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0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卷目錄

 經籍總部彙考二

  魏文帝黃初二則 明帝太和二則 景初一則 少帝甘露三則 元帝一則

  晉武帝泰始二則 咸寧二則 太康一則 惠帝永平一則 懷帝永嘉一則 元帝建

  武一則 太興一則 恭帝元熙一則

  宋武帝永初一則 文帝元嘉六則 廢帝元徽一則

  南齊高帝建元二則 武帝永明三則

  梁武帝天監三則 普通一則 元帝承聖一則

  陳文帝天嘉一則 宣帝太建三則

  北魏道武帝天興三則 明元帝泰常二則 太武帝神麚一則 孝文帝太和五則

  宣武帝永平二則 孝明帝熙平一則 神龜一則 孝武帝永熙一則 孝靜帝武定一則

  北齊文宣帝天保四則 孝昭帝皇建一則 後主天統一則

  北周明帝武成一則 武帝保定一則

  隋文帝開皇六則 煬帝大業四則

經籍典第二卷

經籍總部彙考二[编辑]

[编辑]

文帝黃初元年改祕書令為監採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三閣[编辑]

按《三國志魏文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職官志》。「魏武 為魏王,置祕書令丞。及文帝黃初初。置中書令。而祕 書改令為監。」

按《隋書經籍志》:「魏氏代漢,採掇遺亡,藏在祕書中外 三閣。」

黃初五年,立太學,制《五經》課試之法,置《春秋穀梁》博 士。

按:《三國志文帝本紀》云云。

明帝太和二年六月詔郡國貢士以經學為先[编辑]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太和二年六月詔曰:「尊儒貴學, 王教之本也。自頃儒官或非其人,將何以宣明聖道? 其高選搏士才任侍中常侍者,申敕郡國貢士,以經 學為先。」

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詔「郎吏學通一經,才任牧民, 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戊子,詔以文帝《典論》刻 石,立於廟門之外。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太和四年「春二月壬午,詔曰:世 之質文,隨教而變。兵亂以來,經學廢絕。後生進趨,不 由典謨。豈訓導未洽,將進用者不以德顯乎?其郎吏 學通一經,才任牧民,博士課試,擢其高第者亟用;其 浮華不務道本者,皆罷退之。戊子,詔太傅、三公以文 帝《典論》刻石,立於廟門之外。」

景初 年詔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各受四經三禮[编辑]

按《三國志明帝本紀》,不載。 按《冊府元龜》,「景初中,帝 以高堂隆、蘇林、秦靜等老,恐無能傳業者,乃詔曰:『昔 先聖既沒,而其遺言餘教,著於六藝。六藝之文,禮又 為急,不可斯須離者也。末俗背本,所由來久。故閔子 譏原憲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 化何由興哉?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 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穀梁》寡儔,宣 帝承以十郎。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 祿勳隆、散騎常侍林、翰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 者具為設課試之法。夏侯勝昔有言:「士病經不明,經 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今學者有能究極 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可不勉哉!

少帝甘露元年夏四月帝幸太學問諸儒經義[编辑]

按《三國志少帝本紀》:「甘露元年夏四月丙辰,帝幸太 學,問諸儒曰,聖人幽贊神明,仰觀俯察,始作八卦,後 聖重之為六十四,立爻以極數,凡斯大義,罔有不備。 而夏有連山,殷有歸藏,周曰《周易》《易》之書,其故何也?」 易博士淳于俊對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 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 各繇其事。故《易》者,變易也。名曰『《連山》』,似山出內氣連 天地也。《歸藏》者,萬事莫不歸藏於其中也。」帝又曰:「若 使包羲因燧皇而作《易》,孔子何以不云『燧人氏沒,包 羲氏作乎』?」俊不能答。又問曰:「孔子作《彖、象》,鄭元作注, 雖聖賢不同,其所釋《經》義一也。今《彖》《象》不與經文相 連而注連之,何也?」俊對曰:「鄭元合《彖》、象於經者,欲使 學者尋省《易》了也。」帝曰:「若鄭元合之于學誠便,則孔 子何為不合以了學者乎?」俊對曰:「孔子恐其與文王 相亂,是以不合。此聖人以不合為謙。」帝曰:「若聖人以 不合為謙,則鄭元何獨不謙耶?」俊對曰:「古義弘深,聖 問奧遠,非臣所能詳盡。」帝又問曰:「《繫辭》云:『黃帝、堯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此包羲神農之世為無衣裳但聖 人化天下何殊異爾邪」俊對曰:「三皇之時人寡而禽 獸眾故取其羽皮而天下之用足及至黃帝人眾而 禽獸寡是以作為衣裳以濟時變也。」帝。又問「乾為天而復為金為玉為老馬與細物並邪」俊對曰:「聖人取 象或遠或近近取諸物遠則天地」講易畢復命講《尚 書》帝問曰:「鄭元云『稽古同天』,言堯同于天也。王肅云: 『堯順考古道而行之』。二義不同,何者為是?」博士庾峻 對曰:「先儒所執,各有乖異,臣不足以定之。然《洪範》稱 『三人占,從二人之言』。」賈、馬及肅皆以為「『順考古道』。以 《洪範》言之,肅義為長。」帝曰:「仲尼言:『唯天為大,唯堯則 之。堯之大美在乎則天,順考古道,非其至也。今發篇 開義,以明聖德,而舍其大,更稱其細,豈作者之意邪』?」 峻對曰:「臣奉遵師說,未喻大義,至於折中裁之,聖思 次及。」四嶽舉鯀,帝又問曰:「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思無不周,明無不照。今王肅云『堯意 不能明鯀,是以試用如此。聖人之明有所未盡邪』?」峻 對曰:「雖聖人之弘,猶有所未盡,故禹曰『知人則哲,惟 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聖賢,緝熙庶績,亦所以成聖也。」 帝曰:「『夫有始有卒,其唯聖人。若不能始,何以為聖』?其 言唯帝難之,然卒能改授,蓋謂知人聖人所難,非不 盡之言也。《經》云:『知人則哲,能官人』。若堯疑鯀,試之九 年,官人失敘,何得謂之聖哲?」峻對曰:「臣竊觀《經》傳,聖 人行事,不能無失,是以堯失之四凶,周公失之二叔, 仲尼失之宰予。帝曰:『堯之任鯀,九載無成,汨陳五行, 民用昏墊。至于仲尼,失之宰予,言行之間,輕重不同 也。至于周公管蔡之事,亦《尚書》所載,皆博士所當通 也』。」峻對曰:「此皆先賢所疑,非臣寡見所能究論。」次及 有鰥在下,曰「虞舜。」帝問曰:「當堯之時,洪水為害,四凶 在朝,宜速登賢聖,濟斯民之時也。舜年在既立,聖德 光明,而久不進用,何也?」峻對曰:「堯咨嗟求賢,欲遜己 位。嶽曰:『否!德忝帝位』。堯復使嶽揚舉仄陋,然後薦舜。 薦舜之本,實由于堯,此蓋聖人欲盡眾心也。」帝曰:「堯 既聞舜而不登用,又時忠臣亦不進達,乃使嶽揚舉 仄陋而後薦舉,非急于用聖恤民之謂也。」峻對曰:「非 臣愚見所能逮及。」于是復命講《禮記》。帝問曰:「太上立 德,其次務施報,為治何由,而教化各異?皆修何政,而 能致于立德,施而不報乎?」博士馬照對曰:「太上立德, 謂三皇五帝之世以德化民;其次施報,謂三王之世 以禮為治也。」帝曰:「二者致化,薄厚不同,將主有優劣 邪?時使之然乎?」照對曰:「誠由時有樸文,故化有薄厚 也。」

