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2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七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二十六卷目錄

 溫州府部彙考四

  溫州府古蹟考墳墓附

 溫州府部藝文一

  永嘉郡教         梁丘遲

  溫州重修南塘記     宋陳傅良

  重修瑞安縣學記       前人

  重修沙塘斗門記       徐誼

  東嘉開河疏         葉適

  德泉銘         元鮮于樞

  樂清白沙新城記      明黃淮

 溫州府部藝文二

  晚出西射堂       宋謝靈運

  登江中孤嶼         前人

  登永嘉綠嶂山詩       前人

  郡東山望溟海詩       前人

  遊嶺門山詩         前人

  石室山詩          前人

  永嘉即事寄贛縣袁少府瓘 唐張子容

  永嘉作           前人

  貶樂城尉日作        前人

  自樂城赴永嘉枉道泛白湖寄李少府

                前人

  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輔國 孟浩然

  永嘉上浦館逢張子容     前人

  樂城館中臥病懷歸      前人

  送裴虯尉永嘉        杜甫

  寄永嘉王十二        錢起

  送馬錄事赴永嘉       李頎

  江邊即事          顧況

  丫髻岩           韋膺

  送張又新之任        趙疑

  送永嘉王明府        方干

  送友人知永嘉        項斯

  白鶴寺         宋王十朋

 溫州府部紀事

 溫州府部雜錄

 溫州府部外編

職方典第一千二十六卷

溫州府部彙考四[编辑]

溫州府古蹟考        府志[编辑]

本府。永嘉縣附郭。

舊子城 在府城內,後梁開平初,錢氏始築,周三里十五步,通四門,內衛府治,外環以水。元至元間廢,止存譙樓門址。

新城 ,距府城六里,在江北賢宰鄉。郭璞初議立城於此,後遷過江。今其地為田野,猶稱「新城」 云。

溫州府舊治 ,在城西南華蓋橋西。宋高宗航海,臨幸溫州,入城,以州治為行宮,回鑾,賜溫州治。元因之。明改為溫州衛。

「墨池 」 在墨池坊,王右軍臨池作書,洗硯於此。溫州衛舊治 ,在溫州路舊治西。宋推官廳址,今為溫州府治。

「三生石  」 「五粒松 」 ,在華蓋山麓。

五馬坊 在舊郡治前。晉王羲之守郡日,庭列五馬,繡鞍銀勒,出則控之,因以名坊。

謝公樓 在拱辰門上,謝靈運遊適之地。思遠樓 在郡治西南,宋郡守劉述建,面西山諸峰,下瞰會昌湖。

「中和樓 」 在郡治圃內。

夢草堂 在舊府治後,即晉之西堂。謝靈運西堂作詩,夢弟惠連得「池塘生春草,園林變夏禽」 之句,因以為名。

「讀書堂 」 在《舊郡治》,《謝靈運讀書》處。

「南亭 」 在城南,謝靈運有詩。

北亭 在城東北,謝靈運秩滿,與士民別于此。江山門 在拱辰門西,名「來化」 ,俗稱「寶幢門。」 明洪武十七年革塞。

東門 在舊州治東,有樓名「華蓋」 ,又名「東樓」 ,亦名「華蓋門。」 宋郡守楊蟠有詩。

南樓門 在舊州治西南,宋末為右相都監衙。奉恩門 在城東北,俗稱「海壇。」

永豐門 :在舊州治西北。

安定門 在城西北。俗稱上門,與來化、永清二門相聯。宋高宗回鑾由此。洪武十七年塞。西射堂 在府城西南十里。謝靈運詩:「步出城西門,遙望城西岑。連嶂疊巘崿,青翠杳深沉。」 東山堂 在積穀山下。宋周行己建。

秋香堂 「在舊郡治後。」

「道愛堂 」 在舊郡治中。

華堂 在會昌湖側,葉水心故居。

追遠堂 在城西四里,宋孝子仰忻建。

戲綵堂 在舊郡治。宋趙帆倅郡父清獻公抃致仕,帆以就養,因名。

百詠堂 「在府治東。」

「清心堂 」 「在舊郡治。」

君子堂 在舊郡治。舊芙蓉亭在天池中,三面皆荷花,太守暑月治事于此。

冷翠閣 在護國寺

紅梅閣 在舊郡治,宋建,舊名「紅雲閣。」

滄浪閣 在郡城內,宋時建。楊蟠詩:「水清當自鑑,無為濯纓來。」

澄心閣 在舊治,秋香堂東。

下馬臺 在「元妙坊。」 宋高宗謁天慶宮神御時,于此下馬。

池上樓 在舊治豐暇堂北。謝靈運有詩。眾樂園 在城西南舊郡治北,縱橫一里,中有大池,堂榭棋布花木彙列。宋時每歲二月開園,設酤人大和會,盡春而罷,因名。楊蟠詩:「昨日折花者,又隨蜂蝶來。思量妨底事,紅蕊續還開。」 吹笙臺 在府城南二十里。相傳為王子晉吹笙處。

