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78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七百八十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七百八十三卷目錄

 安慶府部彙考十一

 安慶府古蹟考二墳墓附

職方典第七百八十三卷

安慶府部彙考十一[编辑]

安慶府古蹟考二       府志[编辑]

桐城縣

巢城 ,在縣南六十五里。其城三重,又名「重城。」 南北川澤,左右陂湖。

樅陽城 ,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臨江。漢置縣於此。

陰安城 ,在縣東南八十里。劉宋置此。

同安城 ,在縣南,隋《大業》置郡。

山焦城 在縣東南。唐開元置縣。地多猛虎毒蛇。元和中,縣令韓震焚薙草木,其害遂除。魯鎮城 ,在縣南七十里。吳魯肅屯兵於此。六兒城 ,在縣南十五里。明初黃榮六築。呂亭 ,在縣東十五里。今為驛。

惜陰亭 在樅陽鎮。晉陶侃為樅陽令,曰:「大禹惜寸陰,我輩當惜分陰。」 後人慕之,為建此亭。看劍亭 在練潭縣,令陳勉建。

射蛟臺 在樅陽。漢武帝南巡,登天柱山,自潯陽浮江,親射蛟江中,獲之,即此處。

《青山石屋 》,晉裴仙人修煉處。

龍眠莊 宋李公麟致休處,自繪《山莊圖》,與蘇、黃往來。

白雲巖 演禪師道場,在縣東南百里。邑紳吳道新建「白雲草堂。」

《指廩坊 》吳魯肅以囷與周瑜,今為樞部陳焯居處。

柴巷 何仙姑修煉於此。

木鵝洲 ,去縣百二十里。南唐與周世宗割江為界,以木鵝浮江中,隨所之以定南北,鵝乃循洲入小峽而下。

會勝巖 在浮山。歐陽文忠公請遠錄公拈碁說法處。

《九帶堂 遠錄》:公垂帶示眾,夢畜青鷹,後果得義青禪師授法,堂在會勝巖上。

「雲浪巖 」 ,在浮山,呂嵒題,有詩。

桐渠 邑令胡儼鑿,引桐溪水從縣治中東入南出,溉田百有餘頃,民甚利之。

呂泉 呂洞賓拔劍劚泉,度孝婦處。天泉 在縣南城內。明季寇圍城,城中渴甚,有小兒戲於空基,掘一井,泉忽大湧,因連掘十餘穴,皆湧泉,全城賴以存活,人稱為「天賜」 云。望湖石 在西門外,黃庭堅嘗讀書坐此,望團亭等湖。

《試劍石 》「在魯。」山。「《吳魯肅試劍》處。」「建德館。」  「墨禪堂。」  「華巖堂。」

《雲薌閣  》。《薌茅館》。

棲雲石 以上六處俱在龍眠山,縣北二十里,李公麟建,蘇轍有詩。

瓔珞巖 在龍眠,李麟建,蘇子由有詩。

「達觀亭 」 在樅陽。宋黃山谷讀書處。

披雪洞 在縣北七里

宜祕洞 在北城外,邑紳趙釴別業。

桃花洞 ,在龍眠邑紳姚文然別業,有亭榭,臨溪有閣,多桃梅。

滌岑 在城內西北隅,邑紳陳焯著書處。有樓曰「清越」 ,有亭曰「三應」 ,手植竹樹藹蕭疏,據一城之勝。

「亦園 」 在西城外,邑紳姚孫棐別業。有池,有亭榭,多修竹。

勺園 在城內,邑封文林郎張秉彝別業。有塘,產佳蓮,有閣,祀「文昌。」

三都館 ,忠毅左光斗別業,今名「抱蜀堂。」 畫溪 在縣西北十里石門沖,明太僕方大美讀書處。群峰翠列,溪澗迴環,松柏翳巘,秀色逼天,瀑水濺珠,玲然聒耳。亭榭暎帶如畫,故名「畫溪。」 今捨為浮屠舍矣。

