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8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十五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八十五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三

  金

  虞仲文      李異

  劉撝       孫九鼎

  吳激       馬定國

  麻秉彝      韓昉

  蔡松年      任詢

  趙可       郭長倩

  蕭永祺      胡礪

  喬扆       蔡珪

  王競       楊伯仁

  鄭子聃      左光慶

  高衎       張景仁

  馬天來      郭用中

  張玹    鄭時昌

  吳希尹      王去執

  党懷英      郝俁

  王庭筠曼慶  趙渢

  呂中孚      劉昂

  李經       移剌履

  劉震亨      王磵

  張廷玉      孔端甫

  陳載       張溫

  王德元      劉從益

  周昂       張行簡

  蕭貢       雷琯

  張正倫      王良臣

  趙秉文      王鬱

  宋九嘉      龐鑄

  李純甫      李獻能

  李獻甫      王若虛

  王元節      麻九疇

  王渥       李汾

  元德明      元好問

  王彧       段成己

  申萬全      高士談

  魏太初      魏道明

  盧洵       武伯英

  趙鼎       趙元

  趙文昌

文學典第八十五卷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三

[编辑]

[编辑]

虞仲文

[编辑]

按《金史》本傳:「仲文,字質夫,武州寧遠人也。七歲知作 詩,十歲能屬文,日記千言,刻苦學問。第進士,累仕州 縣,以廉能稱。舉賢良方正,對策優等,擢起居郎、史館 修撰,三遷至太常少卿。宰相有左降,仲文獨出餞之, 或指以為黨,仲文乃求養親。久之,召復前職。宰相薦 文行第一,權知制誥,除中書舍人。討平白霫,拜樞密」 直學士,權翰林學士,為翰林侍講學士。年五十五卒, 諡文正。天會七年,贈兼中書令。正隆二年,改贈特進、 濮國公。

李異

[编辑]

按《山西通志》:異,高平人,受韻於大愚公,有《切韻門庭》 行於世。二子:長林,舉進士。次森,年十八,澤州發解第 一,補萊州文學。靖康之亂,盜賊掠境,森謂其渠長曰: 「公等取財何害,但勿殺人。」皆羅拜而退。森子長曼,幼 以能賦稱,金大定三年登第,終隰州軍事判官。曼子 長伯疇,高才能文,善騎射。次中立,明昌二年登第,歷 鄭平、化平、秀容三縣令,考績為天下最。終河東令、鹽 鐵判官。

劉撝

[编辑]

按《山西通志》:「撝,渾源人。天會二年進士第一,官至石 州刺史。自號南山翁。其所著賦,為時楷範。子汲,亦舉 進士,為翰林供奉,自號西岩老人,有文集。」

孫九鼎

[编辑]

按《山西通志》:「九鼎,定襄人。天會中狀元,有詩名,與弟 九疇、九億同榜登第,官翰林。」吳彥高嘗贈詩云:「清廟 瑟三嘆,齋房芝九莖。」

吳激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激字彥高,建州人。父栻,宋進士,官終 朝奉郎,知蘇州。激,米芾之婿也。工詩能文,字畫俊逸, 得芾筆意。尤精樂府,造語清婉,哀而不傷。將宋命至 金,以知名留不遣,命為翰林待制。皇統二年,出知深

州,到官三日卒。詔賜其子錢百萬、粟三百斛、田三頃
考證
以周其家。有《東山集》十卷行於世。」東山,其自號也。

馬定國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定國,字子卿,荏平人。自少志趣不群, 宣政末,題詩酒家壁,坐譏訕得罪,亦因以知名。阜昌 初,遊歷下,以詩撼齊王豫,豫大悅,授監察御史,仕至 翰林學士。石鼓自唐以來無定論,定國以字畫考之, 云是宇文周時所造。作辯萬餘言,出入傳記,引據甚 明,學者以比蔡正甫燕王墓。辯初學詩,未有入處,夢」 其父與方寸白筆,從是文章大進。有《集》傳於世。

麻秉彝

[编辑]

按《山西通志》:「秉彝,臨晉人。性純孝,自幼敏悟,能屬詩 文。皇統中進士,歷官兵部侍郎,有能聲。」

韓昉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昉字公美,燕京人。仕遼,累世通顯。昉 五歲喪父,哭泣能盡哀。天慶二年,中進士第一,補右 拾遺,轉史館修撰,累遷少府少監、乾文閣待制,加衛 尉卿,知制誥,充高麗國信使。高麗雖舊通好,天會四 年奉表稱藩,而不肯進誓表,累使要約,皆不得要領。 而昉復至高麗,移督再三,高麗徵國中讀書知古今」 者,商搉辭旨,使酬答專對,凡涉旬,乃始置對。謂昉曰: 「小國事遼、宋二百年,無誓表,未嘗失藩臣禮。今事上 國,當與事遼、宋同禮,而屢盟長亂,聖人所不與,必不 敢用誓表。」昉曰:「貴國必欲用古禮,舜五載一巡狩,群 后四朝;周六年五服一朝。又六年,王乃時巡,諸侯各 朝於方岳。今天子方事西狩,則貴國當從朝會矣。」高 麗人無以對,乃曰:「徐議之。」昉曰:「誓表朝會,一言決耳。」 於是高麗乃進《誓表》如約,昉乃還。宗幹大悅曰:「非卿 誰能辦此?」因謂執事者曰:「自今出疆之使,皆宜擇人。」 明年,加昭文館直學士,兼堂後官。再加諫議大夫,遷 翰林侍講學士,改禮部尚書,遷翰林學士,兼太常卿, 修國史,尚書如故。昉自天會十二年入禮部,在職凡 七年。當是時,朝廷方議禮,制度或因或革,故昉在禮 部兼太常甚久云。除濟南尹,拜參知政事。皇統四年, 表乞致仕,不許。六年,再表乞致仕,乃除汴京留守,封 鄆國公。復請如初,以儀同三司致仕。天德初,加開府 儀同三司。薨,年六十八。昉性仁厚,待物甚寬。有家奴 誣告昉以馬資送叛人出境,考之無狀,有司以奴還 昉,昉待之如初,曰:「奴誣主人以罪,求為良耳,何足怪 哉!」人稱其長者。昉雖貴,讀書未嘗去手,善屬文,最長 於詔冊,作《太祖睿德神功碑》,當世稱之。自使高麗歸, 後高麗使者至,必問昉安否云。

蔡松年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松年,字伯堅。父靖,宋宣和末守燕山。 松年從父來管勾機宜文字。宗望軍至白河,郭藥師 敗,靖以燕山府降,元帥府辟松年為令史。天會中,遼、 宋舊有官者皆換授松年為太子中允,除真定府判 官,自此為真定人。嘗從元帥府與齊俱伐宋。是時,初 平鎮定、西山群盜,山中居民為賊汙者千餘家,松年」 力為辨論,竟得不坐。齊國廢,置行臺尚書省於汴,松 年為行臺刑部郎中,都元帥宗弼領行臺事伐宋,松 年兼總軍中六部事。宋稱臣,師還,宗弼入為左丞相, 薦松年為刑部員外郎。皇統七年,尚書省令史許霖 告田玨黨事,松年素與玨不相能。是時,宗弼當國,玨 性剛正,好評論人物,其黨皆君子,韓企先為相,愛重 之,而松年、許霖、曹望之欲與玨相結,玨拒之,由是搆 怨。故松年、許霖搆成玨等罪狀,勸宗弼誅之,君子之 黨熄焉。是歲,松年遷左司員外郎。松年前在宗弼府, 而海陵以宗室子在宗弼軍中任使,用是相厚善。天 德初,擢吏部侍郎,俄遷戶部尚書。海陵遷中都,徙搉 貨務以實都城。復鈔引法,皆自松年啟之。海陵謀伐 宋,以松年家世仕宋,故亟擢顯位以聳南人觀聽,遂 以松年為賀正旦使。使還,改吏部尚書,尋拜參知政 事。是年,自崇德大夫進銀青光祿大夫,遷尚書右丞。 未幾,為左丞,封郜國公。初,海陵愛宋使人山呼聲,使 神衛軍習之。及孫道夫賀正隆三年正旦,入見山呼 聲不類往年來者。道夫退,海陵謂宰臣曰:「宋人知我, 使神衛軍習其聲,此必蔡松年、胡礪泄之。」松年惶恐, 對曰:「臣若懷此心,便當族滅。」久之,進拜右丞相,加儀 同三司,封衛國公。正隆四年,薨,年五十三。海陵悼惜 之,奠於其第,命作《祭文》以見意。加對吳國公,諡文簡。 起復其子三河主簿珪為翰林修撰,璋賜進士第,遣 翰林待制蕭籲護送其喪歸葬真定四品以下官,離 都城十里送之,道路之費,皆從官給。松年事繼母以 孝聞。喜周恤親黨,性復豪侈,不計家之有無。文詞清 麗,尤工樂府,與吳激齊名,時號「吳蔡體」,有集行於世。

任詢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詢字君謨,易州軍市人。父貴,有才幹, 善畫,喜談兵。宣政間,游江浙,詢生於虔州,為人慷慨 多大節,書為當時第一,畫亦入妙品。評者謂畫高於 書,書高於詩,詩高於文,然王庭筠獨以其才具許之。 登正隆二年進士第,歷益都都勾判官,北京鹽使。年六十四致仕,優游鄉里,家藏法書、名畫數百軸。年七」 十卒。

趙可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可字獻之,高平人。貞元二年進士,仕 至翰林直學士。博學高才,卓犖不羈。天德、貞元間,有 聲場屋。後入翰林,一時詔誥多出其手,流輩服其典 雅。其歌詩樂府尤工,號《玉峰散人集》。」

郭長倩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長倩,字曼卿,文登人。登皇統丙寅經 義乙科,仕至祕書少監,兼禮部郎中,修起居注。與施 朋望、王無競、劉喦老、劉無黨相友善。所撰《石決明傳》, 為時輩所稱。有《崑崳集》行於世。」

