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370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三百七十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三百七十卷目錄
雷州府部彙考四
雷州府田賦考二
雷州府風俗考
雷州府祠廟考〈寺觀附〉
職方典第一千三百七十卷
雷州府部彙考四
[编辑]雷州府田賦考二 府縣志合載
[编辑]徐聞縣
順治十一年,土寇王翰、黃占三等占據西土,人民逃散,稅糧無稽。
康熙三年遷海,版籍未定,稅糧無考。
縣原額官民田共稅三千二百零二頃八十六畝四分八釐七毫,內除荒遷無徵外,康熙十一年尚存徵熟田地塘稅三百七十七頃一十一畝六分二釐五毫九絲四忽六微。
應徵銀一千二百一十一兩一錢二分四釐六毫。
應徵本色米二百一十六石六斗六升六合。地丁共銀一千五百二十三兩四錢九分零六毫四絲六忽五微。起運連閏共銀一百五十一兩三錢八分一釐七毫四絲七忽六微八纖七沙五塵。存留額編兵餉及留縣備支官役俸食,均平驛傳、軍器料、解戶水腳、曆日額外等項,連閏共該銀一千三百七十二兩一錢零八釐八毫九絲八忽八微一纖二沙五塵。內除驛傳連閏共銀九兩三錢七分二釐九毫五絲一忽,尚存實徵連閏共銀一千三百六十二兩七錢三分五釐九毫四絲七忽八微一纖二沙五塵,《差壯》銀八百一十兩零三錢九分六釐五毫七絲四忽,備支府縣官役俸食心紅等項用均平銀五十八兩九錢八分五釐,留支春秋二祭,無祀鬼神等項用。
康熙二十五年,縣《均平額》銀七百六十四兩六錢三分九釐八毫八絲。
歲辦派數
拜牌習儀香燭銀五錢
祭山川銀一十四兩七錢。《祭啟聖鄉賢》銀一十四兩五錢四分。二次祭丁銀三十六兩。
祭社稷銀一十一兩四錢;厲壇三祭,共銀一十五兩。曆日銀二兩,門神桃符銀一兩四錢,迎春土牛、《芒神牲醴》《祈雨晴、護日月食》香燭銀四兩。
鄉飲銀八兩。本縣朔朢行香講書紙筆銀四兩。季考生員銀二兩。
縣所操練犒賞軍兵銀四兩。
守巡二道閱操犒賞銀七兩五錢,解海康縣湊支。
分守道油燭銀八兩,解海康縣湊支。
上司巡歷駐劄皂隸迎送銀八兩,解海康縣湊支。
上司經過紙劄、油燭、米菜銀二兩零五分二釐,查盤委官紙劄油燭、米菜銀三兩六錢八分八釐,夫馬銀二百四十兩。
來降夷人稻穀銀二十五兩。
《孤老口糧》銀六兩三錢六分。
府學歲貢生盤纏、花紅、羊酒銀二十四兩六錢六分七釐。
額辦派數
察院考試生員卷餅、花紅銀一十三兩,察院閱操犒賞軍銀二兩。
修補知縣《轎傘》銀二兩。
「應朝官員造冊」 酒席銀四兩。
應朝回任典史什物祭祀銀二兩八錢六分六釐七毫。
賀新進士旗扁花紅、羊酒銀一兩一錢六分六釐九毫。
迎宴新舉人旗扁花紅酒席連府共銀二兩九錢四分九釐五毫。
起送會試舉人酒席銀三兩九錢二分六釐;縣學歲貢生盤纏花紅、酒席銀三十七兩;歲考生員、童生入學花紅銀五兩五錢。
縣學科舉生員盤纏花紅酒席銀二十兩,府學科舉生員盤纏銀五兩九錢八分六釐五毫七絲。
新官到任,合用祭祀酒席、執事轎傘、小修什物本府同知、經歷、訓導銀一十六兩三錢六分二。
釐六毫一絲
本縣銀二十兩
縣雜辦派數
原額派銀四十兩,續加四十兩。一切迎送詔赦、香燭,陞任官員執事祭江,豬羊、卷箱、摃索、修補各衙門什物,上司使客、下程教官、出入夫馬,發學寫榜、紙筆造冊、書手工食、檢驗什物,總參官員、役兵經過,柴燭米菜,察院考試花紅等件,俱在此支用。
