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7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七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三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七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七十三卷目錄

 剛柔部總論

  易經乾卦 坤卦 屯卦 蒙卦 履卦 隨卦 蠱卦 噬嗑卦 賁卦 剝卦 咸

  卦 恆卦 夬卦 姤卦 鼎卦 歸妹卦 巽卦 兌卦 渙卦 節卦 中孚卦 既濟

  卦 未濟卦 繫辭上 繫辭下 說卦傳

  書經周書洪範 畢命

  詩經大雅崧高 烝民 商頌長發

  禮記樂記

  老子戒強 任信

  列子黃帝

  淮南子原道訓 齊俗訓 氾論訓

  法言君子篇

  說苑敬慎

  鹽鐵論頌賢

  兩同書強弱

  周子通書理性命

  性理大全力行

 剛柔部藝文

  剛說           宋蘇軾

 剛柔部紀事

 剛柔部雜錄

學行典第七十三卷

剛柔部總論[编辑]

易經[编辑]

《乾卦》
[编辑]

「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

本義剛以體言,健兼用言,中者其行無過不及,正者其立不偏,四者,《乾》之德也。或疑乾剛無柔,不得言中正者,不然也。天地之閒,本一氣之流行而有動靜爾。以其流行之統體而言,則但謂之「乾」,而無所不包矣。以其動靜分之,然後有陰陽剛柔之別也。

《坤卦》
[编辑]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

大全朱子曰:《坤》只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又曰:「乾行健固是有力,《坤》雖柔順,亦是決然恁地順,不是柔弱放倒了,所以聖人說《坤》至柔而動也剛。」 臨川吳氏曰:「《乾》之為德,不徒剛健而能中正,故為乾元之大。《坤》之為德,不徒柔靜而能剛方,故為坤元之至。」

《屯卦》
[编辑]

《彖》曰:「屯」,剛柔始交而難生。

程傳以雲雷二象言之、則剛柔始交也。剛柔始交、未能通暢、則艱屯,故云「難生。」

《蒙卦》
[编辑]

《象》曰:「子克家」,剛柔接也。

程傳子而克治其家者、父之信任專也。二能主蒙之功者,五之信任專也。二與五剛柔之情相接、故能行其剛中之道、成發蒙之功。

《履卦》
[编辑]

《彖》曰:「履」,柔履剛也。

大全雲峰胡氏曰:以《兌》體之柔,履《乾》體之剛,非指六三以柔而履剛也。

《隨卦》
[编辑]

《彖》曰:「隨」,剛來而下柔,動而說,隨。

程傳乾之上九來居坤之下,坤之初六往居乾之上,以陽剛來下於陰柔,是以上下下,以貴下賤。能如是,物之所說隨也。

《蠱卦》
[编辑]

《彖》曰:「蠱」,剛上而柔下,巽而止,蠱。

程傳「剛上而柔下」,謂《乾》之初九,上而為上九,《坤》之上六,下而為初六也。陽剛,尊而在上者也,今往居于上;陰柔,卑而在下者也,今來居于下。男雖少而居上,女雖長而在下,尊卑得正,上下順理,治蠱之道也。

《噬嗑卦》
[编辑]

「剛柔分」,「動而明,雷電合而章。」

程傳以卦才言也,剛爻與柔爻相閒,剛柔分而不相離,為「明辨」之象。明辨,察獄之本也。「動而明」,下震上離,其動而明也。「雷電合而章」,雷震而電耀,相須並見,「合而章」也。

《賁卦》
[编辑]

柔來而文剛,故「亨。」分剛上而文柔,故「小利有攸往」,天 文也。

本義剛柔之變、自然之象,故曰「天文。」

《剝卦》
[编辑]

《彖》曰:「剝」,剝也;柔變剛也

本義「柔進于陽」,「變剛為柔」也。

《咸卦》
[编辑]

「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

大全厚齋馮氏曰:剛柔以質言,感應以氣言。乾之氣感乎坤,坤應之而成兌,是坤與乾也。坤之氣感乎乾,乾應之而成艮,是乾與《坤》也。

《恆卦》
[编辑]

剛上而柔下,雷風相與;巽而動,剛柔皆應,《恆》。

大全兼山郭氏曰:「剛上柔下,剛柔之常也。雷風相與,二氣之常也。剛柔相應,交感之常也。」

《夬卦》
[编辑]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

程傳「《夬》為決義」,五陽決上之一陰也。「健而說,決而和」,以二體言卦才也。

《姤卦》
[编辑]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程傳《姤》之義、遇也。卦之為姤,以柔遇剛也。一陰方生,始與陽相遇也。

