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1451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一千四百五十一卷目錄
泗城府部彙考一
泗城府建置沿革考
泗城府疆域考〈形勝附〉
泗城府山川考
泗城府城池考
泗城府關梁考
泗城府公署考
泗城府學校考
泗城府戶口考
職方典第一千四百五十一卷
泗城府部彙考一
[编辑]泗城府建置沿革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古蠻彝地。秦為百粵。漢屬交趾。唐、宋為古墈峒。明置泗城土直隸州。
皇清順治十五年,土知州岑繼祿隨征滇黔嚮導,有
《功晉》州為府,改為泗城軍民府。土知府沿襲守土,添設流官同知、經歷、教授等官。泗城舊管利州程縣及安隆、上林二長官司功賞十八寨。後程縣為南丹土州霸管,其安隆、上林二長官司。
「《皇清》改流建置州縣併泗城汛地路程,𣆟苗二甲」割
入西林,俱屬思恩,本府專管。其功賞十八寨,亦改流入貴州普安州,今在泗城所屬,惟利州一州地方窄小,故泗城舊地四十八甲,今止存三十甲,分內外哨。內哨五甲係土府官目自治,外哨二十五甲,俱係世襲頭目,各管其所部人民,聽其土府,極難約束。
果化州
宋置,隸橫山寨。元屬田州路。明初因之,後改隸廣西布政司。
皇清改屬泗城府,編戶一里。
恩城州
在府治西北一百二十里。古名恩上,為西原農峒地。唐置恩城州,隸邕州。宋分上恩城、下恩城二州,隸太平寨。元至元十九年,併為一州,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初因之,後改屬泗城府。土官趙姓,沿襲《流官吏》:
目佐之
田州
古越裳氏地。秦為百粵。漢屬交趾郡。唐未詳。宋皇祐間置,直隸田寧土府,統果化、歸德、隆州三土州。上林一土縣。元為來安路。明改為田州府。嘉靖七年,因九目為亂,尋討平,降府為州,削去三州一縣,並割《九目》地方,編隸思恩府,本州歸隸柳州府。
皇清康熙三年,改隸「思恩軍民府。」後復隸「泗城府。」領
甲六
歸順州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晉因之。唐置鎮安峒,立宣撫司歸順,即鎮安峒地。宋改鎮安峒為鎮安軍民土府,立岑姓為鎮安,世襲土知府。至明永樂八年,土知府岑志剛以次岑永福別立歸順土州,即今州治也,仍隸鎮安。正德間,歸順州改為直隸州。明改為思恩軍民府,原立八甲、十三峒三莊,於萬曆間被交趾莫寇占去茶嶺、審慢、登淰峒、泡泉峒、熹峒,又於天啟七年被莫寇占去音峒、臺峒、剝淰峒,於
皇清康熙二年,復回,奉斷給「小鎮安」管理。今本土州
止存八甲七峒二莊,領村八十一。
向武州
古百粵地。漢屬交趾。唐未詳。宋皇祐間,黃志威隨狄青征勦儂智高有功,始置向武土州,題授志威為向武土知州,兼守禦江南岸,領冨勞縣并奉議州,皆屬向武甲地,隸永寧州。宋末,田州恃強,侵占江南岸十一城頭,後經申奏,乃將田州所侵十一城頭割置奉議土州。元初,冨勞縣土官故絕歸并,其地與向武州管屬,隸柳州府。明初,仍舊,後隸思恩軍民府。
皇清初因之,後屬泗城府。
都康州
古南蠻地,漢屬交趾。建武間,置都康,直隸土州。唐、宋、元仍舊。明嘉靖十八年,改隸柳州府。
