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七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七十三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一

  安慶府建置沿革考

  安慶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安慶府星野考

  安慶府山川考一

職方典第七百七十三卷

安慶府部彙考一[编辑]

安慶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编辑]

本府

唐、虞三代隸《禹貢》揚州之域。春秋時,為皖國,又為舒、桐二國地。戰國并於楚。秦屬九江郡。漢初,封屬淮南王國。文帝以後,皆屬廬江郡。三國初,屬魏,後屬吳,為重鎮。晉仍屬廬江,分置晉、熙。宋、齊、梁、陳因之。隋改熙州。大業三年,改同安郡治懷寧。唐初為東安州,尋改舒州。天寶初,復為同安郡。至德初,改盛唐郡。乾元初,復改舒州,俱屬淮南道。五代時屬南唐。宋屬淮南路。熙寧間,屬淮南西路。政和五年,置德慶軍。紹興中,改安慶軍。慶元初,陞安慶府。元至元十四年,改為安慶路,屬蘄黃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司置省,遂隸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改寧江府。六年,復名安慶府,隸京師。永樂都燕,隸南直。

皇清改南京為江南省,《安慶府》名如舊。

懷寧縣。附郭。

東晉本漢廬江郡皖縣地。三國時,為皖城。至安帝,始置懷寧縣,屬晉熙郡。隋因之。開皇初,復屬同安郡。唐屬舒州。武德初,析置皖城、安樂、梅城、皖陽,後並省。天寶改屬同安郡。宋屬安慶軍府。嘉定十年,隨府治遷,初移皖口。景定元年,城完附郭即今治。元縣仍宋治,屬安慶路。明縣治如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三十三里。

桐城縣

春秋時,有桐國,為楚附庸。漢置樅陽縣,屬廬江郡。東漢縣省為龍舒侯國。晉曰舒縣。宋、齊因之。宋又名陰安縣。齊又為呂亭左縣,遞屬廬江、晉熙二郡。梁改置樅陽郡,呂亭縣省。隋改樅陽縣,後改同安縣,屬熙州同安郡。唐至德初,始改桐城縣屬舒州。宋縣仍唐名,屬安慶軍府。元縣如舊,屬安慶路。明縣仍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四十二里。

潛山縣

漢為皖、潛二縣地。東晉安帝立懷寧於潛邸,皖縣廢。至隋開皇,廢郡立州,潛縣省入熙州,亦廢。宋立為四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間,始以故懷寧之清朝玉照二鄉地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有事潛嶽云。明仍舊名,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三里。

太湖縣

漢皖縣地。宋文帝置太湖左縣,因地有太湖故名,屬晉熙郡。至隋大業,改晉熙縣,後始改太湖縣屬同安郡。唐縣仍隋屬舒州。武德初,析置青城、荊陽,尋省入,後屬同安郡。宋紹興間,省入懷寧,尋復置,屬安慶府。元縣如宋置,屬安慶路。明,縣仍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宿松縣

漢皖縣地。元始中,置松滋縣。晉武帝於尋陽僑置松滋郡,尋復為縣。梁置高塘郡。以上俱屬廬江。隋開皇改高塘縣,屬熙州。十八年,始改名宿松縣。有雷水,屬同安郡。唐初置嚴州,未幾州廢,仍以縣名屬舒州郡。宋屬安慶軍,後屬府。紹興間,省入望江縣,未幾復置。元仍舊屬安慶路。明,縣如元置,屬安慶府。明季改為「宿松縣。」

皇清因之,編戶二十四里。

望江縣

漢皖縣地,至晉立大雷戍。東晉置新治縣。宋、齊因之,俱遞屬廬江、晉熙二郡。梁縣不見。陳置大雷郡。至隋開皇十一年,改義鄉縣屬熙州,十八年,始改望江縣屬興州。唐武德初,於縣置高州,尋改智州。以上俱屬舒州。後州廢。於至德二年,仍為望江縣,隸於嚴州。宋仍舊屬安慶軍府。元如宋,屬安慶路。明如元,屬安慶府。

