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第0803卷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二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方舆汇编 第八百三卷
方舆汇编 职方典 第八百四卷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八百三卷目录

 宁国府部汇考九

  宁国府古迹考坟墓附

职方典第八百三卷

宁国府部汇考九

[编辑]

宁国府古迹考   通志县志合载

[编辑]

本府。宣城县附郭。

古北楼 即叠嶂楼,古高斋地。李白诗:“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后人亦称谢公楼。咸通十一年,刺史独孤霖改建,更名叠嶂楼,自为记。方逢时《记》云:“独孤氏改建叠嶂楼。” 而北楼之名遂废矣。

高斋 在府治内。谢脁守宣城,建斋以居,以其丽陵阳之麓,故谓之“高斋。” 《万历志》称以“廉惠亭” 改建,误。

宛陵台 :在府治内便厅西。宋吕居仁诗:“叠嶂楼前纳凉处,宛溪堂下探梅时。”

曲水堂 郡守赵师垂建,初名“叙情堂” ,尝引东池水挹注堂下,流觞饮客,故改今名。

陵峰堂 宋皇祐初郡守邵饬建,即重梅亭故址。梅都官尝序云:“予命曰重梅。”

露香阁 临东池,旧名“凌虚” ,叶清臣、孙锡并有诗。宋绍兴中,郡守朱翌更名“露香” ,赋诗刻柱间。又有翠寒楼,亦在东池上。嘉定己卯,守洪汲建,疑即此阁易名。

绮霞阁 在通判厅后。宋嘉祐中,石尧夫修。后通判朱正辞重修。

双溪阁 在郡治后,与叠嶂并。宋治平中,刁约建。即唐初北望迎春阁故址,取宛、句二水为名。苏文定辙有诗云:“仰攀叠嶂高,俯阅双溪美。” 自宛陵堂以下,今并废。

海榴堂 唐时建,许浑有《陪崔尚书宴海榴堂》诗。

南亭 钱起有《和张太守南亭秋夕诗》。

迎春阁 在北楼西偏,即《条风》故址。

坐啸堂 旧名“清凉。”

时雨堂 刁约建

原籀堂 在叠嶂西

参云堂 “在叠嶂” 东偏,久废。

索笑堂 在郡圃东北,以“梅” 取义。

鉴沚 即东池支流。环植翠木,时可游憩。宋淳熙中,守陈骙建,久废。

敕书楼 “在府治西二十步。宋建隆壬戌奉诏建” ,从宗卿赵矩之请也。以上亭阁诸迹,大半久废,记之以存其名耳。

琴清堂 宋嘉熙令黄元直建。

式敬轩 明正德中,知县周廷用建,贡汝成读书其中,有诗。

敕书楼 在县治前

绿阴亭 在丞厅西。宋靖康初,丞罗靖建。以上四迹并废。

鳌峰仙观 在城南鳌峰,为贺真人成道处,下有“遇仙桥。” 昔真人遇天符于此,所赐有金剑、玉圭、车渠、雷圈等物,至今在焉。

皇清乙丑,同知郑载飏建阁于关帝殿前,自题曰“培。”

风。登高眺远,诗歌咸集。诚可以涤襟怀,呼仙侣也。

九曲池 在郡城北三里。唐刺史裴休种莲为游观所,今池仅存。

“丧临镇 ” 相传昔楚汉王英徙泾时,舆衬临此,故名。

《坡仙塔碣 》在城北广教寺双塔中。塔高数仞,苏文忠轼所书,镌石于内。后寺毁,塔级皆废,石亦不可摹矣。里人施侍读闰章《题塔》诗:“双塔如老翁,颓然比肩立。”

金鸡井 在城北广教寺之右。昔唐黄蘗禅师建寺千间,其树皆罗松。传闻黄蘗师托迹海外安南国募化罗松万株,限某日其树自运至山。是日金鸡斗入井中,而罗松随泉涌出矣。架屋九百九十九间,后灾毁,至今尚有一木横塞井口。

虎窥泉 在城北敬亭山闲云庵左,游人咏吟颇多。

梦珠泉 在一峰庵之后山。喷泉如珠,四时不断。庵僧用竹笕接水入厨。郡守罗汝芳题曰“梦。”

