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09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九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九十六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九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九十六卷目錄

 讀書部紀事

 讀書部雜錄

 讀書部外編

學行典第九十六卷

讀書部紀事[编辑]

《國語》:文公學讀書于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也,咫聞 則多矣。」對曰:「然而多聞以待能者,不猶愈乎!」

《莊子·天道篇》: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斲輪于堂下,釋 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耶?」公曰: 「聖人之言也。」曰:「聖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 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 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以臣之事觀之, 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 于心而應之于手。「口不能言,有數存焉于其閒,臣不 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 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 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新序》:楚成王讀書於殿上,而輪扁在下,作而問曰:「『未 審主君所讀何書也』?成王曰:『先聖之書』。輪扁曰:『此真 先聖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之』?輪 扁曰:『以臣輪言之。夫以規為圓,矩為方,此其可付乎 子孫者也。若夫合三木而為一,應乎心,動乎體,其不 可得而傳者也。以為所傳真糟粕耳,故唐虞之法可』」 得而改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詩》曰:「上天之載,無聲 無臭。」其孰能及之?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繫象、說卦、《文言》。 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 《戰國策》:「蘇秦去秦而歸,嬴縢履蹻,負書擔囊,形容枯 槁,面目黧黑,狀有愧色。歸至家,妻不下紝,嫂不為炊, 父母不與言。蘇秦喟然嘆曰:『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 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發書」, 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 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 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 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

《史記韋賢傳》:「賢,魯人也。以讀書術為吏,後為丞相。」 《邴吉傳》:「吉,魯國人也。以讀書好法令,至御史大夫。」 《韋元成傳》:「元成,韋丞相子也。代父後,失列侯。其人少 時好讀書,明于《詩》《論語》。為吏至衛尉,徙為太子太傅。」 《黃霸傳》:「霸,淮陽人,以讀書為吏,至潁川太守。治潁川, 以禮義條教喻告化之犯法者風曉,令自殺,化大行, 名聲聞」,

《酈生傳》:酈生食其者,陳留高陽人也。好讀書,家貧落 魄,無以為衣食業,為里監門吏,然縣中賢豪不敢役, 縣中皆謂之「狂生。」

《刺客傳》:「荊卿好讀書擊劍。」

《陳平傳》:「平,陽武戶牖鄉人也。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 三十畝,獨與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

《匡衡傳》:「衡,東海人。好讀書,從博士受詩。家貧,衡傭作 以給食飲。」

《西京雜記》: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 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 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 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 成大學。衡能說詩,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匡鼎來;匡 說詩,解人頤。」鼎,衡小名也。時人畏服之如是,聞者皆 解頤歡笑。邑人有言《詩》者,衡從之,與語質疑,邑人挫 服,倒屣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聽,更理前論。」邑人曰: 「窮矣!」遂去不返。

《漢書董仲舒傳》:「仲舒,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弟子 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三年不窺園。其精 如此。」

《兒寬傳》:「寬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 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作,帶經而 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

《朱買臣傳》:「買臣家貧,好讀書,不治產業,常艾薪樵賣 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戴相隨,數止買 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

《洞冥記》:「郭瓊,東郡人也。形貌醜劣,而意度過人。曾宿 人家,輒乞薪自照,讀書晝眠,眼不閉,行地無跡。帝聞 其異徵焉。」

董謁,字仲元,武都郁邑人也。少好學,嘗遊山澤,負挾 圖書,患其繁重。家貧,拾樹葉以代書簡,言其易卷懷 也。編荊為床,聚鳥獸毛以寢其上。

《後漢書朱穆傳》:「穆耽學,銳意講誦,或時思至,不自知忘失衣冠,顛墜阬岸。其父常以為專愚,幾不知數馬 足。穆愈更精篤。」

《戴封傳》:「封字平仲,濟北剛人也。年十五,詣太學,師事 東海申君。申君卒,送喪到東海,道當經其家,父母以 封當還,預為娶妻。封暫過拜親,不宿而去。還京師卒 業。」

《列女傳》:樂羊子遠學來歸,妻跪問其故,羊子曰:「久行 懷思,無他異也。」妻乃引刀趨機而言曰:「此織生自蠶 繭,成於機杼,一絲而累,以至於寸,累寸不已,遂成丈 匹,今若斷斯織也,則捐失成功,稽廢時日,夫子積學, 當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歸,何異斷斯織 乎?」羊子感其言,復還終業,七年不返。

《後漢書包咸傳》:「咸字子良,會稽曲阿人也。少為諸生, 受業長安,師事博士右師細君,習《魯詩》《論語》。王莽末, 去歸鄉里,於東海界為赤眉賊所得,遂見拘執。十餘 日,咸晨夜誦經自若,賊異而遣之。」

《桓榮傳》:「榮字春卿,沛郡龍亢人也。少學長安,習《歐陽 尚書》,事博士九江朱普。貧窶無資,常客傭以自給,精 力不倦,十五年不窺家園。」

《王充傳》:「充字仲任,會稽上虞人。家貧無書,常游洛陽 市肆,閱所賣書,一見即能誦憶,遂博通眾流百家之 言。」

《杜林傳》:林字伯山,扶風茂陵人也。少好學沈深,家既 多書,又外氏張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博洽多 聞,時稱「通儒。」

《荀悅傳》:「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家貧無書,每之人閒,所 見篇牘,一覽多能記誦。」

《賈復傳》:「復字君文,南陽冠軍人也。少好學,習《尚書》,事 舞陰李生。李生奇之,謂門人曰:『賈君之容貌志氣如 此,而勤於學,將相之器也』。」

《承宮傳》:「宮字少子,瑯琊姑幕人也。少孤,年八歲,為人 牧豕。鄉里徐子盛者,以《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 息廬下,樂其業,因就聽經請,遂留門下為諸生拾薪 執苦數年,勤學不倦。」

《孔融傳》:「融領青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流矢 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若。」

《侯瑾傳》:「瑾字子瑜,敦煌人也。少孤貧,依宗人居。性篤 學,恆傭作為資,暮還輒㸐柴以讀書。」 《高鳳傳》:「鳳字文通,南陽葉人也。少為書生,家以農畝 為業,而專精誦讀,晝夜不息。妻嘗之田,曝麥于庭,令 鳳護雞。時天暴雨,而鳳持竿誦經,不覺潦水流麥。妻 還怪問,鳳方悟之。」

《邊韶傳》:韶教授數百人,晝日假臥,弟子私嘲之曰:「邊 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韶潛聞之,應時對曰:「邊 為姓,孝先字。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寐與周 公通夢,靜與孔子同意。」師而可嘲,出何典記。

《黃香傳》:肅宗詔香詣東觀讀所未嘗見書。及千乘王 冠,帝會中山邸,乃詔香殿下,顧謂諸王曰:「此天下無 雙,江夏黃童者也。」左右莫不改觀。

《景仰撮書》管寧少與華歆同席讀書,門外有乘軒者 過,歆棄書遽往觀之,寧恥之而割席曰:「子非吾友也。」 魏明帝安車蒲輪,束帛加璧聘之,寧不受。家貧好學, 一藜床五十年,當膝處皆穿。

虞喜《志林》:「孫休銳意于典籍,欲畢覽百家之言,大好 射雉。春夏之閒,常晨出夜還,唯此時捨書。」

《梓潼士女志》:「李仁,字德賢,涪人也。益部多貴今文而 不崇章句。仁知其不博,乃遊學荊州,從司馬德操、宋 仲子受古學,以修文自終。」

《英雄記鈔》:「諸葛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 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 獨觀其大略。」

袁遺字修業為揚州刺史為袁術所敗太祖稱長大 而能勤學者惟吾與袁伯業耳。

《三國志·呂蒙傳》註《江表傳》曰:「初,孫權謂蒙及蔣欽曰: 『卿今並當塗掌事,宜學問以自開益』。」蒙曰:「在軍中常 苦多務,恐不容復讀書。」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 邪?但當令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少時 歷《詩》《書》《禮記》《左傳》《國語》,惟不讀《易》。至統事以來,省三 史諸家兵書,自以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 學必得之,寧當不為乎!宜急讀《孫子》《六韜》《左傳》《國語》 及《三史》,孔子言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 學也。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孟德亦自謂老而 好學,卿何獨不自勉勗耶?」蒙始就學,篤志不倦,其所 覽見舊儒不勝。後魯肅上代周瑜,過蒙言議,常欲受 屈。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日者, 學識英博,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 相待。大兄今論,何一稱穰侯乎?兄今代公瑾,既難為 繼,且與關羽為鄰。斯人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梗亮有雄氣,然性頗自負,好陵人。今與為對,當有單 複,以卿待之。」密為肅陳三策,肅敬受之,祕而不宣。權 常歎曰:「人長而進益如呂蒙、蔣欽,蓋不可及也。富貴榮顯,更能折節好學,耽悅《書》《傳》,輕財尚義,所行可跡, 並作國士,不亦休乎!」

