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4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四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七卷目錄

 杭州府部彙考十三

  杭州府祠廟考一

職方典第九百四十七卷

杭州府部彙考十三[编辑]

杭州府祠廟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社稷壇 在府城錢塘門外西北。宋太乙宮故址,祀司社、司稷之神。南渡初,置壇嘉會門外,後徙城西昭慶寺側。咸淳四年,築而新之。元初廢,更立別址,後又徙城西南郊錢湖門外,明洪武二年建於今處。壇制繚以周垣,門由西北入垣,西為神庫、牲房,東為齋宿所,南為門。縣無壇,以府壇為壇。牲品仁和、管辦二縣一體行禮。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府城鳳山門外西南包家山。壇制繚以周垣,門由南入垣,東北為牲房、神庫,西南為碑亭,東南為齋宿所,東為門地屬錢塘界。牲品錢塘管辦,二縣一體隨班行禮。厲壇 在府城錢塘門外霍山坊內。始於明洪武三年,詔天下郡邑鄉隅各設厲壇,祀無祀鬼神,一年三祭。其祭品,「清明暨十月朔,仁和管辦,七月十五日,錢塘管辦。」 壇制繚以周垣,前為拜亭,南為宰牲所,東南為廳,東為門。鄉厲壇共三百三十所,今不可考者多矣,故不細載。七縣同里社 鄉村,每里一百戶,內祀五土五穀之神,專為祈禱雨暘時若五穀豐登,每歲一戶輪當會首。春秋二社,祭以一羊一豕,酒果隨用。祭畢,令一人讀「掊強扶弱」 之誓。

城隍廟 在府城內寶月山。宋以前在鳳凰山,紹興九年徙今處。元、明因之。宣德間,清軍御史吳訥撤寢殿、夫人子孫像。成化十年,寢殿火。十一年,左布政使甯良重建。弘治十六年,鎮守太監麥秀、巡按御史夏景和重建廟宇。神為浙江按察使周新公,名日新,文帝嘗獨呼「新」 ,遂為名。廟制:中為神宇,左右為兩廡,前為儀門,又前「廟門。」 神宇之後為寢殿,東西為齋宿所。

旗纛廟 在府城太平里普濟橋東。明洪武三年建於杭州衛都指揮使司之後。八年,浙江都指揮使徐司馬徙今處。廟制,中為神宇,前為櫺星門,外為大門。去宇東數十步,為牲房庖湢。又東之南為箭亭,宇西為火藥庫。櫺星門之外,東西皆齋宿所。

忠清廟 俗名伍公廟。在吳山之椒。吳人憐行人伍員之忠,為立祠。宋賜額「忠清。」 大中祥符五年,海潮衝擊州城,詔本州歲春秋祭。康定九年,守蔣堂重建。

靈衛廟 在府城錢塘門外慶忌塔山後。祀宋錢塘令朱蹕,尉曹將金勝、祝威,皆建炎時死兀朮難者也。鄉人立祠勝威、瘞所署曰「金、祝二太尉廟。」 淳熙二年始賜廟額曰「靈衛。」 景定、咸淳中,先後賜封號,朱曰顯忠侯,金曰忠佐侯,祝曰忠佑侯。按《錢塘縣志》:蹕,安吉人,宋建炎三年為錢塘令。金人由西溪度天竺而進,蹕同勝威率義兵戰死。按小淄水橋亦有靈衛廟,專祀朱也。忠烈廟 在府城西湖北棲霞嶺之陽,祀宋少保、鄂國武穆王岳飛。飛死後,孝宗為雪其冤,改葬於此。復官賜諡,即廢智果院為祠,賜額曰「褒忠衍福寺。」 寶慶二年,改諡「忠武。」 嘉定四年,封鄂王。宋亡寺廢,王之六世孫士迪起之,未幾復廢。至元間,僧可觀訢於官,復之。杭州經歷李全慨然重興。廟有王像,以其子雲雷震霖霆祔焉。後作寢堂,像王及夫人與其女。至正中,加號保義廟,尋燬。明洪武四年正祀典,即寺址復建,祭以歲十二月二十九日,王忌辰也。景泰間,杭州府同知馬偉修飭祠墓,請於朝,賜春秋祀。及今廟額。後漸傾圮至。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三韓羅文瑜感異夢,誓為修復。

後文瑜為兩淮都轉運使,捐金重建。

忠佑廟 在府城臬署門內左偏。宋紹興三十一年,以岳武穆王故宅為太學,立土神祠祀王。王卒時,有女尚幼,痛父冤,抱銀瓶赴井死。元至正中,祔於祠,俗呼「銀瓶娘子廟。」 井在廟東北。明正德十四年,按察使梁材築亭覆之,榜曰「孝娥井。」 提學劉瑞有銘。春秋憲臣致祭。

顯忠廟 在府城長生橋西,宋紹興初建,祀漢。

博陸侯霍光。初,廟在秀州,宣和間賜額「紹興」 ,始建於杭,禱祠應若影響。嘉泰、紹定間,兩有反風滅火之異。元元統初,火延青湖岸,焦土者萬有餘區,焚死者不可數計。神復顯靈如嘉紹時,廟貌如故,民廬有賴,於是士民葺廟以答明貺。崇善廟 在府城北皋亭山,祀晉杭州刺史陳頊。頊會稽人,仕東晉,嘗使北,羈留三年,仗節不屈,拔劍斫臂。後復命,歷青、揚、荊、廣四州刺史,食邑錢塘、海鹽、鹽官三縣,卒葬皋亭山,因廟焉。梁大同二年封興善,又改封崇善。紹興中賜額「靈惠。」 寶祐六年,以神見空中,懾退北寇,遂列王爵。又《北良一圖》,淳祐橋西亦有崇善廟,祀陳頊。顯祐廟 在府城舊百萬倉西,祀隋司徒陳杲仁。杲仁晉陵人,仕隋至司徒。沈法興謀叛,忌其威名,召食毒死之,忠憤赫弈,竟以神矢斃法興。唐武德初嘉其功封忠烈公,後梁封福順武德王,後周加帝號,宋咸淳四年,安撫潛說友以禱雪祠下,有應,乃崇新之。

東平忠靖王廟 在府城秀義坊,為唐雎陽刺史張巡祠。宋建炎二年建,明洪武三十年修葺,布政使王鈍為《記》。嘉靖十五年重修,萬曆二年,南京刑部員外郎海寧沈友儒書事實序於廟壁。巡子亞夫以巡死國,拜金吾大將軍。巡守雎陽時,善出奇,敗賊,因名「千勝將軍。」 宋時祔祀汴都巡廟。南渡後,杭人別祠新安坊橋。元統間火,明洪武間重建。

嘉澤廟 在府城安樂橋東香餅園巷,祀唐杭州刺史李泌。初民德泌,立祠祀之。宋嘉定中,賜額。咸淳中,潛安撫說友拓地重建。又祠在西壁坊,名李鄴侯祠。一在湧金門城下,俗呼西井寺,亦祀唐李鄴侯泌。

廣衛廟 在府城錢塘門外霍山,祀唐僕射張渤。按《宋朝會要》:渤初祀廣德軍之祠山,宋康定元年封靈濟王,崇寧三年賜廟額。宣和二年封忠祐,紹興間兩加「昭烈。」 正順、杭屢以兵旱昭答,未有妥靈之地。乾道五年始建祠今處。景定二年洪安撫濤,咸淳四年潛安撫說友,前後修葺。潮王廟 在府城芳林鄉,又名石姥祠,祀唐石瑰。瑰生而靈異,嘗築堤以捍海潮,功未就,竟死於海。咸通中,官為立廟,封潮王。宋宣和間,睦寇犯順,韓世忠帥兵禦敵,見空中旗幟書「石姥潮王」 號,因奮勇大破之。嘉熙間,潮水潰堤,漂沒民居,人力莫能禦。京尹趙與𥲅躬禱祠下,潮復故道。事聞於朝,加封顯德忠惠王。

金華將軍廟 在府城湧金門內,祀將軍曹杲。杲,真定人,仕吳越為金華令,平叛兵有功,擢守婺。後錢氏入朝,委以國事。杲即城隅浚水池曰「湧金。」 既沒,民德之,立祠池上。咸淳初,安撫李芾廓而大之,以「湧金池」 三大字刻石列於廟右。嘉澤廟 在府城錢塘門外,其神稱錢塘龍君。吳越時表封廣潤龍王,累封為靈淵溥「濟侯。」 宋乾道五年,安撫周淙以禱雨應重建。寶祐間,安撫馬光祖更創。咸淳五年,安撫潛說友又葺而新之。按嘉澤廟有三,二祀李泌,一祀錢塘龍君。昭節廟 在府城保安坊。相傳,後周時有喬亢、陸軌者,仕為殿侍東第三班。宋太祖受禪,二人守宣祐門,拒弗納,既乃自他門入,二人死之。太祖以為忠,聽本班廟祀。南渡後,立廟吳山民居火顯靈空中,火寖息,民賴以安。寶祐三年賜額。景定中,凡三封侯爵。