片云石 在敬亭山麓。旧有片云石,为游人驻屐之处,里人尤皓复摹“片云” 二字以志其旧。云根石 在一峰山之巅,有怪石如枯橛,李白题“云根” 二字,其字至今摹而识之。

“拥翠亭 ” 即李白独坐题诗处,遗碣尚存,与今之“云齐阁” 、“额珠楼” 相去里许,总一山也。

云齐阁 在敬亭山翠云庵前。取李诗“合㳫与云齐” 之句,游人每䜩集于此。把酒凭栏,江城在掌,诗赋不可胜载。顺治间灾,知府龚鲲重建,视昔加美。

额珠楼 在城北敬亭山最高亭之上。明崇祯间,知县陈泰来建,自为《诗记》,刻石四壁。丹楼冠山,烂若霞举。其最高亭在山之腰。

裴公井 在敬亭山南,相公裴休凿,色白味甘,独异他井。又其一在山南松亭之侧,梅圣俞所谓“石盎旧基” 是也。

天柱阁 在鳌峰东麓,郡学左侧。明万历间,推官张嘉言建。里人铨部胡国鉴诗:“遥惊天际跨东南,文脊霏微送远岚。桃李谿谿春色满,每从去后忆张堪。” 今废。

忠勤楼 在南门宕吴氏村口。宋景定间,吴渊置楼于丞相第中,御书“忠勤楼” 三字额赐之。明万历初,改建于此,置吴柔胜、吴渊、吴潜三木主于上,又名“三公台。”

宛溪馆 在宛溪上。李白诗:“吾怜宛溪好,百尺照心明。却笑严湍上,于今独擅名。” 旧《志》未载。春归台 在西门城内高阜,为郡人春游之所。台下有方丈,名曰“小指庵。” 宁镇副将张鹏程同僧宗乐建。

铁牛门 在府治东北。双牛铁铸。五代林仁肇更筑罗城,旧门改置,惟存铁牛。一在大东门内庙中,今土人称“铁牛庙。” 一在小东门罗城内,今置桥垛上。

铁佛 在开元寺大殿后。宋绍兴二年,铁佛自动,迭前迭郤,若伛而就人者数日。未几,火燔郡城民居。

开元古井 ,在开元寺后,凿以饮僧,与寺同时浚置,故名。寺门外亦有井,名“开元。”

阴塔井 在泰和门内,井六角,上窄下广,其形如塔。

茶峡荡 在阳坡山下,旧产佳茶,今不可得。城内有三荡,此其一也。

“铜井 ” ,出阳坡山之下,井深数丈,汲之声响如钟。

谢公亭 在府治北,即谢脁《送范云之零陵》处。李白诗:“谢公离别处,风景一生愁。”

澄江亭 在城北里许。杰阁临流,收宛句二溪之胜,以谢脁“澄江净如练” 之句得名。

新城 ,在城北馆驿之前。三汊河宛句合流之所。

逡遒城 ,在城北四十里。晋末立县。隋省入宣城。

符里镇 在城北五十里,即今东门渡。相传许旌阳游山南,于窑旁置铁符断,自符以东可陶,今陶皆出铁。符之东有许真君祠。宋建中靖国元年,监宣州酒税左殿直雒阳柴巽创建真符观。镇之东为东门渡,旧为焦村市,有屯师濠堑。楚王城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切近玉溪,古斥堠在焉。地接姑溪,兵兴时,尝把隘于此。旧去昔吴楚相距,因山创城,形势逶迤,门阙俨然。又云:“楚英王筑。” 又云:“旧有碑云,晋司马休之尝筑垒以备桓灵宝。” 《十道志》云:“宣州楚王城,即伍子胥鞭平王尸处。” 其说不一,并存之以备稽考。薛公堰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唐观察使薛邕置。

九女墩 在城北一百一十里楚王城侧。昔有九女遭水难,其尸抱结逆流而上,至此不动。里人冢之。

巢林亭 宋施元长父涣隐居不仕,所居石子磵,有巢林亭,梅圣俞数为赋诗。西候亭 ,在西门外五里。唐天宝十四载,宣州刺史赵悦建以舍使客。李白作颂,有“煌煌将将,如文翁堂” 等语。

响山亭 在城东南二里。唐刺史路应跨潭为梁,建两亭于东西岩。权德舆为《记》,镌岩石,久剥落。《古志》云:“西有览翠亭,亭中有碑,宋郡守桑补阙埙沉之水中,莫测其旨。” 宋梅尧臣诗:“每过响山下,尝思路中丞。” 又“响潭上有钓台,相传严子陵尝钓此﹔。一云窦子明钓白龙处。” 二说并恐傅会,窦说似稍近。

景梅亭 在城南柏山寺,都官梅尧臣墓祠之左。知府范吉建。游人题咏颇多。里人梅清诗:“南郭双羊路,寒梅覆古亭。亭空谁更倚,溪外一峰青。”

梅溪 在城南三里双羊山下。梅都官诗:“风雪双羊路,梅花溪上村。” 故名梅溪。

双羊 在梅溪上。有唐将军许褚墓山,以“双石羊” 名之。

张路斯田 在城南五里。俗传其田不利耕者多水灾,乃张公为令时垦之。张右史诗云:“张公乃人龙,为令尝在兹。” 至今城北田相传为路斯。尝阅《集古录》,乃有龙公碑。按《东坡集》有《昭灵侯庙碑》云:“南阳张公讳路斯,隋初家颍上县百社村。唐景龙中为宣城令,以才能称。自宣城罢令归,尝钓于焦氏台之阴,顾见钓处” 宫室楼台,遂入居之。夫人石氏生九子,至是公语夫人曰:“我乃龙也。蓼人郑祥远,亦龙也,与我争此居。明日当战,使九子助我。” 领有白绡者我也。青绡者郑也。明日,九子射中青绡者,公逐之去。所过皆为溪谷,而达于淮,九子皆化为龙以去。淮、颍人立庙祀之。

