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64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六十四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六十五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六十四卷目錄

 易經部彙考六

  宋王應麟輯周易鄭注自序

  李心傳丙子學易編自序 又序 高斯得跋

  董楷周易傳義附錄自序 又序

  曾子良周易輯說吳澂序

  劉彌卲易槁劉克莊序

  方實孫淙山讀周易記自序 又後序

  魏了翁周易集義方回跋

  林光世水村易鏡自序

  稅與權校正周易古經自序

  稅與權易學啟蒙小傳自序 史子翬跋

  程新恩易圖黃震序

  方回讀易析疑自序

  黃震讀易日抄自序

  汪深周易占例自序

  王埜翁見易篇自序

  王埜翁周易分注自序

  王之佐繫辭解黃震後序

  趙良震易經通旨陳高序

  嚴養晦先天圖義牟巘序 戴表元序

  王申子大易緝說王履序 程文海序

經籍典第六十四卷

易經部彙考六

[编辑]

宋王應麟輯周易鄭注一卷

[编辑]

按應麟自序鄭康成學費氏易為注九卷多論互體以互體求易左氏以來有之凡卦爻二至四三至五兩體交互各成一卦是謂一卦含四卦繫辭謂之中

[编辑]

爻。所謂「八卦相盪,六爻相雜」,唯其時物、「雜物、撰德」是 也。惟乾坤無互體,蓋純乎陽,純乎陰也。餘六子之卦, 皆有互體。《坎》之六畫,其互體含艮、震,而艮、震之互體 亦含坎。離之六畫,其互體含兌、巽,而兌、㢲之互體亦 含離。三陽卦之體,互自相含。三陰卦之體,亦互自相 含也。王弼《尚名理》譏互體,然注《睽》六二曰:「始雖授困, 終獲剛助」,《睽》自初至五成困,此用互體也。弼注《比》六 四之類,或用康成之說。鍾會著論,力排互體,而荀覬 難之。江左鄭學與王學並立,荀崧謂康成書根源。闕二 字顏延之為祭酒,黜鄭置王。齊陸澄遺王儉書云:「《易》 自商瞿之後,雖有異家之學,同以象數為宗,數年後 乃有王弼之說。」王濟云:「弼所誤者多,何必能頓廢先 儒?若今弘儒,鄭注不可廢。」河北諸儒,專主鄭氏。隋興, 學者慕弼之學,遂為中原之師。此景迂晁氏所慨嘆 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義理之學,以其辭耳變,象占 其可闕乎?李鼎祚云:「鄭多參天象,王全釋人事」,《易》道 豈偏滯于天人哉?今鄭注不傳,其說間見于鼎祚《集 解》及《釋文》,《詩》《三禮》《春秋義疏》《後漢書》《文選注》,因綴而 錄之。先儒象數之學,于此猶有考云。然康成箋《詩》多 改字,注《易》亦然。如「包蒙」為彪,「豶豕之牙」為互,「包荒」讀 為康,「錫馬蕃庶」讀為蕃遮,「皆甲宅之」皆讀為「解」,「一握 為笑」之「握」,讀為「屋」,其說近乎鑿。學者盍謹擇焉,厭常 喜新,其不為荄茲者幾希。

李心傳丙子學易編十五卷

[编辑]

按心傳自序始心傳年四十餘朋友為言當讀易意忻焉樂之既而終日蒙然如眇者之視莫知易之為何書也後十年復取讀之首求諸王氏書多所未喻

[编辑]

次考張子書,乃粗窺其梗概。最後讀程子書,則昭然 揭蒙矣。程子之書,義理之會也。然其言猶若不專為 爻畫而出,于是以先君子《本傳》暨晦庵先生《本義》參 焉,而後聖人畫卦命爻之情無復餘蘊矣。顧諸先生 之言尚有不能盡同者,因復頗為參釋,隨日書之,以 備遺忘。間有鄙見可以推明諸先生之說者,亦附著 之。嗚呼,程子往矣,先君子之學不肖,孤不敢妄有稱 贊。晦庵書最後出,世之學者往往未究其蘊,而反以 象占之說為疑。同志者于此儻有取焉,然後知程、朱 二《傳》不可相無,而晦庵之為書,其條理愈密,其意味 愈長,誠未可以驟窺而輕識也。乃若先君子之說,則 類多與晦庵合。第先君子專自聖人畫卦之意求之, 晦庵兼自聖人命爻之意求之,此為小異,要亦相表。

裡耳 按又序學易編十五卷起丙子月正元日盡是歲除夕凡三百八十有四日其間齋祠賓旅寒暑疾病事役居十之三為工蓋二百八十日也按唐書

[编辑]

《藝文志》《易》自《卜商傳》以下凡八十五家。《中興館閣書 目》百有十二家,其說之多至于如此,而近世為是說 者復數十家,尚未著錄也。然是編之作,特取王氏、張 子、程子與朱文公四家之傳,而間以周子、邵子及先 君子之說補之。自唐以上諸儒字義之異者亦附見焉。其有得于心思,可助諸先生之說者十一二也。編 成,撫之而嘆曰:「於虖!《易》道遠矣。上古之經,莫尊于《易》, 而諸儒多以私意亂之。蓋東周之時,以象占言《易》而 亂于支離;兩漢之際,以讖緯言《易》而亂于傳注;魏晉 之間,以名理言《易》而亂于虛無;近世以來,以人事言 《易》而亂于穿鑿。皆《易》之蠹也。蓋盈天地之間者,理與 氣而已矣。然有是氣則必有是理,有」是理則必有是 象,有是象而後有是數,有是數而後有是占,有是占 而後有是辭。故《易》有聖人之道四,而象占居三焉。變 也者,言乎爻之動者也;象也者,言乎卦之像者也;占 也者,言乎蓍之決者也。自伏羲作卦以前,民用文王、 周公繫辭焉而明吉凶。使後之人觀消息盈虛之理, 審進退存亡之義,而不迷于吉凶悔吝之途;聖人之 憂患後世可謂至矣。自周之衰,言《易》者寖失羲、文之 意,而牽合破碎,或反資以為亂,故夫子作《十翼》,專以 義理明之。其後讖緯之學興,而飛伏、互體之文,壬、遯 九宮之說,紛然並出,皆託《易》以行世。至王輔嗣乃獨 辭而闢之。其視兩漢諸儒,可謂賢矣。惜其溺于時好, 乃取莊、老之妄以亂周、孔之實,故《易》之道終不明于 世。寥寥千載,有程夫子出,乃始以人事之實理明之, 其有功于《易》則已弘矣。然程子之所傳者辭也,辨吉 凶者存乎辭,而理固在其中矣。而後之學者,沿文生 義,各自為說,復失聖人《繫辭》之本意。故晦庵先生出, 又專以聖人立卦生爻之大旨明之。自程、朱二子之 書成,而四聖人之道始大彰明,較著而無所蔽矣。顧 恨世之學者,未能窮經究是書,往往以其一時推求、 考索、測度、髣髴之言,而反疑前賢「終身篤學研思精 微至到」之論,若是者。愚竊大懼,故復述其所聞識于 編,終以示子姓,而同志之士可與共學者亦所不隱 焉。

按高斯得跋秀巖先生近世大儒也世徒見其所論著藏于明堂石室金匱玉版遂以良史目之不知先生中年以後窮極道奧經術之粹有非學士大夫所

[编辑]

「能及者。又其天資強敏,過絕于人,如《三禮辨》二十餘 萬言,二百八十日而成;《學易編》二百八十日而成;《誦 詩訓》亦逾年而成,考訂鄭、王、孔、賈之謬,折衷張、程、呂、 朱之說,精切的當,有功于學者為多。斯得受業于門, 每念有以廣其傳者,來守桐江,首取《詩》《易》二書刊之, 與同志共。其如《禮》與諸書,文字頗多,尚嗣以壽梓」云。 「按俞琰跋,此書係借聞德坊周家書肆所鬻者,天寒 日短,老眼昏花,併日而抄,其可取者故不能端楷。秀 巖乃隆山之子,其書取王弼、張橫渠、程伊川、郭子和、 朱晦庵而求其是,又以其父隆山之說證之,或又附 以己見,中閒儘有可取。」