《鼎卦》
[编辑]

「巽」而耳目聰明,柔進而上行,得中而應乎剛,是以「元 亨。」

程傳下體巽為㢲,順於理,離明而中虛於上,為耳目聰明之象。凡離在上者,皆云「柔進而上行。」柔在下之物,乃居尊位進而上行也。以明居尊而得中道,應乎剛,能用剛陽之道也。五居中而又以柔而應剛,為得中道,其才如是,所以能「元亨」也。

《象》曰:「玉鉉在上」,剛柔節也。

程傳剛而溫。乃有節也。上居成功致用之地。而剛柔中節、所以大吉、無不利也。

《歸妹卦》
[编辑]

「無攸利」,柔乘剛也。

大全雙湖胡氏曰:「動而說」為隨,此陽倡而陰和,男行而女隨,得男女之正,故「元亨利貞。」《說》以動為歸妹,則是陰反先倡而陽和,女反先行而男從,失男女之正,故「征凶,無攸利。」

《巽卦》
[编辑]

剛巽乎中正而志行,柔皆順乎剛、是以「小亨。」

大全隆山李氏曰:若剛不順乎中正,則將褊隘而為邪。若柔不順乎陽剛,則將柔媚而為諂。故「柔順乎剛」,「剛順乎中正」者,所以為《巽》之體也。

《兌卦》
[编辑]

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

大全隆山李氏曰:柔外故能說;剛中故能利貞。內剛而利貞者,說之以道也。若柔見乎外而內不剛,是乃所以為佞說之說,非和說之說也。要必剛實在中,外雖和而中有守,是以和而不流,此說之出於貞,而與天人合也。

《渙卦》
[编辑]

《彖》曰:「渙,亨」,剛來而不窮,柔得位乎外而上同。

程傳剛陽之來,則不窮極於下,而處得其中。柔之往,則得正位於外,而上同於五之中,巽順於五,乃「上同」也。四五君臣之位,當渙而比,其義相通,同五乃從中也。當渙之時,而守其中,則不至於離散,故能「亨」也。

《節卦》
[编辑]

《彖》曰:「節亨」,剛柔分而剛得中。

大全白雲郭氏曰:《賁》與節皆自《泰》來。《賁》則柔來文,剛剛上文柔,節則「柔來節,剛剛上節柔。」夫《泰》為天地純剛柔之卦,《賁》以剛柔純質而無文,故文之;《節》以剛柔過盛而無節,故「節之。」

《中孚卦》
[编辑]

《彖》曰:「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

大全朱子曰:「柔在內,剛得中」,這箇是就全體看則中虛,就二體看則中實,他都見得有孚信之意,故喚作「中孚。」

《既濟卦》
[编辑]

「利貞」,剛柔正而位當也。

大全中溪張氏曰:「《既濟》之道,所利者貞」,謂初九、九三、九五,陽皆居陽,六二、六四、上六,陰皆居陰。此剛柔各得其正,而位當也。

《未濟卦》
[编辑]

雖不當位,剛柔應也。

大全馮氏去非曰:六爻雖不當位,而剛柔皆應,苟能協力以濟,可以致亨,《未濟》者終濟矣。

《繫辭上》
[编辑]

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本義六十四卦之初,剛柔兩畫而已。兩相摩而為四,四相摩而為八,八相盪而為六十四。

「剛柔相推」而生變化

大全朱子曰:《易》中說卦爻,多只說剛柔,不全就陰陽上說。卦爻是有形質了,陰陽全是氣。又曰:「健順,剛柔之精者;剛柔,健順之粗者。」

「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本義「柔變而趨于剛」者,退極而進也。「剛化而趨于柔」者,進極而退也。既變而剛,則晝而陽矣;既化而柔,則夜而陰矣。

《繫辭下》
[编辑]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大全節齋蔡氏曰:「剛柔爻之體相推」,謂剛推柔,柔推剛也。惟其相推,故能成其變。

《剛柔》者,立本者也。《變通》者,趣時者也。

大全朱子曰:剛柔者,陰陽之質,是移易不得之定體,故謂之本。若剛變為柔,柔變為剛,便是變通之用。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陰陽合德而剛柔有體。」

本義諸卦剛柔之體,皆以「乾坤」合德而成。

《說卦傳》
[编辑]

發揮于剛柔而生爻。

大全誠齋楊氏曰:「卦既立矣,爻斯生焉。聖人因其數之陽而發明其為爻之剛。因其數之陰而發明其為爻之柔。聖人無與也,特發揮之爾。」

立地之道,曰「柔與剛。」

大全勉齋黃氏曰:「地之道不外乎剛柔,山川流峙之類是也。剛柔以質言。」

書經[编辑]

