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39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三十八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三十九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四十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三十九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三十九卷

經籍總部紀事一[编辑]

《尚書》顧命,「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大玉、夷 玉、天球,《河圖》」,在東序。《大訓》,三皇五帝之書,訓誥亦 在焉。文武之訓,亦曰:大訓。《河圖》,伏羲時,龍馬負圖。呂 氏曰:「《西序》所陳,不惟赤刀弘璧,而《大訓》參之。《東序》所 陳,不惟大玉、夷玉,而《河圖》參之。則其所寶者,斷可識 矣。」

《韓詩外傳》:楚成王讀書於殿上,而輪扁在下,作而問 曰:「未審主君所讀何書也?」成王曰:「先聖之書。」輪扁曰: 「此真先聖王之糟粕耳,非美者也。」成王曰:「子何以言 之?」輪扁曰:「以臣輪言之。夫以規為圓,矩為方,此其可 付乎子孫者也。若夫合三木而為一,應乎心,動乎體, 其不可得而傳者也。以為所傳真糟粕耳,故唐虞之」 法可得而改也,其喻人心不可及矣。《詩》曰:「上天之載, 無聲無臭。」其孰能及之?

《孔叢子·獨治》篇:「陳餘謂子魚曰:『秦將滅先王之籍,而 子為書籍之主,其危矣』。」子魚曰:「顧有可懼者,必或求 天下之書焚之,書不出則有禍。吾將先藏之,以待其 求,求至無患矣。」

《荊州記》:「小酉山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於此而 學,因留故梁湘東王云訪酉陽之逸典」是也。

《史記蘇秦列傳》:蘇秦者,東周雒陽人也。東事師於齊, 而習之於鬼谷先生。出游數歲,大困而歸。兄弟嫂妹 妻妾竊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 以為務。今子釋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蘇秦聞之 而慚,自傷,乃閉室不出,出其書遍觀之曰:『夫士業已 屈首受書,而不能尊榮,雖多亦奚以為』!於是得《〈周書 〉陰符》,伏而讀之。期年,以出揣摩,曰:「此可以說當世之 君矣。」《戰國策》曰:「乃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 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 股,血流至踵,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 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鬼谷子》有《揣摩篇》也。 《蕭相國世家》:「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 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 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彊弱之處,民所 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陳丞相世家》:「平少時,家貧,好讀書。有田三十畝,獨與 兄伯居。伯常耕田,縱平使游學。」

《甘茂傳》:「甘茂者,下蔡人也。事下蔡史舉先生,學百家 之說。」

《賈生傳》:賈生名誼,雒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 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 幸愛。孝文皇帝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 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梁懷王,文帝之少 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

《張丞相傳》:「張丞相蒼者,陽武人也。秦時為御史,主柱 下方書。蕭何為相國,而張蒼乃自秦時為柱下史,明 習天下圖書計籍,故令蒼以列侯居相府。蒼本好書, 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曆。」如淳曰:「方,版也。 謂書事在版上者也。秦以上置柱下,史蒼為御史,主 其事。」

《張丞相附傳》:「韋丞相者,魯人也。以讀書術為吏,至大 鴻臚。有相工相之,當至丞相。」

邴丞相吉者,魯國人也,以讀書好法令,至御史大夫。 黃丞相霸者,淮陽人也,以讀書為吏,至穎川太守、 武安侯。《傳》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后同母弟也。孝景晚 節,蚡益貴幸,為大中大夫。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 應劭曰:「黃帝史孔甲所作銘也,凡二十六篇,書槃盂 中所為法戒諸書諸子文書也。」孟康曰:「孔甲《槃盂》二 十六篇,雜家書,兼儒墨名法。」

《主父偃傳》:「主父偃者,齊臨菑人也。學長短縱橫之術, 晚乃學《易》《春秋》百家言。游齊諸生間,莫能厚遇也。齊 諸儒生相與排擯不容於齊,家貧假貸無所得,乃北 游燕趙中山,皆莫能厚遇,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 中,以為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關,見衛將軍。將軍數 言上,上不召。資用乏,留久,諸公賓客多厭之,乃上書」 闕下,朝奏,暮召入見。

《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長卿。少 時好讀書,學擊劍,故其親名之曰犬子。相如口吃而 善著書,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不然,後失之矣。使所忠往,而相如 已死,家無書。問其妻,對曰:長卿固未嘗有書也。時時 著書,人又取去,即空居。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曰:「有 使者來求書,奏之,無他書。」其《遺札書》言封禪事,奏所 忠。忠奏其書,天子異之。

《滑稽傳》:褚先生曰:「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以好 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朔初入長安,至 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 僅然能勝之。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讀之二 月乃盡。詔拜以為郎。」

《漢書楚元王傳》:「元王交,字游,高祖同父少弟也。好書, 多材藝。少時嘗與魯穆生、白生、申公俱受《詩》於浮丘 伯。伯者,孫卿門人也。及秦焚書,各別去。高祖即帝位, 立交為楚王。」

辟彊,字少卿,亦好讀詩,能屬文。武帝時,以宗室子隨 二千石,論議冠諸宗室。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 向字子政,本名更生。時宣帝循武帝故事,招選名儒 俊材置左右,更生以通達能屬文辭,與王褒、張子僑 等並進對,獻賦頌凡數十篇。上復興神仙方術之事, 而淮南有《枕中鴻寶苑祕書》,書言神仙使鬼物為金 之術。及鄒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見,而更生父德,武 帝時治淮南獄,得其書。更生幼而誦讀,以為奇獻之 方,不驗,上乃下更生吏。會初立《穀梁春秋》,徵更生受 《穀梁》,講論五經於石渠。元帝初即位,太傅蕭望之、少 傅周堪皆領尚書事,甚見尊任,二人重之,薦更生宗 室忠直,明經有行,擢散騎、宗正給事中。成帝即位,更 生復進用,更名向,遷光祿大夫。是時王鳳為大將軍, 秉政,專國權,兄弟七人皆封為列侯,時數有大異。而 上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祕書。向見《尚 書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向乃集 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 跡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 十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天子心知向忠精, 故為鳳兄弟起此論也。向睹俗彌奢淫,而趙、衛之屬 起微賤,踰禮制,以為王教由內及外,自近者始,故採 取《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 亡者,序次為《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及采傳記行 事,著《新序》《說苑》凡五十篇奏之。數上疏言得失,陳法 戒書數十上,上嘉其言,常嗟嘆之。向為人簡易,專積 思於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或不寐達旦。