董楷周易傳義附錄十四卷

[编辑]

按楷自序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因河圖而畫卦命爻因卦爻而取象繫辭更三聖人而卦爻象辭始備其要皆依卜筮以為教使天下後世之人得以決嫌疑

[编辑]

定猶豫,不迷于吉凶悔吝之途而已。至夫子《彖傳》與 《大小傳》之辭,則推明其所以為卦爻象辭之理;而《大 傳》之書,又自夫卦爻象辭以推極乎陰陽變化,性命 道德之蘊奧,而《河圖》大衍之數,太極兩儀四象,八卦 相生之序,蓍策分揲掛扐之法,無不備具,其所以承 三聖,開來學,功至大也。及秦焚滅典籍,此書以卜筮 得不亡,而千餘年間諸儒無有能明其義者,于是借 異端空妙之說,而欲闡夫極深研幾之旨;以術數拘 泥之學,而欲究夫開物成務之方;其去《易》也不其遠, 而程子奮乎千載之下,始以「隨時變《易》從道」,而發明 陰陽變《易》之妙,因象以明理,由理以貫事,該體用,合 顯微。使夫學是書者,立言制行,處己治人,守常應變, 莫不有度。迨乎朱子《本義》辭益簡嚴,深探古聖因卜 筮教人之本意,而不墮于諸儒術數之末流。《釋彖傳》 則第明其為卦象、卦變、卦體、卦德,而不費于辭說;《釋 大傳》則又精密微妙,明白簡易,有先儒所未及者。故 楷竊嘗妄論,以為三聖之《易》,惟夫子能明之,而夫子 《十翼》之外,其有功于《易》道者,則惟程子、朱子之書而 已。其他不失于支離破碎,則失于誕謾怪僻,皆非卓 然有見于斯道者也。抑楷嘗讀程子、朱子文集、《語錄》, 其間有成書所未備者,輒隨所得附于各章之下。歲 月既久,《集錄》益多,因目曰《周易程朱氏說》,以與同志 共之,極知難乎免于僭踰之罪。然學者苟能因是書 以求「四聖之心,則于學《易》未必無小補云。」咸淳丙寅。

後學天台董楷謹序 按又序楷既纂集此書或曰程子言理而不及卜筮朱子則推本古聖人因卜筮教人之意二者固不同矣子比而同之何邪楷聞之

[编辑]

北溪陳氏曰:「《易》之起,原于象數,自象數之既形,則理 又具于象數之中而不可以本末二其觀也。《易》之作, 本于卜筮,自占筮之既立,則理又寓于占筮之內而 不可以精粗二其用也。此正程子所謂『體用一源,顯 微無間者。若偏于象占而不該夫理義,則孔子之意

泯;一于理義而不及夫象占,則羲、文、周公之心亦幾
考證
乎息矣。朱文公《本義》之書作,所以必表伏羲圖象冠

諸篇端,以明作《易》根源之所自來,一出于天之自然, 而非人為智巧之私。又復古經傳次序,推原四聖所 以成書之本意,遞相解釋,而惟占法之明,隨人取決, 而無偏辭之滯,而天下義理,為之磨刮精明,依然涵 萃于其中。本末精粗,兼該具舉,近以「補程《傳》之所不 足,而上以承四聖之心,所謂開物成務之大用,至是 益又周備,而《易》道之盛,于此無餘蘊矣。」又曰:「凡文公 之說,皆所以發明程子之說,或足其所未盡,或補其 所未圓,或白其所未瑩,或貫其所未一,其實不離乎 程說之中。必如是而後謂有功于程子,未可以優劣 校之。」此楷區區纂集之意也。夫朱子之書固以補程 子之所未及,而程子之名言,蓋有朱子不能加毫末 于其間者,謂二書為不同可乎?讀者詳之。是歲良月 謹識。 按凡例,程子《易傳》依王弼次序,而朱子則用 古易次序,以《彖傳》《大小傳》《文言》各自為卷,今不敢離 析《程傳》,又不敢盡失朱夫子之意,於是倣節齋蔡氏 例,以《彖傳》《大、小象》《文言》各下經文一字,使不與正經 紊亂,而《程傳》及朱子《本義》又下一字,程子、朱子《附錄》 又下一字,則其序秩然矣。

曾子良周易輯說

[编辑]

按吳澂序易之道其大如天其廣如地其悉備也如天地間之萬物無所不有世之說易各隨所見苟不悖于理其于言也必有可觀無他易廣大悉備無不

[编辑]

包羅,無不該遍故也。金谿曾先生,諱子良,在宋兩貢 于鄉,擢進士科,仕至縣令。晚節隱居教授,以通經學 古,能詩能文,為後進師。臨川饒宗魯遊其門,每日授 《易》,所聞皆能記憶。師既卒,乃祖述其意,撰著新辭,文 口談之質俚,如傳注之純雅,名曰《周易輯說》。意或未 安,不敢輒改,蓋有「漢儒治經守家法」之遺意焉。先生 之年,吾父黨也,素所敬慕者,今因所輯,得窺前輩之 所學,又嘉宗魯之能守其師說也,是以為之序。

劉彌卲易槁

[编辑]

按劉克莊序易學有二數也理也漢儒如京房費直諸人皆舍章句而談陰陽災異往往揆之前聖而不合推之當世而少驗至王輔嗣出始研尋經旨一掃

[编辑]

漢學,然其弊流而為元虛矣。本朝數學有華山陳氏、 河南邵氏,今邵氏之書雖存,通者極少;理學有伊川 程氏、新安朱氏,舉世誦習,眾說幾廢。余嘗謂程、邵同 時,不相折衷,曰:「《傳》曰《皇極經世圖譜》」,遂刊為二書,而 不可合。天下豈有難通之書,亦豈有理外之數哉?噫 《易》更三聖,說《易》者非一家。程氏排臨川之學者,及教 人讀《易》,必先輔嗣介甫朱氏尊伊川之言者。至《本義》 則多程氏所未發。議論以難疑問答而詳,義理以講 貫切磋而精,此季父《易槁》之所為作也。初,余為建陽 令,季父訪余縣齋,因質《易》疑于蔡隱君伯靜,後二十 餘年而書成。大抵由程、朱以求周、孔,由周、孔以求羲、 文。其篤守師說,雖譙天授、袁道潔無「以加。視世之高 談先天、徑造微妙者,彼虛而此實矣。」季父名彌卲,字 壽翁,中歲棄科舉,閉門著書,動必由禮行義。為鄉先 生。家貧,入于學,晚舍去,併學俸卻之。太守眉山楊侯 棟、郡博士括蒼俞君來,即學為堂,示舍蓋之意,季父 僅一至焉。後楊侯使本道,又論薦于朝,不報。卒年八 十二。俞君乃取昔所卻俸為刊,《易槁》而授𥳑其猶子 克莊序之。

方實孫淙山讀周易記八卷

[编辑]

按實孫自序易者道也象數也言道則象數在其中矣道果有耶繫辭曰易無體道果無耶繫辭曰易有太極是道自無而有也有太極則有陰陽陽奇屬乾

[编辑]