《周書洪範》
[编辑]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彊 弗友,剛克。燮友,柔克。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蔡傳「剛克。」柔克者,威福予奪,抑揚進退之用也。「彊弗友」者,彊梗弗順者也。「燮友」者,和柔委順者也。「沈潛」者,沈深潛退,不及中者也。「高明」者,高亢明爽,過乎中者也。蓋習俗之偏,氣稟之過者也。「彊弗友剛克,以剛克剛也;燮友柔克,以柔克柔也;沈潛剛克,以剛克柔也;高明柔克,以柔克剛也。」《全朱子》曰:「克,治也。言人資質沈潛」者,當以剛治之。 林氏曰:「三德者,聖人所以臨機制變,為皇極之用,而權其輕重也。彊禦弗順之世,則用剛克以治之,和順之世,則用柔克以治之。一于剛則失之亢,一于柔則失之懦。聖人宰制天下之權,可謂盡矣。」

五曰惡,六曰弱。

蔡傳「惡」者,剛之過也。弱者,柔之過也。大全王氏炎曰:「惡者」,小人之剛,自暴者也。「弱者」,小人之柔,自棄者也。

呂氏曰:「弱何以與六極?」 蓋弱人之大患,人所以

不自強于善、或牽引入于惡、而不能自拔、皆弱故也。故特以居六極之終。

《畢命》
[编辑]

「不剛不柔」,厥德允修。

蔡傳「不剛所以保之」,「不柔所以釐之」,不剛不柔,其德信乎其修矣。大全王氏炎曰:忿其不從而以剛制之,則必怨,慮其難制而以柔遇之,則必玩。惟不偏於剛柔,而處之以中,則德允修而商人化矣。 葉氏曰:「不剛不柔」,即寬而有制,從容以和之意。周公、君陳、畢公非有意于同,同合于道耳。

詩經[编辑]

《大雅崧高》
[编辑]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大全慶源輔氏曰:「柔惠」,柔,德之善也。直剛,德之善也。其德剛柔相濟,文武兼資。

《烝民》
[编辑]

人亦有言:「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 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大全安成劉氏曰:「周子以柔善為慈祥,柔惡為懦弱,剛惡為強梁,剛善為嚴毅。《山甫》『不茹、不侮』,則有柔善而無剛惡也;『不吐不畏』,則有剛善而無柔惡也。有柔善而復有剛善,故其柔嘉不為軟美;無剛惡又無柔惡,故其保身不至枉道。蓋其剛柔合德,而發皆中節也。」

《商頌長發》
[编辑]

「不競不絿,不剛不柔。敷政優優」,百祿是遒。

大全慶源輔氏曰:「湯本其聖敬,只中道上行,更無偏倚,故其為政,不強不弱,不剛不柔,優游寬裕,此固百福之所聚也。」

禮記[编辑]

《樂記》
[编辑]

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使之陽而不散,陰而不密,

剛氣不怒,柔氣不懾,四暢交於中,而發作於外,皆安
考證
其位而不相奪也。

大全延平周氏曰:「合生氣之和,道五常之行,則和而無乖。故陽舒而不散,陰慘而不密,剛不至於過,柔不至於不及,四者條暢,交於中而發於外,是以皆安其位而不相奪也。」

老子[编辑]

《戒強》
[编辑]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 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共。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任信》
[编辑]

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強者,莫知能勝,其無以 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聖 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 王。」正言若反。

列子[编辑]

《黃帝篇》
[编辑]

「天下有常勝之道,有不常勝之道。」常勝之道曰「柔」,常 不勝之道曰《彊》,二者亦亦當作易知,而人未之知。故上古 之言彊,先不己若者。柔,先出於己者。先不己若者,至 於若己,則殆矣。先出於己者,亡所殆矣。以此勝一身 若徒,以此任天下若徒,謂不勝而自勝,不任而自任 也。《粥子》曰:「欲剛,必以柔守之;欲彊,必以弱保之。積於 柔必剛,積於弱必彊。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彊!勝 不若己,至於若己者剛;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 《老聃》曰:「兵彊則滅,木彊則折。柔弱者,生之徒,堅彊者, 死之徒。」

淮南子[编辑]

《原道訓》
[编辑]

