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2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二十九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二十九卷目錄

 鳳陽府部彙考三

  鳳陽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職方典第八百二十九卷

鳳陽府部彙考三[编辑]

鳳陽府山川考二水利附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鳳陽縣附郭。

「淮 居四瀆之一,去鳳陽僅七八里,東通泗水,西匯渦河。少折而南,則由壽州以至六安。合東西南三面計之,紆迴六七百里,其害有時溢,有時決,其利可以溉,可以灌,亦可以通漕。傍河數大鎮,莫不資水生息,民安而用阜。然為鳳邑之害者,上至蚌埠,下至西土壩而已。蚌埠迤西則屬懷遠,西土壩迤東則屬臨淮,鳳」 邑,當汛防者不過六、七十里。兩岸居民稠密,而長淮一衛,軍民雜處,尚稱繁庶。其間商艦漁舟,往來絡繹不絕。

臨淮縣

柘塘 在縣南七里

黃泥塘 在縣南四十里。

蒲塘 在縣東二十五里。

留甫塘 在縣南三十里。

上張塘 在縣東北七里。

下張塘 在縣東北七里。

曹塘 在縣東南二十里。

長安塘 在縣東三十里。

牛角塘 在縣東北二十里。

秦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

楊村塘 即「榆塘」 ,在縣西南二十里。

石塘 在縣南三十里

黃蓮塘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

化明塘 在縣東六十里。

駝山塘 在縣東十五里。

何塘 在縣南六十里

成功塘 在縣東四十里。

歲豐塘 在縣東四十里。

寶珍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

第四塘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石門塘 在縣東南三十五里。

小石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

石山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

徐塘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郝山塘 在縣東南六十里。

鹿塘 在縣南二十八里。

官塘 在縣南四十里

濠塘 在縣南三十里東濠村。

踏踏塘 在縣東南十里。

千人塘 在縣南五十里。唐乾封中修以溉田。千金塘 ,《淮南經》云:「濠水合流于此。」

劉佛塘 在縣南三十五里。

黃泥村塘 在縣南四十里。

黃家塘 在縣東南三十里。

石塘 在縣東二十里

荊條堰 ,在縣東南四十里。

顏家堰 在縣東北五里。

東西二壩 ,縣治逼近淮河,水恆為患,築東西二壩障之,積水溢輒壞。明成化十二年,太監廖貴會同撫按,調各州縣夫,并小操軍大加修築,約高丈餘。自後衛縣逐年加修,淮水泛溢,賴此捍禦。正德六年,復水,太監閻瑄會同司府修。至十二年夏,水高于壩尺餘,衝開北城湧水,官民房屋,傾倒過半。嘉靖十一年,又水「西壩一帶崩圮,知縣謝廷舉築。萬曆五年大水,知縣鄭之亮增築。至三十三年大水,東壩衝塌三十餘丈,西壩舟行壩上,知縣賈應龍捐俸修築,東壩完固,西壩一帶通行增築。至三十五年復築,視昔增高一丈,增闊四尺,保障之功,于是為大。邇來淮水逼侵城下,為患更甚。二壩皆不能禦,修而築之」 ,是在當事加意經營云。

小壩 在縣治聞賢門外。明成化中,知縣滑浩建,後因淮水衝倒。正德癸酉,知府李師儒委鄉老楊榮重修。九年復因水浸崩,知縣盛杲重修。嘉靖元年,同知李鳳重修。十三年縣復委鄉老楊榮重修。隆慶年間縣丞張璽重修。萬曆十五年,監生李典學捐資勸募重修。今屢被水浸多。

有傾陷行人苦之

堤 東西二壩,既當二面,然自城東北隅至濠梁驛一帶民居,近淮咫尺,實為切患。明萬曆二十五年,知縣陳民性,同鳳陽衛掌印指揮趙允昌申請院道創修石堤,未成陞任。至二十七年,知縣蕭如蕙力成前美,採石修築,計三百二十四丈,亙如長虹,居民恃以無恐。今淮水衝廢懷遠縣

沙溝 在縣西北十五里。水入渦河,在北窪者又入淝河。乙巳春,本縣命里保督溝邊人戶挑濬,使水有所歸。

蕭家溝 在縣西六里,流入渦河。

淮河 經縣之東。「昔大禹鑿荊、塗二山之峽,使淮出其間,水乃安流者即此。而渦河則繞其北,經縣東入淮渭之渦口,此水之大者也。其小者則有天河、洛河、淝河、清溝河、洱河、芡河、塌河諸小河,周旋瀠洄,其地窪下。淮漲則城內水深數尺,水退則城內井汲為艱。欲使澇不受水之害,而旱則受水之利,唯在疏匯之得」 其宜而已。郭陂塘 在縣東南二十里。