皇清因之,編戶一十二里
考證

安慶府疆域考     府縣志合載[编辑]

安慶府疆域圖

安慶府疆域圖

本府。懷寧縣附郭。

東至廬州府無為州,四百九十里,以桐城「周至澗」 為界。

西至湖廣黃梅縣,五百二十里,以「黃梅賽子鎮」 為界。

南至池州府東流縣九十里,以「東流《鴈汊》」 為界;北至廬州府舒城縣三百九十里,以「桐城北峽關」 為界;至

京師三千七百里。

東南至池州府一百二十里,以懷寧「長楓夾」 為界。

東北至廬州府廬江縣,二百四十里,以桐城「北峽關」 為界。

西南至江西九江府四百二十里,以宿松涇江口為界。

西北至鳳陽府七百里

東西廣五百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一十五里。《懷寧縣》:

「懷寧」 ,附邑也。東至桐城樅陽鎮九十里。

西至太湖松林坊一百五十里。

南瞰大江

「北至桐城老林山」 ,五十一里。

東南至池州府

東北至廬州府

西南至望江騰雲山,一百零二里。

西北至潛山楓樹嶺,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二百四十里,南北袤五十六里。

桐城縣

府東北一百二十里為「桐城」 ,東至廬州府無為州三百四十里。

西至潛山《粟米衝》,六十里。

南至懷寧縣

北至廬州府舒城縣,一百二十里,以「北峽關」 為界。

東南至池州府貴池縣界一百八十里,以江為界。

東北至廬州府廬江縣九十里。

西南至潛山縣,一百二十里。

西北至廬州府舒城縣廬嶺關三十里。

東西廣二百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九里。《潛山縣》:

府西北一百二十里為「潛山」 ,東至桐城一百十里,以「粟米衝」 為界。

西至太湖黃泥港,四十里。

南至懷寧縣八字塅,四十四里。北至本縣菜山,一百六十里。

東南至懷寧楓樹嶺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桐城旂嶺」 ,二百十里。

西南至太湖分流嶺八十里。

西北至廬州府六安州寨石嶺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二十里,南北袤二百三十里。《太湖縣》:

府西北二百二十里為太湖。東至潛山黃泥港,六十里。

西至湖廣蘄州桃花寨,八十里。

南至宿松師干河三十里。

北「至潛山清風嶺」 ,六十里。

東南至望江無相山,一百二十里。

東北至潛山界

西北至廬州府英山隘口嶺,二百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九十里。

宿松縣

府西二百六十里為宿松,東至望江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湖廣黃梅縣寨子鋪,三十里。

南至江一百二十里

北至師干河五十里,交太湖界。

東南至江西彭澤縣,一百五十里。

東北至無相山,七十里,交太湖界。

西南至湖廣黃梅縣小隘嶺,四十五里。

西北至湖廣蘄州陳漢山,二百十里。

東西廣一百四十里,南北袤一百十里。

望江縣

府西南一百二十里為「望江。」 東至江三十里,西至宿松南池三十里。

南至彭澤界十五里

北至懷寧皖口,一百五里。

東南至池州府東流縣香口鎮三十里。

東北至懷寧界一百十里。

西南至宿松楊灣,二十里。

西北至太湖界,一百二十里。

東西廣六十里,南北袤七十五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懷寧縣附郭。

《隋·地理志》《全楚要衝》

《宋史》:「南瞰大江,上游門戶。」

朱綽《廳壁記》:「淮服之屏蔽,江介之會衝。」

楊載曰:「海門第一關,乾坤孤峙。」

《陸游記》:「東聯無為,南合九江、彭蠡諸水,浩渺大觀。」

《舊志》:「瀕江帶湖,連山為犄角。」

《府志》:「南濱大江,北界清淮,司空扼蘄、黃,天柱蔽英、霍,北峽一道通舒、廬,潛川襟其右,樅川繞其左,江表門戶。」

《懷寧縣 》江南奇峰環拱,百子盤礡鼎峙石塘石門,深瀦兩腋。帆檣四達,南服雄津。

桐城縣 龍眠、北峽阻其北,浮渡、雲巖繞其東,下達濡須、居巢,上接潛、霍、英,六帶群嶂,而漾巨浸。淮西要路,江北名區。其山深秀而穎厚,其水迤邐而蕩潏,故名儒萃生,忠孝疊見,洵南國名區也。