時公亭 ,在縣北二里。漢邑,令時姓者休致於此。

《趙州泉 》,在投子山,趙州和尚飛錫得泉處。靈泉 在西郭外,飲可愈疾。

「馬踏石 」 ,在樅陽上,有馬蹄跡四,宛如馬蹄者。

《仙姑井 》近柴巷,亦何仙姑遺蹟。

潛山縣

灊峰閣 在舊府治通判廳。王安石為通判時退食所居,今廢。

太子閣 ,在天柱寺,梁昭明太子讀書處。靜山堂 ,在縣西,舊郡堂也。王荊公詩:「皖城終歲靜於山。」 因名。

傳衣亭 、三祖傳衣與四祖處。立化亭下。立化亭 在山谷寺,三祖璨合掌立化處。達摩亭 在山谷寺後最高處,郡守吳璘建。三高亭 ,在山谷寺。明郡守胡纘宗為晉何求、何點、何引建亭,圮知縣陸元錫改三高門,今廢。皖柏臺 在太平寺前。又張叔豫云:「潛山亦名皖柏臺,在縣西北二十里,五祖演於太平寺送佛眼,有皖柏臺前送別時」 之句。

舒王臺 在邑治南。宋王安石封舒王。景有《舒臺夜月》。

祭臺 在皖山麓。漢武帝祀嶽處,今祭皖山於此。

涪翁書臺 在黃山,黃庭堅讀書處,山以「黃」 得名。

石牛精舍 ,在山谷寺中,亦黃庭堅讀書處。英輔齋 ,在太平寺東,王珪讀書處。珪自舒發解登台。輔

西溪館 唐呂渭喜舒州山奇秀,於城西建館,為一州之勝。今廢。

「喬家故井 」 在彰法山,漢喬公居此,二女皆國色。孫策克皖,娶大喬,周瑜娶小喬,二女以殘脂粉投井中,至今井水有脂粉色。

夢井 在真源宮前。唐元宗嘗夢遊於此,因賜名。中使。王越賓題詩,有「憑誰借問巖前叟,曾托吾皇一夢來」 之句。

千金女巷 在縣東門

令公潭 在邑東門。漢末,邴令公與妻陸氏同死難於此。

錫泉 ,《寶誌》公卓錫於此得泉。

《鶴泉 》,白鶴道人止處,鶴起泉流。

摩圍泉 :在山谷寺。黃魯直最愛飲之,號「摩圍老子。」

雙蜍泉 在皖山頂,明慈庵禪師住處。師四十餘年足不至山麓,惟苦遠汲。邑紳劉若實為《草檄》乞水於山靈,偶至室後,見石罅微濕,掘尺許,忽兩蜍躍出,泉隨湧焉。

鱸溪 在吳塘。魏武帝行軍,忽思鱸鱠,左慈取銅盆釣之,得數十尾,武帝釋其半於溪。時正暮春,惟柳絮飛時有之,土人謂之「楊花鱖。」

四鑊 漢武帝移南嶽之祭於潛、霍山,上無水,廟有四鑊,可受四十斛。祭時水輒自滿,事畢即空。歷代歲四祭,後但三祭,一鑊遂敗。

六鐘 ,宋文帝元嘉庚午,潛山有鐘十二,聲發地中。帝將征關洛山崩,有六鐘自出,制合古式,聲中律呂。上有古文一百六十字。

載酒堂 在邑治西,明邑紳金燕建,左聯「永隆山」 ,右臨蓮湖,花竹亭榭,為一邑勝。

松壑別墅 在撥蒿坂。宋處士金良貴隱居鶴駕 。宋元豐間,每歲仲春,有鶴數千群蔽天而來,色如爛銀,聲同涌浪,回翔飛舞於空。紹興己卯二月望日,張春遊潛山,復見之,作《鶴駕》詞。天樂臺 ,明鴻臚丞劉若實善七絃,偕弟若宰渡石梁,踞天池,援琴歌之。曲未終,聞空中天樂繚繞,有奇禽千百從天柱飛來,音同笙磬。《若宰勒字石上》云:「雙石先生彈琴,聞天樂處。」

