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5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六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六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四

  建寧府山川考四水利附

  建寧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六卷

建寧府部彙考四[编辑]

建寧府山川考四       府志[编辑]

政和縣

黃熊山 縣治在其麓,相傳有黃熊見此。又其山如斾,亦名文斾山。東有大風,西有望浙,南有文筆,北有湛盧,四山之勝,皆挹於此。山間有白雲精舍,俗名「上天堂。」 堂側有雲嶠井,深廣不滿尺,縱不能二尺許,源出石竇,不滿不溢。萬曆中,令車鳴時,命從人遍酌,至百五十瓢不能竭,其湧大詫奇也。

銅盤山 ,在縣東三十里,高數千仞,胡仙姬嘗煉丹於此,丹成上昇,遺銅盤山上,有欲持去者,即化為石爐。有飛昇巖,下有龍井,仙姬疑《武夷山》所稱胡氏女也。

大風山 在縣東南十五里。巖巒秀拔,絕類廬山五老峰。商周之世有趙元崎者,彭祖鼓師也,受控鶴仙人丹訣,於此修道。嘗言不畏大風則大山可登,後於此飛昇。峰背有三巨跡,號「仙牛跡」 ,世傳皇太姥魏夫人嘗乘牛出焉。石室左有觀音巖,右有羅漢洞,有泗洲禪僧石像,上有寶勝庵。

下藥山 ,山下石泉清甘,冬溫夏冽,陰陽家取以定銅壺刻數,名「定漏泉。」

金字山 下有桃源處士范公祠。范公唐末人,居此山之下。純厚孝友,教九子皆為善人。鄉邑有爭,必往質焉。聞其德言,皆頓首謝去。以上壽無疾卒。

壽坑山 ,其最高者天柱峰,峰巔巨石數十仞,狀如獅子,曰「獅子巖」 ,巨石側立如人,曰羅漢巖,曰將軍巖,皆數十仞。又有屏風石、葫蘆石,又有石室,可容數百人。而獅子巖傍又有圓照庵,庵前有聖水,凡三,石井一。井外狹內廣,深不可測,舊傳神龍所居。遇旱,投以鐵石,雷雨立至。旁有泉,清甘可飲。昔見有雙牛鬥其傍者,取石擊之,牛奔入穴,雷雨大作。

池棟山 巖壁峭聳,橫截溪流如屋棟。下有兩穴,以泄東池之水。

洞宮山 ,道家三十七福地也。其山重疊九峰,如蓮葉然,謂之「九蓮峰。」 昔有魏、虞二真人煉丹於此,因號為「神化洞天」 、九蓮峰,峰下澗草多萱,或曰棄餘丹所化。其谷名「洋」 ,謂其平衍若水洋洋矣。洋谷之地,銀沙出焉。餘四五里夾岫如壁,更迭起伏,而皆迴拱。九蓮峰下,宋坑冶司基址猶存。自坑冶司至西門嶺,官道在焉。自嶺右行,奇峰峭拔,沿澗多白鶴花。其左右皆石壁,上載喬松,謂之翠屏峰。自翠屏峰罄折而南,岑樓巖屋,巍然並立,名東西二寶臺峰。委曲而西,山勢開豁,有平田數頃,魏虞二真人宮在焉,曰「魏虞洞天。」 宋黃幹書額。旁有禪院,亦名洞宮。出山門南望,有十奇焉。遙見青石壇,高三百六十尺,如籩豆然者,真人飛昇所也,名仙人壇。壇左右有二香山,峰有蓮花石,有石蟆巖,有觀音,有羅漢,皆絕奇也。壇東石筍插天,而南為絕壁,上有五龕,龕皆如鑿,而闊皆三丈餘,是為真人煉丹室。室南為獅子巖,其首圓大而怪,高入雲中,草樹叢生,若拳毛倒披,方竇橫開,若口回顧。獅子巖下五里灘,有巨石如龜形,名石龜坑,此十奇矣。按《太姥山老子真經》,魏夫人棲真羅浮太霞洞宮四處,則魏真人者,魏夫人也。

芝山 巖間有石如龍,下有「會仙庵。」

九蓬山 ,其最高而蔥翠雄峙者,龍馬峰也。宋末,太學生蔣粹翁,先世家此山之下,舍側有龍潭,所養牝馬,入潭而浴,生駒焉。龍首馬身,狀如《河圖》。父老語之曰:「此馬與龍媾,瑞物也。昔仲尼筆削《六經》而麒麟出,今晦翁表章《四書》而龍馬生,蓋其應乎。」 粹翁先世聞之甚喜,養馬殊謹。後牧放林中,竟失所在。粹翁詩有「千載聖人閩海出,喜看龍馬亦騰驤」 之句。

