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0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三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卷目錄

 寧國府部彙考九

  寧國府古蹟考墳墓附

職方典第八百三卷

寧國府部彙考九[编辑]

寧國府古蹟考   通志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宣城縣附郭。

古北樓 即疊嶂樓,古高齋地。李白詩:「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後人亦稱謝公樓。咸通十一年,刺史獨孤霖改建,更名疊嶂樓,自為記。方逢時《記》云:「獨孤氏改建疊嶂樓。」 而北樓之名遂廢矣。

高齋 在府治內。謝脁守宣城,建齋以居,以其麗陵陽之麓,故謂之「高齋。」 《萬曆志》稱以「廉惠亭」 改建,誤。

宛陵臺 :在府治內便廳西。宋呂居仁詩:「疊嶂樓前納涼處,宛溪堂下探梅時。」

曲水堂 郡守趙師垂建,初名「敘情堂」 ,嘗引東池水挹注堂下,流觴飲客,故改今名。

陵峰堂 宋皇祐初郡守邵飭建,即重梅亭故址。梅都官嘗序云:「予命曰重梅。」

露香閣 臨東池,舊名「凌虛」 ,葉清臣、孫錫並有詩。宋紹興中,郡守朱翌更名「露香」 ,賦詩刻柱間。又有翠寒樓,亦在東池上。嘉定己卯,守洪汲建,疑即此閣易名。

綺霞閣 在通判廳後。宋嘉祐中,石堯夫修。後通判朱正辭重修。

雙溪閣 在郡治後,與疊嶂並。宋治平中,刁約建。即唐初北望迎春閣故址,取宛、句二水為名。蘇文定轍有詩云:「仰攀疊嶂高,俯閱雙溪美。」 自宛陵堂以下,今並廢。

海榴堂 唐時建,許渾有《陪崔尚書宴海榴堂》詩。

南亭 錢起有《和張太守南亭秋夕詩》。

迎春閣 在北樓西偏,即《條風》故址。

坐嘯堂 舊名「清涼。」

時雨堂 刁約建

原籀堂 在疊嶂西

參雲堂 「在疊嶂」 東偏,久廢。

索笑堂 在郡圃東北,以「梅」 取義。

鑑沚 即東池支流。環植翠木,時可游憩。宋淳熙中,守陳騤建,久廢。

敕書樓 「在府治西二十步。宋建隆壬戌奉詔建」 ,從宗卿趙矩之請也。以上亭閣諸蹟,大半久廢,記之以存其名耳。

琴清堂 宋嘉熙令黃元直建。

式敬軒 明正德中,知縣周廷用建,貢汝成讀書其中,有詩。

敕書樓 在縣治前

綠陰亭 在丞廳西。宋靖康初,丞羅靖建。以上四蹟並廢。

鼇峰仙觀 在城南鼇峰,為賀真人成道處,下有「遇仙橋。」 昔真人遇天符於此,所賜有金劍、玉圭、車渠、雷圈等物,至今在焉。

皇清乙丑,同知鄭載颺建閣於關帝殿前,自題曰「培。」

風。登高眺遠,詩歌咸集。誠可以滌襟懷,呼仙侶也。

九曲池 在郡城北三里。唐刺史裴休種蓮為游觀所,今池僅存。

「喪臨鎮 」 相傳昔楚漢王英徙涇時,輿襯臨此,故名。

《坡仙塔碣 》在城北廣教寺雙塔中。塔高數仞,蘇文忠軾所書,鐫石於內。後寺燬,塔級皆廢,石亦不可摹矣。里人施侍讀閏章《題塔》詩:「雙塔如老翁,頹然比肩立。」

金雞井 在城北廣教寺之右。昔唐黃蘗禪師建寺千間,其樹皆羅松。傳聞黃蘗師托跡海外安南國募化羅松萬株,限某日其樹自運至山。是日金雞鬥入井中,而羅松隨泉湧出矣。架屋九百九十九間,後災燬,至今尚有一木橫塞井口。