蕭永祺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永祺,字景純,本名蒲烈。少好學,通契 丹大小字。廣寧尹耶律固奉詔譯書,辟置門下,因盡 傳其業。固卒,永祺率門弟子服齊衰喪。固作《遼史》未 成,永祺繼之,作《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上之,加 宣武將軍,除太常丞。海陵為中京留守,永祺特見親 禮。天德初,擢左諫議大夫,遷翰林侍講學士,同修國」 史,再遷翰林學士。明年,遷承旨。尚書左丞耶律安禮 出守南京,海陵欲以永祺代之,召見於內閣,諭以旨 意。永祺辭曰:「臣材識卑下,不足以辱執政。」海陵曰:「今 天下無事,朕方以文治,卿為是優矣。」永祺固辭,既出, 或問曰:「公遇知人主,進取爵位,以道佐時,何多讓也?」 永祺曰:「執政繫天下休戚,縱欲貪冐」榮寵。如蒼生何 海陵嘗選廷臣十人備諮訪,獨永祺議論寬厚。時稱 長者。卒年五十七。

胡礪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礪字元化,磁州武安人。少嗜學。天會 間,大軍下河北,礪為軍士所掠,行至燕,亡匿香山寺, 與傭保雜處。韓昉見而異之,使賦詩以見志。礪操筆 立成,思致清婉。昉喜甚,因館置門下,使與其子處同 教育之,自是學業日進。昉嘗謂人曰:『胡生才器,一日 千里,他日必將名世』。十年,舉進士第,授右拾遺,權翰」 林修撰。久之,改定州觀察判官。定之學校為河朔冠, 士子聚居者常以百數。礪督教不倦,經指授者悉為 場屋,上游稱其程文為元化格。皇統初,為河北西路 轉運都勾判官。礪性剛直無所屈。行臺平章政事高 禎之汴,道真定,燕於漕司。礪欲就坐,禎責之。礪曰:「公 在政府,則禮絕百僚,今日之會,自有賓主禮。」禎曰:「汝 他日為省吏,當何如?」礪曰:「當官而行,亦何所避?」禎壯 其言,改謝之。改同知深州軍事,加朝奉大夫。郡守暴 戾,蔑視僚屬,礪常以禮折之,守愧服,郡事一委於礪。 州管五縣,例置弓手百餘,少者猶六七十人,稅民錢 五千餘萬為雇直。其人皆市井無賴,以跡盜為名,所 至擾民。礪知其弊,悉罷去。繼而有飛語曰:「某日賊發, 將殺通守。」或請為備,礪曰:「盜所利者財耳。吾貧如此, 何備為?」是夕,令公署撤關,竟亦無事。再補翰林修撰, 遷禮部郎中,一時典禮,多所裁定。海陵拜平章政事, 百官賀於朝堂,礪獨不跪。海陵問其故,礪以令對,且 曰:「朝服而跪,見君父禮也。」海陵深器重之。天德初,再 遷侍講學士、同修《國史》。以母憂去官。起復為宋國歲 元副使,刑部侍郎白彥恭為使。海陵謂礪曰:「彥恭官 在卿下,以其舊勞,故使卿副之。」遷翰林學士,改刑部 尚書。扈從至汴,得疾,海陵數遣使臨問,卒,深悼惜之, 年五十五。

喬扆

[编辑]

按《山西通志》:「扆,洪洞人。天德中進士,官至河東南路 按察使,詩詞俱有名。子宇,八歲能鼓琴,召入東宮,顯 宗稱其不凡。後為益都按察轉運使,與田琢俱歿於 兵。」

蔡珪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松年子珪,字正甫,中進士第,不求調, 久乃除澄州軍事判官,遷三河主簿。丁父憂,起復翰 林修撰,同知制誥。在職八年,改戶部員外郎,兼太常 丞。珪號為辨博,凡朝廷制度損益,珪為編類詳定,檢 討刪定官。初,兩燕王墓舊在中都東城外,海陵廣京 城圍,墓在東城內。前嘗有盜發其墓,大定九年,詔改」 葬於城外。俗傳六國時燕王及太子丹之葬及啟壙, 其東墓之柩,題其端曰「燕靈王舊。」「舊」,古柩字通用,乃 西漢高祖子劉建葬也。其西墓,蓋燕康王劉嘉之葬 也。珪作《兩燕王墓辯》,據葬制名物,款刻甚詳。安國軍 節度判官高元鼎,坐監臨姦事,求援於太常博士田 居實、大理司直吳長行、吏部主事高震亨、大理評事 王元忠,震亨以屬鞫問官御史臺典事李仲柔,仲柔 發之。珪與刑部員外郎王修、宛平主簿任詢、前衛州 防禦判官閻恕、承事郎高復亨、文林郎翟詢、敦武校 尉王景晞、進義校尉任師望坐與居實等轉相傳教, 或令元鼎逃避,居實長行,震亨、元忠各杖八十,修、珪、 詢、恕、復亨、翟詢各笞四十,景晞、師望各徒二年,官贖 外並的決。久之,除河東北路轉運副使,復入為修撰遷禮部郎中,封真定縣男。珪已得風疾,失音不能言, 乃除濰州刺史。同輩已奏謝,珪獨不能入見。世宗以 讓右丞唐括安禮、參政王蔚曰:「卿等閱書史,亦有不 能言之人可以從政者乎?」又謂中丞劉仲誨曰:「蔡珪 風疾,不能奏謝,卿等何不紏之?人言卿等相為黨蔽, 今果然邪?」珪乃致仕,尋卒。珪之文有《補正水經》五篇, 合沈約、蕭子顯、魏收《宋》《齊》《北魏志》,作《南北史志》三十 卷,《續金石遺文跋尾》十卷,《晉陽志》十二卷,《文集》五十 五卷,《補正水經》《晉陽志》文集今存,餘皆亡。

王競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競字無競,彰德人。警敏好學,年十七, 以廕補官。宋宣和中,太學兩試合格,調屯留主簿。入 國朝,除大寧令,歷保勝鹽官,轉河內令。時歲饑盜起, 競設方略以購賊,不數月盡得之。夏秋之交,沁水泛 溢,歲發民築隄,豪民猾吏因緣為姦。競覈實之,減費 幾半。縣民為之諺曰:『西山至河岸,縣官兩人半』。」蓋以 前政韓希甫與競相繼治縣,皆有幹能,絳州正平令 張元亦有治績,而差不及,故云然。天眷元年,轉固安 令。皇統初,參政韓昉薦之,召權應奉翰林文字,兼太 常博士。詔作《金源郡王完顏婁室墓碑》,競以行狀盡 其實,乃請國史刊正之,時人以為法。二年,試館閣,競 文居最,遂為真。遷尚書禮部員外郎。時海陵當國,政 由己出,欲令百官避堂諱,競言人臣無公諱,遂止。蕭 仲恭以太傅領三省事封王,欲援遼故事,親王用紫 羅傘,事下禮部,競與郎中翟永固明言其非是,事竟 不行,海陵由是重之。天德初,轉翰林待制,遷翰林直 學士,改禮部侍郎,遷翰林侍講學士,改太常卿,同修 國史,擢禮部尚書,同修國史如故。大定二年春,從太 傅張浩朝京師,詔復為禮部尚書。是歲,奉遷睿宗山 陵儀注不應典禮,競削官兩階。詔改創「五龍車」,兼翰 林學士承旨,修國史。四年,卒官。競博學而能文,善草 隸書,工大字,兩都宮殿牓題,皆競所書,士林推為第 一云。

楊伯仁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伯仁,字安道,伯雄之弟也。天性孝友, 讀書一過成誦。登皇統九年進士第,事親不求調。天 德二年,除應奉翰林文字。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諱, 改今名。海陵嘗夜召賦詩,傳趣甚亟,未二鼓,奏十詠, 海陵喜,解衣賜之。海陵射烏,伯仁獻《獲烏》詩以諷。丁 父憂,起復,賜金帶襲衣,及賜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遺。」 進士呂忠翰,廷試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 文示伯仁,問其優劣。伯仁對曰:「當在優等。」海陵曰:「此 今試狀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諫 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轉翰林修撰。孟宗獻 發解第一,伯仁讀其程文,稱之:「此人當成大名。」是歲, 宗獻府試、省試、廷試皆第一,號「孟四元」,時論以為知 文。故事,狀元官從七品階承務郎。世宗以宗獻獨異 等,與從六品階,授奉直大夫,改著作郎。居母喪。服除, 調鎮西節度副使,入為起居注,兼左拾遺。上書論時 務六事,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橫恣甚,莫可制,民受 其害。伯仁窮究渠黨,四境帖然。讞館陶大辟,得其冤 狀,館陶人為立祠。府「尹荊王文坐贓削封,降德州防 禦使。」同知裴《滿子寧》及伯仁、判官謝奴,皆以不能匡 正解職。伯仁降南京留守判官,改同知安化軍節度 使。到官三日,召為太子右諭德兼侍御史,改翰林待 制,復兼右諭德,除濱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 以規賞者,伯仁至,責其主而杖殺其奴,如是者數輩, 其弊遂止。入為左諫議大夫兼禮部侍郎、翰林直學 士。故事,諫官、詞臣入直禁中,上閔其勞,特免入直。改 吏部侍郎,直學士如故。鄭子聃卒,宰相舉伯仁代之, 乃遷侍講兼禮部侍郎。伯仁久在翰林,文詞典麗。上 曰:「自韓昉、張鈞後,則有翟永固,近日則張景仁、鄭子 聃,今則伯仁而已,其次未見能文者。」呂忠「翰草《降海 陵庶人詔》,點竄再四,終不能盡朕意。狀元雖以詞賦 甲天下,至於辭命,未必皆能。凡進士可令補外,考其 能文者召用之。」不數月,兼左諫議大夫,俄兼太常卿。 大臣舉可修起居注者數人,上以伯仁領之。從幸上 京。伯仁多病,至臨潢池寒,因感疾還中都。明年,上還 幸中都,遣使勞問,賜以丹劑。是歲卒。