昭貺廟 在府城渾水閘南,祀兵部尚書張夏。夏嘗以司封郎中為兩浙轉運使,築堤捍江。杭人德之,立祠堤上,俗稱「張司封廟。」 慶曆二年,贈太常少卿。大觀二年,封寧江侯,改封安濟公。明成化間,工部侍郎李顒來治潮患,禱神而應。即舊址重建。

協順廟 在府城石塚,祀宋陸圭。圭,昭慶軍人,宣和中以兵馬都監引兵進攻方臘,敗死,為神。紹興間,陰卻海濤,以衛江岸。淳祐中潮圮岸,屢築屢不就,神與三女浮石江面以成。浙西帥臣徐栗聞於朝,賜廟額封廣靈侯,并封其女。廣福廟 在府城鹽橋上,祀宋蔣崇仁。崇仁世居興德坊,喜施賑,每秋成,貯穀貴時,以原價售之,且聽糴者自量,囑弟力行好事。里人德而祀之。咸淳初,賜額「廣福。」 六年,安撫請於朝,封之兄弟皆列侯廟食,曰孚順,曰孚惠,曰孚祐。廟在鹽司,屢燬屢葺,茲蓋蔣氏苗裔私祀於村者。顯功廟 在府城寶石山西,祀宋布衣岳琚。琚,錢塘霍山人,建炎三年冬,完顏宗弼由獨松關犯杭州,守臣遁於赭琚,乃募勇士三百人,推錢塘令朱蹕為謀主,金、祝二尉為先鋒,誘敵由西。

溪並天竺東來塹葛嶺,編竹覆泥以陷之,敵乃從南壁寇城西,琚力戰死焉。郡人請於朝,立祠祀之。

靈惠廟 在府城孝女北管下墟,祀宋謝達謝緒。達字明遠,晉太傅安次子炎之裔也。徽宗時提舉淮浙,避蔡京,隱於石門嶺。嘗歌靈運詩云:「躋險築幽居,披雲臥石門。」 乃終身焉。沒後屢著靈異,庇廕一方。鄉人立祠祀之。咸淳中,敕封廣德侯,建廟本里,賜額「靈惠」 ,歲以三月社會。緒,達之孫也。元末預夢於鄉人曰:「吾飲恨九泉百餘年,今幸有主。越數日,黃河北徙,其驗也。汝輩當歸新主。明年春,呂梁之戰,吾其助之。」 丙午春,黃河北徙。九月,明太祖取杭州。丁未二月,傅有德與賊大戰呂梁,見金甲神人,空中耀馬橫槊擒賊,眾大潰。成祖議海道不便,復修漕運。凡河流淤壅,力能開之;舟將覆溺,力能拯之,神之顯著,于黃河特甚。嘉靖中,奉敕建廟魚臺縣。隆慶中,遣兵部侍郎萬恭致祭,封《金龍四大王》,

通靈廟 在府城超山,俗名黑龍王廟。宋嘉定間,趙忠憲為宰,禱雨屢應,乃請賜額,封「通靈惠應宣濟昭惠侯。」

廣靈廟 在府城石塘壩。宋景定四年,潮壞江堤,里人立東嶽溫太尉廟,請於朝,賜額。咸淳五年,封正佑侯。餘自李將軍以下九人,皆賜侯爵。李曰孚佑,錢曰靈佑,劉曰顯佑,楊曰順佑,康曰安佑,張曰廣佑,岳曰「協佑」 ,孟曰「昭佑」 ,韋曰「咸佑。」 晏公廟 在府城武林門北夾城巷內,祀元晏戍仔。戌仔,江西清江鎮人。元初輸文錦於上都,因而尸解。人以為神,立祠祀之。後為崇果寺伽藍。元末兵燬,後顯靈江湖間。明洪武初,封平浪侯。四年,沈原草創祠舍,有像。二十三年,浙江都指揮儲傑以督漕獲庇,乃捐俸建為今祠。履泰將軍廟 在府城西湖金沙灘。祀吳越時孫顯忠。始建年月莫考。明萬曆癸未夏旱,郡守張振之率僚屬士民遍禱,不雨。一夕,將軍降乩,示以禱雨所嚮,且為之助。明日遂雨三日。廟故隘,將傾圯矣。是年秋,即拓地新之,申著為令,歲夏秋仲月,令邑丞以下致祭。

旌忠廟 在府城豐樂橋東,俗名「三聖廟。」 又為旌忠觀,祀宋高永能、景思誼、程博古。始廟食於鳳翔府。南渡駐蹕,遷於杭,在清泠橋北。隆興初,取其地營建德壽宮,乃撤覺苑寺以祠。嘉泰元年燬於火,主管陳元直倡復,益以內帑及諸巨室所助,規模更侈。尚書黃由為《記》。元初復燬,明宣德四年重建,易宋觀名,仍為覺「苑寺」 ,奉三神為伽藍。嘉靖二十三年,巡按御史高節、知府陳一貫撤釋像,移置正宇,觀仍舊額,每歲十月初三致祭。三十二年,知府孫孟闢宇肖像,新其門廡。

施公廟 在府城伍公廟前。神即宋殿司小校施公全也。憤秦檜奸邪誤國,懷刀刺之不遂,被執。檜鞫之,罵曰:「汝豈病心耶?」 全曰:「丞相病心爾。國人皆欲殺賊,汝獨議和,非病心而何?」 檜怒,磔於市。邦人憐而立祠。

梓潼廟 即文昌祠也,在府城吳山,燬於火,巡撫部院金鋐倡募重建。按文昌祠遍四境,與關壯繆等,故自仁錢以及他縣皆不載,以不可遍載也。按《縣志》,「宋討吳曦之叛定蜀,蜀人牟子才立帝君祠,自牟子才始也。」

惠應廟 在府城吳山至德觀右。宋東京土神。南渡,移像至杭,民祠禱之。

火德星君廟 宋南渡後建於府城吳山,以奉熒惑。明洪武中方伯黃純、永樂中參政易㫤重建。今

皇清康熙四年,道士孫應元重整神像,二十五年燬。

巡撫部院金鋐倡募重建。

忠勇廟 在府城九里松。宋統制張𤣱解海州圍,立廟祀之。

靈隱廟 在府城飲馬橋。神姓蔣,諱通,生平性直好善,事親孝。宋紹興十一年七月,端坐而逝。次年疫作,是境無恙。有父老夜夢神衣紫橫金曰:「某蔣通,上帝命我護境,今疫不侵,吾之力也。」 於是奉而祀之。境有虎,疏禱於神,遂擒二虎。時旱,境內獨有雨,民賴之。事聞於朝,賜額。

關王廟 一在府城清波門重城內,一在候潮門重城內,一在城北隅,一圖:一在跨虹橋北,一在佑聖觀內,一在靈隱觀側,一移在雲居庵前。白馬廟 在府城馨如坊壽域巷左。舊志名護國天王堂,世傅泥馬渡康王,見《宣和遺事》。今鄉人奉為土穀神。

水神廟 在府城寶月山。祀水德神,其上為龍。

神祠明萬曆間,郡民姚世明募建,壓濟火患。廟中有金龍泉。

華光廟 在府城布政司東,祀華光神,元延祐間封號。按《縣志》「在華光巷西新橋,即興教寺。」

皇清順治八年,僧若瞿重募建。

小城隍廟 在府城保安坊,里人奉為「土穀神。」 馬塍廟 在府城溜水橋。世傳馬姓二人東西居,共為田園之塍,故名。元羽士張伯雨嘗寄寓此。明萬曆三十六年重葺。

屠墟廟 祀漢劉璋,在府城古蕩。相傳有神降於巫,問里人曰:「今廟何人也?」 里人跪曰:「不知父老祠之久矣。」 神曰:「不知而祠之,無乃虛父老之惠乎?且為神主,此為地方福,垂數百年,而不知姓名可乎?」 因書曰:「吾漢劉璋也。」 於是香火益盛。東安濟廟 在府城馬坡街。祠宋司封郎中張夏,俗名祖廟,又名太平院。

北勝廟 在府城。祠宋北勝將軍,里人沈氏施宅拓之。

三義廟 在府城湧金門外。

古東嶽廟 ,宋咸淳中建。相傳規制弘敞,香火最靈。舊蹟在中台之中。明萬曆間,冢宰張恭懿公諭葬,與之相鄰,遂徙建於此。

皇清初傾圮。康熙九年,仁和章念修、錢塘倪咸亨重。

汪王廟 在府城吳山大觀臺之麓。唐節度使名宦祠也。王諱華,唐高祖時以保障有功,得封,越國稱王,使持節歙、宣、杭、睦、婺、饒六州諸軍事。明洪武間,封廣濟惠王。

興漢帝君廟 在府城雋堰。圩神即西楚霸王項羽也,而曰興漢,何也?或曰:「當楚漢爭雄之時,使非羽殘忍,以致人心怨怒,則漢不驟興。由後論之,羽為漢驅除,雖謂之興漢可也。」

