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第09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九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曆象彙編 第九十二卷
曆象彙編 庶徵典 第九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彙編庶徵典

 第九十二卷目錄

 旱災部彙考八

  明二孝宗弘治十五則 武宗正德十五則

     世宗嘉靖三十八則 穆宗隆慶三則

  神宗萬曆三十七則 熹宗天啟六則 愍帝

  崇禎十一則

庶徵典第九十二卷

旱災部彙考八[编辑]

明二[编辑]

孝宗弘治元年旱[编辑]

按《陝西通志》,「弘治元年,略陽夏大旱,至冬人相食。」 按《浙江通志》,弘治元年,金華大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元年,武昌、漢陽、辰州、常德、黃陂、德 安旱。荊州慈利、華容、安鄉大旱,人相食。」

弘治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二年夏,沔陽大旱。」

按《四川總志》:「弘治二年,綿竹大旱。」

弘治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四年,武義大旱。」

按《湖廣通志》:「弘治四年五月,祁陽旱。」

弘治五年,旱。

按《明外史李東陽傳》:「弘治五年,旱災求言。東陽條摘 《孟子》七篇大義,附以時政得失,累數千言上之,帝稱 善。」

按《山東通志》:「弘治五年春正月,東昌府等處旱,大饑。 弘治六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六年三月,亢旱,求直言。」

按《明外史張悅傳》:「弘治六年夏,大旱,求言陳遵舊章, 卹小民,崇儉素,裁冗食,禁濫罰數事。又上修德」、「圖治 二疏,並嘉納。」

弘治七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七年,會稽、餘姚十月不雨,至次年 三月。」

弘治八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八年七月,西北諸省大旱。」

按《山西通志》:「弘治八年春,潞州寧鄉大旱。」

按《潞安府志》:「弘治八年,春夏大旱,知州馬暾齋禱清 獄,斷刑茹素。庖人以乾腊進,揮去之,曰:『欺人能自欺 乎』?」乃出就外,是夕雨。

弘治十年旱。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年,臨晉旱。」

弘治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一年,台州、衢州大旱。」

按《江西通志》:「弘治十一年,袁州臨江旱。」

按《廣東通志》:「弘治十一年,興寧大旱。」

按《廣西通志》:「弘治十一年夏六月至八月無雨,大旱, 饑。」

弘治十二年,旱。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二年,夏秋冬三時不雨,井塍溪 塘皆涸,是歲詔悉蠲田租。」

弘治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三年,餘姚三月不雨至五月。 按《雲南通志》,弘治十三年,蒙自縣旱,明年復大旱。 弘治十四年旱。

按《福建通志》:「弘治十四年,大旱,無禾。」

弘治十五年,旱。

按《廣東通志》:「弘治十五年,旱。」

弘治十六年,旱。

按《大政紀》:「弘治十六年五月,京師大旱,兵部尚書劉 大夏引言兵政弊端,未能悉革,求退。上不允,令開具 弊端。大夏陳十事:一曰京軍苦於出錢供應,二曰營 軍困於私役做工,三曰江南軍以漕運破家,四曰江 北軍因京操失業,五曰漕運本難,而濫食者妄費不 稽,六曰養馬固苦,而私用者法禁不顧,七曰鎮守太 監貪婪特甚,八曰守備內臣占軍數多,九曰陞賞多 涉勢要,十曰禁衛苞苴公行。」上覽奏嘉納,命所司一 一行之。

按《浙江通志》:「弘治十六年,杭州大旱,斗米銀三錢; 弘治十七年,旱。」

按《明外史李東陽傳》:「弘治十七年,重建闕里廟成,奉 命往祭。還,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適遇亢旱。天津一路, 夏麥已枯,秋禾未種,輓舟者無完衣,荷鋤者有菜色。 盜賊縱橫,青州尢甚。南來人言,淮揚諸府,流亡載道, 掘胔而食。江南浙東方數千里,戶口消耗,軍伍空虛, 庫無旬日之儲,官缺累歲之俸,東南財賦所出,一歲」 之饑,已至於此。北地呰窳,素無積聚,今秋再歉,何以 堪之?事變之生,恐不可測。言及于斯,可為痛哭。 按《山東通志》:弘治十七年,武定州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九月。

