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48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四十八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四十八卷目錄
杭州府部彙考十四
杭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職方典第九百四十八卷
杭州府部彙考十四
[编辑]杭州府祠廟考二〈寺觀附〉 府志
[编辑]本府。〈錢塘、仁和二縣附郭。〉
僊林慈恩普濟教寺 在羲同坊仙林橋西。唐顯慶初,高宗念母后生育劬勞,乃建慈恩寺以報之。寺在汴京,命基法師主領。宋建炎時,其徒弘濟扈蹕南渡,乃就安國橋東金仙氏之居,以為弘教之所,因敕額「仙林。」 隆興初,孝宗改賜額曰「隆興萬善戒壇。」 淳祐中,理宗賜額曰「飛天法輪寶藏」 ,又御製鐘銘賜之。元至正間,張士誠據為軍器局。明洪武四年重建,置僧綱司署於寺之西偏,有司即其地為昏昕之節。正德間,徙其鐘,更鑄置朝天門。仁和縣歲造土牛迎春於此。天啟丙寅大火,殿宇盡燬。穎生宣法師及里人王兆京、馮時亨、鄭文彬等,捐貲募建。
天長淨心寺 在仁和北壁後洋街。晉天福間錢氏建,舊名「天長。」 大中祥符年間,住持廣序賜紫衣,號「道漸大師。」 南渡後,析其地為軍寨。紹興十年,復建彌陀三聖殿、轉輪藏。淳熙十四年,建正殿。後兵燬。咸淳元年,主僧雅福重建,賜紫衣,號「寶月大師。」 元末兵燬,佛殿、鐘樓僅存。明洪武中,普寧重建。
皇清順治癸巳,里紳顧大觀、鍾世亮、藺繼友等重建。
壽聖寺 虎林山,舊名「長壽」 ,在東青門外,永樂中徙建今所,即聖壽院故址,因名壽聖。內有大井,銀杏,皆宋物也,俗稱「祖山寺。」
大中祥符律寺 在羲同坊祥符橋。梁大同初,邑人鮑侃捨宅為寺,舊名「發心。」 唐貞觀中,改「眾善。」 宋大中祥符中,賜今額。內有鐵塔一、石塔四。錢王所鑿九十九眼井。元至正末燬,洪武初重建。
長壽庵 在武林門內,即祥鸞院址也。後唐清泰元年,錢氏建。宋元來久廢。明萬曆四十三年,蓮池大師募贖之為放生池,建庵名「長壽」 青蓮寺 車橋北。宋初錢氏建。神宗元豐中,吳處厚以皇嗣未立,上書乞立程嬰、公孫杵臼廟。詔封嬰為成信侯,杵臼為忠智侯,廟食於絳。後又以韓厥存、趙孤三人,皆以春秋祠於祚德廟。紹興中,建祚德廟於寺內,二仲祭之。至正末,張氏據「聖壽」 、「青蓮」 二寺為府,而廟亦廢。
崇福庵 平安坊右,晉時建。萬曆乙酉,僧能惠重建。馮夢禎、沈梗、虞淳熙有《記》。
法輪寺 在東西壁里觀橋。五代長興中,龜法師建於城東湯鎮。宋大中祥符改名「法輪。」 明洪武立為叢林。永樂中,潮嚙殿基,僧至恂改建今處。
興福寺 ,一在羲同坊斜橋南。宋紹興中,左丞相薛昂以花藥圃捨僧慧觀築庵,尋建佛剎,額今名「慧觀。」 精台宗大部,奔走儔侶,聲動一時。或歲旱澇,民癘疾,恪誠請於師,悉獲驗。昂贈詩美之,並請於朝,賜紫方袍,中為無塵殿。其諸佛莊嚴,則丘彌陀、含香裝修也。明初為叢林歸併於此者淨住寺。
皇清初,僧超弘以「天童法派」參學四方,了悟而歸翛。
然「坐脫。」 一在仲溪鎮。
吉祥律寺 仁和安國坊。宋乾德初,睦州刺史薛溫捨地為寺。舊傳其地多牡丹,熙寧間,名人巨公多賞之。
省庵 武林門內。明都督陳紹江捨宅建「妙總庵 」 ,僧海惠退老於此。
廣壽慧雲禪寺 在三撥營畔。宋淳熙中,張循王之孫鎡捨宅建。紹熙初,賜額俗稱「張家寺。」 有留雲亭、白蓮池。元至正間燬,明洪武中重建。萬曆中,右布政江左吳用先重復慧雲寺,建宣義張公祠。
普照院 在鹽橋北。晉天福間錢王建,舊名報國千佛院,宋祥符中改今額。按《縣志》:「淳熙三年重建。」 明正統間,僧惠觀患時疫,眾皆惡之。其徒惠仁侍師最孝,故俗又稱報師院。
潮鳴寺 慶春門北。梁貞明元年建,初名「歸德院」 ,高宗駐蹕寺中,聞濤聲,賜今名。歸併於此者,
華藏寺、法明寺廣度院,高宗有《御製詩》。
普慈寺 在東里坊蒲場巷。宋紹興中,僧思淨建。元至正間,僧元忠修。明季火,僧智玨募葺。思淨善畫像,俗姓喻,亦稱「喻彌陀。」
水月庵 潮鳴寺東
「《鹿野》庵 」 :在東園。梁天署建。
蓮居庵 土橋東,古延壽庵,址燬於兵。明萬曆間,里人虞淳熙建,延紹覺法師結禪於此。吳方岳額今名。
報國院 慶春門內。宋紹興間建,名「香林廨院。」 後燬於兵。明天啟初,僧仁慈等重建。
皇清順治間,重新。石雨禪師說戒於此。
華藏寺 橫河橋東。吳越王建,名報恩院。祥符間賜今額。按《縣志》,「淳熙十五年重建。」 明洪武二十四年併潮鳴寺,年久傾頹。
皇清康熙二年,住持霽元明重整。
悟空寺 淳祐橋東。晉天福七年建。大中祥符中改額,明永樂元年重建。門有小溪,茂樹森蔭左右。正德間,僧如俊復建觀音寶閣。
皇清僧超煜重修。
長明寺 清泰門內,晉天福間建,宋開寶四年改「法燈」 ,治平二年改今名。佛印禪師開講於此。歸併者百法、廣閏院、慧林等十二寺、五庵。相國寺 淳祐橋東北,齊天保間建,唐時燬為鄭景宅園。睿宗即位,賜名「相國。」 元末燬,明正德八年重修。
靈芝崇福律寺 東花園崇新巷,俗名「蠟燭庵。」 唐貞觀,郡人施光慶捨宅,宋佛印禪師重興。元燬。明洪武中,立為叢林。永樂中,徵僧能守纂修《永樂大典》。宣德間,徵僧如真校修《藏典》。正統間,徵僧智淳說戒開壇。辭朝坐化。遣禮部諭祭。錢塘縣歲造土牛迎春於此。
金剛廣福教寺 章家橋東。晉天成間,善杲法師肩負《金剛經》,憇息於此,夜放光明。陳少卿感異,捨地為寺。宋寶祐間,理宗賜今額。明洪武中重建。
祗園寺 東花園獅子巷宋太平興國間建,在郊外。南渡後移此造「御馬院。」
東岡寺 獅子巷西。宋乾德初建,紹興末賜額,明初重建。
惠林寺 蒲場巷宋紹興初,汴僧惠林禪師隨駕來杭,建「興國院」 ,後改今名。元至正間燬,明洪武初重建。
佛惠寺 俗呼「壽火星庵。」 在仁和之羲和坊。元大德間建,後燬,明景泰初重建。
崇寧萬壽教寺 高陽閭巷,俗呼「姚園寺。」 宋初為姚氏園。紹興初,僧購園結庵。乾道初,賜額。淳祐二年,建膺福殿,奉理宗御容。元季燬。明初重建。
慈雲寺 高陽閭巷。周顯德二年建,名慈濟。宋大中祥符改今額。理宗書「靈感道場」 四字。明洪武間立為叢林。歸併者金剛廣福寺。
水陸寺 獅子巷南,宋太平興國間建。內有「《大銀杏》二」 ,蓋宋物也。
白蓮寺 仙林橋東,吳越王建。宋咸淳間,僧祖顯誦經持戒,地產白蓮,因賜「白蓮妙惠」 額。下水陸寺 太平坊,舊名無礙院,宋嘉熙中為潮水嚙壞。寶祐初,奉禮部給帖賜額重建。東有古柏軒。
西江禪院 菜市橋西,好木禪師栖隱於此。《孝義庵 》菜市橋西,即「古無礙庵」 址,明萬曆間重建。
聖壽寺 即永福寺,在後洋街,宋嘉定初建。淳祐賜額「永福」 ,奉秀王香火。元至元末燬。明宣德間賜今額。
覺苑寺 豐樂橋東。宋末廢,宣德中重建。千頃廣化寺 木子巷,吳越王建,舊名「千頃。」 宋大中祥符間賜今額。中興後為臨安祝聖道場,今廢。
明慶寺 木子巷北。唐大中二年建為靈隱下院。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嘉熙四年七月,禱雨畢,理宗車駕臨幸,回鑾撤蓋,甘雨隨至。御書「明慶」 二大字。先是嘉泰三年建閣,藏御書扁曰「宸奎萬壽之閣」 ,有蘇文忠書《觀音經碑》及題識,大智祖師書《彌陀字碑》。又有法喜堂、明碧軒,今廢。菩提律寺 舊在錢塘門外,宋錢惟演捨宅為寺。太平興國七年賜額。元末築城,徙寺於太學街東。明永樂間,節庵守公被召修《大典》,智淳修《戒律》,別原修《藏典》,約宗以高行被召,四代入覲,沙門榮遇云。有堂二,曰「南漪迎薰。」
靈壽寺 曲阜橋東。元至正間,左丞相《達識帖》。