向子歆字子駿,少以通詩、書能屬文,召見,成帝待詔 宦者,署為黃門郎。河平中,受詔與父向領校祕書,講 六藝傳記,諸子詩賦、數術、方技,無所不究。向死後,歆 復為中壘校尉。哀帝初即位,大司馬王莽舉歆宗室 有材行,為侍中、大中大夫,遷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 貴幸,復領五經,卒父前業。歆乃集六藝群書,種別為 《七略》,語在《藝文志》。歆及向始皆治《易》。宣帝時,詔向受 《穀梁春秋》十餘年,大明習。及歆校祕書,見古文《春秋 左氏傳》,歆大好之。時丞相史尹咸以能治《左氏》,與歆 共校經傳。歆略從咸及丞相翟方進受質問大義。初, 《左氏傳》多古字古言,學者傳訓故而已。及歆治《左氏》, 引傳文以解經,轉相發明,由是章句義理備焉。歆亦 湛靖有謀。父子俱好古,博見彊識,過絕於人。歆以為 左丘明好惡與聖人同,親見夫子,而《公羊》《穀梁》在七 十子後,傳聞之與親見之,其詳略不同。歆數以難向, 向不能非間也。然猶自持其《穀梁》義。及歆親近,欲建 立《左氏春秋》及《毛詩》《逸禮》《古文尚書》,皆列於學官。哀 帝令歆與五經博士講論其義,諸博士或不肯置對。 歆因移書太常博士,責讓之曰:「昔唐虞既衰而三代 迭興,聖帝明王累起相襲,其道甚著。周室既微而禮 樂不正,道之難全也如此。是故孔子憂道之不行,歷 國應聘,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乃得。其所修《易》序、 《書》制,作《春秋》,以紀帝王之道。及夫子沒而微言絕,七 十子」終而大義乖。重遭戰國,棄籩豆之禮,理軍旅之 陳,孔氏之道抑,而孫吳之術興。陵夷至於暴秦,燔經 書,殺儒士,設挾書之法,行是古之罪,道術由是遂滅。 漢興,去聖帝明王遐遠,仲尼之道又絕,法度無所因 襲。時獨有一叔孫通,略定禮儀,天下唯有《易》卜,未有 它書。至孝惠之世,乃除挾書之律。然公卿大臣絳、灌 之屬,咸介胄武夫,莫以為意。至孝文皇帝,始使掌故 朝錯從伏生受《尚書》。《尚書》初出於屋壁,朽折散絕,今 其書見在,時師傳讀而已。《詩》始萌牙,天下眾書往往 頗出,皆諸子傳說,猶廣立於學官,為置博士。在漢朝 之儒,唯賈生而已。至孝武皇帝,然後鄒、魯、梁、趙頗有 《詩》《禮》《春秋》先師,皆起於建元之間,當此之時,一人不 能獨盡其經,或為《雅》,或為《頌》,相合而成。《泰誓》後得博 士集而讀之,故詔書稱曰:「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 閔焉。」時漢興已七八十年,離於全經固已遠矣。及魯 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於壞壁之中,逸 《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後,孔安國獻之,遭巫 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餘通,臧於祕府,伏而未發。孝成皇 帝閔學殘文缺,稍離其真,乃陳發祕臧,校理舊文,得 此三事,以考學官所傳,經或脫簡,傳或間編,傳問民 間則有魯國柏公、趙國貫公、膠東庸生之遺學與此 同,抑而未施。此乃有識之所惜,閔士君子之所「嗟痛 也。」往者綴學之士,不思廢絕之闕,苟因陋就寡,分文 析字,煩言碎辭,學者罷老,且不能究其一藝,信口說 而背傳記,是末師而非往古。至於國家將有大事,若 立辟雍、封禪、巡狩之儀,則幽冥而莫知其原。猶欲保 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無從善服義之公心。或 懷妒嫉,不考情實,雷同相從,隨聲是非。抑此三學,以 《尚書》為備,謂《左氏》為不傳《春秋》,豈不哀哉!今聖上德 通神明,繼統揚業,亦閔文學錯亂。學士若茲,雖昭其 情,猶依違謙讓,樂與士君子同之。故下明詔,試《左氏》 可立,不遣近臣,奉指銜命,將以輔弱扶微,與二三君 子比意同力,冀得廢遺。今則不然,深閉固距而不肯 試,猥以不誦絕之,欲以杜塞餘道,絕滅微學。夫可與 樂成,難與慮始,此乃眾庶之所為耳,非所望士君子 也。且此數家之事,皆先帝所親論,今上所考視,其古 文舊書,皆有徵驗,外內相應,豈苟而已哉!夫禮失求 之於野,古文不猶愈於野乎?往者博士《書》有歐陽,《春 秋》《公羊》,《易》則施、孟,然孝宣帝猶復廣立《穀梁春秋》梁 「《丘易》大《小夏侯尚書》,義雖相反,猶並置之。何則?與其 過而廢之也,寧過而立之。《傳》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 在人。賢者志其大者,不賢者志其小者』。今此數家之 言,所以兼包大小之義,豈可偏絕哉?若必專己守殘, 黨同門,妒道真,違明詔,失聖意,以陷於文吏之議,甚 為二三君子不取也。」其言甚切,諸儒皆怨恨。是時名 儒光祿大夫龔勝以歆移書上疏,深自罪責,願乞骸 骨罷。及儒者。師丹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亂舊章, 非毀先帝所立。上曰:「歆欲廣道術,亦何以為非毀哉?」 歆由是忤執政大臣,為眾儒所訕。懼誅求出,補吏,為 河內太守,以宗室不宜典三河,徙守五原。後復轉在 涿郡,歷三郡守,數年,以病免官。起家復為安定屬國 都尉。會哀帝崩,王莽持政。莽少與歆俱為黃門郎,重 之,白太后,太后留歆為右曹大中大夫,遷中壘校尉, 羲和京兆尹,使治明堂辟雍,封紅休侯。典儒林史卜 之官,考定律歷,著《三統歷譜》。初,歆以建平元年改名 秀,字穎叔云。及王莽篡位,歆為國師,後事皆在《莽傳》。 贊曰:「仲尼稱材難,不其然與?自孔子後,綴文之士眾 矣,唯孟軻、孫況、董仲舒、司馬遷、劉向、揚雄,此數公者, 皆博物洽聞,通達古今,其言有補於世。」《傳》曰:「『聖人不 出其間,必有命世者焉』。豈近是乎?」劉氏《鴻範論》發明 《大傳》,著天人之應;《七略》剖判藝文,綜百家之緒;《三統 歷譜考》,步日月五星之度,有意其推本之也。