按《山西通志》:「弘治十七年春,榆次、太谷、蒲州不雨。自 春至秋不雨,田禾枯死。秋田不種,赤地遍境,米價騰 涌,民食不足,有剝樹皮以充饑者,寧鄉亦饑。」

武宗正德元年旱[编辑]

按《浙江通志》:「正德元年夏,餘姚、上虞大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元年夏,瑞州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元年,黃州大旱。」

正德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正德二年大旱,民皆流移。」

按《湖廣通志》:「正德二年夏,衡陽旱。」

正德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三年,湖州、紹興、處州、金華、台州大 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三年,漢陽、德安、武昌、襄陽、黃州大 旱。」

正德四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四年,袁州臨江旱,民饑。」

按《湖廣通志》:「正德四年五月,武昌大旱,衡州、巴陵、臨 湘旱,武昌、漢陽、黃州、荊州旱,興國旱,寶慶大旱, 正德五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五年六月,京師旱霾,大學士李東陽 疏弭災四事,不報。東陽因旱霾上疏曰:「近時威令大 行,中外悚懼。但霜雪之後必有陽春,雷電之後必有 甘雨,此天道所當法也。臣謹條上:一曰寬逃軍拐馬 之罪,二曰寬僉書職員之罪,三曰寬查盤糧草之罪, 四曰禁官校羅織之罪。」疏上,不報。

按《畿輔通志》:「正德五年夏五月,衡水大旱。」

按《四川總志》:「正德五年,威州旱。」

正德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六年,興國大旱。」

正德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正德七年,長子大旱。」

正德八年,旱。

按《江西通志》:「正德八年,南昌府大旱。」

按《福建通志》:「正德八年,旱。」

正德九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九年,棗陽旱。」

正德十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年五月,風霾大旱。」

正德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正德十一年五月,大旱。」

按《山東通志》:「正德十一年秋七月,德平不雨。」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一年,靖州大旱。」

正德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正德十二年,鬱林、興業大旱。」

正德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正德十三年秋,辰州大旱。」

正德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五年,餘杭旱,饑。」

正德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正德十六年,杭州八月不雨至十二月。」

世宗嘉靖元年旱[编辑]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元年久旱,即位日大雨霑足,頃 復開霽,觀者皆慶,為中興之兆。」

嘉靖二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二年五月,大旱。目:去冬不雪。入春風 霾連日,迨夏益甚,四方災變,奏報尤頻。帝憂之,敕大 小群臣同心匡輔,毋事虛文。時京師復有雷震城竿 之異,御史秦武上言:「陛下踐祚之初,盡釐先朝變亂 之章,復祖宗畫一之法矣。近日以來,漸肆更張,或以 養子而嗣閹豎之封,或以內臣而奪司寇之職。吏部 之銓除,阻撓既多;法司之律令,更易殆盡。敕自中出 而政府不得贊其辭;法以私行而六曹不得攄其志。 待臣之禮久衰,納諫之心愈怠。經筵則屢日告罷,祠 禱則不時修舉。修身齊家之德罔聞,狎刑䁥寵之行 已著。上違祖訓,下拂人情多矣。此天之所以屢示災 變也。」帝怒其狂率,切責之。南京給事中彭汝實亦上 言:「應天以實不以文,感人以誠不以跡。三王以還,莫 之能違也。邇者黃風黑霧,春旱冬雷,天變於上者屢 矣。地震泉竭,揚沙雨土,地變於下者屢矣。群小漸張, 盜賊公行,草妖木異,非時失節,人物之變亦屢矣。昔 人有言:『怒予之天,猶可為也;忘予之天,不可為也』。皇 上省災之誠,或足以」仰答天心矣。而行政之可適,用 人之可間,有不能無。燕閒虛費于女寵,腹心委託于 貂璫,二廖諸張乃得緩死,李隆、蘇縉猶得無恙;鎮撫 以報復而窘辱主事羅洪載,內豎攜私鹽而執解巡 檢程景貴、崔文,狐媚蓋群枉之赤幟;將輪狼貪,為戚 里之谿壑。凡若此者,皆不銳意修革,而望天意之回, 人心「之感,亦已難矣。」亦不報。初,太監李曇者,往來淮、

揚,聞舟攜私鹽鬻賣,巡檢程景貴率邏卒搜得之。曇
考證
怒,誣訴于東廠太監芮景賢,奏差官校逮繫景貴赴

京。而蔣輪者,興國太后之弟也,欲以其子榮奉安陸 廟祀,故汝實奏及之。九月,南畿大饑。是歲,北畿、山東、 河南、湖廣、江西俱旱,有災,而應天、蘇、松、淮、揚、徽、池等 一十四郡及徐、滁等州為甚,千里盡赤,殍殣載道,姦 盜因之蜂起。