史陂塘 在縣西七十五里。

上盤塘 在縣東南五十里。

下盤塘 在縣東南四十里。

劉家塘 在縣東南五十里。

新官塘 在縣南五十里。

灌浸塘 在縣南三十里。

蔡城塘 在縣南九十里。

龍王壩 在縣南三十五里。受南山諸水,下通郭陂塘及天河。近年壩頹溝塞,一遇霖雨,則溝水散漫,塘無所受,旱澇不足恃也。萬曆甲辰,本縣知縣設處修築,委縣丞許武成督理其事。今則水《滮滮》北流入于塘矣。

柳溝 ,在縣西四十里。

賴漢溝 ,在縣西六十里。

常臨溝 ,在胡團,去縣四十里,流入黑河。蘆溝 ,在縣北七十里,流入天堰溝。

天堰溝 ,在縣北五十里。

長八郎溝 在縣北七十里,一水俱入清溝。季家溝  、石羊溝 ,俱在縣北六十里,流入淝河。

石羊溝 在荊山西麓。下防茨河之北溢也。塌河壩 ,在縣西十五里。

龍頭壩 在縣南七十里大橫山之陽。

木欒塘 在縣南四十里。受木欒泉,故名。洪家塘 在縣南五十里。

通津塘 在縣南四十五里。

壽春塘 在縣西南七十五里柳灘鋪南。柳陂塘 在大橫山南。

定遠縣

漢泉堰 儲漢泉水,在縣西五十里。

楚泉堰 儲楚泉水,在縣西六十里。

小石塘 在縣東五里

藕塘 在縣東六十里

官塘 在縣南二十里

赤塘 在縣南四十五里。

雙塘 在縣南六十里

劉塘 在縣西七里

清流塘 在縣西三十里。

喜羊塘 在縣北三十里。

盤塘 在縣北四十里

龍潭塘 在縣西北八十里。

洪塘 在縣東南四十里。

橫山塘 在縣東北七十里。

關塘 在縣西南四十里。

硯瓦塘 在縣西南六十里。

七百步塘 在縣東南七十里。

胡明塘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

懺塘 在縣西南七十里。

白塘   、新塘   、小堰塘 俱在縣東四十里。

孔塘   平觀塘 並在縣南三十里。桑塘   東塘 並在縣南四十里。

石塘   竹塘   、湖塘 俱在縣西二十五里。

長鳳塘  、古路塘  、高塘 俱在縣西六十里。

西陳塘  、北陳塘  、「猴塘。」

三塘   :陳子塘  、藕荷塘。

周真塘  、新塘 俱在縣西七十里。

白塔塘  、柳塘 俱在縣西九十里。

「管陂塘  」 、《七里塘  》《五里塘》。

案三陂塘 范塘 俱在縣西八十里。

寶塘   龍泉塘 俱在縣東南四十五里。秦塘   胡迤塘  濟明塘 俱在縣西南二十里。

刺塘   章塘   、柳𣵡塘 俱在縣西南九十里。

陶家壩 壩水遶文峰,歲久埂沒,水直出,邑人文漸衰。康熙二十六年,知縣曲震捐俸修築如初。縣南二里。

白羊壩 在縣南二十里。

沈家壩 在縣東南三十里。

藍家壩 在縣南三十里。

小陂壩 在縣東南五十里。

嗟虞壩 在縣南六十里。

百步潭壩 在縣東南七十里。

響水壩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

周浪陂壩 、郭家壩  、高皇壩 俱在縣南四十里。

洪塘壩  龍潭群澗壩 俱在縣東南四十里。

珍珠壩  、陳西壩 ,俱在縣東南六十里。沙壩   、夏壩 ,俱在縣西南六十里。夫子陂壩 、新壩 ,俱在縣西南五十里。夏乾陂  、蘆城陂 ,俱在縣東南六十里。城子陂 ,在縣西七十里。