《得道》者,志弱而事強,心虛而應當,所謂「志弱而事強」 者,柔毳安靜,藏於不敢,行於不能,恬然無慮,動不失 時,與萬物回周旋轉,不為先唱,感而應之。是故貴者 必以賤為號,而高者必以下為基,託小以包大,在中 以制外,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轉化推移,得一之道,而 以少正多。所謂「其事強」者,遭變應卒,排患扞難,力無 不勝,敵無不陵,應化揆時,莫能害之。是故欲剛者,必 以柔守之;欲強者,必以弱保之。積於柔則剛,積於弱 則強。觀其所積,以知禍福之鄉。強勝不若己者,至於 若己者而同;柔勝出於己者,其力不可量。故兵強則 滅,木強則折,革固則裂,齒堅於舌,而先之敝。是故柔 弱者,生之幹也;堅強者,死之徒也;「先唱者,窮之路也, 後動者,達之原也。」何以知其然也?凡人中壽七十歲, 然而趨舍指輳,日以月悔也,以至於死,故蘧。伯玉年 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何者?先者難為知,而後者易 為攻也。先者上高,則後者攀之;先者踰下,則後者蹶 之;先者隤陷,則後者以謀;先者敗績,則後者違之。由 此觀之,先者則後者之弓矢質的也,猶錞之與刃,刃 犯難而錞無患者,何也?以其託於後位也。此俗世庸 民之所公見也,而賢知者弗能避也。所謂後者,非謂 其底滯而不發,凝結而不流,貴其周於數而合於時 也。夫執道理以耦變,先亦制後,後亦制先。是何則?不 失其所以制人,人不能制也。時之反側,閒不容息,先 之則「太過,後之則不逮。夫日回而月周,時不與人游, 故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禹之趨時也,履遺而弗取,冠挂而弗顧」,非爭其先也, 而爭其得時也。是故聖人守清道而抱雌節,因循應 變,常後而不先。柔弱以靜,舒安以定,攻大䃺堅,莫能 與之爭。天下之物,莫柔弱於水,然而大不可極,深不 可測,修極於無窮,遠渝於無涯,息耗減益,通於不訾。 上天則為雨露,下地則為潤澤,萬物弗得不生,百事 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無所私,澤及蚑蟯而不求報, 富贍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而不可得窮 極也,微而不可得把握也。擊之無創,刺之不傷,斬之 不斷,焚之不然,淖溺流遁,「錯繆相紛而不可靡散,利 貫金石,強濟天下。動溶無形之域,而翱翔忽區之上; 邅回川谷之閒,而滔騰大荒之野。有餘不足,任天下 取與,稟授萬物而無所前後。是故無所私而無所公, 靡濫振蕩,與天地鴻洞,無所左而無所右,蟠委錯紾, 與萬物始終,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於天 下者,以其淖溺潤滑也。故老聃之言曰:「天下至柔,馳 騁天下之至堅。出於無有,入於無閒。」吾是以知無為 之有益。

《齊俗訓》
[编辑]

桓公前柔而後剛,文公前剛而後柔,然而「令行於天 下,權制諸侯。」鈞者,審於勢之變也。

《氾論訓》
[编辑]

「聖人之道,寬而栗,嚴而溫,柔而直,猛而仁。太剛則折, 太柔則卷。聖人正在剛柔之閒,乃得道之本。積陰則 沈,積陽則飛,陰陽相接,乃能成和。夫繩之為度也,可 卷而伸也;引而伸之,可直而晞。故聖人以身體之。」「夫 修而不橫,短而不窮,直而不剛,久而不忘者,其唯繩乎。」故恩推則懦,懦則不威;嚴推則猛,猛則不和;愛推 「則縱,縱則不令;刑推則虐,虐則無親。」昔者,齊簡公釋 其國家之柄,而專任其大臣,將相攝威擅勢,私門成 黨,而公道不行。故使陳成、田常、鴟夷、子皮得成其難, 使呂氏絕祀而陳氏有國者,此柔懦之所生也。鄭子 陽剛毅而好罰,其於罰也,執而無赦。舍人有折弓者, 畏罪而恐誅,則因猘狗之驚以殺子陽,此剛猛之所 致也。今不知道者,見柔懦者侵,則矜為剛毅;見剛毅 者亡,則矜為柔懦。此本無主於中,而見聞舛馳於外 者也。故終身而無所定趨。譬猶不知音者之歌也,濁 之則鬱而無轉,清之則樵而不謳。及至韓娥、秦青、薛 談之謳,侯同、曼聲之歌,憤於志,積於內,盈而發音,則 莫不比於律而和於人心。

揚雄法言[编辑]

《君子篇》
[编辑]

或問君子之柔剛。曰:「君子於仁也柔,於義也剛。」

劉向說苑[编辑]

《敬慎》
[编辑]