問月臺 在府治東,宋時築。楊蟠詩:「清光更有處,莫只照金樽。」

流觴亭 在舊郡治。宋郡守婁鑰建,甃池為曲水」 ,繪「《蘭亭、修禊圖》于壁。

「挾海樓 」 在《康樂坊》。

八仙樓 在東北隅。俱宋官酒樓。

臺盤閣 在大羅山臥龍潭。

《江山一覽》亭 在華蓋山上,今改「大觀亭。」 積穀亭 在府城東南。屹立危巖,俯瞰大海,為一方壯觀。今改「東柄亭。」

《敬亭 》在雁池。宋儒鮑商霖建。

駐鶴亭 在城南巽吉山,白玉蟾曾駐此。「御書樓  」 、「奎文亭 」 俱在府城愨頭河,少保黃文簡建。

芙蓉亭 在舊府治內

榮恩堂 ,少師張孚敬賜第,興獻帝睿筆,世宗題「皇考手澤」 四字,旁註「孝子皇帝識。」 今燬寶綸樓 ,張孚敬建。中藏御札八百七十五道,詩文五十二道。

制敕亭 在寶綸樓前;碑七,勒制敕二十一道。《四召》亭 在賜第西;碑三,勒制敕六道。巳上俱在松臺山麓。

朝闕亭 在松臺山頂,今俱廢。

慕恩亭 在「榮恩堂後。」

「謝公亭  」 、「浩然樓  」 、澄鮮閣 俱在江心孤嶼。

上浦館 在府城東七十里。唐孟浩然于此逢張子容賦詩處。

瑞安縣

羅陽縣治 在清泉鄉北湖魯嶴。晉太寧間,郭景純卜遷于邵嶼,墟其地。

製錦堂 在儀門外西

平心堂 「在縣治後。」

敕書樓 「在縣治內。」

靜樂樓 「在縣治後。」

戴星樓 在縣治東

手詔亭 在縣治西

頒春亭 在縣儀門外東。

畊綠亭 在縣治北。六「君子亭 」 、「泳涯亭  」 、詔旨亭 俱在儒學後。

「施水亭 」 在崇泰山。

海觀亭 在龍山塔院

「觀瀑亭  」 、「仰止亭  」 、「翠微亭。」

「憩蓮亭  」 、「流觴亭 」 俱在仙巖。

方物庫 在集真觀後,址存。

義倉 一在縣治東,一在悟真寺左。

《陶隱居丹室 》在集善鄉陶山,陶弘景修煉之所。

「觀潮閣  」 、鰲山閣 俱在峴山下。

三皇廟 在西南隅

「舒嘯臺 」 在清泉鄉東山筆架巖左,許景衡舊

遷居于此「舒嘯」 係宋高宗賜額,扁址俱存樂清縣。

雲門福地 在縣治東隅澄清坊。宋紹興中,邑令王傳搜作亭于縣東南隅。乾道中,縣丞洪臧欲改舊址,夜夢羽衣伏謁,稱「雲門觀道士」 ,覺而異之,遂不復改。

縣城故址 ,唐築,詳見《城池》。舊門四:東曰「登瀛」 ,以宋王十朋魁天下,故名;南曰「清遠」 ,西曰「承流」 ,北曰「祥雲。」

玉環古城 在玉環鄉南社。明洪武二十年,徙其民于腹裡,遂墟其地。

敕書樓 在縣治,又有「省俗樓」 、內觀樓。

手詔亭 。又有班春環翠景山亭,西望蕭臺,故名。有接官亭曰登雲,取謝詩「共登青雲梯」 之句。玉環驛 在縣治西,馬院西山下,西皋驛五十里。

《招仙館 》在蕭臺山下。

三皇廟 在九牛山下。明洪武間,沉像于水,廟燬,址存。

「文公書堂 。」 「水月堂 」 在白鶴寺內。

《資深堂 》:舊在儒學,今為明倫堂。宋王十朋詩:「書生紙上誦糟粕,釋子舌頭談葛藤。道在湛然方寸地,不知深造有誰能。」

三高亭 在西塔山,俗呼半山亭。有碑刻云:「晉王羲之、謝靈運、唐孟浩然曾遊此。」

《更幽亭 》在白鶴寺前。

「雙瀑亭 」 在蕭臺山下。

「臨江亭 」 在萬橋旁。

《八老亭 》在沐蕭泉下。

《春暉亭 》在川「四友亭」 在梅溪。

章義樓 在大荊驛南五里。章巘建。樓房共四十間,廚房五間,義田三十畝,專備薪水器具,以便行旅,賓至如歸。知府丁瓚、趙錦有記。

聽琴樓 在白鶴寺,元林泉生有詩。

合湖渡 在白石。宋淳熙間,鄉人趙武翼建橋其上。

經行峽 ,在鴈山。唐僧貫休為《諾詎羅贊》云:「鴈蕩經行雲漠漠,龍湫宴坐雨濛濛。」 故峽以名。忘歸亭 、觀不足亭 、藍玉亭 ,俱在鴈山。鴈湖沉鐘 在鴈山絕頂,相傳故有寺,一夕陷為湖。湖旁石礎石磨,至今尚在,山下人猶時聞鐘嚮

封墩 在大崧

李著作宅 在澱村

平陽縣

宣詔亭 在州橋東

「叢桂亭 」 ,徐令似道為文武科十六人作《班春亭 》,在州橋西。

《苒香亭 》在縣治後荷池上。

「西山爽氣亭 」 在縣南。

《忠孝傳家》,門 在梅浦。

清安亭 在縣治。有林宜孫《銘》。

《召杜亭 》在沙塘隄門。

《夾儀亭 》有《許景衡詩》。

《仰雲亭 》在象灣。蔡芳立。

「雲松亭 」 在仙壇。有《葉以寧詩》。

《真誥》堂 在仙壇,有張天瑞詩。

錢王一宿樓 在前倉寶勝寺,五代錢鏐曾宿于此,址存。

拱辰樓 在北門,有黃燦《記》。

敕書樓 在縣南

萬壽閣 在儒學

峨眉臺 :在縣治東隅。

此君亭 ,有《林宜孫記》。

《甘泉亭 》有《王皎川詩》。

終慕堂 在仙口

涵碧亭 在翠峰

醉翁亭 在鳳山

紫芝亭 在儒學後

《應夢亭 》在鳳林鄉青華山。

「豐鐘閣  」 、「馭風亭  」 、雪坡亭 ,俱在《鳴山錢庫   》。「綿拗   茶亭 」 ,俱在「南鴈蕩山。」

「壯士所」 城 在小洋。

萬全堂 在北門外。明洪武八年,以築城坏泰順縣。

「迎恩亭 」 在宣陽門外。

「資賢亭  」 、「澤眾亭 」 ,俱在「鍾秀坊。」

焦溪銀坑 在七都高陽。明永樂時一開。其時建有太監府、同知廳、藩、臬官衙,旋以礦脈已絕。

封閉今廢址存

及井泉 在縣治左

潭邊亭 在一都

蓮花巖亭 在八都

清音亭 在七都

「交溪」 亭 在受成門外。

墳墓附[编辑]

