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5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五十七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五十七卷目錄

 建寧府部彙考五

  建寧府關梁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五十七卷

建寧府部彙考五[编辑]

建寧府關梁考一       府志[编辑]

本府。建安、甌寧二縣附郭。

上關 在城西移忠坊郭道鋪邊。

下關 在劉坑鋪邊

黃村寨 在房村下里

黨口寨 在東萇里

水西寨 在敬客坊,今顯親寺是其舊址。水吉都巡檢寨 在禾吉里,宋設。元廢址尚存。平政橋 在府治南八閩上郡坊北。舊係木橋,崩圮。明天順間,知府劉鉞甃石為之。嘉靖十八年,知府王正思於東西翼高其基址,仍甃以石。泳澤橋 在府城東廣實倉下。俗名「倉橋」 ,又名廣實橋。明洪武九年建木橋。弘治四年七月火,知府劉璵、同知周時中易以石。

鎮安橋 一名「洲橋」 ,在府城中譙樓之南,即舊鎮雅橋。宋乾道間,太守趙彥端建,圮於水。永樂十年重建,石址、木梁、石道。

城東橋 在府城寧遠門外,宋建,石址,木梁。通仙橋 在府城通仙門外,久圮。

東安橋 在光祿坊,即舊磨坊橋也。明永樂間都指揮僉事侯鏞建。嘉靖間知府夏玉麟重建。崩溪橋 在南山口。明洪武二十一年僧守森建。成化四年郡人指揮楊泰因舊址而大之。石址木梁,構亭九楹。

澤民浮橋 在白鶴山探春亭前。宋建,久廢。「大寶橋 」 ,明洪武六年,僧至善建。

陸源橋 在冷水寺前。明永樂十年,僧本性建。「上村橋 」 ,在漈上,有亭五楹。

雲漈橋 在漈上。明弘治間,里人張錡捲石為之。嘉靖間,鄉人募眾建亭七楹以覆焉。

將相橋 在酒坊前。明永樂十六年,張建初重建。

錢倉橋 明洪武三年張仁翁建。嘉靖五年重建。十一年圮於水,十三年復建,屢為水摧。

皇清康熙七年,知縣余光魯率庠士方瑤瓊、張士試。

「等斂眾建。」 以上俱在《將相》里。

劉八橋 宋郡人劉弼建,故名。

陳公橋 宋陳質建,故名。

普通橋 在普通溪。宋時建。

駟馬橋 宋時建

南雅橋 在郡治南。康熙二十二年,知縣張大典鳩眾重建。

來江橋 在赤岸鋪,宋時建。以上俱在登仙里。南鄉橋 ,宋時建。郡人侍郎袁樞未第時,常題詩於上云:「玉龍倒影掛寒潭,人在雲霄天地間。借問是誰題柱去,茂陵詞客到長安。」 袁後兩以詞賦奪魁。元至正十六年,里人重建。石址木梁,有亭七楹。