《芸窗私志》:「呂蒙讀書,開西館以延傑髦,共相扢揚,識 見日進,孫權益重之,今西館橋是也。」

《三國志向朗傳》:「朗少時,雖涉獵文學,然不治素檢,以 吏能見稱。自去長史,優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 典籍,孜孜不倦。年踰八十,猶手自校書,刊定謬誤,積 聚篇卷,於時最多。開門接賓,誘納後進,但講論古義, 不干時事,以是見稱。上自執政,下及童冠,皆敬重焉。」 《任城威王彰傳》:「彰字子文,少善御射,膂力過人,手格」 猛獸,不避險阻。數從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常抑之曰: 「汝不念讀書,慕聖道,而好乘汗馬擊劍,此一夫之用, 何足貴也!」課彰讀《詩》《書》。彰謂左右曰:「丈夫一為衛、霍, 將十萬騎,馳沙漠,驅戎寇,立功建號耳,何能作博士 邪!」

《邴原傳注原別傳》曰: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 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 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 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流涕也。」師亦哀原 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 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閒, 誦《孝經》《論語》。

《闞澤傳》:「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也。家世農夫,至澤好 學,居貧無資,常為人傭書,以供紙筆。所寫既畢,誦讀 亦遍,追思論講,究覽群籍,兼通曆數,由是顯名。」 《中山恭王袞傳》:「袞建安二十一年,封平鄉侯。少好學, 年十餘歲能屬文。每讀書,左右常以精力為病,數諫 止之,然性所樂,不能廢也。」

《晉書安平獻王孚傳》:孚溫厚廉讓,博涉經史。漢末喪 亂,與兄弟處危亡之中,簞食瓢飲,而披閱不倦。 《皇甫謐傳》:謐耽玩典籍,忘寢與食,時人謂之「書淫。」或 有箴其過篤,將損耗精神。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況 命之修短,分定懸天乎?」

《劉喬傳》:喬子挺,挺子耽,耽子柳。柳字叔惠,亦有名譽。 少登清官,歷尚書左右僕射。時右丞傅迪好廣讀書, 而不解其義,柳唯讀《老子》而已,迪每輕之。柳云:「卿讀 書雖多,而無所解,可謂書簏矣。」時人重其言。

《車引傳》:「引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 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范宣傳》:宣雖閑居屢空,常以讀誦為業。譙國戴逵等 皆聞風宗仰,自遠而至,諷誦之聲,有若齊魯。太元中, 順陽范甯為豫章太守。甯亦儒博通綜,在郡立鄉校, 教授恆數百人。由是江州人士並好經學,化二范之 風也。

《王歡傳》:「歡字君厚,樂陵人也。安貧樂道,專精耽學,不 營產業,常丐食誦詩,雖家無斗儲,意怡如也。其妻患 之,或焚毀其書而求改嫁,歡笑而謂之曰:『卿不聞朱 買臣妻耶?時聞者多哂之。歡守志彌固,遂為通儒』。」 《范汪傳》:「汪年十三喪母,居喪盡禮,親鄰哀之。及長好 學,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于園中,布衣蔬食,然 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 《劉寔傳》:「寔字子真,少貧苦,賣牛衣以自給。然好學,手 約繩,口誦書,博通古今,清身潔己,行無瑕玷。」

寔弟智,字子房。貞素有兄風。少貧窶每負薪自給,讀 誦不輟,竟以儒行稱。歷中書黃門吏部郎,出為潁川 太守。平原管輅嘗謂人曰:「吾與劉潁川兄弟語,使人 神思清發,昏不假寐。自此之外,殆白日欲寢矣。」 《祖逖傳》:逖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然輕財 好俠,慷慨有節尚。每至田舍,輒稱兄意,散穀帛以賙 貧乏,鄉黨宗族以是重之。後乃博覽書記,該涉古今, 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

《石勒載記》: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常令儒生讀史書 而聽之,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 不歸美焉。嘗使人讀《漢書》,聞酈食其勸立六國後,大 驚曰:「此法當失,何得遂成天下。」至留侯諫,乃曰:「賴有 此耳。」其天資英達如此。

《祈嘉傳》:嘉字孔賓,酒泉人也。少清貧好學,年二十餘, 夜忽窗中有聲呼曰:「祈孔賓,祈孔賓,隱去來,隱去來, 修飾人世,甚苦不可諧,所得未毛銖,所喪如山崖。」旦 而逃去,西至敦煌,依學官誦書,貧無衣食,為書生都 養以自給,遂博通經傳,精究大義。

《徐苗傳》:「苖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

《拾遺記》:任未年十四時,學無常師,負笈不遠嶮阻,每 言:「人而不學,則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編茅為菴,削 荊為筆,剋樹汁為墨,夜則映星望月,暗則縷麻蒿以 自照,觀書有合意者,題其衣裳,以記其事。門徒悅其 勤學,更以淨衣易之。

《魏春秋》王遇,性質訥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 季中依將軍段煨,采梠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閒習 讀。其兄笑之,而遇不改。

元晏《春秋》十七年,予長七尺四寸,未通史書,與從姑子梁柳等或編荊為楯,執杖為矛,分陳相刺,有若習 兵。母數譴予,予出得瓜果,歸以進母,母投諸地曰:「《孝 經》稱『日用三牲之養,猶為不孝。夫孝者莫大于欣親。 今爾年近乎三十,志不存教,心不入道,曾無怵惕,少 慰我心。修身篤學,爾自得之,于我何有』?」因對予流涕, 予心少感,遂伏《史書》。

《桂苑叢談》:崔英年九歲,在秦王苻堅宮內讀書。堅殿 上方臥,諸生皆趨,英獨緩步,怪而問之。英曰:「陛下如 慈父,非桀紂君,何用畏乎?」又問:「卿讀何書?」曰:「孝經。」堅 曰:「有何義。」曰:「在上不驕。」堅為之起,更問「有何義?」曰:「自 天子至于庶人章,上愛下,下敬上。」堅曰:「卿好待,十七 必用卿為大夫。」英曰:「日月可重見,陛下至尊不可再 睹洪恩士或可用則用何在」後期堅曰:「須待十七必 召卿也。」及期拜諫議大夫。

《宋書沈攸之傳》:「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史、漢事多 所諳憶,常嘆曰:『早知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 《南齊書顧歡傳》:「歡字景怡,吳郡鹽官人。歡年六七歲, 父使驅田中雀,歡作《黃雀賦》而歸,雀食過半,父怒,欲 撻之,見賦乃止。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 後倚聽,無遺亡者。八歲誦《孝經》《詩論》。及長,篤志好學。 母年」老,躬耕讀書,夜則然糠自照。同郡顧顗之臨縣, 見而異之,遣諸子與遊,及孫憲之並受經句。

《徐伯珍傳》:「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少孤貧,書竹 葉及地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 累床而止,讀書不輟。」

《江泌傳》:「泌字士清,濟陽考城人也。少貧,晝日斫屧,夜 讀書,隨月光握卷升屋。」

《沈驎士傳》。「驎士,字雲禎,吳興武康人也。少好學,家貧, 織簾誦書,口手不息。」

《梁書韋𠮏傳》:「𠮏族弟愛,篤志好學,每虛室獨坐,遊心 墳索,而塵埃滿席,寂若無人。年十二,嘗遊京師,值天 子出遊南苑,邑里諠譁,老幼爭觀,愛獨端坐讀書,手 不釋卷,宗族見者,莫不異焉。」

《劉峻傳》:「峻字孝標,平原人。八歲為人所略,至中山,更 徙之桑乾。峻好學,家貧,寄人廡下,自課讀書。常燎麻 炬,從夕達旦,時或昏睡,爇其髮,既覺復讀,終夜不寐。 其精力如此。齊永明中,從桑乾得還,自謂所見不博, 更求異書,聞京師有者,必往祈借,清河崔慰祖謂之 『書淫』。」

《沈約傳》:「約字休文,吳興武康人也。父璞,淮南太守,元 嘉末被誅。約幼潛竄,會赦免。既而流寓孤貧,篤志好 學,晝夜不倦。母恐其以勞生疾,常遣減油滅火,而晝 之所讀,夜輒誦之,遂博通群籍。」

《張纘傳》:纘好學,兄緬,有書萬餘卷,晝夜披讀,殆不輟 手。祕書郎有四員,宋、齊以來,為甲族起家之選,待次 入補。其居職例數十百日便遷任。纘固求不徙,欲遍 觀閣內圖籍。嘗執四部書目曰:「若讀此畢,乃可言優 仕矣。」如此數載,方遷太子舍人。

《沈峻傳》:「峻字士嵩,吳興武康人,家世農夫,至峻好學, 與舅太史叔明師事宗人沈驎士門下,積年,晝夜自 課,時或睡寐,輒以杖自擊。其篤志如此。」

《范雲傳》「雲年八歲,遇宋豫州刺史殷琰于塗,琰異之, 要就席。雲風姿應對,旁若無人。琰令賦詩,操筆便就, 坐者歎焉。嘗就親人袁照學書,一夜不怠。照撫其背 曰:『卿精神秀朗,而勤于學,卿相才也』。」

