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1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十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十卷目錄

 理氣部總論四

  朱子全書理氣 答黃道夫 答劉叔父 答楊志仁 答鄭子上 答程可久答黃商伯 答王子合 答趙致道 答杜仁仲 答或人 答廖子晦 太極 答程泰之答王子合 答程可久 答楊子直 答林黃中 答呂子約 答董叔重

  晦庵語錄太極

  性理大全理氣 太極

  混古始天易元極圖說 靈極圖說 太極圖說 動靜圖說 少極圖說 三

  才圖說 陽奇圖說 陰偶圖說 太陽圖說 太陰圖說 象明圖說 象易圖說 馮時

  可太極說

學行典第十卷

理氣部總論四

[编辑]

朱子全書

[编辑]

《理氣》

[编辑]

「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未有無氣之理。 有是理,後 生是氣,自『一陰一陽之謂道』推來此性自有仁義。 先有箇天理了,卻有氣;氣積為質,而性具焉。」 問:「先 有理,抑先有氣?」曰:「理未嘗離乎氣。然理,形而上者;氣, 形而下者。自形而上下言,豈無先後!理無形,氣,便粗 有渣滓。 理氣本無先後之可言,然必欲推其所從 來,則須說先有是理。然理又非別為一物,即存乎是 氣中無是氣,則是理亦無掛撘處。氣則為金木水火, 理則為仁義禮智。」 問理與氣。曰:「伊川說得好。曰:『理 一分殊』,合天地萬物而言,只是一箇理。及在人,則又 各自有一箇理。」又曰:「有是理,便有是氣,但理是本。今 且從理上說氣,如云:『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 生陰,不成動以前便無靜。程子曰:『動靜無端』。蓋此亦 是且自那動處說起。若論著動以前又有靜,靜以前 又有動。如云:『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這『繼』字 便是動之端。若只一開一闔而無繼,便是闔殺了』。」又 問:「繼是動靜之閒否?」曰:「是靜之終,動之始也。且如四 時到得冬月,萬物都歸窠了。若不生,來年便都息了。 蓋是『貞復生,元無窮』如此。」 問:「有是理而後有是氣, 未有人時,此理何在?」曰:「也只在這裡。如一海水,或取 得一杓,或取得一擔,或取得一碗,都是這海水。但是 他為主,我為客。他較長久,我得之不久耳。」 問:「理在 氣中發見處如何?」曰:「如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 是理。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著。」 問「先有理,後 有氣」之說。曰:「不消如此說。而今知得他合下是先有 理,後有氣耶?後有理,先有氣耶?皆不可得而推究。然 以意度之,則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及此氣之聚,則 理亦在焉。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 無造作。只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且如天地閒人 物草木禽獸,其生也莫不有種,定不會無種了,白地 生出一箇物事,這箇都是氣。若理,則只是箇潔淨空 闊底世界,無形跡,他卻不會造作。氣則能醞釀凝聚 生物也。」 問:「有是理,便有是氣,似不可分先後。」曰:「要 之也先有理。只不可說是今日有是理,明日卻有是 氣,也須有先後。」 問:「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理, 如何?」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 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 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曰:「發育是理,發育之 否?」曰:「有此理,便有此氣,流行發育。理無形體。」曰:「所謂 體者,是強名否?」曰:「是。」曰:「理無極,氣有極否?」曰:「論其極, 將那處做極?」 或問:「理在先,氣在後?」曰:「理與氣本無 先後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 可機問:「大鈞播物,還是一去便休,也還有去而復來 之理?」曰:「一去便休耳,豈有散而復聚之氣?」 問氣之 伸屈。曰:「譬如將水放鍋裡煮,水既乾,那泉水依前又 來;不到得,將已乾之水去做他。」 問:「上帝降衷于民, 天將降大任於人,天祐民,作之君,天生物,因其才而 篤。作善降百祥,作不善降百殃。天將降非常之禍於 此世,必預出非常之人以拯之。凡此等類,是蒼蒼在 上者,真有主宰如是耶?抑天無心,只是推原其理如 此?」曰:「此三段只一意。這箇也只是理如此。氣運從來 一盛了又一衰,一衰了又一盛,只管恁地循環去,無 有衰而不盛者。」 人呼氣時腹卻脹,吸氣時腹卻厭。 論來呼而腹厭,吸而腹脹,乃是。今若此者,蓋呼氣時, 此一口氣雖出,第二口氣復生,故其腹脹;及吸氣時, 其所生之氣又從裡趕出,故其腹卻厭。《老子》曰:「天地 之閒,其猶橐籥乎?動而不屈,虛而愈出。」橐籥只是今 之鞲扇耳。 理撘于氣而行。 以氣言,則春夏秋冬; 以德言,「則『元亨利貞』,在人則為仁義禮智。」「『元亨利貞理也有只四段,氣也有只四段。理便在氣中,兩箇不 曾相離。」 問理與數。曰:「有是理便有是氣;有是氣,便 有是數。蓋數乃是分界限處。 此身只是箇軀殼,內 外無非天地陰陽之氣。如魚在水,外面水便是肚裡 水,鱖魚肚裡水與鯉魚肚裡水只一般。 聚氣成形」, 理與氣合,便能知覺。如火得脂膏,便有許多光燄。蓋 所覺者,心之理也;能覺者,氣之靈也。 人之所以為 人,其理則天地之理,其氣則天地之氣。理無跡不可 見,故于氣觀之。

