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21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二卷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二十一卷目錄

 南雄府部彙考一

  南雄府建置沿革考

  南雄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南雄府星野考

  南雄府山川考水利附

  南雄府城池考

  南雄府關梁考

  南雄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二十一卷

南雄府部彙考一[编辑]

南雄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编辑]

本府

南雄古揚州南境。春秋為百粵。戰國屬楚。秦為曲江縣地,屬南海郡。秦末趙佗據之,稱南粵。漢元鼎五年,以曲江隸桂陽郡。元封五年,置十三郡刺史,復以桂陽屬荊州。《三國鼎分》,魏得荊州,赤壁之敗,遂入於吳。吳黃武十年,置廣州,其地屬廣州。永安六年,分曲江地置始興縣,始興之名自此始。甘露元年,分桂陽、南海二郡地,置始興郡,統曲江、始興等七縣,分置斜階縣屬焉。晉太康七年,以始興郡屬廣州。永康元年,分始興郡置湘州。咸和三年,復以始興郡屬荊州。永和元年春三月,以廣州始興屬義陽郡。宋元嘉二十九年,以始興、臨賀、始安三郡屬廣州。元徽四年,更始興郡為廣興郡。齊革廣興郡,復名始興郡,領縣十,隸廣州。更始興縣名正階。梁天監元年,置衡州於浛光縣地,分廣州之始興等郡隸之。未幾,建東衡州於始興縣,而始興郡屬焉,尋廢東衡州。天監初,廢置不可勝紀,分始興為安遠郡,分正階縣曰始興縣。承聖初,又以始興郡為衡州,尋廢。陳大建二年,復置東衡州。隋改衡州曰淮州。開皇九年,廢始興郡,以其地屬廣東總管府。按《隋書》,「是年省諸郡,於始興郡置廣州總管府,統縣十六,始興在焉。又分始興縣置大庾縣。二十年,移廣東總管府於南海,尋廢大庾縣入始興縣。」 唐武德四年,分廣州之曲江等縣置韶州,始興屬焉。光宅元年,分始興縣置湞昌縣。天寶三年,改韶州為始興郡,尋復。五代南漢乾和四年,分韶之始興、湞昌二縣置雄州,雄州之名始此。宋開寶四年,潘美平嶺南,克雄州,以屬廣南東道,更名南雄,以河北亦有雄州,故加「南」 字別之,南雄之名始此。按河北雄州即今雄縣,宣和中,改郡名曰保昌。元至元十六年,改南雄州為路,隸廣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二十七年冬十二月降南雄州為保昌縣。明洪武元年更南雄路為府,隸廣東布政使司,領保昌、始興二縣。

皇清因之,領二縣如故。

保昌縣。附郭。

本晉始興縣地。唐光宅二年,析東北界置湞縣,屬韶州。偽漢置雄州隸焉。宋宣和間,改保昌郡。後避仁宗廟諱,改「湞昌」 為「保昌」 ,屬南雄州。元屬路。明屬府,為附郭邑編戶四十四里。

始興縣

本縣南野地,屬豫章郡。吳甘露元年,分置斜階縣,屬始興郡。齊曰正階。梁天監七年,更名始興。隋平陳,置大庾縣,又析置廣州總管。開皇末,移州治于南海,仍屬南海郡,省大庾縣入焉。唐屬韶州。南漢改屬雄州。宋屬南雄州。元屬路。明屬府編戶七里。

南雄府疆域考        府志[编辑]

南雄府疆域圖

南雄府疆域圖

本府

東抵江西信豐縣界,二百四十里。

南抵江西龍南縣界三百里。

西抵韶州府界二百八十里。

北抵江西南安府界一百一十里。

東南抵信豐旱湖凹界三百里。

西南抵翁源縣九曲嶺,三百二十里。

西北抵江西大庾縣吉村,界三百五十里。東北抵信豐「九里村」 ,界二百里。

南至本省布政司一千三百里。北至

京師六千七百四十五里。

東西廣三百四十里,南北袤四百五十里。《保昌縣》:附郭。

西抵始興縣界一百里

「西南抵始興古碌村」 ,界四十里。

餘與府同

東西廣一百六十里,南北袤一百二十里。《始興縣》:

東抵保昌縣界,八十里。

南抵翁源縣界,一百六十里。

西抵曲江縣界七十里

北抵保昌縣界五十里

東南抵龍南均竹界二百里。

西南抵翁源芙蓉村,界二百里。

西北抵曲江冷田村,界六十里。

東北抵保昌修仁都界八十里。

東西廣一百五十里,南北袤二百四十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保昌縣附郭。

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嶠巘駊騀,水多瀧瀨,山川之勢,若躍馬而馳,建瓴而下,蓋百粵之上遊也。其山大庾,其水湞江,負深擁秀,稱奧區焉。《始興縣》。

