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08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八十八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九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八十八卷目錄

 邵武府部彙考二

  邵武府山川考二

職方典第一千八十八卷

邵武府部彙考二[编辑]

邵武府山川考二       府志[编辑]

光澤縣

雲巖山 去城南五里。其山蒼翠秀拔,高入雲表。宋果齋李方子讀書於中,有雲巖書院,崇岡在望,人跡罕至。按《閩書》:宋時嘗建半空煙雨亭於上,邑人以為勝遊。山上有湖,天將雨則湧聲如雷。《神異錄》:「山神石氏,東晉人,常為父殺人報仇,遁跡隱此,後為此山之神,能致雲雨。」

管蜜山 在縣南。上有兩峰,中有洞光巖。宋淳佑,邑人管氏取蜂蜜於此,墜巖而死。

烏君山 一名烏佩山,山高二千一百餘丈,頂有兩石峰,各高二十丈,人謂雙石筍,又謂珓環峰。《寰宇記》:秦漢間,徐仲山採藥於此,遇仙。珠寮山 在縣東北,又名豬母岡。危北溪云:「諸山之母,誤傳為豬母岡。」 周溥論:隴首何來,金鐃珠寮,蓋縣之巨鎮也。按《閩書》:珠寮在烏君山南,同源異峰,是為諸山之母,名諸母岡。

石螺山 在縣西河村。溪中,兩山相合,大石對峙於溪上,曰石門,僅通單騎。有石如獅,昂踞水中。傍有石如螺,其水奔激,合水口入於西溪。蓮花山 在縣西九都,去城五十里。前有五峰,號筆架山,松筠叢茂。按《閩書》:「其草曰蕈,生於朽楓;樹曰菌,生腐草中。」

黃花山 在縣西九都,杉關之九里。山勢蛇蟺,旁支聯屬,下與止馬諸山接連。

徐公山 在縣西。其山秀峙,上有徐仲仙祠。大和山 在縣西北二十七都,抵江西建昌南城瀘溪界,舊有鐵牛關。

小和山 與大和山相連。舊有大寺寨巡檢司,今徙杉關。

昂山 在縣北二十九都。高峻翠拔,有石壇、爐鼎、丹竈。石上有篆文殊怪,人不能識。水旱,鄉人於此祈禱焉。

籤竹峰 在縣南五里。按《縣志》:與九龍峰相聯。山形環抱,曲徑幽邃,修竹參差,近邑名勝也。中有禪剎,不知刱自何代。正統甲子重建,萬曆丁巳重修。崇禎甲申,桂榖禪師募眾拓址鼎建。

皇清康熙十六年,巡撫吳有詩。《紀勝》。

九龍峰 在城東南。按《縣志》,其山一圓一銳,聯聳九峰。到頭一峰最高,縣治發龍處也。山深入幽邃,中有禪室,宋咸淳間建。林木繁茂,景物尤勝。陟其巔,則一邑山川舉在眉睫。

皇清順治十六年,僧寂聖重修。康熙二十年,縣令金

鳴鳳捐資鼎建前屏兩廡,廚房增築,周圍牆垣,宏敞壯麗,視昔有加。二十一年,復砌嶺路,遊觀者始免崎嶇之苦。

象牙峰 在縣西南五十里,接邵武界。一峰屹立,旁有二十四峰,森秀如象牙,乃縣治來脈。頓筆峰 在縣西八都,狀如卓筆。

豪居峰 、興雲峰 、僉竹峰 三峰俱在縣西九都。

白雲峰 在縣西三都,即三仙嵊。

聚龍峰 在縣西三都

里人峰 在縣西四都

大里峰 在縣北二十都。

洞光巖 在縣南管蜜村之上,兩山相望。按《縣志》:形類獅子,前後皆石壁山下有巖,橫闊數丈餘,構仙祠,前後出入,光影相照,故名。會仙巖 在縣西北二十二都。前有石穴,內深而方,謂之石斗,清泉常滿。按《閩書》:「高千丈餘。」宋嘉定間,有醉人褻慢其地,火發於中,劇燄四起。岸上有朱桃,熟時即墜,人莫能得。巖後有泉,出自石穴,高數丈,名水漈。

黃茅巖 在縣西北二十二都。有石樓七重,高下相透,後有仙人塚,塚後有石壁,水自穴出。歲旱,鄉人常於此禱雨。

七仙巖 在縣西北二十二都。高入雲漢。烏石嶺 在縣東北,與烏君山相接。高二千六百六十丈有奇。

杉嶺 在縣西九都,為閩江之界,石山雄絕,僅

《容單車》上有關,曰「杉關。」

鐵牛嶺 在縣西北二十七都太和山。舊有鐵牛關,今廢。

雲際嶺 在縣北二十五都,接廣信、弋陽、鉛山二縣界,路通江浙。弘治十四年,郡守夏英經此,令民構亭於絕頂。

盤肩嶺 在縣北二十三都。東抵建陽雲際嶺,西抵貴溪縣界。山高徑險,盤屈而登。

螺石 在獅子石旁

獅子石 在縣西八都溪西何村。溪昂踞水中,形如獅子。

杭川 在縣西。俗名大溪。自西溪至杭頭,納杭溪與徐源諸水,因曰杭川。由縣治後流至烏洲,與北溪合,曰交溪。又東南流三十里入邵武界。按《閩書》:「逾搪石灘,凡四十里,至於邑」 西北流合黃源嶺,徐源之水匯焉。逾黃龍灘,東流南折,又導晏公灘入於交溪。

