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7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七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七十四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七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七十四卷目錄

 大小部總論

  易經屯卦 泰卦 否卦 大壯卦 升卦 繫辭上 繫辭下

  書經周書康誥 酒誥

  禮記禮器 表記

  晏子外篇

  莊子逍遙遊 齊物論 秋水

  荀子王制篇

  淮南子俶真訓 主術訓 繆稱訓 說山訓 人閒訓

  法言問明篇 五百篇 先知篇 君子篇 孝至篇

  說苑雜言

  中論修本 務本

  新論妄瑕 均任 慎隙 觀量

  中說天地篇

  周子通書理性命 顏子

 大小部藝文一

  大言賦          周宋玉

  小言賦           前人

  小語賦          晉傅咸

  連珠            陸機

  擬大言賦有序    宋蘇易簡

 大小部藝文二

  大言詩        梁昭明太子

  細言詩           前人

  大言應令詩         殷鈞

  細言應令詩         前人

  大言應令詩         王規

  細言應令詩         前人

  大言應令詩         王錫

  細言應令詩         前人

  大言應令詩         張纘

  細言應令詩         前人

  大言應令詩         沈約

  細言應令詩         前人

 大小部紀事

 大小部雜錄

 經權部總論

  禮記王制

  公羊傳桓公十一年

  莊子秋水

  孔叢子雜訓

  淮南子氾論訓

  春秋繁露竹林 玉英

  申鑒時事

  中論智行

  新論明權

  邵子漁樵問答論權一則

  楊龜山集荊州所聞

  朱子語類經權

  朱子大全集答呂伯恭 答魏元履

  居業錄語錄

  疑思錄語錄

 經權部藝文

  權論          唐馮用之

  機權論         宋司馬光

  權說          元胡榮祖

 經權部紀事

 經權部雜錄

學行典第七十四卷

大小部總論[编辑]

易經[编辑]

《屯卦》
[编辑]

九五: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

本義九五,坎體有膏潤而不得施,為「屯其膏」之象。占者以處小事,則守正猶可獲吉;以處大事,則雖正而不免于凶。

《泰卦》
[编辑]

《泰》:「小往大來,吉,亨。」

程傳「小」謂陰,大謂陽。

《否卦》
[编辑]

「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

程傳「大往小來」、陽往而陰來也。

《大壯卦》
[编辑]

《彖》曰:「大壯」,大者壯也。

程傳「陰為小,陽為大。」陽長以盛,是「大者壯」也。

考證
「《大壯》,利貞」,大者正也。正大而天地之情可見矣。

大全朱子曰:「《大壯》利貞」,是利於正也。所以大者,以其正也。

《升卦》
[编辑]

《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

程傳君子觀《升》之象,以順修其德、積累微小、以至高大也。

《繫辭上》
[编辑]

齊小大者存乎卦,

大全問:「齊小大者存乎卦。」龜山曰:「陽大陰小如何?」曰:「齊,如分辨之義,《泰》卦為大,《否》卦為小。」

《繫辭下》
[编辑]

子曰:「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

小人以小善為無益而弗為也,以小惡為無傷而弗 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 矣。」

書經[编辑]

《周書康誥》
[编辑]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酒誥》
[编辑]

「越小大德」,「小子惟一。」

蔡傳《小德》「大德」,小子惟一視之可也。大全呂氏曰:「當時飲酒者,必以為《小德》無害於事,但於大德用力足矣。殊不知以酒為小德,正病之根源也。不可分彼為大德,此為小德,當以一體視之也。」

禮記[编辑]

《禮器》
[编辑]

有以大為貴者,宮室之量,器皿之度,棺槨之厚,丘封 之大,此以大為貴也。有以小為貴者,宗廟之祭,貴者 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尊者舉觶,卑者舉角,五獻之尊, 門外缶,門內壺,君尊瓦甒,此以小為貴也。

《禮》有大有小,大者不可損,小者不可益。

陳注朱子曰:「禮儀三百,便是《儀禮》中士冠、諸侯冠、天子冠禮之類,此是大節,有三百條,如始加、再加、三加,又如坐如尸,立如齋之類,皆是其中小目。」

《表記》
[编辑]

子曰:「事君,大言入則望大利,小言入則望小利。故君 子不以小言受大祿,不以大言受小祿。」

陳注呂氏曰:「大言,所言者大也。小言,所言者小也。利及天下,澤及萬世,大利也。進一介之善,治一官之事,小利也。祿,君之所以報臣,非臣之所以望君也。受之有義,亦稱其大小而已。小言而大祿,則報踰其分;大言而小祿,則君不我知,亦不可受也。」

晏子[编辑]

《外篇》
[编辑]

景公問《晏子》曰:「天下有極大乎?」晏子對曰:「有。足游浮 雲,背凌蒼天,尾偃天閒,躍啄北海,頸尾咳於天地乎? 然而漻漻不知六翮之所在。」公曰:「天下有極細乎?」晏 子對曰:「有。東海有蠱,巢於蚊睫,再乳再飛,而蚊不為 驚,臣嬰不知其名,而東海漁者命曰焦冥。」

莊子[编辑]

《逍遙遊》
[编辑]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 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 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 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 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髮之北,有冥海 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 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 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 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閒,此亦飛之至也。而彼 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辨也。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 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

《齊物論》
[编辑]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秋水》
[编辑]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涯之閒,不辨 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 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野語》有之曰:『聞 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 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難窮 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 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 於教也。今爾出於涯涘,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川歸之,不知何 時止而不盈;尾閭洩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 變,水旱不知,此其過江河之流,不可為量數。而吾未 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 在天地之閒,猶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見少, 又奚以自多?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閒也,不似礨空之 在大澤乎?計中國之在海內,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 舟車之所通,人處一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毫末之 在於馬體乎?五帝之所連,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 任士之所勞,盡此矣。伯夷辭之以為名,仲尼語之以 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河伯曰: 「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北海若曰:「否。夫物量 無窮」,時無止分,無常,終始無故。是故大知觀於遠近, 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

荀子[编辑]

《王制篇》
[编辑]

孔子曰:「大節是也,小節是也,上君也,大節是也。小節 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非也。小節雖是也,吾無 觀其餘矣。」

淮南子[编辑]

《俶真訓》
[编辑]

夫目察秋毫之末,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玉石之聲, 目不見泰山之高。何則?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

《主術訓》
[编辑]

凡人之論,心欲小而志欲大。所以心欲小者,慮患未 生,備禍未發,戒過慎微,不敢縱其欲也。志欲大者,兼 包萬國,一齊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輻輳而 為之轂。故心小者禁於微也,志大者無不懷也。

《繆稱訓》
[编辑]

君子不謂小善不足為也,而舍之,小善積而為大善; 不謂小不善為無傷也,而為之;小不善積而為大不 善。是故積羽沈舟,群輕折軸。故君子禁於微。壹快不 足以成善,積快而為德;壹恨不足以成非,積恨而成 怨。故三代之善,千歲之積譽也;桀紂之謗,千歲之積 毀也。

《說山訓》
[编辑]

人不小學,不大迷,不小慧,不大愚。

升之不能大於石也,升在石之中。夜之不能修其歲 也,夜在歲之中。仁義之不能大於道德也,仁義在道 德之包。先針而後縷,可以成帷;先縷而後針,不可以 成衣。針成幕,蔂成城。事之成敗,必由小生。言有漸也。

《人閒訓》
[编辑]

所以貴聖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今捲捲然守一節,推 一行,雖以毀碎滅沈,猶且弗易者,此察於小好而塞 於大道也。趙宣孟活飢人於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 焉;荊佽非犯河中之難,不失其守,而天下稱勇焉。是 故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田子方見老馬於道,喟 然有志焉,以問其御,曰:「此何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 畜也。老罷而不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貪其 力,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束帛以贖之。」罷武聞之, 知所歸心矣。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 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 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莊公曰:「此為人而必 為天下勇武矣。」迴車而避之。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 故田子方隱一老馬,而魏國載之;齊莊公避一螳螂, 而勇武歸之。湯教祝網者,而四十國朝文王,葬死人 之骸,而九裔歸之。武王蔭暍人於樾下,左擁而右扇 之,而天下懷其德;越王句踐一決獄不辜,援龍淵而 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罰也,而戰武士必其死。故聖 人行之於小,則可以覆大矣;審之於近,則可以懷遠 矣。「孫叔敖決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莊王知其可 以為令尹也,子發辯擊劇而勞佚齊楚國,知其可以 為兵主也。」此皆形於小微而通於大理者也。