九姑突兀其東,天柱嵯峨其西,丹鳳枕其後,白牛障其前。群山環拱,三江合流。

李西美論「嶺南地卑土薄,陽燠之氣常泄,陰濕之氣常盛。陽燠常泄,故四時常花,三冬少雪,窮冬久晴,或至揮扇。陰濕常盛,故晨夕霧昏,春雨夏淫,盛夏連陰,即復凄寒。陰陽之氣,既偏而相薄,故晝多暖,夜多寒。行役厭煩,驟減衣服,邪入腠理,遂成瘴瘧。」

《舊志》雄蓋東南首郡,非深入南之比,瘴癘惟二八月間有之。春曰青草,夏曰黃茅,若隆冬嚴寒,積雪盈尺,則寒暑以時,民少瘴癘矣。章得象詩曰:「青草瘴深盧橘熟,黃梅雨歇荔枝紅。」 陸圻詩曰:「便對輕寒難詠雪,但逢霪雨即悲秋。」 又曰:「塵飛不捲三冬葉,風暖先開十月花。」

南雄府星野考        府志[编辑]

府總

考嶺南古揚州境,《周禮》,「斗牛、女當揚州之域。」 《春秋元命苞》,「牽牛流為揚州。」 《史記》:「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魏晉書》俱自斗十一度至女七度為星紀。吳越分野,于辰在丑。故廬江以南,盡于珠崖,皆揚州分域。而永嘉中,歲、鎮、熒惑、太白聚于牛、女,識者以為有興王之兆。若梁武跣足下殿,王導遜位經旬,此其分野之不誣者也。

南雄府山川考        府志[编辑]

本府。保昌縣附郭。

巾山 在城北三十里,郡之主山也。其形端正如巾。按《通志》,乃韶、雄二府發源之所。天將雨,陰雲密布,韶人建有龍王廟在焉。

金馬山 ,一名「州案」 ,在城南二里,狀如馬,背有方土如負印。

天馬山 ,一名《縣。案》:在金馬山左。

赤馬山 在金馬山右,其土赤。

考證

蓮塘山 在城東南八十里,下有連池。按《通志》:每歲夏日,不用栽培,芰荷自發,馥郁絕勝,故名。青嶂山 ,在城東南四十里,崖嶂如屏幕,上有雲峰庵。

天峰山 :在城東八十里。高峻插天,上有泉。元季鄉民多避兵於此。

馬鞍山 :在城東八十里,有馮氏族姓居其下,登仕版者甚眾,人以為茲山靈秀所鍾。

巽峰山 :在城東南八十里。上有石塔。里人歐陽箕建。

龜湖山 :在城東一百里。上有滴水,瀦為小湖。舊產五色靈龜。歲旱,龜出即雨。

洪崖山 在城東九十里。崖石平曠,有洪崖庵。按《通志》,舊傳黃公生佛修道之所,遇歲旱,祈禱多應。

梅花山 :在城北八十里。其上多梅。

馮大山 :在城東南一百五十里。高聳寬平,可容千人。

油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上有龍潭,歲旱,取潭中魚蝦禱雨,即驗。舊傳,山穴出油,人需以食,晝夜不竭。後人以其小,鑿而大之,其油遂絕。唐有僧潤澤,以手指書石壁上曰「油山淨明院。」 不知何年開拓也。至今字跡宛然。

五湖山 在城西北一百里。按《通志》:「俗傳成公祖師暮即居此。」

大庾嶺 城北九十里。《水經注》云:漣溪山,即大庾嶺也,五嶺之最東,故曰東嶠,其本名曰臺嶺,上有橫蒲關,即古入關之路,又名塞上。《史記索隱》云:「豫章三十里有梅嶺,在洪崖山,當古驛道,相傳以梅將軍名。」 《越絕書》:「越王子孫姓梅氏,秦并六國,越王踰零陵,往南海,越人梅鋗從至臺嶺,家焉,而築城湞水上,奉王居之」 ,鄉人因謂臺嶺為梅嶺。及統眾歸吳芮,留其將庾勝兄弟居守,其兄守梅嶺,又稱大庾嶺。秦末,南海尉任囂死,趙佗欲據粵,移檄告橫浦諸關曰:「盜兵且至,急絕道聚兵自守。」 初,嶺東廢路,人苦峻極。唐開元四年,詔張九齡開鑿,始為坦塗。