本府。永嘉縣附郭。

漢東甌王墓 在西山甌浦。

「唐李王墓 」 在德政鄉茶山。

宋錢令公墓 在西山紫芝峰。

婁御史寅亮墓 ,在十一都正嶴。

「仰孝子忻」 墓 ,在吹臺甸洋。

陳孝宗墓 在來福門外。

張忠簡闡墓 ,在瞿溪。

葉右丞文德墓 ,在十五都桐嶴。

陳司徒鉉墓 ,在紫芝山。

「薛待制弼墓 」 ,在太平山。

葉文定適墓 ,在郡治東慈山。

王提刑致遠墓 ,在慈湖。

「薛光祿《強立》」 墓 ,在華蓋山南。

蔡文懿幼學墓 ,在暘嶴山麓。

周侍郎端朝墓 ,在渚浦君子峰。

張舍人鉉墓 ,在西山。

薛文節叔似墓 ,在稽斯。

薛文憲季宣墓 ,在慈湖。

戴文端溪墓

封英烈侯包汝諧墓 在宋嶴。

吳尚書表臣墓 ,在十三都南柳。

李駙馬仲意墓 ,在五十一都蒼坡。

陳丞相宜中祖墓 ,在西山虎跑寺。

趙忠翼定之墓 ,在丁么,俗稱「越王墳。」

陳洗馬龜年墓 ,在雲霞嶴。

王樞密院都承旨勝墓 ,在平嶼。

王右文殿修撰益大墓 在甌浦。

包郡馬文翁墓 在十九都塘下。

明敕葬「黃少保淮墓 」 ,在南柳。

《贈少師張轉寶》墓 在黃嶴。

敕葬「王尚書瓚」 墓 在黃嶴。

敕葬「張太師孚敬」 墓 ,在黃嶴。

敕葬「王通政鉦墓 」 在五都半山。

鄭參政柱墓 ,在慈湖。

周狀元旋墓 ,在慈湖。

葉修撰式墓 ,在慈湖。

理學王淵墓 在馬嶼

李僉事階墓 ,在龍潭山。

王參議澈墓 ,在茅竹山。

項參政喬墓 ,在竹浦。

孫御史昭墓 ,在岷岡。

張中書遜志、《遜膚墓》:

張尚寶「遜葉」 墓 俱在杜嶴。

王少卿健墓 ,在黃嶴。

張知府純墓 ,在馬嶼。

敕葬「姜少卿立綱」 墓 ,在竹嶴。

王都御史諍墓 ,在丁家嶴。

王少卿德墓 在上。朱洋

王給事良心墓 ,在黃嶴。

葉僉事承遇墓 ,在石壇。

王鴻臚寺丞乘墓 ,在甌浦。

李僉事瑾墓 ,在慈湖。

侯布政一元墓 ,在郭溪。

王副使繼明墓 ,在黃嶴。

何知府懋官墓 ,在陳墓。

王同知光蘊墓 ,在後嶴。

項參政維聰墓 ,在郭溪。

劉布政康祉墓 ,在崑岡。

陳參議堯言墓 ,在上戌。

張知府中蘊墓 ,在宋嶴。

封參政周尚文墓 在丁么。

「周知州一奎」 墓 ,在郭溪。

「李都御史光春」 墓 ,在郭溪。

封御史李思鎮墓 在郭溪。

王太僕卿瑞栴墓 ,在茶山。王布政維夔墓 ,在二都金墩。

封御史張養睿墓 在瑞安麗唐。

何處士白墓 ,在瞿溪金巖。

周都御史應期墓 ,在瞿溪西嶴。

張都御史天麟墓 ,在夾嶼。

邵工部建策墓 ,在郭溪。

謝進士包京墓 ,在十九都宋嶴。

瑞安縣

考證

宋太師高世則楚國夫人周氏墓 在崇泰鄉仙巖。

「林處士石墓 」 ,在帆遊鄉。

許右丞景衡墓 ,在帆遊鄉白門。

周正議大夫泳墓 ,在芳山鄉杉坑。

項評事純孝墓 ,在集雲山。

「周太傅行己墓 」 ,在芳山鄉杉坑。

王儒志景山墓 ,在芳山鄉潮漈。

謝知閣門事佃墓 ,在二十四都謝嶴。

蔡殿元必勝墓 ,在來暮鄉上洞。

陳侍制傅良墓 ,在帆遊鄉鳳嶴。

項著作郎模墓 在來暮鄉載嶴。

「薛尚書良明」 墓 ,在帆遊鄉李嶴。

陳祕書殿撰武墓 在帆遊鄉麗奧。宋理宗在青宮時,賜「泉山阡」 三字。

宋尚書之才墓 ,在清泉鄉周嶴。

明任太常道遜墓 在焦口。

鍾方伯清墓 ,在周嶴。

李給事維樾墓 ,在桐溪。

林宮允增志墓 在合門。

樂清縣

宋王忠文十朋墓 在左原梅嶼。

趙尚書立夫墓 ,在石塘嶴。

「錢孝子廉堯卿」 墓 ,在龍穴山。

林榜眼公一墓 ,在南沙嶴。

湯藝堂建墓 在城內東垟。

劉蒙川黻墓 ,在三都左嶺。

元李五峰孝光墓 ,在二十一都柚樹嶺。明趙方伯新墓 ,在紫障山。

范御史霖墓 ,在三都三坑。

敕葬章尚書綸墓 在二十二都橫嶼。

章方伯元應墓 ,在橫嶴。

敕葬「陳侍郎璋」 墓 在一都萬嶴。

敕葬「高尚書友幾」 墓 在十一都高嶴。

義合墓 在萬嶴,陳侍郎父愷叔孝友處士耿墓也。始,侍郎葬父,啟母竁則水溢焉。一家慟哭,處士曰:「勿哭,即吾夫婦壽。」 藏葬之。已葬,更為處士藏。而地局不可分,故云。

章千峰元梅墓 在二十一都缽盂峰。

陳大卿求魯墓 ,在邑西運河上。

萬御史均佐墓 ,在扈上嶴。

李都憲顯墓 ,在湧泉山。

趙方伯廷松墓 ,在竹玉山。

朱太守諫墓 ,在窯嶴。

贈通義大夫李德墓 在茗嶼山。

張參政德明墓 ,在扈上嶴。

鮑太守椿墓 ,在蒲姥。

平陽縣

宋錢王墓 在松山

趙王墓 在嶺門山

朱黻母墓 在崇化院後,有石刻宋孺人楊氏墓旁鐫曰「蔡沈為孝子朱黻書。」

明敕葬「湯大理卿宗墓 」 ,在吳嶴。

陳參政宣墓 ,在一都鳴山。

杜方伯整墓 ,在三十六都吳嶴。

「吳太僕卿寶秀」 墓 ,在十五都吳家隴。

蔡知州立身墓 ,在二都石塘。

李通判大韶墓 ,在三十三都。

泰順縣

唐陶國公喬墓 在西隅陶家埠。

陶祭酒史墓 ,在四都洪村。

吳諫議畦墓 ,在四都庳村。

宋董大夫甲溪墓 在縣北後壟。

林朝散大夫信厚墓 ,在六都莘洋。

徐忠訓郎震墓 ,在拱辰門外。

蔡大夫允升墓 ,在七都章峰垟面。

曾太尉墓 ,在八都東溪。

陶刺史璉墓 ,在大灣麻車坪。

毛知縣自求墓 ,在三都茜州西洋。

張司準使埜墓 ,在峽嶼下洋。

溫州府部藝文一[编辑]