「高館 」 在山谷寺。明高士葉嘉士、徐顯達、丁世麟、吳應鉉、袁學之、金道器、史汝敬及僧可止同讀書處。

南岡 ,在縣治南十五里古城山,即楚沈尹戍遷潛於南岡處,城蹟宛然。

「定心臺 」 ,在天池北,仙花峰南。方廣數丈,下臨千仞,視之悚慄。

照陽臺 ,在皖山間,夕陽所照,光彩射空。高奔臺 ,在存真觀東,伊先生朝日月所。講經臺 ,在龍潭山,商時錫則子乘龍為湯講經於此,突高五丈,遂建老君殿。《真源舊錄》云:「在龍堂院上,江彥中為之記。」 相傳即今祭臺。拜嶽臺 ,在旌駕橋旁,漢武帝拜嶽處,亦曰拜仙壇。

仙人臺 ,一在白鹿巖東北,廣五丈,中有仙人足跡。一在金鐘潭,上有平石,可容百餘人,座上有石刻百餘字,模糊剝落不可辨。

「天香臺 」 ,在山谷寶公殿後,有李元陽詩。「妙高臺 」 ,在三祖塔前,有湯惟學詩。

望雨臺 在烏石陂

「釣魚臺 」 三一在烏石堰,一金鐘潭上,一沙河釣魚寺前。

五雲亭 在潛山

「迎真亭 」 在真源宮。

傅巖亭 宋李師中為王介甫築。

秀英亭 在廣教寺。喬公故居。

「西林」 亭 :隱士秦道遵建。

信心亭 在達摩亭後,有《霖雨蒼生碑》。

涪翁亭 「涪翁」 ,黃庭堅號。亭在山谷,與石牛相對,向子誼為之銘而書之。郡守胡可泉重立,今廢。

「繡野亭 」 金公致仕休沐處。薩天錫有詩雲:「會堂 在真源宮,宋寧宗慶元五年建,延方外士。」

左真人仙堂 在真源宮,唐寶應二年建,開成五年進士張虛白《記》。

天柱閣 ,在舊郡圃,久廢。知府胡纘宗創閣江滸,偶同其名。

擢秀閣 在縣北七里。宋陳瓘讀書處。後擢第,黃庭堅因以「擢秀」 名閣。今廢。

《樂郊小隱 》在鳳凰山南。處士金道生構甘蔬圃 在黃山下,謝天衢建。

天香館 ,在思補亭右,因舊圃刱眺皖樓、臨湖閣,閣中有棋亭、琴臺、菊圃、桂林諸勝。

雲湖水閣 在縣南湖中,謝寧埜構。

崑埜園 在白玉澗,陳中美構。中有雪洞石山空靈曲折,知縣陸元錫多扁額題詠。

「五雲居 」 在車輞坂,汪延讀書處。奇花異卉,四時芬馨不絕。

兼山館 在車輞坂,汪延讀書處。陳蝶庵聯云:「宅近青山同謝朓;村環輞水似王維。」

雲池 ,在真源宮東,池中常出五色雲。

太湖縣

青城故縣 ,在邑東四十里。魏武帝遣曹仁築,唐武德間,復置。

荊陽故城 ,在邑東南四十里。唐武德間置。太白書堂 在司空山,李白避地於此,有「卜築司空原」 之句。《八景》之一。

張安撫寨 在司空山,有洗馬池及舊壘。《八景》之一。

煉丹臺 ,在香茗山,梅福煉丹於此。舊有梅福庵,今廢,丹竈尚存。焚身臺 ,在燈明山。僧法寶禱雨不應,遂焚身,即得雨,嘗有燈光見其處。

《止泓亭 》在白雲山之麓。海會寺僧嘗於其地得石刻。

振武亭 在安定門外。明縣令董進第建。「思過軒 」 在縣治內。明邑令翁溥建。

濯錫潭 在縣西北七十里,二祖洗錫杖處。異香洞 在白樂山,絕巘,高真人修煉處,石床丹竈尚存。洞口時聞異香,白居易常寓此。碁盤石 在良埠灣。石出水丈餘,狀類坪。梅福嘗與仙奕於其上。