《任敖傳》:「漢家言律曆者,本張蒼。蒼尤好書,無所不觀, 無所不通,而尤邃律曆。著書十八篇,言陰陽律曆事。」 《淮南王傳》:「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 騁馳,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招致賓客方 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 中篇八卷,言神僊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時武帝」 好藝文,以安屬為諸父,辯博善為文辭,甚尊重之。每 為報書及賜,常召司馬相如等視草。迺遣初安入朝 獻所作《內篇》,新出,上愛祕之,使為《離騷傳》,旦受詔。日 食時,上又獻《頌德》及《長安都國頌》。每宴見,談說得失, 及方技賦頌,昏莫然後罷。

《晁錯傳》:「對策者百餘人,唯錯為高第,繇是遷中大夫。 錯又言宜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凡三十篇。」 《賈山傳》:賈山,潁川人。祖父袪,故魏王時博士弟子也。 山受學袪,所言涉獵書記,不能為醇儒。

《路溫舒傳》:「溫舒字長君,鉅鹿東里人也。父為里監門, 使溫舒牧羊。溫舒取澤中蒲截以為牒,編用寫書。稍 習,善求為獄小吏,因學律令,轉為獄史,縣史疑事皆 問焉。太守行縣,見而異之,署決曹史。又受《春秋》,通大 義,舉孝廉。」

《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 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 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 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 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 《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 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 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者從而 遊。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 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旨明。立 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 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奏。《諡法》曰: 「聰明睿知曰獻。」宜諡曰獻。

《董仲舒傳》:「董仲舒,廣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 士,下帷講誦,弟子傳以久次相授業,或莫見其面。蓋

三年不窺園,其精如此。進退容止,非禮不行,學士皆
考證
師尊之。武帝即位,舉賢良文學之士,前後百數,而仲

舒以賢良對策焉。凡相兩國,輒事驕王,正身以率下, 數疏諫爭,教令國中所居而治。及去位歸居,終不問」 家產業,以修學著書為事。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議, 使使者及廷尉張湯就其家而問之,其對皆有明法。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對 冊,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學校之官。州郡舉茂材、孝 廉,皆自仲舒發之。年老,以壽終於家,家徙茂陵。子及 孫,皆以學至大官。仲舒所著,皆明經「術之意,及上疏 條教,凡百二十三篇,而說《春秋》事得失,《聞舉》」、《玉杯》《蕃 露》《清明》、「《竹林》之屬,復數十篇,十餘萬言,皆傳於後世。」 《司馬相如傳》:司馬相如,字長卿,蜀郡成都人也。少時 好讀書,學擊劍,名「犬子。相如既慕藺相如之為人也, 更名相如。以訾為郎,事孝景帝,為武騎常侍,非其好 也,會景帝不好辭賦」,是時梁孝王來朝,從游說之士 齊人鄒陽、淮陰枚乘,吳嚴忌夫子之徒,相如見而說 之。因病免,客游梁,得與諸侯游士。居數歲,迺著《子虛 之賦》。蜀人楊得意為狗監,侍上,上讀《子虛賦》而善之, 曰:「朕獨不得與此人同時哉!」得意曰:「臣邑人司馬相 如自言為此賦。」上驚,迺召問相如。相如曰:「有是。然此 乃諸侯之事,未足觀,請為天子遊獵之賦。」上令尚書 給筆札,賦奏,天子以為郎。相如使蜀,欲諫不敢,乃著 書藉蜀父老為辭,而己詰難之,以風天子。相如口吃 而善著書,嘗從上至長楊獵,是時天子方好自擊熊 豕,馳逐壄獸,相如因上疏諫,上善之。還過宜春宮,相 如奏賦,拜為孝文園令,奏《大人賦》。天子大說:「飄飄有 陵雲氣,游天地之閒」意。相如既病免,家居茂陵。天子 曰:「司馬相如病甚,可往從,悉取其書,若後之矣。」使所 忠往,而相如已死,家無遺書。問其妻,對曰:「長卿未嘗 有書也。時時著書,人又取去。長卿未死時,為一卷書, 曰『有使來求奏之』。」其遺札書言封禪事,所忠奏焉,天 子異之。相如既卒五歲,上始祭后土。八年而遂禮中 岳,封於太山。至梁甫禪,肅然相如。他所著,若《遺平陵 侯書》《與五公子相難》,《屮木書篇》不采,采其尤著公卿 者云。

《張湯傳》:「子安世,字子孺,以父任為郎,用善書結事尚 書,精力於職,休沐未嘗出。上行幸河東,嘗亡書三篋, 詔問莫能知,惟安世識之,具作其事。後購求得書,以 相校無所遺失。上奇其材,擢為尚書令。」

《杜周傳》:「弟欽,字子夏,少好經書,家冨而目偏盲,故不 好為吏。茂陵杜鄴,與欽同姓字,俱以材能稱京師,故 衣冠謂欽為『盲杜子夏,以相別。欽惡以疾見詆,迺為 小冠,高廣財二寸。由是京師更謂欽為『小冠杜子夏』』」, 而鄴為「大冠杜子夏云。」

《司馬遷傳》:「談為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 習《道論》於黃子,愍學者不達其意而師誖,迺論六家 之指要。子遷生龍門,耕牧河山之陽,年十歲則誦古 文。太史公卒三歲而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鐀 之書。」如淳曰紬謂綴集之

《朱買臣傳》:「買臣字翁子,吳人也。家貧,好讀書,不治產 業,常艾薪樵賣以給食,擔束薪行且誦書,其妻亦負 戴相隨,數止買臣毋歌嘔道中。買臣愈益疾歌,妻羞 之求去。」師古曰艾讀曰刈嘔讀曰謳

《王褒傳》:「褒字子淵,蜀人也。宣帝時,修武帝故事,講論 六藝群書,博盡奇異之好,徵能為《楚辭》。九江被公召 見誦讀,益召高材劉向、張子僑、華龍、柳褒等待詔金 馬門。」

《東方朔傳》:朔字曼倩,平原厭次人也。朔初來上書曰: 「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 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 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 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

《公孫賀傳》:「公孫賀字子叔,北地義渠人也。賀祖父昆 邪,景帝時為隴西守,以將軍擊吳楚有功,封平曲侯。 著書十餘篇。」

《鄭弘傳》:「弘字穉卿,兄昌字次卿,亦好學,皆明經,通法 律政事。」

《梅福傳》:「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至元始中,王莽 專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其後人 有見福於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云。」

《陳湯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也。少好書,博達善屬 文。家貧丐貸無節,不為州里所稱。西至長安求官,得 太官獻食丞。」

《淮陽憲王傳》:張博遺王書曰:「博北游燕趙,欲循行郡 國,求幽隱之士。聞齊有駟先生者,善為司馬兵法,大 將之材也。駟先生蓄積道術,書無不有,願知大王所 好,請得輒上。」王得書喜說。