佛字山 石上有紋成「佛」 字。

《滿月山 》,山勢孤聳,峰圓若滿月然。顧思遠煉丹,此山白日飛昇。後樵人入山,見兩翁奕棋,飛

昇壇,上並化鶴沖舉山下有南漈院,有龍井。蔣粹翁宋亡不出,隱此山之下。

淛山 一名「望淛峰」 ,仙姬魚道超,從武夷山中受控鶴山人丹訣,修道此山,時時登山候望。控鶴仙人在淛東天台山,華真仙師第七子也,故名「淛山」 矣。山上有仙池,宋末里民於此避范汝為亂,全活以數千人。

南禪山 峰巒秀異,上有龍井。

獎山 。其山峭壁入雲,扳緣石梯而上。及至峰頂,坳涳若臼,中涵平田百餘畝。唐僧元獎嘗遊焉,曰:「此白象捲湖形也。」 創庵其上,遂名獎公庵。元僧慧空復創庵於獎公東,相去五十步。慧空,古田蘇氏子也。初為甌寧劉氏家童,比長,往依垕山堂,又往浦城萬壽寺,投禮清勤為師。後至獎公庵,庵尼卻之,遂於庵東結茅。慧空,不悟性而急於成佛,或教之焚身,則佛可成。乃於大德庚子七月朢日入塔燒身,仍自為「慧空菩薩」 之號,命徒塑像尊稱之。又有東梅女子,因旱鑿山成圳,引水南注,東梅之田遂為沃饒。鄉人即圳上創庵像之。山有觀音巖、白牛巖、石龍洞、雙門洞、葫蘆潭、七聖潭,皆勝境也。慧空庵東十里絕巘上有吳公所築望海堂。石梯巖下有普照庵。飛鳳山 一名正拜山,一名黃華山,上有英烈廟,祀唐張謹。謹以福建招討使擊黃巢於鐵山,與其裨將郭榮死之。政和人始祀謹,稱張將軍。宋時,安福鄭樞密童時館於李母家,嘗禱神。及顯,上蹟於朝,進封侯爵。成化十年,處州賊入境,參議陳勃按邑,白晝夢神大聲曰:「賊不來,公無恐。」 賊退,勃復修其廟。

蓮花峰 下,有護國禪院。宋朱松尉縣,父退林公森來就養,卒官舍。時方臘亂道梗,松權厝院西廡外,後竟葬焉。元末有儒士張以仁、魏伯堅卜築峰下,而國子助教謝坤、知州孫蘊、儒學訓導余應皆往從遊,講論經史以二十年,號「山中五鳳。」 後俱以文行知名,而以仁、伯堅石隱不仕。御史高明立祠退林墓前,曰「啟賢」 ,以比孔氏之有正考父。

蝦蟆峰 ,宋時禱雨有應。

黃嶺 在縣南八里。嶺東之水入於海,嶺西之水入星溪。

逃奴嶺 《縣志》云:「嶺名不知何義,一名倒爐。」 舊傳詩云:「憶昔炎劉法網疏,季生當醢卻傭逋。至今猶號逃奴嶺,簇簇人家誰姓朱?」 蓋不知其義,而借用季布事。今按《建安志》:漢梅福煉丹響山,其徒陳先生常竊食之。福怒,持劍逐先生,先生逃入浮玉洞,乃捨之。今洞名逃奴,意陳先生經斯嶺矣。