大佛橋 宋時建。明永樂十三年,僧義山重建。東林橋 元至正間,里人翁傳林建。

專臾橋 元至正間,里人林觀孫建。

籌嶺橋 在上村。明洪武十七年,僧果圓建。龍源橋 ,宋淳熙九年,禮部侍郎翁合建。新橋 在下洋。明永樂間,僧正圓建。

雙溪橋 在里之玉山。明洪武三年僧福海建。敷錫橋 明洪武二年里人黃任坡建。

晝錦橋 明洪武八年,里人陳順建。以上俱在南才里。

青州橋 宋建,明廢為渡。

吉口橋 在吉口。明弘治五年,郡人監察御史江沂募建。

響山橋 在響山。宋時建。以上俱在吉苑里。「《附鳳》橋 」 在蘇口坪。以前拱鳳山,故名。明弘治五年,里人吳子成募眾建。

裴家橋 一名「登雲橋」 ,在裴家坪。

集木橋 在東峰屯,明洪武三年建。

坤中橋 明洪武四年,里人葉章建。

迎仙橋 元至正間,里人蕭文酉建。

仙源橋 在榧村。明洪武二年,里人胡順卿建。以上俱在建寧里。

步月橋 在枯溪,元至正間建。

東達橋 在東遊街,舊名「安泰橋。」 明洪武五年重建。

龍潛橋 下有潭,深不可測。上俱泰安里。普濟橋 在古宅。元至正元年僧橘隱建。碓頭橋 在碓頭。元至正間政和尹張仲達建。星拱橋 明永樂七年知縣邵直重建。

龍潭橋 明成化十四年,僧善監重建。上俱東萇里。

楓連橋 元至正四年,鄉民鄭淑建。

中橋 元至正二十五年,黃傑建。

躍龍橋 在隴北溪。元至正間,林成建。

龍蓬橋 在龍蓬口,即古川石渡。明洪武三十年,僧春谷建。石址,木梁亭五楹。以上俱在川石里。

化龍橋 成化間,郡人,按察副使江沂募眾重建,址梁俱以石,上覆以屋。

當溪橋 元至正七年建。

登瀛橋 「明洪武十一年重建。」

傅築橋 在小溪尾。明洪武間,里人魏昌重建。迴龍橋 在驛程。元至正二十二年建。

上莊橋 在甘卜洋。明永樂間魏子俊建。鄭墩橋 在鄭墩。明永樂間里人陳孟五建。漈下橋 在漈下。元時建。以上俱在順陽里。躍雲橋 在水吉。宋慶元中張元弼建。

龍津橋 明成化四年重建。

巨濟橋 明成化二年重建。

步雲橋 明洪武六年,里人阮慶建。

龍興橋 明洪武十六年,里人鄭森建。

通濟橋 明永樂十四年,里人鄭傑建。

葉坑橋 元至正十九年,進士蔡大壯建。以上俱在秦溪內里。

集瑞橋 「明成化三年重建木梁,構亭十楹。」 「場口橋 在場口。明洪武四年建,木梁亭三楹。」 「館堂橋 明洪武四年里人廖祖建,木梁亭五楹。」

龍門橋 在前街。明洪武十八年建。

院前橋 在龍津水口,明洪武二年建。

傅巖橋 在丁坑水口。明洪武二十九年建。水口橋 在劉墩,明洪武二年建。

北坑橋 在北坑。明洪武二年建。

廣福橋 在丁坑。明洪武四年建。

寶蓮橋 在曹巖。元至正四年建。以上俱在房村上里。

魯橋 在魯源,元至正元年建,石址木梁。中橋 ,元至正二年建。

水尾橋 元至正七年,里人林國興建。

登雲橋 在洞溪。明洪武十一年里人張元建。呂口橋 在呂口。明永樂元年知縣邵直建。黃村橋 明洪武十年黃復禮建,後塌。萬曆二十八年知府朱汝器建。三十七年水圮。建安知縣仙克謹、主簿徐之原協力重建。以上俱在房村下里。

恩波橋 在府城中平里坊。宋紹興中建,木梁。明永樂中重建,上覆以屋。成化間燬。弘治五年,同知周時中、知縣許怛復建,易以石。

德勝橋 在城中德勝坊。

陞華橋 俗名「新橋」 ,在府城陞華坊。明洪武間建。永樂十六年重建。木梁板道而覆以屋,圮於水。成化六年都指揮吳杲復建。

順母橋 在純孝坊上西濠。宋孝子張禧立。通都橋 在平政門外,亦名平政橋。舊為浮橋。宋乾道初,郡守陳俊卿始累石為址,架木為梁,而覆以屋。歷宋至元,興廢不一。明洪武元年,指揮沐英重建,凡為址十有一。永樂十四年,壞於水,都指揮侯鏞、郡守劉敬復建浮橋。嘉靖元年,仍故址重建。知府張文麟等甃石十一座,架石鋪磚,覆以屋。左甃石級,通通濟門,右甃石級,通臨江門。改《平政》為今名。嘉靖三十九年燬於兵,四十年,知府朱奎重建。萬曆三十七年五月大水,橋梁併址俱塌無存,時設浮橋以濟。巡按御史陸夢祖檄行重建。天啟末年,橋之近城者火一半,建安知縣仲嘉接補之,甌寧知縣胡其偉亦加修葺。

