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2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二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二十二卷目錄

 常州府部藝文一

  無錫升州記        唐李晦

  毗陵東山記        韋夏卿

  惠山新泉記        獨孤及

  惠山寺記          陸羽

  晉陵濬溝碑記       宋胡宿

  季子祠碑記         葉適

  乞常州居住表        蘇軾

  遊華山天池記        孫覿

  重修外子城碑記       胡珵

  竇乳泉記          翁挺

  宜興學記          朱熹

  重開後河碑記       鄒補之

  修河碑記          陸游

  奔牛閘碑記         前人

  毗陵志序         史能之

  周孝侯臺記         梅摰

  改州記         元陸文圭

  復修鄒忠公墓詩序    脫脫木兒

  遊江陰三山記       朱德潤

  南嶽銅棺二山記       明都穆

  城南東林書院記      王守仁

  竹溪記          唐順之

  遊張公洞記        王世貞

  靖江縣造縣歲月記     張汝華

  河渠說          唐鶴徵

職方典第七百二十二卷

常州府部藝文一[编辑]

《無錫升州記》
唐·李晦
[编辑]

粵自黃帝,畫野分州,堯命禹別為九,舜承堯肇為十 二,縣之名未聞。殷封國,始有天子之縣,縣之名聞而 未詳。至周作雒,千里百縣,縣有四郡,縣百里,郡五十 里,縣之名詳而在郡上。始皇易封建為郡縣,以郡統 縣,蓋昉于此。自唐改郡稱州,繼此以州領縣定矣。歷 代沿襲,州縣之名號雖一,州縣之更改不同。錫山境 土,初有人于山下得古銘云:「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 天下清。」因名無錫。《舊志》載,周武王封周章少子贇於 無錫安陽鄉,嘗為侯國。秦漢為縣。新莽亦嘗改為有 錫。吳省并晉復置。陳禎明中,升吳州,尋復為縣,中間 隸會稽,隸吳不同。最後隋于常熟置州,取縣名為常, 未幾隸常州,時唐武德七年也。綿歷至今,左姑蘇而 右南徐,引蠡湖而控申江。錫山在州西可五里許,清 淑之氣,蜿蜒扶輿,磅礡鬱積,而為慧山,拔起萬仞泉, 居天下第二,故其俗愿而文,民多魁傑,忠信才德。地 大物稠,古號繁劇。天開景運,二十餘年,霑濡聖澤,生 齒日益眾。元貞元年夏五月,被詔陞為中州,名仍其 舊,存古也。明年正月之吉,開藩于今,五年陞改,州記 未立,非所以侈皇恩而崇偉觀也。今知州禾速嘉榮 甫與長官暨同列蒞官年餘,政事修舉,一日謀之儒 館,補其未備,博士張元孫命予著筆。余老矣,猶能記 憶前世州縣名義沿革一二,并述今日陞改年月,以 為他日刪修圖誌之一助云。

《毗陵東山記》
韋夏卿
[编辑]

自江之南,號為水鄉。日月晻靄,陂湖蕩漾。游有魚鱉, 翔有鳧雁。涉之或風波之懼,望之多煙雲之思。自朱 方達于震澤,三百里而遙,惟毘陵地高,林麓相望,丘 陵堆阜,隱嶙蟬聯。雖有岩嶽之形,終無峻極之地。封 域之內,罕名山焉。有唐良二千石河南獨孤公之涖 是邦也,人安俗阜,三稔于茲。文有宗師,政號清淨。得 仁知山水之樂,有風流遐曠之懷,如獨鶴唳天,孤雲 出岫,想見其人也。公嘗言:「謝公東山,亦非靈嶽。苟林 巒興遠,丘壑意深,則一卷為多,數仞為廣矣。」由是于 近郊傳舍之東,得崇丘峻壑之狀,密林脩竹,森蔚其 間,白雲丹霞,照耀其上。使登臨者能賞,遊覽者忘歸, 我是以有東山之號。始于中峰之頂,建茅茨焉。出雲 水之高標,視湖山如列障。城市非遠,幽聞鳥聲;軒車 每來,靜見水色。復有南池西館,宛如方丈。瀛洲,秋發 芰荷,春生蘋藻,晨光煙曜,夕月澄虛。信可以曠高士 之襟懷,發詩人之歌詠也。自公之往,清風寂寥,野獸 恆遊,山禽每萃。不轉之石斯固,勿伐之木惟喬。而繼

守數公,實皆朝彥,雖下車必理,或周月而遷,志在葺
考證
修,時則未暇。貞元八年,余出守是邦,迨今四載,政成

訟簡,民用小康。永「懷前賢,屢涉茲阜,芟翳薈而松桂 出,夷坎窞而谿谷通。不改池臺,惟新風月,東山之賞, 實中興哉!」于是加置四亭,合為五所。瞰野望山者位 正,背林面水者勢高。籩斝區位,琴棋間作,簫管時陳, 賓寮有間,從我之遊者,咸遇其勝也。嘗以水通舟楫, 陸限車徒,端徑術于通塗,剪荊蕪于迥郭,凡五六里 扺于亭之南,植松桂以作門,樹官柳以界道,蟠旌麾 于原上,騁騏驥于途中,又有塞門隴坂之意也。懿乎 創物垂名,俾傳來者,登山臨水,每想古人,亦何謝門 林泉,峴南風景而已矣。為文斲石,于彼山阿。「貞元十 年九月九日記。」

《惠山新泉記》
獨孤及
[编辑]

此寺居吳西神山之足,山下多泉,其高可憑而上。山 下有靈池異花,載在《方志》。山上有真僧隱客遺事故 跡,而披勝錄異者,淺近不書。無錫令敬澄,字源深,以 割雞之餘,考古按圖,葺而築之,乃飾乃圬。有客竟陵 陸羽多識名山大川之名,與此峰白雲相為賓主,乃 稽厥刱始之所以而志之,談者然後知此山之方廣, 勝掩他境。其泉伏涌潛泄,潗㵫舍下,無沚無竇,蓄而 不注。源深因地勢,以順水性。始雙墾袤丈之沼,疏為 懸流,使瀑布下鍾,甘溜湍激,若醴灑乳噴。及于禪床, 周于僧房,灌注于德地,經營于法堂,潺潺有聲,聆之 耳清。濯其源,飲其泉,使貪者讓,躁者靜,靜者勤道,道 者堅固,境淨故也。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泉出于山, 發于自然。非夫人疏之鑿之之功,則水之時用不廣。 亦猶無錫之政煩民貧,源深導之,則千室襦褲。知仁 之所及,功用之所格,動若響荅,其揆一也。」予飲其泉 而悅之,乃志美于石。

《惠山寺記》
陸羽
[编辑]

