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962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九百六十二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九百六十二卷目錄
嘉興府部彙考六
嘉興府風俗考
嘉興府祠廟考
職方典第九百六十二卷
嘉興府部彙考六
[编辑]嘉興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周禮職方》東南曰:「揚州,其民二男五女,其榖宜稻。」
《史記》:「楚越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地勢饒,食無飢饉之患。」
《爾雅註疏》:「其氣躁勁,厥性輕揚。」
《古圖經》,罕習軍旅,尤慕文儒,不憂凍餒,頗勤農務。
《漢書》:「吳粵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劍,輕死易發。」 漢興,高祖王兄子濞於吳,招致天下之娛游子弟枚乘、鄒陽、嚴夫子之徒。文、景時有嚴助、朱買臣貴顯,俱以文辭名世。
《明一統志》:「慕文儒,勤農務,風俗淳秀。信巫鬼,重淫祀,素誘魚鹽之利。人性柔慧,民俗殷富。」 舊志:「土膏饒沃,風俗淳秀,文賢人物之盛,前後相望,百工眾技,與蘇杭等。」 《隋志》云:「江南之俗,信鬼神,多淫祀。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其人君子尚禮,庸庶敦龐,故風俗澄清而道教隆洽。」 亦風尚然也。《宋地理志》云:「有魚鹽、布帛、秔稻之產。人性柔慧,尚浮屠之教。俗奢靡,無積聚,而厚於滋味之奉。」
柳琰《志》「嘉禾之俗,終歲勤動者,餉給於國,而尺寸之土必耕,衣被他邦,而機軸之聲不絕。人士好文而崇學,歲時讌享,衣冠文物,煥然可觀。」 劉應鈳《志》「春秋之時,吳越遞霸,而檇李當吳越之交,日尋干戈,井里為墟。自越王甲粢乙黍,丙菽丁粟,非夫人之織不衣而農桑重,吳王鑄山煮海,而鹽鐵重。務本節用,寖以富」 強,顧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婚嫁死喪,兢為侈麗,此則霸國之餘習也。至聲名文物,冠裳濟濟,逡巡揖讓,無少惰容,秉禮之家,不踰矩矱。
《冠禮 》:「男子十六始冠,亦有婚而冠者。女子于歸乃笄,聚族張筵。凡冠笄皆炊大糕,饋遺親里,始諱其名而字之。」
《婚禮 》,納采、納徵、委禽、親迎,多遵古道。惟議姻時,先通名曰「拜求」 ,旋致幣曰「謝允」 ,然後行納采禮。凡遇佳節,男家必遺時果牲儀於女家,曰「支節。」 將婚請期,曰「准日。」 將嫁以酒醮女,曰「待嫁。」 女家先期送裝,曰「鋪床帳。」 婦至門,鼓樂花燭導入,行合巹禮。司儀致語,以果四投,曰「撒帳。」 厥明,婦拜舅姑及諸婣婭,必具贄,曰「上見。」 三日,婦具飯餉姑,嫜具茶餅遺諸姆。逾月歸寧,曰「轉拜。」 喪禮 。始卒,以《六輪經》辨生肖所忌,曰「批書」 ,男免女髽,遷尸於中堂。殮用綿及帛。殮畢,設明旌,賓始弔奠。每七作佛事,七七謝孝,衰服拜其門。將葬,裂帛告期,拜請題主。姻友至墓所薦祭,具方相,冥器銘旌,梵音仙吹,交雜流響。葬後三日,子孫至墓,曰「覆墓。」 或遇節屆,盛用佛事者十有六七。
祭禮 :自初喪設位,朝夕哭臨。三年服除,遷主於祠。自士大夫逮庶人,皆祀高曾祖禰,過四代則祧,吉凶事皆告廟。歲時常祭,諱日:春清明、夏夏至、秋中元、冬十月朔、冬至臘則除夕。惟清明、十月朔。墓祭用牲儀,冥資繫紙毬於穴,謂之「招魂」 ;分送團粽於墳鄰,子姓飲福而歸。
元旦 ,整衣冠,焚香拜天祀祖,男女聚拜飲酒,親朋互相投刺,曰「賀節。」 四日,設香果接竈。七日 ,女子上綵,勝於祖父母。
元夕 ,鄉人束芻於木末,燎之以祈年,曰「燒田蠶。」 城市揭燈於竿,鼓吹游行,曰「迎燈。」
清明 掛紙錢於墓
立夏 ,以《百草芽煣粉》為餅,相餽遺。
《端午 》艾旗蒲劍懸於門。
六月六日 ,餉《餛飩》。
七月七日 ,《瓜果雜陳》,曰《乞巧》。
八月望 ,以百果為大餅,名「月餅」 ;以百果和糖,名「俸糖」 賞月。
重陽 造栗糕,插菊花。
十月朔 ,祀祖先,祭墓。舊遇冬至,祀祖,《拜天相》。
賀如元旦儀今廢
臘月 ,鄉人以朱墨塗面,跳舞於市。
除夕 ,易門神、桃符,寫春帖,井磑俱封,爆竹燔柴,設酒餚聚飲,鑼鼓徹夜,謂之「守歲。」
正月釀土,窖糞條桑,二月治塍埂,三月選種,立夏蒔秧,四月刈麻麥,遂墾田或牛犁。已而插青,用桔槔灌田。旱入潦出。先是蠶婦浴種,及桑齊養蠶,謂之「蠶月。」 三眠作繭繅絲,次為綿。四月朢至七月朢日,謂之「忙月。」 富家倩傭耕作,或長工,或短工,佃家通力耦犁,曰「伴工。」 端陽前後插青畢,醵金賽田畯濁醪,瓦缶酣呼「相勞苦,謂之青苗會。是後耘耔糞溉各以時,毋敢離伴。處暑苗行根綻,穗苦旱,白露花苦風,秋分稻秀苦雨。九月刈禾無敢過霜降,亦有早稻先一月熟。是月藝麥豆,栽桑築場,子婦竭作,亦謂之忙月。十月治穀米輸租。富農高廩蓋藏,稍貯額賦供官。佃農輸租,大家貯其餘,以備春作,嬉嬉如也。」 《秀水縣志》:「秀邑始基,民居若辰星,城中多有隙地,都人士斤斤自好,以孝弟力田為本務。其後民物漸繁,閭閻編戶,風尚日異。春波門其俗彬彬好文,列肆者通江淮巨賈,競為侈麗。望吳門其俗鄙俚尚氣力。通越門則京省巨津,其俗椎魯少文,好逐舟楫之利。澄海門其俗褊急,或喜居積云。」
《嘉善縣志》:「嘉善古勾吳地,泰伯創居,季札更化,逡巡有退讓之風。闔閭陰謀,夫差嗣伯。故其君子尚禮,而其小人尚力,界上爭桑之習,迄今不少異焉。東近華亭,婦女勤機杼,丈夫好誇靡。南近平湖海鹽,帶星鬻鹺,往往輕命骩法。然土瘠而勤,民勞而儉,則足法也。西鄉之習有二,近嘉興者健,近秀水者馴,大都勤穡」 事,奢讌享。北近蘇,地肥饒,民樂業而訟亦少云。
《海鹽縣志》:「海鹽古稱望縣,負海控河,素習魚鹽之利。漢以來,顧陸流風,未」故今俗朴而好文,儉而知義,有農桑之業,魚鹽之利,故安土而不樂商賈。士大夫婚喪,率用古禮,閭閻多化之,間有鬥巧逞奸,崇信二氏者,亦習尚之未淳爾。《石門縣志》:「石邑接壤湖、杭,自宋南渡,士大夫游處,尚文學,習禮義,然射利競華,信鬼重巫,習未盡革也。至重桑麻,勤稼穡,民多淳朴云。」
《平湖縣志》:「邑本鹽官析壤,故家遺黎,風俗半與相同。重文學而尚氣節,其挾智健訟者,往往有之。明宣德初,邑於湖之濆。瀕湖三百戶,海壖一聚落耳。民耕織力作,士服布素,縉紳先達,徒步出入里門。迨嘉靖中,置城守,世家大族多內徙,闤闠日盈。萬曆而後,奢麗之風寖作矣。然其境僻無叢奸,其習朴無窕貨,其去」 鄉重,其射利愜。故男不逋畝,女不下機,荷擔佐之,往往不給。至如海濱有豆棉之種,村落無桑麻之收,祟、桐之上,嘉秀之下乎?
