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第007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第七卷
明倫彙編 交誼典 第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交誼典

 第七卷目錄

 師弟部彙考

  禮記曲禮上 檀弓

  周禮天官太宰 地官大司徒 師氏

  管子弟子職

 師弟部總論

  書經商書仲虺之誥

  禮記學記

  老子上篇

  荀子修身 儒效 致仕

  呂子尊師 誣徒 勸學

  漢劉向說苑建本

  韓詩外傳論尊師

  揚子學行 問明

  王符潛夫論讚學

  魏徐幹中論治學

  宋周子通書

  冊府元龜帝王尊師 師道

  朱子語類力行

  性理會通人倫

 師弟部藝文一

  與阮瞻書        晉司馬越

  送劉太真詩序      唐蕭穎士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答嚴厚輿論師道書      前人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前人

  答貢士蕭纂求為師書     前人

  師說            韓愈

  答竇秀才書         前人

  策問            前人

  上韓吏部書        林簡言

  薦師疏          李德裕

  胡先生墓表       宋歐陽修

  師說            王令

  感舊賦          明王寵

  師說上          王世貞

  師說下

  與吳次尾論師生稱謂書   張自烈

  續師說           前人

交誼典第七卷

師弟部彙考[编辑]

《禮記》
[编辑]

《曲禮上》
[编辑]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

集說熊氏曰:「宦謂學仕宦之事,學謂習學六藝。此二者俱是事師,非禮不親。」藍田呂氏曰:「宦,家臣也。仕為家臣而未升諸公,蓋亦學為仕者也。學者,學道藝者也。二者之學,皆有師師、弟子之分不正,則學之意不誠;學之意不誠,則師弟子之情不親,而教不行,故曰『非禮不親』。」永嘉戴氏曰:「夫《禮》主于分,分主于嚴,疑非所以」為親也,然粲然有文以相接,而情意相通,乃其所以為親也。狎則不敬,不敬則乖戾隨之矣,故曰「非禮不親。」

從於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於道,趨而進,正 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陳注呂氏曰:「先生者,父兄之稱,有德齒可為人師者,猶父兄也,故亦稱先生。」以師為父兄,則學者自比于子弟,故稱「弟子。」

先生《書策》琴瑟在前。坐而遷之,戒勿越。

戒勿越廣敬也。陳注疏曰:坐亦跪也。弟子將行,若遇師諸物,或當己前,則跪而遷移之,戒慎不得踰越。集說藍田呂氏曰:《書策》:「琴瑟之為物,先生之所常御也。物猶加敬,人可知也。」

虛坐盡後,食坐盡前。坐必安,執爾顏,長者不及毋儳 言。

陳注古者,席地而俎豆在其前。盡後,謙也;盡前,恐汙席也。儳,暫也。亦參錯不齊之貌。長者言事未竟,未及其他。少者不可舉他事,為言錯雜。長者之說,

正爾容,聽必恭,毋勦說,毋雷同,必則古,昔,稱先王。

陳注上言「執爾顏」,謂顏色無或變異。此言「正爾容」,則正其一身之容貌也。「聽必恭」,亦謂聽長者之言也。攬取他人之說以為己說,謂之「勦說。」聞人之言而附和之,謂之「雷同」,如雷之聲發而物同應之也。《惟

「法則古昔,而稱述先王」 ,乃為善耳。

侍坐於先生,先生問焉,終則對。

陳注問終而後對,欲盡聞所問之旨,且不敢雜亂尊者之言也。

「請業則起,請益則起。」父召無諾,先生召無諾唯而起。

請業:請益則起,尊師重道也。起若今摳衣前。請業謂篇卷,益謂受說不了,欲師更明說之。「唯、諾」,皆應辭,唯恭于諾。集說藍田呂氏曰:「此章言弟子敬師之道,問未終而對,不敬其所問也。業,謂所學于先生者,如《詩》《書》《禮》《樂》之類是也。益,謂所問未明,或欲卒學,或欲少進也。有所請必起,敬業也。敬業所以敬師,敬師所以敬道也。故請業請益,皆不可不起也。弟子之事師,猶子事父。父召無諾,則先生召亦無諾。諾者,許而未行也。唯而起,聞」名,即往也。

《檀弓》
[编辑]

事師無犯,無隱左右,就養無方,服勤至死,心喪三年。

陳注或左或右,無一定之方。子之於親,不分職守,事事皆當理會,無可推托,事師如事父,故皆無方。劉氏曰:「隱皆以諫」,言師生處恩義之間,而師者道之所在,諫必不見拒不必犯也。過則當疑問,不必隱也。大全張子曰:「古不制師服,師服無定體也,見彼之善而己效之,亦師也。故有得其一言一義而如朋友者,有親炙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者,此豈可一概服之?故聖人不制其服,心喪之可也。孔子死,門人一時心喪,又豈可責其一概,以傳道久近,而各盡其哀之隆殺?如子貢獨居三年然後歸。」

《周禮》
[编辑]

《天官》
[编辑]

太宰「以九兩」繫邦國之民。

「兩」,猶耦也,「繫」,猶綴也。所以協耦萬民,而聯綴不散者。

三曰「師,以賢得民。」

庠序之師,德為人範。

《地官》
[编辑]

《大司徒》「以本俗六安萬民,四曰聯師儒。」

「以賢以道」,所以同其善。師儒,鄉里教以道藝者,以其鄉立庠,州黨及遂皆立序,致仕賢者,使教鄉閭子弟,鄉閭子弟皆相聯合,同就師儒也。

師氏中大夫一人上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十有二人[编辑]

訂義薛平仲曰:「天祐下民,作之君,作之師。君師之職,人主所以承天之寄,以善天下之民,有一未善,先王以為由己致之。師保之官,特設於教典之中,尊之中大夫、下大夫之爵,責之長,善救失之任,使人主無動不善,所以善天下之本。」楊謹仲曰:「《書》太師、太傅、太保曰三公,蓋周公之所位者也,蒙宰卿之職也,以其為百官」之長,是以周公或謂蒙宰以公任卿之職。今師氏、保氏乃中大夫、下大夫之職,司徒之屬官,雖職兼詔王,媺諫王惡,實以教國子為事。其徒至百二十人,則職至煩冗矣,安得以為周、召之師、保哉?鄭鍔曰:「三代之教世子,入則有保,出則有師,則師氏、保氏教世子之官,其職掌以媺詔王,繼言教國子之」事。蓋其進則詔王以媺,退則掌國子之教,故以師名官,言其足以為人之範模也。程氏曰:「古者自天子達於庶人,必須師氏以成其德業,故舜、禹、文、武之聖,皆有所從學。後世師傅之職不修,友臣之義未著,所以尊德樂道之風未成於天下。」陳及之曰:「師氏以道教國子,以媺詔王,而其徒百二十人,蓋」居虎門之左,司王朝,帥四夷之隸,以守王門,其徒不得不多也。

教三行,三曰順行,以事師長。

訂義呂氏曰:「所謂賢良者,國中之先生長者也;所謂師長者,朝夕與吾處者也。朝夕與吾處者,其歲月為甚久,其條目為甚煩。才有一毫不順,便失事師長之道,須是十分遜悌方可。」王昭禹曰:「師以德行,教人者也。長以齒位臨我者也。」《荀子》曰:「師然而然,則是知若師也。此以順行事師之謂。《記》曰:『悌長而無遺。此以順事長』」之謂。

掌國中失之事,以教國子弟。

訂義陳君舉曰:「教以國政,使之通達治體,則他日皆良公卿也。」

凡國之貴游子弟學焉。

《管子》
[编辑]

《弟子職》
[编辑]

《困學紀聞》曰:「《弟子職》,《漢志》附于《孝經》,朱子謂疑是作內政時,士之子常為士,因作此以教之。」 又曰:「《大戴記》之《夏小正》,管子之《弟子職》,《孔叢子》之《小爾雅》,古書之存者,三子之力也。」