陰耦屬坤,《易》則有奇耦畫矣。有陰陽則有天地,天位 于上,地位于下,《易》則有上下畫矣。有天地則有人,人 位于中,曰「三才」,《易》則有三畫矣。有人則有男女,有三 畫則有三索。《說卦》曰:「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 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 長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謂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 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 少女。」譬諸天地有六子,如風雷日月山澤之類。《易》則 有八卦矣。伏羲之《易》,止于如是。豈其王天下也,始畫 八卦以示教,自父子兄弟。闕二字之外,亦未暇盡傳耶? 《繫辭》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因而重之,爻在其中。」又 曰:「兼三才而兩之,故六。」是《易》有三畫,則有六畫,有八 卦,則有六十四卦也。使道果不離于象數,又何待文 王而後得其傳哉?囚于羑里而演《易》,果何心也?《周易》 六十四卦,先乾後坤,《易》則有定序矣。初二三爻是下 卦也,唯二為中爻。二臣位也,屬于陰耦,故賤。孰敢以 賤為嫌乎?四五上爻,是上卦也。唯五為中爻,五,君位 也,屬于陽奇,故貴。孰敢以貴為嫌乎?《易》則有貴賤矣, 《繫辭》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高卑以陳,貴賤位矣。」是 孔子知文王之心也。然考之于《易》,《隨》上六爻云「王用 享于西山」,《升》六四爻云「王用享于岐山」,《明夷彖》云:「內 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不知文王演《易之後,亦自稱王乎?否乎?《革彖》云:「天地革而四時成,湯 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又不知文王演《易》之後,能 預知有武王之事乎?否乎?《序卦》曰:「有父子然後有君 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嗚 呼!君臣父子之間,人所難言,作《易》者其有憂患乎?若 謂《彖》《象》等辭,非。闕二字作于文王,既追稱王之後,則不 可也。或問:「《乾》用九,《坤》用六,何也?」曰:「由天地數而論,天 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是天地之生數也。一三五為 九,二四為六,是三天兩地而倚數也。陽有餘陰不足 也。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是天地之成數也。陽數 極于九,陰數極于十,陰不可極而踰乎陽,故反而用 六也。一三五七九是」天數也,而五為中二四六八十 是地數也,而六為中五六者天地之中合也。《乾》不用 五而用九,是《易》有四象,不用五也。不用五者尊之也。 《坤》不用十而用六,是陰不可終踰乎陽,惟用六則得 中也。又由卦畫而論,《乾》畫三連與坤之六為九,是乾 得有《坤》也。《坤》畫六斷但得用六,是坤不得有《乾》也。又 由爻位而論,二三、四五,是卦之中位也。九二、九三、九 四、九五爻,則用九以居于爻位之上,是「尚剛」也。初九、 上九爻,則變而用九以居于爻位之下,是陽爻終始, 亦不欲專尚剛也。六二、六三、六四、六五爻,則用六以 居于爻位之上,是尚柔也。初六、上六爻,則變而用六 以居于爻位之下,是陰爻終始,亦不欲專尚柔也。《易》 三百八十四爻,或九或六,迭相為用,是剛柔各隨時 所尚也。又由蓍法而論,九為老陽,是乾數用九以進 為老也;六為老陰,是坤數用六以退為老也;七為少 陽,是震、坎、艮數也。爻則例言九而不言七,是少陰可 進而言九也;八為少陰,是巽、離、兌數也。爻則例言六 而不言八,是少陰可退而言六也。崇陽抑陰,是《易》進 退之道,蓍法遇老陽,老陰所以又變也。變者以不變 為體,不變者又以變為用,「剛中有柔,柔中有剛,陽中 有陰,陰中有陽」,是道亦無定位也,吾願從有道者而。

取正焉寶祐戊午三月朔日 按後序孔穎達云重卦之人諸儒不同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羲重卦鄭元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大禹重卦史遷等

[编辑]

