西,今廢。」

如歸亭 舊名「觀風」 ,在朝京門內,今廢。

合同場 在天禧橋西。宋政和四年,詔行「茶引法」 ,始置,今廢。

都稅務 ,宋置,在元豐橋東。

平准務 ,宋置,在都稅務西。

春熙樓 在西門城上。明宣德六年,知縣莫愚建,今廢。

懷李樓 在朝京門上。明正德間,知府王教為前知府李嵩建。

留瓠堂 在德安門內,明天順間徐瓛所居。瓛嘗遇一道士,奉之甚虔。時瓛方貧,道士以囊留其家而去,逾年返,復面納金若干於囊而去。瓛凡數年未嘗一解其囊也。道人義之,投一瓠而別曰:「冬來無蔬,剖而食。」 瓛如其說剖之,得醫方一卷,或曰《扁鵲鏡經》。試之無不神應,遂致大富。名其所居之堂曰「留瓠堂。」 瓛死,失其書。

天慶觀畫龍 ,在寥陽殿壁,題曰:「姑蘇道士李懷仁筆。」 世傳懷仁酒豪,嘗呼龍松江上,狎而觀之,以此畫入神品。是日大醉,睨殿壁,索墨汁數斗,曳箒裂袂,號呼奮擲,雙龍立就。觀者辟易,懼將攖焉。

徐友畫水 ,在彌陀殿壁,郡人徐友畫。《清濟貫河》一筆,起西北隅,縈繞數十丈,卻立諦視,疑若飛濤之騰湧。

丹井 ,在天慶觀藏殿。舊傳漢天師授丹于此,今湮沒。

表忠廬 在陳閣學墓側。閣學子嘉會築一楹,棲臥以志孝感。謝子蘭題名。

薛將軍故居 在內閭灣。將軍,元人,善兵,屢卻寇亂。明正統間,民墾基得兵器火藥云。

悠然亭 :在內閭灣。元山人錢士元建。取陶詩「悠然見南山」 意。趙松雪作記。今廢。

白蓮池 在祥符寺。池產螺,無尾。舊傳「山人食螺,斬尾,將烹之,寺僧憐而鬻焉」 ,遂成此種。有移之他水者,久之復還池中。

菩提樹 ,在祥符寺,聞種自異僧,枝葉皆西向。山茶花 在耿灣,高僅六七尺,大可徑寸,四時爛熳。父老云:「在林麓已不記年。」 蓋異種也。今尚存。

香樟樹 ,在雁門灣。圍丈許,高四丈,蔭可十餘畝,香聞數里。

「青城 」 宋高宗宿帳也,今有「青城菴。」

顧坡 在化被王廟旁。顧凱之,無錫人,博學有才氣,尤善丹青,為虎頭將軍。相傳往來郡中常憩此,或云凱之宅也。

水竹居 在保寧寺東偏。明正統間,僧碧元構胡氏山堂 。宗愈歸老,作堂橫山,名曰橫山堂。孫覿《寄題》有「環城千嶂合,並舍百泉通」 之句。高氏父子泉 在芳茂山大林菴。高紳蚤歲寓橫山沖虛館,味泉極甘,謂可比慧山。太平興國中,以太常少卿出宰故里。章聖時,命其子夷直為尉,俾就養焉。首訪是泉,廢已久,至是復騰湧。郡駕董黃中作詩序其事,名「高家父子泉」 ,時天聖三祀也。