皇清康熙三年,改屬思恩軍民府。後改屬泗城府。無。都里止分四峒,領村一百八十有四。先是,州被隆英、向武二土州占去,寧田、上下懷恩四峒地方甚多。於元元貞二年,土知州馮嵩始將見在村落分為子午卯酉四方。
皇清因之。
龍州
在府治西南二百二十里。漢屬交趾郡。宋改龍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初因之,後改隸泗城府。土官趙姓沿襲《流官吏》。
目佐之
江州
在府治西南十三里。漢屬交趾郡。宋改江州,隸太平寨。元隸太平路。明隸太平府。
皇清初因之,後屬泗城府,土官黃姓沿襲《流官吏目》。
佐之
泗城府疆域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東抵東蘭州界三百里
西抵西林縣界,一百八十里。
南抵土田州界一百六十里。
北抵貴州永寧州界五百里。
東南抵土田州界一百四十里。
西南抵雲南《土富》州界一百二十里。
東北抵南丹土州界三百五十里。
西北抵西隆州界三百五十里。
由府至思恩,本府七百五十里,至省城二千里。東西廣四百八十里,南北袤六百六十里。果化州
東至隆安縣界,三十里。
西至太平府佶倫州界五十里。
南至太平府永康州界十五里。
北至思恩府武緣縣界二十里。
恩城州
東至養利州界二十里
南至太平州界十五里
西至南平州界十里
北至龍英州界三十里
田州
東至上林土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泗城府界一百三十里。
南至奉議土州界一百里,至鎮安府界一百五十里。
北至東蘭土州界一百八十里。
自州治至府城四百五十里。
廣二百五十里,袤四百五十里。
歸順州
東至鎮安府界七十里
西至小鎮安界,一百五十里。
南至交趾高平府原界二百二十里,今界六十里。
北至土田州界九十里
東南至湖闊寨界八十五里。
西南至交趾高平府原界二百三十里,今界七十里。
東北至鎮安府界五十里。
西北至小鎮安界一百五十里。
由州治至府城一千里
南北原廣三百一十里,今廣二百里;東西原袤一百八十五里,今袤一百八十里。
向武州
東:至土《上林》縣界,九十里。
西至湖闊寨界,五十里。
南至龍英州界三十里,至都康州界三十里,北至鎮安府界二十里。
東北至奉議土州界二十里,至土田州界八十里。
東南至鎮遠州界三十里。
西南至上映土州界三十五里。
西北至鎮安府界三十里。
自州治至府城四百一十里。
南北廣五十里,東西袤一百四十里。
都康州
南距龍英州界七里
北距向武州界六里
東距《向武州》安保村界六里。
西距向武州界九里
東南距龍英州界五里
西南至上映州界五里
東北至向武龍英交界六里。
西北至向武州界七里
自州治至府城三百五十里。
南北廣一十三里,東西袤一十五里。
龍州
東至崇善縣界,一百七十五里。
南至思明州界七十里
東南至江州界一百六十里。
西南至下石西州界九十五里。
西至交趾高平彝府界九十里,西偏南至下凍州岊觀界十里。
西北至上下凍州弄峒嶺分界三十里。
北至安平州,隴齊分界,九十里。
東北至太平州隘容墓白分界八十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五百六十里
江州
東至忠州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龍州界九十里
南至思明府界一百里
北至太平府界一十五里。自州治至