岩台石 在城南岩台山。山有石洞,瀑布古松大十围。郡守罗汝芳同大参梅守德游,罗书“岩台” 二大字镌诗石上。“台端松抱石,岩底塔栖云。” 二句尚存。馀剥蚀不辨矣。

德政坡 在城东南三十五里,即今笪岳坝。唐观察使陈少游筑,引水灌民田,民食其利,故称之。

鲁显水 ,在城东南九十里,出华阳,过鲁山。晋宋间兵乱,宣城人鲁显领部曲戍守其境,里人遂号“鲁显水。”

古西溪 即溪口。唐西平王李晟后裔宗庄由团山迁此,时人艳称“古西溪。” 万山环聚,族甲华阳。溪旁有洞,高数仞,广数丈,楼台、丹灶、石钟、土鼓、仙迹在焉。李氏子孙遂世其家于此。

柏枧飞桥 一名“引虹桥。” 飞泉界道,跨岫为梁,高数百尺,构险凌空,最为深秀。晋瞿硎先生隐此。宋淳熙中,梅文明鸠族人建。明洪武中,梅清四修。万历中,梅振祚改建高广,构亭其上,凡七楹。郡守罗汝芳题岩桥侧,曰“引虹。” 由此而入,曰《谷口》、曰“临流” 、曰“云生处” 、曰“奇甚。” 题石殆遍。更进,为仙人岩,为伞骨庵,皆奇迹也。山外为“古山口” ,梅氏村落在焉。

古州学 在小东门外,古青郊地。旧州学建此,屡为山涨泛溢,改建城内。今址废。

沃洲亭 在城东十里,玉山寺后。

温城 在城东二十里。唐刺史温璋所筑,今存遗址。

鼓城 ,在城南十里。山形似鼓,下有桥,俗呼“古城桥” ,误。

仙溪 在折山。相传昔有奚氏女浣纱不返,家人索之,但见溪流清泚异常,以为仙去,故名。仙坛 ,在麻姑山最高峰,旧有丹灶、剑池、石棋枰、钓鱼矶、天游亭诸迹,相传麻姑炼丹处。仙人岩 ,《图经》云:“城东南稽亭山,古仙人尝居此。今稍东有仙人岩,下有三天洞,中有扶风禅师智琰石龛。” 宋元以来多名人题咏。

金牛洞 ,在湖北,即云山洞。有巨人迹仰印石上,四壁石乳下悬,击之有钟声,幻石肖形,天造之巧,极游观之胜,乃仙境也。岳凌霄于洞口题“云窝” 二字。

南湖书墅 距城四十里,南埼湖上。元广陵侯贡士濬置,张养浩诸人多题咏。

啸泉 在城东十字路。山人鼓掌而啸,则泉涌出。

天逸阁 在小东门外,为贡士梅鼎祚读书处。地俯青郊,多名人题咏。

宛陵公署 唐观察崔公建。

望稔亭 在城北。宋淳熙中,守陈骙令人耕种禾麦,以俟农时,因结此亭。有竹篱茅舍。旧《志》云:“耕坞”

破城 有破城县,后改名固城。

宣城县旧城 在青弋江。

清献楼 在郡谯楼南。明弘治间,知府范吉以《清献》尝刺是郡,建。

发愿文亭 宋端拱中建,有御制《文碑》。

曲肱亭 监簿张贵建。贵,邑人,亭在县治中。《廨》,宁国县。

夫子巷 在治南城门内。

罗隐诗石 在县东二十里女儿山。古有神女,罗隐亲题刻石,至今可读。

孔子堂 ,《舆地志》云:“宁国县南一百里,堂下有马跑泉。” 宋处士吴晦之《嚼蜡诗》云:“滔滔衰世难行道,历聘诸侯几十年。试向荒祠寻旧迹,一泓堂下马跑泉。”

怀安故城 在治南四十里。《方舆志》:“吴大帝分宛陵之南置怀安县,属丹阳郡,至晋废。”