《答黃道夫》

[编辑]

天地之閒,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 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 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必稟此氣然後有形。

《答劉叔文》

[编辑]

所謂理與氣,決是二物。但在物上看,則二物渾淪,不 可分開各在一處,然不害二物之各為一物也。若在 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然亦但有其理 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大凡看此等處,須認得分明, 又兼始終,方是不錯。

《答楊志仁》

[编辑]

有此理後,方有此氣。既有此氣,然後此理有安頓處。 大而天地,細而螻蟻,其生皆是如此。又何慮天地之 生無所付受耶?要之「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未有 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答鄭子上》

[编辑]

問:「天地之閒,有理有氣,理常不移,而氣不常定。《中庸》 曰:『大德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壽』。理固當如此。 然孔子無位,顏子夭死,蓬蓽之士固有老死而名不 著者,豈非氣使之然耶?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 常。」然竊疑理先而氣後。今理既不足以勝氣,則凡福 善禍淫之說,不驗常多,何以為天地之常?經意謂氣 「雖不同,然亦隨世而異。堯舜禹以聖人在上,天下平 治,以和召和,則氣亦醇正而隨于理。如春秋戰國之 時,刑殺慘酷,則氣亦隨之而變,而理反不能勝。此處 亦當關于人事否?」曰:「此于前段論性命處已言之矣。 雖是所感不同,亦是元氣薄耳。」

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則氣何自而有 動靜乎?且以目前論之,仁便是動,義便是靜,此又何 關于氣乎?

《答程可久》

[编辑]

有是理即有是氣,氣則無不兩者,故《易》曰:「太極生兩 儀。」而老子所謂「道先生一,而後一乃生二」,則其察理 亦不精矣。

《答黃商伯》

[编辑]

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觀「萬物之異體」,則氣 猶相近而理絕不同也。氣之異者,粹駁之不齊;理之 異者,偏全之或異。幸更詳之,自當無可疑也。

《答王子合》

[编辑]

氣之所聚,理即在焉。然理終為主,此即所謂「妙合」也。

《答趙致道》

[编辑]

所疑「理氣之偏,若論本原,即有理然後有氣,故理不 可以偏全論。」若論稟賦,則有是氣,而後理隨以具,故 有是氣則有是理,無是氣則無是理,是氣多則是理 多,是氣少則是理少,又豈不可以偏全論耶?

《答杜仁仲》

[编辑]

理固不可以偏正通塞言,然氣稟既殊,則氣之偏者 便只得理之偏,氣之塞者便自與理相隔,是理之在 人亦不能無偏塞也。橫渠論「受光有大小昏明,而照 納不二」,其說甚備。

所論氣稟有偏,而理之統體未嘗有異,得之《明道》又 謂「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亦是此意也。

《答或人》

[编辑]

「理」則「純粹至善」,即氣則雜糅不齊。內君子,外小人,凡 所以抑陰而扶陽者,乃順乎理以裁成輔相,而濟夫 氣數之不及者也。又何病乎?

《答廖子晦》

[编辑]

性只是理,不可以聚散言。所謂精神魂魄,有知有覺 者,皆氣之所為也,故聚則有,散則無。若理,則初不為 聚散而有無也。但有是理則有是氣,苟氣聚乎此,則 其理亦命乎此耳。

《太極》

[编辑]

