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第086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八十六卷
理學彙編 文學典 第八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文學典

 第八十六卷目錄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四

  元一

  馬祖常      郝經

  王鶚       李冶

  楊果       劉因

  鄧剡       聶碧窗

  王和卿關漢卿 李楨

  陰幼遇幼達  余謙一

  鄭松       何逢原

  曹涇       陶復亨

  毛方直      虞廷碩

  徐雷龍      黃圭羅志仁

  余濟       青陽夢炎

  繆穆       姚雲

  漆希范      胡希是

  鄒致       曹伯啟

  汪珍       戴羽

  李漢用      吳定翁

  潘昂霄      張臨

  楊宏道      李敬簡

  宋規       連肇

  王泰來      夏侯尚元

  曹慶孫      方鳳

  李直方      葉宗英

  吳可孫      周昂霄周陽鳳

  張淳       梁陟

  苟正甫      盧摰

  李京       雷光霆

  程以臨      熊師賢

  張著思敬   李應龍

  郭隚     仇遠

  趙東山      金似孫

  徐鈞       陳堯道

  尤𤣱       陳傑

  宋無       徐明善

  白珽       凌喦

  陸鵬南      姚登孫

  黃叔英      張雯

  秦輔之

文學典第八十六卷

文學名家列傳七十四

[编辑]

元一

[编辑]

馬祖常

[编辑]

按《元史》本傳:「祖常,字伯庸,世為雍古部,居靖州天山。 有錫里吉恩者,於祖常為高祖,金季為鳳翔兵馬判 官,以節死,贈恆州刺史,子孫因其官,以馬為氏。曾祖 月合乃從世祖征宋,留汴掌饋餉,累官禮部尚書。父 潤,同知漳州路總管府事,家於光州。祖常七歲知學, 得錢即以市書。十歲時,見燭欹燒屋,解衣沃水以滅」 火,咸嗟異之。既長,益篤於學。蜀儒張䇓講道儀真,往 受業其門,質以《疑義》數十,䇓甚器之。延祐初,科舉法 行,鄉貢、會試皆中第一,廷試為第二人,授應奉翰林 文字,拜監察御史。是時,仁宗在御已久,猶居東宮,飲 酒常過度。祖常上書,請「御正衙,立朝儀,御史執簡,太 史執筆,則雖有懷姦利己,乞官求賞者,不敢出諸口。 天子承天地祖宗之重,當極調攝。至於酒醴,近侍進 御,當思一獻百拜之義。」英宗為皇太子,又上書請慎 簡師傅,於是姦臣鐵木迭兒為丞相,威權自恣。祖常 知其盜,觀國史,率同列劾奏其十罪,仁宗震怒,黜之。 秦州山移,祖常言:「山不動之物,今而動焉,由在野有 當用不用之賢,在官有當言不言之佞,故致然爾。」疏 聞,大臣皆家居待罪。祖常薦賢拔滯,知無不言。俄改 宣政院經歷,月餘辭歸。起為社稷署令。亡何,姦臣復 相,左遷開平縣尹,因欲中傷之,遂退居光州。久之,姦 臣既死,乃除翰林待制。泰定建儲,擢典寶少監、太子 左贊善,尋兼翰林直學士,除禮部尚書。丁祖母憂,起 為右贊善,復除禮部尚書,尋辭歸。天曆元年,召為燕 王內尉,仍入禮部。兩知貢舉,一為讀卷官,時稱得人。 陞參議中書省事,參定親郊禮儀,充讀冊祝官。拜治 書侍御史。歷徽政副使,遷江南行臺中丞。元統元年, 召議新政,賜白金二百兩、鈔萬貫,又歷同知徽政院 事,遂拜御史中丞。帝以其有疾,詔特免朝禮,光祿日 給上尊。祖常持憲,務存大體。西臺御史劾其僚禁酤 時,面有酒,容以苛細黜之。山東廉訪司言孔氏訟事, 以事關名教,不行按者,亦引去。除樞密副使。頃之,辭職歸光州。復除江南行臺中丞,又遷陝西行臺中丞, 皆以疾不赴。至元四年卒,年六十。贈攄忠宣憲協正 功臣、河南行省右丞、上護軍、魏郡公,謚文貞。祖常立 朝既久,多所建明。嘗議:「今國族及諸部,既誦聖賢之 書,當知尊諸母以厚彝倫。」又議:「將家子弟驕脆,有孤 任使,而庶民有挽強蹶張老死草野者,當建武學、武 舉,儲材以備非常。」時雖弗用,識者韙之。祖常工於文 章,宏贍而精核,務去陳言,專以先秦、兩漢為法,而自 成一家之言,尤致力於詩,圓密清麗,大篇短章,無不 可傳者。有文集行於世。嘗預修《英宗實錄》,又譯論《皇 圖大訓》《承華事略》,又編集《列后金鑑》《千秋記略》以進, 受賜優渥。文宗嘗駐蹕龍虎臺,祖常應制賦詩,尤被 歎賞,謂「中原碩儒唯祖常」云。

郝經

[编辑]