以為文王重卦。余按《繫辭》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 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皇甫謐曰:「文王 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自 此而論,則知伏羲始畫八卦,但有其畫耳。神農取諸 《益》,《噬嗑卦》但取其象耳。夏曰《連山》,殷曰《歸藏》,皆未必 有言語文字之可傳。今所謂《易經》者,先乾後坤,名以 《周易》,乃文王所演之易也。坎卦獨加名以「習坎」者,文 王在羑里時,陷于坎窞,習為出坎之道,終欲事殷,而 知有尊卑貴賤之定分,是文王之本心也。孔穎達又 云:「《左傳》韓宣子適魯,見《易象》曰:『吾乃知周公之德』。周 公被流言之謗,亦得為憂患也。」驗此諸說,以為卦辭 文王爻辭,周公也。然考之《大有》六三爻云「公用享于 天子」,解上六爻云「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小過》六五 爻云「公弋取彼在穴」,所謂公者,豈周公果自言之乎? 又按:孔穎達云:「《彖》《象》等《十翼》之辭,以為孔子所作,先 儒更無異論。」又云:「上《彖》一,下《彖》二,上《象》三,下《象》四,上 《繫》五,下《繫》六,《文言》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然考之 《隨卦》云「元亨利貞」,即卦辭也。《左氏襄九年傳》:「穆姜曰: 『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 和也。貞,事之幹也。」穆姜已有是言矣,是時孔子猶未 生也,豈《文言》皆孔子為之乎?或謂文王作卦辭,周公 作爻辭,孔子作《十翼》《彖》一,《卦象》二,《爻象》三,《乾》《文言》四, 《坤》《文言》五,《上繫》六,下《繫》七,《說卦》八,《序卦》九,《雜卦》十。是 亦一說也。或問:卦名何如?曰:「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 《巽》入也;《坎》窞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說卦》已言之 矣,《說卦》又曰震卦,其究為健,豈震卦與乾果同體耶? 離卦其于人也為乾卦,豈離卦亦可以謂之乾耶?巽 其究為躁卦,豈巽卦亦名躁卦耶?坎北方之正卦也, 勞卦也。又謂坎于人為血卦,豈坎卦亦名」為勞卦,又 名為血卦耶?《序卦》曰:「渙者離也」,豈渙卦亦可謂之離 耶?然則言卦名者,不可以一例拘矣。或問卦辭何如? 曰卦有大小,辭有險易。辭者各指其所之,《繫辭》已言 之矣。然有以卦名而兩言之者。《復卦》曰「復亨」,又曰「反 復其道。」《頤卦》曰「頤貞吉」,又曰「觀頤自求口實。」《節》卦曰 「節亨」,又曰「苦節不可貞。」《未濟卦》曰「未濟亨」,又曰「小狐 汔濟」是也。有以卦名而三言之者,《蒙卦》曰「蒙,亨。」「匪我 求童蒙」,「童蒙求我」是也。有以卦名而五言之者,《井卦》 曰「井改邑不改井」,又曰「往來井,井,汔至亦未繘井」是 也。有兩言貞者,《坤卦》曰「利牝馬之貞」,又曰「安貞吉」是 也。有兩言亨者,《萃卦》曰「萃亨」,又曰「利見大人亨」是也。 有兩言吉者,《解卦》曰「其來復吉」,又曰「夙吉」是也。有兩 言利者,《坤卦》曰「利牝馬之貞」,又曰「後得主,利」,《屯卦》曰 「利貞」,又曰「利建侯」,《同人》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君子 貞」,《大畜》卦曰「利貞」,又曰「利涉大川」,《恆卦》曰「利貞」,又曰 「利有攸往」,《益卦》曰「利有攸往」,又曰「利涉大川」,《巽卦》曰 「利有攸往」,又曰「利見大人」,《渙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貞」,《中孚卦》曰「利涉大川」,又曰「利貞」是也。有三言利者, 《萃卦》曰「利見大人」,又曰「利貞」,又曰「利有攸往」是也。有 言利不利者,《訟卦》曰「利見大人」,又曰「不利涉大川」,《無 妄》卦曰「元亨利貞」,又曰「不利有攸往」,《蹇卦》曰「利西南, 不利東北」,又曰「利見大人」,《夬卦》曰「不利即戎」,又曰「利 有攸往」是也。又如《乾卦》曰「元亨利貞」,《屯》《隨》《臨》《無妄》卦 亦曰「元亨利貞」,《坤卦》則曰「元亨利牝馬之貞」,《旅卦》曰 「小亨」,《巽卦》亦曰「小亨」,《賁卦》則曰「賁亨小利有攸往」,《遯 卦》則曰「遯亨小利貞」,《既濟》則曰「亨小利貞。」他如《坤卦》 曰「利牝馬之貞」,《說卦》則曰「坤為子母牛」而不言馬,《離 卦》曰「畜牝牛吉」,《說卦》則曰「離為雉」而不言牛,《中孚》卦 言「豚魚」,《小過》卦言飛鳥,《未濟》卦言小狐,《說卦》皆不言 其為何象。然則言卦辭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或問 《彖》與象何如?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彖者材也,《繫辭》 言之矣。然鼎卦彖曰『鼎象也,《小過》卦彖曰『有飛鳥之 象焉』』。」豈《大象》《小象》之外,彖亦言象耶?他卦《大象》無不 言卦名者,唯《乾卦》但言「天行健」而不言乾,他卦無覆 言上下卦象者,唯《泰》卦坤上乾下而言「天地交」,《泰》《噬 嗑》卦離上震下而言「雷電」,《噬嗑》。他卦多言君子以當 其象。唯言「大人」者一,《離》是也。言后者二,《泰》《姤》卦是也。 言「先王」者六,《比》《豫》《觀》《噬嗑》《無妄》《渙》是也。言先王而又 言后者一,《復卦》是也。言上下而不言其人者,一,《剝》卦 是也。然則言《彖》與象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或問:「爻 象何如?」曰:「道有變動,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繫辭》已 言之矣。然卦有六爻而全取象者,如《井卦》初六言『井 泥』,九二言『井谷』,九三言『井渫不食』,六四言『井甃無咎』, 九五言『井冽寒泉食,上六言『井收勿幕』,《鼎卦》初六言 『鼎顛趾,九二言『鼎有實,九三言『鼎耳革,九四言『鼎折 足,六五言『鼎黃耳金鉉』』』』』』」,上九言「鼎玉鉉」,《漸卦》初六言 「鴻漸于干」,六二言「鴻漸于磐」,九三言「鴻漸于陸」,六四 言「鴻漸于木」,九五言「鴻漸于陵」,上九言「鴻漸于陸」是 也。有六爻而五取象者,如《乾卦》初九言「潛龍勿用」,九 二言「見龍在田」,九四言「或躍在淵」,九五言「飛龍在天」, 上九言「亢龍有悔」,唯九三言「君子乾乾」而不言龍。《咸 卦》初六言「咸其拇」,六二言「咸其腓」,九三言「咸其股」,九 五言「咸其脢」,上六言「咸其輔頰舌」,唯九四言「朋從爾 思」而不言「心。」《艮卦》初六言「艮其趾」,六二言「艮其腓」,九 三言「艮其限」、「列其夤」、「厲熏心」,六四言「艮其身」,六五言 「艮其輔」,唯上九言「敦艮吉」而不言「背」是也。有六爻而 皆言卦名者,《比》《履》《臨》《觀》《賁》《復》《蹇》《困》《震》卦是也。有六爻 而兩言卦名者,《蒙卦》六三不言《蒙》,《需卦》上六不言《需》, 《訟卦》六三不言《訟》,《師卦》上六不言《師》,《謙卦》六五不言 《謙》,《蠱卦》上六不言《蠱》,《剝卦》六五不言《剝》,《頤卦》六五不 言《頤》,《遯卦》六二不言《遯》,《明夷》卦上六不言《夷》,《損卦》六 五不言《損》,《旅卦》六五不言《旅》,《兌卦》九五不言《兌》,《渙卦》 初六不言《渙》,是也。有六爻而四言卦名者,《同人》卦唯 九三、九四不言《同人》,《豫》卦唯六二、六五不言《豫》,《噬嗑》 卦唯初九、上九不言《噬》,《無妄》卦唯六二、九四不言《無 妄》。《坎》卦唯六四、上六不言《坎》。《晉》卦唯六三、六五不言 《晉》。《家人》卦唯六二、上九不言《家》。《益》卦唯初九、九五不 言《益》。《升》卦唯九二、六四不言《升》。《革》卦唯九四、九五不 言《革》,《歸妹》唯九二、上六不言歸妹,《豐》卦唯初九、六二 不言《豐》,《節》卦唯初九、九二不言《節》,《小過》卦唯初六、六 五不言《過》是也。有一爻而兩取象者,如《否卦》六二曰 「小人吉,大人否,亨」,《恆卦》六五曰「婦人吉,夫子凶」,《隨卦》 六二曰「係小子,失丈夫」,六三曰「係丈夫,失小子」之類 是也。有一爻而三取象者,如《大有》卦九三曰「公用亨 于天子,小人弗克」,《剝》上九曰「碩果不食,君子德輿,小 人剝廬」之類是也。有一爻而四取象者,如《坎卦》六四 曰「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牖。」《小過》卦六二曰「過其祖, 遇其妣,不及其君,遇其臣」之類是也。有一爻而五取 象者,如《離卦》九四曰「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灰 如。」《中孚》卦六三曰「得敵,或鼓或罷,或泣或歌」之類是 也。有一爻而六取象者,如《小畜》上九曰「既雨既處,尚 德載,婦貞厲。月幾朢,君子征凶」是也。有一爻而七取 象者,《睽卦》上九曰:「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 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是也。有爻不以 象而言者,《訟卦》九五曰「訟元吉」,《恆卦》九二曰「悔亡」,《大 壯》九二曰「貞吉」,《解卦》初六曰「無咎」,《無妄》卦初九曰「無 妄往吉」是也。有爻反其卦名而言者,《損》卦九二、上九 皆言「弗損」,《小過》卦九三、九四皆言「弗過」是也。有爻取 卦名而複言者,如《乾》九三曰「終日乾乾」,《坎》六三曰「來 之坎坎」,《謙》初六曰「謙謙君子《夬》」九三曰「君子夬夬」之 類是也。有爻取他卦名而互言者,如《小畜》初九曰「復 自道」,九二曰「牽復吉」,是《小畜》亦言復也。《臨》初九曰「咸 臨貞吉」,九二曰「咸臨吉,無不利」,是《臨》卦亦言咸也。《夬 卦》初九曰「壯于前趾」,九三曰「壯于頄」,是《夬》亦言壯也。 他如《乾卦》九四而有「乾道乃革」之象,《兌卦》九五而有 「孚于剝」之象,《離卦》初九而有「履錯然」之象,然則言爻 象者亦不可以一例拘矣。或問:「爻用九六何如?」曰:「二 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何也?柔之為道,不利遠者。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三與五同 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其柔危,其剛 勝邪?《繫辭》已言之矣。」以見九二爻不如六二之為柔 中,六五爻不若九五之為剛勝也。伊川曰:「凡六居五, 九居二者,則由多助」而有功,《蒙》《泰》之類是也;九居五、 六居二,則其功多不足者,《屯》《否》之類是也。是亦一說, 故併錄之,以為後序。

魏了翁周易集義六十四卷

[编辑]

按方回跋僉書樞密院事魏文靖公鶴山先生了翁華父前乙酉歲以權工部侍郎坐言事忤時相謫靖州取諸經註疏摘為要義又取濂洛以來諸大儒易

[编辑]

