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7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七十二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七十二卷目錄

 汀州府部彙考二

  汀州府山川考二水利附

  汀州府城池考

職方典第一千七十二卷

汀州府部彙考二[编辑]

汀州府山川考二       府志[编辑]

清流縣

龍山 在縣南坊郭里,自長汀平原山分脈來。

群峰高聳,起伏如龍,陰陽家有「左龍右虎」 之說。南極山 在縣南五里,即龍山之高峰,為縣朝山。其巔時有白雲舒卷,上有二小庵。

屏山 在縣北坊郭里。屹立如屏,擁於縣後,又名「紗帽山。」

東華山 ,在縣東三里。千仞峭壁,前有斗臺,高聳入雲。登臺景物,皆在目中。

國母崠 在縣東北三里。宋楊太后過此,故名。俗誤名「哄壟頂。」

馬家山 在縣左。昔姓「馬」 者居其下,山頂有「萬壽亭。」

西靈山 在縣右,山中舊有「西靈庵。」

塔山 在縣東南,即龍山之枝。舊建塔於嶺,故名。

拜相山 ,在縣西南四里。與南極龍山相對,狀若人拜,又名拜龍山。

銅鑼山 去縣四里。龍山左腋。上有諸葛行祠,其頂平圓如銅鑼。

方山 在大溪西五里。形如誥軸,故以「方」 名。筆山 ,在縣東七里。層巒環遶二十里,中聳三峰,高入雲際。

蓮葉山 在縣東。山聳拔如蓮葉,又名「斗笠。」 蓮花山 在蒼盈里,中有池,夏則盛開蓮花。象形山 在縣北永得里。高大旋伏如象。貴人山 在縣南夢溪里。方正如貴人。

鐵石山 《名勝志》:「在縣東南九十里,山石堅黑如鐵,山舊產鐵,因名。有磯有洞,皆名鐵石。」 洞口有廟,曰「安濟」 ,曰「九龍。」

漁。滄隔山 在縣西南羅村里,其峰峭絕。楓隔山 在縣西南四保里,多楓木,秋來如丹。豐山 在縣南羅村百二十里,山極峭絕,其頂如磨,常有雲氣覆之,秋霽方露全體。宋淳熙間,有劉道士與其徒裹十日糧,誅棘捫蘿而上,行半日,漸有荒徑,若人經行處,六日乃至。其巔坦夷如砥,可坐數千人。有田墟、棋局、丹竈、礎石散亂於中,如故居廢址,疑神仙窟宅。縱目遐眺,恍惚見寧化、將樂等縣主事鄧向榮《題藏子巖》詩。高風嶺 在縣東八里。嶺險峻,宣德間,知縣李庠創亭其上,改名「高善。」

靈龜巖 在縣東北永得里。巖洞清幽,舊傳巖下忽出大龜,僧刱庵祀之。

七峰巖 在永得里。峭起如翠螺。

白雲巖 在夢溪里。形如屋。國初漳州江姓者修煉於此,趺化。鄉人即其全軀像祀,至今不朽。馬兒巖 在縣東夢溪里,以形似名。一名「馬子。」 俗傳有馬駒化為石,語近誕。

清溪巖 在縣北,中有一水,清瑩不竭。

蔣公巖 在縣北五里。叢石嵯峨,外險中寬。宋紹興初,有蔣道士居此。

灞湧巖 在縣東北,坊郭七里。飛泉怪石,茂林修竹,為一方勝境。

玉華洞 在玉華嶺上,亦名小玉華。石峰矗立,玲瓏穿透,可容百餘人。有石窗、石龕、石觀音、蓮花、獅子之類。宋乾道間,始建佛廬。洞西有三穴,名石燕洞。舊傳一道士秉炬齎糧,行一日餘,出洞口,乃寧化境。洞東有巨石如龜,名靈龜洞。金烏石 在縣東龍津橋畔,與玉兔石相對,今沒於水。

玉兔石 在縣西鳳翔橋下,形圓色白,春夏或變青紅。明成化間忽墜,見底大有光瑩。

獅子石 在縣西靈庵門首,臥伏如獅。

廩石 在縣倉盈里嵩口。高大圓尖,若米廩然。黃石 在縣東十五里,為邑水口。水漲石沒,則舟難行。諺云:「黃石蓋頭,十箇梢公九箇愁。」 正溪 發源寧化,瀠迴五十里,至縣境澄清如練,合眾流度九龍,會延、建諸水,至福州入於海。半溪 在縣東北五里,源自高地,至白石橋溪。

《西有》白石成堆,遠望如雪未消。

三港溪 在縣西南五里。連有三小港,皆自寧化會流清溪。

鄭家坑溪 在縣北。各山坑水合流,至古基頭及南岐入正溪。

芹溪 在夢溪里。源自歸上,至芹口入正溪。嚴坊溪 在縣治南流至橫口入正溪。

清溪 在縣北。源自寧化,出高地清口合正溪。羅口溪 在縣西北羅村里。發源連城,過北團至羅口合正溪。

李坊溪 在縣西四保里。發源長汀界,至白石溪入羅口合正溪。

夢溪 在縣南夢溪里。源出百里山,流至九龍灘合正溪。相傳溪上林木蓊鬱,行者如夢,因名。七里灘 在縣東南七里。溪多亂石,曲折迅激。旗角灘 在縣東南八里。

牛角灘 在縣西南十里。

長空灘 在縣東十五里。怪石縱橫,中有大黃石,怒捲波濤,險次《九龍》。

九龍灘 在縣東南一百里。上六龍最險,屬本縣。下三龍稍平,屬延平永安縣。「九龍上下二十餘里,每龍兩崖石峽逼窄如關隘,寬僅丈餘,石龍橫截水中,高可數丈。乘舟下龍,如在高山落坑,舟子欲下者,輒停鐵石磯,轉雇土著篙師攔頭,仍編竹箬箱裹船頭,以當怒浪,然後敢下。一失分寸,生理遂絕。」 龍背有一捷徑,行經七八里,可抵六龍灘尾,畏險者多由焉。