先生施教,弟子是則。溫恭自虛,所受是極,見善從之, 聞義則服。溫柔孝弟,毋驕恃力,志毋虛邪,行必正直游居有常,必就有德,顏色整齊,中心必式。夙興夜寐, 衣帶必飭,朝益莫習,小心翼翼,一此不懈,是謂學則。 右學則

少者之事,夜寐蚤作,既𢬵盥漱,執事有恪,攝衣共盥, 先生乃作。沃盥徹盥,汎拚正席,先生乃坐。出入恭敬, 如見賓客。危坐鄉師,顏色毋怍。右蚤作

受業之紀,必由長始。一周則然,其餘則否。始誦必作, 其次則已。凡言與行,思中以為紀,古之將興者,必由 此始。後至就席,狹坐則起。若有賓客,弟子駿作,對客 無讓應,且遂行,趨進受命。所求雖不在,必以反命。反 坐復業,若有所疑,捧手問之,師出皆起。右受業對客 至於食時,先生將食,弟子饌饋,攝衽盥漱,跪坐而饋。 置醬錯食,陳膳毋悖。凡置彼食鳥獸魚鱉,必先菜羹。 羹胾中別,胾在醬前,其設要方,飯是為卒。左酒右醬, 告具而退,捧手而立。三飯二斗,左執虛豆,右執挾七, 周旋而貳。唯嗛之視,同嗛以齒,周而有始,柄尺不跪, 是謂「貳紀。」先生已食,弟子乃徹,趨走進漱,拚前斂祭。 右饌饋

先生有命,弟子乃食,以齒相要。坐必盡席,飯必捧攬, 羹不以手,亦有據膝,無有隱肘。既食乃飽,循咡覆手, 振衽掃席。已食者作,摳衣而降,旋而鄉席。各徹其餽, 如於賓客。既徹并器,乃還而立。右乃食

凡拚之道,實水於盤,攘臂袂及肘,堂上則播灑室中。 握手執箕,膺揲厥中,有帚,入戶而立,其儀不忒。執帚 下箕,倚于戶側。凡拚之紀,必由奧始,俯仰磬折,拚毋 有徹。拚前而退,聚于戶內,坐板排之,以葉適已,實帚 于箕,先生若作,乃興而辭,坐執而立,遂出棄之,既𢬵 反立,是協是稽。右灑掃

暮食復禮,「昏將舉火,執燭隅坐。錯總之法,橫於坐所, 櫛之遠近,乃承厥火,居句如矩,蒸閒,容蒸然者處。下 捧碗以為緒,右手執燭,左手正櫛,有墮代燭。交坐毋 倍尊者,乃取厥櫛,遂出是去。」右執燭

先生將息,弟子皆起,敬奉枕席,問何所趾,「俶衽則起, 有常則否。」先生既息,各就其友,相切相磋,各長其儀, 周而復始,是謂《弟子之紀》。習。

師弟部總論[编辑]

《書經》。

《商書仲虺之誥》
[编辑]

予聞曰:「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好問則裕, 自用則小。

蔡傳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捨師而能成者,雖生知之聖,亦必有師焉。後世之不如古,非特「世道」之降,抑亦師道之不明也。

禮記[编辑]

《學記》
[编辑]

《大學》之教也時,教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不學操 縵,不能安絃;不學博依,不能安詩;不學雜服,不能安 禮;不興其藝,不能樂學。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 息焉游焉。

操縵,雜弄,博依,廣譬喻也。興,喜也,歆也。藏謂懷抱之。四時之教各有正業,如春秋教《禮》《樂》,冬夏教《詩》《書》,春誦夏絃之類是也。退而燕息,必有燕居之學,即如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是也。弦也,詩也,禮也,此時教之正業也。操縵博依,雜服,此退息之居學也。凡為學之道,貴於能安,安則心與理融而成熟矣。然未至於安,則在乎為之不厭,而不可有作輟也。《操縵》,操弄,琴瑟之絃也。初學者手與絃未相得,故雖退息時,亦必操弄之不廢,乃能習熟而安於絃也。詩人比興之辭,多依託於物理,而物理至博也。故學詩者但講之於學校,而不能於退息之際廣求物理之所依附者,則無以驗其實,而於詩之辭必有疑殆而不能安者矣。雜服,冕弁衣裳之類,先王制作,禮各有服,極為繁雜。學者但講之於學,而不於退息時游觀行禮者之雜服,則無以盡識其制,而於禮之文必有彷彿而不能安者矣。興者,意之興起而不能自己者。藝,即三者之學是也。言退息時,若不興此三者之藝,則謂之不能好學矣。「故君子之於學」也,「藏焉修焉」之時,必有正業,則所習者專而志不分;「息焉遊焉」之際,必有居學,則所養者純而藝愈熟,故其學易成也。

夫然,故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 離師輔而不反也。《兌命》曰:「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其 此之謂乎。

陳注承上文而言,藏修遊息,無不在於學,是以安親樂信,雖離師友,亦不畔於道也。

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于數,進而不顧其 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 之也佛。夫然,故隱其學而疾其師,苦其難而不知其 益也。雖終其業,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

陳注《呻吟》,諷之聲也。佔,視也。畢,簡也。訊,問也。言今之

考證

教人,但吟諷其所佔視之簡牘,不能通其蘊奧,乃多發問辭以訊問學者,而所言又不止一端,故云「言及于數」 也。「不顧其安」 ,不恤學者之安否也;「不由其誠」 ,不肯實用其力也;「不盡其材」 ,不能盡其材之所長也。夫多其訊而言及于數,則與時教必有正業者異矣。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則與退息必有居學者異矣。惟其如此,是以師之所施者常至於悖逆,學者之所求每見其拂戾也。隱其學,不以所學自表見也。終業而又速去之,以其用工間斷,鹵莽滅裂,而不安不樂故也。《刑》,成也。

《大學》之法,禁於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 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此四者,教之所由興 也。

陳注《豫》者,先事之謂。時者,不先不後之期也。陵,踰犯也。節,如節候之節。禮有禮節,樂有樂節,人有長幼之節,皆言分限所在。「不陵節而施」,謂不教幼者以長者之業也。「相觀而善」,如稱甲之善,則乙者觀而效之。乙有善可稱,甲亦如之。孫以順言,「摩」以相厲而進為言也。

「發」然後禁,則扞格而不勝;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 成;「雜施而不孫」,則壞亂而不修;獨學而無友,則孤陋 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此六者,教之所由 廢也。

陳注扞,拒扞也。格讀如「凍洛之洛」,謂如地之凍,堅強難入也。「不勝」,不能承當其教也。一讀為去聲,謂教不能勝其為非之心,亦通「雜施」,謂躐等陵節也。燕私之朋,必不責善,或相與以慢其師,燕遊邪僻,必惑外誘,得不廢其業乎?此燕朋燕辟之害,皆由於發。「然後禁」以下四者之失,皆與上文四者相反也。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興,又知教之所由廢,然後可以 為人師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 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 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

陳注「示之以入道之所由,而不牽率其必進;作興其志氣之所尚,而不沮抑之使退;開其從入之端,而不竟其所通之地,則不扞格而和,不勤苦而易,不雜施以亂其心,有相觀以輔其志而思」,則得之矣。

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 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 心,然後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善 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其言也約而 達,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謂《繼志》矣。

「失於多」謂才少,「失於寡」謂才多。「失於《易》」,謂好問不思者,「失於止」謂好思不問者。

君子知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然後能博喻,能博 喻然後能為師,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 為君。故師也者,所以學為君也。是故擇師不可不慎 也。《記》曰:「三王四代唯其師。」其此之謂乎!凡學之道,嚴 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 之所不臣於其臣者二,當其為尸則弗臣也;當其為 「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所以尊 師也。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 勤而功半,又從而怨之。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 後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不善問者反此。善待 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 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 學之道也。

陳注《庸》,功也。感師之有功於己也。

《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必也其聽語乎。力不能問, 然後語之。語之而不知,雖舍之可也。