皇清順治五年燬。六年,建安知縣劉幬、「甌寧知縣江」

中楫重建。因橋板未砌,夜行遺火,橋燬。十四年,郡人募建。十八年五月,洪水決去橋梁併石圮壞,權設浮橋以濟。康熙五年,知府孫裔昌率屬重建。十年,洪水復漲,橋址俱塌。二十一年,建安知縣張大典、甌寧知縣張世偉為造浮橋以濟,一時便之。

七星橋 在府城廣德門外。舊有浮橋通溪南。元至正二十五年,僧知源募眾為石橋,橋交二溪,水漲橋斷。明萬曆壬寅,知府宋汝器委經歷王應鸞採石梁,仍用石砌中道。三十七年,水崩,知縣易應昌重修,又水圮。康熙二十二年,建安知縣張大典修。見《藝文志》。

道源橋 在芝紫坊屏山祠前。橋址原卑,溪水稍長,即漫過橋上,見摧塌,頻費修葺。舊有小橋跨澗。明天順間,知府劉鉞重修,上覆以亭,揭以今扁。

威武橋 在府城威武門外。明成化十七年,知縣陳英重建。萬曆三十七年水圮,知縣易應昌重修。

桂香橋 一名「七星橋」 ,在威武門外西鎮頭橋當西溪之衝,《小松溪水》又復佐之,屢見摧。

皇清康熙三十七年,甌寧知縣鄧其文捐俸修治。又

建庵於橋西岸,種檺林於沙洲,以憩行旅。《萬安石橋 》在萬安洲西。

黃石橋 「明洪武二年重建。」

花橋 在溪口

崇峽橋 明嘉靖間,陳宗貴建。

黃口橋 一名「柵子橋。」 石址崩壞。康熙二十八年,協鎮謝思禮、甌寧知縣鄧其文捐俸重建。東瑞橋 在中溪尾,明洪武六年重建。

箬溪橋 在箬溪,明永樂三年建。

際溪橋 在峽口。元至正中建。上俱在崇安里。古竹橋 在葉墩。明洪武三十六年建。

高橋 「宋時建,明洪武二十四年重建。」

新坊橋 宋時建,明永樂十五年重建。

道通橋 在程口。明弘治二年重建。

長汀橋 在長汀鋪前。明永樂二年重建。上俱在慈惠里。

新村橋 宋時建,元燬於兵。明洪武五年,里人張子善重建。

葉坊橋 在豐樂里。年久崩壞。

皇清康熙三十年,協鎮謝思禮、甌寧知縣鄧其文重。

建改名青天橋

豐樂橋 即「陳公橋。」 明洪武間建,後燬。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甌寧知縣張世偉重建。