古县城 ,在治南一十三里。周围一百三十步。唐武德甲申废。

鸟石旧城 ,在治南九十里盘山北。世传南唐屯立县,基址犹存。

丁仙岩 :在治西南七十里。

杨龙岩 在治南一百里。石洞深邃,可容百馀人。上有天光下烛,中有泉飞泻。

石门洞 ,在治西三十里,下有门,车马可入。晋太和末,瞿硎先生隐于此。昔有丹炉剑匣,共六洞:曰山门,曰涟漪、曰紫云、曰朝阳、曰碧云是也。下有龙湫。

仙燕洞 :在治东南六十里。其中可容百人。古昔避兵于此,全活甚众。

藏马洞 :在治西八十里尘岭之巅。世传唐汪华藏马处。

宣诏亭 在治前,今废。

化洽亭 在治东南。唐乾宁中,范传真建,今废。颁春亭 在治前,今废。

晚节亭 在治西一百里。元末处士王子昌建。“望霞台 ” 在县西五里,高一十三丈,周回二十八步。唐贞观初立,今废。

耕绿台 在县治,后废。

草堂 在治南五里。宋侍郎虞俦父璠隐居读书处。

万卷堂 在治南三十里琴山下。宋乾道中杨秉读书处。故人汤鹏举入参大政,为印,国子监书籍充之。有御书案、百砚阁,学者集焉。今废址存。

转山堂 在治厅后,今废。

《西津桥亭 》:杨名远建。

河沥溪桥亭 明嘉靖范镐建,废。今杨名远重建。

澄清桥亭 明嘉靖中乡绅袁泽募建,废。《泾县》。

冯唐宅 ,在石鼓山,近定业寺。冯唐居此,尝击鼓以集宾客。山之左焦坑,有《冯唐庙》。

琴高台 在县北二十里高山之巅。按《列仙传》云:琴高入涿水取龙子,与弟子期于水旁,果乘赤鲤来出祠中,有万人观之,留一月馀,复入水去,不知何为有仙踪在此。或云即苏耽也。以其好鼓琴,故以琴高目之。今其山有苏耽炼丹洞,即炼丹遗迹。山之腰有隐雨岩,即苏耽避雨之处也。

元卢洞 在承流山间。昔人有诗云:“谁开混沌窍,使我入空腹。常闻地籁鸣,不受阳光烛。飞鼠互往还,老猿托栖宿。仙人窦子明,曾于此辟谷。” 甄塘 在县南二里。塘皆芙蕖,世传魏文帝后甄氏出于此。

安吴县址 在县西南五十里,有旧城隍祠。里人云:“此安吴县旧址。” 按《吴志》,“太元四年,安吴人陈焦死,六日复生。” 则置安吴县当在此时。而《唐书》置南阳、安吴二县,乃在武德六年,前后差殊。意安吴盖地名,至唐始置县耳。

桓公城 ,在县东四十里乌溪。晋桓简公尝城于此。

桓公磴 在县西白云潭上。桓简公憩此石,因名。

俞将军走马城 ,在县南四十里。桓简公奔宣城,遣将军俞纵进屯泾县、兰石。苏峻遣韩滉攻之,将军力战而死于此。

仙人台 在邑东七十里。涌溪有网坑,溪流环绕,一崖孤立,岸石崄峻,绝顶有石台,昔葛仙翁炼丹于此。

刘遗民钓台 在县西白云潭上。“遗民,晋之隐者,尝为柴桑令,后弃官钓鱼于此。有石岿然,下临潭水,清彻见底,鱼鲔所聚,每秋高春媚,烟朝月夕,其间风物如画。”

淳于棼故宅 ,在县西五里。棼,南齐明帝时相国,尝舍宅为寺,名凌喦寺,后为兴教院。有“清湍” 、凉风、真如、竞秀、去尘、“溅玉” 、“垒翠” 诸亭榭。水西名刹,此为之魁。

白龟城 ,在县东北十五里。总管左难当与唐兵相持,乃祝天降瑞,时六月上伏,有白龟印雪,周行环匝之异,遂随龟迹筑城,名曰“白龟。” 《猷州城 》,在县西三十里大宁山前。唐武德间。

置州城于此

幕山军垒 ,在县东北三里。左难当拒辅公祏于此,故垒至今依然。

裴相公岩 在县之南,相传为裴休隐居之所。昔尝有人于岩下得断枪残戟,至今天色阴晦,有音乐鼓吹声。

东峰亭 在县西刘遗民钓台之侧。永泰中,季广琛讨洞寇,幕客宴亭上,告捷至,各有诗。袁石 。唐御史中丞袁傪以前军讨石埭寇,以后军次泾上,捷书至,乃与从官登东峰亭,赋诗刻石纪其事。亭毁七十馀年,裴丹至水西,于荆棘中得断碑,色黧,状方,中有“袁傪” 二字,因名袁石。宋周紫芝诗云:“如何一百八十载,独有袁傪” 字宛然。

《磨崖碑 》:在邑西石豅洪头山。山有活石直立如堵墙,岁久字泯,仅观《髣髴》,曰:“巍巍法宇,圣德灵奇,天仙作乐,人神护持。” 又曰:“猗欤居士,博大能洽,迹晦岩泉,情存佛法。” 又曰:“挟黄鹤仙,带白龙水,清静妙地,虚空至理。” 复《记》曰:“时大唐天宝十载岁次癸巳四月壬申朔二十四日己亥午时刻石。”