虎窺泉 在城北敬亭山閒雲庵左,游人詠吟頗多。

夢珠泉 在一峰庵之後山。噴泉如珠,四時不斷。庵僧用竹筧接水入廚。郡守羅汝芳題曰「夢。」

片雲石 在敬亭山麓。舊有片雲石,為遊人駐屐之處,里人尤皜復摹「片雲」 二字以誌其舊。雲根石 在一峰山之巔,有怪石如枯橛,李白題「雲根」 二字,其字至今摹而識之。

「擁翠亭 」 即李白獨坐題詩處,遺碣尚存,與今之「雲齊閣」 、「額珠樓」 相去里許,總一山也。

雲齊閣 在敬亭山翠雲庵前。取李詩「合㳫與雲齊」 之句,游人每讌集於此。把酒憑欄,江城在掌,詩賦不可勝載。順治間災,知府龔鯤重建,視昔加美。

額珠樓 在城北敬亭山最高亭之上。明崇禎間,知縣陳泰來建,自為《詩記》,刻石四壁。丹樓冠山,爛若霞舉。其最高亭在山之腰。

裴公井 在敬亭山南,相公裴休鑿,色白味甘,獨異他井。又其一在山南松亭之側,梅聖俞所謂「石盎舊基」 是也。

天柱閣 在鼇峰東麓,郡學左側。明萬曆間,推官張嘉言建。里人銓部胡國鑑詩:「遙驚天際跨東南,文脊霏微送遠嵐。桃李谿谿春色滿,每從去後憶張堪。」 今廢。

忠勤樓 在南門宕吳氏村口。宋景定間,吳淵置樓於丞相第中,御書「忠勤樓」 三字額賜之。明萬曆初,改建於此,置吳柔勝、吳淵、吳潛三木主於上,又名「三公臺。」

宛溪館 在宛溪上。李白詩:「吾憐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卻笑嚴湍上,於今獨擅名。」 舊《志》未載。春歸臺 在西門城內高阜,為郡人春遊之所。臺下有方丈,名曰「小指庵。」 寧鎮副將張鵬程同僧宗樂建。

鐵牛門 在府治東北。雙牛鐵鑄。五代林仁肇更築羅城,舊門改置,惟存鐵牛。一在大東門內廟中,今土人稱「鐵牛廟。」 一在小東門羅城內,今置橋垛上。

鐵佛 在開元寺大殿後。宋紹興二年,鐵佛自動,迭前迭郤,若傴而就人者數日。未幾,火燔郡城民居。

開元古井 ,在開元寺後,鑿以飲僧,與寺同時浚置,故名。寺門外亦有井,名「開元。」

陰塔井 在泰和門內,井六角,上窄下廣,其形如塔。

茶峽蕩 在陽坡山下,舊產佳茶,今不可得。城內有三蕩,此其一也。

「銅井 」 ,出陽坡山之下,井深數丈,汲之聲響如鐘。

謝公亭 在府治北,即謝脁《送范雲之零陵》處。李白詩:「謝公離別處,風景一生愁。」

澄江亭 在城北里許。傑閣臨流,收宛句二溪之勝,以謝脁「澄江淨如練」 之句得名。

新城 ,在城北館驛之前。三汊河宛句合流之所。

逡遒城 ,在城北四十里。晉末立縣。隋省入宣城。

符裏鎮 在城北五十里,即今東門渡。相傳許旌陽遊山南,於窯旁置鐵符斷,自符以東可陶,今陶皆出鐵。符之東有許真君祠。宋建中靖國元年,監宣州酒稅左殿直雒陽柴巽創建真符觀。鎮之東為東門渡,舊為焦村市,有屯師濠塹。楚王城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切近玉溪,古斥堠在焉。地接姑溪,兵興時,嘗把隘於此。舊去昔吳楚相距,因山創城,形勢逶迤,門闕儼然。又云:「楚英王築。」 又云:「舊有碑云,晉司馬休之嘗築壘以備桓靈寶。」 《十道志》云:「宣州楚王城,即伍子胥鞭平王屍處。」 其說不一,並存之以備稽考。薛公堰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唐觀察使薛邕置。

九女墩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楚王城側。昔有九女遭水難,其屍抱結逆流而上,至此不動。里人塚之。

巢林亭 宋施元長父渙隱居不仕,所居石子磵,有巢林亭,梅聖俞數為賦詩。西候亭 ,在西門外五里。唐天寶十四載,宣州刺史趙悅建以舍使客。李白作頌,有「煌煌將將,如文翁堂」 等語。

響山亭 在城東南二里。唐刺史路應跨潭為梁,建兩亭於東西巖。權德輿為《記》,鐫巖石,久剝落。《古志》云:「西有覽翠亭,亭中有碑,宋郡守桑補闕塤沉之水中,莫測其旨。」 宋梅堯臣詩:「每過響山下,嘗思路中丞。」 又「響潭上有釣臺,相傳嚴子陵嘗釣此﹔。一云竇子明釣白龍處。」 二說並恐傅會,竇說似稍近。

景梅亭 在城南柏山寺,都官梅堯臣墓祠之左。知府范吉建。游人題詠頗多。里人梅清詩:「南郭雙羊路,寒梅覆古亭。亭空誰更倚,溪外一峰青。」

梅溪 在城南三里雙羊山下。梅都官詩:「風雪雙羊路,梅花溪上村。」 故名梅溪。

雙羊 在梅溪上。有唐將軍許褚墓山,以「雙石羊」 名之。

張路斯田 在城南五里。俗傳其田不利耕者多水災,乃張公為令時墾之。張右史詩云:「張公乃人龍,為令嘗在茲。」 至今城北田相傳為路斯。嘗閱《集古錄》,乃有龍公碑。按《東坡集》有《昭靈侯廟碑》云:「南陽張公諱路斯,隋初家潁上縣百社村。唐景龍中為宣城令,以才能稱。自宣城罷令歸,嘗釣於焦氏臺之陰,顧見釣處」 宮室樓臺,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至是公語夫人曰:「我乃龍也。蓼人鄭祥遠,亦龍也,與我爭此居。明日當戰,使九子助我。」 領有白綃者我也。青綃者鄭也。明日,九子射中青綃者,公逐之去。所過皆為溪谷,而達於淮,九子皆化為龍以去。淮、潁人立廟祀之。