睦爾建本畏吾氏世族,故稱「畏吾寺」 ,俗訛為「義烏寺。」 洪武二十四年改額,今圍入駐防城內。安國羅漢寺 ,即相國寺,俗稱西井寺,在井亭橋西,內有大井,唐大曆五年鄴侯李相國所開六井之一,井至今存,亦圍入駐防城內。
上方寺 溜水橋西,蓮池大師建。內鑿放生池,今圍入駐防城內。
妙心寺 :在湧金門內。
吳山「水德庵 」 在伍公廟下。
長生庵 溜水橋西,城下為昭慶下院,舊有「沖靜真人」 遺址,今亦圍入,駐防城內。
慈濟院 西湖蓮花橋,有僧苦志精修,事母至孝。欲廣慈利濟,託跡禪那,士大夫咸敬事之,實開山第一代祖。事聞,賜號「弘慈普濟大禪師」 ,即額「慈濟院。」 元末燬,洪武中,僧行德重闢於積善坊。
真教寺 文錦坊南。元延祐間,回回阿老丁所建。內有明《永樂敕諭碑》。景泰中復葺,崇禎間燬。
皇清順治三年,總戎蘇見樂、衢守韓養淳捐貲重建。
慈光寺 錢塘芝松坊佑聖橋西。元末燬,明正統間重建。寺有彌勒尊佛,以鐵鑄之,俗稱鐵佛寺。宋僧悟恩卓錫於此,御書「慈光普照」 四字額。其門有合抱銀杏五株,及放光古井,皆宋物。樹為風雷掣去,井甚甘冽,給數百家,大旱不涸。慧安寺 十三灣巷,吳越王建於草橋門外,明洪武初移於錢塘保安坊東,永樂間又移今所寶梵寺 鎮海樓北。晉天福初建於崇新門。宋淳熙初,徙建今所。崇寧元年賜額,明初併入「慈雲。」
海會寺 吳越王建,舊名石佛智寺,又名大乘石佛寺。宋祥符中,改名積善海會寺。嘉泰間燬,元末重建。平章巙巙子山書「大海會寺」 額。明成化中火,踰年重建。內有扁鵲堂。
百法寺 石龜巷。宋建炎初僧寶寧建。有大佛半身,依山鑿石為之。淳熙中賜額「廣潤。」 元時改額「百法。」 趙子昂書。元末燬,明天順初重建。按《錢塘縣志》又名寶山廣順寺。
寶奎寺 吳山之陽,宋丞相喬行簡故第。奇石峭拔,東望海門,如在咫尺。理宗幸其第,書「見滄」 二字,又書「雙現樓」 ,又書「孔山」 二大字賜之。勒之崖石。遂捨宅為寺,以「寶奎」 請,詔從之。元季燬,明成化間重建。
寶成寺 晉天福中建,名「釋迦院。」 宋大中祥符間改今名。
雲居聖水寺 七寶山。元元貞間,中峰禪師建。山皆本府財賦地,中峰請得之。芟荊棘,平巖塹,構殿宇,不置恆產,惟資檀施。或持缽募化,立為常規,俾後嗣永守。至大已,傳之中舟,復增廣之,因闢殿基,得古井,浚之,得三石佛,遂名「三佛泉。」 明萬曆間,都閫某見井中有光,掘得磁觀音像,瑩然如玉,建閣奉於寺。有法華松數百株,蒼虯翠峙,今皆鏟絕。又有中峰拂塵麻鞋,更有小像,神氣如生,相傳為中峰自寫。
上方庵 聖水下院,昔與法華松接武,峭石林立。中有一滴泉,極巖壑之勝。蘇子瞻與印師時過,趺坐於此。
金波禪院 接金波橋,宋淳熙初建,敕賜「聖旨」 二字,東坡書扁。現存。明歸併慈光。
寶嚴院 在七寶山,五代錢氏建,名「瑞隆。」 宋治平初,改今額。寺有垂雲亭、借竹軒。
廣嚴寺 在七寶山,錢氏建,亦名瑞隆院。治平初,改今額。有雙竹甚奇。南渡分寺基為御廚營,景定初重建。按《錢塘縣志》:淳祐間建佛閣,宋理宗書「無量福海」 以額之。有雲闍黎者寓院中,閉戶十五年,謝絕人事,日禮觀音經。忽一日,留偈端逝。內有借竹軒,秦少游曾宿此,夢天女以維摩像求贊。
開元寺 鳳山門內,唐元宗開元二十八年建,宋建炎間徙西湖。元季兵燹,復故處。內有大悲閣、塵遠堂、海印堂、禪樂堂、梅月軒、涵翠軒、容月軒、攬秀軒、棲雲樓、石髓泉、塵遠堂。以下為《開元十景》。
開寶仁王寺 宋汴京開寶寺有仁王院。高宗南渡,僧慧照隨駕卓錫於此,遂建寺如汴京。紹興初賜額,內有「橫山閣。」
定水寺 宋乾道間建於萬松嶺。嘉定中移清波門外。元至正中築城,徙七寶山佛泉。巴西鄧文原有銘。
三茅寧壽觀 七寶山之巔。宋紹興間,如東京舊名,賜額。元末燬。明成化間,鎮守太監李義於正殿左創建「昊天寶閣。嘉靖初,總督胡宗憲改。」
「三清殿」 為元武正殿,又有「鍾翠亭」 ,明孫隆建。「通元觀 」 在七寶山麓,道士徐道彰、郁存方先後興修,闡揚法教。
至德觀 在吳山巔,宋渾儀臺側,十二曜太歲堂也。端平初,理宗書額,今俗呼為星宿閣。渾儀臺無存。按《錢塘縣志》:「元丞相達識帖木兒重建渾儀堂,并構星宿閣,祀三天真君、五聖九曜周天星宿、后土神祇。」
承天靈應觀 在吳山巔,舊為天地水府三元堂,即三官廟。宋紹興中,改沖天觀,後燬。端平間,賜今額,又名「玉應觀。」
東嶽中興觀 即東嶽廟,在吳山馨如坊。宋大觀中建,理宗書「東嶽之殿」 四字賜道士。內有玉樞道院,明嘉靖中重建。
皇清康熙年間,燬於火。
元妙觀 在吳山石龜巷。唐末為紫極宮。宋天禧中,郡守王欽若奏徙天慶觀。理宗書「天慶之觀」 四字,元改今名,後燬。明正德中重建。
景隆觀 保安坊板兒巷。宋嘉定間,名通元庵。寧宗御書「景隆福地」 ,遂易名。元末移今處。明成化中重建。
寶極觀 觀橋西北,舊為元元庵。明永樂間,道士周思得徵入,扈駕北征有功。既沒,其徒請大其庵,制可,遂賜今額。有《張三丰像》,歸併於此者得一道院。
龍翔宮 舊在後市街,宋理宗潛邸也。淳祐中,賜額。元末燬,改建城西隅。張士誠據為軍器𡱈,後復為宮,有魚樂軒。
《皇清圍入駐防城》內宮已圮。
開元宮 舊在泰和坊,宋寧宗潛邸也。嘉泰初,詔以舊邸改開元宮。元有江南,即宮左為行中書省,至元間並燬。至治初,割遺址之半為三學射圃,其宮重建圃後。
皇清順治七年,圈入「滿城」,殿宇猶煥。
宗陽宮 新宮橋東。宋紹興間,望氣者以其地有鬱蔥之祥,前後環建王邸。咸淳詔作宮,賜名「宗陽。」 元時燬,明成化間,道士沈復純重建。
皇清康熙間燬,住持徐尚麟復創。徒和有鴻嗣創受。
法茅山華陽洞天
佑聖觀 錢塘興禮坊。宋孝宗為普安郡王時外第也。光宗、寧宗皆誕於此。紹興間,賜額曰「佑聖宮。」 大德間燬,後重建,改為觀。
惠應廟 在吳山,宋東京皮場土神祠也。南渡初,攜像於此,民禱祠之。
重陽庵 在吳山,有泉曰「青衣洞泉。」 按《錢塘縣志》:「唐開成間建,內有缽堂,雲集羽流闡教丹室。宋淳熙間,尹真人志平,煉龍虎大丹,久而仙去。紫陽庵 三茅觀側。宋嘉定間,邑人胡傑居此,建集慶堂。元至正間,道士徐洞陽得之,改為紫陽庵。」
旌德觀 宋寶慶間敕建,蘇堤後徙保安坊,祀「溫元帥之神。」 內三楹即旌德祠左,祀先賢。自唐許由以下至。
《皇清王祐賢止》右祀漢曹娥以下歷代令女。
顯真道觀 ,慶春門內。
靈順宮 板兒庵
火神廟 教場內
天妃宮 :在孩兒巷。明初乃額曰「宮。」 其一在德勝壩北。
元同觀 在八字橋西南癸辛街。前有瞰碧園,元至元年間建,大德中賜額,後燬,明宣德時重建。今入駐防營內。
真聖觀 在元妙觀左,中有《蜥蜴碑》、芭蕉池、玉壺泉又名「子午泉。」
元真觀
報恩觀 在東西壁。錢氏建,燬已久。隆慶間,都御史陳抑庵重建,延僧竹庭主之。
皇清順治初,臬司孫乳仙顏元帝殿額曰「香嚴妙覺。」
囑畫博士孫漫士書之,孫齋三日書。夢神人謂曰:「汝當受雷厄,以書額『至誠上帝貰汝矣』。」 後臥病,雷聲隱隱自床下起,家人大駭,不擊而卒。康熙辛亥院燬,僧可宗重新。
洞真觀 在平安坊夾道巷,宋紹興間建。元至正間修。明初重構,後燬。今重建。
鶴林宮 、寶山院 、瑞雲院。
普慧院 在菜市橋,舊名「安仁」 ,治平二年改今額,淳熙七年重建。一云在武林門內。
長春庵 在東西壁。元至治初,有杭人姚姓者,其妻蔡氏建此修真。姚亦別建「長生庵」 於妙心寺北。後居羽士,今易以僧,在營內。
《七寶庵 》本在錢塘門外,後移平安坊鹽橋東。
後梁貞明七年,錢王建,名「上方多福院。」 後兵燬,宋大中祥符間改今額。向有六游堂、臨暉閣、普光庵 在城隍山。
筏喻庵 在東里坊
餘庵 萬曆中,地有銅佛,夜湧祥光。僧性敏發得其像。里人欲建梵宇,五臺僧含容來此,因建庵東里坊。
香乳庵 在艮山門內。有古觀音橋。即俗所謂壩子橋也。庵在橋西。里人沈學曾建。後西溪僧成明續築一亭,以蔽烈日風雨。靈隱具德。上人額曰「香乳」 ,學曾即以是名庵。
宗慈庵 東城俗稱「洪庵。」 僧興弼字宗輔者,寓閩中,經鼓山,見林木蓊蔚,忽爾省悟。夫婦同修淨土,析杭之東城,曰宗慈,曰伴雲,齋戒禪誦,課業精嚴,一時欽重。