修理各衙宇公館,共銀七十兩。
除荒遷裁扣外,現存均平銀一百零八兩四錢二分零一毫留支。
拜牌銀五錢
迎春銀四兩
曆日銀六錢
春秋二祭銀三十八兩五錢六分。無祀鬼神銀一十五兩。
《孤貧口糧》銀六兩三錢六分。
府學歲貢生盤纏銀七兩四錢零一毫。
會試舉人水手銀三十六兩。
雜役
縣均徭無閏額銀一千九百零三兩八錢八分八釐;遇閏加銀九十二兩五錢九分八釐六毫。布政司解戶銀七十五兩。
分守海北道皂隸工食銀二十一兩六錢,遇閏加銀一兩八錢。
梧州府門驛廩給銀一十九兩五錢。
會試舉人水手銀三十六兩。
本府佐貳并首領柴薪銀七十一兩。遇閏加銀六錢。
本府直堂門子工食銀七兩一錢。遇閏加銀六錢。
本府皂隸并各廳一十八名,工食銀一百二十二兩四錢,遇閏加銀一十兩二錢。
本縣知縣主簿典史薪夫七名,共銀八十四兩,遇閏加銀九兩九錢九分九釐。
本縣值堂門子工食銀七兩二錢,遇閏加銀六錢。
本縣值堂并各廳皂隸工食,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遇閏加銀九兩六錢。
禁子工食、刑具共銀四十四兩八錢。遇閏加銀三兩七錢三分三釐二毫。
儒學齋夫四名,工食銀四十八兩,遇閏加銀四兩。
膳夫二名,銀四十兩,遇閏加銀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
聖殿門子一名,工食銀六兩。遇閏加銀八錢六分六釐六毫。
「分守海北道門子」 ,工食銀五兩,遇閏加銀四錢一分六釐六毫。
預備《海錦》斗倉斗級工食銀三十兩零六錢。遇閏加銀二兩五錢五分。
《際留》倉斗級工食紙劄銀一十七兩九錢六分八釐。遇閏加銀一兩二錢。
鋪兵工食并《赤曆》等項銀二百四十七兩七錢二分。遇閏加銀一十九兩八錢。
各處渡夫工食并修船銀一十二兩六錢。遇閏加銀八錢。
弓兵工食,共銀一百一十五兩二錢。遇閏加銀九兩六錢。
裁扣充餉銀六百四十五兩五錢。
按,前項「均徭」 銀兩,此該縣原額舊制也。因遷荒無徵,錢糧不敷,間有支給,盡入在「均平」 、「差壯」 等項之內,姑存之以備考。
縣《民壯》額銀一千二百八十七兩二錢,遇閏加銀一百零九兩八錢。
守城民壯一百三十八名,無閏工食銀九百九十三兩六錢,遇閏加銀八十二兩六錢。
雜差守庫民壯五十四名。無閏工食銀三百二十四兩,遇閏加銀一十七兩,餘扣解充餉銀六十九兩六錢
除荒遷、裁扣連閏,共現徵銀八百一十兩零三錢九分六釐五毫七絲四忽。備支府縣官役俸食、心紅等項用。
鹽鈔 額銀二百六十四兩五錢三分八釐。有閏、加銀一十三兩七錢一分一釐五毫
雜稅
《綿花》舊有稅,今免。
按《舊志》《刻例碑》,俱裁船載檳榔蔞數,以貨之多寡為稅之重輕。今則俱係手車陸運,照數輸納。檳榔青每籠稅銀三分正,計四千箇為一籠。
檳榔鹹:每籠稅銀三分正。計一萬箇為一籠。檳榔乾,每萬箇稅銀二分正。
《檳榔玉》:每百斤稅銀二分正。
綿花紙茶木板、鹹蝦苦油等項、今俱不徵。蓋先年禁革已久也
山坡稅 遞年納銀一百五十二兩,解府充餉。按舊《志》徐聞五十兩,餘則各社耕坡人戶派徵。其稅起於嘉靖四十一年,派各社戶墾耕辦納。自
《皇清》清丈後墾熟者陞科。