按《永陵編年史》:「嘉靖二年九月,南畿十四郡及北畿、 山東、河南、湖廣、江西俱旱災,赤地千里,殍殣遍道盜 起。戶部孫交請留蘇松折兌銀粳白米,兩浙鹽價,滸 墅關鈔課,應天缺官薪皂贖鍰兼賑之。又請發太倉 銀二十萬,折漕米九十萬往賑,從之。」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年,湖廣大旱,殍流無算。」

按《廣西通志》,嘉靖二年癸未,夏旱,命祈禱,雷雨而雹。 按《雲南通志》,嘉靖二年秋,騰衝旱。

嘉靖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三年,會稽、上虞、嵊縣大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年,元江元謀大旱。」

嘉靖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五年,衢州、溫州、台州、諸暨、新昌、縉 雲、松陽大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五年正月,九江府赤氣見。是年十 三府大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五年夏,大旱,知府汪文盛奏蠲租 賦。永春五月不雨,七月十七日,忽有物如西瓜,從天 而下,流轉於地,有聲如雷,不甚烈,民駭不識,須臾火 發聲震,眾皆昏眩仆地,有震死者,既而雨下如注。 嘉靖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六年,處州大旱。」

嘉靖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七年五月,北畿、山東、河南、山西、陝西 大旱。帝以災異頻仍,敕群臣同加修省,直言得失。又 諭輔臣曰:「卿等亦各盡言,仰體朕懷,俯省己過。」於是 言者頗眾,不見采納。大學士楊一清上言:「諸臣條奏, 固多節財省費、與民休息之意,亦有拾陳言者祇充 故事,立奇論者有礙措置。間有卹民數事,又且報罷。」 是皇上應天以實,而群臣之應詔以文也。臣竊謂今 日之務,在省事,不在多事;在守法,不在變法;在安靜, 不在紛更;在寬厚,不在煩苛。昔人有告其君曰:「為國 有不足懼者五,深可畏者六。三辰失行,天象屢變,小 人訛言,山川崩竭,水旱蝗蟲,不足懼也。賢士藏匿,四 民遷業,上下相循,廉恥道消,毀譽失」真,直言不聞,深 可畏也。以為不足懼者,非真不足懼矣。知其可懼而 修德弭之,則轉禍為福。深可畏者,則以其變無形而 禍甚烈,勢若緩而伏最深。今日之弊,實恐墮此。臣舉 其急且要者,曰舉賢才以充任使,曰收人心以固邦 本,曰求直言以防壅蔽而已。釋幽拔滯而登之要途, 任賢位能,勿拘常格,「則賢才可致。蠲夏稅,踏秋傷,停 徵常賦,省額外之征,則民難紓。弘量霽威,取善而包 荒未善,則直言日聞,天休滋至,庶幾在此。」帝嘉納之, 降旨曰:「覽奏具見忠愛。舉賢才,固邦本,二者誠為急 務,吏戶二部即查照議處以聞。科道官以言為職,今 後一切利弊,務據實直言,不得浮謬,朕當釆納施行。」 按《陝西通志》。嘉靖七年五月,「陝西大旱,人相食,餓死 無數。」

按《湖廣通志》:「嘉靖七年,沔陽、漢陽、保康大旱,襄陽大 旱,饑人相食。御史張綠繪饑民十圖以獻,請內帑數 萬緡賑濟。」

按《四川總志》:「嘉靖七年夏秋,全蜀大旱。」

嘉靖八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八年二月不雨。帝雩禱不應,因製《自 咎說》示群臣,使咸加警惕。」

按《浙江通志》:「嘉靖八年,處州旱。」

嘉靖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十一年,平陽州縣大旱,民多流亡。」 按《陝西通志》,嘉靖十一年,慶陽大旱,天黃三日。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一年,荊州旱,自正月不雨至于 五月。

嘉靖十二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十二年春二月,不雨,上祈禱不 應,因製《自咎說》示群臣,使知儆惕。」

按《盛京通志》:「嘉靖十二年,河西大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十二年,吉州翼城、猗氏旱。」

