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7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七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七十五卷目錄

 九江府部彙考三

  九江府學校考

  九江府賦役考

  九江府風俗考

  九江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八百七十五卷

九江府部彙考三

[编辑]

九江府學校考書院社學附 府志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九江府儒學 在郡城西南隅半里許,面蓮花池。宋開禧間,知軍事余崇龜置。元因之,尋燬於兵。明洪武元年,知府龔琬仍舊址重建殿廡。越六年,同知鄭暉拓而增之。堂齋、櫺星、戟門、泮池、師生廨舍、庖湢、庾庫各有所。後圮。成化六年,知府蘇致中建殿,廡門宇,鑿池豎坊,廣射圃;又建靖忠書院於學之左,以祀晉陶靖節、唐狄梁公。成化九年,知府謝峻謂:「士不以窮達得失為計,而疾名之不稱。今選於禮部者,皆刻石樹國學,若府州縣學宮題名石,則有司事也。」 乃樹鄉貢進士題名石於明倫堂之西北隅。學東舊有文昌祠,僉事陳騏毀其像,更塑周濂溪先生像於其中,今廢。成化二十三年,知府趙祺、童湖修之,增塑儀像,飭冕服,改射圃於學之東。越十一年,戶部主事鄭汝美榷舟湓江。初置樂器,教授史智以弟子贄市義田三十一畝,入其租為公費。學制:「大成殿居學之南,兩廡翼之,前環戟門。戟門之前為泮池,又前為櫺星門,右為青雲樓。大門則接櫺星門之右。中小門東廡北角。大成殿後為明倫堂,旁翼」 四齋。堂左會饌堂,翼以生舍二十楹。舍外為經書庫,堂後為尊經閣,北教授廨。東齋後訓導廨一,西齋為訓導廨三。廨前宰牲房暨池。學外東西隅為射圃。圃有觀德亭,亭前有門,圍以垣,廣四十五步,袤倍圃,久廢。前有蓮花池及屏牆一樹,廣數十丈。舊為射圃廳地,後為居民所侵。崇禎六年,教授金壇于樹勳清復捐資樹屏,批鑿蓮池。乙酉,學燬於兵,惟殿及兩廡戟門存。

皇清順治十三年,知府王孫章重修。康熙十一年知

府江殷道捐俸鼎建明倫堂、尊經閣及「啟聖」 、名宦、「鄉賢」 三祠,并修聖殿,煥然一新。

小學 在府東半里許。明嘉靖九年,知府馮紀建,南向。後改為「曾子祠。」

《禮號》「社學 」 在府治南通衢。

樂號社學 在西門外潯陽驛右,即「琵琶亭」 故址。戶部主事白金建,給田以贍其師。

小學十二所 明萬曆癸丑年,巡道葛寅亮建,今廢。

德化縣儒學 舊在府治南。宋慶曆間,置於縣治東南鄂王池右。崇寧間,知縣楊春遷今所。元至正間,江州總管趙瓛再建,又即學東地為司馬溫公祠,壬辰兵燬。明洪武初,知縣陶遂即舊基建。越十二年,知縣楊𤣱增修學門,東向。正統間,知縣馬璁改南向。景泰二年,戶部主事李藩復移學門於東,而擴其基。甲寅重修,徙學門復南向,即舊門址遷司馬溫公祠於上。明年,戶部主事白金大新宮牆。正德癸酉,提學副使李夢陽命知縣王永增修,議遷於前數百步,阻於兵。嘉靖元年,鬻學後地以充工費,命知府王念徙建,又易民居,鑿外泮池。七年,知府馮會因兩廡地基卑濕,戟門、櫺星圮壞,泮池淤塞,乃出帑羡《聿新諸制。後又於櫺星門右建大魁樓,今燬。

文廟明倫堂,制如郡。堂之東西,為「進德」 、「修業」 二齋。

堂後為尊經閣,為教諭廨。進德齋之東角為中門,其西為二訓導廨。乙酉兩廡齋室燬於兵,殿亦傾圮。

皇清順治十六年,推官胡宗虞重修。

景星書院 在郡治東。唐李渤隱廬山,元和初,以右拾遺召,不拜。韓愈遺之書,有「朝廷士類,引領東望,若景星鳳凰,先睹為快」 之語。渤,長慶中剌江州,建書院,人故名之曰「景星。」 元末兵燬,今東嶽廟是其故址。

濂溪書院 其一在郡城南十里。宋周先生惇頤過潯陽,愛廬山之勝,因麓有溪,取故里之號,名其溪曰「濂溪」 ,築書堂於上。淳熙丙申,知軍州事潘慈明增築焉。明正統初,御史徐傑、項璁、副使焦宏、陳玠仍遺址重建。提學副使邵寶奏著祀典。嘉靖丁酉,戶部主事祖琚礱石刻《太極圖》。

說樹之寢。副使謝迪、同知姜輅盡易傾腐而新之。濬蓮花池於前,方五畝許。弘治間,戶部主事鄭汝美建廊舍,塑二人像於中。嘉靖初,戶部主事鄒輗即堂東隙地構號舍,以便生徒肄業,歲久多圮。萬曆癸丑,葛寅亮重葺,今亦頹廢。其一在城豐儲坊,都察院左。嘉靖間,兵部陳洪濛建。祠計四重,頭門一、二門無極堂「及像。堂上濂溪先生,兩旁程伊川、程明道先生。左旁書室五重,右旁四重,諸生肄業其中後空地袤長十丈餘,蓮花池一。」 今院鄰鎮府,因偪近為兵丁假居匡廬。陽明書院 在郡城南三里許,兵備葛寅亮建。為像堂,左為講堂,右為習堂。學屋左右凡二十重,司香、典器二所。儀門、大門二重。初,寅亮置學田一百七十畝,後推官姚士豸增置一十五畝,兵備陸夢龍又置六十二畝,以供諸生,坐落南昌西寨。