般若院 上梅竹左,明萬曆間建,有普同骨塔。按《錢塘縣志》,「吳越王建。」
報先庵 鳳凰山「萬松書院。」 本「報恩招提」 舊址。弘治中,燬寺建院,祀。
先師孔子、配以四賢。令孔氏子孫、世世守之。號曰
孔家山萬曆己亥復為庵,庵名「報先。」
皇清康熙間,巡撫范承謨乃建「萬松書院」於此。
報國寺 鳳凰山麓,即南宋垂拱殿基。殿角銀杏樹,有實無心。元至元間賜額,後燬於兵。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舊有「碧梧軒」 、舞鶴軒,皆宋制。元廢,南宋大內為五寺,此其一也。
梵天講寺 宋乾德中吳越王建,名「南塔。」 治平中改今額。元時燬,明永樂間重建。有靈鰻井、金井石塔。
棲雲庵 :在「梵天」 之上,貫酸齋棲隱處。
勝果禪寺 ,唐乾寧間,無著喜禪師建。吳越王鐫佛羅漢於石壁,元至元中燬。明嘉靖中重建。門額蔣公暉題《江上勝概》并榜云:「入深松徑開名剎,上盡雲峰見大江。」 殿旁為將軍池,登巔為千佛閣。廢基上為三松頂,側為崇勝塔,下為柳浦。夏桂洲言讀書其間。有介亭,祖無擇建中峰亭,中峰習禪定於此。忠實亭,高宗御書「鳳山」 二字,宋洛王書「金星。」 洞旁有放光巖,昔無著禪師結茅於此,晦夜放光,故名,又名三三室。師初往五臺,有前三三、後三三之機,蓋親受文殊也。上即月巖,規峰削立,有隙如鏡。中秋子夜,相映如合璧。最上為御教場,石筍隊立,名排牙石。相傳孝宗時登頂閱江,操執鐵杖六十觔許,上下如飛,以志恢復,一稱「女教場。」
善應總持庵 在鳳凰門外尊勝巷。宋開寶中,錢王建於西湖南山。景定間,遷鐵箭巷,改今名。元至正末,遷今所。明洪武二十四年,併福田寺圓通庵 去總持僅百武。宋紹興間建。內有大井,泉極甘冽,通鳳山泉脈。
福田慶壽寺 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寶祐初,徐氏捨宅建寺,請額曰「福田。」 元至治間燬。泰定間重建,復請額加「慶壽」 二字。明洪武中立為叢林。延聖寺 候潮門外。宋乾德間吳越王建於清波門。天聖初超法沿江施食。詔移院於今所,賜額。嘉定間於寺側建天妃殿。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普濟寺 候潮門外普濟橋,宋太平興國初建,有理宗元命殿御書「祈永」 ,度宗元命殿御書「申祐」 ,皇太后元命殿御書「順福」 ,元末燬,明初建為周宣靈王祠。
萬壽寺 ,在江口內有鰲背觀音像,甚古,俗稱「淨因羅漢萬壽觀音」 ,即為江陽第一山。
資教庵 候潮門外。宋大中祥符初建,名「火星庵」 ,後燬。元大德間重建,名「火星資教院。」 明初歸併延聖寺。
潮音庵 候潮門外大郎巷,元時建。
「黑庵 」 《跨浦橋》:
吉祥寺 欏木營,宋紹興間建於皋亭山,咸淳中移此。明併「福田寺。」
寶華院 欏木營東,伏虎廟側。
聖壽禪寺 望江門外灰團巷,俗稱「小新庵。」 嘉隆間,無塵禪師燃指供佛,殿廡重新。
鎮海禪院 望江門外。《仁和、會保》《四圖》:「瀕江為剎,俗稱海潮寺。進香普陀者,必聚足於此。」 真如寺 望江門外真如巷。宋建炎初,僧普慧建。明洪武中重修,併福田寺。
普陀庵 望江門外,近江塘《銀杏樹》。元至正中建。
永慶寺 清泰門外,宋楊節使香火。開寶初建,後燬。元至正間重建。
延壽白石寺 慶春門外,宋建隆初,建於艮山。
白石村元燬。明洪武初重建,為叢林。永樂中移今所。
龍樹庵 慶春門外。周廣順元年建。宋大中祥符間,改名「法善。」 明萬曆初,僧雪松重建,虞淳熙題額。
崇福寺 艮山門外,宋雍熙間建。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後累燬,明洪武中重建。
因果寺 艮山門外。晉開運初錢王建,宋祥符間改額,明初重建,今號「月居庵。」
寶界寺 艮山門外。梁貞明間建於城中,名「翠峰。」 宋治平中改額,移今所。洪武二十四年併崇善寺。
定香寺 艮山門外,宋乾德初建西湖上,今定香橋是也,名「香積院。」 治平初改今額。寶慶間移建今所。
多福寺 原名「隱道」 ,在孝女南。鄉僧淨啟卓錫。著《秋林語錄》。虎盜賴其感化,令慕鶴鳴,嘉予今額。
月塘寺 艮山門外,宋淳熙間建,在月塘北。嘉熙間徙今所,後燬,明洪武間重建。
正宗庵 山川壇北。元至大中建。
大慈禪寺 俗稱「包山寺」 ,宋乾道中建,淳熙間賜額。內有泉,甘冽不減中冷虎跑。
下天真寺 與包山接壤。齊建武間,普正大師建。明成化中,毒峰善禪師重建。善師建十剎,此其一也。
善慧禪寺 元延祐間,狹龍岡禪師道場。有涼馬池。
淨因寺 和肅坊,元延祐間建。有銅佛三像,銅塔一座,桐木十八羅漢像。元末燬,明洪武、弘治相繼重修。昔有道人竊銅佛一臂去,未幾臂腫潰,不可治。後哀悔投誠,化金修臂而逝。
普福庵 桃花嶺下
奉聖禪寺 舊名「廣福院」 ,在鴻鴈池北。宋開寶中,一真法師建。大中祥符初,改今額。明萬曆中重建,今廢。
普寧庵 鴻鴈池南。宋隆興初,道慧禪師開山請額。宋末燬,元重建。明初,歸併萬壽寺,萬曆初,復建。僧宗林號「朽庵。」 弘治八年,宣至京,提督五臺山,校正《清涼通傳》八藏。正德間,欽賜紫衣玉帶,法王佛子大宗師後歸北京大香山寺,欽建宗師府。
道林寺 普寧庵西。舊為「普濟院」 ,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元末燬重建。
龍華禪寺 錢王以瑞萼園建,明宣德四年重建。旁有《十景》。
兜率庵 在四顧坪右。古壁有小石佛三尊,乃梁傅大士宴坐處。僧佛石結庵於此,今廢。永壽禪寺 ,在慈雲嶺,吳越王建。
上天真寺 ,在登雲臺後。梁龍德間,吳越王建。明成化間,毒峰善禪師重建。毒峰有《語錄》十卷,藏板寺中。
天龍禪寺 在慈雲嶺之陽。唐真覺禪師建,宋改名「感業。」 紹興十三年建圜丘,以淨明院為齋宮,以此居從官。由是僧徒漸散,而寺亦圮。元延祐間重建。寺有堂扁、《貫雲石書、山舟》。
淨明院 ,宋郊壇齋宿處。遍山皆棕櫚,內有易安齋、梅花巖、江月庵、「筇兒亭。」
《初地庵 》在慈雲嶺之南。
天華禪寺 天龍禪師說法於此,因散天花,名說法臺。說法時,叱蛙不嗚,故有禁蛙池。明嘉靖間重建。按《錢塘縣志》:名千春龍冊寺,內有頤軒、妙音樓、化生池、觀音閣。
勝相寺 俗稱「五丈寺。」
保和寺 在龍山下閘
九曜寺 擔水巷俗稱「安家堂」 ,相傳宋曹彬下江南時建。
廣澤禪寺 ,舊名「甘露」 ,吳越王建。寺有泉若甘露,故名。宋治平中,改今額。明正統間,毒峰善禪師重建。
定慧禪寺 即虎跑也。唐元和十四年,僧寰中建,憲宗賜額曰「廣福院。」 乾符間,改大慈定慧禪寺。宋、元旋燬旋復。明初重建。
開化寺 即六和塔,塔院在月輪峰旁。梁開平間,吳越王建大錢寺。入宋,寺廢。智覺禪師乃即錢氏南果園建塔,以鎮江,潮高九級,五十餘丈,海船夜泊者,以「塔燈」 為《指南》。宣和燬於兵,紹興中重建,七級而止。寺有秀江亭,左塢有月輪庵。龍岡禪院 在江干。
太和禪院 在萬松嶺
五雲山真際院 ,周顯德丙辰,志逢禪師結茅。
開山
雲棲寺 ,在梵村天柱寺旁。禪師襪宏伐茅建庵於此,後掘地得碑,即古雲棲寺也。
天柱寺 近「雲棲」 ,宋開寶間建。
七佛寺 雲棲下寺
妙山寺 在妙山
海鮮寺 在江干
棲真寺 《定北四圖》有「贊寧塔。」
龍樹庵 在山川壇右。萬曆間,行僧智本建「興福院 。」 宋淳熙間建,孝宗御書額以賜。
皇清「德水源法師重建。」
定安寺 」 、「《定北二圖》
定明寺 」 「《定北三圖》
金蓮寺 」 「《定北一圖》:
妙靜寺 《定北》二圖。宋元祐中賜額「明陽」 ,建炎中更今名。
定南寺 在公館側
慈嚴院 楊村風水洞側。
龍門庵 龍門山頂
