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2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五卷目錄
溫州府部彙考三
溫州府風俗考
溫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溫州府驛遞考
溫州府兵制考
溫州府物產考
職方典第一千二十五卷
溫州府部彙考三
[编辑]溫州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府屬總
舊《志》:漢東甌王敬鬼俗化焉。尚巫瀆祀。武帝時,粵人自相攻擊,詔徙江淮間,其地遂虛。後雖置縣,尚荒寂也。晉立郡城,生齒漸繁。自顏延之、王右軍導以文教,謝康樂繼之,人乃知嚮方。自是而家務為學,宋遂稱小鄒、魯云。
學士樓鑰志伊洛之學。「東南之士,自楊時、游酢外,惟許、周二公親得其傳以歸,中興以來,言性理之學者宗焉。」
趙鳳《儀記》:「永嘉自王儒志公後,有元豐九先生,淳熙六君子,俱以性命道德傳程、朱之學。」 《永寧編》「鄉會以齒不以爵,治喪用浮屠。」 近士夫家有漸依家禮者。
《溫壤》多泥塗斥鹵,磽薄艱蓺,民以勤力勝之。故地不宜桑,而織衽,工不宜粟麥,而秔稻足,不產漆,而器用工緻。
溫限山阻海,尤土瘠民貧。竭力耕種,僅支一歲,或遇水旱,即艱食。地罕桑柘,女勤紡績。瀕海之家,多藉魚鹽之利。
《泰順舊志》:「泰居甌之西,山勢高下,大小有序,無削刻頑怪狀。水則清澈可觀,而奔潰者鮮。故風土溫和,民質性不甚強戾。其粗疏固陋,悃愊無華者居半,不學故也。」
屬邑有五,大略皆同,惟樂習頗異。泰順山鄉,樸率尤甚。
溫州府祠廟考 通志
[编辑]本府。〈永嘉縣附郭。〉
社稷壇 :在迎恩門外。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永寧門外。
郡厲壇 在城外西
府城隍廟 在府治西,以五月望日致祭。縣城隍廟 在開元寺東。
東甌王廟 在華蓋山下。王名搖姒,姓騶氏,越王勾踐七世孫,為秦所滅,遂率其民從諸侯滅秦,又從漢滅項籍。惠帝三年,封東甌王,歿葬甌浦山,因立廟焉。
橫山周公廟 在廣惠坊。神諱凱,字公武,姓周氏。永康中,三江逆流,颶風挾怒潮為孽,邑將陸沈,神奮然曰:「吾將以身平之。」 援弓發矢,大呼衝潮而入,水忽裂開,見神跨白龍東去。俄而水勢平,江禍乃絕。民思其功,號其里曰「平水」 ,且建祠祀之。
皇清康熙丁未年,重建。
忠烈廟 在簡訟坊。宋劉士英、石礪、盧璿三人。舊配享有張理、包汝楷、林懋,從祀有丁仲修等。宣和間,方臘犯境,捍禦有功,邑人祀之。
忠靖王廟 在華蓋山下。神姓溫,名瓊,字永清,平陽人。
大禹王廟 在鎮海門外海壇山下。
關王廟 一在平定倉後,一在迎恩門內,一在譙樓東,一在海壇山東。
三港惠民王廟 :在北市街,鄉都皆有廟。神姓陳,唐時人。
楊府廟 在瞿嶼山趾。臨海,神楊氏,失其名。相傳兄弟七人入山修煉得道,後著《靈異》。
茶場五顯廟 在府學巷。瓦市、譙樓、百里坊、石埠、寶珠坊各有廟。
顏氏雙忠祠 ,在東北隅。魯公裔孫裕,五代時官溫州,與其弟綸、祥皆徙居焉。今慈湖、瞿溪諸鄉,多有二顏廟。
王謝祠 。在華蓋山下,晉郡守王羲之,《南宋郡》。
守謝靈運
郭記室祠 。在郭公山下。初,晉郭璞卜城,有功於溫,立祠祀之。
文丞相祠 在江心寺,祀宋文天祥,配享杜滸,台郡人;徐臻,永嘉人。
卓忠貞祠 在江心寺,祀明戶部侍郎卓敬。章恭毅祠 在簡訟坊,祀明禮部尚書章綸。表忠祠 在迎恩門內二守,贈參議黃釧,嘉靖禦倭陣亡。