西溪 在縣西六都極高嶺,分水抵建昌新城,順至四都水口,合杉嶺、止馬諸水,六十里至縣治東北。按《閩書》:西溪出洞光巖下,逾雷公灘,五十里至於水口,北會石螺山之水,合流而南麀溪 在縣西六都。《建安記》:邵武縣眾山西北來溪,源出縣西烏嶺,撫州南城界,謂之麀溪。東流下與蜜溪合,東南流至萬福亭入縣界,是謂大溪。時光澤未析為縣,屬邵武縣,即西溪之源。按《閩書》導玲瓏山之水東流為是溪。

北溪 在縣北二十三都。源自雲際嶺來,會二十四都諸小澗水,至二十六都茶富,約四十里至縣治東北烏洲,合西溪流入邵武。按《閩書》:導昂山之水,南流四十里為沂洲。又南流三十里,逾茶富,出大里峰,東合漠溪之流,逾崇仁市,下於交溪。導雲際嶺之水為北溪。

交溪灘 在縣東一里。當西北兩溪之會。按《閩書》作「交溪。」 自北溪南流八十里,至於茶富,合沂洲水,下於交溪。西北二溪合流,有洲曰烏洲,水下交流,乃東南流,逾龍孔灘,南流入於大溪。晏公灘 在交溪之側,上有晏公祠。

龍孔灘 在縣東北三十都。怪石巉巖,湍流洶湧。舊傳有龍潛石穴中,故名。

塘石灘 在縣西一都。怪石攢矗,飛流迅激,水涸則舟不能進。

雷公灘 在縣西四都。波濤洶湧,其聲如雷。按《閩書》:北會石螺山之水,南流合於西溪。

黃龍灘 在縣西北二十七都,舊有龍見於此。烏洲 在縣東北,又名月洲,當西北二溪合流。按《閩書》「浮於交溪之上」 ,是生山查,異於他邑。鍋杖泉 在縣西十六都崇安寺後。

過夏泉 在縣北二十七都,招禪寺西。

縣前井 在宣化坊前

司前井 在建南道前

廟前井 在張王廟前

《澄清井 》在王家門前。

八角井 在《卓行坊》前。

光祿井 在龔家門前右,共七井,俗號「七星井。」 城隍井 在城隍廟內。

「六角井 」 在種德坊。

杭頭井 一在饒家門前,一在陳家門前,《泰寧縣》:

罏峰山 在縣治西,狀如罏。按《閩書》:縣治主山也,狀如香罏原。自茶花嶺東行,踰峨眉峰、大洋嶂迤邐南來,前納三水,環繞四境。西北為驀湖,南麓為縣治,北麓為學宮。

旗山 在縣東。勢如展旗,延袤五里餘,與罏峰山相對,景名旗峰曉雪。按《閩書》:縣治,來山也。應聲山 在縣治東梅林保大溪之西。山圓而秀,其中有谷,呼則應聲。

涼傘山 在縣東龍湖東保。高數丈,四面赤石,峭壁層層圓轉,黑流間下,狀如涼傘。

古靈山 ,在縣東長興保。圓下銳上,高百丈餘,蒼松翳鬱,下有茯苓。按《縣志》作「古靈峰。」

南石山 在縣東將溪保石皆向南。

鼓樓山 在縣東南。山形方峻,狀如樓閣。鳳棲山 在縣西南會保,又名黃西石。峻峭壁立,中有鳥道,縈紆可登。山下南畔舊有巨池,廣數頃,深甚,兩旁崖石峭立,須筏乃渡。既至,曠然平野,可容數百家。昔人避地於此,今涸為田。南會山 在縣西南會保,延袤數十里。

虎頭山 在縣西梅口保。怪石巉巖,狀類虎頭。山巔夷曠,有流泉竹木之勝,又名「鶴鳴山。」 金龍山 在縣西大田保。舊傳「有龍見於此。」 象鼻山 在縣西大田保。

蓬源山 在縣西,高六、七里,延袤十餘里。神石獅山 在縣西大田保。

大坳山 在縣西大田保。高數十丈,延袤十里許,峭石壁立。其中多巖洞,人跡罕到。下有葛家崆巖、聖公巖、際豅巖。按《閩書》:「險僻可寨。」 明正統間,民於此避沙寇。

青簾山 在縣西瑞溪保,高廣十餘里,石崖壁立,林木蒼翠,宛如簾幕。按《閩書》,中有風蛤,秋值薰風,滿布地下,可食,氣化生滅,倏焉而盡。大歷山 在縣西南。高聳凌空,跨建寧、寧化、泰寧三縣,周圍四百餘里。昔越王無諸嘗游獵此山,遺鐃其上。又名金鐃山。按《閩書》,又名大弋山,有八十四面。宋陳軒詩:「奕几幾千仞,孤峰」 難比倫。巨為三縣鎮,雄據眾山尊。

石仙山 在縣西南善溪保,高峭狀如人形。雲蓋山 在縣西南龍安保。山勢峭拔,嘗有雲氣封其頂。按《閩書》:「團團如蓋,上有瀑布泉,垂三十餘丈。渡山在其南。」

鐘石山 在福興保。形如覆鐘,周圍壁立,高可千尺。緣崖為逕。登其上,坦平有石,名鵝髻。又有泉,下臨清溪。按《閩書》,絕頂有洞,中有棋盤石。卓筆峰 在縣東長興、將溪二保間。按《閩書》,一峰特起,側視三峰森立,又名鎗山、旗山、牌山。其地人多悍猛。宋蔣之奇過之,名曰卓筆。