牛稅 :遞年額銀一百二十兩,解府充餉。按舊志:「稅在府北十里拱宸墟,按季委官抽收。」 各年商販牛隻,多寡不一,遇多溢額,盡報循環;遇少缺額,亦照收數起解以補足。凡販牛自海康、徐聞來,俱於此報稅。
原額官民田地共稅三千二百零二頃八十六畝四分八釐七毫。內除荒遷無額外,康熙二十五年尚存徵熟官民田地山塘共稅四百八十頃零一十八畝六分一釐五毫一絲九忽四微。應徵銀一千四百四十六兩二錢三分零一毫八絲四忽。遇閏加銀一十八兩五錢五分八釐六毫一絲。
應徵本色米二百二十三石零七合五勺。地丁共銀二千零七十兩三錢六分六毫一絲九忽。遇閏加銀四十七兩一錢七分一釐六毫五絲四忽。
又徵:雕漆衣裝銀三兩五錢九分八釐九毫,遇閏加銀二錢九分九釐九毫。本色物料溢價原本改折,共銀二十八兩零九分六釐二毫,陞科米銀一十六兩六錢四分九釐九毫,魚課銀三十一兩三錢一分。此項銀兩係在通縣成熟稅畝派抵徵解。
通縣地丁,共銀二千一百五十兩零一分五釐六毫一絲九忽;遇閏加銀四十七兩四錢七分一釐五毫五絲四忽。內起運地丁,連閏共銀一千零八十六兩一錢七分四釐五絲九忽。現徵起解,尚留縣備支官役俸食,均平驛傳會試、水手、新復、廩糧等項,連閏共銀一千一百一十一兩三錢一分三釐一毫一絲四忽。內除驛傳連閏共銀九兩三錢七分二釐九毫五絲一忽,尚存實徵連閏共銀一千一百零一兩九錢四分一毫六絲二忽。內留支本縣俸銀四十五兩,門皂、快等役九十五名,工食銀二百七十九兩四錢六分五釐五毫零四忽;禁卒八名,工食銀三十一兩;鋪兵三十二名,工食銀一百一十八兩。
廩生二十名,支廩糧銀四十八兩。膳夫工食銀一十三兩三錢三分三釐三毫四絲。
典史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皂馬夫六名,工食銀一十一兩。
訓導,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齋門五名,工食銀三十兩。
寧海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三名工食銀六兩。
東場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皂隸二名工食銀六兩。
府同知俸銀八十兩。門皂各役工食銀一百四十兩零八分三釐三毫四絲。
府學俸銀三十一兩五錢二分,門齋工食銀一十五兩。
拜牌習儀銀五錢
迎春土牛銀四兩
春秋二祭銀三十八兩五錢六分。
祭無祀銀一十五兩
《孤貧》銀六兩三錢六分。
解戶水腳銀三十六兩
歲貢盤纏銀七兩四錢零一毫。
會試水手銀三十六兩
典史馬夫銀二十一兩
魚課 原額無徵,虛實米共銀一百二十五兩四錢二分五釐一毫。內康熙二十四年報復魚課虛米,共銀二十一兩九錢八分零八毫四絲五微五纖。無徵魚課銀一百零三兩四錢五分四釐二毫五絲九忽四微五纖。現在召募。又魚油料銀五十八兩六錢一分六釐二毫,遇閏加銀一十三兩。蜑戶逃絕,全荒無徵。
《稅契 》原額徵銀五十兩。康熙二十三年,奉文加增銀二十兩,遞年足徵起解。
雜稅 :原額應徵銀一百一十兩零九錢八釐。康熙十九年,奉文「加增榔稅」 銀一百三十兩,遞年徵完起解。
《南工匠價 》,原額應徵連水腳銀一十兩零八錢八分六釐四毫,連閏水腳共銀九錢零七釐二毫,遞年徵完起解。康熙四年,巡撫王來任奏革各里長值月夫役。
雷州府風俗考 府志
[编辑]府總