揚雄法言[编辑]

《問明篇》
[编辑]

或問:「小每知之,可謂師乎?」曰:「是何師歟?是何師歟?天 下小事為不少矣。每知之,是謂師乎?師之貴也,知大 知也。小知之師亦賤矣。」

成湯丕承也。或問「丕承。」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

《五百篇》
[编辑]

或問大人。曰:「無事於小為大。」人請問小。曰:「事非禮義 為小。」

《先知篇》
[编辑]

或苦亂,曰:「綱紀。」曰:「惡在於綱紀?」曰:「大作綱,小作紀,如 綱不綱,紀不紀,雖有羅網,惡得一日而正諸?」或曰:「齊 得夷吾而霸,仲尼曰『小器』。請問大器?」曰:「大器其猶規 矩準繩乎?先自治而後治人,之謂大器。」

《君子篇》
[编辑]

或曰:「大器固不周於小乎?」曰:「斯械也,君子不械。」

===
《孝至篇》
===
考證
或問大曰「小。」問遠曰邇。未達。曰:「天下為大,治之在道,

不亦小乎?四海為遠,治之在心,不亦邇乎?」

劉向說苑[编辑]

《雜言》
[编辑]

《太公》「田不足以償種,漁不足以償網,治天下有餘智」, 文公種米,曾子駕羊,孫叔敖相楚,三年不知,軛在衡 後,務大者固忘小智,伯廚人亡炙。而知之《韓魏反》 而不知。《邯鄲子陽園人亡桃》,而知之。其亡也不知,務 小者亦忘大也。

徐幹中論[编辑]

《修本》
[编辑]

君子之於善道也,大則大識之,小則小識之,善無大 小,咸載於心,然後舉而行之。

《務本》
[编辑]

夫「小事者味甘,而大道者醇淡。」

梁劉勰新論[编辑]

《妄瑕》
[编辑]

「小惡不足傷大美」不以小妨大也。以小掩大,非求士 之謂也。高祖棄陳平之小愆,採《六奇》之大謀;文侯捨 吳起之小失,而取五城之功。向使二主以其小過,棄 彼良材,則魏國之存亡不可知,漢、楚之雄雌未可決 也。

《均任》
[编辑]

為有寬隘,量有巨細,材有大小,則任其輕重,所處之 分,未可乖也。是以萬碩之鼎,不可滿以盂水;一鈞之 鍾,不可容於泉流;十圍之木,不可蓋以茅茨;榛棘之 柱,不可負於廣廈。何者?小非大之量,大非小之器,重 非輕之任,輕非重之制也。以大量小,必有枉分之失; 以小容大,則致傾溢之患;以重處輕,必有傷折之過; 「以輕載重,則致壓覆之害。故鯤鵬一軒,橫厲寥廓,背 負蒼天,足蹠浮雲」,有六翮之資也;騕褭一騖,騰光萬 里,絕塵掣微,有迅足之勢也。今以燕雀之羽,而慕沖 天之迅,犬羊之蹄,而覬追日之步,勢不能及,亦可知 也。故奔蜂不能化藿蠋,而螟蛉能化之;越雞不能伏 鵠卵,而魯雞能伏之。夫藿蠋與螟蛉,俱蟲也,魯雞與 越雞,同禽也,然化與不化,伏與不伏者,藿大越小也。 夫龍蛇有翻騰之質,故能乘雲依霧;賢才有政理之 德,故能踐勢處位。雲霧雖密,蟻蚓不能昇者,無其質 也;勢位雖高,庸敝不能治者,乏其德也。故智小不可 以謀大,德狹不可以處廣。以小謀大必危,以狹處廣 必敗。子游治武城,仲尼發「割雞」之嘆;尹何為邑宰,子 產出製錦之諫。德小而任大,謂之濫也;德大而任小, 謂之降也;而其失也,寧降無濫。是以君子量才而授 任。量任而授爵,則君無虛授,臣無虛任,故無負山之 累,折足之憂也。

《慎隙》
[编辑]

《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故怨不在大,亦不在小。 熒熒不滅,能焚崑山;涓涓不絕,能成江河。怨之所生, 不可類推;禍之所言,非可情測。或怨大而成小,或憾 輕而至重。深讎不必危,而睚眥未可易也。譬如風焉, 披雲飛石,捲水蹶木,而人血脈不為之傷。隙穴之風, 輕塵不動,毛髮不搖。及中肌膚,以為深疾,大不為害。 小而成患者,大風散漫,小風激射也。

《觀量》
[编辑]

「夫曲思於細者,必忘其大;銳情於近者,必略於遠。」由 心不並持,則事不兼通,小有所係,大必所忘也。故「仰 而貫針,望不見天;俯而拾虱,視不見地。」天地至大而 不見者,眸掩於針虱故也。是以智者知小道之妨大, 務小察之傷大明,捐棄細識,舒散情性。以斯觀之,人 有小察細計者,知其必無,遐志廣度,亦可知矣。奚以 明之?夫睹僬僥之節,知非防風之脛;視象之牙,知其 大於豕也;見狸之尾,知其小於豹也。故睹一可以知 百,觀此可以明彼。是以蹄窪之內,不生蛟龍;培塿之 上,不植松柏。非水土之性,有所不生。乃其營宇隘也。 數粒而炊,秤薪而爨,非苟為艱難,由性褊恡而細碎 也。項羽不學一藝,韓信不營一餐。非其心不愛藝,口 不嗜味,由其性大,不綴細業也。晉文種米,曾子植羊, 非性闇憃,不辨方隅,以其運大不習小務也。智伯庖 人,亡炙一而即知之,韓魏將反而不能知,邯鄲子 陽園亡一桃而即覺之,其自亡也而不能知,斯皆銳 情於小而忘大者也。夫釣者,雖有籊竿纖綸,芒鉤芳 餌,增以詹何之妙,不能與罾罟爭多;弋者挾繁弱之 弓,貫會稽之箭,加以蒲苴之巧,不能與罻羅競獲。何 者?術小故也。江湖之流,爛胔漂屍,縱橫接連,而人飲 之者,量大故也。盆盂之水。鼠尾一曳。必嘔吐。而棄之 者。量小故也。枳棘之生。數寸。而柚枝樟之植百尺 而蒔柯,其何故耶?豈非質小者枝條蔇,而體大者節 目疏乎?是以達者之懷,則滉瀁而無涯;褊人之情,必 刻覈而煩細。自上觀之,趍舍之跡、寬隘之量可識矣。

隋王通中說[编辑]

===
《天地篇》
===薛收問「仲長子光何人也?」子曰:「天人也。」收曰:「何謂天

人?」子曰:「眇然,小乎,所以屬於人,曠哉大乎,獨能成其 天。」

周子通書[编辑]

《理性命》
[编辑]

「萬一各正」,小大有定。

「萬物之中各有一太極」,而小大之物莫不各有一定之分也。

《顏子》
[编辑]

夫富貴人所愛也,顏子不愛不求而樂乎貧者,獨何 心哉?天下有至貴至愛可求,而異乎彼者,見其大而 忘其小焉爾。見其大則心泰,心泰則無不足,無不足 則富貴貧賤處之一也。處之一則能化而齊,故顏子 亞聖。

大小部藝文一[编辑]

《大言賦》
周宋玉
[编辑]

