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第12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一百二十八卷
理學彙編 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學行典

 第一百二十八卷目錄

 觀人部總論

  書經虞書皋陶謨

  禮記禮器 祭統 喪服

  汲冢周書官人解

  莊子列御寇

  呂氏春秋論人

  韓詩外傳觀人一則

  淮南子氾論訓

  大戴禮記哀公問五義

  法言修身

  人物志九徵 接識 八觀 效難

  心書知人性

  新論正賞

 觀人部藝文一

  觀過知仁論        宋蘇軾

  各畿省府縣古今人物總敘  明章潢

 觀人部藝文二

  觀物吟          宋邵雍

  又

  求鑑吟           前人

 觀人部紀事

 觀人部雜錄

學行典第一百二十八卷

觀人部總論

[编辑]

書經

[编辑]

《虞書皋陶謨》

[编辑]

皋陶曰:「都,在知人,在安民。」禹曰:「吁!咸若時,惟帝其難 之。知人則哲,能官人;安民則惠,黎民懷之。能哲而惠, 何憂乎驩兜?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皋 陶曰:「都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 禹曰:「何?」皋陶曰:「寬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 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彊而義,彰厥有常,吉哉!」

大全朱子曰:「『亦行有九德』,泛言人之行有此九德,故言其人之有德,則當以此論之。」 象山陸氏曰:「《皋陶》論知人之道,曰『亦行有九德』,亦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乃是。謂必先言其人之有是德,然後乃言曰某人有某事。蓋德則根乎其中,達乎其氣,不可偽為;若事則有才智之小人可偽為之。故行有九德,必言其人有」德乃言曰「載采采」,然後人不可得而廋也。 新安陳氏曰:「皋陶言『以此九德觀人,則德之成不成,全不全可知,而知人之道盡此矣』。」 葉氏曰:「觀人不求其全而求其常。常而不全,不害為德;德而不常,皆矯偽耳。」

禮記

[编辑]

《禮器》

[编辑]

觀其發而知其人之知。

陳注觀人之發動舉措,則知其人之智愚。

《祭統》

[编辑]

孝子之事親也,有三道焉:「生則養,沒則喪,喪畢則祭。 養則觀其順也,喪則觀其哀也,祭則觀其敬而時也。」 盡此三道者,孝子之行也。

大全嚴陵方氏曰:「觀者,上下見之之謂。觀其順則不順者亦可見矣,觀其哀則不哀者亦可見矣,以至敬與時皆然也。」

《喪服》

[编辑]

父母之喪,衰冠繩纓菅屨,三日而食粥,三月而沐,期 十二月而練冠,三年而祥。比終茲三節者,「仁者可以 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彊者可以觀其志焉。」

陳注非仁者不足以盡愛親之道,故於《仁》者觀其愛。非知者不足以究居喪之理,故於知者觀其理。非彊者不足以守行禮之志,故於《彊》者觀其志。

汲冢周書

[编辑]

《官人解》

[编辑]