皇清順治十六年,推官胡宗虞重修。

靖忠書院 在崇儒坊蓮花池南。明成化五年知府蘇致中建,祀陶、狄二公。彭澤亦有之。嘉靖間,戶部主事鄒輗即堂東隙地構號舍,以便生徒肄業。後改為「名宦鄉賢祠」 ,移書院豐儲坊。肄武書院 在府治東九江衛門內東南隅。明嘉靖六年,兵備何棐以武弁子弟無教,乃創正廳,旁翼兩廊。前為大門,計楹三十餘。中甃甬路,圍以石垣,命學官一人領其教習《武經》六藝焉。今廢。

外縣

德安縣儒學 舊創於學之東北,隔溪流半里許。宋治平間,知縣張伯樂徙於縣治東南一里。崇寧間,知縣周池隘其處,以智惠院易之。建炎中,兵燬。紹興改元,吳廣問修之。淳熙八年,圮於水,知縣劉允迪重修。元因之。壬辰,為陳友諒兵廢。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仍舊址創殿廡、堂齋、門庫。天順間,水圮,遷入縣治之內。嘉靖壬午,知縣梁一桂廣泮池,甃以石。教諭章琥於學之東,自構講堂、生舍凡一十七楹,以石垣之,復作《觀我亭》於堂後。六年,知縣李萱復葺治之。十九年,風雷傾折,縣令姚繼律用射圃易民地以建。萬曆五年,知縣劉鍾以形家言,改東向。萬曆九年,知縣張延熙遷於河東。二十八年,知縣祝彥捐俸造「教官三齋。」

皇清初,廟齋盡圮。康熙七年,知縣張瑛重建之。凡廟:

廡、啟聖祠、明倫堂、尊經閣,無不畢備。

先師廟東西廡:戟門、櫺星門、泮池、明倫堂尚缺兩。

齋左曰《博文》,右曰《約禮》。敬一亭在大成殿之西。祭器庫在明倫堂之東。經籍庫在明倫堂之西。儒學門在櫺星門之東。土地祠凡三間,在明倫堂之西。號舍二重各三間,俱明倫堂之西。射圃在號舍之右。

李渤書院 在敷陽上鄉史君仙塢,去縣四十里,為士人讀書處,今廢。

義門書院 在敷陽下鄉,去縣治西北六十里東林山下。唐義門陳袞即居左建之,聚書千卷以資學者,子弟弱冠皆令就學。

河東書院 在河東一里,即宋崇寧所遷儒學舊基,後為民占。嘉靖十年,生員胡光時等具呈當道,復為學地。二十六年,知縣蔡元偉建中堂五間,東西號舍共十間,改立「河東書院。」

社學 在縣東十步許。久廢為關廟址。明嘉靖六年,知縣李萱改為「養正社學,重建門堂。」 瑞昌縣儒學 ,在縣治西。宋慶曆間建於瀼溪之旁。嘉泰三年,知縣洪均偲遷今所。元因之。末年兵燹,明洪武四年,知縣黃顏仍舊址創建。弘治十六年,以舊學臨市,改於縣治右後百步。正德二年,知縣黃源大鑿泮池,飭垣牆,甃階級。嘉靖癸未,僉事林大輅即學東南隅為尊經閣,其明倫堂在大成殿東,為教諭、訓導廨,又東北為射圃。餘制同前。乙酉兵燬。

皇清順治十五年,縣令李芳春卜新基重建。十八年

劉景皋復創「明倫堂」 、「啟聖祠。」

瀼溪書院 在縣新河之南。明萬曆壬寅,知縣陳鼎相議遷未果。訓導葉濟英募資建置書院,周圍買地四畝,有《碑記》。

社學 在縣治東。明正德間重建。

湖口縣儒學 在縣治北。宋建於下鐘山之旁。元末仍舊址,尋為陳友諒兵燬。明洪武初,知縣郝密徙今所,即真如寺故址。正德十五年,知縣章元梅闢後山地以廣之,厥功未竣,知縣傅雲繼之,乃成。嘉靖二十六年,巡按傅鳳翔闢賢路。三十八年,知縣沈銘建石坊。崇禎元年,署縣事推官唐啟太重修。

皇清順治三年,兵燬。康熙二年,《喬缽鼎》建正殿。七年

知縣范之煥建「明倫堂。」

文廟堂廡制同德化。戟門之東為「鄉賢祠」 ,「西」 為名。

宦祠廡後為司教者廨,齋後各號樓二十楹,有舍二十楹,以「廣業。」

成德書院 在成德嶺,即宋儒學舊址。明嘉靖末,署縣同知吳淞建。邑人侍御張科增號舍二所,主事段孟賢等亦捐貲以襄厥成。後年久傾圮,崇禎十年,知縣陳文德鼎建。正廳三楹,號房四十餘間。今存十餘間。

聯雲書院 在僧官巷,即「小學」 舊址。萬曆五年,知縣陳啟明改建。後圮為民居所侵。崇禎十年,知縣陳文德復之,建正廳三楹,左右號舍四十間。後燬。

射圃書院 即射圃亭址。明嘉靖三十七年,知縣沈詔重建「觀德亭」 於上,兩旁翼以號舍二十楹,以為庠生肄業之所。後圯。崇禎十年,知縣陳文德鼎建大堂三楹,左右學舍四十餘間。

皇清順治間,圮「三處書院」鄉紳葉初春共捐銀百兩。

修助選貢吳孩存督造

社學《一、二》一圖在縣治左,二圖在縣治右。明天順六年,提學僉事李齡「命知縣張績建,後廢。嘉靖十年,知縣黃傑立小學於縣治南,後改為遞運所。三十九年,知縣沈治改立於湖口鎮巡檢司。」 有學田,有塘,在蘆兒壟、石塘灣、江家橋、楊家堝、江家觜。

彭澤縣儒學 ,「宋慶曆間,設於崇儒坊,去縣南半里許。元因之。至元四年,縣尹王國輔大為營治,為兵燹廢。明洪武初,知縣黃安泰仍舊基創造殿廡堂齋。成化乙巳,知縣凌杞購民地,拓而新之。」 癸亥,都御史林俊、提學副使邵寶從諸生請,檄知縣王琦改遷今鳳凰山下讀書巖前。正德末,逆濠兵燹,僅存大成殿,知縣曾棠復之。萬曆四年,雷時敏改拓。既復圮,教諭曠用賢與同寮各捐本年俸,諸生各捐本年優免,再新之。當事助以贖鍰,曠謝不受。舊制略與瑞昌同。而大成殿則東向。殿之南為明倫堂,又南為稽古亭。按《舊志》,即讀書巖前亭也。學門右為教諭廨而訓導廨,列於櫺星門之左。射圃建於洪武間,仍在舊學基右,氣概宏敞。後兵燬。