楚襄王與唐勒、景差、宋玉遊於陽雲之臺,王曰:「能為 寡人大言者上坐。」玉因唏曰:「操是《太阿》,戮剝一世。流 血沖天車不可以厲。」至唐勒曰:「壯士憤兮絕天維,北 斗戾兮太山夷。」至景差曰:「校士猛毅皋陶嘻,大笑至 兮摧覆思。鋸牙裾雲晞甚大,吐古萬里唾一世。」至宋 玉,曰:「方地為車,圓天為蓋,長劍耿介,倚乎天外。」王曰: 「未可也。」玉曰:「并吞四裔,渴飲枯海,跂越九州,無所容 止。身大四塞,愁不可長;據地蹴天,迫不得仰。若此之 大也,如何?」楚王曰:「善!」

《小言賦》
前人
[编辑]

楚襄王既登陽雲之臺,令諸大夫景差、唐勒、宋玉等 並造《大言賦》,賦畢而宋玉受賞。王曰:「此賦之迂誕,則 極巨偉矣,抑未備也。且一陰一陽,道之所貴,小往大 來,剝復之類也。是故卑高相配,而天地定位,三光並 照,則小大備。能高而不能下,非兼通也;能麤而不能 細,非妙工也。然上坐者未足明賞,賢人有能為《小言》」 賦者,賜之雲夢之田。景差曰:「載氛埃兮乘𣿖塵,體輕 蚊翼,形微蚤鱗。聿遑浮踊,凌虛縱身。經由鍼孔,出入 羅巾。飄眇翩綿,乍見乍泯。」《唐勒》曰:「析飛塵以為輿,剖 糠秕以為舟。汎然投乎桮水中,澹若巨海之洪流。馮 蚋眥以顧盼,附蠛蠓而遨遊。寧隱微以無準,原存亡 而不憂。」又曰:「館於蠅。」宴於毫端,烹蝨腦,切蟣肝,會 九族而同嚌,猶委餘而不殫,宋玉曰:「無內之中,微物 潛生,比之無象,言之無名,蒙蒙滅景,昧昧遺形,超於 太虛之域,出於未兆之庭,纖於毳末之微蔑,陋於茸 毛之方生,視之則眇眇,望之則冥冥,離朱為之歎悶, 神明不能察其形,二子之言,磊磊皆不小,何如之為 精。」王曰:「善。」遂賜雲夢之田。

《小語賦》
晉·傅咸
[编辑]

楚襄王登陽雲之臺,景差、唐勒、宋玉侍。王曰:「能為小 語者,處上位。」景差曰:「幺蔑之子,形難為象。晨登蟻垤, 薄暮不上。朝炊半粒,晝復得釀。烹一小蝨,飽於鄉黨。」 唐勒曰:「攀蚊髯,附蚋翼,我自謂重彼不極。邂逅有急 相切逼,竄於鍼孔以自匿。」宋玉曰:「折薜足以為櫂,舫 粒糠而為舟。將遠遊以遐覽,越蟬溺以橫浮。若涉海」 之無涯,懼湮沒於洪流。彌數旬而汔濟,陟蟣蟻之崇 丘。未升半而九息,何時達乎杪頭。

《連珠》
陸機
[编辑]

臣聞鑽燧吐火,以續暘谷之晷;揮翮生風,而繼《飛廉》 之功。是以「物有微而毗著,事有瑣而助洪。」

《擬大言賦》有序
宋·蘇易簡
[编辑]

淳化四年,上皇帝書白龍牋、草書《宋玉大言賦》,賜玉堂臣蘇易簡。御筆煌煌,雄辭,洋洋,瓌瑋博達,不可備詳。召易簡升殿,躬指其理,且歎宋玉奇怪也。因伏而奏曰:「恨宋玉不與陛下同時。」 帝曰:「噫!何代無人焉,卿為朕言之。」 易簡因擬宋玉作《大言賦》以獻。其辭曰:

聖人興兮告成功,登崑崙兮展升中。芳席地兮饗祖 宗,天籟起兮調笙鏞。日烏月兔,耀文明也。參旗井鉞, 嚴武衛也。執北斗兮奠元酒也,削西華兮為石䃭也。 飛雲湧霞,騰燔燎也。刳鯨《腊鵬》,代鶼鰈也。迅雷三變, 山神呼也,流電三激,爟火舉也。四時一同兮萬八千 年。泰山融兮溟海乾,圓蓋偃兮方輿穿。君王壽兮無

「窮焉
考證

大小部藝文二[编辑]

《大言詩》
梁·昭明太子
[编辑]

觀修鯤其若轍鮒,視滄海之如濫觴。經二儀而跼蹐, 跨六合以翱翔。

《細言詩》
前人
[编辑]

坐臥鄰空塵,憑附蟭螟翼。越咫尺而三秋,度毫釐而 九息。

《大言應令詩》
殷鈞
[编辑]

「噫氣為風,揮汗成雨。」聊灼載山鼇,欲持探邃古。

《細言應令詩》
前人
[编辑]

泛舟毛滴海,為政蝸牛國。逍遙輕塵上,指辰問南北。

《大言應令詩》
王規
[编辑]

「俯身望日入,下視見星羅。」噓八風而為氣,吹四海而 揚波。

《細言應令詩》
前人
[编辑]

針鋒於焉止息,髮杪可以翱翔。蚊眉深而易阻,蟻目 曠而難航。

《大言應令詩》
王錫
[编辑]

欲遊五岳,迫不得伸。杖千里之木,鱠橫海之鱗。

《細言應令詩》
前人
[编辑]

冥冥藹藹,《離朱》不辨其實。步蝸角而三伏,經鍼孔而 千日。

《大言應令詩》
張纘
[编辑]

河流既竭,日月俱騰。罝羅微物,動落雲鵬。

《細言應令詩》
前人
[编辑]

遨遊蟻目辨輕塵,蚊睫成宇蝨如輪。

《大言應令詩》
沈約
[编辑]

隘此大汛庭,方知「九垓局。」窮天豈彌指,盡地不容足。

《細言應令詩》
前人
[编辑]

開館尺棰餘,築榭微塵裡。蝸角列州縣,毫端建朝市。

大小部紀事[编辑]

《國策》有兩虎爭人而鬥繕莊子將刺之,管與止之曰: 「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今兩虎爭人而鬥,小者必死,大 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 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

《莊子逍遙遊篇》: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 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 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 用而掊之。」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宋人有善為 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 方百金,聚族而謀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金,今 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客得之,以說吳王。越有難, 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 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於洴澼絖則所用之 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 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 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 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 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 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中 於機辟,死於網罟。今夫犛牛,其大若垂天之雲,此能 為大矣,而不能執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 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 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 苦哉!

《韓子外儲說》:齊宣王問:「儒者鼓瑟乎?」曰:「『不也。夫瑟以 小弦為大聲,以大弦為小聲,是大小易序,貴賤易位, 儒者以為害義,故不鼓也』。宣王曰:『善』。仲尼曰:『與其使 民諂下也,寧使民諂上』。」

《後漢書馬援傳》:「援三兄況,余員並有才能,王莽時皆 為二千石。援年十二而孤,少有大志,諸兄奇之。嘗受 齊詩,意不能守章句,乃辭況就邊郡田牧。況曰:『汝大 才當晚成,良工不示人以朴,且從所好』。」

《晉書孫盛傳》:「盛子放,幼稱令慧,年七八歲,在荊州與 父俱從庾亮獵,亮謂曰:『君亦來邪』?應聲答曰:『無小無 大,從公于邁』。」

《梁書何點傳》:「點弟引,以會稽山多靈異,往遊焉,居若 耶山雲門寺。初,引二兄求、點並棲遁,求先卒,至是引 又隱,世號點為大山,引為小山。」

《北史杜弼傳》:「『弼嘗與邢卲論名理,邢云:神之在人,猶 光之在燭,燭盡則光窮,人死則神滅』。弼曰:『燭則因質 生光,質大光亦大;人則神不繫形,形小神不小』。」 《唐書陸贄傳》:「帝始播遷,府藏委棄,至是天下貢奉稍 至,乃於行在夾廡署瓊林、大盈二庫,別藏貢物。贄諫, 以為納貢必歸之有司,先給軍賞,瓌怪纖麗,無得以供。是乃散小儲成大儲,捐小寶固大寶也。」帝悟,即撤 其署。