鄭子聃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子聃,字景純,大定府人。父宏,遼金源 令。二子子京、子聃。楊丘行嘗謂人曰:『金源二子,鳳毛 也。小者尤特達,後必名世。子聃及冠,有能賦聲。天德 二年,丘行為太子左衛率府率,廷試明日,海陵以子 聃程文示丘行,對曰:『可入甲乙』。及拆卷,果中第一甲 第三人,調翼城丞,遷贊皇令,召為書畫直長。子聃頗』」 以才望自負,常慊不得為第一甲第一人。正隆二年, 會試畢,海陵以第一人程文問子聃,子聃少之,海陵 問:「作賦何如?」對曰:「甚易。」因自矜,且謂他人莫己若也。 海陵不悅,乃使子聃與翰林修撰篡戩楊伯仁、宣徽 判官張汝霖、應奉翰林文字李希顏同進士雜試。七月癸未,海陵御寶昌門,臨軒觀試,以「不貴異物民乃 足」為賦題,「忠臣猶孝子」為詩題,「憂國如饑渴」為論題。 上謂讀卷官翟永固曰:「朕出賦題,能言之,或能行之, 未可知也。詩論題,庶戒臣下。」丁亥,御便殿,親覽試卷, 中第者七十三人,子聃果第一,海陵奇之。有頃,進官 三階,除翰林修撰,改侍御史。京畿旱,詔子聃決囚,遂 澍雨,人以比顏真卿。遷待制兼吏部郎中,改祕書少 監,遷翰林直學士,兼太子左諭德,顯宗深器重之。以 疾求補外,遂為沂州防禦使。皇太子幣贐甚厚,命以 安輿之官。召還,為左諫議大夫,兼直學士。改吏部侍 郎、同修國史,直學士如故。遷侍講兼修國史。上曰:「修 《海陵實錄》,知其詳無如子聃者。」蓋以史事專責之也。 二十年,卒,年五十五。子聃,英俊有直氣,其為文亦然。 平生所著詩文二千餘篇。

左光慶

[编辑]

按《金史》本傳:企弓子淵,淵子光慶,字君錫,幼穎悟,沉 厚少言。淵嘗謂所親曰:「世吾家者,此子也。」以廕補閤 門祇候,遷西上閤門副使。丁父憂,起復東上閤門副 使,再轉西上東上閤門使,兼太廟署令。光慶好古,讀 書識大義,喜為詩,善篆隸,尤工大字。世宗行郊禮,受 尊號,及受命寶,皆光慶篆。凡宮廟牓署經光慶書者, 人稱其有法。典領原廟、坤厚陵、壽安宮工役,不為苛 峻,使勞逸相均,身兼數職,勤慎周密,未嘗自伐,世宗 獨察之。初,御史大夫璋請製《大金受命寶》,有司以秦 璽文進,上命以「大金受命萬世之寶」為文,徑四寸八 分,厚一寸四分,蟠龍紐,高、厚各四寸六分有半。禮部 尚書張景仁、少府監張僅言典領工事,詔光慶篆之。 遷同知宣徽院事,改少府監。丁母憂,起復右宣徽使。 世宗幸上京,光慶往上京治儀仗制度,時人以為得 宜。二十五年,卒,年五十一。上遣使致祭,賻銀三百兩、 重綵十端、絹百疋。平時喜為善言,蓄善藥,號「善善道 人。」晚信浮屠法,自作《真贊》,語皆任達云。

高衎

[编辑]

按《金史》本傳:「衎字穆仲,遼陽渤海人。敏而好學,自少 有能賦聲。同舍生欲試其才,使一日賦十題戲之,衎 執筆怡然,未暮,十賦皆就,彬彬然有可觀。年二十六, 登進士第,乞歸養,逾二年方調漷陰丞。召為尚書省 令史,除右司都事。母喪去官,起復吏部員外郎,攝左 司員外郎。王彥潛、常大榮、李慶之皆在吏部選中,吏」 部擬彥潛、大榮皆進士第一,次當在慶之上。彥潛洺 州防禦判官,大榮臨海軍節度判官,慶之瀋州觀察 判官。左司郎中賈昌祚挾私欲與慶之洺州,詭曰:「洺 雖佳郡,防禦幕官,在節鎮下。」乃改擬彥潛臨海軍,大 榮瀋州,慶之洺州。慶之初赴選,昌祚以慶之為會試 詮讀官,而慶之弟慶雲為尚書省令史,多與權貴游, 海陵心惡之,嘗謂左右司:「昌祚必與慶之善。」闕大奉 國臣者,遼陽人,永寧太后族人,先為東京警巡院使, 以贓免去,欲因太后求見,海陵不許。衎與奉國臣有 鄉里舊,擬為貴德縣令,海陵大怒,於是昌祚、衎吏部 侍郎馮仲等,各杖之有差。慶雲決杖一百五十,罷去。 未幾,仲、昌祚、慶雲皆死,衎降為清水縣主簿,兵部員 外郎攝吏部主事楊邦基降宜春縣主簿,吏部主事 宋仝降漷陰縣主簿,尚書省知除楊伯傑降閭陽縣 主簿。居二年,為大理司直,遷戶部員外郎、同知中都 都轉運使、太常少卿、吏部郎中。大定初,轉左司郎中。 世宗孜孜求諫,群臣承順旨意,無所匡正。上曰:「朕初 即位,庶政多未諳悉,實賴將相大臣同心輔佐,百姓 且上書言事,或有所補。夫聽斷獄訟,簿書期會,何人 不能?如唐、虞之聖,猶曰『稽於眾,舍己從人。正隆專任, 獨見不謀臣下,以取敗亂。卿等其體朕意,使衎傳詔 臺省百司曰:『凡上書言事,或為有司沮遏,許進表以 聞。遷吏部尚書』』。」每季選人至吏部,託以檢閱舊籍,謂 之「檢卷」,有滯留至後季猶不得去者。衎三為吏部,知 其弊,歲餘,銓事修理,選人便之。五年,為《賀宋國生日 使》,中道得疾去職。大定七年卒。

張景仁

[编辑]

按《金史》本傳:「景仁,字壽甫,遼西人。累官翰林待制。貞 元二年,與翟永固俱試禮部進士,以尊祖配天為賦 題,忤海陵旨,語在《永固傳》。大定二年,僕散忠義伐宋, 景仁掌其文辭。宋人議和,朝廷已改奉表為國書,稱 臣為姪,但不肯世稱姪國,往復凡七書,然後定。其書 皆景仁為之。世宗稱其能,嘗曰:『今之文章,如張景仁』」 與宋人往復書,指事達意,辨而裁,真能文之士也。五 年,罷兵,入為翰林直學士。七年,遷侍講。八年,為詳讀 官。《宋國書》中有「寶鄰」字,景仁奏「鄰」字太涉平易。上問 累年國書有「鄰」字否?命一一校勘。六年,書中亦有之, 上責問六年詳讀官劉仲淵,右丞石琚亦請罪曰:「臣 嘗預六年詳讀。」上曰:「此有司之過,安得一一責宰臣 邪?」詔有司就諭宋臣王瀹,使歸告其主,後日國書不 得復爾。仲淵時為禮部侍郎,降石州刺史。景仁遷翰 林學士,兼同修國史。久之,上召景仁讀陳言文字,上問事款幾何?景仁率《易》,少周密,對曰:「二十餘事。」復曰: 「其中如某事、某事,十事可行,餘皆無謂也。」明日,上召 景仁責之曰:「卿昨言可行者,朕觀之,中復有不可行 者。卿謂無謂者,中亦有可行者。朕未嘗使卿分別可 否,卿輒專可否,何也?自今戒之。」十年,兼太常卿,學士、 同修國史如故。轉承旨,兼修國史,改河南尹。二十一 年,召為御史大夫,仍兼承旨修國史。世宗謂景仁曰: 「卿博學老儒,求如古之御史大夫,然後行之,斯為稱 矣。不能如古之人,眾人不獨誚卿,亦謂朕不能知人。 卿醉中頗輕脫失言,當以酒為戒。」初,朝臣言景仁有 文藝,而頗率易,不可任臺察。景仁被詔就臺中治監 察罪,輒以便服視決罰。上聞之,責景仁曰:「朕初用卿 為大夫,或言卿不可居此官,今果不用故事,率易如 此。卿自慎,不然,黜罰及矣。」景仁頓首謝。未幾,詔葬元 妃李氏於海王莊。平章政事烏古論元忠提控葬事, 都水監丞高杲壽治道路不如式,元忠不奏,決之四 十。景仁劾奏元忠輒斷六品官,無人臣禮。上曰:「卿劾 奏甚當。」使左宣徽使蒲察鼎壽傳詔戒敕元忠曰:「監 丞六品,有罪聞奏,今乃一切趨辦,擅決六品官,法當 如是耶?御史在尊朝廷,汝當自咎,勿復再。」元忠尚豫 國公主,怙寵自任,倨慢朝士。景仁劾之,朝廷肅然。是 歲薨。

馬天來

[编辑]

按《山西通志》:「天來,介休人,黃裳榜進士。博學工詩,多 技能,畫入神品,言辯而則。在太學十九年,人不堪其 貧苦,談笑自如也。大定初,調隸州司侯靈璧簿,召為 國史院編修官。」

郭用中

[编辑]

按《山西通志》:「用中,平陽人。大定七年進士,歷浮山簿、 陝州錄事。所著有《寂然居士集》。」

張玹

[编辑]

按《山西通志》:「玹,河中人。大定中,登進士第,定國節度 同知。子鋸刻意於詩,五言尤其所長,時稱為張五言。 所著有《韋齋集》。」

鄭時昌

[编辑]

按《山西通志》:「時昌,字仲康,洪洞人。孝友性成,八歲通 《易》,讀書過目成誦,晝夜寒暑不輟。大定間,對策第一。 世宗欲以典樞要,辭不受。曰:『顯名於來世,吾之願也』。 遂就汾州教授。抵西河,訪子夏之道,衍河、汾之傳,理 學大明,士翕然從遊如雲,文風為之丕變。編《韻類節 事》并《群書會要》行於世。」

吳希尹

[编辑]