皇清順治十二年,知縣董襄重建。

靖忠書院 在縣北觀音巖後。元至正四年,縣尹王國輔建,以祀陶靖節、狄梁公;復增祀趙昂發,號「三賢祠。」 久頹《圮號》房遺址為豪家所併。邑人王演疇重價贖復號房。門廡煥然一新,始恢弘如制矣。

社學 舊有五所,一在縣治吏舍南。明成化元年,知縣常完建,因火燬。嘉靖己丑,知縣柯廷奉勘合建立小學,闢址於南城門內右畔,今已鞫為民居。建安、五柳、太平、新興四鄉,各建一所,今俱廢。

九江府賦役考        府志

[编辑]

府總

實在人丁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丁,食鹽課二千九百九十五口,共實徵銀五千八百九十六兩九錢二分九釐一毫。

《實在成熟》田七千三百六十九頃一十三畝七分六釐二毫。

地、三千九百四十八頃三十一畝一分二釐五絲;

山九百五十七頃三十二畝五分七釐六毫,塘四百二十四頃三十二畝四分四釐九毫,房屋六千六百一十八間,共實徵銀六萬八千一百二十七兩七錢二分八釐七毫八絲五微六纖。

實徵米四千四百一十一石二斗三合九勺五抄。

德化縣

原額、官民田一千四百二十頃二十六畝四分二釐六毫

地一千五十六頃八十畝九釐;

山七十一頃七十六畝六分七釐六毫;

塘四十七頃七十三畝三分四釐六毫。

房屋四千六百一十八間。

內除水衝崩江田、池塘五十五頃九十畝五分三釐,新陞田四十一畝五分三釐二毫,地一頃八畝九分一絲,山六十三畝一釐。

《現在》成熟田一千四百一十三頃九釐八毫。

地一千九頃七十一畝六分三釐;

山七十二頃三十九畝六分八釐六毫;

塘四十七頃六十八畝四釐六毫。

房屋四千六百一十八間,每畝科徵不一,共編《折色》銀一萬一千九百八十六兩四錢一分七釐四毫九絲三忽六微。實徵本色米六百五十二石四斗二升三勺一抄。

原額人丁五千五百八十四丁,婦女二千九百九十五口。內優免紳衿本身四百五十有四丁,每丁口徵銀不一,共編銀一千五百四十四兩九錢三分二釐八毫。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三百三丁,增銀九十四兩五錢七分五釐。每丁徵銀一錢七分八釐一毫零。又奉不准紳衿優免并加增匠班及折色物料時價,共銀六百五十一兩七錢八分二絲四忽三微五纖。遇閏匠班加正腳銀一兩四錢七分四釐二毫。《丁地》二則,共徵折色銀一萬四千二百七十七兩六錢二分六釐一毫一絲九忽七微五纖。遇閏加銀六百一十七兩五錢七分五毫。實徵本色米六百五十二石四斗二升三勺一抄。德安縣:

原額、官民田一千一百一十四頃一十五畝九分七釐

地三百二十三頃七十九畝七分;

山二百五十頃三十六畝;

塘六十九頃三十五畝七分四釐;

內除虧折塘一十畝八分二釐,新陞田三畝二分,地一十畝一分九釐,山五十三畝

現在成熟田一千一百一十四頃一十九畝一分七釐。

地三百二十三頃八十九畝八分九釐;

山二百五十頃八十九畝;

塘六十九頃二十四畝九分二釐,每畝科徵不一,共編《折色》銀一萬二千五百二十三兩二分二釐二毫四絲九忽九微九纖。實本色米七百二十六石九斗八升八合六勺八抄。

原額人丁三千二百七十七丁,內優免紳衿本身三百二十二丁,每丁徵銀不一,共編銀八百九十八兩七錢八分六釐六毫。《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三百六十丁,增銀一百五兩五錢六分八釐四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并加增匠班及折色料時價,共銀二百九十四兩六錢九分七釐八毫七絲九忽五微五纖。遇閏匠班加正腳銀六錢八分四毫。

《丁地》二則,共徵折色銀一萬三千八百二十二兩七分五釐一毫二絲九忽五微四纖。遇閏加銀四百四十兩九錢七分五釐九毫。實徵本色米七百二十六石九斗八升八合六勺八抄。瑞昌縣:

原額現在官民田一千九頃一十七畝六分一釐。

地六百三十二頃二十六畝八分九釐六毫;山一百九十二頃五十三畝一分四釐;

塘三十七頃二畝三毫,每畝科徵不一,共編折色銀九千七百七十六兩九錢六分五釐七毫一絲八微三纖。實徵本色米六百五十三石七斗五合七勺六抄。

現在人丁四千七百二十二丁,內紳衿優免本身二百三十二丁,每丁徵銀不一,共編銀九百七十一兩三錢七分四釐四毫。《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一百一十丁,增銀二十四兩六錢三分一毫。又於康熙五十二年編審,新收人丁二十三丁,增銀五兩一錢四分九釐九毫三絲。又奉不准紳衿優免及加增匠班改折物料時價,共銀三百五十五兩三錢九釐七毫八絲九忽八微八纖。遇閏,匠班加正腳銀一兩一錢七分一釐八毫。

《丁地》二則,共徵折色銀一萬一千一百三十三兩四錢二分九釐九毫三絲七微一纖。遇閏加銀一百一十兩三錢二釐五毫。實徵本色米六百五十三石七斗五合七勺六抄。

湖口縣

原額現在官民田一千九百七十三頃五十三畝一分二釐四毫。

地三百八十六頃九十一畝三分;

山二百四十九頃九十三畝七分;

塘一百七十八頃一十三畝,每畝科徵不一,共編《折色》銀一萬七千八十五兩九錢八分二釐三毫四絲五忽五微四纖。實徵本色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二斗二升二合四抄。