光明寺 定山北。唐顯慶元年,高宗敕賜光明禪寺。明善導和尚說法,開山。師念佛一聲,即有一道毫光從口中出,自十至百,光亦如之,故名靈芝寺 。湧金門外,吳越王故苑也。芝生其間,因以名寺。宋有「浮碧依光堂」 ,孝宗臨御之所。褒親崇壽教寺 ,俗稱「劉娘子寺。」 紹興中,劉貴妃建。金人南渡,妃父懋恩獻錢三萬緡,以助軍費,高宗嘉之,令建寺以為功德。中有鳳凰泉、松雪亭、觀音洞、筆架池。
觀音庵 有觀音洞,在慈雲嶺北。
頭陀庵 慈雲嶺下。舊有水月寺,元時廢淨慈寺 南屏山,周顯德元年建,名慧日永明院,迎衢州道潛禪師居之。道潛常欲從王求金鑄十八阿羅漢,未白也,王忽夢十八巨人隨行。翌日道潛以請,王異而許之,始作羅漢堂。宋建隆初,永明禪師延壽以佛祖大意經論正宗,撰《宗鏡錄》一百卷,遂作宗鏡堂,建永明禪師舍利塔。下有萬工池,太宗改「壽寧院。」 歲旱湖涸,寺西甘泉出焉,因鑿為井,名「圓照井。」 又有金鰻井、神運井、法華臺、懺堂、竹閣、羅漢松、歡喜巖、居然亭、蓮花洞。
皇清有「豁堂嵒禪師塔院」,在永明壽禪師塔院之右。
「壑庵 淨慈左。」 巖徑奇秀,石壁斗絕。
雷峰塔 淨慈寺前,宋時郡人雷氏居焉,錢氏妃建塔。
普度庵 清波門外,淨寺右。
夕照庵 在雷峰塔側,明建。按《錢塘縣志》:「晉咸和間,僧慧理建。」
皇清康熙辛亥年,住持僧如嵩,仝徒素奇募修。
「湖心寺 」 湖中今亭,即其遺址。
惠因講寺 ,後唐天成初,吳越王建。宋元祐間,高麗國屢入朝貢,捨金入寺,兼進金塔。蘇軾守杭,上疏乞卻金塔,勿受絕來意。神宗從之。元至正末燬,明初重葺,俗稱高麗寺。伽藍殿設蘇文忠像。寺外玉岑山,理宗御書「玉岑」 二字刻石。又有華嚴經閣,理宗御書。
六通律寺 吳越王建,明嘉靖間重修。
法相寺 在法相山,五代石晉時建,舊名長耳院,宋易今名。寺有宗慧大師真身崇奉焉,即大耳和尚。按《錢塘縣志》:「內有錫杖泉、定光泉、法相山徑幽絕,嘉林秀竹,夾路蒙密。亭下松花如雪,鐘聲禽奏,間出林谷,不覺會心之遠。」
大仁院 南山石屋洞,吳越王建,宣和初,改今額,俗呼「石屋寺。」 洞如屋,高廠虛明,迄二丈六尺。滿覺院 ,在滿覺隴。有法華泉、金蓮庵,八月桂盛時遊人甚盛。
煙霞寺 後晉開運初,僧彌洪見羅漢六尊,題像石壁。未幾,吳越王夢僧告曰:「吾兄弟十八人,今方有六,王其聚之。」 遂補刻,以符所夢。左有普同塔、臥雲塔、劉公泉。西有煙霞嶺。北有九峰巖。洞旁為象鼻峰、舒嘯臺、上方井、佛手巖、落石巖。淨心院 在水樂洞。舊為錢氏西關。宋淳熙間建佛宇。有洞虛窈,泉味清甘,聲如金石。
榮國禪寺 即南高峰塔院。宋寶祐中建,崇寧、乾道再修。明萬曆壬子,震雷遶擊,甎石俱碎。識者言:「會城關係,急宜恢復。」 山椒巨石,屹如峨冠者,相傳道家鎮魔之所。頂有缽盂潭、白龍洞。最上庵 在高峰頂畔。
演福庵 在高峰無門洞之陰,俗稱「南天竺。」 隋開皇建,今廢。隆萬間,三際禪師苦行二十餘年,建庵於此,說偈坐脫。
延恩衍慶寺 俗稱「龍井寺」 ,唐乾祐初建,元豐
二年,辨才禪師自天竺歸老於此,不復出入,與蘇子贍、趙閱道友善,因建「三賢祠」 祀之。
缽池庵 在寺右。池如缽,涓涓不絕,可給一山老龍井。寺 有水一泓,寒碧特異,亦名龍泓。再上為天門,徑道崎嶇,草樹蓊鬱,山名「落暉塢」 ,可通靈竺。
「方圓寺 」 龍井山,米芾有碑記在寺。
報恩寺 ,唐貞元間建,在萬松嶺西,內有萬菊軒、浣雲池。元築城,移建大井巷。明初歸併海會寺。萬曆中僧寂源建於南山梅楊塢,以存古蹟。理安禪寺 ,亦名湧泉院,在九溪十八澗,南通徐村,北達龍井,七峰環遶,雙澗合流,視兩峰三竺,又一奇矣。萬曆間,僧契靈字佛石掛瓢巖壁,僅可容膝。掘土丈許,石磉柱礎,舊址儼然。香積寺 江漲橋北,宋太平興國三年柯氏捨宅為寺。大中祥符間賜額
妙行寺 夾城巷。宋徽宗時,僧思淨、喻氏子,捨宅為寺。張浚、趙鼎、蘇軾、張商英俱有詩。
定光寺 ,初名福慶庵,創自梁貞明。至晉天福間,吳越王因長耳和尚來居於此,顯「定光」 古佛化身,遂改今名。在武林門外清湖中閘上關門巷中有古榴七株,大槐一,冬青一,皆七百餘年物。
法雲寺 武林門外。吳越王建,賜額「法因。」 宋治平,改賜今額。元時燬,明初重建。有蘇軾鐘銘及《禮拜石》詩。
永慈寺 亦名「萬壽庵」 ,在烏盆橋。
化度寺 江漲橋。梁天監間,朱异捨宅為寺,名「眾安。」 宋治平初,改今名。
顯教寺 武林門外,東去里許。宋顯仁皇太后韋氏北歸,於皋亭山建崇光顯孝寺。明年,復於清湖閘東建庵曰「華嚴。」 乾道中,奉敕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遞燬遞建,至萬曆中重建,謁禪師卓錫於此。
福壽寺 在西馬塍望佛橋。齊、梁間,有神僧寶常禪師飛錫過汴,游浙,見林深地僻,即插竹,為精藍之始。唐貞觀間,少卿夏公恢弘梵宇,題曰「東林。」
大覺禪院 北關德生巷,唐憲宗元和二年,弘辯法師建。舊有東坡鼎,趙松雪手書《十可山房》,元僧柳某手種長松八百株,並廢。
智果院 武林門外,舊為宋東山萬壽寺,寺廠可容數百僧。元末燬,地入民居。明洪武初,智果僧文圻於舊基得觀音像一座三,焚而不燬,未辨為幾百年所遺,因建殿為供扁,今名俗曰「觀音庵。」
迴龍庵 「北新關外。」
《西方庵 》艮山門外。雲棲廣明,於此飯僧十萬,晝夜持佛號不輟口。
廣教寺 北新橋東,晉天福六年,吳越王建。宋大中祥符間,改賜額。按《仁和志》:「一在武林門外,一在艮山門外,並吳越王建。今俱廢。」
昭化寺 去城北七里潮王橋東南。唐時建,舊名「龍龕」 ,吳越王復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崇興寺 城北十五里北新關後。元至元間建,隨燬。明洪武初重建。後立為叢林。
《普潤寺 下扇》一圖。宋淳熙初,成大師捨地為寺,賜今額。
那伽庵
貝葉庵 在橫塘
福濟庵 廉德鄉橫塘。晉天福間朱可榮捨宅建,元末燬,明初復建。洪武二十四年併白石寺。治平寺 城北永和里。唐天成間建,宋治平改今額,明併「香積。」
寶嚴寺 在義溪村。宋乾道間,全仁暉捨地建,名「寶勝院。」 治平中,改今額。建炎四年,金人犯境,院燬而大士殿獨存。兵眾駭異,奉泥金法幢、佛牙、舍利謝罪,夜遁去,院旁十里民得無恙。紹興間重建,元末燬。明洪武初復建。二十四年併香積寺。
真如寺 江漲東,宋韓蘄王捨宅為寺,明重建。覺圓寺 武林門外五里。元皇慶初,僧慈濟建,元末燬。明洪武間重建,後併昭化寺。萬曆庚申再燬。崇禎乙巳,僧道林復葺。
鐵佛普明寺 在西馬塍。宋紹熙間建庵,冶鐵為佛。嘉定賜額,改庵為院。張氏據為敵壘,毀佛為軍器。明重建,猶稱「鐵佛寺。」
永慶寺 舊名「清心」 ,在西馬塍,吳越王建,名「湧泉」 ,宋治平改今額。
永興寺 靈竺山後,唐貞觀間,僧悟明建。宋濟顛壘石為安樂橋,橋當水嚙處,夏漲秋灌,勢甚。
衝決,而寺巋然獨存。村民將食螺,已斷其尾,顛放之池,遂活。至今池中螺皆無尾。
佛慧寺 《履泰》一圖。晉天福初,普覺明一禪師開山。有碧沙泉,左為法華祖師道場,今名法華山。明正德間,圓果祗園法師闡揚宗旨。
報先寺 西溪《履泰一圖》又稱「明覺院」 ,吳越王建,明萬曆重建。
真覺院 ,在《履泰三圖》,地名桃花嶺,宋古道場,後本導禪師重興。今名「毗尼林。」
豐禾庵 董公莊西。梁貞明間,柳明王捨宅為庵。
慈嚴寺 雲泉山下,晉太平年建。
無諍寺 「女南」 一圖,元時建。
法性寺 崇化八都《下九圖》。宋乾德五年吳越王建。
真寂寺 八都下《九圖》。宋寶慶間建,萬曆移建缾窯。
大雲寺 在奉日,唐貞觀建。
重興寺 《靈芝三圖》宋徽宗建。
荀山寺 《靈芝三圖》,元時建。
廣化寺 萬松山,相傳寺側有「沈約墓。」
正續寺 常熟鄉。宋無準範和尚開山。光宗御書額曰「萬年正續。」 今廢。
寶林寺 崇化七都。吳越王建。
東明寺 安溪,明建。文君為僧至此。
長慶寺 唐光化初建
東蓮寺 崇化七都,宋時建。
妙智寺 八都上《四圖》。俗呼「杜甫廟。」 宋大觀間建。