《桐鄉縣志》:按《吳郡志》云:「有泰伯辭讓之遺風。」 《會稽郡志》云:「有夏禹勤儉之餘習。桐邑交吳越之疆,積漸使然,彷彿兼而有之。故慕文儒,尚農務,勤身而樂業。然楚越舊染,豪家巨室,往往殖貨相高,其風不少息也。」
嘉興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本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社稷壇 在阜城門外五福鄉西北都,明洪武十五年,知府李顒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迎薰門外象賢二十二都。明洪武十五年,知府李顒建。
厲壇 在望吳門外,即菩提寺舊址。明弘治五年,知府柳琰建。
城隍廟 在府治西北一里。舊在州樓上之東偏。後晉天福年,陞縣為秀州時立。宋端平三年,守劉炳言其湫隘,移建治西招提寺側。元末燬於兵。明洪武初,詔封府城隍為監察司民威靈公,秩正二品;縣城隍為監察司民顯佑伯,秩四品。明年詔更定神號,止稱某府某縣城隍之神。是年,知府謝節即天慶觀之址立廟。宣德間,守齊政,成化間,守楊繼宗重修。嘉靖中,守趙瀛增葺兩廊,各飾祠三間,以居嘉、秀二縣城隍之神,徙《諭祭》碑亭於中道左右。萬曆末,大殿災,署府
同知劉可訓重建
順濟龍王廟 在景德寺前。舊本寺之伽藍祠,祠右三塔灣。宋嘉定九年旱,邑人禱龍得雨,禮部爵龍靈澤侯,祠曰「順濟。」 淳化初,令李時習用《太平廣記》攪龍法行之,雨立至。刻石記其事。明洪武間,封順濟龍王。宣德中,守齊政構祠繪像,府縣遇旱,必致禱焉。
陸宣公祠 在府治北,舊有祠十所,其一在府學西南,宋知州李正己建,廢重建於此。明景泰二年,嘉興守舒敬奏「令有司春秋致祭。」
楊公祠 在府治西北,即招提寺址。祀明太守楊繼宗。
徐太僕祠 在府治東。明崇禎十一年,徐世淳守隨州,流賊張獻忠破城殉難,贈太僕少卿,賜特祠。以上有《祀典》。
曹使君祠 在府治西北,祀吳越曹信及其子珪。信當錢氏時,守嘉興,慈惠及人。珪為嘉興都將,淮人圍城,珪與族人師魯拒之。後以功授蘇州刺史,卒。嘉興民思慕之,立祠祀焉。
三賢祠 在府治西北。元大德間建,祀漢朱買臣、唐陸贄、宋陳舜俞。
遺澤祠 在景德寺左。祀明太守徐盈、何祉、劉懿。
五顯祠 。在廣平橋西北隅。傳為宋南渡時護駕神後圮。
楊將軍廟 在府治北一里。名字世次莫考。嘗入井斬妖蜃,出化為神。廟額「旌烈」 ,移置清真道院,廢。
關王廟 在府治北一里。
火德廟 在郡治西,舊在南門外倉基上。宋建炎間建,後毀。明宣德間,郡守齊政移建於此。取「鎮熒惑火庫居戌」 之義。
市曹廟 在郡治西市心巷中。宋景定中建。內有松月軒、太清樓、樂閒堂。
伍王廟 在城東二十七里胥山。按子胥伐越,經營於此。唐乾寧中,封吳安王。
曹王廟 在城東南四十里,有碑殘毀。唐天寶間,里人王友文捨宅建東嶽行宮,別構曹王祠。相傳曹武惠王彬帥師平江南,不妄殺一人,人感而祠之。
高豐廟 在城東一十八里。唐屯田之所,時有大理評事朱自勉主之。有白雀集於屯廩,歲用大穰,里人祠之。今有雀墓村,即白雀墓也。元壇祠 在王家坊。神姓趙,名朗,字公明,趙子龍從兄弟也。上有文昌閣。
許侍郎祠 在城西,按《元嘉禾志》,「祀晉黃門侍郎許安仁。」
吾相公祠 在德化一都東「厚」 字圩,宋敕封「撥雲吾相公祠。」 祠前有深浜,每歲春時有眾魚來朝。
三賢祠 在春波坊漏澤寺佛殿之西。明嘉靖間,以巡撫都御史胡宗憲、兵備副使劉燾平倭有功,肖像祀。天啟初,增祀巡按御史龐尚鵬。黃公祠 在北板坊北天字圩,祀郡守黃懋。屠康僖公祠 在常豐坊東湖書院,祀刑部尚書屠勳。
姚穀庵祠 在鹽倉坊清真道院,祀監察御史姚弘謨。
孫簡肅公祠 在永豐十四都麒麟原,賜墓之東南一百步。
陳司徒廟 在城西南五里。唐咸通五年建,祀隋司徒陳杲仁。按杲仁,字世威,常州晉陵人,生梁太清三年,仕陳為監察御史。至隋屢建討賊大功,官拜司徒。娶沈法興女,法興有異謀,惡其二志,毒之,至滌腸死,身僵不化,英爽凜赫,於東郭門雲中發矢誅。法興,唐封忠烈公,朱梁封福順王。舊《志》云:即福順廟。
蕭王廟 在城西北。梁蕭氏於江左有功,在民,州縣多祀之。慧安寺,即蕭王故宅。
高王廟 在城東北三十五里。晉高史君建武中,為嘉興監屯田校尉,領兵三千屯田於此,有功德於民,民思慕之。梁大通間,立廟於縣北二百步,後移於此,名「江涇村。」
朱相公廟 在城東北三十六里。相傳宋南渡建炎二年,高宗夜寢,夢登紫薇樓而墜,有一力士捧之,得不委地。問其姓字,則曰:「秀州遷善三十五都朱六郎也。」 既覺,體汗猶濕,乃述所夢,遣使訪之,時六郎死已七日矣。因敕封為紫薇侯,立祠江涇塘,至今香火不絕。
霍王廟 在石佛寺北塘橋東。按吳王皓嘗疾病,有神降小黃門,曰「華亭金山鹹塘」 ,風激潮湧。
「海水為患。臣漢之霍光,可立廟鹽塘,當統部屬以鎮之。」 翼日,皓疾愈,遂立廟焉。三吳濱海,皆廟祀之。
蒲白廟 在城西北五里。舊傳祀唐貞元中史官修撰徐岱。
馬塘廟 在城東六里馬塘堰側。
石筍夫人廟 在白苧鄉十五都二陽字圩。宋咸淳初建,祀順天夫人者。歷元至明,香火不絕。徐偃王廟 在城西北二十里。徐偃王逃之會稽,其宗族有散在邑者,後世思王功德,立廟以祀焉。