巖臺石 在城南巖臺山。山有石洞,瀑布古松大十圍。郡守羅汝芳同大參梅守德游,羅書「巖臺」 二大字鐫詩石上。「臺端松抱石,巖底塔棲雲。」 二句尚存。餘剝蝕不辨矣。

德政坡 在城東南三十五里,即今笪嶽壩。唐觀察使陳少游築,引水灌民田,民食其利,故稱之。

魯顯水 ,在城東南九十里,出華陽,過魯山。晉宋間兵亂,宣城人魯顯領部曲戍守其境,里人遂號「魯顯水。」

古西溪 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後裔宗莊由團山遷此,時人艷稱「古西溪。」 萬山環聚,族甲華陽。溪旁有洞,高數仞,廣數丈,樓臺、丹竈、石鐘、土鼓、仙蹟在焉。李氏子孫遂世其家於此。

柏梘飛橋 一名「引虹橋。」 飛泉界道,跨岫為梁,高數百尺,構險凌空,最為深秀。晉瞿硎先生隱此。宋淳熙中,梅文明鳩族人建。明洪武中,梅清四修。萬曆中,梅振祚改建高廣,構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羅汝芳題巖橋側,曰「引虹。」 由此而入,曰《谷口》、曰「臨流」 、曰「雲生處」 、曰「奇甚。」 題石殆遍。更進,為仙人巖,為傘骨菴,皆奇蹟也。山外為「古山口」 ,梅氏村落在焉。

古州學 在小東門外,古青郊地。舊州學建此,屢為山漲泛溢,改建城內。今址廢。

沃洲亭 在城東十里,玉山寺後。

溫城 在城東二十里。唐刺史溫璋所築,今存遺址。

鼓城 ,在城南十里。山形似鼓,下有橋,俗呼「古城橋」 ,誤。

仙溪 在折山。相傳昔有奚氏女浣紗不返,家人索之,但見溪流清泚異常,以為仙去,故名。仙壇 ,在麻姑山最高峰,舊有丹竈、劍池、石棋枰、釣魚磯、天游亭諸蹟,相傳麻姑煉丹處。仙人巖 ,《圖經》云:「城東南稽亭山,古仙人嘗居此。今稍東有仙人巖,下有三天洞,中有扶風禪師智琰石龕。」 宋元以來多名人題詠。

金牛洞 ,在湖北,即雲山洞。有巨人蹟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懸,擊之有鐘聲,幻石肖形,天造之巧,極游觀之勝,乃仙境也。岳凌霄於洞口題「雲窩」 二字。

南湖書墅 距城四十里,南埼湖上。元廣陵侯貢士濬置,張養浩諸人多題詠。

嘯泉 在城東十字路。山人鼓掌而嘯,則泉湧出。

天逸閣 在小東門外,為貢士梅鼎祚讀書處。地俯青郊,多名人題詠。

宛陵公署 唐觀察崔公建。

望稔亭 在城北。宋淳熙中,守陳騤令人耕種禾麥,以俟農時,因結此亭。有竹籬茅舍。舊《志》云:「耕塢」

破城 有破城縣,後改名固城。

宣城縣舊城 在青弋江。

清獻樓 在郡譙樓南。明弘治間,知府范吉以《清獻》嘗刺是郡,建。

發願文亭 宋端拱中建,有御製《文碑》。

曲肱亭 監簿張貴建。貴,邑人,亭在縣治中。《廨》,寧國縣。

夫子巷 在治南城門內。

羅隱詩石 在縣東二十里女兒山。古有神女,羅隱親題刻石,至今可讀。

孔子堂 ,《輿地志》云:「寧國縣南一百里,堂下有馬跑泉。」 宋處士吳晦之《嚼蠟詩》云:「滔滔衰世難行道,歷聘諸侯幾十年。試向荒祠尋舊跡,一泓堂下馬跑泉。」

懷安故城 在治南四十里。《方輿志》:「吳大帝分宛陵之南置懷安縣,屬丹陽郡,至晉廢。」

古縣城 ,在治南一十三里。周圍一百三十步。唐武德甲申廢。

鳥石舊城 ,在治南九十里盤山北。世傳南唐屯立縣,基址猶存。

丁仙巖 :在治西南七十里。

楊龍巖 在治南一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餘人。上有天光下燭,中有泉飛瀉。

石門洞 ,在治西三十里,下有門,車馬可入。晉太和末,瞿硎先生隱於此。昔有丹爐劍匣,共六洞:曰山門,曰漣漪、曰紫雲、曰朝陽、曰碧雲是也。下有龍湫。

仙鷰洞 :在治東南六十里。其中可容百人。古昔避兵於此,全活甚眾。

藏馬洞 :在治西八十里塵嶺之巔。世傳唐汪華藏馬處。

宣詔亭 在治前,今廢。

化洽亭 在治東南。唐乾寧中,范傳真建,今廢。頒春亭 在治前,今廢。

晚節亭 在治西一百里。元末處士王子昌建。「望霞臺 」 在縣西五里,高一十三丈,週迴二十八步。唐貞觀初立,今廢。

耕綠臺 在縣治,後廢。

草堂 在治南五里。宋侍郎虞儔父璠隱居讀書處。

萬卷堂 在治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楊秉讀書處。故人湯鵬舉入參大政,為印,國子監書籍充之。有御書案、百硯閣,學者集焉。今廢址存。