黃柏洋 在縣東五十里。宋文天祥行兵至此,遇大風雨,入農家以避。

漁滄潭 在縣龍津橋南,三潭相連,深不可測。楊梅潭 ,在縣東南七里灘下。

長空潭 :在長空灘下。

門潭 :在鐵石磯巡司前,其長一里許。

縣前井 在縣東首。成化庚子,知縣凌寀濬。聖堂井 在祐聖祠左巖下,泉四時不竭。後人累石為二井,知縣吳中結亭覆之,改名「寒泉。」 倉前井 在縣南米倉嶺下。深三丈,色清而冽。東嶽廟井 在縣東南,深丈許。

聖水庵泉 在屏山下。水出洞中,味甲寒泉。「角樹泉 」 ,在縣晏公廟下。地中湧出一泉,穴足應居人日汲。

溫泉 一在池溪,一在嵩口,一在丘源,源皆出山下,沸湯可熟雞卵。

東峰泉 在晏公廟後五里,地名漁滄坑。泉流飛瀑,長若玉龍。有伍姓者,鑿巖為池,接竹引之,度龍津橋,以便人汲。

連城縣

後龍山 在縣北。自清流豐山東南分支,行九十餘里至本縣,為旗石峰,復突聳而上,為西寶山。又盤伏而南為三軍山。下抵縣歷六十餘里,屹然拔起縣後,為縣治主山。

蓮峰山 在縣東七里。狀若蓮花,舊呼「東田石。」 元馬周卿改名。復取山間奇勝為十三景,以古隸書勒石,曰《蒼玉峽》,曰《雲棧》,曰《天梯》,曰《冠豸》,曰《桃源》,曰《清如許》,曰芙蓉波,曰金字泉,曰「白雲深處」 ,曰《天光咫尺》,曰蒼谷,曰靈虛,曰《水崆峒》。其山雖險,上則平曠。有寨,有城,有池、有塹,有雲樓、宣武、西南四門,舊有蓮峰庵,庵左有丘氏書院,又有開國彭侯祠,有三君子堂,今俱廢,惟書院元真堂存。新增勝景,有「半雲亭、滴珠峰、十王殿、卻塵巖、元天閣、水團瓢、元真堂、大觀堂、三元殿、靜室、靈芝庵、真空堂、蓮花洞、九老亭、一線天、五老峰、超然閣、仰止亭、聽松亭。」

赤嶺山 在縣西在城里。山土色赤,因名。高凍山 在縣北。群峰深峻,盛暑生寒,故名。彭屋山 在縣西在城里。上舊多彭姓居此。馬坑山 在縣西北在城里。山下有澗,曰「馬坑」 ,民居環聚。

白雲山 在縣南。高插雲漢,時有白雲覆頂。天馬山 在縣東揭坊北安里。怪石昂藏如天馬。元季雷隕其首,石尚存。

金雞山 在縣南表席里。山峻拔,舊傳有人登山,見一庵有金雞飛鳴於花瓶上,寄宿庵中,曉覺,不見庵所。

獅子山 在縣東揭坊北安里。怪石蹲踞如獅,巖下有文殊庵。

三仙山 在縣東北安里。舊傳有三人會山中,談笑竟日,倏乘鶴去。

銀屏山 在縣南南順里。山磅礡屹立,天霽覽若銀屏。

筆架山 在縣東南順里。三山聯屬如筆架。

考證

西寶山 在縣南南順里。山常有夜光,疑有寶氣,故名。

西山 在縣南表席里。有杜仙隱是山,功成脫化,鄉人建庵祀之。杜,南順人,佚其名。

金櫃山 在縣東北安里蓮峰傍。山巔有巨石圓整,橫截一縫若櫃然。

涼傘山 在縣南河源里,山頂團圓如傘。大嶺山 在縣南隔頭山。嶺高峻,有路沿山而上,西抵長汀界。

堆禾山 在縣北北安里。其山突起平陸,狀若堆禾。黃氏世居其下,今名「黃屋山。」

三將軍山 在縣西南。三峰並峙,狀若人立。雲山 在縣南河源里。高接層霄,雲出其頂。將軍山 在表席里。端聳特立,雄據縣南。羅婆山 在縣東北南順里。昔有羅婆居山下,辛勤造家,合「瘠土」 之訓。

上峽山 在縣東北安里。兩山夾立,中有一路通北安鋪。

高貴人山 在縣南河源里。有顯仕姓高者過此徘徊,愛其秀美,因名。

劉地山 在縣南河源里劉地村。

大坪山 在南順里。山阜廣闊,巖石平坦。髻頭山 在縣東姑田里。群峰盤結如髻。蕭坑山 萬曆中,令徐大化築北閘鑿石。是山石線中有「徐欽徐昌」 四字連,人異之。

豐山 去邑九十里。世傳宋時侍郎沈勇營葬於此。後呂純陽仙令土神送出骸葬,沈覺仍瘞之,呂化作道人曰:「易汝鼓架山穴,是處陽真人道場也。」 後清流縣有歐陽姓者寓此得仙。龍子岡 在南順里,因在縣後龍山側,故名。七星岡 在縣南南順里,岡列如七星。