按《元史》本傳,「經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澤州之陵川。 家世業儒,祖天挺,元裕嘗從之學。金末,父思溫辟地 河南之魯山。河南亂,居民匿窖中,亂兵以火熏灼之, 民多死,經母許亦死。經以蜜和寒葅汁,決母齒,飲之 即蘇。時經九歲,人皆異之。金亡,徙順天。家貧,晝則負 薪米為養,暮則讀書。居五年,為守帥張柔、賈輔所知」, 延為上客。二家藏書皆萬卷,經博覽無不通,往來燕、 趙間。元裕每語之曰:「子貌類汝祖,才器非常。勉之!」憲 宗二年,世祖以皇弟開邸金蓮川,召經,諮以經國安 民之道,條上數十事,大悅,遂留王府。是時連兵於宋, 憲宗入蜀,命世祖總統東師,經從至濮。會有《得宋國 奏議》以獻,其言謹邊防、守衝要凡七道,遂下諸將議。 經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彼今未有敗亡之 釁,我乃空國而出,諸侯窺伺於內,小民凋弊於外,經 見其危,未見其利也。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簡賢,綏 懷遠人,控制諸道,結盟飭備,以待西師,上應天心,下 繫人望。順時而動,宋不足圖也。」世祖以經儒生,愕然 曰:「汝與張拔都議邪?」經對曰:「經少館張柔家,嘗聞其 論議,此則經臆說耳,柔不知也。」進《七道議》七千餘言, 乃以楊惟中為江、淮、荊湖南北等路宣撫使,經為副, 將歸德軍,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納降附。惟中欲私還 汴,經曰:「我與公同受命南征,不聞受命還汴也。」惟中 怒,弗聽。經率麾下揚旌而南,惟中懼謝,乃與經俱行。 經聞憲宗在蜀,師久無功,進《東師議》,其略曰:「經聞圖 天下之事於未然則易,救天下之事於已然則難。已 然之中復有未然者,使往者不失,而來者得遂,是尤 難也。國家以一旅之眾,奮起朔漠,斡斗極以圖天下, 馬首所向,無不摧破。滅金源,并西夏,蹂荊、襄,克成都, 平大理,躝躒諸夷,奄征四海,有天下十八,盡元魏金 源故地而加多,廓然莫與侔大也。惟宋不下,未能混 一,連兵搆禍踰二十年」,何曩時掇取之易,而今日圖 惟之難也。夫取天下,有可以力并,有可以術圖。并之 以力則不可久,久則頓弊而不振;圖之以術則不可 急,急則僥倖而難成。故自漢、唐以來,樹立攻取,或五 六年,未有踰十年者。是以「其力不弊,而卒能保大定 功。」晉之取吳,隋之取陳,皆經營比佽十有餘年,是以 其術得成,而卒能混一。或久或近,要之成功各當其 可,不妄為而已。國家建極開統,垂五十年,而一之以 兵,遺黎殘姓,游氣驚魂,虔劉劘盪,殆欲殲盡。自古用 兵,未有如是之久且多也,其力安得不弊乎?且括兵 率賦,朝下「命而夕出師,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闔國大 舉,以之伐宋而圖混一,以志則銳,以力則強,以土則 大,而術則未盡也。苟於諸國既平之後,息師撫民,致 治成化,創法立制,敷布條綱,上下井井,不撓不紊,任 老成為輔相,起英特為將帥,選賢能為任使,鳩智計 為機衡,平賦以足用,屯農以足食,內治既舉,外禦亦 備。如其不服,姑以《文誥》。拒而不從,而後伺隙觀釁,以 正天伐。」自東海至於襄、鄧,重兵數道,聯幟接武,以為 正兵。自漢中至於大理,輕兵捷出,批亢抵脅,以為奇 兵。帥臣得人,師出以律,高拱九重之內,而海外有截 矣。是而不為,乃於間歲遽為大舉,上下震動,兵連禍 結,底安於危,是已然而莫可止者也。東師未出,大王 仁明,則猶有未然者,可不議乎?國家用兵,一以國俗 為制,而不師古,不計師之眾寡,地之險易,敵之強弱, 必合圍把槊,獵取之若禽獸然。聚如丘山,散如風雨, 迅如雷電,捷如鷹鶻,鞭弭所屬,指期約日,萬里不忒。 得兵家之詭道,而長於用奇。自《澮河》之戰,乘勝下燕、 雲,遂遺兵而去,似無意於取者。既破回鶻,滅西夏,乃 下兵關、陝以敗金師,然後知所以深取之,是長於用 奇也。既而為斡腹之舉,由金、房繞出潼關之背以攻 汴,為擣虛之計,自西和徑入石泉、威、茂以取蜀;為示 遠之謀,自臨洮、吐番穿徹西南以平大理,皆用奇也。 夫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而後可以用奇。豈有連百萬 之眾,首尾萬餘里,六飛雷動,乘輿親出,竭天下,倒四 海,騰擲宇宙,軒豁天地,大極於遐徼之土,細窮於委 巷之民,撞其鐘而掩其耳,囓其臍而蔽其目,如是用 奇乎?是執千金之璧而投瓦石也。其初以奇勝也,關隴江淮之北,平原曠野之多,而吾長於騎,故所向不 能禦。兵鋒新銳,民物稠夥,擁而擠之,「郡邑自潰。而吾 長於攻,故所擊無不破,是以用其奇而驟勝。」今限以 大山深谷,阨以重險薦阻,迂以危途繚徑,我之乘險 以用奇則難,彼之因險以制奇則易。況於客主勢懸, 蘊蓄情露,無虜掠以為資,無俘獲以備役,以有限之 險,雖有奇謀祕略,無所用之。力無所用與無力同,勇, 無所施與不勇同,計不能行與無計同。泰山壓卵之 勢,河海濯熱之舉,擁遏頓滯,盤桓而不得進,所謂「強 弩之末,不能射魯縞」者也。為今之計,則宜救已然之 失,防未然之變而已。西師既構,猝不可解,如兩虎相 鬥,猝入於巖阻,見之者辟易不暇。又焉能以理相喻, 使之逡巡自退?彼知其危,竭國以并命;我必其取,無 由以「自悔,兵連禍結,何時而已?殿下宜遣人稟命於 行在所,大軍壓境,遣使喻宋,示以大信,令降名進幣, 割地納質,彼必受命,姑為之和,偃兵息民,以全吾力 而圖後舉,天地人神之福也。稟命不從,殿下之義盡, 而後進吾師,重慎詳審,不為躁輕飄忽,為前定之謀 而一之以正大假西師以為奇而用吾正」,比師南轅, 先示恩信,申其文移,喻以禍福,使知殿下仁而不殺, 非好攻戰闢土地,不得已而用兵之意。誠意昭著,恩 信流行。然後閱實精勇,別為一軍,為帳下之卒。舉老 成知兵者俾為將帥,更直宿衛,以備不虞。其餘師眾, 各𢌿侯伯,使吾府大官元臣,分師總統,為戰攻之卒。 其新入部曲,瞢不知兵,雖「名為兵,其實役徒」者,使沿 邊進築,與敵郡邑犬牙相制,為屯戍之卒。推擇單弱, 究竟逃匿,編葺部伍,使聞望重臣為之撫育,總押近 裏故屯,為鎮守之卒。使掣肘之計不行。妄意之徒屏 息內外,備禦無有缺綻,則制節以進。既入其境,敦陳 固列,緩為之行。彼善於守而吾不攻,彼恃城壁以不 戰老吾,吾「合長圍;以不攻困彼,吾用吾之所長,彼不 能用其長。選出入便利之地,為久駐之基,示必取之 勢,毋焚廬舍,毋傷人民,開其生路,以㩦其心;亟肄以 疲,多方以誤,以弊其力。兵勢既振,蘊蓄既見,則以輕 兵掠兩淮,杜其樵採而遏其糧路,血脈斷絕,各守孤 城,示不足取」,即進大兵,直抵於江。沿江上下列屯萬。 請幫助識別此字。號令明肅,部曲嚴整,首尾締構,各具舟楫,聲言徑 渡,彼必震疊,自起變故。蓋彼之精銳盡在兩淮,江面 闊越,恃其巖阻,兵皆柔脆,用兵以來,未嘗一戰,焉能 當我百戰之銳?一處崩壞,則望風皆潰,肱髀不續,外 內限絕,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敵,背者不能返而 面者不能禦,水陸相擠,必為我乘,是兵家所謂避堅 次瑕,避實擊虛者也。如欲存養兵力,漸次以進,以圖 萬全,則先荊後淮,先淮後江。彼之素論,謂有荊襄則 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則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嘗有荊 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今當從彼所保,以為吾 攻。」命一軍出襄鄧,直渡漢水,造舟為梁,水陸濟師,以 輕兵綴襄陽,絕其糧路。重兵皆趨漢陽,「出其不意以 伺江隙。不然則重兵臨襄陽,輕兵捷出,穿徹均、房,遠 叩歸、峽,以應西師。如交、廣、施、黔,選鋒透出夔門不守, 大勢順流,即并兵大出,摧拉荊、郢,橫潰湘潭,以成犄 角。一軍出壽春,乘其銳氣,并取荊山,駕淮為梁,以通 南北。輕兵抄壽春,而重兵支布於鍾離、合淝之間,掇 拾湖、濼,奪取關隘,據濡須,塞皖口,南入舒、和,西及於 蘄、黃,徜徉恣肆,以覘江口。烏江、采石廣布戍邏,偵江 渡之險易,測備禦之疏密,徐為之謀,而後進師,所謂 潰兩淮之腹心,抉長江之襟要也。一軍出維揚,連楚, 蟠亙,蹈跨長淮,鄰我強對,通、泰、海門,揚子江面,密彼 京畿,必皆備禦堅厚,若遽攻擊,則必老師費財。當以 重兵臨維揚,合為長圍,示以必取,而以輕兵出通、泰, 直塞海門、瓜步、金山、柴墟河口,游騎上下,吞江吸海, 並著威信,遲以月時,以觀其變,是所謂圖緩持久之 勢也。三道並出,東西運衡,殿下或處一軍,為之節制, 使我兵力常有餘裕。如是則未來之變或可弭,已然 之失亦或可救也。」議者曰:「三道並進,則兵分勢弱,不 若併力一向,則莫我當也。曾不知取國之術與爭地 之術異,併力一向,則爭地之術也。諸道並進,取國之 術也。」昔之混一者皆若是矣。晉取吳,則六道進;隋取 陳,則九道進;宋之於南唐,則三面皆進,未聞以一旅 之眾而能克國者。或者有之,僥倖之舉也。豈有堂堂 大國,師徒百萬而為僥倖之「舉乎!況彼渡江立國,百 有餘年,紀綱修明,風俗完厚,君臣輯睦,內無禍釁,東 西南北,輪廣萬里,亦未可小。自敗盟以來,無日不討 軍實而申警之,彷徨百折,當我強對,未嘗大敗,不可 謂弱,豈可蔑視謂秦無人,直欲一軍倖而取勝乎?」秦 王問王翦以伐荊,翦曰:「非六十萬不可。」秦王曰:「將軍 老矣,命李信將二十萬往,不克,卒𢌿翦以兵六十萬 而後舉楚。」蓋眾有所必用,事勢有不可懸料而倖取 者,故王者之舉必萬全。其倖舉者,崛起無賴之人也。 嗚呼!西師之出,已及瓜戍,而猶未即功,國家全盛之 力,在於東左。若亦直前振迅,銳而圖功,一舉而下金陵,舉臨安則可也。如兵力耗弊,役成遷延,進退不「可, 反為敵人所乘,悔可及乎!固宜重慎詳審,圖之以術。 若前所陳,以全吾力,是所謂坐勝也。雖然,猶有可憂 者,國家掇取諸國,飄忽凌厲,本以力勝,今乃無故而 為大舉,若又措置失宜,無以挫英雄之氣,服天下之 心,則稔惡懷姦之流,得以窺其隙而投其間,國內空 虛,易為搖蕩。」臣愚所以諄諄於《東師,反覆致論,謂不 在於已然而在於未然者此也。遂會兵渡江,圍鄂州。 聞憲宗崩,召諸將屬議,經復進議曰:〈易〉》言:『知進退存 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聖人乎!殿下聰明睿知,足以 有臨,發強剛毅,足以有斷,進退存亡之正,知之久矣。 嚮在沙陀,命經曰:『時未可也』。又曰:『時之一字,是當整 理』。又曰:『可行之時,爾自知之』』。大哉王言!時乘六龍之 道,知之久矣。自出師以來,進而不退,《經》有所未解者, 故言於真定,於曹、濮,於唐、鄧,亟言不已,未賜開允。乃 今事急,故復進狂言。國家自平金以來,惟務進取,不 遵養時晦,老師費財,卒無成功,三十年矣。蒙哥罕立 政,當安靜以圖寧謐,忽無故大舉,進而不退,𢌿王東 師,則不當亦進也,而遽進以為有命,不敢自逸,至於 汝南,既聞凶訃,即當遣使遍告諸帥,各以次退,修好 於宋,歸定大事,不當復進也,而遽進以有師期會於 江濱,遣使喻宋,息兵安民,振旅而歸,不當復進也,而 又進既不宜渡淮,又豈宜渡江,既不宜妄進,又豈宜 攻城?若以幾不可失,敵不可縱,亦既渡「江,不能中止, 便當乘虛取鄂,分兵四出,直造臨安,疾雷不及掩耳, 則宋亦可圖。如其不可,知難而退,不失為金兀朮也。 師不當進而進,江不當渡而渡,城不當攻而攻,當速 退而不退,當速進而不進,役成遷延,盤桓江渚,情見 勢屈,舉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則我竭彼盈,又何俟 乎?且諸軍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引月日,冬春之交,疫 必大作,恐欲還不能。彼既上流無虞,呂文德已并兵 拒守,知我國疵,鬥氣自倍。兩淮之兵盡集白鷺,江西 之兵盡集隆興,嶺、廣之兵盡集長沙、閩、越沿海巨舶 大艦以次而至,伺隙而進,如遏截於江、黃津渡,邀遮 於大城關口,塞漢東之石門,限郢、復之湖、濼,則我將 安歸?無已,則突入江浙,擣其心腹,聞臨安海門已具 龍舟,則已徒往還抵金山,并命求出,豈無韓世忠之 儔?且鄂與漢陽分據大別,中挾巨浸,號為活城,肉薄 骨并而拔之,則彼委破壁孤城而去;泝流而上,則入 洞庭、保荊、襄;順流而下,則精兵健櫓突過滸、黃,未易 遏也。則亦徒費人命,我安所得哉?區區一城,勝之不 武,不勝則大損威望,復何俟乎!雖然,以王本心,不欲 渡江,既渡江不欲攻城;既攻城不欲并命;不焚廬舍, 不傷人民,不易其衣冠,不毀其墳墓,三百里外不使 侵掠。或勸徑趨臨安,曰:「其民人稠夥,若往,雖不殺戮, 亦被踐蹂,吾所不忍。若天與我,不必殺人;若天弗與, 殺人何益!」而竟不往。諸將歸罪士人謂不可用,以不 殺人故不得城,曰:「彼守城者祇一士人。賈制置汝十 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 之罪乎?益禁殺人,巋然一仁,上通於天,久有歸志,不 能遂行耳。然今事急,不可不斷也。宋人方懼大敵,自 救之師雖則畢集,未暇謀我,第吾國內空虛,塔察國 王與李行省肱髀相依,在於背脅。西域諸胡窺覘關 隴,隔絕旭烈大王。病民諸姦,各持兩端,觀望所立,莫 不覬覦神器,染指垂涎。一有狡焉,或啟戎心。先人舉 事,腹背受敵,大事去矣。且阿里不哥已行赦令,令脫 里赤為斷事官,行尚書省,據燕都,按圖籍,號令諸道, 行皇帝事矣。雖大王素有人望,且握重兵,獨不見金 世宗、海陵之事乎?若彼果決稱受遺詔,便正位號,下 詔中原,行赦江上,欲歸得乎?昨奉命與張仲一觀新 月城,自西南隅,萬人敵上,可並行大車,排槎串樓,締 搆重複,必不可攻,祇有許和而歸耳。斷然班師,亟定 大計,銷禍於未然。先命勁兵把截江面,與宋議和,許 割淮南漢上、梓夔兩路,定疆界歲幣,置輜重,以輕騎 歸,渡淮乘驛,直造燕都,則從天而下。彼之姦謀僭志, 冰釋瓦解,遣一軍逆蒙哥罕靈輿,收皇帝璽,遣使召 旭烈阿里不哥、摩哥及諸王、駙馬會喪和林,差官於 汴京、京兆、成都、西涼、東平、西京、北京撫慰安輯,召真 金太子鎮燕都,示以形勢,則大寶有歸而社稷安矣。」 會宋守帥賈似道亦遣間使請和,迺班師。明年,世祖 即位,以經為翰林侍讀學士,佩金虎符,充國信使使 宋,告即位,且定和議,仍敕沿邊諸將毋鈔掠。經入辭, 賜蒲萄酒,詔曰:「朕初即位,庶事草創,卿當遠行,凡可 輔朕者,亟以聞。」經奏便宜十六事,皆立政大要,辭多 不載。時經有重名,平章王文統忌之。既行,文統陰屬 李璮潛師侵宋,欲假手害經。經至濟南,璮以書止經, 經以璮書聞於朝而行。宋敗璮軍於淮安。經至宿州, 遣副使劉仁傑、參議高翿請入國日期,不報,遺書宰 相及淮帥李庭芝。庭芝復書,果疑經。而賈似道方以 卻敵為功,恐經至謀泄,竟館經真州。經乃上表宋主