轉山堂 在治廳後,今廢。

《西津橋亭 》:楊名遠建。

河瀝溪橋亭 明嘉靖范鎬建,廢。今楊名遠重建。

澄清橋亭 明嘉靖中鄉紳袁澤募建,廢。《涇縣》。

馮唐宅 ,在石鼓山,近定業寺。馮唐居此,嘗擊鼓以集賓客。山之左焦坑,有《馮唐廟》。

琴高臺 在縣北二十里高山之巔。按《列仙傳》云:琴高入涿水取龍子,與弟子期於水旁,果乘赤鯉來出祠中,有萬人觀之,留一月餘,復入水去,不知何為有仙蹤在此。或云即蘇耽也。以其好鼓琴,故以琴高目之。今其山有蘇耽煉丹洞,即煉丹遺跡。山之腰有隱雨巖,即蘇耽避雨之處也。

元盧洞 在承流山間。昔人有詩云:「誰開混沌竅,使我入空腹。常聞地籟鳴,不受陽光燭。飛鼠互往還,老猿托棲宿。仙人竇子明,曾於此辟穀。」 甄塘 在縣南二里。塘皆芙蕖,世傳魏文帝后甄氏出於此。

安吳縣址 在縣西南五十里,有舊城隍祠。里人云:「此安吳縣舊址。」 按《吳志》,「太元四年,安吳人陳焦死,六日復生。」 則置安吳縣當在此時。而《唐書》置南陽、安吳二縣,乃在武德六年,前後差殊。意安吳蓋地名,至唐始置縣耳。

桓公城 ,在縣東四十里烏溪。晉桓簡公嘗城於此。

桓公磴 在縣西白雲潭上。桓簡公憩此石,因名。

俞將軍走馬城 ,在縣南四十里。桓簡公奔宣城,遣將軍俞縱進屯涇縣、蘭石。蘇峻遣韓滉攻之,將軍力戰而死於此。

仙人臺 在邑東七十里。湧溪有網坑,溪流環遶,一崖孤立,岸石嶮峻,絕頂有石臺,昔葛仙翁煉丹於此。

劉遺民釣臺 在縣西白雲潭上。「遺民,晉之隱者,嘗為柴桑令,後棄官釣魚於此。有石巋然,下臨潭水,清徹見底,魚鮪所聚,每秋高春媚,煙朝月夕,其間風物如畫。」

淳于棼故宅 ,在縣西五里。棼,南齊明帝時相國,嘗捨宅為寺,名凌喦寺,後為興教院。有「清湍」 、涼風、真如、競秀、去塵、「濺玉」 、「壘翠」 諸亭榭。水西名剎,此為之魁。

白龜城 ,在縣東北十五里。總管左難當與唐兵相持,乃祝天降瑞,時六月上伏,有白龜印雪,周行環匝之異,遂隨龜跡築城,名曰「白龜。」 《猷州城 》,在縣西三十里大寧山前。唐武德間。

置州城於此

幕山軍壘 ,在縣東北三里。左難當拒輔公祏於此,故壘至今依然。

裴相公巖 在縣之南,相傳為裴休隱居之所。昔嘗有人於巖下得斷鎗殘戟,至今天色陰晦,有音樂鼓吹聲。

東峰亭 在縣西劉遺民釣臺之側。永泰中,季廣琛討洞寇,幕客宴亭上,告捷至,各有詩。袁石 。唐御史中丞袁傪以前軍討石埭寇,以後軍次涇上,捷書至,乃與從官登東峰亭,賦詩刻石紀其事。亭毀七十餘年,裴丹至水西,於荊棘中得斷碑,色黧,狀方,中有「袁傪」 二字,因名袁石。宋周紫芝詩云:「如何一百八十載,獨有袁傪」 字宛然。

《磨崖碑 》:在邑西石豅洪頭山。山有活石直立如堵牆,歲久字泯,僅觀《髣髴》,曰:「巍巍法宇,聖德靈奇,天仙作樂,人神護持。」 又曰:「猗歟居士,博大能洽,跡晦巖泉,情存佛法。」 又曰:「挾黃鶴仙,帶白龍水,清靜妙地,虛空至理。」 復《記》曰:「時大唐天寶十載歲次癸巳四月壬申朔二十四日己亥午時刻石。」