衢口橋 在衢口。明洪武二十五年,僧靜空建。弘治三年,邑人縣丞范亮募眾重建。今為「曾公橋。」

後沙橋 在後沙。明洪武二十六年重建。馮陂橋 明正統十一年郡人楊讓重建。福慶橋 明永樂十年里人張鐵建。

梘頭橋 明正統十二年,郡人尚寶卿楊恭建。新橋 在新橋村。明永樂十五年里人吳足重建。上俱在豐樂里。

乘駟橋 在西鄉里,《夏劇》。

九石橋 在吉陽里九石。明嘉靖間鄉人募建。玉溪橋 舊名「魁元橋。」 元大德五年建,後圮。

皇清康熙二十一年,知縣張世偉倡童氏子孫建。

泉峽橋 明正統四年義民童文敬重建。雲津橋 「明成化元年郡人楊讓重建。」

報恩橋 宋紹興中,里人童德潤建。

雲騎橋 宋紹興間,里人童樞建。

旌文橋 宋慶元間,里人童顯建。嘗夢其里樹旌文坊。既而季父從龍以是年領鄉薦,而橋適成,故因以「旌文」 名橋。

竹溪橋 在竹溪源。明洪武三十一年建。龍溪橋 ,明洪武八年重建。

范地橋 在范地。明洪武間重建。

安龍橋 在將溪口。明天順間,里人陳泰等建「大曆橋 。」 宋咸淳五年建。

太平橋 「在周曆」 ,元大德元年建。

金源橋 在金源。明洪武十七年,里人余顯建。龍潭頭橋 ,明嘉靖十年建。

前嵐橋 亭十一楹上俱西鄉里。

白溪橋 在章墩,明洪武三年建。

知州橋 在董元坑。明洪武間重建。

雲衢橋 明成化十七年,知縣陳英建。

聯芳橋 宋元祐間,里人游安世兄弟皆為迪功郎,故名。上「俱紫溪里。」

葉墩橋 在葉墩,宋嘉定中建。

井窠橋 「明洪武十六年重建。」

寨頭橋 在寨頭。元時僧覺性建。

順濟橋 在上洋口。明永樂十五年重建。上俱高陽里。

錢墩橋 在錢墩。元至正間,里人錢伯玉建。張墩橋 元至正間,里人張十一建。

東坑橋 明洪武十四年,里人李恭正等建。

苦竹橋 元至正間,里人徐秋水建。

連墩橋 元至正十四年,僧至順建。

池墩橋 在池墩。明洪武五年,里人謝永均建。以上俱在梅岐里。

大夫橋 一名「清風橋。」 在大樂。郡人按察司僉事黃琮建。

中村橋 在中村。明天順間,里人張允恭等建。霞溪橋 。明弘治四年,里人張智重建。

《望考》橋 五代周黃閩生建,以橋近父塋,因名。「龍蟠橋 。」 明弘治元年里人葛勝募眾建。「興賢橋 」 明永樂六年里人張彥和建。

貫道橋 在街尾。明永樂十四年,里人張和建。忠義橋 明正統間,里人馮和等募眾建。以上俱在吉陽里。

朱純橋 在新田,明洪武間建。

北坑橋 在北坑。明洪武二十六年建。

平洲橋 在平洲。元至正間,里人張子壽建。大梨橋 ,元至正間建。

仁山橋 「明洪武二年建。」

安口橋 在安口。明洪武十一年,里人連子俊建。以上俱在禾吉里。

陳溪橋 元至正十二年建。

路口橋 明永樂三年,里人吳三建。

登雲橋 在麻溪口,元時建。

勝隆橋 在勝隆。元至正十四年重建。

通濟橋 明洪武三年建。以上俱在麻溪里。城南橋 在廣德門外,俗呼「水南橋。」 初設浮橋通溪南。元至正間,僧知深募眾為石橋,橋交二水之衝,歷久崩塌。明萬曆三十年,知府朱汝器修。三十七年,水崩,甌寧知縣易應昌重修。崇禎間,郡人張調鼎重新鋪砌,歲久洪水衝決。康熙二十二年,建安知縣張大典修,橋傾塌,人多墜溺。三十三年,知縣鄧其文捐建浮橋,緪以鐵鎖,不日將落成之

南橋 「宋時建,明洪武三十五年重修。」

豐樂橋 即「陳公橋。」 明洪武二十一年,知縣王參建。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知縣易應昌建。「青天橋 」 ,舊名「葉坊橋」 ,久圮。康熙三十年,協鎮謝思禮、知縣鄧其文同建,改今名。