赤帝廟 在海壇山麓。康熙辛酉,郡城大火延燎,勢不可遏。知府王國泰默禱祝融,忽風返火熄,乃捐俸鼎建。
瑞安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俱未載處所
忠義廟 即古東門廟,在東北隅,縣治後,神姓蔡,名敬則,漢末以里人起義兵,捍盜有功。「聖井。」 「許真君廟 」 在來暮鄉許峰山頂。
陳止齋先生祠 在仙巖。祀宋陳傅良,以其嘗讀書於此,故祠焉。
蔡文懿公祠 在清泉鄉新城,祀宋蔡幼學。卓忠貞祠 在西峴山,祀明戶部侍郎卓敬。樂清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忠烈侯廟 在館頭橫春渡。神姓田名,居邰。唐乾符間,王郢亂,僖宗詔十道兵討之,奉命行至象浦,猝遇寇,力戰死。邦人哀其義烈,為祠祀之。龍母廟 在瑞應鄉黃塘。神姓江氏,方笄未嫁,浣紗見石,吞之,遂有娠,以父母疑,躍江溺死。忽雷電交作,其腹迸蜥蜴成龍,入海猶回顧其母。今其港有望娘匯,邑人因葬之,為立祠。
「王忠文祠 」 在九牛山下,祀宋學士王十朋。「章恭毅祠 」 在東皋山下,祀明尚書章綸。平陽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廣靈廟 在城內,即郡忠靖王廟。
西郭廟 在錦屏山下。相傳為漢諫議大夫張堪。素直諫,常乘白馬,號「白馬生。」
靈護廟 在新羅山。山以神廟得名。唐《新羅》國太子因航海入覲,溺焉。顯靈茲山,立祠祀之。武安王廟 在北門外。
平浪侯廟 在杭雲橋。神晏氏。
護國廟 在長山。神姓古,名弼。
惠民靈應廟 在金丹鄉。神林氏,浦源人。雙劍潭廟 、白玉潭廟 俱在漁墅。
樞密周侯廟 在證真寺西隅。
葛仙君祠 在仙壇山下。
史先生祠 在前倉鎮,祀元史伯璿。
泰順縣
社稷壇
風雲雷雨山川壇
邑厲壇
東嶽廟 在東城外
五顯廟 「一在東城內,一在東城外。」
三聖廟 在縣治左
楊府廟 在清泉鄉
寺觀附
[编辑]本府。〈永嘉縣附郭。〉
開元寺 在府城習禮坊。晉太寧五年,李整捨宅建為崇安寺。唐改今名。宋置御書閣、千佛講院。明洪武間,立為叢林。
嘉福寺 在簡訟坊。唐中和間建,宋咸平賜額。元分建上下二院。
天寧寺 在永寧坊,舊報恩光孝禪寺,宋改今名。有「華嚴」 、「妙峰」 二閣,貝葉生香閣。明初逆川大師受戒于此。景泰時,中貴李瓚重建。
資福寺 ,在華蓋山,林靈素築,名「通真庵。」 宋高宗巡幸,改今名。明再建。
皇清康熙間重修。
普覺瑜珈寺 ,在壽寧坊,後周廣順間建,初名「寶陀。」 宋祥符間賜名「普覺。」 紹興時,奏為律院。元至正霍時雨重建。明洪武間立為叢林。
大雲教寺 在永寧門內。梁大同間建,名「興業。」 唐文明間改名「白鶴」 ,天授二年改今名,與崇德、開元為府城三大寺。今改為縣預備倉。
淨光禪寺 ,在松臺山麓,唐時建,光化二年賜。
額有宿覺禪師真身塔,常有五色雲覆其巔,僖宗賜塔名「淨光」 ,宋太宗時賜扁名曰「宿覺名山。」 元至正辛酉,復建祖師塔。明洪武丁卯重建立成塔院。塔在松臺峰頂,鎮三溪之水為一城表。弘治間,郡守林文毀去上塔寺,續燬。
崇德寺 在松臺山東,唐咸通間建。宋祥符賜額。宣和初,改為神霄萬壽宮。建炎初,復為崇福寺。高宗駐蹕時,以寺為都堂門,內有金書「聖壽萬安」 四大字。至正丙戌,創寺門於西市街北,扁曰「九山第一。」 今廢。
慶雲寺 在西北隅