二郎神廟 在府城忠清里。神姓鄧,諱遐,字應遠,陳郡人也。自幼勇力絕人,氣蓋當時,人方之樊噲。桓溫以為參軍,數從征伐,歷冠軍將軍、數郡太守,號為名將。襄陽城北水中有蛟,數出害人。遐拔劍入水,蛟遶其足,遐揮劍截蛟,數斷而出,自是患息。鄉人德之,為立祠祀之。以其嘗為二郎將,故尊為「二郎神。」

白澤大王廟 在府城純禮坊。宋真宗景德年間,遼兵入寇,寇準倡議請帝親征。時六師所食,仰給海運。準遣中尉梁元帥專督漕運,行至海中,適有猛獸號「白澤」 者,出沒海中,洪濤陡作,運船幾覆。忽見空中一人乘龍馬,揮鞭驅逐,白澤趨服,洪濤頓息,糧運以全。因建祠祀之。逮後奏請敕封土神。

皇清康熙間,里人顧鳳文重修。

「糜相公廟 」 在府城艮山門南。神姓糜,諱竺,字子仲,東海人。事昭烈,為安漢將軍。

諸葛明王廟 在府城宮園路。神乃蜀之南陽令,未考何人及何時創祀。

順濟聖妃廟 在府城艮山門外。神本莆田林都檢女,自幼不室,數著靈異。死後,祠於莆之聖堆江口白湖。宋宣和五年,賜「順濟廟」 額。又有別祠,在候潮門外蕭公橋。他如閩、廣、浙江、淮甸,凡瀕海之地,往往廟焉。

惠順侯廟 在府城江塘。宋嘉定五年二月,江潮衝囓石塘,帥漕建廟以禱。咸淳二年,敕賜「忠順廟」 額。四年九月,壽和聖福皇太后重建。廟址陷於海,遂廢。

順濟龍王廟 在府城湯村鎮。宋政和五年,郡守李偃以湯村、嚴門、白石等處江潮侵囓,奏請同兩浙運使劉既濟措置,甃石砌岸,因建廟,累封「靈應」 、昭應、嘉應三王。廟。址陷於海,遂廢。申將軍廟 在府城臨平斗門橋北三十步。今廟有殘碑,宋季人撰謂為《申包胥》。鄉人於此祈禱多應。

楊和大王廟 ,在府城。「方興。」 神姓楊,字沂中,宋人,紹興間賜名。存中,字正甫,代州崞縣人。宣和時,山東、河北盜起,存中應募,累戰,積功至中翊郎。天姿忠孝勇敢,大小二百餘戰,身被五十餘鎗,屢立奇功,群將敬服。宿衛出入四十年,最寡過。高宗禮遇殊渥,孝宗以為舊臣,尤禮遇,常呼為「郡王」 而不名。祖宗閔父震及母皆死難,存中既顯,請於朝,宗閔諡忠介、震諡忠毅,賜廟曰「顯忠」 、曰「報忠。」 又以家廟祭器為請,遂許祭五世,前之所無也。嘗營居鳳山,十年而就,極山川之勝。後獻於朝,更築室焉。又葺園亭於湖山間,高宗為書「水月」 二字。由是觀之,廟之在方興者,必為別墅私祠,後遂封以為土神云。

周絳侯廟 在府城臨平鎮。晉建武元年,侯裔。

孫卓卜居臨平,即其地祠侯。宋建炎中,金人犯杭,居人為柵,環廟以守,仰視旌旗蔽空,書曰:「漢絳侯周勃」 ,皆羅拜而去。自是靈異著聞,有禱必應。

白龍王廟 在府城臨平東山下有龍祠在洞側。

資福廟 ,神姓張名憲,宋岳武穆王之女壻也。以驍勇聞。從王征伐,屢著奇績,並為奸相秦檜所忌,與王同日遇害。其墓在棲霞嶺之西。景定二年,追封為烈文侯。浙人思之,乃為建廟於江干之忠壯鄉,蓋其地亦以「侯」 得名也。

昭忠祠 在府城仁和縣忠清里,祀唐右僕射褚遂良。里為遂良故居,舊有祠,鄉人歲祀之。明成化十三年,郡人周景請於朝,詔有司新其廟宇入祀典,廣西右參政朱鏞為「記。」 忠清里有通聖廟,即宋瓊花園也。神為遂良九世孫,諱載,性行端潔,學問淵博。先家廣陵,傳織綾錦法。歸寓故里,業益精。迄今里人善織綾錦,自神始也。歿後屢著靈異。里人忽見神曰:「余承上帝命,以忠臣後裔,平生正直。命廟食瓊花舊園。」 由是為立祠,題曰「通聖」 云。

忠節祠 在府城筆架山方家峪,祀宋贈祕閣修撰諡忠節徐應鑣。明弘治十八年,賜「祭文祠」 額。正德十一年,知府梁材始建祠,自為記。萬曆四年,知縣姜召、訓導黃金粲以祠宇傾圮,請於左布政使王應顯、右布政使張任,撤廢祠。邑人傅楫舍地四畝,展舊基之前,改建武英殿。大學士餘姚呂本為《記》。

褒忠祠 在府城錢塘學宮之東,改「清軍公館為之。祀明建文時死事諸臣:翰林院修撰王叔英、文學博士方孝孺,江西副使程本立、副都御史陳性善,太常寺少卿盧原質,左拾遺戴德彝,都給事中龔泰,戶部侍郎卓敬、盧迥,谷府長史劉璟,蕭縣知縣鄭恕,東平州吏目鄭華,監察御史鄭公智,陝西僉事林嘉猷。萬曆」 二年,巡按御史蕭廩奉詔請建武英殿,大學士餘姚呂本為《記》。

旌功祠 在府城三台山,祀明少保、兵部尚書、贈太傅、諡肅愍于謙。弘治三年,訓導儲衍、禮科給事中孫孺、謙子府尹冕先後陳請。命下建祠墓所,賜額。汀州府知府海鹽張寧為記。嘉靖十六年,巡按御史周汝員屬錢塘知縣李念新之。嗣是而巡按御史傅鳳翔、閻鄰、王紳、巡鹽御史高崶相繼協修,提學副使南昌張鏊為記。按《錢塘縣志》,「于公歿未幾,里人言公靈爽如在,有求公示禍福得失者,臥公祠下,輒得異夢,鏡未來事,如響之應聲。於是祠下多攜酒醴以祈夢,四方之士亦多至者。」

忠烈祠 在府城棲霞嶺之東,故中官劉瑾舊祠址也。明祀杭州前衛指揮使陳善道、吳懋宣、冠帶總旗張儒、海寧衛指揮使滿朝、采、煉馬呈圖,千戶王繼隆、百戶康綬、楊臣、王相、姚岑、呂鳳、姜楫,海門衛立功指揮使俞亨、昌國衛百戶陳爵、陳表、三江巡檢張杲、鐵場巡檢喬仲厚、平湖縣典史喬登,皆以倭寇之變,竭力捍禦,陣亡於海寧衛赭山、長沙灣等處地方。嘉靖三十二年,巡按御史趙炳然請於朝,天子愍之,特敕建祠,祀以春秋二祭。

褒忠祠 在府城棲霞嶺之東,改鳳林寺舊址為之。祀明左擊將軍宗禮、都指揮使邵昇、指揮僉事姚弘、贈指揮僉事于岳,皆以倭變力禦,陣亡拓林、三里橋等處地方。嘉靖三十七年,總督都御史胡宗憲請於朝,建祠,春秋致祭。

忠節祠 在府城寶月山下東衢,祀吳行人伍員、唐僕射褚遂良、宋少保岳飛、明太傅于謙。初,明弘治十年,巡鹽御史姚壽建忠節坊於今祠右。提學僉事上蔡李遜學為記。歲久,記石亭圮址為有力者佔據。嘉靖十六年,岳氏、于氏洎,諸生翁相、張乾元等白巡按御史周汝員,復其地,撤淫祠材,建今祠。十七年,巡按御史傅鳳翔飭有司歲祀以「仲秋之望」 ,邑人吳鼎為「記。」 隆慶元年,巡按御史王得春改祀於報功祠。萬曆三年,巡按御史吳從憲仍復故祠以祀。