「太極只是一箇『理』字。」 問:「太極不是未有天地之先, 有箇渾成之物,是天地萬物之理總名否?」曰:「太極只 是天地萬物之理。在天地言,則天地中有太極;在萬 物言,則萬物中各有太極。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 有此理。動而生陽,亦只是理;靜而生陰,亦只是理; 萬物四時五行,只是從那太極中來。太極只是一箇 氣,迤邐分做兩箇氣,裡面動底是陽,靜底是陰,又分 做五氣,又散為萬物。」 問:「《太極解》何以先動而後靜先用而後體,先感而後寂?」曰:「在陰陽言,則用在陽而 體在陰。然動靜無端,陰陽無始,不可分先後。今只就 起處言之,畢竟動前又是靜,用前又是體,感前又是 寂,陽前又是陰,而寂前又是感,靜前又是動。」將何者 為先後?不可只道今日動便為始,而昨日靜更不說 也。如鼻息言呼吸則辭順,不可道吸呼,畢竟呼前又 是吸,吸前又是呼。 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 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只是一 箇理而已。因其極至,故名曰「太極。」 若無太極,便不 翻了天地。 太極,理也;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 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也。」當初元無一物只有此理, 有此理便會動而生陽,靜而生陰,靜極復動,動極復 靜,循環流轉,其實理無窮,氣亦與之無窮。自有天地, 便是這物事在這裡流轉。一日有一日之運,一月有 一月之運,一歲有一歲之運,只是這物事滾將去。 太極未動之前便是陰,陰靜之中自有陽之根,陽動 之中又有陰之根。動之所以必靜者,根乎陰故也;靜 之所以必動者,根乎陽故也。 太極之有動靜,是天 命之流行也。或疑靜處如何流行?曰:惟是一動一靜, 所以流行。如秋冬之時,謂之不流行,可乎?若謂不能 流行,何以謂之靜而生陰也?觀「生」之一字可見。 自 太極至萬物「化生,只是一箇道理包括,非是先有此 而後有彼。但統是一箇大原,由體而達用,從微而至 著。」 問:「一理之實,而萬物分之以為體,故萬物各具 一太極。如此說,則太極有分裂乎?」曰:「本只是一太極, 而萬物各有稟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極。如月在天,只 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則隨處而見,不可謂月分也。 太」極分開,只是兩箇陰陽,括盡了天下物事, 原極 之所以得名,蓋取樞極之義。聖人謂之「太極」者,所以 指夫天地萬物之根也。周子因之而又謂之「無極」者, 所以大無聲無臭之妙也。 太極無方所,無形體,無 地位,可頓放。若以未發時言之,未發卻只是靜。動靜 陰陽,皆只是形而下者。然動亦太極之動,靜「亦太極 之靜,但動靜非太極耳。故周子只以無極言之。未發 固不可謂之太極,然中含喜怒哀樂,喜樂屬陽,怒哀 屬陰,四者初未著而其理已具。若對已發言之容,或 可謂之太極,然終是難說。此皆只說得箇髣髴形容, 當自體認。 動不是太極,但動者太極之用耳;靜不 是太極,但靜者太極之體耳。」 或問太極。曰:「太極是 箇極好至善底道理,人人有一太極,物物有一太極。 周子所謂『太極』,是天地人物萬善至好底表德。 才 說太極,便帶著陰陽;才說性,便帶著氣,不帶著陰陽 與氣。太極與性,那裡收附!然要得分明,又不可不拆 開說。」 問:「『先生說太極有是性,則有陰陽五行』。此說 性是如何?」曰:「想是某舊說,近思量又不然。此『性』字為 稟於天者言。若太極,只當說理,是移易不得。《易》言:『一 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則謂之善,至成之者方謂之 性』。此謂天所賦於人物,人物所受於天者也。 某嘗 說,太極是箇藏頭底,動時屬陽,未動又屬陰了。 太極自是涵動靜之理,卻不可以動靜分體用。蓋靜 即太極之體也,動即太極之用也。譬如扇子只是一 箇扇子,動搖便是用,放下便是體。才放下時,便只是 這一箇道理;及搖動時,亦只是這一箇道理。」 梁文 叔曰:「太極兼動靜而言。」曰:「不是兼動靜,太極有動靜。 喜怒哀樂未發也有箇太極,喜怒哀樂已發也有箇 太極。只是一箇太極,流行于已發之際,斂藏于未發 之時。」 或問太極。曰:「未發便是理,已發便是情,如動 而生陽,便是情。 太極者,如屋之有極,天之有極,到 這裡更沒去處,理之極至者也。陽動陰靜,非太極,動 靜只是理有動靜,理不可見,因陰陽而後知理撘在 陰陽上,如人跨馬相似。才生五行,便被氣質拘定。各 為一物,亦各有一性,而太極無不在也。」 問:「劉子所 謂『天地之中』,即周子所謂『太極』否?」曰:「只一般,但名不 同。中只是恰好處;《書》『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亦只是 恰好處。極不是中。極之為物,只是在中。如這燭臺中 央簪處,便是極。從這裡比到那裡,也恰好,不曾加些; 從那裡比到這裡,也恰好,不曾減些。 太極是箇大 底物事,『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曰宙』。無一箇物似 宇樣大。『四方去無極,上下去無極是多少大,無一箇 物似宙樣長遠。亙古亙今,往來不窮,自家心下須常 認得這意思』。」問:「此是誰語?」曰:「此是古人語。象山常要 說此語,但他說便只是這箇,又不用裡面許多節拍, 卻只守得箇空蕩蕩底。公更看橫渠《西銘》,初看有許 多節拍,卻是狹充其量,是甚麼樣大! 以理言之,則 不可謂之有;以物言之,則不可謂之無。」 或問:「康節 云:『道為太極』。又云:『心為太極』。道指天地萬物自然之 理而言;心指人得是理,以為一身之主而言?」曰:「固是。 但太極只是箇一而無對者。 太極是五行陰陽之 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若是空,如釋氏說性相似, 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太 極只是極至,更無去處了。『至高至妙,至精至神,是沒去處。濂溪恐人道太極有形,故曰『無極』。而太極是無 之中有箇極至之理』。」 問:「太極,理也。理如何動靜?有 形則有動靜?太極無形,恐不可以動靜言。」曰:「理有動 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則氣何自而有動靜? 自見在事物而觀之,則陰陽函太極,推原其本,則太 極生陰陽。」 問:「太極便是人心之至理。」曰:「事事物物 皆有箇極,是道理之極至。」或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 是極。」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 太極。太極本無此名,只是箇表德 太極。如一本生 上,分為枝榦,又分而生花生葉,生生不窮;到得」成果 子,裡面,又有生生無窮之理。生將出去,又是無限箇 太極,更無停息。只是到成果實時,又卻略少歇,也不 是生到這裡,自合少止。所謂「終始萬物,莫盛乎艮。」《艮》 止是生息之意, 只是這一箇物事。所以萬物到秋 冬時,各自收斂閉藏,忽然一下春來,各自發越條暢, 這只是一氣,一箇消,一箇息,只如「人相似。方其默時, 便是靜;及其語時,便是動。那箇滿山青黃碧綠,無非 是這太極。 所謂太極者,不離乎陰陽而為言,亦不 雜乎陰陽而為言。」 問:「萬物各具一太極,此是以理 言?以氣言?」曰:「以理言, 無極而太極,只是無形而有 理。周子恐人於太極之外更尋太極,故以無極言之。 既謂之無極,則不可以有底道理強搜尋也。」問:「太極 始於陽動乎?」曰:「陰靜是太極之本。然陰靜又是陽動 而生,一靜一動,便是一箇闢闔。自其闢闔之大者,推 而上之,更無窮極,不可以本始言。」 問:「南軒云:『太極 之體至靜』。如何?」曰:「不是。」又云:「所謂『至靜者,貫乎已發 未發而言』。如何?」曰:「如此卻成一不正當尖斜。太極, 天地之閒,只有」動靜兩端,循環不已,更無餘事,此之 謂《易》。而其動其靜,則必有所以動靜之理,是則所謂 太極者也。 所謂太極者,便只在陰陽裡;所謂陰陽 者,便只在太極裡。今人說是陰陽上別有一箇無形 無影裡是太極,非也。 性猶太極也,心猶陰陽也,太 極只在陰陽之中,非能離陰陽也。然至論太極,則太 極自是太極,陰陽自是陰陽;惟性與心亦然。所謂「一 而二、二而一」也。