施府君廟 一在城西南六里,一在城北一十五里。府君宋人,名伯成,九歲為神,建立廟宇,百有餘年。至景定甲子歲旱,里人聞人剛中等,禱雨立應。請於朝,賜今額,墓在廟中。明敕封「護國鎮海侯。」
資善興福明王廟 在精嚴寺西北隅。寺本晉尚書徐熙宅,因捨為寺,遂祀之。
靈宿土地廟 ,在城西一十七里,本覺寺東南。土人欲立廟,木植既具,一夕自移至此,因立廟祀焉。至今水旱禱祈如響。
越相國范公祠 ,在城西南金明寺後。按范蠡嘗居嘉興,今稱「陶朱公里。」 祠南臨范蠡湖,東有范公浜。裴丞相祠 ,在真如寺。唐大中年,裴休捨宅為寺,後人立祠祀焉。
東坡祠 在三過堂後。明萬曆八年,守龔勉建。張烈侯祠 在城北三十里。
趙龍圖祠 在真如寺,宋建。趙叔近以龍圖待制知秀州,秀王淵以私憾誣殺之,殯寺中,後為立祠。
報恩祠 在城北三十餘里。元至元丙子,宋張穹壽慟父恂為宋進義校尉,殉崖山之難,捨所居為禪院,肖像祀之,額曰「報恩。」
土榖神祠 一在城西二十五里。一在城南三十里。一在城北十五里。
項襄毅公祠 在象賢鄉賜墓東。
六賢祠 在仁文書院。初祀胡居仁、薛瑄、陳獻章、王守仁四先生,後增吳與弼、岳元聲。
龍王堂 在五龍橋堍
嘉善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三里。明宣德五年令鄭時建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南一里。明宣德五年令鄭時建於伍瀆西。嘉靖三十三年令王察言移此。
厲壇 在縣北城外。明宣德五年,令鄭時建。城隍廟 在縣治東。明宣德五年,令鄭時建。陸宣公祠 在縣東北一十二里。宋迪功郎陸瑀刱子孫聚守,因名「陸莊。」 歲久漸圮。明嘉靖間,裔孫道乾改建,置田二百畝,繕祠。
表賢祠 在縣東六里。宋嘉祐間,都官員外郎陳舜俞捨宅地與僧契嵩,為焚修之所。後嗣僧一宗建祠以奉公祀。明嘉靖中,令于業置田供祭。
劉公祠 在縣北城外半里許。一名「柳洲。」 明嘉靖中,郡守劉慤以伍子塘水勢直瀉,風氣不聚,築臺障之。士民沐其恩,為識其蹟,建亭樹碑。萬曆二十三年,知縣章士雅拓舊基,崇其臺。上為正殿、大士行宮,殿左為文昌閣,閣之下為祠,以祀胡概、龐尚鵬。又左為環碧堂,殿右建祠,祀劉慤。喻楊祠 在縣北斜塘鎮。明正德間,丞倪璣建,祀守楊繼宗。嘉靖中,令于業增祀參議喻良八蜡祠 在縣北斜塘鎮。舊為東嶽廟。明嘉靖間,令于業建。以上有《祀典》。
彰義祠 在縣東關外,明萬曆中建,祀江西陣亡本縣主簿李錫及本邑陣亡福建百戶賴恩。忠孝祠 在縣治東。明崇禎二年,為忠節魏大中及子魏學洢建。
海鹽縣
社稷壇 元在縣西南,今在縣西門外一里開濟一都。明洪武間,張箎令重建。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五十步甘泉鄉。明洪武間,令趙弘著重建。
厲壇 在北門外一里海鹽鄉。明洪武間,張箎令重修。
城隍廟 在縣西南二百五十步。舊有祠,在縣南五十步。元末燬於兵,洪武三年遷此,為潮傾圯。永樂、成化、弘治間,累加整葺,規制始宏。海神廟 亦名「龍王廟。」 明永樂三年,左通政趙居任築海鹽塘成建。景泰六年,僉事陳永、參政
謝輔重建於東門外海上。
楊公祠 在白洋河上。明成化中,浙江按察副使楊瑄築塘有功,後陞按察使司,卒,民祀之。「東門海塘」 上,與龍王廟並。萬曆初,巡撫徐栻疏請移建於此。
英烈祠 在縣中。明時為陣亡指揮馬呈圖、滿朝采煉、徐行健、李元律、千百戶王繼隆、薛炯、宗應蘭、王相、呂鳳、姚岑、康叔弘、于陶等立。
忠烈祠 在西門外一里。明崇禎二年,叛將李九成等據萊城,巡撫都御史徐從治擐甲督戰,賊發箭中額而死,贈兵部尚書,賜祠曰「忠烈。」 旌忠祠 在縣治內。明崇禎十七年,流賊李自成陷京師,給事中吳麟徵殉節自縊,贈兵部右侍郎,賜祠旌忠。
三公祠 在楊公祠傍。祀僉憲陳詔、郡丞黃清、令饒廷鍚,並築塘有功。以上有祀典。
陳山龍君行祠 在縣西南一里福業院廊右,歲旱禱雨之所。宋令李直養建。元至元尹顧泳重修,歲久摧圮,碑碣尚存。
魯公祠 在縣南思魯橋之左,祀宋令魯宗道。聖妃祠 ,一在縣西北二十五步,一在澉浦南門。
黃道廟 :一在縣西南四十里鸕鶿湖上。一在澉浦鎮黃道山上。《宋志》:長牆山上有黃道神祠,初在石帆村,因陷於海。建炎二年,僧若中遷之山。寶慶三年,都運諸大卿請廟額,稱顯應侯廟。廟中有神曰楊太尉,尤靈異,渡海者必禱太公、呂望廟 ,初在縣東一百五十步。《吳地志》云:太公避紂,居東海之濱,百姓懷之,為立廟,後淪於海,今鄉民立於甘泉鄉,去縣西南一十五里,俗呼「三官堂。」
尚胥廟 在縣西北一十里尚胥橋之北。《縣志》:晉段灼曰:「吳人傷子胥之冤,遍為文祠。」 今祠與橋名皆及其兄,尚莫知所謂。
秦始皇廟 在縣南一十八里秦駐山止秦皇美人廟 。詳《山川》。
太子廟 在縣西北二里。不詳所始,相傳以為祀皇甫嵩。嵩破黃巾,官拜太尉,訛為「太子廟」 也。按張角之亂,荊揚八州騷應,鹽屬揚州。亦太尉經略地,或廟食於此云。
步公廟 在縣南楊橋下。元大德三年建,祀吳令步騭,俗呼為「步總管廟。」
蘇驃騎廟 在縣西北一百五十步。按《圖經》云:「名舉,字子羽。」 宋高祖嘗夢其神立廟,今廢。吳越王廟 在澉浦鎮西南之澉墅村。