王曰:「嗚呼!大師!朕維民務官,論用有徵,觀誠考言,視 聲觀色,觀隱揆德,可得聞乎?」周公曰:「亦有六徵。嗚呼! 乃齊以揆之。一曰:富貴者,觀其有禮施;貧賤者,觀其 有德守;嬖寵者,觀其不驕奢;隱約者,觀其不懾懼;其 少者,觀其恭敬,好學而能悌;其壯者,觀其廉潔,務行 而勝私;其老者,觀其思慎而。」彊其所不定者,觀其 不踰;父子之閒,觀其和友;君臣之閒,觀其忠惠;鄉黨 之閒,觀其信誠;省其居處,觀其方。「省其喪哀」,觀其 貞良。「省其出入,觀其交友。」「省其交友」,觀其任廉。設之 以謀,以觀其智。示之以難,以觀其勇。煩之以事,以觀 其治。臨之以利,以觀其不貪。濫之以樂,以觀其不荒。 喜之以觀其輕。之以觀其重;醉之酒,以觀其恭,從 之色,以觀其常,遠之以觀其不二,昵之以觀其不狎復徵其言,以觀其精,曲省其行,以觀其備,此之謂「觀 誠。」二曰方與之言,以觀其志。以淵,其器寬以悌,其 色儉而不諂,其禮先人,其言後人,見其所不足,曰「益」 者也。好臨人以色,高人以氣,賢人以言,防其所不足, 發其所能,曰「損」者也。其貌直而不止,其言正而不私, 不飾其美,不隱其惡,不防其過,曰「有質」者也。其貌曲 媚,其言工巧,飾其見物,務其小證,以故自說,曰「無質」 者也。喜怒以物,其色不變,煩亂以事而志不營,深導 以利而心不移,臨懾以威而氣不卑,曰「平心而固守 者也。」喜怒以物而心變易,煩亂以事而志不治,導之 以利而心遷移,臨懾以威而氣惵懼,曰「鄙心而假氣 者也。」設之以物而數決,敬之以卒而度應,不文而辯, 曰「有慮者也。」難決以物,難悅以守,一而不可變,因而 不知止,曰「愚依人也。」營之以物而不誤,犯之以卒而 不懼,置義而不可遷,臨之貨色而不過,曰「果敢者也」; 移易以言,志不能固,已諾無決,曰「弱志者也。」順予之 弗為喜,非奪之弗為怒,沈靜而寡言,多稽而險貌,曰 「質靜者也」;屏言弗顧,自順而弗護,非是而彊之,曰「始 誣者也。」微而能發,察而能深,寬順而恭儉,溫柔而能 「斷,果敢而能屈,曰志治者也。」華廢而誣,巧言令色,皆 以無為有者也,此之謂《考言》。三曰「誠在其中,必見諸 外,以其聲處其實。氣初生物,物生有聲,聲有剛柔,清 濁好惡,咸發於聲。心氣華誕者,其聲流散;心氣順信 者,其聲順節;心氣鄙戾者,其聲醒醜;心氣寬柔者,其 聲溫和。信氣中易,義氣時舒,和氣簡」備,勇氣壯力。聽 其聲,處其氣,考其所為,觀其所由,以其前觀其後,以 其隱觀其顯,以其小占其大,此之謂「視聲。」四曰:民有 五氣,喜怒欲懼憂。喜氣內蓄,雖欲隱之陽喜必見,怒 氣內蓄,雖欲隱之陽怒必見。欲氣懼氣憂悲之氣,皆 隱之陽氣必見。五氣誠於中,發形於外,民情不可隱 也。喜色猶然以出,怒色薦然以侮,欲色嫗然以愉,懼 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瞿然以靜。誠智必有難盡之 色,誠仁必有可尊之色,誠勇必有可新之色,誠潔必 有難汙之色,誠必有可信之色。質浩然固以安,偽 蔓然亂以煩,雖欲改之,中色弗聽,此之謂「觀色。」五曰 民生,則有陰有陽。人多隱其情,飾其偽以攻其名。有 隱於仁賢者,有隱於智理者,有隱於文藝者,有隱於 廉勇者,有隱於交友者,如此不可不察也。小施而好 德,小讓而爭大言,願以為質。「愛以為忠」,「尊其得以 改其名」,如此隱於仁賢者也。前總唱功,慮誠弗及,佯 為不言,內誠不足,色示有餘,自順而不讓,措辭而弗 遂,此隱於智理者也。動人以言,竭而弗終,問則不對, 佯為不窮。「貌而有餘」,假道而自順,因之。《初》窮則 託深,如此者,隱於文藝者也。「言以為廉,矯厲以為 勇,內恐外誇,亟稱其說,以詐臨人」,如此隱於廉勇者 也。「自事其親,而好以告人」,飾其見物,不誠於內,發名 以事親,自以名私其身,如此隱於忠孝者也。「比周以 相譽,知賢可徵,而左右不同,不同而交,交必重。」《心 說》而身弗近。缺二字而實不至,懼不盡,見於眾而貌克, 如此隱於交友也,此之謂觀《隱》。《六》曰:「言行不類,終始 相悖,外內不合,雖有假節,見行曰非成質者也。言忠 行夷,爭靡及私。」弗求及,情忠而寬,貌莊而安,曰有 仁者也;事變而能治,效窮而能達,措身立方而能遂, 曰有智者也;少言以行,恭儉以讓,有知而言弗發,有 施而弗德,曰「謙良者也;『微忽之久而可復,幽閒之 獨而弗克,其行亡如存』」,曰「順信者也;『貴富恭儉而能 施,嚴威有禮而不驕,曰有德者也;『隱約而不懾,安樂 而不奢,勤勞而不變,喜怒而有度,曰有守者也;『直方 而不毀,廉潔而不戾,彊立而無私,曰有經者也;『虛以 待命,不召不至,不問不言,言不過行,行不過道,曰沈 靜者也;忠愛以事親,驩以盡力而不回,敬以盡力而 不』』』』」曰:「忠孝者也,合志而同方,共其憂而任其難,行 忠信而不疑。」隱遠而不舍,曰「交友」者也。志色亂氣, 其人甚偷,進退多巧,就人甚數,辭不至少,其所不足, 謀而不已,曰偽詐者也。言行亟變,從容克易,好惡無 常,行身不篤,曰無誠者也。少知而不大決,少能而不 大成,規小物而不知大倫,曰華誕者也;規諫而不類, 道行而不平,曰竊名者也。故曰:「事阻者不夷時。」者 不回,果敢者也。飾貌者不靜,假節者不平,多私者不 義,揚言者寡信,此之謂「揆德。」

莊子

[编辑]

《列御寇》

[编辑]

孔子曰:「凡人心險於山川,難於知天。天猶有春秋冬 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故有貌愿而益,有長若 不肖,有順懁而達,有堅而縵,有緩而釬。故其就義若 渴者,其去義若熱。故君子遠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 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 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 觀其節,醉之以酒而觀其則,雜之以處而觀其色。《九 徵》至,不肖人得矣。

==呂氏春秋==

《論人》

[编辑]

四曰主道,約,君守近。太上反諸己,其次求諸人。其索 之彌遠者,其推之彌疏;其求之彌彊者,失之彌遠。何 謂反諸己也?適耳目,節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 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塗,若此則無以害其天 矣。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 凡彼萬形,得一後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 不可測也。德行昭美,比於日月,不可息也。豪士時之, 遠方來賓,不可塞也。意氣宣通,無所束縛,不可收也。 故知知一則復歸於樸,嗜欲易足,取養節薄,不可得 也。離世自樂,中情潔白,不可量也。威不能懼,嚴不能 恐,不可服也。故知知一則可;動作當務,與時周旋,不 可極也。舉錯以數,取與遵理,不可惑也;言無遺者集 肌膚,不可革也;讒人困窮,賢者遂興,不可匿也。故知 知一則若天地然,則何事之不勝?何物之不應?譬之 若御者反諸己,則車輕馬利,致遠復食而不倦。昔上 世之亡主,以罪為在人,故日殺僇而不止,以至於亡 而不悟;三代之興王,以罪為在己,故日功而不衰,以 至於王。何謂求諸人?人同類而智殊,賢不肖異,皆巧 言辯辭以自防禦,此不肖,王之所以亂也。凡論人,通 則觀其所禮,貴則觀其所進,富則觀其所養,聽則觀 其所行,止則觀其所好,習則觀其所言,窮則觀其所 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喜之以驗其守,樂之以驗其 僻,怒之以驗其節,懼之以驗其特,哀之以驗其人,苦 之以驗其志,八觀六驗,此賢主之所以論人也。論人 者,又必以六戚四隱。何謂「六戚?」父母、兄弟、妻子。何謂 「四隱?」交友、故舊、邑里門郭,內則用《六戚》四隱,外則用 《八觀》六驗,人之情偽,貪鄙美惡,無所失矣。譬之若逃 雨汗,無之而非是,此先聖王之所以知人也。