羅家宅 在小溪、溪行兩山間,居民皆依山種植。昔羅隱嘗居於此。地雖深僻,然山川環遶,亦幽居之勝。其下有羅隱祠堂,居民呼為「羅家宅」 ,惜無碑記可考。

周公亭 在石碑山上。相傳周公結亭宇於此,有石突然出於水旁,上有石碑,篆額云:「周公亭。」 其頌記年月并作頌姓名,今漫沒難求矣。洪尚書故宅 在舉山下,遺址甚廣。父老相傳,嘗得誥敕於煨燼之餘,其可見者云:「銀青光祿大夫、兵部尚書、兼上柱國、賜紫金魚袋洪永章敕,久列偏裨,備彰忠。」 自此以後皆闕,無歲月可考。疑是五代之際雄霸此地,朝廷亦賴其捍禦,故有是命。

三友亭 在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有松竹梅之勝,嘗與邑之徐元明、汪賁七賢遊憩於此。《蘇公碑 》,元教諭梅震撰,學士趙孟頫書。今在學宮。

清白堂 在縣堂後圃。宋知縣王栐建。繚以修竹,面對荷池,取「風清月白」 之義。

錦照亭 在縣圃之東,宋知縣王栐建。賓月閣  、挹爽閣  、敕書樓 俱在縣圃內。

蒸霞亭 在舊縣圃。宋知縣魏杞建。亭畔植桃,取韓昌黎詩「種桃處處唯開花,川原遠近蒸紅霞」 之意。

清心堂 在舊縣治後

共賦堂 「在舊縣圃內。」

回瀾閣  、障川堂 俱在舊縣圃,宋知縣魏杞建。皆取昌黎《進學解》名之,為禳水患也。見山亭 在丞廳,面挹溪山之秀。

「依綠堂  」 、「雙清堂  」 、催課亭 俱在尉司,環碧閣 俱縣尉陳子愚建。閣瞰市河,下有芙蕖,古木環之,實尉司之勝概。

《涇川館 》「在禮賓坊。」

「賞溪」 樓 在縣治酒務旁。

《白鷺亭 》在賞溪西濱,為送客之所。

風光閣 在舊治之左。宋熙寧間,有小亭在縣治西,亦名「風光。」 至紹興戊寅,知縣魏杞覽山川之勝,以為亭不足遠眺,乃即亭建閣。因為水所囓,遂移於此。

秋霜閣 在崇慶寺後。取李白詩「五月思貂裘」 ,謂言秋霜落之義。閣居兩山之間,中有澗水,清冷可愛。遇大雨,則瀑布自高而下。修竹古木,掩映左右,實水西之佳景。名人題詠甚多。

濺玉亭 在秋霜閣前。亭跨澗水,每遇雨,則有懸崖瀑布之聲。

「雲錦堂 」 在秋霜閣後,橫跨西山,廊廡皆為閣道。

「清湍亭  」 、「回溪閣  」 、涼風閣 俱崇慶寺之旁,皆取《李白詩語》以名之。

領要亭  、回波亭 俱劉遺民釣臺側。「風玉亭  」 、清節亭 俱在妙相寺,題詠頗多。可賦亭 在法相寺,亦有題詠。

迎春亭 在縣治東三里。明知縣陳大綬建。熙光亭 在水西書院之後。明督學黃洪毗建。響山亭 在縣治西北五里響山。明知府羅汝芳建。題曰:「山鳴谷應。」

煙雨亭 在縣西寶勝寺前。枕山面溪,煙景如畫。

太平縣

五里塔 在縣西五里金雞山下勝果寺前。宋紹興七年,邑民程進望仙雞山得泗洲僧伽像,異而祠之。又為佛塔,高十數丈,每禱輒應。建炎兵亂,毀其塔。今存。

雙鯉塔 在縣西九十里絃歌鄉石壁鎮。塔建,不知何代。高可丈許,搖之輒動,終不仆。下臨大溪,溪有二石,狀如鯉。春夏水漲盈溪石不沒,若與水浮沉者然,因名「雙鯉塔。」

龍光塔 在縣西六十里,麒麟潭東北。

「瓊仙井 」 在涇陽鄉㜑溪東山下,有荀域記,黃庭堅跋。

水竹居 在溪西,焦叔華建。澗水環前,溪流橫後。栽花為圃,種竹為籬。中列書屋三間,扁曰「水竹居。」 焦煥炎題其楣,有「花分先後留春久,地帶東南得月多」 之句。

金墩 在縣南十里,傳世愈久,人民居址曰「眾」 ,朝夕削划,墩不加少,一方異之。

「雙瑞書塾」 扁 元至正九年,汪澤民為兄弟同登進士,孫若金、孫若滿贈。今存。

晦庵手跡 :在長壽鄉獅山,有平石丈餘。朱文公過訪,孫覿手書「秀陰」 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陰」 之義。