江心寺 在永清門外江中兩峰並峙,前代皆稱孤嶼。唐咸通間建西塔。宋開寶間建東塔。元豐間賜東塔為普寂院,西塔為淨信院。建炎時高宗駐蹕,御書「清輝」 、「浴光」 二軒刻於石,賜「普寂」 為「龍翔」 ,「淨信」 為「興慶。」 紹興中僧剎,為東南勝境。明萬曆間,王叔杲復增沙門及兩廊鐘鼓樓。日新寺 在南塘。元大德間,僧定慧改舊庵創院。元延祐中賜額。
普濟寺 在德政鄉李田,元至正間建。
太平寺 在廣化鄉太平山下。後晉天福七年建。有「翠微亭。」
皇清釋超印修建。
福昌寺 唐天祐三年建。
接待寺 俱在鎮海門外。
妙果寺 、淨社寺 ,俱在《集雲》鄉廂。
護國寺 在集雲廂
皇清順治間,居士周天鏡延僧全真重建。
峙巖寺 在《山川壇》。
法嚴寺 宋開寶建
茶院寺 湖心寺 俱德政鄉。
仁王寺 在膺符鄉,宋乾德間建。
瑞鹿寺 在吹臺鄉
證聖寺 在十六都
圓明寺 、淨明寺 ,唐先天間建。
寧國寺 唐清泰間建
景德寺 、普明寺 在后嶼。釋正路重建,有尊經閣,俱十八都。
廣孕宮 在倉橋。祀陳十四夫人。
靈真宮 在大若岩,唐咸通間建。
瑞安縣
悟真講寺 ,在西北隅峴山東。梁時馬真人捨宅為棲霞寺,宋祥符間改今名。左右有十八井。仙巖聖壽禪寺 ,在仙巖山,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唐貞觀間建。宋陳止齋讀書於此,朱晦庵訪之,書「溪山第一」 四字。唐司空圖有《溫州仙巖寺銘》。
皇清康熙丁未,「濟宗天目超智重建。」
廣福瑜珈寺 ,在帆游鄉,宋開寶建。
龍聖禪寺 在大羅山
龍翔寺 在東嶴麟山下。
東安講寺 ,梁天監建。
護國禪寺 俱在清賢鄉。
寶積講寺 唐乾符間建。
淨土講寺 宋宣和間建。
錦雲寺 俱在南社蓀橋。
《陶山瑜珈寺 》在積善鄉,唐天寶間建。
龍門萬興禪寺 在龍門山。
常寧寺 在五公山麓
珠林寺 在西嶴
五靈瑜珈寺 ,在來暮鄉,唐咸通間建,有亭,曰「潭風」,曰「浮丹」,景幽絕,曹東讀書于此。梅山寺: 濟宗超年重建。
普安寺 在芳山鄉
東塔廣福講寺 在東南隅。宋開寶間建。天王講院 在西北隅峴山。
真身院 ,在游鄉鮑田,宋時建。舊傳戴氏女元機於此坐化。
雲頂院 在崇泰鄉。有觀音洞,為十六洞天。保安院 、水陸院 俱唐咸通中建。
寶成院 唐大中間建
安仁院 俱在游鄉行香院、 福聚院、 養善院 俱在崇泰鄉。
本寂禪院 元至正間建。
安國講院 宋祥符間建。
寶壇講院 宋元祐間建。俱清泉鄉。
隆山塔院 在白巖山,宋開寶間建。
仙興院 元至治間建
萬松觀音講院 、淨土院 ,馬真人建。
悟空院 「後晉開運間建。」
福壽院 現泉院 俱宋淳祐間建。
淨心院 宋紹興間建。
明惠院 祁陀院 寶香院 俱宋興國間建。
樂清縣
白鶴禪寺 ,在丹霞山下。相傳東晉永和三年,張文君捐宅為寺,後得道,日中乘白鹿入竹仙山去。又嘗有白鶴飛鳴其上。
西巖寺 在湖上嶴,後晉天福二年建。宋祥符中賜額。寺西有岩,摩霄插漢,故名。
芝嶂寺 在一都鳳凰山。宋祥符間建,後廢。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僧實性誅茅擴土重建。
明慶寺 在郭路。唐天授三年建,宋祥符五年賜額。明嘉靖間,道人鄭明之重建。
翠雲寺 在三坑。後晉天福八年建。
皇清康熙十六年,僧含輝重修。
白鹿寺 ,宋淳化二年僧道法師建,俱在匯山,名「十八剎。」
白巖寺 在北關,唐元和九年建。
崇德寺 在南關,後晉天福二年建。
接待寺 在西洋,宋熙寧元年建。
大慈禪寺 ,在石陣山。元大德十年僧真如建。慧日寺 ,在窟嶴。唐時建,宋祥符間賜額「壽昌寺 」 ,在黃塘。隋仁壽初建。唐光啟二年,慧空大師欲構材遷建,忽洪水漂木,萃於此。又遇一古井,獲銅佛三,乃成剎。明洪武間,僧曇噩撰碑。