七里岡 在縣西南順里,岡周迴七里。

塔背嶺 在縣東,在城里,東塔寺寺後。

鷓鴣嶺 在縣西,常有鷓鴣。

分水嶺 在縣北北安里。一水沿嶺分注,西北長汀,東南連城。嶺上有鋪。

烏石嶺 在縣東北安里。巨石蒼黑,巉巖當道。赤竹嶺 在縣南表席里,南接上杭,多產赤竹。虎忙嶺 在縣西南六十里,今屬長汀青巖里。其嶺峻長,雖虎過亦忙。明朝有僧大行建庵嶺中,得禪定法。夜露頂坐荒郊,人或叩之,頗證前覺。今庵為行人憩所。

陡嶺 在縣東南順里。有大小二嶺,路沿山峻絕,綿連五七里。

貓兒嶺 在縣東姑田里,與永安接界。兩山對立,如貓相顧。

橫山嶺 在縣東姑田里。嶺長盤迴十餘里,東南接龍巖界。

野狐嶺 在縣西南順里,路接虎忙多狐。垂珠嶺 在縣南河源里。舊傳宋文天祥兵過此,回顧垂涕,居民痛而表之,抵上杭界。

牛路嶺 在縣南表席里嶺,盤旋十餘里,民販牛廣東,取路於此。

遠水嶺 在縣南表席里,接上杭界。行人以重灘患涉,避水登此。

牛枙嶺 在縣東南順里,嶺灣曲如牛枙。磨石嶺 在縣北姑田里,石可礪鋒。

彭地嶺 在縣北北安里。宋彭侯孫駐兵於此。石門巖 在縣東五里。兩石相峙,中空成門。宋紹興間,雲峰僧倚巖結庵,名「宿雲」 ,令黃犖刱總宜亭,後令趙汝樵刱悠然閣。年深亭閣俱廢。洪武間,邑人沈彥和重建。

滴水巖 在縣北七里。有泉一線,自石竇出,溜瀉巖下,深不盈尺,瀦不溢,汲不竭。相傳定光佛住錫於此。宋政和間,僧密窒刱庵宇後圮。石鐘巖 在縣東北安里。半巖有古佛道場。宋咸淳七年,中翊郎羅次夔建。左右有羅漢閣、觀音閣。

鷲峰巖 在縣東七里。勢如鸑鷲,旁有瀑布石倉。淳熙間刱,巖宇久廢。永樂間,饒福生募建。西寶巖 在縣西十五里。宋淳熙間,刱佛廬於巖下。後至正間黃得輔重建。

南峰巖 在縣南百里。宋淳熙間刱巖宇。白石巖 在縣南表席里。巉巖突兀,皆白石。朝天巖 在縣南表席里。峻陡凌雲,下有庵。白仙巖 在縣南表席里。峰巒俱白,洞穴甚寬,下俯小溪。

龍興巖 在縣北北安里。元大德三年,治中許景輝刱庵。明朝,邑人許浩志與長汀都御史馬馴讀書其中,扁曰「文興。」

寶珠巖 在縣北北安里。巖上圓石如珠。

石室巖 在縣北北安里。巖畔有石室,可容五十餘人。元至正,居人馬天驥建亭巖中。

廣靈巖 在縣南南順里。巖有洞穴,祀定光佛。又名「童子巖。」

龍爪石 在西山下。有大石,下瞰溪流如龍爪。馬鞍石 在縣東南,中偃外昂,形肖馬鞍。禾廩石 在縣東北安里,方厚如禾廩。

飯籮石 在縣東北安里,以形似名。

雙髻石 在縣東北安里。兩石相綰如髻。迎春石 在縣東東田石上,立春日人皆詣禱。香爐石 在蓮峰山元真堂前。圓仰宛似香爐。峭石 在蓮峰靈芝庵後。其石如削,高插雲霄,勒有「壁立千仞」 四字。