罗家宅 在小溪、溪行两山间,居民皆依山种植。昔罗隐尝居于此。地虽深僻,然山川环绕,亦幽居之胜。其下有罗隐祠堂,居民呼为“罗家宅” ,惜无碑记可考。

周公亭 在石碑山上。相传周公结亭宇于此,有石突然出于水旁,上有石碑,篆额云:“周公亭。” 其颂记年月并作颂姓名,今漫没难求矣。洪尚书故宅 在举山下,遗址甚广。父老相传,尝得诰敕于煨烬之馀,其可见者云:“银青光禄大夫、兵部尚书、兼上柱国、赐紫金鱼袋洪永章敕,久列偏裨,备彰忠。” 自此以后皆阙,无岁月可考。疑是五代之际雄霸此地,朝廷亦赖其捍御,故有是命。

三友亭 在治西。宋翰林左泰成建,有松竹梅之胜,尝与邑之徐元明、汪贲七贤游憩于此。《苏公碑 》,元教谕梅震撰,学士赵孟𫖯书。今在学宫。

清白堂 在县堂后圃。宋知县王栐建。缭以修竹,面对荷池,取“风清月白” 之义。

锦照亭 在县圃之东,宋知县王栐建。宾月阁  、挹爽阁  、敕书楼 俱在县圃内。

蒸霞亭 在旧县圃。宋知县魏杞建。亭畔植桃,取韩昌黎诗“种桃处处唯开花,川原远近蒸红霞” 之意。

清心堂 在旧县治后

共赋堂 “在旧县圃内。”

回澜阁  、障川堂 俱在旧县圃,宋知县魏杞建。皆取昌黎《进学解》名之,为禳水患也。见山亭 在丞厅,面挹溪山之秀。

“依绿堂  ” 、“双清堂  ” 、催课亭 俱在尉司,环碧阁 俱县尉陈子愚建。阁瞰市河,下有芙蕖,古木环之,实尉司之胜概。

《泾川馆 》“在礼宾坊。”

“赏溪” 楼 在县治酒务旁。

《白鹭亭 》在赏溪西滨,为送客之所。

风光阁 在旧治之左。宋熙宁间,有小亭在县治西,亦名“风光。” 至绍兴戊寅,知县魏杞览山川之胜,以为亭不足远眺,乃即亭建阁。因为水所啮,遂移于此。

秋霜阁 在崇庆寺后。取李白诗“五月思貂裘” ,谓言秋霜落之义。阁居两山之间,中有涧水,清冷可爱。遇大雨,则瀑布自高而下。修竹古木,掩映左右,实水西之佳景。名人题咏甚多。

溅玉亭 在秋霜阁前。亭跨涧水,每遇雨,则有悬崖瀑布之声。

“云锦堂 ” 在秋霜阁后,横跨西山,廊庑皆为阁道。

“清湍亭  ” 、“回溪阁  ” 、凉风阁 俱崇庆寺之旁,皆取《李白诗语》以名之。

领要亭  、回波亭 俱刘遗民钓台侧。“风玉亭  ” 、清节亭 俱在妙相寺,题咏颇多。可赋亭 在法相寺,亦有题咏。

迎春亭 在县治东三里。明知县陈大绶建。熙光亭 在水西书院之后。明督学黄洪毗建。响山亭 在县治西北五里响山。明知府罗汝芳建。题曰:“山鸣谷应。”

烟雨亭 在县西宝胜寺前。枕山面溪,烟景如画。

太平县

五里塔 在县西五里金鸡山下胜果寺前。宋绍兴七年,邑民程进望仙鸡山得泗洲僧伽像,异而祠之。又为佛塔,高十数丈,每祷辄应。建炎兵乱,毁其塔。今存。

双鲤塔 在县西九十里弦歌乡石壁镇。塔建,不知何代。高可丈许,摇之辄动,终不仆。下临大溪,溪有二石,状如鲤。春夏水涨盈溪石不没,若与水浮沉者然,因名“双鲤塔。”