遼西陂 ,在縣西北三十五里。

白蓮陂 在縣東南五十里。

藕蓮陂 在縣東南七十里。

古陂 南稍東,二十里。

周浪陂 在縣南四十里。

五河縣

雲頭壩 在縣治南門外,知縣蕭文明所築。廣三十五丈,袤三丈四尺。兩旁植槐柳千餘株,森然如雲,故名。

血海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漢高敗楚,血流成溝。

金線溝 :在縣治東界《大興集》中。

馬家溝 在縣西五里

大歷溝 ,在縣北三十里。

武家溝 在縣西南五里。

邵家溝 在縣西南三十二里。

蔣家溝 在縣南三里

張庵大溝 在縣南三十五里。

李家二溝 在縣南三十里。

蘇家溝 在縣西南四十里。

洪溝 在縣西南六十里洪塘湖東。

荀家溝 在縣西南十里。

黑魚溝 ,在縣西北十五里。

盛家套溝 在縣西南四十里。

臨澗溝 在縣北四十里上流莊南。

瓦子溝 在縣西南二十里。

盧家溝 在縣西十五里。

盆溝 ,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虹縣

徐和塘 在縣東南二十里井亭岡北。

《陸家溝》一道 。陸家溝至秦橋,高處有砂礫,須開深可過。自此有小河至草廟,荒莽無河跡。至收箭溝陡門橋入汴河,有水遶城。南至尤家廟,水道窄小,經石梁,凡有石三橫,皆可鑿。前至界溝皆大河。

渭橋入黃泥溝。一道 渭橋至荀家溝,轉馬家莊,經李高時各莊,入黃泥溝,至縣南去

渭橋入長直溝一道 「渭橋」 、由荀家溝至長直溝竟達五河、

渭橋入長直溝,由汴河至青洋一道 渭橋至長直溝橫入汴河,由關王廟、三里灣至城東出,經苦河頭、通河店、馬公店、順河集抵青洋至泗州。

耩溝 在縣北九里

搜箭溝 在縣東北二十里。

拖泥溝 在縣東三里

龍宿溝 在縣南二十里。

陡溝 在縣南九里

壽州

壽春舊渠 《晉食貨志》:「按,運道東至壽春,有舊渠,可不由淝。」

永樂渠 《唐·地理志》:「壽州安豐東北十里有永樂渠,溉高原田。廣德二年,宰相元載置。大曆十三年廢。」

淝水堰 《南史》「齊建元二年,後魏遣大將劉㫤攻壽陽,刺史垣崇祖欲治外城,堰淝水以自固。」

皆曰:「自有淝水,未嘗堰也。」 崇祖曰:「守墩築堰,是吾不諫之策。」 乃于城西北堰淝水,堰北築小城,周為深塹,使數千人守之。魏人蟻附攻小城,崇祖令決堰水。魏攻城之眾,漂墮塹中,魏師退走。《陳書》:吳明徹攻壽陽城,堰淝水以灌,城中死者什六七也。呂氏曰:齊垣崇祖守壽陽,欲堰淝水以自固。議者以自有淝水未嘗「堰難之,崇祖不顧,卒以取勝。」 梁武帝堰淮水以灌壽陽,浮山之役,功力浩大,且久視淝堰,不啻百倍。魏人謂終當自壞,竟如所料。在齊可堰,在渠不可堰,豈主客勢殊而攻守異便耶?愚謂非有主客攻守之異,水勢之大小,有可堰有不可堰耳。

大崇陂 《玉海》曰:「潁州下蔡西北百二十里有大崇陂,八十里有雞陂,六十里有黃陂,東北八十里有眉陂,皆廢于隋末,至唐復之,溉田數百頃。」 下蔡,今屬壽州。

芍陂 在安豐縣州南六十里。以水逕芍亭,積而為湖,故謂之「芍陂。」 舊屬期思縣,又謂之期思陂。與楊泉陂、大業陂並楚相孫叔敖所作。首受陂水,西自六安龍穴山,東自濠州橫石,東南自龍池山,其水胥注於陂上。「原設五門,後更開三十六門。今又作減水閘四座,水漲則開門以疏之,水消則閉門以蓄之,輪廣則三」 百餘里,支流分注,溉田四百餘頃,歲由豐稔,民用富饒。後自漢唐宋元,或修或廢,圖志靡一。至明永樂間,民人畢興祖奏,「蒙欽差戶部尚書鄺埜督夫二萬,修濬如故。」 正統以來,六安奸民輒將上源朱灰塘、李子灣中流築壩,掩為己私,以病鄰封。雖州司具冊,歲呈《冬官》,不過具文而已。成化癸卯,鄢陵魏璋巡按江北,慨然以興復為任,發官錢計銀一千餘兩,委指揮戈都董工,合州衛兵夫匠役重修門閘,縛侵陂者罪之。未幾代去,頑民董元等復占如故。成化丁未,知州劉概、指揮使戈都奏行勘問,二載未復。弘治己酉,同知董豫甫上任,首以「墾田均水為圖。尋復舉行,特蒙巡撫李昂檄下,指揮胡」 瑞偕六安指揮陳釗會勘,參考古典,指點田跡,眾皆輸服。朱灰塘壩五道開其三,李子灣壩四道開其二。案存各司。惜自是以後,典守日疏,法制日弛,頑民更增于前。嘉靖丁未,知州栗永祿條議「台泉清復故地」 ,復委判官俞世中、指揮劉印、經歷李協力襄治,修理門閘、強水等橋,視昔改觀諸要轄列埠置防,以嚴盜決,綜理周密。落成之日,御史路按臨會兵司許本府太守李冒暑躬詣皁口興工等處遍閱,莫不稱善,父老作頌,以為曠舉。修撰黃廷用有「記。」 嘉靖庚午,郡守甘來學以芍陂為豪強侵占,清查既嚴,修整尤密,塘下軍民利之。