雲門寺 在章嶴雙峰山下。
東塔寺 在東塔山上。舊時有僧曰「梅塔主者」 ,建塔七層,後圮。明正德間重建。
西塔寺 在西塔山下。宋咸平間,邑令邊秀建。祥符七年,有「七寶」 祥光現於塔頂。紹興再現。明永樂間重修。
七寶院 在縣治東皋山下。
「華山清輝院 」 、靈瑞華嚴院。
東「保安教院 在大荊後。」
靈山院 在密嶴。後晉天福間建。
實相院 在雙峰後谷,宋元符間建。
西巖院 在湖上嶴,後晉天福間建。
明慶院 在玉霄峰,唐天授間建。明嘉靖間,道人鄭明之重建。
翠雲院 在山坑後。晉天福八年建。
崇福院 、延壽院 俱在湖潢。
報恩院 在柳市
法燈院 在章嶴
集善院 在黃華。宋額「法空寺。」 元至正更今名靜慧院 ,在白石。明永樂重建。
政洪院 在斗嶺後。梁貞明五年賜額。
塔山院 在鴈塔里中。天聖間建。
慈雲院 在館頭。「石晉天福間建。」
白塔院 在象山。宋天聖,邑民陳氏捨宅建,明嘉靖重建。
接待院 在新市,紹興承議郎劉濤建。
寶積禪院 在塔山
明因禪院 在東谷,後晉天福間建。
延恩禪院 ,在北港。舊名「梅雲」 ,唐光化年建,有千佛塔院。
真如院 在茗藇鄉,唐文德年建。
隆光院 在山門鄉
法華院 在小崧
雲光院 在象浦
東山院 、延光院 俱在白石。
感應堂 在灰埭
慈愛堂 ,在《大崧》。
明真堂 在麗嶴
「球峰堂 」 「在湖務。」
定光堂 在青藇
翠雲堂 在梅溪
妙蓮堂 在烏根
「江山堂 。」 「《水心》堂 。」 「《雲會》堂。」
「選佛堂 。」 「東林堂 。」 明善堂。
福祿堂 俱在玉環鄉
集真觀 ,在白石山下,宋致和間,道士李少湖建。太平興國中,少湖隱此,物怪屏息。太宗召賜對還山,朝士皆有詩餞之。
鎮福道院 一名「真君殿」 ,在大街。元大德間邑民余勝一建。明嘉靖間,民余世伯、洪璉珂重建。玉虛道院 在祥雲峰下。元至正間邑人何道原建。
長春道院 在簫臺山下。元天曆間,邑人鄭通建。
長安道院 在白巖頭,有洞怪。元至正間,道士劉古嚴以石掩洞口,建院鎮之。
常清道院 在下保
佑聖道院 在窯嶴。元至正間建。
泰安道院 在萬嶴。元至正邑人黃惟正建。蓋竹道院 在楊八洞。
元真道院 在匯塔。道士劉古嚴建。
平陽縣
太平歸元寺 在雅山,元至元間,吳德大建。寶勝寺 在前倉,唐咸通間建。
寶林寺 在仕巷內
瑞安寺 宋乾德間建
淨明寺 宋乾德間建
證真寺 宋乾德間建
仙壇寺 、《廣惠寺》。
香林教院 宋淳祐間建。
靈峰教院 唐咸通間建。
靈鷲講院 宋中和間建。
法雲院 在玉蒼山,元大德間建。
保安院 宋天聖間建
九峰觀音院 宋開寶間建。
等壽禪院 在嵩山,唐中和時建。
普安禪院 在翠峰山後。晉天福間建,有涵翠亭。
崇化院 有二,在歸仁鄉,一後晉天福間建,一唐景福間建。
普照院 ,在歸仁鄉,舊在南鴈蕩山,有鐵塔高丈許,沉香塔高數尺,吳越王夫人吳氏建。後寺遷莒溪,鐵塔隨流而至。元至正間廢。
湧杲禪院 在金舟鄉,宋元豐間建。
景福教院 在招順鄉,唐大中間建。
報恩院 在東鄉。唐大中間建。初,陳琪捨地八十四畝,而未有寺,會有分娩艱難者,醫視之,曰:「母子不能兩存。」 母曰:「寧我亡而子存。」 及長,建寺以報母恩,故名。
仙興院 。禪林教院 。《大日教院》。
東山教院 、感化禪院 、慧圓院。
感應院 俱在鳳林鄉
太平興國院
崇惠院 。保安院 。《五峰慈雲院》。
真淨院
寶興院 宋乾德間建
惠嚴講院 寧國院 俱在萬泉鄉。
勝果院 唐乾符間建,在沙塘門。
水陸塔院 宋紹興間建。
馬跡院 、靈巖院 在鶴溪,唐咸通間建。普勝院 在鳳巢,梁乾化間建。
智覺院 「後晉天福間建。」