君子峰 在縣西南龍安保。高聳蒼翠可愛。峰下有君子泉,又名「聖水。」

寶閣峰 在縣西南永興保。崔嵬高聳,狀如樓閣,景名「寶閣晴雲。」

峨眉峰 在縣北安仁保。周圍四十里,高數千丈,形勢類蜀之「峨眉峰。」

鬲嶺 在縣東南。兩山聳峙,嶺當其坳,又名甲嶺。按《閩書》一名回龍嶺。朱晦庵過泰寧,宿是地,小均李氏遺琴一張,為書「恂如」 二字以去。挽丹嶺 在縣西梅口保,接建邑界,高十三里,上有留雲亭。按《縣志》,傳梅福煉丹於棲真巖,山鬼竊之,追得於此,故名挽丹嶺。

三門嶺 在縣西梅口保。山頂二石對峙如門,四面削壁,多巖洞。其中曠平,可容數百家,俗呼三門寨。嶺高千丈餘,鳥道縈紆六七里許,嶺三曲尤險。至成化十四年,邑人廖富伐石砌級。九盤嶺 在縣西大田保,紆迴九曲。按《閩書》,「大田,東溪之水出焉。」

藤嶺 在縣西南龍安保,通寧化,地產藤。大杉嶺 在縣北福興保,通江西,地多有杉木。昔閩王遣將鄧值防禦,屯於此。

天神巖 在縣東龍湖西保。

寶蓋巖 在縣東朱口保。其巖如屋,東西五十丈,南北三十二丈。一徑自半山入,高曠幽邃。巖西有石穴,東有漱玉泉。按《閩書》在朱石山之西。或以方武夷中有寺,殊幽勝。

棲真巖 在長興保。相傳漢梅福修煉於此,中有丹爐、朝斗石、採藥澗。按《閩書》在旗山之西。瑞慶巖 在縣東將溪保。高二丈餘,深廣一丈五尺許。巖上有泉,歲旱,鄉人禱雨於此。

齊雲巖 在縣西南會保。深廣丈餘,俯瞰大溪,登之如在半空。

獅子巖 在齊雲巖右。下臨清溪,有鳥道緣石而登。巖中有石,狀如伏獅。

百丈巖 在齊雲、獅子二巖之巔。深廣丈餘,前俯清溪。其下峭削,鳥道縈紆,人跡罕到。按《縣志》,齊雲、百丈、獅子三巖相連,為邑水口。明正統時南會李祥之妻杜氏死節處。

南會巖 在縣西南會保鳳棲山。三石鼎立,旁有數巖,俱有小徑可登。峭壁險峻,上有流泉竹木。按《縣志》作鳳棲砦。

甘露巖 在縣西南十餘里。石門天成,僅通單騎,內有石乳滴水,甘甚。宋紹興「中,僧了疑倚巖架重樓疊閣,不假片瓦梯棧,縈紆而上,登臨者如在半空中。幽深雅麗,景物奇絕。」

醴泉巖 在縣西南會保。高五丈餘,深三丈許,上有石泉,味甘冽。

寶雲巖 在縣西梅口罌頭,又名西巖。高十餘丈,深廣一丈五尺許,有彩雲浮其上。宋鄒文靖遊憩於此。按《閩書》,又名彩雲。按《縣志》,唐同光中,陳謙易名曰禪宗。

聖水巖 在縣西瑞溪保。高二丈許,深廣各二丈餘,巖溜下懸,旱禱輒應。又名「東巖。」

瑞豐巖 在瑞溪保,高四丈,廣十五丈。《一統志》作「瑞峰。」 按縣志謂瑞溪峰之巖也。上有「瀑布鑴絡珠」 二大字,在石額寺,為唐天祐間建。

羅漢巖 ,在瑞豐丹霞之中。高三丈,深五丈,廣

千餘丈。按《縣志》,亦名瑞光窟屋,為宋雍熙間建,有羅漢五尊。元至正壬辰燬,明萬曆間重建。丹霞巖 又名瑞光巖,在羅漢巖右,高三丈餘,深十丈,宋丞相李忠定公讀書樓在焉。

三仙巖 在縣北安仁保峨眉峰左。其山高聳雲霄,石中一小穴,僅容三人。石乳滴泉,旱亦不渴。前有三峰,狀如筆架。按《閩書》有刻雷公電母、風伯雨師碑,禱雨多應。

朱石 在縣東朱口保。突兀高聳,其色朱。乘風石 在縣東交溪保,有石穴,高廣二丈許,深五丈,餘風每從穴出,可乘涼。

筲箕石 在縣東將溪保。狀如覆箕,周圍峭壁。南有石穴,人跡不可到。內有截木,望之如箱然。按《閩書》:在南石山北。

貓兒石 在縣西,依口保,狀如貓蹲踞。按《閩書》作「貓兒山。」 其東為三巖嶺,又西南十里為牛嶺山,石鼓山在其南。

人跡石 在縣西瑞溪保大洋嶂下路旁廣丈餘,上有巨人跡。

筆笏石 在縣西南善溪保。二石對峙,一峭立尖銳,一平正稍曲。遠視之,如立筆笏之狀。按《閩書》:在石仙山之南。

雙峰石 在縣北福興保。峰頂有洞,中有棋盤石。按《閩書》「在鐘石山之南。」

金雞嶂 在大田保九盤嶺西。山高而圓,狀如覆鐘。按《閩書》,作金雞山。按《縣志》,又名雞籠山。羅洋嶂 在善溪保,又名閻王嶂。山高林茂,人跡罕到,俗呼雞籠。按《閩書》,在石仙山之西。大洋嶂 在縣北福興保。山自峨眉峰來,特立高聳,前有雙峰,多產藥品,上有池,四時不渴。雞籠嶂 在縣北上高保,以形似故名。按《閩書》,在薯「山南。」