陳注《記》問,謂記誦古書以待學者之問也。以此為學無得於心,而所知有限,故不足以為人師。「聽語」,聽學者所問之語也。不能問,則告之,不知而舍之,以其終不可入德也。「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亦此意。

古之學者,比物醜類。「鼓無當於五聲,五聲弗得不和。 水無當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學無當於五官,五官 弗得不治。師無當於五服,五服弗得不親。」

陳注比物。醜類謂以同類之事相比方也。當,猶主也。鼓聲不宮不商,於五聲本無所主,然而五聲不得鼓,則無諧和之節。水無色,不在五色之列,而繢畫者不得水,則不章明五官。身口、耳目心之所職,即《洪範》之五事也。學於吾身,五者之官,本無所當,而五官不得學,則不能治。師於弟子,不當五服之一,而弟子若無師之教誨,則五服之屬不相和親。

老子[编辑]

《上篇》
[编辑]

善人,不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 其資,雖智大迷。

==荀子==

《脩身》
[编辑]

禮者所以正身也,師者所以正禮也。無禮何以正身? 無師,吾安知禮之為是也?禮然而然,則是情安禮也。 師云而云,則是知若師也;情安禮,知若師,則是聖人 也。故非禮,是無法也,非師,是無師也。不是師法而好 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 也。故學也者,禮法也。夫師以身為正儀,而貴自安者 也。《詩》曰:「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之謂也。

《儒效》
[编辑]

《人無師》無法,而知則必為盜,勇則必為賊,云能則必 為亂,察則必為怪,辯則必為誕。人有師有法,而知則 速通,勇則速威,云能則速成,察則速盡,辯則速論。故 有師法者,人之大寶也;無師法者,人之大殃也。人無 師法則隆情矣,有師法則隆性矣。而師法者,所得乎 情,非所受乎性,不足以獨立而治。

《致仕》
[编辑]

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 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 論,可以為師。故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水深則回, 樹落糞本,弟子通利則思師。《詩》曰:「無言不讎,無德不 報。」此之謂也。

呂子[编辑]

《尊師》
[编辑]

「三曰神農師悉諸,黃帝師大撓,帝顓頊師伯夷父,帝 嚳師伯招,帝堯師子州父,帝舜師許由,禹師大成贄, 湯師小臣,文王、武王師呂望、周公旦,齊桓公師管夷 吾,晉文公師咎犯、隨會,秦穆公師百里奚、公孫枝,楚 莊王師孫叔敖、沈申巫,吳王闔閭師伍子胥、文之儀, 越王句踐師范蠡、大夫種,此十聖人、六賢者未有不 尊師者也。」今尊不至於帝,智不至於聖,而欲無尊師, 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絕,三代之所以滅。且天生 人也,而使其耳可以聞,不學其聞不若聾;使其目可 以見,不學其見不若盲;使其口可以言,不學其言不 若爽;使其心可以知,不學其知不若狂。故凡學,非能 益也,達天性也。能全天之所生而勿「敗之,是謂善學。」 子張,魯之鄙家也;顏涿鄹,梁父之大盜也,學於孔子。 段干木,晉國之大駔也,學於子夏。高何、縣子石,齊國 之暴者也,指於鄉曲,學於子墨子。索盧參,東方之鉅 狡也,學於禽滑黎。此六人,刑戮死辱之人也,今非徒 免於刑戮死辱也,以此為天下名士顯人,以終其壽, 王公大人從而禮之,此得之於學也。凡學必務進業, 心則無營,疾諷誦,謹司聞,觀驩愉,問書意,順耳目,不 逆志,退思慮,求所謂《時辨》說以論道,不苟辨必中法。 得之無矜,失之無慚,必反其本。生則謹養,謹養之道, 養心為貴;死則敬祭,敬祭之術,時節為務。此所以尊 師也。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織葩屨,結罝網,捆蒲葦 之田「野,力耕耘,事五穀,如山林,入川澤,取魚鱉,求鳥 獸」,此所以尊師也。視輿馬,慎駕御,適衣服,務輕暖;臨 飲食,必蠲潔,善調和,務甘肥,必恭敬。和顏色,審辭令, 疾趨翔,必嚴肅,此所以尊師也。君子之學也,說義必 稱師以論道,聽從必盡力以光明。聽從不盡力,命之 曰背;說義不稱師,命之曰叛。背叛之人,賢主弗內之 於朝,君子不與交友。故教也者,義之大者也;學也者, 知之盛者也。義之大者,莫大於利人,利人莫大於教; 知之盛者,莫大於成身,成身莫大於學,身成則為人 子弗使而孝矣;為人臣弗令而忠矣;為人君,弗彊而 平矣。有大勢可以為天下正矣。故子貢問孔子曰:「後 世將何以稱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稱哉?勿已者,則 好學而不厭,好教而不倦。其惟此耶!」天子入太學,祭 先聖則齒嘗,為師者弗臣,所以見敬學與尊師也。

《誣徒》
[编辑]

「四曰達師之教也。使弟子安焉、樂焉、休焉、游焉、肅焉、 嚴焉。此六者得於學,則邪辟之道塞矣,理義之術勝 矣。此六者不得於學,則君不能令於臣,父不能令於 子,師不能令於徒。人之情,不能樂其所不安,不能得 於其所不樂。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 勸之,為之而苦矣,奚待不肖者?雖賢者猶不能久反」 諸人情,則得所以勸學矣。《子華子》曰:「王者樂其所以 王,亡者亦樂其所以亡。故烹獸不足以盡獸,嗜其脯 則幾矣。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 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氣不 和,取舍數變,固無恆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 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 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 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弟子居處脩潔,身狀出倫,聞 識疏達,就學敏疾,本業幾終者,則從而抑之,難而懸 之,妒而惡之。弟子去則冀終,居則不安,歸則愧於父 母兄弟,出則慚於知友邑里,此學者之所悲也」,此師 徒相與異心也。人之情惡異於己者,此師徒相與造 怨尢也。人之情,不能親其所怨,不能譽其所惡,學業 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善教者則不然,視徒如己,反己以教,則得教之情矣,所加於人,必可行於 己。若此則師徒同體。人之情愛同於己者,譽同於己 者,助同於己者,學業之章明也,道術之大行也,從此 生矣。不能學者,從師苦而欲學之功也,從師淺而欲 學之深也。草木雞狗牛馬,不可譙詬遇之,譙詬遇之, 則亦譙詬報人,又況乎達師與道術之言乎?故不能 學者,遇師則不忠,用心則不專,好之則不深,就業則 不疾,辯論則不審,教人則不精,於師慍懷於俗,羈神 於世,矜勢好尢,故湛於巧智,昏於小利,惑於嗜欲,問 事則前後相悖,以章則有異心,以簡則有相反,離則 不能合,合則弗能離,事至則不能受,此不能學者之 患也。

《勸學》
[编辑]

聖人生于疾學,不疾學而能為魁士、名人者,未之嘗 有也。疾學在於尊師,師尊則言信矣,道論矣。故往教 者不化,召師者不化,自卑者不聽,卑師者不聽。師操 不化不聽之術而以彊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 亦遠乎?學者處不化不聽之勢而以自行,欲名之顯, 身之安也,是懷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惡濡也。

漢劉向說苑[编辑]

《建本》
[编辑]

人之幼穉,童蒙之時,非求師正本無以立身全性。夫 幼者必愚,愚者妄行,愚者妄行,不能保身。《孟子》曰:「人 皆知以食愈饑,莫知以學愈愚。」

韓詩外傳[编辑]

《論尊師》
[编辑]

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 敬學。故太學之禮,雖詔于天子無北面,尊師尚道也。 故不言而信,不怒而威,師之謂也。《詩》曰:「日就月將,學 有緝熙于光明。」

揚子[编辑]

《學行》
[编辑]

學者所以脩性也。「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學則正,否 則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 人之模範也,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一鬨之市,不 勝異意焉;一卷之書不勝異說焉。一鬨之市必立之 平,一卷之書必立之師。習乎習,以習非之勝是也,況 習是之勝非乎?於戲!學者審其是而已矣。

《問明》
[编辑]

或曰:「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 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

王符潛夫論[编辑]

《讚學》
[编辑]

天地之所貴者人也,聖人之所尚者義也,德義之所 成者智也;明智之所求者,學問也。雖有至聖,不生而 智;雖有至材,不生而能。故《志》曰:「黃帝師風后,顓頊師 老彭,帝嚳師祝融,堯師務成,舜師紀后,禹師墨如,湯 師伊尹,文武師姜尚,周公師庶秀,孔子師老聃。」若此 言之而信,則人不可以不就師矣。夫此十一君者,皆 上聖也,猶待學問,其智乃博,其德乃碩,而況于凡人 乎?