小庾嶺 :在城東四十里。

「瑞龍峰 」 ,在城西,狀如游龍,歲旱出雲即雨。「文秀峰 」 ,在城東南。

筆架峰 ,一名「三角嶺」 ,在城西南五十里。「瑞雲峰 」 ,在城東八十里,嘗出彩雲。

龍王巖 在城東百里。牆壁基址,宛如琢成。按《通志》,在周南都,方廣二丈,巖巉空洞,不見天日。楊瀝巖 在城西北二十里,以漢樓船將軍楊僕得名。山巔方廣百餘丈,怪石森立,飛泉瀉空,上有潭,深三丈許,下有三巖,旁有祇林寺。仙女巖 在城東北一百里。杉檜蔥蔚,泉石潺湲,巖口僅容一人入,中闊丈許,有二仙像。相傳秦時二女子飛昇處。偽劉時,邑人葉子曾得六孔金鐸,鍊藥鐺各一。

羅漢巖 一作「洞」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大黃團左,可容千人。梁天監中有羅漢現像,踰旬忽不見,有井,四時清冽。

象山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形如伏象,在羅漢巖前。

「嫦娥嶂 」 ,在庾嶺之東,相傳葛洪鍊丹之地,產仙茅,其葉似蘭,采以八月,即用嶂下流泉濯之,色白如玉,煉成丸食,補真氣。

白猿洞 ,在城東北八十里,在梅嶺下,深百步許。舊傳白猿居之。

威鳳岡 在巾山東,與大庾嶺相連。高聳軒舉,形如翥鳳。

倉石 在城西北三十里,高百餘丈,廣數十畝,輪囷如倉,土人築圍其上以避寇。

放缽石 在大庾嶺雲封寺側。相傳六祖既得衣缽,南奔惠明,追至,祖擲衣缽于石上,明舉之不動。

金龜石 按《通志》:「在度嶺路傍,其形似龜,故名。上有茅庵,行人多資此憩息。」

塔石 按《通志》:「山高路險,人不能攀,其形如塔,故名。」 明季民多避兵于其上。

湞水 在城南。源出大庾嶺,流經靈潭、烏源,至何村與昌水合,又至城西,與凌水合,環抱郡邑,是為北江。龍川之水西流合之,注於肆水。逕廣州,合邑南江東流入南海。

昌水 在城南。源出信豐界,流逕延福、蓮溪、弱溪,至何村與湞水合,又四十餘里至城西與凌水合,同入海。

凌江 在城西。源出百丈山,下流八十里至歸仁,又六十里至城西,合湞、昌二水。

修仁水 在城南二十里。源出龍南界,流一百三十里,至修仁入湞水。齊始興太守范雲飲水賦詩於此。

漣水 ,在城西十里,入凌江。

長浦水 在城東北四十里,源即卓錫泉也,入湞水合凌江。

五雲瀧 ,在城南五十里,在倉石後。飛流曲折,下有深潭,世傳有龍潛焉。

九牛瀧 :一名「龍罩水。」 在城南五十里。水自山巔飛注深潭,響應遠近,雨久響晴,晴久響雨,累驗。

牛軛潭 :在城東二里,以形得名。

龍鬚潭 在城東五十里上錫村。旱禱累應。州司法參軍程琳《記》。

石鑊潭 與龍鬚潭相對。按《通志》:在上錫村,其深叵測。

罌龍潭 ,在城北一百三十里,苦坑三窟。卓錫泉 一名「霹靂」 ,在雲封寺東。舊傳六祖南奔至此,渴甚,以杖點石,遂湧清泉,味甘冽。其下長浦之水出焉,南流合于湞水。

福民泉 在雲封寺南。宣德壬子,巡按御史丁寧度關,鑿石得泉,行旅便之,故名。廣東參政李永年《記》。

溫泉 一在上坪,一在修仁都。

湧泉井 府治東西各一。

羅漢井 府治東二里許。

神仙井 在魚產村

始興縣

九鳳山 在城南二十里。梁天監中,有「《九鳳》來集。」

謝公山 在城南三十里。峰巒聳拔,獨高諸阜。舊有謝姓者修道於此。