韓詩外傳

[编辑]

《觀人一則》

[编辑]

夫《觀士》也,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視其 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此五者足 以觀矣。

淮南子

[编辑]

《氾論訓》

[编辑]

論人之道,「貴則觀其所舉,富則觀其所施,窮則觀其 所不受,賤則觀其所不為,貧則觀其所不取。視其更 難,以知其勇;動以喜樂,以觀其守;委以財貨,以論其 仁;振以恐懼,以知其節」,則人情備矣。

大戴禮記

[编辑]

《哀公問五義》

[编辑]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吾欲論吾國之士與之為政,何 如者取之?」孔子對曰:「生乎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 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不亦鮮乎?」哀公曰:「然則 今夫章甫句屨,紳帶而搢笏者,此皆賢乎?」孔子曰:「否, 不必然。今夫端衣元裳,冕而乘輅者,志不在於食葷; 斬衰蕑屨,杖而歠粥者,志不在於飲食。故生乎今之 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而為非者,雖 有,不亦鮮乎?」哀公曰:「善。何如則可謂庸人矣?」孔子對 曰:「所謂庸人者,口不能道善言,而志不邑邑;不能選 賢人善士,而託其身焉以為己憂。動行不知所務,止 立不知所定;日選於物不知所貴;從物而流,不知所 歸;五鑿為政,心從而壞。若此則可謂庸人矣。」哀公曰: 「善。何如則可謂士矣?」孔子對曰:「所謂士者,雖不能盡 道術,必有所由焉;雖不能盡善盡美,必有所處焉。是 故知不務多,而務審其所知;行不務多,而務審其所 由;言不務多,而務審其所謂。知既知之,行既由之,言 既順之,若夫性命肌膚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 貧賤不足以損,若此則可謂士矣。」哀公曰:「善。何如則 可謂君子矣?」孔子對曰:「所謂君子者,躬行忠信,其心 不買,仁義在己而不害,不知聞,志廣博而色不伐,思 慮明達而辭不爭。君子猶然,如將可及也,而不可及 也,如此可謂君子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賢人 矣?」孔子對曰:「所謂賢人者,好惡與民同情,取舍與民 同統,行中矩繩而不傷於本,言足法於天下而不害 於其身,躬為匹夫而願富貴,為諸侯而無財,如此則 可謂賢人矣。」哀公曰:「善。敢問何如可謂聖人矣?」孔子 對曰:「所謂聖人者,知通乎大道,應變而不窮,能測萬 物之情性者也。大道者,所以變化而凝成萬物者也。 情性也者,所以理然不然,取舍者也。故其事大。配乎 天地,參乎日月,雜於雲蜺,總要萬物。穆穆純純,其莫 之能循。若天之司,莫之能職,百姓淡然不知其善。若 此則可謂聖人矣。」哀公曰:「善。」孔子出,哀公送之。

揚雄法言

[编辑]

《修身》

[编辑]

「觀乎賢人,則見眾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 則見聖人。

劉卲人物志

[编辑]

《九徵》

[编辑]

「蓋人物之本,出乎情性。情性之理,甚微而元,非聖人之察,其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 質,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 而求之。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 無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 察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 和,則中叡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 聖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元慮; 元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 內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 若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 其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 物之實,各有所濟。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 也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 之本也。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 筋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色平而 暢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質恆性」,故謂 之《五常》矣。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溫直而擾毅,木 之德也;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 也;寬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雖 體變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貞固之徵,著 乎形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故心質亮直, 其儀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 夫儀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 動,業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 心氣,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 有和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 則實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 之色,誠智必有明達之色。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 神見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慤然以端,勇,膽之 精,曄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 質不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 則力,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 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 內充,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故曰:「物生有 形,形有精神。」能知精神,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 之徵也。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 怯之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 慘懌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 容,緩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 筋勁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 之德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異 稱。故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 兼德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 微,謂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 偏材,《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 一至一違,謂之「閒雜。」閒雜,無恆之人也。「無恆」「依似」,皆 風人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接識》

[编辑]