雷地僻,濱於海,俗尚樸野。宋時為名賢遷謫之鄉,聲名文物,多所濡染。明初風教遠訖雷,是時人物最盛,蟬聯纓組,軼於他郡。天順間,重罹兵燹,俗乃凋敝。弘治以來,生聚訓養,雷稍稍復舊,科第亦振起不絕。庠序知向學,秉禮義,見長者則遜而下之。里甲嚴事官府,徵科如期,靡敢捍法。惟鄉村小民,或輕生敢鬥,然亦不能堅訟,向久則釋。俗喜賓客,飲食宴會豐美,有上國風。土曠而穀賤,人窳於耕作,不事蓄聚,故雷無萬金之產,即稱素封者,不過免饑寒而巳。販易惟檳榔、魚菜、米穀、食物、木石、技作俱自廣州,陶冶諸工無甚奇巧。土多布,多麻,而葛布為上。常服止綿葛,非慶賀不服綢絹。士大夫家多行朱子《家禮》,冠三加,婚、納采、納幣、奠鴈一如儀。喪重殯殮、卒哭、大小祥,咸有陳奠,葬亦擇墳塋。民間或不知冠禮,娶重裝奩,雖貧乏,強效之。喪用鼓吹,武弁家或列軍儀、名器、芻靈,競為巧飾,至殯葬則略。貧者或用火葬,歸則祓於巫,有病則請巫以禱,罕用藥餌。大家婦女不出閨門,日事紡績,鄉落之婦尤勤。其街市貿易,皆使婢賤獲,此《雷地習尚》之大較也。
遂溪風俗,視海康尤樸。其地廣而人稀,農窳於耕,其習尚有三縣。西北猺民雜處,官路西,鮮習絃誦,惟以漁獵採樵為事,人多狡悍。官路東,業《詩》書,故子弟知禮義。遂人婚嫁,往往有東西路之別焉。巨族多建祠堂合祭,新婦謁祠,子姓畢集,有「尊祖聚族」 之義。
徐聞俗尚樸侈不齊,城中冠服大類中州。子弟競於學,有鄒、魯風。鄉村率事簡略,器用麤拙,性悍喜鬥。西北土瘠俗淳,東南土沃,習於纖漓而尊巫,其蔽一也。
雷之語三:有官語,即中州正音也,士大夫及城市居者能言之。有東語,亦名客語,與漳、潮大類。三縣九所,鄉落通談。此有黎語,即瓊崖、臨高之音。惟徐聞西鄉之言,他鄉莫曉。大抵音兼角、徵,蓋角屬東,而徵則南也。雷地盡東南音,蓋本諸此耳。東語巳謬,黎語益侏,𠌯非正韻,其孰齊之?雷俗樸,屋宇多簡陋,蓋濱海多風,地氣復濕,風則飄搖,濕易蠹朽。城中惟官署始用磚石,差可耐久。里巷則土垣素壁,僅蔽風雨而已,不數年俱圮壞豪族宇頗完美,然亦稀覯。鄉落間瓦蓋者少。農家竹籬茅舍,有太古風,但終歲拮据,未可以為安也。
立春 先一日,所屬有司晨至東門外迎春公署,關內小民各辦雜劇。俟祭芒神畢,諸邑人前導,迎春以入,老稚咸集通衢看土牛,或灑以粟稻,名曰「消疹。」 是日啖春餅生菜。
「元旦 」 ,夙興祀祖禮畢,乃拜所親,出賀閭里親友。是日酌柏酒,燒爆竹。
上元 先數日,作燈市,剪綵為花,獻神廟寺觀,遍懸公署。每夜設火樹鞦韆,放爆竹煙火,妝鬼判雜劇,絲竹鑼鼓迭奏,遊人達曙。
二月上戊 ,「鄉民祭社、祈穀、懽飲。」 是夕,擊鼓逐疫。
清明 先數日,家各載酒殽,登壟墓祭掃,男女俱簪柳枝,謂之「明目。」
四月八日 ,浮屠氏浴佛為《龍華會》。
端午 ,眾往觀競渡。好事者懸銀錢於竿,龍舟競奪之,謂之「奪標。」 是日,設菖蒲酒、束角黍祀祖,閭里相餽遺。懸艾虎於門,童子鬥《百卉》。
六月六日 祀竈,各曬衣服,祛蠹濕。中元 薦殽醬、楮衣祀祖,為《蘭盆會》。
中秋 家設酒殽,蒸芋賞月。
重陽 攜榼於樓臺會飲,謂之《登高》。
冬至 ,有司夙興拜節交賀。是日,各家祀祖。臘月二十四日夕 ,祀竈用竈。《經》曰:「送竈神升天。」
除夕 ,設酒殽祭祖,閭里相餽遺。是夕,燒爆竹,堂宇皆燃燈,謂之「守歲。」
雷俗在數百年前頗有古風,訟不甚誕,請托夤?