「丹井 」 在沖虛觀殿內。梁王八百修道,後以煉丹,後仙去。

金雞洞 在雞籠山麓。世傳有金雞浴于此。劍井 ,在縣東十五里。《風土記》云:「葛仙翁駐鶴地。」 或云仙翁負劍過此,劍躍入河,嘗有白氣亙天如虹。

艤舟亭 在今文成壩東,東坡至常繫舟處,與地名「蘇步」 之意同。

光華亭 在通吳門內街北,與艤舟亭對。「贍軍務 」 在天寧寺後。宋紹興間置,乾道間并入都酒務。

窯務 宋置在通吳門外,明仍之。居人取土為磚,掘地多遇古塚,柩朽則棄骨而薪,柩佳則棄骨而售,屢禁不止。且郡城東門外,為城之震方,文筆峰所在,法宜高聳,龍氣攸關。

皇清順治十三年,郡紳請于當事,買丁堰下塘空地。

以徙置焉

造船場 宋置,在迎秋門外。

茭草場 在青山門外

桃原 ,在城東新城壕高阜處。春時桃花盛開,延袤數里,遊者擬武陵焉。

謝子蘭樵舍 子蘭有《自書潞城樵舍壁》詩四首。

海子口 在郡城朝京門外三里運河中。歲旱水涸,見巨木橫亙河底,鄉人稱為「海眼」 ,又名海子口。

傳洛城 ,一作博洛城,《祥符經》云「傳洛。」 《丹陽志》「季子北廟在城西」 ,今通江鄉傳莊,疑即此地。廢利城縣治 ,按《晉書》,元帝即海虞縣北境立利城縣,以占流徙。宋元嘉中,遷利城于武進之利浦。

醻城 在縣北三十里郭坡 。晉郭璞避地東南過江,葬母于暨陽,去水百步。或以瀕流告,璞曰:「即為陸矣。」 其後沙漲,環墓數十里,悉成桑田。璞嘗來毘陵,窮極丘壑,相傳邑有鈐記,皆璞識。故縣北三十里有郭坡。暨陽,今屬江陰。

二城 在縣東北二里,一方一圓,東西對峙,或云「虎城」 ,或云「鼓城」 ,今遺址尚存。

韓城 四圍方正,南有關門,北近諸廟,皆謂「韓王。」 舊傳五季亂離,常築堡衛鄉里。

九里 ,在德澤東界。宋明帝時,孔顗自會稽謀逆,齊高帝率軍東討,與張永等對壘結營,摧破賊柵,曇瓘敗走。

孝義里 在通吳門外。梁孝子余齊民所居。宋避熙陵諱,改曰「孝仁」 ,即以名鄉。

無錫縣

太伯城 在縣東南三十里梅里鄉。《吳越春秋》:太伯當殷之末,恐中國侯王用兵以及荊蠻,故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十餘里,在吳西北隅,曰故吳墟。自太伯以下二十三君皆都此。《寰宇記》:「太伯城西去縣四十里,平地高三丈。」 《吳地記》:「吳築城梅里平墟,城內有宅舊址及井猶存。亦名吳城。」

闔閭城 在縣西南五十里富安鄉。《越絕書》:「伍員取利浦及黃瀆土,築闔閭城。」 《吳地記》:「闔閭城,周敬王六年,伍員伐楚還,運潤州利湖土築之。」

不足。又取黃瀆土為大小二城,當闔閭伐楚回,故因號之。按:闔閭大城在今蘇州府,去潤四百里,無錫去潤亦三百里,取土不應如是之遠。小城在縣富安鄉者,地名閭江邊湖,其城猶在,土人至今有城裡城外之稱。而縣東梅里鄉本有利浦及黃瀆,蓋取土梅里以築閭江之小城,或有之耳。可以正《吳地記》之失。

范蠡城 在縣西十里開原鄉。《吳地記》:「在歷山之西」 ,今謂之斗城,城址猶在。《輿地志》:「歷山西北有范蠡城,越伐吳,范蠡所築。」

西施莊 在縣東四十里宅仁鄉。《吳地記》:「范蠡獻西施於吳,故有是莊。」

專諸塔 在婁巷,如浮圖形,高丈餘,龕其中,而置主以祀焉。不詳其始作。或以「專諸」 刺王僚而死,因葬于此。

鴨城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泰伯鄉。《輿地志》「吳王牧鳧鴨之地。」 今梅里鄉亦有鴨城,又有麋城,去鴨城不遠,其跡無所考。以鴨城推之,當是豢麋鹿處。

黃城 在縣西開原鄉。《史記》:楚考烈王元年,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賜淮北地十二縣。後十五歲,歇言于楚王曰:「淮北地邊齊,其事急,請以為郡便。」 因并獻淮北地,請封于江東。考烈王許之。春申君因城故吳墟,以自為都邑。《寰宇記》:「黃城去縣十二里。」 今歷山下有春申君祠,去城三里,故道通此黃城。按:黃城與斗城相近,俗因呼「黃斗城。」

龍尾陵道 《越絕書》:「春申君徙封,開此道以屬本邑。」 《後漢?地理志》「無錫侯國」 註:「縣西龍尾陵道,春申君封吳時所造。」 今龍山北尾有路是也。春申澗 俗稱黃公澗。舊傳黃歇徙封江東城,故吳墟澗。其飲馬窟云:每山雨時,注飛湍自峻嶺爭道而下,經愚公谷至寺門,頃刻四五尺少年褰裳跣足,衝亂流逆上,勢若奔馬。澗旁舊有春申祠,頗走巫祝,後改為土神也。

