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267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卷 |
第一千二百六十七卷目錄
辰州府部彙考五
辰州府溪峒苗蠻考一
職方典第一千二百六十七卷
辰州府部彙考五
[编辑]辰州府溪峒苗蠻考一
[编辑]周
宣王五年秋八月,方叔帥師伐荊蠻。
按《竹書紀年》云云 ,按《搜神記》,「高辛氏有老婦人,居於王宮,得耳疾,歷時醫為挑治,出頂蟲,大如繭,婦人去後,置以瓠蘺,覆之以盤,俄爾頂蟲乃化為犬,其文五色,因名盤瓠」 ,遂畜之。時戎吳強盛,數侵邊境,遣將征討,不能擒勝,乃募天下有能得吳將軍首者,妻以女瓠,犬俄銜人頭詣闕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欲報之,事未知所宜,女請行,帝不得已,以女妻之。犬負女入山石室中,三年生六男六女,衣服褊褼,言語侏𠌯,飲食蹲踞,好山惡都王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號曰蠻夷。蠻夷者,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其受異氣於天命,故待以不常之律,田作賈販,無關繻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取其遊食於水,今即梁、漢、巴、蜀、武陵、長沙、廬江郡夷是也。用糝雜魚肉,叩槽而號,以祭盤瓠,其俗至今,故世稱「赤髀橫裙,盤瓠子孫。」
平王 年,晉文侯擊蠻人,破之。
按《竹書紀年》不載 。按《後漢書南蠻傳》:「平王東遷,蠻遂侵暴上國。晉文侯輔政,乃率蔡共侯擊破之。」
桓王二十一年,蠻與羅子共敗楚師。
按《竹書紀年》不載 。按《史記·武陵蠻傳》:「楚武王時,蠻與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
莊王 年,蠻與恭王合兵擊晉。
按《竹書紀年》不載 。按《後漢書南蠻傳》:「莊王初立,民饑兵弱,復為所寇。楚師既振,然後乃服,自是遂屬於楚。」 鄢陵之役,蠻與恭王合兵擊晉。赧王 年,秦伐楚,置黔中郡。
按《竹書紀年》不載 。按《後漢書·南蠻傳》:「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
〈注〉黔中故城在今辰州沅陵縣西。
後漢
世祖建武二十三年春正月,南郡蠻叛,遣武威將軍劉尚討破之,徙其種人於江夏。
按《後漢書世祖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南郡蠻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鄭氏皆出於武落鍾離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長,俱事鬼神。乃共擲劍於石穴,約能中者奉以為君。巴氏子務相乃獨中之,眾皆歎。又令各乘土船,約能浮者當以為君,餘姓悉沉,唯務相獨浮」,因共立之,是為廩君。乃乘土船,從夷水至鹽陽。鹽水有神女,謂廩君曰:「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廩君不許,鹽神暮輒來取,宿旦即化為蟲,與諸蟲群飛,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積十餘日,廩君思其便,因射殺之,天乃開明。