《潛山縣 》負嶽阻山,跨英六,揖桐、霍,南至於江,嶔崎平壤,皆崩川帶陂。古舒之隩區,用武之國也。

太湖縣 鎮以司空,紆以銀河,龍巖踞西,豹嶺蹲南,蔽蘄黃而捍英、霍。山川綿邈,皖國屏垣。《宿松縣 》北倚太霍,南几匡廬。小孤一峰,特砥狂瀾。而靈隱環列,蓮箬襟帶荊吳界壤,扼塞巖疆。

《望江縣 》:「南則積山萬狀,爭氣負高;東則砥原遠隰,無端靡際;北則陂池潛演,湖脈通連;西則迴江永指,長波天合。」

安慶府星野考        府志[编辑]

府屬總

《漢書地理志》:「吳地,斗分野也。今之九江、廬江、六安郡,盡吳分也。」

《後漢書天文志》:「玉衡者,九星也,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蔡邕「分斗六度至須女二度交星紀,為吳楚分野。」費直分斗十度至女五度,於辰為丑。

《晉書天文志》:「范蠡、鬼谷先生、張良、諸葛亮、譙周、京房、張衡以及魏太史令陳卓,並言九江入斗一度,廬江入斗六度,豫章入斗十度,丹陽入斗十六度。」

《隋書天文志》:「揚州在天官,自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得其分。」

《唐書天文志》:「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野。」

《宋史地理志》:「淮西路,蓋徐揚之域,而揚為多,當南斗須女野之分。南斗六星:一吳、二會稽、三丹陽、四豫章、五廬江、六九江。」

《元史天文志》:「自斗四度三十六分六十秒外,入吳越分,星紀之次。」《舊志》「二十六分六十六秒」 ,似誤。《舊志》,鄧氏云:「安慶在揚州域,上應斗宿。」張氏云:「安慶在揚州之南,星紀於辰在丑,當得牛分。」儲氏云:「揚州星紀在牛女之分,安慶在揚州之南千里,其南為南昌,去揚州才三之二,而南昌入翼軫矣。」翼軫非南昌乃王勃之誤則「安慶」當在斗云。胡纘宗曰:「自魏太史令陳氏諸家詳定州郡,躔

次從斗六度外至十度,專屬廬江郡,其所考益精矣。至於天變之見,凡在一舍中者,休咎概有明徵,不必正當其度也。若夫丑為吳之辰,北斗權為吳之星,亦皆有所關涉,占者不可忽焉。

安慶府山川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懷寧縣附郭。

大龍山 在府治後三十里,北障郡城如列屏,扆皖封鎮山也。陽隸懷,陰隸桐。其東出者曰「小龍山,兩山並峙,翩然瞰江。自江視之如俯,自郭視之如負,週五十里,高十八里。其上多石,石多露,有峰,峰多隱,東數峰欲出,西數峰欲斂。朝夕多青碧色,雨霽望之,其色瑩然,獨不類他山。其南多洞,洞可居。其北有鎖口門,多」 奇石,多壑,其壑可屋可田。有村,村多杏花時連數十里。其東為黃楊沖,多楊為蘆塘,中有窟如塘,塘多蘆,有上、中、下三塘,多庵觀亭榭,最為著者。真一、上、下二觀。上有龍湫,名雷澤。辛亥歲旱,知府姚琅虔禱於斯,有應,構亭其上,題曰「雨蒼。」