石柱巖 ,方廣數丈,高數十丈,上下大小不殊,望若柱然。

紫雲巖 界閩浙間,高插雲表,諸山川一覽可盡。有庵在巖右,有龍湫,祈雨靈應。

白巖 ,祖山也。山勢如屏,而頂半衍。明正統間,土人避亂其上,全活甚多,於今禱雨焉。

棋枰巖 秀拔如方几,相傳魏、虞二仙局戲於此。

白鶴、白狗二巖 二巖與松溪縣湛盧山連屬,相傳魏、虞二仙攜鶴與犬來遊。巖南有萬松庵,北有會龍庵,皆在山頂,極為清絕。

南安巖 有石室,廣數丈,中有馬仙祠。馬仙見《建安》。

《奇巖 》地名「石巖窠。」

坑洞 西據石壁之間,其中寬廣,邑人於此避寇。

七星溪 源出銅盤山,經感化、東衢、長城三里,迤邐西流,南會浴龍溪,西會東平溪,合於大溪,入於建安東溪。溪有七石若北斗。

雙澗溪 ,源出西門嶺,自東而西,至赤巖寨口析而東流。

石龜溪 源出長嶺腰,南至鐵山口,入七星溪。胡屯溪 納黃嶺坑之水,出池棟,入七星溪。赤砂溪 源出石豹坑,自西流至於黃嶺東十五里,而會煖溪水,經石門入於大溪。

浴龍溪 源出九蓬山,北經考口入於七星溪。和溪 ,源出西表嶺,至放生潭析而東流入寧德縣界。

東平溪 :發源獎山,出常口,受松溪之水,至西津會七星溪。

東梅溪 :源出師姑圳,入於松溪。

放生池 在縣考口溪側。

山表溪 其源有六,分為二水,西流入甌寧縣界。

苦竹溪 在縣北。源出苦竹嶺,自北而南,有十里灘。

下園溪 :源出籌嶺,而至蛟龍潭,與李洋水合流,入雙澗溪。

松溪縣

湛盧山 在縣南,連亙東關、杉溪二里及政和縣界。山形峻峭,雲霧浮凝。《唐拾遺記》《九域志》並云此山為湛王鑄劍之所,爐冶遺跡及唐貞觀崖刻,至今尚存。又云:歐冶子鑄湛盧之劍,因以名山傍有劍池,一清徹底。宋元符己卯,歲旱應禱,邑令周公才祠焉。鑿跡之日,西南隅露出石洞,冽泉隨湧,桃花數片,演漾而呈,因名洞曰桃源。朱退林葬政和。文公祭掃祖墳,往來茲邑,時寓此山讀書,書「吟室」 二字,今民家往往模字為匾。舊有精舍膳田,久已湮廢。明嘉靖間,同知汪玩令黃金復立書院,置田五十餘畝,供祀妙峰山 。左接大姥,右聯花蕊,峰巒稠疊。宋紹興間,僧懷辯、德雲結庵其上。

誥屏山 山勢秀聳,有石如屏。下有石矼,舊立亭其上,又名「矼亭山。」 世傳有頭陀柯普者坐化於此,又名「柯亭山。」 山下有洞深邃,名「石洞」 也。中有流泉,大旱不涸,旁有修身巖。

七峰山 七峰連亙,龍騰鳳舞。有庵曰「雲際」 ,元無垢禪師居之。師俗氏凌,古田人,自傭松溪,時時放牛山下。一日遇異人曰「石化石壁,授以道術。」 遂就雲際出家。葷腥不茹,常入市乞米,暮必鬻肉還,人疑而瞷之。見師至中林,一虎出迎,飼肉騎歸。大德戊戌,結木塔於蓮花峰,趺坐而逝。鄉人收葬之,北山,光現林樾。

東山 ,舊名「吳家山」 ,山有銀卝十餘處。紹興末,有龍泉縣匠作過山下,見卝氣盤結,私入採煉。隆興間,立場瑞應,設官掌之。有林癸者,任崇安擺鋪巡簡,被命掌場,既卒,鄉人為立廟,旁有圓珠山,一名珠林山,癸建會春亭。其下又有三巖,曰瑞巖,曰寶勝,曰靈應。瑞巖下有石室,可容三四十人,厓上有黑紋,如畫叢篁之狀。西邊有泉迸出,下有石竇,元邑人吳華居之。華自幼不啖腥葷,至元間,棄家入巖修煉,數日,一二過食,凡四十餘年。巖旁蒔蔬,有盜之者,慮其跣而傷足,每織屨懸樹間待之。鬻蔬得錢,輒以施貧子。人病疫迎至,靡不應驗。夜趺坐蒲團,山鬼滿前,恬不怪也。寶勝巖有石室,前後有門,相傳吳道者居此,辟穀數年羽化。靈應巖,傳有柴、胡二仙羽化於此。上有石碁盤,東有靈顯山,西有虎頭石,前有飛泉三級。山巔有小竅,常枯。歲旱禱之,得泉即雨。又其西有峰曰石牛山,西北有吳十七郎者居之。十七郎,慶元人,或云五代仕周為諫議大夫,歸居於此。開闢田野,募人耕種,鄉人利之,沒為立祠,曰「吳《土主》。」

南屏山 峰巒迴疊,映翠凝嵐,亙如屏矣。巔有石狗、石龜、石佛、石僧等像。石牛、石馬諸峰,又名「石林山」 也。

萬山 ,周迴五十餘里,或謂「山所產萬種」 ,或謂「姓萬者居之。」

蹲獅山 以形名,由西北萬山而來,盤迴起伏,屹立縣北,縣主山也。舊傳有元索翁者修真於此,又名尊師山。

石壁山 縣南掛榜山也。石壁峭立,高數十丈,下有龍潭,潭上下皆石灘,淺甚,潭居中獨深,舊有龍出沒,又名「龍井。」

中峰山 有中峰寺,唐時伏虎禪師居之。師法名行儒,謹律行,邃理學。唐景福元年,創庵此山。山有虎,鄉人競逐,師乃驅之出迎,由是鄉人為寺焉。旁有伏虎壇,石跡猶存。

丹霞山 在豪田里。有峰卓立如筆,曰「筆峰。」 王認山 ,宋益王昱由浙入閩經此,賞其奇勝,邑人因以名山。有瀑龍井、石門、聚猿、八景。筋竹山 ,有石室,可容十數人。傳聞異人在山中修行,後乘雲而去,遺壇猶在。傍有石井石竇常乾。旱禱若有泉湧,取瓶盛之,泉竭即雨。鸞峰山 山勢峻拔,延袤二百餘里,南接龍泉,北連南浦。相傳,有仙人乘鸞翱遊其間,上有古壇,壇東有龍井,可禱雨。