《李光進傳》:光進與弟光顏,俱以沈果稱。光進為御史 大夫,元和四年為都將。時光顏亦至大夫。故軍中呼 大小大夫。

《遼史蕭韓家奴傳》,韓家奴典南京栗園,徙彰愍宮,使 帝問曰:「卿居外有異聞乎?」韓家奴對曰:「臣惟知炒栗, 小者熟則大者必生,大者熟則小者必焦,使大小均 熟,始為盡美。」不知其他,蓋嘗掌栗園,故託栗以諷諫。 《宋史。蒲宗孟傳》,宗孟性侈汰,常日盥潔,有小洗面、大 洗面、小濯足、大濯足、小大澡浴之別。

《蘇軾傳》:軾子過,初監太原府稅,次知潁昌府郾城縣, 皆以法令罷。晚權通判中山府。有《斜川集》二十卷。其 《思子臺賦》《颶風賦》早行於世,時稱為「小坡。」蓋以軾為 大坡也。

《曹輔傳》:「政和二年,以通仕郎中,問學兼茂科,歷祕書 省正字。自政和後,帝少微行,乘小轎子,數內臣導從, 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謂之有排當。次日未還,則 傳旨稱瘡痍,不坐朝。」始,民閒猶未知蔡京謝表有「輕 重小輦七賜臨幸。自是邸報聞四方,而臣僚阿順莫 敢言。輔上疏上,得疏出示宰臣,令赴都堂審問。太宰」 余深曰:「輔小官,何敢論大事?」輔對曰:「大官不言,故小 官言之。官有大小,愛君之心則一也。」

《名臣言行錄》:三司使發市易官罪,而同列佑之,欲弗 責。方創賈人免行錢,孫尚書永議有異,而同列欲論 永罔上,故不實。上書人鄭俠激切下獄,而執政馮公 京嘗賙俠,同列欲以黨俠為重坐。呂希哲辨帝前不 得直,數求罷。上為逐市易官,稍寬二臣者,而它相至, 欲復留故賈人劉佐任市易,希哲固言不可,論上前 未決,公再拜曰:「臣言不用,辱相位,請從此辭。」上愕曰: 「茲小事,可爾邪?」公奏曰:「小事弗伸,況大事乎?」上為罷 佐,遣使持手詔趣希哲就位,乃起。後數月,固稱疾,出 知許州。

大小部雜錄[编辑]

《關尹子九藥》篇:「勿輕小事,小隙沈舟;勿輕小物,小蟲 毒身;勿輕小人,小人賊國。能周小事,然後能成大事, 能積小物,然後能成大物;能善小人,然後能契大人。」 《莊子齊物論》:「大知閑閑,小知閒閒,大言炎炎,小言詹 詹。」

小恐惴惴,大恐縵縵。

《德充符》篇:「眇乎小哉,所以屬於人也;謷乎大哉,獨成 其天。」

《繕性》篇:「道固不可行,德固不可識,小識傷德,小行傷 道。」

《尹文子微名》篇:「聖人之於善,無小而不行;其過也,無 微而不改。」

《荀子修身》篇:「狹隘褊小,則廓之以廣大。」

《王制》篇:「大事殆乎弛,小事殆乎遂。」

《強國》篇:「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後興之。務之如 是,則常不勝大,熟比於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 至也數,其縣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希,其 縣日也淺,其為積也小。」

《天論》篇:「大巧在所不為,大智在所不慮。」

《正論》篇:「國,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 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 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

《韓非子說林下桓赫》曰:「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 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舉 事亦然。為其不可復者也,則事寡敗矣。」

《呂氏春秋諭大》篇:「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 小,小大貴賤,交相為恃。」

《韓詩外傳》:「美材也,而不聞君子之道,隱小物以害大 物者,災必及身矣。」

《淮南子本經訓》:「帝者不體陰陽則侵,王者不法四時 則削,霸者不節六律則辱,君者失準繩則廢。故小而 行大,則滔窕而不親;大而行小,則陿隘而不容。貴賤 不失其體,而天下治矣。」

《主術訓》:「有大略者,不可責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 以大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 而尚輕。是故審毫釐之計者,必遺天下之大數;不失 小物之選者,惑於大事之舉。譬猶狸之不可使搏牛, 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枝不得大於幹,末不得強於本,則輕重大小,有以相 制也。若五指之屬於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以小 屬於大也。是故得勢利者,所持甚小,所存甚大,所守 甚約,所制甚廣。是故十圍之木,持千鈞之屋;五寸之 鍵,制開闔之門,豈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 《泰族》訓「大生小,多生少」,天之道也。故丘阜不能生雲雨,涔水不能生魚鱉者,小也;

《大戴禮記·曾子疾病》篇:「小者不審,不敢言大。」

《抱朴子逸民》篇:「大小不可同也,江海之外,彌綸二儀, 升為雲雨,降成百川,而朝夕之用,不及卑仞之井;灌 田溉園,未若溝渠之沃,校其巨細,孰為曠哉?」

《名臣言行錄》:蘇頌嘗言:「楊告謂吾曰:『嘗愛韓非一言, 以謂土木偶人者,耳鼻欲大,口目欲小,此言可以喻 大。夫土木偶人,而鼻先小,目先大,人或非之,則無以 為也。鼻大則可小,目小則可大,凡事皆然,不厭於三 思而熟慮也』。人皆以非為刻薄,此言非忠厚之言。」 《西原約言》:「或問大人,曰:『大者,道而已矣。人之知道體 道』」者謂之大人。非此而曰大者,皆君子之所小也。 《汲古叢語》:事有大小,心無大小,故非其義也。非其道 也,一介不取,與之以天下弗顧,一也。非其有而取之, 與禦人而得之者類也。故曰:「人能充無穿窬之心,而 義不可勝用矣。」

《長松茹退》一盆之水,一拳之石,足以盡泰山滄海也。 夫何故?大不自大,待小而大;小不自小,待大而小。待 小而大,則天地可以置於芥子矣;待大而小,則毛孔 可以容乎虛空矣。虛無形,毛能容之,況天地萬物者 乎?故曰:「毫釐非細,閒關其內;虛空非大,廣容無外。」 長者言看中人,看其大處不走作;看豪傑,看其小處 不「滲漏。」

《遒徇編》「分大分小」之說太析。以吾心論,本只是至小, 卻包得至大。

《宵練匣或問》:「事物有大小,應之不能無取舍,此正是 功利之心,千駟萬鍾之取予一念也。眾人在事上見, 故有小大;聖人卻只在發念處見,故不論事物之大 小,一念不安,即不忍為。」

《牖景錄》:「凡物小者難為觀,大者常為用。然小者當巧, 大者當拙,良以耳目之意重,實用之意忽也。夫巧石 奇磈,以雲雨之濟則不迨崔嵬;異卉芬敷,以縱橫之 用則不迨孤直古今人士亦然。」

經權部總論[编辑]

禮記[编辑]

《王制》
[编辑]

凡聽五刑之訟,必原父子之親,立君臣之義以權之。

大全方氏曰:「父子之親本乎情,故曰原。君臣之義錯諸事,故曰立。親主於愛而已,一於愛則刑有所不忍加。義主於敬而已,一於敬則刑有所不敢及。一皆如是,豈足以為法之經哉?其或於親有所原、於義有所立者,特從法之權而已,故曰『以權之也』。」

公羊傳[编辑]

《桓公十一年》
[编辑]

桓公十一年九月,宋人執鄭祭仲。祭仲者何?鄭相也。 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祭仲?以為知權也。其為知權 奈何?古者鄭國處於留,先鄭伯有善於鄶公者,通乎 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而野留莊公死,已葬,祭仲 將往省於留,塗出於宋,宋人執之,謂之曰:「『為我出忽 而立突』。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從其言,則」 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則突可故 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然後有鄭國。古人之 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權者何?權者反於經,然後有 善者也。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行權有道,自貶損 以行權,不害人以行權,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 子不為也。