甘露二年五月帝幸辟雍詔群臣修明經典。

按《三國志少帝本紀》,甘露二年五月辛未,帝幸辟雍, 會命群臣賦詩。侍中和逌、尚書陳騫等作詩稽留,有 司奏免官。詔曰:「吾以暗昧,愛好文雅,廣延詩賦,以知 得失,而乃爾紛紜,良用反仄。其原逌等,主者宜敕。自 今以後,群臣皆當玩習古義,修明經典,稱朕意焉。」 少帝   年,以荀顗執經,賜爵關內侯。

按《三國志少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荀顗傳》,「顗累遷 侍中,為魏少帝執經,拜騎都尉,賜爵關內侯。」

元帝   年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编辑]

按《三國志元帝本紀》。不載。 按《晉書鄭默傳》:默起家 祕書郎,考覈舊文,刪省浮穢。中書令虞松謂曰:「今而 後朱紫別矣。」

按《隋書經籍志序》:「魏氏代漢,采掇遺亡,藏在祕書中 外三閣。魏祕書郎鄭默,始制《中經》。」

[编辑]

武帝泰始元年詔取明經儒學為樂安王鑒燕王機師友[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樂安王傳》,武帝踐阼,詔 曰:「樂安王鑒、燕王機並以長大,宜得輔導師友,取明 經儒學,有行義節儉,使足嚴憚。」

泰始 年,祕書監荀勗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 整理記籍。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荀勗傳》,「武帝受禪,領著 作,俄領祕書監,與中書令張華依劉向《別錄》,整理記 籍。」

咸寧五年十月汲郡人得竹簡古書詔祕書監荀勗著作郎束晰等撰次以為中經藏于祕府[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咸寧五年十月戊寅,汲郡人不準 掘魏襄王冢,得竹簡小篆古文十餘萬言,藏祕府。」 按《荀勗傳》,「咸寧初,得汲郡冢中古文竹書,詔勗撰次, 以為《中經》,列在祕書。」 按《束晰傳》,「太康二年,汲郡人 不準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 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為犬戎所滅,以 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 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 云「夏年多,殷益干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沃丁殺 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 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其《易 經》二篇,與《周易》上、下經同;《易𦅸陰陽卦》二篇,與《周易》 略同,𦅸辭則異,卦下,《易經》一篇,似說卦而異。《公孫段》 二篇,公孫段與邵陟論易。《國語》三篇,言楚晉事;名三 篇,似《禮記》,又似《爾雅》。《論語師春》一篇,書《左傳》諸卜筮師春,似是造書者姓名也。《瑣語》十一篇,諸國卜夢妖 怪相書也。《梁丘藏》一篇,先敘魏之世數,次言丘藏金 玉事。《繳書》二篇,論弋射法;《生封》一篇,帝王所封;《大曆》 二篇,鄒子談天類也。《穆天子傳》五篇,言周穆王游行 四海,見帝臺西王母圖。詩一篇,畫贊之屬也。又《雜書》 十九篇,周食田法。《周書》論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 事,大凡七十五篇。七篇簡書折壞,不識名題冢中。又 得銅劍一枚,長二尺五寸,漆書科斗字,初發冢者,燒 策照取寶物,及官收之,多燼簡斷札,文既殘缺,不復 詮次。武帝以其書付祕書,校綴次第,尋考指歸,而以 今文寫之。晰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 遷尚書郎。本紀作咸寧五年荀勗傳作咸寧初束晰傳作太康二年同一晉書而互異如此今

姑從本紀

咸寧 年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 部總括群書。

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序》,「魏祕書 郎鄭默始制《中經》。祕書監荀勗又因《中經》,更著《新簿》, 分為四部,總括群書。一曰甲部」,紀六藝及小學等書; 二曰乙部,有古諸子家、近世子家、兵書、兵家術數;三 曰景部,有《史記舊事》《皇覽》簿、雜書;四曰丁部,有詩賦 圖讚、《汲冢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 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緗素」,至於作者之意,無 所論辨。

太康元年三月王濬至建鄴收其圖籍[编辑]

按《晉書武帝本紀》:「太康元年三月壬申,王濬以舟師 至於建鄴之石頭。孫皓大懼,降于軍門,濬收其圖籍。」

惠帝永平元年二月復置祕書監官[编辑]