小坑嶂 在縣北崇化保,居大洋嶂之東,山勢稍低而平。縣治之後,山中有小坑村。

南谷 在水南保,有古澗疊巘之勝。宋鄒文靖歸休,遨遊其間,理宗御書「南谷」 二字賜之。有南谷亭,《文靖神道碑》在焉。景名南谷《尋春》。

驀蕪坳 在縣西里許

大溪 源接邵武縣三溪,西南流至梅口,會建寧濉江,為雙溪,經將樂竹洲東下。按《閩書》為東流。境內水源自邵武縣官尖峰,流經游源,又西流沿龍湖,逾交溪,過梅林、朱口、福山、山夾,凡七十里,匯於邑東,以納諸溪之水,橋曰利涉。梅林溪 在縣東。梅林保源自邵武道峰山麓,西北至梅林保黃公橋入大溪。

龍湖東溪 源自林陽,西北至龍湖橋下入大溪。按《閩書》,宋黃大任隱居是溪之北。

龍湖西溪 源自邵武三十五都,經涼傘山,至子顏坊入大溪。東西二溪俱在縣東。龍湖東。保山夾溪 在縣東福山保源自大坪坑西北至山夾橋下入大溪。

朱口溪 在縣東朱口保,源自李家源,西北至朝天橋下入大溪。

交溪 在縣東。交溪保源自邵武道人峰下,西北至安濟橋下入大溪。

將溪 在縣東。將溪保,源自石輞,西南流至朱口保入大溪。

黃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將樂寶臺山,西北至安泰橋入大溪。

均福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大坑坳,西北流至均福橋入大溪。

福沖溪 在縣東南水南保。源出福沖山,至福沖橋入大溪。

石塘溪 在南會保。按《閩書》,源自大田東上地,由鳳棲山流二十五里,至於水簾漈,入於大溪。二十四溪 在梅口保,源自南會保赤坑,兩旁夾以石山,曲折二十四流,至梅口入大溪。按《縣志》,梅口保之山,澗石危,岸束,二十四折,彷彿如上清溪,但舍筏而陸,倏又舍陸而筏處更多。馮家漈溪 在縣西,源出挽丹嶺,入於大溪。依口溪 在縣西依口保源出鐃山,南至小溪口入大溪。

大田東溪 在縣西大田保。按《閩書》:「源自九盤嶺,十里,至於山坊尾,合於大溪。」 西溪上接楚溪之流,下二十里以至於梅口,入於大溪。

雙溪 在大田保,又名建寧溪。源自建寧洛陽保出,經大溪至梅口雙溪渡。按《閩書》:「由大田西上接建寧溪水,三十里至於梅口,入於大海。」 大田西溪 在縣西大田保,源接建寧縣楚溪下保,至梅口入大溪。

城步溪 在縣西城步保,源出大洋嶂,西南至

揭潭入大溪

瑞溪 在縣瑞溪保。按《閩書》:源出峨眉峰,流四十里,至於臨江寺,下入大溪。

善溪 在縣西南善溪保,接建寧赤上保水,合善溪上下保水入大溪。

龍安溪 在縣西南龍安保。源出君子峰下,循開善與鋪溪合流。

永興溪 在縣南永興保。源出寶閣峰,西北流至梅口保為均溪,至泥坑入大溪。

仁壽溪 在縣南仁壽保。按《閩書》:「源自蕭坑三十里,至善溪下官常口,入於大溪。」

鋪溪 在縣南開善保。源自寧化柳洋,北流至合口溪。

開善溪 在縣南。開善保源,自將樂驀源都西北,至竹洲入大溪。按《閩書》:「自縣福沖溪而下,自南入於東溪;自城步溪而下,自西入於鋪溪;自南入於東溪;自均溪而下,自西南入於東溪。」 惟是溪也,導將樂入於將樂之竹洲溪。

杉溪 在縣北安仁保。源出茶花嶺,西南至朝京橋,出縣東入大溪。

龍門溪 在縣北上高保。源出大杉嶺,西南至福山保入大溪。

何潭 距縣東里許。潭狀如斗角,俗傳云:何潭流斗角。此地狀元生宋葉祖洽、鄒應隆大魁天下,人以為應。按《方輿勝覽》云:「《郡志》:灘江之水自何山下環泰寧治,遂瀦為潭。」 以今考之,泰寧無灘江,而建寧有灘江,疑「灘」 即「濉」 字之誤。