惠山,古華山也。顧歡《吳地記》云:「華山在吳城西北一 百里。」釋寶唱《名僧傳》云:沙門僧顯,宋元徽中過江,住 京師彌陀寺,後入吳,憩華山精舍。華山有方池,池中 生千葉蓮花,服之羽化。老子《枕中記》所謂吳西神山 是也。山東峰當周秦間,大產鉛錫,至漢興,錫方殫。故 刱無錫縣屬會稽。後漢有樵客于山下得銘云:「有錫 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有錫沴,天下弊;無錫乂,天 下濟。」自光武至孝順之世,錫果竭。順帝更為無錫縣, 屬吳郡,故東山謂之錫山,此則錫山之岑嶔也。南朝 多以北方山川郡邑之名,權刱其地,又以此山為歷 山,以擬帝舜所畊者。其山有九隴,俗謂之九隴山,或 云九龍山,或云鬥龍山。九龍者,言山隴之形,若蒼虯 縹螭合沓然。鬥龍者,相傳隋大業末,山上有龍,鬥六 十日,因以名之。凡聯峰沓嶂之中,有柯山、華陂、古洞 陽觀、秦始皇塢。柯山者,吳子仲雍五世孫柯相所治 也。華陂者,齊孝子華寶所築也。古洞陽觀下有洞穴, 潛通包山。其觀以梁天監年置,隋大業年廢。秦始皇 塢。塢者,林墅之異名。昔始皇東巡會稽,望氣者以金 陵太湖之間有天子氣,故掘而厭之。梁大同中,有青 蓮花育于此山,因以古華山精舍為惠山寺。寺在無 錫縣西五里,宋司徒右長史湛茂之家此山下,故南 平王鑠有贈答之詩,江淹、劉孝標、周文信並遊焉。寺 前有曲水亭,一名「憩亭,一名歇馬亭」,以備士庶投息 之所。「其水九曲,甃以文。」窳甓淵淪潺湲,濯漱移日。 寺中有方池,一名「千葉蓮花池」,一名「纑塘」,亦名「浣沼。」 歲集山姬野婦,漂紗滌縷,其皎皎之色,彼耶溪、鏡湖 不類也。池上有大同殿,以梁大同年置,因名之。從大 同殿直上至望湖閣,東北九里,有北湖,一名射貴湖, 一名芙蓉湖。其湖南控長洲,東洞江陰,北淹晉陵,周 回一萬五千三百頃,蒼蒼「渺渺,迫于軒戶。閣西有黃 公澗」,昔楚考烈王之時,封春申君黃歇于吳之故墟, 則此也。其祠宇享以醪酒,樂以鼓舞,禪流道伴,不勝 滓噪,遷于山東南林墅之中。夫江南山淺土薄,不有 流水,而此山泉源滂注崖谷下,溉田十餘頃。此山又 當太湖之西北隅,縈竦四十餘里,惟中峰有叢篁灌 木,餘盡古石嵌崒而已。凡煙嵐所集,發於薜蘿。今石 山橫亙,濃翠可掬。昔周柱史伯陽謂之「神山」,豈虛言 哉?傷其至靈,無當世之名;惜其至異,為訛俗所棄。無 當世之名,以其棟宇不完也;為訛俗所棄,必其聞見 不遠也。且如吳西之虎丘,丹徒之鶴林,錢塘之天竺, 以其臺殿樓榭,崇崇嶪嶪,車輿薦至,是有嘉名。不然, 何以與此山儔列耶?若以鶴林望江,天竺觀海,虎丘 平眺,郡郭以為雄,則曷?若此山絕頂,下瞰五湖,彼大 雷、小雷、洞庭諸山以掌睨可矣。向若引修廊,開邃宇, 飛簷眺檻,凌煙架日,則江淮之地,著名之寺斯為最 也。此山亦猶人之秉至行,負淳德,無冠裳鐘鼎,昌昌 曄曄,為邇俗不有宜矣。夫德行「者,源也;冠裳鐘鼎,流 也。苟無其源,流將安發?予敦其源,亦伺其流。希他日 之營立,為後世之洪」《注》云。

《晉陵濬溝碑記》
宋·胡宿
[编辑]

常領四郡,治吳西境晉陵,戶二萬,生齒十萬。過江來東,列為大縣。其土會之法,田第九,賦第七,帛宜絲枲, 穀宜秔稻,美川澤,饒魚鱉。太湖底定于其南,大江繞 出于其北,閒民無事,擅漁採之利以生。其生有二浸 之大,而農不能引以灌。跡其所以,民非棄之,顧上謀 之未及究,力之不能集爾。慶曆之初,高陽許君恢以 大理丞治于斯,既視邑事,精卹民隱,睹江湖之利,可 以灌夫田也,迺歎曰:「昔西門豹治鄴,漳水在鄴,而豹 不能用。《史記》譏之,謂其不足以言智。今是邑南趨湖, 北倚江,據是美利,委而弗謀,大懼後人之嗤余也。」因 環按四封,周咨野老,迺得申港、戚墅、灶子三港,皆往 時溉田之川,中間廢不復治,緒餘且在。因作圖言狀, 列于外計,且曰:「湖水可以灌戚墅港,江水可以灌申 灶。」計司移官覆視,其利信然。比得符文,報從所請,始 籲厥眾開陳以利民飴其言,悅以承使,不戒而廩食 具。未幾而鼛鼓興,其集如雲,乃畚乃鍤。自二年冬十 月濬申港,凡三十八里,引潮水抵城之西北隅,朝夕 再至。灶子港去申港「三十里,自江口濬之凡四十里, 斜趨縣之東北,不與申港合,戚墅港濬之凡九十里」, 大湖之舟艑至焉。三港之溉,申港最博。繇大港之側, 聽民自射其便服,引支水分注運瀆東函等十九小 港,以釃其利。長波之所貫,眾渠之所殺,變瘠土成腴 壤,凡溉田萬頃,計工二十六萬,前後凡三月而罷。役 不加擾,眾靡告勞,耒耨者賴焉,網罟者依焉。明年郡 境仍旱,渠田獨稔,冒磧鹵,生粱稻,華穗薿薿,清畎泱 泱,牛羊來思,雞豚萃止,野有高廩,神有豐豆,噫江湖 以善利利萬物,不私所利。至矣哉!「從于政者,猶夫川 也。據能濟之勢,操有為之資,利足以培,害足以划,棄 而不營者,力非有乏,由無志于民爾。」從是而觀高陽 君之政,其美志所潛,惠化所孚,在民博矣。後之長此 邑者,尚監前良之勤,恤百姓之欲,嗣而後之,繩而廣 之,使繼續不絕,則三港之利,衣食茲土,庸可竭乎?

《季子祠碑記》
葉適
[编辑]

初,趙公彥橚為晉陵,聽民訟,多族姻也。所為訟者,貲 產割裂也,子本《貸易》也,什伯必取,銖兩不舍。壹于法 而恩義絕,貳以情而廉恥喪。趙公曰:「噫殆將非親戚 骨肉耶?」顧城陰寂寥,有屋叢篁中,大半摧塌,曰:「季子 廟也。」又歎曰:「彼薄千里之吳,不王而食于此邑,人故 忘之耶?徒爭之為病,不讓之為貴。今故忘之,宜不訟」 而猶訟也。即為之改築,題曰「有吳延陵季子之嗣。」與 僚佐奠謁盡敬,二十餘年矣。人心感勸之深淺,視牒 訴損益可考也。而竹幽水清,過者袚滌,季子存矣。夫 子常疑泰伯既遁于蠻,染其俗以自晦,則子孫之于 文獻,于禮樂,非有先君王之舊聞,季子何以能知群 聖賢之德業,歷見中國卿大夫,所言皆中其過,豈非 命世傑識也哉!至於父兄,好勇輕死,約不傳其子,而 必傳其弟,則道固行于家矣,肯嗣吳而治為文王可 也,何願于子臧?蓋其志遠矣大矣。《孟子》曰:「無辭讓之 心,非人也。」非人者,形具而人非之謂也。又曰:「好名之 人,能讓千乘之國。苟非其人,簞食豆羹見于色。」嗟夫, 孟子信以不讓為非人,而又以非其人不能讓何?前 後異指也。由後而言,非其人不能讓。能之者,泰伯至 季子五人而已,是絕天下。由前而言,人皆能讓,天下 皆季子也。晉陵,其邑人也。有不能乎?不察而已矣。當 以《孟子》前之言為正。