黃郎中廟 《宋志》:「在縣衙前。相傳為古賢令生祠」 ,今廢。
岳武穆王廟 《澉水志》:「在千戶所公廨左。閻史君廟 ,在縣東一百步城壕上。」
石門縣
社稷壇 在西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
厲壇 在北門外運河西岸。
城隍廟 在縣西南隅。明洪武初,令涂節徙置崇福寺。景泰中,令郁綸重建。以上有祀典。忠勳祠 在縣治西。祀宋丞相趙忠定汝愚。趙忠定公祠 在洲錢鎮祇園寺西。
錢王祖祠 在錢林涇,吳越王舊館,後貴,改為「祖祠」 ,即「證聖院。」
東嶽廟 在縣西「演武場。」
許侍郎廟 在縣西南二里。宋嘉泰中,為晉黃門侍郎許安仁建。
何律王廟 在縣西二里。明洪武中重建。陳王廟 在縣東二里。
蕭王廟 在石門鄉朱橋東。
上莫廟 在縣西北七里。
華光廟 在縣南二里
郜村廟 在縣西北二十里。
會曹廟 在縣東南八里。
芝村廟 在縣西北十里。
南莊廟 在縣西北二十里。
中塔廟 在洲錢鎮
西塔廟 在洲錢鎮
外姚廟 在縣東北
蕭尚書廟 在縣東三十里石門市。初在嶽廟側,後遷市北元真觀。元蕭穆拜尚書,後封蕭王,祀此。
識村廟 在十四都
李王廟 「在紀坡後。」
平湖縣
社稷壇 在縣西關外西林寺西。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關外演武場東。北。厲壇 在西關外西林寺北。
城隍廟 在縣治東
顯濟廟 在乍浦陳山之巔,有龍湫。相傳白龍君葬母於此,禱雨必應。宋賜廟額曰「顯濟」 ,封龍君為淵靈侯。
景賢祠 在城隍廟西,為陸宣公立。以上有祀典。
顯忠祠 在當湖北湄。宋建炎間建,祀漢博陸侯霍光行宮於當湖,賜額。
陸氏先正祠 在東城內,祀象山先生。
忠獻祠 在東十八都盤字圩里,名「蒹葭園。」 祀宋張魏公浚、南軒栻、南陽判官溥。
陸莊簡公祠 在南司右。
報功祠 在兵備司,為左都御史胡宗憲立,以郡守劉慤、縣令劉存義配「三將軍。」 廟 在梁莊。祀齊田榮、田廣、田橫,不知所謂。
白沃使君廟 在當湖。相傳湖初陷時,白沃使君躍馬疾走不及,遂駐馬以鞭指得湖東南一角,水至不沒。今此地獨高,後人於此立廟。一在當湖,一在沙腰,一在乍浦,皆稱「白沃廟。」
齊王廟 一在齊景鄉,一在乍浦。相傳齊景公遵海而南,曾遊於此,後人立廟,舊有碑。
馬廐廟 在齊景鄉。官田廟 即舊齊景公廟。
馮將軍廟 宋端平三年建,相傳祀漢馮異。洋瀆廟 在縣東十里遠字圩。
前眉廟 在大六匯南
「西聖廟 」 :在新帶。邑人曹繼祖夢聖降臨,晨起往拜,空中聞異香,建。
桐鄉縣
社稷壇 在縣西一里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縣東南一里。
厲壇 在縣北二里。以上俱明宣德間,令生用和建。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一百八十步。
宗將軍祠 在皂林鎮秀溪橋。將軍名禮,明嘉靖末禦倭戰死。以上有祀典。
昌武大王祠 在皂林鎮便民橋北。明洪武間,里人捨地為廟。世傳淮海王有三子,皆有功於民,封昌武王。死後各著神異,民奉為當境土穀之神。在皂林者為大王,龍翔為二王,爐頭為三王。
索度明王廟 在青鎮密印寺東。三國吳大帝之子,號索度王。一云索靖王。夙有靈應,著於本鎮。
昌武三王下廟 在爐頭村。按宋淮海王第三子廟在車溪九里松之西。至和元年五月,大風雨,擁廟入水,漂至車口堰北四里而止。感夢於密印寺僧仲翔告以欲遷。里人驚異,以是重建,故名「下廟。」
顯靈廟 在殳山,宋寶慶元年建。
寺觀附
本府。〈嘉興、秀水二縣附郭。〉
天寧禪寺 ,在府治北一里。漢嚴助故宅,後子孫捨為施水庵。唐咸通中,改庵為院。宋治平中,慕容殿丞奏請為十方禪剎。熙寧初,賜額「聖壽。」 崇寧中,賜為崇寧寺,加萬壽。政和初,易崇寧曰「天寧。」 紹興初,改廣孝院,尋易「光孝」 ,賜田二千畝。元為天寧萬壽禪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今額。精嚴講寺 ,在治西一百八十步。晉成帝時,徐尚書熙因并發光請,捨宅為寺,賜名「靈光。」 唐貞元中,吳越文穆王時,立山門,掘地得石龜。晉天福四年,復名「靈光。」 宋祥符中,賜額「精嚴。」 淳熙間,郡守奏請為十方禪剎。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天台講寺。今仍舊額。
祥符講寺 在治西北一里。東晉興寧間,詔剡山法師竺潛講《般若經》於禁中,還止檇李魏公家,因捨宅為精舍。梁普通中,盛行水陸法事,號水陸院。會昌五年廢,大中元年復立。宋大中祥符元年賜名「祥符院。」 建炎間燬,紹興五年重建。水西禪寺 ,與祥符並在爽溪西,故名。唐會昌中,黃蘗師開山,即廢。大中元年復立,相傳唐宣宗潛邸於此,即位後賜額「資聖。」 明洪武辛未,定今額。
楞嚴講寺 在治西北二里。宋嘉祐八年建。熙寧間,永和法師講《楞嚴經》,有瑞雲現。蔡丞相書「楞嚴」 二字遺之,遂名。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金明教寺 在治西南二里。相傳范蠡故宅。宋乾道中,郡僧某療治史丞相彌遠疾,卻謝請梵。