揭潭 按《通志》在縣治西三里。按《閩書》在竹洲溪西。

潭 在縣南開善保,深不可測,中有旋渦。按《閩書》潭在善溪,又名池潭。鈷母潭 在縣北半里許,深不可測。按《閩書》,鈷母潭之流至龍門溪。

館前洲 :在縣東大溪水心。

麒麟洲 在南會保。世傳越王嘗戲馬於此。火夾洲 在縣西梅口保。

水簾漈 在梅口保。瀑布百丈如垂簾。又名白水漈。按《閩書》,在甘露巖西。按《縣志》,源出九棟嶺。馮家漈 ,在縣西梅口保。按《閩書》,馮家漈之水出挽丹嶺。

陽尾漈 在縣西大田保金龍山。漈下有池,深廣二丈,池中有石,狀如龜。

火夾灘 在縣西梅口保。居大溪中,亂石巉巖,兩旁石巖壁立,奔湍激浪,其聲若雷,不通舟楫。下流五里入雙溪渡。

合口灘 在縣西南善溪保。大溪水與寧化流洋溪水合,其勢甚險。

君子泉 在縣南龍安保君子峰下,又名「聖水醴泉 。」 在縣西南會保石泉清冽味甘如醴。《放生池 》在利涉橋下。

縣東井 在縣廳前

縣西井 在舊主簿廳前。《石刻志》:「紹興四年鑿二井。」 今俱廢。

崇仁井 在崇仁坊。洪武二年,邑人何思鑿。「晝錦井 」 在晝錦橋頭。

朱紫井 在朱紫巷,宋熙寧四年鑿。

濟孤井 在縣東養濟院。弘治十七年,知縣瞿鵬鑿。

儒學井 嘉靖三年鑿

壕上井 成化乙巳年黃道榮鑿。

西城嶺下七星井 宋慶元間,范越鳳鑿盧家巷井 。流賊圍城,城中無水,國子生涂柏捐地鑿之。

興賢井 明天啟間,地師丁宜遴於舊「七星井」 邊移數武而鑿。

聖公井 在葉家窠溪岸傍。宋乾德間,神僧自嚴指地湧泉成井。

「保安井 」 在西郊保安寺前,宋天聖年間鑿。「天王井 」 在天王寺內,唐會昌年間鑿。

普勸井 在普勸寺內,唐天祐中鑿。

建寧縣

青山 在迎薰門外。山形峭拔,林木蒼翠,舊有陳了翁所書「青山」 扁刻及練江亭。

鄧家山 在縣西長吉保,接金鐃山。上有三星頭巾二石。

巖峰山 一在隆安保,山勢自廣昌來。一在桂羊保。按《閩書》:兩峰雙立,一在縣南,一在縣北。金鐃山 在縣東南,居長吉將屯、洛陽赤上、赤下六保間,跨建泰、寧化三縣界。《九域志》:「越王無諸遊獵,遺金鐃其上,舊名大弋,秦名大歷山,多產藥材,上有龍湫、瀑布、仙池、仙棋枰、馬跡石腰。」

帶石、跏趺跡石。縣治面之景,名鐃峰晴雪。東山 東山有二,一在縣東東城保,又名何山,下有潭曰何潭。循山石而上,石凳嶔嵌其巔,有跨鰲亭,邑人時遊觀於此。《濉江八景》有「東山梵宇」 ,即此。一在縣東楚上保,山勢自泰寧縣歷安寅保而來,上有歸龍峰、九

平山 在縣東在城保瀕溪,山形如龜,怪石巉巖,其巔平坦,可坐百餘人。按《縣志》,俗名烏龜寨。賓興之歲,邑人驗墜石多寡,為科名之兆。開山 在縣東開泰保。宋嘉定間,寇平,父老相賀,謂「泰道自此開。」 故保曰開泰,山曰開山。屏山 在縣東洛陽保。山方而高,狀若翠屏。按《縣志》,俗名平坑山。上有仙人棋盤石。

長巔山 在縣東將屯保鐃山之下。曲折起伏,長亙數里。

靈峰山 、香爐山 、二山俱在縣東周平保。羊頭山 在縣東周平保。以上三山,脈自安寅保何家山來。

鳳山 在縣西。在城保。山分三支,狀若飛鳳翔翥。俗傳宋元豐中,有樵者見五色禽翔集於其上。

西山 在縣西,在城保。山形聳峭,其巔平衍。按《縣志》,俗名姜家山。

望君樓山 在縣西排前保,又名「聖峰。」 自白鹿山來,至是突起一峰,秀麗層疊,狀如樓閣,若人之企仰者,故名。

寶山 在縣西都下保蘭溪。其土可陶器,鄉人資以為財。下有「蘭溪窯。」

雲山 在都下保。按《縣志》在華蓋巖之北。長興山 勢,自都上保朝天峰來。

登高山 在縣西里心保,永安鎮之水南,形如覆鐘。按《閩書》「在禪頂南。」

白鹿山 在縣西安吉保。俗傳嘗見白鹿遊食其間。

雲蓋山 在縣西客坊保。山勢高峻,時有雲氣覆其上,有石巖懸絕,瀉瀑如簾。按《縣志》,「跨廣昌縣界,上有爐器。」

金龍山 在客坊保。山上有潭,舊傳有龍見於此。又有釣鰲嶺、堆穀峰、馬尾漈按《閩書》,晉時將樂人廖棠,讀書是山,終歲不出。內史王羲之遣价徵之,固辭不就。按《縣志》作金龍峰。