傳衣石 ,在司空山,二祖慧可傳衣與三祖處。葫蘆石 ,在司空山,二祖《祕記》存焉。

「見春」 亭 在縣堂後。明縣令羅汝芳建。

太湖左縣 在縣東北二里,即今東嶽廟。「喜雨亭 」 在縣治西。

《覽秀亭 》「湖山一覽亭。」

觀風亭 俱在龍山

子來亭 在縣東

聖跡崖 在縣北九十里,上有人馬跡。

釣磯 在龍潭

文會精舍 在東嶽宮。知縣蕭復陽立。

黑白石 在望天村。其石青色,上有三線痕,俗傳「《公輸子》墨痕。」

八仙石 在縣南二十里。有巨石八座,相傳為八仙憩息處,有碁盤痕跡。

將軍石 在縣北六十里。有兩石立水中,故名。虎踏石 ,在縣南二十里。

「吳解元井 」 在縣北畢家衙內,字跡猶存宿松縣。

分經臺 在縣北五十里紗帽山,有石高百餘丈。梁昭明太子嘗於此分《金剛經》為三十二分臺,上有亭,旁有寺,山色清古。

讀書堂 在縣南三里。唐李白避祿山亂至松,依邑宰閭丘,築臺讀書。今遺址在山水間,與南臺寺相暎。靜夜月明,往往聞嘯詠聲。釣魚臺 在縣西北五十里陳漢山溪旁巨石方正陡削,張果老垂釣於此,有足跡坐痕。

對酌亭 在南臺,李白與閭丘舉杯邀月處。僊田 ,去縣五十里,漢舊縣基,有異人撒穀於田,至今嘉禾無種自生。

「鑿山仙洞 」 在治東十五里。山間有洞,口頗隘,中深邃莫測,極蠶叢鳥道之異。數折有宏敞處,可容千百人,石床石釜,皆出天造,真仙人窟宅也。元末紅巾亂,居民多避於此。明季「賊計甚黠,積薪於門,運風搧煙,大洞失守。民乃翦荊棘,尋小洞,不勝數計。裹餱貯炭,分為巢,栖竟全活焉。」 沙塘陂 在東門外,唐閭丘處士別業,李太白有詩。

海眼 在小孤山江中。宋謝枋得詩云:「海眼無涯駭眾觀。」 即此。凡三處,各洄流丈許,中嵌盤渦,一吞一吐。山僧擲蒲團試之,須臾旋轉而入,移時復旋轉而出。或有不出者,浪花沸瀹,不敢偪視。僧舟偶過,必俟沈沬初浮時,鼓勇蕩槳而渡。否則有漩沒之患。洵神物所往來、潮汐所止伏者。唐詩曰:「潯陽向上不通潮。」 潮於此歸海,故稱海門。陸應陽《輿記》亦少疏矣,若僅謂兩山對峙如門,何以西梁山曰天門,而此獨曰海門哉?憩錫石 在佛坐嶺,去縣西南五里,有石如椅,甚溫潤,分為三,亦曰三台石。五祖弘忍欲卓錫於此,聞龍湖水腥,有「生平不愛魚池水,風動波聲也帶腥」 之句,遂飛錫去。