廩君於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廩君死,魂魄世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及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為蠻夷君長,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有罪得以爵除。其君長歲出賦二千一十六錢,三歲一出,義賦千八百錢。其民戶出幪布八丈二尺,雞羽三十鍭。漢興,南郡太守靳疆請一依秦時故事。至建武二十三年,南郡潳山蠻雷遷等始反叛,寇掠百姓,遣武威將軍劉尚將萬餘人討破之,徙其種人七千餘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蠻是也。〈注:〉《荊州圖》曰:「副夷縣西有溫泉,古老相傳,此泉原出鹽,於今水有鹽氣。縣西一獨山有石穴,有二大石並立穴中,相去可一丈,俗名為陰陽石。陰石常濕,陽石常燥。」盛弘之《荊州記》曰:「昔廩君浮夷水,射鹽神於陽石之上。」按今施州清江縣水,一名鹽水,源出清江縣四都亭山。《水經》云:夷水巴郡魚復縣注云:「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蜀人見澄清,因名清江也。《代本》曰:「廩君使人操青縷以遺鹽神曰:『嬰此即相宜。云與女俱生,宜將去』。」鹽神受縷而嬰之。廩君即立陽石上,應青縷而射之,中鹽神,鹽神死,天乃大開也
是年冬十二月,武陵蠻叛,復遣劉尚討之,尚軍敗歿。
按《本紀》,冬十二月,武陵蠻叛,寇掠州縣。遣劉尚討之,戰於沅水,尚軍敗歿。按《南蠻傳》,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剋,乃訪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將吳將軍頭者,購黃金千鎰,邑萬家,又妻以少女。時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槃瓠。下令之後,槃瓠遂銜人頭造闕下,群臣怪而診之,乃吳將軍首也。帝大喜,而計槃瓠不可,妻之以女,又無封爵之道,議欲有報而未知所宜。女聞之,以為帝皇下令,不可違信,因請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槃瓠。槃瓠得女,負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處險絕,人跡不至。於是女解去衣裳,為僕鑒之,結著獨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尋求,輒遇風雨震晦,使者不得進。經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槃瓠死後,因自相夫妻。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其母後歸,以狀白帝,於是使迎致諸子。衣裳斑斕,語言侏離,好入山壑,不樂平曠。帝順其意,賜以名山廣澤。其後滋蔓,號曰「蠻夷。」 外癡內黠,安土重舊。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賈販,無關梁符傳,租稅之賦,有邑君長,皆賜印綬,冠用獺皮,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今長沙武陵蠻是也。其在唐虞,與之要質,故曰要服。夏商之時,漸為邊患。