兩浙名賢祠 在府城西湖孤山之陽。祀漢嚴光,唐陸贄,宋林逋、趙抃、王十朋、呂祖謙、張九成、楊簡,明宋濂、王琦、章懋、陳選,皆浙產也。隆慶六年,巡按御史謝廷傑即陸宣公舊祠改祠,而徙宣公像於祠前之恩綸閣,顏其門曰「西湖書院。」 四賢祠 在孤山之陽,祀唐李泌、白居易,宋林逋、蘇軾。初祀白文公於竹閣,後增林、蘇二公,因名「三賢堂。」 紹興間廢,府尹周淙徙寄水仙王廟。

廡後尹袁韶徙建廢花塢。元廉訪使徐琰祀於西湖書院。明天順間,知府胡濬復建今處。成化十年,大加修飾。正德元年,知府楊孟瑛祀李鄴侯,再易今祠,祀以《春秋》。

張烈文侯祠 :在府城東《山衖》口張憲墓所以祀憲也。憲以景定二年封侯爵。明正德十五年,鎮巡藩臬諸司始建祠以祀。

翊忠祠 :在府城忠烈祠神宇之西,祀宋施全、劉允升。全,宋殿司小校也,憤檜,手刺之不遂,磔於市。允升,建州布衣也。聞岳武穆被逮,詣闕上書訟其冤。檜大怒,下棘寺論死。邦人因並祀之。每祭武穆王畢致祭。

忠節祠 在府城,今按察司署內左偏,祀明浙江肅政按察司王良。正德十三年,按察使梁材以舊水監亭改建。

同仁祠 在府城武林坊,祀明巡撫江南都御史,諡「忠烈」 餘姚孫燧,兵部尚書,諡「端敏」 ;前江西按察副使仁和胡世寧;新建伯巡撫江西都御史,諡「文成」 餘姚王守仁,歲以六月十四日祭。揚清祠 在府城忠清里,改凝真觀為之。祀明四川按察僉事王琦、刑部郎中項麒,皆里人也。正德十六年,巡按御史唐鳳儀始附祀於褚僕射祠,改祠曰「忠清。」 嘉靖二十年,知府陳仕賢別建一祠,隘陋不稱。二十三年,提學副使孔天尹、知府陳一貫改祀今祠,春秋致祭,一貫為《記》。二十七年燬。二十九年,知府孫孟重建。

報功祠 在府城忠慶巷內,改百法寺廢址為之。祀明總督尚書胡宗憲。初,嘉靖間,士民始建於吳山之巔。隆慶三年,巡撫都御史谷中虛改建今處。萬曆四年,巡撫都御史謝鵬舉、徐栻先後增修。歲春秋致祭,鵬舉為《記》。

旌德祠 在府城保安坊,即旌德觀。

宋通問副使朱公祠 在府城九里。松公名弁,文公從祖。宋紹興間使金,見執,為文哭徽宗,有「嘆馬角之未生,魂消雪窖;攀龍髯而莫逮,淚灑冰天」 之句。祀典久廢。

皇清知府馬如龍詳復之。歲給錢塘縣學租銀五兩。

致祭

忠烈二侯祠 在棗木巷,祀宋烈文侯張憲、繼忠侯岳雲。憲,武穆王部將,驍勇絕倫,常統兵出戰,屢立大功。雲,武穆王子,自幼膂力過人,常持鐵椎,約重八十餘斤,出入行陣,所向風靡。二將素為金所畏,後因秦檜與金連謀,欲殺武穆以及雲憲,誣以謀反,陰害武穆於大理獄,戮雲憲於眾安橋市曹。二將常顯靈於斯地,故里中建祠祀之。至孝宗時,武穆冤白,贈為鄂國武穆王,憲為烈文侯,雲為繼忠侯,改額為「忠烈二侯祠。」 忠義祠 在府城忠慶巷口,祀宋施全祠。始建年月莫考,後燬,明成化十一年重建。

龍王祠 在府城南山風篁嶺龍井之上。宋寧宗封「嘉應靈潤普惠廣澤王。」 今旱,禱雨其處,每有靈應。

黃龍祠 在府城錢塘門外掃帚塢。宋淳祐間建,以禱雨有應,封靈濟侯,賜祠額曰:「護國龍祠。」 元至正末兵燬。明洪武七年夏久旱,監司郡守相率致禱,祠下三日而雨。是冬命通判王佐即舊址建祠,題今額。

嚴指揮祠 在府城最樂坊,祀明嚴德。德字君輔,當塗采石人。少驍勇,善騎射,年二十為小校,隨征「平江浙有功,陞指揮同知,守禦杭州。洪武元年,統軍取台州,力戰死。追贈驃騎上將軍、副大都督府事、上護軍、天水郡公。」

憐忠祠 在府城太平坊南新街。

發祥祠 在府城南屏山西麓。祀明昌化伯卲林,以誕生孝惠太皇太后也。先是,林卒時權厝北山青芝塢。嘉靖十八年,林孫錦衣衛指揮輔請於朝。詔守臣擇今地遣官營葬,為之建祠墓下,給公祀田八頃,賜金額。

勳賢祠 舊名天真精舍,在府城天龍寺之左,祀明王文成守仁。嘉靖九年,門人薛侃等建。萬曆初,燬天下書院,佃為民業。十二年,都御史蕭廩奏復之,賜額曰「勳賢。」 春秋致祭,以徐愛、冀元亨、薛侃、鄒守益、歐陽德、王艮、王臣、劉魁、錢德洪、王畿、蕭廩、陳善配享。祠前有宋籍田太極亭。先是,廩騁、陳善主教,修復祠宇,鳩置祀田,纂刻《祠志》。久之,權歸學職,漸至蠹食,祠亦傾圮。萬曆中,錢塘知縣聶心湯重建太極亭,補刻《陽明全書》,清理租稅歸縣。祭祀之外,餘羨以供諸生講學之費。永為定規。

陸宣公祠 在府城孤山之陽,祀唐宣公陸贄。按《錢塘志》本明中書舍人洪澄別墅,疏泉輦石。

喬木數十章,映帶左右,最為佳麗。後屬陸炳,炳自謂系出宣公,創祠祀之,規制弘敞,冠冕一時。炳事敗後入官,以名賢得不廢。後改「名賢祠。」 已而宣公後裔復之。今專祀宣公。

名賢祠 即陸宣公祠也。炳既敗,以名賢不廢。明隆慶間,侍郎豫章謝廷傑益以嚴光、林逋、趙抃、王十朋、呂祖謙、張九成、楊簡、宋濂、王琦、章懋、陳選、陶大臨並祀焉。宣公非專祀矣,後以宣公子孫修葺,仍曰「陸公祠。」

淮安忠武王祠 在府城前洋街。神為元丞相伯顏。方其統兵平宋,能不殺,俟宋國母幼君出降,保全一城,故死後祠之。明翰林學士承旨劉敏中撰記。

蕭酇侯祠 。在府城睦親坊新慶巷。侯即漢蕭侯。

張宣公祠 在府城清波門外方家峪,祀宋張宣公南軒先生。栻南渡家杭,敕立專祠,向在錢塘下扇里。明萬曆甲辰,錢塘知縣聶心湯准其後裔應選告牒移建今處,近萬松書院,以便學者瞻仰。歲久後嗣單寒,幾將傾廢。

皇清康熙甲戌,裔孫仁和、庠生嘉楨、道焜、德煜以祠。

圮祀廢,曰「於巡撫。」 復春秋祭祀。

朱文公祠 向在西湖錦塢山後,奉巡按督學行令,移建孤山之陽,祀宋朱文公熹。昔公為浙東提舉,修舉荒政,釐革病民諸事。又治台州,置書院,申教條,立社倉,寬逋負,奏蠲丁絹輸築陡閘,開濬河渠,修治塘岸,其有功於浙最深。孫鉉仕浙,官運使,因家焉。宋末避兵海昌,已而復居武林。明嘉靖四十四年,杭郡學生楊洲等援題准立祠致祭事例,白於督學秦梁,謂朱子提舉浙東有遺澤,子孫亦在茲土,應得專祠奉祀。遂建祠錦塢山,題額「紫陽書院。」 督學蘇濬、喬因阜先後錄裔以守。春秋動支仁和縣學租八兩,遣官備祭。

皇清順治丁酉,公裔孫以「錦塢」山峻,歲久傾頹,白於

督撫陳應泰、巡按王元曦、督學谷應泰移建今處。

邵弘毅先生祠 明萬曆初,建於玉泉山,後徙靈鷲山。

皇清康熙辛酉,五世孫錫蔭更建一祠於西湖,並有

龍王祠 在府城西湖壓堤橋之北。明嘉靖十九年,杭守陳仕賢因禱雨有應,建三十年,守孫孟重修,歲久傾圮。萬曆十四年,守余良樞重建,自為《記》。今圮,乃移於孤山下望湖亭遺址。龐公祠 在府城鳳林寺右,祀明御史龐尚鵬,萬曆十二年建。