甘羅故宅 ,相傳保寧寺是其地,在興寧鄉。寺前故有甘蕩,明初猶有甘之子孫居其左右。其旁則有齊光祿大夫王琨墓。《舊志》相沿,不知所考。

梁鴻井 在鴻山東嶺。初鴻適吳,史不言其曾留無錫,故向謂山本名皇,其音轉而為鴻,未必以伯鸞之故而名。然鴻既適吳,定嘗居此,遺并具在,斯為可據史之所無,何必非蹟之所有耶?御亭 ,吳大帝時置,在縣東南五十里。望亭市,《風土記》:「隋文帝置市及堰,號望亭堰。」 《寰宇記》:「開皇九年,置為驛。十八年,改御亭驛。唐」 李襲譽改為望亭驛。宋天聖中,以為鎮,置官署。嘉祐間開河通太湖,乃廢堰。

右軍別墅 在縣治西北洛社市,即今開利寺趾是也。有池二,名「滌硯」 、「觀鵝」 者,乃後人傅會為之。

湛長史草堂 宋長史湛茂之讀書地。宋劉鑠、齊江淹皆有《過湛長史歷山草堂》詩。歷山,即惠山也。唐侍御史丘丹為《湛舊居記》。同時韋夏卿輩皆有詩刻石,其故址今為惠山寺。

華坡 ,在惠山寺之東偏。南齊華孝子寶所居,今有孝子祠。

蕭莊 在縣東四十里宅仁鄉,梁蕭侍郎別墅,即今膠山寺故址。

李相讀書臺 在惠山寺左。唐李文肅公紳未貴時,讀書于此,後因置臺焉。《元志》云:「小徑縈迴,繪像其中。」 今則無有矣。

錫麓書堂 在秦皇塢下。宋尤文簡公袤讀書地。初因文昌祠,結廬數椽,雜植竹柏于四垂,而不事華飾。終袤世,歷四傳七十餘年,無所改易。又有遂初堂,始於袤從祖文獻公輝,初名依山,後改今名。宋崇陵嘗手書「遂初」 二字以賜,中藏書三萬卷,所傳公退手抄與其子弟諸婢不得暫輟者咸萃焉。後稍廢毀。至六世孫《𤣱仕元》歸,盡復舊業,起重樓,樹名花,為都人遊觀之地。後燬于火,而藏書亦無存焉。

《雲龍小隱 》宋蔣忠文重珍別墅,在龍尾陵道,今廢,不可考。

「梅坡 」 ,在寶界山。宋彭城錢紳居無錫,既謝知州而歸,遂隱于此。又得泉于巖下,名之曰「通惠。」 至明,王僉事問即其地建湖山草堂稱名處。「繡嶺亭 」 ,宋光祿滕中元作,即聽松菴故地。初名「照山」 ,花木繁若錦繡,故名。

一梅堂 宋嘉定中,蔣忠文重珍致仕歸,築堂于胡埭,中有「萬竹亭」 ,皆自為記。

清閟閣 在縣東南梅里鄉之祗陀里。元高士

倪瓚故居,旁列碧梧奇石,設古尊罍、彝鼎、法書、名畫其中,非楊維楨、張雨諸人不得至焉。他有「雲林堂」 、「朱陽館」 之屬,以清閟為最勝,其名至外國使臣皆知之。

王舍人畫壁 ,在聽松菴。明王紱嘗病目,寓菴之秋濤軒。既愈,圖廬山景于軒之左壁,黃少保淮乃作長歌題于其右。時有竹工至自吳興,因造爐式,使編竹為之,高不盈尺,圓上方下,類道家乾坤壺,而規制精密。于是時之名士皆為題詠,并圖畫以傳,凡為二軸。後壁燬于火,唯竹爐卷猶存。邵文莊寶嘗記其流傳之始末甚詳。「碧山吟社 」 ,明景泰末,邑諸長者共為觴詠之會。其地闢于秦修敬旭,會凡十人。李絅菴庶年八十有六,旭少一歲焉,陳遜菴履八十有三,陸竹石勉少履一歲,高梅菴直七十有九,黃杏軒祿七十有三,楊聽玉理少祿一歲,陳玉溪懋六十有九,施博野廉六十有一,惟潘玉林緒未六十最少。諸君重其人,援以入焉。時際承平,人皆大雅。時則有陳秋林勉歸自工部,盛冰壑顒歸自都臺,旭子中齋夔歸自江藩,間一至會不在恒數。于是巡撫王端毅恕聞而求造焉。沈啟南周為之圖,以傳其事,人如洛下,蹟擬西園。其地則惠山之陽,二泉之南,門署「碧山堂」 ,名「十老。」 又有濯纓之亭、涵碧之池、芙蓉之徑,古木之陂,今其詩卷具在,而遺構已墟。《十老》後六十年,旭曾孫瀚修復之,因與顧憲副可久、王僉事問、華學士察、王侍御瑛賦詩,其中風流再嗣,非復布衣,自是未有興者。