《答程泰之》

[编辑]

此「道」字即《易》之太極。一乃陽數之奇,二乃陰數之偶, 三乃奇偶之積;其曰二生三者,猶所謂二與一為三 也。若直以一為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

《答王子合》

[编辑]

動靜無端,陰陽無始,本不可以先後言。然就中閒截 斷言之,則亦不害其有先後也。觀周子所言「太極動 而生陽」,則其未動之前固已嘗靜矣。又言靜極復動, 則已靜之後固必有動矣。如春夏秋冬,元亨利貞,固 不能無先後,然不冬則何以為春?而不貞又何以為 元?就此看之,又自有先後也。

《答程可久》

[编辑]

前書所謂「太極不在陰陽之外」者,正與來教所謂「不 倚于陰陽而生陰陽」者合。但某以形而上下者,其實 初不相雜,故曰「在陰陽之中。」吾丈以形而上下者,其 名不可相雜,故曰「不在陰陽之外。」雖所自而言不同, 而初未嘗有異也。

太極之義,正謂理之極致耳。有是理即有是物,無先 後次序之可言,故曰:「《易》有太極」,則是太極乃在陰陽 之中,而非在陰陽之外也。今以「大中」訓之,又以乾坤 未判、大衍未分之時論之,恐未安也。「形而上者謂之 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今論太極而曰「其物謂之神」,又 以天地未分,元氣合而為一者言之,亦恐未安也。

《答楊子直》

[编辑]

太極含動靜,則可以本體而言也;謂太極有動靜,則 可以流行而言也。若謂太極便是動靜,則是形而上 下者不可分,而《易》有「太極」之言,亦贅矣。

《答林黃中》

[编辑]

太極乃兩儀四象八卦之理,不可謂無,但未有形象 之可言爾。故自此而生一陰一陽,乃為兩儀,而四象 八卦又是從此生,皆有自然次第,不由人力安排。然 自孔子以來,亦無一人見得,至邵康節然後明其說 極有條理意趣可玩,恐未可忽,更詳之。