阮公祠 在府城武林門外。祀明都御史阮鄂,扁額「忠定。」 隆慶六年建,李春坊記。

甘公祠 在府城芝松里,虎林書院之陽。祀明浙江巡撫甘仕炌,以陳善敬亭配。萬曆三十七年建。

李公祠 在府城錢塘門外響水閘。明崇禎十年建,祀明北榷李思敬,號槐臺。萬曆辛卯舉人,揚州興化人。初令永豐,有善政。榷北關,清惠愛商。不奉詔增稅,第清漏巵而常課足。公餘輒屏騶從,低徊兩峰、六橋間。及守括蒼,罷採鑄,嚴保甲,建麗譙,興文學,所創皆不可朽。歿之日,杭括謳思不已。具呈督學,崇祀名宦,并祀。其子長倩字瞻麓,崇禎甲戌進士,由歸安知縣陞禮部儀制司主事,至兵部尚書。俱肖像西湖。

《子貢使越》祠 在府城柳洲亭左。

皇清左布政使新鄉張縉彥建。

宗聖曾子祠 在府城,祀先賢曾子。原籍山東兗州府嘉祥縣南武城,其後裔曾開因宋南遷,扈蹕至杭,遂家焉。後裔立為祠。

二程夫子祠 祀先賢二程子相傳尚有二程夫子祠,在郡城西河下,歲久荒圮。

皇清康熙十七年,督學合肥程汝璞允其後裔之請。

改築吳山之陽,制府李之芳、中丞陳秉直咸建額顏其堂。錢塘令梁允植申請,載入《邑乘》,與紫陽朱子一例,歲支學租十兩,供春秋祀事。後因學租裁半,其後裔復援武肅之例,請於仁邑大祭項下節省銀五兩,得符原定之數,以光俎豆。杭守顧岱據錢令遲炘申請,轉詳布政使石琳,上達巡撫都御史王國安允行,適其裔程汲,任杭郡司馬,躬為主祭,鑱前學使汝璞文於石「劉公崇報祠 」 在府城馨如坊忠慶巷,祀明巡撫劉畿,隆慶間建。

范公祠 在府城孤山,即「四賢堂」 舊址。祀。

皇清兩浙巡撫范承謨字覲公,順治壬辰進士,以學

士出為浙江巡撫,有惠政。後晉福建總督。死耿逆之難,巡撫趙士麟批準歲給錢塘學租銀八兩,以備祭祀之用。

表忠觀 在府城湧金門外。祀吳越武肅王錢鏐、鏐子文穆王元瓘、瓘子忠獻王弘佐、忠遜王弘倧、忠懿王弘俶。宋時在觀龍山。熙寧十年,知杭州趙抃請於朝,建元時毀於兵。明嘉靖三十九年,總督都御史胡宗憲、巡按御史周時盛洎藩臬諸司,以靈芝寺改建寺,蓋王故苑也。仍舊額曰「表忠」 ,春秋縣令祭之。

海寧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舊在縣南二百步。明成化十三年,海患坍圮。十五年重建,去城八十步。正德三年,知縣丁儀建屋築垣。嘉靖十年,知縣胡堯時修飾壇宇,制度高廣,與社稷壇同。

社稷壇 在城北白馬廟後,莫詳所始。宋政和間,令歐陽珣即其舊而新之。元至正三年,建於州北一里。大德五年,議置西南郊,如制更立木主。明洪武十一年,改建縣西北三里。正德三年,知縣丁儀復改建今處,增置宰牲齋宿等舍。邑厲壇 在拱辰門外,去縣二百六十步,周十丈,繚垣築壇,置庖舍三楹。

鄉厲壇 每里立一所

里社壇 每里立壇,與鄉厲並。

城隍廟 在縣北二百六十步。城隍之名,古不經見。惟唐李陽冰有《當塗縣城隍廟記》,則在唐已有之矣。宋《圖經考異》:「神邑人稱為永固王。」 《臨安志》:「本府城隍,舊號永固廟。據此則通言一府矣。紹興三十年,加封保順通惠侯。邑人稱王,恐非是。」 則是宋而城隍著於祀典矣。明高祖封天下府城隍監察司民威靈公,縣城「隍監察司、民顯佑伯。」 越三年,詔革封號,用木主,止稱「城隍之神。」

旗纛廟 在縣所廨後,明洪武二十五年建,後改壇。周垣二十六丈,壇方廣四丈七尺,高丈八尺。

許公廟 在縣西一百三十步。宋雍熙間建,天聖、淳熙間重修,專祀睢陽太守遠,後增祀張中丞巡。宋紹興八年,知縣胡兟與邑人禮部侍郎張九成請於朝,增祀南霽雲、雷萬春、姚誾,詔許之。明洪武四年,以海寧許公生地,宜獨祀公,歲以十月、十六公死之日祭。正德十六年,增春祭。三皇廟 在縣西北二百三十步。宋始立廟,明洪武間廢。按「三皇廟」 ,杭郡縣共有八處。

禹秦二皇廟 在硤石。宋仁宗嘉祐四年,贊寧大師撰《記》,有曰:「封岱宗而禪會稽,就茲稅輦,祀蓬萊而禳王氣。於此舍杭」 ,以其疏鑿山川,翕張鬼物,故立禹秦之祠禦焉。

陸司空廟 在縣東四十八里,祀陸遜。遜嘗以屯田都尉領邑事,有惠於民,故立祠祀焉。福濟廟 在縣東八十二里金牛山下,祀唐蘇、皋二將軍。相傳二將軍逐黃巢至此,不獲,遂死之,因立廟。宋高宗有祝文。按舊《圖經》云:山下有皋《小郎碑》,紹興初碑尚存,已不知何代人。而高宗祝文有云:「義氣同稟,緣逐金牛。牛沒尾」 掉,空回可羞。拔劍自刎,殊無怨尤,則又與《圖經》異矣。白馬神廟 在縣北二里。劉拱《記》曰:郭北大廟有白馬神,最顯。去冬有殺人而亡者,捕未得。既夕,宿庵東苑,夢神告曰:「『旦且獲』。既而果然。」 崇祐廟 俗云烏龍王廟,在縣東八十二里金牛山下。宋紹興十一年,以禱雨驗賜額。

朝宗王廟 在縣西七十里。宋高宗賜祝文。朱將軍廟 在縣東三十六里黃岡,祀邑人朱彝。《邑志》曰:「朱將軍廟有二,一在黃岡,一在袁花東。彝能拔牛尾倒行。宋治平初,溺海為神,著靈應。寶祐三年十月,敕封佑靈將軍。元大德二年,以捍海立廟黃岡西,進封護國弘祐公。其廟在袁花東北者,後羽流增飾仙真,俗因呼」 為「天仙府。」

鎮海廟 距南城百步,負郭面塘內,祀捍海諸神。明崇禎戊辰海決,潮水高丈餘,廟內獨不入,人咸異之。

伍公廟 元成宗大德三年,以海患,加封吳大夫伍員曰「忠孝威惠顯聖王。」 先是,祠圮,後重建。背海寧南城,在捍海塘之陽。

胡令公廟 在長安鎮,祀唐胡暹。

英濟侯廟 俗稱捍沙王廟,在縣東三十里。相傳蕭山布衣張某溺海為神。或曰:張夏於宋景祐中為司封郎中,受命築堤捍江,人賴以安,為之立祠。大觀二年,封濟安公。

蘇驃騎廟 在縣東南四十里。祀晉驃騎將軍。

蘇舉字子羽。封烏程侯。葬金牛山北。宋武帝嘗夢其神,贈平南將軍。

崔府真君廟 在縣東北一百四十步,元至元二十一年重建。按:崔府君,祁州鼓城人,父禳禱於北岳,夢帝賜以美玉二枚,吞之,因名玨,字子玉,又名亞岳。唐貞觀間徵為滏陽令,一云長子令,有異政。卒後,太宗感夢,封護國公,宋真宗加王號。高宗南渡,夜憩府君廟,有神扶其首,則追兵至矣。忽見一白馬,乘之宵遁,行七百里,至禦兒鄉,其馬忽不行,視之則泥馬也。帝至杭,首為立祠,賜額「顯衛。」

周宣靈王廟 在硤石鎮。審山侯名雄,字仲偉,新城淥渚人。明嘉靖辛未,為母疾走婺源祈祐五顯,回至三衢而卒,附童子言曰:「五顯靈侯,需我輔翊,生不封侯,死當廟食。」 衢於是乎立廟新城繼之,初稱七七太尉。端平二年,饒州表請侯,有陰捍常山土寇之功,封翊應將軍。嘉熙元年,兩淮表請神,有神威揚邊強敵遠「遁之功」 ,封威助忠翊大將軍。淳祐四年,改封翊應侯。寶祐五年,加封助順。咸淳七年,加封正烈;十年,加封廣靈。舊制:神祠封錫自二字至八字止,侯兼之,蓋渥恩也。