小心齋 顧端文憲成讀書處在涇里,旁有「同人堂,月集諸從游者會焉。其人則史孟麟、丁元薦、夏臺卿、安希范、尹嘉賓、繆昌期、錢士升、錢謙益、馬世奇、吳鍾巒。」 又張可大,以武人來受業,後卒死登萊之難。

《水居 》在五里湖之濱。高忠憲攀龍築,廣袤不數十步,芰荷之池四匝,通以小橋。池外為隄,隄外為湖,而漆塘、軍帳諸峰,始沿洄錯列于其上。忠憲筮仕,行人即抗疏歸,棲遲于此者垂三十年。自言「几席湖山,衣被風月,飲食圖史,皆此地也。」 其右曰「可樓」 ,前曰月坡,每日晚,漁舟數百,環衛其下,主人歲時慰勞焉。

「澹寧」 居 馬文肅世奇讀書處,地僅方丈,而名滿四海。曾在青果巷,後遷西溪。

寄暢園 在惠山寺左。初本僧居,曰「南隱」 ,曰「漚寓。」 明正德中,秦端敏金并其地以為園,名「鳳谷行窩。」 其中喬松古木,合圍者以數百計。後倚一墩,周文襄忱嘗至山寺,以形勢左豁,命聚土築之。其園蒼涼廓落,初不以一亭一榭為奇。後六十年,歸其族孫,都御史燿,始增葺焉,易其名曰「寄暢。」 後頗分裂,三傳而封,庶吉士德藻,又合并改築之。先是雲間張南垣璉累石作層巒濬壑,宛然天開,盡變前人成法,以自名其家。數十年來,張氏之技重天下,而無錫未之有也。至是以屬璉從子名鉽者,俾畢其能事以為之。園成,而向之所推為名者,一切遂廢。廳事之外,他亭榭小者,率易其制,而仍其名,若知魚檻之類是也。又引二泉之流,曲注層分,聲若風雨,坐臥移日,忽忽在萬山之中。蓋自端敏迄今二百餘年,雖中更盛衰,而未嘗易姓,故論者以為難焉。康熙二十三年冬。

「乘輿式臨泉上,遂幸茲園。」又五年《己巳》。

東巡還自會稽夜抵錫山。駐蹕黃埠時,萬姓歡呼。燈

火匝地。及明而放艇山中,遂步

玉趾再臨寄暢。循覽移時。因取

御書「品泉」二字。

命前諭德臣松齡刻《扁泉上》,而以墨本。

賜之。于是遠近聞者、咸謂平泉綠野皆人臣所得自

致未有屈

萬乘之尊,一幸再幸,如《茲園》者,蓋不獨秦氏之盛事。

抑亦山川之榮也

愚公谷 在惠山寺右,當春申澗第一曲。中有龍縫泉,又名「龍淵」 ,初亦僧居。明正德中,馮僉事夔毀菴為園,因自號「龍泉居士。」 夔沒,園歸,顧同知起綸作墓地。既葬而遷,乃屬鄒副使迪光撤其舊而益大之。前自春申澗至其後,名「秀嶂街」 ,廣袤各數十畝,異花珍石,崇臺閒館,虹梁月渚,參錯奔赴。而其後為十二樓以居姬侍焉。迪光解組既早,懷抱有餘,性好土木,日遷月改,旬日再至,多非舊觀。而位置落落,不事雕繢,自然大家,此其所長也。風泉之隙,則梨園兩部,魚唄六時,互相應答,亦塵中之異境。其自為《記》曰:「身死之後,當傚周顒、王珣故事,施為佛剎,聽其興衰。」