逮於周世,黨眾彌盛。宣王中興,乃命方叔南伐蠻方,《詩》人所謂「蠻荊來威」 者也。又曰「蠢爾蠻荊,大邦為讎。」 明其黨眾繁多,是以抗敵諸夏也。平王東遷,蠻遂侵暴上國。晉文侯輔政,乃率蔡共侯擊破之。至楚武王時,蠻與羅子共敗楚師,殺其將屈瑕。莊王初立,民饑兵弱,復為所寇。楚師既振,然後乃服,自是遂屬於楚。鄢陵之役,蠻與恭王合兵擊晉。及吳起相悼王,南并蠻、越,遂有洞庭、蒼梧。秦昭王使白起伐楚,略取蠻夷,始置黔中郡。漢興,改為武陵。歲令大人輸布一疋,小口二丈,是謂「賨布。」 雖時為寇盜,而不足為郡國患。光武中興,武陵蠻夷特盛。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泝沅水入武谿擊之。尚輕敵入險,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蠻民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尚食盡引還。蠻緣路徼戰,尚軍大敗,悉為所沒。
二十四年秋遣謁者李嵩等討武陵蠻不剋命伏波將軍馬援等討之。
按《本紀》,二十四年秋七月,武陵蠻寇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討蠻,不剋,於是伏波將軍馬援率四將軍討之。按《南蠻傳》,二十四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擊之,不能剋。按《馬援傳》,二十四年,武威將軍劉尚擊武陵五溪蠻夷,深入軍沒,援因復請行,時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許之。援自請曰:「臣尚能被甲上馬。」 帝令試之,援據鞍顧盼,以示可用。帝笑曰:「矍鑠哉是翁也!」 遂遣援率中郎將馬武、耿舒、劉匡、孫永等,將十二郡募士及㢮刑四萬餘人,征五溪。援夜與送者訣,謂友人謁者杜愔曰:「吾受厚恩,年迫餘日索,常恐不得死國事。今獲所願,甘心瞑目。但畏長者家兒或在左右,或與從事,殊難得調,介介獨惡」 是耳。
二十五年春三月,伏波將軍馬援等破武陵蠻於臨沅。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二十五年春,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將兵至臨沅,擊破之。單程等饑困乞降,會援病卒,謁者宋均聽悉受降,為置吏司,群蠻遂平。」 按《馬援傳》,「二十五年春,軍至臨鄉,遇賊攻縣,援進擊破之,斬獲二千餘人,皆散走入竹林中。初,軍次下雋,有兩道可入,從壺頭則路近而水嶮,從充則塗夷而運遠。」 帝初以為疑,及軍至,耿舒欲從充道。援以為棄日費糧,不如進壺頭搤其喉咽,充賊自破,以事上之,帝從援策。三月,進營壺頭,賊乘高守隘,水疾,船不得上。會暑甚,士卒多疫死,援亦中病,遂困。乃穿岸為室,以避炎氣。賊每升險鼓譟,援輒曳足以觀之,左右哀其壯意,莫不為之流涕。耿舒與兄好畤侯弇書曰:「前舒上書,當先擊充,糧雖難運,而兵馬得用,軍人數萬,爭欲先奮。今壺頭竟不得進,大眾怫鬱行死,誠可痛惜。前到臨鄉,賊無故自致,若夜擊之,即可殄滅。伏波類西域賈胡,到一處輒止,以是失利。今果疾疫。皆如舒言。」 弇得書奏之,帝乃使虎賁中郎將梁松乘驛責問援,因代監軍,會援病卒。按《宋均傳》,均為謁者,會武陵蠻夷反,圍武威將軍