皁口門 流至和尚橋十五里,入瓦埠河,五十餘里,抵東津渡。

井字門 流至凡陂塘及十字堰三十里。「利澤門 」 灌至皁口門二十里。

新開門 灌至楊家堰、去小河八里

存留門 灌至回回壩十里至小河。

流會門 灌至回回壩十餘里,與上二流同匯。朝賀門 灌至陡澗橋三十里。

土門 灌至石婆三十五里。

土字門 灌至蘇王壩五十里。

西首門 流至安基壩十八里。

陡門 灌至申家橋,抵州三十里。

三陡門 桑陂塘馬陂塘獨龍陂四十里,正陽門 灌至劉陂塘四十里。

大香門 所灌地。未詳。

「小香門 」 灌至酒劉橋十五里。

達子門 ,灌至板橋七里河十里。

黃沙門 ,灌至沿河二十里。

祝子上門 ,灌至板橋十五里。

祝子下門 ,灌至清河二十里。

沙澗門 ,灌至清河十八里。

水福上門 ,灌至清河十二里。

「水平下門 」 ,灌至清河十五里。

廟盤門 灌至清河十里。

《酒黃門 》灌至清河十里。

「土壩門 」 ,灌至清河十里。

深潭門 ,灌至清河八里。

清水門 灌至清河七里。

上雙門 灌至汪字壩十里。

「下雙門 」 灌至清河雙岡十里。

脫合門 灌至重佛寺十三里。

「上鴛鴦門 」 ,灌至晏家墩二十里。

下鴛鴦門 灌至魚鱗城陳家橋六十里,高門 灌至黃泥壩十里。

楊仙門 灌至沙溝十二里,今廢。

減水閘

逃夫陂塘 在東鄉,去城三十里。埂長一百八十丈,橫闊四十二丈,深五尺。水門二座,使民三戶放水流三道。

黃陂塘 在東鄉,去城五十里。埂長四百丈,橫闊四百二十六丈,深六尺。水門二座,使水軍民十一戶,放水流二道。

面羅陂塘 在東鄉,去城六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橫闊一百八十丈,深六尺。水門二座,使水軍民十一戶,放水流一道。

閆陽陂塘 在東鄉,去州六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橫闊一百九十八丈,深一丈,門一座,使水軍民十八戶,放水流三道。

船陂塘 在東鄉,去州七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橫闊九十丈,深五尺。水門二座,使水軍民十三戶,放水溝二道。

三觀陂塘 在東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闊百八十丈,深五尺。水門二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流一道。

桑陂塘 在東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一百丈,橫闊六十丈,深六尺。水門一座,使水民五戶放水溝一道。

石欄陂塘 在安豐,去州七十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闊三百六十丈,深八尺。水門一座,使水軍民八戶,放水溝三道。

罩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闊五百四十丈,深六尺。水門一座,使水民六戶放水流一道。

菜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闊三百六十八丈,深七尺。水門二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溝二道。

羅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面闊四百丈,深一丈三尺。水門五座,使水民十五戶,放水溝五道。

上石塘 ,在安豐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闊五百四十丈,深八尺。水門三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溝三道。

下石塘 ,在安豐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七百二十丈,闊七百二十丈,深一丈。水門二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溝三道。

張先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闊五百四十丈,深一丈二尺。水門二座,使水民四戶,放水溝三道。

蘆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三百三十丈,橫三百六十丈,深九尺。水門二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溝三道。

廣沿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一十里。埂長一百一十丈,橫五十丈,深五尺。水門四座,使水軍民五戶放水流一道。

朱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三十里,埂長九百丈,橫七百二十丈,深六尺。水門三座,使水軍民四戶,放水流三道。

荊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三十里。埂長一百八十丈,橫一百八十丈,深六尺,門二座,使水民五戶放水流三道。

茶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五十里。長一百八十丈,橫一百五十二丈,深六尺。水門二座,使水民五戶放水流三道。

龍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五十里。埂長七百二十丈,橫五百四十丈,深六尺。水門三座,使水軍民六戶,放水流三道。