《且記》石 在嚴恭山,五祖欲卓錫其地,曰:「此處有千年山,無千年水。」 乃抱一巨石置之,曰:「且記於此。」

浮笠洲 在龍湖中,昔有仙煉丹於沙渚汀,圓如笠,隨水上下,靜夜嘗有笛聲,漁人聞之者,獲魚必倍。

雨社 在縣西十里。巒秀水瀠,有竹樹之勝。漢縣令張何丹禱雨處。

雨壇 在縣東山三十里安峰山頂。昔楊公禪師住靜山後,時旱,眾請祈雨。師登石結壇趺坐,令積薪環之,約曰:「三日不應,則焚我。」 其徒書疏誤填兩角山,屆期舉火,大雨注彼,不至於壇,遂焚之。火光中見師沖煙而去。今遺雕像在聖跡庵,宛若童子。每年六月六日,居民詣壇以清供祈雨,立應。

妝亭 在小孤山絕頂。由殿後捫蘿而上,峰迴路轉,亭踞危巔,為天妃櫛沐之所。港引胭脂,湖開玉鏡,月梳螺髻,雲疊霓裳,綽約飛仙,中央宛在。亭旁斷峽千尺,開口嘯天,如龍之昂首奮躍,呼吸風雷,令人起畏。亭後鶴鸛鸕鶿,聚族懸巢,高低不定,噴沫堊崖,白影如雪。

法華亭 在分經臺。宋嘉泰重建,碑尚存。清風亭 ,在東郭外三里潛佳山。李白《贈閭丘》詩有「一朝風化清」 之句,因名。後新尹下車於此。更衣亭 在孚玉山,為新尹更衣處。菉竹千竿,繁陰暎日,虛心勁節,堪助清思。石蓮洞 在縣南五里,石屋嵌空,若青色芙蓉。上鐫三字,為唐羅隱筆。

金牛潭 :在治北三十五里西林寺前大河邊,匯深不測。相傳有金牛出沒,旁多異石,狀若鳥獸。

桃花潭 在城西上河口。唐張旭、李白皆有詠。新溝 在縣東南七十里。明初鄱湖大戰,邑人石良為俞通海開道,夜督義兵開溝三十餘里,達涇江口。秋時,兩岸蘆花數灣,漁火可供嘯詠。

皇清順治五年,兵道石《鎮國》令「築壩」以防江警恐躪。

入內湖:康熙二年,知縣王民皞允漁戶請,云:「湖不通江,魚苗難灌。」 遂開濬之。

龍井 在福昌嶺。舊龍起遺潭。明邑人石思琳甃石為井,甘洌異常,雖旱不涸。子頌功修「九井 」 ,在西源山,懸河數十里,遇峽則湍浚為潭,狀如井,蛟龍居之。自第一井漸升至巔,為九井,皆歷歷可數。唯第七井另踞峭壁,人跡不經,灑落天泉,振響動魄。旱時,募捷足者捫蘿而上,下瓶汲水,迅返不停。未抵山椒,而雨已至矣。其靈應如此。

鳳凰塔 ,在治北二十里。鳳凰來集,因名靈塔 。一為德滋塔,在靈隱山。一為全舉塔,在法華寺。

小塔 「在孚玉山」 右,魯公輸子造,今壞。

流雲峽 在嚴恭山。「峭石插天,飛泉出罅」 三字為宋蘇子瞻筆。

鐵牛 在庫內,藏土中,脊微露,暑夜月明,嘗聞喘聲,故有「將軍」 之號。

白馬樹 ,在西門外,輪囷離奇。相傳白馬將繫轡樹,人有損枝葉者輒病;雖枯莖墜地,亦不敢拾。今尚蕃。

神芍藥 ,在縣南三十里蔡家坂嶺旁,世傳「九姑娘娘塚」 ,莫詳所自。芍藥生其上,赤色重臺。春時盛開,人不敢摘。

倒種松 在獨山半嶺。七祖曾登壇求雨,倒插松枝,虯榦倚天,絲葉垂地,今存三株焉。

望江縣

泣竹臺 在城內。孟宗母嗜筍,時值嚴冬,宗攀竹而泣,筍即破土出。後為雷池漁官望人德之,神其「孝感」 ,為立臺。舊有慈竹一畝,雪中輒見筍茁,今荒臺尚存。康熙十八年,邑令陳柿祚立碑表之。三十四年,邑令傅光遇「重題勒石。」