劉尚。詔使均乘傳發江夏奔命三千人往救之,既至,而尚已沒。會伏波將軍馬援至,詔因令均監軍,與諸將俱進。賊拒阸不得前。及馬援卒於師,軍士多溫濕疾病,死者大半。均慮軍遂不反,乃與諸將議曰:「今道遠士病,不可以戰,欲權承制降之,何如?」 諸將皆伏地莫敢應。均曰:「夫忠臣出境,有可以安國家,專之可也。」 乃矯制調伏波司馬呂种守沅陵長,命种奉詔書入虜營,告以恩信,因勒兵隨其後。蠻夷震怖,即共斬其大帥而降。於是入賊營,散其眾,遣歸本郡,為置長吏而還。均未至,先自劾矯制之罪。光武嘉其功,迎賜以金帛。
肅宗建初元年春二月,武陵、澧中蠻叛。冬十月,郡兵討叛蠻,破降之。
按《本紀》云云 ,按《武陵蠻傳》,建初元年,武陵澧中蠻陳從等反叛,入零陽蠻界,其冬,零陽蠻五里精夫為郡,擊破從,從等皆降。
五年武陵郡兵討漊中蠻覃兒健等斬之餘眾悉降。
按《本紀》,「春三月,荊、豫諸郡兵討破武陵漊中叛蠻。」 按《南武陵蠻傳》,「三年冬,漊中蠻覃兒健等復反,攻燒零陵、作唐、孱陵界中。明年春,發荊州七郡及汝南、潁川㢮刑徒吏士五千餘人,拒守零陽,募充中五里蠻精夫不叛者四千人,擊澧中賊。五年春,覃兒健等請降,不許,郡因進兵,與戰於宏下,大破之,斬兒健首,餘皆」 棄營走還漊中。復遣乞降,乃受之。於是罷武陵屯兵,賞賜各有差。
和帝永元四年冬,武陵、零陵、澧中蠻叛。
按《本紀》云云 按《武陵蠻傳》,「四年冬,漊中澧中蠻潭戎等反,燔燒郵亭,殺略吏民,郡兵擊破降之。」
六年武陵漊中蠻叛郡兵討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不載。
十三年十二月巫蠻叛寇南郡。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十三年,「巫蠻許聖等以郡收稅不均,懷怨恨,遂屯聚反叛。」
十四年夏四月,遣使者督荊州兵討巫蠻,破降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十四年夏遣使者督荊州諸郡兵萬餘人討之。聖等依憑險阻,久不破,諸軍乃分道並進,或自巴郡、魚復數路攻之,蠻乃散走,斬其渠帥,乘勝追之,大破聖等,聖等乞降,復悉徙置江夏。」
安帝元初二年冬十二月,武陵澧中蠻叛,州郡擊破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元初二年,澧中蠻以郡縣徭稅失平,懷怨恨,遂結充中諸種二千餘人攻城,殺長吏。州郡募五里蠻六亭兵追擊破之,皆散降。賜五里、六亭渠帥金帛各有差。三年五月,武陵蠻復叛,州郡討破之。秋七月又叛,州郡討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三年秋,漊中澧中蠻四千人並為盜賊,又零陵蠻羊孫陳湯等千餘人,著赤幘,稱將軍,燒官寺,抄掠百姓,州郡募善蠻討平之。
順帝永和二年,武陵蠻叛,圍充縣。又寇夷道。太守李進擊破之。
按《本紀》云云 ,按《武陵蠻傳》,永和元年,武陵太守上書,以蠻夷率服,可比漢人,增其租賦,議者皆以為可。尚書令虞詡獨奏曰:「自古聖王不臣異俗,非德不能及,威不能加,知其獸心貪婪,難率以禮,是故羈縻而綏撫之,附則受而不逆,叛則棄而不追,先帝舊典,貢稅多少,所由來久矣。今猥增之,必有怨叛,計其所得,不償所費,必有後悔。」 帝不從。其冬,澧中漊中蠻果爭貢布,非舊約,遂殺鄉吏,舉種反叛。明年春,蠻一萬人圍充城,八千人寇夷道。遣武陵太守李進討破之,斬首數百級,餘皆降服。進乃精選良吏,得其情和。在郡九年,梁太后臨朝,下詔增進以二千石,賜錢二十萬。
桓帝元嘉元年秋七月,武陵蠻叛。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元嘉元年秋,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拘執縣令,屯結深山。至永興元年,太守應奉以恩信招誘,皆悉降散。」 按《應奉傳》:「武陵蠻詹山等四千餘人反叛,執縣令,屯結連年。詔下公卿議,四府舉奉才堪將帥。永興元年,拜武陵太守,到官慰納,山等皆悉降散。於是興學校,舉側陋,政稱變俗。」