徐幹中論[编辑]

《治學》
[编辑]

「志」者,學之師也;才者,學之徒也。

「賢者不能學於遠,乃學於近,故以聖人為師。」昔顏淵 之學聖人也,聞一以知十,子貢聞一以知二,斯皆觸 類而長之,篤思而得之者也。非唯賢者學於聖人,聖 人亦相因而學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湯,成 湯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堯舜,故《六籍》者,群聖相因之 書也,其人雖亡,其道猶存。今之學者,勤心以取之,亦 足以到「昭明」而成「博達」矣。

宋周子通書[编辑]

《師》
[编辑]

或問:「曷為天下善?」曰:「師。」曰:「何謂也?」曰:「性者,剛柔善惡, 中而已矣。」

此所謂「性」,以氣稟而言也。

不達曰: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 為隘,為彊梁。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 為邪佞。

剛柔固陰陽之大分。而其中又各有陰陽以為善惡之分焉。惡者固為非正。而善者亦未必皆得乎中也。

「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此以得性之正而言也,然其以和為中,與《中庸》不合,蓋就已發無過不及者而言之,如《書》所謂「允執厥中」 者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故「先覺覺,後覺」,闇者求于名,而師道立矣。

《師》者,所以攻人之惡,正人之不中而已矣。

「《師》道立則善人多」,善人多則朝廷正而天下治矣

冊府元龜[编辑]

《帝王尊師》
[编辑]

《周禮》師氏以媺詔王。《傳》曰:「詔於天子無北面。」又曰:「當 其為師則弗臣」然則尊賢貴德承師問道屈萬乘之 重明五學之義上以達經國之要下以得化人之本 是知尊師重傅則法度存雖曰:聖人必繇學也。嚴恭 之道,於是在焉。若乃尊其爵位委以樞要厚師臣之 遇執弟子之禮或不名以示恩或乞言以敦教生則 優其奉祿歿則蒙其渥澤至於幸第以存問變服以 臨弔皆所以成主善之美繇諮德之旨誠帝者之懿 範也。故曰:「雖天子必有尊也。」斯之謂歟。

《師道》
[编辑]

夫師嚴道尊民乃貴學束脩受業人知向方是故傳 先聖之訓有在三之重焉。若乃列徒著籍而博喻不 倦升堂窺奧而請益彌堅心志既通行業增廣道之 所在義亦至焉故有廬墓盡哀去官行服或詠歎其 至德或撰集其緒言或罔避嚴刑上章以訟其枉;或 不敢受爵讓封以歸其功或藐是孤遺竄身以全受 或罹於刑辟冒禁以收瘞是皆誠發於衷義形於外 足以報師資之德敦風教之本誠士大夫之懿行哉。

朱子語類[编辑]

《力行》
[编辑]

問:「人倫不及師,何也?」曰:「師之義,即朋友而分,則與君 父等。朋友多而師少,以其多者言之。」又問:「服中不及 師,何也?」曰:「正是難處。若論其服,則當與君父等,故《禮》 謂『若喪父而無服』。又曰:『平居則絰』。」

李問《人倫不及師》。曰:「師與朋友同類,而勢分等於君 父,唯其所在而致死焉。」

性理會通[编辑]

《人倫》
[编辑]

程子曰:「學者必求其師。」《記問》:「文章不足以為人師,以 所學者外也。故求師不可不慎。」「所謂師者何也?」曰:「理 也,義也。」

古之人得其師傳,故因《經》以明道。後世失其師傳,故 非明道不能以知經。

孔子弟子,自孔子沒後,各自離散,只有曾子便別。如 子夏子張欲以所事孔子,事有若,獨曾子便道不可, 自子貢以上必皆不肯。某自涪陵歸,見門人皆已支 離,不知他日身後又如何也。但得個信時,便自有長 進處。孔子弟子甚多,亦不能皆合於孔子。如子路言 「子之迂也」,又曰「末之也已」,「及其退思,終合於孔子。」只 為他信,便自然思量到也。

程子曰:「師不立服,不可立也,當以情之厚薄,事之大 小處之。如顏閔於孔子,雖斬衰三年可也。其成己之 功,與君父並。其次各有淺深,稱其情而已。下至曲藝, 莫不有師,豈可一概制服?」

聖人不制師之服。師無定體,如何是師?見彼之善而 己效之,便是師也。故有得其一言一義如朋友者,有 相親炙而如兄弟者,有成就己身而恩如天地父母 者,豈可一概服之?故聖人不制其服,心喪之可也。孔 子死,弔服加麻,亦是服也,卻不得謂「無服」也。

藍田呂氏曰:「古者憲老而不乞言,憲者儀刑其德而 已,無所事於問也。其次則有問有答,問答之間,然猶 不憤則不啟,不悱則不發。又其次則有講有聽,講者 不待問也,聽者不致問也。學至于有講有聽,則師益 勤而道益輕,學者之功益不進矣。又其次則有講而 未必聽,學至于有講而未必聽,則無講可矣。」

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故舍我而去者,不追呼之使來; 有教無類,故從我而來者,不拒逆之使去。但能以此 求道之心至,則受而教之。《論語》稱「互鄉難與言」,童子 見門人惑。子曰:「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人潔己以進, 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故聖賢在下,其所以取人,苟 有向善之心,皆取之,亦以進人為善,不為異日之不 保,而廢其今日與人為善之意。

龜山楊氏曰:「古之人,其道足以師世範俗,惟孔、孟足 以當之。東漢而下,師道益嚴,然稽其所知所行,皆不 足以勝其任也。唐之韓愈,固嘗欲以師道自居矣,其 視李翱、張籍,軰皆謂從吾游。」今翱、籍之文具在,考其 言,未嘗以弟子自列,則師果可好為乎?苟其道未足 以成德達材,雖欲為之,而人不與也。愈且如是,況其 下者乎。

延平李氏曰:「某聞之,天下有三本焉,父生之,師教之, 君治之。闕其一,則本不立。古之聖賢莫不有師。其肄 業之勤惰,涉道之淺深,求益之先後,若存若亡,其詳 不可得而考。惟洙、泗之間七十二弟子之徒,議論問 答,具在方冊,有足稽焉,是得夫子而益明也。孟子之 後,道失其傳,支分派別,自立門戶,天下真儒不復見」 於世,其聚徒成群,所以相傳授者,句讀文義而已耳, 謂之「熄焉」可也。夫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其術淺,其能 小,猶且莫不有師儒者之道,可以善一身,可以理天 下,可以配神明而參造化。一失其傳而無所師,可不為之大哀耶!

大率今人與古人學殊不同。如孔門弟子群居終日 相切磨,又有夫子為之依歸,日用間相觀感而化者 甚多,恐於融釋而脫落處,非言說可及也。不然,子貢 何以謂「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耶?」

東萊呂氏曰:「歐陽修有云:『古之學者,必嚴其師,師嚴 然後道尊,道尊然後篤敬,篤敬然後能自守,能自守 然後果于用,果于用然後不畏而不遷。三代之衰,學 校廢,至兩漢師道尚存,故其學者各守其經以自用。 是以漢之政理文章與其當時之事,後世莫及者,其 所從來者深矣。後世師法漸壞,而今世無師,學者不』」 尊嚴,故自輕其道。輕之則不能至,不至則不能篤信, 信不篤則不知所守,守不固則有所畏而物可移。是 故學者惟俯仰徇時,以希祿利為急,至於忘本趨末, 流而不返。夫以不信不固之心,守不至之學,雖欲果 于自用,莫知其所以用之之道,又況其祿利之誘,刑 禍之懼以遷之哉!