文溪 在縣治前,舊名「清溪。」 一發於長汀磜,由新林寺前過;一發於金雞山,由法界庵前過。合流至縣,九折而東入清流界。因曲折如文字,故名。上有文川橋。

莒溪 在縣南河源里。源出龍巖山中,下接楊家渡頭,西流入長汀界。

蕭坊溪 源出上杭苧園溪,下抵江頭渡,入上杭界。

新泉溪 :下流抵湯泉溪,合流上杭縣。

里岡溪 源出文筆山,流抵馮坊渡,合流上杭。隔口溪 出俞溪源,下流抵馮坊渡,合流至上杭界。四溪俱在縣南席表里。

楊花潭 在縣東,在城里。繇文溪下,夾岸多楊,春暮花飛,故名。

蓮花潭 在楊花潭下。舊傳漁人入水,見潭底有石如蓮花。

龍潭 在蓮花潭下。云有龍居,歲久,淺塞石固。潭 兩岸峭石,水深莫測,眾魚聚焉。傳云:「潭底有石巖,中有大魚,眾魚附之。漁人誤犯,其噴涎如膠,幾不獲出。」

石門潭 在烏石嶺下。兩石夾流如門。中有石潭,其深莫測。沿迴北出林公橋下,入北安里大溪。

石城潭 在石航陂下。其石險陡,環迴如城。以上三潭,俱在縣北北安里。

鐵珠潭 在縣南表席里。潭側有路,石壁峭立,人過不敢諦視。內多細黑石,如鐵珠然。

楊梅灘 源出長汀虎忙嶺,接青泰眾流而下。灘流險隘,舟楫罕通,岸上舊多楊梅樹。

長灘 在縣南河源里。出巖背,流注上杭。曲折多險,舟楫罕至。

放生池 在縣西一里。水冬夏不竭,舊傳為齋醮放生於此。今種蓮,又名「蓮堂。」

沙水池 在縣南南順里。遇冬即涸,春夏泉水湧溢,灌溉姚坊田。

三龍井 在縣南表席里。望井中有雲霧起,雨即至。舊傳有龍居其間,前有拜龍石,坦平如砥。福仙井 在縣西福仙觀右。有泉甘冽。

瑞泉 在縣東,在城里五顯祠右,甘冽不竭。溫泉 一在表席里。新泉一在南順里湯頭,一在姑田里豐頭,四時常溫,可供澣濯。

歸化縣

樓臺鼓角山 在縣治後。數峰連屬,中一峰高聳,儼似樓臺。其餘諸峰似鼓似角,為邑主山。印誥山 在縣後。高聳平正,形如印誥。

娥眉山 在縣前。群峰聯絡,中一峰宛若娥眉。飛鳳山 在縣東北,下臨平田,望若鳳飛。小三台山 在學前。三峰秀麗,聯屬如台星然。象山 即南山,縣東二里。狀如巨象。

屏風山 在東坑,去縣四里,宛若屏風。

銀屏浪盞山 在縣南。峰巒聯屬,中有二峰圓尖,形如銀瓶,餘三峰圓小似盞,色亦奇秀。龜山 在縣東五里晏坊。又一在石珩村溪邊,如龜,下有甘潭。

響石山 在寺坑,去縣西十五里。其山皆石,人語則響。

鶴遷山 在翰溪縣東二十里,昔有「鶴飛聚。」 靈臺山 去縣東南二十里,高峻直聳雲霄。龍西山 在縣北楊柳五十里,奇峭千丈,中有聖水巖。

紫雲臺山 去縣八十里,周迴二十里,高千丈,頂上有田塘水碓,居民甚眾。又有均山,三峰聯絡,雖盛夏亦寒,日出嵐霧空濛,望如紫雲。「覆船岡 」 在晏坊,去縣東五里,狀如覆船。「天上岡 」 在縣東三十里,近夏陽。頂有路,峻且長,人行如在半空,清晨嵐霧空濛,咫尺莫辨。《考》嶺 在城南半里,為邑龍過脈處,舊有樵徑,恐傷龍脈。今塞。

大黃嶺 一在縣東二十五里,一在縣北三十里,土色黃瑩。舊《誌》作「歸上。」 去縣南五十里。鐵嶺 ,在縣東興善三十里,高峻扼險,頂有公館、鋪隘、禪堂。萬曆甲寅,知府沈應奎修建,接將樂縣界。

黃牛嶺 在縣西楊柳五十里。宋紹定間,曾氏結砦處。

五雷峰 在縣西十里,傍有二三石如雷。仁壽峰 在縣西十里新興鋪,高大而圓。筆架峰 在縣東二十里翰溪三山起伏如筆架。

騰雲嶂 在縣西南歸下五十里陳坊。高約五百丈,周迴百里。山色秀麗,有雲霧捲舒。其頂前後有龍興、「白雲」 二庵。

獅子巖 在縣東四里晏坊,與象山相峙,為邑水口。近建「靈英塔」 於山頂。

滴水巖 在縣北。上有泉,亢旱不竭。西有洞,約闊數丈,其石扣之有聲,下有隱流約數十里,世傳仙人堂噴水坑即此水所出。一名玉虛洞。侍郎巖 在黃楊巖北,舊名「翠雲。」 宋熙豐間,侍郎張駕、祭酒楊時、司諫陳瓘讀書於此。

觀音洞 在翠雲巖旁,深里許,石懸如觀音羅漢像。又有石室,約寬七八丈,前有數十峰,狀如筆,下有石鼓、試劍等石。巖頂怪石,蹲若獸狀。獅子洞 在縣西北二十里永安鋪。怪石蹲踞,宛如怒猊。中有數石室,虛明深邃,一柱矻立如鏤。

玉巖洞 在縣西二十里永安鋪。洞內明爽,石色光瑩。

儒冠石 在縣東南二十里石珩太平橋外,儼若儒冠,里人名為「秀才石。」

金盤石 在縣東八十里巖前溪中,形圓色黃。試劍石 在縣東淳化寺觀音洞。

八卦石 在縣東二十里翰溪柱下中有大石,狀如龜紋。有八小石如龜,四圍繞如八卦。門檻石 在縣東二十里珩溪太平橋外,沿渚夾峙里許,水從中流,狀如門檻。

印石 在縣西北二十里羅漢寺溪口。石疊兩層,上小下大如印。

碁盤石 在縣東十里。大而平,若碁盤然。明溪 在縣東南五里。山下帶水,達福林庵側而去。岸有大小阜相對如「明」 字,故名。

翰溪 在縣東興善二十里。發源龍湖澗,流至沙溪始大。

珩溪 在縣東二十里。水接明溪,下沙溪。雷霆溪 在縣東二十里興善漈頭。水接翰溪,沿渚十里,亂石㠝岏,激如雷霆,晝夜不息。布溪 在縣東歸下四十里。源接吉溪,沙溪之水流至巖前,匯眾而來。