《東平思王傳》,來朝,上疏求諸子及太史公書。上以問 大將軍王鳳,對曰:「臣聞諸侯朝聘,考文章,正法度,非 禮不言。今東平王幸得來朝,不思制節謹度,以防危 失,而求諸書,非朝聘之義也。諸子書或反經術,非聖人,或明鬼神,信物怪。太史公書有戰國從橫權譎之 謀。漢興之初,謀臣奇策,天官災異,地形阨塞,皆不宜」 在諸侯王不可。予不許之,辭。宜曰:「《五經》聖人所制,萬 事靡不畢載。王審樂道、傅相皆儒者,旦夕講誦,足以 正身虞意。夫小辨破義,小道不通,致遠恐泥,皆不足 以留意。諸益於經術者,不愛於王。」對奏天子,如鳳言, 遂不與。

《揚雄傳》:「雄字子雲。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己 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蕩,口吃不能劇談,默而 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冨貴,不戚 戚於貧賤,不修廉隅以徼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 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 贊曰:「雄好古樂道,其意欲求文章成名於後世,以為 『經莫大於《易》,故作《太元》;傳莫大於《論語》,作《法言》;史篇 莫善於《倉頡》,作《訓纂》;箴莫善於《虞箴》,作《州箴》;賦莫深 於《離騷》,反而廣之;辭莫麗於相如,作四賦,皆斟酌其 本,相與放依而馳騁』」云。

《儒林傳》:「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為博士。竇太后 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 司空城旦書乎』?」

房鳳字子元,不其人也。擢光祿大夫,遷五官中郎將。 時光祿勳王龔以外屬內卿,與奉車都尉劉歆共校 書,三人皆侍中。

《游俠傳》:「陳遵字孟公,容貌甚偉,略涉傳記,贍於文辭, 性善書,與人尺牘,主皆藏去以為榮。」

《西域傳》安息國,書革旁行為書記。服虔曰:「橫行,為 書記也。」師古曰:「今西方胡國及南方林邑之徒,書皆 橫行,不直下也。革為皮之不柔者。」

《孝元皇后傳》:「王翁孺生禁,字稚君,少學法律,禁生女 政君,即元后也。使卜數者,相政君當大貴,不可言。」禁 心以為然,迺教書,學鼓琴。

《王莽傳》:「元始三年,莽奏起明堂辟雍靈臺,為學者築 舍萬區,制度甚盛。立樂經,益博士員,經各五人,徵天 下通一藝,教授十一人以上,及有逸禮古書、《毛詩》《周 官》《爾雅》,天文圖讖、《鍾律》《月令》兵法史篇文字,通知其 意者,皆詣公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至者前後千數, 皆令記說廷中,將令正乖繆壹異說云。」

《班固敘傳》:「況生三子:伯斿、穉。斿博學有俊材,左將軍 師丹舉賢良方正,以對策為議郎,遷諫議大夫、右曹 中郎將,與劉向校祕書。每奏事,斿以選受詔,進讀群 書,上器其能,賜以祕書之副。時書不布,自東平思王 以叔父求太史公諸子書,大將軍白不許。語在《東平 王傳》。」師古曰:「此言東平王求書不得,而斿獲賜祕 書,明見寵異。」

穉生彪,彪字叔皮。幼與從兄嗣共遊學,家有賜書,內 足於財。好古之士,自遠方至父黨揚子雲以下,莫不 造門。嗣雖修儒學,然貴老嚴之術。

叔皮有子曰固,弱冠而孤。永平中為郎,典校祕書,專 篤志於博學,以著述為業。

《闕里誌》「十一代藏聚,子嗣蓼侯,著書十篇。」

《後漢書。明德馬皇后紀》:后能誦《易》,好讀《春秋》《楚詞》,尤 善《周官》、董仲舒書。肅宗即位,尊后曰皇太后,自撰顯 宗起居注,削去兄防,參醫藥事。帝請曰:「黃門舅旦夕 供養且一年,既無褒異,又不錄勤勞,無迺過乎?」太后 曰:「吾不欲令後世聞先帝數親后宮之家,故不著也。」 《和熹鄧皇后紀》:后諱綏,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 諸兄每讀經傳,輒下意難問。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 事。母常非之曰:「汝不習女工,以供衣服,乃更務學,寧 當舉博士耶?」后重違母言,晝修婦業,暮誦經典,家人 號曰「諸生。」父訓異之。永元八年,入掖庭為貴人。十四 年,立為皇后。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后即 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元興元年,殤帝生, 始百日,后迺迎立之,尊后為皇太后。太后自入宮掖, 從大家受經書,兼天文筭數。晝省王政,夜則誦讀。而 患其謬誤,懼乖典章,迺博選諸儒劉珍等及博士議 郎、四府掾史五十餘人,詣東觀讎校傳記。事畢,奏御, 賜葛布各有差。又詔中官近臣於東觀受讀經傳,以 教授宮人,左右習誦,朝夕濟濟。元初五年,平望侯劉 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記,上書安帝,帝從之。 六年,太后詔徵和帝弟濟北、河間王子男女五歲以 上四十餘人,又鄧氏近親子孫三十餘人,並為開邸 第,教學經書,躬自監試。尚幼者使置師保,朝夕入宮, 撫循詔導,恩愛甚渥。迺詔從兄河南尹豹、越騎校尉 康等曰:吾所以引納群子,置之學官者,實以方今承 百王之敝,時俗淺薄,巧偽滋生,《五經》衰缺,不有化導, 將遂陵遲。故欲褒崇聖道,以匡失俗。《傳》不云乎:「『飽食 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今末世貴戚食祿之家,溫衣 美飯,乘堅驅良,而面牆術學,不識臧否,斯故禍敗所 從來也。永平中,四姓小侯皆令入學,所以矯俗厲薄, 反之忠孝。先公既以武功書之竹帛,兼以文德教化

子孫,故能束修不觸羅網。誠令兒曹上述祖考休烈
考證
下念《詔書》本意,則足矣。其勉之哉!