盤所樓 ,元進士杜國賢建。丞相伯顏躍里帖木兒領兵過,假宿於樓,大書「盤所樓」 三字,並書贈之。

《蝌蚪文》「半段碑 」 ,在三峰庵下,橫眠山腰。撫松樓 在縣治北二里。原為泗洲堂,以前有古松盤旋,可供登眺,故創此樓。

六角樓 在東鄉崔姓祠西。明萬曆間,崔憲造,號「太守亭。」 崇禎四年,崔兆建,改今名。

六勸亭 在縣南五里。宋治平間,知縣周景賢嘗以六事勸民,行孝弟,務農桑,向儒學,興廉遜,崇信行,述醫理。

眾樂亭 在東南一里。宋知縣孫覺建五樂亭,後改名「眾樂。」 明嘉靖間,知縣劉元凱移建縣北重興寺前。

永寧亭 在縣前坊外

「潤憩亭 」 :在城西隅,孫廣妻戴氏造,仍施田三畝,以為永遠施茶資。

《中立亭 》即譙樓故址。

「迎秀亭 」 在永寧門外。

勸農亭 在水東園。明萬曆六年,知縣張廷榜建,有額。今立「汪公像。」

喜雨亭 明隆慶元年六月旱,推官葉逢春禱於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

《芙蓉亭 》在黃山芙蓉峰下。

石岡亭 在縣南十里譚氏來龍龍脊,有石磊磊,無根自立,來數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環以奇松,朝暉夕陰,有亭巋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題曰:「石岡。」

旌德縣

孔子井 在孔子寺旁。《方輿志》云:「屬吳興郡安吳縣,道旁小井」 是也。俗傳孔子入吳時鑿。考《夫子世家》,無入吳事。或曰孔子寺即安吳縣夫子廟。此說近之。

丹井 在高家嶺,舊有竇子明煉丹之處。白龍潭 在鳧山。潭上有石臺,高數百尺。石上題「白龍潭」 三字,旁有宋丞相劉義溫書數字。潭旁有石,廣二丈許,上有仙人仰臥跡,自腦至跟,無一不現,長可八尺餘。又有草履跡,長尺許。從潭上仰視鳧山,秀若畫屏。此上又別有丹竈藥臼之類,覽其勝者,令人有遊仙之思。

安吳縣 ,在治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滅不可讀。以墨本細觀,惟一二「學」 字隱隱可見,類三國時隸書。或曰:孫權時建邑,此寺即當時學宮。以寺名及碑証之,良是。桓公城 ,在城北五十里,地名蘭石。晉蘇峻之亂,宣城內史桓彝退屯涇縣,將軍俞縱守蘭石,與峻將戰,敗。左右勸縱遁,縱曰:「我不可負桓侯,猶桓侯不可負國也。」 力戰而死。今蘭石有桓公城,俞將軍之廟及墓在焉。

厚儒洞 在上涇鄉。路險惡,其中平坦可居。寶應間,王萬敵據此聚眾作亂,招討袁傪討之於此。

石子寨 在縣西三十里。南唐將方道、洪銳嘗屯兵於此。後有功,賜誥敕。

歃血臺 在十九都石柱山,程靈洗誓眾之處。小嶺山寨 。元末,十九都紅巾賊鍾富二作亂,扎寨山頂,官軍及本縣義兵討平之。

郭公巖 郭公隱居之所,旁有大石,刻「珍珠泉」 三字。

方將軍故居 在上涇鄉歸化里。

滕丞相故居 ,即會勝寺。

汪少師故居 ,在新市溪,有石筍五指石。鍾諫議故居 ,在太平鄉鍾汪村。

嚴尚書故居 ,在十四都嚴家邊。嚴可求避徐溫之禍,與郭少保隱居於此。

萬翠亭 姚應辰五世孫司戶建,有《宣城尉崔起之詩》。

監書閣 在新建,汪文亮建,以貯所賜書。胡安定有「山光入書樓」 之句。

聚奎樓 在楊下溪。姚明德後裔建。

薔薇塢 在縣東。相傳宋狀元劉煇於此授業。煇先應試,文體險怪,試官歐陽永叔黜之,後復應試,作《堯仁如天賦》,永叔大稱賞,擢第一。奇石仙桃 在縣境,去資福寺二十步許石澗有桃樹,不花而實。兵備道郝璧設亭於此。聖母池 在梓山嶽廟,水清漪,旱潦如故。洪源塔 在下洪溪,高十九丈,廣六丈四尺,明建。

南陵縣

「丹井 」 在朗陵峰上,朗陵公何琦煉丹之所。今靈山寺,即古朗陵院也。

龍池 舊云「龍湫池」 ,在工山之西峰,其水碧深。舊建龍池庵,旱禱有應。

甘羅城 ,秦相甘羅廟,基圍廣數里,在箭塘橋西,遺址尚存。

馬踏石 在八、九都平山之陽,其石隱有馬蹄在。

狐相門 在縣東南。俗傳唐令狐相之故居。門側有「狐公堂」 、狐公廟,久廢。

新酒坊 李太白寄寓之所,太白鑿井尚存。順治初年,生員陳朝陽等立太白祠於左。

石魚 在北門外新建龍會橋之南,乃水中一洲,即蕭家嘴是也。縣治東南、西北二水俱會於此,縈紆盤旋,顧而復流。向為居民築埂,連接南地,水勢奔瀉,不復回顧。明萬曆甲申,知縣沈堯中去埂疏流,宛如石魚。《讖》云:「石魚游中流,科第永不休。」