嘉靖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三年,武昌大旱。」

嘉靖十四年,旱。

按《江南通志》:「嘉靖十四年,睢河竭。」

按《江西通志》,「嘉靖十四年,臨江府大旱,次年又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四年,蘄水大旱。

嘉靖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十五年,旱。」

按《廣東通志》:「嘉靖十五年,廣州、肇慶、南雄、韶州大旱嘉靖十六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十六年,旱,饑。」

嘉靖十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十七年夏四月,南北畿、山東、陝西、福 建、湖廣大旱,戶部上言,「各處饑民流聚京師,宜令大 興、宛平二縣分地查覈,錄名呈部,人給太倉羡米三 斗,責令還籍。」給事中曾烻等上言,「諸路俱有旱災,而 順天、永平為甚。饑民聞有大役,匍匐就工,乃今餓死 城隅,日數千人,通會河側,屍骸枕藉。乞急發內帑救 卹,及行各處多方賑貸。」從之。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七年,漢陽大旱。」

嘉靖十八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十八年,杭州二月不雨,至六月,井 泉皆竭。」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八年七月,襄陽穀城大旱。 嘉靖十九年旱。」

按《明外史楊爵傳》:「爵擢御史,歲頻旱,帝日夕建齋醮, 修電壇,屢興工作,經年不視朝,而太僕卿楊最復諫 死。嘉靖二十年元日,微雪,大學士夏言,尚書嚴嵩,侍 郎溫仁和、張邦奇、孫承恩、張潮,詹事陸深等作頌稱 賀。爵撫膺太息,中宵不能寐。踰月,乃上疏極諫曰:『今 天下大勢,如人衰病已極,內而腹心,外而百骸,莫不』」 受患。即欲拯之無措手,地方且奔競成俗,賕賂公行。 遇災變而不憂,非祥瑞而稱賀。讒諂面諛,流為欺罔。 士風人心,於此頹壞,而國之所恃以為國者,掃地盡 矣。以危為安,以菑為利,諍臣拂士日益遠,而快情恣 意之事,無敢齟齬於其間。此天下大憂也。去年自夏 入秋,恆暘不雨。畿輔千里,已無秋禾。既而一冬無雪, 元日微雪即止。民失所望,憂旱之心,遠近相同。此正 撤樂減膳憂懼不寧之時。而輔臣言等方以為符瑞 而稱頌之,欺天罔人,不已甚乎!

按《湖廣通志》:「嘉靖十九年,德安冬不雨,至於明年四 月。」

按《貴州通志》:「嘉靖十九年,石阡旱。」

嘉靖二十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嘉靖二十年,畿內旱蝗,議發帑金賑 之。」

按《貴州通志》:「嘉靖二十年,石阡旱。」

嘉靖二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一年,處州旱。」

嘉靖二十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二年,郴夏旱。」

按《廣東通志》:「嘉靖二十二年秋,興寧大旱,八月不雨, 至於明年五月。」

嘉靖二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三年,嘉興、紹興、衢州大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二十三年,十三府旱,大饑。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三年五月至於九月不雨,漢 陽、灃州、沔陽、石門、黃岡、黃梅大旱,安陸旱。」

嘉靖二十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四年,嘉興、湖州、紹興、台州大 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四年,武昌大旱,地震。」

按《福建通志》:「嘉靖二十三年、二十四年,相繼大旱,民 饑死載路。」

嘉靖二十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二十六年,辰州大旱。」

嘉靖二十九年,旱。

按《浙江通志》:「嘉靖二十九年,處州大旱。」

嘉靖三十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三十年,辰州旱。」

嘉靖三十一年,旱。

按《江西通志》:「嘉靖三十一年,南昌旱,民饑。」

嘉靖三十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嘉靖三十二年,大旱,民移褒城。」

嘉靖三十三年,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三十三年,平江、黃陂、蘄水大旱。 嘉靖三十五年,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十五年,順寧正月至五月不雨, 景東二月至六月不雨。」

嘉靖三十六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六年,平遙大旱。」

嘉靖三十七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三十七年五月,大雩乃雨。時久旱,禾 欲立槁,帝命齋祀高元,忽雷電交至,澍雨霑足,群臣 表賀。」

按《山西通志》:「嘉靖三十七年,平陸旱,自夏至秋不雨, 次年夏又不雨。」

嘉靖三十八年,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三十八年,雲南縣大旱,減其租稅。 嘉靖三十九年旱按《山東通志》,嘉靖三十九年三月三日晡時,有赤氣 自西北來,晝暝如夜。秋,大旱,民轉徙。