象山陸氏曰:人生而不知學,學而不求師,其可乎哉? 秦漢以來,學絕道喪,世不復有師。以至于唐,曰師曰 弟子云者,反以為笑,韓退之、柳子厚猶為之屢歎。惟 本朝理學,遠過漢唐,始復有師道。雖然,學者不求師 與?求而不能虛心,不能退聽,此固學者之罪。學者知 求師矣,能退聽矣,所以導之者乃非其道,此則師之 罪也。

吾嘗謂揚子雲、韓退之雖未知道,而識度非常人所 及,其言時有所到而不可易者。揚子雲謂「務學不如 務求師。師者,人之模範也,模不模,範不範為不少矣。」 韓退之謂「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 惑也。人非生而知之,孰能無惑?惑而不求師,其為惑 也,終不解矣。近世諸儒反不及此,然後知二公之識」 不易及也。吾亦謂論學不如論師。得師而不能虛心 委己。則又不可以罪師。

雙峰饒氏曰:「師道立,則天下之不善者皆可變而為 善,天下之不中者皆可化而為中,而善人豈不眾哉? 善人眾,則國家之用,隨取隨足,上焉可以格君心,中 焉可以立政事,下焉可以移風俗,而朝廷豈有不正, 天下豈有不治者哉?若昔唐、虞五典之敷,掌之於契; 寬、栗、直、溫之教,典之於夔;至於成周,順先王《詩》《書》《禮》 《樂》以造士,而教之中和者,亦惟擇有道有德者主之, 皆所以立師道也。」是以天下後世稱人才之盛美、治 功之盛者,必曰唐、虞、成周。及周之衰,則學校之政不 修而師道闕矣。於是洙泗之間有吾夫子者出而任 其責焉。一時及門之士如顏、曾、閔、冉之徒,固已如時 雨之化矣。故其德行、政事、言語、文學,莫不卓然皆有 可稱。使夫子而得時行道,引其類而進之,則唐虞成 周之治有不難致者。夫子既沒,而得其道者,或以傳 授於來嗣,或以友教於諸侯,隨其大小,亦皆於世道 有所補焉。後世師道不立,學者無復講明道義、磨礱 氣質之益矣。至本朝安定胡公首倡體用之學,以淑 其徒,使學者明於經義、講於時務,篤於踐履,而不為 口耳之習。故一時賢士大夫多出其門,而散在四方 者亦皆循循雅飭,師道之立,蓋昉乎此。是後周子復 得孔、孟不傳之道於遺經,建圖屬書,以覺來學,而程 子兄弟實紹其傳。於是益推古者《大學》教人之法,以 淑諸人,以傳諸後,而我文公先生又從而光大之,淵 源所漸,遍及四海,有志之士探討服行,而推其所得 以「正主庇民」者不絕於時,能使大義既乖而復正,公 道久屈而復伸者,皆夫人之力也。「師道」之立,於是為 盛。

師弟部藝文一[编辑]

《與阮瞻書》
晉·司馬越
[编辑]

《禮》年八歲出就外傅,明始可以加師訓之責。十年曰: 「幼學」明可以漸,先王之教也。然學之所入者淺,體之 所安者深,諷誦遺言,不如親承風旨。小兒既無令淑 之質,不聞道德之風。望諸君時以閒暇,周旋誨接。

《送劉太真詩序》
唐·蕭穎士
[编辑]

記有之:尊道成德嚴師其難哉。故在三之禮,極乎君 親而師也參焉。無犯與隱,義斯貫矣。孔聖稱顏子有 「視予猶父」歎其至歟。今吾于太真也然乎?爾且後進 而余師者,自賈邕、盧翼之後,比歲舉進士登科,名與 實皆相望騰遷凡十數子。其他自京畿大學踰于淮 泗,行束脩以上而未及門者,亦云倍之。余勿敏曷,云 「當乎」而莫之讓。蓋有來學微,往教蒙,匪余求,若之何 其拒哉?噫爾之所以求,我之所以誨。學乎文乎?學也 者,非云徵辯說,摭文字,以扇夫談端,轢厥詞意;其于 識也,必鄙而近矣;所務乎憲章典法,膏腴德義而已。 文也者,非云尚形似,牽比類,必局夫儷偶,放于奇靡其于言也,必淺而乖矣。所務乎激揚雅訓,彰宣事實 而已。眾之言文學或不然。於戲!彼以我為僻,爾以我 為正,同聲相求,爾後我先,安得而不問哉?問而教,教 而從,從而達,欲辭師得乎?孔門四科,吾是以竊其一 矣。然夫德行政事,非學不言,言而無文,行之不遠,豈 相異哉?四者一夫正而已矣。故曰:「《詩》三百,一言以蔽 之曰思,無邪不正之」謂也。吾嘗謂門弟子有尹徵之 學,劉太真之文,首其選焉。今茲春連茹甲乙,淑問休 闡,為時之冠。浹旬有詔,俾徵典校祕書,且馳傳壟首, 領元戎書記之事。四牡騑騑,薄言旋歸,聲動宇下,浹 于寰外。而太真、元昆,前已科甲,大沖間歲,翩其連舉, 謂予不信,豈其然乎?夏五月迴棹京洛,告歸江表,岵 兮。兮,歡既萃兮。兄矣弟矣,榮斯繼矣。縉紳之徒習 《禮》聞《詩》者,僉曰:「劉氏二子,可謂立乎身,光乎親,蹈極 致於人倫者矣。」上京餞別,庭闈望歸,從古以來,未之 聞也。余羈宦此邑,睹斯雲舉。彼吳之丘,曾是昔遊。心 乎往矣,有懷伊阻。行矣風帆,載飛載揚。爾思不及,黯 然以泣。先師孝悌謹信,汎愛親仁。餘力學文之訓,爾 其志之。南條北固,朱方舊里,昔與太真,初會于茲。余 之門人有柳并者,前是一歲,亦嘗覯茲地,其請業也, 必始乎此焉。并也有尹之敏,劉之工,其少且病,故莫 之逮。太真亦嘗曰:「何敢忘并?」并與真,難乎其相奪也。 緬彼江陰,京阜是臨。言念二子,從予于此。爾云過之, 其可忘諸?同是餞者,賦《江有歸舟》,以寵夫嘉慶焉爾。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柳宗元
[编辑]