駟馬院 俱宰清鄉
鶴湖教院 ,宋開寶間,陸地生蓮。
保安院 在灘頭
萬竹院 、靈瑞院 俱在象源。
鎮西院 、泗州禪院 ,俱在松山。
延壽院 、護法天王院 ,俱在蒲門。
棲真院 、靈巖教院 俱在羅陽山下。新興禪院 在鳳林鄉。
西竺院 在清灣
永寧庵 宋景定間建
靈泉庵 在東鄉。元至正間,道人石太虛建。「真淨庵 」 元至元間建。
西谷直院 在清華山,宋咸祐間建。
安境院 在徑口
泰順縣
三峰寺 在鳳凰山,後晉天福間建。
山交寺 在縣東
靈峰寺 在縣北,唐乾元中建。
南峰寺 在縣北,宋紹興中建。
西峰寺 在縣北
廣慶寺 在縣北
崇壽寺 在縣北,唐乾元年建。
崇教寺 在縣南,宋嘉泰年建。
東安寺 在縣南,宋咸淳年建。
華嚴寺 在縣南,宋咸淳年建。
無相寺 在縣北,唐乾元年建。
羅漢寺 在縣東,宋咸平年建。
塔院 泗州院 在四都。
圓明院 在三都
沓石庵 在一都
「清隱庵 」 、「溪尾庵 」 俱在東隅。
仙池庵 在西隅
象地庵 俱在一都
「楊山庵 。」 「仙居庵 。」 「太平庵。」
霽雲庵 、清暑庵 俱在二都。
白雲庵 錦谷庵 俱在三都。
棲隱庵 桂峰庵 俱在四都。
平畬庵 在六都
決平庵 在五都
霧嶺庵 在七都
《靈門庵 》。《花山庵》。
獻平庵 俱在八都
小洪堂 在東隅
「方山堂 」 、《嶺下堂》。
環山堂 俱在坊隅
後山堂 在東隅
靈芝堂 、單竹堂 俱在一都。
坑源堂 東嶴堂 俱在四都。
嶺門堂 在八都
明山堂 在四都
棲霞宮 ,在迎薰門外。
三官宮 在東門外
後平院 在八都
溫州府驛遞考 府志
[编辑]永嘉縣
象浦驛 原額設水岸夫六十四名,歲支銀四百六十兩八錢。續奉遷徙減徵,止設水岸夫五十名,歲支銀三百六十兩。內坐瑞安縣徵給銀六十四兩三錢五分九釐,平陽縣徵給銀二百九十五兩六錢四分一釐。
館夫 額設夫八名,歲支銀五十七兩六錢,坐永嘉縣徵給。
總鋪 在府治前
城南鋪 十都
慈湖鋪 十四都
廣化鋪 廣化廂
夏仙鋪 二十都
林頭鋪 二十二都
上戌鋪 二十四都
江南鋪 二十六都
下礱鋪 、桑溪鋪 、小擔鋪。
茭洋鋪 俱二十六都
瞿嶼鋪 九都
蒲洲鋪 八都
茅竹鋪 五都
新建鋪 六都
上灣鋪 四都
寧村所前鋪 三都
南門鋪 二都
長沙鋪 小龜山鋪 俱一都。
江頭鋪
瑞安縣
總鋪 在縣治前
馬嶴鋪 ,仙居鋪 ,寺莊鋪。
紫嶴鋪 ,蠣塘鋪 ,東山鋪。
龜山鋪 丁田鋪
「飛雲鋪 」 「即江南總鋪。」
沙園鋪 在所前
錢橋鋪 ,項嶴鋪 ,五尺鋪。
團嶴鋪 ,石碑鋪 ,潘山鋪。
弋溪鋪 ,江嶼鋪 ,官巖鋪。
大洋鋪 ,灘伸鋪 ,黃樓鋪。
龜溪鋪 ,苔湖鋪 ,黃山鋪。
樂清縣
西皋驛 :額設水岸兜夫三十二名,歲支銀二百三十兩四錢。
館夫 額設夫六名,歲支銀三十六兩。
館頭驛 :額設水夫二十名,歲支銀一百四十四兩。
館夫 額設夫六名,歲支銀三十六兩。
窯嶴驛 額設小轎夫六名,歲支銀四十三兩二錢。
嶺店驛 額設小轎夫六名,歲支銀四十三兩二錢。
《扛夫 》銀五十七兩三錢二分三釐四毫五絲零。
催船 銀一十一兩三分四釐一毫零。俱本縣。
驛站內支給
總鋪 在縣治前
白沙鋪 大林鋪 俱三都。
新市鋪 十四都
烏石鋪 纜嶼鋪 俱十七都。
石榛鋪 十八都
檉岡鋪 十九都
黃山鋪 驛頭鋪 俱二十都。
嶺店驛前鋪 大荊鋪 俱二十七都。
盤山鋪 二十五都
蒲岐所前鋪 十四都
長山鋪 十五都
三江鋪 屏峰鋪 俱十六都。
小檉岡鋪 十九都
蔡嶴鋪 跳頭鋪 俱十八都。
小黃山鋪 二十都
湖務鋪 二十八都
添仙鋪 湖潢鋪 俱一都。
塘下鋪 十都
石船鋪 館頭鋪
盤石衛前鋪 俱十二都。
平陽縣
總鋪 在縣治前