按《廣東通志》:「嘉靖三十九年秋,大旱。」

嘉靖四十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年二月,京師不雨,帝禱雷壇得 雨,群臣表賀。」

嘉靖四十一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一年夏四月,不雨,帝諭輔臣祈 雨。」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平陸旱,春夏無麥,流移 載道。」

按《河南通志》:「嘉靖四十一年,偃師夏大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一年,江陵旱。」

嘉靖四十二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二年夏六月,不雨,帝禱雷壇得 之,群臣表賀。」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二年秋,孝感大旱。」

嘉靖四十三年,旱。

按《大政紀》:嘉靖四十三年三月不雨,四月大雩。帝以 久旱,大雩于郊廟社稷及各壇殿,久之得雨,群臣表 賀。十一月旱,風霾。大計京師,鄢懋卿削籍。時旱暵經 時,風霾示異,從言官之請,大計兩京群工,四品以上 自劾,聽去留。於是懋卿穢跡著矣,猶得倖脫。南京御 史林潤上言:「懋卿自蔑憲典,罔法行私,所過郡縣,掊 剋無遺。一運司取十萬兩,黷貨無厭,為罪一也。商民 王鏊、吳章被訟,公行苞苴千有餘兩,大喪名節,為罪 二也。恫喝淮揚巡撫劉景韶,筵金巨萬,始得驩顏往 謁皇陵,攜領俳優爨役,糜費無極,反道悖禮,為罪三 也。輘轢有司,暴虐百姓,箠死場官姚佩、廚夫蔡經,而 平民斃杖下者二十二人,殘忍酷毒,為罪四也。北直、 山東饑莩枕藉。揚州水災,剝削流竄,而勢必取盈,無 名派擾,去歲鹽盜幾聚為亂,動搖國本,斲喪元氣,為 罪五也。乞將懋卿速賜罷黜,庶民怨消而士論快耳。」 章下吏部覆奏,從之。南北商民歡舞於道。

按《續文獻通考》:四十三年,因旱乃於正月二十七日 致齋禱雨。先是傳諭徐階等曰:「今日風沙又作,必嚴 祈禱。今旱固未必如前歲,而黃霾土雨,災疫或過之, 擬所舉行勿怠。」遂有是禱。已而又傳諭云:「恰纔我樹 幡竿微雷,安水缸雨零未移時,大霾赤黃,異於前日, 祈祐可緩乎?朝天宮等處,宜分遣官陪告行禮。」遂以 五府、六部正官輪至。四月七日,吏部尚書嚴訥奏云: 「河間等縣聞已得雨。」初十日,大學士徐階、成國公朱 希忠等率群臣上表稱賀,雲雨應期。上喜批答:「天慈 垂鑒,大澤應祈,朕心感仰。」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三年,永和旱。」

按《雲南通志》:「嘉靖四十三年,楚雄旱。」

嘉靖四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嘉靖四十四年,太平旱。」

按《湖廣通志》:「嘉靖四十四年,歸州大旱。」

嘉靖四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嘉靖四十五年,秋冬大旱,晚禾無收。」

穆宗隆慶元年旱[编辑]

按《雲南通志》:「隆慶元年,雲南縣旱。」

隆慶二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隆慶二年六月,浙江、福建、四川、陝西、 淮安、鳳陽等處大旱。」

按《山西通志》,「隆慶二年,臨汾、太平、岳陽、蒲縣、朔城大 旱。」

按《浙江通志》,隆慶二年,金華五月至八月不雨。 按《江西通志》,隆慶二年,南昌撫州旱,民饑。

隆慶六年,旱。

按《陝西通志》:「隆慶六年,延安大旱,饑,人相食。」

神宗萬曆元年旱[编辑]

按《山東通志》:「萬曆元年大旱,七月始雨。」

按《浙江通志》:「萬曆元年,處州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元年,咸寧廣濟大旱。」

萬曆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年,衢州、處州、金華、海鹽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三年,懷集縣大旱,民饑。」

萬曆四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四年,廣西府春夏不雨。」

萬曆五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五年,臨安春夏不雨,斗米三錢,民 多殍」

萬曆六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六年,候官懷安秋大旱。」

萬曆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七年六月,岳陽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七年正月不雨,大旱。量田大旱。 萬曆九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九年,台州旱,蝗萬曆十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年,聞喜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年,西安臨慶皆大旱,人相食。」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年,德安大旱。」