緣亦所不事,賦不甚逋,及時催徵,未有不踴躍以赴。昔司理歐陽公保已洞言之,今日則不然矣。
雷州府祠廟考 府志
[编辑]本府。〈海康縣附郭。〉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天寧寺西,每春秋仲月上巳日祭焉。
社稷壇 元天曆廉訪使賈煥建於府治西南三里,王士熙「記。」 明初遷於城西北天寧寺後,後漸傾圮,遺址尚存。仲春、仲秋上戊日祭。
郡厲壇 :在府治北二里。春祭用清明、秋用七月望日、冬用十月一日。
颶風壇 原在府東十里。明嘉靖戊戌,郡守洪富因颶風頻年煽害,乃即海岸為壇,每年夏秋冬孟月朔日行祈報禮。今改遷於郡北郊五里,設壇望祭。
城隍廟 :在府治東鎮寧坊。
伏波廟 :在郡治西南一里許。西漢邳離侯路博德、東漢新息侯馬援,二公並建,皆伏波將軍號,有功於嶺南雷人立祠祀之。南漢、宋、元皆封誥為王。
英山雷廟 在郡城西南八里英榜山。《古記》:「陳大建間,文玉登第,為本州刺史。歿後神靈顯著,州人立祠祀之,鄉稱為雷種,故以雷名廟。」 南漢大有十三年,封靈震王;開寶初,增封靈顯明昭德王。
天師廟 :在東城門外。舊有北府祠。明萬曆四十一年,公舉之鄉民陳觀瑞等呈府,准建天師廟宇二座,門樓一座,扁曰「福國庇民。」
皇清癸巳年,海北南道陳嘉善合郡文武官復建上。
座。乙巳年,本府知府陳允忠、闔郡文武鄉紳士民復建中座門樓,郡人洪泮洙有《記》。
關王廟 :在府治東北朝天街。
寧國夫人廟 在郡城南寧國坊。五代間,聲教不暨,以強凌弱。郡有一女子,或云姓李,勇敢強力,眾咸信服,相與築城禦寇,女子為之帥。南漢歸順,餘黨剽掠,皆為女子所敗,一方賴之。及歿,眾號為「寧國夫人」 ,立廟祀焉。元宣慰使朱郭重建,元末傾圮。
天妃廟 在郡城外南亭坊。廟有銀器,祀田,監廟者主之。
東嶽廟 在郡北城外
旌忠祠 。在西湖東。宋丞相萊公準,乾興元年自道州謪雷州司戶,歿於雷,邦人立祠祀之,事聞於朝。紹興五年,賜額旌忠。咸淳壬申,郡守陳大震更為萊泉書院,復建西館於祠之右,建橫舟亭於湖之傍,蓋取萊公西館《書懷》「野水舟橫」 之義。元初,復改為平湖書院。大德辛丑,廉訪僉事蕭泰登創建先聖燕居堂於中,令郡學歸田以供祀事,仍名平湖書院。時相授山長講學於此,歲久傾圮。至大二年,廉訪使張忽里罕擴而復之。至和戊辰,廉訪副使李恪易其堂宇而新之。至順三年,經歷郭思誠重修。明洪武間,通判李希祖修。壬戌,通判邢用刻像於石。成化,郡守魏瀚復建橫舟亭。亭之前,鑿池豎扁曰「瑞星池」 ,以公存時有星降於池之故也。祠外開井,名曰「萊泉。」 祠內東西建二坊,東十賢堂,扁曰「名賢」 ;西祠郡守秦時中,扁曰「名宦」 ;前建石坊牌,扁曰「旌忠。」 萊公祠,弘治壬戌,巡撫兩廣潘蕃提兵駐雷,命推官李文獻重修,嗣後守郡者相繼修葺。嘉靖辛丑,巡撫兩廣蔡經提兵征黎,駐雷謁廟。顧瞻頹圮,委府重修。葉守以憂去,署府事高州同知戴嘉猷代董其役。值颶風作,賢宦祠俱壞,嘉猷竭力補葺之,祠乃完美。今圮。