紅陂塘 在安豐鄉,去州一百七十里。埂長一百六十丈,橫三百三十六丈,深五尺。水門一座,使水民四戶放水流一道。

阮羅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五百四十丈,橫七百二十丈。水門一座,使水軍民九戶放水流一道。

葛塘 在沿河鄉,去州一百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三百六十丈,深六尺,水門四座,使水民四戶放水流四道。

大橋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一百一十里。埂長一百一十丈,橫五十丈,深五尺。水門四座,使水民四戶放水流一道。

東林塘 在沿河鄉,去州一百五十里。埂長一百五十丈,橫一百丈,深五尺。水門三座,使水民六戶放水流一道。

皂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一百五十里。埂長一百八十丈,橫九十丈,深六尺。水門一座,使水民七戶放水流二道。

黃滸塘 ,在東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一千六百。

二十丈,橫五百四十丈,深一丈二尺,水門四座,使水民十戶,「放水溝四道」 ;

葛陂塘 在東鄉,去州十五里。埂長三百六十丈,橫一百八十丈,深四尺。水門四座,使水民五戶,放水溝二道。

城子陂塘 在東鄉,去州九十里。埂長二百四十丈,橫五百九十丈,深八尺。水門二座,使水民十戶放水流二道。

洪塘 在東鄉,去州五十里。埂長三十八丈,橫百四十尺,深五尺。水門二座,使水軍民八戶放水流二道。

紫蛇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七十里。埂長一百八十丈,橫三百丈,深六尺。水門一座,使水軍民六戶,放水溝二道。

撈魚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六十里。埂長三十六丈,橫七丈,深七尺。水門二座,使水民五戶,放水溝三道。

湛陂塘 在沿河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二百八十丈,橫一百四十丈,深四尺。水門二座,使水軍民二十一戶,放水流三道。