《陳書馬樞傳》:樞博極經史,尢善佛經及《周易》《老子》義。 梁邵陵王綸為南徐州刺史,素聞其名,引為學士。綸 時自講《大品經》,令樞講《維摩》《老子》《周易》。同日發題,道 俗聽者二千人。王欲極觀優劣,乃謂眾曰:「與馬學士 論義,必使屈伏,不得空立主客。」於是數家學者,各起 問端,樞乃依次剖判,開其宗旨,然後支分流別,轉變 無窮,論者拱默聽受而已。綸甚嘉之,將引薦于朝廷。 尋遇侯景之亂,綸舉兵援臺,乃留書二萬卷以付樞。 樞肆志尋覽,殆將周遍,乃喟然嘆曰:「吾聞貴爵位者, 以巢、由為桎梏;愛山林者,以伊、呂為管庫。束名實則 芻芥柱下之言,玩清虛則糠秕席上之說。稽之篤論, 亦各從其好也。」然支父有讓王之介,嚴子有「傲帝之 規,千載美談,所不廢也。比求志之士,望塗而息,豈天 之不惠高尚,何山林之無聞甚乎?」乃隱于茅山,有終 焉之志。

《南史任孝恭傳》:「孝恭精力勤學,家貧無書,常崎嶇從 人假借,每讀一過,諷誦略無所遺。」

《丘靈鞠傳》:靈鞠從孫仲孚,少好學,讀書常以中宵鐘 鳴為限。靈鞠嘗稱為千里駒也。

《孔子袪傳》:「子袪少孤貧好學,耕耘樵採,常懷書自隨, 投閒則誦讀,勤苦自勵,遂通經術。」

《摭言》:「徐商相公於中條山寺讀書,隨僧洗缽。」

《魏書劉芳傳》:「芳字伯文,彭城人也。父邕,劉駿兗州長 史。芳出後伯父遜之。遜之,劉駿東平太守也。邕同劉 義宣之事,身死彭城,芳隨伯母房逃竄青州。會赦,免。 芳母子入梁鄒城,時年十六。南部尚書李敷妻,司徒崔浩之弟女,芳祖母浩之姑。芳至京師,詣敷門,崔恥 芳流播,拒不之見。芳雖處窮窘之中,而業尚貞固,聰」 敏過人,篤志墳典,晝則傭書以自資給,夜則讀誦終 夕不寢。至有易衣併日之敝,而澹然自守,不汲汲於 榮利,不慼慼於賤貧,乃著《窮通論》以自慰焉。

《李琰之傳》:琰之少機警,善談,經史百家無所不覽,朝 廷疑事,多所訪質。每云:「崔博而不精,劉精而不博,我 既精且博,學兼二子。」謂崔光劉芳也。論者許其博,未 許其精,當時物議,咸共宗之。又自誇文章,從姨兄常 景笑而不許。每休閑之際,恆閉門讀書,不交人事。嘗 謂人曰:「吾所以好讀書,不求身後之名,但異見異聞」, 心之所願,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勞七 尺也?此乃天性,非為力彊。前後再居史職,無所編緝。 安豐王延明博聞多識,每有疑滯,恆就琰之辨析,自 以為不及也。

《祖瑩傳》:「瑩年八歲,能誦詩書。十二為中書學生。好學 耽書,以晝繼夜,父母恐其成疾,禁之不能止。常密于 灰中藏火,驅遂僮僕。父母寢睡之後,然火讀書,以衣 被蔽塞窗戶,恐漏光明,為家人所覺。由是聲譽甚盛, 內外親屬呼為聖小兒。尢好屬文,中書監高允每嘆 曰:『此子才器非諸生所及,終當遠至。時中書博士張』」 天龍講《尚書》,選為都講,生徒悉集。瑩夜讀書勞倦,不 覺天曉,催講既切,遂誤持同房生趙郡李孝怡《曲禮》 卷上座。博士嚴毅不敢還取,乃置禮於前,誦《尚書》三 篇,不遺一字。講罷,孝怡異之,向博士說,舉學盡驚。後 高祖聞之,召入,令誦《五經》章句,并陳大義,帝嗟賞之。 瑩出後,高祖戲盧昶曰:「昔流共工於幽州北裔之地, 那得忽有此子?」昶對曰:「當是才為世生。」

《劉昺傳》:李暠以昺為撫裔護軍,雖有政務,手不釋卷。 暠曰:「卿注記篇籍,以燭繼晝,白日且然,夜可休息。」昺 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不知老之將至,孔聖稱焉。昺何 人斯,敢不如此。」

《刁沖傳》:「沖字文朗,渤海饒安人也。十三而孤,孝慕過 人,祖母哀其早孤,撫養尢篤。沖免喪後,便志學他方。 雖家世貴達,及從師於外,自同諸生。于時學制,諸生 悉日直監廚,沖雖有僕隸,不令代己,身自炊爨。每師 授之際,發志精專,不捨晝夜,殆忘寒暑。學通諸經,遍 修鄭說,陰陽圖緯、算數、天文、風氣之書,莫不關綜,當」 世服其精博。

《傅永傳》:「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隨叔父洪仲與張幸 自青州入國,尋復南奔。有氣幹,拳勇過人,能手執鞍 橋,倒立馳騁。年二十餘,有友人與之書而不能答,請 於洪仲。洪仲深讓之而不為報。永乃發憤讀書,涉獵 經史,兼有才筆。」

《濟陰王小新成傳》:新成子弼,弼子暉業少險薄,多與 寇盜交通。長乃變節,涉子史,亦頗屬文,而慷慨有志 節。齊文襄嘗問之曰:「比何所披覽?」對曰:「數尋伊霍之 傳,不讀曹馬之書。」

《北齊書魏收傳》:「收字伯起,小字佛助。年十五,頗已屬 文。及隨父赴邊,好騎射,欲以武藝自達。滎陽鄭伯調 之曰:『魏郎弄戟多少』?收慚,遂折節讀書,夏月坐板床, 隨樹陰諷誦,積年,床版為之銳減,而精力不輟,以文 華顯。」

《樊遜傳》:遜少學,常為兄仲優饒。既而自責曰:「名為人 弟,獨受安逸,可不愧于心乎?」欲同勤事業,母馮氏謂 之曰:「汝欲謹小行耶?」遜感母言,遂專心典籍,恆書壁 作「見賢思齊」四字,以自勸勉。

《周書呂思禮傳》:「思禮好學有文才,雖務兼軍國,而手 不釋卷。晝理政事,夜則讀書,令蒼頭執燭,燭燼夜有 數升。」

《樊深傳》:「深性好學,老而不怠,朝暮還往,常據鞍讀書, 至馬驚墜地,損折支體,終亦不改。」

《薛慎傳》:「慎字佛護,好學能屬文。太祖于諸生簡德行 淳懿者,侍太祖讀書。慎與李璨及隴西李伯良、辛韶、 武功蘇衡、譙郡夏侯裕、安定梁曠、梁禮、河南長孫璋、 河東裴舉、薛同、滎陽鄭朝等十二人,並應其選。又以 慎為學師,以知諸生課業。」

《北史楊大眼傳》:「大眼雖不學,恆遣人讀書,而坐聽之, 悉皆記識,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識字也。」 《盧思道傳》:「思道字子行,年十六,遇中山劉松,松為人 作碑銘,以示思道,思道讀之,多所不解,於是感激,閉 戶讀書,師事河閒邢子才。後思道復為文以示劉松, 松又不能甚解,思道乃喟然嘆曰:『學之有益,豈徒然 哉』!」因就魏收借異書。數年之閒,才學兼著。

《瑯嬛記》:謝祕書平生不嗜書,獨愛沈約集,行立坐臥 靡不諷詠。薛道衡戲曰:「沈郎書真可祕耶?」謝猶以為 未足尊崇沈,遂獨搆一室,四壁寫沈詩,案頭席上寫 作小卷及冊子甚夥,不復雜一他書,大書於額曰:「沈 郎書室。」

《田居乙記》:「陶弘景讀書萬卷,一事不知,深以為恥。」 《桂陽巖洞志》:「讀書巖在獨秀峰下,直立郡治後,為桂主山。旁無坡阜,突起千丈。峰趾石屋有便房、石榻、石 牖,如環堵之室。顏延年守郡時,讀書其中。」

《隋書劉焯傳》:「焯犀額龜背,望高視遠,聰敏沈深,弱不 好弄。少與河間劉炫結盟為友,同受《詩》於同鄉劉軌, 思受《左傳》於廣平郭懋常,問《禮》於阜城熊安生,皆不 卒業。而武強交津橋劉智海家,素多墳籍,焯與炫就 之讀書,向經十載,雖衣食不繼,晏如也。遂以儒學知 名,為州博士。」

《王頍傳》:頍年二十尚不知書,為其兄顒所責怒,於是 感激,始讀《孝經》《論語》,晝夜不倦。遂讀《左傳》《禮》《易》《詩》《書》, 乃嘆曰:「書無不可讀者。」勤學累載,遂遍通五經,究其 旨趣,大為儒者所稱。

《崔儦傳》:「儦年十六,太守請為功曹,不就。少與范陽盧 思道,隴西辛德源同志友善,每以讀書為務,負恃才 地,忽略世人,大署其戶曰:『不讀五千卷書者,無得入 此室。數年之閒,遂博覽群言,多所通涉』。」