《永嘉郡教         》梁丘遲。

貴郡控帶山海,利兼水陸,實東南之沃壤,一都之巨 會。而曝背拘牛,屢空於畎畝;績麻治絲,無聞於窐巷。 其有耕灌不修,桑榆靡樹,遨遊廛里,酣酺卒歲,越伍 乖鄰,流宕忘返。才異相如,而四壁獨立;高慚仲蔚,而 三徑沒人。雖謝文翁之正俗,庶幾龔遂之移風。

溫州重修南塘記     宋陳傅良[编辑]

「自中興,永嘉為次輔郡,其選守蓋多名卿大夫矣。然境內有宜治者三:間歲貢士,群試且萬人,於浮屠宮 中草舍託處,一宜治兵,與民雜居,頡頏市人間,要束 不行,而鬥訟多,二宜治州。城外南達瑞安,有塘百里 所,不知起何時,而歲積壞,傾者為嵌,陷者為匯,遇時 潦,咫尺不得進,往往溺死,自閩山至于吳、會,去來者」 病之。三宜治而歷年久,更太守幾人?皆畏其役,不敢 議,議輒弗就。雖僅就,亦苟簡復廢者何哉?吳興沈公 治郡之明年,謂賓佐曰:「上方朝德壽宮為壽,加意宇 內,詔減算錢之半,吾屬備數奉詔,何以仰稱?而適無 一事可以宣勞效能廣上意者。惟是郡之百廢,終將 累民,吾幸逢年,帑有幣餘,而嗇其藏失今勿圖,以煩 後來,將安取此也?」于是作貢院,于是作五營。蓋晚而 有以塘事告者。公與通判率兩邑大夫,即里居謀曰: 「役復有大於此者乎?奈何使吾民錙聚銖斂,竊自支 補,甲前而乙卻也。苟無愆時,工勿問庸幾何;苟無乏 事,石勿問價幾何,輿匠肯來,市無強賈。」自冬十月至 今三月而塘成。凡是役,邦人亟請於州,部使者前太 守李公以錢三百萬,提舉勾公岳公繼以米四百斛, 倡民興之,「民亦輸錢,累至四百三十二萬。起淳熙十 有一年,而事不集。今糜一千一百萬,而弛民錢六百 五十餘萬不取。」邦人以是役為宜,而屬予焉。以予所 聞於公者如此,況州縣官數易事彌廢,熙寧考課又 削,橋道勿擬。世相蒙習,以偷為得。間有興作,則議者 顧曰:「是希進務以出名跡」,則又曰:「是一切厲民為美 觀爾。」則又曰:「彼將以為利。」長吏雖欲自信,而不得騁。 公以法從舊人起家為郡,且復用矣。向使過計收聲 養尊,安用事事而獨意鄉,不撓愈勇,以今較昔,難易 淹速,是皆宜書。然公他所為,便民雖多,而其大者在 石塘,水行御艫,陸行躡踵,更相和歌,不爭以賀。夾河 老翁有年七八十者,攜持小兒嬉戲於其上,不謂繼 今民免於死,或為詩謠,或香火以祝公,且乞田二頃, 嗣歲積之,蓋欲公德與是塘為無窮云。公名樞,字持 要,前為太子詹事兼吏部侍郎,淳熙十四年三月記。

重修瑞安縣學記       前人[编辑]

縣學,故有記。政和間,右丞許公景衡記蔡侯景初徙 置學事。紹興十二年,敷文閣待制宋公之才再記「王 侯誾修學,其推本國家長育,與名教之尊,山川風俗 備矣。二公言語,至今為人貴愛,則二侯固與不朽。」劉 侯龜從今更治學,講堂廊廡廚湢皆一新之。講堂絕 巍壯,餘為屋四十楹,几糜錢二十萬,而人不知也。邦 人德侯,屬傅良記之。顧晚出,何敢次二賢之後?況侯 之政,豈必待予文而傳也?蓋聞崇寧之際,天下之學 盛矣,提學有官,瞻學有賦,上之加惠諸生甚隆也。而 有司方以《三經》造士,自《春秋》不得設科,非王氏之說, 皆為大禁。當是時,吾邑已有學,置弟子員如他所,然 三舍之興,無一士能取聲名者。始林石介夫先生不 為新經,以《春秋》教授于鄉。既而許公與沈公躬行、謝 公佃偕同郡諸儒,又嘗越數千里外,竊從程、呂二氏, 問學于舉八行也,四方之士有為繆巧應書者,趙公 霑乃逡巡愧謝,不欲充賦,郡太守強勿能起,後生小 子,更益自效烝烝,務自修飭矣。中興新美,學校之化, 嘉惠復古。罷三舍,還之鄉舉,列《春秋》學,使士得各自 致其說而無禁諱。于是聖天子思所以風厲學士,簡 求其人,首得吾許公以參大政,于是婁公寅亮以上 虞丞言事,即日拜御史。他往往由布衣召見。溫為東 南支郡,瑞安又屬邑,而一日以多士名天下,天下引 領慕向之,豈不盛哉!則吾邑之學,視他所為何如也? 而歲「月久,寖趨於廢。以予所逮,聞,《五經》各有師,弟子 非其經,師不輒授人,弟子亦不輒詣他經。」師受業,歲 時會于學,少者拜長者,長者平立過市,必冠帶飲酒, 不踰三行。一人有過,眾人切嗟言之,蓋遺俗然也,而 今亦少異矣。劉侯公,非先生曾孫也,以家學為縣,識 所先後,又常常樂道吾士風之美。去之日,待士如始 至也。以所藏《春秋權衡》《意林》《說例》、傳鋟之學,歸,負租 訪閒田,將以追舊學之蹟。侯之望人厚人,亦宜不自 薄。予故誦舊聞,表見吾邑學者本末如此,以勸後人。 餘已見前記者,則不著。

重修沙塘斗門記       徐誼[编辑]