莊子[编辑]

《秋水》
[编辑]

《河伯》曰:「然則何貴於道耶?」北海若曰:「知道者必達於 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至德 者火弗能爇,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弗能賊,非 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 能害也。」

孔叢子[编辑]

《雜訓》
[编辑]

穆公問於子思曰:「立太子有常乎?」答曰:「有之,在《周公 之典》。」公曰:「昔文王舍適而立其次,微子舍孫而立其 弟,是何法也?」子思曰:「殷人質而尊其尊,故立弟;周人 文而親其親,故立子,亦各其禮也,文質不同,其禮則 異,文王舍適立次,權也。」公曰:「苟得行權,豈唯聖人,唯 賢與愛立也。」子思曰:「聖人不以權教,故立制垂法,順」 之為貴,若必欲犯,何有於異?公曰:「舍賢立聖,舍愚立 賢,何如?」子思曰:「唯聖立聖,其文王乎?」不及文王者,則 各賢其所愛,不殊於適,何以限之?必不能審賢愚之 分,請父兄群臣卜於祖廟,亦權之可也。

淮南子[编辑]

《氾論訓》
[编辑]

昔者《周書》有言曰:「上言者下用也;下言者上用也;上言者常也,下言者權也。」此存亡之術也,唯聖人為能 知權。言而必信,期而必當,天下之高行也直躬。其父 攘羊而子證之,尾生與婦人期而死之。直而證父,信 而溺死,雖有直信,孰能貴之?夫三軍矯命,過之大者 也。秦繆公興兵襲鄭,過周而東。鄭賈人弦高將西販 牛,道遇秦師於周鄭之閒,乃矯鄭伯之命,犒以十二 牛,賓秦師而卻之,以存鄭國。故事有所至,信反為過, 誕反為功。何謂「失禮而有大功?昔楚恭王戰於陰陵, 潘尪、養由基、黃衰微、公孫丙相與篡之,恭王懼而失 體,黃衰微舉足蹴其體,恭王乃覺,怒其失禮,奮體而 起,四大夫載而行。昔蒼吾繞娶妻而」美以讓兄,此所 謂忠愛而不可行者也。是故聖人論事之局曲直,與 之屈伸偃仰,無常儀表,時屈時伸,卑弱柔如蒲葦,非 攝奪也;剛強猛毅,志厲青雲,非本矜也,以乘時應變 也。夫君臣之接,屈膝卑拜以相尊,禮也;至其迫於患 也,則舉足蹴其體,天下莫能非也。是故忠之所在,禮 不足以難之也。孝子之事親,和顏卑體,奉帶運履,至 其溺也,則捽其髮而拯,非敢驕侮以救其死也。故溺 則捽父,祝則名君,勢不得不然也。此權之所設也。故 孔子曰:「可與共學矣,而未可與適道也。可與適道,未 可與立也。可與立,未可與權。」權者,聖人之所獨見也。 故忤而後合者,謂之知權;合而後舛者,謂之不知權。 不知權者善反醜矣。故禮者,實之華而偽之文也,方 於卒迫窮遽之中也,則無所用矣。是故聖人以文交 於世,而以實從事於宜,不結於一跡之塗,凝滯而不 化,是故敗事少而成事多,號令行於天下而莫之能 非矣。

春秋繁露[编辑]

《竹林》
[编辑]

「逢丑父,殺其身以生其君,何以不得為知權?丑父欺 晉,祭仲許宋,俱枉正以存其君,然而丑父之難為難 於祭仲,祭仲見賢而丑父見非,何也?」曰:「是非難別者 在此。此其嫌疑相似而不同理者,不可不察。夫去位 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 甚賤。祭仲措其君於人,所甚貴以生其君,故《春秋》以」 為知權而賢之。丑父措其君於人所甚賤以生其君, 《春秋》以為「不知權而簡之。」其俱枉正以存君,相似也。 其使君榮之,與使君辱不同理。故凡人之有為也,前 枉而後義者,謂之中權。雖不能成,《春秋》善之,魯隱公、 鄭祭仲是也;前正而後有枉者,謂之邪道,雖能成之, 《春秋》不愛,齊景公、逢丑父是也。夫冒大辱以生,其情 無樂,故賢人不為也,而眾人疑焉。《春秋》以為人之不 知義而疑也,故示之以義曰:「國滅君死之正也。」正也 者,正於天之為人性命也。天之為人性命,使行仁義 而羞可恥,非若鳥獸然,苟為生,苟為利而已。是故《春 秋》推天施而順人理,以至尊為不可以生於至辱大 羞,故獲者絕之,以至辱為不可以加於至尊大位,故 雖失位弗君也。已反國在位矣,而《春秋》猶有不君之 辭,況其溷然方獲而虜耶?其於義非君定矣。若非君, 則丑父何權矣。故欺三軍為大罪於晉,其免頃公為 辱宗廟於齊。是以雖難而《春秋》不愛丑父,大義宜言 於頃公,曰:「君慢侮而怒諸侯,是失禮大矣。今被大辱 而弗能死,是無恥也。而獲重罪,請俱死,無辱宗廟,無 羞社稷,如此雖陷其身,尚有廉名。當此之時,死賢於 生。故君子生以辱,不如死以榮,正是之謂也。」由法論 之,則丑父欺而不中權,忠而不中義,以為不然。復察 《春秋》,《春秋》之序辭也。置王于春正之閒,非曰上奉天 施而下正人,然後可以為王也云爾。今善善惡惡,好 榮憎辱,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君子以天 施之在人者,聽之則丑父弗忠也。天施之在人者,使 人有廉恥者,不生大辱。大辱莫甚於去南面之位,而 束獲為虜也。《曾子》曰:「辱若可避,避之而已;及其不可 避,君子視死如歸。」謂如頃公者也。

《玉英》
[编辑]

「《春秋》有經禮,有變禮。為如安性平心者,經禮也;至有 於性,雖不安於心,雖不平於道,無以易之,此變禮也。 是故婚禮不稱主人,經禮也;辭窮無稱主人,變禮也; 天子三年然後稱王,經禮也;有物故,則未三年而稱 王,變禮也;婦人無出境之事,經禮也;母為子娶,奔喪 父母,變禮也。明乎經變之事,然後知輕重之分,可與 適權也。」難者曰:「《春秋》事同者辭同,此四者俱為變禮, 而或達於經,或不達經,何也?」曰:「《春秋》禮,百物辨品類, 別嫌微,修本末者也。是故星墜謂之隕,螽墜謂之雨, 其所發之處不同,或降於天,或發於地,其辭不可同 也。今四者俱為變禮也同,而其所發亦不同,或發於 男,或發於女,其辭不可同也。是或達」於常,或達於變 也。

器從名,地從主人之位,制權之端焉,不可不察也。夫 權雖反經,亦必在可以然之域。不在可以然之域,故 雖死亡,終弗為也,公子目夷是也。故諸侯父子兄弟 不宜立而立也,《春秋》視其國與宜立之君無以異也此皆在可以然之域也。至於鄫取乎莒之以為同居, 目曰「莒人滅鄫」,此不可以然之域也。故諸侯在不可 以然之域者,謂之「大德;大德無踰閑」者,謂正經;諸侯 在可以然之域者,謂之「小德。」小德出入可也,權譎也, 尚歸之以奉鉅經耳。故《春秋》之道,博而要,詳而反,一 也。公子目夷復其君,終不與國,祭仲已與後改之;晉 荀息死而不德,衛曼姑拒而弗內,此四臣事異而同 心,其義一也。目夷之弗與,重宗廟,祭「仲與之,亦重宗 廟。」荀息死之,貴先君之命;曼姑拒之,亦貴先君之命 也。事雖相反,所為同,俱為重宗廟,貴先君之命耳。

荀悅申鑒[编辑]

《時事》
[编辑]