京師一萬四百四十五里。
形勝附
[编辑]本府
地處粵省極西界,與雲、貴枕連,南通田州,而東北直接慶遠盡界,此屬本省內地,可無事於控範也。外則貴州之永寧、安南、安籠逼處,其西北三省總會一府,孤懸險僻衝要,寸寸皆邊,無事則烽燧不驚,有事則在在需防,無地不為扼要矣。
果化州,《形勝》無考。
恩城州
本邑彈丸土屬,居在各州之中;「無形」 可考,無勝可稽。
田州
滇、黔衝衢,猺蠻雜處,「前臨右江,後倚岊馬。曼洞險峻,可扼冨州之吭;雪瓶遙嶂,堪制內地之勝。平野可耕,沿河可漁。是以民有利賴,境鮮寇盜之虞。」
歸順州
居府之西郵,龍英、全茗隔越其左,交趾、高平逼處其右,蠻鄉荒徼,懸注孤立,洵稱邊粵要區。所恃山菁險,甲西南,內地環列東北,故堪控制邊外,遙作藩籬也。
向武州
西南連左江屬地,東北枕本府州縣,地勢頗長,支聯不一。雖馬鞍塘濱前後高峙泓渰一水左右瀠洄,而曠野之衝,無險可恃,不足以制勝一方也。
都康州
後擁隆滿前跨黎塘妙訣高插天表鞏佛鍵鑰水源蒼翠屏列溪澗夾流雖無河漢險固而群峰森羅亦蕞爾雄區也。至於強鄰環居昔懷蠶食之虞者以地處中腹四鄰為之重閉耳。《龍州》
《州志》:「控制南交,藩屏中原。」
《新志》:「地在極邊。」
江州
山多石廣形勝無稽
泗城府山川考 府志
[编辑]本府
凌雲山 :在府治東,距府半里。
迎輝山 在府治北,距府一里。以其山勢朝陽,故名。
餞暘山 在府治西,山形端雅,如餞落日。蓮花峰 在府治北,距府五里,群峰圍簇,登峰極目,四遠諸山皆培塿。
靈洞 :在府治北,距府半里。巖洞深廣,石皆異形,溪水出於洞中。夏月避暑,涼氣森森,衣帽生寒。
澄碧水 在府西,繞府治南流注於汾州。「龍淵 」 ,在府南,距府三里,內有神物。
果化州
枯酬山 在州東附城內。
咘底山 :在州西附城內。
派吞山 :在州西,距州三十里。
上莊山 :在州西南,距州三十里。
南嶽山 在州西南三十五里。昔建南嶽聖祠於上,每禱必應。今雖頹圮,遺跡尚堪摩挲。哮山 ,在州南距州二十五里。
軒山 ,在州南,距州四十五里。
那路山 :在州治北,距州五十里。
個能嶺 ,在州治東,距州二十里。高峻矗天,冠冕一州。攀躋其巔,蒼翠滿目,空闊無礙,亦土屬中大觀也。
岊風泉 在州東附城內,山下有泉,晝夜湧流。咘底泉 在州西附城內,山下有泉曰「秀」 ,晝夜湧流,與岊風泉合流而南去,滔滔不竭,州中田疇賴其灌溉。
岊現泉 在州東北山下有泉,時流不竭。印塘 在州衙前。其塘四方如印,中有一壩,如印之柄。
恩城州
萸留山 在州前對河
夫嵋山 在敏村
吽唵山 與養利州接界。《隴育山 》與安平州接界。
隴馬山 按《明一統志》:在州治南,山形類馬,境內有一小河石灘,其源出自養利州治之東南入境,遶於州前分流,二水從州治之西南出境,會合安平而注於麗江,順流而下。
田州
峺合山 在州治東南,距州九十里。百咘山, 在州東南,距州四十里。
雪瓶山 在州西北,距州八十里,其形似瓶。「八面山 」 在州北,距州十五里,周圍樹木陰森。「曼洞山 」 在州治西,距州二百二十里,峰巒層峙,溪壑連綿,枕鎮安、富州界。
屏風山 在州治西,距州四十里,其形若屏。鞏山 在州治東,距州一百二十里。群山對峙若門,土人呼門為「鞏」 ,故名鞏山。
岊馬山 在州治西北一百里,枕東蘭州界。「橫山 」 在州城東南一十里,山勢蜿蜒橫列,故名。
怕武山 :在州城西一十里。
岊野山 :在州城東三十里。