平陽、瑞安治,相望三十里。其三鄉「西南負山,東北濱 海,為田四十萬畝,上蓄流泉,下捍潮鹵。有沙塘為之 城壘,瀦其不足,洩其有餘;有斗門為之襟喉。先是,村 落各為埭以瀦洩,水澇時至,莫肯先決。蓄害既成,互 相襲奪,以便己私,乃競爭鬥訟,而理築之工又廢,田 寖磽确,而俗益訛。紹興中,故太常博士吳蘊古念之」, 始創意為斗門,未幾為水所壞。乃用巨「木交錯若重 屋者,凡七間,周以厚板,櫃土其內,用以壅截河流,連 絡塘岸。虛其中三間之上層置閘焉。其左右上下,又 沉石攢楗,功不可計,以護土力,以敵水勢」,費累數十 萬,悉出其家。當程其役者,則有藍田范氏。始終營繕, 克贊其成者,公之猶子通直也。然後三鄉之水,盈涸 有則,啟閉以時,田用屢登,俗遂和睦。乾道丙戌,海大溢,塘嶼斗門盡壞,朝廷遣使臨視,稍徙而內者數百 步。歲乙未,邑宰相攸宜勸率三鄉之人重成之,于是 太常已即世,而通直亦老矣。任其事者,通直之子國 學也。後十年,木腐土潰,水得縱泄,眾復大恐。邑宰趙 侯與國學圖經久之策,益求巨材,仍舊規而闢之。鑿 石為條,為板為磈,自斗兩吻及左右臂。閘之上下,櫃 之表裡,牙錯鱗比,以蜃灰錮之,又作亭覆焉。請于郡, 得錢二十萬,且均眾資以佐之,半歲而畢事。其深廣 視舊踰三之一,壯且固倍蓰矣。他日,予過其上,值時 啟水閘,試從觀焉。數十夫以井幹運綆,版始舉一,懸 流電激,雖百夫共舉之,石漂流入海,如浮一葉,土礫 旋迸,須臾成淵。為之四顧愕然,眾環而言曰:「是數十 年五成四壞,其間隨治隨損,若是者尋常耳。此吳氏 所以罷其力,而莫知所以然也。沿江有塗,儻得募人 畊之,庶可以仰給而保無極。」乃列請于安固宰劉侯 從之,遂請國學併主其事。歲收塗租,以資葺理公費, 而以苗米七斗輸於官。眾復來諗于予,願有述焉,以 詔來者。予為之言曰:「夫以三鄉四十萬畝之登耗,數 十萬民命繫焉,非小小也。幾千百年而得太常創意 以興建,又五六十年而得三賢侯與通直父子同仁 篤意展力畢志,始庶幾於久,非易易也。凡我三鄉之 人,衣食事育於斯,修禮教」、資宦學於斯,可弗察乎?然 以天下之大,視此三鄉之事,直小小耳。自有天下以 來,聖賢君子闢荒補弊,主張維持,以迄於今,其事之 當修而益缺、屢舉而難成者,又不知其幾,視此斗門, 直易易耳。凡我同志,推太常之心,與三賢侯若通直 父子之事,苟可以舉斯而加彼也,可弗勉乎?太常諱 蘊古,楊侯諱夢齡,趙侯諱伯檜,劉侯諱龜從。通直曰 「奐文」,國學曰「師尹」,而予則徐誼也。

東嘉開河疏         葉適[编辑]

溫州並南海以東,地常燠少寒,上壤而下濕。昔之置 郡者,環外內城皆為河,分畫坊巷,橫貫旁午,升高望 之如畫弈局。永嘉非水之匯即河之聚者,不特以便 運輸、達舟楫也,而以節地性、防人災,安居利用之大 意也。其後承國家生養之盛,市里充滿,至于橋水隄 岸而為屋,其故河亦狹矣。而河政又以不修,長吏歲 「發閭伍之民以濬之,或慢不能應,又取河濱之積實 之淵中,故大川淺不勝舟,而小者納汗藏穢,流泉不 來,感為癘疫,民之病此積四五十年矣。」淳熙四年,戶 部尚書韓公之來守也,其九月,即用州之錢米,有籍 無名者合四十餘萬,益以私錢五十萬,命幕僚與州 之里社長募閒民為工一萬三千有奇,舉環城之河 以丈率者二萬三百有奇,取泥出甓,兩岸成丘。村農 聞之,爭喜負去,一日幾盡。畢事則天雨兩旬,於是灑 濯流蕩,而水之集者,深漫清泚,通利流演,雖遠坊曲 巷,皆有輕舟。至其下,民既得以舒鬱滯,導和樂,而公 之治遂以清平而成。蓋先王之政,以養人為大,生聚 所資,衣食之有無,此「上之責也。封疆道路,城郭溝池, 其修補濬治之功,此民之力所能自為也。如使官亦 為之,則費而難給矣。」後世道失,乃以費官益民者,為 政之大,然吏懼其費而不復為之,或不知而一委之 民也。而其勸之或不以其道,使之或不盡其力,則徒 擾擾而已矣。夫上之於下,豈必與之較哉?民以為不 能者,「官自為之可也。」民有四五十年之病,而上無一 日之救,則非仁者之用心也。公之為是役也,可以知 其仁矣。故州之人相與刻石記之,以戴公之仁,亦欲 使後來者知所考云。

德泉銘         元鮮于樞[编辑]

橫陽,岸海為邑,土膚淺薄,井泉不冽,邑人病之。前宋 時,邑人宋氏得清泉於昆山之陽,引以巨竹,承以石 池,邑人取足焉,歲用竹百丈,役二人,皆出宋氏,今有 年矣。大德元年九月,本道廉訪僉事完顏貞按部,見 而嘉之。時樞亦以公事至州,公曰:「是不可不名,亦不 可不述,名而述之,非子其誰?」母讓。樞退,考諸《易》,得《蒙》 之象,遂名曰「德泉。」且告之曰:「斯泉也,當蒙而未達。梯 崖架壑,期於必致,非果行歟?既達矣;蓄以育物,非育 德歟?育己之德而及於人。若宋氏者,非君子歟?以德 名之,其誰不然?」公曰:「諾。」乃大書二字於石,旌善勸功 焉。銘曰:觱沸清泉,發茲靈岳;柔滑甘寒,可烹可瀹。筧 以致用,厥施斯博。流泉散雪,四時不涸。瞻彼巨海,百 川所歸。出而不返,作《鹹》是宜。如人之身,漩汗涕洟。泉 出高原,譬猶華池。味甘色白,灔灔生肥。飲之壽考,松 喬可希。坡仙之言,信不我欺。有美宋氏,心瘁體勤。果 行於己,育德於人。功在邑人,澤流子孫。侃侃廉車,旌 善勸功。扛鼎之筆,虎螭拏空。勒名山根,與泉無窮。

樂清白沙新城記      明黃淮[编辑]