五龍山 按《閩書》:「在雲蓋山北,禱雨輒應。」 馬鞍山 ,在縣西上黎保謝子才有詩。

寶峰山 在縣西銀坑保。

龍歸山 在縣北永城保。山勢蜿蜒若龍,上有惠應祠,乃縣治主山分脈處。按《閩書》:「跨藍田、安寅、黃溪間,其木多漆。」

何家山 在縣北安寅保。按《縣志》:「山勢極高大,山口如洞,內頗軒敞,居民百餘家。」

仰天峰 在縣南長吉保。一峰突起而秀,乃鐃山第一脈也。其巔地勢平衍,中有池不涸。紫雲峰 在縣南隆安保。按《閩書》與嚴峰相峙。王仙峰 在縣東南鐃村保。峰尖而秀,有古木籐蘿聯絡其上,舊傳有王姓者修鍊其間。器材峰 在縣東洛陽保。其峰峭拔,旁有山如馬鞍。又有三峰尖秀,名筆架山。按《縣志》作炁村峰,又名文筆峰。

雞籠峰 在縣東洛陽保。山勢高大,望之狀如雞籠。按《縣志》,與炁村峰對峙。四十八峰 在縣東將屯保,其形如旗。按《縣志》,在仰天峰之東,迤邐而上。

雙仙峰 在縣東楚下保二峰對峙,如人拱立。按《閩書》亦名雙旻峰,泰寧謂之雙人石。按《縣志》,亦名雙門石,上有足跡。

金斗峰 在縣東楚上保。

朝天峰 在縣西都上保。

禪頂峰 在縣西,尖圓特聳。按《縣志》作禪嶺峰,一名白藤山,山多白藤,故名。

大峰 高可五百餘丈

小峰 高二百餘丈,俱在縣西。上黎保按《縣志》,「大峰在蟠湖嶺南,小峰在大峰下。」

白雲峰 在縣北永城保。高峻插空,嘗有白雲浮其上,舊有三峰亭。

筆架峰 在永城保。按《縣志》,在白雲峰之東。高圭峰 在縣北藍田保。按《閩書》,「其木多松。」 龍歸峰 在縣北界藍田、安寅、黃溪三保間。勢如萬馬奔馳,有石如門限。按《縣志》,一在縣北永城保歸龍山上。一在縣東楚下保東山上。西溪十二峰 ,在縣北桂陽保,與筆山相對。瑞雲峰 在縣北界開山、安寅二保間。

「大嶺 」 有二,一在慶豐門外,縣治發龍之處上

有「仙巖」 ,一在楚上保。

獅子嶺 在都上保,高大十里,狀如獅子。蟠湖嶺 在縣西上黎保,抵江西建昌、南豐界。上有湖,積水不涸。

青雲嶺 在拱宸門外。嶺峻險。弘治十年,尉邢昌規募工伐石修砌,行者便之。

百丈嶺 在藍田保。山極高峻,鳥道懸絕。昔越王無諸嘗獵於此,因築臺焉。故址猶存,今改名朝天嶺。按《閩書》:「藍田之水出焉。」 按《縣志》,明弘治間,邑民余克友捐金闢砌。令李雍建庵其上,以息行旅。克友仍割田五畝,以為經久計。

東西巖 在縣東南洛陽保金鐃山上。巖舊有巨藤橫亙,可通往來。昔向白旗之亂,人多避難於此,後藤絕,路遂隔。

石燕巖 在金鐃山。有石一罅,僅容一身,深二丈許。磬折而入到正巖,又深三丈許,橫闊半之。中有石屏。屏後數步有石竇甚光,俗謂之「石天窗。」 視正巖為隘,有石凳、石床、石廨,位置向背皆天成。泉瀑清冽,飛乎木杪,注於石壑。按《縣志》,昔大機禪師示寂於此,近僧頗眾,皆架層樓以居。邑人謝汝聘、何其漁俱有詩。

五龍巖 在縣東楚下保雙峰石髻下。

三仙巖 在縣東楚上保大嶺上,祈禱有應。華蓋巖 在縣東武調保。石凳縈迴而上,中有水,四時不涸。又名「仙塘。」

虎巖 在縣西銀坑保。闊可二丈許。

仙山巖 在永城保,深闊丈許,上有人跡。巖嶂 有二,一在赤上保,一在隆安保。

北山嶂 在縣東將屯保。自仰天峰而來,突起一嶂,高接雲表。

楚陽嶂 在縣東楚上保楚溪之陽,俗訛為楚王岡。昔鄉人墾藝其間,往往得古器,如缾盎罏銚之類,然皆地氣融結而成,隨復消釋。按《閩書》界於新城黃舟溪之間。

浮砂嶂 在縣東,周平保壁立而多砂。

仙湖嶂 在都下保中有湖曰仙女,景名湖嶂夕陽。按《縣志》,土名仙人湖,其山高至五里。山巔平衍有湖,亦勝蹟也。僧智融首開湖山院。石牛嶂 在縣西都上保,巔有石,形如牛。九仞石 在縣南赤上保。其石高聳有九仞。《郡志》謂「排列有九」 ,誤矣。

聖觜石 在鐃山之頂,常有雲氣出其上。按《縣志》,其石下舊有小庵,常有雲氣蒙其巔則晴,蒙其腰則雨。下界晴,其上或雪;下界雪,其上或晴。石畔有仙池,清澈不竭。池畔有仙人棋枰石、腰帶石。又一大石,有跏趺痕,俗傳安禪師遺跡。九龜石 在縣東洛陽保官路旁。其山皆石,內一石,形分九觜,其狀如龜,俗謂九龜下海。山水石 在縣東楚下保五龍巖石壁上,其文有「山水」 二字明甚,遠觀皆見,即雙旻石。