說,為《周易集義》六十四卷。仲子太府卿靜齋先生克 愚明己,壬子歲以軍器監丞出知徽州,刊要《集義》置 于紫陽書院。至丙子歲,書院以兵興廢,書版盡毀,尋 草創新書院于城南門內,獨《集義》僅有存者。今戊子 歲,山長吳君夢炎首先補刊。會江東祥刑使者太原 郝公良弼,深嗜《易》學,謂「聖人之經,得濂、洛而後明五 經、《論》《孟》之原,非此諸大儒明之,則終于不明。又非有 如文靖公囚縶閑僻,類聚成篇,則世之學者亦無從 盡知之也。」欣然割資相工,得回所藏墨本,率總府郡 判協助,兩山長及書院職事生員醵泉訖役,半年而 畢。甚矣,《易》道之難明也!自漢至今,說《易》何啻千家。王 弼、孔穎達《註疏》單行,朱文公嘗深闢之,讀者亦鮮。李 鼎祚《易百家解義》,間見子夏、京房、虞翻、陸績、蜀才之 說,及鄭元互體,殆無復讀之者。天啟斯文,濂洛有作, 周元公曰「無極而太極」,謂太極無形而有理。以明《易》 有太極之旨,不可以跡求。而翼之以《通書》為臨川陸, 學者肆為強辨,則不可與讀《易》卲。康節始因《大傳》分 言伏羲先天,文王後天。如兩儀四象,乃伏羲畫卦次 第,陽一陰二為兩儀;太陽一,少陰二,少陽三,太陰四, 為四象。惟文公獨得其傳,為永嘉葉學三、山林學者 別為臆說,則不可與讀《易》,程純公正公師元公,其說 《易》,張橫渠撤皋比以遜之。正公嘗教人讀王弼、胡瑗、 王安石《易》。伊川《易傳》出,則已削三家之疵而極其粹, 苟猶泥于三家,而不求之程《傳》者,則不可與讀《易》。純 公、正公皆嘗聞康節加一倍法,而正公不屑于象數, 惟專于義理,故文公謂:「卲明羲《易》,程演周經。」蓋欲學 者合卲、程而為一也。豈惟邵、程當合為一?藍田呂與 叔,初師橫渠,後與上蔡謝顯道、廣平游定夫、龜山楊 中立在程門為四先生,《乾》用九,坤用六,凡例惟與叔、 歐陽文忠公及文公三人知之。漢上朱子發本程傳 而加象數。和靖尹德克登正公門,最後將《易》簀授以 《易傳》,其論生卦,惟許康節、五峰、胡仁仲得之上蔡,傳 之南軒張宣公。而東萊呂成公與文公、宣公相友,文 公于是集諸儒之大成《易》本筮占,乃述《本義》《啟蒙》《圖 說》,多得之邵學者不于此混融貫通焉,則亦不可與 讀易。文靖公之在渠陽,欲以《東萊讀詩記》為《讀易記》, 謂「辭變象占,乃《易》綱領。而𦅸彖象爻之辭,畫爻位虛 之別,互反飛伏之說,乘承比應之例,一有不知,則義 理闕焉。」是書濂流洛派凡十六家,合為一觀之,而《易》 道備矣。先是溫陵曾穜刊《易粹言》七家,中有郭兼山 《易》。文靖公謂忠孝《易》書,去程門遠甚,自黨論起,絕跡 程門,歿不設奠,故并其子雍曰白雲易者黜之。臨卭 張行成,文靖公鄉人,為《邵易註解》《通變》《經世》《觀物》等 書,世稱《七易疑》,文公未之見,別為一支,以備旁考。今 文靖公集百卷,明《易》之義者二百三十章有奇。《易》學 最精,嘗與參知政事西山真先生德秀希元文公門 人,輔廣漢卿相講磨渠陽山中。苦于書不備,友難,得 是書猶欲有所裨益,而未為序引者,此也。雖然,聖如 仲尼,天不使之居周公之位;大儒如濂、洛諸老,天亦 不使之得路于一時,而使之立言于萬世,其有以夫? 權遠柄國二十七年,窮侈極謬,屏文靖公,臥五溪,窮 處踰七稔。不如是,後世焉得是書而讀之。至元二十 五年十月既朢。

林光世水村易鏡一卷

[编辑]

按光世自序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

[编辑]

「之情。」此數語者,實先聖夫子教人入《易》之序也。古之 君子,天地日月、星辰,陰陽造化,鳥獸草木,無所不知, 不必讀《𦅸辭》《爻辭》,眼前皆自然之《易》也。世道衰微,《易》 象幾廢,孔聖懼焉,于是作《大象》《小象》,又作《繫辭》,明明 以人間耳目所易接者,立十二象,令天下後世皆知 此象,自仰觀俯察而得也。曰鳥獸,曰身,曰物,則次之。 大象、小象者,釋《易》也;《繫辭》者,又釋《大象》《小象》也。十二 象者,又釋《繫辭》也。後世諸儒釋《易》,凡天地變化,陰陽 消長,君子小人進退之道,言之詳矣,不可復加矣。獨 仰觀俯察之學,則置而不言。臣拘拘塵世,磨蟻醯雞, 何能透徹?家有藏書萬卷,少年父師律舉子業,不許 讀。晚始窺先大父刪定臣霆手校《靈憲圖》時,秦師垣 為同年,屢詆和戎之非。掛冠歸莆,愴然語鄭夾漈曰「吾向在汴,送季父主客郎中臣沖之使」「也。至孟津, 夜見天床星動,未幾國事忍言。今約子夜觀星,問何 年當太平。臣讀《靈憲圖》,雖知天然未知星與《易》合。歲 在丙午,朝賢喧陽九之戒,天子恐懼修省,星之逆者 皆軌道。臣時居海上,自幸此身不死,可以觀星,可以 讀易。從事心目,不顧寒暑。忽一夕觀天有所感,縱觀 天澤火雷風水山地八宮之星,皆自然六」十四卦也。 遂頓悟聖人畫卦初意。臣何修得此于天,隱而不言。 咈!天也。敢先以《繫辭》自《離》至《夬》十三卦,凡十二象,筆 之書,願與通天地人之君子演而伸之,亦以補諸儒 之所未言焉。

稅與權校正周易古經十二卷

[编辑]

按與權自序按呂汲公元豐壬戌昉刻周易古經十二篇於成都學宮景迂晁生建中靖國辛巳并為八篇號古周易繕寫而藏于家㢲巖李文簡公紹興辛

[编辑]

未,謂北學各有師授,經名從呂,篇第從晁而重刻之。 逮淳熙壬寅,新安朱文公表出東萊呂成公《古文周 易經傳音訓》,迺謂編《古易》自晁生始,豈二公或不見 汲公蜀本歟?然成公則議晁生并《上下經》為非,而文 公《易本義》則篇第與汲公脗合。與權鄉侍先師鶴山 魏文靖公討論此經,將以邵子觀物所言為斷,著文 公、周公正者八卦、變者二十八卦之𦅸辭于冊,題曰 《周易古經》上下篇,冠于《十翼》,以還孔子韋編之舊,使 百世之下學者復見全經,而附數公序辨于末。天不 憖遺,先師夢奠,倏踰一紀,慨師友之凋謝,懼異學之 支離,不量固陋,推本邵子所述,刊定《周易古經》上下 篇如前,以卒先師之志。而羲文經卦重卦大義。則于 《易學啟蒙》《小傳》詳之。若夫訓詁之真偽。講解之得失。 則有漢魏以來諸儒之說。在學者其審于決擇哉。

《易學啟蒙小傳》
一卷

[编辑]

按與權自序易函萬象者也三易經卦皆八其別皆六十有四至孔子時周易獨存漢魏諸儒頗紛錯之朱文公采二呂氏晁氏所傳著易本義釐正文王周

[编辑]

孔《上下經》與《十翼》共十二篇,而各還其舊。又以伏羲 先天理數之原,特于《易學啟蒙》而抉其祕,圖象咸本 諸邵氏。間與袁機仲談《後天易》,則謂「嘗以卦畫縱橫 反覆求之,竟不得文王所以安排之意,是以畏懼弗 敢妄為之說。」與權曩從先師鶴山魏文靖公講究邵 氏諸書,迺于《觀物篇》得後天《易》上下經《序卦圖》,反覆 觀之,皆成十有八卦,然後知乾坤坎離《頤》《中孚》大小 過不《易》之八卦,為上下二篇之幹,其互《易》之五十六 卦,為上下二篇之用。自漢揚子雲謂文王重易,六爻 互用,兩卦十二爻,而唐孔穎達亦謂「驗六十四卦,二 二相偶,非覆即變」,孔子取上下經名而序其相次之 義。非邵氏此圖,則後天《易》之旨,千載不明矣。竊嘗因 此圖而推之,《上、下經》皆為十八卦者,始終不出九數 而已。九者,究也;萬物盈牣于天地間者,究之象也。是 故《易》以十八變而起卦,元以十八策而生日。大抵《易》 六十四卦,不越乾坤奇偶之九畫,而乾坤奇偶之畫, 又重為二九而窮,窮則變。故《革》在先天當十八二九 之究也;在後天當四十九,蓍數之極也。四十九而革 去,故五十而鼎取。新開物于寅,帝出乎震,而循環無 窮矣。蓋天地五十有五之數,《河圖》《洛書》實互用之。先 天則《河圖》之九而分左右,皆疊二九而周乎六十四。 後天衍《洛書》之九而分上下,亦合二九而總乎三十 六。卲氏此圖,豈非明羲文之《易》同中異、異中同也歟? 嗚呼!孔子《雜卦》一傳,專以反對而發後天《易》互用兩 卦十二爻之深旨也。學者潛玩《雜卦》而參以子雲、穎 達之說,則于卲氏此圖,信其為寫出天地自然之法 象矣。朱文公殆亦留斯義以俟後人邪?輒不自揆,敬 述而申之曰:《易學啟蒙》小傳淳祐戊申中元日