現在人丁五千六百五十六丁,內《紳衿優免》本

身四百五丁,每丁徵銀不一,共徵銀九百九十一兩二錢。《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一百二十丁,增銀二十二兩七錢九分七釐六毫;又於康熙五十二年編審,新收人丁五十二丁,增銀九兩八錢七分八釐九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及加增匠班改折物料時價,共銀四百五兩四錢八分二釐三毫三絲一微一纖。遇閏匠班加正腳銀二兩一錢九分二釐四毫。

《丁地》二則,共徵折色銀一萬八千五百一十五兩四錢七釐七毫七絲五忽六微五纖。遇閏加銀三百四十二兩六錢九分九釐九毫。實徵本色米一千一百六十六石二斗八升二勺四抄。《彭澤縣》:

原額現在官民田一千八百五十九頃二十三畝七分六釐。

地、一千五百八十九頃六十一畝七分一釐七毫;

山一百九十一頃五十七畝五釐;

塘九十二頃二十四畝四分八釐。每畝科徵不一,共編折色銀一萬六千七百九十一兩四錢三分六釐四毫三絲九忽六微七纖,實徵本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一石八斗八合九勺六抄。現在人丁七千八百九十五丁,內紳衿優免本身三百九十八丁,每丁徵銀不一,共編銀一千一百七十兩六錢二分三毫。訂正《賦役全書》之後,清出人丁二百四十丁,增銀三十七兩六分一釐二毫。又於康熙五十二年編審,新收人丁九十四丁,增銀一十四兩五錢一分五釐七毫;又奉不准紳衿優免及加增匠班折色物料時價,共銀二百八十五兩八錢四分九釐四毫六絲八忽三微九纖。遇閏,匠班加正腳銀二兩六錢八釐二毫。

《丁地》二則,共徵折色銀一萬八千二百九十九兩四錢八分三釐一毫八忽六纖。遇閏加銀二百七十三兩二錢九分四釐二毫。實徵本色米一千二百一十一石八斗八合九勺六抄。

九江府風俗考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

《舊志》,「土瘠民貧,山高氣清,習知武事。廬山自陶謝來,儒風綿綿,高人賢士,蟬聯不絕。人性堅貞,尚氣概,其君子知恥而少事干謁,其小人聽命而不通請求,俗固好爭而聽和則止。民雖守分而抗法亦多,輸納趨時。婚婣禮制,服用素樸,故舊相周恤,《詩》《書》闤闠,里社藹然。山林之民力鎡基川澤之民業網罟市廛之民」 居貿易,三時效勤,冬舉百務,婚重親迎,喪厭浮屠,祭知時舉,教就外傅,此雅俗之大都也。乃若險健刁訟,使氣恃勢,崇巫信禳,湎飲狎衺,間亦有之。俗少育女,寡偶多爭,博塞如流,踰垣挈篋,時見告於江湖之間。瑞昌、德安,錯壤柯陳,實藪逋逃。彭湖南界都昌,東扺東流,宿望為暴,尤多憎主,格捕鱘魚嘴,其淵叢也,故云。「德化樸」 ,瑞昌悍,德安訐。湖口野,彭澤靡。

德化縣

民俗簡靜,罕事浮靡,雖富家子弟,亦鮮綺羅。經營惟在本土,不習散四方。文儀言語類金陵而近實。冠禮行於士大夫家,婚姻不論財,娶則親迎。婦女惟事針紉,不解紡績,舉葬娛尸數日。近士大夫依《朱子家禮》,鄉民化之。鄉市耆民,四時有里社之飲。

《縣志》:地濱大江,民習於水,善操舟,雖暴風怒湍,弄輕艇如駛。漁於河澤,凡網罟汕之具,備極其巧。村尚鬼疾趨祈禱,市爭錐末。饌客以魚蔬為常品。自元亮、白宣以節義表於一時,遺俗化之,多遵孝友。持風概,樸茂不事浮靡。士甘蔾藿,絕請謁。農多植稷,菽麥諸種,僅佐食之。二三丈夫任性有謂,長於詼諧而短於局幹。殊未盡然。吉凶諸禮。相沿。不甚合於古。四時慶賞。亦有與他郡異者。

德安縣

舊志:民尚樸寔,崇興禮讓;士習詩書,民勤稼穡。王慎中詩:「百室山中邑,觀風見俗淳。」 僉憲陳端甫詩:「最喜民無訟,鄉村共力耕。」 《縣志》:治生惟務田作,而弗營商賈;服用專崇質樸,而不尚浮華。錢糧之催科難完,多由積弊;吏農之拘充不納,率屬積荒。

瑞昌縣

山險,俗訐,信巫好祀。士尚氣概,民先勇力,急功利,尚文儀。《洪上洪下》。之民健鬥殺人,不畏法律,然樸而易調。婦人事紡績,婚姻略與德安同。《湖口縣》

民,習耕漁之業,善操舟,性敦樸,罕事浮華,崇孝養,喜歌舞,優於故舊。《有賙》請幫助識別此字。之意。婦人事紡績,婚葬亦同《德化》。

《一統志》:「人性淳樸,士風恬靜。」 邑初志:「怯而易集,輸納有趨時之信;馴而易治,訟獄無不辨之姦,衣織食耕,社飲不廢。」 《邑續志》:「湖邑昔稱淳樸,耕漁商工各一其業,有園夫女紅之利,無見異遷物之民。萬曆初年,井閭無事,勤儉生生,庶幾不至匱乏。季年以後,物力乃寖耗,而民生計日蹙,俗日偷,士習亦與之俱弊。」

彭澤縣

山峻土沃,俗尚文儀,儒風相續,民習經商。鄉民十九二十都者健鬥喜爭婚姻,論財裝送亦侈。故其中人之家,多不育女,舉葬不作佛事。親戚之家,盛行祭禮,但彼此各求相償。婦人事紡織,人性堅貞,習尚文儀,士風頗彬雅。山林之民力鎡基,川澤之民業網罟,比來繁庶,間為工技,而仍不廢其本業。惟險健善訟,燕「會競侈,崇醮朝神」 ,是其流習。