按《山西通志》:希尹,石州人。父水,廣蓄書籍,榜堂曰「萬 卷」,以為家塾。希尹力學知名當世,大定間,登進士第, 官至同知陝西東路轉運使。子章亦舉進士,仕至翰 林學士。元遺山嘗受學焉。

王去執

[编辑]

按《山東通志》:「去執,字明道。應進士試不合,即拂衣閉 門,講究經傳文學,與兄廣道齊名。以父母多病,尤精 於醫。世宗時,試醫京師第一,入翰林院,號榆山先生。」

党懷英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懷英字世傑,故宋太尉十一代孫,馮 翊人。父純睦,泰安軍錄事參軍,卒官,妻子不能歸,因 家焉。應舉不得志,遂脫略世務,放浪山水間,簞瓢屢 空,晏如也。大定十年,中進士第,調莒州軍事判官,累 除汝陰縣尹,國史院編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翰林待 制兼同修國史。懷英能屬文,工篆籀,當時稱為第一」, 學者宗之。大定二十九年,與鳳翔府治中郝俁充《遼 史》刊修官,應奉翰林文字移剌益、趙渢等七人為編 修官,凡民間遼時碑銘、墓誌及諸家文集,或記憶遼 舊事,悉上送官。是時,章宗初即位,好尚文辭,旁求文 學之士,以備侍從,謂宰臣曰:「翰林闕人,如之何?」張汝 霖奏曰:「郝俁能屬文,宦業亦佳。」上曰:「近日制詔,惟党 懷英最善。」移剌履進曰:「進士擢第後,止習吏事,更不 復讀書,近日始知為學矣。」上曰:「今時進士甚滅裂,《唐 書》中事,亦多不知,朕殊不喜。」上謂宰臣曰:「郝俁賦詩 頗佳,舊時劉迎能之,李晏不及也。」明昌元年,懷英再 遷國子祭酒。二年,遷侍講學士。明年,議開邊防濠塹, 懷英等十六人請罷其役,詔從之。遷翰林學士。六年, 有事於南郊,攝中書侍郎,讀祝冊,上曰:「讀冊至朕,名 聲微下,雖曰尊君,然在郊廟,禮非所宜,當平讀之。」承 安二年,乞致仕,改泰寧軍節度使。明年,召為翰林學 士承旨。泰和元年,增修《遼史》編修官三員,詔分紀、志、 列傳刊修官,有改除者以書自隨。久之,致仕。大安三 年卒,年七十八。諡文獻。懷英致仕後。章宗詔直學士 陳大任繼成《遼史》云。

郝俁

[编辑]

按《山西通志》:「俁,太原人。正隆二年進士,仕至河東北 路轉運使。子居簡、居中,俱工詩,與父並以文稱。俁英 姿曄曄,倬越倫輩。由樞密院令史剌坊州,轉鳳翔府 治中、安山安撫使

王庭筠曼慶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庭筠,字子端,河東人。生未期,視書,識 十七字,七歲學詩,十一歲賦全題。稍長,涿郡王翛一 見期,以國士登大定十六年進士第,調恩州軍事判 官,臨政即有聲。郡民鄒四者,謀為不軌,事覺,逮捕千 餘人,而鄒四竄匿不能得,朝廷遣大理司直王仲軻 治其獄。庭筠以計獲鄒四,分別詿誤,坐預謀者十二」 人而已。再調館陶主簿。明昌元年三月,章宗諭旨學 士院曰:「王庭筠所試文句太長,朕不喜此,亦恐四方 傚之。」又謂平章張汝霖曰:「王庭筠文藝頗佳,然語句 不健,其人才高,亦不難改也。」四月,召試館職中選。御 史臺言:庭筠在館陶嘗犯贓罪,不當以館閣處之。遂 罷。乃卜居彰德,買田隆慮,讀書黃華山寺,因以自號。 是年十二月,上因語及學士,歎其乏材,參政守貞曰: 「王庭筠其人也。」三年,召為應奉翰林文字,命與祕書 郎張汝方品第法書名畫,遂分入品者為五百五十 卷。五年八月,上顧謂宰執曰:「應奉王庭筠,朕欲以詔 誥委之,其人才亦豈易得。近党懷英作《長白山冊文》, 殊不工。聞文士多妒庭筠者,不論其文,顧以行止為 訾,大抵讀書人多口頰或相黨。昔東漢之士,與宦官 分朋,固無足怪。如唐牛僧孺、李德裕,宋司馬光、王安 石,均為儒者,而互相排毀,何耶?」遂遷庭筠為翰林修 撰。承安元年正月,坐趙秉文上書事,削一官,杖六十, 解職,語在《秉文傳》。二年,降授鄭州防禦判官。四年,起 為應奉翰林文字。泰和元年,復為翰林修撰,扈從秋 山,應制賦詩三十餘首,上甚嘉之。明年卒,年四十有 七。上素知其貧,詔有司賻錢八十萬以給喪事,求生 平詩文藏之祕閣。又以御製詩賜其家,其引云:「王遵 古,朕之故人也。乃子庭筠,又以才選直禁林者,首尾 十年。今茲云亡,玉堂東觀,無復斯人矣。」庭筠儀觀秀 偉,善談笑,外若簡貴,人初不敢與接。既見,和氣溢於 顏間,殷勤慰藉,如恐不及,少有可取,極口稱道,「他日 雖百負不恨也。」從游者如韓溫甫、路元亨、張進卿、李 公度,其薦引者如趙秉文、馮璧、李純甫,皆一時名士, 世以知人許之。為文能道所欲言。暮年詩律深嚴,七 言長篇,尤工險韻。有《藂辨》十卷,文集四十卷。書法學 米元章,與趙渢、趙秉文俱以名家。庭筠尤善山水墨 竹云。子曼慶,亦能詩并書,仕至行省右司郎中,自號 「澹游」云。

趙渢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渢字文孺,東平人。大定二十二年進 士,仕至禮部郎中。性沖澹,學道有所得,尤工書,自號 黃山。」趙秉文云:「渢之正書,體兼顏、蘇,行、草,備諸家體, 其超放又似楊凝式,當處蘇、黃伯仲間。党懷英小篆, 李陽冰以來鮮有及者,時人以渢配之,號曰党趙。有 《黃山集》行於世。」

呂中孚張建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中孚字信臣,冀州南宮人;張建字吉 甫,蒲城人。皆有詩名。中孚有《清漳集》。建,明昌初授絳 州教官,召為官教,應奉翰林文字,以老請致仕。章宗 愛其純素,不欲令去,授同知華州防禦使,仍賜詩以 寵之。自號蘭泉,有集行於世。」

劉昂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昂,字之昂,興州人。大定十九年進士。 曾高而下,七世登科。昂天資警悟,律賦自成一家。作 詩得晚唐體,尤工絕句。」李純甫《故人外傳》云:「昂早得 仕,年三十三為尚書省掾,調平涼路轉運副使。時術 士有言昂官止五品,昂不信。俄以母憂去職,連蹇十 年,卜居洛陽,有終焉之志。有薦其才於章宗者,泰和」 初,自國子司業擢為左司郎中,會掌書大中,與賈鉉 漏言除授事,為言者所劾,獄辭連昂,章宗震怒。一時 聞人,如史肅、李著、王宇、宗室從郁,皆遣逐之。鉉尋亦 罷政,昂降上京留守判官,道卒,竟如術者之言。

李經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經字天英,錦州人。作詩極刻苦,喜出 奇語,不蹈襲前人。李純甫見其詩,曰:『真今世太白也』。 由是名大震。再舉不第,拂衣去。南渡後,其鄉帥有表 至朝廷,士大夫識之,曰:『此天英筆也』。朝議以武功就, 命倅其州。後不知所終。」

移刺履

[编辑]

按《金史》本傳:「移刺履,字履道,遼東丹王突欲七世孫。 父聿魯,早亡。聿魯之族兄興平軍節度使德元無子, 以履為後,方五歲,晚臥廡下,見微雲往來天際,忽謂 乳母曰:『此所謂臥看青天行白雲者耶』?德元聞之,驚 曰:『是子當以文學名世。及長,博學多藝,善屬文。初舉 進士,惡搜檢煩瑣,去之。廕補為承奉班祗候,國史院』」 書寫。世宗方興儒術,詔譯經史,擢經史院編修官,兼 筆硯直長。一日,世宗召問曰:「朕比讀《貞觀政要》,見魏 徵嘉謀忠節,良可稱歎,近世何故無如徵者?」履曰:「忠 嘉之士,何代無之,但上之人用與不用耳。」世宗曰:「卿 不見劉仲晦、張汝震耶?朕超用二人者,以嘗居諫職屢有忠言故也。安得謂之不用?第人材難得耳。」履曰: 「臣未聞其諫也。且海陵杜塞言路,天下緘口,習以成 風。願陛下懲艾前事,開諫諍之門,天下幸甚。」初,議以 時務策設女直進士科,禮部以所學不同,未可概稱 進士,詔履定其事,乃上議曰:「進士之科起於隋,大業 中始試以策,唐初因之。高宗時雜以箴銘賦詩,至文 宗始專用賦。且進士之初,本專試策,今女直諸生以 試策稱進士,又何疑焉?」世宗大悅,事遂施行。十五年, 授應奉翰林文字,兼前職,俄遷修撰。二十年,詔提控 衍慶宮,畫功臣像,過期降應奉。踰年,復為修撰,轉尚 書禮部員外郎。章宗為金源郡王,喜讀《春秋左氏傳》, 聞履博洽,召質所疑。履曰:「《左氏》多權詐,駮而不純,《尚 書》《孟子》皆聖賢純全之道,願留意焉。」王嘉納之。二十 六年,進本部郎中,兼同修國史、翰林修撰。表進宋司 馬光《古文孝經指解》曰:「臣竊觀近世皆以兵刑財賦 為急,而光獨以此進其君。有天下者,取其辭施諸宇 內,則元元受賜。」俄以疾乞補外,世宗曰:「履多病,可與 便州。」遂授薊州刺史。無幾,召為翰林待制、同修國史。 明年,擢尚書禮部侍郎,兼翰林直學士。世宗崩,遺詔 移梓宮壽安宮。章宗詔百官議,皆謂當如遺詔。履獨 曰:「非禮也。天子七月而葬,同軌畢至,其可使萬國之 臣朝大行於離宮乎?」上曰:「朕日夜思之,舍正殿而奠 於別宮,情有所不忍,且於禮未安。」遂殯於大安殿。二 十九年三月,進禮部尚書,兼翰林直學士,賜大定三 年孟崇獻牓下進士及第。七月,拜參知政事,提控刊 修《遼史》。明昌元年,進尚書右丞。初,河溢曹州,帝問曰: 「《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不言河決,何也?」履曰:「《春秋》止是 魯史,所以鮮及他國事。」二年六月,薨,年六十一。是日, 履所生也。諡曰文獻。履秀峙通悟,精曆算書繪事。先 是,舊《大明曆》舛誤,履上《乙未曆》,以金受命於乙未也, 世服其善。初,德元未有子,以履為後,既而生子震,德 元歿,盡推家貲與之。其自禮部兼直學士為執政,乃 舉前代光院故事,以錢五十萬送學士院,學者榮之。