按史子翬跋予質顓蒙固喜讀易實未始有得也友人稅巽甫別十二年而會于京一日出所著易學啟蒙小傳序及圖舉示予曰非吾臆說此邵子奧學精

[编辑]

義,前人偶未之思,吾故發明之爾。予手其書不能釋 者累日,蓋犁然有會于心也。巽甫謂「《先天圖》皆兩卦 相對,合為二九之數,而《後天上下經》皆為十八卦者, 始終不出九數而已。」予玩而樂之,因悟乾坤納甲之 義,乾自甲而壬,坤自乙而癸,其數皆九也。巽甫謂「後 天以震兌為用,故孔子謂《歸妹》天地之大義。」予因悟 艮巽者震兌之反也。震東兌西,乃天地生成之方,日 月出沒之位,實備乾坤坎離而為《下經》之用也。故《泰》 之六五亦曰「帝乙歸妹」,亦以互體有震兌焉爾。然則 巽甫有得于邵子者固深,予因巽甫之書而有發焉。 雖然,巽甫謂乾九能兼坤六,坤陰不能包乾陽。予謂 六之中有一三五焉,則九數固藏于「六也。乾坤二卦, 陰中包陽,陽中包陰」,巽甫以為如何?

程新恩易圖

[编辑]

====按黃震序易出于河圖故學易者往往為之圖然于易未必皆有補卲子畫先天圖自震至乾陽長而三自巽至坤陰長而三圓其外以象天之動乾始于西====北,坤極于東南方,其內以象地之靜,于以推測伏羲 畫卦之本體,與《說卦》八卦相錯之說合,其學始見尊 信于天下。然亦未有能整圓轉方,稜角為圖,以應甲 子節氣變,而合文王後天之用者。宣城程君自右庠 擢第將歸,別余于官宅,留示其兄玉瑭君《爻象承乘》 之圖,以乾位乎正南,以坤位乎正北,而包六子,其內 「自《坤》而東轉,一陽為《復》,二陽為《臨》,至三陽為《泰》,則位 正東。」《大壯》之四陽,《夬》之五陽,又自東而南,極于《乾》焉。 而西轉一陰為《姤》,二陰為《遯》,至三陰為《否》,則正位西。 《觀》之四陰,《剝》之五陰,又自西而北,極于《坤》焉。《坤》再為 《復》,生生無窮。伏羲先天之體,遂有合于文王後天之 用。《易》道隱賾,雖非余晚學之所能知,然使玉瑭君非 真有精深之力,超特之見,亦安能變通先天之妙如 此哉?抑聞卲子以圖數言《易》,雖二程與之相同,亦未 嘗過,而問繼此兼明其說者,惟一朱子。朱子嘗採《先 天圖》八卦為一節,不論月氣先後,今玉瑭君變先天 而順月氣,其分其合,果可居耶?異日朱子又謂震一 陽,《離》兌二陽、乾三陽,「為圖之左,屬陽;以巽一陰,坎艮 二陰,坤三陰,為圖之右,屬陰。夫既以三而分屬左右, 自三而各重之,即為十有二矣。」又謂:「先天圖一日有 一日道理,一月有一月道理,且以自坤而震象月之 初生,乾以象月之朢,《坤》以象月之晦,夫自日而月,可 配之弦朢晦朔,則自月而年亦可配之十二月氣矣。」 玉瑭君得無以朱子之學,善學邵子,不泥其論月氣 之論,則亦不泥其方圓之圖耶?先聖作《易》以前民用 邵子先天本之,華山陳氏亦以氣數占來,使民知吉 凶避就之所在。玉瑭君之圖之辭曰:「以之經世,尚奚 難哉?」其用心探討,思濟斯世為如何?然邵子本以經 言常,以世言變,常變相生,推演以至元會「而世者,三 十年一小變」云爾。玉瑭君將移其說以治世,豈無自 得之妙乎?面質未能,姑遠貽其說以諗之。

方回讀易析疑

[编辑]

按回自序回年三十六別院省試第一歷官隨州教授江東提舉司幹辦公事國子正太學博士通判平江府改常州再改安吉州除太常寺簿監察御史知

[编辑]

建德府,除祕書郎,加直祕閣,于是年四十有九矣。丙 子春二月六日,奉太皇太后、嗣君詔書,以郡歸附。始 行在所宰執大臣以嗣君名具表納土,送壐《于皋亭 山》,在正月十八日,軍馬入臨安府易守在二十日回, 猶堅守孤城。二月餘,王郎中《世英》、蕭郎中郁提兵五 千,賫詔至郡,「為小郡者,力不能全矣。」

黃震讀易日抄一卷

[编辑]

按震自序易聖人之書也所以明斯道之變易無往不在也王弼間以老莊虛無之說參之誤矣我朝理學大明伊川程先生始作易傳以明聖人之道謂易

[编辑]

「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 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 退存亡之道備于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而象與占 在其中。故其為《傳》,專主于辭,發理精明,如揭日月矣。 時則有若康節邵先生,才奇學博,探賾造化,又別求 《易》于辭之外,謂「今之《易》,後天之《易》也,而有先天之《易》 焉,用以推占事物,無不可以前知。」自是二說並興,言 理學者宗伊川,言數學者宗康節,同名為《易》,而莫能 相一。至晦庵朱先生作《易本義》,作《易啟蒙》,乃兼二說, 窮極古始。謂《易》本為卜筮而作,謂康節《先天圖》得作 《易》之原;謂伊川言理甚備,于象數猶有闕,學之未至 于此者,遂亦翕然向往之揣摩圖象,「日演日高,以先 天為先,以後天為次,而《易經》之上既添祖父矣。」愚按: 《易》誠為卜筮而作也,考之經傳,固無有不合者也。爻 者誠為卦之占,吉凶悔吝者,誠為占之辭,考之本文, 亦無有不合者也。且其義精辭覈,多足以發伊川之 所未及。《易》至晦庵,信乎其復舊而明且備也。然吉者 必其合乎理,凶悔吝者,必其違乎理,因理為訓,使各 知所趨避,自文王、孔子已然,不特伊川也。伊川奮自 千餘載之後,《易》以卜筮者今無其法,以制器者今無 其事,以動者尚變,今具存乎卦之爻,遂于四者之中 專主於辭以明理,亦豈非時之宜而《易》之要也哉!若 康節所謂先天之說。《易》之書本無有也,雖據其援 《易》為證者凡二章,亦未見其闕二字有合者也。其一章 援《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曰: 「此先天之卦畫。」于是盡改《易》中伏羲始作八卦之說, 及文王演《易》,重為六十四卦之說,而以六十四卦皆 伏羲先天之卦畫。其法自一畫而二,二而四,四而八, 八而十六,十六而三十二,三十二而六十四。然生兩 生四生八,《易》有之矣。生十六,生三十二《易》,此章有之 否耶?其一章援《易》言「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雷風相薄, 水火不相射」,曰:「此先天之卦位也。」于是盡變《易》中離 南坎北之說,與凡震東方卦,兌西方卦之說,而以乾 南坤北為伏羲先天之卦位。其說以離為東,以坎為 西,以兌巽為東南西南,以震艮為東北西北。然天地 定位,安知非指天「位乎上、地位乎下」而言?南方炎為火,北方寒為水,亦未見離與坎之果屬東與西,而可 移離坎之位以位乾坤也。《易》之此章,果有此位置之 意否耶?且《易》之此二章,果誰為之也?謂出於孔子,孔 子無先天之說也;謂出於伏羲,伏羲未有《易》之書也, 何從而知此二章為先天者耶?圖方畫於康節,何以 明其為伏羲者耶?然聞先天為演數設也。夫《易》於理 與數,固無所不包,伊川、康節皆本朝大儒,晦庵集諸 儒之大成,其同其異,豈後學所能知?顧伊川與康節 生同時,居同洛,相與二十年,天下事無不言,伊川獨 不與言《易》之數。康節每欲以數學傳伊川,而伊川終 不欲。康節既沒,數學無傳。今所存之空圖,殆不能調 絃者之琴譜。晦庵雖為之訓釋,他日晦庵《答王子合 書》,亦自有康節說伏羲八卦,近于附會穿鑿之疑,則 學者亦當兩酌其說,而審所當務矣。伊川言理,而理 者人心之所同,今讀其傳,犁然即與妙合。康節言「數」, 而數者,康節之所獨,今得其圖,若何而可推驗,此宜 審所當務者也。明理者雖不知數,自能避凶而從吉。 學數者儻不明理,必至舍人而言天。此宜審所當務 者也。伊川之言理,本之文王、孔子;康節之言數,得之 李挺之、穆伯長、陳希夷。此宜審所當務者也。窮理而 精,則可修己治人,有補當世;言數而精,不過尋流逐 末,流為技術。此宜審所當務者也。故學必如康節,而 後可創言先天之《易》,學必如晦庵,而後可兼釋先天 之圖。《易》雖古以筮卜,而未嘗開以推步。漢世納甲飛 伏卦氣,凡推步之術,無一不倚《易》為說,而《易》皆實無 之。康節大儒,以《易》言數,雖超出漢人之上,然學者亦 未易躐等。若以《易》言理,則日用常行,無往非易,此宜 審所當務者也。