白峰山 舊有「三仙」 憩此。

「《皆望》山 」 巋然峭拔,可俯望環邑諸山。

麒麟山 在永寧里。下有玉泉庵。

白馬山 上有仙巖庵,中有香臺,又名「仙壇。」 花蕊峰 在東關里,舒奇聳秀,狀如花蕊,故名。花巖 巖石有五色雜紋如花。有馬仙祠,前有三女井,應旱禱。後二大石如鼓如帽,狀甚奇異。百丈巖 舊傳馬仙於此上昇,峭壁間有馬蹄。

「剪尺遺痕。」 巔有三聖井,又有石碙,宛若陶成,不容一物。鄉人禱雨不至,投以木石,滾出即雨。獅子巖 巖前有石室,高丈餘,廣五尺許,室中有竅,僅容側入。

使君巖 《舊志》:「刺史王汝休嘗發兵收復此地,因名。」

甌冶洞 ,相傳甌冶子居此。

香婆巖 宋嘉定間,里人陳翁女,自少不字,鬻香為業。有剩香,輒焚之巖下。或依巖宿,數日不食,人以為痴,唯李五郎善遇之。一日鬻香還呼五郎,比追至,已化去矣。因食其所遺飯,亦化。龍津巖 在風屯牛皮灘。巖上有「龍津」 二字,元趙孟頫所書。

松源溪 一名「大溪」 ,源出浙之慶元縣松源鄉,經梓亭寨迤邐而下,出關口渡,合流抵政和縣西津,接七星溪,下建安東溪。

平樂溪 :發源瑞應場,西北流,又三十里出關口渡入大溪。

松峽溪 源出東關里鐵嶺,至於關口渡。新坑溪 ,源出慶元梓亭寨,經皈伏里至新坑橋。

直源溪 源出花巖,東流至縣南入大溪。渡頭溪 源出筋竹山,西流經永寧里入大溪。清泉溪 源出筋竹山,東北經永和里入大溪。杉溪 源出上元,南至杉溪橋。

白石溪 源出皆望山,西流經官橋入大溪。「雲溪 」 ,源出慶元獅子巖,南流六十里至政和入大溪。

龍居陂 ,溉田千餘畝。

迴沙 在政平橋東放生池上。相傳「迴沙成坂」 ,士人首薦。宋時沙迴者四,而李懌、吳巖夫、李扶、葉元皆鄉薦居首。

壽寧縣

鎮武山 ,縣主山也。山若人形,秀甲一境,故建縣據之。在縣南者曰「翠屏」 ,在縣東者曰「叢珠」 ,在縣西者曰「天馬。」

板仙山 上有巖如石乳,禱雨多應。

高山 在縣西南十里。孤峰聳翠,拔出於群山之表。

大蜀山 ,在縣北八十里。古號「黑風洞」 ,中有銀坑。

半月山 在縣城中西隅,狀如半月。

榧子尖山 :在縣城西三十里。俗謂白鶴仙遺跡。

基德八仙山 在縣南九十五里。山巔有巨石,方圓數丈,存有棋盤仙跡。

天池峰 山巔有池,清泚不竭。元主簿徐元德詩:「地靈特遣泉通石,天近常流水滿池。」

石門 在縣南溪村。橫塞溪端,鑿其中以通往來。

「鐵仙嶂 」 三峰秀峙,石林陰森,仙人所居。蟾溪 發源大蜀山下,經縣東流至福安縣至於海。

茗溪 :源出高山,北流入於蟾溪。

源底溪 源出青竹嶺,北流會漈頭入蟾溪。南溪 :源出紫翠巖,迤邐流至福安入於海。「平溪 」 :源出西表嶺。

尤溪 源出虎穽嶺下,東流。丹溪 ,源出芹洋嶺,下東流。

九嶺溪 :源出大黍,由芹洋東流,上四溪俱入南溪。

鐵梗溪 :源出東山下,會梅洲溪,經東溪頭、雙港,至福安入海。

上地溪 源出百里林山,下入楊州溪。

漁溪 源出立茂山下,南流遶花嶺,至福安縣入海。

犀溪 源出佛漈上,東流入官田場龍潭溪,至福安縣入海。

龍潭溪 與犀溪同源

禾溪:源 出牧童坂山下,至溪口經福寧州入海。

龍井七所 一在火燄坑,一在鄭家洋,一在麤壟,一在笏際,一在大爐坑,一在白巖後,一在廷家洋。

水利附[编辑]