劉震亨

[编辑]

按《山西通志》:「震亨,字起潛,蔚州人。生甫期,展書識八 卦字,謂其父曰『我父乾,母曰我母坤』。故其父以震名 之。十歲能誦五經,十二能詩賦。二十三登明昌三年 王澤榜進士。性沖澹,於世物一無所嗜好,獨喜談文 辭。初為太原教官日,群諸生座側剖析疑義,授以文 辭法旨,諸生感服。遷南宮縣令,修學勵俗,有古良吏 風。」翰林學士趙炳文擬薦館職,會有忌者,不果。累遷 禮部郎中,克舉其職,朝士稱之。年甫四十,即累書以 病乞休。上素知其清苦,詔有司以百金贈焉,蓋異數 也。震亨居家孝友,砥礪名節,不敢為非禮,學術為一 時儒者所遵。其與人交,貌若簡抗,人初不敢與親,既 接,則慇懃慰藉,如恐不及,他日有負「不憾也。」卒有詩 文五百篇。名《風露集》。

王磵

[编辑]

按《畿輔通志》:「磵字逸賓,臨洺人,後居汴。博學能文,不 就科舉。孝友天至,家無甔石儲,未嘗介意。明昌中,馬 惠迪判開封,舉磵德行才能,得鹿邑簿,就乞致仕。」其 詩為明昌辭人雅制中七人之一。

張廷玉

[编辑]

按《畿輔通志》:「廷玉,易州人。幼善詩,其友邢進之嘗謂 曰:『昔劉光遠日賦百篇,子能繼乎』?」翌日黎明,搜題百 種授之。廷玉操翰不停,日中已就。承安初徵至,出內 題試之,比日斜,賦七十餘首錄上,章宗歎賞。當時負 文章重名者,皆推服之。嘗隱居盤溪,因號盤溪居士。 有詩集行於世。如云:「烏鳶繞樹山梨熟,蝴蝶穿花木 槿開。赤腳城中借書去,蒼頭原上負薪來。」句法清新, 大率類此。

孔端甫

[编辑]

按《山東通志》:「端甫,孔子四十八代孫。明昌初,學士党 懷英薦其年德俱高,讀書樂道,該通古今,召至京師, 特賜及第,除將仕郎。」

陳載

[编辑]

按《山西通志》載,「高平人,力學安貧,日誦數千言。明昌 間,舉經義第一人。在翰苑十餘年,著述甚富。」

張溫

[编辑]

按《山西通志》:「溫,上黨人,泰和六年登第,亦以詩、樂府 見稱。」

王德元

[编辑]

按《畿輔通志》:「德元,邢臺人。大安中,舉經童第二。既受 官,避兵於許,許人以為師,出其門者數千百人。為人 愷悌惇厚,與人言必本於忠信,許人化之。及卒,為立 祠於學以祀之。」

劉從益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從益,字雲卿,渾源人。其高祖撝。天會 元年詞賦進士,子孫多由科第入仕。從益登大安元 年進士第,累官監察御史。坐與當路辨曲直,得罪去。 久之,起為葉縣令,修學勵俗,有古良吏風。葉自兵興戶減三之一,田不毛者萬七千畝有奇,其歲入七萬 石如故。從益請於大司農,為減一萬,民甚賴之,流亡」 歸者四千餘家。未幾被召,百姓詣尚書省乞留,不聽。 入授應奉翰林文字,踰月以疾卒,年四十四。葉人聞 之,以「端午罷酒」為位而哭,且立石頌德,以致哀思。從 益博學強記,精於經學,為文章長於詩,五言尤工,有 《蓬門集》。子祁,字京叔,為太學生,甚有文名。值金末喪 亂,作《歸潛志》以紀金事,修《金史》多採用焉。

周昂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昂字德卿,真定人。父伯祿,字天錫,大 定進士,仕至同知沁南軍節度使。昂年二十四,擢第, 調南和簿,有異政,遷良鄉令,入拜監察御史。路鐸以 言事被斥,昂送以詩,語涉謗訕,坐停銓。久之,起為龍 州都軍,以邊功復召為三司官。大安兵興,權行六部 員外郎。其甥王若虛嘗學於昂,昂教之曰:『文章工於 外而拙於內者,可以驚四筵而不可以適獨坐,可以 取口稱而不可以得首肯』。」又云:「文章以意為主,以言 語為役,主強而役弱,則無令不從。今人往往驕其所 役,至跋扈難制,甚者反役其主,雖極辭語之工,而豈 文之正哉!」昂孝友,喜名節,學術醇正,文筆高雅,諸儒 皆師尊之。既歷臺省,為人所擠,竟坐詩得罪,謫東海 上。十數年,始入翰林,言事愈切。出佐三司,非所好,從 宗室承裕軍。承裕失利,跳走上谷,眾欲徑歸,昂獨不 從。城陷,與其從子嗣明同死於難。嗣明,字晦之。

張行簡

[编辑]

按《金史》本傳:「行簡,字敬甫,穎悟力學,淹貫經史。大定 十九年進士第一,除應奉翰林文字。丁母憂,歸葬益 都,杜門讀書,人莫見其面。服除復任。章宗即位,轉修 撰,進讀陳言文字,攝太常博士。夏國遣使陳慰,欲致 祭大行靈殿。行簡曰:『彼陳慰非專祭不可』。廷議遣使 橫賜高麗,比遣使報哀,彼以細故邀阻,且出嫚言,俟 移問還報,橫賜未晚。」徒單克寧韙其言,深器重之。轉 翰林修撰,與路伯達俱進讀陳言文字。累遷禮部郎 中。司天臺劉道用改進新曆,詔學士院更定曆名。行 簡奏乞覆校測驗,俟將來月食無差,然後賜名。詔翰 林侍講學士党懷英等覆校。懷英等校定道用新曆, 明昌三年不置閏,即以閏月為三月,二年十二月十 四日,金、木星俱在危十三度,《道用曆》在十三日,差一 日。三年四月十六日夜,月食時刻不同,道用不曾考 驗古今所記,比證事跡,輒以上進,不可用。道用當徒 一年收贖。長行彭徽等四人,各杖八十罷去。群臣屢 請上尊號,章宗不從,將下詔以示四方,行簡奏曰:「往 年饑民棄子,或丐以與人。其後詔書官為收贖,或其 父母衣食稍充,即識認官亦斷與之。自此以後,饑歲 流離道路,人不肯收養,肆為捐療,餓死溝中。伏見近 代《禦災詔書》,皆曰『以後不得復取』,今乞依此施行。」上 是其言,詔中書行之。久之,兼同修國史,改禮部侍郎, 提點司天臺直學士,同修史如故。行簡言:「唐制,僕射、 宰相」生日,百官通班致賀,降階答拜。國朝皇太子元 正生日,三師、三公、宰執以下,須群官同班拜賀,皇太 子立受,不答拜。今尚書省宰執生日,分六品以下別 為一班揖賀,宰執坐答揖;左右司郎中、五品官廷揖, 亦坐答之。臣謂身坐舉手答揖,近於「坐受」,宰執受賀, 其禮重於皇太子,恐於義未安。伏請宰執「生日,令三 品以下官同班賀,宰執起立,依見三品官儀式通答 揖。」上曰:「此事何不早辨正之?」行簡對曰:「禮部蓋嘗參 酌古今典禮,擬定儀式,省廷不從,輒改以奏。」下尚書 省議,遂用之。宰執生日,三品以下群官通班賀,起立 答之自此始。行簡轉對,因論典故之學,乞於太常博 士之下置檢閱官二員,《通禮學資淺者使為之,積資 乃遷博士。又曰:今雖有〈國朝集禮〉》,至於食貨、官職、兵 刑沿革,未有成書,乞定《會要》,以示無窮。承安五年,遷 侍講學士、同修史,提點司天如故。泰和二年,為宋主 生日副使。上召生日使完顏塘戒之曰:「卿過界勿飲 酒,每事聽於行簡。」謂行簡曰:「宋人行禮,好事末節,苟 有非是,皆須正之。舊例所有,不可不至。」上復曰:「頗聞 前奉使者過淮,每至中流,即以分界爭渡船,此殊非 禮。卿自戒舟人,且語宋使曰:『兩國和好久矣,不宜爭 細故,傷大體』。」丁寧諭之,使悉此意也。四年,詔曰:「每奏 事之際,須令張行簡常在左右。」五年,群臣復請上尊 號,上不許,詔行簡作批答。因問行簡:「宋范祖禹」作《唐 鑑》,論尊號事,行簡對曰:「司馬光亦嘗諫尊號事不若 祖禹之詞深至,以謂臣子生諡君父,頗似慘切。」上曰: 「卿用祖禹意答之。」仍曰:「太祖雖有尊號,太宗未嘗受 也。」行簡乞不拘對偶,引祖禹以微見其意。從之。其文 深雅,甚得代言之體。改順天軍節度使。上謂行簡曰: 「卿未更治民,今至保州,民之情偽卒難臆度,如何治 之則可?」對曰:「臣奉行法令,不敢違失。獄訟之事,以情 察之,鈐制公吏,禁抑豪猾,以鎮靜為務,庶幾萬分之 一。」上曰:「在任半歲或一年,所得利害上之。」行簡到保 州,上書曰:「比者括官田給軍,既一定矣,有告欲別給者,輒從其告,至今未已。名曰官田,實取之民以與之。 奪彼與此,徒啟爭端。臣所管已撥深澤縣地三百餘 頃,復告水占沙鹹者三之一,若悉從之,何時可定?臣 謂當限以月日,不許再告為便。」下尚書省議奏:「請如 實有水占河塌,不可耕種,本路及運司佐官按視,尚 書省下按察司覆同,然後改撥。若沙鹹塉薄,當准已 撥為定。」制曰:「可。」六年,召為禮部尚書兼侍講、同修國 史、祕書監,進《太一新曆》,詔行簡校之。七年,上遣中使 馮賢童以實封御札賜行簡曰:「朕念鎬、鄭二王誤干 天常,自貽伊戚,槁葬郊野,多歷年所,朕甚悼焉。欲追 復前爵,備禮改葬。卿可詳閱唐貞觀追贈隱巢并前 代故事,密封以聞。」又曰:「欲使石古乃于威州擇地營 葬,歲時祭奠,兼命衛王諸子中立一人為鄭王後,謹 其祭祀。此事既行,理須降詔。卿草詔文,大意一就封 進。」行簡乃具漢淮南厲王長、楚王英、唐隱太子建、成 巢刺王元吉、譙王重福故事為奏,并進詔草,遂施行 焉。累遷太子太保,翰林院學士承旨,尚書修史如故。 貞祐初,轉太子太傅。上書論議和事,其略曰:「東海郡 侯嘗遣約和,較計細故,遷延不決。今都城危急,豈可 拒絕?臣願更留聖慮,包荒含垢,以救生靈。或如遼、宋 相為敵國,歲奉幣帛,或二三年以繼,選忠實辨捷之 人,往與議之,庶幾有成,可以紓患。」是時,百官議者雖 有異同,大概以和親為主焉。莊獻太子葬後,不置宮 師官,升承旨為二品,以寵行簡,兼職如故。三年七月, 朝廷備防秋兵械,令內外職官不以丁憂致仕,皆納 弓箭。行簡上書曰:「弓箭非通有之物,其清貧之家及 中下監當丁憂致仕,安有所謂如法軍器今繩以軍 期,補弊修壞,以求應命而已,與倉猝制造何以異哉! 若於隨州郡及猛安謀克人戶,拘」請幫助識別此字。「擇其佳者買之, 不足則令職輸所買之價,庶不擾而事可辦。」左丞相 僕散端、平章政事高琪盡忠、右丞賈謚謙,皆曰:「丁憂 致仕者,可以免此。」權參政烏古論德升曰:「職官久享 爵祿,軍興以來,曾無寸補,況事已行而復改,天下何 所取信。」是議也,丁憂致仕官竟得免。是歲卒。贈銀青 榮祿大夫,諡文正。行簡端慤慎密,為人主所知。自初 入翰林,至太常、禮部,典貢舉終身,縉紳以為榮。與弟 行信同居數十年,人無間言。所著文章十五卷、《禮例 纂》一百二十卷。會同朝獻,禘祫喪葬,皆有記錄。及「清 臺」、「皇華」戒嚴,為善自公等記,藏於家。