久暫。蓋不勝感慨係之矣。

惠麓小隱 在錫、惠兩山之間。元信州錄事孟潼歸隱地後,其子主一為祠以奉先祀。一云談開府愷作,有樓曰永息樓,面錫山,右抱九龍,左望蓉湖如練。後屬王推官益謙,復甃石為池,激水為瀑。當談築園時,或即因孟之舊,未之詳也。冠龍山居 ,初為呂少卿元夫荒圃,黃典簿榗改作之,所謂「入門物色,皆蒼莽可憐」 者也。有「樂志堂」 ,春時望士女登山者,皆可歷數,今惟攬秀閣尚存,四面洞達,下臨清池,拓窗而坐,一山之勝,呈露無遺,蓋所居之地得也。

栖隱園 又名為「古華山莊。」 入門有樓,橫臨涇上,香車畫舫,一一旅行於前,若榷使之驗賈舶焉。初本以奉達磨像,又有文昌祠、大士庵、藕花池、皆春堂,後屬秦戶部堈。今贈守備潘桂芳購其半作《小九華》,諸商購其半作邑令吳興祚生祠。

菊花莊 吳學築學豪爽,不事小節,沉湎山水聲伎二十年。園甚敞麗而多菊,故名。

野翁園 施廉別業。廉號北埜,能詩善醫。明弘治中,徵詣京師,辭職歸,營亭館竹木之樂。中有野翁泉,又為船名「江南春雨樓。」

水北園 :龔處士時亨築。

惠巖小築 ,顧榮僖可學作。在廟巷中,質任自然,雲物往來,禽魚翔泳,清泉㶁㶁,出亂石中。榮僖身處脂膏,而此地獨得幽尋之勝。

錫谷書堂 :陳布衣公懋所築。

碧山莊 在西郊俞公橋之東。明嘉靖中,猾胥高玢者侵其鄰地以營之,絕幽勝可喜。王御史某解官歸,見而欲之。或言「玢無子,有一弟,逋官錢在繫。」 王喜,使人通其弟,貸金焉,遂執私券,一夕逐玢而據其莊。久之,南御史符驗出守常州,頗事搏擊,玢乃為辭訟于府。王懼,變服長跪待罪,符意稍解,乃判給其直。此後歸侯舉人世芬。最後屬秦封君德藻。門臨清渠。畫橋疏柳。遊者不自知其坐之久矣。

蓉湖莊 去山不二里,東與迎潮館相望也。清川環門,煙樹深黝,山堂制頗近樸,奇石離立其庭,其他池館錯落,皆得位置之宜。每當晚煙落日,歸帆一一出寺。塘涇簫鼓中流,餘興未已,則鱗次就泊。微酣步屧,明燈繼上,遊者不下歲數十至,而莫之有倦焉。此莊不詳其創始,明萬曆中歸秦中丞,後授其子。埏再傳漸就荒落,林木蕭然,今為「蓉湖禪院」 矣。

《溪山勝概》樓 元華鍈建,多名人題詠,鄭元祐書其扁。

溪山第一樓 :元強可仕建。

清溪莊 去西定橋一里,顧憲副可久築。施武陵漸為《十景詩》。地當溪流始廣處,得煙波魚鳥之樂。今為僧菴。

「芹野草堂 」 陳沂州《籌讀書地》。

「武陵莊 」 :在中橋。恐亦漸宅後圃。

渠南一老亭 ,在青祈渰。李布衣庶于所居之後,為圃而構亭水上,書陶謝諸賢詩于四壁。晚歲名籍甚,幅巾藜杖,行歌坐吟,望若神人。嘗修邑志于此,年八十餘。

湖山草堂 在寶界,王僉事問歸隱處。錢紳仲時有「梅坡」 ,今廢。

呂御史別墅 ,即太保墩。舊有勝地,今並為神祠。

菰川莊 在南郊菰瀆之上。華刑部雲:「築沈石田,周為之圖」 ,今為招提,曰「福城菴。」

曠適園 ,龔布政勉築,即「《綠蘿菴》故地。」

梨花莊 沈萬三別圃在北里,廣五十畝,中有天繪樓最勝。其妾名「貞香」 者居此,性愛梨花,遍植焉,故以為名。

「西林」 ,膠山 安氏園也。去安之居二里,有南林,清流沿洄,綠陰翳日。又二里許乃曰「西林。」 明嘉靖中,安桂坡國因歲旱,大出粟募民穿池。池成,廣數百畝,中為二山,以擬金焦。乃循堤藝樹,緣崖結亭,廓然大觀焉。蓋是役民以得食,而所溉田與所入魚芡茭蒲之利,不可勝計。至國孫紹芳,負才不偶,將樂志山藪,爰即故業,大加丹雘,與天下名士遊賞其中,疏其臺館亭榭,謂麗于山者五,麗于水者十四,兼山水之事者三,不能盡載,二百年以來,東南一名區也。