《唐書李密傳》:密以廕為左親衛府大都督,東宮千牛 備身,額銳角方,瞳子黑白明激。煬帝見之,謂宇文述 曰:「左仗下黑色小兒為誰?」曰:「『蒲山公李寬子密』。帝曰: 『此兒顧盼不常,無入衛』。他日,述諭密曰:『君世素貴,當 以才學顯,何事三衛閒哉』!」密大喜,謝病去,感厲讀書, 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 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 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 奇之。歸謂子元感曰:「吾觀密識度非若輩等。」元感遂 傾心結納。

《韋述傳》:述家廚書二千卷,述為兒時,誦憶略遍。父景 駿,景龍中為肥鄉令,述從到官。元行沖,景駿姑子也, 為時儒宗,常載書數車自隨。述入其室,觀書不知寢 食。行沖異之,試與語前世事,孰復詳諦,如指掌然,使 屬文,受紙輒就。行沖曰:「外家之寶也。」舉進士時述方 少儀,質陋,侻考功員外郎宋之問曰:「童子何業?」述曰: 性嗜書,所撰《唐春秋》三十篇,恨未畢他,唯命之問曰: 「本求茂才乃得遷。」固遂上第。

《蔣乂傳》:「乂結髮志學,老而不厭,雖甚寒暑,卷不釋于 前,故能通百家學,尤明前世沿革。家藏書至萬五千 卷。」

《陽城傳》:「城字亢宗,定州北平人,徙陝州夏縣。世為官 族,好學,貧不能得書,求為吏,隸集賢院,竊院書讀之, 晝夜不出戶,六年無所不通。及進士第乃去,隱中條 山。」

《蕭德言傳》:德言晚節學愈苦,每開經輒祓濯,束帶危 坐。妻子諫曰:「老人何終日自苦?」答曰:「對先聖之言,何 復憚勞。」

《畢諴傳》:「諴字存之,蚤孤,夜然薪讀書,母卹其疲,奪火 使寐,不肯息。遂通經史,工辭章。」

《渤海敬王傳》「七世孫戡幼孤,年十歲即好學。大寒掇 薪自炙,夜無然膏,默念所記。年二十明六經。」

《尹知章傳》:「知章,絳州翼城人。少雖學,未甚通解,忽夢 人持巨鑿破其心內,若劑焉。驚悟,志思開徹,遂遍明 六經。諸生嘗講授者,更北面受大義。」

《曹憲傳》:太宗嘗讀書,有「難」字,輒遣使者問憲,憲具為 音注,援驗詳複。

《韓昌黎集張中丞傳後序》:于嵩少依于巡,巡嘗見嵩 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 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 錯一字。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 不盡然。嵩又取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唐書李邕傳》:「邕既冠,見特進李嶠,自言讀書未遍,願 一見祕書。嶠曰:『祕閣萬卷,豈時日能習邪』?邕固請,乃 假直祕書。未幾辭去,嶠驚,試問奧篇隱帙,了辯如響。 嶠嘆曰:『子且名家』!」

《陸羽傳》:「羽字鴻漸,不知所生,有僧得於水濱畜之。幼 時,其師教以旁行書,答曰:『終鮮兄弟,而絕後嗣,得為 孝乎』?師怒,使執糞除圬塓以苦之。又使牧牛三十,羽 潛以竹畫牛背為字,得張衡《南都賦》,不能讀,危坐效 群兒囁嚅,若成誦狀。師拘之,令薙草莽,當其記文字, 懵懵若有遺,過日不作,主者鞭苦,因嘆曰:『歲月往矣, 奈何不知書』?」嗚咽不自勝,因亡去。匿為優人,作《詼諧》 數千言。天寶中,州人酺吏署羽伶師太守李齊物見 異之,授以書,遂廬火門山。

《大唐新語》:「姚崇初不悅學,年逾弱冠,常過所親見修 文殿御覽閱之意,遂耽玩墳史,以文華著名。」

趙武蓋少孤,生於河右,遂狎弋獵,獲鮮禽以膳其母, 母勉之以學,武蓋不從。母欷歔謂曰:「汝不習典墳,而 肆情畋獵,吾無望矣。」不御所膳,感激而學焉。數年博 通經史,進士擢第,著《河西人物志》,有集行於代。 《開元天寶遺事》:蘇頲少不得父意,常與僕夫雜處,而 好學不倦。每欲讀書,又患無燈燭,常於馬廄竈中旋 吹火光照書,誦焉。其苦學如此。後至相位記事珠于授幼時,家以「綠真珠勝」為廉押,授讀書,數 真珠以記,日輒一遍。

《五代史韓建傳》:「建初不知書,乃使人題其所服器皿 床榻為其名目以視之,久乃漸通文字,見《玉篇》,喜曰: 『吾以類求之,何所不得也』。」因以通音韻、聲偶,暇則課 學書史。是時天下已亂,諸鎮皆武夫,獨建撫緝兵民, 又好學。

《遼史耶律良傳》:「良字習撚,小字蘇,著帳郎君之後。生 於乾州,讀書醫巫閭山。學既博,將入南山肄業。友人 止之曰:『爾無僕御,驅馳千里,縱聞見過人,年亦垂暮。 今若即仕,已有餘地』。良曰:『窮通命也,非爾所知』。不聽, 留數年而歸。」

《室昉傳》:「昉字夢奇,南京人。幼謹厚篤學,不出戶外者 二十年,雖里人莫識其精如此。」

《宋史太祖本紀》:蜀平,蜀宮人入內,帝見其鏡背有志 「乾德四年鑄者,召竇儀等詰之,儀對曰:『此必蜀物。蜀 主嘗有此號,乃大喜曰:『作相須讀書人』』。」

《玉壺清話》:太祖嘗譴趙普曰:「卿苦不讀書,今文臣角 立,雋軌高駕,卿得無愧乎?」普由是手不釋卷,太祖亦 自是廣閱經史。

《宋史李瓊傳》:瓊與周祖等十人約為兄弟,祖與瓊情 好尤密,嘗造瓊,見其危坐讀書,因問所讀何書,瓊曰: 「此《閫外春秋》所謂以正守國,以奇用兵,較存亡治亂, 記賢愚成敗,皆在此也。」周祖令讀之,謂瓊曰:「兄當教 我。」自是周祖出入,常袖以自隨,偶暇輒讀,每問難瓊, 謂瓊為師。

《李穀傳》:「穀字惟珍,汝陰人。身長八尺,容貌魁偉,少勇 力善射,以任俠為事,頗為鄉人所困,發憤從學,所覽 如宿習。年二十七,舉進士。」

《張去華傳》:「去華字信臣,開封襄邑人。父誼字希賈,好 學不事產業。既孤,諸父使督耕隴上,他日往視之,見 閱書于樹下,怒其不親穡事,詬辱之。誼謂其兄曰:『若 不就學於外,素志無成矣』。遂潛詣洛陽龍門書院,與 宗人沆鑾湜結友,故名聞都下。」

《呂端傳》:「端字易直,遷考功員外郎,兼侍御史,使高麗, 暴風折檣,舟人怖恐,端讀書若在齋閣時。」

《范純仁傳》:胡瑗、孫復、石介、李覯之徒,純仁皆與從游, 晝夜肄業,至夜分不寢。置燈帳中,帳頂如墨色。 《寇準傳》:初,張詠在成都,聞準入相,謂其僚屬曰:「寇公 奇材,惜學術不足爾。」及準出陝,詠適自成都罷還,準 嚴供帳,大為具待。詠將去,準送之郊,問曰:「何以教準?」 詠徐曰:「《霍光傳》不可不讀也。」準莫諭其意,歸取其傳 讀之,至「不學無術」,笑曰:「此張公謂我矣。」

《陳彭年傳》:「彭年,字永年,撫州南城人。幼好學,母惟一 子,愛之,禁其夜讀書,彭年篝燈密室,不令母知。」 戚同文傳:「同文,楚丘人。聞邑人楊慤教授生徒,日過 其學舍,因授《禮記》。隨即成誦,日諷一卷,慤異而留之, 不終歲,畢誦五經,慤即妻以女弟。自是彌益勤勵,讀 書累年不解帶。」

《陸佃傳》:「佃字農師,越州山陰人。居貧苦學,夜無燈,映 月光讀書。躡屩從師,不遠千里過金陵,受經于王安 石。」

《劉恕傳》:恕為學,自曆數地理、官職、族姓至前代公府 案牘,皆取以審證。求書不遠數百里,身就之讀且抄, 殆忘寢食。偕司馬光遊萬安山,道旁有碑,讀之乃五 代列將,人所不知名者。恕能言其行事始終,歸驗舊 史,信然。宋次道知亳州,家多書,恕枉道借覽。次道日 具饌為主人禮,恕曰:「此非吾所為來也,殊廢吾事。」悉 去之。獨閉閣。晝夜口誦手抄。留旬日。盡其書而去。目 為之翳。

《劉勉之傳》:「勉之字致中,建州崇安人。自幼彊學,日誦 數千言。踰冠以鄉舉詣太學。時蔡京用事,禁止毋得 挾元祐書,自是伊洛之學不行。勉之求得其書,每深 夜,同舍生皆寐,乃潛抄而默誦之。譙定,至京師,勉之 聞其從程頤遊,遂師事之。已而厭科舉業,揖諸生歸, 見劉安世、楊時,皆請業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結草為」 堂,讀書其中,力耕自給,澹然無求於世。