按:《晉書惠帝本紀》云云, 按《職官志》:「漢桓帝延熹二 年,置祕書監,後省。魏武為魏王,置祕書令丞。及文帝 黃初初,置中書令,典尚書奏事,而祕書改令為監,後 以何禎為祕書丞,而祕書先自有丞,乃以禎為祕書 右丞。及晉受命,武帝以祕書并中書省,其祕書著作 之局不廢。惠帝永平中,復置祕書監,其屬官有丞有 郎」,并統著作省。

懷帝永嘉元年與群臣論眾務考經籍[编辑]

按《晉書懷帝本紀》:帝在東宮,恂恂謙損,接引朝士,講 論書籍。及即位,輒與群官論眾務,考經籍。黃門侍郎 傅宣嘆曰:「今日復見武帝之世矣。」

元帝建武元年鳩聚遺書得三千一十四卷[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惠懷之亂, 渠閣文籍,靡有孑遺。東晉之初,漸更鳩聚,著作郎李 充以勗舊簿校之,其見存者有三千一十四卷。充遂 總沒眾篇之名,但以甲乙為次。自爾因循,無所變革。」

太興四年三月增置三經博士[编辑]

按《晉書元帝本紀》,「太興四年三月,置《周易》《儀禮》公羊 博士。」 按《職官志》: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 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義者,若散 騎常侍、中書侍郎、太子中庶人以上,乃得召試。及江 左初減為九人。元帝末,增《儀禮》《春秋》公羊博士各一 人,合為十一人。後又增為十六人,不復分掌五經,而 謂之太學博士也。 按《荀崧傳》:「崧轉太常,時方修學 校,簡省博士,置《周易》王氏、《尚書》鄭氏、《古文尚書》孔氏、 《毛詩》鄭氏、《周官》《禮記》鄭氏、《春秋左傳》杜氏、服氏、《論語》 《孝經》鄭氏博士各一人,凡九人。其《儀禮》《公羊》《穀梁》及 鄭《易》皆省不置。崧以為不可,乃上疏詔曰:『崧表如此, 皆經國之務,為政所由,息馬投戈,猶可講藝。今雖日 不暇給,豈忘本而遺存邪?可共博議者詳之』。」議者多 請從崧所奏。詔曰:「《穀梁》膚淺,不足置博士,餘如奏。」

恭帝元熙二年劉超授帝經書[编辑]

按《晉書恭帝本紀》,不載。 按《劉超傳》,「恭帝時年八歲, 雖幽厄之中,超猶啟授《孝經》《論語》。」

[编辑]

武帝永初元年入關收圖籍四千卷[编辑]

按《宋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宋武入關。 收其圖籍。府藏所有。纔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

文帝元嘉三年賜沮渠蒙遜周易子集諸書四百七十五卷[编辑]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沮渠蒙遜傳》,「元嘉三年, 世子興國遣使奉表,請《周易》及《子集》諸書。太祖並賜 之。」

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目錄》。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其後中朝 遺書。稍流江左。宋元嘉八年。祕書監謝靈運造四部 目錄。大凡六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元嘉十四年,沮渠茂虔獻《書》百五十四卷,賜以諸雜 書。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沮渠蒙遜傳》,蒙遜第三 子茂虔襲位。元嘉十四年,茂虔奉表獻方物,并獻《周 生子》十三卷,《時務論》十二卷,《三國總略》二十卷,《俗問》 十一卷,《十三州志》十卷,《文檢》六卷,《四科傳》四卷,《燉煌 實錄》十卷,《涼書》十卷,《漢皇德傳》二十五卷,《亡典》七卷《魏駮》九卷,《謝艾集》八卷,《古今字》二卷,《乘丘先生》三卷, 《周髀》一卷,「《皇帝王歷三合紀》一卷,《趙𢾺傳》并《甲寅元 歷》一卷,《孔子讚》一卷」,合一百五十四卷。茂虔又求晉 趙起居注諸雜書數十件,太祖賜之。

元嘉十五年,徵雷次宗,開館于雞籠山,并何尚之等, 立「《經》《史》《子》、集四學。」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隱逸雷次宗傳》:「次宗篤 志好學,尢明《三禮》《毛詩》,隱退不交世務。元嘉十五年, 徵次宗至京師,開館于雞籠山,聚徒教授,置生百餘 人。會稽朱膺之、潁川庾蔚之並以儒學監總諸生。時 國子學未立,上留心藝術,使丹陽尹何尚之立元學, 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學,司徒參軍謝元立文學, 凡」四學並建車駕數幸次宗學館資給甚厚。又除給 事中不就久之還廬山公卿以下並設祖道。

元嘉二十 年。令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士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南齊書》高逸《沈驎士傳》。 元嘉末。文帝令尚書僕射何尚之。抄撰五經。訪舉學 士。縣以驎士應選。

元嘉二十五年,詔以雷次宗經明行修,使為皇太子 講經,入延賢堂就業。

按:《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隱逸雷次宗傳》:「元嘉二 十五年,詔雷次宗經明行修,可散騎侍郎。後又徵詣 京邑,為築室於鍾山西巖下,謂之招隱館,使為皇太 子諸王講經。次宗不入公門,乃使自華林東門入延 賢堂就業。」

後廢帝元徽元年八月祕書丞王儉上所撰七志三十卷[编辑]

按:《宋書廢帝本紀》云云。

按《隋書經籍志》,「元徽元年,祕書丞王儉又造《目錄》,大 凡一萬五千七百四卷。又別撰七志:一曰經典志,紀 六藝小學史記雜傳;二曰諸子志,紀古今諸子;三曰 文翰志,紀詩賦;四曰軍書志,紀兵書;五曰陰陽志,紀 陰陽圖緯;六曰藝術志,紀方技;七曰圖譜志,紀地域 及圖書。」其道佛附見,合九條。然亦不述作者之意,但 於書名之下,每立一傳,而又作《九篇條例》,編乎首卷 之中,文義淺近,未為典則。

按《南齊書王儉傳》:「儉遷祕書丞,上表求校墳籍,依《七 略》撰《七志》四十卷,上表獻之。表辭甚典,又撰定元徽 四部書目。」按宋書廢帝本紀作三十卷此云四十卷當從本紀而此亦並載以備參考