《乞常州居住表》
蘇軾
[编辑]

臣聞「聖人之行法也,如雷霆之震草木,威怒雖甚,而 歸于欲其生;人主之罪人也,如父母之譴子孫,鞭撻 雖嚴,而不忍致之死。臣漂流棄物,枯槁餘生,泣血書 詞,呼天請命,願回日月之照,一明葵藿之心。」此言朝 聞,夕死無憾。臣昔者常對便殿,親聞德音,似蒙聖知, 不在人後。而狂狷妄發,上負恩私,既有司皆以為可 誅,雖明主不得而獨赦。一從吏議,坐廢五年。積憂摧 心,驚齒髮之先變;抱恨刻骨,傷皮骨之僅存。近者蒙 恩量移汝州,伏讀訓詞,有「人材實難,弗忍終棄」之語。 豈獨知免于縲絏,亦將有望于桑榆。但未死亡,終見 天日,豈敢復以遲暮為歎,更生僥覬之心。但以祿廩 久空,衣食不繼,累重道遠,不免舟行。「自離黃州,風濤 驚恐,舉家重病,一子喪亡。今雖已至泗州,而貲用罄 竭,去汝尚遠,難于陸行。無屋可居,無田可食,二十餘 口,不知所歸。飢寒之憂,近在朝夕。與其強顏忍恥,干 求于眾人;不若歸命投誠,控告于君父。臣有薄田,在 常州宜興縣,粗給饘粥,欲望聖慈,許于常州居住。又 恐罪戾至重,不可聽」從便安,輒敘微勞,庶蒙恩貸。臣 先任徐州日,以河水浸城,幾至淪陷。臣日夜守捍,偶 獲安全,曾蒙朝廷降敕獎諭。又嘗選用沂州百姓程 棐,令購捕凶黨,致獲謀反妖賊李鐸、郭進等一十七 人,亦蒙聖恩,保明放罪。皆臣子之常分,無涓埃之可 言。冒昧自陳,出于窮迫。庶幾因緣僥倖,功過相除。稍 出羈「囚,得從所便。」重念臣受性剛褊,賦命奇窮。既獲 罪于天,又無助于下。怨讎交積,罪惡橫生。群言或起

于愛憎,孤忠遂陷于疑似。中雖無愧,不敢自明。向非
考證
人主獨賜保全,則臣之微生,豈有今日。伏惟皇帝陛

下聖神天縱,文武生知,得天下之育才,已全三樂,躋 斯民于仁壽,不棄一夫。勃然中興,可謂盡「善,而臣抱 百年之永歎,悼一飽之無時。貧病交攻,生死莫保。雖 鳧鴈飛集,何足計于江湖;而犬馬蓋帷,猶有求于君 父。敢祈仁聖,少賜矜憐。」

《遊華山天池記》
孫覿
[编辑]

東坡先生嘗與雲龍山人張天驥曰:「子知隱居之樂 乎?雖南面之君,未可與易也。」世傳桃花源在人境中, 漁父所嘗遊,而武陵太守問途而不獲。《草堂移文》,勒 俗士之駕,折輪掃軌而不得至焉。蓋崖穴之勝在天 壤間,非若仙山佛國,有弱水流沙萬里之隔,而雲物 遮藏,鬼神訶護。惟幽棲絕俗遁世之士之所獨得,雖 將相王公之貴,金錢可以編馬埒,明珠可以照車乘, 而一丘一壑,則不可擅而有也。余家晉陵,與吳門接 壤,雞犬相聞,牛羊之牧相交,果蔬五穀之壟相入,故 舟車所至,杖履所及。闔閭城長洲苑,崑山神運之殿, 雲崖虎踞之湫,西子響屧廊,吳王試劍石,靡不觀松 江笠澤蓴鱸之鄉,洞庭林屋橘柚之林靡不遊。山中 草木魚鳥,往往知名。與夫仙翁釋子,漁樵隱逸,亦如 舊識。獨不知有華山天池者。按《圖經》:「山距吳縣西六 十里,由絕嶺而上有大池。晉太康中,嘗產千葉蓮華。」 華山得名自茲始。而榛莽蒙翳,蹬道險絕,樵牧所不 至。郡人張君,一日過其下,故見茲山,翹然特出眾峰 之右,曰:「是必有異。」乃聚工徒,薙奧草,剪惡木,刳朽壤 而群石砑然,疏沮洳而鳴湍鏘然,升高而視鳥,背臨 深而觀魚。樂風雨之晨,雪月之夕,俯仰百變,爭效于 左右。于是負崖置屋,引水環之,蒔松檜,植蒲荷。蓺菊 玩霜中之英,種梅愛雪中之色。垂釣而賦清流,不能 求獲;奕棋而度長日,不能求勝。或命舟,或杖策。意適 則行,「興盡則止,無憂于其心,無責于其身,蓋無往而 不自得焉。宜乎南面之樂無以易此也。」張君始作橫 卷,命畫工圖其跡,又自為文以傳於世。山容水色,了 了如在人目中矣。昔柳子厚在永州,擇山水佳絕處 而得冉谿居之。其後志西山之怪,特以為向未始遊, 遊于是始也。余雖老矣,欲一日泛輕舟,從張君歷覽 華山天池之奇,庶幾得所謂《未始遊》者。

《重修外子城碑記》
胡珵
[编辑]

吳興俞侯為常之明年,紹興四年也。且受代為邑子。 胡《珵言》曰:「金人南犯,大掠吳楚以歸五年矣,常之在 浙右,所不燔者十三,而子城蓋虛焉。初予之至也,州 治寓晉陵,縣治、縣治寓佛廬,凡官屬邸舍寓民廬,老 子宮、學子迯散寓郊廬,官軍寓葦廬。道旁自金斗以 北,鬱為鬼區,狐號燐游。今再歲而官寺、廐庫、營屯、廩」 庾黌宇,大小井井,鳩工就功,將復厥舊。邦人請有記 也,願以累子珵辭不獲命,則告之曰:「人情樂因陋就 簡,吏媮弗虔,號為鎮靜。況兵火蕩焚,公私耗乏,苟持 用藉口益可。」公不以是故,自憚自逸,夙宵憂勤,卒克 以城如初,遺後之人,不已恪哉!且公之下車也,距寇 退纔三年,向之重門麗譙,圭竇空空;向之冠蓋,車馬 之衢,荊榛成林,瓦礫如山。公為閔閔孜孜,弗亟弗遲。 市廢第于民,輦材用之,無遠求以擾也。規廢地于官, 畚環築之,無刱增以侈也。匠倍傭故工弗窳,徒番休 故役弗病。吏不得並緣為奸,民戶無所輸貸,不又惠 哉!千柱之雄,萬室之豐,侯屏中宏,吏舍旁布。太倉富 之泮宮,教之堂序沉沉,廉級崇崇,上臨下承,以聽以 享,不又肅哉!《詩》詠《甘棠》,召伯是思;羊公之碑,後人墮 淚。公之為是邦也,冤獄滯訟,多所決平;儒雅文彩,不 自表暴;法而不刻,健而不猛,猜不肆察,寬不弛防,才 業如是,政化如是,諸所興復成績又如是,其為甘棠 大矣。然而不沽名,不伐功,姑務記興復大略焉。後之 人曰:「是承屠燬酷烈之餘,救死扶傷,以更造是邦者, 其為墮淚深矣。凡是咸當得書,有考無愧。」至章程工 役之調度歲月,與凡造楹架若干,皆略不書,書其勤 公庇民之大者。