白牛山 與謝公山相對,有龍池,池上有石壇。舊傳「有白牛出其間。」

九姑山 :在城東六十里。下有九姑廟。

桂山 在城南一百里。陵谷深邃,桂樹森列,旁為張曲江故宅,几案皆白石琢成。

旗岡山 :在城東南百里。與柱山聯接,儼若旗形。

玉山 在城南百里清化鄉。舊傳於此得璞獅石山 在城西百里,形如獅,為縣水口第一山。因形家言,建塔其上,人才駸盛。

丹鳳山 在城北五里,形如飛鳳。亦傳梁時有鳳集其上。按《通志》:「高百餘丈,根盤十里許,奇峰如戟,為縣之主山也。」

天柱峰 在九鳳山上。峭拔無支贅,屹然撐天。塔嶺 在城西十里,為水口第二山。

玲瓏巖 在城南十里,一名機山。平地突起,中有三石室,高大如屋,竅戶相通。盛弘之《荊州記》云:「始興機山東有兩巖迴向,鴟尾石字數十行,過者時聞金石絲竹之聲。」 舊傳葛洪鍊丹之所。有草名琉璃,莖如香芹,食可已風。明太守江璞記。

半月巖 形如半月

天光巖 ,寬敞容數百人,前建亭臺,今廢。觀音巖 ,石乳凝結,成大士像。

蓮花巖 ,形如蓮花,下垂有紅綠色,四時水滴沖虛巖 有窪窪水竅當東向。

玉柱巖 蓮花巖左舊無此名。明萬曆癸巳,瓊海大宗伯王弘誨南還省覲,遊玲瓏,與縣令蔣希禹載酒賦詩於此,因以「玉柱」 名之。

轉身巖 按《縣志》,取釋氏輪迴之義。

《獅象巖 》,巖如屋,上有石如懸杵,下有窩如陷臼,石乳左流如獅,右如象,又有相思石,敲其塊磨薄之,分為二,盛以器,沃以醋,取置器邊,自相親合。

玉龍巖 ,石如龍首,上者勢如飛舉,泉自頷垂滴,下有陂不涸。

「通天巖 。」 玉龍巖,「左路晦火,行四五十步,盡處隙光耿耿。葛洪鍊丹,竈跡猶在。」 以上俱屬玲瓏涼傘巖 ,離城六十里。

石泉巖 在城西十五里,方廣四丈許,形如屋,青松落翠,石壁噴珠。

墨江 在城西十五里,源出翁源界,水黑如墨,產佳魚。至江口與湞水合流五里餘,黑白界然。官石水 ,在城西十五里,源出翁源界。

斜階水 在城南二十里,源出謝公山下。按《通志》,在城西北四十里,源自韶州丹鳳嶺,流及縣西,與湞江水合,入於海。

清化水 在城南一百五十里,源出翁源界,合朔水。

律水 在城南百里,源出曲江界,與清化水合。躍溪 在城東一百里,源出龍南界,至杜安村與湞水合。舊傳溪中有龍躍去。

陸源 在城北五十里,合湞水。

朔源 在城東一百五十七里,源出信豐甜菜嶺,經都坑入縣界,合清化水,其源朔長而晦。消涼源 ,在城東南五十里,出天柱山下,合清化水。一云出信豐律竹嶺下入斜階。

澹源 在城東南三十里,出謝公山,與墨江合。「肥水 」 在城西南十五里,源出曲江雲溪嶺,東北流合斜階水。

杜安水 ,一作「都安」 ,城東北四十里,源出信豐深髻鐵子源,西流與湞水合。

洗缽泉 在蓮城寺,舊傳傅大士滌缽處。鳳井泉 在城東五里。梁天監中,鳳凰集此。溫井 在清化,上名溫池,可浴;下名熱池,可烹。溫泉 一在陸源,一在躍溪,一在葫蘆洞。花管灘 在城西五里。

羅公洲 :在城西。晉羅君章居之,因名。

《府志未載山川     通志縣志》
[编辑]

始興縣

天馬山 :在城西十里許。巍然屹立,形似天馬。俗呼為「馬頭棟。」

小武當山 在城東七十里躍溪都。其山巍然峭壁,高數十仞,上至半嶺有巖洞,廣可二畝,內有北帝銅像,極稱靈驗。登陟者皆攀援石壁,牽紐而上,俯視巉巖,畏不敢下。當年北帝寶像重數百觔,數人捧齎而上,不俟牽紐,亦見神靈之異。今俗名為「小武當山。」