南齊[编辑]

高帝建元元年得竹簡科斗書[编辑]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文惠太子傳》,「建元元 年,封南郡王。時襄陽有盜發古塚者,相傳云是楚王 塚,大獲寶物,玉屐、玉屏風、竹簡書、青絲編簡,廣數分, 長二尺,皮節如新,盜以把火自照。後人有得十餘簡, 以示撫軍王僧虔,云是科斗書。《考工記》《周官》所闕文 也。」

建元二年,柳世隆啟借祕閣書,上給二千卷。

按《南齊書高帝本紀》。不載。 按《柳世隆傳》云云。

武帝永明元年以陸澄領國子博士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氏穀梁鄭元孝經[编辑]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陸澄傳》,「永明元年,領 國子博士。時國學置鄭、王《易》、杜服、《春秋》何氏、《公羊》麋 氏、《穀梁》、鄭元、《孝經》。澄謂尚書令王儉曰:『《孝經》、小學之 類,不宜列在帝典』。」乃與儉書論之。

永明三年,詔於王儉宅開「學士館」,悉以《四部書》充儉 家。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王儉傳》云云。

永明 年,晉安王子懋啟求書,上賜之。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武十七王傳》,「晉安王 子懋啟求所好書。上曰:『知汝常以讀書在心,足為深 欣也』。」賜子懋杜預手所定《左傳》及古今善言。

永明 年。祕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 按《南齊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齊永明 中。祕書丞王亮監。謝朏。又造《四部書目》。大凡一萬八 千一十卷。」

[编辑]

武帝天監元年置祕書省掌典籍圖書祕書丞王泰請校定書籍任昉祖暅等撰定五部目錄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王泰傳天監元年遷祕[编辑]

書丞。齊永元末,後宮火,延燒祕書,圖書散亂殆盡。泰 為丞,表校定繕寫,高祖從之。

按《隋書梁百官志》:「祕書省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掌 國之典籍圖書。著作郎一人,佐八人,掌國史集注起 居。著作郎謂之大著作。初,梁周捨、裴子野皆以他官 領之,又有撰史學士,亦知史書佐郎,為起家之選。」 按《經籍志》:「齊末兵火延燒祕閣,經籍遺散。梁初祕書 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列藏眾書,華林園 中」總集釋典,大凡二萬三千一百六卷,而釋氏不預 焉。梁有祕書監任昉、殷鈞《四部目錄》,又《文德殿目錄》,

其術數之書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暅撰其名,故梁
考證
有《五部目錄》。

天監四年春正月,詔置五經博士各一人,開館教授。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四年春正月癸卯,詔曰:今九 流常選,年未三十,不通一經,不得解褐。有若才同甘、 顏,勿限年次。置《五經》博士各一人。」 按《儒林傳序》:「漢 氏承秦燔書,大弘儒訓,太學生徒,動以萬數,郡國黌 舍,悉皆充滿。學於山澤者,至或就為列肆。其盛也如 是。」漢末喪亂,其道遂衰。魏正始以後,仍尚《元虛》之學, 為儒者蓋寡。時荀顗、摯虞之徒,雖刪定新禮,改官職, 未能易俗移風。自是中原橫潰,衣冠殄盡,江左草創, 日不暇給。以迄于宋、齊,國學時或開置,而勸課未博, 建之不及十年,蓋取文具廢之,多歷世祀。其棄也,忽 諸鄉里,莫或開館,公卿罕通經術,朝廷大儒,獨學而 弗肯養眾;後生孤陋,擁經而無所講習。三德六藝,其 廢久矣。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詔求碩學,治五禮,定六 律,改斗歷,正權衡。天監四年,詔曰:「二漢登賢,莫非經 術,服膺雅道,名立行成。魏、晉浮蕩,儒教淪歇,風節罔 樹,抑此之由。朕日昃罷朝,思開俊異,收士得人,實為 醻獎。可置《五經》博士各」一人,廣開館宇,招內後進。於 是以平原明山賓、吳興沈峻、建平嚴植之、會稽賀瑒 補博士,各主一館。館有數百生,給其餼廩,其射策通 明者,即除為吏。十數月間,懷經負笈者雲會京師。又 選遣學生如會稽雲門山,受業於廬江何引。分遣博 士祭酒到州郡立學。

天監八年五月詔「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量加敘 錄。」

按《梁書武帝本紀》,「天監八年五月壬午,詔曰:『學以從 政,殷勤往哲,祿在其中,抑亦前事。朕思闡治綱,每敦 儒術,式閭闢館,造次以之。故負袠成風,甲科閒出,方 當置諸周行,飾以青紫。其有能通一經,始末無倦者, 策實之後,選可量加敘錄。雖復牛監羊肆,寒品微門, 並隨才試吏,勿有遺隔』。」

普通五年二月徐勉上五禮及五經典書[编辑]

按《梁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徐勉傳》:「五禮之職,事有 繁簡,及其列畢,不得同時。大凡一百二十秩,一千一 百七十六卷,八千一十九條。又列副祕閣及五經典 書各一通,繕寫校定。以普通五年二月,始獲洗畢。」

元帝承聖元年收文德經籍歸於江陵[编辑]

按《梁書元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元帝克平 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經籍,歸於江陵,大凡七萬 餘卷。」

[编辑]

文帝天嘉 年鳩集經籍[编辑]

按《陳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梁《經籍》七 萬餘卷,周師入郢,咸自焚之。陳天嘉中,又更鳩集,考 其篇目,遺闕尚多。」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東宮講經[编辑]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 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 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 橫經請益,有師資之敬焉。」

太建十四年,詔禁絕祆書。

按《陳書後主本紀》:太建十四年,即帝位,「四月庚子詔 曰:『僧尼道士,挾邪左道,不依經律。民間淫祀祆書,諸 異怪事,詳為條制,兼皆禁絕』。」

太建  年集名儒講經承光殿。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 按《唐書儒學陸元朗傳》:「陳 太建中,後主為太子,集名儒入講承光殿,德明始冠, 與下坐。國子祭酒徐孝克敷經,倚貴縱辨,眾多下之, 獨德明申答,屢奪其說,舉坐咨賞。」