廣福廟 一在縣西四十里,知州趙嗣構撰記,兵燹,不存。一在慶善教院,元康存成撰記,至正十九年築城,不存。

錢公廟 在洛塘前步橋北,祀里人錢通。通,元泰定間人,有德於鄉,死而祀之。

徐偃王廟 在縣西十七里。

西楚霸王廟 ,在縣西三十二里。

秦王廟 在縣東一十八里。

閻少卿廟 在縣西南六十里。

五土廟 在縣東北一里。有明洪武《御定祭文》。天妃廟 舊在縣東二里,改建為東嶽行祠,今移置縣治西三十步。元泰定四年,海患庸田,副使張子仁立。又海寧有天妃十廟,分建千百戶所營內。明初,官以分汛海道,故各建廟祀天妃。萬曆間,五廟并慶善寺。

皇清順治間,邑令秦嘉系毀「八廟」,今改為駐防公署。

止存八天妃廟云

許公故廟 舊名「泗水亭」 ,在縣東北四十里。傘樹廟 在長平鄉桐木港,宋兵部侍郎章之光建於別墅,因傘林村得名,後捨為僧庵。新廟 在郭溪南,邑人徐寬捨田建。

周將軍廟 在黃山,祀明都指揮周應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掠袁花市,都指揮周應禎戰歿。邑人許令典創議建祠於黃山,知縣夏懋學致祭焉。

雙仁祠 在縣西北安化坊。吳越王錢鏐建,祀顏真卿,以其從兄杲卿配。元季兵燬,今學宮西雙巷,其故址也。明正德九年,知縣曹珪重建於此。嘉靖二十八年,參政王某行部,見祠宇摧毀,為巨室侵軼,毅然以屬高知縣尚志復其舊而飾新之。不踰月廟成,歲祀以八月望。其禮與雙廟同。

張文忠公祠 在城南書院中。祀宋刑部侍郎、贈太師、諡文忠張九成。紹定二年,建祠於淨居寺,于有成為《記》。明正德九年,知縣曹珪改建於南城。天啟間,知縣鮑觀光飾新之。歲以六月三日忌辰致祭。

致忠祠 在城內,祀千戶呂忠。明正德八年,姚源洞王浩入寇浙東,忠奉檄勦捕,遇賊,格殺數人,力戰而死。有司建祠,歲正月二十三日祭東嶽,行祠 祀嶽神。嶽神始自宋真宗東封,錫名「天齊仁聖帝」 ,自是州縣各為立祠。熙寧間,在邑東南數百步,離城瀕海。成化間,潮囓徙內地二里許,即天妃行宮,易為之。又嶽祠一在硤石鎮東山。

昭烈王祠 宋慶元三年,主簿趙希楢建,附葆真庵後,在縣東二百五步。嘉定元年,宜興丞趙彥槢又立祠於安國寺東。後祠廢,列其像於雙仁祠。明嘉靖二十八年,縣令高尚志移祀鎮海門外,今亦廢。初,昭烈像在顏祠,高令廉泉,使數十人舁出之,不為動。令厲聲曰:「爾神以捍海封,宜居海上。此間地非神所居。」 令兩人扶掖即出,別立廟祀之。

靈順行祠 不知神始末。在縣西北二百六十步。明洪武十一年,本寺僧彌紹建。

巖峰《曹將軍行祠 》祀邑人曹春。在縣西南四十五里巖門山。

龍祠 。在長安中閘龍潭上,宋咸淳年建。「安化王祠 」 祀宋王稟。稟字正臣,青州將家子。

靖康元年,總軍太原。金師圍城,宣撫使張孝純謀降。稟知之,率所將刀手五百人謁孝純,列刀於前,起諭曰:「汝等欲官賞否?」 眾曰:「然。」 稟曰:「汝等欲官賞,宜以忠衛國,如有言降者,當何如?」 卒曰:「願以此戮之。」 因曰:「如稟言降,宣撫與眾監司言降者當如何?」 卒曰:「亦以此戮之。」 孝純自是不復言降,而兵權盡在稟後。圍益急,食盡人相啖,甲士煮弓弩筋膠。城陷,與子閤門祗候荀入告原廟,抱太宗御容赴水死。追封安化郡王,諡「忠壯。」 荀贈右武大夫、恩州刺史。冢孫沆,高宗賜第鹽官,故其後為之立祠在三管墩,去縣治五十里,建自明弘治間,歲久宇圮。天啟中,知縣鮑觀光移建海寧縣東偏隙地,歲時致祭。

貢尚書祠 祀元貢尚書師泰。師泰至正間以大司農治粟閩、粵,道梗,留海寧,卒,葬於朱子里之西。明萬曆間建,祠在安國寺東。

林公祠 在縣北半里光華亭內。祀名宦林恭章、耆德俞良謨配。以良謨具呈派貼均差,而林力主之。官吏領解,均差津貼,闔邑保全。

報功祠 在西路場西倉,祀倡義減鹽課諸人。創自明萬曆二十五年,天啟二年重建。

富陽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觀山上。明宣德十年,知縣吳堂重葺,後移小龜山上。

社稷壇 在縣西二百步。元建官路北,明移路南。宣德十年,知縣吳堂重葺。

邑厲壇 在縣北二百步。

鄉厲壇 各鄉分置

城隍廟 在縣東二百步。吳元年丁未,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朱文忠重建,江浙儒學提舉葉廣居為「記」 ,後燬。明正統四年,知縣吳堂修建,左參政張居傑為《記》。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橋重修。後燬於兵。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朱永盛重建。

赤松子廟 在縣東一百五里。《輿地志》曰:「赤松子,神農雨師得道,常至崑崙山上西王母石室中,隨風雨上下,曾駕鶴停於華蓋山,里民水旱禱輒應,因祠之。」

靈惠廟 俗稱「邑主廟」 ,在縣西二百步。吳黃門侍郎封永興、富春二縣侯。郭城,宋嘉熙四年加封「英濟。」

東平廟 在恩波橋西二百步,祀唐睢陽太守張巡。又桐嶺亦有張公祠。

通聖侯廟 在縣西南一十里。五代末,縣令陸仁彰因祈禱有應,乃請於朝,封通聖侯。舊名「宋明王廟」 ,即今羅橋廟。

張明府君廟 在縣北。宋大中祥符間,嘗宰是邑,有惠政,民感而祠之。祠下有泉,歲旱不竭,禱之則應。

福佑廟 在長壽巨石洪山下,祀真人宋恭。宋咸淳四年,歲大旱,禱之,雨立至。禦災捍患,屢有靈驗。六年請於朝,封昭澤侯,賜額。元燬,明洪武初復建。

東嶽廟 在龜山上。明崇禎七年,知縣杜斗愚重建。

龍王廟 在恩波橋西,報功祠南。康熙元年,知縣朱永盛修。

護邑侯廟 在縣北一十五里。舊《志》曰:「有神憑居民董君勝,自稱為神,禱即應,請於朝,立祠封護邑侯。」

夏凍廟 在縣長壽安辰界。漢時敕封,明萬曆四十五年重建。

安辰廟 在《馴雉》。元季燬於火。明初因有虎害,改「安民殿」 ,今復新之。

永濟廟 在馴雉。舊名「十八郎廟」 ,久圮,里人何永年建。按其廟雖存,而不知創造所自及神姓氏本末。

白鶴廟 在春山

耿山廟 在安辰

高橋廟 在安辰

姥岑廟 在白昇

蕭史廟 在惠愛

後江廟 在祥風

白馬廟 在看潮

頂仙廟 在麗景

靖安廟 在靈峰

杜澤廟 在大源

杭渚廟 在望仙

昌國廟 在江陰

長沙廟 在太平

張府君廟 在善慶

隆國廟 在慶護

大觀廟 未詳所在

蒼村廟 在儀鳳

瓜墩廟 在感化

越石廟 在屠山

側石廟 在永寧

三師廟 在善政

殷祝廟 在棲鶴

于口廟 未詳所在

三賢祠 在縣學左廡。祀漢嚴光、宋范仲淹、蘇軾。嘉定間,仲淹曾孫之柔為令時建,以釋奠後一日祭。今燬。

嚴先生祠 在縣東觀山,祀漢嚴子陵。宋淳祐十一年,縣令李迪建亭曰「耕春。」 元至正末燬於兵。明洪武十九年重建。宣德十年,知縣吳堂拓地改建,系之以銘。仁和縣學訓導臨川聶大年為記。萬曆二十九年,知縣任才欽重修,自為記。今燬於兵,碑文神座尚存。