永壽三年冬十一月,長沙蠻叛,寇益陽。
按:《本紀》及《南蠻傳》同。
「延熹三年冬十二月,武陵蠻寇江陵,車騎將軍馮緄討,皆降散。荊州刺史度尚討長沙蠻,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永壽三年十一月,長沙蠻反叛,屯益陽。至延熹三年秋,遂抄掠郡界,眾至萬餘人,殺傷長吏。」 又「零陵蠻入長沙。冬,武陵蠻六千餘人寇江陵,荊州刺史劉度、謁者馬睦、南郡太守李肅皆奔走。肅主簿」 胡爽扣馬首諫曰:「蠻夷見郡無儆備,故敢乘間而進。明府為國大臣,連城千里,舉旄鳴鼓,應聲十萬,奈何委符守之重,而為逋逃之人乎!」 肅拔刀向爽曰:「掾促去,太守今急,何暇此計!」 爽抱馬固諫,肅遂殺爽而走。帝聞之,徵肅棄巿,度、睦減死一等,復爽門閭,拜家一人為郎。於是以右校令度尚為荊州刺史,討長沙賊,平之。又遣車騎將軍馮緄討武陵蠻,並皆降散。軍還,賊復寇桂陽,太守廖祈奔走,武陵蠻亦更攻其郡,太守陳奉率吏人擊破之,斬首三千餘級,降者二千餘人。
五年秋八月,零陵蠻叛,寇長沙。冬十月,武陵蠻叛,寇江陵。南郡太守李肅坐奔北,棄巿。辛丑,以太常馮緄為車騎將軍討之。十一月,馮緄大破蠻於武陵。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不載 。按《馮緄本傳》:緄遷廷尉太常,時長沙蠻寇益陽,屯聚積久,至延熹五年,眾轉盛,而零陵蠻賊復反應之,合二萬餘人,攻燒城郭,殺傷長吏。又武陵蠻夷悉反,寇掠江陵間,荊州刺史劉度、南郡太守李肅並奔走荊南,皆歿。於是拜緄為車騎將軍,將兵十餘萬討之。詔策緄曰:「蠻夷猾夏,久不討攝,各焚都城,蹈籍官人。州郡將吏,死職之臣,相逐奔竄,曾不反顧,可愧言也。將軍素有威猛,是以擢授六師。前代陳湯、馮傅之徒,以寡擊眾;郅支、夜郎、樓蘭之戎,頭懸都街;衛、霍北征,功列金石:是皆將軍所究覽也。今非將軍,誰與修復前跡?」 進赴之宜,權時之策,將軍一之,出郊之事,不復內御。已命「有司,祖於國門。《詩》不云乎?『進厥虎臣,闞如虓虎。敷敦淮濆,仍執醜虜。將軍其勉之』!」 時天下饑饉,帑藏虛盡,每出征伐,常減公卿奉祿,假王侯租賦。前後所遣將帥宦官,輒陷以折耗軍資,往往抵罪。緄性烈直,不行賄賂,懼為所中,乃上疏曰:「勢得容姦,伯夷可疑;苟曰無猜,盜跖可信。故樂羊陳功,文侯示」 以謗書,願請中常侍一人監軍財費。尚書朱穆奏「緄以財自嫌,失大臣之節」 ,有詔勿劾。緄軍至長沙,賊聞,悉詣營道乞降。進擊武陵蠻夷,斬首四千餘級,受降十餘萬人,荊州平定。
六年秋七月,武陵蠻復叛,太守陳奉與戰,大破降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不載。
靈帝建寧二年秋九月。江夏蠻叛。州郡討平之按本紀。及《南蠻傳》同。
光和三年夏四月,江夏蠻叛。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光和三年,江夏蠻復反,與廬江賊黃穰相連結十餘萬人,攻沒四縣,寇患累年,廬江太守陸康討破之,餘悉降散。中平三年冬十月,武陵蠻叛,寇郡界,郡兵討破之。」
按:《本紀》及《本傳》同。
五年冬十一月,巴郡《板楯蠻》叛,遣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巴郡黃巾賊起板楯蠻夷因此復叛,寇掠城邑。遣西園上軍別部司馬趙瑾討平之。」
宋
太祖元嘉二十八年,「西陽蠻殺南川令劉臺并其家口。」