雲鼓石 在城隍殿頭門下。宋淳祐十一年,邑民何竹、蕪湖匠人梅仲望施入供養,刻字尚存。「謝家池 」 ,昔人遊燕之所,環帶安賢寺,今池變為田矣。唐杜牧之有詩。

甘雨亭 知縣朱朝望建,在籍山書院內。一中亭 在安賢祠南。對河知縣郜永春建,今亭廢,石坊尚存,有「陵陽水中,孔顏樂處」 八字。醴泉亭 在縣東南。建以覆井。明萬曆十一年知縣沈堯中修砌,扁曰「醴泉。」

祖餞亭 :在北門外。知縣林鳴盛建。

宣詔亭 在縣東

敕書樓 在縣前

「敬臨」 亭 在縣堂西,邑令郭嶢建。

墳墓附[编辑]

本府。宣城縣附郭。

「晉桓簡公墓 」 ,即桓彝葬於城北五十里符裏鎮,今東門渡是。

宋郡守楊運長墓 在城南六十里象鼻山。唐蔣徵君華墓 在敬亭山下。李白《弔墓詩》云:「敬亭山下墓,知是蔣徵君。」

白府君墓 在城西,白居易兄也,僑寓,歿葬於此。《長慶集》中有《祭烏江十五兄文》云「宣城之西,荒草道旁」 是也。

將軍許褚墓 在城南雙羊山原。有碑題「墓後」 ,碑沉水中。

南唐魏王徐知證墓 在城南二十里丁山,今大徐後村華谷土山、長岡、東直街,皆其裔也。舊有碑亭,裔孫尚書徐元太撰「記」 ,後燬。

皇清康熙戊申,徐氏子姓重立。《舊志》又載,「丁山有五」

代參軍孫漢墓今無考

宋宣城王趙師祁墓 在城東南三十里千堆山。附「太守趙瑞墓。」 提學御史章袞《誌銘》

太常李含章墓 在敬亭山西麓。又有查宣公墓,因名「查山」 ,疑即南唐查文輝。

尚書梅詢墓 在城東二十五里嶧山。《歐陽文忠公誌銘》

郡守張果墓 在夏家渡又路口。先在鐵冶沖,後徙葬於此。

太尉高瓊墓 在湖北崑山鄉,今羅蕩,猶存坊隅。高氏祀為始祖。

贈光祿卿高元矩三代墓 ,在城北峽石山之北。《萬曆志》載:山北廢塚碑仆地,字蹟蝕滅,惟額有「宋誥封高氏三代之碑」 數字,或即高惠連之

父元矩墓,今無後矣。後里人吏部郎高登明考其家譜,謂「硤石高氏三代之墓者,葬高元矩附子尚書惠連、孫知南安軍器之也。」 元矩工於詩,不仕,以子貴,封光祿卿,登明為之立碑,具載其詳。《萬曆志》稱「無後」 ,誤。