《張洽傳》:「洽字元德,臨江之清江人。父緩,第進士。洽少 穎異,從朱熹學,自六經傳註而下,皆究其指歸,至於 諸史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讀。嘗取 《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通,鬼神將通 之之語,以為窮理之要。熹嘉其篤志,謂黃榦曰:所望 以求斯道之傳如二三君者,不數人也。」

《杜常傳》:「常字正甫,衛州人,昭憲皇后族孫也。折節學 問,無戚里氣習。常跨驢讀書,驢嗜草,失道不之覺,觸 桑木而墮,額為之傷。」

《楊泰之傳》。「泰之字叔正,眉州青神人。少刻志于學,臥 不設榻幾十歲。」

《王顯傳》:顯字德明,開封人。太宗授樞密使,謂之曰:「卿 世家本儒,少遭亂失學,今典朕機務,無暇博覽群書, 能熟軍戒三篇,亦可免於面牆矣。」因取是書賜之《任布傳》:布字應之,河南人。力學家貧,嘗從人借書以 讀。進士及第後以太子少保致仕。

《胡松年傳》。「松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人。幼孤貧,母粥機 織資給使學,讀書過目不忘,尤邃於《易》。」

《王次翁傳》:「次翁字慶曾,濟南人。聚徒授業,齊魯多從 游者。入太學貧甚,夜持書就旁舍借燈讀之。」

《鄭樵傳》:「樵字漁仲,興化軍莆田人。好著書,不為文章, 自負不下劉向、揚雄。居夾漈山,謝絕人事。久之,乃游 名山大川,搜奇訪古,遇藏書家必借留,讀盡乃去。」 《張方平傳》:「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穎悟絕倫,家貧無 書,從人假三史,旬日即歸之,曰:『吾已得其詳矣。凡書 皆一閱不再讀,宋綬、蔡齊以為天下奇才』。」

《李載傳》:「載字伯熙,黎陽人。少苦學,隆暑讀書,置足于 水,雖得疾,不舍去。」

《謝深甫傳》:「深甫字子肅,台州臨海人。少穎悟,刻志為 學,積數年不寐,夕則置缾水加足於上,以警困怠。父 景之識為遠器。臨終語其妻曰:『是兒當大吾門,善訓 迪之。母攻苦守志,督深甫力學,中乾道二年進士』。」 《汪應辰傳》:「應辰字聖錫,信州王山人。幼凝重異常童。 五歲知讀書,屬對應聲語驚人,多識奇字。家貧無膏 油」,每拾薪蘇以繼晷。從人借書,一經目不忘。

《何涉傳》:涉父祖皆業農,涉始讀書,晝夜刻苦,汎覽博 古,上自六經諸子百家,旁及山經地志醫卜之術,無 所不學,一過目不復再讀,而終身不忘。人問書傳中 事,必指卷第冊葉所在驗之,果然。

《張載傳》:載少喜談兵,謁范仲淹,一見知其遠器,乃警 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樂,何事於兵。」因勸讀《中庸》。載 讀其書,猶以為未足,又訪諸釋老,累年究極其說,知 無所得,反而求之六經。

《尹焞傳》:劉豫命偽帥趙斌以禮聘焞,不從則以兵恐 之。焞自商州奔蜀,至閬,得程頤《易傳》。紹興二年止于 涪。涪,頤讀《易》地也,闢二畏齋以居。

《胡旦傳》:「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几聽之 不少輟。」

《楊萬里傳》:「時張浚謫永,杜門謝客,萬里三往不得見, 以書力請,始見之。浚勉以正心誠意之學,萬里服其 教,終身迺名讀書之室曰『誠齋』。」

《蔡元定傳》:「元定既長,辨析益精,登西山絕頂,忍飢啖 薺讀書。」

《李道傳傳》:「道傳自蜀來東南,雖不及登朱熹之門,而 訪求所嘗從學者與講習,盡得遺書,讀之篤于踐履, 氣節卓然。」

《邵雍傳》:「雍少時,自雄其才,慷慨欲樹功名,于書無所 不讀。始為學,即堅苦刻勵,寒不爐,暑不扇,夜不就枕 席者數年。」

《黃庭堅傳》:庭堅幼警悟,讀書數過輒成誦。舅李常過 其家,取架上書,問無不通,常驚,以為一日千里。 《田敏傳》:敏嘗使湖南,路由荊渚,以印本經書遺高從 誨,從誨謝曰:「祭酒所遺經書,僕但能識孝經耳。」敏曰: 「讀書不必多,十八章足矣。」

《歐陽修傳》:「修得韓愈遺槀于廢書簏中,讀而心慕焉。 苦志探賾,至忘寢食。」

《明道雜志》:「司馬溫公當世大儒,博學無所不通,雖已 貴顯,而刻苦記覽,甚於韋布。嘗為某言:『學者讀書,少 能自第一卷讀至卷末,往往或從中,或從末,隨意讀 起,又多不能終篇。光性最專,猶嘗患如此。從來惟見 何涉學士,案上惟置一書,讀之自首至尾,正錯校字, 以至讀終,未終卷誓不他讀,此學者所難也』。」何涉,蜀 人。

《聞見後錄》:王荊公初參政事,下視廟堂如無人。一日 爭新法,怒目諸公曰:「君輩坐不讀書耳。」趙清獻同參 政事,獨折之曰:「君言失矣。如皋、夔、稷、契之時,有何書 可讀?」荊公默然。

《澠水燕談錄》:「眉山蘇洵,少不喜學,幾壯猶不知書。年 二十七,始發憤讀書。舉進士,又舉茂才,皆不中,曰:『此 未足為吾學也』。」焚其文,閉戶讀書五六年,乃大究六 經百家書說。嘉祐初,與二子軾、轍至京師,歐陽文忠 獻其書于朝,士大夫爭持其文,二子舉進士亦皆在 高等。於是父子名動京師,而蘇氏文章擅名天下,目 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田居乙記》:有人問蘇文忠公曰:「公之博洽可學乎?」曰: 「可。吾讀《漢書》,蓋數過而始盡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 制、兵法、貨財之類。」每一過博求一事,不待數過而事 事精覈矣。參伍錯綜,八面受敵,沛然應之而莫禦焉。 《齊東野語》:昔有以詩投東坡者,朗誦之而請曰:「此詩 有分數否?」坡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詩七分 讀耳。」此雖一時戲語,然涪翁所謂「南窗讀書伊吾聲」, 蓋善讀者其聲正自可聽耳。王沔字楚望,端拱初參 大政,上每試舉人,多令沔讀試卷。沔素善讀,縱文格 下者能抑揚高下,迎其辭而讀之,聽者忘厭。凡經讀 者,每在高選,舉子凡納卷者,必祝之曰:「得王楚望讀之幸也。」若然,則善於讀者,不為無助焉。

《紫薇詩話》:曾子固舍人為太平州司戶,時,張伯玉璪 作守,歐公、王荊公諸人皆與伯玉書,以子固屬之,伯 玉殊不為禮。一日就後廳召子固作大排,唯賓主二 人亦不交一談也。既而召子固於書室,謂子固曰:「人 皆謂公為曾夫子,必無所不學也。」子固辭避而退。一 日,請子固作《六經閣記》,子固屢作,終不可其意,乃謂 子固曰:「吾試為之。」即令子固書曰:「六經閣者,諸子百 家皆在焉。」不盡尊經也。其下文不能具載。又令子固 問《書傳》中隱晦事,其應答如流。子固大服,始有意廣 讀異書矣。

《呂氏家塾記》:邵堯夫所居寢息處為「安樂窩,自號安 樂先生。」又為「甕牖讀書,燕居其下。」

《性理》藍田呂氏曰:「張子厚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 俯而讀,仰而思,有得則識之,或中夜起坐,取燭以書。 其志道精思,未始須臾息,亦未嘗須臾忘也。」

《聞見後錄》:傅獻簡與杜祁公取未見石刻文字二本, 皆踰千言,各記一本。祁公再讀,獻簡一讀,覆誦之,不 差一字。祁公時年踰七十矣。

《歸田錄》:錢思公雖生長富貴,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時, 嘗語僚屬言:「平生惟好讀書,坐則讀經史,臥則讀小 說,上廁則閱小辭。」蓋未嘗頃刻釋卷也。

謝希深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廁必挾書以往,諷 誦之聲,琅然聞於遠近。」其篤學如此。

《醉翁語》:「孫莘老喜讀書,晚年病目,乃擇卒伍中識 字稍解事者二人,授以句讀,每瞑目危坐室中,命二 人更讀于旁,終一策,則易一人飲之酒一杯使退,卒 亦自喜,可為老年讀書法。」

《欒城遺言》:「歐陽文忠公讀書,五行俱下,吾嘗見之,但 近覰耳,若遠視,何可當」 曲洧《舊聞》:張康節守泰州,召兼侍讀,以老不能進讀, 固辭。仁宗曰:「不必讀書,但留備顧問。」遂免進讀。未幾, 擢任風憲。