《答呂子約》

[编辑]

未發者太極之靜,已發者太極之動。

《答董叔重》

[编辑]

銖問:「『『極之為言,究竟至極,不可有加之謂,以狀此理 之名義,則舉天下無以加此之稱也。故常在物之中, 為物之的。物無之則無以為根主,而不能以有立,故 以為在中之義則可,而便訓極為中則不可。以有形 者論之,則如屋之有脊棟,囷廩之有通天柱,常在此 物之中央。四面八方,望之以取正,千條萬泒,本之以 有生』,《禮》所謂『民極』,《詩》所謂『四方之極』,其義一也』。未知 推說如此,是否?」曰:「是。」

==晦庵語錄==

《太極》

[编辑]

「太極者,本然之妙也;動靜者,所乘之機也。太極,理也; 動靜,氣也。氣行則理亦行,二者常相依,而未嘗相離 也。太極猶人也,動靜猶馬也。馬所以載人,人所以乘 馬。馬之一出一入,人亦與之出入。蓋一動一靜,而太 極之妙,未嘗不在焉。此太極二五之所以妙合而凝 也。」 陰陽做一箇看,亦得做兩箇看,亦得做兩箇看, 是分陰分陽,兩儀立焉。做一箇看,只是箇消長。 大 而天地萬物,小而起居飲食,皆太極陰陽之理也。 陽變陰合,初生水火,水火氣也。流動閃爍,其體尚虛, 其成形猶未定。次生木金,則確然有定形矣。水火初 是自生,木金則資乎土,五金之屬,皆從土中旋生出 來。 今說「太極動而生陽」,是把眼前箇動斬截「說起。 如今日一晝過了便是夜,夜過便是明日。晝即今晝 以前又有夜了;昨夜以前又有晝了。如今要說時日, 也只從今日子時起。其實子以前豈是無子?」 問:「『太 極動而生陽』,是有這動之理,便能生陽否?」曰:「有這動 之理,便能動而生陽;有這靜之理,便能靜而生陰。既 動,則理又在動之中;既靜,則理又在靜之中。」又問:「動 靜是氣也,理為氣之主,便能如此否?」曰:「是也。既有理, 遂有氣;既有氣,則理在乎氣之中。周子謂:『五殊二實, 二本則一。一實萬分,萬一各正,小大有定』。自下推而 上去,五行只是二氣,二氣又只是一理;自上推而下 來,只是這一箇理。萬物分之以為體,萬物之中又各 具一理,所謂『乾道變化,各正性命』」,然總又只是一箇 理。這理處處用混淪。如一粒粟生為苗,苗便生花,花 便結實,又成粟,還復本形。一穗有百粒,箇箇完全,又 將這百粒去種一粒,又各成百粒,生生只管不已。初 閒只是這一粒,分去物,物各有理,總只是一理。

性理大全

[编辑]

《理氣》

[编辑]

程子曰:有形總是氣,無形只是道, 離陰陽則無道。 陰陽氣也,形而下也,道,太虛也,形而上也。

勉齋黃氏曰:「天道是理,陰陽五行是氣。合而言之,氣 即是理,一陰一陽之謂道也。分而言之,理自為理,氣 自為氣,形而上下是也。 理無跡而氣有形,理無際 而氣有限,理一本而氣萬殊,故言理之當先乎氣,深 思之則無不通也。 天地生出人物,如大芋頭生出 小芋頭,大底有理與氣,以下生出無限小底,卻都傳 與他」去。

北溪陳氏曰:「二氣流行萬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箇 空,氣必有主宰之者,曰理是也。理在其中為之樞紐, 故大德流行,生生未嘗止息。所謂以理言者,非有離 乎氣,只是就氣上指出箇理,不離乎氣而為言耳。 理不外乎氣,若說截然在陰陽五行之先,及在陰陽 五行之中,便成理與氣為二物矣。」

《太極》

[编辑]

節齋蔡氏曰:「主太極而言,則太極在陰陽之先,主陰 陽而言,則太極在陰陽之內,時既不同,所主皆異,不 可執一而廢一也。蓋自陰陽未生之時而言,則所謂 太極者,即在乎陰陽之中也。」

西山真氏曰:「萬物各具一理,萬理同出一原。所謂萬 物一原者,太極也。太極者,乃萬理統會之名,有理即 有氣,分而為二則為陰陽,分而為五則為五行。萬事 萬物,皆原於此。人與物得之則為性。性者即太極也, 仁義即陰陽也,仁義禮智信即五行也。萬物各具一 理,是物物一太極也。萬理同出一原,是萬物統體一」 太極也。太極非有形有氣之物,只是理之至者。故曰 「無極而太極。」