二十一日,宗元白辱書,云:「欲相師,僕道不篤,業甚淺 近,環顧其中,未見可師者。雖嘗好言論,為文章,甚不 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師來蠻夷間,乃幸見取。僕自 卜固無取,假令有取,亦不敢為人師。為眾人師且不 敢,況敢為吾子師乎?《孟子》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由 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譁 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 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 而憎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 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屈子賦》曰:「邑犬群吠,吠所怪 也。」僕往聞庸蜀之南,恆雨少日,日出則犬吠。余以為 過言。前六七年僕來南,二年冬幸大「雪,踰嶺,被南越 中數州。」數州之犬皆蒼黃,吠噬狂走者累日,至無雪 乃已,然後始信前所聞者。今韓愈既自以為蜀之日, 而吾子又欲使吾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獨見病,亦 以病吾子。然雪與日,豈有過哉?顧吠者犬耳,度今天 下不吠者幾人,而誰敢衒怪於群目,以召鬧取怒乎? 僕自讁過以來,益少志慮。居南中九年,增腳氣病,漸 不喜鬧,豈可使呶呶者早暮拂吾耳,騷吾心?則固僵 仆煩憒逾,不可過矣。平居望外,遭齒舌不少,獨欠為 人師耳。抑又聞之,古者重冠禮,將以責成人之道,是 聖人所尤用心者也。數百年來,人不復行。近有孫昌 引者,獨發憤行之。既成禮,明日造朝至外廷,薦笏言 于卿士曰:「某子冠畢。」應之者咸憮然。京兆尹鄭叔則 怫然曳笏卻立曰:「何預我耶?」廷中皆大笑。天下不以 非鄭尹而快孫子,何哉?獨為所不為也。今之命師者 大類此。吾子行厚而辭深,凡所作皆恢恢然有古人 形貌,雖僕敢為師,亦何所增加也。假而以僕年先吾 子,聞道著書之日不後,誠欲往來言所聞,「則僕固願 悉陳中所得者。吾子苟自擇之,取某事,去某事,則可 矣。若定是非以教吾子,僕材不足,而又畏前所陳者, 其為不敢也決矣。吾子前所欲見吾文,既悉以陳之, 非以耀明於子,聊欲以觀子氣色誠好惡何如也。」今 書來,言者皆大過。吾子誠非佞譽誣諛之徒,直見愛 甚故然耳。始吾幼且少,為「文章以辭為工,及長,乃知 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為炳炳烺烺,務采色、夸聲音 而以為能也。凡吾所陳,皆自謂近道,而不知道之果 近乎遠乎。吾子好道而可吾文,或者其於道不遠矣。 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 也;未嘗敢以怠心易之,懼其弛而不嚴也;未嘗敢以 昏氣出之,懼其昧沒而雜也。未嘗敢以矜氣作之,懼 其偃蹇而驕也。抑之欲其奧,揚之欲其明,疏之欲其 通,廉之欲其節,激而發之欲其清,固而守之欲其重」, 此吾所以羽翼夫道也。本之《書》以求其質,本之《詩》以 求其恆,本之《禮》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斷,本之 《易》以求其動,此吾所以取道之原也。參之《穀梁氏》以 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老》《莊》以肆其端,參 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致其幽,參之《太史》以 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凡若此 者,果是耶?非耶?有取乎?抑其無取乎?吾子幸觀焉,擇 焉,有徐以告焉。苟亟來以廣是道,子不有得焉,則我 得矣,又何以師云爾哉?取其實「而去其名。無招越蜀 吠怪。而為外廷所笑。則幸矣。」宗元復白。

《答嚴厚輿論師道書》
前人
[编辑]

二十五日,某白馮翊嚴生足下:得生書,言為師之說, 怪僕所作《師友箴》與《答韋中立書》,欲變僕不為師之志,屈己為弟子。凡僕所為二文,其卒果不異。僕之所 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實不可一日忘,僕聊歌以 為箴行,且求中以益己,慄慄不敢暇,又不敢自謂有 可師乎人者耳。若乃名者,方為薄世笑罵。僕脆怯尢, 不足當也。內不足為,外不足當,眾口雖懇懇見迫,其 若吾子何?實之要二文中皆是也,吾子其詳讀之。僕 見解不出。此吾子所云仲尼之說,豈易耶?仲尼可學 不可為也。學之至斯,則仲尼矣。未至而欲行仲尼之 事,若宋襄公好霸而敗國,卒中矢而死,仲尼豈易言 邪?馬融、鄭元者,二子獨章句師耳。今「世固不少章句 師,僕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樂而望吾子者矣。」言 道、講古、窮文辭以為師,則固吾屬事。僕才能勇敢不 如韓退之,故又不為人師。人之所見有同異,吾子無 以韓責我。若曰「僕拒千百人」,又非也。僕之所拒,拒為 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若言道、講古、窮文辭, 有來問我者,吾豈嘗「瞋目閉口邪?」敬叔吾所信愛,今 不得見其人,又不敢廢其言。吾子文甚暢遠,恢恢乎 其闢大路,將疾馳也。攻其車,肥其馬,長其策,調其六 轡,中道之行大都,捨是又奚師歟?亟謀於知道者而 攷諸古,師不乏矣。幸而亟來,終日與吾子言,不敢倦, 不敢愛,不敢肆。苟去其名,全其實,以其餘易其不足, 亦可「交以為師矣。如此無世俗累而有益乎已。古今 未有好道而避是者。」《宗元白》。

《報袁君陳秀才避師名書》
前人
[编辑]

秀才足下:「僕避師名久矣。往在京師,後學之士到僕 門,日或數十人,僕不敢虛其來意,有長必出之,有不 至必惎之。」其教也雖若是,當時無師弟子之說。其所 不樂為者,非以師為非,弟子為罪也。有兩事,「故不能 自視,以為不足為,一也;世久無師弟子,決為之,且見 非,且見罪,懼而不為,二也。」其大說具《答韋中立書》,今 以往可觀之。秀才貌甚堅,辭甚強。僕自始覿,固奇秀 才,及見兩文,愈益奇。雖在京都,日數十人到門者,誰 出秀才右耶?前已必秀才可為成人,僕之心固虛矣, 又何鯤鵬互鄉於尺牘哉!秋風益高,暑氣益衰,可偶 居卒談,秀才時見咨。僕有詣內者,不敢愛惜。大都文 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其外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 孟軻書,皆經言,《左氏》《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 《穀梁子》《太史公》甚峻潔,可以出入,餘書俟文成異日 討也。其歸在不出孔子,此其古人賢士所懍懍者。求 孔子之道,不於異書。秀才志於道,慎勿怪,勿雜,勿務 速顯。道苟成則勃然爾,久則蔚然爾。源而流者,歲旱 不涸,蓄穀者不病凶「年,蓄珠玉者不虞殍死矣。然則 成而久者,其術可見,雖孔子在,為秀才計,未必過此」 不具。《宗元白》。

《答貢士蕭纂求為師書》
前人
[编辑]

十二日,宗元白:「始者負戴經籍,退跡艸廬,塊守蒙陋, 坐自壅塞。不意足下曲見記憶,遠辱書詢,貺以高文, 開其知思,而又超僕以宗師之位,貸僕以丘山之號, 流汗伏地,不知逃匿,幸過厚也。前時獲足下《灌鍾城 銘》,竊用唱導於聞人,僕常赧然,羞其僭踰。今覽足下 尺牘,殷勤備厚,似欲僕贊譽者,此固所願也。詳視所」 貺,曠然以喜,是何旨趣之博大,詞采之蔚然乎?鼓行 於秀造之列,此其戈矛矣。舉以見投,為賜甚大。俯用 忖度,不自謂宜,顧視何德而克堪哉?且又教以耘其 蕪穢,甚非所宜,僕不敢聞也。其他唯命。

《師說》
韓愈
[编辑]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 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 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 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 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 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 學于師。是故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 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 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 《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 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 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 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 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 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 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 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三 人行,則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 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 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 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答竇秀才書》
前人
[编辑]

愈白愈少,駑怯于他藝。能自度無可努力,又不通時事,而與世多齟齬,念終無以樹立,遂發憤篤專于文 學,學不得其術,凡所辛苦而僅有之者,皆符于空言, 而不適于實用,又重以自廢。是故學成而道益窮,年 老而智愈困。今又以罪黜于朝廷,遠宰蠻縣,愁憂無 聊,瘴癘侵加,惴惴焉無以冀朝夕。足下年少才俊,辭 雅而氣銳,當朝廷求賢如不及之時,當道者又皆良 有司,操數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高可以釣爵位,循次 而進,亦不失萬一于甲科。今乃乘不測之舟,入無人 之地,以相從問文章為事。身勤而事左,辭重而請約, 非計之得也。雖使古之君子,積道藏德,遁其光而不 曜,膠其口而不傳者,遇足下之請懇「懇猶將倒廩傾 囷,羅列而進也。若愈之愚不肖,又安敢有愛于左右 哉?顧足下之能,足以自奮,愈之所有,如前所陳,是以 臨事愧恥,而不敢答也。錢財不足以賄左右之匱急, 文章不足以發足下之事業,稇載而往?垂橐而歸?足 下亮之而已。」愈白。

《策問》
前人
[编辑]

問:古之學者,必有所師,以通其業,成就其德者。由漢 代以來,師道日微,然猶時有授經傳業者,及于今則 無聞矣。德行若顏回,言語若子貢,政事若子路,文學 若子游,猶且有師。非獨如此,雖孔子亦有師,問《禮》干 老聃,問《樂》于萇弘是也。今之人不及孔子顏回遠矣, 而且無所師,然其不聞有業不通,而道德不成者,何 也?