剎史乃構地建此,有「湖天海月閣。」 憑虛覽勝軒下視范蠡湖。後為放生池。
報忠寺 在治西南一里,舊為報忠觀。宋淳祐九年,朝請大夫趙汝俳捨宅為之。元江淮僧統楊璉真伽改為寺。
元妙觀 在治東北,舊址在碧漪坊,宋大中祥符年建。宋末有道士祝髮,改為「天福寺。」 元大德五年移建於天星湖。至正十八年遭兵燹。明永樂十年重建。後有冷仙亭。
天妃宮 在治東北一里,宋乾德間建。妃姓林,明洪武中敕封。海上靈神,祈禱輒應。嘉靖初燬,隆慶初重建。
崇福宮 在治西南二里。吳越武肅王時建,在南城外,後移入城,古萬壽宮基,舊名崇福。宋治平中賜額「崇道」 ,俗呼為南宮。內有一枝堂。明萬曆中建斗閣,舊有來鶴亭。
洞真道院 在治西南二里。元至正癸卯刱建。明洪武庚戌,禱雨有驗,建「聽雨軒。」
隱真道院 在舊治東南一里,宋崇寧間建。相傳紹興中,呂純陽、劉高尚嘗至此,故名。劉題堂柱,凡四十三字,字畫透,柱如漆。
成真道院 在治西北一里,宋建。明天啟末焚燬,崇禎初重建。
東塔寺 在城東六里,漢朱買臣故宅,有墓,梁天監中建寺。
漏澤教寺 在城東北二里,舊名「漏澤院。」 宋崇寧三年,賢良陳舜俞捨宅為之。明洪武辛未,定為教寺。嘉靖間,寺廢。
皇清順治間復建。
會龍山寺 在城東會龍橋外,漢、魏二塘水之中央。相傳元時建,遭兵燹。明嘉靖間,張太僕重建。後倭寇焚燬。萬曆乙酉,郡守龔勉建觀音閣、真武殿、文昌、武安二殿。
白蓮講寺 在城東八里。舊名接待院,後廢。宋紹興二年重建。元末,劉基曾讀書其中。明洪武初,定為講寺。永樂元年,僧宗鏡修建。天啟中,邑令湯齊改名「法蓮。」
先福寺 在城東一十八里。唐乾元二年建,會昌間廢,咸通六年復立,九年為先福院。宋治平元年賜名「惠寂院。」 元末兵燹,明正統三年重建。石佛教寺 在城東南二十七里。唐至德二年平治寺基,獲石佛四,因名「石佛院。」 宋天聖元年,賜名「保聖院。」 明洪武十五年定為教寺。寺多奇石,遊者甚眾。
淨相教寺 在城東南三十六里,古永福庵基。齊丞相解景榮祈嗣靈驗,遂於梁天監年改建。梁武帝賜額為「梁福寺」 ,後廢。五代漢南王重建。晉天福七年武肅王重修。宋祥符改名淨相。明洪武十五年定為教寺。
淨土教寺 在城東三十六里。五代時,邑人陸求宅嘗得咸通中石幢,因申漢南王捨基為安福寺。宋祥符元年,改淨土寺。多奇竹,內有碧鮮亭。又有坡公井,傳蘇學士嘗憩此。
圓通教寺 在城東三十六里鍾帶鎮。舊有廢址,後周顯德五年,里民茅承翰於舊址立寧國寺。宋治平元年,改名「圓通。」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內有銀杏二株,歷唐宋至今不衰。永昌寺 在城西南三十里,本石塔庵。宋嘉定中建,後為海潮衝毀。紹興中,僧道欽移建於此,明洪武賜今額。
興善教寺 在城東南三十里。梁天監二年置。後周顯德五年,為報恩院。宋治平元年,改興善院。舊有舍利雙塔。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普光寺 在城南二十里。後晉天福元年,太監惠寧捨地建。明洪武初賜額。
永慶寺 在城東南二十五里。唐泰和元年,僧靜簡建。元末遭兵燹,明洪武初重建。嘉靖甲寅倭燬,萬曆庚申復建。
智覺教寺 ,在城南二十六里。舊為營田都務。宋開寶八年立為梵剎。治平元年改今額。「法華寺 」 ,在城東三十里。宋天聖四年,僧清朗開山。後遭兵燹,明洪武間重建。
登雲寺 在城東三十里新豐鎮東。元至正間建。
妙峰寺 在城東三十里新豐鎮。元至正間遭兵燹,明吳元年重建。
普明寺 在城南八里,後晉天福間建。元季毀於兵,明正統年再建。嘉靖中倭燬,淪為民居。崇禎中復基。
皇清順治間重建。
瑤寶寺 在城南三十二里,宋隆興四年建。舊
名「智遠院」 ,為天寧寺下院。明嘉靖間倭燬,崇禎中復建。
靈源寺 ,即期堂寺,在王店鎮,元至正二年,學士王㫤捨宅建。智覺寺 ,在城南二十里,宋建。
元真道院 舊在靈光坊,元至正間建,明嘉靖間為勢家所得。今移東城外北板坊。
玉樞道院 在城東北二里,俗呼「天尊閣。」 元至正己酉,里人張道貞捨宅建。明永樂元年重修。嘉靖甲子殿燬,萬曆丙子再修。
鬱秀道院 在城東一里。宋咸淳三年,道士劉一清創於由拳里。元至正丁未,燬於兵。明永樂乙酉,道士沈野雲徙建白苧里。萬曆癸巳夏燬重建。
清真道院 在城東南二里。宋咸淳三年,經歷王仲堅捨地建。明永樂、洪熙中重修。
太古道院 在城東北三里。元至正庚寅建。明永樂元年重建。成化壬辰修。
崇真道院 在城東四里。宋宣和年建。元末兵燹,明洪武二年重建。嘉靖甲寅倭燬,庚申復建。萬曆間修,改名「聖帝觀。」
皇清順治十六年,建「古聖樓」、「關帝廟。」
元真觀 在王店鎮。元至正間,徐善興捨宅建。明嘉靖年修,俗名「南聖宮。」
樂善庵 在里仁十都,舊名「鮑塔院。」 宋臨江守鮑廉死節瘞骨處。明嘉靖間,倭燬。萬曆中,太學胡日華捐貲復建,更今名。
慈竹庵 在白苧十五都。宙字圩。明萬曆中,僧道慧參訪歸,建庵奉母。沈思孝嘉其孝,因名。蓮社庵 在城東南鹽倉坊,僧廣栻建。栻本吳氏子,性至孝,事父母考終,遂捨宅為禪庵,顏曰「蓮社」 ,有「棄家依白業,結社種青蓮」 句。明萬曆中改建。