曰:「願附魯連之義,排難解紛。豈知唐儉」之徒款兵誤
考證
國,又數上書宋主及宰執,極陳戰和利害,且請入見

及歸國,皆不報。驛吏棘垣鑰戶,晝夜守邏,欲以動經, 經不屈。經待下素嚴,又久羈困,下多怨者。經諭曰:「嚮 受命不進,我之罪也。一入宋境,死生進退,聽其在彼, 我終不能屈身辱命。汝等不幸,宜忍以待之,我觀宋 祚將不久矣。」居七年,從者怒,鬥死者數人,經獨與六 人處別館。又九年,丞相伯顏奉詔南伐,帝遣禮部尚 書中都海牙及經弟行樞密院都事郝庸入宋,問執 行人之罪。宋懼,遣總管叚佑以禮送經歸。賈似道之 謀既泄,尋亦竄死。經歸,道病,帝敕樞密院及尚醫、近 侍迎勞,所過父老瞻望流涕。明年夏,至闕,錫燕大庭, 咨以政事,賞賚有差。秋七月卒,年五十三。官為護喪, 還葬,諡文忠。明年,宋平。經為人,尚氣節,為學務有用。 及被留,思託言垂後,撰《續後漢書》《易》《春秋外傳》《太極 演原》《古錄》《通鑑書法》《玉衡》《貞觀》等書及文集,凡數百 卷。其文豐蔚豪宕,善議論,詩多奇崛。拘宋十六年,從 者皆通於學。書佐苟宗道,後官至國子祭酒。經還之 歲,汴中民射鴈金明池,《得繫帛書詩》云:「霜落風高恣 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 有帛書。」後題曰:「至元五年九月一日放鴈,獲者勿殺, 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營新館。」其忠誠如 此。二弟彝、庸,皆有名。彝字仲常,隱居以壽終。庸字季 常,終潁州守。子采麟,亦賢,起家知林州,仕至山南江 北道肅政廉訪使。