臥冰池 在縣埠南岸方公堤之右,圓徑六七步。晉王祥避地于此三十二年。少時母病思魚,祥臥冰求之,即時雙鯉躍出。至今雖嚴冬極寒,池水不冰。《沂州志》謂「池在沂」 ,蓋因祥本沂人也。至晉時移于此居。崇禎間,知縣黃配元立石。

皇清順治八年,知縣王世蔭作亭覆之。康熙三十一

年同知王經方署篆,有《碑記》。

孝義墩白華軒 在邑北八里。唐徐仲源刲股愈母,孝聞于朝,德宗敕號其居曰「昭賢里。」 母卒,遇雷雨輒伏墓呼母,又敕築「孝義墩」 、「白華軒」 以旌之。今軒廢,墩尚存。

太白書堂 在值雪山。唐李白避祿山之亂于匡廬。司空間往來雷池,偶值雪,因築室讀書山,至今呼為「值雪白」 ,有《雪霽》詩。今遺址尚存。順孫里 涼泉,順孫,龍涌所居,詔建「慈順坊」 于其里,故名。

連塘城 在茗山下。周圍委土為塹,橫直約二里,四門舊跡猶存。昔劉裕與盧循大戰于此,遺壘尚存。土人又云:「畢指揮集兵保障處也。」 今法華寺在此城中。

方公堤 在邑南門外,達急水鎮僅三里餘。春水發生,匯為大澤。土人操小舠濟者,時有覆溺。知縣方懋德憫之,壘土為堤,高一丈,廣如之。夾堤種柳,綠陰下覆,行者便之,因以「方公」 名堤。後歲久堤傾,值明季寇擾,柳多斫伐。

皇清康熙十七年,知縣陳柿祚培高五尺,密植柳千。

餘株,行人又呼為「陳公堤。」 邑鎮眾紳耆復捐資鋪石,雨行免泥濘焉。

花園里 在邑東北一里。世傳胡尚書故園,牧童往往掘得朽錢殘器,皆非近今物。

桑園里 在白澗

墳墓附[编辑]

本府。懷寧縣附郭。

周公冶長墓 舊相傳在受泉鄉東冶塘山塢,洪店山後,前臨大湖,湖以冶名,所以志也。晉陵 在獨秀山下十餘里,皆疑塚,至此有大阜若釜,土人開田,見石門而止,莫辨為何代。時有鸂𪆟一雙遊其下。宋黃庭堅墓 ,「考《江西志》,先生墓在寧州。皖司李黃敬璣謂在懷寧,尋於三橋坂紅鶴嘴訪得其處,封而祭之,置墓田。」

《元余闕》墓 ,在府西門外二里。公死,賊義之,求其屍清水塘中,具衣冠葬此。明洪武八年,封表元尚書危素降高帝。帝聞簾外革履聲,問為誰,應曰:「老臣危素。」 帝曰:「吾以為文天祥也。」 命往安慶守余闕墓。後圮。

皇清郡守李士禎重修古碑見存。

韓建墓 為郡守,與余闕同死,葬之康濟門外江濱。明郡守胡纘宗訪得而封識之,建祠于上。明末兵焚。

皇清郡守李士禎復修塚。康熙十八年,知府劉橒重。

修建祠祀之

李宗可墓 ,在余墓前之左。

馬卒墓 在余墓前之右,舊俱失其處,郡守胡纘宗訪得而封識之。

明顏素墓 在石牛山

劉尚志墓 ,在小龍山。

「阮自華墓 」 ,在寶靈山。

吳嶽秀墓 ,在古角城。

汪道亨墓 諭葬在府治西門外。

桐城縣

漢朱邑墓 在縣西二十里石井西。有唐《元和碑》,李北海書,宋劉無言有詩。

張令雙墓 在縣西二里。邑令張雲祈雨龍眠山下,雨大作,雲沒於水。其妻聞之,投崖死,溯流與雲合。桐人異而哀之,合葬於此。

元陳寧墓 在縣西百二十里周家山。寧以郡同知占籍,其所居為「大官山」 ,此一名「小官山。」 方德益墓 ,在縣西四十里野狐墩。德益元末自池口徙桐,起家單寒,賦性好義,樂施,多積隱。