洪「惟我太祖高皇帝承天命、握乾符,以統御六合。內 治外攘,具有成法。海宇四裔,聞風慕義,悉心內附。睠 彼東南瀚海巨浸,茫然與天接。蕞爾之地,隈處海隅, 而以國名者曰日本,即古之倭奴也。亦嘗上表稱臣, 稟奉正朔。其聚落散處對馬、一岐諸島嶼,頗近我邊疆。其人恃習波濤之險,乘風信,駕輕舠,竊發寇邊雖 莫我虞,不可無攘斥之備。」於是命信國公湯和徙邊 民跨海以居者,俾附內地,並海險要,連築城堡,集鎮 戍以預防之,於今六十年矣。守臣習於因循,怠心滋 慢,藏兵誨盜,上貽聖慮。於是臨軒受敕,委戶部侍郎 焦宏、監察御史高峻巡歷海道,便宜經理。樂清遠在 東南海角縣治,三面薄山,東西二水,夾縣市而出,水 暴溢湍悍不可為城郭無以保障居民,設有警則訛 言相驚,不遑寧處。侍郎焦公、御史高公偕巡按御史 高公璽躬臨省視,籌議備虞之方。僉謂縣之南鄙,稍 折而東,鄉曰白沙海口,沙磧平衍,無沮洳陷溺之險。 永樂中,寇嘗泊舟登岸,並海有山曰「鳳凰山之麓,地 且寬廣,宜置城守,以遏其衝。」覆視允契。於是定位,大 集夫匠,斲石於山,陶甓於野,掄材於四邑,旁及栝郡。 肇事於壬戌臘月初吉,明年三月訖工。城周以尺,計 四千四尺,環以壕,為門四:東曰新鎮,西曰永安,北曰 清平,南曰定樂。門之上,建重屋以謹斥堠。屋於雉堞 之間,凡二十有八,以嚴儌巡。城內分畫街衢,中建公 廨,列營於左右,調發官軍居守。既落成,老稚胥慶,咸 謂自今得安於衽席之上矣。眾等造淮敝舍,徵文勒 石,垂示將來。淮惟國之大政,制治保邦於承平之日, 唐虞三代,率同此道。《易》曰:「王公設險,以保其國。」又曰: 「重門擊柝,以待暴客。」蓋取諸豫。是則城郭之固,尤國 政之先務也。然而損益建置,貴適時宜,又必委任得 宜,斯事集而民不困。《春秋》城某地,必謹書之,重其事 也。淮昔嘗承乏史職,今雖臥疾丘園,目睹盛事,喜邦 人之奠安,不敢以哀憊辭,筆以為記,俾後之人知成 功為不易。歲加繕治,且使異日修國典者有所考也。

溫州府部藝文二[编辑]

《晚出西射堂       》宋·謝靈運

步出西城門,遙望城西岑。連障疊巘崿,青翠杳深沉。 曉霜楓葉丹,夕曛嵐氣陰。節往慼不淺,感來念已深。 羈雌戀舊侶,迷鳥懷故林。含情尚縈愛,如何離賞心。 撫鏡華緇鬢,攬帶緩促衿。安排徒空言,幽獨賴鳴琴。

登江中孤嶼         前人[编辑]

江南倦歷覽,江北曠周旋。懷新道轉逈,尋異景不延。 亂流趨正絕,孤嶼媚中川。雲日相輝映,空水共澄鮮。 表靈物莫賞,蘊真誰為傳。想像昆山姿,緬邈區中緣。 始信《安期》術,得盡養生年。

登永嘉綠嶂山詩       前人[编辑]

裹糧仗輕策,懷棲上幽室。行源逕轉遠,距陸情未畢。 澹㶑結寒姿,團欒潤霜質。澗委水屢迷,林迥巖逾密。 眷西謂初月,顧東疑落日。殘夕奄忽曙,蔽翳皆周悉。 蠱上貴不事,履二美貞吉。幽人常坦步,高尚邈難匹。 頤阿竟何端,寂寂寄抱一。恬如既已交,繕性自此出。

郡東山望溟海詩       前人[编辑]

開春獻初歲,白日出悠悠。蕩志將愉樂,瞰海庶忘憂。 策馬步蘭皋,紲控息椒丘。采蕙遵大薄,搴若履長洲。 白花皜陽林,紫翹曄春流。非徒不弭忘,覽物情彌遒。 萱蘇始無慰,寂寞終可求。

遊嶺門山詩         前人[编辑]

西京誰修政,龔汲稱良吏。君子豈定所,清塵慮不嗣。 早蒞建德鄉,民懷虞芮意。海岸常寥寥,空館盈清思。 協以上《冬月》,晨遊肆所喜。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 威摧三山峭,瀄汨兩江駛。魚舟豈安流,樵拾謝西芘。 人生誰云樂,貴不屈所志。

石室山詩          前人[编辑]

清旦索幽異,放舟越坰郊。苺苺蘭渚急,藐藐苔嶺高。 石室冠林陬,飛泉發山椒。虛泛經千載,崢嶸非一朝。 鄉村絕聞見,樵蘇限風霄。微戎無遠覽,總笄羨升喬。 靈域久韜隱,如與心賞交。合歡不容言,摘芳弄寒條。

永嘉即事寄贛縣袁少府瓘 唐張子容[编辑]

山繞樓臺出,溪通里閈斜。曾為謝客郡,多有逐臣家。 海氣朝成雨,江天晚作霞。題詩報賈誼,此濕似《長沙》。

永嘉作           前人[编辑]

拙宦從江左,投荒更海邊。山將孤嶼近,水與惡谿連。 地濕梅多雨,潭蒸竹起煙。未應悲「晚髮,炎瘴苦華年。」

貶樂城尉日作        前人[编辑]

竄謫邊窮海,川原近惡谿。有時聞虎嘯,無夜不猿啼。 地煖花長發,巖高日易低。故鄉可憶處,遙指斗牛西。

自樂城赴永嘉枉道泛臼湖寄李少府[编辑]

前人

西行礙淺石,北轉入溪橋。樹色煙輕重,湖光風動搖
考證
百花亂飛雪,萬嶺疊青霄。猿掛臨潭篠,鷗迎出浦橈。

惟應賞心客,茲路不言遙。

宿永嘉江寄山陰崔少府輔國 孟浩然[编辑]

我行窮水國,君使入京華。相去日千里,孤帆天一涯。 臥聞海潮至,起視江日斜。借問同舟客,何時到《永嘉》。

永嘉上浦館逢張子容     前人[编辑]