《安思閻皇后紀》:「為策書金匱,藏於世祖廟。」《金匱》緘 之以金。

《順烈梁皇后紀》:「后諱妠,少善女工,好史書。九歲能誦 《論語》,治韓詩,大義略舉。常以列女圖畫,置於左右,以 自監戒。父商深異之。」

《鄧禹傳》:「騭弟閶至孝。閶妻耿氏有節操,痛鄧氏誅廢, 子忠早卒,乃養河南尹豹子,嗣為閶後。耿氏教之書 學,遂以通博稱。永壽中,與伏無忌、延篤著書。」《東觀 馮異傳》:「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也。好讀書,通《左氏 春秋》《孫子兵法》。」

《耿弇傳》:「弇弟國國子秉,字伯初,有偉體,腰帶八圍,博 通書記,能說司馬兵法。」

《竇融傳》:「固字孟孫,少以尚公主,為黃門侍郎,好覽書 傳,喜兵法,貴顯用事。」

《馬援傳》:「嚴字威卿。父余,王莽時為揚州牧。嚴少孤而 好擊劍,習騎射。後乃白援從平原楊太伯講學,專心 墳典,能通《春秋左氏》,因覽百家群言,遂交結英賢,京 師大人咸器異之。嚴七子,唯續、融知名,續字季則,七 歲能通《論語》,十三明《尚書》,十六治詩,博觀群籍,善九 章筭術。」

《伏湛傳》:「子無忌,亦傳家學,博物多識,順帝時,為屯田 校尉。永和元年,詔無忌與議郎黃景校定中書五經 諸子百家藝術。元嘉中,桓帝復詔無忌與黃景、崔寔 等共撰《漢記》。又自采集古今,刪著事要,號曰伏侯注。」 《韋彪傳》:「彪字孟達,好學洽聞,雅稱儒宗。建武末,舉孝 廉,除郎中,以病免,復歸教授,安貧樂道,恬於進趣,三」 輔諸儒莫不慕仰之。永元元年卒。詔尚書:「故大鴻臚 韋彪,在位無愆,方欲錄用,奄忽而卒。其賜錢二十萬, 布百匹,穀三十斛。」彪清儉好施,祿賜分與宗族,家無 餘財。著書十二篇,號曰《韋卿子》。

《杜林傳》:「林字伯山,少好學沈深,家既多書,又外氏張 竦父子喜文采,林從竦受學,博洽多聞,時稱通儒。光 武徵拜侍御史,引見,問以經書,甚悅之,賜車馬衣被, 京師士大夫咸推其博洽。」

《馮衍傳》:「衍字敬通,幼有奇才,年九歲能誦詩,至二十 而博通群書。王莽時,諸公多薦舉之者,衍辭不肯仕, 居常慷慨嘆曰:衍少事名賢,經歷顯位,懷金垂紫,揭 節奉使,不求苟得,常有凌雲之志。三公之貴,千金之 冨,不得其願,不概於懷。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疲 曳,猶庶幾名賢之風,修道德於幽冥之路,以終身名 為後世法。居貧,年老,卒於家。所著《賦》《誄》《銘》《說》《問》《交》《德 誥》《慎情、書》《記、說》《自序》《官錄、策》五十篇,肅宗甚重其文。」 《蘇竟傳》:「竟字伯況,扶風平陵人也。平帝世,竟以明《易》 為博士,講書祭酒。善圖緯,能通百家之言。王莽時,劉 歆等共典校書,拜代郡中尉。光武即位,就拜代郡太 守。竟潛樂道術,作《記誨》篇及文章傳」於世。

《鄭元傳》:「元字康成,以書戒子益恩曰:『吾家舊貧,不為 父母群弟所容,去廝役之吏,游學周秦之都,往來幽 并兗豫之域,獲覲乎在位通人,處逸大儒,得意者咸 從捧手,有所授焉。遂博稽六藝,粗覽傳記,時睹祕書 緯術之奧。所憤憤者,以所好群書,率皆腐敝,不得於 禮堂寫傳定與其人。日西方暮,其可圖乎』?」門生相與 撰元答諸弟子問五經,依《論語》作《鄭志》八篇,凡元所 注《周易》《毛詩》《尚書》《儀禮》《禮記》《論語》《孝經》《尚書大傳》《中 候》《乾象曆》,又著《天文七政論》《魯禮禘祫義》《六藝論》《毛 詩譜駮》《許慎五經異議》《答臨孝存周禮難》,凡百餘萬 言。元質於辭訓,通,人頗譏其繁。至於經傳洽熟,稱為 純儒,齊、魯間宗之。

《范升傳》:「升字辯卿,九歲通《論語》《孝經》。及長習《梁丘易》 《老子》教授後生。」

《賈逵傳》:「逵字景伯,永平中拜為郎,與班固校祕書,應 對左右。逵所著經傳義詁及論難百餘萬言,又作詩、 頌、誄、書、連珠、酒令凡九篇,學者宗之,後世稱為通儒。」 《班固傳》:「固字孟堅,年九歲能屬文,誦詩、書。及長,遂博 貫載籍,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所學無常師,不為 章句,舉大義而已。性寬和容眾,不以才能高人,諸儒」 以此慕之。以彪所續《前史》未詳,乃潛精研思,欲就其 業。既而有人上書顯宗,告固私改作《國史》者。有詔下 郡收固,繫京兆獄,盡取其家書。先是,扶風人蘇朗偽 言圖讖事,下獄死。固弟超恐為郡所覈考,不能自明, 乃馳詣闕上書,得召見,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 其書。顯宗甚奇之,召詣校書部,除蘭臺令史,與前睢 陽令陳宗、長陵令尹敏、司隸從事孟異共成《世祖本 紀》,遷為郎,典校祕書。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 事,作《列傳》《載紀》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復使終成前所 著書。固以為「漢紹堯運,以建帝業,至於六世。史臣乃 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於百王之末,廁於秦、項之列。 太初以後,闕而不錄,故探撰前記,掇集所聞,以為《漢 書》。起元高祖,終於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 十年。綜其行事,傍貫《五經》,上下洽通,為《春秋考》」、紀、表志、傳,凡百篇。固自永平始受詔,潛精積思,二十餘年, 至建初中乃成,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焉。固 所著典引、賓戲、應譏、詩、賦、銘、誄、頌、書、文、記、論、議六言, 在者凡四十一篇。

《東平憲王蒼傳》:「蒼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須𩒹, 要帶十圍,顯宗甚愛重之。永平十五年,帝以所作《光 武本紀》示蒼,蒼因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帝甚善之,以 其文典雅,特令校書郎賈逵為之訓詁。建初六年,蒼 上疏求朝。明年,帝許之,賜以祕書、列仙圖、道術祕方。 明年薨,詔封上蒼自建武以來章奏及所作書、記、賦」、 頌。《七言別字歌詩》。并集覽焉。