冠 民年未二十多冠者,俗惟卜吉,士大夫家近亦鮮行冠禮。

婚 親迎之禮,有儉有奢。隨其土俗親迎,婿往婦家奠鴈,母往送之,婿家設席以待,父兄親戚望門而止。《彭澤》新婦謁廟,款燕豐隆。

喪 三日內,子不蔬食,戚族饋以粥糜,設酒宴弔客。有初喪三五日即葬者,或時月風水不利,經二三年乃葬,葬前娛尸數日。鄉先生多遵朱子禮,俗亦少變,其於火化之風則少矣。

祭 春奠墓外各以時節拜祭於中堂,或間作佛事超薦。俗尚鬼,多用浮屠,遇事輒以牲禮優登壇賽神。

「元旦 ,雞鳴起,肅衣焚香,拜天謁祖,次及尊屬各序拜。昧旦,擇方隅取吉,鄉鄰投刺交謁,交饋以糍。立春 月建丑,屬牛,寒將極,故出其象以送寒,且以升陽。」 前期掛彩裝百戲,正官率僚屬迎春。至日晨,鞭春磔土牛,民爭拾之,以為得春。是日也,以所磔土牛置紙亭中,佐鼓吹送諸鄉薦紳。元宵 綵燈鼓樂弛禁,往來達旦。湖口先期三日,張燈為戲,頗極艷巧。柘磯有神燈,尤極巧麗。花朝 人多行婚禮,士女郊遊,踏青插柳為飾。男女蓄髮,冠笄。

《驚蟄 及社日》,德安縣農家浸穀種。

清明 ,先期掛楮錢,是日具酒餚祭掃墳墓。民間插柳,瑞昌復迎境內神,張彩設樂,既月不絕。上巳 ,湖口縣男女郊遊踏青,士夫遊賞賦詩,或流觴以為樂。《漢儀》:「季春上巳,官民皆禊東流水上,洗祓宿垢。」 魏以後但用三日。

三月二十四日 ,湖口市民奉迎境內嶽神肖像遊市,童男女及民有疾祈保者,隨拜其後。逾數日返廟。俗云「迎社戶」 ,亦古人逐疫之義。春社 祭祀畢,諭以《鄉約》,聚飲而退。

四月八日 ,觀雨暘,以占水旱。浮屠浴佛,人家施烏飯。

「端午 ,插蒲艾,啖角黍,飲蒲觴,和以雄黃,剪綵結方勝」 ,人物相為傳送。龍舟競渡湖口,是以多設劇為士女觀。其競龍舟也,上下爭勝,鬥毆傷人。正德間,知縣陸郁禁止,遂於是月十八日各造紙船焚之,然送至坊界,踰尺寸即爭。嘉靖三十六年,知縣沈詔命郊迎,上下掛綵相賀,餘風稍殄。然積習難挽,其競勝之心至今愈熾。六月六日 「曬衣」 ,土人設會為城隍慶生中元 。自朔日始,焚香以迎祖。至期,具酒餚、楮錢追祀之,月朢乃止。

《七夕 ,湖口縣俗》以是夕伺巧雲。

秋社 ,里民咸詣社所舉報祭之;祭,如春社禮。中秋 ,人家餽月餅,具紫菱香藕,佐以觴,相為玩月。

重陽 ,登高、賞菊,月設飲,惟士大夫家有之。冬至日 ,官司賀長至,民間不甚重。湖口彭澤祀祖曰「冬飯。」 士夫謁祖,往來交拜,其禮如元旦、臘月 。民間煮粥食,雜以蔬果,曰「臘八粥。」 是月也,多婚葬,二十四日掃舍宇祀竈,薦以餳餅,謂甜神之口。

除夕 ,粘春帖,響爆竹、增桃符、剪紅紙縛炭樹門後祭祖,張樂、設饌、燒燭圍爐聚飲坐夜分,為《守歲》。

考證

九江府祠廟考一    府縣志合載

[编辑]

本府。德化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治東北一里許,故景德寺址。按舊志,「宋在迎恩坊外,元季兵燬,明洪武二年,復於知府龔琬。」 八年,知府周文質遷今所。十二年,知府王吉重修。弘治三年,知府童潮因敝葺之。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之南文明門外二里許。明洪武二年,知府龔琬置立。

郡厲壇 在望京門外,明洪武三年,知府龔琬建。

城隍廟 在太寧坊,去府治東二百步。先是建於郡東北。宋宣和壬寅歲遷此。元皇慶壬子,又新之。明洪武初,知府龔琬、林宗相繼刱建。有堂,有兩序,有齋所,有門樓,有後寢,規制大備。後燬於兵。

皇清順治六年,重建正殿、寢殿。「正殿與階前所砌石」

生員舒啟泰修。右有定福堂,左有長生閣,俱住持僧道性建。

旗纛廟 在衛廳左十餘步。明洪武二十二年,指揮陸旺建。每歲以霜降日致祭。歲久圮。副使陸夢龍建衛併祠。

孔氏家廟 在廬山西麓。宋治平時敕建。先是唐末文德元年,四十代孫孔績登進士,任吉州推官。五代亂,遂家吉州之新淦。及宋孔元任欽州推官,元子文仲、武仲、平仲俱登進士。平仲官至尚書,適歸吉州,道經廬阜,得與周元公遊,遂卜居黃龍山麓,請旨建祠於龍溪廟南。時稱「孔氏三仲。」

曾子祠 十五代孫據漢封都鄉侯,徙居九江府。明萬曆二十三年,奉旨建祠特祀。

濂溪祠 在廬山之麓,舊為書院。明正統初立像,後圮。弘治間大新之。學使邵寶奏曰:「謹按周惇頤於九江,生寓精神,沒藏魄體,實與故里相類。百年以來,墓與書院,久廢初復,而祀不在典。惇頤之後,稱大儒者,曰朱熹焉。貫於婺源,產於建陽,祠祭之典,二地兼舉。臣愚竊謂惇頤之於九江,如婺如建,當比其一。今墓與書院既各修理如故,乞敕禮部就行書院賜以春秋二祭,令有司以時行事。仍於鄰近無礙田內撥給四五十畝,以為裔孫守基贍。」 詔曰:「可。以程灝、程頤配之。」