德,邑人咸推重焉。居鄰學宮,前衢隘,割居地之半以廣之。桐溪水漲,激石漂木,涉者為患。德益捐資千金甃石橋,行人利焉。今數百年,子孫簪纓不絕。

明方法爪髮墓 在縣東龍眠山。法妻鄭氏,永樂靖難師起,鄭曰:「婦道臣道一也,委身事人,時艱而背之,何以明貞?」 法正色曰:「婦人識能爾爾。」 及法被逮,沉江死,屍不獲。鄭年二十九,取餘髮退爪笥之,迎姑程侍養,撫二子懋、恕,守節四十年。卒時命納髮爪于懷中以葬焉。

貞女方川貞墓 在縣東烏石岡。斷事方法女,名川貞,許字盛郎,以未笄郎卒。川貞曰:「吾業已受盛聘。」 乃服衰往哭,獻雙履欲殉,為眾所阻。歸奉母鄭,同志苦節,家人稱為老姑。年七十,以完節終。

方夢暘墓 在縣東南三十里寄母山。夢暘,德益十世孫也,字子旦。居鄉和易,多施予,不望報。父歿,檢集券數千金悉焚之,不責取。族人之僕馳馬驚,豕墮地,懸鐙曳傷,而豕亦亡矣。鄰索豕,族人責傷,僕交詬不已。夢暘曰:「奈何以意外事搆難?」 乃引僕歸,藥食而愈,出錢償豕,兩解之。嘗渡江,舟人失金相爭,夢暘謬曰:「適吾僮得遺,必爾物也。」 扺岸償之,而舟人之金復獲。眾訝之,夢暘曰:「共舟多人,倘爭而溺,奈何?金,微物也。」 咸稱長者。歲暮除夜,懷金微行,偵窮蹙者,暗予之,不言姓名,常罄數百金。其好義樂善如此。今子孫多貴顯,鄉人有「四百年詩書名第、十七世科甲傳家」 之頌。

方學漸墓 在松茂嶺。門人諡為「明善先生。」 方大鎮墓 ,在小龍山白鹿莊,門人諡為「文孝先生。」

錢如京墓 諭葬在城內。

阮鶚墓 諭葬在𠙶山。左光斗墓 諭葬在白沙嶺。諡為《忠毅》。

趙鴻賜墓 ,在金盆山。

吳用先墓 諭葬在會公山。

方孔炤墓 在合明寺,門人諡為「貞述先生。」 夏統春墓 在縣西北石門沖。統春,字元夫,授黃陂縣縣丞。明崇禎十五年,流賊逼陂邑,統春親冒烽火,與士卒共勞瘁,凡十五晝夜。賊解圍去,士民暫息。賊忽乘間昧爽潰城,統春率數千人與戰,不勝,嘆曰:「事勢至此,吾其一死報朝廷矣!」 被執不屈,奮怒指罵賊。賊斷其右手,即左指而罵,賊復斷左手,其罵愈烈。賊乃截舌,則嗔目視賊,更剜其目,至死猶奮首僵立。子鼎扶櫬歸葬。