右江 在州城東南。源出雲南富州,歷上林洞至本州流入南寧府界。宋陶弼詩:「昔年觀《地志》,此水出牂牁。斷岸深無底,平流暗起波。感恩來客少,射影短狐多。未老諸蠻在,樓船恐再過。」 萬洞溪 :在州城西二十里。其水深闊,居民常漁於此。
那霸泉 :在州城西五十里。四時不竭。
歸順州
照陽山 在州西北。群峰聯絡,惟此山勢高聳,無路可通,中透石穴,虛敞清幽,可坐百人。穴外一逕直達小鎮安界,名為「照陽關。」 距州一百五十五里。
魁嵩山 :在州治北福峒地,距州九十里。山勢層巒高聳。
巖嵓山 在州東北五十里。嶺下有巖,故名巖嵓山,與鎮安府分界。
嶺衛山 在州治西,距州一百五十里榮、勞地界。此山高聳,綿亙洪、黃、剝咘臺峒,欄隔交趾,言其能為一州之衛,故名。
蒼崖山 :在州治東十里。
獅子山 :在州治南二里。
竹弄山 :在州西,距州三十里。
騰煙山 在州西十里
排磨山 ,在州南三十里。
岊遠山 :在州東南,距州八十里。
鳳凰山 在州治北
龍潭水 在州東北
鵝泉水 在州西南,不通舟楫。
流珠水 在州東南,距州治八十里。水流出湖潤寨。
向武州
塘濱山 在州東北,距州五十里。山下有峒,遇朔朢,峒裡常聞鼓吹聲。下有泉,流入上林縣,水中魚不可食。
淰透山 在州西南,距州二十五里,與上映州分界。
獨嶐山 在州治前。中有三巖,逐層懸梯而上,各塑菩薩像於內,名曰「萬福寺。」
馬鞍山 在州東距州四十里。形如馬鞍,故名。武城山 ,在州東距州四十五里,尖峰峭石,下有小巖。
雷矮嶺 在州東,距州八十里,與上林縣連界。
蒼孟嶺 在州東,距州二十五里。高峰疊嶂,四時煙霞不絕,人跡罕到。
坡州嶺 在故富勞縣北三里。山形如虎,又名「虎山。」
大乃溪 一名「泓渰江」 ,自淰透山腳流出,旋繞州前,經舊州流至上林注於右江。
大旱溪 源自上旱村山腳流入鎮安府東峒,經奉議州吉權城頭,注於右江。
都康州
隆滿山 為州治後障,蒼翠如屏,樹木陰翳。岊望山 ,在州東卯坊,距州三十里。石峰嵯峨,人跡罕至。
妙訣山 ,在州北子坊,距州二里。聳插霄漢,高超群峰。山下有觀音閣,為一州之瞻表。
鴉咋山 :在州治西北酉坊,距州六里。
咘灘山 :在州治西酉坊。
鼎獨山 :在州治北八里。
鞏佛山 在州治西六里,山腳即聯仙橋。隴泯山 在州治西。
獨山 :即舊州後屏,一山獨立。
懷恩山 :在州治東,距州十里。
伏店山 :在州治左,相距一里。
寧版山 :在州治北十里。
苟梟嶺 在州西午坊,距州七里,與龍英分界。枯囚嶺 在州西午坊,距州六里,距仙橋一里,與上映分界。
唏顯山 在州治北
岊望山 在州治東
岊營陂 :在州治西北。
岊爐江 :在州治西四里。
仙橋水 在州西界連上映橋。右有泮田涔潰泥濘,水涓涓仰出,穿過仙橋,曲繞州前。旁有咘灘、伏店二潭,水匯注全茗而歸《龍英》。
伏店水 在州內。出自山穴,流過恆建橋下,共歸仙橋溪水。
咘灘水 在州山下。有潭,碧澄莫測。相傳常有蛟龍遊玩其間,逶迤里餘,合仙橋溪水。
岊營水 在州內。自坡下村前地穴湧出,名曰「龍潭。」 遶過寧田、營懷,出龍英地界。
啞咋泉 在州西北鼎獨山側。山腳有穴,亦名「龍潭。」 淜湃之聲,有如兒哭。深山土民聞聲畏怖,不敢汲飲。其水凄清幽絕,鳥跡不至。水流里餘,合歸岊營溪水。
多恐泉 在州南六里。相傳昔有犀牛遊此,居民合力兵之。一日,天慘地黑,雷雨交作,忽沉此村為池。中多鯉魚,人不敢捕,亦不敢食。
黎塘 在州治南
劄空陂 在州治西。水自爐泉湧出,築為陂,與黎塘俱有灌田之利。