龍門山 在府北三十里,由龍山左掖注勢,兩山相夾如門山。多奇石,週十餘里,巖洞空嵌,山色蒼秀,俱不減龍山。有桃源如是禪龕、古堂諸庵剎各居其勝。風泉雲壑,灑然稱最。

白麟峰 ,在府北三十餘里。其峰居大龍之背,當白麟之口,巋然獨秀。

火爐峰 在府北四十里,奇拔如燄。

烏兔嶺 在府北五十里,嶺峰亦峭。

集賢嶺 在府北十八里。自大龍伏地而來,隱隱赴江,如龍脊之見。上有關路達桐、潛二邑。磨山 在府北六十里,形如磨。

盛唐山 在府城中。漢武帝登之,作《盛唐歌》。又云在桐境內。一名益唐山。

柘澗山 在府東五十里。其山向東南,溯江而北阻湖,盤旋數里,有奔騰之勢,望之宛在水中央,為皖城下關水口。

霧靈山 :在府西五里。山巔如覆釜,附郭之山川阡畝,登眺無遺。

廣照山 在縣西三里。江山在目眺,湖光允勝。長安嶺 ,在縣西三十里。路經潛山,王安石曉發,即其處。

龍見嶺 在縣西三十里。上有龍泉山,勢甚盤固。

黃山 在府西三十里。形如臥象,當冶湖之口。峽石嶺 在府西五十里,高數里,澗水潺湲,古木環澗層鎖,如入武陵源。

子貢嶺 在府西四十里。相傳端木氏往楚道經此。

虞公峰 ,在府西五十里,《山居》冶塘之西,雖宅於四山之中,一山離立,如筍拔地,憑遠望之,秀出尤殊。

太平山 在府西八十里,委折深鬱。大雄山 ,在府西百里,為西偏眾山之祖。登絕頂,群峰皆如兒孫拱立,望皖水如帶。

俚子峰 在府西百里。上產仙韭。

撼船山 在府西百二十里。下有長河渡,其山如撼。

騰雲山 在府西百三十里。山多雲氣,雩禱輒應。

鳳凰山 在府西北二十里,在石門湖,形如鳳雉。嶺 在府西北二十里,大小二嶺近澗。百子山 在府西北二十里,蔚然深秀,其上多奇石,其石磔。多泉,多壑,其流縈帶如環。上有獨高峰,多麋鹿,多虎。舊有柏子寺,今廢。

馬鞍山 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鞍,有東西二山。

甑山 在府西百三十里。有石門河畔,山甚突屼。

象山 在府西北三十里,形如象。

黃梅山 在府西北四十里,深鬱,多杉木修竹。鏡山 在府西北四十里。石色瑩如鏡,望之如水,臨之如銀,土人異而祠焉。

豹嶺 在府西一百四十里,在鏡山之北。盡山皆松,蒼深秀蔚,昔多有隱者。

雙峰 在府西一百四十里,亦在鏡山之北。兩峰並峙,如笏之立。

東山 :在府西北四十里。其山東向。

寨基山 :在府西北五十里。三峰相疊,甚高秀。

寶靈山 在府西北五十里,其勢蜿蜒而雄大。分龍嶺 在府西北五十里,眾山至此分三幹,中發大龍山脈。

獨秀山 在府西北六十里。發源天柱,逶迤隱伏,數十里,忽起是山,故名「獨秀。」 實懷邑眾山之宗,亦龍之所自出也。此山形勢突屼,東北正出則為郡縣諸山。至分龍嶺,則又析為大雄、太平、庫嶺諸山矣。條幹所分者甚明,析可數。

桑山 近獨秀山,中有岩洞如層樓,可藏千人。觀音巖 ,在府西北七十里,有石如觀音,又名「慈雲巖」 ,其上出雲即雨。

碎石嶺 在府西北七十里,路徑潛山。

庫嶺 在府西七十里。群山輻輳,如貨聚然。大江 在府南,自小孤匯潯陽、彭蠡而來,入宿松界,掠望江,下洎府西郭,遶南郭,引東郭而下,趨入池口,帶桐城界而下,趨入無為界。其上二百有十里,束以海門,接荊、襄;其下二百有十里,界以郎磯,接金陵,而東達于海。