潛山縣

古赫胥氏陵 ,在天柱山朝陽峰左。

漢太尉喬元墓 ,在縣北彰法山廣教寺後。南宋胡尚書墓 ,在王家坦。

南齊何昌寓墓 ,在水車坂報恩觀後。畢相公誠墓 ,在縣南四里黃龍塅。唐柴丞相紹墓 ,在太平山。

「韓刺史墓 」 ,在太平山。未詳。

王夫人墓 在王家坦仰山,其斷碑有云:「千里訃聞。」

宋王祐、王罕墓 並在王家坦。

黃千金女墓 ,在縣東門千金巷內。

元都統制陳宗義墓 在九都坂,有碑記。曹丞相墓 ,在縣西北七十里牛眠山下。相傳元人未詳。

明金燕墓 在縣北

徐堯莘墓 ,在黃華山。

徐封公墓 在大吳寺後,為封布政徐杲。《太湖縣》。

唐狄仁傑墓 在永福鄉九村坂。其前有廟,有碑記,今亡。

宋呂惠卿墓 在鳳棲山。昔兵亂,盜發其塚,得石《誌》云:「惠卿薨于京師,葬于舒之太湖長寧鄉。」 宋末改葬興化縣。

處士向榮墓 在龍山下。明萬曆甲申,洪水衝出,有《石誌》。

黃門李淳墓

狀元黃信一墓 在杏花村後,有碑有垣,石隧尚存。

明僉事雷縯祚墓 在縣西北。

宿松縣

漢張何丹墓 在縣南河西山下。漢時為縣令,歿,民葬于此。

李侯墓 在洿池山。昔有李姓者浮筏至此,歿而為神,歷封「助應李公」 ,有廟在墓後。

吳周瑜墓 在圭山。瑜卒于柴桑,移葬此,後裔遂家于松。

梁昭明太子墓 ,在縣北六十里。

後周西平王周本墓 ,在縣西三十里,周瑜墓之後。

唐梁公狄仁傑墓 ,在洿池山忠節寺後。宿松令閭丘墓 ,在沙陂塘象鼻嘴。

宋「小孤天妃墓 」 ,在畢家嶺。

都總轄石興宗墓 在九衝塍。宗嘗捨宅建「棠梨宮」 ,祀張巡。宗尋卒,巡乃降神,擇地于此。既葬,宗亦為神。鄉人疾禱輒瘳。

進士潘琛墓 在福昌嶺後。

明武節將軍、前統兵元帥石良墓 在豆溪,興宗之後。

奉議大夫、庸田令陳漢墓 在本山。

戶部方楷墓 在縣北五里墩。

御史楊春芳墓 在彈子山。

兵部右侍郎金忠士、張恭人合墓 在義鄉諭葬。

兵備道張鳳翥墓 在龍溪嶺。

參議田有年墓 在洿池山。

錦衣同知金星曜墓 在義鄉。

宿松知縣趙宗普墓 在義鄉。

義勇二墓 :一在東郭外一里,一在西郭外半里,皆明末堵勦流寇,凡陣亡將士,百姓哀而葬此,立碑墓前。

望江縣

唐麴大夫墓 ,在邑北隅崇岡。麴為令,有惠政,及歿,民留葬于此。貞元中,贈「麴大夫之墓。」 孝子徐仲源墓 ,在邑北十里孝感山官道之旁。仲源母墓之左。東北隅則其故居也。子孫至今祀之。

宋吳栗墓 在邑西北五里。仲栗曾以星變陳言,屢徵不仕,年八十卒。山多封木,有碑存。周必尹墓 在邑北四十里永思寺前。有神道碑存寺中。

龍仁夫墓 ,在邑北三十里懸頂山,有碑存焉。子孫世祀之。

元王幼學墓 在縣北二十里慈湖坂雄魚山。方開宗墓 在邑北六十里赤城坂。副使林,至正間,歐陽元表其墓曰:「樞府貽猷」 ,子孫世祀焉。王瑞墓 在邑北五十里褒隱寺鳳棲沖、月牙山。豐碑屹立,子孫世世祀之。

明饒政墓 在縣北七里岡葉家沖。

羅貞女墓 ,在邑北方氏祖塋井丘林,與方自宣合葬坊近臥冰池。

王之慶墓 在縣北。之慶舊為尤溪令。。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