沙溪 在縣東歸下四十里。源接珩、翰二水,至是可通小舟,巖前合眾流出。

龍坑潭 在縣東興善里山間。深不可測,龍穴於中,旱禱即雨。

甘潭 在縣東二十里石珩龜山下。其潭約深三丈,水極甘冽。

白水磜 在縣西十里新興鋪旁。山頂流下,宛如瓶瀉。

百丈磜 在縣東八十里鄺坊。自山巔瀉下,如雪花飛墜。

黃金井泉 :在城西四里。

甘泉 在城北五里葉舍坑,可灌千畝。

湯泉 ,在縣東一百里,四時湧沸如湯。

東泉井 在縣東東泉閣下。

西泉井 在縣西學後。二井邑人通汲,旱不竭。「僊人井 」 在縣東二十里石珩村太平橋下。揭家井 嘉靖三年揭趙真開。

永定縣

臥龍山 在縣北,脈發茫蕩洋,山蜿蜒如龍臥。掛榜山 在縣南,邑屏山形如掛榜。

龍門山 在縣東。盤旋秀聳,梗化者昔常據此。印匣山 在縣西鎮,舊為鄉民避兵處,其頂平坦,若印匣然。

虎岡山 在太平里,兩山縈迴數里。《舊志》云:煙雨晦冥,有巨虎咆哮於岡。又名斧光山。

楊梅崠山 在金豐里。盤亙數十里,多楊梅樹。筆架山 在太平里。峰如卓筆,高出群山,邑之望也。

蓮花山 在太平里。疊翠若蓮花。

黎袍山 在勝運里。蒼翠如畫。

梌山嶂 在縣北,綿亙百里,跨太平、豐田、勝運、溪南四里《圖界》:上有石如馬,謠云:「石馬鳴,則有」

兵。成化十四年,寇亂,太監盧勝使人絕其首。松柏嶂 ,在縣南三十里。形勢磅礡,綿亙永定、大埔二縣間,昔鄉民避寇於此。

桃坑嶂 在溪南里。山高林茂,有鐵可冶。《滿山紅 》在縣西南四十里錦豐窯邊。縣水口山。高聳雄麗,半界潮州。舊傳有父子採薪,父睡山麓土,忽瘞身,第露其趾。子牽覺之,遂刺指漬血,識其處預為陰地。後尋之,滿山土木皆赤,不識原所,故名。

三峰 ,在縣北三十里,自梌山嶂發脈,縈紆起伏,至臥龍山。

《貴人峰 》「龍門拔秀,宛若人形。」

雙髻峰 在縣北。二峰高聳,狀若雙髻。

水珠峰 上有飛瀑,兩山相向,一名「雙飛蝶。」 雪竹峰 ,在縣南,峰秀而峻。

涼傘峰 在勝運里豐稔寺南,上圓下銳如傘。新村嶺 在梌山嶂下,長十餘里,路通李田。緣嶺 在豐田里,路接嶂界。

三層嶺 在金豐里。層岡複嶺,屈曲三折,路通大埔,流寇出沒。今設巡檢司。

寒水凹 在縣西北。路通上杭,巉巖巇嶮。成化間,知縣王環鑿石開通。

伯公凹 在溪南里錦豐窯,路通潮州。

龍顯巖 在太平里黃田山麓,石如龍狀。吳坑巖 在豐田里。崆峒深邃,鄉民祀佛於內。獅子巖 在太平里上洋。形若獅子。

鰲石 在縣西田中,坑陂水繞其下。

五石 在縣北後龍山,一獅子石,一犀牛石,一硯池石,一愨頭石,一朝拜石。

橫龍石 在太平里上洋,其石似龍。

蓮花石 在溪南里大溪中,群石叢生,狀若蓮花,故名。石壁間一婦逐鵝,隱然如畫。長老相傳:「仙女逐金鵝。」

馬跡石 見《杭志》。二石俱當上、永二縣界。九磴石 在溪南里,大石層連若磴,通上杭。巾石 在太平里。灌洋端方若巾。

藍盤石 在溪南里

蠟石 在溪南里。石色如蠟,居民以「蠟石」 名鄉。大洲溪 在溪南里。發自龍巖大池,經高陂、豐田至縣,合成一溪。

豐稔溪 在勝運里。源自龍巖,經上杭黃潭,至漢磜崆,合大溪。湯湖溪 發源黎袍山,經長窖,至牛鼻崆,合跳魚溪,出豐朗。

武溪 在太平里。發源寒袍崠,緣嶺下經龍潭深渡合文溪。

文溪 源自孔夫,經流合武溪,通大洲溪。金砂溪 在縣北金砂村,發源豬槽凹南,分流經金谷寺出,與古溪橋合。

箭灘 在溪南里箭灘村,水急如箭。

羅灘 在溪南里。急流奔湍,居民以「灘」 名村。磨石灘 在太平里江公隔。水勢澎湃。

憔灘 在縣西。湍激沸浪,舟師顏憔故名。龍潭 在溪南里杉子塘。舊傳龍潛於內。信豐潭 在勝運里豐稔寺西,其深莫測。齊頭潭 在勝運里。澄湛無底,居民以潭名村。鸕鶿潭 在縣西。深碧清澈,嘗有鸕鶿群聚捕魚。

晏湖 在儒學前。周圍約百丈,陂水流瀦為湖,春夏洩以種稻,秋冬壅以蓄魚,為學宮明堂。涵水湖 在縣西,今名龍安寨。湖水澄湛,中起一阜,旁有溫泉迸出。

雙井 在溪南里吳坑。澄澈不涸,居民以名村。「大洲湯泉 」 在縣東隔溪泉出地中,可浴,不能熟物。

下洋湯 在金豐里。石壁流出,四時不竭,略溫。里田湯 在勝運里。湯最熱,可熟物,旁有溫泉,可相參濣濯。

箭灘湯 在溪南里,源出小澗,不涸,可浴。儀門井 在縣治儀門右。

「南街井 」 「在錦衣坊左。」

北街井 在橫直左角

「萬壽井 」 在寺前街下左邊小巷。

新井 一在城東門右,一在西城舊窩鋪,改鑿。俱嘉靖三十八年知縣許文獻新開。

水利附[编辑]