石門湖 在府西北二十里。其水匯張葭港入於江。

冶塘湖 在府西三十里。出皖口入於江。青河 在府西七十五里。其水出西源山,合潛水而達於瀼河、石牌、冶塘,出皖口入於江。瀼河 在府西七十里。合潛水,達長河入於江。珠流河 在府西八十里。其水合潛水,達瀼河。麻塘湖 在府西一百里,由石牌達長河入於江。

積石河 在府西北三十里,俗名「馬嘴石河。」 其水匯石門湖,達於張葭港,入於江。

井田河 在府西北六十里。由觀音洞口出,合紫霄、雙城諸水,由練潭達樅陽入於江。

大龍水 在府西北四十里大龍之西。其水出車津澗,達高橋,匯石門張葭港入於江。

高河 在府北八十里。其河倚高埠接文埠,合黃馬河諸水,達練潭,合於樅陽,入於江。

黃馬河 在府北九十里。其水出潛水,由練潭達樅陽入於江。

長楓港 :在府東北四十里。其上引蓮湖,其下入於江。

蓮湖 在府東十有二里。其上割江水,其中出長楓,其下趨梅林,達樅陽,入於江。

長河 在府西。其源有二:北自皖山經烏石,合吳塘堰,奔瀉二百餘里;西自司空山經太湖縣,亦奔瀉二百餘里,會於石牌,合七十五里至皖口下十五里入於江。

蝦子港 距府八里

槐湖

桐城縣

投子山 在縣北二里。相傳吳魯肅有子投此為僧,因名。上有寺,為唐大同禪師道場,有三鴉伺曉,二虎巡廊之異,常與趙州說法於此,有橋曰趙州,《後留記》曰:「吾塔若紅,是吾再來。」 邑人偶修塔,作瑪瑙色。未幾,義精禪師來領院事,山中無水,眾苦之,忽有甘泉出山間,知府賀遂名之為再來泉。上有石如鳳,曰鳳石。有「神霄宮,有獅子崖,有望湖亭,有虎跑泉、卓錫泉,有仙姑井,深尺許,水止斗餘,旋汲旋出,不溢不涸,人言何仙姑修煉處。投子曉鐘為桐八景之一。」 明嘉靖末,里紳某規作墳園,其寺遂廢。

華崖山 在縣北八里。高聳橫峙,多茂草繁花,望之華彩可觀。有龍湫,禱雨輒應。

龍眠山 在縣北五里,與華崖並峙,有岩有壑,多峭壁,俯清流,逾深逾佳,逶迤窈曲,擅江北名山之秀。宋李公麟為泗州參軍,歸老于此,號龍眠居士,自繪《龍眠山莊圖》,蘇東坡為之跋,穎濱亦屬題詠焉。又傳龍眠三李,其二為亮工,為元中。按:《輿地紀勝》:「龍眠在縣北三十里,與舒城、六安、太湖、懷寧諸縣連界,以山中有」二龍井,故名。按:今去縣西北六十里,與舒城、六合接太湖、懷寧,非是。按:龍眠山廣百數十里,環縣治三面出郭,四五里即入山口,愈入愈深,直與諸縣連接。