蘇穎濱先生祠 在海康治西南一里許。紹聖五年,蘇轍謫雷州去。後毛當時慕其風烈,即其故居建樓祀之。嘉熙四年,薛直夫於後數十步重修祠祀之,黃必昌為《記》。後廢。
李忠定公祠 忠定公舊列十賢祠,並祭明萬曆二十年,提學道羅萬程、軍門蕭彥、知縣秦懋義議「忠定扶宋之功,不在寇萊公下,宜特祀建祠。」 具祭品,祠制始定。
忠義祠 在府治東鎮定坊。天順二年,西寇侵雷,民不聊生。知縣王麒極力賑撫,且奮率民兵迎敵。一日,大戰那柳村,中矢而歿,追贈通判賜。
額「忠義。」 弘治癸未,推官李文獻遷附秦公祠。嘉靖甲申,郡守易蓁遷復今所。嘉靖壬寅,知縣楊澄重修,年久傾壞。萬曆二年,郡守唐汝迪重建。秦公祠 舊在府治愷悌坊。公諱時中,明洪武二十年守雷,卒於官。民思之不忘,立祠祀之。弘治戊申,郡守鄧璩遷於旌忠祠右。知縣林彥修、太監陳榮、郡守陳嘉禮繼聞置田以供祀事。薛公生祠 在郡城內守廉坊蘇祠之東。宋嘉熙間,薛直夫鑿渠興水利,有功於民。去後,郡人立生祠以祀之,黃必昌為記。祠宇久廢,今併名賢祠。
葉公生祠 在西湖十賢祠東。公諱修,號永溪,江西南昌人。明萬曆二十八年,知雷州,有惠政,以疾告歸。士民戴之,立祠以誌不忘。
鎮海雷神廟 即英山廟。三殿神祠,原飛鐘於東洋龍頭村。自何、戴二公開築河渠圩岸,創建廟宇,扁曰「鎮海雷神祠。」 司理高、葉二公濬何、戴渠,建碑亭,扁曰「龍頭宮殿。」
遂溪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 :在縣治南,距城半里許。每春秋仲月上巳日祭。
社稷壇 :在縣治北,距城一里許。每春、秋仲月上戊日祭。
邑厲壇 :在縣治北二里。春以清明、秋以七月十五、冬以十月一日祭。
城隍廟 在縣治西北。明洪武二年,知縣王淵建。正德二年,縣丞陳澄修。萬曆己酉,知縣羅繼宗重建。
真武廟 在縣東南隅
關王廟 :在通明港。明萬曆十四年建。三十八年,把總續蒙勳重修。
東嶽廟 在縣治西北城隍之右。明成化間建,今廢。
石牛廟 在第三都英靈村,地名石矻立,遠望若牛,因以名廟。明弘治間,太監傅倫、陳瑢相繼修建,置田一十三畝,以供祭祀。教授吳朝陽《記》。天妃宮 在通明港調蠻村。明萬曆十四年,白鴿寨把總童龍建。至萬曆三十七年,把總續蒙勳重修。
蕭相公祠 在縣治南一里傍塘鋪。宋乾道間,有瓊蕭莞使秩滿歸,寓此,舉家不疾而歿,遂葬鋪側。後顯應降巫,鄉人建廟祀之,又名「傍塘廟」 ,置祀田。廟久頹,明萬曆甲寅,知縣歐陽豪捐俸重建。
羅公生祠 在縣前西。明萬曆三十七年,士民感羅繼宗德政,故建之。
三帥堂 :在縣治登俊坊。鄉民楊震建。
徐聞縣
風雲雷雨山川壇 在南門外一里許。
社稷壇 在西門外演武亭東。
邑厲壇 在北門外三里許。
城隍廟 在縣內西街
伏波廟 蘇軾、李綱皆有記。