張橫渠祠 在赤松鄉。《志》載,「橫渠曾孫陽,舉欽宗朝進士,職掌院事。會金人之變,護駕南遷,遂同長子經、次子綸,家於吳楚。」 故德化赤松鄉有橫渠祠焉。

王文成公祠 在府治南,即書院。明萬曆間,兵巡道葛寅亮建。

皇清順治間,推官胡宗虞重修。

靖節祠 在楚城鄉柴桑山下,去城九十里,今廢,惟遺舊碑,題曰「晉陶靖節先生故里。」

白居易祠 在府城西湓浦門內,徐鉉有記。久廢。

四賢祠 在府東四牌樓口。祀漢宋均,晉陶潛,唐白居易、狄仁傑。今廢。

陶白祠 在郡城文明門甘棠湖上。明萬曆癸丑,兵備葛寅亮建,燬于兵。

皇清康熙十一年,知府江殷道捐貲重建「東軒祠」,陶

白二公中奉準提佛以「詠真一笏」 四字額之右闢一軒,題曰「自怡。」 濬池植柳,萟畝栽蓮。有碑記並詩。

岳武穆王祠 在府治南,舊為「岳飛池。」 明正德七年,知府李從正建。

岳母祠 在白鶴鄉。明正德十二年,知府汪穎即墓所建祠祀之。

李文忠公祠 在府治東豐儲坊。祀元總管李黼,賜額曰「忠烈。」

「僊令祠 」 ,在陽明書院右。

三賢祠 在府治西

義門宗祠 :在望京門內。康熙七年,知府陳謙新建。

趙汝愚祠 在廬山麓。祀忠定與其父母,莫知所由始。

陳公土主祠 在府治南。

九江王廟 在福星門外。舊以為「英布」 ,非也。九江土神迎明太祖敕建廟,報之。南京十廟,「九江王」 亦其一焉。

祖將軍廟 按唐《歐陽詹集》云:「魯國顏公頃為湖州牧,州產碑材。公載石還,次江州,蛟奔螭引,直至湖心,則茂林峭石,勢環氣騰。有神祠曰『祖將軍廟』。公異之,遂捐金建亭,名曰祖亭」 ,製文勒碑以記,蓋祖逖也。今廢。

祝融廟 在甘棠湖上

龍溪廟 在甘棠鄉七里岡,祀陶公之所。其溪水自廬山發源,入鶴問寨湖,旱禱之輒應,故名。「水府廟 」 在府西門外。

白馬廟 在府治西門外。

《關壯繆》廟 有數處:一在東高岡,一在南門觀,一在演武廳後,一在城隍廟右,又一在德安縣門外。

東嶽廟 在府治東,即唐景星書院舊址。龍王廟 在湓浦門外茶引所旁,今廢。

天妃廟 在城北江滸,明宣德間,九江衛建。蕭公廟 在江之北,去郡三十里許。

大孤山廟 在山頂。建自宋隆興間,明洪武初,新之。

陶九相公廟 去城十五里仁貴鄉,芳蘭湖,九水會焉,曰九龍灣,即陶太母之墓處。墓所有社壇。明正德中,九江大旱,有僧謂湖濱父老曰:「諸神能救茲旱者,惟陶九耳。」 今其像乃在黃梅五祖寺之廡下。父老怪之,相率往訪,果有像,鑿沉香之質,具而未飾也,迎歸,飾而籲之,果大雨,因祀之。陶九,天完裨將也。

太保廟 一在德化縣學前,一在南門內。馬王廟 在府治東,新建。

大王廟 在鈔關右

郭家廟 在仁貴鄉,順治間建。

祖師廟 在甘泉鄉履天坡,進士李三輔建。三官廟 在海天堤,明初建。

德安縣

社稷壇 在縣治北一里。明洪武元年,令府、州、縣各立壇祭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一里。明洪武二年,知縣曹景輝建。

邑厲壇 舊在縣治北半里。明洪武五年,知縣曹景輝建。後以築城壇在城中。嘉靖間,以城外田易之。

城隍廟 在縣西三十步。知縣劉允迪建。元因之。壬辰兵燬。明洪武七年,知縣馮袞仍於舊址建立,有殿、有寢、有廊、有門。永樂十年,縣丞貢徵重修。嘉靖三年,知縣梁一桂鼎建。嘉靖二十六年,知縣蔡元偉重修。

皇清康熙六年傾頹,邑侯張瑛捐貲,令僧昌祖重修。

前後殿頗為整飭

五賢祠 祠祀宋郡守李澗、楊沂、王秬、李邦獻、李若川五人。今廢。

關王廟 在縣南門外,知縣張瑛建。

瑞昌縣

社稷壇 在縣西北半里許。宋嘉泰間,知縣洪鈞偲立於白龍橋之左。明洪武二年,知縣黃顏遷今地。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許。宋知縣洪鈞偲立於小南街西。明正德七年,知縣黃源大築城,遷今地。隆慶元年,知縣劉儲慮踐踏大不敬,四旁植竹木,正南標額立門。萬曆間,知縣林廷瓚加磚石築牆。

邑厲壇 在縣東一里,去望僊橋數武。明洪武三年,知縣黃顏立。

城隍廟 在縣治西興教坊右。明洪武八年,知縣李鳳建。成化十八年,知縣傅思勉重建。正德八年知縣黃源大修。

東嶽廟 在城東南隅,古東山寺之左。

文昌閣 在縣東一里。康熙十二年,知縣江皋鼎建。濱河凌阜,挹水迴龍,相形攸利焉。綠樹重陰,飛樓縹緲,彫甍畫棟,望若天宮,洵一邑之奇觀也。

關王廟 :在北門外演武廳之後。知縣駱秉韶買居民地建。

三公祠 在儒學敬一亭左,後改建於按察分司右,今圮祀司李,署縣潘季馴、徐元正、李日華。葉公祠 在陶家嶺,祀通判署縣葉朝榮。五賢祠 在葉公祠後舊址蒼城墩。元次山、蘇東坡合祀,自知縣洪鈞偲始。駱秉韶補祀王梅溪,一主梁尚忠。補祀周元翁,一主葉桂山,一主王曾經。過瑞昌,遺韻可懷。周係濂溪先生長子。流寓王僊之檀木。請幫助識別此字。「桂山」之祀,從輿論也。祠久傾圮,知縣陳詔重修之,同知陳師孔鑄奉罏瓶二副。