摴蒱山 ,在縣東北十里。有二石相向,類人,狀若《摴蒱》。

《魯》。山, 在縣東北十有五里。吳魯肅居此,上有「試劍石。」

麻山 在縣東北三十里。其山蜿蜒深鬱,多秀峰奇石。

洪濤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高聳峭拔,每雨下則水沛如濤。

旂嶺 在縣東北四十里。山勢𡽱嶪,路徑舒城。北峽山 在縣東北四十里,兩山相夾,甚盤固。

「上有關」 ,為京省孔道。

西峽山 ,在縣北四十有七里。魏太始二年,吳伐皖,張遼救之,至此築壘,名「南峽戍」 ,一名「峽石。」 金山 ,在縣北二十里,其上有金山寺。

桐梓山 ,在縣東三十里。其上常有雲氣,峰巒明秀,眺晴嵐尤佳。有龍王廟,禱雨多應。

大凹山 在縣東四十里。平岡頓起,突兀崚嶒,多怪石,為東鄉眾山之祖。

官山 ,在縣東六十里。元郡丞陳公寧治皖有惠政,民德之。占籍桐城,卜居於此,因名。

柳峰山 在縣東九十里。上多白柳,有柳峰寺。石溪山 在縣東九十里,又名黃石山、白楊山、馬步山皆相接。

浮山 在縣東九十里。一名「浮渡」 ,又名「符度。」 自地視之如滀,自江視之若浮,巖壑相屬,玲瓏幻異,別具奇觀。諸名山中,得未曾有。奇峰七十有二,最著者曰石龍峰,其峰蜿蜒如龍;曰妙高峰,巍然千仞,俯瞰江流;曰翠微峰,曰翠蓋峰,曰懸元峰,曰翠屏峰,曰丹崖峰,曰屯兵峰,曰紫蓋峰,曰抱龍峰,曰立馬峰。其峰之下,各有巖有洞。其巖俱極秀麗幽邃,甲于大江南北。

白雲岩 在縣東北百十里。石屏方整,高萬餘仞。有東西兩岩。峰有四,曰鐵障峰、鐵船峰、絳霄峰、雙峰。岩之小者有五:曰「燕子岩」 ,在白雲山頂石叢中。曰「蛾眉岩」 ,在鐵峰下;曰雪浪岩,層石如浪;曰「樓子岩」 ,如重樓然;曰「墓岩」 ,在雪浪左。洞有三:曰「函雲洞」 ,每雲起,繚繞其內;曰「四顧洞」 ,圓潔可居;曰「抱龍洞」 ,在函雲之巔,有泉有池,多奇石,其名勝亞浮山,去浮山僅二十里。

龍升山 在縣東九十里。俗名龍城山,其形如城。相傳元末土人羅友立砦於此,故以城名。拔茅山 在縣東九十里。其形如城。又名城山,又名「椒嶺。」

黃柏嶺 在縣東百二十里,有南北二嶺,路通無為州界。又近城二十五里,亦有黃柏嶺,地接舒城。

琵琶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又名「靈山。」 上有龍湫,雩禱輒應。

連片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

至公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

合明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兩石相向,天欲雨,則瑩然有光。

巢山 ,在縣東百十里。

𠙶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瀕江,又名「蓮花峰。」 上有煉丹池,有風洞。山多虎,多鹿。有斑竹及青石。亦古白雲道場。