黃山塘 在蔡城鄉,去州六十里。

安基塘 在蔡城鄉,去州八十里。

銅柱塘 在蔡城鄉,去州六十里。

大陂塘 在蔡城鄉,去州七十里,埂長二十一丈,橫十八丈,深七尺。水門二座,使水民十三戶,放水溝三道。

蔡城塘 ,在蔡城鄉,去州八十里。埂「長一千八百丈,橫五百丈,深二丈,水門十三座,使水民一百六十戶放水流十道。」

馬陂塘 在州西南二十里。週圍十里,水門二座,使水民十五戶。

連二陂塘 在州西南十五里。

獨龍陂塘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週圍三十餘里。水門一座,使水軍民二十一戶。

下桑陂塘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唐制甚大。門八座,水軍一百戶,民十二戶。

上桑陂塘 在州西南五十里。週圍二十里,水門二座,使水軍民十七戶。

劉陂塘 在州西南六十里。水門三座,使水軍一百戶,民四戶。

樊陂塘 ,在州西南六十里。週圍二十里,水門一座,使水軍十五戶,民三戶。

霍丘縣

大業陂 ,在縣東北十五里。周二十餘里。隋時修以灌田,因名。

水門塘 在縣東北十里。週圍二十里,即孫叔敖所作「大業陂。」

胡陂塘 即「無溪塘。」

棗林塘 即《大官塘》。

「高塘   」 「龍陂塘  」 、「孤陂塘。」

「斜陂塘  」 「小官塘  上詹陂塘。」

下詹陂塘 關防塘

馬陂塘 週圍十里

板門連二塘 週圍十里,在縣南八十里。阿陂塘  、楊住塘  、蘆陂塘。

朱回塘  「洪陂塘  、大陂塘。」

柳陂塘  、豐陂塘  ,芒陂塘。

姑陂塘  、大北塘  、何家堰。

夏家堰  、龐家堰  、李家堰。

千功堰 即沙河

蒙城縣

鳳凰溝 在縣南一里

衣溝 ,在縣東南五十里。

濁溝 在縣城外

雉河溝 ,在縣西九十里。

馬廠溝 在縣東三里

謝家溝 在縣西三十里。

界溝 在縣南九十里

于家溝 ,在縣西三十里。

五里溝 在縣西

范家溝 在縣西五十里。

沙溝 ,在縣西十五里。

戚家溝 在縣西六十里。

橫溝 ,在縣西五十里。

葛家溝 在縣西八十里。

七里溝 在縣西北

俞家溝 在縣東北三里。

九里溝 在縣西北

湖溝  ,在縣東南七十里。

柳條溝 ,在縣西北六十里。

五瀆溝 ,在縣西北九十里。

紀家溝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拖鍬溝 在縣西二十三里。

蔣家溝 在縣西北三十里。

呂家溝 在縣西北五十里。

許家溝 在縣西北七十里。

五寶溝 ,在縣西北九十里。

泗州

謝家塘 :在城西北一百五十里。

高塘 :在城西一百里。

月塘 :在城北一百二十里。

張家塘 :在城西一百五十里。

東院莊塘 在城西北二十里。

西院莊塘 在城西北五十里。

王家塘 :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觀音塘 :在城西北三十里。

劉家塘 在城北九十里。

張家塘 :在城西北三十里。

孫家塘 :在城西北一百三十里。

陶家塘 :在城北九十里。

陳家塘 :在城西北一百二十里。

杜家塘 :在城西北三十里。

撞堡溝 ,在城西北五十里。夏潦通淮,冬涸。大沱溝 ,在城九十三里,水流入汴。

小沱溝 在城北十三里。水流入汴。

洗馬溝 在城北七十里。土人傳云:「徐偃王洗馬於此,故名。」 夏月水通安河。

黃岡溝 在城西二十里,又引湖水入淮。寇家溝 ,在城西五十里,通甓山湖水入淮。章家溝 ,在城西一里,沙湖水由此入淮。《盱眙縣》

護城堤 在縣西北沿淮河南岸。明萬曆五年,巡按御史餘姚邵陛所築。自翟家河起,至五塔山麓止,長七百二十丈,高一丈,闊八尺,勒石于凹面,曰「邵公堤。」 萬曆二十一年,巡按曹重修,今漸圮。

三壩 在縣西北,今廢。昔時三壩人民最椆,今多半在河身,不可辨也。舊說:中壩即今蛤蜊壩,又下壩名「望金橋。」

澗溝壩 霧澗中石壩,長數丈,闊則半之,高一丈,築之最堅,其上可以亭欄供眺望。此壩蓋埂一壑之驟潦,恐其衝蝕民居,實佳績也。

天長縣

石梁堰 ,按《通志》,在天長縣。《唐六典》「天長有石梁堰,源出滁州」

金溝 在縣東北。乃汴河經金溝集以達于邗溝,隋煬帝鑿,今皆湮沒。

馬塘 在縣東三十里

萬安塘 在縣東南二十五里。

高脊塘 在縣東三十里。

周塘 去縣三十里

福勝塘 在縣南三十里。

田家莊塘 在縣西二十里。

汊澗塘 去縣四十五里。

戚家塘 在縣西北四十五里。

丁塘 在縣北四里

榆林塘 ,去縣二十五里。

富家莊塘 去縣三十五里。

清塘 去縣四十里

三十六陂 按《東都事略》載,蔣之奇遷淮南路轉運副使,歲饑,募民興水利以食流冗,溉田九千餘頃。如揚之天長三十六陂,與宿之臨渙橫斜三溝,其大者也。

樂樂堤 在縣北十里。舊《志》稱煬帝遊邗溝西下,至此宴樂而名。今呼「鴈落墩」 云。

邵公堤 西城外堤,邵時敏所築也,往來便之,呼「邵公堤。」 堤為二橋,亦呼「邵公橋」 云。

放生池 ,江映鯤所置也。舊雖有堤,而時雨漲溢,往來者猶病涉焉。江增高倍薄,沿堤植桃柳數百株,春時爛如錦綺。復因沼為池,築亭其上,顏曰:「觀生。」 蓋觀乎鶴天魚渚之各遂其生也。夫以疲邑而當金陵、淮揚之衝,供車賦馬,歲無虛日,而能以仁民之餘育及物類,其視彼習家池之山公倒載者,為何如哉!