按《輟耕錄》:「霜落風高恣所如,歸期回首是春初。上林 天子援弓繳,窮海纍臣有帛書。中統十五年九月一 日放鴈,獲者勿殺。國信大使郝經書於真州忠勇軍 營新館。」右五十九字,郝公書也。公字伯常,澤州陵川 人。世皇召居潛邸,歲己未,扈從濟江,授江淮宣慰司 副使。中統元年,拜翰林侍讀學士,充國信使。宋館於 真州,凡十有六年,始得歸。此書當在至元十一年,是 時南北隔絕,但知紀元為中統也。先是有以鴈獻,命 畜之,鴈見公輒鼓翼引吭,似有所訴者。公感悟,擇日 率從者具香案北向拜,舁鴈至前,手書尺帛,親繫鴈 足而縱之。後虞人獲之苑中,以聞,上惻然曰:「四十騎 留江南,曾無一人鴈比乎?」遂進師南伐。越二年,宋亡, 至今祕監帛書尚存。

王鶚

[编辑]

按《元史》本傳:「鶚字百一,曹州東明人。曾祖成祖立,父 琛。鶚始生,有大鳥止於庭,鄉先生張大淵曰:『鶚也,是 兒其有大名乎?因名之。幼聰悟,日誦千餘言,長工詞 賦。金正大元年,中進士第一甲第一人出身,授應奉 翰林文字。六年,授歸德府判官,行亳州城父令。七年, 改同知申州事,行蔡州汝陽令。丁母憂』。」天興二年,金 主遷蔡,詔尚書省移書恆山公武仙進兵。金主覽書, 問誰為之,右丞完顏仲德曰:「前翰林應奉王鶚也。」曰: 「朕即位時狀元耶?」召見,惜擢用之晚。起復,授尚書省 右司都事,陞左右司郎中。三年,蔡陷,將被殺,萬戶張 柔聞其名,救之,輦歸,館於保州。甲辰冬,世祖在藩邸, 訪求遺逸之士,遣使聘鶚,及至,使者數輩迎勞召對, 進講《孝經》《書》《易》及齊家治國之道,古今事物之變,每 夜分乃罷。世祖曰:「我雖未能即行,汝言安知異日不 能行之耶?」歲餘乞還,賜以馬,仍命近侍闊闊、柴禎等 五人從之學。繼命徙居大都,賜宅一所。嘗因見而請 曰:「天兵克蔡,金主自縊,其奉御絳山焚葬汝水之旁, 禮,為舊君有服,願往」葬祭。世祖義而許之。至則為河 水所沒,設具牲酒,為位而哭。庚申,世祖即位,建元中 統。首授翰林學士承旨,制誥典章,皆所裁定。至元元 年,加資善大夫。上奏:「自古帝王得失興廢可考者,以 有史在也。我國家以神武定四方,天戈所臨,無不臣 服者,皆出太祖皇帝廟謨雄斷所致。若不乘時紀錄, 竊恐久而遺亡,宜置局纂就《實錄》,附修遼、金二史。」又 言:「唐太宗始定天下,置弘文館學士十八人。宋太宗 承太祖開創之後,設內外學士院,史冊爛然,號稱文 治。堂堂國朝,豈無英才如唐、宋者乎?」皆從之。始立翰 林學士院,鶚遂薦李冶、李昶、王磐、徐世隆、高鳴為學 士。復奏立十道提舉學校官,有言事者,謂宰執非其 人,詔儒臣廷議可任宰相者。時阿合馬巧佞,欲乘隙 取相位,大臣復助之,眾知其非,莫敢言。鶚奮然擲筆 曰:「吾以衰老之年,無以報國,即欲舉任此人為相,吾 不能插驢尾矣。」振袖而起,奸計為之中止。五年,乞致 仕,詔有司歲給廩祿終其身,有大事則遣使就問之。 十年,卒,年八十四,諡文康。鶚性樂易,為文章不事雕 飾。嘗曰:「學者當以窮理為先。分章析句,乃經生舉子 之業,非為己之學也。」著《論語集義》一卷、《汝南遺事》二 卷,詩文四十卷,曰《應物集》。無子,以婿周鐸子之綱承 其祀。之綱官至翰林侍講學士。

李冶

[编辑]

按《元史》本傳:「冶字仁卿,真定欒城人。登金進士第,調 高陵簿,未上,辟知鈞州事。歲壬辰,城潰,冶微服北渡, 流落忻、崞間,聚書環堵,人所不堪,冶處之裕如也。世祖在潛邸,聞其賢,遣使召之,且曰:『素聞仁卿學優才 贍,潛德不耀,久欲一見,其勿他辭』。既至,問河南居官 者孰賢,對曰:『險夷一節,惟完顏仲德』。又問完顏合答 及蒲瓦何如?」對曰:「二人將略短少,任之不疑,此金所 以亡也。」又問:「魏徵、曹彬何如?」對曰:「徵忠言讜論,知無 不言。以唐諍臣觀之,徵為第一。彬伐江南,未嘗妄殺 一人,儗之方叔、召虎可也。漢之韓、彭、衛、霍,在所不論。」 又問:「今之臣有如魏徵者乎?」對曰:「今以側媚成風,欲 求魏徵之賢,實難其人。」又問:「今之人材賢否?」對曰:「天 下未嘗乏材,求則得之,舍則失之,理勢然耳。今儒生 有如魏璠、王鶚、李獻卿、蘭光庭、趙復、郝經、王博文輩, 皆有用之材,又皆賢王所嘗聘問者,舉而用之,何所 不可,但恐用之不盡耳。然四海之廣,豈止此數子哉! 王誠能旁求於外,將見集於明廷矣。」又問:「天下當何 以治之?」對曰:「夫治天下,難則難於登天,易則易於反 掌。蓋有法度則治,控名責實則治,進君子、退小人則 治,如是而治天下,豈不易於反掌乎?無法度則亂,有 名無實則亂,進小人、退君子則亂,如是而治天下,豈 不難於登天乎?且為治之道,不過立法度,正紀綱而 已。紀綱者,上下相維持;法度者,賞罰示懲勸。今則大 官小吏,下至編氓,皆自縱恣,以私害公,是無法度也。 有功者未必得賞,有罪者未必被罰,甚則有功者或 反受辱,有罪者或反受寵,是無法度也。法度廢,紀綱 壞,天下不變亂,已為幸矣。」又問:「昨地震何如?」對曰:「天 裂為陽不足,地震為陰有餘。夫地道陰也,陰太盛則 變常。今之地震,或姦邪在側,或女謁盛行,或讒慝交 至,或刑罰失中,或征伐驟舉,五者必有一於此矣。夫 天之愛君,如愛其子,故示此以警之耳。苟能辨姦邪, 去女謁,屏讒慝,省刑罰,慎征討,上當天心,下協人意, 則可轉咎為休矣。」世祖嘉納之。冶晚家元氏,買田封 龍山下,學徒益眾。及世祖即位,復聘之,欲處以清要。 冶以老病,懇求還山。至元二年,再以學士召,就職期 月,復以老病辭去,卒於家,年八十八。所著有《敬齋文 集》四十卷,《壁書藂削》十二卷,《泛說》四十卷,《古今難》四 十卷,《測圓鏡海》十二卷,《益古衍疑》三十卷。

楊果

[编辑]

按《元史》本傳:「果字正卿,祁州蒲陰人。幼失怙恃,自宋 遷亳,復徙居許昌,以章句授徒為業,流寓轗軻十餘 年。金正大甲申,登進士第,會參政李蹊行大司農於 許,果以詩送之,蹊大稱賞,歸言於朝,用為偃師令。到 官以廉幹稱,改滿城,改陜,皆劇縣也。果有應變材,能 治煩劇,諸縣以果治效為最。金亡,歲己丑,楊奐徵河」 南課稅,起果為經歷。未幾,史天澤經略河南,果為參 議。時兵革之餘,法度草創,果隨宜贊畫,民賴以安。世 祖中統元年,設十道宣撫使,命果為北京宣撫使。明 年,拜參知政事。及例罷,猶詔與左丞姚樞等日赴省 議事。至元六年,出為懷孟路總管,大修學廟。以前嘗 為中書執政官,移文申部,特不署名。以老致政,卒於 家,年七十五,諡「文獻。」果性聰敏,美風姿,工文章,尤長 於樂府。外若沈默,內懷智用,善諧謔,聞者絕倒。微時 避亂河南,娶羈旅中女。後登科,歷顯仕,竟與偕老,不 易其初心。人以是稱之。有《西庵集》行於世。

劉因

[编辑]