四賢祠 在縣觀山傳心亭後。祀宋蘇內翰軾。明韓僉事邦奇、焦僉事煜,附祀本縣王知縣惟孝。俱有功德。富陽邑人共祀之。今燬。

二賢祠 在縣觀山上,祀宋陸九淵、楊簡,即傳心亭改建,今燬。一云:四賢祠在宋為雙明閣,楊慈湖簡任富陽主簿,迎陸象山、九淵講學於此,言下有契,後人遂祀兩公,名「傳心堂。」 明嘉靖時,蓋以分巡僉事韓邦奇、焦煜同祀,因名四賢祠。後知縣王惟孝重修,亦附祭於側,神祠尚存。正學祠 在縣北三十五里開化村,祀宋周濂溪、邵康節、張橫渠、程明道、伊川朱晦庵,明薛文清、胡敬齋、陳白沙、王陽明十先生。邑人邵光引倡建。

報功祠 在縣恩波橋西南,一名「三侯祠。」 祀明知縣吳堂。宋時儒施陽得俱有功德於富陽,邑人共祀之。天啟間,知縣蕭岫重修葺。

管公祠 在縣觀山麓。祀知縣管九皋,有德於民,邑人祀之。今燬。

杜公祠 在縣小龜山麓,祀知縣杜斗愚。明崇禎九年建。

周顯謨祠 在永寧寺左。又有「周瞿父」 、邵貞父祠,俱不知所在。

孫水部祠 在慶善。祀郎中孫坤,并其誥贈曾祖父。

餘杭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去舊縣橋百步。

社稷壇 在縣西塘北郎王界,去縣治二里。宋景德三年立於縣西南,後遷縣之西門外。明洪武八年改建今處。

邑厲壇 在縣北門外半里蓮花橋南,周迴牆二十餘丈,門南向,出四陛,各三級。

鄉厲壇 八所一在招德鄉西北隅。一在欽德鄉閑林四五保,一在安樂鄉靈源二三保:一在同化鄉郎王界,一在孝行鄉後杳界,一在常熟鄉山後界,一在長安鄉吳山界,一在止戈鄉古城界。

城隍廟 在縣東半里。明洪武初,知縣魏本初建。弘治五年知縣孫冕、嘉靖七年知縣王確,萬曆四十三年知縣戴日強,「相繼修葺。」

皇清康熙三年,知縣宋士吉重修。

高岡。福善王廟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免函界。舊《志》載故老言曰:「周赧王廟也。」 唐大曆二年,本縣西海塘為大水衝決,邑人甚恐,走錢塘崇化鄉觀山禱王祠下,水勢漸殺,民無漂溺。事聞,官為立廟,封福善王。元末兵燬,明洪武五年重建。陳明府君廟 在縣儀門內。東漢熹平二年,縣令陳渾徙置縣治,建城濬壕,開湖築塘,有功於民,沒後祀之,以段主簿郭典案從祀,皆當時贊力人也。後唐長興二年,敕封太平靈衛王,先立廟於縣東半里。宋治平末,移建今所。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年,主簿王思道重建。永樂九年,知縣林源復新之。正德七年,知縣彭辨之重修,祠為土神。十五年,知縣喻江撤像為木主,以祀陳明大王,改稱「縣衙土地之神。」

東嶽廟 在縣南五里鳳凰山下。宋熙寧間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八年,邑人王彥英重建。永樂十九年,知縣林源復修。正德五年,道人徐慶募緣通修,復之。左鳳山道院,又建王靈官殿於廟左。

三皇廟 「舊在縣前之西,後徙縣東,明洪武四年廢。」

安鎮劉王廟 在縣通濟橋北堍東,宋時建。明

洪武六年重建

周府君廟 在縣南香泉坊內,宋時建。

諸葛使君廟 在縣南一十四里禪山下。漢河間守諸葛琮葬於山旁。歲旱,降神於巫,能興雲雨,有禱輒應。唐貞觀二年,邑人立廟祀之。明洪武四年重建。一云即諸葛武侯。

仇王廟 在縣北十五里仇山下。唐時建。白樂天為杭刺史,有虎患,遣縣令致祭,患息。明洪武八年重建。

廣福李王廟 在縣東南一里八十步南渠河。土人指為「宋李顯忠。」 自元迄今,邑民奉之,以為香火。明洪武六年重建。永樂六年,知縣林源重修。正德二年,邑人鄒煜復新之。自是居民崇奉,禱應如響。

靈通將軍廟 在縣東南一里豐樂坊內,祀吳將軍凌統。統,餘杭人,廟號靈通將軍,蓋《方言》之訛也。

胡將軍廟 在縣東南一里有奇。或云:唐江州守將胡則也。祈禱雨暘,屢有徵應。明洪武三年重建。

張令公廟 在縣東南一十五里。章鄭保祈禱有驗。

搖相公廟 在縣東北三十五里石瀬鎮。祈禱有應。明洪武三年重建。

舟枕寶山明王廟 在縣西北二十里,「《舟枕》山」 之旁。

歸府君廟 舊址在縣南湖塘,今徙山川壇南首。祀唐縣令歸珧。

歸夫人廟 在縣東二里山西園。傳唐令歸珧夫人與珧俱死水難,夫人屍流至此,有顯異,立廟祀之。

護塔明王廟 在縣東南安樂山之東麓。新堰侯王廟 在縣東南四里部伍橋右。神應為一方保障。明萬曆間水決,廟獨存,邑人重建。張六五相公廟 在縣東一里鳳儀塘上。亭跨塘街,面北向。

蕭王廟 在縣東南十里蕭王臺上。祀梁昭明太子蕭統。

羅平王廟 在縣北五十里浮里界羅姚山下。舊傳羅隱居此,人為立廟祀之。

天曹廟 一在縣閒林鎮欽德鄉。一在南湖塘。舊屬龜山書院,後增三賢祠,禱祀者訛為「天曹。」 今因之。康熙三年,知縣宋士吉殿前構幔亭三間,築塘開放生池。池南曲塘建亭於上,名曰「有斐。」 十一年,知縣張思齊更名曰「鑑亭。」

朱文公祠 在縣洞霄宮,有遺像存焉。向乏祀。明邑令陳志初捐俸購田為祀事,倡邑人洪都遂以己田足之。

旌德祠 在縣鳳山。明洪熙初敕建,祀鄒文敏濟。成化五年再祠,以祀濟子康靖幹。

惠澤祠 在縣南湖塘,舊為龜山書院,祀宋縣令楊時。明成化間,增祀漢縣令陳渾、唐縣令歸珧改建。俗稱為「三賢祠」 云。

正儒祠 在縣儒學殿之東,祀宋楊時、朱熹。明嘉靖二十一年建。今圮,移主於名宦祠合祀焉。本學訓導南昌萬開睿有《記》。

嘉興祠 一名龍王仙宮祠。在縣洞霄宮西廡。宋建炎間賜額。紹興元年,內旨禱於祠之撫掌泉,得雨,封嘉應侯。咸熙六年加封公。元至正中重建。按餘杭龍王祠有四,一龍王仙宮也。一在縣西苕溪館基,瞰溪下有潭,遇旱禱之輒應,名曰龍王祠。一在縣東北四十里,歲旱禱之輒應,名曰齊亨龍王祠。

沂泊侯祠 在縣西北一十五里觀國山下孝行鄉。宋時兀木兵迫城下,神助其靈,鄉人拒之,三日不得進。事聞於朝,封侯,立祠祀之。

程公祠 在縣東南五里。面南渠河,祀縣令程汝繼。前有羅星一座,關一邑水口。因舊址低隘,知縣宋士吉於順治十八年同紳衿增拓尋丈,植松其上。

臨安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地三畝八分九釐。明洪武八年,知縣賈鵬程建,制如社稷壇。《祀典》加牲幣一,迎城隍神合祭。

社稷壇 在縣西半里,地六畝九分四釐。明洪武八年,知縣賈鵬程建壇而不屋。每歲春秋二仲上戊日,致祭五土神祗。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明洪武間,知縣賈鵬程建。祀典歲三舉。

鄉社壇 與里社壇共三十一所。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鄉。舊在縣北,元末兵燬。

明洪武三年,知縣袁思謙重建,今廢。

永定廟 在縣西北安定鄉。唐咸通十四年建。按《舊志》云:「本東晉虞府君也。唐乾寧二年,吳越王奏乞追贈,封安濟侯。後梁乾化三年,加封永定王。」

靈澤廟 在縣大雲鄉徑山。唐所祀龍神也。歲旱禱之,多應。宋紹聖八年賜額,累封為「顯應孚佑昭濟龍王。」

惠濟廟 ,在縣西三十里,本東天目龍王也。《於潛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治南金鵝山下。明洪武二年建於迎恩門外。五年,縣丞趙義徙今處。社稷壇 在縣治西寶城里。宋建縣西,元改西門外。明洪武二年徙建今處。