迎恩鋪 在三都。舊有練川、黃洋二鋪。弘治壬戌,推官何鼎復萬全塘,因省二鋪為一,乃即舊「迎恩堂」 為之,改今名。
章嶴鋪 三都
長山鋪 八都
蔡店鋪 十二都
大驛鋪 九都
蕭渡鋪 十九都
塘下鋪 十六都
橫瀆鋪 靈溪鋪 俱二十九都。
象口鋪 西陳鋪 俱三十六都。
泗州鋪 分水鋪 俱三十七都。
仙口鋪 、烽火鋪 俱七都。
麥城鋪 江口鋪 俱九都。
包橋鋪 十都
鷺鷥鋪 十一都
夏口鋪 二十二都
官園鋪 金鄉衛前
漁埜鋪 、石塘鋪 ,《後衕鋪》。
雙牌鋪 俱五十二都
七溪鋪 ,黃禪鋪 ,壯士鋪。
蒲門鋪 俱五十三都
龜峰鋪 五十五都
泰順縣
總鋪 在縣治前
赤坑鋪 ,上忍鋪 ,陳岱鋪。
洪口鋪 周坑鋪 以上俱在坊隅。
下革鋪 一都
方村鋪 二都
林嶴鋪 曰「水漈鋪 」 、方嶴鋪 俱三都。
溫州府兵制考 通志
[编辑]本府
城守營 副將一員,都司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三名,步戰兵一百八十六名,守兵六百五十名。
瑞安營 副將一員,守備二員,千總四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九十七名,步戰兵一百九十五名,守兵六百八十一名。
樂清營 副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一十五名,步戰兵二百三十名,守兵八百五名。
大荊營 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一百七十九名,守兵六百五十名。
平陽營 參將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七十名,步戰兵七十名,守兵三百二十七名。
寧村營 遊擊一員,守備一員,千總二員,把總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一百二十八名,守兵五百三十二名。
磐石營 遊擊一員,守備二員,千總二員,把總
四員
馬戰兵一百名,步戰兵一百二十八名,守兵五十一名。
溫州府物產考 府志
[编辑]稻屬
白散 地《暴 水稜》。
《占城 軟稈 」 「孕稻》。
百箭 白《西 龍仙》。
《磊晚 》《早糯 》、辨白。
晚糯 紅羅障 金裹銀。
《金水糯 》、青糯。
麥屬
大麥 、小麥 、蕎麥、
米麥 光頭麥
蔬屬
薑 、蔥 、蒜。
芹 「陸生者可食,水生者不可食。」
《韭 薺 茄 》即落蘇。
瓜 有「虀瓜、甜瓜、刺瓜、冬瓜、西瓜、絲瓜、荔枝瓜、青瓜、南瓜、蒲瓜、稍瓜。」
芋 有水芋、旱芋、兒芋、山芋、紫芋、紅芽芋、根、棕芋。
薯蕷 即山藥,有紅、白二種。
「香蕈 」 出《泰順》。
海藻 、筍 蒿
木耳 蕨根 舂為粉,俗名「山粉」 ,出泰順蘇 。有紫蘇、花蘇、白蘇。
果屬
桃 、李 、杏。
梨 、橘 、柑
朱欒 多刺,花如蓮子。掇其英以蒸,沉、速二香,芬馥清烈。
橙 有香氣
《密橝 羅浮 》,其實如彈。
柿 、栗 、榛。
梅 :楊梅 、《枇杷》
林檎 、葡萄 、櫻桃。
藕 、菱 。《甘蔗》。
糖蔗 、石榴 、《荸薺》
木瓜 ,葛 ,茨菰。
銀杏 、《橄欖 柰》
《落花生 羅浮 金荳》。
綿棗 甜棗
藥屬
茯苓 、芍藥 、天南星。
天門冬 、麥門冬 、《苦參》。
益母草 一名「赤箭。」
《鶯粟榖 》:一名「御米穀。」
何首烏 、石斛 、薏苡
百合 花白者入藥
皂莢 、黃精 、枸杞。
香附子 、荊芥 、《甘菊》。