按《元史》本傳:「因字夢吉,保定容城人。世為儒家。五世 祖琮,生敦武校尉、臨洮府錄事判官昉,昉生奉議大 夫、中山府錄俁,俁生秉善,金貞祐中南徙。其弟國寶, 登興定進士第,終奉直大夫、樞密院經歷。秉善生述, 述,因之父也。歲壬辰,述始北歸。刻意問學,邃性理之 說,好長嘯。中統初,左三部尚書劉肅宣撫真定,辟武」 邑令,以疾辭歸。年四十未有子,嘆曰:「天果使我無子 則已,有子必令讀書。」因生之夕,夢神人馬載一兒至 其家,曰:「善養之。」既覺而生,乃名曰駰,字夢驥,後改今 名及字。因天資絕人,三歲識書,日記千百言,過目即 成誦。六歲能詩,七歲能屬文,落筆驚人。甫弱冠,才器 超邁,日閱方冊,思得如古人者。友之,作《希聖解》。國子 司業硯彌堅教授真定,因從之游,同舍生皆不能及。 初為經學,究訓詁疏釋之說,輒嘆曰:「聖人精義,殆不 止此。」及得周、程、張、邵、朱、呂之書,一見能發其微,曰:「我 固謂當有是也。」及評其學之所長,而曰:「邵,至大也;周, 至精也;程,至正也;朱子極其大,盡其精,而貫之以正 也。」其高見遠識率類此。因蚤喪父,事繼母孝,有父、祖 喪未葬,投書先友翰林待制楊恕憐而助之,始克襄 事。因性不苟合,不妄交接,家雖甚貧,非其義一介不 取。家居教授,師道尊嚴,弟子造其門者,隨材器教之, 皆有成就。公卿過保定者眾,聞因名,往往來謁,因多 遜避不與相見,不知者或以為傲,弗恤也。嘗愛諸葛 孔明「靜以修身」之語,表所居曰靜修不忽木。以因學 行薦於朝。至元十九年,有詔徵,因擢承德郎、右贊善 大夫。初,裕皇建學宮中,命贊善王恂教近侍子弟,恂 卒,乃命因繼之。未幾,以母疾辭歸。明年,丁內艱。二十

八年,詔復遣使者以集賢學士、嘉議大夫徵,因以疾
考證
固辭,且上書宰相曰:「因自幼讀書,接聞大人君子之

餘論,雖他無所得,至如君臣之義,自謂見之甚明。如 以日用近事言之,凡吾人之所以得安居而暇食,以 遂其生聚之樂者,是誰之力與?皆君上之賜也。是以 凡我有生之民,或給力役,或出知能,亦必各有以自 效焉。此理勢之必然,亙萬古而不可易,而莊周氏所 謂無所逃於天地之間」者也。因生四十三年,未嘗效 尺寸之力以報國家養育生成之德,而恩命連至,因 尚敢偃蹇不出,貪高尚之名以自媚,以負我國家知 遇之恩,而得罪於聖門《中庸》之教也哉?且因之立身, 自幼及長,未嘗一日敢為崖岸卓絕甚高難繼之行。 平昔交友,苟有一日之雅者,皆知因之此心也。但或 者得之傳聞,不求其實,止於蹤跡之近似者觀之,是 以有高人隱士之目。惟閣下亦知因之未嘗以此自 居也。向者先儲皇以贊善之命來召,即與使者俱行, 再奉旨令教學,亦即時應命。後以老母中風,請還家 省視,不幸彌留,竟遭憂制,遂不復出,初豈有意於不 仕邪?今聖天子選用賢良,一新時政,雖前日隱晦之 人,亦將出而仕矣,況因平昔非隱晦者邪?況加以不 次之寵,處之以優崇之地邪?是以形留意往,命與心 違,病臥空齋,惶恐待罪。因素有羸疾,去年喪子,憂患 之餘,繼以痁瘧,歷夏及秋,後雖平復,然精神血氣,已 非舊矣。不意今歲五月二十八日,瘧疾復作,至七月 初二日,蒸發舊積,腹痛如刺,下血不已。至八月初,偶 起一念,自歎旁無期功之親,家無紀綱之僕,恐一旦 身先朝露,必至累人,遂遣人於容城先人墓側,修營 一舍,儻病勢不退,當居處其中以待盡。遣人之際,未 免感傷,由是病勢益增,飲食極減。至二十一日,使者 持恩命至,因初聞之,惶怖無地,不知所措。徐而思之, 竊謂「供職雖未」能扶病而行,而恩命則不敢不扶病 而拜。因又慮若稍涉遲疑,則不惟臣子之心有所不 安,而蹤跡高峻,已不近於人情矣。是以即日拜受留 使者,候病勢稍退,與之俱行。遷延至今,服療百至,略 無一效,乃請使者先行,仍令學生李道恆納上鋪馬 聖旨,待病退自備氣力以行。望閣下俯加矜憫,曲為 「保全。因實疏遠微賤之臣,與帷幄諸公不同。其進與 退,若非難處之事,惟閣下始終成就之。」書上,朝廷不 強致。帝聞之,亦曰:「古有所謂不召之臣,其斯人之徒 與!」三十年夏四月十有六日卒,年四十五。無子,聞者 嗟悼。延祐中,贈翰林學士、資善大夫、護軍,追封容城 郡公,諡文靖。歐陽元嘗贊,因畫像曰:「微點之狂,而有 沂上風雩之樂;資由之勇,而無北鄙鼓瑟之聲。於裕 皇之仁,而見不可留之四皓;以世祖之略,而遇不能 致之兩生。烏乎!麒麟鳳凰,固宇內之不常有也。然而 一鳴而《六典》作,一出而《春秋》成,則其志不欲遺世而 獨往也明矣。亦將從周公、孔子之後,為往聖繼絕學, 為來世開太平者邪?」論者以為知言。因所著有《四書 精要》三十卷,詩五卷,號《丁亥集》,因所自選。又有文集 十餘卷及《小學四書》語錄,皆門生故友所錄,惟《易繫 辭說》乃因病中親筆云。

鄧剡

[编辑]

按《遂昌雜錄》:中齋先生諱剡,字光薦,宋丞相信國公 客也。宋亡,以義行著。其所賦《鷓鴣詞》有曰:「行不得也 哥哥,瘦妻弱子羸㹀馱,天長地闊多網羅。南音漸少 北音多肉,飛不起,可奈何。行不得也哥哥。」其意可見。 其所贊文丞相像有曰:「目煌煌兮疏星曉寒,氣英英 兮晴雷殷山。頭碎柱兮璧完,血化碧兮心丹。嗚呼!孰 謂斯人不在世間」,

按《輟耕錄》:「鄧剡,廬陵人。」

聶碧窗

[编辑]

按《輟耕錄》:「京口天慶觀主聶碧窗,江西人,嘗為龍翔 宮書記。國初時,詔赦至,感而有詩曰:『乾坤殺氣正沉 沉,又聽燕臺降德音。萬口盡傳新詔好,累朝誰念舊 恩深?分茅列土將軍志,問舍求田父老心。麗正立班 猶昨日,小臣無語淚霑襟』。」又,《哀被虜婦》云:「當年結髮 在深閨,豈料人生有別離。到底不知因色誤,馬前猶」 自買臙脂。又《詠胡婦》云:「雙柳垂鬟別樣梳,醉來馬上 倩人扶。江南有眼何曾見,爭捲珠簾看固姑。」

王和卿關漢卿

[编辑]

按《輟耕錄》:大名王和卿,滑稽佻達,傳播四方。中統初, 燕市有一蝴蝶,其大異常。王賦《醉中天》小令云:「掙破 莊周夢,兩翅駕東風。三百處名園,一采一箇空。難道 風流種,諕殺尋芳蜜蜂,輕輕的飛動,賣花人搧過橋 東。」由是其名益著。時有關漢卿者,亦高才風流人也, 王常以譏謔加之,關雖極意還答,終不能勝。王忽然 坐逝,而鼻垂雙涕尺餘,人皆歎駭。關來弔唁,詢其由, 或對云:「此釋家所謂坐化也。」復問鼻懸何物?又對云: 「此玉著也。」關云:「我道你不識不是玉,著是嗓。」咸發一 笑。或戲關云:「你被王和卿輕侮半世,死後方才還得 一籌。」凡六畜勞傷,則鼻中常流濃水,謂之嗓病。又愛 訐人之短者,亦謂之嗓,故云爾

李楨

[编辑]

按《陝西通志》:「楨,字幹臣,西夏國族子。以經童中選,既 長,入為質子,以文學得近侍。元太宗嘉之,後累官廣 陽馬萬戶。」

陰幼遇幼達

[编辑]