「逆旅相逢處,江村日暮時。眾山遙對酒,孤嶼共題詩。」 廨宇鄰鮫室,人煙接島夷。鄉園萬餘里,失路一相悲。

樂城館中臥病懷歸      前人[编辑]

異縣天隅僻,孤帆海畔過。往來鄉信斷,留滯客情多。 臘日聞雷震,東風感歲和。蟄蟲驚戶穴,巢鵲盼庭柯。 徒對芳樽酒,其如伏枕何。歸與理舟楫,江海正無波。

送裴虯尉永嘉        杜甫[编辑]

孤嶼亭何處,天涯水氣中。故人官就此,絕境興誰同。 隱吏逢梅福,看山憶謝公。扁舟吾已就,把釣待秋風。

寄永嘉王十二        錢起[编辑]

「永嘉風景入新年,才子詩成定可憐。夢裡還鄉不相 見,天涯憶戴復誰傳。」花傾曉露垂如淚,鶯拂遊絲斷 若絃。願得迴風吹海鴈,飛書一宿到君邊。

送馬錄事赴永嘉       李頎[编辑]

予為郡從事,主印清淮邊。談笑一州裡,從容郡吏先。 手持三尺令,遣決如流泉。太守既相許,諸公誰不然。 孤城臨海樹,萬室帶山煙。春日溪湖淨,芳洲葭菼連。 欲飯蟹螯熟,下著鱸魚鮮。野鶴宿簷際,楚雲飛面前。 聽歌送離曲,且駐木蘭船。贈爾八行字,當聞嘉政傳。

江邊即事          顧況[编辑]

東甌傳舊俗,風月江邊好。何處樂神聲,夷歌出煙島。

丫髻岩           韋膺[编辑]

丫髻山頭殘月,臘岩洞口斜陽。啼鳥喚人歸去。此身 猶在他鄉。

送張又新之任        趙疑[编辑]

東晉江山稱永嘉,莫辭紅旆向天涯。凝絃夜醉松亭 月,歇馬晚尋溪寺花。地與剡川分水國,境將蓬嶠共 煙霞。卻愁明詔徵非晚,不到秋風見海槎。

送永嘉王明府        方干[编辑]

誰展縣圖知到縣,王程猶入縉雲東。山間閣道盤花 底,海界孤村在浪中。禮樂未聞離漢制,土宜多說似 吳風。寧人若用非常術,惟要旬時便立功。

送友人知永嘉        項斯[编辑]

長貧知不易,去計擬何逃。相對人愁別,經過幾處勞。 城連沙嶼遠,山斷夏雲高。猶想成詩處,秋燈半照濤。

白鶴寺         宋王十朋[编辑]

閒上簫臺頂,山深喜路通。人家煙色裡,古寺水聲中。 金濺星猶在,丹成竈已空。神仙何處覓,千載賞遺風。

溫州府部紀事[编辑]

《宋書謝靈運傳》:「靈運出為永嘉太守,郡有名山水,靈 運素所愛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歷諸縣, 動踰旬朔,民間聽訟,不復關懷,所至輒為詩詠,以致 其意焉。在郡一周,稱疾去職。」

《梁書范述曾傳》:「述曾為永嘉太守,為政清平,不尚威 猛,民俗便之。所部橫陽縣,山谷險峻,為逋逃所聚,前 後二千石討捕莫能息。述曾下車,開示恩信,凡諸凶 黨,襁負而出,編戶屬籍者二百餘家。自是商賈流通, 居民安業。在郡勵志清白,不受餽遺。明帝甚嘉之,下 詔褒美焉。徵為游擊將軍。郡送故舊錢二十餘萬,述」 曾一無所受。始之郡,不將家屬,及還,吏無荷擔者,民 無老少,皆出拜辭,號哭聞于數十里。

五色線《遊仙記》:「溫州人李庭,大曆六年入山斫木,煙 迷不知路,逢見水際中有人煙,雞犬尋聲度水,忽到 一處,約在甌蘭之間,乃古莽然之墟,象耕鳥耘,人甚 知禮。既還復往,杳不可尋。」

《府志》:狀元周坦,少孤貧。一日,牧牛失其牝,懼撻不敢 歸。夜臥新埭橋下,遙見火光中人馬一簇來至橋所, 驚曰:「狀元在其下。」遂返。

德祐二年二月,益王顯、廣王昺如溫州。三月,文天祥 由通州泛海溫州,以求二王。閏二月,宗正少卿陸秀 夫、蘇劉義等聞二王在溫州,遣人召陳宜中于青嶴。 先是,元年七月,太后召陳宜中于溫州。二年,元伯顏 軍皋亭山,宜中遁歸青嶴。至是,召之來謁,復召張世 傑于定海,世傑亦以所部兵來溫。至江心寺,舊有《高 宗南幸時御座,眾相率哭座下,奉益王為天下兵馬 都元帥,廣王副之,發兵除吏,以圖興復。會太皇太后 召二王還臨安,宜中等沉其兵江中,遂入閩。夏五月, 文天祥自溫州至行都,以國事皆決于陳。宜中不肯 拜相,乃以樞密使同都督諸路軍馬,招豪傑于江、淮, 命杜滸募兵於溫州。