《朱暉傳》:「暉子頡,修儒術,安帝時至陳相。頡子穆,字公 叔,耽學,銳意講誦。為侍御史時,同郡趙康叔盛者,隱 於武當山,清靜不仕,以經傳教授。穆時年五十,乃奉 書稱弟子。及康歿,喪之如師。其尊德樂道,為當時所 服。常感時澆薄,慕尚敦篤,乃作《崇厚論》,又作《絕交論》, 亦矯世之作。所著論、策、奏、教、書、詩、記、嘲凡二十篇。」 《胡廣傳》:「廣字伯始,南郡華容人也。尚書左雄議改察 舉之制,限年四十以上,儒者試經學,文吏試章奏。廣 上書駮之,帝不從。時陳留郡缺職,尚書史敞等薦廣 曰:竊見尚書僕射胡廣,體真履規,謙虛溫雅,博物洽 聞,探賾窮理,六經典奧,舊章憲式,無所不覽。初,揚雄 依《虞箴》作《十二州二十五官箴》,其九箴」亡闕,後涿郡 崔駰及子瑗又臨邑侯劉騊駼增補十六篇,廣復繼 作四篇,文甚典美。乃悉撰次首目,為之解釋,名曰《百 官箴》,凡四十八篇。其餘所著詩、賦、銘、頌、箴、弔及諸解 詁,凡一十二篇。

《周榮傳》:「榮字平孫,廬江舒人也。肅宗時,舉明經,辟司 徒袁安府,安數與論議,甚器之。子興,少有名譽,永寧 中,尚書陳忠上疏薦興曰:『臣竊見光祿郎周興,孝友 之行,著於閨門,清麗之志,聞於州里,蘊匱古今,博物 多聞,三墳之篇,五典之策,無所不覽,屬文著辭,有可 觀採。乃拜興為尚書郎』。」

《班超傳》:「『超字仲升,彪少子也。有口辨,而涉獵書傳。永 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 嘗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 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 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久之,顯宗問固:卿弟安在』?固 對為官寫書受直,以養老母』。乃除超為蘭臺令史。」 《楊終傳》:「『終字子山,蜀郡成都人也。年十三,為郡小吏。 太守奇其才,遣詣京師受業,習《春秋》。顯宗時,徵詣蘭 臺,拜校書郎。建初元年,終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 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 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後世則』。於是詔 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繫獄。博士趙 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 請之。終又上書自訟,即日貰出,乃得與於白虎觀焉。 後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春秋外傳》十二篇, 改定章句十五萬言。

《李法傳》:「法字伯度,漢中南鄭人也。博通群書,性剛而 有節。和帝永元九年,應賢良方正對策,除博士。」 《翟酺傳》:「酺字子超,廣漢雒人也。四世傳《詩》。酺好《老子》, 尤善圖緯天文歷算,以報舅讎。當徙日南,亡於長安, 為卜相工。後牧羊涼州,遇赦還仕郡,徵拜議郎,遷侍 中。時尚書有缺,詔將大夫六百石以上試對政事,天 文、道」術,以高第者補之。酺自恃能高而忌故太史令 孫懿,恐其先用,乃往候懿。既坐,言無所及,唯涕泣流 連。懿怪而問之,酺曰:「圖書有漢賊孫登,將以才智為 中官所害。觀君表相似,當應之。」酺受恩,接悽愴,「君之 禍耳。」懿憂懼,移病不試,由是酺對第一,著《援神鉤命 解詁》十二篇。初,酺之為大匠,上言「孝文皇帝始置《五 經》博士,武帝大合天下之書,而孝宣論《六經》於石渠, 學者滋盛,弟子萬數。光武初興,愍其荒廢,起太學博 士,舍內外講堂,諸生橫卷,為海內所集。明帝時,辟雍 始成,欲毀太學。太尉趙憙以為太學、辟雍皆宜兼存, 故並傳至今。而頃者頹廢,至為園採芻牧之處,宜更 修繕,誘進後學。」帝從之。酺免後,遂起太學,更開拓房 室。學者為酺立碑銘於學云。

《應奉傳》:「奉字世叔,少聰明,自為童兒及長,凡所經履, 莫不暗記,讀書五行並下,著《漢書後序》,多所述載,追 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數十萬言。」

奉子劭,字仲遠,少篤學,博覽多聞,凡為《駮議》三十篇, 又刪定律令為《漢儀》。建安元年,乃奏之曰:「竊不自揆, 輒撰具律本章句、《尚書舊事》、廷尉板令、決事比例、司 徒都目、五曹詔書,及《春秋》斷獄,凡二百五十篇,蠲去 復重,為之節文。」又集《駮議》三十篇,以類相從,凡八十 二事。其見《漢書》二十五,《漢紀》四,皆刪敘潤色,以全本 「體;其二十六,博採古今瓌瑋之事,文章煥炳,德義可 觀;其二十七,臣所創造」,帝善之。二年,詔拜劭為袁紹 軍謀校尉。時始遷都於許,舊章堙沒,書記罕存。劭慨

然嘆息,乃綴集所聞,著《漢官禮儀故事》,凡朝廷制度
考證
百官典式,多劭所立。初,父奉為司隸時,並下諸官府

郡國,各上前人像贊,劭乃連綴其名,錄為《狀人紀》,又 論當時行事,著《中漢輯序》,撰《風俗通》,以辯物類名號, 識時俗嫌疑。文雖不典,後世服其洽聞。及所著述百 三十六篇,又集解《漢書》,皆傳於世。

《王充傳》:「充字仲任,少孤,鄉里稱孝。後到京師,受業太 學,師事扶風班彪,好博覽而不守章句。家貧無書,常 游洛陽市肆,閱所賣書,一見輒能誦憶,遂博通眾流 百家之言。」

《仲長統傳》:「統字公理,少好學,博涉書記,贍於文辭。」 《崔駰傳》:「駰年十三,能通《詩》《易》《春秋》。博學有偉才,盡通 古今訓詁百家之言,善屬文。少游太學,與班固、傅毅 同時齊名,常以典籍為業,未遑仕進之事。時人或譏 其太元靜將以後名失實,駰擬揚雄《解嘲》,作達旨以 答焉。所著詩、賦、銘、頌、書、記、表七依、婚禮、結言、達旨、酒 警」,合二十一篇。

駰子瑗,字子玉,早孤,銳志好學,盡能傳其父業。年十 八,至京師,從侍中賈逵質正大義,逵善待之,瑗因留 游學,遂明天官歷數。京房《易傳》六日七分,諸儒宗之。 瑗高於文辭,尤善於書、記、箴、銘。所著賦、碑、銘、箴、頌、《七 蘇》《南陽文學官志》《歎辭》《移社文》《悔祈》《草書勢》七言,凡 五十七篇。其《南陽文學官志》稱於後世,諸能為文者, 皆自以弗及。