按:《本紀》不載 。按《宋書豫州蠻傳》,「豫州蠻者,廩君後也。」 盤瓠及廩君事並具前史。西陽有巴水、蘄水、希水、赤亭水、西歸水,謂之五水蠻,所在並深岨,種落熾盛,歷世為盜賊,北接淮汝,南極江漢,地方數千里。元嘉二十八年,西陽蠻殺南川令劉臺,并其家口。
二十九年,新蔡蠻為寇,沈慶之討平之。
按《本紀》:「江蠻為寇,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等伐之。」 按《豫州蠻傳》,「二十九年,新蔡蠻二千餘人破大雷戍,略公私船舫,悉引入湖。有亡命司馬黑石在蠻中,共為寇盜,太祖遣太子步兵校尉沈慶之率江、荊、雍、豫諸州軍討之。世祖大明四年,又遣沈慶之討西陽蠻,大剋之。」 按《本紀》不載 。按《豫州蠻傳》,世祖大明四年,又遣慶之討西陽蠻,大剋獲而反。司馬黑石徒黨三人,其一人名智,黑石號曰「太公」 ,以為謀主。一
人名安陽,號譙王;一人名續之,號梁王。蠻文小羅等討禽續之,為蠻世財所篡,小羅等相率斬世財父子六人。豫州刺史王元謨遣殿中將軍郭元封慰勞諸蠻,使縛送亡命,蠻乃執智、黑石、安陽二人送詣元謨,世祖使於壽陽斬之。世宗泰始 年,四方反叛,西陽蠻田益之等攻郢州,剋之。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世宗初即位,四方反叛,及南賊敗於鵲尾,西陽蠻田益之、田義之、成邪財、田光興等起義攻郢州,剋之,以益之為輔國將軍,都統四山軍人。又以蠻戶立宋安、光城二郡,以義之為宋安太守,光興為龍驤將軍、光城太守。封益之邊城縣王,食邑四百一十一戶,成邪財陽城縣王,食邑三千戶;益」 之。徵為虎賁中郎將,將軍如故。
順帝昇明 年,成邪財死。子婆思襲爵,為輔國將軍、武騎常侍。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順帝昇明初,又轉射聲校尉、冠軍將軍。成邪財死,子婆思襲爵為輔國將軍、武騎常侍。晉熙蠻梅式生亦起義,斬晉熙太守閻湛之、晉安王子勛典籤沈光明,祖封高山侯,食所統牛岡、下柴二村三十戶。」
齊
《武帝》建元元年,仍封蠻田治生為輔國將軍虎賁中郎將建寧郡太守。
按本紀不載 。按《南齊書蠻傳》:「蠻種類繁多,言語不一,咸依山谷,布荊、湘、雍、郢、司等五州界。宋世封西陽蠻梅蟲生為高山侯,田治生為威山侯,梅加羊為扞山侯。太祖即位,有司奏蠻封應在解例。參議以戎夷疏爵,理章列代,酋豪世襲,事炳前葉。今宸曆改物,舊冊杓降,而梅生等保落奉政,事須繩總,恩命升贊,有異常品,謂宜存名,以詔殊俗」 ,詔特留。以治生為《輔國將軍》、虎賁中郎,轉建寧郡太守,將軍、侯如故。
二年,虜侵豫、司蠻。南襄城蠻以郡縣無備,寇潼陽。焦文度戰死,苟元賓擊破之。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建元二年,虜侵豫,司蠻中傳「虜已近,又聞官盡發民丁。南襄城蠻秦遠以郡縣無備,寇潼陽,縣令焦文度戰死。司州蠻引虜攻平昌戍,戍主苟元賓擊破之。秦遠又出破臨沮百方砦,殺略百餘人。北上黃蠻文勉德寇汶陽,太守戴元孫孤城力弱,慮不自保,棄戍歸江陵。荊州刺史豫章王遣中」 兵參軍劉伾緒領千人討勉德,至當陽,勉德請降,收其部落,使戍汶陽所治城子,令保持商旅,付其清通。遠遂逃竄。汶陽本臨沮西界二百里中,水陸迂狹,魚貫而行,有數處不通騎,而水白,田甚肥腴,桓溫時割以為郡。西北接梁州新城,東北接南襄城,南接巴、巫二邊,並山蠻凶盛,據險為寇賊。宋泰始以來,巴建蠻向宗頭反,刺史沈攸之斷其鹽米,連討不剋。晉天興三年,建平夷王向弘、向壒等詣臺求拜除,尚書郎張亮議,夷貃不可假以軍號,元帝詔特以弘為折衝將軍、當平鄉侯,並親晉王,賜以朝服。宗頭其後也。太祖置巴州以威靜之。其武陵酉溪蠻田思飄寇抄,內史王文和討之,引軍深入,蠻自後斷其糧。豫章王遣中兵參軍莊明五百人,將湘州鎮兵,合千人救之。思飄與文和拒戰,中弩矢死,蠻眾以城降。永明初,向宗頭與黔陽蠻田豆渠等五千人為寇,巴東太守王圖南遣府司馬劉僧壽等斬山開道,攻其砦,宗頭夜燒砦退走。