景炎元年,以李玨為浙東制置,守瑞安府。郡人徐似 孫自霅州倅還里,玨辟入幕,充參議官。十月,玨被召, 秀王趙與檡代之,時台、處已相繼投拜。十一月朔,鄉 民告急,秀王皆以為訛,繩以法。五日,江北山後煙焰亙天,猶指為野燒。六日早,濱海舉火,距城一舍,地光 徹夜如晝。步帥李世達始脅秀王棄城,席捲帑藏以 逃。夜半,潰軍焚劫府治,北門一境盡為煨燼。有頃,數 騎東南來,揭《舟師元帥榜》至,似孫與參謀官家之柄 謀投降,為全城計。道逢先鋒二將,一為之柄舊識,一 為似孫舊同官,詢知行軍省官為左丞董阿刺罕,參 政為宣撫呂文福也。似孫等于八日抵洛灣,詣軍前 視舟師來海上者,亙數十里。主帥哈刺斛駐馬沙上, 甲仗甚肅。拜見退,似孫具言城中事。元帥即調軍由 新建入南門,拘違令劫城頭目。九日,省官抵西郭,闔 郡迎迓,至坐富覽亭。似孫等乞禁軍馬入城,并請招 安四邑,悉從之。令下省官,亦駐西門外。十日,委官封 倉庫,揀軍兵招集民戶。十一日,差之柄充安撫,似孫 副之。襄家䚟充鎮守安撫。 卓敬,年十三,讀書寶香山中。一夕夜歸,遇暴風雨,迷 失路,遙見林外火光,趨赴之,乃一小院,有讀書聲。叩 門,一童應聲出曰:「先生知郎君來,使吾相候。」敬仰視 門扁,題曰「體元。」入見一老翁坐燈下,敬前揖之。翁起 勞苦曰:「深山風雨昏黑,得母驚乎?」敬曰:「此吾晨昏之 常,但恐貽親憂,得一燭尋歸路可矣。」翁笑曰:「山中那 得有燭,郎君且燎衣。」敬起解衣問童子曰:「翁為誰?」童 子曰:「先生不欲人知名,但稱逍遙翁。」又問:「子何名?」曰: 「少孤。」敬疑為隱君子也。更前致敬曰:「敬家只在山下, 往來山中至熟,未聞有體元院,亦未聞有逍遙翁,敢 請。」翁曰:「吾世業醫,隱中條山中,後因避難,聞陶隱居 有丹室,在此採藥,南來結庵少憩,不久亦還故山,郎 君無用知也。」頃之衣乾,敬乞歸。翁曰:「郎君既不肯留, 吾有一牛可騎之。昏夜泥淖,當有所恃。」敬大喜,即命 少孤牽牛出。復呼一童名少逸,曰:「將吾舊籠來。」就籠 中取一僧帽,謂敬曰:「既不能款留,敢以此為贈。」敬辭 曰:「吾書生將期匡濟天下,安得相戲?」翁曰:「苐收之,他 日當自理會也。」敬堅卻,翁再三嘆息而已。敬遙窺籠 中,悉箍桶匠所用物及僧家衣缽耳,敬騎牛致謝而 別。及抵家,人已就寢,驚起問故,敬具以告。舉火將牽 牛入,忽抖擻咆哮,化為黑虎逸去,一室震駭。比明,訪 體元山居不可得。數日後,于縣西四十里陶弘景丹 室故址旁,有一古廟,彷彿雨後所經者。壁有潘閬《夏 日宿西禪院》詩,筆墨猶新。循其歸路,見虎蹟歷歷尚 存焉。

溫州府部雜錄[编辑]

謝靈運《與弟書》:「聞惡溪道中九十九里,有五十九灘, 王右軍遊此惡道,歎其奇絕,遂書突星灘於石。」 《答弟書》:「前月十二日至永嘉郡,蠣不如鄞縣,車螯亦 不如北海。」

《雲麓漫抄》:「自浙江東南溪行,而溪水淺湍急,深五七 寸,碎石作底,小者如彈,大者不過盆碗,齒齒無數,五 色可愛。行三五步一灘,即四邊,或上流有擁起碎石, 或如堆阜,或如堤堰,水勢噴激,怒奔如瀑,而舟人所 用器,特與宮舟異。篙用竹扣鐵鑽,又有肩篙、另篙,皆 用木扣另讀如列,書某字於其上。每遇催碃郎,舟師」 足踏檣竿,手執篙,仰臥空中摧舟,忽翻身落舟上,覆 面向水急撐,謂束身篙。舟師每呼扇篙、頭篙、轉篙、 身篙、搶篙,諸人輒齊和曰:「嗷嗷」,諸人皆齊力蔥打。所 謂扇篙者,覆面向水用扇撐;所謂頭篙者,覆身向水 用頭撐。轉篙者,自身左移再右轉。身篙者,或仰面即 覆面,覆面即仰面云。搶篙者,舟尾有穴,每諸篙出水, 即一人急用一大木挺搶船尾,蓋恐舟復下也。一舟 復數人自水牽挽,水深處亦不過膝自處之。青田至 溫,相行石中,水既湍急,必欲令舟屈曲蛇行以避石, 不然則碎溺為害。故土人有「紙船鐵稍工」之語,言寄 命於舟師也,厥惟難哉。

《瑯琊漫抄》:永嘉閨婦以青梅雕剜脫核,鏤以花鳥,纖 細可愛,以手擘之,玲瓏如小盒,闔之復為梅,謂之梅 籃。李太白詩云:「珍盤薦雕梅。」豈即梅籃歟?

《春明夢餘錄》:「溫州東南,福寧南南紀嶴,海盜巢穴,至 冬俱歸泊。又宮前嶴、上馬溪、曲溪口,俱漳州對出。雙 嶼港,在定海外,一潮可到

溫州府部外編[编辑]

《舊志》:林靈素行於鄞之石柱嶴,一老翁隨其後。靈素 見石壁高峭,乃書云:「因循卻來到,矚海看波流。自茲 一度往,何日更回眸。」靈素駐筆,老翁曰:「當守真官墨 蹟。」素曰:「汝何神也?」老翁曰:「吾臨崖下老龍也。因真官 獨遊吾境,故來護衛。」就居巖下,以助靈蹟。

平陽獨嶼李氏子。跌蕩不容於父。遇方士,攜之東遊, 不移時,抵孝義鄉橋下,辭不能進。方士出小鏡使窺 之,恍忽抵一山寺,驚若夢覺。視僧舍,則鴈山靈巖寺, 去家數百里矣。

石羅漢在鴈蕩羅漢院。相傳自漳州航海至,遇樵人 飛上巖腰化為石,離地數十丈。後有僧緣崖奉取,欲 以供養。羅漢下墜,手膞微剝,院之塘田,應時堋損。其 夜,又自飛立崖上。

平陽智覺寺有鸛巢於殿脊,鄰人探其卵,既煮之矣。 僧慧永聞鸛悲鳴,乃亟取還置巢內,已而成雛飛翔。 永怪之,登視其巢,惟見一石,石傍有草,永取置瓶中。 一日,有道士過之,見草曰:「遍覓不得,乃在此。」即掇入 袖中,化鸛飛去。

鴈山雙峰寺僧後可,每誦經,輒有老人侍聽。問之,答 曰:「某寒坑龍也。自今遇水旱,有求必濟。」遂不見。眾仰 視,則巳蜿蜒雲中,因祠焉。

來斯灘在北閤仙溪。昔有神人驅石之海,祝曰:「蒼蒼 為牛,鑿鑿為羊,牛羊來斯。曰:驤而驤。」石皆群奔。鞭之 流血。既出谷,遇老姥問之:「見吾羊否?」姥曰:「奔石也,羊, 吾不知。」又問:「見吾牛否?」曰:「奔石也,牛吾不知。」神人曰: 「惜為汝道破。」因忽不見,惟群石存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