汪深周易占例

[编辑]

按深自序昔者聖人作易以明民行托之卜筮然所得之辭或有懸隔如問婚而得田獵問祭祀而得涉川問此答彼闊然不相對豈有遷延迂誕而用之者

[编辑]

哉?若是,則卦爻之辭皆贅言矣。《傳》曰:「其言曲而中,其 事肆而隱。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又曰:「明于 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興神物,以前民用。」又曰:「探 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 者,莫大乎蓍龜。故繫辭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 以斷也。今占筮所得之辭,乃不應合,而在于遷就用 之,則奈何哉?蓋嘗思之,《易》以卜筮設教,古人之卜筮 蓋少也,非有大疑,不疑不卜也。其見于書者,虞有傳 禪之筮,周有征伐之卜而已。故《洪範》曰:「汝則有大疑, 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而從逆之 間,人謀先之,卜筮次焉。蓋誠以事有兩可之疑,而後 托之卜筮也。而其占又必誠敬專一,積其求決之真 情,至誠以達于神明。故神明感應之誠,亦正告之以 利害趨向,而不浪漫也。且《易》之初,其以六十四卦示 人以占之例,亦已廣矣。求君父之道于《乾》,求臣子之 道于《坤》,婚婣于《咸》《恆》《漸》《歸妹》,待于《需》,進于《晉》,行師于 《師》,《爭》訟于《訟》,聚于《萃》,散于《渙》,以至退于《遯》,守于《困》,安 于《泰》《鼎》,厄于《夷》《蹇》,盈「于《豐》,《大有》壞于《損》,《蠱》《家人》之在 室,《旅》之在塗」,《既未濟》損益,《大小過》,《大小畜》得失進退 之義,雖卦名之為七十九字,文義明白,條例具足,亦 可決矣。此未有文王卦辭之前已可占而斷者,況又 三百八十四爻而示之以變乎?夫人誠有大疑,謀及 卜筮,必積其誠意,備其禮物,齋戒專一以占之。《大傳》 曰:「是以將有為也,將有行也,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 如響。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此占筮必得應合之 辭。受命者,神明受禱,占者之命辭也。如響者,應之端 的,而不漫浪以告也。儻有一毫不敬、不誠、不一之心, 則問此而答彼,闊焉而不與事相酬,實神明之所不 主而不告者也,又何受命如響之云?曷不即卦辭,考 之文王于《蒙》,嘗起其占筮之教矣。其言曰:「匪我求童 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周子曰: 「筮者,扣神也。再三瀆,瀆則不告矣。」此文王之所以起 其例也。夫占而揲蓍,積十有八變,必成一卦,卦必有 卦辭,爻必有爻辭,何以言其告不告也?蓋誠意專一, 而《筮》則神之告之,卦辭、爻辭,應合所問,如占婚姻,與 之《咸恆》,曰「納婦吉」,曰「勿用取女」,曰「歸妹,征凶,無攸利。」 占征伐,曰「利用侵伐」,曰「在師中吉」,曰「不利行師」,曰「勿 用師。」占田獵,曰「田獲三狐」,曰「田獲三品」,曰「即鹿無虞」, 曰「田無禽」,若此者皆所謂告也。若夫卦辭爻辭,不應 所占之事,此則誠意不至二三之瀆,而所謂不告者 也。此即文王之所謂「不告」也。不然,則得卦爻必有辭 以告之,又何以有不告之云?夫誠敬不至,則吾心之 神明不存,而神明之神亦爽,得不合之辭,而猶曰神 明之告我也,必有他意,揣摩臆度遷就,曲推強取以 定吉凶,以至狂妄僥倖、悖亂之念皆自此生者,古有 之矣,是惑之甚也。況世之占者,忽略滅裂,褻瀆瑣細, 不敬尤甚。乃欲以此求神明之,指其所之,至于不驗, 又妄以為卜筮之理不可信,彼豈知夫告不告之道 哉?余之有見于此也,乃取卦爻辭,以人事分門別例編為一書,俾世之占者以類求之,必本乎誠敬專一 之道,而知占之不妄以告人也。豈不有以解千古之 惑,而發聖人之蘊乎?羲、文、周、孔「在天之靈」,不易吾言 矣。

王埜翁見易篇

[编辑]

按埜翁自序嘗觀于易意契杳茫見九宮宗五四象數藏參伍錯綜離合縱橫濕燥草木逆相制形以觸萬彙蔑往不通則知伏羲畫卦河圖是放乾兌下重

[编辑]

奇,太陽金生艮坤出水,數六,太陰為祥,故天多于南, 川澤旁注,崑崙亥地,地厚朔方。離震少陰,木之子,巽 坎厥父,火少陽,故大明未徹,陰解雷行,陽破涼風,月 孕西光,是曰「先天」,為《易》鉅綱。又見《洛書》出數十五,五 位得合,生成族聚。金火變至,涼秋炎夏,《周易》儗之。男 女當柄,父母以老遯于野,坎降離生中氣,遂執子午, 「左兄司木,春生陽初,右姊秉金,秋殺陰末,是取巽以 陰萌恆隨雷,兌以重剛不違父,艮累則坤胖媲中土 對峙寅申,食水寢火,消息五行,四序順布,是曰後天」, 《洛書》為祖,何漢孔臆說,亥豕魚魯,二劉附和,交肆慢 侮,綿歷千五百歲,有如日月弗睹,我雖顓蒙,獨不喻 于洛龜河馬。于是詘眾說,復本文作見《易》紬。聖言證 今,質古沿委愬原。一逆一順,體用彪分。方圓斜豎,同 易門戶。不顧鬼責人,非為易雪冤。雜志牆屋,語遠于 煩。爰總厥旨,以詔後昆。亦足娛樂,何必後世子雲。

《周易分注》

[编辑]

按埜翁自序傳曰易者象也象者像也聖人立象以盡意說易而不以象捕風逐影者也先儒取象拘于說卦殊不知說卦出河內女子所獻與偽泰誓並傳

[编辑]