丁公祠 在縣治之北。唐禮部侍郎楊嗣復號東山,舊寓丁溪,即其地為神,最靈感,故至今稱「丁公」 云。祠為封君余有慶建修。

楊公祠 在縣南河邊山川壇側,楊即嗣復也。二賢祠 在蒼城墩,祀唐元吉,後蘇東坡過此。

賦詩於壁。明嘉靖三年,知縣洪鈞偲,因以東坡合祠。

楊東山廟 在縣南山川壇旁。祀唐禮部侍郎楊復仁。

謝安廟 在金城鄉

顯濟廟 在太安鄉白龍泉之側,洞內有石碣,稱「顯濟」 者,即槐里侯萬修也。

白楊廟 在甘露鄉寒食嶺下,祀宋昭勇侯。義烈祠 在演武廳右。明嘉靖辛酉,流賦犯廣信,撫臣胡松檄柯、談、吳、黃、王五姓勦賊。事竣,各給官帶錄其死事者共三十人,開府自為文祭之。

元次山祠 在瀼溪雙橋下。

都天廟 在縣西城隍廟之右。計二間,今址存。王太公廟 漢敕封。在縣南八里許大塘坂。大王趙公廟 在甘露鄉松山鋪。義民王守範施田一畝,為香火之助。地名「夜豪壟。」

田太尉廟 唐敕封在金城鄉寶榮殿,今廢。水府廟 唐敕封在白龍橋七十步。

五顯廟 :在歸義鄉之烏石街。

湖口縣

社稷壇 在縣北湖塘山下。舊在下鐘山後,元縣尹張士熙建。明洪武年間,知縣趙祥、鄭原珍相繼新造。成化二十三年,知縣李嵩遷縣南。弘治四年,知縣周灝遷今所。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松壽山右。舊在狀元坊,與射圃聯。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建。明洪武六年,知縣鄭原珍建。弘治二年,知縣周灝建。齋房二間。嘉靖中,知縣章元梅修學,售其地,遷於今所。

邑厲壇 在縣治北二里許大嶺山之北。舊在下鐘山,明洪武二年,知縣郝密建。弘治中,知縣汪明改立於楊港西灣塘之下。正德中,知縣盧秉彝以水漲不便祭告,買市民潘寅桑絲地,立於今所。嘉靖三十八年,知縣沈詔建城,徙邑民逼城者居之,壇移稍後。

里。社壇 :一、二、八都,壇在時壟。三都,壇在楊家壟。四、六都,壇在張家坂侯家壟。五都,壇在喻家坂。七都,壇在酬山前。九都,壇在五柳灣後港村。十都,一圖,壇在神塘坂。十都,二圖,壇在長嶺出。十一都,壇在梧桐坂。十二都,壇在樺林坂。十三都,壇在蠻王觜。十四、五都,壇在江家橋社港。十六都,壇在石頭嶺。十七都,壇在楊家墩。十九、二十都壇在黃泥嶺。

鄉厲壇 :都盛鄉厲壇,在長樂橋。《彭澤》鄉厲壇,在洗墨池。《五柳》鄉厲壇,在分水嶺。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五十步。唐、宋二代建於治旁。元至正戊子,縣尹張士熙遷建今所。明洪武元年,知縣郝密因燬重建。正德二年,知縣汪明、耆民伍訓再建中正廳、後寢室、前廟門左畔小屋二間。萬曆間,廟門災,知縣陳萬殊重建。尋正殿圮。四十八年,知縣范志琦新之。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止存寢堂三間。五年,知縣李宗

皋鼎建

西峰「古靈祠 」 在五侯山之西。

陶桓公祠 在陶公巷

狄梁公祠 ,在下觀音巖,公彭澤令此其舊邑。真武廟 ,在柘磯崇福山,元至正八年開刱。李武僊祠 ,在黃山嶺。

玉壺祠 在都盛鄉。相傳許真君於黃牛洑祛妖人,神其事,立祠祀之。今廢址存。

陶靖節祠 初在三學寺旁望月臺上。元縣尹孫文震至寺,見望月臺遺蹟,乃靖節讀書地,捐俸建祠於上後祠圮。明正德五年,僧人熊璽續建佛堂三間,附先生遺像於內。嘉靖三十八年,知縣沈詔立木主祀之。後於三學寺後建祠三間,塑先生及陸靜修、周續之遺像於中,名「三賢祠,後圮。」

皇清順治末,寺僧一誠募貲重建。地有「玩月臺」、洗墨

池,流觴曲水,遺蹟古松蒼蔚,為湖口「八景」 之一。縣學東偏亦有祠堂三間,今久圮。

岳武穆王祠 。在長虹隄上。明萬曆中,稅監李道建。中正殿、後寢殿各翼以兩廊。前殿門之外立石坊曰「盡忠報國。」 後圮丹墀中舊有鐵鑄秦檜等像,後廢。

藍公去思祠 在下鐘山麓。明藍淦,字可虛,由舉人署教上饒,尋擢是邑。四年陞知靖州,隨遷杭州同知。在邑多惠政,民不忍忘。嘉靖十九年,建亭祀之。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

三侯去思祠 在下鐘寺後。一為沈詔,一為陳。

《啟明》一張紀源有專祠,後聚於一處。

李仲達祠 在縣北數十步。明李應昇,天啟間為南康司理,查盤至邑,多惠政。後為逆黨魏忠賢冤死。邑人哀之,建祠以祀。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基存。

表忠祠 在成德嶺之下。明鄒五從,名逢吉,邑人,丁丑進士。崇禎末,累官給事中。闖賊陷北京,死難。邑人哀之,即其宅為祠,額曰「表忠。」

東嶽廟 在上鐘山背。宋元豐五年,邑人熊彥昌祈應始創。祀唐張巡,所謂「東平王」 者是也。元末兵燬,明洪武十五年,鄒成二等重建。成化元年,知縣鮑瑛修其廟前紙爐一座。元皇慶元年,邑人李紹祖鼎建。明嘉靖七年,七代孫李溢糾族修之。十八年,溢姪景時、景泰、景開重修。