按《江西通志》:「幼遇,字時夫,奉新人。家數百口,五世同 居。登寶祐九經科,入元不仕。父鄉貢士應夢授以凡 例。幼遇著《韻府群玉》若干卷,兄中夫、幼達,復為註釋 若干卷,傳於世。」

余謙一

[编辑]

按《福建通志》:「謙一,字子同,莆田人。咸淳中進士,歷知 化州。入元不仕。好古博學,著述甚冨。」

鄭松

[编辑]

按《樂安縣志》:松字特立,小陂人。三預進士貢不第。以 邵子《經世書》止於周顯德,乃自庚申宋興,至甲午金 亡,為續其二百七十五年,於邵子所紀三千二百一 十六年間頗有更定,書法視昔尤謹。其論國統絕續 離合,謂「凡國無所承與國無所授者各為系,漢、魏、晉、 宋、齊、梁、陳為一系,魏、周、隋、唐、梁、唐、晉、漢、周、宋為一系」, 遼、金、元為一系,吳文正公以此論,世儒未之及。松入 元,隱居布水谷十餘年,每有疑,就文正公細商之。

何逢原

[编辑]

按《浙江通志》:「逢原,字文瀾,分水人。咸淳間,累官中書 舍人。嘗因論對,陳時政十事,言甚剴切。知時事不可 為,遂引疾去。元至元中,御史程文海薦之朝,授福建 儒學提舉,辭不赴,卒於家。進原專究經史,旁通陰陽、 星曆、醫卜之書,所著有《易書通旨》《四書解說》《玉華集》 十卷,《感遇詩》一卷。」

曹涇

[编辑]

按《江南通志》:「涇字清甫,休寧人。八歲通五經,長精詣 朱子之書,為文典古有法。咸淳殿試丙科,授昌化簿。 丞相馬廷鸞招置賓塾,教其子端臨等。後端臨撰《文 獻通考》,其學實自涇出。歷舉紫陽書院山長。」

陶復亨

[编辑]

按《江西通志》:「復亨,字仁叔,新昌人。性超達,善古文詞。 咸淳間,試補國學。元初,充興國教授。文行相稱,有《梅 花百詠》行於世。」

毛方直

[编辑]

按《福建通志》:「方直,建安人。咸淳中,預薦。後入元,授徒 講學,士爭趨之。有《治靈稿》《聊復軒槁編》《詩學大成》及 《詩宗韻府群玉》行世。」

虞廷碩

[编辑]

按《福建通志》:「廷碩,建安人。工詩文,尤邃舉子業。嘗編 集歷代制誥古賦行世。」

徐雷龍

[编辑]

按《蘇州府志》:「雷龍,字幼成,郡人。淳祐間,名綴解榜授 登仕郎。嘗從狀元阮登炳習舉子業,為時論所重。有 《滸溪三絕》之名。謂雷龍之論,黃竹野之策,劉浩然之 賦也。元初,以達官薦,授武進教諭,不赴。居光福山,以 壽終。」

黃圭羅志仁

[编辑]

按《江西通志》:圭字唐佐,志仁字壽可。宋末時同領鄉 薦。元初有詩名,以薦,圭授莆田丞,志仁授天長書院 山長。廬陵劉辰翁嘗稱之曰:「黃西月五言,羅秋壺小 詞。」他人莫能及也。

余濟

[编辑]

按《江西通志》:「濟,字心淵,息齋子,德興人。少承家學,踐 履篤實,一介不苟,恥同俗學。應舉當元初,累辟不就, 築小室,日讀書其中。偶賦云:『白首黃塵送隙駒,那知 靜處迥然孤。幽人世念如秋葉,萬樹西風一點無』。」與 徐芳谷、王葵初相友善,每觸景賡和,怡然自得。所著 有《谷雲遺》。

青陽夢炎

[编辑]

按《江南通志》:夢炎,丹徒人。世治《春秋》。宋末第進士,授 官。咸淳中,忤時相意,不復仕。世祖聞其名,召見賜第, 晨夕獻替。官至吏部尚書。子翼,字君輔,工古文,不仕, 與俞希魯、謝震、顧觀號「京口四傑。」

繆穆

[编辑]

按《江西通志》:「穆字舜賓,崇仁人。咸淳中,以賦舉第一。 父若鳳,特奏名,授修職郎,未仕而卒。文信公銘其墓。 穆博記覽,談論輒傾四座。遊吏部梅亭李公之門,傳 其詩學,樂府詩律皆工。吳文正序其集,復銘其墓。所 著詩文及《書經漫抄》行於世。」

姚雲

[编辑]

按《江西通志》雲,「字聖瑞,一字若川,高安人。初名雲文。 宋咸淳進士,初調高郵尉,太守程公雅相敬重,辟入 僉知政事、淮東招討使,復招典司書檄。後除龍興察 推,再除工刑部架閣,以宋故官授承直郎,撫建兩路 儒學提舉。秩滿家居,求文者無虛日。尤工詞調,風韻 不減秦淮海,一時藝苑推重。疏齋盧公嘗造其廬拜」 焉,有《江村遺槁》行於世

漆希范

[编辑]

按《江西通志》:「希范,字文翁,高安人。才識豪邁,善屬文。 仕本縣文學,陞靜江路教授。湖廣省聞其賢,辟為掾。 廉謹修飭,省臺器之。陞臨江路知事,清望益著,識與 不識皆稱為平溪先生。」

胡希是

[编辑]

按《江西通志》:「希是,字則翁,仲霖之子也。八歲輒動循 規矩,語言端方,且悉通諸經史。年十五,從諸兄游京 師,一時名公皆折輩行與之友。伯父仲雲嘗遣謁江 古心,盡得其為文法,下筆有西漢風。至元革命,家居 著述,夜分不寐。端方嚴篤,一介不苟取與。所著有《洪 範考訂》《大學稽疑》《太極圖說》《史傳集論》及《迂山集》行 於世。」

鄒致

[编辑]

按《江西通志》:「致,字至之,新昌人。博洽強敏,授諸子各 一經,時號鄒五經。事母篤孝。及母死,廬墓有芝五色 產焉。聞於朝,詔建孝廉坊旌之。」

曹伯啟

[编辑]

按《江南通志》:「伯啟字士開,碭山人。篤於問學,至元間, 以薦授西臺御史,累遷御史臺侍御史。奉命同完顏 納丹纂集累朝格例,名曰《通制》,頒行天下。又上言:『五 刑者,刑異五等。今黥杖徒役於千里外,百無一人,是 一人身被五刑,非五刑各底於一人也。治當改』。丞相 是之,而卒不果行。為人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獎」 藉名士甚多。所著有詩文十卷、《漢泉漫槁》《續集》三卷 行世。六子十孫皆顯仕。

汪珍

[编辑]

按《江南通志》:「珍,字聘之,太平人,隱居黃山下,博學工 詩,淵渟雅贍,卓有古風。盧摰雅重之,每稱南山先生 云。」

戴羽

[编辑]

按《江西通志》:「羽,德安人。隱居積學,徵辟不就。著《武侯 通傳》三卷,《史評》一卷。虞集為之序。」

李漢用

[编辑]

按《江西通志》:漢用,新昌人。秉性曠達,以山水自娛,不 求聞達於時長於詞賦,嘗有《酹江月》云:「東風二月社 寒嫩,燕子歸來時候。巷陌人家三兩處,寂寞閉門晴 晝。紅縷依然,玉京信杳,往事沉思久。春林木葉新巢, 隨意圓就。」

吳定翁

[编辑]

按《江西通志》:「定翁,字仲谷,臨川人。從曾平山學,又學 詩於甘泳之,得其音節。吳草廬、揭曼碩皆亟推之,薦 辟相望,終身不起。程雪樓貽書曰:『臨川士友及門者, 踵相接也,獨相望足下,耿耿如玉人而不可得見』。」年 幾九十卒。召子孫輯其遺文,不及他事。

潘昂霄

[编辑]

按《山東通志》:「昂霄,濟南人,號蒼崖。雄文博學,為時推 重。官翰林侍讀學士。所著有《蒼崖類槁金石例》。」

張臨

[编辑]

按《山東通志》:「臨,鄒平人。苦志力學,淹貫經史。嘗讀書 長白山中,因以自號,鄉人亦呼為長白先生。」

楊宏道

[编辑]