北魏[编辑]

道武帝天興二年三月初令五經群書各置博土[编辑]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天興二年三月甲子,初令五經 群書各置博士,增國子太學生員三千人。」

天興四年冬十二月。集博士儒生,比眾經文字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天興四年冬十二月,集博士儒 生,比眾經文字。義類相從,凡四萬餘字,號曰《眾文經》。」 道武帝   年,詔集天下書籍。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不載 按《李先傳》:「太祖問先曰: 『天下何書最善,可以益人神智』?先對曰:『唯有經書,三 皇五帝治化之典,可以補王者神智。又問曰:『天下書 籍,凡有幾何?朕欲集之,如何可備』?對曰:『伏羲創制,帝 王相承,以至於今。世傳國紀,天文祕緯,不可計數。陛 下誠欲集之,嚴制天下諸州郡縣,搜索備送,主之所 好,集亦不難』』。」太祖於是頒制天下。經籍稍集。

按《隋書經籍志》,「魏始都燕,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 全具。」

道武帝   年。拜梁越上大夫。授諸子經書 按《魏書道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梁越傳》。「初為禮 經博士。太祖以其謹厚。舉動可則。拜上大夫。命授諸 皇子經書

明元帝泰常八年四月至洛陽觀石經[编辑]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云云。

明元帝   年,采諸經史,撰《新集》三十篇。

按《魏書明元帝本紀》:「帝禮愛儒生,好覽史傳。以劉向 所撰《新序》《說苑》於經典正義多有所闕,乃撰《新集》三 十篇,采諸經史,該洽古義,兼資文武焉。」

太武帝神麚 年選李靈授皇太子經[编辑]

按《魏書太武帝本紀》。不載。 按《李靈傳》:「神麚中,世祖 徵天下才㒞。靈以學優溫謹,選授高宗經。」

孝文帝   年借書于齊祕府[编辑]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孝文徙 都洛邑。借書於齊祕府之中。稍以充實。」

太和九年春正月。詔以圖讖諸書。非墳典所載者。嚴 加禁斷。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九年春正月戊寅,詔曰:「圖 讖之興,起于三季,非經國之典,徒為妖邪所憑。自今 圖讖祕緯及名為《孔子閉房記》者,一皆焚之;留者以 大辟論,及諸巫覡假稱神鬼,妄說吉凶,及委巷諸卜, 非墳典所載者,嚴加禁斷。」

太和十六年四月。幸皇宗學。親問博士經義。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十七年九月,幸太學,觀《石經》。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云云。

太和十九年六月。「詔薛曇寶求天下遺書。」

按《魏書孝文帝本紀》:「太和十九年六月癸丑,詔求天 下遺書,祕閣所無,有裨益時用者,加以優賞。」 按《薛 野傳》:「子曇寶,初補散騎,高祖詔曇寶采遺書於天 下。」

宣武帝永平三年六月重求遺書於天下[编辑]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永平三年六月「壬寅,詔重求遺 書於天下。」

宣武帝   年,令祕書省考校書籍。

按《魏書宣武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孫惠蔚傳》:「惠蔚 遷祕書丞,武邑郡中正。惠蔚既入東觀,見典籍未周, 乃上疏曰:『臣聞聖皇之御世也,必幽贊人經,參天貳 地,憲章典故,述遵鴻猷。故《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然則六經百氏,圖書祕籍,乃 承天之正術,治人之貞範。是以溫柔疏遠,《詩》《書》之教; 恭儉易良,禮樂之道。《爻彖》以精微為神,《春秋》以屬辭 為化,故大訓炳於東序,藝文光於麟閣』。」斯實太平之 樞宗,勝殘之要道,有國之靈基,帝王之盛業,安上靖 民,敦風美俗,其在斯乎!及秦棄學術,禮經泯絕。漢興 求訪,典文載舉,先王遺訓,燦然復存。暨光武撥亂,日 不暇給,而入洛之書二千餘兩。魏晉之世,尤重《典墳》, 收亡集逸,九流咸備。觀其鳩閱史篇,訪購經論,紙竹 所載,略盡無遺。臣學闕通儒,思不及遠,徒循章句,片 義無立。而慈造曲覃,廁班祕省,忝官承乏,唯書是司。 而觀閣舊典,先無定目,新故雜糅,首尾不全。有者累 帙數十,無者曠年不寫。或篇第褫落,始末淪殘;或文 壞字誤,謬爛相屬。篇目「雖多,全定者少。臣請依前丞 臣盧昶所撰《甲乙新錄》,欲裨殘補闕,併有無,校煉句 讀,以為定本。次第均寫,永為常式。其省先無本者,廣 加推尋,搜求令足。然經記浩博,諸子紛綸,部帙既多, 章篇紕繆,當非一二校書,歲月可了。今求令四門博 士及在京儒生四十人,在祕書省專精校考,參定字 義。如蒙聽許,則典文允正,群書大集。」詔許之。

孝明帝熙平元年二月太師高陽王雍等奏舉崔光授肅宗經[编辑]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不載。 按《崔光傳》云云。

神龜元年詔校勘石經補其殘缺[编辑]