桓公曰:「金剛則折,革剛則裂,人君剛則國家滅,人臣 剛則交友絕,夫剛則不和,不和則不可用,是故四馬 不和,取道不長,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 久同;夫妻不和,家室大凶。《易》曰:『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由不剛也。

桓譚鹽鐵論[编辑]

《頌賢》
[编辑]

大夫曰:「剛者折,柔者卷。故季由以強梁死,宰我以柔弱殺。使二子不學,未必不得其死。何者?矜己而伐能,小知而巨收。欲人之從己,不能以己之從人。莫視而自見,莫賈而自貴。此其所以身殺死而終葅醢也。未見其為宗廟器,睹其為世戮也。當此之時,東流亦安之乎?」

《文學》曰:「麒驥之輓鹽車,垂頭於太行,屠者持刀而睨 之。太公之窮困,負販於朝歌也,蓬頭相聚而笑之。當 此之時,非無遠筋駿才也,非文王、伯樂莫知之賈也。 子路、宰我,生不逢伯樂之舉,而遇狂屠,故君子傷之。 若由不得其死然,天其祝予矣。孔父累華督之難,不 可謂不義;仇牧涉宋萬之禍,不可謂不賢也。」

大夫曰:「今之學者,無太公之能,騏驥之才,有以蜂蠆介毒而自害也。東海成顒、河東胡建是也。二子者以術蒙舉,起卒伍,為縣令,獨非自是,無與合同。引之不來,推之不往,狂狷不遜,忮害不恭,刻轢公主,侵陵大臣。知其不可而強行之,欲以干名。所由不軌,果沒其身,未睹功業所至,而見兩觀之殃。身得重罪,不得以」 壽終。徼而以為知,訐而以為直,「不孫」 以為勇,其遭難固亦宜也。

《文學》曰:「二公懷精白之心,行忠正之道,直己以事上, 竭力以徇公,奉法推理,不避彊禦,不阿所親,不貴妻 子之養,不顧私家之業,然卒不免於嫉妒之人,為眾 枉所排也,其所以累不測之刑而功不遂也。夫公族 不正則法令不行,股肱不正則姦邪興起。趙奢行之 平原,范雎行之穰侯,二國治而兩家全。故君過而臣 正,上非而下譏。」大臣正,縣令何肯不取諸己而行非 於人?執政之大失也。夫屈原之沈淵,遭子椒之譖也; 管子得行其道,鮑叔之力也。今不睹鮑叔之力,而見 汨羅之禍,雖欲以壽終,惡其能得乎?

羅隱兩同書[编辑]

《強弱》
[编辑]

夫強不自強,因弱以奉強;弱不自弱,因強以禦弱。故 弱為強者所伏,強為弱者所宗,上下相制,自然之理 也。然則所謂強者,豈壯勇之謂耶?所謂弱者,豈怯懦 之謂耶?蓋在乎有德,不在乎多力也。何以言之?夫金 者,天下之至剛也;水者,天下之至柔也。金雖剛矣,折 之而不可以續;水雖弱矣,斬之而不可以斷。則水柔 能成其剛,金剛不輟其弱也。故晏嬰之侏儒耳,齊國 之宰臣;甘羅之童子耳,秦國之良相。僑如,大人也,魯 人樁其喉矣;長萬壯士也,宋華醢其肉矣;晏嬰身短 不過人,此非不懦矣;甘羅年未弱冠,此非不幼矣;僑 如大可專車,此非不壯矣;長萬力能抉革,此非不勇 矣。然則僑如、長萬智不足以全身,晏嬰、甘羅,謀可以 制一國,豈非德力有異,強弱不同者歟?由是「乾以健 剛」,終有亢極之悔;謙以卑下,能成光大之尊,則其致 也。然夫所謂德者何?唯慈唯仁矣。所謂力者何?且暴 且武耳。苟以仁慈,則天地所不違,鬼神將來舍,而況 於邇乎。苟以暴武,則九族所離心,六親所側目,而況 於遠乎。是故德者,兆庶之所賴也;力者一夫之所持 也。矜一夫之用,故不可得其強;乘兆庶之恩,故不可 得其弱。是以紂能索鐵,天下懼之如虎狼;堯不勝衣, 天下親之如父母。然虎狼雖使人懼之,豈可言虎狼 強於人耶?父母能令子親之,豈可言父母弱於子耶? 則強弱之理,固亦明矣。是以古之明君,道濟天下,知 眾心「不可以力制,大名不可以暴成」,故盛德以自修柔仁以禦下。用能不言而信洽,垂拱以化行,將乃八 極歸誠,四方重譯,豈徒一邦從服,百姓與能而已哉! 嗟乎!古之暴君,驕酷天下,捨德而任力,忘己而責人。 壯可行舟,不能自制其嗜慾;材堪舉鼎,不足自全其 性靈。至令社稷為墟,宗廟無主,永為後代所笑。豈獨 當時之弱乎。悲夫。老氏曰:「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其 是之謂乎。