《竇乳泉記》
翁挺
[编辑]

膠山在無錫縣東,去惠山四十里。由芙蓉塘西南拔 起平陸,聯綿迤𨓦,高下十數,而後峙為大陸。有泉出 其下,曰「竇乳泉」,蓋昔人以其色與味命之。自梁天監 時,地為佛廬,踞山北向,而泉出寺背。至唐咸通中,浮 屠士諫改作今寺,依東峰與惠山相望,則泉居左廡 之南。水潦旱暵,無所增損,隆冬祁寒,不凝不涸。故其 「山雖不高,泉雖不深,而草木之澤,煙雲之氣,淑清秀 潤,澒洞發越,皆茲泉之所為也。」然而疏鑿之初,因陋 就簡,決渠引溜,不究其源,閱歲既久,瓴甓勿治,湩乳 滲漏,淪入土壤。建炎二年,余罷尚書郎,自建康歸閩。 適聞本部有寇,留滯浙河,因來避暑茲山,日酌泉以 飲,病其湫隘,謂「住山益公能撤而新之,當以金錢十 萬助其費。」益公雅有才智,且感余之意,以語其徒元 淨、慶殊、又沖。三人者咸願出力。于是坎其山,入丈餘, 得泉眼于嵌竇間,屏故壤,理缺甃,而泉益清駛。乃琢石于包山為之池,廣袤四尺,深三尺,以蓄泉。上結宇 庇之,榜曰「蒙齋。」池之北,瀉為伏流五丈有奇,以出于 庭。跨伏流為屋四楹,屬之廡,有扉啟閉之,榜曰「竇乳 之門。」庭中始作大井,再尋疏其櫺檻使眾汲,蓋數百 千人之用,常沛然而無窮。事既成,益公謂余曰:「寺有 泉,歷數百載,較其色味,與惠泉相去不能以寸,而名 稱蔑焉。公乃今發揮之,當遂遠聞,信物之顯晦,亦有 待乎。」余笑曰:「水之品題盛于唐,而惠泉居天下第二, 人至」于今莫敢易其說,非以《經》陸子所目故耶?自承 平來,茗飲愈侈,惠山適當道旁,聲利怵迫之徒,往來 臨之,又以瓶罌甕盎,挈餉千里諸公貴人之家,至以 沃盥焉。泉之德至此益貶矣。今膠山所出,岡阜接而 脈理通,固宜為之流亞。獨恨余邁往之跡,介潔之名, 非陸子不能與之為重。然山去郭一舍,蹊「隧阻而涇 流陿,邑居者欲遊,或累歲不能至,況過客哉?比之君 子惠泉若進為于時,故雖清而欲浼竇乳。類夫遠世 俗而自藏者,將愈僻而無悶。以彼易此,泉必難之。而 公謂顯晦有待,特以為言,亦期之淺矣。」益公亦笑曰: 「有是哉!請著之泉上,使游二山之間者有感於斯焉。」 遂書以授之。歲戊申冬十「有一月癸丑記。」

《宜興學記》
朱熹
[编辑]

紹興五年十二月,宜興縣新修學成。明年,知縣事承 議郎括蒼高君商老以書來請記,而其學之師生迪 功郎孫庭詢、貢士邵機等數十人又疏其事以來告 曰:「吾邑之學,久廢不治,自今明府之來,即有意焉。而 縣貧不能遽給以其費,乃稍葺其所甚敝,亟補其所 甚缺,且籍閒田五千畝以豐其廩。斥長橋僦金七十」 餘萬以附益之,為置師弟子員,課試如法,而又日往 遊焉。躬為講說,開之以道德性命之旨,博之以《詩》《書》 《禮》《樂》之文,使其知士之所以學,蓋有卓然科舉文字 之外者。於是縣人學子知所向慕,至于里居士大夫 之賢者,亦攜子弟來聽。席下無不更相告語、相勉勵, 而自恨其聞之之晚也。退而相與出「捐金齎以佐其 役,合公私之力,得錢幾七百萬,而學內外煥然一新, 堂涂門廡,靡不嚴備,象設禮樂,皆應圖法。」蓋高君之 於是學,非獨其經理興築之緒為可書,而其所以教 者,則非今世之為吏者所能及,而「邑之人才風俗,實 有賴焉。幸夫子悉書以告來者於無窮,則諸生之望 也。」予頃得識高君於「會稽而知其賢,今乃聞其政教 之施於今者,又有成效如此」,固已樂為之書矣。而其 邑之父兄子弟,能率高君之教而有所興起,皆知從 事於古人為已之學,而不汲汲乎誇多鬥靡之習,以 追時好,以取世資,則又予所深歎而尤樂取以告人 者也。乃為悉記其語,使後之君子有考焉。抑高君之 於此邑,嘗新其社稷之位,而并兆「風雲雷雨師」於其 側,以嚴祀事;穿故瀆,疏積水,以防旱澇;作社倉,儲羨 粟,以備凶荒。其所以治民事神之類,能行其所學,而 皆出於至誠懇惻之意。是以言出而人信從之,蓋不 至於講說之間,然後以言教也。嗚呼,賢矣哉!

《重開後河碑記》
鄒補之
[编辑]

「毘陵郡城,大抵西仰而東傾,漕渠貫其中,故水悉東 下,獨南水門受荊溪之流,注之惠明河,道舜宜橋並 臥龍街,抵迎秋門,釃為二股,一自於斜橋以達於金 斗橋,一自迎秋門入,經狀元橋、略州倉後,接於縣橋, 與金斗水匯,地格勢禁,不可前往。」慶曆中,李公餘慶 以國子博士守州,始穿顧塘橋,經大市,益引惠明水 東注之漕渠。郡人既以漕渠為前河,遂指顧塘河為 後河,以其在互市間,故亦曰「市河」云。中稍填淤。崇寧 元年,太守、給事中朱公彥更浚之。未幾,復罹兵禍,夾 河民居,蕩為瓦礫,悉推納其中。又繼居者多冶鐵家 子,頑礦餘滓,日月增益,故其地轉堅悍。由是河之不 浚,治餘數百,甲子間有勇于興作,當官不疾為之,去 官而後太息。淳熙十年春,太守四明林公實來,既視 事,輒訪民間利害,亟罷行之。居復深念常為東南大 州,富于文雅,顧今風俗不加于舊,而文士日遜焉。他 日肩籃輿,訪井落,謂彼顧塘橋于州位為東南,勢為 喉襟,此殆《易》所謂「巽東南也,文明以止」者耶?文明者 不可使晦,喉襟者不「可使壅。」暇日,合里居縉紳士道 之。後有出郡人道鄉先生,侍郎鄒公浩所為《開河記》, 又歷道佘公中、霍公端友所以魁天下狀,益證前說。 道鄉嘗受大學于河南二程夫子之門,紹聖中為御 史,言宮掖間事,視死如歸,寧媚此陰陽拘忌說耶?干 是益思所以為經紀之具。踰一年,浮議搖搖,幾為沮 敗者數矣。夏六月,屬時不雨,于浚治為宜。迺斥帑藏 之遺餘,卜日戒事。仍命晉陵、武進令丞四戎官護作。 役不淹旬,河復故道,袤三百丈,闊三十尺,深于舊為 尺五。向之晦者日以白,向之壅者日以闢,煌煌乎!繼 慶曆、崇寧,循吏之楙績,其不在茲乎!然君子于是役 也,見公惠民之德四焉:以論議者尚其決,以力役者 尚其神,以文學者尚其明,以舟楫者尚其利,興一役