夫人初甚難知,而士無眾寡,皆自以為知人。故以己 觀人,則以為可知也;觀人之察人,則以為不識也。夫 何哉?是故能識同體之善,而或失異量之美。何以論 其然?夫清節之人以正直為度,故其歷眾材也,能識 性行之常,而或疑法術之詭。法制之人以分數為度, 故能識較方直之量,而不貴變化之術;術謀之人以 「思謨為度,故能成策略之奇,而不識遵法之良。器能 之人以辨護為度,故能識方略之規,而不知制度之 原。智意之人以原意為度,故能識韜諝之權,而不貴 法教之常。伎倆之人以邀功為度,故能識進趣之功, 而不通道德之化。臧否之人以伺察為度,故能識訶 砭之明,而不暢倜儻之異。言語之人以辨析為度,故 能識捷給之惠,而不知含章之美。是以互相非駮,莫 肯相是。取同體也,則接洽而相得;取異體也,雖歷久 而不知。」凡此之類,皆謂一流之材也。若二至已上,亦 隨其所兼,以及異數。故一流之人能識一流之善,二 流之人能識二流之美。盡有諸流,則亦能兼達眾材。 故兼材之人,與國體同,欲觀其一隅,則終朝足以識 之;將究其詳,則三日而後足。何謂三日而後足?夫國 體之人,兼有三材,故談不三日不足以盡之:一以論 道德,二以論法制,三以論策術,然後乃能竭其所長 而舉之不疑。然則何以知其兼偏而與之言乎?其為 人也,務以流數,杼人之所長,而為之名目。如是兼也, 如陳「以美」,欲人稱之,不欲知人之所有,如是者偏也。 不欲知人,則言無不疑,是故以深說淺,益深益異,異 則相反,反則相非。是故多陳處直,則以為見美;靜聽 不言,則以為虛空;抗為高談,則為不遜;遜讓不盡,則 以為淺陋;言稱一善,則以為不薄;歷發眾奇,則以為 多端;先意而言,則以為分美;因失難之,則以為不喻; 說以對反,則以為較己;博以異雜,則以為無要;論以 同體,然後乃悅,於是乎有親愛之情,稱舉之譽。此偏 材之常失。

===
《八觀》
===
考證
《八觀》者,一曰觀其奪救,以明閒雜;二曰觀其感變,以

審常度;三曰觀其志質,以知其名;四曰觀其所由,以 辨依似;五曰觀其愛敬,以知通塞;六曰觀其情機,以 辨恕惑;七曰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八曰觀其聰明,以 知其達。何謂「觀其奪救,以明閒雜?」夫質有至有違,若 至勝違,則惡情奪正。若然而不然,故仁出於慈。有慈 而不仁者,仁必有恤;有仁而不恤者,厲必有剛。有厲 而不剛者,若夫見可憐則流涕,將分與則恡嗇,是慈 而不仁者;睹危急則惻隱,將赴救則畏患,是仁而不 恤者;處虛義則色厲,顧利慾則內荏,是厲而不剛者。 然則慈而不仁者則恡奪之也,仁而不恤者則懼奪 之也,厲而不剛者則慾奪之也。故曰:慈不能勝恡,無 必其能仁也;仁不能勝懼,無必其能恤也;厲不能勝 慾,無必其能剛也。是故不仁之質勝,則伎力為害器; 貪悖之性勝,則彊猛為禍梯。亦有善情,救惡不至為 害;愛惠分篤,雖傲狎不離;助善著明,雖疾惡無害也; 救濟過厚,雖取人不貪也。是故觀其奪救,而明閒雜 之情可得知也。何謂「觀其感變以審常度?」夫人厚貌 深情,將欲求之,必觀其辭旨,察其應贊。夫觀其辭旨, 猶聽音之善醜;察其應贊,猶視智之能否也。故觀辭 察應,足以互相別識。然則論顯揚正,白也;不善言應, 元也;經緯元白,通也;移易無正,雜也;先識未然,聖也; 追思元事,叡也;見事過人,明也;以明為晦,智也;微忽 必識,妙也;美妙不昧,疏也;測之益深,實也;假合炫燿, 虛也。自見其美不足也;不伐其能有餘也。故曰:「凡事 不度,必有其故。」憂患之色,乏而且荒,疾疢之色,亂而 垢雜,喜色愉然以懌,慍色厲然以揚,妬惑之色,冒昧 無常。及其動作,蓋並言辭。是故其言甚懌,而精色不 從者,中有違也;其言有違,而精色可信者,辭不敏也; 言未發而怒色先見者,意憤溢也;言將發而怒氣送 之者,彊所不然也。凡此之類,徵見於外,不可奄違,雖 欲違之,精色不從,感愕以明,雖變可知。是故觀其感 變,而常度之情可知。何謂「觀其至質以知其名?」凡偏 材之性,二至以上,則至質相發,而令名生矣。是故骨 直氣清,則休名生焉;氣清力勁,則烈名生焉;勁智精 理,則能名生焉;智直彊慤,則任名生焉;集於端質,則 令德濟焉;加之學則文理灼焉。是故觀其所至之多 少,而異名之所生可知也。何謂觀其所由以辨依似? 夫純訐性違,不能公正;依訐似直,以訐訐善;純宕似 流,不能通道,依宕似通,行傲過節。故曰:「直者亦訐,訐 者亦訐。」其訐則同,其所以為訐則異;通者亦宕,宕者 亦宕,其宕則同,其所以為宕則異。然則何以別之?直 而能溫者,德也;直而好訐者,偏也;訐而不直者,依也; 道而能節者,通也;通而時過者,偏也;宕而不節者,依 也。偏之與依,志同質違,所謂似是而非也。是故「輕諾」 似烈而寡信,「多易」似能而無效,「進銳」似精而去速,訶 者似察而事煩,《訐施》似惠而無成,「面從」似忠而退違, 此似是而非者也。亦有似非而是者,《大權》似姦而有 功,大智似愚而內明,《博愛》似虛而實厚,《正言》似訐而 情忠。夫察似明非,御情之反;有似理訟,其實難別也。 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得其實?故聽言信貌,或失其 真;詭情御反,或失其賢。賢否之察,實在所依。是故觀 其所依,而似類之質可知也。何謂觀其愛敬,以知通 塞?蓋人道之極,莫過愛敬,是故《孝經》以愛為至德,以 敬為要道。《易》以感為德,以謙為道,老子以無為德,以 虛為道,禮以敬為本,樂以愛為主。然則人情之質,有 愛敬之誠,則與道德同體,動獲人心,而道無不通也。 然愛不可少於敬,少於敬則廉節者歸之,而眾人不 與。愛多於敬,則雖廉節者不悅,而愛接者死之。何則? 敬之為道也,嚴而相離,其勢難久;愛之為道也,情親 意厚,深而感物。是故觀其愛敬之誠,而通塞之理可 得而知也。何謂觀其情機,以辨恕惑?夫人之情有六, 機杼其所欲則喜,不杼其所能則怨,以自伐,歷之則 「惡,以謙損下之則悅,犯其所乏則婟,以惡犯婟則妬, 此人性之六機也。夫人情莫不欲遂其志,故烈士樂 奮力之功,善士樂督政之訓,能士樂治亂之事,術士 樂計策之謀,辯士樂陵訊之辭,貪者樂貨財之積,幸 者樂權勢之尤,苟贊其志則莫不欣然,是所謂杼其 所欲則喜」也。若不杼其所能,則不獲「其志,不獲其志 則戚」,是故功力不建則烈士奮,德行不訓則正人哀, 政亂不治則能者歎,敵能未弭則術人思,貨財不積 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幸者悲,是所謂不抒其能則 怨也。人情莫不欲處前,故惡人之自伐,自伐皆欲勝 之類也,是故自伐其善則莫不惡也,是所謂自伐歷 之則惡也。人情皆欲求勝,故悅人之謙,謙所以下之, 下有推與之意,是故人無賢愚,接之以謙,則無不色 擇,是所謂「以謙下之則悅」也。人情皆欲掩其所短,見 其所長,是故人駮其所短,似若物冒之,是所謂「駮其 所乏則婟」也。人情陵上者也,陵犯其所惡,雖見憎,未 害也。若以長駮短,是所謂以惡犯婟,則妬惡生矣。凡 此六機,其歸皆欲處上。是以君子接物,犯而不校,不校則無不敬,下所以避其害也。小人則不然,既不見 機,而欲人之順己,以佯愛敬為見異,以偶邀會為輕, 苟犯其機,則深以為怨。是故觀其情機,而賢鄙之志 可得而知也。何謂「觀其所短以知所長?」夫偏材之人, 皆有所短,故直之失也訐,剛之失也厲,和之失也懦, 介之失也拘。夫直者不訐,無以成其直,既悅其直,不 可非其訐;訐也者,直之徵也。剛者不厲,無以濟其剛, 既悅其剛,不可非其厲;厲也者,剛之徵也。和者不懦, 無以保其和,既悅其和,不可非其懦;懦也者,和之徵 也。介者不拘,無以守其介,既悅其介,不可非其拘;拘 也者,介之徵也。然有短者未必能長也,有長者必以 短為徵。是故觀其徵之所短,而其材之所長可知也。 何謂觀其聰則以知所達。夫仁者德之基也;義者德 之節也;禮者德之文也;信者德之固也;智者德之帥 也。夫智出於明,明之於人,猶晝之待白日,夜之待燭 火,其明盛者,所見及遠,及遠之明難。是故守業勤 學未必及材,材藝精巧未必及理,理義辯給未必及 智,智能經事未必及道,道思元遠,然後乃周。是謂學 不及材,材不及理,理不及智,智不及道。道也者,回覆 變通,是故別而論之,各自獨行,則仁為勝;合而俱用, 則明為將。故以明將仁,則無不懷;以明將義,則無不 勝;以明將「理,則無不通。」然則苟無聰明,無以能遂。故 好聲而實不充則恢;好辯而理不至則煩;好法而思 不深則刻;好術而計不足則偽。是故鈞材而好學,明 者為師;比力而爭,智者為雄;等德而齊,達者稱聖。聖 之為稱,明智之極名也。是以觀其聰明,而所達之材 可知也。