北溪陳氏曰:「太極之所以為極至者,言此理至中至 正,至精至粹,至神至妙,至矣盡矣,不可以復加矣,故 強名曰極。 太極只是以理言也,理緣何又謂之極? 極,至也,以其在中有樞極之義,如皇極、北極等,皆有 在中之義,不可便訓極為中。蓋極之為物,常在物之 中,四面到此都極至,都去不得。如屋脊梁謂之屋極 者」,亦只是屋之眾材,四面湊合到此處,皆極其中。就 此處分出去,布為眾材,四面又皆停勻,無偏剩偏欠 之處。如塔之尖處,便是極。如北極,四面星宿皆運轉, 惟此不動,所以為天之樞。若「太極」云者,乃是就理論, 天之所以萬古常運,地之所以萬古常存,人物之所 以萬古生生不息,不是各各自恁地,都是理在其中, 為之主宰,便自然如此。就其為天地萬物主宰處論, 恁地渾淪極至,故以「太極」名之。蓋總天地萬物之理, 到此湊合更無去處。及散而為天地、為人為物,又皆 一一停勻,無少虧欠,所以謂之「太極。」 太極只是總 天地萬物之理而言,不可離天地萬物之外而別為 之論。纔說離天地萬物而有箇理,便成兩截去了。 未有天地萬物,先有是理。然此理不是懸空在那裡, 纔有天地萬物之理,便有天地萬物之氣;纔有天地 萬物之氣,則此理便全在天地萬物之中。周子所謂 「太極動而生陽,靜而生陰」,是有這動之理,便能動而生陽;纔動而生陽,則是理便已具於陽動之中。有這 靜之理,便能靜而生陰;纔靜而生陰,則是理便已具 於陰靜之中。然則纔有理,便有氣;纔有氣,理便全在 這氣裡面。那相接處全無些子縫罅,如何分得孰為 先,孰為後?所謂「動靜無端,陰陽無始。」若分別得先後, 便偏在一邊,非渾淪極至之物。

臨川吳氏曰:「太極本無體用之分,其流行變化者,皆 氣機之闔闢,有靜時,有動時。當其靜也,太極在其中, 以其靜也,因以為太極之體;及其動也,太極亦在其 中,以其動也,因以為太極之用。太極之沖漠無朕,聲 臭泯然者,無時而不然,不以動靜而有閒,而亦何體 用之分哉? 開物之前混沌,太始混元之如此者,太 極」為之也。開物之後,有天地,有人物,如此者,太極為 之也。閉物之後,人銷物盡,天地又合為混沌者,亦太 極為之也。太極常常如此,始終一般,無增無減,無分 無合,故以未判。已判言太極者,不知道之言也。按理氣中

凡言「天地、日月」 者,皆歸專部,茲不具載。

田藝蘅混古始天易

[编辑]

元極圖

元極圖

元極者混沌真純絪縕固極有精而無色有氣而無形乃一團元神之極而造化未兆之胎也非超元極而獨立者孰能見之也哉孔子曰大哉乾元萬物資

[编辑]

「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老子》曰:「有物渾成,先天地生。」 《莊子》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 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又曰:「伏 戲得之,以襲氣母。」其斯之謂與!

或曰:「吾子論《易》而有取于老莊,何也?」 曰:「先儒不云乎,老子得《易》之體,而無極之說,實自逍遙生太極之先之意發之。」 嗚呼!道不可與拘曲談也。

元本作。請幫助識別此字。「從二從人。」二者,兩儀之象也。人者以奇偶 一畫,並其首分其足,所以參天地而首出乎庶物者 也,實三極之祖也。

元之為義,《乾》《坤》《屯》《訟》《比》《履》《泰》《大有》《隨》《蠱》《臨》《無妄》《大畜》《離》《睽》《損》《益》《升》《井》《革》《鼎》《渙》之卦爻,莫不具之。或曰「元亨利貞」 ,或曰「元亨」 ,或曰「元永貞」 ,或曰「元夫」 ,或曰「元吉。」 朱子注曰:「元,大也。」 則元吉何以別作「大吉」 ,「元亨」 何以別作「大亨」 乎?如以「大哉乾元」 作「大哉乾大」 ,可乎?蓋元之不可以訓「大」 ,猶大之不可以為元也。

「極」本作。請幫助識別此字。「從木,從人,從口,從又手。」木者,屋脊之棟,高 及甚也。亟者,諧聲。人以口謀,手執趨事之意,故曰「敏, 疾也,急也。」天體至高,物莫與並,其色青赤相間,曰紫 極。北辰在天之中,以正四時,為天樞,曰北極。老人一 星,以均二分,曰南極。此在天成象者不外乎極也。東 至泰遠,西至邠國,南至濮鉛,北至祝栗,曰四極。合上 下四方,曰六極,總四正四隅之盡處曰八極,帝王所 居之都曰四方之極。此在地成形者,不外乎極也。《書》 曰:「惟皇作極,皇建其有極。」《禮》曰:「以為民極。」《傳》曰:「天子 建中和之極。」此在人成德者,亦不外乎極也。周子厚 乃以無極言之。夫既謂之極,則不可以言無;既謂之 無,則不可以言極。有而不可見,遂名之曰無。無而不 終,無遂生乎有,此則始,天之元也。