而四德具焉。是宜特書大書,以無忘公德。郡文學掾
考證
三衢鄒補之執筆睨其旁,請書之,遂書以為《開後河

記》。公諱祖洽,官為朝奉大夫。

《修河碑記》
陸游
[编辑]

隋疏大渠,自今京口、毘陵、姑蘇、嘉興以抵于臨安,初 以備巡幸,而後因為漕運大利,故得不廢。渠貫毘陵 城水,徐行東注,獨南水門受荊溪之水,為惠明河,釃 為二股,皆會干金斗門。慶曆中,太守、國子博士李公 餘慶始疏顧塘河,益引惠明水注之漕渠。顧塘地勢 在漕渠後,故俗又謂之「後河。」崇寧初,太守、給事中朱 公彥復增濬之。方是時,毘陵多先生長者,以善俗進 後學為職,故儒風蔚然為東南冠。及佘公中、霍公端 友皆策名天下士第一,則說者還歸之後河,曰:「是為 東南文明之地。」鄒忠公方居鄉士所尊事而化服者。 忠公避不敢居,因以後河實之,而為作《記》。淳熙十四 年,今太守林公下車逾年,既尊禮其諸老先生,延見 其秀民,所以表勵風俗而激勸儒學者,日夜不敢少 怠,絃歌之盛,殆軼于承平之時矣。而或以後河告者, 亦不廢也。後河自崇寧後不治者積數十年,中更兵 亂,民積瓦礫及冶家棄滓,故地益堅确。夏六月,林公 乃蒐閒卒、捐羨金,命其屬治之。不淹旬,渠復故道,袤 若干,深若干,脩若干。乃以書屬予曰:「願記其事。」予謂 「渠之興,自為一郡之利,不必為士之舉有司者設。然 城南衣冠以杜固鑿而頓減,則後河成廢,與士之舉 有司者相與盛衰,亦自有理。太王遷岐,成王都洛,皆 觀川原,咨卜筮,其由來蓋尚矣。林公兼取焉,顧不可 哉?士盍勉之,以無負公之意。」公名祖洽,字子禮,明州 鄞人,世以經行顯云。

《奔牛閘碑記》
前人
[编辑]

「岷山,導江,行數千里,至廣陵、丹陽之間,是為南北之 衝,皆疏河以通運餉。北為瓜州閘,入淮汴以至河路。 南為京口閘,歷吳中以達浙江。而京口之東有呂城 閘,猶在丹陽境中。又東有奔牛閘,則隸常州武進縣。 以地勢言之,自刱為是運河時,是三閘已具矣。蓋無 之則水不能節,水不能節則朝溢暮涸,安在其為運」 也?蘇翰林嘗過奔牛,六月無水,有仰觀古堰之歎,則 水之枯涸固久,《地志》概述本末而不能詳也。今知軍 州事趙侯善防,字若川,以諸王孫來為郡,未滿歲,政 事為畿內最。考古以驗今,約己以便人,裕民以束吏, 不以難止,不以毀疑,不以費懼。于是郡之人僉以閘 為請,侯慨然是其言。會知武進縣丘君壽雋來白事, 所陳利病益明。侯既以告于轉運使,且亟以其役轉 畀之。丘君于是凡閘前後左右受水之地,悉伐石于 小河元山,為無窮計。舊用木者皆易去之。凡用工二 萬二千,石二千六百,錢以緡計者八千,米以觓計者 五百,皆有奇。又為屋以覆閘,皆宏傑堅牢。自鳩材至 訖役,閱三時,其成之日,蓋嘉泰三年八月乙巳也。明 年正月丁卯,侯移書來請記。予謂方朝廷在故都時, 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柢。《語》曰:「蘇常熟, 天下足」,此閘尤為國用所仰。淹速豐耗,天下休戚在 焉。自天子駐蹕臨安,牧貢成贄,四方之賦輸與郵置、 往來、軍旅征戍、商賈貿遷者,塗出于此。居天下十七, 其所繫豈不愈重哉!雖然,猶未盡見也。今天子憂勤 恭儉以撫四海,德教洋溢如祖宗時。齊、魯、燕、晉、秦、雍 之地,且盡歸版圖,則龍舟仗衛,復泝淮汴以還故所, 百司庶府熊羆貔虎之師,翼衛以從,戈旗蔽天,舳艫 相銜,然後知趙侯之功,為國長慮遠圖之意,不特為 一時便利而已。侯,吾甥也,請至四五不倦,故不得以 「衰老辭。」

《毘陵志序》
史能之
[编辑]

毘陵有志舊矣。歲淳祐辛丑,余尉武進,時宋公慈為 守,相與言病其略也,俾鄉之士大夫增益之,計書成 且有日。越三十年,承朝命長此州,取而閱之,則猶故 也。噫。豈職守之遵絀不常,而郡事之轇轕靡暇,是以 久而莫之續邪?抑有待而然邪?夫《周官》土訓「掌道地 圖,以詔地事,以辨地物,以詔地釆」,蓋將使來者有考 也。毘陵自晉改邑為郡,至唐易郡為州。代更五季,民 窳于兵。宋奠九㙻,江南既平,郡始入職方氏。一馬渡 江之後,錢塘為天子行在所,繇是與蘇湖秀均號右 扶風。《寰宇記》所謂「人性吉直,黎庶淳遜」,其所從來古 矣。今山川暎發,民物庶蕃,謹固封圻,為國之屏。壤地 非小弱也,而郡志弗續,非闕歟?迺命同僚之材識與 郡士之博習者,網羅見聞,收拾放失。又取宋公未竟 之書,于常簿季公之家,訛者正,略者備,缺者補,蓋閱 旬月而後成。雖然,余豈掠美者哉?事患不為,為而無 不成。余之續之,所以成前人之志,而廣異日之傳云 爾。後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

《周孝侯臺記》
梅摰
[编辑]

《府志》:東南有故臺,基曰周處,《圖志》亡之,都人稱之。登 而四望,江山表裡與陳跡概見,豁如也。按《西晉史》:處 字子隱,義興陽羨人。弱冠好馳騁,不修細行,州里患 之。自知為眾所惡,慨然有改勵之志。里人以三害切諷,於是射虎斬蛟,往見陸雲,具以誠告。雲曰:「古人學 道,貴朝聞夕死,君前途尚可,第患志之不立,何憂名 之不彰。」遂退而向學,有文,言必信,行必謹。如是期年, 州府交辟。仕吳為東觀左丞。吳平入洛,累遷郡太守, 率有善狀。擢御史中丞。凡所糾劾,不避權貴,卒樹功 名,沒世遠耀。噫!天地至大,根一氣,陶萬化,未始無過 陰陽寒暑,小有繆盩,則從而改之,卒歸大順,而況于 人乎?古聖賢本天地之性以修其性,亦未嘗諱過。後 之人不獨諱之而已,抑又從而文之,自底悔吝,良可 嗟惜。維子隱少而不逞,長乃自悟,一旦翻然去惡即 善,遂為名世忠賢,可不重乎?則中人所稟,因物染遷, 為時詿誤,德有小眚,言有小疵,未甚於子隱之害于 鄉,而又何憚乎改為哉?予因表是臺,新是堂,非止卜 高明之居,夸游覽之勝,而與民同樂,亦將有激於世 云。