「嘉遯園 」 :在鵝湖,華學士察築。察所居東亭第後又有東西二園。

鳴玉園 在斗山之麓,陳光州以忠別業。以忠豪舉,有大略,屢罷有司,將有「菟裘」 之築,屬疾而歸,不畢其志。後其子某為祠祀之園中,園受山。

澗并注,奔流萬竹中,聲若鳴玉,故名。

《拮芳園 》在上舍詩人陳石村築,種梅數十畝。石村以忠之父,不著其名。時陳近思名東川者,為《十二景詩》。

後樂園 即方塘。副都御史盛顒罷山東巡撫,歸,取白水蕩以營之。蕩廣三十畝,一望芰荷魚鳥,渺然巨浸,飛梁曲榭,參差布列,中為「清風茶墅」 ,與其子弟群從鬥荈為樂。盛既壽終,門緒不振。及歸,尤府丞魯增益宏麗。舊有古柏一株,宋時所植最名,又為曲堰以節水,大雨之後,飛流竟日,作琴筑聲。尤沒歸王司務業,頗恣斬伐,遂不可復振矣。

竹素園 馮僉事夔第中圃也,在北禪寺之後,中有廣池,臺立巨石,池四面皆竹。夔性豪侈,通籍且六十年,家有女樂,為時冠,賓朋四座,繁絃急管,崇俎深尊,未嘗斯須去焉。沒後,園屬顧氏萬松園 張尚書籌創,在嚴家池右。籌題其處曰:「杏花村。」

二宜園 ,馮參政泰築。

來青樓 在湖橋之南,元長興茶園提領華珪建。高三層,廣十六楹,一時稱「江左傑構。」 知名之士,游飲賦詩,無不至焉。明宣德中燬。

《亦園 》侯禮部杲倣寄暢為之,亦張鉽作《富池亭》花石而無古木。在暎山河上《江陰縣》。

古城 在縣治東北,即蕭梁所建。今乾明寺巷為古城巷。宋葛文康《宿演教院》詩有云:「吟懷繞廢城。」 自註云:「院直古之廢城。」 則自演教抵乾明,古城所在也。

夏城 ,在縣西十八里。《寰宇記》名艦浦城,陳倪啟徙江陰,治夏浦時所建,疑即此城。

陶城   、閭城   、郭城 並在縣東三十里。舊傳為南唐時屯戍之所。陶城、郭城遺址猶存,而陶城為大。

東舜城  、西舜城 ,並在縣東七十里。《風土記》云:「舜曾居此。」

盜城 ,按《宋志》,「在縣南三十里。相傳盜跖曾居此,故名。」 葛勝仲以為道成,未知孰是。

莫城 ,按《宋志》,「在縣東四十里,漢莫寵所築,捍海賊翟焉,因名。」

義城 在荼鎮之東

稽城 ,在華山之東南。《黃志》云:「廣明中,各處墅落立城,集民兵自保城」 之作,或以此歟。

廢利城縣治 在縣西五十里。晉元帝即海虞縣北境立利城縣,以占流徙。宋元嘉中,遷利城于武進之利浦。《寰宇記》云:「在奉國寺南。戰國時築城,名若溪,歷遷改不常。」 今良信鄉有利城鎮,疑即縣治所在。

廢南陵縣治 ,廢海陽縣治。

廢梁豐縣治 ,今皆莫詳所在。

熙春園 在縣學東

郭璞宅 ,按《寰宇記》「在黃山北長村,一名長」村。

庾冰宅 今為祥符寺。冰子希為徐兗二州刺史。桓溫風有司劾之,以罪免,家于晉陵之暨陽。按《輿地志》:晉初渡江,郭璞為冰筮曰:「子孫當有大禍,唯用三陽,可以有後。」 冰以語諸子,故希求鎮山陽。弟友為東陽郡,冰自于暨陽置宅居焉。庾氏竟為桓溫所滅,希誅後,弟友及弟蘊諸子獲全。