皇清康熙間,知縣范之煥、參將王之佐、守備宋善猷。

李咸陽等各捐資重修

關帝廟 在縣治前左金山頂,原在中團坊,今城隍廟址是也。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建,後兵燬。明洪武十五年,知縣趙祥重建。弘治間,知縣周灝遷附城隍廟右。萬曆間,改建今所。

皇清順治、康熙間,知縣喬缽、范之煥、參將王之任守

備宋善猷、李咸陽等各捐資重修。

既濟廟 在下鐘之陽。明萬曆三十六年,稅監李道建。

皇清順治中,知縣康永福、喬缽相繼修。

太子廟 在關帝廟右,祀梁昭明太子。

皇清順治二年,兵燬。

水府廟 在大虹橋之南。明萬曆三十九年,稅監李道建。

祖師廟 在松壽山。明嘉靖初建,後兵燬,原向《旂山》。

皇清順治十三年,生員葉茹萼、葉薦元等重建改向。

下鐘山

古龍王廟 在茭石鎮巡檢司右南。唐尉趙元鼎建。元至正中,縣尹張士熙祈雨有感,分祀柘磯,古廟仍存。明初,顯應知縣鄭道宗委巡檢伍綸重修,附近八社民為祈雨香火。萬曆中,寓戶掘石,延及廟址。郭、沈、王、徐、柳、汪、曹、繆八社民告爭,縣、府、道知縣林翹楚親踹詳申,斷廟址橫計十丈,上至山脊,下臨大江,為通縣公場,不許掘石傷址,仍命修廟,關鎖縣治。

龍王廟 在柘磯。元至正間,縣尹張士熙立。壬辰兵燬。明洪武二十七年,九江遞運所大使楊永安重建,扁曰「龍泉廟。」 崇禎八年,僧性芳重建。李武大仙廟 在鳳山頂。

聚奎祠 在柘磯。明天啟六年,耆民呂銶、段成緩、劉子學、朱命新、僧如幻募建。下有洲地。崇禎八年,僧海應植柳。

鐵山廟 在鐵屏山。元至正末,有楊宗泰者,為湖口巡檢,會陳友諒建偽都於江州,索甎石急,宗泰不能具,自投窯中。邑人祀為「鐵山神。」 《彭澤縣》

社稷壇 在縣治觀音山東北。舊在鳳凰山下。明弘治甲子,知縣王琦因遷學,遂移置今所。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二里許。

邑厲壇 在縣東北一里許。

里社壇 :每里一所,凡二十處。

鄉厲壇 太平、五柳、建安、新興四鄉各一所。城隍廟 在縣治西興賢坊鳳凰山下。明洪武元年知縣黃安泰建,二年敕賜為「顯佑伯。」 永樂十五年知縣韓亨、正統六年知縣鄧周,相繼修葺。弘治壬戌知縣王琦建後寢。至嘉靖四年知縣李燾建前廟門三間,翼以廟左畔小屋二間。今仍舊。

關廟 在北門外河濱

馬神廟 在縣衙左

英烈廟 在縣治北三十里清涼寺左。唐貞觀間創,祀梁昭明太子蕭統。世傳清涼寺乃統棲隱之地,因廟祀之。歷宋紹興甲子,歲旱,鄉民遍禱,經旬弗應。有人夜夢神告之曰:「吾太子統也,受命食此方福。斯民災患,吾捍禦之。今雖旱,吾得請於上帝,雨將至矣,爾等勿憂。」 及寤,雷雨大至。嘉定甲申,賜號「英烈。」 元末兵廢。明洪武壬子,鄉民重建。

二賢祠 在縣治東。舊在東城內右畔,專祀陶靖節。明成化乙巳,分巡僉事錢山重建,并像狄文惠公而合祀之,名「二賢祠。」 弘治癸亥,知縣王琦改今地。嘉靖壬辰,知縣戴璋請於提學張時徹,增祀宋趙昂發,更名「三賢祠。」 今祠圮址存,王演疇於祠左買地重建。

小孤廟 在縣治北五里小孤洑彭浪磯上。因

山險水迅,難以登祠,故立此廟。宋紹興時創,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邑人張瓊重修。嘉靖間,江北宿松縣亦建廟,照耀江渚,與江中、「江南」 三廟鼎峙矣。

上元廟 一在太平山,一在馬當山,唐貞觀間建。

文昌祠 舊在學基明倫堂右。學遷祠廢,復建於鳳凰山下儒學門左,後亦廢。

皇清康熙丁巳,縣令俞良建於公廨後山,買「武舉金。」

《聲振》田地共一十五畝五分八釐,塘二口,額收租穀二十五石,以為香燈之費。

土地祠 在縣衙前。邑令王廷藩於康熙癸亥率鄉約王棅暄、坊民程子燦、洪曙初等重建。「雷公去思祠 」 在城隍廟左。明雷時敏號觀泉,由舉人授彭澤縣令,陞知景州。萬曆六年建祠祀。

周濂溪祠 在橋亭村蓮山。按濂溪晚居廬山蓮花峰下,嘗葬鄭太君於九江三起山。濂溪卒,葬太君墓左,子孫因家九江。後一支遷居彭澤橋亭村,因立祠祀。

狄梁公祠 舊在縣治西,去今治十五里,祀唐狄公仁傑。公令彭澤時,死罪三百人繫獄除歲,公謂曰:「新歲人情所重,汝等皆有父母妻子,暫放還可乎?」 眾囚感泣曰:「若然,死固無憾。」 公釋之,約五日當還。至期,果相率就獄,惟二人越期,公詢其故,一喪母,一渡江阻風。遂奏於朝曰:「死囚能守法約,信可使之自新。」 則天可其奏。眾囚擇縣治西二里許,率親屬男女五六百人,覆土為丘,不旬日而成。建祠刻像,以報公德,蓋公所親見也。宋紹興間,賜額「顯正。」 嘉定甲申,封忠烈侯,明賜公爵,諡額題「唐司空梁國狄文惠公之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