救生堤 在東門城外。明崇禎五年,胡尉申龍所築。先是洪水泛漲,人多胥溺,堤一築而來往無虞,名曰「救生堤。」

宿州

牌湖堤 在州東北九里,可灌田五百餘頃。南運糧溝 在南門外,夏月水漲,通澮河,冬涸。北運糧溝 在北門外,夏月水漲,通小河,冬涸。馬溝 ,在州之南。

稿溝 在州東南

桃溝   、馬橦溝  、二溝 在州東南。瞿溝 在州西北,為相城鄉。

蒿溝 在州東

靈璧縣

山溝 在縣北三十里,注湖水,由此流入小河。漁溝 ,在縣北七十里沬溝,湖水由此南流入小河。

潁州

盆陂 在州南。障谷水溉田,水滿陂,望之如盆。焦陂 ,在州南四十里,一名「椒陂。」 永徽中,刺史柳寶積修,即此。

清陂 ,在州南一百五十里。東坡守潁,嘗修之。雙陂 ,在州南七十里。

土陂 ,在州南八十里。

安舟塘 在州南一百里。

黃丘港 :在州南五十里。

龍封溝 在州東三十五里。引張家湖水南入潁河。

白龍溝 ,在城外西北隅,繞故學宮之北。「清溝 」 ,在州南鄉百里。

金溝 ,在北鄉嶽廟,去城一百二十里。積畝澮之,水通入茨河。

母豬港 在州北八十里淝河之南。自西而東,幾四十里。首三塔尾、小橋溝港,南北大陂,畝澮之水悉集。東連淝河,泛則通舟。

白魚港 在州北九十里。母豬北溝洫之水積流為大渠,通淝河。故白魚自海濱沿淮入淝,至此溝而止。色白味甘,人常得之,用意取則不得。紫壩溝 在北鄉龍德寺坡南,引坡水灌母豬港,其西又與皂溝通水入淝河。

小橋溝 在州北九十里。淝河迤西,坡水積澮,泛溢如河。北引轍溝之水,並入淝河。溝西南即三叉溝,亦通于淝河。

五名溝 在州北三十里。溝以伍子胥宅近,故得名。相傳伍奢為太子建相日,開此溝以洩淹水,至今西北猶賴此溝得免水患。目母豬港南直流七十里,無少曲折。至入舊黃河處,地勢益低,自上注下,幾數仞,聲如擂鼓,又名「響鼓溝」 云。蔡村溝 在州西三十里,引柳河以南陂水,通入潁河。隔河有寅溝,引義塘東南之水,亦通潁河。

雙溝 在州西鄉小汝河北首。「自沈丘河八里灣而東,雙溝並馳一百餘里,尾達柳河,中間過小汝河、黃溝、基字溝,溝南有黃溝、陳家溝、浪溝、大蟲溝、皂溝水,俱入潁河。」

汴家溝 在沈丘,小汝河南,積流至樂莊。坡水北流破丘之水入潁河。

九里溝 在沈丘之東。水自范家湖出,過定鄉董家莊,遶徐家莊入潁河。

版腸溝 在州西南一百四十里。積清陂塘北之水,通之谷河。近東十里外又有葦溝,土陂以西水亦通谷河。

五汊溝 在州西南一百六十里艾亭北。有泉,流入老堰灣,會汝河,兩岸溉田二十餘頃。海家溝 ,在州南七十里,東流為桃子河,又東與採溝合,過分水廟,南流入谷河,北流入大潤河。

站溝 在州東五十五里楊灣村水入潁河。乾溝 ,在州西北四十五里。舊傳楚平王狩于州來,次于潁尾,次于乾溪,即其地。俗呼「乾溝。」 《潁上縣》。

周家塘 在縣西北十二里。元周總管家于此,故名。

大溝 在縣西附郭二里許,枕沙河西岸。王愛溝 在縣北十里甘羅鄉,陽臺長林水注于此。溝西出沙河,居民王愛世居溝側,故名。茅城溝 在縣東北,受田間水,合而成溝,東流復折而南,注長林湖。

西柳溝  東柳溝 水自潁川南東流入縣境之西,經淮潤鄉、柳潤鄉、柳河村、柳谷溪,又東南至廟臺,實一水也。

黃溝 ,其源未詳。自州流經縣治西北三十里淮潤鄉,又東入潁水。

十字溝 本黃溝支流之水,末流過柳溝。灰溝 ,在縣東四十里,甘羅鄉。

涿溝 在縣東南六十里正陽鄉。上流接灰溝,下流達沙河。

金溝 在縣東北界六十里,出渦口入于淮。秋家溝 在縣東南七十里正陽鄉,秋僉事家于此。

太和縣

郭城陂 在縣東十里

板橋陂 在縣東北八十里。

母豬港 :在縣東三十五里。自埜林溝西洩茨河。

稅子鋪口閘

坯灘溜口閘

朱家口閘

貊家口閘

白洋湖口閘 以上閘劉令修。

五道溝 在縣西南十里,上通沙河。「古者方里之地,則有四尺之溝,十里之成,則有八尺之洫」 ,以導水利農也。「太河地多湖窪,旬雨則四望淼茫,皆溝洫湮汙之故。」 明知縣劉玠疏溝一十五道,曹司牧疏溝四十五道,相地之宜,引水歸壑,大利耕種。今舊跡猶存。