蕭貢

[编辑]

按《金史》本傳:「貢字貞卿,咸陽人。大定二十二年進士, 調鎮戎州判官、涇陽令、涇州觀察判官,補尚書省令 史。舊例,試補兩月乃補用,貢至數日,執政以為能,即 用之,擢監察御史。提刑司奏涇州有美政,遷北京轉 運副使,親老歸養。左丞董師中、右丞楊伯通薦其文 學,除翰林修撰。上書論比年之弊:人才不以器識操 履巧於案牘,不涉吏議者為工;用人不務因才,授官 惟泥資,敘名器不務慎,與人多僥倖;守令不務才實, 民罹其害。伏望擢真才以振澆俗,核功能以理職業, 慎名器以抑僥倖,重守令以厚邦本,然後政化可行, 百事可舉矣。」詔詞臣作《唐用董重質誅郭誼得失論》, 貢為第一,賜重幣四端;貢論時政五弊,言路四難,詞 意切至。改治書侍御史。丁父憂,起復,改右司員外郎, 尋轉郎中,遷國子祭酒兼太常少卿,與陳大任刊修 《遼史》。改刑部侍郎,歷同知大興府事、德州防禦使,三 遷河東北路按察轉運使。大安末,改彰德軍節度使, 坐兵興不能守城,亡失百姓,降同知通遠軍節度事。 未幾,改靖難軍節度使,歷河東北路、南京路轉運使, 御史中丞、戶部尚書。南京戒嚴,坐乏軍儲,詔釋不問。 興定元年致仕,元光二年卒,諡文簡。貢好學讀書,至 老不倦,有注《史記》一百卷。

雷琯

[编辑]

按《陝西通志》:「琯字伯威,坊州人。志英邁,博學能文,以 薦從事史館,後客陽夏。是時金遷都汴,關輔大饑,琯 悲泣不能食,乃出奇策上宰相,不能用。琯去,不知所 之。」

張正倫

[编辑]

按《河南通志》:「正倫,字公理,湯陰人。穎悟特達,長於詩 賦。登太和中進士。興定五年,為陝西東路轉運使。尋 召見,授京東路司農少卿,總三路都水事。遷右司郎 中,終吏部尚書。未幾,汴京不守,正倫柴車北歸,結廬 洹上,左右圖史,不以世事縈懷。卒年六十八。」

王良臣

[编辑]

按《山西通志》:「良臣,潞人。承安中進士。詩才敏捷,尤邃 於內典。入翰林,修起居注。興定二年,為潞州元帥府 參議官。元兵徇潞,與元帥納合蒲剌都死之。贈孟州 防禦使。」

趙秉文

[编辑]

按《金史》本傳:「秉文,字周臣,磁州滏陽人也。幼穎悟,讀 書若夙習。登大定二十五年進士第,調安塞簿。以課 最遷邯鄲令,再遷唐山。丁父憂,用薦者起復南京路轉運司都勾判官。明昌六年,入為應奉翰林文字,同 知制誥。上書論宰相胥持國當罷,宗室守貞可大用。 章宗召問,言頗差異,於是命知大興府事。」內族請幫助識別此字。等 鞫之,秉文初不肯言,詰其僕歷數交游者,秉文乃曰: 「初欲上言,嘗與修撰王庭筠、御史周昂、省令史潘豹、 鄭贊道、高坦等私議。」庭筠等皆下獄,決罰有差。有司 論秉文上書狂妄,法當追解,上不欲以言罪人,遂特 免焉。當時為之語曰:「古有朱雲,今有秉文。朱雲攀檻, 秉文攀人。」士大夫莫不恥之。坐是久廢,後起為同知 岢嵐軍州事,轉北京路轉運司度支判官。承安五年 冬十月,陰晦連日,宰相張萬公入對,上顧謂萬公曰: 「卿言天日晦冥,亦猶人君用人,邪正不分,極有理。若 趙秉文曩以言事降授,聞其人有才藻,工書翰,又且 敢言,朕非棄不用,以北邊軍事方興,姑試之耳。」泰和 二年,召為戶部主事,遷翰林修撰。十月,出為寧邊州 刺史。三年,改平定州。前政苛於用刑,每聞赦將至,先 掊賊死乃拜赦,而盜愈繁。秉文為政一從寬簡,旬月 盜悉屏跡。歲饑,出祿粟倡豪民以賑,全活者甚眾。大 安初,北兵南嚮,召秉文與待制趙資道論備邊策,秉 文言:「今我軍聚於宣德,城小列營其外,涉暑雨,器械 弛敗,人且病,俟秋敵至,將不利矣。可遣臨潢一軍擣 其虛,則山西之圍可解。《兵法》所謂『出其不意,攻其必 捄』者也。」衛王不能用其秋,宣德果以敗聞。尋為兵部 郎中,兼翰林修撰,俄轉翰林直學士。貞祐初,建言時 事可行者三:一遷都,二導河,三封建。朝廷略施行之。 明年,上書願為國家守殘破一州,以宣布朝廷恤民 之意,且曰:「陛下勿謂書生不知兵,顏真卿、張巡、許遠 輩以身許國,亦書生也。」又曰:「使臣死而有益於國,猶 勝坐靡廩祿,為無用之人。」上曰:「秉文志固可尚,然方 今翰苑,尤難其人,卿宿儒,當在左右。」不許。四年,拜翰 林侍講學士,言:「寶券塞滯,蓋朝廷初議更張市肆,已 妄傳其不用,因之抑遏,漸至廢絕。臣愚以為宜立《回 易務》,令近上職官通市道者掌之,給以銀鈔、粟麥縑 帛之類,權其低昂而出納。」詔有司議行之。興定元年, 轉侍讀學士,拜禮部尚書,兼侍讀學士,同修國史,知 集賢院事。又明年,知貢舉,坐取進士盧亞重用韻,削 兩階,因請致仕。金自泰和、大安以來,科舉之文,其弊 益甚,蓋有司惟守格法,所取之文,卑陋陳腐,苟合程 度而已,稍涉奇峭,即遭絀落,於是文風大衰。貞祐初, 秉文為省試,得李獻能賦,雖格律稍疏,而詞藻頗麗, 擢為第一。舉人遂大喧噪,愬於臺省,以為趙公大壞 文格,且作詩謗之,久之方息。俄而獻能復中宏詞,入 翰林,而秉文竟以是得罪。五年,復為禮部尚書,入謝, 上曰:「卿春秋高,以文章故須復用。卿秉文以身,受厚 恩,無以自效,願開忠言,廣聖慮。」每進見,從容為上言 人主當儉約,慎兵刑,所以祈天永命者,上嘉納焉。哀 宗即位,再乞致仕,不許。改翰林學士、同修國史兼益 政院說書官。以上嗣德在初,當日親經史以自裨益。 進《無逸直解》《貞觀政要》《申鍳》各一通。正大九年正月, 汴京戒嚴,上命秉文為赦文,以布宣悔悟哀痛之意。 秉文指事陳義,辭情俱盡。及兵退,大臣欲稱賀,且命 為表。秉文曰:「《春秋》,新宮火,三日哭。今園陵如此,酌之 以禮,當慰不當賀。」遂已。時年已老,日以時事為憂,雖 食息頓不能忘。每聞一事可便民,一士可擢用,大則 拜章,小則為當路者言,殷勤鄭重,不能自已。三月,草 《天興改元詔》,閭巷間皆能傳誦,洛陽人拜詔畢,舉城 痛哭,其感人如此。是年五月壬辰卒,年七十四。積官 至資善大夫、上護軍、天水郡侯。正大間,同楊雲翼作 《龜鑑萬年錄》上之。又因進講,與雲翼共集自古治術, 號《君臣政要》為一編以進焉。秉文自幼至老,未嘗一 日廢書,著《易叢說》十卷,《中庸說》一卷,《楊子發微》一卷, 《太元箋贊》六卷,《文中子類說》一卷,《南華略釋》一卷,《列 子補注》一卷,刪集《論語》《孟子解》各一十卷,《資暇錄》一 十五卷,所著文章號《滏水集》者三十卷。秉文之文,長 於辨析,極所欲言而止,不以繩墨自拘。七言長詩,筆 勢縱放,不拘一律。律詩壯麗,小詩精絕,多以近體為 之,至五言古詩則沉鬱頓挫,字畫則草書尤遒勁。朝 使至自河、湟者,多言夏人問秉文及王庭筠起居狀, 其為四方所重如此。為人至誠樂易,與人交不立崖 岸,未嘗以大名自居,仕五朝,官六卿,自奉養如寒士。 楊雲翼嘗與秉文代掌文柄,時人號「楊、趙。」然晚年頗 以禪語自污,人亦以為秉文之恨云。