赦令,權也。或曰:「有制乎?」曰:「權,無制。制其義,不制其事。」 「巽以行權,義制也;權者,反經無事也。」問其《象》。曰:「《無妄》 之災,大過凶其象矣。不得已而行之,禁其屢也。」曰:「絕 之乎?」曰:「權。」曰:「宜弗之絕也。」

徐幹中論[编辑]

《智行》
[编辑]

仲尼曰:「可與立,未可與權。」孟軻曰:「子莫執中。」執中無 權,猶執一也。仲尼、孟軻,可謂達於權智之實者也。殷 有三仁:微子介於石,不終日,箕子內難而能正其志, 比干諫而剖心。君子以微子為上,箕子次之,比干為 下,故《春秋》大夫見殺,皆譏其不能以智自免也。且徐 偃王知修仁義而不知用武,終以亡國;魯隱公懷讓 心而不知佞偽,終以致殺;宋襄公守節而不知權,終 以見執;晉伯宗好直而不知時變,終以隕身;叔孫豹 好善而不知擇人,終以凶餓。此皆蹈善而少智之謂 也。故《大雅》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夫明哲之士者,威 而不懾,困而能通,決嫌定疑,辨物居方,禳禍於忽杪, 求福於未萌。見變事則達其機,得經「事則循其常。巧 言不能推。令色不能移。動作可觀。則出辭為師表。」比 諸志行之士。不亦謬乎。

劉勰新論[编辑]

《明權》
[编辑]

循理守常曰道,臨危制變曰權。權之為稱,譬猶權衡 也。衡者,測邪正之形,權者,揆輕重之勢。量有輕重,則 形之於衡,今加一環於衡左則右蹶,加之於右則左 蹶,唯莫之動,則平正矣。人之於事,臨危制變,量有輕 重,平而行之,亦猶此也。古之權者,審其輕重,必當於 理而後行焉。《易》稱「巽以行權」,《語》稱「可以適道」,未可與 權。權者,反於經而合於道,反於義而後有善,若《唐棣》 之華,反而更合也。孝子之事親,和顏卑體,盡孝盡敬。 及其溺也,則攬髮而拯之,非敢侮慢以救死也。故溺 而捽父,祝則名君,勢不得已,權之所設也。慈愛者,人 之常情,然大義滅親,滅親益榮,由於義也。是故慈愛、 方義,二者相權。義重則親可滅,若虞舜之放弟象傲, 周公之誅管叔,石碏之殺子厚,季友之酖叔牙,以義 權親,此其類也。欺父矯君,臣子悖行。然舜娶不告,弦 高矯命者,以絕祀之罪,重於不告,矯命之過輕於滅 國,權之義也。夫有道則無權,道失則權作。道之於用, 猶衣冠之在身也,權之輕重,猶甲胄之衛體也。介胄 禦寇而不可常服,權以理度。而不可常用。自非賢哲 莫能處也。

邵子漁樵問答[编辑]

《論權一則》
[编辑]

漁者謂樵者曰:「大哉權之與變乎!非聖人無以盡之。 變然後知天地之消長,權然後知天下之輕重。消長, 時也;輕重,事也;時有否泰,事有損益。聖人不知隨時 否泰之道,奚由知變之所為乎?聖人不知隨時損益 之道,奚由知權之所為乎?運消長者,變也;處輕重者, 權也。是知權之與變,聖人之一道耳。」

楊龜山集[编辑]

《荊州所聞》
[编辑]

或曰:「中所以立常,權所以盡變,不知權則不足以應 物,知權則中有時乎?不必用矣。是否?」曰:「知中則知權, 不知權是不知中也。」曰:「既謂之中,斯有定所,必有權 焉。是中與權固異矣。」曰:「猶坐於此室,室自有中。移而 坐於堂,則向之所謂中者,今不中矣。堂固自有中,合 堂室而觀之,蓋又有堂室之中焉。若拘今之所守,向」 之中,是不知權,豈非不知中乎?又如以一尺之物,約 五寸而執之,中也。一尺而厚薄小大之體殊,則所執 者輕重不等矣。猶執五寸以為中,是無權也。蓋五寸 之執長短多寡之中,而非厚薄小大之中也。欲求厚 薄小大之中,則釋五寸之約,唯輕重之知,而其中得 矣。故權以中行,中因權立。《中庸》之書不言權,其曰「君 子而時中」,蓋所謂權也。

朱子語類[编辑]

《經權》
[编辑]

古人臨事所以要回互時,是一般國家大事,係死生 存亡之際,有不可直情徑行處,便要權其輕重而行 之。今則事事用此一向回互,至於「枉尋直尺而利,亦可為歟」,是甚意思!

朱子大全集[编辑]

《答呂伯恭》
[编辑]

泰、伯、夷、齊,鄙意正如此。蓋逃父非正,但事須如此,必 用權然後得中,故雖變而不失其正也。然以《左傳》為 據,便為泰伯未嘗斷髮文身,此則未可知,正使斷髮 文身,亦何害也!

《答魏元履》
[编辑]

裘父所云「欲於《論語》作數說」,此語可疑。尋常讀書,只 為胸中偶有所見,不能𪐝契,故不得已而形之於口, 恐其遺忘,故不得已而筆之於書,初不覺其成說也。 若讀書而先有立說之心,則此一念已外馳矣,若何 而有味耶?老兄所論昭烈知有權而不知有正,愚意 則以謂先主見幾不明,經權俱失,當劉琮迎降之際, 不能取荊州,烏在其知權耶?至於狼狽失據,乃不得 已而出於盜竊之計,善用權者,正不如此。若聲罪致 討,以義取之,乃是用權之善。蓋權不離正,正自有權, 二者初非二物也。子房用智之過,有微近譎處,其小 者如躡足之類,其大則扶漢以為韓,而終身不以語 人也。若武侯即名義俱正,無所隱匿,其為漢復讎之 志,如青天白日,人人得而知之,有補於天下後世,非 子房比也。蓋為武侯之所為則難,而子房投閒乘隙, 得為即為,故其就之為易耳。頃見李先生亦言「孔明 不若子房之從容,而子房不若武侯之正大也。」不審 尊意以為何如?

胡居仁居業錄[编辑]

《語錄》
[编辑]

權,與經本非二理。權者,稱錘之名,能知輕重,而處不 失當。《經》是常法。如兩事同至,皆當依經而行。或不能 兼盡,必有一輕一重,則當從其重者。如兩事皆重,則 當詳審而並處之。如夫婦人倫,重於告禮,如告而得 娶,得以兩盡,是《經》也。告不得妻,則廢人倫而重父之 過,故不告而娶,所以從其重者,而處不失當,豈不是 權?如堯舜得子賢以繼其位,此常道也。又使其宗廟 享之,是兩盡其道。然使不肖子居君位,必至亡國,是 誤天下生民,而宗廟亦滅。故傳位於賢,則生民不失 所,朱均亦無後患。是以傳子為輕,君天下為重也。權 所以濟經,如一兩是一兩,如十兩是十兩,不失分銖, 此正天理之精微處,非聖賢不能用,後世學不及此。 有以苟且從俗為權者。以機變處事為權者。故權變 權術之學興於是。背乎經。非所以濟經也。

馮從吾疑思錄[编辑]

《語錄》
[编辑]

問權。曰:「道譬之秤然,權是秤錘,衡是秤梗,經是秤星, 應感之來,即所稱之物。經是一定不移的權是移來 移去的,權雖移來移去,始終在星之內,非移在星之 外也。程子謂權只是經,可謂獨見。若《外經》言權,則權 謀權變矣。」

魯男子。以己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是他立處。然能 以己之不可,學柳下惠之可,又是他權處。即此是立, 即此是權,故夫子與之,不獨魯男子。昔沈晦問尹彥 明:「今有南子,可見乎?」尹曰:「不可。」曰:「子學孔子者也,如 何不見?」曰:「若某學未到磨不磷,涅不緇處,故不見。」人 謂此尹子立處。余謂此尹子權處,故必權如魯男子。 如尹彥明,才謂之真可與「權。」

經權部藝文[编辑]