《效難》

[编辑]

蓋知人之效有二難,有難知之難,有知之而無由得 效之難。何謂難知之難?人物精微,能神而明,其道甚 難,固難知之難也。是以眾人之察,不能盡備,故各自 立度,以相觀采,或相其形容,或候其動作,或揆其終 始,或揆其儗象,或推其細微,或恐其過誤,或循其所 言,或稽其行事。八者遊雜,故其得者少,所失者多。是 故必有草創信形之誤,又有居止變化之謬。故其接 遇觀人也,隨行信名,失其中情。故淺美揚露,則以為 有異;深明沈漠,則以為空虛;分別妙理,則以為《離婁》; 口傳甲乙,則以為義理;好說是非,則以為臧否;講目 成名,則以為人物;平道政事,則以為國體。猶聽有聲 之類,名隨其音。夫名非實,用之不效。故曰「名猶口進, 而實從事退。」中情之人,名不副實,用之有效,故名由 眾退,而實從事章。此草創之常失也。故必待居止,然 後識之。故居視其所安,達視其所舉,富視其所與,窮 視其所為,貧視其所取,然後乃能知賢否。此又已試, 非始相也。所以知質,未足以知其略。且天下之人不 可得皆與遊處,或志「趣變易,隨物而化,或未至而懸 欲,或已至而易顧,或窮約而力行,或得志而從欲,此 又居止之所失也。」由是論之,能兩得其要,是難知之 難。何謂無由得效之難?上材已莫知,或所識者在幼 賤之中,未達而喪;或所識者未拔而先沒;或曲高和 寡,唱不見讚;或身卑力微,言不見亮;或器非時,好不 見信貴;或不在其位,無由得拔;或在其位,以有所屈 迫。是以良材識真,萬不一遇也。須識真在位識百不 一有也。以位勢值可薦致之宜,十不一合也。或明足 識真,有所妨奪,不欲貢薦;或好貢薦而不能識真,是 故知與不知,相與分亂於總猥之中。實知者患於不 得達效,不知者亦自以為未識,所謂無由得效之難 也。故曰「知人之效有二難。」