登雲橋 在貫道坊。明成化二十年建,康熙十四年重建。

曾公橋 去吉陽三里許,為吉陽、豐樂分界。明嘉靖間,里人陳龍建,今重修。

迴龍橋 明嘉靖間建

聚星橋 在忠義坊。明崇禎間建。

步月橋 在玉溪坊。明正德十四年建。

小夫橋 :在小夫去街十里。

萬壽橋 在大源北,去街三里。

黃壋橋 ,在黃壋南,去街三里。「鳳書橋 」 ,在吉陽大樂溪往來大路。

中村橋 在大樂溪

月川橋 下為「洗馬澗」 ,南澗有峽,深十餘丈許,有泉湧出,月映如練。

曆口橋 在曆口,去街三里。

鄧公橋 在鄧興街。元至正間,里人徐秋水建。舊名「苦竹。」

皇清康熙二十九年,重建,改今名。

溪口橋 昔圮,今重建。

興隆橋 在謝墩水尾

義橋 在井窠。明初建,里人士設放生池,延溪數十丈,禁止網罟。橋改今名,溪曰「仁溪。」

乘龍橋 在晉曆水尾

躡雲橋 在葉墩

「古稀」 橋 在葉墩水尾。里人李樵建,時年七十,因名。

村尾橋 在紫竹曆

勒馬橋 :在大武嶺尾。

張公橋 在下壋水尾。明正統四年,張氏重建。舞鳳橋 在下壋水尾。興龍橋 在下壋水尾。康熙二十七年,里人江煃、江人傑、江德昭同建。

馬鋪橋 南北交溪。昔有鋪,今廢。

江嶺橋 明嘉靖間建

龍潭橋 明嘉靖十年,里人童顯建。

奈何橋 在前山林坊後。康熙三十年建。北津渡 即萬石橋故址。

巖頭渡 在水吉

建陽縣

朝天橋 在縣治正南門外,舊名「濯錦南橋」 ,宋紹興間建。明永樂十七年圮於水。十八年,縣丞趙璧重建。天順間,同知李鉞復建。禮部郎中王

羽作記。隆慶辛未又燬,知府邵廉行縣重建。萬曆丁亥又燬,近城一半。鄉官傅國珍募化重建。拱辰橋 又名「同由」 ,在縣北門外,舊名濯錦北橋。宋紹興間,主簿宋翔重修。淳祐間重修,更名「淳祐。」 明洪武九年,主簿傅英重修,更今名。永樂間水。成化四年,按察司錢璡檄建。嘉靖辛未,流賊屯同由里,燬橋以守。萬曆丙子,知府許天贈檄縣重建,己酉,圮於水,鄉官傅國珍倡建。

皇清順治十八年,水。康熙三年重建。

浮橋 在縣治東津。明洪武間,崇安曹茂捨田二頃八十二畝,充修葺之費。十四年圮於水。正統十二年,主簿蕭旺復建。成化間又圮。知縣張津取田之入重建。嘉靖間,知縣馮繼科重修。中作高橋一座,以通舟楫。萬曆間,知縣魏時應重建。舉人詹玉鉉、張汝桂捐貲助成之。

華橋 在同由上方。明天順間,里人黃理重建。進賢橋 舊名「捲蓬橋」 ,在橫山前。明景泰六年,知縣龍韜建,以路通儒學,更今名。後圮於水。弘治二年,知縣張津重建,又圮。萬曆壬辰年,知縣趙子貞重建。