修撰吳柔勝墓 在城南四十里小勞山,其裔孫明知府吳宗周、副使吳大本附葬。

「丞相吳潛」 墓 在隆演山南柿木鋪,又有行「太僕蔣賓興墓。」

待制貢師道墓 在城東北華蓋山。

都官梅堯臣墓 在城南柏山。《歐陽文忠公誌銘》

尚書尤袤墓 在城東十五里官塘山。宋嘉泰間,郡守趙善堅《誌銘》。其裔孫明逸士尤附葬朱勝非墓 在饅頭山上,一名「龍頭山」,徽猷閣直學士撰《神道碑》。

參政魏良臣墓 在湖北道山,子叔介葬滾山前。又有車駕郎魏景星墓在衝山右。

元學士貢奎墓 在城北石馬山,中丞馬祖常奉敕撰《神道碑》。

贈君梅卓墓 在城南柏梘山。又戶部員外郎梅守極,亦葬柏梘山飛橋之左。尚書汪澤民墓 在城南,學士宋濂撰《神道碑》。山北又有郭御史滂墓。

明博士吳原頤墓 在城東南響山。預修《永樂大典》,卒葬於此。

郡守黃榮祖墓 在城北敬亭之麓,本浙江人,明洪武初,守寧興,建今郡學。卒於官,子孫因家焉。崇祀《名宦》。

諭葬「贈光祿忠烈萬琛」 墓 在城東十里四望山。

諭葬贈太子太保都御史張綸墓 在城北豹山。

御史徐祚墓 在界溪西洋山。祚,長岡前村人,北直籍。嘉靖中任南京畿道,卒葬於此。

封副都御史徐衢墓 在黃池鎮南二十里斗山橋。「大學士申時行《誌銘》」

知州張緯墓 在新豐鎮後,里人通政使徐元氣《誌銘》。

贈中憲大夫梅繼先墓 在城南六十里獨山。大學士嚴訥銘。

寺丞陸槐墓 在城西二十里團山。

布政王遵墓 在城東十里夏家渡山。

贈知縣沈璞墓 在四望山北十里泉岡山,諭葬。中丞詹沂墓 在北關外二里趙子岡。萬曆末賜「全葬。」

「尚書徐元太」 墓 在城東十里華谷村東之官園。

諭葬「侍郎贈尚書張守道」 墓 在城北十里廟埠。

奉政大夫徐楠墓 在水東內二十里禪峰山。禮部尚書黃汝良撰《墓碑表》。

理學陳履祥墓 在湖北歷山沖,墓側有傳經臺,門人劉希向、施弘猷立石為《記》。

修撰沈懋學墓 附知縣沈璞墓右。

行人沈有則墓 在侯頭圩。

淮王典膳梅棖墓 ,在方家沖山。

誥贈禮部郎中梅繼善墓 在山嘴大塘沖山。給諫姜埰墓 在敬亭山。

誥封明威將軍葉遇時墓 在城西南二里霍村沖北;夫人誥封尉氏墓在本沖南山。

寧國縣

宋胡司徒墓 ,在治北一十里胡村,祠廢墓存。奚尚書墓 ,在治東七十里,地名「彭家塢。」 吏部尚書奚季虎葬於此。今翁仲石獸及誥命俱存。虞侍郎墓 ,在治東南五里西山。兵部侍郎虞儔葬於此,今翁仲石獸尚存。

奚大理墓 ,在治東八十里許花村,大理寺卿奚仕遜葬於此,今《翁仲石獸》尚存。

虞宣義墓 在縣東二十里。宣義郎虞倬葬薛家橋右。

虞學士墓 ,在治西一十里溪碧山,觀文殿大學士虞光葬於此,今翁仲石獸尚存。

奚教授墓 ,在治東八十里凜渡。復州教授饒大參墓 ,在治北三十里管村。參知政事饒虎臣葬於此。昔姦邪柄國,雖葬而無諡。

仙都巡檢使墓 在治南一百里雲梯。元兵發其墓,父老相傳,「鉤聯鎖骨」 ,人皆異之,復加土培焉。

包都統制使墓 ,在治北三十里,宋時建。明許副使墓 ,在治西一百一十里,陳村河南。

貼堂副使許汝驥葬於此。

屠侍郎墓 ,在治南十里雞籠塢。太常卿贈刑部侍郎屠羲英葬此,賜葬祭。

涇縣

吳王塚 在縣西十里江村,俗謂「蠻王塚。」 淳熙初,因洪水見空穴,內有石柱石梁,或云漢吳王濞,然濞函首京師,不應葬此,唯楚王英嘗坐罪廢徙涇縣,自殺。詔以諸侯禮葬於涇,意或即英。

《郡志》
又載改葬彭城未詳孰是今化大溪空穴
[编辑]

亦烏有矣

三國吳陳邑令墓 在邑西南桃花潭之北,名焦。太元四年葬此。

魯子敬墓 ,在茂林都。名肅。

戴王左公墓 名「匡政」 ,在龍門鄉松子嶺,俗呼「游山。」 奉敕以九州軍事營葬石獸。石碑見存《太平縣》。

唐左公墓 在縣西七十里龍門鄉。邑人名「難當。」 隋末亂,率兵保境土。唐武德中歸唐,封戴國公,進王爵。

胡學士墓 在縣南碧山,名輝,唐天寶間隱此,與李白友善,白贈聯云:「溪水流聲,十里笙歌從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圖畫自天開。」 其子孫世守之。

宋麻丞相墓 在麻水側。明萬曆間,里人胡氏卜葬,開土見碑,遂止。今胡氏世祀之。

劉文學墓 嘉祐中,邑士劉逸經明行修,樂道不仕,孫莘老器重之。

李參知墓 在廣仁寺後。參知政事李回、翁仲華表,現存。

李僉判文富墓 ,在東保大石庵右。「翁仲」 現存。李元帥墓 ,在絃歌鄉。元帥李誠。

陳偰公墓 在上湯家椒坑口,進士。

湯璲公墓 ,在縣西一百一十里絃歌鄉。將軍墓 ,在東鄉釣魚臺畔。

古望丞相墓 ,在長壽鄉龍光潭南。

旌德縣

蠻王塚 在新建水口,其上古塚纍纍,稱曰蠻塚,山下田曰「野蠻千。」 考《史記》漢定越,越人數反覆,武帝移之江淮之間。旌去江為近,或是時所遷之塚。

漢蔣詡墓 在石鳧山下,兗州刺史。

「宋丞相墳 在石壁」 「丞相吳潛塚。」

明郭建邦墓 侍郎

南陵縣

宋徐勣墓 學士

董必墓 學士

孝子李經墓 在縣西

明吳景墓 「忠臣敕葬。」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