「智勝寺 」 下扇三圖左有「白兔泉」 ,味最清冽。「廣福寺 」 北隅一圖,「東晉建。」
觀音寺 餘杭塘北,宋開寶間張彥捨宅建。「正等寺 」 、《調露》二圖,唐天寶間建。
仁壽寺 宋建
報福寺 ,俱在《調露》。
佛日寺 皋亭山北徑,有大松二,皆唐宋間物。天王寺 仁邑東北百里,宋高宗時建,理宗賜額,在豐稔鄉博陸村。元末燬,明洪武十五年重建,二十四年併慧日寺。
華林禪院 在橫塘
保江寺 宋乾道間建,明洪武間重建。
羅漢寺 在亭溪村。宋政和中,僧釋道經此地,聞鐘磬聲,遂開佛剎。乾道四年,移請今額。元燬,明洪武六年重建。正統時,僧曇定復加整葺。今
皇清康熙十六年。住持源澄開拓殿宇。請元瑞法師。
大開講席立為叢林
顯寧寺 在皋亭
西隱寺 離城八十里。宋乾德初建,明洪武中重建。
慧日寺 晉開運初建,名光照寺,在孤山北。宋祥符移至博陸,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間重建,立為叢林。《嘉靖志》作「惠日。」
純一院 宋嘉定間敕建,明洪武中立。《叢林》在豐稔鄉博陸村。
皇清順治十二年,僧楚天復建。
《萬壽庵 》在博陸萬壽橋側。
資慶院 宋建炎中創。明萬曆間,僧如圓移築塘棲。
清流禪院 塘棲里,仁橋北。
普濟院 棲水西,俗呼娘娘廟,誤為「泰山娘娘」 ,非是。
大圓庵 去塘棲十里,在龜馬山之間,城北永和鄉。宋咸淳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二十四年併「顯忠寺。」
永清禪寺 棲水北三分村,宋紹興間建泗水庵 。棲水。胡引嘉有《重修泗水庵跋》。「廣濟院 塘、棲長橋。」
崇聖寺 ,在奉日。宋淳熙間建。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寶華寺 會安村,宋淳祐中建。
普濟寺 獨山西,宋治平初建。
崇覺寺 泰溪村,元至正初建。
普寧寺 宋時敕建。按《錢塘縣志》,「又名白蓮」 ,內有鐵塔、石塔一段奇軒。
圓通庵 鼎湖之南,宋建。
《黃龍庵 》「黃鶴山。」 宋黃龍禪師開山。
「龍珠庵 」 在龍珠山陽,唐、宋古剎。
巧山庵 城北三十里。宋高宗七夕駕幸於此,故名。
《直指》崇慶禪寺 在黃鶴峰麓,費隱禪師道場。永慶禪寺 黃鶴山之陽,唐清泰間建。
慧覺院 去城四十里,黃鶴山之陰。宋嘉泰中建,元末廢,明嘉隆間重建。
茶湯寺 城東三十里。唐天寶間建,明洪武中立為「叢林。」
遍福寺 在城東北赤岸。晉天福七年吳越王建,名「眾善。」 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立為叢林。萬曆間重建。
長壽寺 即留茨庵,城西北大雲鄉,元大德間建,明永樂有《敕》一道。
上塔伏虎禪師院 。禪師每騎虎出入,回山化錢買豬首飼虎,此其塔院。
中塔悟空禪院 在皋亭山,即宋真歇清了禪師塔院。紹興間,賜號悟空禪師,塔名靜照。下塔月明庵 塔清杲禪師,即真歇了、月明杲,二師同嗣法於丹霞淳公。宋紹興間,了呼首座曰:「吾行矣。」 跏趺而逝。杲時方作務,聞之,亦呵呵伏樹而寂。
興教寺 晉天福間錢氏建,名興善,伏虎巋禪師為開山之祖。按《仁和縣志》:「在皋亭山西,馬鞍山陽。」 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末燬。明初,勉堂最法師重建。二十四年併香積寺。山側有月明和尚及柳翠修道功成,各一塔。
安隱寺 臨平山南,吳越王建,內有安平泉。勝安寺 皋亭山北,周顯德初名「寶勝」 ,宋紹興間易今名。
明因寺 ,「晉天福間建。」
皇清,僧覺柯重建。
廣嚴寺 在臨平鎮西。晉義熙十二年,通法師建,以供華嚴,故舊名「華嚴院。」 隋大業間燬。唐高祖時,元覽法師即其舊址恢拓之。會昌中寺燬。大中十二年,里人陸同若濬井,得石函《華嚴經》六十一卷,遂捨宅為寺,建塔以藏焉。宋治平中,賜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初復建,二十四年立為叢林。正統間,僧節日初重葺。
淨惠寺 ,晉天福中,吳越王建,號「佛日。」 宋大中祥符改今額,廢。
明覺院 即明教嵩古道場也。元末燬,明萬曆清理重修。
龍興寺 宋宣和間建,名妙華,併建普同塔一座。高宗南渡,太后駕幸本寺,賜額「龍興。」 元末兵火,額石俱焚。按《仁和縣志》:在臨平鎮,元季燬,明洪武初復建。二十四年併廣嚴寺。
大安寺 臨平山北,吳越王建。
彌陀禪院 廿二都一圖城東二十里。
支提庵 城東十里,長橋之東二十二都昭慶律寺 。晉天福間吳越王建。宋太平興國建戒壇於寺中。天禧初,圓淨法師學廬山慧遠,結白蓮社,縉紳與會者二十餘人。南渡後,以其地為策選鋒軍教場,尋復為寺。元末燬,明洪武重建。嘉靖間燬於海寇,都御史胡宗憲重建。大佛寺 ,舊傳為秦王纜舟石。宋宣和中,僧思淨者,兒時見之,作念曰:「異日出家,當鐫此石為佛。」 及長,為僧妙行寺遂鐫石為半身佛像,飾以金,構殿覆之。淨即喻彌陀也。明永樂間,敕賜為大佛禪寺。寺畔有塔,俗稱壺瓶塔。元初,僧楊璉《真伽》發宋諸陵,將諸帝骨,雜以牛馬犬豕骨,塔於江干,號鎮南塔,俗呼為白塔,至今稱白塔嶺。未幾為雷火所擊。杭人驚異,且哀諸帝之不幸也,共收餘骨,葬寺東,造塔其上,號「壺瓶塔。」 保叔寺 古名崇壽院,一名聖壽禪寺,在寶石山上,又名石甑山,吳越相吳延爽建。
相嚴院 晉天福初,錢氏建。蘇軾治郡時,常判事於此。
智果禪寺 舊在孤山,吳越王建。宋紹興間,徙築於此。先是蘇子瞻守杭州,與智果禪師參寥子善,名其所居泉曰「參寥寺。」 既徙北山,有泉適出寺後,因仍名參寥泉,以誌舊蹟。
寶雲寺 寶雲山下,吳越王建,即瑪瑙寺空園,今廢。
瑪瑙寺 舊在孤山,今葛嶺東,一名寶勝院。開運間吳越王建,紹興中徙於此。有中庸子陶器墓,乃法慧法師智圓自號也。內有高僧閣、瑪瑙山《居間泉後僕夫泉》。
愚庵 瑪瑙寺側,僧三宜建。
招賢寺 ,在葛嶺上。唐德宗時,郡人吳元卿棄官學道於此。後吳越王改為寺。高宗葬欽宗神主於寺後。
嘉德永壽講寺 俗稱「毛寺。」 宋理宗時,秦國夫人毛氏者,皇后母也。既老,結庵於此,就葬焉。即庵為寺,有芝產墓側,因名「芝巖。」 今廢。
鳳林寺 ,唐長慶初,禪師圓修居此四十餘年。
栖息松上,有鵲搆巢其旁,人遂呼為鳥窠禪師。白樂天守杭州時往參之。按《錢塘縣志》,俗呼喜鵲,寺內有禪師骨塔。
「伴元庵 」 瑪瑙寺側,有「葛翁丹井。」
妙智庵 舊名「報國觀音院」 ,在栖霞嶺上。護國仁王講寺 ,在無門洞。
淨性寺 宋乾德年建,旁有青衣橋,明重建,內有「御愛松。」
普慈院 ,秦亭山僧廣莫寂於此。嘗刺十指血,書「《華嚴》一部,《法華》」 二十部。董太史其昌書安法師墓,今廢。
玉泉寺 舊名「淨空」 ,即南齊僧曇超說法處也。宋理宗書「玉泉淨空院」 額。
靈峰寺 闢於晉太康中。《伏虎禪師志》以為吳越王建,非也。俗傳為裴休墓,亦非。
普福講寺 在九里松。宋咸淳間建。
《圓覺天台教寺 》自唐開山,為修證了義塔院。宋南渡後重建。
集慶講寺 ,宋理宗淳祐中,貴妃閻氏建。規制巧麗,冠於諸剎。東有黑觀音堂。
靈隱禪寺 ,晉咸和中,僧慧理建。山門扁曰「絕勝覺場」 ,相傳葛洪書。或云宋之問明初重建,改靈隱寺。寺門有五亭,今止存冷泉。由冷泉上為翠微亭,韓蘄王布袍跨驢,日夕行遊其中,今尚有故址。按《錢塘縣志》:「山門有二石幢,丹墀有二石塔,內有熙佛鑑印、沙床、直指堂印、范公床、鐵水缸、龍文拜石、石馬二。絕勝覺場、覺王寶殿、妙莊嚴域,迴廊、延賓水閣、百丈彌勒閣、一笑軒、交蘆室、五松金、光明懺堂、妙應閣、安遇堂、千佛殿、蓮峰堂、面壁軒、歸雲、雙桂、淨居、天香、無垢蒙堂、選佛、祗園、幻隱、普覺、涵澤澗、西默、皇雲、靈隱。」 由合澗橋而北,巖洞深窈,屈曲通明,峭壁玉削,古木壽藤,倒懸斜倚,根垂石外,紅碧蒙幕。寺門屏障環立,下臨溪水,冷泉亭據其上,波澄黛蓄,淡然意深。又有翻經臺,臺側有桃,生於石面,結實甚大而甘,名「石面靈桃。」 宋政和中,取植上苑。又有蘸筆池,在靈隱東。苓池,在靈隱寺內。