「真如教寺 在城南四里。唐至德二年立。大中十年,裴相休捨宅為寺,後改為正德院。」 明洪武辛未定為教寺。寺有雲峰井、長水塔、清輝堂、彩雲橋、柏屏、龍槐、石梅、纓絡松諸景。
景德禪寺 在城西三里。寺基舊為白龍潭,凡遇風濤,不利舟楫。天晴時有白光三道。唐僧行雲積土填潭,樹三寶塔鎮之,因作寺,以龍神護法。吳越錢氏賜名「保安。」 宋景德間,改景德院。宣和中燬於寇。大觀年重建,復為十方禪剎。明洪武十五年定今額。
本覺禪寺 在城西二十七里,古檇李亭地,舊名報本禪院。宋熙寧間,東坡與文長老善,嘗三過此,輒留詩。宣和間,改為神霄玉清萬壽宮。建炎初,復舊額。明洪武初,定為禪寺。萬曆甲申,守龔勉葺三過堂,祀蘇公。
福善寺 在城西三十里濮院鎮。元至正二年,巨姓濮鑑捨宅為寺。
能仁教寺 在城西二十七里新城市。舊名福業院。唐會昌五年廢,大中二年復建。五代開運乙巳,改報國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承天院。政和七年改能仁院。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東禪講寺 在城北二十里。宋元祐間建,明洪武初重修。宣德間奏聞,賜額。隆慶中建「法雲堂」 ,藏諸經板刻。
栖真禪寺 在城東二十七里。宋開寶二年建。元末紅巾賊燬,明洪武初重建。
保安講寺 在城北五十里,舊為通聖蘭若,在北秋原。東。晉里人卜本常捨地,雪巢法師創建。唐至德間,改為保安禪院。會昌五年廢,大中元年重建。宋乾道七年,僧普誠修請額,升為講寺。元末兵燹,斷碑尚存,復建。明洪武初復舊額。成弘間重建。
營泉寺 在城西南辰字圩,宋景定元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戊申重建。嘉靖甲寅倭燬,崇禎癸酉重建。
元寧觀 在城北楊舍,元至正二年建。明萬曆間修。
小武當 在東禪寺南一里。舊名「南溪真武祠。」 元延祐間建,明景泰時修。隆慶年鑿池疊石,建觀音殿於山巔,復築土山於聖帝殿後。
純真道院 在王江涇鎮。
福德道院 在新城鎮。宋咸淳二年,里人楊百六捨地,道士李嘯雲建。
雨金嶽宮 :在新城鎮。汴人翁嵐避地新溪,建東嶽行宮,扁山門曰「雨金勝地。」 更宋歷元,燬於兵燹。明洪武甲子,裔孫翁可立重建。
南涇道院 在城西南五十里秀涇之南。元至元丙戌,里人張全真建。吳興趙孟頫《記》。
梵受禪院 在城北二里。相傳為爽溪資聖寺,創於唐會昌五年。考《柳志》云:「資聖寺在城外,乾寧三年移入城內。」 《趙志》云:「爽溪在縣西北二里。」 疑即今月河,梵受即寺址也。後廢,僅存爽溪殿,基灣之名相沿。
碧光禪院 ,在城東南二里。宋嘉祐七年敕建,為崇慧華嚴講寺下院。
炒飯菴 在金明寺河北。唐宰相裴休女祖貞焚修於此。炒麩為飯,故名。
真聖菴 在城東北十里思賢鄉村樹廟橋右。元至正六年建,明洪武中修。
故鄉菴 在城西北暑字圩,尼淨如建,智地重修。十八而寡,事姑至孝。姑歿,皈空門。年七十餘,里人方之「裴相國女。」
嘉善縣
慈雲教寺 在縣治西北一百步。三國吳建。唐大中十一年,名「保安寺。」 宋治平元年改今名。元末兵燬,止存磚塔二座。僧宗敬重建。明洪武初定為教寺。
景德講寺 在縣東二里。唐天寶二年,鑑禪師捨宅建寺,咸通間賜額,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講寺。寺西有井曰「幽瀾泉」 ,萬曆間創院於其側。寺中有八景泉,其一也。
大勝教寺 在縣東二里。唐天寶二載,昭禪師捨宅建寺。咸通間,賜額。宋崇寧二年,改「大勝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嘉靖甲寅,倭燬重建。崇禎間,創藏經閣。
大聖禪寺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宋熙寧間,兜率寺僧智微建,以奉「泗洲大聖。」 知州吳司文聞於朝,改今名。永樂元年重建。
白蓮教寺 在縣東北二十四里清風涇。宋咸淳二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二十四年定為教寺。嘉靖甲寅倭燬,萬曆間重修。
大雲禪寺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淨眾。」 宋乾德二年,里民李德榮捨宅為寺。明永樂元年重建。左廡有施相公廟。
玉虛道院 在縣西二百步。元至正丙午建,明永樂元年重建。
洞虛道院 在縣西南一里。宋季為酒庫,後禁酤棄瓶盎成阜。元至正癸卯創道院,號「瓶山。」 明宣德四年重建。
寧和道院 在縣西一百步。宋咸淳間建。元季地罹兵火,而院得存。明宣德中重建。
澄真道院 在縣東一十五里。舊名「高真聖堂」 ,漢建。宋時賊過不焚。鄉人以為有靈,請賜今額。清寧道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即土穀祠。宋熙寧九年建。明嘉靖間重修。
太平道院 在縣治西。元至正間建,明洪武間增葺。
仁濟院 在縣東北二十里。宋淳祐間建。明宣德五年,建三清殿,內有四香亭、高王祠。或云:高王者,高昌山帖木不花也。永樂初,敕賜為「靈應高王。」