五魁山 :在城南三十里。學宮對峙,五峰聳秀。筆架山 與五魁山相連,三峰奇麗高矗,中峰尖聳,儼然筆架。

珠龍巖 在縣東十五里,地名「旱溪」 ,水高約二十丈,廣計畝餘,春夏瀑布如滴珠垂玉。尤可異者,巖前沙石颺下,即主雨兆,決不爽也。巖前地方寬敞,桂松叢集,幽雅堪娛。

官石巖 在縣西五十里。巖儘高大,內有宋敕封石上飛雲「三品將軍墓。」 歲時亢旱,各鄉人於此祈禱,名曰「掃巖」 ,而雨輒至,其靈異常如此。飯籮石 在縣南五十里平原中特起石峰,方廣一畝,高三丈。周圍方平,形如印橐,與玲瓏對峙。世傳仙人所遺飯囊,故名之。

畫眉石 ,出墨江,一名「墨石」 ,黑如墨,可以畫眉。「頭巾石 」 在清化石,距縣七十里,形如頭巾。故凡新任司官至,先從間道而入,於上任後致祭而後過之。

魚王石 在縣東五十里。由都安水逆流至山口鰣魚坑,內有一石,每春鰣魚拱集,有「相朝之像焉。」

辛井 在烏石,距縣十五里。其味辛,飲之力同於薑。

石泉 處處皆有,惟縣東五里官路旁石穴寸許,有泉涓涓流出,清潔甘溫,異於他處,可掬飲數十人,雖歷三冬,盈盈不竭。《醫方》謂:「此水重於他處,食之令人肥健,體潤不老,與乳同功。」 試之果然。

水利附[编辑]

保昌縣。附郭。

凌陂 在城北二十里。宋天禧間,保昌令凌皓鑿渠堰水,溉田五千餘畝,故名。嘉泰間,知州劉篆脩。明洪武乙亥,知縣岑仁忠脩。正統壬戌,知府鄭述重修,訓導朱晅記。成化庚子,知府江璞重脩。

葉陂 在城北二十里。明洪武三年,知府葉景龍刱翰林學士晉安張以寧《記》。

連陂 在城西南二十里,宋知州連希覺刱。虎岸陂 在城東六十里。明洪武壬戌,鄉民王以敬刱溉田二千餘畝,岸有石如虎,故名。珪塘陂    楊凹陂。

澗頭陂 俱在城東一百里崇仁都。明永樂間刱。嘉靖壬午,鄉民葉中憲等題奏,准行察院斷令,夏秋築水灌田,冬春通船行貨。隆慶庚午,知州林應節刻碑太平廠前,以示遵守。

永灌塘 一在城東,一在脩仁。

大湖塘 在城南二十里脩仁都。

長豐塘 在城東五里東廂都。

湖口塘    新塘 俱在城東五十里烏源都。明洪武乙亥,知縣岑仁忠刱。

羅陂 在城東四十里烏源都。元至正間刱。寶陂 在城東三十里迎春都。明洪武乙亥,知縣岑仁忠刱。

始興縣

豐陂 在城東南五里。元泰定中,刱。明洪武間,知縣王起重修,灌田七頃。

李陂 在城東十里官石都。宋慶曆間,李姓刱。按《通志》:「灌田六頃四十五畝。」

湖坊陂 在城東十五里城二都。按《通志》:洪武間,知縣王起重修。其村曰湖坊,因名之。灌田五十七頃八十五畝。

下坊陂 在城西二十五里,城一都石坑村。按《通志》,知縣王起重修,灌田八頃四十畝。

迴水陂 在城西三十里,城一都石坑村。按《通志》,知縣王起重修,灌田八頃四十畝。

迴水陂 在城西三十里,城一都留村。按《通志》,知縣王起重修,灌田五頃六十畝。

黃莊陂 在城西二十里官石都。按《通志》:灌一頃二十畝。

許陂 在城西二十里官石都。按《通志》:灌田七頃五十畝。俱知縣王起重修。

蓮塘 在城北五十里北岸都陸源村。知縣王起刱按《縣志》,周廣三畝,灌田四十餘畝。

許塘 南岸二都

河堤 在城南一里。明嘉靖元年,水災,城幾為壑,知縣高輔修築。

東湖坪 明正德間,邑人饒仲顯刱。

花管灘陂 按《通志》:在縣西四里。

南雄府城池考        府志[编辑]