萬曆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一年,廣陵河竭。壺流河竭,自辰 至未始流。」

萬曆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十二年秋,梧州大旱,蠲免蒼梧災 米。」

萬曆十三年,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三年夏,廣靈旱,詔免租十之七。 平陽州縣大旱。」

萬曆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四年,大旱荒,死者相枕,道官賑 濟。」

按《河南通志》:「萬曆十四年,衛輝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十四年,陝西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四年,旱,大無禾。」

萬曆十五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五年,旱,大無禾。」

萬曆十六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十六年,蘇松等處大旱。」

按《江西通志》:「萬曆十六年,九江府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六年,沔陽、漢陽、黃州郡縣皆大 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六年,楚雄旱。」

萬曆十七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十七年,蘇松又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十七年,安邑大旱。」

按《江西通志》:「萬曆十七年春,撫州、建昌、袁州、臨江、瑞 州,五月不雨,大饑。」

按《湖廣通志》:「萬曆十七年,黃州郡縣復大旱。」

按《興化縣志》:「萬曆十七年、十八年,大旱,下河茭葑之 田,盡成赤地,有黑鼠無數豗。」葑中食其根,經野燒, 並為灰土。不耕而墾者,十得其一二。見舊志揚州興化 漕堤決。

萬曆十八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十八年,台州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八年正月不雨至秋八月。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八年,澂江旱。

萬曆十九年,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十九年夏,大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十九年,澂江旱,民饑。」

萬曆二十一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二十一年,樂清旱,饑。」

按《貴州通志》:「萬曆二十一年,永寧旱。」

萬曆二十二年,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二十二年,懷集縣秋旱。」

萬曆二十三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三年,臨晉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二十三年秋,旱。」

萬曆二十四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四年閏八月,浙江巡撫劉 元霖奏,杭、嘉、湖三府自五月以來,旱魃為虐,禾苗失 種,秋成無望。」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四年夏,臨汾大旱。」

按《廣東通志》:「萬曆二十四年,雷州大旱,赤地千里。 萬曆二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二十六年,紹興、衢州、金華、台州大 旱。」

萬曆二十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二十七年春,臨汾、襄陵、太平、汾西、 沁州大旱。」

萬曆二十八年,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二十八年秋,尋甸旱,民饑。」

萬曆二十九年,旱。

按《續文獻通考》:「萬曆二十九年五月初六日,禮部奏, 二月至今,畿輔內外半年不雨,土脈焦枯,河井乾涸, 二麥盡槁。巡撫何爾健奏,阜平縣丈水洞礦夫張世 誠饑,將自己六歲小兒殺死煮食,請自五月初六日 為始,仍各青衣角帶,於本衙辦事。宿歇致齋,益加乾 惕。諸司照例停刑,禁屠五日。遣官恭詣天地、社稷、山 川、風雲雷雨等壇、黑龍潭廟。祝文祭品,行各該衙門 撰述備辦,仍行順天府官督率所屬于應祀神廟,竭 誠祈禱。」奉旨:「今歲旱暵異常,雨澤未澍。朕在宮中密 禱,夙夜惶惶。依擬著百官再加修省,務祈感格。」祭告 南郊遣徐文璧,北郊侯陳良弼,山川尚書李戴,社稷 尚書陳渠,風雲雷雨等壇侍郎馮琦,黑龍潭廟真人 張國祥。各竭虔行禮。仍行順天府官率屬祈禱 按《湖廣通志》。萬曆二十九年。京房大旱按《雲南通志》。萬曆二十九年。省城夏秋不雨。民大饑。 澂江自二月至六月不雨。

按《貴州通志》:「萬曆二十九年夏四月,不雨。」

萬曆三十三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三年,嘉興大旱,台州旱蝗。 萬曆三十四年,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四年,嘉興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三十四年,興化府大旱,斗米二百 錢,詔免田租十之一。」

萬曆三十五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五年夏,臨汾、夏縣、平陸等旱。」 萬曆三十七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夏四月,省鼓樓瓦獸吐 煙。是月初十日,鼓樓瓦獸吐煙。占主旱。四月至次年 五月不雨。省郡及平陽屬汾遼沁大饑,發內帑銀五 萬,臨清、通州倉米四萬,遣使賑濟。省城二年火凡四 見。