周子通書[编辑]

《理性命》
[编辑]

「剛善剛惡」,柔亦如之,中焉止矣。

此言「性也。」即五行之理也。

性理大全[编辑]

《力行》
[编辑]

朱子曰:「某看人也須是剛,雖則是偏,然較之柔不同。 《易》以陽剛為君子,陰柔為小人。若是柔弱不剛之質, 少閒都不會振奮,只困倒了。 天下事亦要得危言 者,亦要得寬緩者,皆不可少。隨其人所見,看其人議 論。如狄梁公辭雖緩,意甚懇切。如中邊皆緩,則不可 翕受。」「敷施」「『九德咸事』,聖人便如此做。 今人大抵皆 先自」立一箇意見。若其性寬大,便只管一向見得一 箇寬大底路;若性嚴毅底人,便只管見得一箇廉介 底路,更不平其心。看事物自有箇合寬大處,合嚴毅 處。 為血氣所使者,只是箇客氣。惟於性理說話涵 泳,自然。臨事有別處, 須是慈祥和氣為本。如勇決 剛果雖不可無,然用之有處所。 知人之難,堯舜以 為病,而孔子亦有聽言觀行之戒。然以予觀之,此特 為小人設耳,若皆君子,則何難知之有哉?蓋天地之 閒,有自然之理。凡陽必剛,剛必明,明則易知;凡陰必 柔,柔必暗,暗則難測。故聖人作《易》,遂以陽為君子,陰 為小人,其所以通幽明之故,類萬物之情者,雖百世 不能易也。予嘗竊推《易》說以觀天下之人,凡其光明 正大,疏暢洞達,如青天白日,如高山大川,如雷霆之 為威,如雨露之為澤,如龍虎之為猛,而麟鳳之為祥, 磊磊落落,無纖芥可疑者,必君子也。而其依阿淟涊, 回互隱伏,糾結如蛇蚓瑣細如蟣虱,如鬼蜮狐蟲,如 盜賊詛咒,閃倏狡獪,不可方物者,必小人也。君子小 人之極既定於內,則其形於外者,雖言談舉止之微, 無不發見,而況於事業文章之際尢!所謂「粲然」者。彼 小人者雖曰難知,而亦豈得而逃哉!

剛柔部藝文[编辑]

《剛說》
宋·蘇軾
[编辑]

孔子曰:「剛毅木訥近仁。」又曰:「巧言令色,鮮矣仁。」所好 夫剛者,非好其剛也,好其仁也;所惡夫佞者,非惡其 佞也,惡其不仁也。吾平生多難,常以身試之,凡免我 於厄者,皆平日可畏人也;擠我於險者,皆異時可喜 人也。吾是以知剛者之必仁,佞者之必不仁也。建中 靖國之初,吾歸自海南,見故人,問存沒,追論平生所 見剛者,或不幸死矣。若孫君介夫諱立節者,真可謂 剛者也。始吾弟子由為條例司屬官,以議不合引去。 王荊公謂君曰:「吾條例司當得開敏如子者。」君笑曰: 「公過矣,當求勝我者。若吾輩人,則亦不肯為條例司 矣。」公不答,徑起入戶,君亦趨出。君為鎮江軍書記,吾 時通守錢塘,往來常潤閒,見君京口。方新法之初,監 司皆新進少年,馭吏如束濕,不復以禮遇士大夫,而 獨敬憚君,曰:「是抗丞相不肯為條例司者。」謝麟經制 溪洞事宜,州守王奇與蠻戰死,君為桂州節度判官, 被旨鞫吏士有罪者,麟因收大小使臣十二人付君 并按,且盡斬之,君持不可。麟以語侵君,君曰:「獄當論 情,吏當守法,逗撓不進,諸將罪也。既服其辜矣,餘人 可盡戮乎?若必欲以非法斬人,則經制司自為之,我 何與焉?」麟奏君抗拒,君亦奏麟侵獄事。刑部定,如君 言,十二人皆不死,或以遷官。吾是以益知剛者之必 仁也。不仁而能以一言活十二人於必死乎?方孔子 時,可謂多君子,而曰「未見剛者」,以明其難得如此。而 世乃曰「太剛則折」,士患不剛耳。長養成就,猶恐不足 當,憂其太剛,而懼之以折耶?折不折,天也,非剛之罪。 為此論者,鄙夫患失者也。君平生可紀者甚多,獨書 此二事遺其子勰。勴!明剛者之必仁,以信孔子之說