本府。保昌縣附郭。

南雄府城池 。舊州城僅環府治,宋皇祐壬辰,知州蕭渤闢之,為門三:東曰「春熙」 ,今為鐘樓;西曰「凌江」 ,今名「武定」 ;南曰「政平。」 淳熙戊戌,知州李嶸修。嘉定甲戌,知州劉公亮修,丁丑知州黃庶重建三門,庚辰知州孫崇修,甲辰知州趙汝鑰修。紹定癸巳,知州張友修。元至正乙巳,指揮王璵修,名舊城曰「斗城」 ,外築土城三百四十丈,崇一丈有奇,厚稱之,池如城之數,深如崇之數。增建東南北三門,北曰「拱極」 ,東今名「朝陽」 ,南今名「向明」 ,以小別之,謂之「顧城。」 明成化丙戌,巡撫都御史韓雍檄知府羅俊甃以石。己丑,僉事陳貴自小北門至牛軛潭,築土城三百餘丈,沿河固以木柵。丙申,斗城西河決,知府江璞築堤禦之。正德中,流賊嘯集。戊辰,知府王珀請于都御史林廷選,奏發帑藏,甃土城以磚。甲戌,知府李吉增女牆六尺,門其東曰「賓暘」 ,東南曰「文明」 ,謂之「新城。」 其池廣一丈,深如之。嘉靖丙戌,知府伍箕修。甲午,知府何巖修。己亥,知府鄭朝輔修。嘉靖丙子,知府歐陽念倡郡民甃沿河水城。萬曆丙戌,斗城水陷數十丈。自小東門右掖至小南門傾圮約三十餘丈,迤北約圮十餘丈,水城沿河盡廢。自小梅關至太平橋,約圯四百餘丈,知府周保修

皇清順治八年,內外二城傾倒,知府鄭龍光修。丁酉

大水斗城、顧城、新城俱陷。水城全圮,知府陸世楷修。

外縣

《始興縣城池 》:「始興縣古今三遷,俱無城。明天順中,知縣謝濂築土為垣。成化乙未,都御史韓雍廓而大之,甃以瓴甋,周三百四十八丈有奇,高一丈五尺,厚一丈。池周四百丈有奇,深五尺,廣倍之。凡三門:南曰『向秀』」 ,東曰「東作」 ,西曰「西成」 ,各有樓,皆置守。壬寅,知府江璞建串樓三百四十八間,橋樓一座。弘治壬戌,雨圮,通判留芳修。正德甲戌知縣梁冠修。嘉靖癸未河決,知縣高輔築堤禦之。乙未知縣汪慶舟修。丙辰,南城被水衝圮十餘丈,通判馬錫修。隆慶辛未知縣謝成賢修。萬曆辛卯知縣蔣希禹修。崇禎己卯知縣蕭琦增築城垣,修三門,其南易名「答陽。」

皇清順治戊戌,經歷白引箕修。辛丑知縣王毓慧修。

南雄府關梁考        府志[编辑]

本府。保昌縣附郭。

嶺南第一關 在大庾嶺絕頂。秦曰橫浦關,宋曰梅關。成化癸卯,江璞易今名。按《通志》:「兩岸壁立,最高且險,關防立巡司。」詰明,正統丙寅,知府鄭述伐石,刻「梅關」二字。

鹽關 在太平橋南,天順戊寅,巡撫都御史葉盛開設。按《通志》:一名太平關,設榷鹽稅,以措置軍餉。今兼榷各貨,稅務設官監理,遇歲一換。

考證

沙水鎮 在府東三十里。

通濟鎮 府東六十里。成化丙申,知府江璞創。漿田鎮 府東八十里,亦曰「墟。」

圓田鎮 府東南六十里,亦曰「墟。」

上朔鎮 府東八十里

東瓜隘 府東八十里,在周南都。

白石岡 府東一百二十里,在崇仁都。

南畝隘 府南九十里,在官田都。

芋頭隘 府西五十里,在政化都。

平田凹 府南一百二十里,在上、朔二都。百順 府西一百五十里,在聞韶都。

紅梅 府北九十里,在靈潭都。

百順側 府北一百二十里,在百順都。

《不勞石   》:「紅地」 村口子 ,「北坑村口子,百步    趙坑口子  ,羊頭嶺。」

石閉塘源三口子  、「葉田」 等六口子:

白石    林溪 按《通志》。以上俱保昌縣。太平橋 在府正南門外,宋初創浮橋,開禧丙寅,知州聶周臣始築石為梁,名「平政。」 寶慶丙戌,趙續修,更名「萬壽。」 明知府張瑛易今名。

萬年橋 在西門。宋架木為之,名「清泰。」 元泰定間,築石。隆慶辛未重修,易今名。

接龍橋 在城北二里,明南雄所千戶譚以聰修建。按《通志》,「通橋純石,橋成,行人便之。」 今廢。崇陽橋 一名水口,在城東五里,元創,明成化知府江璞修。按《通志》,嘉靖間民朱琳重修。三博橋 城東北十五里。宋知州黃峸創。明嘉靖壬寅鄉民朱琳修。