三年湘州蠻入寇討之不克。
按《本紀》不載 。按《蠻傳》,「三年,湘州蠻陳雙、李荅寇掠郡縣,刺史呂安國討之,不克。」
四年柳世隆督眾討湘州蠻乃平之。
按《本紀》不載 。按《蠻傳》:「四年,刺史柳世隆督眾征討,乃平。五年,雍、司州蠻與虜通,助荒人桓天生為亂。六年,除督護,北遂安左郡太守田駟路為試守北遂安左郡太守,前寧朔將軍田驢王為試守新平左郡太守,皆郢州蠻也。」
建元九年,王僧旭發民丁,遣萬民和以助村蠻,《民和》敗。
按:《本紀》不載 。按《蠻傳》,「九年,安隆內史王僧旭發民丁,遣寬城戍主萬民和助八百丁村蠻伐千二百丁村蠻,為蠻所敗,民和被傷,失馬及器仗,有司奏免官。西陽蠻田益宗,沈攸之時以功勞得將領,遂為臨川王防閣,叛投虜,虜以為東豫州刺史。」
明帝建武三年。夏四月。虜寇司州。戍兵擊破之按《本紀》云云 。按《蠻傳》。建武三年。虜遣益宗攻司州龍城戍。為戍主朱僧起所破。蠻俗衣布徒。
跣或椎髻,或剪髮。兵器以金銀為飾,虎皮衣楯,便弩射,皆暴悍好寇賊焉。
魏
文帝太和十八年詔荊郢東荊三州敕蠻民勿有侵暴。
按《魏書本紀》:冬十月庚午詔曰:「比聞緣邊之蠻,多有竊掠,致有父子乖離,室家分絕,既虧和氣,有傷仁厚。方一區宇,子育萬姓,若苟如此,南人豈知朝德哉!可詔荊、郢、東荊三州,勒敕蠻民,勿有侵暴。」 按《南蠻傳》,蠻東連壽春,西通上洛,北接汝、潁,往往有焉。其於魏氏之時,不甚為患。至晉之末,稍以繁昌,漸為寇暴矣。自劉石亂後,諸蠻無所忌憚,故其族類,漸得北遷,陸渾以南,滿於山谷,宛洛蕭條,略為丘墟矣。
西魏文帝大統五年蔡陽蠻王魯超明內屬以為南雍州刺史。
按《本紀》不載 按《周書南蠻傳》:「蠻者,盤瓠之後,族類蕃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憑險作梗,世為寇亂。逮魏人失馭,其暴滋甚。有冉氏、向氏、田氏者,陬落尤盛,餘則大者萬家,小者千戶,更相崇樹,僭稱王侯。屯據三峽,斷遏水路,荊蜀行人,至有假道者。太祖略定伊、瀍,聲教南被,諸蠻畏威,靡然向風矣。大統五年,蔡陽」 蠻王《魯超明》內屬,以為南雍州刺史,仍世襲焉。
十一年蠻首梅勒來貢尋諸蠻擾動大將軍楊忠擊破之。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十一年,蠻首梅勒特來貢方物,尋而蠻帥田杜清及沔、漢諸蠻擾動,大將軍楊忠擊破之。其後蠻帥杜青和自稱巴州刺史,以州入附,朝廷因其所稱而授之。青和後遂反,攻圍東梁州。其唐州蠻田魯嘉亦叛,自號豫州伯,王雄、權景宣等前後討平之。」 語在泉仲遵及《景宣傳》中。
廢帝 年,「蠻酋樊舍舉落內附。」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廢帝初,蠻酋樊舍舉落內附,以為淮北三州諸軍事、淮州刺史、淮安郡公。干謹等平江陵,諸蠻騷動,詔豆盧寧、蔡祐等討破之。」
恭帝二年蠻酋宜民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以興彥季昌並為開府儀同三司。
按《本紀》不載 。按《南蠻傳》:「魏恭帝二年,蠻酋宜民王田興彥、北荊州刺史梅季昌等相繼款附,以興彥、季昌並為開府儀同三司,加季昌洛州刺史,賜爵石臺縣公。其後巴西人譙淹扇動群蠻以附於梁,蠻帥向鎮侯、向日彪等應之。向五子王又攻陷信州,田烏度、田都唐等抄斷江路。文子榮復據荊州之汶陽郡,自稱」 仁州刺史,并鄰州刺史蒲微亦舉兵逆命。詔田弘、賀若敦、潘招、李遷哲討破之。語在敦及《遷哲》等傳中。《北周》