諸葛亮心書

[编辑]

《知人性》

[编辑]

「夫知人之性,莫難察焉。美惡既殊,情貌不一,有溫良 而為詐者,有外恭而內欺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盡 力而不忠者。」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 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詞辯而觀其變,三曰咨之以 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五曰醉 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 之以事,而觀其信。」

劉勰新論

[编辑]

《正賞》

[编辑]

「賞者所以辯情也,評者所以繩理也。賞而不正,則情 亂於實;評而不均,則理失其真。」理之失也,由於貴古 而賤今;情之亂也,在乎信耳而棄目。古今雖殊,其跡 實同;耳目誠異,其識則齊。識齊而賞異,不可以稱正; 跡同而評殊,未得以言評;評正而賞翻,則情理並亂 也。由今人之畫鬼魅者易為巧,摹犬馬者難為工。何 也?鬼魅質虛,而犬馬質露也。質虛者可託怪以示奇, 形露者不可誣罔。以是非難以其真而見妙也。託怪 於無象,可假非而為是;取範於真形,則雖是而疑非。 昔魯哀公遙慕稷、契之賢,不覺孔丘之聖;齊景公高 悕管仲之謀,不知晏嬰之智。張伯松遠羨仲舒之博, 近遺子雲之美。以夫子之聖,非不光「於稷契;晏嬰之賢,非有減於管仲;揚子雲之才,非為亞於董仲舒。然 而弗貴者,豈非重古而輕今,珍遠而鄙近,貴耳而賤 目,崇名而毀實耶?觀俗之論,非苟欲以貴彼而賤此, 飾名而挫實,由於美惡混揉,真偽難分,摸法以度物 為情,信心而定是非也。今以心察錙銖之重,則莫之 能識,懸之權衡,則毫釐之重辨矣。」是以聖人知是非 難明,輕重難定,制為法則,揆量物情。故權衡誠懸,不 可欺以輕重;繩墨誠陳,不可誣以曲直;規矩誠設,不 可罔以方圓。故摹法以測物,則真偽易辨矣;信心而 度理,則是非難明矣。越人臛蛇以饗秦客,甘之以為 鯉也,既而知其是蛇,攫喉而嘔之,此為未知味也。趙 人有曲者,託以伯牙之聲,世人競習之,後聞其非,乃 束指而罷,此為未知音也。宋人得燕石,以為美玉,銅 匣而藏之,後知是石,因捧匣而棄之,此為未識玉也。 郢人為賦,託以《靈均》,舉世而誦之,後知其非,皆緘口 而捐之,此為未知文也。故以蛇為鯉者,唯《易》牙不失 其味;以趙曲為雅聲者,唯鍾期不溷其音。以燕石為 美玉者,唯猗頓不謬其真;以郢賦為麗藻者,唯相如 不濫其賞。昔二人評玉,一人曰好,一人曰醜,久不能 辨。客曰:「爾來入吾目中,則好醜分矣。」夫玉有定形,而 察之不同,非好相反,瞳睛殊也。堂珠黼幌,綴以金魄 碧流光霞,耀爛眩目,而醉者眸轉,呼為焰火,非黼幌 狀移目改變也。鏡形如杯,「以照西施,鏡縱則面長,鏡 橫則面廣,非西施貌易所照變也。海濱居者,望島如 舟,望舟如鳧,而須舟者不造島,射鳧者不向舟,知是 望遠目亂心惑也。山底行者,望嶺樹如簪,視岫虎如 犬,而求簪者不上亡犬者不往呼」,知是望高目亂而 心惑也。至於觀人論文,則以大為小,以能為鄙,而不 知其目亂心惑也與?望山海,不亦反乎!昔者仲尼先 飯黍,侍者掩口笑,子游揚裘而諺,曾參指揮而哂。以 聖賢之舉錯,非有謬也,而不免於嗤誚,奚況世人未 有名稱,其容止文華,能免於嗤誚者,豈不難也?以此 觀之,則正可以為邪,美可以稱惡,名實顛倒,可為嘆 息也。今述理者,貽之知音,君子,聰達亮於聞前,「明鑒 出於意表,不以名實眩惑,不為古今易情。採其制意 之本,略其文外之華,不沒纖芥之善,不掩螢爝之光, 可謂千載一選也。」

觀人部藝文一

[编辑]

《觀過知仁論》
宋·蘇軾

[编辑]

《禮》曰:「與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與仁同過,然後其仁 可知也。」蓋人之難知也,江海不足以喻其深,山谷不 足以配其險,浮雲不足以比其變。揚雄有言:「有人則 作之,無人則輟之。」夫苟見其作而不見其輟,雖盜跖 為伯夷可也。然古有名知人者,其效如影響,其信如 蓍龜。此何道也?故彼其觀人也,亦多術矣。委之以利 以觀其節,乘之以猝以觀其量,伺之以獨以觀其守, 懼之以敵以觀其氣。故晉文公以壺飧得趙衰,郭林 宗以破甑得孟敏,是豈一道也哉?夫與仁同功而謂 之仁,則公孫之布被與子路之縕袍何異?陳仲子之 螬李與顏子之簞瓢何辨?何則?功者人所趨也,過者 人所避也。審其趨避,而真偽見矣。古人有言曰:「鉏麑 違命也。」推其仁可以託國。斯其為觀過知仁也歟。