長逕橋 在城東二十里。宋郡守李熙創。按《通志》:「長五丈,慶元六年修。」

駟馬橋 一名「沙水」 ,在城東三十里,宋嘉定元年創,同知黃金修。

鳳凰橋 在城東北三十里。宋景德四年,鳳凰翔集,故名。按《通志》:明成化癸卯知府江璞修,嘉靖丙申知府葛桂修。

長圃橋 在城東四十里。元至正間創。按《通志》:明成化癸卯,知府江璞修。隆慶己巳,知府林應節重修。尚書譚大初「記。」 橋凡七墩,長十五丈,廣一丈二尺。東西設二坊,東曰重農關,西曰濟世橋云。

春坑水橋 在城南六十里。明鄉民陳德芳等創。

修仁橋 在城南二十里。宋淳熙間創。按《通志》,「明嘉靖間修。」

欄口橋 在城東一百二十里。宋紹興間創。龍衝水橋 在城北六十里。明嘉靖癸巳,鄉民朱琳修。

滄溪橋 按《通志》,在正上三都。

惠政橋 按《通志》,在修仁都。

渡無

始興縣

墨江鎮 ,在縣南四十里。

黃田隘 在縣東三十里北岸都。

花腰石隘 在縣東五十里、南城二都。

豬子峽隘 在縣東六十里躍溪都。

沙口隘 在縣東一百里躍溪。陳涼口, 在縣南五十里。

楊子坑 在官石都

上臺 在北岸都

河溪廟隘 按《縣志》,距縣一百七十里,在清化鄉。

桂丫山隘 按《縣志》:距縣一百三十里,在南岸二都清化鄉 。以上各隘,俱盜賊出入之所。舊制,每隘僉附近鄉民一人為長,二十餘人為隘夫守之。原設隘場,年久浸圮,萬曆癸巳,知縣蔣希禹補葺。自明以來,隘長、隘夫、隘場既已廢置,惟清化桂丫山壤接翁源,山寇出沒無常。順治庚子,本府太守陸世楷同雄鎮畢科詳撥官兵二百名防之,烽煙始靖。

城西弔橋 按《縣志》,「城西門口。」

城北弔橋 按《縣志》「北門關帝廟前。」

仙師官橋 按《縣志》:「城西北十五里。萬曆壬辰春,山水衝廢,往來苦之。知縣蔣希禹、主簿陳文憲同修,後又洪水衝破。」

皇清康熙元年,知縣王毓慧、典史楊椊同捐貲重修。

今改為通濟橋

江口南風水橋 按《縣志》,「縣北二十里。崇禎十年僧接雲募化鼎建。」

老黃塘橋 按《縣志》,「縣東北二十里,萬曆四十二年邑人賴練鼎建。」

廣福橋 按《縣志》,「去縣五里。」

新橋 按《縣志》,「在縣東五十里,府千戶譚以聰捐貲鼎建。」

接龍橋 按《縣志》,「在縣東大路六十里,府千戶譚以聰鼎建。」

九獅石橋 按《縣志》,在陸源村。

新寨橋 按《通志》,在臥頸里。

斜潭橋

謝家橋 按《通志》,在縣東北三十里,寡婦謝氏建。

縣前渡 按《通志》,「在縣南。」

黃塘渡 按《通志》,在縣東北二十五里。

瓔珞渡 按《通志》:在縣東北四十里北岸都,其地沙明水碧,如瓔珞然漁人生計其間,景曰「瓔珞漁舟。」

深渡水渡 按《通志》,在縣東南三十五里。上江口渡 按《通志》,在縣西二十里。

南雄府公署考        府志[编辑]

本府

南雄府治 在南門內。宋皇祐癸巳,知州蕭渤刱。乾道壬辰,知州王資修。元泰定乙丑,達魯花赤亦馬都丁廣之。至元丙子,總管楊益創後堂,戊寅修譙樓。至元乙丑,通判程宗道修。明永樂甲辰,知府陳賜修。正統丙寅,知府鄭述修。成化丁亥,知府羅俊修。弘治甲寅,知府林符修。正德庚午,知府王啟修。嘉靖丙戌知府伍箕修,壬辰知府丘道隆修,己亥知府鄭朝輔修。其制:中為堂曰「忠愛」 ,後為亭,曰「正心」 ,堂曰「虛明。」 後堂題額屢更,不備載。又後為知府廨,左右為庫,東為儀從庫,今為東廳,西為豐積庫,為架閣庫。堂之前兩序為六房,各十五間。中為戒石亭,又前為儀門,東為吏舍。門外東為土地祠,西為禮賓館,為獄。又前為大門,上為譙樓,東西為榜廊各十,坊三:中曰東、南首郡,東曰承芳,西曰「宣化」 ,東為申明亭,西為旌善亭。