極之為義,卦爻亦具言之。《乾》上九之「與時偕極」 ,《節》九二之「失時極」 ,《未濟》初六之「亦不知極」 ,《繫辭》所謂「三極之道,極數知來極,深研幾極,天下之賾」 是也。

靈極圖

靈極圖

靈極者混淪初竅樞紐乍萌匪鑿而自通如丸之有孔乃一點靈光之極而造化欲啟之竇也非潛靈極而首居者孰能知之也哉孔子曰舍爾靈龜觀我朵

[编辑]

《頤》《老子》曰:「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竅。」其斯 之謂與!

龜者,甲蟲之長,五靈之一也。氣足故不食,神全故壽蔽天地。孔子嘗曰:「龍食於清,游於清;龜食於清,游於濁;魚食於濁,游於清。丘上不為龍,下不為魚,中止其龜與?舍爾」 ,靈龜蓋傷之也,伯陽之所謂妙。

者即無名,天地之始。竅者即有名,萬物之母。無欲其靈龜乎?有欲其朵頤乎?元牝其眾妙之門乎!

《靈》本作。請幫助識別此字。從《玉》從雨。請幫助識別此字。「聲霝雨自天」,何其靈也。王者 以玉事神靈,何其誠也。心虛則靈,故《靈極》之中象之。

今靈從「巫」 ,蓋後世邪主以巫事神,故去「玉」 從「巫」 ,非也,此神之所以不格而不靈也,今反古從「玉。」

太極圖

太極圖

太極者靈極之漸闢而漸虛者也洞然朗然不淆不虧其元極本來之全體乎孔子曰易有太極是也

[编辑]

晉顧榮有云:「太極者,混沌之時,朦昧未分。」 紀瞻則曰:「其理極盡,無復外形。」 後之論者,莫能尚矣。

「太」本作。請幫助識別此字。「從一從人從二」,上之一即陽之奇也,下之 二即陰之偶也,其中以奇偶之畫合而跂之即人也,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也。然而人之首必出于陽之 上,而包乎陰者,所謂參天兩地而成位乎其中也。三 才之理具是矣,立人之道其可已乎?

動靜圖

動靜圖

動靜者太極之初雖含陰陽未分動靜至此凝者漸融形者漸運陽動而上動中有陰陰靜而下靜中有陽矣周子所謂太極動而生陽動極復靜靜而生陰

[编辑]

靜極復動者,殆知其一,而未知其一者乎?蓋陰陽當 以上下分,而不當以左右列;動靜當以生中含,而不 當以極後復。此則千古不宣之祕也。元黃由之而判, 男女由之而成,非有顛倒造化之妙,轉移乾坤之力 者,其孰能正周子未正之極也哉!

或曰:周子之圖,既以黑白分陰陽,則其中不必更作一小白圈矣。吾子仍之,何也?曰:此即靈極本來之真體也,眾人固不識耳。知靈極之妙者,其知太極之全乎。動從力,從重,陽之力重而能運也。靜從青,爭聲,爭,引也。青,東方少陽之色。陰至此而不見,故靜也。陽本作昜,日出地上,昜氣舒物之象。陰本作侌,今聲也。云象氣兒,別作陰陽,今通用之。

少極圖

少極圖

少極者陽既動而輕清者皆上浮陰既靜而重濁者皆下沈則天日升而高地日降而卑而天地于焉有象矣由是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萬物林林總總焉莫

[编辑]

不充塞于兩閒也。孔子曰:「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其 斯之謂與!是故太極猶祖也,少極猶宗也;《乾》猶父、《坤》 猶母也,六子猶兄弟也,六十四卦猶子也,三百八十 四爻猶孫也。生生之《易》,固如是乎?

或曰:「既有太極,而復有少極者,何也?」 曰:太即老也,猶四象之有太陽太陰也。老陽老陰不能復生,故必得少陽少陰者,而後能成生育之功焉。此少極之不可已也,其斯為三才之朕乎!