《改州記》
元·陸文圭
[编辑]

至元二十八年秋七月二十日,江淮行中書省參知 政事公楠奏:「暨陽與毘陵郡壤地相接,戶不滿七萬, 設正總府非便。請改州治隸毘陵管內省,并司、縣各 一,減官吏俸數十,于事理便。」制曰:「可。」是歲十二月,權 奉直大夫、前常州路治中兀魯失不花為州監,佩印 之任,始至,問民苦,皆曰:「江鄉土狹民瘠,介在一隅,以 故無大徵役。今以屬州事統府,其情不吾察,奈何?」侯 曰:「第安之,吾在毋恐。」既而符移數下,調發無虛日,泝 流供給,迴遠幾二百里,兵廩不時,獄報淹留,民疲于 奔命。侯慨然曰:「吾受命來牧民瘉即吾瘉也。」時廉訪 使者適至,侯具言其不便,率州之士庶請以州隸行 省,事得直達。既而轉上,如其請。士庶呼舞,恩若更生。 會至尊新登寶位,勤恤民隱,宰執復條具以聞,上可 其奏。侯聞之喜曰:「今而後得專治吾民矣。」治之三年, 政平訟簡,州以無事,頌謠載路。秩滿,遷常州路同知 總管府事。常民喜侯之復來,而暨民惜其驟去也,于 是述治州之顛末,謹刻諸石,俾來者有考云。元貞二 年六月壬子。

《復修鄒忠公墓詩序》
脫脫木兒
[编辑]

至正庚寅冬,常之監郡太守,率僚屬祭道鄉先生鄒 忠公之墓,士君子莫不賦詩以頌休德,俾予題其端。 予惟道鄉先生,實故宋之忠臣,當元符間,正言極諫, 務去奸邪,以清朝政,慎獨而整綱常。言勿見施,譴黜 不悔,載諸史傳,赫赫猶在人耳目,萬世祀之,不可泯 也。自元兵平宋,迄今百餘年,松楸淨盡地亦在,村甿 「漁牧,寒煙野草間,獨遺塚存焉。吁!可憫也。」問之監守 是郡者,未嘗一至而訪其事,日往月來,其不忍于耕 犁者幾希矣。今二公以內朝之碩臣出蒞茲邦,未逾 年,政平人和,兇遁奸革,既底于理,而又崇學校之教, 訪前賢之跡,百廢俱興,行前人之所未行。于是郡人 謝子蘭乃上鄒事以請,二公樂從之,即歸墓田,籍于 學。至是具牲帛,親抵郊以祭,為之伐穢榛,剪奧草,立 華表以聳瞻視,求斷碑而獲遺文,則久荒之墓復蔚 然于林莊矣。及歸,仍命構祭亭,樹松柏,立石以記。若 二公者,非有忠君之盛心,惡能舉忠臣之墜典哉?遂 不辭而書其實,用達于廊廟得人者。

《遊江陰三山記》
朱德潤
[编辑]

「余嘗遊名山,未嘗不槁記其勝。江陰去吳百八十里, 不聞佳山秀水之名。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 嘉通守余公德彙約為京口之行。」余公遞舟行速,僕, 舟遲,不能追也。遂自無錫之北門數里大石橋入,過 水村漁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謝。舟行六十餘里,至青 暘鎮,始見酒帘村市,客舟軿集。又十里至他村,岸高 丈餘,河流灣曲,若蜿蜒之勢。始抵江陰州治。晚謁翟 仲直州尹,夜宿杜橋岸下。明日西回,登覽高丘,則東 瞰長江,南連吳會。復自灣河過佗村而北,皆美田沃 壤,斥堠相望,迤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與應荅。舟 人迴牽,沿山前小河而行,村墟相接,岸柳交映。兩山 之間,浦漵縈帶。北通江口,地名「石堰。」既而舟轉岸曲, 板橋為梁,即三山塢。其間民居輳集,屋瓦參差,稻秸 堆委,連衢比巷,如墉如櫛。風俗熙熙,翁呼兒蕘,婦餉 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鳥噪于林,雞登于屋,藹然 太平豐稔之象,若古朱陳村焉。其山皆不甚高峻,而 松篁蒼翠,石磴丹堊,或頗然如屋,或頑然如虎,窪然 而湫,林然而壁。少焉卻出山塢,有橫山在前,野田開 豁,水港漸寬。詢其地,則常之晉陵縣界。于是舟人鼓 棹,稚子扣舷,風帆二十里,抵官塘《溙市》橋而泊焉。嗟 夫!一元之氣,融結于亙古,歸氣于山澤,而有孕靈育 秀,僻在荒陬,不經名賢遊覽,遂寂寥無聞,江陰諸山 是矣。余不識溫之鴈蕩,若吳之靈嵒,常之惠山,迨不 過是?惜不得與德彙輩同為「尋幽討勝」之辭而品題 之。且舟中傲卼,覽之未詳,姑書以識歲月。

《南嶽銅棺二山記》
明·都穆
[编辑]

早食罷,東南行十餘里,行山峽間,竹樹翳陰,所值惟 一二樵人。二里至南嶽山。按南嶽本衡州之衡山,吳孫皓以陽羨山石裂為瑞,遣使封之,改曰「國山」,遂禪 此為南嶽。蓋漢武嘗移衡山之祭于灊霍皓竊其義 耳。南嶽寺在山之麓,因山以名門有卓錫泉,旱歲不 竭。又有稠錫樹,極高大,枝葉與他木絕異。相傳唐天 寶中,有稠錫禪師自桐廬來,草庵演法寺與樹皆其 遺跡。每季春,縣官祀山之神泉上,然後以茶入貢。蓋 其地即古之陽羨茶產此獨佳。宋鄒浩自嶺外歸,東 遊愛之,欲誅茅不果,而李丞相綱亦留詩山中。寺近 頗廢,法堂後舊有天然井,泉甚甘潔,已塞于僧,予為 之惋惜。大抵庸僧必敗毀山水景物,以絕,遊者恆態, 不特一井然也。寺之左三百餘步,飛瀑千尺,如白龍 下垂,匯而為池。僧言「稠錫禪師剖腹洗腸之處,今名 洗腸池。」予欲南上,登銅棺山,路陡峻,不可以輿。循厓 而行,旁無草木,下視甚危。時東風橫發,四山圍之,力 益勁,予與隸僕屢仆相顧,皆大駭,扶攜而前,七里達 僧庵,其側有善行洞。昔善行尊者之所居也。洞深可 數丈,坐石小飲,午飯于僧庵。庵之後,巨石如偃,其隙 流泉,涓涓,不息晝夜。僧引之以竹,終歲仰給,殆天授 歟。山高百八十五丈,周十五里,為一縣之鎮,予所歷 僅及其半。聞山巔池有三足鱉、六目龜,詢之山人,云 「今不復見,唯蜥蜴遊其中。」縣官值旱,禱雨輒應,興盡 不暇登陟。銅棺之說,《縣志》謂:漢縣令袁𤣱有善政,其 歿也,天降銅棺,遂葬于是。今山南巨石高壘若塚狀, 咸以為𤣱墓所在,此殊不經意。昔者茲山產銅,有司 采銅于山,如鐵官、鹽官之類;後之人譌官為「棺」云。姑 識之,以俟博識者。