按《山東通志》:「宏道,濟南人。金末補父廕不就,避亂走 襄漢。宋人辟為唐州司戶,復棄去。後以詩文自娛,有 集行於世。延祐二年卒,諡文節。」

李敬簡

[编辑]

按《山東通志》:「敬簡,章丘人。博學善文,與棣州教授朱 持正齊名,人謂之朱李文章。」

宋規

[编辑]

按《陜西通志》:「規字漢臣,長安人,觀察使撝謙孫。天資 英邁,博通經傳,善古文辭。與遺山、紫陽數儒論道洛 西,弟子受業者甚眾。親歿,廬墓,瑞草生塋閭。復嘗稱 之曰:『天性至孝,德重三秦。才贍而敏,冠絕一時。中統 戊戌,徵試中、論兩科議事官。先是,官吏縱肆日久,侵 苦小民。規繩之以法,惕然皆莫敢犯。丙辰春,詣闕陳』」 便宜數事,上悉嘉納。後徵為耀州尹,尋至蜀道憲副; 政聲在在著聞,號「鑑山先生。」有《補暇集》,梓行於世。卒, 葬義陽鄉別墅。五世孫廉,為蜀藩大參。

連肇

[编辑]

按《山西通志》:「肇,襄垣人。博學有文章。至元進士,歷潞 城、陵川、汾州教官,阿都溫太尉府參軍,又為山東考 試貢舉官。歸鄉獎迪,後進士皆樂附。卒贈集賢學士。」

王泰來

[编辑]

按《江南通志》:「泰來,字復元,宋文正公旦之後,居華亭。 性剛狷,由鄉貢入太學。至元中,再徵不起。御史程鉅 夫特旨召入,世祖與語輒至夜半,將授以官,與葉李 一語不愜,即拂袖起曰:『無辱我』。」乞歸。泰來蚤以詩鳴, 有集行於世。至正間,出為鎮江路總管,歷官授嘉議 大夫。

夏侯尚元

[编辑]

按《江南通志》:「尚元,華亭人。幼有大志,好古深思,時稱小太白。趙孟頫薦為東宮伴讀,入海都,郯王待以上 賓。後王被誣誅,尚元力陳王忠孝數事。既白,南歸不 復仕。揭傒斯為傳其事。」

曹慶孫

[编辑]

按《江南通志》:「慶孫,字繼善,號安雅。以薦授吳縣教諭, 徙淳安。年甫四旬,慶孫竟息意進取,杜門讀書,摛文 以自樂。因浙西水,作《水利論說》數卷,有司奉為法。又 著有《南山高蹈集》行世。」

方鳳

[编辑]

按《浙江通志》:「鳳一名景山,字韶父,浦江人。有異材,常 出遊杭郡,盡交海內知名士。將作監丞方洪奇其文, 舉禮部不中,後以特恩授容州文學。未幾宋亡,鳳自 是無仕志,益肆為汗漫遊,北出金陵京口,南過東甌 海上。悼天塹不守,顧盼徘徊,老淚如霰。鳳善詩,晚遂 一發於詠歌,音調凄涼,深於古今之感。臨沒猶屬其」 子樗題旌曰「容州」,示不忘也。性不喜佛,讀唐《傅奕傳》, 壯其為人。鳳所著詩三千餘篇,曰《存雅堂稿》。樗字壽 父,亦精於詩云。

李直方

[编辑]

按《浙江通志》:「直方,字德方,東陽人。為人沉毅方介。少 以世業治《尚書》,舉進士不第,退治河洛之學。德祐初, 會求直言,抗疏闕下,不報。歸。益潛心六籍百氏之書, 議論風生,聲實兼著。宋亡,遂隱居授徒。晚歲家益貧, 躬耕自給,人以龐德公擬之,以高壽終,學者稱復庵 先生。」

葉宗英

[编辑]

按《江西通志》:「宗英,臨川人。天性玅悟,文詞爾雅。黃鐘 九尺之管無定論,隨所置律而上下損益,以為聲均 存而律不可辨矣。英自製曲譜,均間合節。趙子昂、虞 邵庵亟稱之,欲引入禁林議樂律,而英已卒,取所著 《曲譜》及《樂律遺書》上之。」

吳可孫

[编辑]

按《江西通志》:「可孫,字聖可,金谿人。文辭字畫,溫雅有 法。咸淳甲戌進士,授新昌尉。後用程鉅夫薦,任建昌 路教授,秩滿歸,餘粟千石有奇,悉封識以待來者。兄 德鴻、德溥,宋登仕郎,俱以行義稱。」

周昂霄周陽鳳

[编辑]

按《江西通志》:「昂霄,字羽之,崇仁人。至元間,充濂溪書 院山長。工於聲律。吳草廬嘉其行檢端嚴,為作《棲筠 集》序。時同邑有周陽鳳,字伯清,博學能文,士多從遊 者,有《山堂文集》。」

張淳

[编辑]

按《畿輔通志》:「淳字子素,南樂人。志趣高遠,學識宏博, 以著述為業。至元中,徵辟不就。有《四書拾遺》及文集 行於世。」

梁陟

[编辑]

按《畿輔通志》:「陟,良鄉人,金進士。入元以名儒徵,領燕 京編修所事,卒諡通獻先生。」

苟正甫

[编辑]

按《畿輔通志》:「正甫,清苑人。弱冠從郝經使宋,被留儀 真,經授以學,遂以儒名家。仕至國子監祭酒。詩文書 畫有晉唐風致。」

盧摯

[编辑]

按《畿輔通志》:「摯,涿州人。仕至翰林學士,博學有文思。 元初稱能詩者必以劉因、盧摯為首,所著有《疏齋集》。」

李京

[编辑]

按《畿輔通志》:「京,河間人,為烏撒烏蒙道宣慰副使。會 郡蠻不靖,按行調發,盡心鎮撫。周履雲南,嘗為《雲南 誌》及《鳩巢集》,學士虞集、元明善為序。」

雷光霆

[编辑]

按《江西通志》:「光霆,字友光,寧州人。家居教授,學士程 鉅夫、詹天遊皆其徒也。著《九經輯義》五十卷、《史子辯 義》三十卷、《詩義指南》十七卷。至元間,遣使徵,未至,卒。 劉辰翁以詩挽之曰:『諸生已房魏,舊業但河汾』。」學者 稱為龍光先生。

程以臨

[编辑]

按《江西通志》:「以臨字至可,寧州人。至元間,除將仕郎, 辭不就。天資超悟,凡經史百家天文、地理諸書,靡不 通貫,尤長於詩。構別墅閉戶讀書,老而彌篤,選編漢 魏唐宋諸詩,名曰《刪後正音》。所著有《瓢丸小集》。」

熊師賢

[编辑]

按南昌郡乘師賢,字君佐,豐城人。元廢科舉,師賢絕 意仕進,誦讀自娛,扁其堂曰「寓樂」,琴書圖畫羅列左 右。尤嗜古器玩。嘗學琴,後不復操,曰:「但識琴中趣耳。」 生平惟專力於詩,有「草木生天香,花盡春容瘦」之句, 為時所稱。吳文正謂賢詩沖淡瀟散,不事雕琢而近 自然,酷與其人相似。

張著思敬

[编辑]

按《山西通志》:著,襄陵人。至元初,舉詞賦,既而歎曰:「士 當以遠大自期,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也。」遂習沉潛伊

洛之學。調潞城簿。未幾,以親老西歸,累辟不就。至元
考證
中,薦授平陽路教授,以成就後進為己任。晉人以文

名者,多出門下。著有《蒙溪集》《詩學淵源》行世。子思敬, 歷知無為、茶陵二州,提舉河南、江北儒學。有《寓堂文 集》。

李應龍

[编辑]

按《福建通志》:「應龍,光澤人。博學多文,有節操。至元間, 薦為白鹿洞長,不赴。尋薦漳州教授,亦不赴。多所著 述。」

郭隚

[编辑]

按《福建通志》:「隚字德基,長樂人。至元中,舉遺逸,授泉 山長,遷興化路教授,改吳江州,再遷興化,卒。隚為人 易直修潔,其詩文亦平和沈深,不以琢鏤為工。」

仇遠

[编辑]

按《浙江通志》:「遠字仁近,錢塘人。元初為溧陽州儒學 教授,工詩文。一時游其門者,若張雨、張翥、莫維賢,皆 有名當時。所著有《山村集》《批註唐百家詩選》。」

趙東山

[编辑]