《畫墁錄》:「王世則,長沙人。冠歲辭親入南嶽讀書。其父 遺資二千,居數年,還家寧親。既而出二千,封識如故。 明年狀元及第。」

《金史梁肅傳》:「肅字孟容,奉聖州人。自幼勤學,夏夜讀 書,往往達旦,母葛氏常滅燭止之。天眷二年,擢進士 第。」

《辛愿傳》:「愿字敬之,福昌人。年二十五,始知讀書,取白 氏《諷諫集》自試,一日便能背誦,乃聚書環堵中讀之, 至《書伊訓》《詩河廣》,頗若有所省,欲罷不能,因更致力 焉。由是博極書史。」

《張萬公傳》:萬公幼聰悟,喜讀書。父彌學,夢至一室,牓 曰「張萬相公讀書堂。」已而萬公生,因以名焉。

《元史不忽木傳》:「不忽木受學於國子祭酒許衡,日記 數千言,衡每稱之,以為有公輔器。世祖嘗欲觀國子 所書字,不忽木年十六,獨書《貞觀政要》數十事以進。 帝知其寓規諫意,嘉嘆久之。衡纂歷代帝王名諡統 系歲年為書,授諸生,不忽木讀數過即成誦。帝召試, 不遺一字。」

《蕭𣂏傳》:「𣂏字維斗,自為兒時,翹楚不凡,稍出為府史, 上官語不合,即引退。讀書南山者三十年。製一革衣, 由身半以下及臥輒倚其榻,玩誦不少置。於是博極 群書,天文、地理、律曆、算數,靡不研究。侯均謂:元有天 下百年,惟蕭維斗為識字人。」

《李德輝傳》:「德輝字仲實,適歲凶,家儲粟纔五斗,其母 舂蓬稗,炊藜莧而食之。德輝天性孝悌,操履清慎,既 就外傅,嗜讀書,束于貧,無以自資,乃輟業。年十六,監 酒豐州,祿食充足,甘旨有餘,則市筆札錄書,夜誦不 休。已乃厭糟麴,嘆曰:『志士顧安此耶?事不足以匡君 福民,隱不足以悅親善身,天地之閒,人壽幾何,惡可 無聞,同腐草木也』。」乃謝絕所與游少年,求先生長者 講學,以卒其業。

《秦起宗傳》:「起宗生長兵閒,學書無從得紙。父順削柳 為簡,寫以授之,成誦,削去更書。年十七,會立蒙古學, 學輒成,辟武衛譯史。」

《闊里吉思傳》:「闊里吉思性勇毅,習武事,尢篤于儒術, 築萬卷堂於私第,日與諸儒討論經史性理、陰陽術 數,靡不該貫。」

《張翥傳》:「翥字仲舉,少時負其才雋,豪放不羈,其父以 為憂,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憂,今請易業矣』。」乃謝 客閉門讀書,晝夜不輟。因受業于李存先生。存字安 仁,江東大儒也。其學傳于陸九淵氏,翥從之游,道德 性命之說,多所研究。

《許衡傳》:衡字仲平,懷之河內人也。七歲入學,授章句。 問其師曰:「『讀書何為』?師曰:『取科第耳』。」曰:「如斯而已乎?」 師大奇之,每授書,又能問其旨義。久之,師謂其父母 曰:「兒穎悟不凡,他日必有大過人者,吾非其師也。」遂 辭去。如是者凡更三。師稍長,嗜學如饑渴。然遭世亂, 且貧無書,嘗從日者家見書疏義,因請寓宿,手抄歸「夜思晝誦,身體而力踐之,言動必揆諸義而後發。」家 貧,食糠覈菜茹,處之泰然,謳誦之聲聞戶外。

《吳澄傳》:「澄五歲,夜讀書至旦。母憂其過勤,節膏火,不 多與。澄候母寢,然火復習誦。」

《瑯嬛記》:文士冠有文章,好讀書,鑿壁懸梁,無以踰也。 嘗有客過,稱雲來頂上謝臨風。懷中出一書投之曰: 「習此始可以為文士之冠矣。」士冠覽而異之,問撰者 姓名,不告,第援筆書于髹几曰:彼何人斯,三江之右。 金鉤煌煌,風吹草覆。

《澄懷錄》:「孫蔚家世好學,藏書七千餘卷,遠近來學者 恆百餘人,蔚為辦衣食。」

《國寶新編》:「李夢陽初讀書,斷自漢魏以上,聞人論古 昔有不解事,即曰:『豈六代以還書耶』?蓋不之讀,故其 詩文卓爾不群。」

《明外史楊維楨傳》:「維楨父宏,築樓鐵崖山中,繞樓植 梅百株,聚書數萬卷。去其梯,俾誦讀樓上者五年,因 自號鐵崖。」

《王冕傳》:「冕幼貧,父使牧牛,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暮 乃返,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然。母曰:『兒癡如此,曷 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夜坐佛膝上,映長明燈 讀書。會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遂稱通儒。 《顧德輝傳》:德輝年三十,始折節讀書,購古書名畫,彝 鼎祕玩,築別業于茜涇西,曰「玉山佳處。」

《儲巏傳》:「巏母疾,刲股療之,卒不起。家貧,力營墓域,旦 哭塚,夜讀書不輟。」

《唐寅傳》:寅友都穆,官至太僕少卿。里人娶婦,夜雨滅 燭,遍乞火不得。或言南濠都少卿家有讀書燈,往叩 果然。其老而好學如此。

《張溥傳》: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抄,抄已朗誦一過即 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 數日輒割去。冬月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 曰「七錄」,以此也。

《綠雪亭雜言》:吳中有老儒沈文卿,讀書至宵分,燈火 熒熒欲滅,忽見盜在室中掏物無所得,從容呼之曰: 「穿窬君子,虛勞下顧,某輒有小詩奉贈。」乃長吟曰:「風 寒月黑夜迢迢,孤負勞心此一遭。只有古書三四束, 也堪將去教兒曹。」穿窬含笑而去。

《先進遺風》:「魏文靖公驥讀書山寺中,見一毒蛇方化 鱉,惡而避之。俄有漁者捕之以去,公懼傷人,追買棄 之。」

王端毅公恕,由庶吉士授大理寺評事,陞寺副,出知 揚州府,屢辨疑獄。歲饑,發廩不俟報,且給醫藥,多所 全活。歷江西、河南布政,拜右副都御史,撫治荊襄、南 陽,多平賊功。帥欲縱兵搜山,公不可,下令擅殺者斬, 復榜示流民復業。年八十餘,葺廬於先隴之次,搜閱 典籍,編《歷代名臣諫議》一百二十卷。又作《石渠意見》, 務划俗學,而求合於聖賢之旨,凡四卷。後又作《石渠 意見拾遺》二卷。已又搆《玩易》軒,討究《易》理,作《石渠意 見》一卷。讀書至耄不倦,視衛武公之「九十不忘,交」、儆 不殊也。

《藩獻記》:「樂平王沖焚者,韓憲王之三子也。博學好修, 言動必繇典禮,居常自謂非讀書不樂。成化中,年踰 七十,猶手不釋卷。韓王偕灊疏其行于朝,乞賜褒嘉, 以風宗室,上特詔獎焉。」

奉國將軍多熅,字中美,瑞昌榮安王曾孫也。性澹雅, 好學,不事聲華。與其弟多望衡接宇,孝友篤至。當 是時,輔軍多煪多。以秉禮嚴重見稱,鎮尉多《炫多》。 以義聲樂施動遠近多𤏳、多煃、多炘則用詞賦結 客,並有赫然之譽。而熅與從兄多煡獨杜門卻掃,購 異書數萬卷,耽玩校讎以為樂,終老不厭也。

《墨池浪語》:文定,永樂中為洗馬,下獄十餘年,家人供 給數絕糧。又朝命叵測,勵志讀書不輟。同難者止之, 溥曰:「朝聞道,夕死可矣。」人知文定相業與大制作,那 知其好學如許?初,鄉試,考官胡儼批其文:「他日必能 為董子之正言,而不學於公孫弘之阿曲。」胡公真知 人哉!