景賢橋 在三桂大井壟口,路通考亭。明萬曆癸未,鄉官朱奎重建。

滄洲橋 在考亭。明嘉靖己丑,知縣薛宗鎧建。萬曆丙戌,朱世澤倡族重建。

瀛洲橋 在考亭油洲。「宋慶曆間,邑人虞坤建。明永樂丙申,圮於水。成化間,知縣海澄議建,知縣汪津踵而成之。嘉靖乙丑,募眾重建,旋圮。崇禎癸酉,邑民丁煇重建。」

惠民橋 在白槎鋪。以上俱在三桂里。

水亭橋 在崇洛街。洪武十七年里人張仲建。洪山橋 ,在崇洛街。元大德年間建。

駐錫橋 在蓮源。宋寶慶間建,白玉蟾書扁。以上俱在洛田里。

黃田橋 在三衢里黃田。

太平橋 在崇泰里後山。

般若橋 即坑橋。至順間道士張雲崖建。「雲潭浮橋 」 在莒口,明正德八年里人吳善倡建。

莒口橋 宋咸淳戊辰建,明成化己亥,知縣張澄重建。

望龍橋 在長埂村尾

化龍橋 在長埂墟。明洪武五年,邑人李賢建。富義橋 在蕉嵐。明洪武二十七年建。

清泰橋 在改溪

聚雲橋 在柏林埂。元至正六年建。以上俱在崇泰里。

青雲橋 在策口

昇龍橋 在水東。元時邑人江子欽建。

朱陽橋 在魏墩。元至正九年,里人李敬建。朱文公葬長子於此,故名。

龍津橋 在舊墟。明永樂六年,里人陳和建。以上俱在崇政里。

雲衢橋 在書坊,宋時建,蔡沈書扁。謝枋得詩:「長虹跨陸登雲衢,會同四海同車書。」

步雲橋 在書坊溪尾

興文橋 舊名「虎溪」 ,在書坊南。明成化十五年,知縣海澄重建,改今名。

同文橋 舊名「寶定」 ,在書坊黃墩。明成化間,知縣海澄重建,改今名。

登雲橋 在書坊石溪

狀元橋 在書坊西。明景泰三年重建,因「葉齊狀元」 ,故名。

躋雲橋 在錢塘。明成化七年,知縣劉淵重建。文華橋 在拿坑。

北山橋 在環溪。以上俱在崇化里。

龍津橋 在官墩

龍濟橋 在虞渚鋪

會文橋 在麻沙街。宋咸淳丁卯年建,圮明成化二十二年重建。萬曆三十七年圮於水。三十八年里人募眾重建。

武陵橋 舊名「晝錦橋。」 明洪武十四年,里人陳仲清重修。永樂十四年,水圮。成化十四年,里人張仲福「募眾改為浮橋,又廢。」 以上俱在永忠里。葛峰橋 在黃壩里。

武溪橋 宋咸淳元年建。

際下橋 在重曆禾平里。

紫陽橋 舊名「僊源橋」 ,在嘉禾里。宋慶元間建,以路通朱文公墓,故改今名。

五福橋 在三桂里水南十七廟下,東接水東八角樓。明萬曆辛丑,知縣魏時應,同邑人傅國珍、袁本倡建。石址木梁高三丈許,釃水一十三。

考證

道,覆屋七十五間。三十七年為洪水所蕩,墩屋盡圮。

范橋 在江墩,有上下二座。

交溪橋 在交溪。以上俱在北洛里。

順濟橋 在上周屯,舊名「板橋。」 宣德二年,邑人王仕俊建。

玉溪橋 在將溪。明正統二年建。以上俱在均亭里。

德星橋 在大閘街

回龍橋 在荷墩。以上俱在興中里。

虎溪橋 在大田。明景泰間,里人丁仕顯建。長灘橋 在長灘鋪前。以上俱在興下里。拱聖橋 宋咸淳戊辰建。明成化己亥,知縣海澄重建。

龍湖橋 在將口。宋時建,圮。明萬曆戊戌,知縣魏時應重建。以上俱在崇文里。

福僊橋 在嶺頭。明永樂六年,僧正果建。仁德橋 在南林。以上俱在崇仁德里。

同由渡 在同由里

阜石渡 《縣志》作「烏石。」

溪口渡 在三桂里

馬鋪渡 在崇泰里

麻溪渡 在永忠里

潭頭渡 在均亭里

神前渡 《縣志》「神」 作「宏。」

亭村渡 在興下里

酎口渡 在崇文里

崇安縣

岑陽關 在治東北隅,東接浦城,而銅鈸山障之。稍北由牛尾兜出信州封山,廣谷深林,地或有警,斯其盜窟。關外內交險,林木滅影,石磴嶮巇。若由榆溪南入,一失顧步,便墮懸崖。但關口勁風毒霧,嵐煙冥晦,難以宿兵,乃退屯岑陽村口。關北三十里至交州巡司,諸關總道也。其地名「八方廠。」 越坵底過茅店,由棧道而達岑陽。岑陽稍西,由汪墩後山黃龍巖,九曲溪愬流而北,亦通榆溪。此其間道可設防也。

桐木關 在治西一百二十里。東通建陽之嘉禾,西通鉛山之黃柏坂,南通邵武之光澤境,北通本邑之周村里,四達無險。其西目「桐樹原」 ,至三港可通大竹嵐、小竹嵐,入縣間道也。

谷口關 ,山河小徑,因內有「紙廠」 ,止為石塘往來之路耳。明崇禎十三年堵塞。

分水關 唐時為閩王寨。舊傳閩王嘗自建城騎白牛一日至此,人皆異之,是入閩第一關也。境接楚、越,故曰「大關」 ,巡司在焉。關以外二舍為車盤驛,關以內二舍為大安驛,雖非峻阨,長嶺逶迤,亦一險也。北瞰烏石,地狹人稀。左潛斜逕,自白鶴僊麓可遶關左而出,所當備矣。大安、楊莊、舉富地展可駐,水草,便於應援。昔人分屯兵營焉。

觀音閣 ,左連分水,右達溫林,遠瞰倒鐘嶺,凡三十里,為山前地,可屯眾。由上路坂、黃柏坂則西與分水路會。關以內曰「地源」 ,三十里至赤水湖。由松嶺後發龍坑蹊,出大壋,始與溫林路會。地視諸關為獨僻,此在守關口,扼間道矣。溫林關 與寮竹、觀音稱三關,皆外控上饒,分道通關,而衢、信二州於此設置巡司焉。其地野曠,民聚坡嶺易登。關以外約二舍為山前。左連上路坂而達分水,右通榆溪而至船坑。關以內約二舍為溫林。