龍州
獨山 :在州治東,離城五里。其山形有文筆之狀,特然目立。
獅子山 :在州治南,隔河離州九里。其山勢起伏,如獅子狀。
壯山 ,在州治西,離州四里。其來龍雄大,左右皆有護送之勢,即州場之脈絡也。
軍山 :在州治北,離州六里。其勢盤踞高聳叫抱。山 ,在州城南。
馬傾山 在州城西
秀嶺 在州治南,離州九里,近高平七源州界。高而聳立,為諸山之冠。登其嶺者,南望可見交趾,回盼州治,盡在目前。按《明一統志》:在州城西二十里。宋陶弼詩:「路隨雲磴石梯行,限隔華彝天意明。自與大君為外屏,何勞諸將作長城。福民可拜三公爵,壽聖能呼萬歲聲。海國未疆崖石老,待誰來此勒功名。」
龍江 發源自高平莫彝,經上下凍,遶州而出江口,匯合明江、崇善江,順流而下按《明一統志》在州城南,源出交阯,流入太平府界。
龍泉 發源自古甑,石多水清,遊魚盡見,冬夏不竭。古甑之田,多賴以灌溉。
江州
波漢山 在州後。山勢起伏,如波濤萬頃,故名。綠眉水 在州治南,順流繞出大江,但川水淺窄,不通舟楫。
歸安水 :發源自上思州,流經本州境內,順注大江而下。然亦淺窄,舟楫不通。
泗城府城池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泗城府城池 ,舊無城郭。府治後枕東山,西、北、南三面小石,築砌圍牆,高三四尺,周圍長三百六十丈。開門三:曰西,曰南,曰北。西門則澗水橫流,南、北二門田疇平衍,別無壕塹。
果化州城池 ,舊無城郭,四圍山峰陡峭,儼若城垣,惟北面谷口平衍。宋皇祐間,土知州「許公順築建石牆一面,內有土築小牆,周回里許,正北開一門,無雉堞壕塹,左右兩小溪夾遶州前,合流而南。」
恩城州城池 ,舊有土城,築自宋皇祐間,在余甲對岸。明末因兵戈蹂躪,官民逃竄,衙署城垣傾塌殆盡。
皇清順治十八年,遷建縣治於「那料村」,復築土牆,高
「六尺,周圍二百零五丈。東南二門,無城樓雉堞。外有壕,廣四尺,深三丈,春夏漲渟,秋冬乾涸。」 田州城池 城垣,築自明嘉靖間。「左右二江,四面皆土牆,無雉堞壕塹。東西南北四門,各有城樓,周圍五百二十丈,厚四尺。」 明末頹壞,僅存基址。
歸順州城池 舊州治在今州治南十里,明弘治間築建,周圍一里,分四門,無雉堞壕塹。因天啟七年被莫彝攻破,日久頹塌。今移作州治,築土為牆,僅圍衙署,非同城制。
向武州城池 ,舊有土城,築自宋皇祐間。至明萬曆四十五年,被田州侵劫殘破,始遷州治於「乃甲,復築土城,周圍一百五十丈,高七尺,無雉堞壕塹,正北開一門,有樓,用茅蓋之。」
都康州城池 ,原築土垣在把部村。後宋祥興間,遭龍英、向武二土州糾兵侵踞州境,始遷治於隆蒲,以避劫擄。城以亂石壘砌,高八尺,周圍二百一十三丈。有東、西、南三門。古有城樓雉堞,今俱傾圮,並無壕塹,惟小溪曲流於南北兩門,春漲冬涸。
龍州城池 ,本邑原未設有城池,周圍止築有土牆包裹,至今亦復傾圮無存。
江州城池 ,「本邑周圍雖築有石城一座,然低隘不堪,且上無垛子,其實一土垣耳。」
泗城府關梁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相葛隘 在府治東,距府二百八十里。自平樂邏路至隘三十里。隘外二十里,即貴州之「星木寨」 界。
骨邅隘 在府治東北,距府三百里。自羅斛岊羊至隘四十里。隘外二十里即貴州之中克渡。石頭坉 在府治北,距府四十里。坉外十里即貴州永寧州之「大馬地。」