《城南東林書院記》
王守仁
[编辑]

「東林書院」者,宋楊龜山先生講學之所也。龜山沒,其 地化為僧區,而其學亦遂淪入于佛老訓詁詞章者 且四百年。成化間,今少司徒泉齋邵先生以舉子復 聚徒講學於其間。先生既仕而址復荒,屬于邑之華 氏。華氏,先生之門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讓其地為書 院,用昭先生之跡,而復龜山之舊。先生則自述其廢 興,而以記屬之某。當是時,遼陽高君文豸方來令茲 邑,聞其事,謂:「表明賢人君子之蹟,以風勵士習,此吾 有司之責,而顧以勤諸生,則謂之何?」爰舉其所未備, 而亦遣人來請。嗚呼!物之廢興,厥有成數矣,而亦存 乎其人。夫龜山沒,使有若先生者相繼講明其間,則 龜山之學,邑之人將必有傳者,豈遂淪入于佛老詞 章而莫之知?當時從龜山遊,不無人矣,使有若華氏 者,相繼修葺之,縱其學未即大明,其間必有溯流以 窮源者,亦何至淪沒廢置之久?又使其時有司若高 君者,以風勵士,習為已任,書院必不至於頹圮,又何 至化為浮屠之室,而蕩為草莽之墟乎?是三者,皆宜 書之以訓後。若夫龜山之學,得之程氏,上接孔、孟,而 下啟羅、李晦菴,統緒相承,斷無可疑。顧世猶疑其晚 流於佛,此其趨向毫釐之不容于無辨,先生必嘗講 之精矣。先生樂《易》謙虛,德器溶然,不見喜怒,人之悅 而從之,若百谷之趨大川。論者以為有龜山之風,非 有得於其學,宜莫能之。然而世之宗先生者,或以其 文翰「之工,或以其學術之邃,或以其政事之良。先生 之心,其殆未以是足也。」從先生遊者,其以余言而求 先生之心,以先生之心而求龜山之學,信乎,書院之 復不為虛矣。書院在錫伯瀆之上,東望梅村二十里 之遙,周泰伯之所從逃也。方華氏之讓地為院,鄉之 人與其同門之士爭相趨事,若恥于後。泰伯之遺風, 尚有存焉。特世無若先生者以倡之耳。是亦不可以 無書。

《竹溪記》
唐·順之
[编辑]

余嘗遊于京師侯家富人之園,見其所蓄自絕徼海 外,奇花怪石,無所不致,而所不能致者惟竹。吾江南 人斬竹而薪之。其為園,亦必購求海外奇花石,或千 錢買一石,百錢買一花,不自惜。然有竹劇其間,或芟 而去焉,曰:「毋以是占我花石地。」而京師人苟可置一 竹,輒不惜數千錢。然纔遇霜雪,又槁以死,以其難致 而又多槁死,則人亦貴之。而江南人甚或笑之曰:「京 師人乃寶吾之所薪。」嗚呼!奇花石誠為京師與江南 人所貴,然窮其所生之地,則絕徼海外之人視之,吾 意其亦無以甚異于竹之在江以南,而絕徼海外或 素不產竹之地,然使其人一旦見竹,吾意其必又有 甚於京師人之寶之者,是將不勝笑也。《語》云:「人去鄉 則益賤,物去鄉則益貴。」以此言之,世之好醜,亦何常 之有乎?余舅光祿任君治園於荊溪之上,遍植以竹, 不植他木。竹間作一小樓,暇則與客吟嘯其中,而間 謂余曰:「吾不能與有力者爭池亭花石之勝,獨此取 諸土之所有,可以不勞力,而蓊然滿園,亦足適也。」因 自謂竹溪主人,甥其「為我記之。」余以謂君豈真不能 與有力者爭,而漫然取諸其土之所有者,無乃獨有 所深好於竹,而不欲以告人歟?昔人論竹,以為絕無 聲色臭味可好,故其巧怪不如石,其妖艷綽約不如 花,孑孑然有似乎偃蹇孤特之士,不可以諧於俗。是以自古以來,知好竹者絕少。且彼京師人亦豈能知 而貴之,不過欲以此鬥富,與奇花石等耳。故京師人 之貴竹,與江南人之不貴竹,其為不知竹一也。君生 長於紛華而能不溺乎其中裘馬童奴歌舞凡諸富 人所酣嗜一切斥去。尤挺挺不妄與人交,凜然有偃 蹇孤特之氣。此其於竹必有自得焉。而舉凡萬物可 喜可玩固有不能間也歟然則雖使竹非其土之所 有,君猶將極其力以致之,而後快乎其心。君之力,雖 使能盡致奇花石,而其好固有不存也。嗟乎!竹固可 以不出江南而取貴也哉!吾重有所感矣。

《遊張公洞記》
王世貞
[编辑]

由義興而左,泛曰「東九」,九者,九里袤也。水皆縹碧,兩 山傍襲之,揜映喬木,黃雲儲野,得夕照為益奇。已泊 湖㳇,湖㳇者,洞所從首逕也。夜過半,忽大雨滴瀝入 篷戶。余起低佪久之,質明始霽。從行者,余弟敬美、燕 人李生、歙人程生、郡人沈生、張生。時余病足,李生亦 病,為李覓一兜子,并余弟所攜筍輿三為一行,其三 人為一行,可四里許,抵洞,始隆然若覆敦耳。張生者 故嘗遊焉,謂余「當從後洞入,毋從前洞。」所以毋從前 洞者,前路寬,一覽意輒盡,無復餘意。盡而穿橫關,險 陿甚多,中悔不能達。余乃決策從後入,多列炬火前 導,始委身一竅,魚貫而下,漸下漸滑,且峻級不能盡 受。足後趾,俟前趾發乃發。迫則以肩相輔,其上隘,又 不能盡受肩。如是數十百級,稍稍睹前行人如煙霧 中鳥,又聞若甕中語者。發炬則大叫驚絕,巨萬石乳 下垂,崛𡾊甗錡,玲瓏晶熒,不可名狀。大扺色若漁陽 媚玉,而潤過之。稍西南為大磐石,石柏踞其上,旁有 所謂床及丹灶鹽廩者。稍東,地攲下而濕,跡之則益 濕,且益窪,不可究,即所謂仙人田也。回顧所入竅,不 知幾百丈,熒熒若日中沫,時現時滅。久之,路幾斷,其 下穿不二尺所。余扶服過下,上凡百餘級,忽呀然中 闢,可容萬人坐。石乳之下垂者愈益奇,為五色自然 丹雘,晃爛刺人眼。大者如玉柱,或下垂至地所不及 者尺所,或怒發上不及者亦尺所,或上下際不接者 僅一髮石狀如潛虯,如躍龍、如奔獅,如踞象、如蓮花, 如鐘鼓、如飛仙,如僧胡跪,不可勝紀。余時憊足益蹇, 強作氣而上,至石臺,俯視朗然,洞之勝,至是而既矣。 會所齎酒脯誤失道,呼水飲之,乃出。張公者,故漢張 道陵,或曰張果,非也。道陵事,在蜀頗著。許遠遊《貽逸 少書》,稱「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元放,漢末得道之徒 多在焉,此亦豈其一耶?王子曰:余嚮所睹石床丹灶 鹽米廩及碁局者,彷彿貌之耳。烏言仙跡哉!烏言仙 跡哉!