《山查子 》。《車前子 》。《仙茅》
半夏 稀薟
黃連 九節者佳
《桑白皮 》不出土者可用。
百部 鳳尾草 、柏子仁。
地黃 、瓜蔞仁 、艾
石菖蒲 、芡實 、陳皮。
青皮 、紫蘇 、乾葛
鼠黏子 、《蓽麻子 》、茵陳。
枳 俗名枸橘皮。白枳殼小者曰《枳實》。
淡竹葉 、《薄荷 紅花》。
茱萸 ,吳茱萸似椒,色青,山茱萸大而紅,食茱萸,色紫。
卷柏 、細辛 、牽牛子。
蛇床子 、牛膝 、蒼耳子。
覆盆子 、五棓子 、香薷。
蓽薢 俗名《山硬硬》。
山梔子 小而多稜者佳。
《骨髓補 》:即葫孫薑。
《金銀花 秋丹尾 橘紅》。
腎草 、黃柏 、五味子。
《桑螵》蛸 ,桑卜,螳螂蛹也。
旋覆花 、「苦蔞根 」 、蒲公英。
劉寄奴 。《忍冬藤 》《蔓公荊子》。
《金櫻子 》。常山 槁本。
大小薊 即牛巴刺根
通草 、「威靈仙 。」 「苦草。」
旱蓮草 馬兜鈴 根名《青木香》。
苦楝 、蜂房 、《蛇蛻》
《班貓 穿山甲 》。《六月雪》。
巴戟 即「老鼠刺根。」
花屬
牡丹 芍藥
海棠 ,色紅,以木瓜頭接之則白。有黃海棠,垂絲海棠,淡紅色,接以櫻桃。
梔子 《佛書》曰:「薝葡。花瓣多者曰川梔。」
山茶 有紅、粉二色,又有「寶珠茶。」
杜鵑 一名躑躅,自川來者名《川杜鵑》。
謝豹 《木·瑞蘭 》《松花》
《木瓜花 》,「凌霄 素馨」
赬桐 俗名丁冬
《木筆 》一名《辛夷》。
薔薇 :有紅、紫、黃三色。
酴醾 白木香 ,佛爪花。
《剪紅羅 》,《鴈來紅》,
茉莉 一名素馨
木槿 :有紅、白、粉三色。
壽春 俗名《月月紅》。
《雞冠 佛書》曰:「波羅奢花。」
《水仙 五段錦 》·《鶯粟花》
瑞香 俗名「丁香」 ,有紅、白二色。
芙蓉 一名拒霜
百合 夜合 山丹。
「玉簪 」 玉《繡球》,
梅 有《綠萼鴛鴦》、紅梅、杏梅、蠟梅。
紫荊 俗名《百日紅》。
《美人蕉 》,紫微。
蓮 又一種五色蓮,白而小,至午則合。
《蜀葵 一名「旌節」 花。有大紅、有五色。花小者為錦葵 》。《佛桑 》。《玉蘭》。
木蘭
蕙 一花而香濃為蘭,花多而清香者為蕙。《魚子蘭 》花如稻穗,香幽遠,有毒。
菊 桂
凌霄 蔓生,花露有毒。
桃花 、杏花 、李花。
山樊 極香,木高數丈,土人以其葉醃酢,麗春 鶯粟之別種。
錦帶 梨花
玫瑰 紫白二色
金鳳 有五色
《迎春 》一名《金雀兒》。
《洛陽花 》,「一花而五色俱備。」
《鳳仙 水枝花 》,《滴滴金》。
草屬
萱 一名鹿蔥
澤蘭 、《龍鬚 蕨》
稗 ,《蓼 苕》。
「萍 ,莎 」 :《白蘋》。
蓆草
風癡草 :俗傳其葉一折風癡一次,二三如之。土人恆占為驗。
三白草 :其葉漸白,白完即稻熟。
燈心草 、蟹殼草 、雞舌草。
《清明草 》《鳳尾草》。
茜 可染絳
蕢 ,馬鞭草 。紫草。
香草 、箕草 ,「鹹草。」
絡帚 可為帚
菅
竹屬
石竹
夏竹 味甜可為紙
《貓竹 春筍》:厚而甘肥。
《苦竹 》《淡竹》。
慈竹 一名豹絲
筀竹 、《方竹 》、「水竹」
《筋竹 》。紫竹 。《班竹》。
佛面竹 、棕竹 、《桃枝竹》。
「公孫竹 」 、《鳳尾竹 》《雷竹》。
竹,木屬。
樟 樹大,堪為船為梁。
檜 有「香檜」 、《垂絲檜》。
《黃楊 》歲長三寸,遇閏則厄一寸。
冬青 :一名《萬年枝》,一名「女貞。」
榕 :「榆 、槐。」
松 、柏 、柳
桂 ,梧桐 ,桑
杉 有「刺杉」 、細杉、瑞杉。
烏桕 實如芡實,液可為燭。《楮 櫧 椿》。
棕櫚 、豫樟 、檉。
櫪 ,楠 、柞。
櫟 樺
桃 皮可為燭
欏 木堅而香
山棗 《槌 金荊》。
貨屬
漆器 品製有各色
紬 絹 、吉布