官橋 :在府治之西門。
接龍橋 在府北,距府半里。石砌。
鎖龍橋 「在府治北,距府半里。」 石砌。
汾州橋 :「在府治南,距府五里。」 石砌。
瓦村橋 「在府治北,距府三里。」 石砌。
些香渡 私渡:在府治北,距府二百八十里。刳木為舟以濟。
桑郎渡 私渡在府東北,距府二百里。扎木為筏以濟。
果化州
湯士隘 在州治東,距州二里,自設土兵防汛。撻隘 在州治東北,距州六里,接連都康土州界,自設土兵防汛。
乃隘 在州治西,距州五里。自設土兵防汛。咘隘 在州治南,距州五里。自設土兵防汛。《街橋 》在州治前。石砌。
伏跌橋 :在州治西北,石砌。
伏濟橋 :在州治東北,石砌。
那良橋 :在州治東,石砌。
隴母橋 在州治西
恩城州
照陽關 :在治東北五十五里。關外即歸順土州界,中外俱屬內地,未設有防汛。
剝稔隘 在治東南,距治一百六十里。山狹路岐,隘外即交趾、保州界,土民自相防禦。
左雞隘 :在治東,距治一百八十里。簽撥土民堵備。隘外即鄰交趾。
那確隘 ,在治東南,距治一百八十里。平坦無險隘。外即鄰交趾,土民自相守衛。
馬公隘 ,在治西北一百二十里,淰濱,山巔天生石牆對峙,中分一道,僅容一人,不能並行。隘外即鄰雲南冨州里大村,界四十里,不用兵防,土民自相守衛。
田州
曼峒隘 ,在州治西南,距州二百二十里。土兵十名防汛。
鞏山口 ,在州治東北,距州一百二十里。土兵二名,防汛。
馱馬橋 在西門外,離州一里。廣四尺,石砌。南門渡 ,在州治前。小板船一隻,渡夫二名,土官自給工食。
剝色渡 在陽萬甲,距州一百里。小舟一隻,渡夫一名。
舊州渡 在上、下田州甲,距州三十里。小舟一隻,渡夫一名。
萬渡 在陽萬甲,距州一百六十里。土人自設小舟接濟。
歸順州
照陽關 :在州治西北一百五十里。關外即小鎮安峒《垢埧》界。原係內地,不設防禦。
涐漕隘 在州治東南八十里。接連湖潤寨界,不設防禦。
榮勞隘 在州治西七十里,接連交趾、洪、黃界,土兵五十名防禦。
上勾隘 :在州治西南七十里,接連交趾、茶嶺界,土兵五十名防禦。
頻。隘 在州治東南六十里,接連交趾、溏泡界。土兵五十名防禦。
屯隘 :在州治南六十里,接連交趾、茶嶺界。土兵五十名防禦。
涐捫橋 去州前一里,架木為之。
向武州
那耨隘 在州治東,距州五里。土兵二名,守禦。供隘 在州治西,距州十里,土兵二名,守禦。舊州橋 ,距州五十里。石砌二鞏,廣六尺,長二尺。
扎魚橋 在乃甲內,距州五里。石砌一鞏,廣六尺,長一丈二尺。
都康州
叫空隘 在州治東,距州六里。隘外即向武地。「左橫橋 」 在州城外左側,石砌有鞏。
右橫橋 在州城外右側,石砌有鞏。
劄孔橋 在州南門外
永氣石橋 在東南門外。
五星石橋 :在州治東五里。
恆建橋 在州治東三里。
仙橋 在州治西六里鞏佛山「枯囚嶺下。兩山對峙,山腳相聯,中斷一垠,溪流成川。上有石板橫覆平鋪天然一橋,闊二丈,長三倍之。相傳古有仙遊於此,因名。」
龍州
水口關 。平而關 。合石關。
俸邨隘 、把因隘 。宜隘隴那隘 莊海隘 閉村隘。
那懷隘 。敢門隘 。武德隘。
苛村隘 、斗奧隘 、淹村隘。
咘村隘 。隴茗隘 。那郡隘。
隴久隘 供村隘 。那苗隘。
把也隘 。暖村隘 。賽村隘。
達零隘 鵠村隘 盎村隘 以上諸關隘,係枕近黎、莫兩蠻,最為險要。有龍憑營官兵,協同土兵防守。
通津橋 按《一統志》,「在州城內。」
枕流橋 按《一統志》,在州城東。