剛柔部紀事[编辑]

《說苑》:常摐有疾,老子往問焉,曰:「先生疾甚矣,無遺教 可以語諸弟子者乎?」常摐曰:「子雖不問,吾將語子。」常 摐曰:「過故鄉而下車,子知之乎?」老子曰:「過故鄉而下 車,非謂其不忘故耶?」常摐曰:「嘻,是已。」常摐曰:「過喬木 而趨,子知之乎?」老子曰:「過喬木而趨,非謂敬老耶?」常 摐曰:「嘻,是已。」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 「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摐》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 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 《常摐》曰:「嘻!是已,天下之事已盡矣,無以復語子哉。」 韓平子問於叔向曰:「剛與柔孰堅?」對曰:「臣年八十矣, 齒再墮而舌尚存。《老聃》有言曰:『天下之至柔,馳騁乎 天下之至堅』。又曰:『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萬物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因此觀之,柔弱者,生 之徒也;剛強者,死之徒也。夫生者毀而必復,死者破 而愈亡,吾是以知柔之堅於剛也』。」平子曰:「善哉!然則 子之行何從?」叔向曰:「臣亦柔耳,何以剛為?」平子曰:「柔 無奈脆乎?」叔向曰:「柔者紐而不折,廉而不缺,何為脆 也?天之道,微者勝,是以」兩軍相加,而柔者克之;兩仇 爭利,而弱者得焉。《易》曰:「天道虧滿而益謙,地道變滿 而流謙,鬼神害滿而福謙,人道惡滿而好謙。」夫懷謙 不足之柔弱,而四道者助之,安往而不得其志乎?平 子曰:「善。」

《左傳文五年》:晉陽處父聘於衛,反過甯,甯嬴從之,及 溫而還。其妻問之,嬴曰:「以剛。《商書》曰:『沈漸剛克,高明 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沒乎!天為剛德,猶不干時,況在 人乎?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犯而聚怨,不可以定 身。余懼不獲其利而離其難,是以去之』。」

《孔叢子抗志篇》:子思見老萊子,老萊子聞穆公將相 子思,老萊子曰:「若子事君,將何以為乎?」子思曰:「『順吾 性情,以道輔之,無死亡焉』。老萊子曰:『不可順子之性 也。子性剛而傲,不肖又且無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 曰:不肖,故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聽,則何所死 亡?道不行,言不聽,則亦不能事君,所謂無死亡也。」老 《萊子》曰:「子不見夫齒乎?齒堅剛,卒盡相磨;舌柔順,終 以不敝。子思曰:『吾不能為舌,故不能事君』。」

《史記季布傳》:「布有名於楚,項籍使將兵,數窘漢王。及 項羽滅高祖購求布千金,布迺髡鉗,衣褐衣,置廣柳 車中,之魯朱家所賣之。朱家心知是季布,迺買而置 之田。朱家見汝陰侯滕公曰:『以季布之賢,而漢求之 急如此,此不北走邊,即南走越耳』。滕公曰:『諾』。」待閒,果 如朱家指,上迺赦季布。當是時,諸公皆多季布能摧 剛為柔,朱家亦以此名聞當世。

《後漢書世祖本紀》:建武十七年「冬十月,辛章陵修園 廟,祠舊宅,觀田廬,置酒作樂賞賜。時宗室諸母因酣 悅,相與語曰:『文叔少時謹信,與人不款曲,唯直柔耳。 今乃能如此』。」帝聞,大笑曰:「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 之。」

《祭遵傳》:「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也。少好經書,家富給, 遵恭儉,惡衣服,喪母,負土起墳。嘗為部吏所侵,結客 殺之。初縣中以其柔也,既而皆憚焉。」

《北史楊播傳》:「播弟椿,椿子昱,除太學博士,員外散騎 侍郎。初,尚書令王肅除揚州刺史,出頓洛陽東亭。酣 後,廣陽王嘉、北海王詳等與播論議競理,播不為屈。 北海王顧昱曰:『尊伯性剛,不伏理大,不如尊使君也』。 昱對曰:『昱父道隆則從其隆,道洿則從其洿。伯父剛 則不吐,柔亦不茹。一坐歎其能言』。」

《唐書顏真卿傳》: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體,非公言直 道,不萌於心。天下不以姓名稱,而獨曰「魯公。」