按《魏書孝明帝本紀》,不載。 按《崔光傳》,光遷車騎大 將軍儀同三司。神龜元年夏,光表曰:「《詩》稱『蔽芾甘棠, 勿剪勿伐,召伯所茇』。又云:『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傳》 曰:『思其人猶愛其樹,況用其道不恤其人。是以《書》始 稽古,易本山火。觀於天文,以察時變,觀於人文以化 成天下』。」安世記篋於汾南,伯山抱卷於河右,元始孤 論,充漢帝之坐;孟皇片字,懸魏王之帳。前哲之寶重 墳籍,珍愛分篆,猶若此之至也。矧迺聖典鴻經,炳勒 金石,理為國楷,義成家範,跡實世模,事則人軌,千載 之格言,百王之盛烈,而令焚荒汙毀,積榛棘而弗掃, 為鼯鼬之所栖宿,童豎之所登踞者哉!誠可為痛心 疾首,拊膺扼腕。伏惟皇帝陛下孝敬日「休,自天縱睿, 垂心初學,儒業方熙。皇太后欽明慈淑,臨制統化,崇 道重教,留神翰林,將披雲臺而問禮,拂麟閣以招賢。 誠宜遠開闕里,清彼孔堂。而使近在城闉,面接宮廟, 舊校為墟,子衿永替。豈所謂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京 邑翼翼,四方是則」也。尋《石經》之作,起自炎劉,繼以曹 氏典論,初乃三百餘載,「計末向二十紀矣。昔來雖屢 經戎亂,猶未大崩侵。」如聞往者刺史臨州,多構圖寺, 道俗諸用,稍有發掘,基蹗泥灰,或出於此。皇都始遷, 尚可補復,軍國務殷,遂不存檢,官私顯隱,漸加剝撒播麥納菽,春秋相因,蔓生蒿杞,時致火燎。由是經石 彌減,文字增缺。職忝胄教,參掌經訓,不能繕修頹墜, 興復生「業,倍深慚恥。今求遣國子博士一人堪任幹 事者,專主周視,驅禁田牧,制其踐穢,料閱碑牒,所失 次第,量厥補綴。」詔曰:「此乃學者之根源,不朽之永格。 垂範將來,憲章之本。便可一依公表石功并字多少, 欲補治之於後。」靈太后廢,遂寢。

孝武帝永熙三年二月帝親釋奠詔祭酒劉廞等于顯陽殿講經[编辑]

按《魏書孝武帝本紀》,永熙三年二月丙子,帝親釋奠, 禮先師。」 按《劉芳傳》:「芳子懌,懌弟廞領國子祭酒,出 帝於顯陽殿講《孝經》。廞為執經,雖訓答論難未能精 盡,而風采音制,足為可觀。」 按《儒林李同軌傳》:「永熙 三年春釋菜,詔延公卿學官於顯陽殿,敕祭酒劉廞 講《孝經》,黃門李郁講《禮記》,中書舍人盧景宣解《大戴 禮夏小正》篇,時廣招儒學,引令預聽同軌,經義素優, 辨析兼美,而不執經,深為慨恨。 按《李孝伯傳》:「郁字 永穆,永熙三年春,於顯陽殿講《禮記》,詔郁執經,解說 不窮。群難蜂起,無廢談笑。」出帝及諸王公凡預聽者, 莫不嗟善。

孝靜帝武定四年八月移洛陽漢魏石經于鄴[编辑]

按:《魏書孝靜帝本紀》云云。

北齊[编辑]

文宣帝天保元年八月詔以文襄帝所運石經移置學館[编辑]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天保元年八月,詔郡國修立 黌序,廣延髦俊,敦述儒風。其國子學生亦依舊銓補。 往者文襄皇帝所運蔡邕石經五十二枚,移置學館, 依次修立。」

天保七年召儒臣於宮宴會令以經義相質親自臨 聽是年詔令校定群書。

按《北齊書廢帝本紀》,「天保七年冬,召朝臣文學者及 禮學官於宮宴會,令以經義相質,親自臨聽,太子手 筆措問,在坐莫不歎美。」 按《文苑樊遜傳》:「天保七年, 詔令校定群書,供皇太子。遜與冀州秀才高乾和、瀛 州秀才馬敬德、許散愁韓同寶、洛州秀才傅懷德、懷 州秀才古道子、廣平郡孝廉李漢子、渤海郡孝廉鮑 長」暄、陽平郡孝廉景孫、前梁州府主簿王九元、前開 府水曹參軍周子深等十一人,同被尚書召共刋定。 時祕府書籍紕繆者多,遜乃議曰:「按漢中壘校尉劉 向受詔校書,每一書竟,表上輒言臣向書長水校尉、 臣參書大夫公、太常博士書、中外書合若干本,以相 比校,然後殺青。今所讎校,供擬極重,出自蘭臺,御諸 甲館。向之故事,見存府閤,即欲刋定,必藉眾本。太常 卿邢子才、太子少傅魏收、吏部尚書辛術、司農少卿 穆子容、前黃門郎司馬子瑞、故國子祭酒李業興,並 是多書之家,請牒借本,參校得失。」祕書監尉瑾移尚 書都坐,凡得別本三千餘卷,《五經》諸史,殆無遺闕。 天保八年,敕張景仁授太《原王紹德書》。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張景仁傳》。「世 宗引為賓客。天保八年。敕授太原王紹德書。」

天保 年以邢畤入授皇太子經。

按《北齊書文宣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邢峙傳》:「天保 初,郡舉孝廉,授四門博士,遷國子助教,以經授皇太 子。」

孝昭帝皇建元年八月詔國子寺備立官屬依舊置生講習經典石經即施列學館[编辑]

按《北齊書孝昭帝本紀》,皇建元年「八月甲午,詔國子 寺可備立官屬,依舊置生,講習經典,歲時考試。其文 襄帝所運石經,宜即施列於學館。外州大學,亦仰典 司勤加督課。」

後主天統 年校寫經籍[编辑]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後齊遷 鄴,頗更搜聚。迄於天統、武平,校寫不輟。」

天統 年。徵孫靈暉為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綽經 按《北齊書後主本紀》。不載 按儒林《孫靈暉傳》。「天統 中。令朝臣推舉可為南陽王綽師者。吏部尚書尉瑾 表薦之。徵為國子博士。授南陽王經。」

[编辑]

明帝武成元年集諸儒臣元偉蕭撝等於麟趾殿刋校經史[编辑]