許青暘宅 ,在青暘鄉,舊有許真君廟,即其宅。真君名遜,洪州人,常宰旌陽。但「青暘」 、「旌陽」 ,其音或訛,殆不可曉。

費衡別業 ,在金鳳鄉,「慈雲寺」 ,即其址,今廢。殷昌別墅 ,在青暘鄉永昌市。

張蘊宅 在縣東南杜橋東,《能仁院》即其址,今廢。

釣魚臺 在縣東二十里。有石廣一丈三尺,今呼為「釣魚村。」

弩臺 ,在縣西十八里。

十字,碑 在申港,古篆文孔子所書《季子墓銘》也。曰:「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 按《宋志》,崇寧元年,常州太守摹而刻之,為今石。《明都穆考》曰:「吳延陵季子墓在于常州江陰縣西申浦,墓故有碑,曰:『嗚呼!有吳延陵季子之墓』。自昔相傳,以為孔子之筆。其大徑尺,體勢奇偉。攷之唐開元中,元宗命搨其書,大曆十四年,潤州刺史蕭定重勒石延陵廟中。」 今碑之存者,乃宋崇寧二年知常州事朱彥立,蓋刻之者屢矣。歐陽永叔好集古文,其論此碑本之太史公書,謂孔子生平未嘗至吳,不得親銘季子之墓,又謂其字特大,非。

簡牘所容。後永叔有趙明誠者,錄古今石,多至二千,而此碑不與,遂使好古之士不能不置疑其間。穆嘗讀《越絕書》,見其中載越王勾踐躬求賢聖,孔子徒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禮往奏,則孔子固嘗歷吳至越。其書近古,言似非偽,豈太史公未之見耶?況春秋之時,賢如季子,固聖人之所與。今觀十字之間,辭約意博,宛然魯史之法,有非聖人不能及者。蓋不必親登其墓而後表之,亦未可知也。但觀之筆以竹而紙以代簡,則自漢始。及觀古法帖,亦有是文,大不逾寸而多二言,庶幾竹簡之書。宋黃伯思號稱「博物」 ,定其非偽。今碑字若此,豈真是耶?抑後人轉相傳摩,擴而大之,又未有知也。雖然,元宗嘗命搨本,則唐以前已有刻石,而其來遠矣,又豈後人所敢議耶?監察御史謝琛巡歷吳中,謂「穆吳人,頗知稽古」 ,命知縣事王君鉼俾考其說,遂著之云爾。

杜康宅 按《宋志》「在縣東南四里承天寺西,有杜橋。」 或云寺即其宅,寺今廢不可考。橋距今南水關內僅數十步。

六射垛 在縣東北四里。《舊經》云:「秦王演射處。」 梁武堰 ,在七里村。相傳為梁武帝所築,長廣丈餘,居民不敢以畚鍤犯之。

道成墩 在青暘鄉,即許真君修道之所。神墩 ,在縣西南二十里。

仙居墩  、鸚鵡堆 並在夏港。

石女塚 在縣西。舊傳梁王女好鼓瑟,死葬此。金鵝墩 在西順鄉,廣二畝。舊傳「有金鵝翔集其上。」

赤石亭 ,在縣東三十里。或云其地有遊仙塘,山上有周穆王廟,乃穆王所遊之地。郭璞云:「赤石山下有朱砂,僧云產朱砂,地僅三分三釐。」 今亦迷所在。

虎跑泉 一名「玉乳」 ,在定山。相傳,唐法嚮禪師飛錫來此,有虎馴伏,跑地得泉,故名。

放生池 在縣東三十五里,所謂「繖湖」 是也。水四周環繞,旁有一石,形如獸。宋紹興十六年,詔賜池名。

鑄鑪所 在青山。《宋志》云:「干將鑄鑪九所。」 石筏 在真山,筏長六十步,相傳秦始皇欲以浮海,面平數丈,懸江流中,水漲不沒,涸亦不高,隨水上下,故又名石牌山。

《石室 》在黃山頂,吳時烽火之所。

石虎 在石橋東,有石如虎。相傳王氏開酤,每夜亡酒。道人過之,曰:「山際有石如虎為祟。」 鑿其足,祟果息。

金鵝石 在沙山頂,列阜三十有三,中有一石,廣五尺許。相傳常有金鵝止其上,足跡猶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