「少」本作。請幫助識別此字。一奇立於其中,二偶分於左右,而陽氣屈 曲於其下,尚小而未申,微而未盛,故謂之少。少,老之 反也。《圖》從啚從口,啚音鄙,口即圍,字畫形也,古作請幫助識別此字。

三才圖

三才圖

三才者天地人之全體也天開于子地闢于丑人生于寅而大人者得二氣之精立兩儀之極而首出乎其中矣所謂參天兩地之道也孔子曰夫大人者與

[编辑]

「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 合其吉凶。」又曰:「《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有天道焉,有 人道焉,有地道焉。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 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是也。所謂三才統 體一太極者也。」

今夫《易》有聖人,有大君,而獨有取于大人者,尊《乾》也。《乾》之二五,君臣之極也。大,從一,從人。一人曰「大」 ,《老子》所謂「天大、地大、道大、人大」 是也。大人之在諸卦者,《訟》《否》二五,《離》《蹇》之上,《萃》《困》《革》五《巽》皆是也。

三者,以偶之二疊于奇一之上,其數三,實三才之道 也。「才」本作「十。」木榦也,木冒地而生,東方之行,去其枝 根則為木,所以象形也。

陽奇圖

陽奇圖

陽奇者包羲氏仰觀俯察之餘見天之不滿于西北也故將太極之全體斷其西北而申之使直焉則為一而橫陳矣于是畫一畫以象之其數奇故謂之奇

[编辑]

陽之所以「一而實」也。而天運之左旋,四氣之順布,莫 不自「天門之闢」而出之矣。彼聖人者,豈徒直為單畫 而已哉!

陰偶圖

陰偶圖

陰偶者包羲氏又有見於地之不滿於東南也復將太極之全體斷其東南而析之使兩焉則為一而並列矣於是畫一畫以象之其數偶故謂之偶陰之所

[编辑]

以二而虛也;而寒暑之平分,山河之兩戒,莫不自地 戶之闢而見之矣。作《易》者,豈創為二畫而無所本與?

太陽圖

太陽圖

太陽者日也日人〇從一〇者太極之全一者陽奇之數以一而橫亙於〇中其精實而不虧故日為太陽之象也通論所謂天無二日故於文〇一為日是

[编辑]
考證

太陰圖

太陰圖

太陰者月也月從請幫助識別此字。從二請幫助識別此字。者太極之闕二者陰偶之數以二而並列于請幫助識別此字。中其精虛而不盈故月為太陰之象也毛氏所謂月上有闕中二畫不連右是也

[编辑]

象明圖

象明圖

象明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明所以作易之原也孔子曰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月之道貞明者也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是

[编辑]

也。況離東坎西,又本于包羲氏先天之方位乎?

象易圖

象易圖

易象者因日月之象而合之以成易所以為易之義也孔子曰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日月運行一寒一暑陰陽之義配日月是也故鄭厚亦云易從日從月

[编辑]

天下之理,一奇一偶盡矣。陸秉云:「《易》字篆文,日下從 月,取日月交配而成也。」蓋日東月西則為明,日上月 下則為《易》,特一旋轉運用之閒耳,況離南坎北,又合 于文王後天之方位乎?故曰:「天地自然之易也。」

朱子曰:「《易》,書名也,有交易、變易之義,故謂之《易》。」 雖然,予竊聞之,一名而含三義者,《易》之謂乎?以交代而名則曰《易》,所謂生生是也;以常體而名則曰不易,所謂定位是也;以改革而名則曰變《易》,所謂不居是也。蓋《易》本夷益切,其音如亦。而《乾鑿度》乃云:「《易》者,其德也;變易者,其氣也;不易者,其位也。」 于是鄭康成主之,遂以《易》為易簡之義,作為難易之音。嗚呼!是誠鑿之甚矣。

《馮時可太極說》

[编辑]

「《易》有太極」,夫子贊《易》之詞也。太者,無上之稱也。極者, 獨至之稱也。太極者,三極之總名也。蓋自三聖立畫 陳象之後,孔子恐人執象以求之,而昧於義理也,故 曰:「《易》有太極」,為昧者說也。自極而尋之,物雖眾,可以 執一御也;由極而觀之,義雖博,可以一名舉也。得其 自然之主,不宰之宰,則六十四卦原無卦也,三百八 十四爻,原無爻也。蓋雖不言無極,而無極之意寓矣。 周子之加無極於上,則似乎二之也。其所謂動而生 陽,靜而生陰者,吾亦未敢從也。《繫辭》所謂「太極生兩 儀,兩儀生四象」,指畫卦而言也。自一而二,自二而四, 自四而八,而以至於六十四,若母之生子,故曰生也。 卦畫有先後,而理氣無先後;陰陽為動靜,而動靜即 陰陽。今曰「動而生陽,靜而生陰」,則是太極先於陰陽 也,陰陽後於太極也,動靜為之母也,陰陽為之子也, 至神者而象之,至妙者而物之,可方可圓,變動不居 者而規圓以圖之,得無滯乎?汲蒙《周書》云:「正人莫如 有極,道天莫如無極。」周子蓋祖之,以加贊乎太極,而 不知太極之不必加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