按《廣東通志》:「東山,東莞人,系出濮邸。博學能詩,性高 古,不諧流俗,遇談勝國事則掩耳不聞。嘗登鳳凰臺 以舒懷抱,每望厓山輒潸然流涕。邑中有何文季者, 亦慷慨敦節,嘗相與吟詠,以寓《黍離》之悲,人皆義之。 其詩多傳於世,而東山尤多石刻,今尚存云。」

金似孫

[编辑]

按《金華府志》:「似孫字叔肖,架閣之焱之子,號蘭庭。其 先在宋為富家。自少雋敏強記,工舉子業。文科既廢, 遂一意於詩。清新警拔,有思致,善諷切人。又傲俗寡 交,好使酒,多與人忤。既鬱不施,家事益落,感激悲憤, 一發於賦詠。吳師道稱其負才不屑於俗,殆古之所 謂狷者。」其詩觸事感時,亦足以附於風人之列云。

徐鈞

[编辑]

按《金華府志》:「鈞字秉國,別號見心,蘭谿人。宋汀州使 君時升之子。以父任為濠州定遠尉,宋亡不仕。家故 多書,日以史籍文章自娛。與仁山先生有雅故,因款 致之,以教其子。且朝夕惕厲,明修己治人之道,著《史 詠》一千五百三十首。許白雲、張子長、黃溍皆為之序 云。」

陳堯道

[编辑]

按《金華府志》:「堯道,字景傳,義烏人。父希聲,以文學為 後進師。堯道好學不羈,浮游物表,以能詩名。黃溍稱 其詩涵肆彬蔚,如奇葩珍木,洪纖高下,雜植於名園, 終日翫之而不厭。弟舜道,朝出耕,夜歸讀古人書,薄 已而厚物,縉紳稱之。」

尤𤣱

[编辑]

按《蘇州府志》:「𤣱字君玉,文獻公後。祖志有隱操,賜號 沖彝處士。父交,博學能文,工書法,學者稱敬獨先生。 𤣱長身美髯,才略過人。元初,辟為中書掾,仕至大司 徒開國魏郡公。中間揚歷內外,多司錢穀,鉤校出納, 人病其繁。而𤣱雅事豪飲,踰石不亂,率七日宴遊,三 日視事,事無大小,畢辦後代者,雖程石傳餐不逮也。」 平居不屑藝文,然操筆立就。嘗登泰山,值大雪,雞初 鳴,視日出海,狂喜不自禁,飲酒無算,題長歌五百語, 元明善諸公極稱之。著有《歸閑堂槁》《萬柳溪邊舊話》。

陳傑

[编辑]

按《江陰縣志》:傑字漢臣,讀書善文,積篇帙充棟,遂建 樓藏之,名「萬卷樓。」趙子昂虞伯生未遇時,延訓其二 子簡範,嘗出粟賑饑,授江陵路稅課副使,不拜。陸文 圭銘其墓。

宋無

[编辑]

按《蘇州府志》:「無,字子虛,其先固始人。宋咸淳中,祖萬 全為荊湖帥幕,會忠義赴杭,卒於毗陵。父國珍奔吳, 遂家焉。國珍頓挫場屋,無乃銳意韜鈐,以才略應樞 府辟。至元辛巳,領征東萬戶,代典書檄。五月,官兵集 寧波,入海遭颶風失道,雷雨交作,舟隨驚濤上下,觸 激皆碎,漂經高麗諸山,罹沉痾,首髮脫盡,瘦骨柴立。」 二親見歸,泣而掖拜。在傍侍書不去手,疾未嘗輟吟。 丁亥舉茂才,以奉親辭。年踰五十,乃就館,往教呫嗶, 垂二十載。丙子歸,以病薄味清齋,行不用杖。己卯八 十,被褐飯蔬,日從林下游。與鄧光薦、趙孟頫、馮海粟 友。鄧稱「無以逸士」,馮命曰「韻人」,趙以通吏許,唯馮知 最晚,見無槁,亟序之,資以鐫行。有《翠寒集》《啽囈集》。年 八十一卒。

徐明善

[编辑]

按《饒州府志》:「明善,德興人。八歲能文。至元間,任江西 儒學提舉。嘗奉使安南,世子陳日炫於席間索詩,遂 口占云:『乘傳入南中,雲章照海紅。天邊龍虎氣,徼外 馬牛風。日月八荒燭,車書萬里同。丹青入王會,茅土 祚無窮』。日炫遂納款奉貢,歷聘江浙、湖廣三省。考試, 拔黃縉卿於落卷中。別號芳谷,著有《芳谷集》。其時邑」 後先有周伯顏、徐天麟工古詩,蔡儒實工絕句,朱有 問工詞章,徐省翁、吳旭工唐律,並以才著。

===白珽===按《太平府志》:「『珽字廷玉,錢塘人。少穎敏,客藏書家,耽 讀窮晝夜一十七年,博通經史。至元二十八年,授太 平路儒學正。時兵燹,後殿廡祭器載籍俱廢,珽盡心 修葺,復侵地十餘畝,修建天門、采石二書院。兼長詩 文,一主於理。劉辰翁稱其詩逼陶、韋,書逼顏柳,不為 雕刻,極塵外趣,有雲山韶濩之音』。仕至浙江儒學副」 提舉。著有《湛囦集》《經子類訓集》《翠裘靜語》等書,行於 世。

按《輟耕錄》:「白廷玉先生珽,號湛淵,錢塘人。家多竹,忽 一竿上岐為二,人皆異之,賦《雙竹杖》詩。未幾,先生歿。 先生有二子,或以為先兆云。」

凌嵒

[编辑]

按《松江府志》:「嵒字山英,號石泉,少習舉子業,會宋亡, 一放於詩,鎔意鑄詞,鏘鳴秀拔。駸尋大曆時流盛推 許之。有《古木風飄集》行世。郡中九峰,次第題詠,昔人 稱為山史。」

陸鵬南

[编辑]

按《松江府志》:「鵬南,號象翁。明《毛詩》,不仕。文章勁健,邑 中推為鄉先生。與陸伯靈齊名,鄉里稱為二陸。所著 詩名《九峰清氣集》。」

姚登孫

[编辑]

按《寧波府志》:「登孫,字廷禮,天性穎異,十歲知屬文,與 正子伯仲皆英銳早發,人稱二難。景定間,舉鄉貢。會 宋運將訖,遂退隱雙峰別墅,窮究經史百氏,久乃犁 然有會於心。為文淵奧宏博,超絕蹊徑,登古作者之 域。元既混一,用薦為國子助教。諸生辨疑質微,立館 下者日數百人,發端問難,無不意滿而退。衣冠嚴肅」, 步履委蛇,人稱為「東南遺老。」趙郡蘇天爵常取其文, 編入《國朝文類》。裔孫垌,字彥博,領天順六年鄉薦。文 思高逸,詩尤雋爽,襟韻飄洒,綽有祖風。所著有《雅庵 集》。

黃叔英

[编辑]

按《寧波府志》:「叔英,字彥實,文潔先生孫也。負材能,尚 氣節,而甚邃於經術。常為晉陵、宣城、蕪湖三學教諭, 又為和靖、采石兩院山長。於經史百氏,過目輒成誦。 為文俊拔偉麗,意氣奔放,若不可禦,而要其歸,能弗 畔於道。有《戅庵下筆》三卷,詩文雜著總二十卷。」

張雯

[编辑]

按《蘇州府志》:雯字子昭,其先浚儀人。宋南渡,居錢塘。 父興,再徙吳。雯少力學,嗜書,所居臨市衢,構樓藏書, 日事繙閱,喜古樂府歌曲,時吹洞簫,音奏清越。每眾 坐聞樂,輒俯首顰蹙,嘆曰:『吾其不免乎』!於時宋亡已 久,故老猶存,雯從之問遺事,朝廷宗廟、宮室輿服、朝 會燕享,生殺除拜,咸得其詳。歲一再往錢塘,徘徊故」 都,哀不能已。所著有《維潛錄》、「《書畫補遺、墨記》。子田,字 芸已,亦工文詞。

秦輔之

[编辑]

按《蘇州府志》:「輔之,嘉定人。隱居行義,博雅能詩文。時 邑未有志,始撰《練川志》。典章文獻具列,俾後得有考 焉。所著有《格物擇善錄》《易注》《史斷》《棠陰政績》《武事要 覽》《忠孝百詠。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