寮竹關 ,當北境九十里至縣。出關十五里為榆溪,信州屬地也。入關十五里為童家坑。自童家而車盆坑,而毛連坑,而坑口,而上乾原,而下乾原,數村相望,民可以什伍。自坑口東踰茅嶺,出周《𤲞詹》地,西五里為上長墩,十里為下長墩,民可以資應援。

焦嶺關 西寮竹、東岑陽,三關以北,統會於榆溪,而焦嶺險矣。關南五里西至水碓壟,由橫逕至後官坑,皆深林窄徑,出險而至吳家畬,始通寮竹。出東二十里為歷、上水村、下村,又五里為大渾、小渾潭,村煙雖廣,去閩為遙。

德星橋 在縣北門外。後改名「濟川」 ,又改「慈濟。」 宋端平間,縣令章瑞子建。景定間,縣令劉漢傅重建,改名「廣福。」 元泰定二年,知縣彭好古撤而新之。明成化十八年,邑民暨煜、范勳募眾重建。今燬。

聚奎橋 在縣南門外,舊在宣化坊左。宋時橋東有中丞翁彥國、樞密劉珙所居在焉,故名「畫錦」 ,又名「旌忠。」 後圮於水,縣令趙彥繩重建,未成而壞。嘉定間,縣令趙必愿移其址於今所,改名。

繼賢元至大二年圮。至正三年,知縣吳世修重建。明永樂間又廢。成化十七年,知縣余衍、耆民范勳等重建,更名「青雲。」 嘉靖辛酉燬於兵。隆慶己巳,知縣余乾貞重建。萬曆辛亥燬,知縣虞大復修建,改築壩堤。

皇清順治九年,燬,康熙二十一年,知縣金章捐俸重。

建,改今名。里人黃鍾秀《詩》云:「斷崖春水滯農桑,幾度行人歎夕陽。賴有濟川舟楫手,沿溪古木盡甘棠。」

望星橋 在縣東。元時邑人彭慈建。

潺溪橋 在清亭嶺路口,里人程伯衡建。忠孝橋 ,在清泉嶺下。宋時建。

印龍橋 邑人吳齊、吳珊建。

亭嶺橋 彭祿重建

伯石橋 在下梅里

冠蓋橋 「邑人楊玉建。」

古樓橋 在劍巖前。里人程伯衡建。

虎鼻橋 在上藍村

雙峽橋 在下峽圮,邑人彭祿重建。

登瀛橋 舊赤石渡,明萬曆甲辰,知縣蔣一驄建今橋。

道南橋 在建平里

觀泉橋 傍有「觀泉亭。」 知縣曹端重建。

黃石橋 「僧達源建。」

卜空橋 在從籍里

清溝橋 在柳源,知縣曹端建。

拱辰橋 僧玉山重修

交溪橋 在雙溪。里人錢日新重建。

紅橋 在仙州山下,宋時建。

「會仙橋 」 宋朱晦翁書扁。

玉虹橋 在溪頭市

鼓溪橋 在柳源口

舍人橋 又名「忠文橋。」 在潭溪口。里人劉桓重建。

西濟橋 在桃枝嶺下

苑水橋 宋胡寅書扁:俱在外五夫里。

湖靈橋 宋時建

步仙橋 在白水

湖塘橋 邑人吳汝舟建。

惠民橋 在內五夫里

乘駟橋 俗名「柘溪橋。」 里人呂《支山》建。

鋪頭橋 在中奢鋪前。元時建。

藍澗橋 在陳石。知縣曹瑞建。

龍潭橋 在將村里

虹橋 在丘屯

「三姑橋 」 在三姑店前。

雙溪橋 在星陽店,從籍里。亦有雙溪橋。小通仙橋 在三姑店尾。

南陽橋 :在普庵堂下。

范墩橋 元時建

武夷橋 在石鼓鋪之右。有舊路通裴村,絕河而渡,路出中奢,地近路平。明萬曆己酉,縣令虞大復因山前渡,水急潭深,更緣山麓行,皆峻嶺棧道,改闢古路。河之北扁曰「古道」 ,河之南扁曰「新堤」 ,所造橋即於上裴村渡口,行旅便之。今廢。存心橋 在會仙里杜本墓左。邑人王季賢重建。