周家山 在縣東百二十里。有奇峰。元郡丞陳公寧墓在焉。

青山 在縣東百十里。其上有石屋寺,有金雞洞,有石鼓,相傳晉裴仙修煉處,草木四時皆青。磨旗山 ,在縣東南百二十里。南宋李全曾駐兵於此,有寨有鎮。

雞樓山 :在縣東南九十里。

峽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路達樅陽鎮。

黃連山 在縣東南百里,峙湖畔,巨石巉巖,懷、潛、舒、桐四邑之水俱會於此,為桐邑關鎖焉。有石刻曰「四水會仝。」

黃公山 在縣東南八十里。明建文時,黃觀靖難後顯靈此山,土人立祠祀之。

梅嶺 ,在縣東南一百有十里。其上多梅,多石竹。

大龍山 ,在縣南九十里。山之陽隸「懷」 ,其陰隸桐。

小龍山 大龍旁出者,並稱「名勝。」

姥山 ,在縣南九十里,一名「馬鞍山」 ,其形如鞍,上有石陂。

松山 在縣南七十里,濱湖。

橫山 在縣西南八十里。其山橫當驛路之左。屋脊山 ,在縣西六十里。形如屋之脊然。上有龍湫,大旱祈雨取水之處。

王屋山 ,在縣西五十里。上有寺。

雙石山 在縣西四十里。

掛車山 ,在縣西三十里。漢都長安時要路,上有掛車石。

撩風山 在縣西四十里。上有風洞,風出有聲。栲栳山 在縣西二十里,一名「石井」 ,宋無用禪師道場。上有石井,一峰聳峙,拾級而登,幾出雲表。今尚有庵。

烏石山 在縣西十里。聳拔多石。

放鷹尖山 在縣西十五里。一峰獨秀,眾山環繞。

碧峰山 在縣西北七里,旁有洞曰「披雪」 ,諸山分峙,一澗逶迤。沿澗而入,四山稍覺豁如。倚南一山,壁立千仞,怪石嶙峋。下開四洞,可容千人。方至洞口,瀑水懸崖如練。行十數武,又踰一小丘,人影落。深流窄徑,幾不可攀。仰視奔峭,如白鷺之攢集,如風雨之颼䬟,則披雪洞也。洞兩旁皆巨石,水囓者利若刃,水鑿者深若井水拭者靜若几。岩花砌草,垂蔭清潭,為負郭勝境。觀音崖 在北郭外十數武。峭壁千尋,下臨桐陂,有深潭,清澈如鏡,崖內可容坐十數人。龍眠、投子諸峰在望。有棋盤石,楸枰宛然,相傳為仙人奕處。

屏風山 在縣西二里。有靈泉。

龍井山 在縣西十有二里。多龍潭,深不可測。溪山明秀如畫,又名「畫溪。」

石門山 在縣北十里,一名「石門沖。」 有石如門,瀑布尤奇絕。

桐溪 在北郭外。水源自龍眠、華崖諸山,南遶龍河、資福寺等處,匯於練潭,至樅陽入江。其流由觀音崖下沿山分支出西南溉田者,曰「桐渠。」 先是明永樂間,知縣胡儼以西南地高水少,旱輒無收,相桐溪水可引,因鑿渠繞縣治而出,復分為二流入西南,溉田百餘頃,歲久浸淤。知縣陳勉按視復濬,深廣各加二尺。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縣葉桂祖再加疏導,遂無壅塞。

之患。康熙八年,知縣胡必選復加濬之。辛亥歲旱,獨西南獲水利有秋焉。

雙河 ,在縣東三十里。河有二:一曰「東河」,其水出《魯》麻山一曰「西河。」其水出洪濤山,至此合流,下經孔城、白兔河,合獨山湖,達樅陽入於江。孔城河, 在縣東三十里。由雙河下白兔河,達樅陽,入於江。

三角潭 :在縣東南三十里,連白兔河。

白兔河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出獨山湖,達樅陽入於江。

獨山河 ,在縣南六十里。其水出樅陽。

松山湖 ,在縣南六十里。其水出樅陽。

喜子湖 在縣南六十里,中隔松山為西湖,其水出樅陽。

團亭湖 在縣南六十里。《括地志》云:「此水發源於南峽山東南百五十里,與白石湖通。湖中有兩小山,亭亭高峻,白石皎然,故有團亭白石之號。」 《水經注》云:「樅陽河水遶團亭,與江流合而東流,即此。」 《名勝志》按:兩山亭亭,菜子墩、獨山,未知是否。

鴨子湖 在縣西南五十里。其水出練潭。練潭河 在縣南七十里,其西受懷、潛二邑之水,北連白兔河,南達樅陽入於江。

石塘湖 在縣南百四十里。其湖仰大龍山界段塘,湖水溢,合樅陽入於江。

石溪河 在縣東九十里。其水出烏金渡,通長河,至樅陽入於江。

長河 ,在縣東百二十里。其水出雙溪渡,達樅陽入於江。

樅陽河 在縣東南百有二十里。其西引石塘,受練潭、荻埠,其北連孔城,其東繞樅陽鎮入於江。

竹子湖 在縣東北百二十里。其水連白蕩,達源子港入江。

白蕩湖 與竹子湖通,又曰「民地。」 東北出張家寨,接無為州,南通羹膾寨,由源子港入於江。破堽湖 ,在縣東百三十里。其湖倚𠙶山之阿連竹子,接五觀,達源子港入於江。

源子港 在縣東百有四十里,出老洲入於江。羅塘洲 在縣東百有二十里。

木鵝洲 ,在縣東百有二十里。

鐵板洲 ,在縣東百有五十里,在三江口。。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