《權論》
唐·馮用之
[编辑]

「大哉!鼓天下之動,成天下之務,反於常而致治,違於 道而合利」,非權其孰能與於此乎?夫權者,適一時之 變,非悠久之用。然則適變於一時,利在於悠久者也。 聖人知「道德有不可為之時,禮義有不可施之時,刑 名有不可威之時,由是濟之以權也。其或不可為而 為,則禮義如畫餅充饑矣;不可施而施,則禮樂如說」 河濟渴矣;不可威而威,則刑名如治絲而棼矣。豈惟 乖理,適足資亂。故用權之際,道德可棄,禮義可置,刑 名可弛。及乎發號施令,如風偃草,眾知嚮方,莫敢不 服,與夫道德禮義刑名之功,又何異哉!雖曰「棄之置 之弛之」,蓋殊途而同歸也。故權者,國家之利器也。輜 重可離而權不可失,兵食可去而權不可無。迅雷發 則群物驚,大風起則萬彙振,嚴霜冽則眾木落,遲日 昇則百卉秀。孰為此者?曰:天地也。天地尚或用之,而 況於人乎?夫休祥不見,則中庸之君不能力行而濟 於聖;咎徵不作,則殘暴之主不能革心而至於道。福其善,君子所以知勸;禍其淫,小人所以知戒。夫天之 德,至仁也;地之道,無私也。至仁則不傷於物,何乃行 肅殺之令乎?蓋秋不殺則春無以生矣,無私則不黨 於人,何乃垂災沴之變乎?蓋惡不癉則善無以彰矣。 一弛一張,天道乃長,一懲一勸,天道乃遠。觀天之道, 執天之行,盡矣。是以君子則而象之,體而行之,故當 不合用而用,不合棄而棄,不合賞而賞,不合誅而誅 者,皆從權而制宜也。聖人以神道設教,俾民日用,而 不知權之時義大矣哉!高宗知傅說之賢,欲委之代 天,取於皂隸之徒,儀於百辟之上,慮群情弗協,事難 以濟,故稱夢得賢相,乃刻像而求之。商之中興,賴善 權之主也。文王知太公之賢,欲擢居輔弼,搜於屠釣 之閒,致於三公之上,庶士靡靡,恐未適從,故稱「天遺 我師」,乃出畋而獲之;周之永年,賴善權之君也。此二 君苟懼設詐之損德,固執信而循常,則傅巖虛老而 莫伸,渭濱沒齒而不用,棟梁斯壞,其何以興?夫權之 大端,在於利害而已矣。利萬而害一,害之何傷?害百 而利十,利之必亡。苟害於事,雖鄙俚之議,君子懼之; 苟利於後,雖先王興教,達「人抗行也。子雖至親,西伯 食其肉,不然則死於羑里也;父雖至尊,沛公索其羹」, 不然則臣於項籍也。西伯非不慈,蓋子已死不食則 己身亦斃;沛公非不孝,蓋其父為虜,奔赴則己身亦 降,又何益乎?能捨無益之慈孝,成莫大之基業,大人 之權變,不可得而聞也。夫是非未明,向背未定,成敗 未測,取與未決,當此之時,行權之時也。故權可以明 是非,定向背,測成敗,決取與。穰苴布衣見景公,景公 委之以兵柄,斬一寵臣,三軍畏懾,克成其功也。孫武 被褐謁吳王,吳王試以教戰,戮三嬖妾,眾女整齊,卒 顯其能也。《易》曰:「㢲以行權。」㢲,風也,風之行也,無不可 動之物,無不可往之所,權之用,無不可治之時,「無不 可成之事。」昔晉文公見天王於河陽,譎則譎矣,而夾 輔之勳垂於史冊;鬻拳諫楚子以兵刃,悖則悖矣,而 盡忠之節著於《春秋》。夫事有先奪而後與,先順而後 取。太甲不治,伊尹放之,俟其改過而反其政;公子光 謀亂,伍胥避之,乃進專諸以成其志。然後盡事君之 節,雪殺父之冤,不其偉歟!夫乾坤之道,易簡也,而猶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能久。故王公設權以固其國,知 變以馭其民。善馭者,視人如嬰孩,悟之誘之,莫不胥 悅。不善馭者,以民為規矩,謂方圓定矣,不能苟合。善 權變者,如奕棋焉,或取或捨,或進或退,無固無必,皆 任其勢也。捨非資敵,蓋捨小而取大;退非怯彼,蓋進 損而退益。孔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 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權。」得非權之難耶?觀其相 魯君於夾谷,挫齊銳於樽俎,當是時,齊侯強而不強, 魯國弱而不弱,聖人之智不亦多乎?夫獸廢爪牙,則 充群獸之腸矣;禽鎩羽翮,則供眾禽之羞矣;人失權 變,則為英雄之資矣。三十輻之車,制之者柅;萬乘之 「國,統之者權。五賊在心,神至聰而莫測;三盜既興,物 雖眾而皆睹。至哉!始離而終合,始逆而終順,始非而 終是,始失而終得,權之旨也。」或曰:「機之與權,同乎異 乎?」對曰:「異也。設於事先之為機,應於事變之謂權。機 之先設,猶張羅待鳥,來則獲矣;權之應變,猶荷戈禦 獸,審其勢也。知機而不知權者,得於」預謀,失於臨事。 知權而不知機者,巧於臨事,拙於預謀。知機而知權 者,帝霸之君也,王佐之臣也。自五帝既降,捨機權而 能治天下者,未之有也。

《機權論》
宋·司馬光
[编辑]

機者,弩之所以發矢者也,機正於此而的中於彼,差 之至微,失之甚遠,故聖人之用機也似之。《易》曰:「機者 動之微,吉凶之先見者也。」又曰:「君子見機而作,不俟 終日。」然則機者,事之未著,萌芽端兆之時,聖人眇然 見之,能去禍而取福,迎吉而禦凶,所以為神也。聖人 之所慎,無過機者,故曰:「兢兢業業,一日二日萬」,機也; 權者,銓也,所以平輕重者也。聖人之用權也,必將校 輕重,商緩急。彼重而此輕,則捨此而取彼;彼緩而此 急,則去彼而就此。取捨去就之閒,不離於道,乃所謂 權也。然則機者,仁之端也;權者,義之平也。今世俗之 為說者,乃欲棄仁義而行機權,不亦反哉!夫不知機 權,則無以為聖人。聖人未嘗斯須不「用者,機權而已 矣。聖人精心審謹而後行之,故百姓萬物皆賴焉。小 人不知機權之道,而誣竊其名,妄行悖理,所以福祿 不久而禍亂及之也。」請問聖人機權之道?曰:「昔紂為 玉杯象箸,而箕子佯狂;衛靈公仰視蜚鴻,而孔子行, 是皆知機者也。夫杯箸小器,飾以珠玉,未為太過,而 箕子知其必亡國者」,為其奢淫泰侈之漸由此始也。 仰視蜚鴻,失禮之細者,而孔子去之者,知其不能用 聖人而有厭怠之心,不去則大禍將至也。如此聖人 之知機,豈不偉哉!伊尹放太甲,微子去商歸周,周公 誅管、蔡,是皆知權者也。夫數君子豈不知放君畔宗 戮親之為不善哉?誠以放君之責輕,而淪喪大業之 禍重;畔宗之譏薄,而保存宗祀之孝深,戮親之嫌小而傾覆周室之害大,故去彼而取此也。夫太甲之初, 欲敗度,縱敗禮,苟非苦其身體,勞其思慮,則不能變 惡遷善,克終允德。成湯之業將墜於地,伊尹躬受湯 命,阿衡王家,故不得不放諸桐宮也。受為不道,自絕 於天,微子不去,與之偕亡,則祖禰不祀,宗「族無主,故 不得不抱祭器而歸周也。管、蔡奉廢姓,伐宗國,違天 命,逆人心,傾危聖輔,斲喪周室。成王幼弱,周公攝政, 故不得不奮干戈,揚斧鉞以治之。蓋周公非自愛而 愛周室故也。嚮若太甲尚可諫而改,則伊尹必不放 君;《商受》苟可輔而存,則微子必不畔宗。管、蔡猶可教 而治,則周公必不戮親。」夫豈不思?誠不得已也。是以 《太甲》曰:「惟嗣王不惠於阿衡。」伊尹作書曰:「祗爾厥辟, 辟不辟,忝厥祖。」是猶以辱先為戒,未欲正言覆亡之 禍,委蛇其辭以感切之也。王惟庸罔念,聞伊尹乃言 曰:「無越厥命以自覆。」是正言禍敗以聳動之也。王未 克變,伊尹乃以王生而榮逸,不知勞辱,狎近小人,積 習至此,非其性惡,故曰「茲乃不義,習與性成,營於桐 宮,密邇先王,其訓無俾世迷。」言積習寖久,將成其性, 及今猶可沮詘而改,此乃伊尹盡心盡力於成湯太 甲之至也。《微子之誥》曰:「商其弗或亂正四方」,言受不 可復正,決必亡國,己所以當出奔存湯後也。「父師若 曰:『商其淪喪,我罔為臣僕』。」言商既亡,宗族俱滅,無所 寄託也。又曰:「王子弗出,我乃顛隮。」言不可不行也。此 微子廣咨權謀輕重之審諦也。《大誥》曰:「肆予沖人,不 卬自恤,義爾邦君,越爾多士,尹氏御事。」言今東征,非 為己也。《豳風》曰:「既取我子,無毀我室。」子以喻管、蔡也, 室以喻周家也。言管、蔡輕而周家重也。「予羽譙譙,予 尾翛翛」,言勤瘁也。「予室翹翹,風雨所漂搖。」予,唯音嘵 嘵。言三監背誕,王室阽危,故我恐懼以憂之也。此豈 周公背公向私之志哉?夫聖人之用權也如此,故國 家安而仁義立也。後世之人,昧錙銖之利以放逐其 君,懷芥蔕之嫌以屠滅其親,而亦自比於伊周,曰:「我 用機權。」不亦誣哉?此乃亂臣賊子所以滋多也。