《上韓吏部書》
林簡言
[编辑]

人有儒,其業與孟軻同代,而生,不遂師於軻,不得聞 乎道,閣下豈不謂之惜乎?又有與揚雄同代而生,不 遂師于雄,不得聞乎道,閣下豈不謂之惜乎?有習於 《琴》者,問其所習,必曰吾師於某,某所傳師曠之道也; 習於《弧》者,問其所習,必曰吾師於某,某所傳濯孺子 之道也。脫二人未至于古,然亦無敢是非者,以所習 「有據故也。儻曰吾自能,非授受於人也,必知其音俚 音也,其能庸能也。」嗚呼!聖人之道,與《琴弧》之道相遠 矣,而《琴弧》尚能自習之如此,況聖人之道乎?去夫子 千有餘載,孟軻、揚雄死,今得聖人之旨,能傳說聖人 之道閣下耳。今人視閣下之門,孟軻、揚雄之門也。小 子幸儒,其業與閣下同代而生。閣下無限其門,俾小 子不得聞其道,為異代惜焉。

《薦師疏》
李德裕
[编辑]

前試宣州溧水縣尉胡震,博通六藝,《華皓》一志。臣童 幼之時,從震授業。豈謂年踰四紀,位列三公?雖自君 恩,亦由儒訓。幸因家舊事,輒敢薦聞。

《胡先生墓表》
宋·歐陽修
[编辑]

先生諱瑗,字翼之,姓胡氏,泰州如皋人。先生為人師, 言行而身化之,使誠明者達,昏愚者勵,而頑傲者革。 故其「為法嚴而信,為道久而尊。」師道廢久矣。自景祐、 明道以來,學者有師,惟先生暨泰山孫明復、石守道 三人,而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學,弟子去來常數 百人,各以其經轉相傳授,其教學之法最備。行之數 年,東南之士莫不以仁義禮樂為學。慶曆四年,天子 開天章閣,與大臣講天下事,始慨然詔州縣皆立學。 于是建太學于京師,而有司請下湖州取先生之法, 以為《太學法》,至今為著令。後十餘年,先生始來居太 學,學者自遠而至,太學不能容,取旁官署以為學舍。 禮部貢舉,歲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其高第 者知名當時,或取甲科居顯仕,其餘散在四方,隨其 人賢愚,皆循循雅飭。其言談舉止,不問可知為先生 弟子。其學者相語稱「先生」,不問可知為「胡公也。」嘉祐 元年,遷太子中允,仍居太學。已而東歸,太學諸生與 賢士大夫送之東門,執弟子禮,路人嗟歎以為榮。

《師說》
王令
[编辑]

上古之書既已汨沒,其它治具不可稽見,而五帝之 學,求之傳說,間或見之。夏商之書雖號殘缺,然學之 名具存,周則大備,故其設施炳然彰白。若然,帝王之 於治具,它雖世有取舍,於學則未聞或廢也。豈非「君 師」云者兩立不可一缺耶?夫惟至治之世,其措民各 有本,而次第之以及其化,故地有井而自養其業,雖 有士農工商之云,未嘗不力而食。因其資給,然後繩 其游惰,澄其淫邪,耡其彊梗,其治略已定矣。然猶鄉 遂有庠序之教,家國有塾學之設,自世子以及卿大 夫之子皆入學,為之師以諭其道,為之保以詔其業。 示之智、仁、聖、義、中和使相充擴;孝、友、睦、婣、任、恤使相 修飾;禮、樂、射、御、書、數使相開曉。故其左右之聞,前後 之觀,不仁義則禮樂迨其淬磨漸漬之成,則入孝而 出弟,尊尊而長長,然後取而置之民上,則君盡其所 以為君,臣盡其所以為臣,卒無一背戾者,其出於學 而存於師也。道之衰微,迄於餘周,如擔石之將墜,其 引綴未絕者,猶一線髮。繼之暴秦,不扶而抑,遂至墮 壞。漢興,宜大更制而「裁補縫之。」故其俗無所防範,聽 民所為,卒於無所不至。然能制郡縣,創孔子祠,立五 經博士,置弟子員,策賢良,求經術,以對當世得失,於古雖未為善,而其風俗遂號為平。豈前世遺風餘化, 漸濆深而未斬耶?抑民苦秦而效易見也。當此之時, 士猶能相尊師,故終漢世,傳《詩》《書》《禮》《易》《春秋》而名家 者以「百十計。晉、魏而下,寖以沉溺,更數十世,唯唐為 近古。」大抵纔追齊、漢,治而未能遠過。嗚呼!何為而止 此也?夫天下之所以不治,患在不用儒。而漢唐以來, 例嘗任儒矣,卒不甚治者何也?有儒名,有儒位,而不 用儒術而然爾。其弊在於學師不立,而育賢無方。聖 人之道不講不明,士無根源而競枝流,故不識所以 治亂之本,而不知所以為儒之任,而又上之取之不 以實,而以言故也。夫人所以能自明而誠者,已非生 知,則出於教導之明而修習之至也。如其無師,則天 下之士雖有強力向進之心,且何自明而誠也?夫天 下之材力訓導而懋勉之,且猶患其秕窳,故七十子 親逢聖人而薰炙之,其聞與見不為不至。猶且柴愚 參魯師僻由喭賜不受命而貨殖,冉求為宰而賦粟 倍。又況後聖人數千歲,其《書》殘缺訛蠹,又資才下於 數子,而欲聽其自為,而不立學與師,猶其願穫而顧 不耕也。如必待其自賢而取之多見其希闊不可俟 也。自周至唐,綿數千歲,其卓然聖賢,自名可以治國 者,孟軻抵韓愈,纔三四人,是其力能扶持其教,而竟 不知用者,所以歷年已遠而人出甚少也。如其多,則 或用之矣。苟患其少,無如廣學而樹師,續其所不長, 擢其所未高,使知其所以救亂,然後名聞而實取之, 則庶矣。天下之師絕久矣。今之名師者,徒使組刺章 句,希望科第而已。昔者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 夫人之子。今賊人者皆是,是皆取戾於孔子者也,惡 得為人師?」

《感舊賦》有序
明·王寵
[编辑]

正德辛未,寵師事林屋先生于包山精舍,凡再閱暑寒而退,迄今庚辰,八年于茲矣。乃復來山中,作《感舊賦》。其辭曰:

紛余慕夫好修兮,潛大道以游神。漭江河之浩溔兮, 悵欲渡而無津。彼哲匠之巍峨兮,揚日月于八垠。折 疏麻之瑤華兮,將以贈夫斯人。亟戃怳而仰鑽兮,又 靡知其所止。紛虯龍之下上兮,尺蠖蜷旋于泥滓。車 既殆而馬煩兮,阻山川而徙倚。忽日月之我遒兮,去 冉冉而不已。經疇昔之故居兮,志欿憾而顙泚。漭淹 留以無成兮,將復修吾初服。佩長劍之陸離兮,冠切 雲而矗矗。民生各有所樂兮,放吾道于容谷。吸朝霞 以為漿兮,夕復餐夫《秋蘜》。苟矩矱之攸存兮,冀來者 之可追。吾令羲和弭節兮,將以窮乎我師。路漫漫其 阻修兮,殫吾生以求之。亂曰:「驂騑斯皇,莫余好也。洵 彼前修,為我導也。」海嶽嶄巖,何當造也?「長夜漫漫」,志 懣操也。「矢心白日」,遵長道也。

《師說上》
王世貞
[编辑]