永福禪院 ,與呼猿洞相對。晉有上下永福寺,俱創自慧理大師。
韜光寺 韜光禪師,蜀人,唐代宗時,辭師出游,師授以偈曰:「遇天可前,逢巢即止。」 師游巢溝塢,值白樂天守郡,悟曰:「師命我矣。」 遂卓錫焉。白樂天招以詩云:「白屋炊香飯,葷羶不入家。濾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青芥除黃葉,紅薑帶紫芽。命師相伴食,齋罷一甌茶。」 韜光報之詩云:「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巖阿倚石眠。不解」 栽松陪玉勒,惟能飲水種金蓮。白雲乍可來青嶂,明月難教下碧天。城市不能飛錫去,恐妨鶯囀翠樓前。內有金蓮池烹茗井,蘇子題名。
石佛庵 靈鷲山直指堂後。梁簡文帝琢石佛二。明萬曆,僧如建庵。湯煥書:「竹林精舍無著禪師塔院, 韓𠈁胄取以為壽地,遷院於靈石山下,止存此塔。後楊郡王復取為壽地,遂起塔,乃陶龕也。」禪師容色如初,髮垂至肩,指爪遶身,舍利無數,留三日猶不壞,茶毘之。
下天竺寺 靈隱山麓,晉僧慧理建。隋開皇中僧真觀者,錢塘人,操行高潔,掌有仙文,拓而修之,號南天竺寺。五代時號五百羅漢院。宋大中祥符改靈山寺。天禧中仍改天竺寺。按《錢塘縣志》,「外有佛國山門,鍾離權書;內有御書閣,藏宋仁宗及中興五朝御書。方丈名佛國山法堂雲房,鍾離權書。七寶普賢閣,內有七」 寶普賢菩薩像,慈雲懺主榻,金光明三昧。堂後有隋朝檜,詳《古蹟》。神御堂,栴檀觀音像。普賢殿九品觀音堂,無量閣夜講堂。
三生庵 在三生石側。有謝康樂《翻經臺》。中天竺寺 稽留峰北。隋僧掌寶,以唐高宗顯慶二年住浦江化去,自稱度世一千七百十二年故。是山有千歲巖,吳越王改崇壽院。明洪武中,賜號「中天竺寺。」
上天竺寺 。晉天福間,僧道翊結庵,刻畫觀音大士像。乾祐間有僧從勳自洛陽持古佛舍利來置頂中,妙相咸備,晝放白光。吳越王建天竺觀音看經院。宋咸平中,浙西久旱,郡守張去華有禱輒應。嘉祐中,沈文通治郡,命僧辨才主之。治平中,蔡襄奏賜「靈感殿」 額。明初重建。累朝代有宣賜,宋孝宗、理宗俱有贊。按《錢塘縣志》:內有觀音大士像、護國金光明懺堂、法堂、講堂、水陸堂、靜處堂、中印堂、香積堂、延賓堂、頤耄堂、省行堂、敕賜藏經殿。宋皇祐七年,仁宗賜祕典五千三百三十卷為教藏,建殿藏之。乾道八年二月
孝宗賜錢重建藏殿,東宮書額曰「法輪寶藏。」 淳熙元年,賜福州印造《藏經》五百函。明正統十年,英宗賜本山北藏五千四十八卷,全欽賜敕諭一道,用硃龕二,奉置於靈感正殿之左右。雲漢閣,宋隆興元年八月,住持僧建閣奉安,歷賜御書宸翰,孝宗御書「雲漢之閣」 以賜之。應真閣,即羅漢閣,宋紹興時建。理宗御書《超諸苦海》以為額。千佛閣、秋芳閣、伴雲閣、雙檜閣、竹嶼閣、鳴陽樓、即鐘樓,宋高宗敕鑄萬石大銅鐘以賜之。振遠樓、藏經樓、水月樓、天仙樓、方丈清輝樓、皇華館,中使降香者駐節焉。夜講堂,宋治平中,辨才淨法師演說無倦,嘗謂鬼神不敢隨眾晝聽,乃夜分講經,故設此堂。按:下天竺靈山教寺亦有「夜講堂」 、「清華軒。」
草庵 在長壽鄉
德成庵 在長壽鄉東塢。
《綠野庵 》在塘棲鎮。
冶庵 在塘棲鎮
清波庵 在艮山門外。按《仁和縣志》:「建自錢氏,築塘捍潮,時歲久圮。明天啟間,僧智專重建,縉紳洪瞻祖、錢受益、黃克謙共助成之,且為題扁書額。智專本貢陽軍職,為人言端履實,精奉戒法,嗣法自賢,欲稍稍開拓。太僕王益朋與其弟益孚構大悲殿,司諫屠粹忠復許以先隴大樟施與。樟忽無風自仆,時人咸異。於」 是粹忠為撰《靈樟記》。
棲賢庵 艮山門外。《太平五圖》,順治十三年僧行依建。行依向侍天目玉和尚,學有淵源。三聖庵 菜市橋西,明嘉靖間僧瑞霖建。按《仁和縣志》:「內奉宋忠臣高永能、景思誼、程博古,附祀劉、李二王。劉諱韐,李諱若水。天啟辛酉,郡城大火,里人見空中有神往來救護,上標劉李旗幟,殿宇獲全,自是香火益盛。」
皇清順治壬辰,郡人張文嘉、吳明志等興《悲智社》,以
庵為堆貯棺龕之所。僧文、庸、「二嚴」 至今守此不替。
佑聖庵 德勝橋東,宋紹興建,明初重修。淨業庵 仁和廉德鄉,宋治平初蜀僧定公建。其徒思淨,乞食飯僧,收埋遺骨,行感十方,遂成叢席。按《錢塘縣志》:「俗呼留姑莊。」
皇清康熙壬戌年重建。按《仁和縣志》,「宋末兵燬,惟存」
《張浚碑記》:「元元統庚辰,德祥禪師重建。明正德火燬。萬曆庚申,僧無可僅披茅構數椽。後有里人捨地擴充殿宇,郡紳俞之琰撰碑記。」
祇堂庵 :古清流寺,沈存濟建。
「三元宮 」 :在塘棲鎮。僧然明募貲創建,即「溥濟庵。」
文昌閣 在跨塘橋東,邑人徐瀕等建。
承天宮 在城東赤岸,宋嘉泰中建。
歸源室 塘棲鎮西
松居禪院 長壽山
順濟宮 在城外東里許。舊在湯鎮、赭山間,曰「三龍王廟。」 紹熙中,旱禱得雨,改賜今額。明永樂間,徙今處。
景星觀 臨平鎮舊為「東嶽行宮」 ,宋淳熙初改今額。
延祥觀 在舊嶺。宋高宗為康王時出使,常見金甲神四為衛。按《道經》云:「北極大帝四將,曰天蓬、天猷、翊聖、真武,乃立觀以祀。」 按《錢塘縣志》:宋紹興間,韋太后還自金,建四聖延祥觀,塑沉香四聖像,并從者二十八人,飾以大珠,備極工巧。亭館深寂,麗若神居,水潔花寒,各占其勝。高宗、孝宗嘗相繼而游,三朝玉輦,遂為故事。其時觀前,每夜昏後,有一燈浮水上,其色青紅。自施食亭南至西陵橋,復回風雨中,光愈盛。月明則稍淡,電時則爭光閃爍,傳是湖光也。後元僧楊璉真伽屑像為香,取珠換纓,改寺為「萬壽。」
三一庵 《山川壇》右,白玉蟾修煉於此。
「神霄雷院 」 上扇三圖王謙有記。
福清竹院 安樂山。唐中和間建,栽竹萬個,故名。
東嶽行宮 在法華山,宋嘉定中建。
明真宮 ,在湖墅,舊名「青莎鎮」 ,為真武行祠,最稱靈異。
海寧縣
太平廣福寺 在縣東五十里黃岡市。唐齊安寺基。乾德二年額曰「太平庵。」 熙寧初賜今額。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明末圮台宗法師重新之,歸併於此者慶壽永寧寺南。觀音院真如寺 ,在縣東七十里黃灣菩提山。東晉干寶捨宅為寺。宋治平初賜今額,歸併於此者寶。
嚴寺,接濟院「延聖」 妙智院,闓濟院,北永寧院,「上方」 延壽院,「接待朱何庵」 ,積寶庵,西觀音庵,「雲峰」 雙桂庵,惠照庵,正覺庵。
崇教寺 在縣東六十里妙果山前。舊《圖經》:「五代成夫人捨宅為寺,名妙果。」 宋季廢,元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歸併於此者,圓明庵、東林庵。
真相寺 在縣東北六里橫塘北。宋寶祐二年建,元燬,明初重建。歸併於此者,「雪峰、廣福院」 、淨信院。
崇惠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硤石紫薇山東麓。元建。明初洪武十八年重建,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歸併於此者四:果華嚴院、勝果院、圓覺庵。東山廣福院 ,在硤石東山。宋熙寧間建。院西峭壁如屏,下有隙地,古梅數十株,老幹橫斜,花時如雪。里人周青蘿構精舍其下,顏曰「飛雪軒。」 西山廣福院 ,在硤石紫薇山頂。宋天禧間建,隆興初,賜今額。元重建,歸併於此者,「瑞應」 觀音院、東山廣福院、黃庵、永平庵、興壽庵。
永隆廣福寺 在縣西十一里馬收塘北。宋紹興中建,興廢不一,歸併於此者水陸院、出塵庵金佛寺 ,在縣西十二里,宋紹興間建,有異僧自精修鍊行感,天花散綵,緇白歸嚮,以成法社。初名「上乘院」 ,乾道中改今額。元末兵燬,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歸併於此者超王院、淨居院、惠明院、戒壇院。