關帝廟 :在北門內。明崇禎九年,闔邑士衿同建。
太華廟 在東門外,原北向文塔。明崇禎十年,知縣吳國斗移廟向東,當道立起三座。
三元廟 在縣東門內官路西。
北府廟 在北門外二里許。
天妃廟 在海康所南門外渡頭。往來渡海者祀之。
寺觀附
[编辑]本府。〈海康縣附郭。〉
天寧萬壽禪寺 在郡城西關外。唐大曆五年,開山岫公創建。宋蘇軾渡瓊寓此,愛其勝,題「萬山第一」 四大字於門。宋南渡,李忠定綱亦寓於此,有《闍提花三絕》,至今傳焉。郡邑幽勝,惟有此寺。宋未毀於兵燹,元住持石心師德瑽重建。明洪武十五年重修。成化間,郡守魏瀚以殿後雷音堂圮,改建懷坡堂。郡人羅璋記。弘治丙辰,太監陳榮復捐資易堅材修之。左右翼兩樓,懸以鐘鼓。山門外豎石坊,勒「東坡」 四大字於扁。寺後有一覽亭,歲時祝釐,咸在於此。明末,寺宇頹圮。
皇清順治十五年,知府陸彪《從卜》改建,尋壞。康熙十
年,知府吳盛藻捐貲重修,加以潤色,增所未備。寺去城半里,並寇祠,接西湖,叢林幽靜,山環水遶,亦郡之大觀也。
廣濟寺 在雷廟之東。梁開山僧了容創建,名曰「廣教。」 明洪武間,僧隆壽改名「廣濟。」 去城十里,與雷廟並峙。嘉靖元年,詔毀淫祠廢。
普庵堂 舊在郡城內愷悌坊浴堂之西。元泰
定間道人張吉移創城東滑嶺巷,年久傾圮,大佛三尊,移入天寧寺,羅漢十八尊,移在圓通寶閣。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遺址占為民居,惟井一口,餘地一丈餘,見存。
六祖堂 在郡城南門外調會坊。元大德間,郡民劉成章往南華請佛安祀。指揮魏榮、太監陳榮相繼修葺。明嘉靖元年,提學魏校毀之。後坊民相率修復。
皇清康熙四年,士民同修。
「醫靈堂 」 ,即慈濟真君。在白沙社,離城五里,久圮。明萬曆二十年,知縣秦懋義重建,堂廢址存。真武堂 在南關外寧國坊,宋寇萊公所舍之傍。天聖改元,秋杪夜半,星隕南園池中,萊公使人求之,得一石,因即其地建真武堂,郡人欽奉之。建炎間,郡守以堂近市非便,遷天慶觀中。由是海郡連歲不登。紹興辛酉,郡守胡公遷還舊址。明景泰間,年久堂傾。萬曆元年,鄉民黃樸等集眾重修。時廟制尚狹,萬曆甲辰,生員陳瑾鳩金拓基,鼎建大堂,金飾神像。推官高維岳造神龕香亭,獨大門仍舊。乙巳,陳瑾同舉人何起龍等,助建牌坊扁勒南合、武當,廟貌煥然。瑾復鳩金買田六十畝,為香火需。
十賢堂 在西湖之上。宋咸淳九年,郡守虞應龍建,以祀丞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丞相趙鼎、李綱、樞密王巖叟、編修胡銓、正字秦觀、李光、正言任伯雨也。後專祀寇公。兵燹以來,堂廢,併附入旌忠祠。郡祭寇公,次祭諸賢。明弘治壬戌,推官李文獻重建,堂三間,附於寇祠之左,祀蘇轍以下九公,概扁曰「名賢。」 正德丙子,提舉章極、郡守王秉良以義起,立唐轉運使柳仲郢神牌於此。萬曆癸未,守道陸萬鍾以李綱相業第一,令特立專祠以祀,復附御史馮恩於名賢祠內,以足十賢之數。今廢。