斤溝 ,在縣北六十里。形如「斤」 字,故名。亦通于茨河。

吳漕溝 在縣東北八十里。北通明水,轉入淝河,南通宋塘河。

大澗溝 在縣東北五十里,通淝河。

流鴈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北通八丈,南通坯灘,入沙河。

十里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南通沙河。

貊家溝 在縣西二里,通沙河。

界溝 在縣西北六十里,通沙河。

獨龍溝 在縣西北二十里,通沙河。

雙泉溝 ,在縣北三十里,通谷河。

港溝 在縣北四十里,東通谷河。

埜林溝 在縣東二十里,通茨河。

長世溝 在縣西北三十里。東通茨河。

蒲溝 ,在縣北八十里。亦通茨河。

皂溝 ,在縣北八十里。亦通茨河。

洪思溝 ,長二十里,洩潁楊水入谷河。

李明溝 ,長六里,洩蜘蛛湖等水,正西流入茨河。

古蓮花溝 ,長二十里,東南入茨河。

古大通溝 ,長七里,洩周家窪等水,東南入茨河。

「古張祥溝 」 ,長六里,洩蜘蛛水,東入茨河。「古箭溝 」 ,長五里,洩魚鱗河等水,東流入茨河。「古琉璃溝 」 ,長四里,洩蜘蛛等水,東北入茨河。「古白洋溝 」 ,長七里,洩牛家坡等水,東南入茨河。

古張七溝 ,長七里,洩牛家坡水,西南入茨河。「古小青溝 」 ,長七里,同張七溝洩入。

古大青溝 ,長八里,洩竹園等水。西南入茨河古紅溝 ,長三里,洩良善坡等水。西南入茨河古時家溝 ,長八里,洩濫柴等水。正西入茨河古魚鱗溝 ,長五里,亦洩濫柴等水。西入茨河古柳溝 ,長二十里,洩柳湖南奇遇橋,入黃河「古齊家溝 」 ,長十里,洩三白洋湖。東流入黃河萬福溝 ,長十里,洩三聶家等水。正南入黃河永濟溝 ,長八里,洩劉家坡等水,北入黃河。「古吳家溝 ,長十里,洩三聶家等水」 ,西南流坯灘溜口入黃河。

「古斜溝 」 ,長七里,洩下聶等水,西南入黃河。「古蒼溝 」 ,長八里,洩蔡家廟等水,西南坯灘入黃河。

古南北獨龍溝 ,南長十二里,洩中聶等水,北長十五里,洩上聶等水,西南流萬福溝,俱入黃河。

古蒼河 ,長二十里,從八丈河源頭中穿十字,東南經三聶湖,由萬福溝入黃河。

「古百尺溝 」 ,長二十里,洩聶家湖等水,北入唐河。

「古南八丈河 」 ,長二十里,洩張桂橋等水,東入谷河。

古南港溝 ,長三十里,洩黑虎廟等水,東入谷河。

古北港溝 ,長四十里,洩胡家集等水,東南入谷河。

「古北柳溝 」 ,長七里,洩東港等水,東入谷河。「古箭溝 」 ,長六里,洩西港等水,東流向北港入谷河。

古文昌溝 ,長十里,洩龍泉等水,入八丈河。「古前溝 」 ,長十六里,洩魚鱗等水,東南入茨河。「古後溝 」 ,長二十里,同前入茨河。

古西魚鱗溝 ,長十五里,同前後溝入茨河。「古舊溝 」 ,長二十里,洩洪水諸水,西南入茨河。古穆家溝 ,長十里,洩臥龍岡等水,西南入茨。

古南北蘆草溝 ,南長八里,洩安豐等水;西南入宋塘河,北長五里,洩蘆草等水;西南入茨河,「古南北皂溝 ,南十三里,洩臥龍等水;東南入宋塘河,北長七里,洩張家窪等水」 ;東南入茨河,「古脂溝 ,長十七里,洩張家窪等水,入宋塘河」 ,「古宋溝 」 ,長四里,洩楊家窪等水;東南入淝河,「古淝水溝 ,長六里,洩淝水。正東入淝河」 ,「古齊王溝 ,長三里,洩北原、馬場等水,東南入茨河。

古柘溝 ,長八里,洩柘樹等水,東南入茨河。以上曹令修以古名者,舊溝也。無「古」 字者,乃新溝。用過民田,已給價豁差。

亳州

大橋陂 在城父東三十五里。

拄杖溝 北流過北十字河,起自太清宮「《老子》拄杖晝」 處,故名。

瓦莊溝 在城南五十里,北流入十字河。「雙溝 」 ,在十字河南三十里,南流入淝河。「無槽溝 」 ,在雙溝南三十里,流入淝河。

東十九里溝 水東入渦。

西九里溝 在州西北,流入溝。

九里溝 在城西北流入泗河。

麥鞂溝 在州南十二里。東流入渦。

龍鳳溝  、莎溝 俱在城父東,東流入渦。黃練溝 ,在州東南二十五里,東流入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