本府。長汀縣附郭。

官陂 在縣東北十里

張家陂 在縣東十里。正德初,知縣毛彪修,邑人鍾文俊《記》。

鄭家陂 在縣東五里

中陂 在縣東北十五里,橫截鄞坑,延袤十里。雷陂 在歸陽里。

南板橋陂 在縣西。壘石為堤,引水入壕。何田大陂 在縣南青泰里。

東堤 在鄞江上流。先溪水分流兩路,不遶城下。天啟甲子,推官寇從化於三橋山麓直達朝暉樓下,築大石隄七十餘丈,於原分小溪口為馬鞍陂,以防春漲。汀人名以「寇公堤。」 日久堤圮。崇禎八年春,知縣張賓選復以贖鍰並俸庀工重修,閱兩月告成。

西隄 在寶珠門外羅坊。另一小河自牛嶺流來,先年直瀉大河,形家謂「入懷反跳」 ,不利郡治。萬曆壬子,吳明昌倡築,自羅坊護至馬屋墈下,會大河為一堤岸有祠。崇禎間,水不遵堤,反衝園地而下。郡伯唐世涵檄修。

教場堤 在蒼玉洞前。先溪水衝成深潭,大路為圮,行人以教場為路。天啟六年,知府沈鍾宿沿河築石堤,長數十丈,堤面闊坦五丈,行人稱便,教場亦恃以無恐。

寧化縣

官山陂 :在縣之西北五里。

吳陂 在縣西四十里。居民吳氏所築,灌溉甚廣,人思其惠,故識「陂」 以其姓。

東山陂 在縣北龍下里。

青山陂 在龍下里武層之北。

黃沙陂 在縣北招賢里水西。

石節陂 在縣南會同里曹坊。

大陂 在縣東百二十里。居民障溪以成,自宋迄今為利。

上杭縣

梁陂 在縣西二里。宋時鄉民梁姓募眾為石陂,方廣數十丈,蓄水溉田。明嘉靖中,大水衝圮,鄉民復築以石。

高陂 在太平里。高尋餘丈,長數倍之,溉田甚廣。宋時置。

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明洪武間,鄉官劉秀實倡眾築堰,溉田數百頃。

官陂 在白沙里。蓄水溉田,每歲官為修之。瀨溪堤 在瀨溪口。溪水出口宜逆上。明崇禎間,巡道朱大典捐俸築堤砥之,應「二水射琴岡,舉子姓名揚」 之讖。

武平縣

黃田陂 在縣西豐順平里。

官陂 在縣東五里

黃竹逕陂 在縣南二里。

行弓堤 在縣東,袤二百丈有奇,東砌石。《清流縣》

成陂 在龔坊

雷公陂 在吳家鋪

新陂 在白石橋

風陂 在上堡。以上四陂,俱在坊郭里。

胡榯陂 在黃地巖

黃坊陂 在清水塘

《牛屎陂 》,「在完地。」

嵩溪陂 在館前下

池陂 在池溪

牛河陂 在風峽

橋下陂 在田里

《陽陂 》,在嵩溪館上。

橋下陂 在潭口

伍陂 :在大陂坑門首。

大瑕陂 在湯坑。以上九陂俱在永得里。石壁陂 在西坑。

新橋陂 在羅坑

和尚陂 在李田

羅溪陂 在下馮

石壁陂二陂 在下謝

朱家坡 在碧淵坑

大陂二 :一在源坑,一在細坑。

磜合陂 在東地水口。雷公陂 在塘源坑。

石梯陂 在羊蹄坑

門首陂 在塘下

牛陂 在橫坑

俞明陂 在平地夾

白沙陂 在西都

品地陂 在一都

洞口陂 在磯頭

連城縣

龍爪陂 在縣東南,灌溉在城田二千頃,官設陂夫守之,元時建。

王城陂 在縣南法界庵下。

官陂 在縣南南順里斑竹村。

彭坊陂 在縣北。其水灌彭坊田,元時建。石陂 ,在縣北黃公橋下。

大田陂 在縣西南順里。以上六陂,《舊志》謂「南團六陂」 ,是也。

石航陂 在黃屋山下

巖陂 在上江坊

夾石陂 在徐坊

蘇坑陂 :在北山庵下。

中陂 :地名「溪源。」

大田陂 在呂屋巖。以上至此俱北安里。舊《志》謂「北團六陂」 ,是也。

官田陂 在縣南表席里。劉家車。

陳張陂 在表席里

大洋陂 在表席里湖營。以上舊《志》謂席、湖、團三陂是也。

吳公陂 在姑田郭坑

店前陂 在縣東姑田里。

吳地陂 在姑田里峰頭。

隔畬陂 在姑田里龍坑。以上舊《志》姑田團五陂也。

在安陂 在縣南河源里隔畬口。

丘坊陂 在河源里車田尾。

大分陂 在河源里赤嶺尾。

余坊陂 在河源里余坊尾。

嶺背陂 在河源里李坊村。以上即河源下里七陂也。自官陂至此,共二十五陂,皆因田勢高下,置陂灌溉。官陂設陂首守之,遇漂決,隨即修治。

水圳陂 在縣南。原係古額,引水灌田千餘頃。正統間漂決。弘治間,縣丞萬貫通水利於民,歸化縣