䭾河渡 按《一統志》,在州東四十里,江州關梁無考。
泗城府公署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泗城府治 :東倚凌雲山,西面澄碧水,中建上府大堂,後為二堂,堂兩旁俱有側舍,後即「土府廨。」 自大堂至廨,共五進。大堂前兩廊各三間,為吏役房,前為儀門,外為大門。
清軍廳 ,在府治左。大堂、二堂、廳廨共四進,堂旁各有側舍。前為大門、後為儀門。
經歷司 :在清軍廳之右。堂署、門一如廳制,皆
《木片架版》無。《倉庫》《監獄》
果化州治 :在縣治之中,坐西向東,前後二進,共屋六間。外為大門,周圍土垣,內有餘地,皆夾茅編竹。
恩城州治 在舊治音岡地方。自明天啟年間移住麼猺甲內,建房三進,前大門,中堂,後州廨,左右兩廊有舍,吏役居焉。
田州治 自宋皇祐間建,在上下田州甲。南向。大堂、中堂、倉庫、廨舍、儀門、大門、役房、譙樓俱備。至明嘉靖後,公署日漸頹毀,復遷建於河邊。大堂一座四楹,中堂一座三間,後為廨,前為大門,無倉庫、廊舍、譙樓。明末兵變殘破,官民雜居。
皇清順治十八年,修建茅屋一座,各三間,前為堂,後
為廨,外為大門。吏目署在州署東,茅屋二座各三間。其為堂、為廨、為門,與州署同。
歸順州治 :在舊州治。明天順間,因被莫彝殘破,舊州竟成坵墟。今移住於計甲內。建立茅房三進,中為州堂,後為州廨,左右兩廊為書吏舍,前為儀門。
吏目衙 在州城東南。中為廳,後為廨,前為儀門。編竹覆茅,無磚瓦丹壁之飾。
向武州治 在土城之中。北向。大堂一座,中堂一座,後為州廨,前為大門,周圍土垣,內有餘地。吏目署 ,在州署左,東向。前廳一座,後廳一座,外為大門,內兩廊為役舍,皆竹籬茅蓋。
都康州治 原有衙署,在石壘城垣內。大堂一座,前門樓。大門、二門各三間,西北各有從房,兩廊書吏有舍,監獄、土地祠俱在二門外,年遠頹塌,今止草創。堂署一間,後堂二間,兩廊書吏房各一間。
吏目署 在州治左,相距二里。中為大堂,後為衙舍、前為大門。無倉庫、驛遞。
龍州治 坐東南向。正北草蓋大堂一座三間,後衙一座三間,兩廊吏役有舍,共八間。儀門一座、大門一座,原無屬官,亦無衙署。
《江州治 》在城中,茅屋數間而已。
泗城府學校考 府志
[编辑]本府
泗城府儒學 原未建立學宮。至
皇清康熙十年,始稍稍創置。
果化州學校無考
恩城州學校無考
田州學校無考
歸順州儒學 明弘治年間在舊州,因天啟七年被蠻攻劫,毀頹無存。今移新州,尚未建立。向武州學校無考。
都康州學校無考
龍州學校無考
江州學校無考
泗城府戶口考 府志
[编辑]本府
田無履畝,人不編丁,今計三十甲亭村通共有一萬六千三百餘丁口。
果化州
古無版籍例不編丁
恩城州
本州民無版籍,並無編列戶口,亦無兼轄猺、《獞田州》。
共計二千一百五十二家,一萬二千四百三十二口,例不編丁。
歸順州
古無版籍,例不編丁,兼遭莫彝侵占,六峒地方,人民并被劫擄。今止存五百五十六戶,共三千九百一十二口。
向武州
戶四百五十三。口二千八百二十三。
都康州
共計三百六十八口,老幼共一千五百三十一名。
龍州
本州土屬之民,原無版籍,俱係招耕,任其來往去住。共計雖有三十餘村,不滿五百丁口,皆因二三家為一村也。凡有公務差役,論丁派撥,亙古相沿焉。
江州
本州土司,例無編立戶口、丁徭。。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