南隱道院 在縣西北二十里,舊名「真武祠。」 明永樂間張志和建。萬曆間重修。
西林禪院 在西關外,宋建炎間周元愷建。元末兵燬,明宣德五年重建。
東林禪院 在東關外,宋乾道時建。
永裕禪院 在縣北二十四里。宋咸淳二年建。元延祐二年,闢田增舍。明時重修。
圓覺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陶莊鎮,宋景定三年建。中有《四景》。
寶積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舊名「漏澤寺」 ,宋建炎四年建,後重建,改今名。
水月禪院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汾湖中。宋紹定間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中有《八景》。鴈塔禪院 在縣西北斜塘鎮,一名「歸真院。」 元至正甲辰建,後圮。明永樂間復建。
神仙宮 在縣東關外。唐進士錢朗,字內光,隱居修煉,年一百五十餘歲,白日飛昇。里人建此。垂拱間,賜今額。
東嶽行宮 在縣治東。宋乾道年間,道士劉道正建。
皇清順治間,復建楊公祠於左廡。
福源宮 在縣北二十四里斜塘鎮。宋咸淳元年,邑人唐介福捨宅創建。咸淳二年賜額明永樂元年重建。
玉虛觀 在縣北清風涇,舊名「真武祠」 ,宋嘉禧間建,明宣德初重建,賜額。
妙常庵 在縣東北清風涇,唐太和中創,元大德間重建,明成化間修葺。
圓覺庵 在縣西關外,舊名「羅張庵」 ,宋咸淳二年建。
慶壽庵 在縣西十五里。一名「崇福庵」 ,元建洪澤庵 在縣西北三十六里汾湖南,即圓照觀音堂。宋景定三年建。明洪武五年改今名。有《敕諭》二章,賜金身大士。
馬鳴庵 在縣北斜塘鎮文水漾中。唐開元中,有一石馬沈水底,夜聞馬鳴,鄉人異之,乃創。明萬曆年重建。
海鹽縣
資聖寺 在縣治西五十步。晉右將軍戴威宅。一日,井中發五色光,威異之,捨為寺。司徒王珣名之為「光興寺。」 乾祐中,改「重光。」 宋祥符中,改普明院。天禧二年,賜改今名。有杏花樓,王守仁從父華讀書處。
天寧永祚禪寺 在縣西三里。前臨烏坵塘水四面繞之。初名「禪悅院。」 宋崇寧四年,賜今額。明洪武初,重建佛閣、法堂併塔七級。
皇清康熙八年,重建鐘樓,有獨柱盤梯,最工巧。
淨業寺 在縣南一里,舊名無礙浴室。宋治平初,改淨業院。元延祐間重建。明天順間,請額「淨業寺。」
慈會寺 在縣治西三十步思魯橋東。舊為「聖帝祠。」 明天順初請額,賜今名。
金粟寺 在縣西南三十六里金粟山下。吳赤烏中建。宋濂《太平萬壽寺記》云:「吳時江以南尚無佛寺。赤烏中,康居沙門僧會為吳大帝祈獲釋迦文佛真身舍利,始創三寺,一為金陵之保寧,一為太平之萬壽,其一即海鹽之金粟也。」 明《永樂舊志》:「宋開寶己巳年,吳越有國時,因嘗施茶,賜名施茶院。」 大中祥符元年,改為「廣慧禪院。」 明永樂、宣德、正統間,相繼修建。
法喜寺 在縣西南三十里,舊名通元寺。《吳地記》云:「通元寺,吳大帝孫權吳夫人捨宅置。」 唐載初元年,則天皇后改為重雲寺。舊通元寺移鹽官縣東四十里鮑郎市。宋祥符元年,寺賜額「法喜。」 紹興九年,改禪寺。
寧海寺 在縣治西南二十五里,法喜寺東。宋紹興六年,賜額「寧海院。」 明初定為教寺。
悟空寺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永安湖旁。舊名永安寺。宋治平元年改今額。明初定為教寺。海門寺 ,在縣南三十六里澉浦城中。宋延禧間建,名「佑福庵。」 元大德六年重建。明宣德十年請今額。
覺林寺 在縣南二十里豐山東麓。元至正間建,名「寶相庵。」 明宣德戊申建大雄殿、山門、法堂、輪藏殿、佛閣。天順二年請今額。
靈祐寺 在縣西南一十二里。宋咸淳間,名「瞻雲庵。」 明天順八年,請今額。
霑雲寺 在縣西北三十里。元至正間建,名「瞻雲庵。」 明天順初,請今額。
寶相寺 在縣南三十六里。宋淳熙間建。元末兵燬,明洪武七年重建。
福業院 在縣南一里。舊名「華嚴庵。」 宋紹興五年改今額。明洪武二年重建觀音殿。相傳海中飄至大士三像,一供落伽之潮音,一供武林之天竺,其一留供於此。
慶壽禪院 在縣治西北。宋治平三年建。元末兵燬,明洪武四年重建。寺有元人書「慶壽」 二字,甚古雅。
禪悅教院 《宋志》:「在澉浦市中。元祐二年建,靖康元年改今額。」 按豐坊《禪悅寺神鐘記》云:「海鹽禪悅寺神鐘,勝國宣慰楊梓用海外銅五千四百八十觔鑄,建六丈樓懸之,聲聞數十里。」 禪寂院 《宋武原志》:「院在縣西南三十里橫山,舊名興福院。宋治平元年,改賜禪寂院,祀顧況為伽藍神。以況舊居在寺側故也。」
醫靈道院 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澉浦鎮青山西南。《宋志》云:開禧三年,里人孟毅夢神語曰:「吾閩中吳真君當食此方,福佑斯民。」 晨見海中有一主浮至,毅因捨基刱殿尊奉士民禱病多驗。今呼為真君堂。廟前有井水能愈疾,人多汲之。紫虛道院 在縣西南二百步。元至正間建。明洪武十年,增置元壇、武安二祠于院,設道會司。延真道院 在縣西南三十六里澉浦鎮,即宋淳祐中真武廟址也。元延祐三年重建。明萬曆丁未復修。