王鬱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鬱字飛伯,大興人。儀狀魁奇,目光如 鶻。少居鈞臺,閉門讀書,不接人事。久之,為文法柳宗 元,閎肆奇古,動輒數千言,歌詩俊逸,效李白。嘗作《王 子小傳》以自敘。天興初元,汴京被圍,上書言事,不報。 四月,圍稍解,挺身突出,為兵士所得。其將遇之甚厚, 鬱徑行無機防,為其下所忌,見殺。臨終,懷中出書曰: 『是吾平生著述,可傳付中州士大夫』」曰:「王鬱死矣!」年 三十餘。同時以詩鳴者雷琯侯、《冊王元粹》云

宋九嘉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九嘉字飛卿,夏津人。為人剛直豪邁, 少遊太學,有能賦聲。長從李純甫讀書,為文有奇氣, 與雷淵、李經相伯仲。中至寧元年進士第,歷藍田、高 陵、扶風、三水四縣令,咸以能稱。入為翰林應奉。正大 中,以疾去,沒於癸巳之難。」

龐鑄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鑄字才卿,遼東人。少擢第,仕有聲。南 渡後,為翰林待制,遷戶部侍郎。坐遊貴戚家,出倅東 平,改京兆路轉運使,卒。博學能文,工詩,造語奇健不 凡,世多傳之。」

李純甫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純甫,字之純,弘州襄陰人。祖安上,嘗 魁西京進士。父采,卒於益都府治中。純甫幼穎悟異 常,初業詞賦及讀《左氏春秋》,大愛之,遂更為經義學。 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為文法莊周、《列禦寇》《左氏》《戰 國策》,後進多宗之。又喜談兵,慨然有經世心。章宗南 征,兩上疏策其勝負,上奇之,給送軍中,後多如所料。」 宰執愛其文,薦入翰林。及大元兵起,又上疏論時事, 不報。宣宗遷汴,再入翰林。時丞相高琪擅威福柄,擢 為左司都事。純甫審其必敗,以母老辭去。既而高琪 誅,復入翰林,連知貢舉。正大末,坐取人踰新格,出倅 坊州,未赴,改京兆府判官,卒於汴,年四十七。純甫為 人聰敏,少自負其材,謂功名可俯拾,作《矮柏賦》,以諸 葛孔明、王景略自期。由小官上萬言書,援宋為證,甚 切,當路者以迂闊見抑。中年,度其道不行,益縱酒自 放,無仕進意。得官未成考,旋即歸隱。日與禪僧士子 游,以文酒為事,嘯歌袒裼,出禮法外。或飲數月不醒。 人有酒見招,不擇貴賤必往,往輒醉,雖沉醉,亦未嘗 廢著書。然晚年喜佛,力探其奧義,自類其文,凡論性 理及關佛、老二家者,號「內槁」,其餘應物文字為「外槁。」 又解《楞嚴》《金剛經》《老子》《莊子》《中庸集解》《鳴道集解》,號 「中國心學。」西方父教數十萬言,以故為名教所貶云。

李獻能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獻能字欽叔,河中人。先世有為金吾 衛上將軍者,時號李金吾。迨獻能昆弟皆以文學名, 從兄獻卿、獻誠、從弟獻甫相繼擢第,故李氏有四桂 堂。獻能苦學博覽,於文尤長於四六。貞祐三年,特賜 詞賦進士,廷試第一人,宏詞優等,授應奉翰林文字。 在翰苑凡十年,出為鄜州觀察判官,用薦者復為應」 奉,俄遷修撰。正大末,以鎮南軍節度副使充河中帥 府經歷官。大元兵破河中,奔陝州行省,以權左右司 郎中。值趙三三軍變,遇害,年四十三。獻能為人眇小 而墨色,頗有髯,善談論,每敷說今古,聲鏗亮可聽。作 詩有志於風雅文刻意樂章,在翰院,應機敏捷,號得 體。趙秉文、李純甫嘗曰:「李獻能天生」今世翰苑材,故 每薦之,不令出館。家故饒財,盡於貞祐之亂。在京師 無以自資。其母素豪奢,厚於自奉,小不如意則必訶 譴,人視之殆不堪憂,獻能處之自若也。時人以純孝 稱之。嘗謂人云:「吾幼夢官至五品,壽不至五十。」後竟 如其言。

李獻甫

[编辑]

按《金史》本傳:「獻甫字欽用,獻能從弟也。博通書傳,尤 精《左氏》及地理學。為人有幹局,心所到則絕人遠甚, 故時人稱其精神滿腹。興定五年,登進士第,歷咸陽 簿,辟行臺令史。正大初,夏使來請和,朝廷以翰林待 制馮延登往議,時獻甫為書表官從行,夏使有口辯, 延登不能折,往復數日不定,至以歲幣為言。獻甫不」 能平,從旁進曰:「夏國與我和好百年,今雖易君臣之 名為兄弟之國,使兄輸幣,寧有據耶?」使者曰:「兄弟且 不論,宋歲輸吾國幣二十五萬疋,典故具在,君獨不 知耶?金朝必欲修舊好,非此例不可。」獻甫作色曰:「使 者尚忍言耶?宋以歲幣餌君家而賜之姓,岸然以君 父自居,夏國君臣無一悟者,誠謂使者當以為諱,乃 今公言之。使者果能主此議,以從賜姓之例,敝邑雖 歲捐五十萬,獻甫請以身任之。」夏使語塞,和議乃定。 後朝廷錄其功,授慶陽總帥府經歷官,尋辟長安令。 京兆行臺所在,供億甚繁,獻甫處之常若有餘,縣民 賴之以安。入為尚書省令史。天興元年,充行六部員 外郎,守備之策,時相倚任之。以功遷鎮南軍節度副 使兼右警巡使。死於蔡州之難,年四十。所著文章號 《天倪集》,留汴京。獻甫死,其家亦破。同年華陰王元禮 購得之,傳於世。

王若虛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若虛,字從之,槁城人也。幼穎悟,若夙 昔在文字間者。擢承安二年經義進士,調鄜州錄事, 歷管城、門山二縣令,皆有惠政。秩滿,老幼攀送,數日 乃得行。用薦入為國史院編修官,遷應奉翰林文字。 奉使夏國還,授同知泗州軍州事,留為著作佐郎。正 大初,章宗、《宣宗實錄》成,遷平涼府判官。未幾,召為左」 司諫,後轉延州刺史,入為直學士。天興元年,哀宗走歸德。明年春,崔立變,群小附和,請為立《建功德碑》。翟 奕以尚書省命,召若虛為文。時奕輩恃勢作威,人或 少忤,則讒搆立見屠滅。若虛自分必死,私謂左右司 員外郎元好問曰:「今召我作碑,不從則死,從之則名 節掃地,不若死之為愈。雖然,我姑以理諭之。」乃謂奕 輩曰:「丞相《功德碑》當指何事為言?」奕輩怒曰:「丞相以 京城降,活生靈百萬,非功德乎?」曰:「學士代王言,《功德 碑》謂之代王言,可乎?且丞相既以城降,則朝官皆出 其門,自古豈有門下人為主帥誦功德而可信乎後 世哉?」奕輩不能奪,乃召太學生劉祁、麻革輩赴省,好 問、張信之喻以立碑事曰:「眾議屬二君,且已白鄭王 矣,二君其無讓。」祁等固辭而別。數日,促迫不已,祁即 為草定,以付好問,好問意未愜,乃自為之。既成,以示 若虛,乃共刪定數字,然止直敘其事而已。後兵入城, 不果立也。金亡,微服北歸鎮陽,與渾源劉郁東游泰 山,至黃峴峰,憩萃美亭,顧謂同游曰:「汨沒塵土中一 生,不意晚年乃造仙府。誠得終老此山,志願畢矣。」乃 令子忠先歸,遣子恕同行視夷險,因垂足坐大石上, 良久,瞑目而逝,年七十。所著文章號《慵夫集》,凡若干 卷,《滹南遺老》若干卷,傳於世。