本府。建安縣附郭。

陂頭水洐陂 溉田二百餘畝。

官陂水洐陂 溉田二百五十畝。

孤池水洐陂 溉田五十畝。

東山下陂 溉田三頃二十餘畝,俱在吉苑里。「葉墩」 陂 溉田二頃七十餘畝。

南源陂 溉田一頃五十餘畝,俱在建寧里。「庵後」 陂 溉田七十畝。

石嶺塔陂 溉田一頃八十餘畝,俱在順陽里。官陂 溉田三頃六十餘畝。

豬母橋陂 溉田六十畝。

交溪陂 ,溉田三頃五十餘畝。

鄭屯陂 ,溉田三頃七十餘畝。

上范陂 溉田五十五頃三十餘畝。以上俱在安泰里。

西陂 ,溉田五百餘畝。

尼山葫蘆口陂 溉田五頃三十餘畝。上俱房村上里。

陳陂 ,溉田一百餘畝。

大坌陂 ,溉田一頃五十餘畝。

游陂 溉田四十餘畝。上俱房村下里。

曾頓陂 ,溉田二百餘畝。

雙溪陂 ,溉田一十一頃五十餘畝。

迪口巨濟陂 溉田五頃二十餘畝。上俱泰溪內里。

益源陂 溉田八百餘畝。

崩溪陂 溉田八百餘畝。

楮樹山大陂 溉田一千餘畝。上俱將相里上、下二鄒坑陂 即今南富陂田。

東粵陂頭陂 溉田二百餘畝。

小康村頭陂 ,溉田二百餘畝。

中村塘 溉田八畝。上俱泰溪外里。

謝馬橋陂 即今「駟馬橋陂。」

大百丈溪陂 溉田四十餘畝。

伯通橋陂 溉田五十餘畝,上俱登仙里。大官陂 ,溉田一十一頃七十餘畝。

松蒐下陂 ,溉田七頃三十餘畝。

非後鄭墩陂 溉田五十餘畝。

陂頭大陂 溉田七頃五十餘畝。

大源陂 溉田四頃

塘谷陂 溉田四頃五十餘畝。

僉源陂 溉田三頃四十餘畝。

黃塘源陂 溉田一頃三十餘畝。

魚溪連屯陂 溉田二頃二十餘畝。上俱川石里。

甌寧縣

曹墩陂 溉田二百餘畝。

陳田陂 溉田一百餘畝。

黃墩陂 溉田一百二十畝。

玉陂 ,溉田一萬餘畝。

余墩陂 溉田一百七十餘畝。上俱慈惠里。錢墩古陂 溉田三頃有奇,在梅岐里。

黃竹壟陂 溉田一百餘畝。在麻溪里。

峽頭陂 ,溉田三千餘畝。

嶺下墩 溉田二頃

程墩官陂 溉田五頃七十畝,俱禾義里烏石陂 溉田二千餘畝。

南山陂 溉田二萬七十餘畝。

翁陂 ,溉田五百餘畝。

楮滸街尾前陂 ,溉田二百餘畝。以上俱在禾吉里。

塘子陂 溉田九頃七十餘畝。

橫山鋪前陂 ,溉田五頃二十餘畝。

埂頭陂 溉田一頃五十餘畝,上俱崇安里。黃墩陂 溉田二百二十餘畝。

東江石壁岩陂 溉田三百三十餘畝。上俱在紫溪里。

橫坑陂 溉田八十餘畝。

前嵐岩下陂 溉田二百一十三畝。

大曆石壁陂 ,溉田三十畝。

漈上角岩陂 ,溉田三十八畝。

上乾溪陂 上。俱在西鄉里。

小夫陂 溉田八百餘畝。

張墩港口陂 溉田四百餘畝。

交溪陂 溉田三百五十餘畝。上俱吉陽里《建陽縣》。

月陂 ,溉田三頃三十畝。

谷陂 ,溉田一頃三畝有奇。

黃陂 溉田二頃九十三畝。興賢下、永忠二里亦有黃陂。興下溉田二百七十畝有奇。永忠溉田五頃五十畝。

寨陂 ,溉田一頃九十三畝。

油陂 溉田一十一頃五十三畝有奇。以上俱在同由里。

漳陂 溉田一十頃有奇。

梁家陂 溉田五頃有奇。

彭墩陂 溉田三頃。上俱在崇仁里。

彭墩陂 溉田三頃。上俱在崇仁里。

官陂 溉田二頃四十畝,在崇文里。

龍尾陂 :溉田一頃三畝。

洪山陂 溉田四十三畝。

龍潭陂 溉田六十一畝。

橫溪陂 溉田一頃一十三畝。以上俱在洛田里。

千石陂 溉田六頃

清潭陂 溉田一十頃。俱在建忠里。