寔字子真,一名台,字元始。少沈靜,好典籍。父卒,隱居 墓側。服竟,三公並辟,皆不就。桓帝初,詔公卿郡國舉 至孝篤行之士,寔以郡舉,徵詣公車,病不對策,除為 郎。明於政體,吏才有餘,論當世便事數十條,名曰《政 論》。指切時要,言辯而确,當世稱之。仲長統曰:「凡為人 主,宜寫一通,置之坐側。」徵拜議郎,復與諸儒博士共 「雜定五經。拜遼東太守。行道母劉氏病卒,上疏求歸 葬,行喪母,有母儀,博覽書傳,寔之善績,母有其助。」 《楊震傳》:「彪字文先,少傳家學,初舉孝廉,州舉茂才,辟 公府,皆不應。熹平中,以博習舊聞,公車徵拜議郎。子 修字德祖,好學有俊才。所著賦、頌、碑、讚、詩、哀、辭、表、記、 書凡十五篇。」

《劉陶傳》:「陶字子奇,明《尚書》《春秋》,為之訓詁,推三家尚 書及古文是正文字三百餘事,名曰中文尚書。頃之, 拜侍御史。靈帝宿聞其名,數引納之。時鉅鹿張角偽 託大道,妖惑小民,陶上疏言之,帝殊不悟,方詔陶次 第《春秋》條例。明年,張角反亂,海內鼎沸。帝思陶言,封 中陵鄉侯。陶著書數十萬言,又作《七曜論》,匡老子,反」 《韓非》《復孟軻》,及上書言當世便事,條教、賦、奏、書、記、辯 疑凡百餘篇。

《張衡傳》: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姓。祖父堪, 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遂通五經,貫六藝。善機巧,尤致思天文陰陽筭曆。嘗 耽好元經,謂崔瑗曰:「吾觀太元,方知子雲妙極道數, 乃與五經相擬,非徒傳記之屬,使人難論陰陽之事。」 徵拜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 以為「不能有異於諸儒也。」又欲繼孔子《易》說,彖象殘 缺者,竟不能就。所著詩、賦、銘七言,《靈憲》《應間》《七辯》、巡 誥、《懸圖》,凡三十二篇。永初中,謁者僕射劉珍、校書郎 劉騊駼等著作東觀,撰集《漢記》,因定漢家禮儀,上言 請衡參論其事,會並卒。而衡嘗歎息,欲終成之,乃為 侍中,上疏請得專事東觀,收檢遺文,畢力補綴,又條 上司馬遷、班固所敘與典籍不合者十餘事。又以為 「《王莽本傳》但應載篡事而已,至於編年月,紀災祥,宜 為《元后本紀》。又更始居位,人無異望,光武初為其將, 然後即真,宜以更始之號建於光武之初。」書數上,竟 不聽。及後之著述,多不詳典,時人追恨之。

《馬融傳》:「融字季長,扶風茂陵人也。將作大匠嚴之子。 為人美辭貌,有俊才。初京兆摯恂以儒術教授,隱於 南山,不應徵聘,名重關西,融從其游學,博通經籍。恂 奇融才,以女妻之。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施養諸生, 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元,皆其徒也。善鼓琴,好 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宇器服,多存侈飾。」 常坐高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 相傳,鮮有入其室者。嘗欲訓《左氏春秋》,及見賈逵、鄭 眾注,乃曰:「賈君精而不博,鄭君博而不精,既精既博, 吾何加焉!」但著《三傳異同說》,注《孝經》《論語》《詩》《易》《三禮》 《尚書》《列女傳》《老子》《淮南子》《離騷》。所著賦、頌、碑、誄、書、記、 表、奏、七言、琴歌、對策、遺令,凡二十一篇。

《蔡邕傳》:「邕字伯喈,性篤孝,少博學,師事胡廣,好辭章 數術天文。閒居翫古,不交當世。感東方朔《客難》及揚 雄、班固、崔駰之徒,設疑以自通,乃斟酌群言,韙其是 而矯其非,作釋誨以戒厲云爾。建寧三年,辟司徒橋 元府,元甚敬待之。出補河平長,召拜郎中,校書東觀, 遷議郎。邕以經籍去聖久遠,文學多謬,俗儒穿鑿,疑 誤後學。」熹平四年,乃與五官中郎將堂谿典、光祿大 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馴、韓說、太史令單 颺等,奏求正定《六經》文字,靈帝許之。邕乃自書冊於碑,使工鐫刻,立於太學門外,於是後儒晚學咸取正 焉。及碑始立,其觀視及摹寫者,車乘日千餘兩,填塞 街陌。初,帝好學,自造《皇羲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 文賦者,本頗以經學相招,後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 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侍中祭酒樂松、賈護多引 無行趨勢之徒,並待制鴻都門下,憙陳方俗閭里。帝 甚說之,待以不次之位。又市賈小民為宣陵孝子者 復數十人,悉除為郎中、太子舍人。時頻有雷霆疾風, 傷樹拔木,地震隕雹,蝗蟲之害;又鮮卑犯境,役賦及 民。六年七月,制書引咎,詔群臣各陳政要所當施行。 邕上封事,謹條宜所施行七事。其年七月,詔召邕與 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華、太史令 單颺詣金商門,引入崇德殿,使中常侍曹節、王甫就 問災異及消改變故所宜施行。邕悉心以對,又特詔 問,以「邕經學深奧,故密特稽問,宜披露失得,指陳政 要,勿有依違,自生疑諱。」具對經術。以皁囊封上,邕對 章奏,帝覽而嘆息。邕前在東觀,與盧植、韓說等撰補 《後漢記》,會遭事流離,不及得成,因上書自陳,奏其所 著《十意》,分別首目,連置章左。帝嘉其才高,其撰集《漢 事》,未見錄,以繼後史。適作《靈紀》及《十意》,又補諸列傳 四十二篇,因李傕之亂,湮沒多不存。所著詩、賦、碑、誄、 銘、讚、連珠、箴、弔、論、議、獨斷、勸學、釋、誨、敘、樂、女訓、篆勢、 祝文、章、表、書、記凡百四篇,傳於世。

《左雄傳》:「雄字伯豪。永建四年,上言宜崇經術,繕修太 學。帝從之。雄又奏徵海內名儒為博士,使公卿子弟 為諸生,有志操者加其俸祿。及汝南謝廉、河南趙建, 年始十二,各能通經,雄並奏拜童子郎。於是負書來 學者,雲集京師。」