按《河南通志》:「萬曆三十七年,懷慶大旱。」

按《陝西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延安旱。」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七年,台州連旱,井泉皆竭。」 按《湖廣通志》,萬曆三十七年,沔陽大旱。

萬曆三十八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八年夏省屬平陽屬汾遼沁 旱災,俱議賑濟。」

按《雲南通志》:「萬曆三十八年夏,省城大旱。」

萬曆三十九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夏,平陽三十四州縣旱, 蠲免秋夏稅。」

按《浙江通志》:「萬曆三十九年,台州正月至五月不雨, 六月始插苗。」

萬曆四十一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一年秋,蒲州、臨晉、猗氏、滎河、 萬泉、安邑、平陸、蒲縣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一年秋,大旱。」

萬曆四十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二年,黃州大旱。」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二年,羅源縣大旱。」

萬曆四十三年,旱。

按《山東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大旱,饑,人相食。」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三年春,廣昌旱,自春至夏不 雨。」

按《浙江通志》:「萬曆四十三年,衢州旱災。」

按《福建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夏,旱。」

按《雲南通志》:「萬曆四十三年夏,省城大旱。」

萬曆四十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萬曆四十四年夏六月,文水、蒲州、安邑、 聞喜、稷山、猗氏、萬泉旱,春夏不雨。」

萬曆四十五年,旱。

按《江南通志》:「萬曆四十五年,呂梁洪水乾」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五年,黃安大旱。」

萬曆四十六年,旱。

按《湖廣通志》:「萬曆四十六年,黃安大旱。」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六年夏六月,茶城縣諸溪不 雨而漲。伸家廖洞傳有龍鬥,日夜不休,山水若決,率 皆泥淖。」

按《廣西通志》:「萬曆四十六年,全省大旱,民饑,南寧尤 甚,死者白骨疊丘。」

熹宗天啟元年旱[编辑]

按《雲南通志》:「天啟元年,省自城正月不雨至六月,米 價騰踊,新興十八寨,彌勒大旱。」

天啟二年,旱。

按《湖廣通志》:「天啟二年七月,鄖陽旱。」

天啟三年,旱。

按《江西通志》:「天啟三年,吉安府旱,饑。」

天啟四年,旱。

按《山西通志》,「天啟四年,靜樂大旱,自春至夏不雨。」 按《廣西通志》,天啟四年甲子,陽朔縣旱,饑民變。 天啟五年旱。

按《山西通志》:「天啟五年夏六月,文水不雨。」

按《浙江通志》:「天啟五年,紹興大旱。」

天啟六年,旱。

按《陝西通志》:「天啟六年,富平旱。」

愍帝崇禎元年旱[编辑]

按《畿輔通志》:「崇禎元年,保定府大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元年秋,太平、隰州、永和、蒲州旱。 按《湖廣通志》,崇禎元年,鄖陽旱。

按《廣西通志》:「崇禎元年,懷集秋,旱。」

崇禎二年,旱。

按《陝西通志》:「崇禎二年,米脂大旱。」

崇禎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五年,遂昌大旱,自七月不雨至次年二月。」

崇禎六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六年秋,太平、蒲縣、安邑、隰州、汾西、 蒲州大旱。」

按《陝西通志》:「崇禎六年,西安旱,饑,餓莩遍塗米脂。大 旱,斗米千錢,人相食。」

崇禎八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八年,稷山垣曲旱。」

崇禎九年,旱。

按《山西通志》:「崇禎九年夏,安邑大旱。」

按《吳縣志》:「崇禎九年夏,大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九年,金華、新昌、嵊縣大旱。」

崇禎十一年,旱。

按《吳縣志》:「崇禎十一年秋,旱。」

崇禎十二年,旱。

按《潞安府志》:「崇禎十二年冬,無雪。」

按《湖廣通志》:「崇禎十二年,鍾祥旱。」

崇禎十三年,旱。

按《山東通志》:「崇禎十三年,連歲大旱,天下大饑,人相 食,盜賊破城邑。」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三年,嘉興、紹興旱,蝗,諸暨夏旱。 崇禎十五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五年,寧波旱。」

崇禎十六年,旱。

按《浙江通志》:「崇禎十六年,寧波旱,饑。」

按:《雲南通志》:「崇禎十六年夏,武定大旱。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