永寧寺 在縣西二十里。宋嘉定間建,明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歸併於此者壽昌院薦福寺 ,在縣西三十六里。齊司徒竟陵文宣王子良別館,訪慧基法師講《法華》宗旨,飧服法味,因捨宅為安義寺,時武帝永明二年也。唐遞廢遞建,宋大中祥符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於此者開福寺、觀音、勝果寺。
安國寺 在縣西北二百五十步。唐開元初建,名鎮國,後名齊豐。宋大中祥符改今額。歸併於此者興慶寺。元知州張光祖《記》略曰:「至正中,予守是邦,民以旱告,因禱於閣下,甘雨隨注。後又大旱,予又叩之,一雨三日。閣舊有傾敧勢,風雨之夕,自能挾斜為正。寺僧異之。七月二十三日壬辰,東方初白,祥光燭天,五采畢」 現,遐邇百餘里皆見,夜分乃息。
延恩寺 在縣西北二百六十步,舊安國寺藏院,宋元祐中賜今額。歸併於此者,「慶善寺、常樂寺、佛牙寺、淨明寺、正法、壽寧院、觀音庵。」
東岡廣福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東晉德法師開山。宋紹興中賜今額,歸併於此者圓明院。覺王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長安鎮西。唐時建,名「正覺。」 宋治平中改今額,歸併於此者定香寺、南禪福巖院、真如庵。
淨妙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宋嘉熙間建,元末燬。明重建。歸併於此者,「旌忠寺、雲龍寺、惠泉院、吉慶庵、常樂庵、雙林庵。」
興福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駱家鋪。宋開寶初建。三年賜額歸併於此者彌陀院惠明庵資勝寺 在縣西北四十里。晉天福中建,名「資壽。」 治平間改今額。
吉祥寺 在縣西四十八里許村鋪北,名「齊明」 ,後改今額。
菩提寺 在縣北,內有張子韶讀書故址。惠力寺 ,在縣東北六十里,硤石晉尚書張延光捨宅為寺,唐季燬,元至正間重建。
淨信寺 在縣西南六十里。後晉天福間建。元末燬,明洪武初重建。
東寺 在縣東一里半橫塘南。按《縣志》,一名東林寺。
皇清初,「濟宗灝禪師建。」
葆真觀 在縣東南二里,原名「庵」 ,舊在西南三里,唐馬自然得道之所。既羽化,邑人陳乞啟建。宋紹興間,賜觀額,與嶽廟並焉。歸併者:玉虛道院、延生道院、全真道院。
奉真道院 在縣西北二百五十步。元至正二十九年建,趙孟頫題額。明末燬於火,邑光祿卿葛徵奇重建。
皇清初,復燬。順治間,朱勝祖捐產,張文煃倡緣重建。
南山道院 在沈山南麓,宋景祐間建。舊有「翠雲亭、玉宸閣。」
皇清順治十七年燬,康熙元年重建。
富陽縣
慈修護聖禪寺 在縣西五十步。唐大中初,道林禪師建。宋末廢,元至正間改今額。元末燬。明洪武元年,僧祖權重建。二十四年,立《叢林》《永樂》。
十三年,僧會欽、大方拓地重建佛殿、法堂。歸併者:「西巖寺、淨明院、蓮堂庵、普潤庵、通濟庵、悟空庵、大明院、淨覺院。」
法相寺 ,在縣東三十里麗景村。初名「報恩。」 唐咸通間符禪師開山。宋大中祥符賜額。明洪武二十四年立叢林。有玉泉、亭、舍潤軒、富陽三十六寺,此為最勝。永樂十四年燬於火,宣德八年雪島師重建。歸併於此者靈巖院、泗州庵淨居寺 ,在縣南四十里太源村,後晉天福顯禪師建,名「淨福。」 宋治平中改今額。明洪武二十四年立叢林歸併於此者,崇善院、禪寂院、真如院。
偃松寺 在縣西南十里馴雉村。宋嘉泰年建。前有大松盤護,因名。元末燬,明洪武十一年僧真初重建。二十四年成立叢林,「歸併者永樂、吉祥寺、淨土院、靈巖寶山院、大智院、法雲院、普惠院、真寂院。」
能仁寺 在縣西南十里太平村。後唐天成初建,名「雲霽。」 宋咸淳初改今額,明初重建。洪武二十四年成立。叢林歸併者:法門寺、三學院、真如院、寶林院、崇福庵。
寶相寺 ,在縣西南三十五里度護村,明初建,併此者寂光、普照禪寺、報恩禪院。
妙智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善政村。唐太和初僧會遇建。錢武肅改「永安」 ,宋大中祥符改今額。宣和方臘之亂燬,邑人李𩊠重建。明洪武二十四年成立叢林。歸併者妙嚴院、萬春院。
永寧寺 在縣西百五十步。梁大同初建,名「國榮。」 宋大中祥符改今額。元末明初重建。洪武二十四年成叢林,明末燬。歸併者:真覺院、淨因院、淨土院、長福羅漢院、大安院、端相院、慶思院、資聖院、慈雲院、華蓋山仙院,今並復舊。
龍景寺 在縣東十八里春明村。唐大中間建。元燬,明重建。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
真寂寺 在縣東南四十里靈峰村。宋紹興間建。明初重建。洪武二十四年立成叢林。
大雄寺 在縣西南五十里屠山村。唐長慶初建。吳越相國許明捨宅為寺。宋治平間,改今額。明初重建。洪武二十四年成叢林。崇禎十三年,僧如奎重修。
華蓋仙山寺 在縣東北十二里。後晉天福間建。明初,併永寧。寺舊為民侵佔,獨伽藍殿數百人舁之,莫能動。萬曆中,僧真德重建。
崇元觀 在縣東一十三里春明山。宋淳祐乙酉,遷於紫薇山。
紫霄宮 在縣西三十里太源村。
妙庭觀 在縣西北十五里臨湖村。初名「明真。」 宋治平間,邑人張作楫延請禪師石腹開基,立成叢林。今廢。
餘杭縣
永安寺 在縣東南二里。元至元元年建,至正間燬。明洪武元年重建,二十四年立成叢林。成化年間,禮部尚書鄒幹捐俸鑄鐘,子煜倡建鐘鼓樓并觀音寶閣。歸併者:法喜寺、廣福禪寺、天真寺、般若寺、吉祥寺、無相寺、靜林寺、金仙寺、顯聖院、興道院、福嚴院、善應院、勝福庵。
南山普寧禪院 在縣東北三十里常熟鄉。宋白雲通教大師建。淳熙七年,改今額。元末燬,明初重建。歸併者:慧照塔院、定一院、松隱庵。按《縣志》:「在山前界。宋紹興間創,名傳燈院。淳熙七年改今名。」
慈聖寺 在縣東北四十里常熟鄉,名「靈嶽。」 唐時建,宋治平中改今額。歸併者,永壽禪寺、安眾寺、西教庵。
光孝寺 ,在閑林東扇一圖,唐蔣山太平興國禪師建,太宗敕額。明正德初,無盡和尚禱雨龍門山,顯白蛇於缽內而大雨,寺復興。
徑山興聖萬壽禪寺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代宗時,僧法欽結庵於此。有白衣士求法度為沙彌,名宗慧,入長安,代宗問其師,承對曰:「臣師徑山僧法欽。」 召赴闕,賜號曰「國一禪師。」 詔杭州即其庵建寺,曰徑山。由宋迄元,為禪林冠。歸併者:廣化禪寺、順慶禪寺、妙濟禪寺、寶際禪寺、化城接代寺、雲福禪院、圓覺庵、圓修庵。
化城寺 在縣北四十里雙溪上,舊接待寺也。宋嘉定間,徑山住持可宣創建。嘉定八年,欽奉御書,特賜「可宣日佛禪師」 ,并書「化成」 二大字,賜充接待院額。元初重建,至正末兵燬。明洪武間,僧慧寬重建。正德中,僧淨松等以役累消乏,將山產九百餘畝得價銀二百七十兩,出佃民間迨。萬曆中,僧法鎧主刻藏,議置藏化城,募金恢
復「吳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餘間,餘杭縣造浮渡庵一所。」
法喜寺 在縣東半里。舊名吉祥院。唐光化二年,清辨禪師開山。宋大中祥符八年,改今額。紹興五年,徙學於此,以舊學基為院。元至正末,燬於兵。明洪武元年,僧自能重建。二十四年,併永安寺。嘉靖三十年,教諭李鵬舉、太守孫環山以《堪輿說》復舊基,還今址,為法喜寺。萬曆年間頹廢,知縣戴日強以此寺為習儀祝聖之所,不容聽其傾圮,於萬曆四十年重建,殿宇一新。大祿寺 在縣西北九十里長安鄉。晉永康間建,元末燬,明初重建。併此者光教寺、靈石院、慈相院。