《盧坦傳》:李復為鄭滑節度使,表坦為判官。復病甚,監 軍薛盈珍以甲士五百內牙中,封府庫,舉軍大恐。復 卒,詔姚南仲代之。坦私謂人曰:「姚大夫外柔中剛,監 軍若侵之,必不受我留恐及禍。」乃從復喪歸東都,為 壽安令。

《名臣言行錄》:「尹洙天性慈仁,內剛外和,凡事有小而 可矜者,必惻然不忍發見言貌。及臨大節,斷大事,則 心如金石,雖鼎鑊不可變也。」

剛柔部雜錄[编辑]

《禮記·曲禮上》:「外事以剛日,內事以柔日。」甲丙戊庚, 壬為剛,乙丁己辛,癸為柔。外事為治兵,然巡狩朝聘 盟會之類,皆外事也,內事如宗廟之祭,冠昏之禮,皆 是。

《汲冢周書》:「馬之剛矣,轡之柔矣。」

《文子道原》篇:「天下莫柔弱於水。水為道也,廣不可極, 深不可測,長極無窮,遠淪無涯,息耗減益,過於不訾。

上天為雨露,下地為潤澤,萬物不得不生,百事不得
考證
不成,大苞群生而無私好,澤及蚑蟯而不求報,富贍

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費,行不可得而窮極,微 不可得而把握,擊之不創,刺之不傷,斬之不斷,灼之」 不焦,淖約流循而不可靡散,利貫金石,彌淪天下,有 餘不足,任天下取與,稟受萬物而無所先後,無私無 公,與天地洪同,是謂至德。夫水所以能成其至德者, 以其淖約潤滑也。故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 堅,無有入於其閒。」

《荀子修身篇》:「血氣剛強,則柔之以調和。」

《韓子亡徵》篇:「緩心而無成,柔茹而寡斷,好惡無決而 無所定立者,可亡也;怯懾而弱守,蚤見而心柔懦,知 有謂可斷,而弗敢行者,可亡也。」

《淮南子·本經訓》:「柔而不脆,剛而不」「寬而不肆,肅而 不悖。」優柔委從,以養群類。

《氾論訓》不知道者,「見柔懦者侵,則矜為剛毅;見剛毅 者亡,則矜為柔懦。此本無主於中,而見聞舛馳於外 者也。」

《兵略訓》:「用兵之道,示之以柔而迎之以剛,示之以弱 而乘之以強。」

《法言先知》篇:「甄陶天下者,其在和乎?剛則甈,柔則坯, 龍之潛亢,不獲其中矣。是以過中則惕,不及中則躍, 其近於中乎?」

《心書將剛》篇:「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 弱制強,以柔制剛。純柔純弱,其勢必削;純剛純強,其 勢必亡。不柔不剛,合道之常。」

《中說王道篇》:子曰:「仁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智者斯 可矣。智者,吾不得而見也,得見義者斯可矣。如不得 見,必也剛介乎!剛者好斷,介者殊俗。」

無能子《聖過篇》:「天地未分,混沌一炁。一炁充溢,分為 二儀,有清濁焉,有輕重焉。輕清者上為陽為天,重濁 者下為陰為地矣。天則剛健而動,地則柔順而靜,炁 之自然也。」

《漁樵問答》:漁者謂樵者曰:「四象何物也?」曰:「大象謂陰 陽剛柔,有陰陽然後可以生天,有剛柔然後可以生 地,立功之本,于斯為極。」

《讀書錄》:「觀崖石每層有紋橫界而層層相沓。蓋天地 之初,陰陽之氣盪磨而成,若水之漾沙,一層復一層 也。意其初必柔軟如濕泥然,及凝結之久,遂成堅剛。 北方石炭未出穴時,其軟如泥,出穴見風即硬,可以 驗崖石始柔終剛也。」

空同子《物理》篇:「生性難移,如草木之蔓之直。故人剛 柔之偏,變之為剛善柔善有之矣。若欲剛為柔,柔為 剛,能之乎?」

《潛溪邃》言,「彼因氣強,吾以義剛;彼因氣弱,吾以仁柔。 剛柔強弱之閒,不容一髮。知者行之,是謂得天;不肖 者悖之,是謂失天。」

鴻苞:學道貴剛乎?老子曰:「剛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 之徒。」此又何說也?吾所謂「剛以任道」也,老氏所謂「剛 以陵物」也。吾所謂柔喪氣也,老氏所謂「柔葆和」也。剛 以任道,可有也;剛以陵物,不可有也。柔而喪氣,可無 也;柔而葆和,不可無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