石崇陂 溉田七十二畝,在三衢里。

洋獅陂 溉田三頃三十三畝有奇。

渚陂 溉田七十六畝有奇。

朱陂 溉田五頃四十二畝有奇。以上俱在崇泰里。

白山陂 溉田六十六畝有奇。

溪子陂 溉田三十四畝。

永昌陂 溉田六十六畝有奇。

狀元陂 溉田六頃,俱在崇化里。

范橋陂 溉田一頃七十畝。

江陂 ,溉田一十六頃。

晨頭陂 溉田一頃。上俱永忠里。

石棋陂 溉田二頃六十五畝。

松頭陂 ,溉田一頃九十五畝。

裊陂 ,溉田四頃八十五畝。

村師陂 溉田二頃九十七畝有奇。以上俱在禾平里。

塘頭陂 溉田八畝二分五釐。

三穴陂 溉田一十九畝有奇,在嘉禾里。光後陂 溉田二頃二畝,在興賢上里。

古陂 溉田五頃九畝有奇。

陳陂 溉田六頃三十三畝有奇。上俱興賢中里。

蕭陂 溉田一頃八畝,在興賢下里。

崇安縣

陳灣陂 宋趙清獻公開,在縣治。

東岸豺鼠陂 ,溉田一千餘畝。

長興陂 ,溉田三千餘畝。

螺。陂 溉田二千餘畝;分陂 溉田一千餘畝。

漈源陂 溉田二千餘畝。

隆興陂 溉田二千餘畝。

建平官陂 ,溉田一千餘畝。

岑陂 ,溉田三千餘畝。

黃石陂 溉田三千餘畝。

師姑陂 ,溉田三千餘畝。

官陂 ,溉田一千餘畝。

烏龍陂 溉田五千餘畝。

黃龍陂 溉田數萬畝

郭窠官陂 溉田一千餘畝,在東鄉。

新陽陂 ,溉田四千餘畝。

高蘇陂 溉田三千餘畝。

將村藍源、烏龍陂 ,溉田一千餘畝。

興田龍山陂 溉田一千餘畝。

彭墩陂 溉田三千餘畝。

節和金沙陂 溉田三千餘畝。

友陂 ,溉田三千餘畝,在南鄉。

乾溪陂 ,溉田一千餘畝。

岩頭陂 溉田一百餘畝。

東村陂 溉田五百餘畝。

楊莊陂 溉田五百餘畝。

池上陂 溉田三百餘畝。

上洲陂 溉田一百餘畝。

門前洲陂 :溉田二百餘畝。

上莊陂 溉田三百餘畝。

五渡橋下陂 ,溉田八百餘畝。

茅蔗陂 溉田八十餘畝。

石塔陂 溉田八十餘畝。

公婆二圳 :溉田八百餘畝。

將溪烏龍陂 溉田二百餘畝。

鐵場陂 溉田百餘畝

馬枋橋陂 :溉田百餘畝。

塘窟陂 ,溉田百餘畝。

黃香陂 溉田七百餘畝。

黃龍陂 溉田三百餘畝。

塔前陂 溉田千餘畝

蘆陂 溉田萬餘畝

下詹南山陂 ,溉田五百餘畝。

詹陂 溉田四百餘畝。以上俱在西鄉。

古池東西陂 ,溉田二千餘畝。

陳屯佛母陂 溉田一千餘畝。

黃檀陂 ,溉田千餘畝。

長潭陂 溉田五十餘畝。

鋪前陂 溉田三百餘畝。

轉窟陂 ,溉田五千餘畝。

七里陂 溉田一百餘畝。

和尚陂 ,溉田二百餘畝。

桃林陂 溉田二百餘畝。

楓口陂 溉田三百餘畝。

大歷坑陂 溉田三百餘畝。

下洋陂 溉田一百餘畝。

岩前陂 溉田一千餘畝。

大坊陂 ,溉田一千餘畝。

谷尾陂 :溉田四百餘畝。

即谷陂 溉田三百餘畝,俱在北鄉。

浦城縣

花園港溝 在東隅

市心街溝 在南隅

鑄鑪巷溝 在西隅

龍坵源外羅岩陂 在畢嶺里。

劉家門口陂 在太平里。

政和縣

下藥陂 黃熊陂 倪家陂 俱在坊一啚。范屯陂 在下里二都一啚。廟前陂 在坊三啚。上邊陂 在下里二都二啚。黃源下陂 在下里三都一啚。橫林花橋下陂 ,在下里四都一啚。坑口陂 在下里四都二啚。半嶺陂 游田陂 東澗碓陂 俱在上里五都一啚。峰口陂 在上里五都二啚。官陂 姜家陂 俱在上里六都一啚。馬頭壇陂 在南里八都。「二啚」 :江山陂 渡頭陂 俱在東衢里二十都。「一啚」 :劉家陂 坊頭上陂 俱在東衢里十九都。「一啚」 山灣陂 、茶嶺陂 俱在東衢里二十一都。「一啚」 坊頭下陂 在東衢里二十都。「一啚」 瀛口陂 九墟坵陂 俱在東衢里二十一都。「二啚」 官湖陂 在東衢里二十二都。「一啚」 烏鳳山前陂 在東衢里。