全真道院 在縣西四十五里。元至正間建,明初修。
棲真觀 在縣西北五十步。按《嘉禾志》,舊本真武廟,宋乾道二年,道士郭宗諒請廣陳廢額為
之。明永樂十年,天順七年,成化二十年,相繼重修。萬曆壬辰撤而新之,拓其舊制
玉庵 在北門外
雲岫庵 在縣南三十里鷹窠頂山。按《雲岫庵志》,始宋建隆,元至正二年修。
石門縣
廣福寺 今為僧會司,唐咸通中創,宋治平中賜今額。建炎兵燹,惟寺獨存,縣官寓治此寺。崇福寺 在治西八十步。梁天監二年名「崇樂寺。」 唐會昌年廢,大中十年重立。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為悟空院,天禧二年改今名。
南廣福寺 在治東南二百步,運河之東。梁天監古寺。唐名「寶壽。」 宋治平元年改「壽聖」 ,紹興三十二年改今名。
祗園寺 在縣西北二十五里洲錢村。梁天監二年為靜林寺,開平二年改為「雙林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資福寺 在西門外二百步,宋建。
慧明寺 在縣東南十里,明洪武年敕建。接待寺 在石門鎮。宋紹興中建。
演慶寺 在縣西北九里。宋寶祐二年建。崇聖寺 ,在縣東三里。後晉天福二年建。宋治平元年賜今額。
澄寂院 ,在縣西北一十二里羔羊村。梁天監二年為靜林寺,開平二年改為「雙林院。」 宋大中祥符元年改今名。
演教院 在縣東十八里。後晉天福八年為保安院,宋治平元年改今名,乃晉銀青光祿大夫尚書李孟之宅。
澄聖院 在縣北三十里錢林村。吳越王錢鏐微時,曾館於此。後貴,改為祖祠。唐乾寧二年建寺曰「寶林。」
福嚴禪院 ,在縣東北一十二里。唐乾符三年為千乘院。宋大中祥符元年改福嚴寺。
崇慶院 在十四都,宋建,俗呼「華光寺。」
天清宮 在治西南一百步,本東嶽行宮,宋紹定四年請額,建為「天清宮。」
平湖縣
德藏教寺 在治東八十步。唐會昌二年,道宣律師開山,光啟初廢。後唐清泰中,名「寶典」 ,前建雙塔。宋大中祥符八年,改德藏寺。元至正間燬,明洪武初,定為教寺。
福源普慧禪寺 在治南一里。元皇慶初建。明洪武時仍舊額。
福臻寺 在縣北四里。宋紹興間,改福臻院。元末兵燬。明初定為教寺廢。萬曆中重建。
青蓮教寺 在縣南二十里,舊名石佛寺,唐咸亨中建。宋治平中改青蓮,明洪武初定為教寺。普照教寺 在廣,陳為東寺,舊名僧伽院。宋治平中改普照院。明洪武初定為教寺。
萬壽教寺 ,在廣陳,為西寺,舊名「報國勝利院。」 宋大中祥符初,改為萬壽。明洪武初,定為教寺。瑞祥寺 ,在乍浦湯山。
大乘禪寺 在新帶鎮,元延祐二年創。
南禪寺 福源舊基,後為陸莊簡光祖宅,復捨宅為禪寺。
西林禪寺 在西關外。按《武原志》:「舊為西林院。宋紹興五年,賜額西林寺。自元及明洪永間,寺久圮頹,遺址尚存,分隸平湖。正統六年,巡撫周忱行縣,見廢寺,檄縣官即其地蓋造倉廒,為西倉場。」 嘉靖三十二年,倭寇內訌,移倉於城之西北隅,更置厲壇其上。萬曆三十八年,復為西林寺。
長福寺 在泖浦塘東。梁天監中創建,後廢復建。
潮音寺 在乍浦雅山下。
西林禪院 ,在西關外西南,相傳為魯簡肅《西皋園》。
東林禪院 ,在東關外。相傳為魯簡肅「東皋園」 ,後為「東林寺。」 久廢,復建。
報本塔院 在當湖沙盆圩,前有五老峰,後有放魚磯。
「興福院 」 ,在乍浦陳山。宋令陳直養建祠以祀龍神。
紫清禪院 在石莊,舊名「北聖堂。」
通真禪院 在鳳凰基西圩,舊名「南聖堂」 ,《桐鄉縣》。
惠雲教寺 在縣治西北一百五十步。後周廣順二年,漢南王建鳳鳴院。宋治平中,改今名。元末兵燬,明洪武初,重建雙塔,設僧會司。
廣福講寺 ,在青鎮市東柵,宋慶曆二年建。佛
塔。至和間改接待院,熙寧元年又改「壽聖塔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今額。
寂照教寺 在千金鄉屠甸村。後晉天福八年建,名「報恩院。」 宋治平間改「寂照院。」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
普慈教寺 在石門鎮。宋咸通四年建,殿塔名「普慈。」 明洪武二十四年,定為教寺。
密印教寺 在青鎮。梁昭明太子讀書於此,宋大中祥符間改今名。有華嚴浮圖,高十三丈。龍翔教寺 在二十五都。宋大中祥符元年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
妙智寺 在永新鄉妙智村。元時坍廢,明正德九年重建。
順慶禪院 ,在保寧鄉蔣宣村,明宣德七年建。福青道院 ,在濮院鎮。元至正丙午創建,請額「為院。」
奉真道院 在青鎮市,宋建炎間建,明洪武間併歸天清宮,永樂初年重建。
修真道院 在青鎮,宋咸平元年建。
崇真道院 在募化鄉。明永樂十年重建。佑聖宮 在縣東門外里許。元天曆中刱,明宣德末重修,設道會司。
崇福宮 在青鎮南柵。宋紹興二年,刱請額為「重福宮。」 明永樂元年重建。
元真觀 在石門鎮東北。舊有真武祠,明正統改建。。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