龙光塔 在县西六十里,麒麟潭东北。

“琼仙井 ” 在泾阳乡㜑溪东山下,有荀域记,黄庭坚跋。

水竹居 在溪西,焦叔华建。涧水环前,溪流横后。栽花为圃,种竹为篱。中列书屋三间,扁曰“水竹居。” 焦焕炎题其楣,有“花分先后留春久,地带东南得月多” 之句。

金墩 在县南十里,传世愈久,人民居址曰“众” ,朝夕削划,墩不加少,一方异之。

“双瑞书塾” 扁 元至正九年,汪泽民为兄弟同登进士,孙若金、孙若满赠。今存。

晦庵手迹 :在长寿乡狮山,有平石丈馀。朱文公过访,孙觌手书“秀阴” 二字勒其上,取“佳木秀而繁阴” 之义。

盘所楼 ,元进士杜国贤建。丞相伯颜跃里帖木儿领兵过,假宿于楼,大书“盘所楼” 三字,并书赠之。

《蝌蚪文》“半段碑 ” ,在三峰庵下,横眠山腰。抚松楼 在县治北二里。原为泗洲堂,以前有古松盘旋,可供登眺,故创此楼。

六角楼 在东乡崔姓祠西。明万历间,崔宪造,号“太守亭。” 崇祯四年,崔兆建,改今名。

六劝亭 在县南五里。宋治平间,知县周景贤尝以六事劝民,行孝弟,务农桑,向儒学,兴廉逊,崇信行,述医理。

众乐亭 在东南一里。宋知县孙觉建五乐亭,后改名“众乐。” 明嘉靖间,知县刘元凯移建县北重兴寺前。

永宁亭 在县前坊外

“润憩亭 ” :在城西隅,孙广妻戴氏造,仍施田三亩,以为永远施茶资。

《中立亭 》即谯楼故址。

“迎秀亭 ” 在永宁门外。

劝农亭 在水东园。明万历六年,知县张廷榜建,有额。今立“汪公像。”

喜雨亭 明隆庆元年六月旱,推官叶逢春祷于仙王山,得雨。父老因建此亭。

《芙蓉亭 》在黄山芙蓉峰下。

石冈亭 在县南十里谭氏来龙龙脊,有石磊磊,无根自立,来数百步,如虎豹蹲,如戈戟列,环以奇松,朝晖夕阴,有亭岿然。其上湛甘泉先生题曰:“石冈。”

旌德县

孔子井 在孔子寺旁。《方舆志》云:“属吴兴郡安吴县,道旁小井” 是也。俗传孔子入吴时凿。考《夫子世家》,无入吴事。或曰孔子寺即安吴县夫子庙。此说近之。

丹井 在高家岭,旧有窦子明炼丹之处。白龙潭 在凫山。潭上有石台,高数百尺。石上题“白龙潭” 三字,旁有宋丞相刘义温书数字。潭旁有石,广二丈许,上有仙人仰卧迹,自脑至跟,无一不现,长可八尺馀。又有草履迹,长尺许。从潭上仰视凫山,秀若画屏。此上又别有丹灶药臼之类,览其胜者,令人有游仙之思。

安吴县 ,在治北三十五里,地名古城,有孔子寺。路旁有碑,字漫灭不可读。以墨本细观,惟一二“学” 字隐隐可见,类三国时隶书。或曰:孙权时建邑,此寺即当时学宫。以寺名及碑证之,良是。桓公城 ,在城北五十里,地名兰石。晋苏峻之乱,宣城内史桓彝退屯泾县,将军俞纵守兰石,与峻将战,败。左右劝纵遁,纵曰:“我不可负桓侯,犹桓侯不可负国也。” 力战而死。今兰石有桓公城,俞将军之庙及墓在焉。

厚儒洞 在上泾乡。路险恶,其中平坦可居。宝应间,王万敌据此聚众作乱,招讨袁傪讨之于此。

石子寨 在县西三十里。南唐将方道、洪锐尝屯兵于此。后有功,赐诰敕。

歃血台 在十九都石柱山,程灵洗誓众之处。小岭山寨 。元末,十九都红巾贼锺富二作乱,扎寨山顶,官军及本县义兵讨平之。

郭公岩 郭公隐居之所,旁有大石,刻“珍珠泉” 三字。

方将军故居 在上泾乡归化里。

滕丞相故居 ,即会胜寺。

汪少师故居 ,在新市溪,有石笋五指石。锺谏议故居 ,在太平乡锺汪村。

严尚书故居 ,在十四都严家边。严可求避徐温之祸,与郭少保隐居于此。

万翠亭 姚应辰五世孙司户建,有《宣城尉崔起之诗》。

监书阁 在新建,汪文亮建,以贮所赐书。胡安定有“山光入书楼” 之句。

聚奎楼 在杨下溪。姚明德后裔建。

蔷薇坞 在县东。相传宋状元刘煇于此授业。煇先应试,文体险怪,试官欧阳永叔黜之,后复应试,作《尧仁如天赋》,永叔大称赏,擢第一。奇石仙桃 在县境,去资福寺二十步许石涧有桃树,不花而实。兵备道郝璧设亭于此。圣母池 在梓山岳庙,水清漪,旱潦如故。洪源塔 在下洪溪,高十九丈,广六丈四尺,明建。

南陵县

“丹井 ” 在朗陵峰上,朗陵公何琦炼丹之所。今灵山寺,即古朗陵院也。

龙池 旧云“龙湫池” ,在工山之西峰,其水碧深。旧建龙池庵,旱祷有应。

甘罗城 ,秦相甘罗庙,基围广数里,在箭塘桥西,遗址尚存。

马踏石 在八、九都平山之阳,其石隐有马蹄在。

狐相门 在县东南。俗传唐令狐相之故居。门侧有“狐公堂” 、狐公庙,久废。

新酒坊 李太白寄寓之所,太白凿井尚存。顺治初年,生员陈朝阳等立太白祠于左。

石鱼 在北门外新建龙会桥之南,乃水中一洲,即萧家嘴是也。县治东南、西北二水俱会于此,萦纡盘旋,顾而复流。向为居民筑埂,连接南地,水势奔泻,不复回顾。明万历甲申,知县沈尧中去埂疏流,宛如石鱼。《谶》云:“石鱼游中流,科第永不休。”