溪、竹官陂 、厝前陂 俱在東宅里二十四都,一啚。倪屯陂 在高宅里二十五都,一啚。百犁。陂 葛頭陂 俱在長城里二十六都「二啚。」楓樹陂 洞林陂 烏石陂 俱在長城里二十七都「一啚。」古洋陂 黃湖陂 俱在長城里「二十八都一啚。」黃墩墳前陂 黃尖陂 俱在東平里二十九都「一啚。」軍營陂 在東平里三十都二啚。壽寧縣

城西陂 在西門外

城東陂 在東門外

坑底陂 溉田一百畝。在城北圳。

壇下陂 溉田一百餘畝。在邑厲壇下。

後墩陂 溉田五十畝,在城西圳。

里老橋陂 溉田二百餘畝,在福安里。

梅子灣陂 :在東門外小楊梅村。

漈頭陂 在坊四啚

建寧府城池考        府志[编辑]

本府。建安、甌寧二縣附郭。

建寧府城池 :「漢景耀三年,吳以王藩為建安太守,始築城於溪南覆船山下。宋元嘉初,太守華瑾之遷於黃華麓,即今府城。梁末,為蕭基所焚,太守謝竭立木柵於溪西為治所。陳刺史駱文廣復徙覆船山下。唐天寶中,張刺史建置樓閣。建中元年,刺史陸長源復築城,建第舍於黃華山麓,袤九里三百四十三步,高」 二丈,廣一丈二尺。為門九:南曰建溪,東南曰「資化」 ,西南曰建安,東曰寧遠,西曰水西。水西之東曰「西津」 ,後改「萬石。」 西津之南曰「臨江」 ,東南隅曰「通安」 ,北曰「朝天。」 天祐中,刺史孟威添築南羅城。宋改西門曰「平政。」 後晉天福五年,偽閩王延政又增築之,廣二十里。宋靖康、建炎間,郡人范汝為叛,城遂廢。紹興十四年,復圮於水,郡守張銖修築,又重建寧遠門。二十年,郡守黃軺重建朝天門。淳熙元年,郡守傅自得重建通安門。端平二年,郡守姚

瑤重建建溪、資化、建安、水西、萬石、臨江六門。元罷守禦城日圮。至正十二年,紅巾入寇,郡守趙節因舊址修築,周九里三十步。改寧遠門為高門,萬石門為西門,通安門為捲秋門,建溪門為南門,資化門為長橋門,建安門為市門,又改為管門。其「臨江」 、「平政」 、「朝天」 三門,名各仍其舊。明洪武二年,指揮沐英又拓其西南為通濟、威武、臨江三門。威武即今西門,改高門仍為寧遠門,捲秋門為政和門,長橋門為通仙門,南門為廣德門。其平政、朝天、臨江三門,名各仍舊。十九年,指揮時禹復請增廣之,西自威武門抵朝天門。黃華山於城中增闢二門:曰拱北,曰「朝陽。」 城周二千七十九丈三尺有奇,高一丈九尺,城樓二十有四,窩鋪七十有六,女牆三千一百三十有八。壕東北自黃華山山下至政和門止,西北自威武門至拱北門止,長五百三十一丈一尺,深一丈五尺,闊五丈五尺。正北依山,西南濱大溪。永樂間,以拱北、朝陽二門地僻,人鮮由之,奏請閉焉。弘治間,僉事彭誠於各城樓之前建亭有八:曰永清,曰太清,曰《肅清》,曰《涵清》,曰《得清》,曰《憲清》,曰《廓清》,曰《善清》。嘉靖間,僉事張儉又建樓於廣德門城之隅,匾曰「匯江」 ,即舊八角樓故址。通濟門河岸近溪,路窄,不便登臨。萬曆三十二年,甌寧知縣駱駸曾捐俸採石,砌結堤岸於黃華亭下。三十七年,水災,威武門樓漂流臨江,通濟、通仙、廣德五門皆崩。知府張璇、知縣易應昌重建。明末門甕改窄,城內屢災。