白沙陂 在城東白沙橋下。引水灌田,并以轉車。

八字陂 :在城西六里。壅水灌田。

楊孀陂 在城東北十里。黃窠孀婦楊氏捐資築陂,引水灌田,鄉民賴之。

沙溪吉口巖前陂 自沙溪至巖前四十里,築陂數十處,皆以桔槔運水灌田,歲賴有秋。大陂 圳在楊柳大陂墟邊,里人開築,長流二十餘里,灌田數萬餘畝。

永定縣

晏湖 在儒學前。周圍約百餘丈。陂水經流,清漪可愛,為學宮之明堂,邑中之勝概。

杭陂 在縣西北。陂水入城,通於四圳,流出城外,灌溉田塘,屢被水衝,知縣岳鍾淑捐俸重修。甲辰,大水衝廢,知縣洪天開、邑糧戶捐資砌築。蔡家陂 在溪南里龍磜。昔有姓蔡者,率眾修築,功歸於蔡,故名。溉灌之利,有上中、下三則。鄉官鄭厚、監生鄭迥率民僉呈知縣唐燦親詣踏勘,申請漳南道錢、水利道曾、本府知府馬批允。雇工於水源上高數尺,鑿石通水,利遂均焉。大陂 在勝運里乾田界。洪武間,鄉民率眾築堰,灌田甚廣。後山樹木,屬於本陂修築。

石陂 舊有圳,年久湮塞。嘉靖十八年,鄉民具呈到縣,申請重修,灌溉田畝三千餘秤。

白葉陂 在縣溪南里《五圖》地方。

石坑陂 在湖雷。溉田三千秤。圳水環繞,鄉民賴之。

落陽陂 :在奧杳高橋頭,貢生吳蒙築。

大洋陂 在武溪

汀州府城池考   通志府縣志合載[编辑]

本府。長汀縣附郭。

汀州府城池 ,唐大曆四年,刺史陳劍築臥龍山陽西北塹山,東瀕河,南據山麓。大中初,創敵樓。宋治平三年增廣,周五里二百五十四步,濬三壕四引,南拔陂水東流以遶之。修六門:正東曰濟川,正西曰秋成,南曰頒條,曰鄞江,東南曰通遠,東北曰興賢。明洪武四年,塞頒條門,改「濟川」 為「麗春,秋成」 為「通濟」 ,通遠為鎮南,鄞江為廣儲,興賢為朝天。周城包以磚石,創總鋪一,窩鋪八十一,女牆一千一百九十五,箭眼八百一十四。弘治間,知府吳文度以府城內大半皆山,縣治民居環列城外,拓城而圍之。自通濟門至濟川門,充拓數百丈,築土為縣城,列七門:東曰會川,南曰五通,曰惠吉,曰富有,曰常豐,曰西瑞,曰通金,長六百一十九丈九尺,堞二千一百八十有奇。崇禎四年,合郡縣為一。八年,增修東西北三面,東加四尺,西五尺,築寶珠門月城,增擴惠

吉城門

皇清因之。

外州縣

寧化縣城池 。宋舊城周二百八十步,分四門,東曰連岡,西曰通贛,南曰道愛,北曰「朝宗。」 端平間,宰趙時錧修復,累石砌之,周圍五百丈,改「連岡」 為「迎春」 ,改「道愛」 為「端平」 ,改「通贛」 為「通聖」 ,改「朝宗」 為「朝天。」 寶祐,圮于水。明正德五年,知縣周楹申呈當道,暫築土城。九年,邑民雷文琳等告築磚,知縣何鑑具奏准行。十一年,委同知唐淳,派通縣丁糧銀一萬兩,礱石陶磚包砌。通計城八百一十二丈七尺五寸。城門樓五座,水門四座,窩鋪六十所。十六年工竣。城北負山餘,三面臨溪,多為洪水衝壞。天啟三年、崇禎五年重修。

皇清順治七年四月,兩河暴漲,平地水丈餘,濱河之

城崩,圮殆盡。署事同知宋虞望旋括民財七百兩修之,四閱月而竣役。

上杭縣池城 ,「宋端平元年,縣令趙時鉞創築,周迴一百六十步,可容二百戶轉車。激水注為壕池,覆以茅竹,尋燬於火。淳祐六年,邑令趙更築,縮而小之,復圮於水。寶祐二年,令潘景丑重修,石址甓甃而瓦覆之。元至正間,頹圮殆盡,攝縣事鄭從吉拓舊址復築,周迴五百一十五丈,高二丈,為門七,各建樓其上,復圮。」 至明洪武十八年,來蘇鍾子仁作亂,知縣鄧致中修築甫畢而賊至,民賴以全,歲久復圮。正統十四年,沙、尤寇至無備,縣為所破。景泰三年,知縣黃希禮奏請復築。肇工於景泰六年,訖工於成化八年,歷二十餘載而城始完。周圍一千四百二十四丈六尺,基廣二丈,南臨大溪,砌以石,高三丈有奇,東西北並砌以磚,高減於南三之一。壕廣二丈,深半之。為門七:東曰「昭陽」 ,西曰「通駟」 ,南曰「通濟」 ,北曰「迎恩」 ,上南曰「興文」 ,中南曰「陽明」 ,下南曰「太平。」 各建敵樓其上。周城窩鋪三十有三。正德十年,南門敵樓壞,知縣謝浩修造。萬曆四十四年,知縣李自華重修。四圍雉堞,俱用三合土塗塞,最為堅固。