仙人石 在縣東楚上保西焊坑。上有磐石,石上有人足跡。

三台七星石 在縣東楚上保金斗峰上有三大石,有七小石,皆圓如星。

雷鼓石 在縣東楚上保之西東洋,其石擊之鏜然有聲。

笏石 在縣東武調保黃蘗洋。其石直方如笏,屹然聳峙。

獅子石 在黃舟保溪潭中。高丈許,狀如獅子。馬跡石 在縣東黃舟保溪水中。石方而平,其上有馬跡宛然。

唐帽石 在縣東黃舟保,形如唐帽。按《縣志》作席帽石。

廩石 在縣東黃舟保。圓正而高阜,形如米廩。按《縣志》,或云椰子石。

烏石 在縣西排前保香爐山之麓,壁立而色黑。按《縣志》作烏石山。

蝦䗫石 在縣西都下保胡家坑頭,形似蝦䗫。印石 在縣西客坊保龍溪口潭中,方正如印。按《縣志》,「舊傳張禪師示寂於此,禱雨感應。」 茶磨石 在縣北藍田保,陳樓、高坊、林山皆有石二片相合如磨。

黃楊坪 地勢平曠。南唐遣兵取建州,齊丘嘗督兵於此。按《縣志》:「黃楊坪,宋齊丘督兵於此。」 又云「卒葬於此。」 按督戰之說,史無明據。南唐雖嘗遣兵取建州,齊丘未嘗到閩,且其隱居在池州之九華山,其墓在婺源縣之仰田,則齊丘生卒俱與此無涉,況黃楊坪高峻數十里,豈督戰之地乎?中有龍坪寺,久廢,今僅存草庵。

桐樹坪 在五調保。地勢平夷,多生桐木。戰坪 在縣東黃舟保西山上。俗傳五代宋齊

丘督戰於此

黃桑坪 在縣北永城保,下有龍潭。

雲谷 在水南,宋俞豐讀書此中。按《縣志》:谷外平疇數畝,綠水環流,地名洋背。春時菜花麥浪,如繡如茵。《志》稱洋背春煙,八景之一也。

休谷 在拱辰門外。邑人余志歸休於中濉江 ,納寧溪、都溪、藍溪、洛陽溪諸水,匯為巨潭,東流,又納漢溪、楚溪諸水,至梅口與泰寧水合,出將樂順昌古綏城,後訛綏為濉,遂稱濉江。按《閩書》:縣古名綏城,後訛綏為濉,曰江者,邑人侈之也。俗名大溪。源出寧化縣中順山逕龍下保,曰寧溪。東北流至縣治南,曰濉江。自是又北會泰寧縣水,東下將樂,出順昌,達於劍津。寧溪 在縣南,隆下保,源出寧化中順山,與都溪合流。按《縣志》「在上游」 則其源不一。南自寧化中順山,漸於隆下保,過隆頭,有峽如門,溪流由高瀉下,若懸瀑然,舟至此不能上。

隆安溪 在縣南隆下保。源自桂陽客坊,經新城銀坑保,由黃連溪入大溪。

開山溪 在縣東開春保,源自安寅保,經黃舟保至牛軛孔入大溪。

洛陽溪 在縣東洛陽保。源出鐃山下及將屯長吉諸保水,至容駟橋入大溪。

楚溪 在縣東楚上保,源出楚溪界,經永城武調黃舟至鄧源口入大溪。今查楚溪有二:一發源同地經黃坊,一發源雙旻石下,二水合東溪水過楚下保,會泰寧縣東西二保水入大溪。武調溪 在縣東武調保,源出永城保,經黃舟保會馬家口水入大溪。

周平溪 在縣東周平保。源出高營尾,經橫田會西溪至橫口溪,合流入大溪。

富田溪 在縣西富田保。源出藍田保,經黃溪大南,由綏城口入大溪。

碧溪 在縣西排前保。源自安吉保,經里心諸水入大溪。

新城溪 在縣西新城保。源出寧化縣界,經都上保黃連溪入大溪。

都下小溪 在縣西都下保。源出雙坑,經楊家段,合新城保溪,至熊家溪口入大溪。

都上小溪 在縣都上保源自界頭經三漈坑,合都下保羅坊水入大溪。

都溪 在縣西都上保。源出廣昌界雲蓋山,至鐃村與寧溪水合流入大溪。

東西溪 ,源自白鹿山西溪盤湖嶺來,分水作陂,灌溉田畝,遶里心街。西安巡檢司,經上查銀坑,至都下入大溪。按《閩書》作里心二溪,東導排前保水,西導淨安保水,合於上查溪。是導藍田保,接富家源、葉尾諸水,至於梘頭。按《縣志》作東西二溪,環流里心保,經上查保,是謂上查溪。上查溪 在縣西。上查保源出里心保,過銀坑會黃連水入大溪。