皇清門、仍其舊。城垣高二丈八尺。城垛三千八百垛

女牆,高八尺,城樓八座。康熙五年二月,建安知縣余光魯、甌寧知縣章可程重建。二十五年夏大水,六門城牆俱崩,甌寧知縣鄧其文倡率重修。三十一年十二月戊戌,通濟門城兵弗戒於火,城樓災,甌寧知縣鄧其文捐俸重修。

外縣

建陽縣城池 ,古有大潭城,依山臨溪,設四門:東景陽,西景肅,南景舒,北駐節。承平久,城復於隍,惟有故址。明弘治元年,知縣張津奉部符重築,始用磚石,高計二丈五寸,周一千一百二十八丈,四門仍舊。又增置永安、永寧二門,以便民居汲路。嘉靖辛亥大水,永寧門陷,知縣馮繼科重修。萬曆間,知縣魏時應奉檄勘城,增各城垛三尺。己酉,大水,永安、景陽二門東北窠鋪悉圮。知縣葉大受、董暹相繼修築。

崇安縣城池 ,原無城,第據四境阨塞以守。明隆慶二年,知縣余乾貞為崇計久遠,乃以城請,條陳十二事。當道報允,為築今城。周圍九千丈有奇,高二丈四尺,厚半之。為門四:東曰「朝宗」 ,西曰「慶豐」 ,南曰「景陽」 ,北曰「拱極」 、小水二門。

皇清順治五年,駐防曹天壽,設四門月城。康熙二年

大水壞城三處,共計三十餘丈,駐防張光然、署縣事,通判嚴雲官重修。

浦城縣城池 ,漢東越王餘善築城臨浦,號「浦城」 ,後廢。元至正二十三年,守將岳承祖因舊址復築。東距越王臺,北包皇華山,南瀕大溪,西塹深壕,廣袤七里,為門四。二十六年,明師克浦城,鎮守張指揮改築而縮其半。明洪武二年,罷守禦兵,城日以廢。十二年,知縣張宗陽平其址,以廣民居。正統十四年,流賊犯境,縣丞何俊築土城為保障。成化六年,巡撫都御史滕昭以「浦城為八閩要衢,且左臨處州、永豐,時有草竊,攘奪抗利,宜建城壘備非常。」 疏請。得旨,檄按察司副使劉成董其役,逾年告成。周一千八百丈,高一丈九尺,闊倍之。為門五:東曰金鳳,西曰迎遠、曰德星,南曰南浦,北曰拱北,各建樓櫓。又附小門五,以通水利,窩鋪二十。萬曆己酉,知縣黎民、範、方道通。天啟間高欽順,崇禎間楊鶚、丁辛相繼修築。

皇清五門仍舊五小門。有華豐門、水埠門、小北門、今

政和縣城池 ,舊無城,且無險阻可守,縣民屢困於處之流賊。明弘治元年,賊突至,劫掠庫藏而去。知縣柴曦因築土牆一百餘丈,暫為防禦。後奉部符築磚城,北遶崇山,南臨大溪,高一丈六尺,周二千二百二十三丈,構樓二百二十間,女牆二千六百三十一,窩鋪二十四。城門三:東曰崇德,西曰尚義,南通星溪橋,歲久漸圮。嘉靖四十一年,被倭燬陷。萬曆四年,知縣張應圖改築半山,即今城也。周圍八百四十三丈,垛口一千五百有四,高二丈。

皇清順治十八年,緣溪城垛復圮。康熙三年,知縣馬

之彥築完

松溪縣城池 ,舊無城,與處州、慶元毗連,無險可守,每為礦賊流劫,民甚病之。明洪武年,奉部築造,霖潦衝嚙,汔無成功。嘉靖丁亥,知縣閩魯奉「院道檄,用磚石重築。周圍九百五十五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東南西北凡四門。」 嘉靖十四年,知縣黃金復作二水門。崇禎十六年,知縣錢嘉徵重新。

皇清順治初,更於西南闢二門通樵汲。十六年,知縣

伍達行修,康熙二年知縣董良檟重新之。二十五年大水,城垣半塌,知縣沈煥倡眾修築,屹然完固。

壽寧縣城池 ,明景泰間,割政和、福安二縣地新設,與處之慶元、永寧,溫之泰順接壤。地多坑場,群盜聚散不時。弘治三年,奉部符築造城垣。時按察副使蕭謙相厥形勢,「西北圍山,東南跨溪,周七百七十丈,高一丈六尺,厚一丈。石址築土而磚包之,為門三,為水門二。嘉靖四十一年被倭寇攻陷,雉堞盡壞。隆慶五年」,復阨於水。萬曆二十年,院、道委政和知縣沈𡌦本縣戴鏜會同勘議,新築今北門塞,別開小東門。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