云鼓石 在城隍殿头门下。宋淳祐十一年,邑民何竹、芜湖匠人梅仲望施入供养,刻字尚存。“谢家池 ” ,昔人游燕之所,环带安贤寺,今池变为田矣。唐杜牧之有诗。

甘雨亭 知县朱朝望建,在籍山书院内。一中亭 在安贤祠南。对河知县郜永春建,今亭废,石坊尚存,有“陵阳水中,孔颜乐处” 八字。醴泉亭 在县东南。建以覆井。明万历十一年知县沈尧中修砌,扁曰“醴泉。”

祖饯亭 :在北门外。知县林鸣盛建。

宣诏亭 在县东

敕书楼 在县前

“敬临” 亭 在县堂西,邑令郭峣建。

坟墓附

[编辑]

本府。宣城县附郭。

“晋桓简公墓 ” ,即桓彝葬于城北五十里符里镇,今东门渡是。

宋郡守杨运长墓 在城南六十里象鼻山。唐蒋征君华墓 在敬亭山下。李白《吊墓诗》云:“敬亭山下墓,知是蒋征君。”

白府君墓 在城西,白居易兄也,侨寓,殁葬于此。《长庆集》中有《祭乌江十五兄文》云“宣城之西,荒草道旁” 是也。

将军许褚墓 在城南双羊山原。有碑题“墓后” ,碑沉水中。

南唐魏王徐知证墓 在城南二十里丁山,今大徐后村华谷土山、长冈、东直街,皆其裔也。旧有碑亭,裔孙尚书徐元太撰“记” ,后毁。

皇清康熙戊申,徐氏子姓重立。《旧志》又载,“丁山有五”

代参军孙汉墓今无考

宋宣城王赵师祁墓 在城东南三十里千堆山。附“太守赵瑞墓。” 提学御史章衮《志铭》

太常李含章墓 在敬亭山西麓。又有查宣公墓,因名“查山” ,疑即南唐查文辉。

尚书梅询墓 在城东二十五里峄山。《欧阳文忠公志铭》

郡守张果墓 在夏家渡又路口。先在铁冶冲,后徙葬于此。

太尉高琼墓 在湖北昆山乡,今罗荡,犹存坊隅。高氏祀为始祖。

赠光禄卿高元矩三代墓 ,在城北峡石山之北。《万历志》载:山北废冢碑仆地,字迹蚀灭,惟额有“宋诰封高氏三代之碑” 数字,或即高惠连之

父元矩墓,今无后矣。后里人吏部郎高登明考其家谱,谓“硖石高氏三代之墓者,葬高元矩附子尚书惠连、孙知南安军器之也。” 元矩工于诗,不仕,以子贵,封光禄卿,登明为之立碑,具载其详。《万历志》称“无后” ,误。

修撰吴柔胜墓 在城南四十里小劳山,其裔孙明知府吴宗周、副使吴大本附葬。

“丞相吴潜” 墓 在隆演山南柿木铺,又有行“太仆蒋宾兴墓。”

待制贡师道墓 在城东北华盖山。

都官梅尧臣墓 在城南柏山。《欧阳文忠公志铭》

尚书尤袤墓 在城东十五里官塘山。宋嘉泰间,郡守赵善坚《志铭》。其裔孙明逸士尤请帮助识别此字。附葬朱胜非墓 在馒头山上,一名“龙头山”,徽猷阁直学士撰《神道碑》。

参政魏良臣墓 在湖北道山,子叔介葬滚山前。又有车驾郎魏景星墓在冲山右。

元学士贡奎墓 在城北石马山,中丞马祖常奉敕撰《神道碑》。

赠君梅卓墓 在城南柏枧山。又户部员外郎梅守极,亦葬柏枧山飞桥之左。尚书汪泽民墓 在城南,学士宋濂撰《神道碑》。山北又有郭御史滂墓。

明博士吴原颐墓 在城东南响山。预修《永乐大典》,卒葬于此。

郡守黄荣祖墓 在城北敬亭之麓,本浙江人,明洪武初,守宁兴,建今郡学。卒于官,子孙因家焉。崇祀《名宦》。

谕葬“赠光禄忠烈万琛” 墓 在城东十里四望山。

谕葬赠太子太保都御史张纶墓 在城北豹山。

御史徐祚墓 在界溪西洋山。祚,长冈前村人,北直籍。嘉靖中任南京畿道,卒葬于此。

封副都御史徐衢墓 在黄池镇南二十里斗山桥。“大学士申时行《志铭》”