邑厲壇 在縣北一里石龍塢口。明嘉靖二十七年,知縣汪石川重建。

鄉厲壇 「按《縣志》」 ,一在嘉德前鄉蠻口村,一在後鄉沈村,一在惟新前鄉後遷於息嶺村,一在後鄉田坂村,一在波亭前鄉青山塢口,一在後鄉敖干村,一在豐國前鄉亭口村,一在後鄉趙村,一在潛川前鄉牧亭湖園,一在後鄉上浦,一在長安前鄉朱子塢口,一在坊郭仰山廟。前鄉社壇 「按《縣志》」 ,一在嘉德前鄉遠社嶺一在後鄉沈村,一在惟新前鄉泥塢村,一在後鄉田坂村,一在波亭前鄉更樓邊,明萬曆二十四年移青山塢口,其舊址建造:西常平倉一在後鄉敖干村,一在豐國前鄉亭口村,一在後鄉趙村,一在潛川前鄉新村,一在後鄉盛村,一在長安前鄉印渚,一在坊郭社稷壇左。

城隍廟 在縣治西街。舊在治東,宋隆興中,令葉衡徙今處。元至正十年兵燬,明洪武三年,令梁誠重建。

張忠靖廟 在縣西十八里西善山。祀唐中丞張巡。

昭應廟 在縣天目山,舊為龍王祠,在縣北。宋崇寧三年賜額。政和三年,封淵源侯,累封「孚惠王。」

靈惠廟 在縣治西南三十五里。舊為浪山龍祠。宋紹興四年,縣令趙文炳以靈應聞於朝。嘉泰元年賜額「元重建。」

虞將軍廟 :在縣治北二十里,祀漢虞詡。按虞字長孺,東漢人,為名臣,與潛無涉也。洪忠文《題名》曰:「東晉虞府君為吾邑長吏,甚有遺愛。」 此為近之。古柏蒼秀,傳漢時植。

任府君廟 有二,皆在縣治南,祀梁任昉。按昉字彥升,為新安太守,政清白,吏民便之,立祠祀焉。祠當在新安。或曰風及鄰邑,故亦祀之。徐偃王廟 有二,皆去縣治十五里。《元和姓纂》曰:「偃王之後居於潛,為望族。」 廟宇皆徐氏建。三皇廟 在坊郭。

祠山別廟 在豐國後鄉。

五顯廟 在西門外

天妃別廟 在元霤山

柯相公廟 在大溜

白沙廟 在白山

普惠廟 在嘉德鄉。皆邑人隨時致祭者。皇甫君祠 在縣治東戴石村,祀漢皇甫嵩。《吳度記》曰:「於潛東距縣十五里,有山曰皇甫巖,有廟曰皇甫祠。」

二賢祠 在縣南半里。祀宋縣令葉衡、邵文炳。二令有惠政於民,民思之,立祠。

新城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半里。明洪武八年建。

社稷壇 在縣西北半里東嶽廟左。明洪武八年建。

邑厲壇 在縣治北一里。

鄉厲壇 十四所按《縣志》,各鄉里長,輪年備物致祭。一在太平鄉張倫埠,地二分。一在昌西鄉深浦原竺家橋外,地二畝二分。一在昌定鄉雞鳴山下,地一分八釐;一在昌東鄉松溪,地二分;一在永昌鄉何家村桑棗園。一在祥禽鄉謝嶺,地六釐;一在折桂鄉袁村,地一分七釐;一在七賢鄉徐府君廟側,地七釐;一在新登鄉查村,地一分五釐;一在東洲鄉。一在廣陵鄉三溪口,地二分四釐;一在寧善鄉石羊庵,地二分一釐;一在南安鄉羅宅村,地二分八釐;一在南新鄉鎮頭,地四分九釐。

四鄉五穀壇 按《縣志》,一在太平鄉張家村,地一分六釐;一在昌西鄉深嶺,地二分六釐;一在昌定鄉雞鳴山下,地二釐;一在永昌鄉陳家牆

邊地一分一釐;一在祥禽鄉宦塘地二分七釐;一在折桂鄉塔山下地一分二釐;一在新登鄉漆樹灣地一分三釐;一在東洲鄉下坂地一分四釐;一在廣陵鄉三溪口地五釐。

城隍廟 :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八年建。嘉靖六年,知縣袁澤重建。隆慶三年,士民增建寢宇,置祀田。歲以五月十七日神誕致祭。

杜將軍廟 在縣西半里。祀唐杜稜。昭宗以稜有捍禦功,立祠今處。梁時增建,宋嘉泰間重修,後燬。明洪武元年重建,三年復建。嘉靖間,知縣袁澤重修。

廣利廟 在縣松溪。祀晉分水令朱徹。吳越時封通靈侯。宋大觀四年賜額方臘迫境,邑人營於祠側。明日,賊不戰潰。詔封「威顯」 ,未幾燬,紹興二十二年重建。

孫尚書廟 在太平鄉百丈村,祀唐邑人孫陟。陟仕錢氏,為尚書,防禦常州。時寇盜充斥,調兵督戰,歿於陣。唐為立廟呂城,以卹禮歸葬,因立廟墓所焉。

輔德廟 在縣南太平鄉淥渚,祀宋周雄。雄,里人,歿而為神,屢著靈異。端平二年,被旨封「翊應將軍。」 嘉熙間,新廟宇。淳祐四年,改封侯。寶祐二年賜額。咸淳間,累加封爵。

靈休靈佑廟 在縣治北二里。相傳廟神二,一張姓,一范姓。以陰功平方臘。宋宣和三年,賜今額,「張」 曰「靈休」 ,范曰「靈佑。」

姚開府廟 在縣東洲鄉姚村,祀宋襲慶軍節度使姚興。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入寇和州,興率軍力戰,手刃百人,援不至而死。立祠以表其忠。

東平王廟 :在社壇內。

多福廟 在折桂鄉

孚惠廟 在折桂鄉

福民侯廟 在雞鳴山

應瑞侯廟 在下泊岸

崇福侯廟 :在苦竹村。

濟福侯廟 在莊澤

富民侯廟 在後村

壓境侯廟 在上汪

積善侯廟 在壓港

鎮江侯廟 在港口

安民侯廟 在馬鞍山

興福侯廟 在百丈山

普慶侯廟 在汪瀨

行宮廟 在永昌鄉

女仙廟 在新登鄉

蕭將軍廟 在廣陵鄉

昭應廟 在寧善鄉

昭惠廟 在寧善鄉

祚寧廟 在寧善鄉

許忠烈祠 在縣塔山。祀唐睢陽太守許遠。宋乾道二年,縣令耿秉請祠,賜額曰「靈惠忠烈。」 有司歲以公死事日祀之。明天順間,郡守吳濬重建。嘉靖間,知縣袁澤修葺。萬曆元年,邑人工部侍郎方廉更新之。

耿侍郎祠 在景德觀西廡,祀宋耿秉。秉為宰,勵廉隅,勤政事,興學校,輕賦斂,吏民懷之。既去,為立祠。

東嶽行祠 在果圓山麓,後改遷山巔。明隆慶六年,仍移建故址。

劉公祠 在新城漁池山下,祀明知縣劉秉。張公祠 在縣北一里,祀明知縣張霆。崇禎九年建立。

金龍大王祠 在縣南門外一里。明天啟四年建。

岳王祠 在西門外

三義祠 在新登鄉

昌化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明洪武二年建於雙溪之南山下。後以涉水不便,改建於上清宮之西,復以址狹隘,改今處。

社稷壇 在縣西鳳凰嶺。始在縣東,元初廢。舊址別置城西南之上灘園。明洪武二年於縣西改建。後以壇址迫山,改今處。

邑厲壇 在縣東北唐山麓。

鄉厲壇 無考

城隍廟 在縣西,莫詳所始。元末燬於兵,明洪武二年復建。三年并其東「真聖觀」 址及拓民地廣之。

東平王廟 在縣朱柳,邑人章烇有記。

朱將軍廟 在縣西七里洞,元時敕建,旱澇祈。

禱必應一在杜嶺

許由廟 在箕山上

周相公廟 在大柳

晏公廟 在縣西三里鳳凰嶺。

柯相公廟 在縣西七里晚村。一在大柳。龍鬚廟 在縣西南三十里金村。

陳府君廟 在縣南四十里湍口。

伍公廟 在縣南三十里覽村。

俞公廟 在縣南四十里湍源。

勝公廟 在縣南三十五里潘村。

娘娘廟 在縣西二十里堪村。

三賢祠 在縣儒學左。祀晉許邁、唐羅隱、宋蘇軾。

東坡祠 在舊縣治前新亭左。宋縣令章伯奮建,今廢。

鄭公祠 在縣治左,祀明知縣鄭國士。

蕭曹祠 在縣土地廟左。。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