《靖江縣造縣歲月記》
張汝華
[编辑]

揚子江中有地曰「馬馱沙」,蓋江源萬里,數道之水,一 匯而注於海。至是海近,潮勢湯湯,江闊數倍,水岐而 復合,中積成沙洲,適居水之中央,東西可五十里,南 北可二十里。居民版籍五十有五,歲徵糧斛二萬五 千贏。舊隸常之江陰,成化辛卯,巡撫大臣以周圍風 波不時,居民往來,舟楫阽危,奏准開設靖江縣於沙 之東土城,除授縣學正佐等官。汝華於是年十一月 廿八日來任。維時土城內皆麥隴高低,溝洲衡縮,只 有耕氓草屋四、五區而已。姑即氓屋視事,相地絜基, 召匠估計,維闢草廠于城之北隅,移居之,以便督役。 越明年壬辰春二月十八日甲寅,梓工戒始;五月廿 四日庚申豎縣堂,秋七月十七日壬「子,豎學宮。」又「明 年癸巳,夏四月十九日己卯,豎察院總鋪。秋八月三 日壬戌,豎城隍神廟。冬十一月二十日丁未,豎公館 及迎接亭、倉廒。十二月初六日壬戌,營各壇。又再明 年甲午仲冬,始行文廟釋奠禮及壇祀。三月廿七日 壬子,豎各齋房及存恤院。至冬十月十三日辛未,濬 河修城。」「十一月廿一日癸酉,厥功告成。計房屋大小 二百八十一間二十四廈,池一口,井五口,板橋八所, 內外牆垣九百七十丈。」本府先後給發到料價及油 漆、綵繪、粧塑等價,共白金五千三百七十一兩二錢 九分三釐一毫,放支工價食米六百一十二石六斗 七升四合。其官物出納之際,天地鬼神臨之。若夫事 之克成,則有賴于上官之嚴督,與下諸執事之效勞 也。方經營之初,木料未至,有松木大而長者二株、短 而方者二十七株,風潮逐于沙之南岸,得之以資乎 始。及事之將完,木材有闕,復有大木一十七株,飄集 于沙之北岸,資之以成其終。此又天之所以默相其 成,以福我邑之民。第以碑石未立,恐遂遺忘。庸書《其 概》,揭于楣間,以志歲月。其或營建未備及有隳壞者, 則有望于後之賢人君子,隨時增飾而修葺之,以期 勝于今日。

《河渠說》
唐·鶴徵
[编辑]

無錫。於運河之南,則接武進界,曰「雙牌」,東引運河至 神護鄉,入陽湖港。于運河北,則接江陰界。曰蟆塘港, 在縣北興道鄉。自咸塘西為鄒祁河,至興寧界口,名 蟆塘尖,為蟆塘港。行二里許,與西瓜瀆會,接江陰界雙牌之東曰直湖港,在青城鄉。東引運河,西入志公 港,西會北陽湖,亦至神護鄉,又至富安鄉,入于震澤。 直湖之東曰花渡港,東引運河,西北入直湖。又東曰 「雙河,引運河過錢橋,越布政鄉,貫直湖港,南下震澤、 無錫,由郡城至宜興,水道二百餘里,自雙河取道花 渡,百四十里可至宜興矣。」蓋二縣皆在郡南故也。自 雙牌以下,四港相去不遠,故或會于陽湖,或會于直 湖,皆由惠山之西以入震澤者。惠山之泉聚為梁溪, 北入運河,繞惠山,自開原數里過仙女墩,折而西南 行,分而為二:東曰大渲渰,西曰小渲渰,中隔平壤,相 去五里許,南行十餘里,會于清祁渰。稍南為長廣溪, 長三十里,廣里許,受揚名、開化諸山之水,北合五里 湖,南合洪丘渰,併清祁渰,則赤城溪、新安溪、唐干渰 無不會矣。而後入于「震澤。蠡湖凡八十五里,謂之孟 瀆,亦謂之蠡瀆。」東接運河,西合梁墓涇,南行十餘里 至蠡湖,南入赤城溪。自蠡口分流而行,已入唐干渰 矣。況東葑瀆在縣西二十里,已引運河西入蠡瀆乎? 則是錫邑之水,南下蘇州者不能三分之一,而西趨 震澤者十分之七矣。去城北二里一閘口河,舊從五 瀉口來,宣德間始鑿之,由顧城南至蔡家渡,分而為 二。其一循城而東,越景雲至梅里鄉而入于伯瀆;其 一東流越膠山鄉而與宅仁鄉新河北接江陰,俗謂 之「南北興塘河。」無錫之水,自邑東而延于西南,莫長 于此者,幾繞四境而遍之矣。余徐察之,宅仁與張涇 一帶,乃無錫所稱高阜水無逆上之理,北「興塘當受 江陰之流,而入南興塘者,人自邑出,適據其中,故以 分而為二,不知其高下必有分矣。」其咸塘、嚴埭、張塘, 大都在縣東北,盤旋分合于興寧、天授間,而接江陰 之流者為多。鴨城河在縣城東梅里鄉,分自運河至 景雲,出江陂橋,越梅里上福,至延祥而止。在景雲者 為王莊橋河。江陂河在梅里者為新塘河,為鴨城河, 在上福者為信義瀆,為杜家河,亦名太平橋河。至延 祥鄉蓄為謝蕩,引流至甘露,分而為二,過濠橋,一由 月河,皆東至濠湖,即俗所稱「鵝肫蕩」也。其破塘、潭塘、 斷塘、橫塘皆在縣之東。破塘則自鴨城分流,越泰伯 而入蠡湖。潭塘則自鴨城分流,北行為劉家河,截興 塘、新河,接斷塘,則太平之別脈,南至延祥入于濠湖。 橫塘則信義瀆之旁注于北者,東貫走馬塘為芙蓉 塘河,至懷仁鄉為盛塘河,入常熟界。大都天下之物 恆爭于其所不足,而棄於其所有餘。洛社以北,疏浚 竭人力而不敢告勞,洛社以南,則運河未嘗告澀,有 餘不足之明驗也。十里之間,有餘不足頓異,豈無錫 受江陰之流獨多耶?抑無錫之低下幾與震澤平耶? 不獨橫浦、獨山、橫塘諸門與湖灌輸,而開原、富安、新 安、開化、揚名歷五鄉九十五里,處處與湖通,而水反 有餘,非以其平故耶?昔人以邊江諸閘為瀉內地之 水,郡倅姚公獨以為納江洋之流,皆不睹潮汐之故、 高下之形者也。江南之高下,原「不相懸,江潮之來,至 以尋丈;數日不雨,深流或至膠舟,浹旬而霖,平原苦 于沉灶。」則知內地旱,江潮必能遠入;內地澇,則諸港 必能速瀉。雖震澤主于匯,亦能內灌以濟旱,況于江 乎?西風可以決湖水而東流,東風可以決湖水而西 流,況水之有旱澇乎?察此可以知蓄洩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