皇清康熙十六年,上南第三鋪城崩,一十二丈,餘十

八年,下南第七鋪城崩,八丈七尺餘,知縣甯維邦皆修築。二十年,南門敵樓為雷火所焚。二十四年,北門敵樓圮。知縣蔣廷銓前後捐俸重修之,顏南門額曰「擁青。」

武平縣城池 :城周二百八十步,分三門:東曰「永平」 ,南曰「南安」 ,西曰「人和。」 紹興間,使相張魏公浚帥本路遣官刱築土城。端平間,令趙汝讘重修,尋圮。元至正二十三年,令魏侃夫仍故址修築,惟留兩門。明成化間,知縣李俊重修。弘治十四年,同知黃冕、知縣陸忠奏築磚城。周圍七百六十二丈六尺,高二丈有奇,垛一千五百三十,闢門四,東迎春,西秋成,南南平,北北高窩,鋪十六所。又開水門於東西,以洩洪潦。崇禎戊辰,知縣巢之梁加高三尺。

皇清順治辛丑,修北門城樓,復頹。康熙十一年重建。

南北城樓二座。城西、北建官房一間。窩鋪四十間。城垛俱修清流縣城池, 宋時止有子城,周二百丈,外無城,有四門:東曰迎恩,西曰登瀛,南曰「平陂」,北曰「拱宸。」紹興間寇擾,無險可恃,邑人大恐。鄭思誠鳩集流散,以興版築,歲久復頹,侵入民居。正德五年,知縣林湜將沿河城四百四十丈、寨上城四百二十餘丈,設法運石,築高六尺。七年,廣寇竊發,邑民雷春等具呈清出故基,疏通馬道,甃砌垛眼,以便守禦。通判戴旦又增設窩鋪一十二所,敵樓一所,扁曰「南顧。」隆慶六年,知縣桑大協改「來薰樓。」崇禎九年,知縣鄧應韜重修連城縣城池, 宋有土城,周一里一百四十步,外有壕池。紹興間令丘欽若刱。乾道間令楊立中刱三門,歲久復頹。端平間令米巨宏重修。淳祐間令羅應奇築甕門,東曰「通京」,西曰「秋成」,南曰「薰風。」歲久圮至。明來止,甕門四座存。正德四年,流寇竊發,知縣蔣璣築土城七百餘丈,外周圍以柵,上覆以樓,暫為守禦計。九年,僉事胡璉勸邑之殷實者,分派丈尺,以磚包砌。邑人知府童璽先砌三丈為倡,餘各效砌,共二百七十丈,帑銀砌者五百丈。十四年,僉事周期雍命縣丞王鍾岳督匠,以巨石壘城基,上載加磚,城始完固。通判毛公毅建窩鋪三十間,知縣方進以磚包砌。衛經歷杜泰建城樓一座。推官秦僎建城樓五座,為門四:東曰寅賓,西曰「秩西」,南曰安阜,北曰拱北。水門二,曰「福汲」,曰「清太。」年久傾頹。崇禎十年,郡守唐世涵具申院道,得允,轉檄知縣

陶文彥措辦帑金五百,募金五百,擇吉興工。舊城高一丈七尺,今加高三尺,城垛、窩鋪、城樓六座,并後山雄鎮樓巍煥一新。

歸化縣城池 公署、民居夾於溪澗,兩頭中有水圳,為石橋以通人行。溪內積擁沙石,暴雨溪漲,山水泛濫,隨長隨落,勢難築城。弘治六年,巡按陸完奏准通行府縣,因時勘築,不限年月久近。知府吳文度會同汀州衛指揮劉廣,歷縣督同知縣姜鳳相度經畫,具有成數。將興工,適以地方多故,阻。正德九年知縣楊縉請於當道築城,周圍六百丈,闢五門:曰東樂,曰西清,曰「南安」 ,曰北寧,曰「南水。」 崇禎八年,知縣楊鼎甲重修。十七年,山寇竊發,邑令吳國斗周圍重修,加高

皇清康熙甲寅年,閩省變亂,人民逃入《山谷逆賊屯》

縣城樓窩鋪毀壞殆盡。康熙二十年,邑侯王國脈捐資倡率重修。

永定縣城池 ,成化十四年始刱,未有城池。弘治二年監生賴高奏請築城,適歲饑不果。五年,知府吳文度、巡按吳一貫奏行,凡縣無城者,悉令築之。知縣陳悅具申未報。後巡按陸完按郡,文度力陳利害以請,於是築城之議始決。參議王琳、僉事王寅相繼臨縣,相度地勢,揆事量工,俱有成命。委知縣陳悅、典史朱麒、醫官張以璇等分督之,推官徐楷總理之,又以里人進士賴先協贊方略。七年九月,肇工砌築,方殷而徐楷罷,陳悅故,分巡道周鵬復總督之,命長汀主簿吳俊攝縣,以監其事。九年,知縣宋澄蒞任,奉撫院金澤檄,殫心經畫,弘治十年而功始訖。城周圍七百七十六丈六尺五寸,基廣三丈有奇,面廣三之一。南臨田,高一丈九尺有奇。北倚山,高殺於南十之一。內外馬道,廣一丈五尺,壕二丈餘,深半之。為門四:東太平,西迎恩,南興化,北得勝,各建敵樓城鋪一十六所。十七年,知縣陳濟因北門岑曠可虞,用磚砌塞。嘉靖三十四年,知縣許文獻重修太平、迎恩、興化城樓,增窩鋪十一所,共二十七所。隆慶二年,「迎恩」 、「興化」 二樓圮,知縣陳翡鼎建。崇禎十年,知縣徐承烈修。

皇清知縣趙廷標重建,高不及舊樓數尺。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