《先進遺風》董大參公朴。公大父曰應軫,解元,官僉憲, 丈夫子七,蟬聯科第,有並時為南北御史者,獨公父 未仕。公少魯,攻苦誦讀,日不能識數行。鄰父見而憐 之,謂其父曰:「郎君不慧,讀書非其質也,奈何苦之?曷 不令牧耶?」公聞之憤,丐工畫一牧子,牧牛置座右,益 奮勵堅苦力學,比長而發慧,卒成進士,以文學顯,累 官大參。

《延休堂漫錄》:孫榮僖公交初任南京駕部主事時,每 日散衙後,諸僚輩各歸私第,或出訪客,或拉朋儕飲 奕賦詩,習之為常。公獨退處一室,默坐觀書,至晚方 回。或以為言,則曰:「對聖賢語,不猶愈於對賓客妻妾 乎?」三原王公時為大司馬,嘉其有志,甚愛之。後累官 至戶部尚書。

《松江府志》:「陸文裕公出入館閣,前後幾四十年,每鈔 錄國朝前輩事,命子弟熟讀,曰:『士君子有志用世,非兼通今古,何得言經濟?今世學者亦有務為博洽,問 及朝廷典故,一代之經制沿革,恍如隔世,縱才華邁 眾,終為俗學』。」

上海王古心先生讀《書好問》,隨所得則記之。此讀書 一法也。

《見聞錄》:「國朝風氣淳朴,有父兄之於子弟,惟恐讀書 見徵者常觀常熟人黃鉞字叔揚,少穎嗜學,而家無 書,日遊書肆中借觀之,或竟日不歸。國初法峻,士不 樂仕,人文遁逸,詔下多方求賢甚急。鉞父見鉞好學, 甚恐不免,數懲之,弗為變。乃令督耕葛澤陂,田舍閒, 鉞託市鹽酪,一二日入城借書,親知閒沿道披閱,至」 陂輒盡,每以為恨。隱者楊濚避雨泊舟,至鉞舍旁,見 鉞倚簷讀書,就視之曰:「豎子學如此哉!日讀幾何?」對 曰:「我苦無書,讀耳過目不忘也。」濚曰:「我有書藏洋海 店,架插不下萬卷,豎子能從吾遊乎?」鉞喜,從濚入舟。 至其舍,乃命其子福與鉞同學,三年盡其書。縣聞之, 辟賢良。濚怨鉞曰:「吾遭亂世,家破族散,㩦兒耕讀遠 郊,以全餘生。以子好學不善晦,并累吾兒耶?」鉞徐曰: 「第無恐。」乃說尹罷,福獨遣鉞試入太學。後官至崇膴。

讀書部雜錄[编辑]

《緗素雜記》:《顏氏家訓》云:「夫讀書之人,自羲農以來,宇 宙之下,凡識幾人,凡見幾事。世人不問愚智,皆欲識 人之多,見事之廣,而不肯讀書,是猶求飽而懶營饌, 欲暖而惰裁衣也。」其說信然。余案《晉書》:虞嘯父仕孝 武帝,為侍中,嘗侍飲宴。帝從容問曰:「卿在門下,初不 聞有所獻替,何耶?」嘯父家近海,謂帝有所求,對曰:「天 時尚溫,䱥魚蝦鮓未可致,尋當有所尚。」獻帝大笑。 唐蘇良嗣,高宗時為荊州刺史。有河東寺,本蕭察為 兄河東王所建。良嗣曰:「江漢閒何與河東乎?」秦易之。 而當世恨其少學云。又,王元寶富而無學識,嘗會賓 客,明日親友謂之曰:「昨日必多佳論。」元寶曰:「但費錦 纏頭耳。」良可嗤笑。

《曲洧舊聞》:宋次道龍圖云:「校書如掃塵,隨掃隨有。」其 家藏書,皆校三五遍者。世之蓄書,以宋為善本。居春 明坊,昭陵時,士大夫喜讀書者,多居其側,以便於借 置故也。當時春明宅子比他處僦直常高一倍。陳叔 易常為予言此事,嘆曰:「此風豈可復見也!」

陸象山《語錄》:如今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 必太滯。舉一學者詩云:「讀書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 興味長。未曉不妨權放過,切身須要急思量。自家主 宰常精健,逐外精神徒捐傷。寄語同遊二三子,莫將 言語壞天常。」

《老學菴筆記》:「東坡在嶺海閒,最喜讀陶淵明、柳子厚 二集,謂之南遷二友。」予讀宋白尚書《玉津雜詩》有云: 「坐臥將何物,陶詩與柳文。」則前人已有與公暗合者 矣。

陳輔之《詩話》:「子美夜宴左氏莊,檢書燒燭短燭正不 宜觀書,檢閱時暫可也。退之『短檠二尺便且光』」,可謂 燈窗中人語,猶有未便。燈不籠則損目,不宜勤且久。 山谷「『夜堂朱墨小燈籠』,可謂善矣,而虛堂非夜久所 宜。子瞻『推門入室書縱橫,蠟紙燈籠晃雲母』。」慣親燈 火,儒生酸態盡矣。

《王氏談錄》:「公言古事有相承傳而不見出者甚多,如 顏回《讀書》《鐵鏑三摧》,是其一也。」

苕溪漁隱:「學者欲博讀異書,余謂退之之《進學解》云: 『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湯盤,詰屈聱牙;《春秋》謹嚴, 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 子雲、相如,同工異曲,只讀此足矣,何必多嗜異書』?」 《䂬溪詩話》:「沈攸之晚好讀書,手不釋卷,嘗歎曰:『早知 窮達有命,恨不十年讀書』。東坡《再和劉景文介亭長 篇》」云:「早知事大繆,恨不十年讀。」

《宋史李侗傳》:讀書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 求之,則凡聖賢所至,則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進矣。 若只求之文字,以資誦說,其不為玩物喪志者幾希。 《丹鉛總錄:晉書》云:「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此語俗士 之見,後世不曉也。余思其故,自兩漢來,訓詁甚行,說 五字之文,至於二三萬言,陶心知厭之故,超然真見, 獨契古初。而晚廢訓詁,俗士不達,便謂其不求甚解 矣。又是時周續之與學士祖企、謝景夷從刺史檀韶 聘,講禮城北,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肆。淵明示 以詩云:「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 亦以勤。」蓋不屑之也。觀今詩云:「先師遺訓,今豈云墜。」 又曰:「《詩》《書》敦夙好。」又云:「游好在《六經》。」又云:「汎覽《周王傳》,游觀《山海圖》。」其著《聖賢群輔錄》《三孝傳贊》,考索無 遺。又跋之云:「《書傳》所載,故老所傳,盡於此矣。」豈世之 鹵莽不到心者耶?予嘗言人不可不學,但不可為講 師溺訓詁。見淵明傳語,深有契耳。

《豢龍子》小兒周歲後,多有「見」字,即愛讀若有所知者, 此舊習之猶存也。漸長能言,則漸忘之。故叔子探金 環,白公識之,無信非偶云。

《簷曝偶談》:董遇云:「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 晴之餘,皆為閒暇無事時也。有疑陰雨,蓋陰雨則無 出入,無賓客,俗事少,故可讀書。東坡所謂『此生有味 在三餘』」是也。

《蓬窗續錄》:古稱藜杖,藜即苜蓿,養之歷霜雪,經一二 歲,其本修直,生鬼面,可杖,取其輕而堅,非梨木也。用 藜為燃光最明,可傳火徹夜,古讀書者燃藜以此。 《巖棲幽事》黃山谷嘗云:「士大夫三日不讀書,自覺語 言無味,對鏡亦面目可憎。」米元章亦云:「一日不讀書, 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

吾子彥所述書室中修行法:「心閒手嬾則觀法帖,以 其可逐字放置也。手閒心懶則治事,以其可作可止 也。心手俱閒,則寫字作詩文,以其可兼濟也。心手俱 懶則坐睡,以其不彊役於神,心不定,宜看詩及雜短 故事,以其易於見意,不滯於久也。心閒無事,宜看長 篇文字,或經註,或史傳,或古人文集。此又甚宜於風」 雨之際及寒夜也。又曰:「手冗心閒則思心冗手閒則 臥,心手俱閒則著書作字,心手俱冗則思早畢其事, 以寧吾神。」

《讀書》能轉音,能破句,是真能讀書人。「溫故知新」,盡此 矣。

校書能闕疑者,其平生《口無誑語》可知也。

讀書當如鬥草,遇一樣,采一樣,多一樣,鬥一樣。 《見聞錄》:今士大夫居鄉,讀書者少,予每見中江莫先 生,未嘗不談論詩文,動至彌日,煦煦言笑,無異寒儒。 乃唐荊川寄公柬云:「大率讀書,以治經明理為先,次 則諸史可以備見古人經綸之跡,與自來成敗理亂 之幾,次則載諸世務,可以應世之用者。此數者,其根 本枝」葉相湊,皆為有益之書。若但可以資文詞者,則 其為說固已末矣。況好文字與好詩,亦正在胸中流 出,有見者與人自別,正不資藉此零星簿子也。雖古 之以詩文名家者,其說亦不過如此,況識其大者乎? 況見子良舟中所㩦書,多非要緊。竊以今之世,清修 自潔如子良,篤志好學如子良,而或不免耗精力於 無所用,至於所最當留意者,或且束閣而不暇也。以 與子良知愛之深,乃不敢不盡其愚,俟面晤時,更有 請也。夫以讀書如中江先生,尚謂舟中所㩦書多,非 緊要前輩不肯輕易放過人如此。

《讀書鏡》:邵伯溫少時讀《文中子》,至使諸葛武侯無死, 禮樂其有興乎。因著論以為武侯霸者之佐,恐於禮 樂未能興也。康節先生見之,怒曰:「汝如武侯,猶不可 妄論,況萬萬相遠乎?以武侯之賢,安知不能興禮樂 也。」伯溫自此于先達不敢妄論。劉壯與嘗摘歐陽公 《五代史》之訛誤為糾繆,以示東坡,東坡曰:「往歲歐陽 公著此書,初成,王荊公謂余曰:『歐陽公修《五代史》而 不修《三國志》,非也。子盍為之』?余固辭不敢當。夫為史 者,網羅數十百年之事以成一書,其閒豈能無小得 失?余所以不當荊公之托者,正畏如公之徒掇拾其 後耳。」余聞之師云:「未讀盡天下書,不敢輕議古人。」然 余謂真能讀盡天下書者,益知古人不可輕議。後生 嘵嘵,只為不遇蘇、邵兩先生罏錘,然究竟坐胸中書 少耳。