王元節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元節字子元,弘州人也。祖山甫,遼戶 部侍郎。父詡,海陵朝左司員外郎。元節幼穎悟,雖家 世貴顯,而從學甚謹。渾源劉撝愛其才俊,以女妻之, 遂傳其賦學。登天德三年詞賦進士第。雅尚氣節,不 能隨時俯仰,故仕不顯。及遷密州觀察判官,既罷,即 逍遙鄉里,以詩酒自娛,號曰遯齋。年五十餘卒。有詩」 集行於世。弟元德,亦第進士,有能名於時,終南京路 提刑使。孫國綱,字正之,業儒術,尤長吏事。為人端重 樂易,或有忤者,略不與校,亦未嘗形於怒色。大定三 年,試補尚書吏部掾,未幾,轉御史臺令史。宣宗聞其 材幹,興定三年,特召為近侍,奉職承應,甚見寵遇,勒 留凡三考,出為同知申州事。無何,召為筆硯直長,擢 監察御史。秩滿,敕留再任,蓋知其材器故也。開興元 年,關陝完顏總帥屯河中府,與大元軍戰,敗績。哀宗 遣國綱乘上廐馬,徑詣河中,問敗軍之由,還至中途, 值大兵見殺。時年四十四。

麻九疇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九疇,字知幾,易州人。三歲識字,七歲 能草書,作大字有及數尺者,一時目為神童。章宗召 見,問:『汝入宮殿中亦懼怯否』?對曰:『君臣父子也,子寧 懼父耶』?上大奇之。弱冠入太學,有文名。南渡後,寓居 郾蔡間,入遂平西山,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於《易》 《春秋》為尤長。興定末,試開封府,詞賦第二,經義第一。」 再試南省,復然。聲譽大振,雖婦人小兒皆知其名。及 廷試,以誤出,士論惜之。已而隱居不為科舉計。正大 初,門人王說、王采苓俱中第,上以其年幼,怪而問之, 及知嘗師九疇。平章政事侯摯、翰林學士趙秉文連 章薦之,特賜《盧亞牓進士》第。以病未拜,官告歸。再授 太常寺太祝,權博士,俄遷應奉翰林文字。九疇性資 野逸,高蹇自便,與人交,一語不相入,則逕去不返顧, 自度終不能與世合,頃之,復謝病去,居郾城。天興元 年,大元兵入河南,挈家走確山,為兵士所得,驅至廣 平病死,年五十。九疇初因經義學《易》,後喜邵堯夫《皇 極書》,因學算數,又喜卜筮射覆之術。晚更喜醫,與名 醫張子和游,盡傳其學,且為潤色。其所著書,為文精 密奇健,詩尤工緻,後以避謗忌,持戒不作。明昌以來, 稱「神童」者五人:太原常添,壽四歲能作詩,劉滋、劉微、 張漢臣後皆無稱,獨知幾能自樹立耆舊,如趙秉文, 以「徵君」目之而不名。

王渥

[编辑]

按《金史內族思烈傳》:「渥字仲澤,後名仲澤,太原人。性 明俊不羈,博學善談論,工尺牘,字畫清美,有晉人風。 少游太學,長於詞賦。登興定二年進士第,為時帥奧 屯邦獻,完顏斜烈所知,故多在兵間。後辟寧陵令,有 治蹟,入為尚書省令史。因使宋至揚州,應對敏給,宋 人重之。及還,為太學助教,轉樞密院經歷官,俄遷右」 司都事,稍見信用。及思烈往鄧州,以渥為左右司員 外郎從行。初,思烈會武仙等軍入援,即與仙論議不 同,仙以思烈方得君,每假借之。思烈謂仙本無入援 意,特以朝廷遣一參政召兵,迫於不得已乃行耳。然 仙知兵,頗以持重為事,思烈急於入京,不聽仙策。於 是渥乃勸思烈曰:「武仙大小數百戰,經涉不為不多, 兵事當共議。」思烈疑其與仙有謀,幾斬之。渥自以無 愧於內,不懼也。已而思烈果敗,渥沒於陣。

李汾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汾字長源,太原平晉人。為人尚氣,跌 宕不羈,性褊躁,觸之輒怒,以是多為人所惡。喜讀史, 工詩,雄健有法。避亂入關,京兆尹子容愛其材,招致 門下。留二年,去之涇州,謁左丞張行信,一見即以上 客禮之。元光間,游大梁,舉進士不中,用薦為史館書寫。書寫特抄書小史耳。凡編修官得日錄,纂述既定」, 以槁授書寫。書寫錄潔本呈翰表,汾既為之,殊不自 聊。時趙秉文為學士,雷淵、李獻能皆在院,刊修之際, 汾在旁正襟危坐,讀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數百言, 音吐洪暢,旁若無人。既畢,顧四坐漫為一語云:「看秉 筆。」諸人積不平,而雷、李尤切齒,乃以嫚罵官長訟於 有司,然時論亦有不直雷、李者。尋罷入關,明年來京 師,上書言時事不合,去客唐、鄧間。恆山公武仙署行 尚書省講議官。既而仙與參知政事完顏思烈相異 同,頗謀自安,懼汾言論,欲除之。汾覺,遁泌陽。仙令總 帥王德追獲之,鎖養馬平,絕食而死,年未四十。汾平 生詩甚多,不自收集,世所傳者,十二三而已。

元德明

[编辑]

按《金史文藝傳》,「德明系出拓拔魏太原秀容人。自幼 嗜讀書,口不言世俗鄙事,樂易無畦畛,布衣蔬食,處 之自若,家人不敢以生理累之。累舉不第,放浪山水 間,飲酒賦詩以自適。年四十八卒。有《東喦集》三卷。子 好問,最知名。」

元好問

[编辑]

按《金史元德明傳》:「好問,字裕之,七歲能詩。年十有四, 從陵川郝晉卿學,不事舉業,淹貫經傳百家,六年而 業成。下太行,渡大河,為《箕山》《琴臺》等詩,禮部趙秉文 見之,以為近代無此作也,於是名震京師。中興定五 年第,歷內鄉令。正大中,為南陽令。天興初,擢尚書省 掾。頃之,除左司都事,轉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金亡」, 不仕。為文有繩尺,備眾體。其詩奇崛而絕雕劌,巧縟 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沉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 新意,歌謠慷慨,挾幽、并之氣。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 寫恩怨者又數百篇。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為一代 宗工。四方碑版銘志,盡趨其門。其所著《文章詩》若干 卷,《杜詩學》一卷,《東坡詩雅》三卷,《錦機》一卷,《詩文自警》 十卷。晚年尤以著作自任,以金源氏有天下,典章法 度,幾及漢、唐,國亡史作,己所當任。時金國實錄在順 天張萬戶家,乃言於張,願為撰述,既而為樂夔所阻 而止。好問曰:「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構亭於 家,著述其上,因名曰《野史》。凡金源君臣遺言往行,採 摭所聞,有所得,輒以寸紙細字為記錄,至百餘萬言。 今所傳者,有《中州集》及《壬辰雜編》若干卷。年六十八 卒。纂修《金史》,多本其所著云。

王彧

[编辑]

按《畿輔通志》:「彧字子文,永年人。承安中進士。剛決不 可犯。為尚書省掾知管差除與郎官相可否,即棄官 去,往來登封盧氏山中,改名知非,字無咎,自號照了 居士。居山中二十年,布衣蔬食,井臼自親,時人哀苦 之,而知非處之自若也。少為文,工於四六詩,亦有體。 正大壬辰,參知政事。宗室思烈行臺洛陽,以有重名」 力致之,使參議臺事。城陷,不知所終。

段成己

[编辑]

按《山西通志》:「成己,稷山人,鈞曾孫。天性孝友,四歲知 力學。正大七年,與兄克己同登進士。時趙秉文典試, 誦其賦器之,大書『雙飛』二字名其里。克己終身不仕, 人稱遯庵先生。早卒,成己授宜陽簿。入元,世祖降璽 書,即其家起為平陽儒學提舉,不赴。天下高其雅德。 祭酒周文懿稱其文在班馬之間。所著有《二妙集》《菊 軒集》。」克己子思誠、思溫,成己子思義,另有傳。

申萬全

[编辑]

按《山西通志》:「萬全,高平人。少有聲太學中,貞祐間,調 福昌簿,不赴,隱居盧氏山中,以詩書為業,攻詩知名, 人謂得之靜養者為多。正大中,召史館編修。」

高士談

[编辑]

按《畿輔通志》:「士談,燕人。家富圖籍,與宇文虛友善, 仕至翰林直學士。所著有《蒙城集》。」

魏太初

[编辑]

按《畿輔通志》:「太初,滿城人。隱居教授,博覽墳籍,長於 《左氏春秋》,工詩文,號太初先生。」

魏道明

[编辑]

按《畿輔通志》:「道明,字元道,易縣人。父遼,天慶中登科, 仕金為兵部郎中。子上達、元真、元化、元道,俱第進士, 又皆有詩學。元道最知名,仕至安國軍節度使。暮年 居雷溪,自號雷溪子,有《鼎新詩話》行於世。」

盧洵

[编辑]

按《山西通志》:「洵,高平人,有詩學。李晏見所作《上梁文》, 才之,勉使就舉。年六十一而登科。歷河南教授、宜陽 令,有政績,詩文推重於時。」

武伯英

[编辑]

按《山西通志》:「伯英,崞縣人。少舉進士,以詩名。其賦《剪 燭刀》有『啼殘瘦玉蘭心吐,蹴落春紅燕尾香』」之句,甚 為時輩所稱。仕為觀州倅,喜貯書,構萬卷樓,藏書之 富,一時莫並。

趙鼎

[编辑]

按《山西通志》:「鼎,字宜之,定襄人。舉明經,交天下名士善詩。」元遺山稱「張參政澄嘗從趙宜之學,故詩文皆 有律度。」

趙元

[编辑]

按《山西通志》:「元定襄人。以經童舉,調鞏西簿。自少博 通書史,有材幹,處事詳雅,攻詩尤有聲。嘗往來洛西 山中,一時名公如趙秉文輩,皆虛左以待。子顒,有隱 操。」

趙文昌

[编辑]

按《山西通志》:「文昌,陵川人。仕至京兆轉運副使,以詩 名於時。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