《各畿省府縣古今人物總敘》
明·章潢

[编辑]

人才固難,而知人尤難,自昔論之矣。然亦論其在當 時所值事勢與其建立何如。《孟子》曰:「以友天下之善 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誦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 可乎?是以千百世之後,求知於千百世之前而尚友 之也,不愈難哉!雖然,古人已往矣,其心跡已不可掩 矣。公論久定,彬彬然載諸經書史冊,猶可考而知也。 但合寰宇之郡邑,地何廣也;從開闢以迄今,歷年何 多也。是編所錄,意在兼收博採,不特忠孝廉節以及 隱逸一節之行,在所必取,雖醫卜詩文諸家,苟挺然 自能表見,咸取而錄之。至於儀、秦、申、韓,有關於世道 之變者,亦在其中,而古今人物,乃止此也。才之難也 信然哉。於戲!人物一也,能以一行一藝樹立於鄉閭 閒,已異乎一鄉一邑之人也。其中道德功業可法可 傳,有以一人當千百人者,有以一人當億萬人者,有 以一人當一世之人者,有以一人當千萬世之人者, 人品不齊,學術亦不容不辨,非知之真,安能望其的 而趨之也?然周、孔以一人為萬世師,信乎其難知而 難以詣其極矣。要之,取法于吾人性分中,固自有周、 孔在也,宜乎斯人皆周、孔之徒也。況億人之人、萬人 之人、千人之人、百人之人,以至如儀秦之不足筭者總記錄之,止如斯而已。則是縱多所遺,而古今大概 已具見之矣。才之難也,一至此哉!是故凡同此人身, 同具此人心,覽是編也,寧不惕然省,悚然懼,思為郡 邑增光,而無貽山川羞矣。敢自暴棄乎哉。

觀人部藝文二

[编辑]

《觀物吟》
宋·邵雍

[编辑]

「如鸞如凰」,意思安詳,所生之人,非忠則良。「如鼠如雀」, 意思驚躩,所生之人,不兇則惡。

[编辑]

畫工狀物,經月經年,軒鑑照物,立寫於前。鑑之為明, 猶或未精,工出人手,平與不平。天下之平,莫若於水。 止能照表,不能照裡。表裡洞照,其唯聖人。「察言觀行, 罔或不真,盡物之性,去己之情。有德之人而必有言, 能言之人未必能行。」

《求鑑吟》
前人

[编辑]

「人無鑑流水,當求鑑止水。」流水無定形,止水有定體。 「人無鑑於水,當求鑑於人。」「水鑑見人貌,人鑑見人神。」

觀人部紀事

[编辑]

《莊子天道篇》: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吾聞夫子聖人 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今 吾觀子,非聖人也。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不仁也;生熟 不盡於前,而積斂無崖。」老子漠然不應。

《孔叢子嘉言篇》:「夫子適周,見萇弘,言終,退萇弘語劉 文公曰:『吾觀仲尼有聖人之表,河目而隆顙,黃帝之 形貌也;修肱而龜背,長九尺有六寸,成湯之容體也。 然言稱先王,躬履謙讓,洽聞彊記,博物不窮,抑亦聖 人之興者乎』?」

《家語子路初見篇》:澹臺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勝 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里語》 云:『相馬以輿,相士以居,弗可廢矣』。以容取人,則失之 子羽;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戰國策》:「西門豹為鄴令,而辭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 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門豹曰:『敢問就功成 名,亦有術乎』?文侯曰:『有之矣。鄉邑老者而先受坐之 士子入而問其賢良之士而師事之,求其好掩人之 美而揚人之醜者而參驗之。夫物多相類而非也。幽 莠之幼也似禾,黧牛之黃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類』」 玉,此皆似是而非者也。

《韓詩外傳》:楚有善相人者,所言無遺美,聞於國中,莊 王召見而問焉,對曰:「臣非能相人也,能相人之友者 也。觀布衣者,其友皆孝弟,篤謹畏令,如此者,家必日 益而身日安,此所謂吉人者也。觀事君者,其友皆誠 信有行,好善,如此者,措事日益,官職日進,此所謂吉 臣者也。人主朝臣多賢,左右多忠,主有失敗,皆交爭 正諫。如此者。國日安主日尊。名聲日顯。此所謂吉主 者也。臣非能相人也。觀友者也。」王曰「善。」

《後漢書馮異傳》:異從兄及同郡丁綝、呂晏,並從光武, 因共薦異,得召見。異歸謂苗萌曰:「今諸將皆壯士,屈 起多暴橫,獨有劉將軍,所到不虜掠。觀其言語舉止, 非庸人也,可以歸身。」苗萌曰:「死生同命,敬從子計。」 《賈復傳》:「復事舞陰李生,李生奇之,謂門人曰:『賈君之 容貌志氣如此,而勤於學,將相之器也』。」

《世說》: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 季珪代魏武,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閒諜問曰:「魏王 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 乃英雄也。」