大南溪 在大南保。源出藍田保,上接富家源、葉尾諸水,至梘頭下,會黃溪、富田水入大溪。武陵溪 在縣西。上𥟖保,源出雷公山,至排前、下里心,會諸水入大溪。

銀坑溪 在縣西銀坑保,源自里心保,經都下黃溪入大溪。

里原溪 在縣西里原保,源出白寺,經客坊保入大溪。按《閩書》導源,自客坊至於嚴天溪,與隆安溪之水合。

永城溪 源自江西界頭,合黃舟保水入大溪。按《閩書》:源導江西裏嶺之水,逕黃溪,入於橫口,過於武調,傳於濉江,東南流諸水至於梅口,會泰寧水,逾竹洲入於大溪。朝宗《閩海》。

藍溪 在縣北藍田保,源出百丈嶺,經黃舟、大南田諸保,至綏城口,與寧都二溪水相合。安寅溪 在縣北安寅保,源出西城坑,經開山保小溪入大溪。

漠溪 在縣北安寅保。源出何家山,由開山黃舟至馮家溪口入大溪。

靜安溪 在縣北靜安保。源出巖下,通里心、長田,入大溪。

桂洋溪 在縣北桂洋保,源出江罕檀界,過十里。經隆安保,會諸水入大溪。黃溪 有二:一出藍田保,會諸水入大溪;一出安寅保肥株嶺,經都下保,會諸水入大溪。安吉溪 在縣北。安吉保源出捲嶺下,經排前保,會都溪入大溪。

紗帽潭 潭中突出一石,如紗帽形。

赤下潭 在赤下保。水瑩澄潔,深廣二丈許。龍潭 ,在縣東南鐃村保黃楊坪山嶺有潭,廣

數丈,深不可測,每遇風雨則暝晦,人以為有異物潛焉。歲旱,鄉人嘗禱於此。

鐃山龍潭 :在縣東南鐃村保金鐃山之半,清徹無底。

龍歸潭 在縣東鐃村保。按《縣志》:「劉宋招討使謝彥斌故宅在潭畔。」

何潭 在縣東,景名何潭秋月。按《縣志》,俗呼為俞家灣。瀠紆東山,屏山之下,勢若斗角。古云:「何潭流斗角」 ,此地狀元生。岸壁峭立,渟膏浸碧。每秋夜泛舟壁下,覺水色天光迷離無際。

石印潭 在縣西客坊保。深廣數丈,瑩潔澄淨,旁有巨石如印。

雷鼓潭 在縣北七里。口,深不可測。《南門灘》, 在迎薰門外,長吉寺前。

金灘 在洛陽保袁家莊,乃一邑水口也。怪石錯峙,獻瑰納奇,其踞若虎,其翔若鳳,其直方若圭印柱砥中江按《縣志》:最下則洪崖倚空,端巖聳峭,水若建瓴。至梅口與泰寧之水合,由將樂抵順昌,會邵武之水,過劍浦而南入於大溪。金鼎灘 在縣東楚上保。亂石參差,湍水衝激,中有一石如鼎。

黃瀾灘 在縣東楚上保。

牛軛灘 在縣東。在城保水勢危險,其形屈曲如牛軛狀。

米洲 在縣東,在城保平山下江瀕。鄉人以砂之漲否,占歲之米價。

館前洲 在縣東。水心如游魚出水。按《縣志》,二水夾流,狀如游魚。古云:游魚生鬣,出侍從時先。洲高水落,竹木叢生。近洪水,蕩為平沙。

西源 在縣東周平保。山勢軒敞,水口緊密,鄉民百十家居其中,人亦以「桃源」 擬之。

桃源 在縣西大南保。眾山環秀,中有民居,人方之「桃源。」

九流漈 在縣東楚上保楚溪黃瀾灘,上有龍潭,又名「百丈漈。」

連家漈 、楊家漈 、艾家漈 三漈俱在縣西富田保,源自楊家漈會合三漈水,出鐃村保入大溪。

三層漈 在縣西都下保,源出陳家漈,合楊家段入大溪。

馬尾漈 在縣西客坊保金龍山。

小漈 在縣北何家保。流西城坑入大溪。李家湖 在縣南赤下保。

下坊: 在縣南寧化縣界七里。 在縣北藍田保,《溪楓》。 在縣北藍田保十里。 在縣北桂羊保,黃桑泉 在縣東永城保,《黃桑畬》。

寺泉 :在縣東北安寅保永居寺前。

西溪泉 在縣西北桂羊保雷公山下。

玉泉 在縣西鳳山迎釐觀前,俗為「龍井。」 冷冽清甘,四時不竭。

嚴塘泉 在縣西都上保。

星橋泉 在縣西都下保。

坑源泉 在縣西新城保。

里原泉 在縣西里原保。

客坊泉 :在縣西客坊保。

涼樹泉 在縣南赤上保。

興賢井 在儒學前

劉家井 在西隅熊家嶺下。

水巷井 在東街

南街井 在清軍坊。其水清冽,四時不涸。黃坊井 在縣東永城保。

助駕井 在縣東黃舟保,水清而涼。

富官井 在縣東北上查保璠湖坊。

田心井 在縣東北上查保璠湖嶺頭。

白果井 在縣東北楚上保黃坊。

玉泉井 在縣東北楚上保玉泉庵石中。羊尾井 在縣東北安寅保。

清潭井 在縣北開山保清潭中。

觀坊井 在縣北藍田保。

合坑井 在縣北淨安保。

東門井 在縣西里心保。

陳坊井 在縣西都上保。

沙洲頭井 在縣西都下保。

潘家井 在縣西安吉保。劉坑井 在縣西排前保。。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