開元寺 唐時創建,在城南調會坊,上有石塔,高五丈餘。宋末寺廢,元天曆間重修,復廢。遺址今為民居,惟塔巍然屹立,堪輿家謂:「文筆醮墨池,狀元聯及第。」 郡因號是塔為「文筆峰」 ,本此。元妙觀 在城內鎮寧坊,舊有紫微觀,宋改為天慶觀,元改元妙觀,歲久傾圮。明弘治丙辰,太監陳榮增廣其地,中建三清殿,東建城隍堂,西建道紀司,塑神像三十餘尊。宋董世龍、余天麒、元張圖南俱有記。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改為城隍廟。有田一頃,被民侵佃。萬曆三十七年,知府郭士材、同知張應中相繼查復,其田一百五十二畝。重修殿宇,繪塑神像,因命道士張元桂掌管。今廢。
圓通寶閣 即觀音閣,在郡城中正坊阜民橋上。元廉訪使卜達世禮創建。明正統間,張內使重修。上有銅佛三尊,銅羅漢十八尊。後太監陳榮復鑄銅觀音一尊。閣高聳清虛,勝甲郡城諸剎。有田八石二斗,稅四十六畝二分,載《碑記》以供香火。嘉靖間,提學魏校毀淫祠銅像,發學鑄造祭器,其田召人承佃。
遂溪縣
觀音堂 在縣東城外。明萬曆三十六年建通濟庵 在縣南八十里莊家渡。宋咸淳間,僧劉宗成就莊氏之地創建。先是,宗成募緣建通濟石橋跨渡之上。陸仁水《記》。故庵因橋名,後毀於刦火。明洪武五年,僧無量重修。正統間,鄉人鼎建。正德改元。宗成之後,劉佐等再建。庵西有書舍,後山巔撫松陰為講堂,今廢。
湖光庵 宋僧琮師孫氏禪練創建。元至大間,孫裕等塑佛像三尊,孫圭等舍田為供。明洪武間,知縣張昭命老人彭九思等重建,孫希武為《記》。有田二十五石,稅三十二畝,坐落通明舊縣草洋三處,今田廢。
西山三殿神 英靈廟之派。在八都海濱,《徐聞縣》。
圓通寺 在縣東澄清坊。宋紹興間,僧創立,歲久傾圮。明洪武二十年,主簿彭用乾為多火災,伐石砌塔七層於寺以鎮之。永樂間,梁傳教重修。
廣德寺 在縣東二十八都。元至正庚午,僧德瑽重建。王景賢《記》。平章闕里吉思扁曰「廣德寺。」 元末傾圮。
崇真觀 在縣西登雲坊。宋景定間創。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蔣生雄重建。正德庚午,知縣汪澤重建。
上元庵 在縣東十六都白石村,庵廢址尚存。和福庵 在縣東南二十里和福村。歲久傾圮,址存。
化成庵 在縣東關外。衡州僧曉真,明萬曆二十三年從瓊募化旃檀佛一尊,結草庵以居之。仍就路上施茶,以飲往來渴者。知縣張大猷因捐俸造庵五楹,名曰「化成。」 四十年,同知曹行健、知縣孫世芳至庵添建前殿、左右兩廂、門樓淨堂外,鑿井建碑,名曰「官井」 ,以廣其惠。往來此者胥賴之。。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