《權說》
元·胡榮祖
[编辑]

或問:「權之為說,漢儒解之於前,宋儒非之於後,不識 權者果何物也?」愚曰:「權亦事之宜也」,「然則權與義同 乎?」曰:「不同。請聞其說。」曰:「有常之宜,曰義,臨時之宜,曰 權。」問者未達,曰:「權之說如此,不有害於道乎?」曰:「否,《孟 子》嘗言之矣。權正為害道者設也。竊嘗思之,盈天地 之閒,往者過,來者復,裁制萬事,變通無窮者,惟其義」 而已。蓋仁者,義之愛也;智者義之辨也;禮者義之儀 也;中者義之則也;信者義之實也。雖然,人之情萬殊, 事之出萬變,或愛有不可施,智有不可用,禮有不可 執,中有不可定,信有不可必,是皆《孟子》所謂害道者 也。聖人知其然,故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 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夫權者,聖人憂道之 深謀,處變之大用也。如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此義也。 或可之中有不可,而不可之中有可,此權也。權與義, 無非道也。然君子之用心,所當日進者,學也。深造者, 道也。謹守者,義也。不可預知者,權也。愚故曰:「有常之 宜曰義,臨時之宜曰權。」

經權部紀事[编辑]

《淮南子人閒訓》:晉文公將與楚戰城濮,問於咎犯曰: 「為奈何?」咎犯曰:「仁義之事,君子不厭忠信;戰陳之事, 不厭詐偽。君其詐之而已矣。」辭咎犯問雍季,雍季對 曰:「焚林而獵,愈多得獸後必無獸;以詐偽遇人,雖愈 利,後亦無復。君其正之而已矣。」於是不聽雍季之計, 而用咎犯之謀,與楚人戰,大破之。還歸,賞有功者,先 雍季而後咎犯。左右曰:「城濮之戰,咎犯之謀也。君行 賞,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時之權也;雍季 之言,萬世之利也。吾豈可以先一時之權,而後萬世 之利也哉!」

《宋史范鎮傳》:鎮從子百祿為翰林學士,拜中書侍郎。 是歲郊祀,議合祭天地,禮官以「『昊天有成命』為言,百 祿曰:『此三代之禮,奈何復欲合祭乎?《成命》之頌,祀天 祭地均歌此詩,亦如春夏祈穀而歌《噫嘻》,亦豈為一 祭哉』!爭久不決,質於帝前,宰相曰:『百祿之言,禮經也; 今日之用,權制也』。」

《捫蝨新話》:段太尉倒用司農印以追賊將,韓旻捉得 符印遂還。此太尉一時權以濟事也。然予在鎮江,嘗 見林倅云:「今在州縣獄中,或走去罪人,但倒用印,印 所追捕文書,賊可必得。」不知古人還用此法,或偶合 耶?

《元史廉希憲傳》:「世祖即位,劉太平、霍魯海密謀為變, 希憲遣劉黑馬等捕其黨,獲之,盡得其奸,置於獄。時 關中無兵備,命汪惟良將秦、鞏諸軍。惟良以未得上 旨為辭,希憲即解所佩虎符銀印授之。會有詔赦至, 希憲命絞太平等於獄,尸於通衢。方出迎詔,乃遣使自劾停赦行刑,徵調諸軍擅以惟良為帥等罪。帝深」 善之,曰:「《經》所謂行權,此其是也。」別賜金虎符,使節制 諸軍,且詔曰:「朕委卿以方面之權,事當從宜,無拘常 制。」

《胡長孺傳》:「長孺轉台州路寧海縣主簿。大德丁未,浙 東大祲,戊申復無麥,民相枕死。宣慰同知脫歡察議 行賑荒之令,斂富人錢一百五十萬給之。至縣,以餘 錢二十五萬屬長孺藏去,乃行旁州。長孺察其有乾 沒意,悉散於民。閱月再至,索其錢,長孺抱成案進曰: 『錢在是矣』。脫歡察怒曰:『汝膽如山耶,何所受命,而敢 無忌若此』?」長孺曰:「民一日不食,當有死者,誠不及以 聞,然官書具在,可徵也。」脫歡察雖怒,不敢問。

《劉伯林傳》:「元振伯林孫,宋瀘州守將劉整,密送款求 降,黑馬遣元振往受之。元振至瀘,整開門出迎,元振 與整相見,整心服焉。宋瀘州主帥俞興率兵圍瀘州, 晝夜急攻,自正月至五月,城幾陷。左右勸元振曰:『事 勢如此,宜思變通。整本非吾人,與俱死,無益也』。元振 曰:『人以誠歸我,既受其降,豈可以急而棄之?且瀘之 得失,關國家利害,吾有死而已』。」食將盡,殺所乘馬犒 將士,募善游者齎蠟書至成都求援,又權造金銀牌, 分賞有功。未幾,援兵至,元振與整出城合擊興兵,大 敗之,斬其都統一人,興退走。捷聞,且自陳擅造金銀 牌罪,帝嘉其通於權變。

經權部雜錄[编辑]

《荀子儒效》篇:「其舉事無悔,其持險應變,曲當與時遷 徙,與世偃仰,千舉萬變,其道一也。」是大儒之稽也。 《素書求人之志》章:「設變致權,所以解結。」

《淮南子說林訓》:「道德可常,權不可常,故遁關不可復, 亡犴不可再。」

《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天以陰為權,以陽為經,陽出 而南,陰出而北。經用於盛,權用於末。以此見天之顯 經隱權,前德而後刑也。」

《論衡答佞篇問》曰:「人操行無恆,權時制宜,信者欺人, 直者曲撓。權變所設,前後異操,事有所應,左右異語。 儒書所載,權變非一。今以素故考之,毋乃失實乎?」曰: 賢者有權,佞者有權。賢者之有權,後有應;佞人之有 權,亦反經,後有惡。故賢人之權,為事為國;佞人之權, 為身為家。觀其所權,賢佞可論;察其發動,邪正可名。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