按《周書明帝本紀》,「帝幼而好學,博覽群書,善屬文,詞 彩溫麗。及即位,集公卿已下有文學者八十餘人於 麟趾殿刋校經史。又捃採眾書,自羲、農已來訖於魏 末,敘為《世譜》,凡五百卷」云。「所著文章十卷。」 按《元偉 傳》,「世宗初拜師氏中大夫,受詔麟趾殿刋正經籍。」 按《蕭撝傳》:「武成中,世宗令諸文儒於麟趾殿校定經 史,仍撰《世譜》,撝亦預焉。尋以母老,兼有疾疹,五日番 上,便隔晨昏,請在外著書。有詔許焉。」 按《韋孝寬傳》: 「明帝初,參麟趾殿學士,考校圖籍。」 按《蕭大圜傳》:「開 麟趾殿,招集學士,大圜預焉。」 按《宗懍傳》:「世宗即位與王褒等在麟趾殿刋定群書,數蒙宴賜。」 按《藝術 姚僧垣傳》:「長子察在江南,次子最字士會,年十九,隨」 僧垣入關。世宗盛聚學徒,校書於麟趾殿,最亦預為 學士。

武帝保定元年有書八千卷[编辑]

按《周書。武帝本紀》。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保定之始。 書止八千。後稍加增。方盈萬卷。」

建德六年春正月,平齊,先封書府。九月,詔「諸生《明一 經》以上,並送州郡,以禮發遣。」

按《周書武帝本紀》,「建德六年春正月己亥,擒齊主于 青州。」封書府事不載 按《隋書經籍志》,周武平齊,先 封書府所加,舊本纔至五千。

按《北史周武帝本紀》:建德六年「九月壬辰,詔東土諸 州儒生明一經以上,並舉送州郡以禮發遣。」

[编辑]

文帝開皇元年祕書省置監丞校書正字等員[编辑]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百官志》:「高祖受命,祕書 省置監、丞各一人,郎四人,校書郎十二人,正字四人, 錄事二人,領著作、太史二曹。著作曹置郎二人,佐郎 八人,校書郎、正字各二人。太史曹置令、丞各二人,司 曆二人,監候四人。其曆、天文、漏刻、視祲,各有博士及 生員。」

開皇三年三月,詔購求遺書于天下。獻書一卷,賚縑 一匹。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三年三月丁巳,詔購求遺書 于天下。」 按《牛弘傳》,「弘開皇初,遷授散騎常侍祕書 監。弘以典籍遺逸,上表請開獻書之路,曰:經籍所興, 由來尚矣。爻畫肇於庖羲,文字生於蒼頡,聖人所以 弘宣教導,博通古今,揚於王庭,肆於時夏。故堯稱至 聖,猶考古道而言;舜其大知,尚觀古人之象。」《周官》,外 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及四方之志。武王問黃帝、顓頊 之道,太公曰:「在《丹書》。」是知握符御曆,有國有家者,曷 嘗不以《詩》《書》為教,因《禮》《樂》而成功也。昔周德既衰,舊 經紊棄,孔子以大聖之才,開素王之業,憲章祖述,制 《禮》刋《詩》,正五始而修《春秋》,闡十翼而弘《易》道,治國立 身,作範垂法。及秦皇馭宇,吞滅諸侯,任「用威力,事不 師古,始下焚書之令,行偶語之刑。先王墳籍,掃地皆 盡,本既先亡,從而顛覆。臣以圖讖言之,經典盛衰,信 有徵數,此則書之一厄也。」漢興,改秦之弊,敦尚儒術, 建藏書之篋,置校書之官,屋壁山巖,往往間出。外有 太常、太史之藏,內有延閣祕書之府。至孝成之世,亡 逸尚多,遣謁者陳農求遺書於天下,詔劉向父子讎 校篇籍。漢之典文,於斯為盛。及王莽之末,長安起兵, 宮室圖書,並從焚燼,此則書之二厄也。光武嗣興,尤 重《經》《誥》,未及下車,先求文雅,於是鴻生鉅儒,繼踵而 集,懷經負帙,不遠斯至。肅宗親臨講肄,和帝數幸書 林,其蘭臺、石室、鴻都、東觀,祕牒填委,更倍於前。及孝 獻移都,吏民擾亂,圖書縑帛,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 纔七十餘乘,屬西京大亂,一時燔蕩,此則書之三厄 也。魏文代漢,更集經典,皆藏在祕書內外三閣,遣祕 書郎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美其朱紫有別,晉氏 承之,文籍尢廣。晉祕書監荀勗定《魏內經》,更著新簿, 雖古文舊簡,猶云有𡙇,新章後錄,鳩集已多,足得恢 弘正道,訓範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 從而失墜,此則書之四厄也。永嘉之後,寇竊競興,因 河據洛,跨秦帶趙。論其建國立家,雖傳名號,憲章禮 樂,寂滅無聞。劉裕平姚,收其圖籍,《五經》子史纔四千 卷,皆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僭偽之盛,莫過二秦。以此 而論,足可明矣。故知衣冠軌物,圖畫記注,播遷之餘, 皆歸江左。晉宋之際,學藝為多,齊梁之間,經史彌盛。 宋祕書丞王儉依劉氏《七略》,撰為《七志》,梁人阮孝緒 亦為《七錄》,總其書數三萬餘卷。及侯景渡江,破滅梁 室,祕省經籍,雖從兵火,其文德殿內書史,宛然猶存。 蕭繹據有江陵,遣將破平侯景,收文德之書及公私 典籍重本七萬餘卷,悉送荊州,故江表圖書,因斯盡 萃於繹矣。及周師入郢,繹悉焚之,於外城所收,十纔 一二,此則書之五厄也。後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日 不暇給,經籍闕如。周氏創基關右,戎車未息。保定之 始,書止八千,後加收集,方盈萬卷。高氏據有山東,初 亦採訪,驗其本目,殘缺猶多。及東夏初平,獲其經「史 四部,重雜三萬餘卷,所益舊書五千而已。」今御書單 本,合一萬五千餘卷,部帙之間,仍有殘缺。比梁之舊 目,止有其半。至於「陰陽《河》《洛》之篇,醫方圖譜之說,彌 復為少。」臣以經書自仲尼已後,迄於當今,年踰千載, 數遭五厄,興集之期,屬膺聖世。伏惟陛下受天明命, 君臨區宇,功無與二,德冠往初。自華夏分離,彝倫攸 斁,其間雖霸王遞起,而世難未夷,欲崇儒業,時或未 可。今土宇邁於三王,民𥟖盛於兩漢,有人有時,正在 今日。方當大弘文教,納俗升平,而天下圖書,尚有遺 逸,非所以仰協聖情,流訓無窮者也。臣史籍是司,寢 興懷懼。昔陸賈奏《漢祖》云:「天下不可馬上治之。」故知經邦立政,在於典「謨矣。為國之本,莫此攸先。今祕藏 見書,亦足披覽。但一時載籍,須令大備,不可王府所 無,私家乃有。然士民殷雜,求訪難知,縱有知者,多懷 恡惜,必須勒之以天威,引之以微利。若猥發明詔,兼 開購賞,則異典必臻,觀閣斯積,重道之風,超於前世, 不亦善乎!伏願天鑒,少垂照察。」上納之。於是下詔獻 書一卷,賚縑一匹,一二年間,篇籍稍備。