明帝武成元年文州蠻叛選軍討定之。
按《本紀》不載 。按《周書南蠻傳》:「武成初,文州蠻叛,州選軍討定之。尋而冉令賢、向五子王等又攻陷白帝,殺開府楊長華,遂相率作亂。前後遣開府元契、趙剛等總兵出討,雖頗剪其族類,而元惡未除。」
武帝天和元年信州蠻冉令賢向五子王反詔開府陸騰討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南蠻傳》,天和元年,詔開府陸騰督王亮、司馬裔等討之。騰水陸俱進,次於湯口,先遣喻之,而令賢方增浚城池,嚴設扞禦,遣其長子西黎、次子南王領其支屬,於江南險要之地,置立十城,遠結涔陽蠻為其聲援。令賢率其精卒固守水邏城,騰乃總集將帥,謀其進趣,咸欲先取水邏,然後經略江南。騰言於眾曰:「令賢內恃水邏金湯之險,外託涔陽輔車之援,兼復資糧充實,器械精新,以我懸軍,攻其嚴壘,脫一戰不剋,更成其氣。不如頓軍湯口,先取江南,剪其羽毛,然後進軍水邏,此制勝之計也。」 眾皆然之。乃遣開府王亮率眾渡江,旬日攻拔其八城,凶黨奔散,獲賊帥冉承公并生口三千人,降其「部眾一千戶。」 遂簡募驍勇,數道入攻水邏,路經石壁城,此城嶮峻,四面壁立,故以名焉。唯有一小路,緣梯而上,蠻蜑以為峭絕,非兵眾所行。騰被甲先登,眾軍繼進,備經危阻,累月乃得舊路。且騰先任隆州總管,雅知蠻帥冉伯犁、冉安西與令賢有隙,騰乃招誘伯犁等,結為父子,又多遺其金帛。伯犁等悅,遂為鄉導。水邏側又有石勝城者,亦是險要,令賢使兄子龍真據之。騰又密誘龍真云:「若平水邏,使其代令賢處。」 龍真
大悅,密遣其子詣騰,騰乃厚加禮接,賜以金帛。蠻貪利既深,仍請立效,乃謂騰曰:「欲翻所據城,恐人力寡少。」 騰許以三百兵助之。既而遣二千人銜枚夜進,龍真力不能禦,遂平石勝城。晨至水邏,蠻眾大潰,斬首萬餘級,虜獲一萬口。令賢遁走,追而獲之井,其子弟等皆斬之。司馬裔又別下其二十餘城,獲蠻帥冉三公等,騰乃積其骸骨於水邏城側為京觀。後蠻蜑望見,輒大號哭,自此狼戾之心輟矣。時向五子王據石默城,令其子寶勝據雙城。水邏平後,頻遣喻之,而五子王猶不從命。騰又遣王亮屯牢坪,司馬裔屯雙城以圖之。騰慮雙城孤峭,攻未易拔,賊若委城奔散,又難追討,乃令諸軍周回立柵,遏其走路,賊乃大駭。於是縱兵擊破之,擒五子王於石默,獲竇勝於雙城,悉斬諸向首領,生擒萬餘口。信州舊治白帝,騰更於劉備故宮城南八陣之北臨江岸築城,移置信州。又以巫縣、信陵、秭歸並是硤中要險,於是築城置防,以為襟帶焉。六年辛卯,信州蠻渠冉祖喜、冉龍驤舉兵反,遣大將軍趙誾率師討平之。
按《本紀》云云 按《周書》本傳。「天和六年。蠻渠冉祖喜冉龍驤又反。詔大將軍趙誾討平之。自此群蠻懾息。不復為寇矣。」
唐
元宗開元 年,五溪首領覃行章叛,楊思勗執之。
按:《唐書》本紀及本傳不載 。按《辰州府志》:「開元中,五溪酋領覃行章叛,上以楊思勗為黔中招討使,執行章,殲其黨開境上。」
後晉
高祖天福四年,溪州刺史《彭士然》率錦、獎諸蠻攻澧州,馬希範擊走之。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不載 。按《馬希範傳》:「希範字寶規,殷第四子也。天福四年,溪州刺史彭士然率錦、獎諸蠻攻澧州,希範遣劉敕等以步卒五千擊之,大敗,遣其子師暠率諸蠻酋降於勍。乃略其詞,鐫於銅柱,命天策學士李皋敘之。於是南寧州酋長莫彥殊,都雲酋長尹懷昌,牂牁張萬濬,各率其州部附於希範。」 。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