《荀爽傳》:「爽字慈明,一名諝。幼而好學,年十二,能通《春 秋》《論語》。太尉杜喬見而稱之曰:『可為人師』。爽遂耽思 經書,慶弔不行,徵命不應。潁川為之語曰:『荀氏八龍, 慈明無雙。著《禮》《易》傳、《詩傳》《尚書》正經、《春秋》條例。又集 漢事成敗可為鑒戒者,謂之《漢語》。又作《公羊問》及《辯 讖》,并他所論敘,題為《新書》,凡百餘篇,今多所亡缺』。」 《荀淑傳》:「悅字仲豫,儉之子也。儉早卒,悅年十二,能說 《春秋》。家貧無書,每之人間,所見篇牘,一覽多能誦記。 性沈靜,美姿容,尤好著述。獻帝頗好文學,悅與彧及 少府孔融侍講禁中,旦夕談論。累遷祕書監侍中。時 政移曹氏,天子恭己而已,悅志在獻替,而謀無所用, 乃作《申鑒》五篇。其所論辯,通見政體。既成而奏之,於 是綴敘舊事,以述《漢紀》,中興以前明主賢臣得失之 軌,亦足以觀矣。又著《崇德正論》及諸論數十篇。」 《李固傳》:「固字子堅,漢中南鄭人,司徒郃之子也。固貌 狀有奇表,鼎角匿犀,足履龜文。少好學,常步行尋師, 不遠千里,遂究覽墳籍,結交英賢,四方有志之士,多 慕其風而來學京師,咸嘆曰:『是復為李公矣』。」所著章、 奏、表、議、教令、對、策、記、銘凡十一篇,弟子趙承等悲嘆 不已,乃共論《固言》跡,以為《德行》一篇。

《李固傳》注謝承書曰:「固改易姓名,杖策驅驢,負笈追 師三輔,學《五經》,積十餘年,博覽古今,明於風角星算、 河圖讖緯。」

《吳祐傳》:「祐父恢為南海太守,欲殺青簡以寫經書。」 殺青者,以火灸簡令汗,取其青易書,復不蠹,謂之「殺 青」,亦謂「汗簡。」義見劉向《別錄》也。

《延篤傳》:「篤字叔堅,南陽犨人也。少從潁川堂谿典受 《左氏傳》,旬日能諷之,典深敬焉。又從馬融受業,博通 經傳及百家之言,能著文章,有名京師。舉孝廉,為平 陽侯相。桓帝以博士徵,拜議郎,與朱穆、邊韶共著作 東觀。前越嶲太守李文德謂公卿欲令引進之,篤聞, 乃為書止文德曰:『流聞乃欲相為求還東觀,來命雖 篤,所未敢當。吾嘗昧爽櫛梳,坐於客堂,朝則誦羲文 之《易》,虞夏之書,歷公旦之典《禮》,覽仲尼之春秋;夕則 消搖內階,詠詩《南軒》。百家眾氏,投閒而作,洋洋乎其 盈耳也,渙爛兮其溢目也;紛紛,欣欣兮其獨樂也。當 此之時,不知天之為蓋,地之為輿,不知世之有人,己 之有軀也。雖漸離擊筑,傍若無人。高』」鳳讀書,不知暴 雨,方之於吾,未足況也。篤解論經傳,多所駮正,後儒 服虔等以為折中。所著詩、論、銘、書、《應訊、表》《教令》凡二 十篇云。

《盧植傳》:「植字子幹,少與鄭元俱事馬融,能通古今學, 好精研而不守章句。建寧中,徵為博士。熹平四年,拜 九江太守,以病去官,作《尚書章句》《三禮解詁》。時始立 太學石經,以正五經文字,植乃上疏曰:臣少從通儒 故南郡太守馬融受古學,頗知今之禮記,特多回穴。 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 家乏,無力供繕寫上。願得將能書生二人,共詣東觀, 就官財糧,專心研精,合《尚書》章句,考《禮記》失得,庶裁 定聖典,刊正碑文。古文科斗,近於為實,而厭抑流俗, 降在小學,中興以來,通儒達士班固、賈逵、鄭興父子, 並敦悅之。今《毛詩》《左氏》《周禮》各有傳記,其與《春秋》共 相表裡,宜置博士,為立學官,以助後」來,以廣聖意。拜廬江太守。歲餘,復徵拜議郎,與諫議大夫馬日磾、議 郎蔡邕、楊彪、韓說並在東觀,校中書五經記傳,補《續 漢記》。帝以非急務,轉為侍中,遷尚書。所著碑誄、表記 凡六篇。建安中,曹操北討柳城,過涿郡,告守令曰:「故 北中郎將盧植,名著海內,學為儒宗,士之楷模,國之 楨幹也。昔武王入殷」,封商容之閭;鄭喪子產,仲尼隕 涕。孤到此州,嘉其餘風。《春秋》之義,賢者之後,宜有殊 禮。亟遣丞掾,除其墳墓,存其子孫,并致薄醊,以張厥 德。子毓知名。

《王允傳》:「允字子師,少好大節,有志於立功,嘗習誦經 傳,朝夕試馳射。三公並辟,以司徒高弟為侍御史。中 平元年,黃巾賊起,特選拜豫州刺史,辟荀爽孔融等 為從事。及董卓遷都關中,允悉收斂蘭臺石室圖書 祕緯,要者以從。既至長安,皆分別條上,又集漢朝舊 事所當施用者,一皆奏之,經籍具存,允有力焉。」 《郭太傳》:「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也。家世貧賤,早孤,母 欲使給事縣廷,林宗曰:『大丈夫焉能處斗筲之役乎』? 遂辭就成皋屈伯彥學,三年業畢,博通墳籍,善談論, 美音制。乃遊於洛陽,始見河南尹李膺,膺大奇之,遂 相友善,於是名震京師。後歸鄉里,諸儒送至河上,車 數千兩,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諸賓望」之,以為神 仙焉。

《孔融傳》:「融字文舉,性好學,博涉多該覽。劉備表領青 州刺史。建安元年,為袁譚所攻,自春至夏,戰士所餘 裁數百人,流矢雨集,戈矛內接,融隱几讀書,談笑自 若。魏文帝深好融文辭,歎曰:『揚班儔也』!募天下有上 融文章者,輒賞以金帛。所著詩、頌、碑、文、論、議、六言、策 文、表、檄、教令、書、記凡二十五篇。」

《皇甫嵩傳》:「嵩字義真,少有文武志介,好詩書,習弓馬, 舉孝廉茂才。太尉陳蕃、大將軍竇武連辟,並不到。」 《公孫瓚傳》:「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也。家世二千石。瓚 以母賤,遂為郡小吏。為人美姿貌,大音聲,言事辯慧。 太守奇其才,以女妻之。後從涿郡盧植學於緱氏山 中。略見書傳。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