皇清順治庚寅,王師克城,府堂前六房及大門以外。

亭坊俱為兵火焚廢。康熙壬寅,通判常文魁重建譙樓及「申明」 、「旌善」 二亭。

同知廨 在儀門內東。今改「通判廨。」

通判廨 在府廨西,今移同知廨。

推官廨 在儀門內西

經歷司廨 在同知廨後。

照磨所 在儀門外東,今廢。

察院 舊名「總府」 ,在南門外。明天順庚辰,知府姜約即遞運所改創。嘉靖丙戌,知府伍箕修。戊戌,推官侯廷訓建後堂。萬曆丙戌夏,洪水衝圮,知府周保修。

皇清順治庚寅,燬於兵火。己亥,保昌知縣閔《三元》重。

行省 在察院左。明弘治壬子,知府林符創,知府周保修,今廢。

行臺 在察院右。明弘治壬子,知府林符創。萬曆丙戌夏,洪水衝圮,知府周保修。

皇清兵燬,順治丙申,署知府江槱重建。

保昌縣縣治 在府東二里,即古湞昌縣。《嘉定志》:在修覺院西。紹興初,燬於寇,權縣葉熙元遷聞弦坊。紹定初,復燬於寇,縣令趙與泳重建。至元壬辰,縣令王成遷刺史坊東,即今治。元季兵燬,明洪武戊申,知縣方仲容刱。永樂甲午徐子善,宣德徐行,正統宋德,正德王鼎,嘉靖劉嶅、林煜、楊士中,萬曆劉守復、汪一右,各重脩制。中為親民堂,左為幕廳,右為西清堂,後為牧愛堂,又後為知縣廨,少東為縣丞廨,西為主簿廨,今廢為永隆倉。堂之兩翼為庫,前為戒石亭,東西序為六房,為吏舍。儀門內少西為獄門外少東為禮賓館,即土地祠。為大門,為榜廊。

紅梅巡檢司 在梅關下。洪武癸亥刱。後遷火逕。

平田巡檢司 在縣東南一百里。洪武己酉刱。百順巡檢司 在縣北一百里。洪武丁巳刱。預備倉四 ,今廢,以水利廳改造,名「永樂倉。」 知縣閔三元建。東在東廂都,西在小北門外,南在延福一都漿田,北在靈潭一都裏東。俱明正統六年刱,久廢。

東義倉 在縣東二里。嘉靖壬辰,知縣劉嶅即仁壽寺廢地刱廒一十四門。今廢。

養疾院 宋曰「安濟」 ,在孝弟坊舊縣東。慶元間,通判周璲遷社稷壇東二十步許。紹定間,知州張友脩。元廢。明洪武丁巳,知縣康子山刱於土城東門外。成化戊戌,知府江璞修。正德乙亥,李

吉遷賓暘門內稍南。嘉靖己亥,鄭朝輔脩外縣。

始興縣縣治 。宋淳熙丁巳,郡守黃邵遷陳坊。嘉定丁丑,縣令趙彥偃遷許塘。紹定初,燬於寇。端平甲午,方遘重刱。元遷陸源,舟楫不通,後遷故地,即今治。明洪武戊申,知縣張仕國刱。未幾火燬。正統甲子,韋義重創。天順謝濂,弘治夏舜、陸璽,正德梁冠,嘉靖高輔各脩制。中為堂,左右為庫,東為幕廳及廨,後為知縣廨,西為主簿,廨南為吏舍,堂之前、中為戒石亭,東西為六房,西南為獄,外為門,左右為「申明」 、「旌善」 二亭。

嶺南道 在城隍廟東。弘治甲寅,知縣聞旋創。有堂,有寢,有東序,有重門。

公館 在儒學西。洪武初刱,今廢。順治甲午,知縣沈元旭將均派銀復買廟門十字街劉宅,改建今館。

黃塘巡檢司 在黃田鋪。舊在瓔珞,洪武己酉刱。癸亥,巡檢蔡新遷北岸都黃塘江口。正統乙丑,遷今地。今廢。

清化巡檢司 在縣南一百里。洪武壬戌創。豐積庫 ,在縣治東。洪武初刱。

預備倉 二:興義廒,在縣東二十步;尚義廒,在縣東一百里。正統六年刱。

養濟院 在縣東二里。正德八年,知縣梁冠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