《冊府元龜》:溫嶠為驃騎將軍,鎮武昌。初,桓溫生未期, 而嶠見之,曰:「此兒有奇骨,可試使啼。」及聞其聲,曰:「真 英物也。」

北魏李孝伯為尚書宋孝武鎮彭城魏使孝伯至帝 遣長史張暢與語而帝改服觀之孝伯目帝不輟及 出謂人曰:「張侍側有人風骨視瞻非常士也。」

《周書史寧傳》:寧奔梁,梁武帝引寧至香磴前,謂之曰: 「觀卿風表,終至富貴,我當使卿衣錦還鄉。」

《賀若敦傳》:敦父統為東魏潁州長史。時群盜蜂起,大 龜山賊張世顯潛來襲統,敦挺身赴戰,手斬七八人, 賊乃退走。統謂左右僚屬曰:「我少從軍旅,戰陣非一, 如此兒年時膽略者,未見其人,非唯成我門戶,亦當 為國名將。」

《李賢傳》:賢幼有志節,不妄舉動。嘗出遊,遇一老人,鬚 眉皓白,謂之曰:「我年八十,觀士多矣,未有如卿者。必為台牧,卿其勉之。」賢後至洮州總管。

《隋書裴矩傳》:「矩好學,頗愛文藻,有智數。世父讓之,謂 矩曰:『觀汝神智,足成才士,欲求宦達,當資幹世之務』。」 矩始留情世事。

《唐書李密傳》:「密感厲讀書,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 蒲韉乘牛,挂《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越國公楊素適 見於道,按轡躡其後曰:『何書生勤如此』?」密識素,下拜 問所讀,曰:「『《項羽傳》』。因與語,奇之,歸謂子元感曰:『吾觀 密識度,非若等輩』。元感遂傾心結納。」

《宋史曹彬傳》:彬子琮,琮兄珝娶秦王女興平郡主。琮 幼時,從主入禁中,太宗置膝上,拊其背曰:「此佳兒也。」 《呂端傳》:端拜參知政事時,趙普在中書,嘗曰:「吾觀呂 公奏事,得嘉賞未嘗喜,遇抑挫未嘗懼,亦不形於言, 真台輔之器也。」

《王欽若傳》:欽若性傾巧,敢為矯誕,馬知節嘗斥其姦 狀,帝不之罪。其後仁宗嘗謂輔臣曰:「欽若久在政府, 觀其所為,真姦邪也。」王曾對曰:「欽若與丁謂、林特、陳 彭年、劉承珪,時謂之五鬼。」姦邪險偽,誠如聖諭。 《王彥超傳》:彥超少事後唐魏王繼岌。明宗即位,繼岌 遇害,左右遁去,彥超乃依鳳翔重雲山僧舍暉道人 為徒。暉善觀人,謂彥超曰:「子富貴人也,安能久居此。」 給資帛遣之。

《趙贊傳》:贊父延壽,尚明宗女,贊幼聰慧,明宗甚愛之, 與諸子外孫石氏並育於六宅。暇日,因遍閱諸孫數 十人,目贊曰:「是兒令器也。」

《元史孛朮魯翀傳》:「孛朮魯翀,字子翬,從京兆蕭㪺游, 其學益宏以肆。翰林學士承旨姚燧以書抵㪺曰:『燧 觀人多矣,學問文章無足與子翬比倫』。於是㪺以女 妻之。大德十一年,同薦者授襄陽縣儒學教諭。」 《明外史孔克仁傳》:「徐達等兵圍張士誠數月,淮東西 悉附。太祖謂克仁曰:『壬辰之亂,生民塗炭中原,諸將 孛羅』」帖木兒擁重兵,犯城闕,亂倫干紀,行已夷滅。擴 廓帖木兒挾太子以稱戈,急私讎,無敵愾之志。李思 齊輩碌碌竊據一方,民受其敝。士誠外假美名,內包 寇心,反覆兩端,情狀可見。明玉珍父子,據川蜀,僭大 號,喜於自用,而無遠謀,觀其所為,皆不能自成。 《劉宇傳》:「弘治中大學士劉健薦宇。正德改元,吏」部尚 書馬文升復薦之。帝曰:「健薦宇才堪大用。以朕觀之, 此小人,豈可用哉!」

觀人部雜錄

[编辑]

《關尹子三極篇》:「勿以行觀聖人,道無蹟,勿以言觀聖 人,道無言,勿以能觀聖人,道無為,勿以貌觀聖人,道 無形,行雖至卓,不離高下,言雖至公,不離是非,能雖 至神,不離巧拙,貌雖至殊,不離妍醜。聖人假此以示 天下,天下冥此乃見聖人。」

《淮南子繆稱訓》:「君子懼失仁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 懼,知各殊矣。

《化書》:「觀其文章,則知其人之貴賤焉。觀其書篆,則知 其人之情性焉。聞其琴瑟,則知其人之道德焉。聞其 教令,則知其人之吉凶焉。小人由是知唐堯之容淳 淳然,虞舜之容熙熙然,伯禹之容蕩蕩然,殷湯之容 堂堂然,文王之容巍巍然,武王之容諤諤然,仲尼之 容皇皇然,則天下之人可以自知其愚與賢。」

《王氏談錄》:公言人性貴乎平淡,若加以器識,即所謂 宰輔器也。蓋宰制方物,等之公平,甄別不差,足任機 柄耳。昔劉劭論人物,亦以平淡為先也。

歐大云:「凡相人最好於得失榮辱之際,觀其動否,便 可知其氣之小大也,然後見其人之前程也。」

《續明道雜志》:「凡觀人之術無他,但作事神氣足者,不 富貴即壽考。但人作十事,若一一中理,無可議者也, 自難得,況終身作事中理耶?其次莫若觀其所受,此 最切要。升不受斗,不覆即毀,物理之不可移者。 器寬易動,意形於色,得少為足,與好妄語者,皆夭折 貧賤之相,余驗之非一。」

《讀書錄》:「觀人之法,聽言最先,雖不能盡,亦可得七八 分。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