蘆山橋 舊名「雲山」 ,元時建。明知縣曹端復建於故址。

黃亭橋 在黃亭市,宋時建。

太平橋 在黃亭嶺,知縣徐孔貞建。

虹橋 在桃枝村口。又會仙里,亦有虹橋、楊田橋 ,知縣曹端建,在豐陽里。

德愽橋 在澄滸,里人游伯林建。洪橋 ,在節和里。

祝濟橋 :「邑人」 祝諳建。

黃石橋 從籍里。亦有黃石橋。

繼祖橋 俗呼第三渡,舊名「惠政。」 宋趙必愿之祖汝愚帥閩日,嘗扁曰「里仁。」 後必愿賜履於閩,道出此橋,改今名。

第五渡橋 宋縣令陸珪建,里人張瀚修之。黃溪橋 在黃泥嶺下。

飛橋 在水漿嶺

鋪頭橋 在水漿頭。又將村里。亦有鋪頭橋。「望雲橋 」 在大安嶺下。

釣月橋 :在大安街中。

孝義橋 邑人丘奈建

上虹橋 在黃連坑

第一橋 在分水關

第二橋 在大石邊。以上俱在石雄里。

永豐橋 在黃柏里

考證

儒林橋 因「儒林書院」 ,故名。

平川橋 舊名「溪南橋」 ,朱晦庵書扁,改今名。「升天橋 」 ,在迴龍寺前,杜本書扁。

「闍利」 橋 旁有石如闍利子,故名。以上俱在周村里。

觀音橋 下梅里亦有「觀音橋。」

羊棧橋 石雄里。亦有羊棧橋。

登瀛橋 俗呼為「上元橋。」 建平里亦有「登瀛橋。」 蔡陽橋 俗呼為「寺口橋。」 邑人王吉建。

浴水橋 在虎橋之外。僧立明重建。

七星橋 在七峰庵下。里人吳仕恭建。

塔上橋 在吳屯里

廣福橋 在治北門外,通大渾、石臼、吳屯諸里。古名「德星」 ,後改「濟川」 ,又改「慈濟。」 宋端平間,建於邑侯章端子,後廢,僅餘石址。成化壬寅,致仕官江聰、彭僖、江軒、耆民張鏞募金復建。甃石覆屋,計石墩七座,屋三十五間。後燬。康熙七年,邑侯章尚忠重建。

青雲橋 在治東門外。古名繼賢橋,通永漿、上梅、下梅,從籍五夫諸里東去,近翁成忠、劉樞密居,故名「晝錦」 ,又名「忠旌。」 後壞於水。明崇禎間,邑侯柴世埏再建於毓秀門外,規制如昔,居民以此為市貨之所。順治九年,又燬於賊。至康熙八年,知縣事門可法捐俸鳩工,勸募建造,康熙九年五月告成。

虎溪橋 在瑞巖院松門外,舊名「宵歷。」 辟支古佛嘗於此伏虎,故名。

冰浴橋 在虎溪橋之外。古佛曾扣冰浴於此,故名。

《扣冰橋 》扣冰禪師建。

躍龍橋 在新田源口,宋時建。

外溪渡橋 在大潭里

新豐橋 在銀山際

黎安橋 在黎口,宋時建。

墟上橋 在石田里

赤石渡 後建橋名「登瀛。」

梅溪渡 舊建有橋,圮於水,遂設渡。

為政橋 在茶亭下

獅嶺橋 在獅嶺尾

窯前橋 在新嶺下

巨濟橋 在佛嶺後,即第三渡。

會祥橋 在窯上

翠田橋 在黃坭嶺

豬子巖橋 在茶口

藍澗橋 在新陽

長谷瀧橋 在下林

南原橋 在連墩

梯雲橋 在曹峰

後溪橋 在新村

黃龍橋 在黃龍洲

埜耕橋 在潭溪

雙橋 在西岸

迴瀾橋 在桃枝嶺下

觀瀾橋 在白水

居寧坊橋 在山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