雙線布 :苧布 兼絲葛。
蕉布 、綿絲 、木綿
斜文布
茶 五縣俱有之。樂清、鴈山、龍湫產者最佳,入貢。瑞安、胡嶺、平陽、蔡家山產者亦佳。
鐵 、鉛 礬。
鹽 、糖 、蜜。
靛 葉小者為「蟹殼靛」 ,大者為「馬藍靛。」
油 :有香油、麻油、茶油、菜油、桐油、桕油、槐花 、梁黃綠。
紅花 染絳,亦以入藥。
草蓆 ,《黃蠟 紙》。
白蠟 ,「小滿日,用蟲子繫冬青樹,至明年小滿時,掊之成蠟。」
禽屬
烏 能反哺名「慈烏」 ,腹白者曰「鴉。」
鵲 :鷹 鸛
鳩 鷺 ,鴿。
鶯 、燕 、雉
錦雞 :頷下有肉,時而舒之,紋如錦。
伯勞 一名鵙
山雞 嘴足皆紅
黃頭 喜鬥
白鷴 鴝鵒 ,《山鵲》。
竹雞 自呼為「泥滑滑」 ,「白蟻聞其聲化為水鸕鶿 。」 鵜鶘 ,《百舌》
《鸂𪆟 鴛鴦 》,鳧畫眉 ,善鳴而好鬥。
白頭翁
《謝豹 》即杜鵑,亦名「子規。」
《啄木 》「穿木」 食蠹。
鷂 紅《鶴 、雀》
婆餅焦 似雀毛色如褐。
鶻 似鷹而小
淘鵝 《鵪鶉 》《繡眼》
烏喙 鸕。 《郭公雞》, 《鴨, 鵝》。
獸屬
虎 、豹 、鹿
麂 ,豺 狼
狐 熊 馬。
牛 、羊 、驢。
豕
兔 視月而孕,張口而產。
山狗 田狗
野豬 即封豕,牙利如刃。
山牛 善走
香狸 似羊而小
猢:猻 ,栗,鼠 ,貓。
「大 山羊 」 ,山馬。
鯪鯉 :似鯉而四足,能陸能水,又名「穿山甲。」 竹䶉 竹刺入肉不能出,唱之即愈。松鼠 竹豚。
箭豬 一名《豪豬》,一名《鎗豬》。
魚屬
《石首 一名黃魚》,為魚之最。
鰣魚 俗名箭魚
香魚 :長三、四寸許,味佳而無腥。生清流,惟十月時有之。
魚 鯧魚 鰵魚海鱖 鯽魚 鱔魚
魮魚 、鰻魚金魚 ,或紅或紅白相錯。又一種白多而小為玉魚。
青魚 似鯉而背青
鯊魚
鮫魚 :《唐六典》:「溫州貢鮫魚皮。宋紹聖定上貢鮫魚皮五。」 《山海經》:「為鮫鯊皮,可飾劍。」 則鮫、鯊一種也。
鱸魚 、銀魚 、針魚。
比目魚 、海鯽 、海鰩
黃脊 鰣、飴魚 、帶魚。
弓魚
西施乳 ,即「烏郎膏」 ,味美,染塵殺人。
跳魚 生海塗,一名「閘胡」 ,俗名「彈塗。」
烏賊 腹有墨,常游水面,伺烏來啄以鬚,捲而食之,骨名為《海螵蛸》。
《石拒 》又名「章拒。」
章魚 又有《望潮墨斗》,似烏賊而小。
魚 《本草》曰:「一名水母,形如覆笠,腹下如垂纓,無腸,以蝦為目,蝦動而沉。」
鯰魚 白,袋 地青。
梅首 華臍
𩻣魚 一名「龍頭魚。」《楓葉魚》。 肉薄味佳。
鱮魚 、草魚 。澤魚。
鰋《魚 剌》爪魚 鯶魚石搭魚 《石班 》赤翼
介屬
龜
鱟 形如覆釜,口足俱在腹下,其血藍,牝常負牡而行,牝大於牡而多子。
蟹 《蝤 蚶》。
蛑 隨潮退殼,一退一長,肉亦隨潮而生,潮大則虛,小則滿。
《蟳 蝤》,蛑之大者。
蝦 有青、黃、赤、白諸色。
蠣房 亦名牡蠣。生海厓,䃂礧相連如房。又植竹為籬,竹入水處亦生竹蠣。
螺 :有花螺、香螺、刺螺、蓼螺。
西施舌 一名沙蛤。長可二寸如舌。產江溪間。蛤蜊 《本草》云:「能解酒毒。」
《殼菜 》一名「淡菜。」
蟶子 生海塗,長二三寸。
龜腳 味極佳
《海月 土》、鐵 石帆。
石蟹
蟲屬
蛙 三足者名「蟾蜍」 ,水中鳴者曰「蝦蟆」 ,土人釣而食之曰「田雞。」
「螳螂 」 、蟋蟀 、蜥蜴。
蛇 螢 蟬
《蝶 蚓 》,虺
蝙蝠 亦名「伏翼天鼠。」
蝱蚊 蚱蜢 ,蝸蜩 ,螻蟈 蜻蜓。
螻蟻
蠅虎 善捕蠅
班貓 生豆葉上
《水蛭 蜈蚣 》山蟮蠶 ,春蠶二季曰原蠶。。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