經有之:民生於三,事之如一,先王之制師也,齊於君 親,若此其尊也。君治之無適而非君也者,親生之無 適而非親也者,師成之無適而非師也者。《禮》云:「事師 無犯無隱,服勤至死,心喪三年」,報若此其隆也。昔者 孔子之卒也,其門人議曰:「若喪父而無服。」既除,子貢 復廬墓焉,三年而後返。當其生也,其門人辟君離父 母,比而游於列辟之邦,顛躓困厄而不悔。及其卒也, 而各以其所得,守其說而不變,曰「吾師云爾。」又百世 而其裔弟子曰「吾師之師」云爾。雖然,孔子不師老聃、 郯子。孔子非無師也,而不稱師,曰「聞之某某」而已。故 曰心喪不言服,明無制也。言心由心別也。故陳相倍 良而學許行,倍也,即許行之徒倍行而學《孟子》,非倍 矣。受墨而之師楊也,受楊而之師儒也,受佛老而之 師吾道也,皆非倍也。鄭元業成而辭馬融,融欲追殺 之,元疑其追也,而以厭勝免,融以卜免元而弗追也。 是何師弟子哉?逄蒙學射於羿,思天下唯羿為愈己, 於是殺羿。飛衛之得紀昌也,荀卿之得李斯也,天下 以為戒矣。故曰:「其師也以道,其喪也以心。」天下有道 而師者,有業而師者,有利而師者。道而師者,道成則 君親之,孔子是也,從一者也。孔子之不師其師,以無 常也。業而師者,業成則長之,去君親間矣。利而師者 何居?嗚呼!天下之不相師,利者寡也。

《師說下》
[编辑]

天下之利,而師者其說何也?今夫士之及髫而受書 也,其為親者曰:「師苟貴吾子足矣,無論道也。」其為師 者曰:「自行束脩以上,未嘗無誨焉,余以餬其口於四 方」,何道之授未也。弟子得執其利權以進退其師,庚 而甲,辛而乙,曰:業此而晦者,業彼而顯者,唯弟子之 利而已,猶未也。其達而先者,得執其利權以招要其 弟子,曰:「吾門士,吾能榮重之。」弟子亦唯曰:「吾利吾師」 而已。朝而甲,暮而乙,闤闠其門牆而爭賂焉。噫吁!是 何君親之多也?猶未也。庠序行而世之以利蒞諸生 者,科舉行而世之以利進諸生者,皆偃然而居師。彼 所謂進諸生者,古所稱座主也,辟之則為舉主,吏之 則為府主,進之則為座主,其義一也。其所傳何道,授何業也。噫吁!是何君親之多也?彼其執弟子者,固已 謬矣,然猶諉之曰厚,至偃然而居師者,何也?私天子 之公法而身之,私天子之公人而弟子之。《易》曰:「渙其 群」,此非所謂群乎?乃至欲以區區一第而籠賢者,亦 淺矣。聞之先臣霍公韜者,舉南宮第一,然不為座主, 稱門生。既知舉,亦謝諸生不相通,曰:「吾以矯夫世之 無恥者。」嗚呼!如霍公者,知師者也。

《與吳次尾論師生稱謂書》
張自烈
[编辑]

正名定分,關係國體,不可不慎。即師生稱謂間,非誠 無以致敬,非信無以行久。不誠不信,則為亂隨之。近 世以為細故而忽之者,非也。沈治先語僕云:「金陵黃 圯孺,少嘗受業家眉生,每謁某,稱晚生。及登賢書,則 改稱晚弟。」僕曰:「使圯孺成進士,不改晚弟為侍弟乎? 以晚弟施之業師,之弟異日得志為顯官,是其師落 落諸生耳,不又改門生為晚生乎?」治先笑而退。夫弟 之尊師,與子之尊父,情與文一也。今弟子面謁其師, 稱老師,退與同儕語,則稱師之字與號某老師矣。師 之友與師同學同道,年相若,則師軰行也。齒長於師 而文行過之,又師所兄事師事者也。凡弟子謁見師 之友,名刺當稱晚,稱其師兄事、師事之人當稱先生, 當隅坐。今則概稱小弟,社弟與之抗禮矣。樸謹者稱 晚弟止矣,不稱先生而稱老兄矣。至稱其師於師之 友之前,又不直稱之曰某老師,不明言某老師之門 人僅稱之曰某老,若未嘗親受業於其門者。使吾輩 道路接遇之時,不識某為某先生之徒,往往加等見 待,某生,恬然受之弗辭。孟軻曰:「人役而恥為役,由弓 人而恥為弓,矢人而恥為矢也。」豈意今天下弟子,恥 受命於其師哉?後生心術之儇薄,器量之褊狹,學問 之疏陋,皆如此,可見無惑乎德業文章之不古若也。 僕嘗慨師道陵替,四方士無復知隆師重道者,一切 執贄稱弟子於僕之門,僕皆不苟受。一二年少有學 識之士,既問業於僕,僕先舉生平良友如兄輩者,詳 示以里處、姓氏,且戒之曰:「此某先生為某所兄事,即 汝儕師也,謹事之。」以故凡為𦬊山門人,如許生、顧生、 蔡生謁兄,未有不稱門下晚生者也。兄四方及門年 少如某某,每謁諸同人名刺,或汎稱教下晚弟,或妄 稱社小弟,失與圯孺稱晚弟,於治先同兄,蓋未之知 也。《大學》之禮,雖詔於天子無北面。唐貞觀定太子見 三師儀,其與書前後稱名惶恐,皆所以尊師也。僕謂 弟子之於師,宜無事不遵繩尺。今也一稱謂間,悍焉 不奉師命,如此可以傲睨師之友,即可以傲睨其師; 可以傲睨其師,即可以侮慢君父,不臣不子,職為厲 階。吾輩抗顏為人師,豈不可反覆曉譬,使諸生痛改 前失哉?尤可嘆者,吳中諸子皆好為人師,遊其門者, 諸子皆降體屈節。汝爾相嬲,無復古人督課成就之 意,甚有朝執經而夕叛去者。此又為人師者之過,非 盡年少諸生之罪也。吾輩為守待計,思所以正人心、 易風俗,杜漸防微,自師弟稱謂始。雖以「必敬必信」勖 諸生,而其間「先自治而後治人」之道,尢不可不加謹。 偶感黃生事,為訟言至此,知兄不以僕為謬風。便郵 僕書,併告維斗、仲馭,使知為人師者,雖稱謂亦有道, 諸生或聞僕言而少知警也。幸甚!

《續師說》
前人
[编辑]

唐韓愈慨師道不古,著《師說》以貽李生。蓋謂學無常 師,師無少長貴賤,恥師則愚以益愚,陸象山亟稱之。 余意聖師賢,長師少,貴師賤,似也,然猶有進於是者。 歐陽修曰:「世無師,學者當師經。」或又曰:「賢人師聖人, 聖人師萬物。」夫經以貫道,其人亡而其書存,非有語 言相講授,苟從而師之,傳道解惑,胥是焉在。若夫萬 物,則異類耳,何師之有?然古者師蜂立君臣,師蜘蛛 立網罟,師拱鼠制禮,師戰蟻制兵,前民利用,皆於物 是取,豈獨剡子、師襄可師哉?雖然,師經,師萬物,求善 而止,不善則廢,猶未盡師之道也。《書》曰:「主善為師。」師, 善也。孔子曰:「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不賢而內自省。」師 不善也。至於不善皆師,則萬物之可「師者眾矣。孰謂 善師者徒求諸弟子哉?然則不求師失之妄,專師善 失之隘。能師不善,則日進無疆。惜夫退之告李生者 不及此耳。」或問:「何以師不善?」曰:「毋自欺,內訟過而已。 入道自寡過始,寡過自求師始,求師自省身始。不自 省而徒賓賓焉,求吾師而從之,雖終身遊仲尼之門, 若宰予、陳亢輩,模範」儼然,惡在其能傳道解惑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