靈源院 在縣東南十二里安樂鄉。舊名「龍泉」 ,唐咸通中僧善本建。宋治平間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普濟寺、寶輪寺、澄鑑院、光福院。洞霄宮 在縣西南十八里上壽界。漢元封三年建宮壇於大滌洞前,經今一千七百餘年矣。唐弘道元年潘先生建天柱觀,南向,四維壁封千步,禁樵蘇,為長生林。中宗時賜觀莊一所,後有朱法師,改為北向。乾寧二年,錢武肅王與閭丘先生相度山勢,復改為東向。錢氏未納土時,嘗改天柱宮。宋祥符五年,陳堯叟奏改今名,賜仁和縣田一十五頃,并賜鐘磬法具等,歲度行童一人。應天慶節設醮以祝聖壽。天聖四年,詳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處,洞霄大滌洞為第五。政和二年,都監何士昭陳乞賜度牒三百道。因方臘之變,火於兵。紹興二十五年重建,仍建昊天殿於東廡,後殿左闢通明館。乾道二年三月,顯仁皇太后臨幸,嘗以軍士守禦。後奏罷軍士,以山麓之民充佃火防護。淳祐七年,孫先生奏請賜錢,益市恆產。由是山門規制,愈加崇廣。政和間,援天柱觀例,經尚書禮部給「洞霄宮」 印記。慶元二年,以歲久漫滅,重給。宋初聖節道場,應本縣文武官僚入山建散,諸山僧咸至立班。自南渡後,惟道士就宮建散,而縣官止於普救寺行事。凡宰執大臣丐閒去位者,以「提舉洞霄宮」 繫銜。咸淳甲戌冬,延燎一空。元至元甲申後,再新宮宇。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歷二十餘年而後修垣鉅殿,門廡室廬,庖庾壇壝,皆次第用完,無改舊觀矣。邇來漸就傾圮,不惟宋代宮觀之盛不可復睹,即如明成化、萬曆《郡志》所載,十湮其九,惟有殿九楹屹存。相傳棟宇無塵,信然。方丈中祀宋徽國文公像云。
臨安縣
海會寺 在縣西二里南北鄉。梁大同間賜額「竹林寺。」 唐會昌間燬,大中五年重建。宋改今額。元末燬,明初重建。歸併者:殊勝寺、靈峰院、寶靈院、法華院、梵安院、精進院、勝因院、寶積寺淨土禪寺 在縣南二里南北鄉。梁乾化初吳越王捨基為寺,請額「光孝。」 宋大中祥符初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護法院、昭明院、開化禪寺。善住院。
太平萬壽禪院 在縣東二十里靈鳳鄉。唐天寶中,欽禪師卓錫於此。天祐元年,吳越王建,賜額「小徑山太平禪院。」 宋天聖中,改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普度福田寺、蟠龍禪庵、法海院。按萬曆間,澹居上人光復本寺,欽賜莊田,久仍式微。
皇清順治間,僧超東重建。院有圓照本禪師《書小徑》。
山石刻并東坡詩
「玲瓏山」 ,大雄殿 ,從華石山徑過,寺旁有「琴操墓。」
化城院 在縣東北一里南北鄉。唐武德二年賜額。五代唐同光間遷於縣東北。宋治平改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西明庵、慈聖院、觀音院、普淨院、無量院、淨梵院、興善院。
興教院 在縣東十二里靈鳳鄉。唐天寶中賜額「興善」 ,會昌中廢,吳越王重建。宋治平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瑞隆院、妙嚴院、普澤院、不二院、禪定院、吉祥院、真君院。
淨應院 在縣西三十里,今岫鄉。後晉天福間賜額「應祈」 ,宋治平初改今額。歸併者:無垢院、長清院、西化城院、普信院、梵行院、等慈院。
雙林院 在縣西十五里谷昌鄉,名「寶林。」 唐天成初,徑山僧望南山有祥氣,遂廬於巔,土中得銅佛像三尊,因即山為寺。宋治平初,賜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真覺院、定安院。
福勝院 在縣北二十里高陸鄉。宋乾德中賜名「福全。」 治平初,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圓明庵、清輝庵、極樂院、惠民院、大仁院、崇覺院。
東天目山昭明禪寺 ,在縣西四十里,有分經臺,即昭明分《金剛經》處,葛稚川曾修煉於此。西天目獅子正宗禪寺 ,今獅子林去於潛北二十里,而雙清莊居其麓。
紫陽宮 在縣西北十五里。梁大同初,建太清宮。宋宣和間賜今額。歸併者清修院、神仙崇道宮、沖虛宮。
於潛縣
獅子正宗禪寺 在縣北四十五里天目山,有獅子巖,林洞幽深,峰石奇怪。元至正間建。延祐中賜額,明初重建。
寂照教寺 在縣南二里。舊名「吳興」 ,唐大中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明智寺、治平寺、常樂寺、布金院、廣覺院、三學院、悟真院、淨勝院、妙樂院、廣慈院、褒忠院、崇法院按《縣志》:「習儀讀法俱在於斯。」 明季燬於兵。
皇清康熙辛亥,僧會道玉叩邑庠,張統為領袖募建。
後有「綠筠軒」 ,今圮。
明智寺 去縣四十八里西菩山。唐天祐中建,名「西菩。」 宋改今額。蘇軾、毛寶、方武同訪參寥、辨才於此。建炎間,僧雙峰重修,秦少游之子湛為記。
治平寺 去縣十里,舊名「天目」 ,唐會昌中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元末之亂,獨此不燬。
常樂寺 在縣南五十里武勇山下。舊名「樂平。」 晉建興二年建,宋治平二年改今額。
布金院 在縣東二十里。舊名「宋金」 ,唐乾寧三年建,宋改今額。
廣覺院 在縣東二十五里,舊名「落雲。」 相傳僧胝道者飛錫騰空,落雲於此,因名。後唐清泰間建,宋改今額。
三學院 在縣南十五里。舊名「三白」 ,唐光啟中建,宋改今額。
悟真院 在縣南三十里。舊名「白龍。」 宋建隆中建,治平中改今額。元末兵燬,正殿獨存。
淨勝院 在縣南六十里。舊名「靖勝。」 後唐清泰中建,宋改今額,重葺於明成化間。
妙樂院 在縣北七里。舊名「安樂。」 後晉天福五年建,宋改今額。
廣慈院 在縣北四十里。舊名烏息山。後唐天成間,建於滴翠峰下。僧師瓊戒行精進,有烏隨之,僧死,烏亦化,故名「烏息。」 宋改今額。
褒忠院 在縣北四十里。唐光啟間,頭陀朱道從建。宋皇祐間,名「保福。」 理宗以賜洪忠文為香火,更今名。
崇法院 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名「崇福。」 宋乾德中建,治平中改今額。
塑春觀 即許游觀,距縣二里桃源山。
「生仙宮 」 即「集真宮」 ,在縣治南三十里,漢張道陵故宅。
新城縣
普照院 在縣東十五里。後晉天福間建,名「普光院。」 宋治平初改今額。併此者寶乘寺、多福院、寶勝院、總持院、淨嚴院、明寂院、萬壽院。
東白院 :距縣一里許。唐給事羅隱宅,邑人共建為東白禪院。
寶勝院 唐天寶建,為魚池寺。宋祥符初,改今額。有葛仙翁煉丹井并白乳泉。
寧國寺 在縣南七里。晉郭文舉隱此,有一虎為金釵梗喉,俯地作求救狀,郭探手去之。吳越王又命額曰「碧沼寺。」
昌化縣
治平寺 在縣西一里。舊名「忻平」 ,唐大中初建,後梁開平間改今額。明初重建歸併者:法會寺、大明、慧照寺、普濟寺、千頃龍興寺、百丈廣福院、法興院、鷲峰院。
上清宮 在縣東南一里。宋紹興元年間建。明嘉靖四十五年,華文甫徙建於儒學尊經閣之東。崇禎二十年,《鄉約》許承鸞捐貲重建。後水圮,承鸞子復建。
紫薇道院 在紫薇嶺。宋元祐間建,原名「祐聖」 ,後改今額。。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