昔道士侯道華喜讀書,或問其意,答曰:「天上無凡俗 神仙。」後果騰舉而去。呂洞賓、陳摶、施肩吾皆本書生, 近歲有譙定、雍孝聞、尹天民,亦皆以儒士得道。定今 百二十餘歲,故在青城山中採藥,道人有見之者,讀 《易》尚不輟也。夫身作神仙,尚不廢書,乃知住世出世 俱少學問,不得不然。凡俗子胸中數斛俗氣,何時淨 耶?黃山谷云:「子弟諸病皆可醫,惟俗不可醫。」余謂不 然,醫俗病者,獨有書耳。

陸游《上執政書》云:「某小人生無他長,不幸束髮,有文 字之愚。自上世遺文,先秦古書,晝讀夜思,開山破荒, 以求聖賢致意處,雖才識淺闇,不能如古人迎見逆 決,然譬于農夫之辨菽麥,蓋亦專且久矣。原委如是, 派別如是,機杼如是,邊幅如是,自《六經》《左氏》《離騷》以 來,歷歷分明,皆可指數,不附不絕,不誣不紊,正有出 於奇舊,或以為新,橫騖別驅,層出閒見。每考觀文詞 之變,見其雅正,則纓冠肅衽,如對王公大人;得其怪 奇,則脫帽大叫,如魚龍之陳前,梟盧之方勝也。」陸游 又《上辛給事書》云:「某聞前輩以文知人,非必鉅篇大 筆,苦心致力之詞也。殘章斷槁,憤譏戲笑,所以娛憂 而舒悲者,皆足以知之。甚至于郵傳」之題詠,親戚之 書牘,軍旅官府,倉卒之閒,符檄書判,類皆可以洞見 其人之心術才能,與夫平生窮達壽夭,前知逆決,毫芒不失,如對棋枰而指白黑,如觀人面而見其目鼻, 總不待思慮搜索而後得也,何其妙哉!故善觀晁錯 者,不必待東市之誅,然後知其刻深之殺身;善觀平 津侯者,不必待《淮南》之謀,然後知其阿諛之易與,方 發策決科時,其平生事業已可望而知之矣。由前言 之必如此,方是誦讀文字法;由後言之必如此,方是 賞鑒文字法。

《珍珠船》:支道林言:「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 如牖中窺日。蓋學廣則難周而識闇,學寡則易覈而 智明。」

《讀史訂疑》:「湖州有毗山。《一統志》云:『唐刺史柳渾讀書 其上,有讀書臺址。山今為尚書潘公所得,命予作歌, 亦具言柳渾事』。」予為證其誤,非唐柳渾,乃南齊柳惲 也。惲是渾六世祖,為吳興守時有「亭皋木葉下,隴首 秋雲飛」句,時人目為柳吳興,故當有讀書臺耳。考《唐 書》,渾未嘗為湖州刺史,安得至毗山?當時修志者不 學乃爾。

《太平清話》:陸平泉先生云:「讀書須尋出書中眼目始 得,佛家所謂人天法眼是也。」

「修竹名香」,清福已具。如「無福者定生他想,有福者輔 以《讀書》。」

《天爵堂筆餘》:「讀書作文,俱要一副真精神。坐則神奮, 臥則神弛,此常情也。然臥常可以作文,而必不可以 讀書。曹操有攲案可臥讀」,楊盈川有「臥讀書架,二君 不知何見?今之對書而睡者,當傚之。」

士大夫家少年子弟。必不宜使讀《世說》。未得其雋永, 先習其簡傲,不可不慎。

《碧溪詩話》:牧之贈何宜詩云:「一日讀十紙,一月讀十 箱。」古人讀書以紙計。

《菊坡叢語談錄》云:「『相傳顏回讀書,鐵鏑三摧』,此可對 孔子韋編三絕。」

《書肆說鈴》,閒居,弟子侍坐,問讀書之法,予曰:「讀書不 可不學禪。」眾問其故,予曰:「讀書養靜,不萌妄念,這便 是禪心;讀書出家,不理塵務,這便是禪行;讀書作文, 意在筆先,神游象外,這便是禪機。」

《遒。徇編》倒掛胸中無點墨,不識字人宜爾,惟讀書人 亦然。真是黃金窟中一片寒冰

吾有箇《無財布施法》,如難讀之書教人易讀,不讀之 書教人知讀,此是大布施。

《壺中贅錄》:「過名山如讀異書,倦則數武,健則千里,言 不論途程,以洞心快目而止。」

《讕言長語》宋祁云:「天分自有所稟,不可彊也。要得數 百卷書在胸中,則不為人所輕誚矣。」

宋王觀復以詩送黃庭堅,黃庭堅曰:「詩生硬不諧律 呂。此病自是讀書未精博耳。」

讀書部外編[编辑]

《齊諧記》:「弘農楊寶性慈愛,年九歲至華陰山,見一黃 雀為鴟梟所搏,逐樹下,傷瘢甚多,宛轉復為螻蟻所 困,寶懷之以歸,置諸梁上,夜聞啼聲甚切,親自照視, 為蚊所嚙,乃移置巾箱中,啖以黃花。逮十餘日,毛羽 成,飛翔朝去暮來,如此積年,忽與群雀俱來,哀鳴遶 堂,數日乃去。是夕寶三更讀書,有黃衣童子曰:『我王 母使者,昔使蓬萊,為鴟梟所搏,蒙君之仁愛見救,今 當受賜』。」南海別以四玉環與之,曰:「令君子孫潔白,且 從登三公,事如此環矣。」

《晉書佛圖澄傳》:「佛圖澄,天竺人,本姓帛。少學道,妙通 元術。腹旁有一孔,常以絮塞之。每夜讀書,則拔絮孔 中出,光照于一室。」

《瑯嬛記》:張茂先嘗為建安從事,遊於洞宮,遇一人于 塗,問華曰:「君讀書幾何?」華曰:「華之未讀者,則二十年 內書蓋有之也。若二十年外,則華固已盡讀之矣。」其 人論議超然,華頗內服,相與歡甚,因共至一處大石 中,忽然有門,引華入數步則別是天地,宮室嵯峨。引 入一室中,陳書滿架。其人曰:「此歷代史也。」又至一室, 則曰:《萬國志》也。每室各有奇書,惟一室屋宇頗高,封 識甚嚴,有二犬守之。華問故,答曰:「此皆玉京、紫微、金 真、七瑛、丹書紫字諸祕籍。」指二犬曰:「此龍也。」華歷觀 諸書,皆漢以前事,多所未聞者,如《三墳》《九丘》《檮杌春 秋》,亦皆在焉。華心樂之,欲賃住數十日。其人笑曰:「君 癡矣,此豈可賃地耶?」即命小童送出。華問地名,對曰: 「瑯嬛福地也。」

《異聞實錄》:楊于昭應寺讀書,每見一紅裳女子,一 日誦詩曰:「金殿不勝秋,月斜石樓冷。誰是相顧人,褰 幃弔孤影。」問其姓氏,云:「遠祖名無忌,姓宋,十四代 祖因顯揚釋教,封長明公。開元中,明皇與貴妃建此 寺,立經幢,封妾為西州夫人,因賜珊瑚寶帳居之。」後 驗之,乃經幢中燈也。

《北夢瑣言》:「唐劉瞻相公有清德大名,與弟阿初皆得 道,已入仙傳。先婚李氏,生一子,即劉贊也。相國薨後, 贊且孤幼,性甚懵鈍,教其讀書,終不記憶。其舅即李 殷衡侍郎也,以劉氏之門不可無後,常加楚箠,終不長進。李夫人慈念,不忍苦之,嘆其宿分也。一旦不告 他適,無以訪尋聖善。憶念淚如綆縻,莫審其存亡,數」 年方歸,子母團聚。且曰:「因入嵩山,遇一白衣叟,謂曰: 『與汝開心,將來必保聰明』。」自是日誦一卷,兼有文藻, 擢進士第。

《樹萱錄》:王縉讀書嵩山,有四叟㩦榼來相訪,自稱「木 巢南、林大節、孫文蔚、石媚虯,高談劇飲,既醉,俱化為 猿,升木而去。」

《記事珠》:「嵩高山下有石室,名謨觴,內有仙書無數。昔 人方回讀書于內,玉女進以飲食。」

《嘉蓮燕語》:「李杲字明之,其祖貧時夜坐讀書,有一女 子從室西地中出,與杲祖坐談甚美。少頃,漸以身親 杲祖,杲祖屹然不動。將告去,杲祖問曰:『汝是何神何 鬼耶』?女子取筆書于几上曰:『許身愧比雙南』。遂復入 地中。已而閱子美詩,始悟其為金也。掘之,得金一笥, 笥上壓一石,石面刻云:『金一笥𢌿李氏孫,以醫名後』」 世,後杲果從張元素學醫,盡得其業,號「東垣先生。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