開皇 年。詔國子博士蕭該與何妥正定經史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蕭該傳》。「開皇初。賜 爵山陰縣公。拜國子博士。奉詔書與妥正定經史。然 各執所見。遞相是非。久而不能就。上譴而罷之。 開皇九年春正月。陳平經籍漸備。召韋霈杜頵等補 續殘闕。凡三萬餘卷。」

按《隋書文帝本紀》,「開皇九年春正月丙子,陳國平,補 經籍事,不載。」 按《經籍志》:「平陳已後,經籍漸備,撿其 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惡。於是總集編 次,存為古本。召天下工書之士京兆韋霈、南陽杜頵 等,於祕書內補續殘缺,為正副二本,藏於宮中,其餘 以實祕書內外之閣,凡三萬餘卷。」

開皇十七年,祕書丞許善心倣阮孝緒《七錄》,更製《七 林》,又奏追李文傅、陸從典等,正定經史。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許善心傳》,「高祖十七年, 除祕書丞。于時祕藏圖籍,尚多淆亂,善心倣阮孝緒 《七錄》,更製《七林》,各為總敘,冠於篇首。又於部錄之下, 明作者之意,區分其類例焉。又奏追李文傅、陸從典 等學者十許人,正定經史錯謬。」

開皇  年,詔徐曠授《漢王諒經》。

按《隋書文帝本紀》不載 按《唐書儒學徐曠傳》:「隋開 皇中,累遷太學博士,詔與漢王諒授經。」

煬帝大業元年秋七月詔有篤志好古耽典悅禮擢以不次若研精經術未願進仕並量準給祿[编辑]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北史煬帝本紀》,大業元 年秋七月丙子詔曰:「方今區宇平壹。文軌攸同。十步 之內,必有芳草。四海之中,豈乏孝友。諸在家及見入 學者,若有篤志好古,耽典悅禮,學行優敏,堪膺時務, 所在採訪,具以名聞,即當隨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 精經術。未願進仕,可依其藝業淺深,門蔭高卑,雖未 升」朝,並量準給祿。

「大業 年,祕閣之書得正御本三萬七千餘卷,限寫 五十副本,分為三品,貯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經籍志》,「煬帝即位,祕閣 之書,限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紅琉璃軸,中品 紺琉璃軸,下品漆軸。於東都觀文殿東西廂,構屋以 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魏以來古跡名 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跡,西曰「寶臺」,藏 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錄》。

按《文獻通考》:「煬帝即位,增祕書省官百二十員,並以 學士補之。帝好讀書著述,自為揚州總管,置王府學 士至百人,常令修撰。以至為帝前後近二十載,修撰 未嘗暫停。自經術、文章、兵農、地理、醫卜、釋道乃至捕 搏鷹狗,皆為新書,無不精洽,共成三十一部,萬七千 卷。初,西京嘉則殿有書三十七萬卷,帝命祕書監柳」 顧言等詮次,除其復重猥雜,得正御本三萬七千餘 卷,納於東都修文殿。又寫五十副本,分為三品,上品 紅瑠璃軸,中品紺瑠璃軸,下品漆軸。于東都觀文殿 東西廂構屋以貯之,東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聚 魏以來古跡名畫,於殿後起二臺,東曰「妙楷臺」,藏古 跡,西曰「寶臺」,藏古畫。又於內道場集道佛經,別撰目 錄。其正御書,皆裝翦華凈寶軸錦標。於觀文殿前為 書室十四間,窗戶床褥、廚幔咸極珍麗。每三間開方 戶,垂錦幔,上有二飛僊,戶外地中施機發。帝幸書室, 有宮人執香爐前行,踐機則飛僊下。收幔而上,戶扉 及廚扉皆自。出則復閉如故。 大業 年。詔祕書學士虞綽等。撰《書》十餘部。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文苑虞綽傳》:「大業初,轉 為祕書學士。奉詔與祕書郎虞世南、著作佐郎庾自 直等,撰《長洲玉鏡》等書十餘部。綽所筆削,帝未嘗不 穪善。 大業 年,廣詔經明士陸德明、孔穎達等,共會講論。」 按《隋書煬帝本紀》,不載。 按《儒林褚輝傳》:「煬帝時,徵 天下儒術之士,悉集內省,相次講論。輝博辨無能屈 者。」由是擢為「太學博士。」

按《唐書儒學陸元朗傳》:「元朗,字德明,隋煬帝擢祕書 學士。大業間,廣召經明士,四方踵至。於是德明與魯 達、孔褒共會門下省,相酬難,莫能詘。」 按《徐曠傳》,「曠 字文遠,隋大業初,禮部侍郎許善心薦文遠及包愷、 褚輝、陸德明、魯達為學官,擢國子博士,愷等為太學 博士。世稱左氏有文遠,《禮》有褚輝,《詩》有魯達,《易》有陸 德明,皆一時冠」云。 按《孔穎達傳》:「隋大業初,舉明經 高第,授河內郡博士。煬帝召天下儒官集東都,詔國 子祕書學士與論議,穎達為冠,又年最少,老師宿儒恥出其下,陰遣客刺之,匿楊元感家,得免。補太學助 教。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