知州张纬墓 在新丰镇后,里人通政使徐元气《志铭》。

赠中宪大夫梅继先墓 在城南六十里独山。大学士严讷铭。

寺丞陆槐墓 在城西二十里团山。

布政王遵墓 在城东十里夏家渡山。

赠知县沈璞墓 在四望山北十里泉冈山,谕葬。中丞詹沂墓 在北关外二里赵子冈。万历末赐“全葬。”

“尚书徐元太” 墓 在城东十里华谷村东之官园。

谕葬“侍郎赠尚书张守道” 墓 在城北十里庙埠。

奉政大夫徐楠墓 在水东内二十里禅峰山。礼部尚书黄汝良撰《墓碑表》。

理学陈履祥墓 在湖北历山冲,墓侧有传经台,门人刘希向、施弘猷立石为《记》。

修撰沈懋学墓 附知县沈璞墓右。

行人沈有则墓 在侯头圩。

淮王典膳梅枨墓 ,在方家冲山。

诰赠礼部郎中梅继善墓 在山嘴大塘冲山。给谏姜埰墓 在敬亭山。

诰封明威将军叶遇时墓 在城西南二里霍村冲北;夫人诰封尉氏墓在本冲南山。

宁国县

宋胡司徒墓 ,在治北一十里胡村,祠废墓存。奚尚书墓 ,在治东七十里,地名“彭家坞。” 吏部尚书奚季虎葬于此。今翁仲石兽及诰命俱存。虞侍郎墓 ,在治东南五里西山。兵部侍郎虞俦葬于此,今翁仲石兽尚存。

奚大理墓 ,在治东八十里许花村,大理寺卿奚仕逊葬于此,今《翁仲石兽》尚存。

虞宣义墓 在县东二十里。宣义郎虞倬葬薛家桥右。

虞学士墓 ,在治西一十里溪碧山,观文殿大学士虞光葬于此,今翁仲石兽尚存。

奚教授墓 ,在治东八十里凛渡。复州教授饶大参墓 ,在治北三十里管村。参知政事饶虎臣葬于此。昔奸邪柄国,虽葬而无谥。

仙都巡检使墓 在治南一百里云梯。元兵发其墓,父老相传,“钩联锁骨” ,人皆异之,复加土培焉。

包都统制使墓 ,在治北三十里,宋时建。明许副使墓 ,在治西一百一十里,陈村河南。

贴堂副使许汝骥葬于此。

屠侍郎墓 ,在治南十里鸡笼坞。太常卿赠刑部侍郎屠羲英葬此,赐葬祭。

泾县

吴王冢 在县西十里江村,俗谓“蛮王冢。” 淳熙初,因洪水见空穴,内有石柱石梁,或云汉吴王濞,然濞函首京师,不应葬此,唯楚王英尝坐罪废徙泾县,自杀。诏以诸侯礼葬于泾,意或即英。

《郡志》
又载改葬彭城未详孰是今化大溪空穴

[编辑]

亦乌有矣

三国吴陈邑令墓 在邑西南桃花潭之北,名焦。太元四年葬此。

鲁子敬墓 ,在茂林都。名肃。

戴王左公墓 名“匡政” ,在龙门乡松子岭,俗呼“游山。” 奉敕以九州军事营葬石兽。石碑见存《太平县》。

唐左公墓 在县西七十里龙门乡。邑人名“难当。” 隋末乱,率兵保境土。唐武德中归唐,封戴国公,进王爵。

胡学士墓 在县南碧山,名辉,唐天宝间隐此,与李白友善,白赠联云:“溪水流声,十里笙歌从地出;山峰拱秀,千年图画自天开。” 其子孙世守之。

宋麻丞相墓 在麻水侧。明万历间,里人胡氏卜葬,开土见碑,遂止。今胡氏世祀之。

刘文学墓 嘉祐中,邑士刘逸经明行修,乐道不仕,孙莘老器重之。

李参知墓 在广仁寺后。参知政事李回、翁仲华表,现存。

李佥判文富墓 ,在东保大石庵右。“翁仲” 现存。李元帅墓 ,在弦歌乡。元帅李诚。

陈偰公墓 在上汤家椒坑口,进士。

汤璲公墓 ,在县西一百一十里弦歌乡。将军墓 ,在东乡钓鱼台畔。

古望丞相墓 ,在长寿乡龙光潭南。

旌德县

蛮王冢 在新建水口,其上古冢累累,称曰蛮冢,山下田曰“野蛮千。” 考《史记》汉定越,越人数反复,武帝移之江淮之间。旌去江为近,或是时所迁之冢。

汉蒋诩墓 在石凫山下,兖州刺史。

“宋丞相坟 在石壁” “丞相吴潜冢。”

明郭建邦墓 侍郎

南陵县

宋徐𪟝墓 学士

董必墓 学士

孝子李经墓 在县西

明吴景墓 “忠臣敕葬。” 。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没有标点。标点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诗文断句 v2.1创建,并且经由维基文库用户编辑改善的。本站用户之编辑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发布。

欢迎各位持续修正标点,请勿复制与本站版权协议不兼容的标点创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