得失相半。先師文公曰:《易》本為筮作,其曰「皆依象數 以斷占吉凶。」愚今倣諸經為儀象卦爻所用例,象數 大略可知。其取象,有取用一畫之儀者,有取用二畫 之象者,有取三畫之卦及互體、積體、覆體者,有取六 爻之位者。《傳》曰:「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 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此互體、積體、覆體之所 由寓也。觸類而長,于《易》煥然。且彖辭、爻辭,各有象占。 有象無占,占顯于象;有占無象,象顯于占;通變而觀 可矣。

按汪幼鳳《序》:「王埜翁,字太古,宋遺民隱居教授,書無 不讀,必推本始。尤潛心《易》學,以其所自得之說,述而 集之,見《易》篇極卦畫象數之所以然,而皆本于《河圖》 《洛書》自然之法象。既即圖書而詳論人所以取則而 畫卦作象之故,復改證《洛書》已兆于神禹以前,且援 列禦寇子華子、乾鑿度與《黃庭經》之辭,以證劉長民 『九為圖』」之說,而復辨孔安國、劉向父子、班固偽關氏 《易》相承立說之非。又有《周易分注》,主于明象以考變。 其書既成,頗自重。時詔命有山林著述者,有司具書 以聞。故本府以先生所注《易》進,朝廷付翰林院、國史 院校勘。其時尚程、朱《易說》,皆駭所聞見。吳草廬先生 方為冑監師,見而說之,故所注《易纂言》多采其說。

王之佐繫辭解

[编辑]

按黃震後序易示吉凶所以吉所以凶則有理存焉自晉人以老易並言遂矯誣聖經以證虛無之學至我伊川始言理以究其精微晦庵始言吉凶以復其

[编辑]

《本義》繼此,言《易》者紛紛,匪贅則鑿,否則淪于虛無者 有之。臨川鄭氏解六十四卦,又有王氏繼之,解《繫辭》, 始明白守正,不襲用二先生之說而理自然相符,其 學識之正何如哉!然其意猶未顯于世,雖其後人出 以見示,猶自謙抑,謂不過半說耳。余嘗考王氏與陸 象山同以名經薦于鄉,名聲實相上下,象山以解經 為非,至今名聲振天下,王氏帖帖正理。闕二字《解經》「沒 世而名不稱,出奇者爭傳,守正者無聞,天下事每如 此。」既錄其副,因三太息,書元本而還之。

趙良震易經通旨

[编辑]

按陳高易書二經通旨總序予友趙伯起著易書二經通旨取經文意義之近似者比類而條析之或會而同或別而異大而為天文地理細而為制度名物

[编辑]

「微而為性命道德、陰陽鬼神,以至于先儒之訓詁,凡 有所疑,靡不辨決。」嗚呼,亦勤矣。朝廷設科以明經取 士,而試以經義。經義之文,《易》用程氏、朱氏,《書》用蔡氏 之說,二經及傳疏數十萬言。學者諷誦尋繹,或自少 至老不能究一經。及就試場屋,主司發難,則握筆瞠 視不敢措辭者,往往有焉。趙君獨能研精探賾,貫穿 融會,解其肻綮,剖其盤錯,使習是經者得而觀之,如 獲指南之車,不待問途而越裳可至,其于答主司之 問也何有?然則是編之有益于學者,固不少矣。雖然, 士之明經,豈專為科舉計哉?聖人之道,非經不傳,學 者讀聖人之經,則當求聖人之道。是故明吉凶消長 之理,知進退存亡之幾,而動不違乎時,則深于《易》者 也。觀二帝、三王之心,考唐、虞、三代之治,而以之修己 治人,則深于《書》者也。若夫迷溺于文字之支離,而徒 以是為進取之媒者,亦豈趙君之所望于後學也哉?

====嚴養晦先天圖義一卷====
考證

按牟巘序邵子發先天之祕不過四圖然自一分而二推之至于無窮邵子以為猶根之有榦榦之有枝愈大則愈小愈細則愈繁而朱子亦云本是小底變

[编辑]

成大底,到那大處而變成小,似非假圖以明之,則四 圖之義未易悉究。是以朱子謂東北以之西南便是, 自否以之泰,是兩角尖射上與乾坤相對。又謂邵子 「天地定位,否泰反類」,《詩》八句是說方圖中兩交股處, 意欲分作四層看。又謂「文王八卦應地之方」,是邵子 見得四正卦生出四角,是方底意思,皆若有取于圖 者。嚴君養晦心通于《易》,嘗取《方圓》《定位》二圖,演之為 四十九圖,毫分縷析,如織機之錯綜,經緯布置,粲然 可睹,而未始有所穿合,大抵一本于卲子、朱子之說。 如「八卦相錯,一卦分八卦上下,順逆對待博《易》,數從 中起」,「天根月窟」,乾坤六子,縱橫之類,皆有以發其義, 遽數之不能終也。自非潛玩默察,先具此圖于胸中, 安能與之脗合乎?亦可謂精且詳矣。最後一圖,乃《易》 之所謂太極,卲子所謂道即太極,心即太極,而朱子 所謂象數未形之全體也,兩儀四象之所由生。今顧 列于諸圖之後,嚴君之意,自流泝源,蓋欲復其性初, 于寂然不動之時,尤見先天圖心法,是當求之于象 數之外。

按戴表元序自漢儒易林之傳絕而士大夫一切以理談易幾二千年如揚子雲太元虞仲翔納甲關子明洞極魏伯陽參同契之類往往皆古人象數之餘

[编辑]

說,而學者疑其近于曆家,方士棄不肯習。迨至近世, 乃有《太極》《先天》二圖,于是最為深密。然非濂溪、康節 開張于前,考亭朱先生尊獎于後,則二圖者安知不 以疑廢?今二圖既皆顯行于時,而今談「先天」者,猶不 如太極之盛,何也?太極以理,先天以象數。理易喻而 象數難精,前賢所以有狗馬鬼神之論也。予之少也, 固習于科舉,長也阨于憂患,又生窮鄉僻邑,無所師 授,亦莫能聽受其說。山陰嚴養晦以《四十九圖》相示, 方圓之象,縱橫之數,不勞執比,一一脗合,而陰陽往 來,動靜消息之理,開卷可一目而盡。是其于濂溪、康 節、考亭之學,可謂叩其疆藩而窺其堂室矣。世念漸 空,幸有餘力,可以償平生飢渴之願,「當從養晦卒業 焉。」 按又跋山陰嚴君《養晦先天圖義》,予既序之簡 端,茲重整卷潛玩,益覺其于陰陽往來、動靜消息之 理,洞極窔奧,有探之彌窮,引而愈出者。《傳》曰:「生生之 謂易。」嚴君其真得斯意哉!以視濂溪、康節、考亭之學, 雖煩簡有殊,而其本乎生生之旨則一。至其圖列四 十有九,而終以太極,與《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 四象。四象生八卦」之言,亦正足相發。周子不云乎。「五 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太極本無極。夫無極則圖固 無容更演。是又可于象外默會嚴君不言之意也夫。

王申子大易緝說十卷

[编辑]

按王履序嘗觀魏鶴山答蔣得之書及史學齋臨汝講義皆祖張觀物語以九其圖者見後天八卦之象十其書者具洪範五行之數謂晦庵不及見是書故

[编辑]

謂十圖而九書。余雖不敢以其說為然,然亦無以正 其說之不然。蓋二圖無一相合,而緃橫十五,乃髣髴 八卦之位。然卦位雖見,而除四正外至補四隅空處, 老師宿儒復不敢伸一喙,此誠宇宙間一大疑事。及 分教澧陽時,丁石潭遞至沅陽書院策題,以《易》圖書 數偕春秋王正月為問,所疑正與前合。余謂十圖,九 書,本體也;九圖、十書,經緯也。擬書答之,未果,而石潭 已矣,至今抱此一恨。忽南陽學正李君章袖編《易》見 示,讀之則吾㢲卿所著《緝說》《補說》也。㢲卿生諸老後, 乃能力探其原而正之。取十其圖者,分緯之,以畫先 天;取九其書者,錯綜之,以位後天。自我作古,無一毫 之穿鑿,有理致之自然,真可以斷干百年未了底公 案。昔蔣得之指先天為《河圖》,鶴山猶喜之。今巽卿正 二圖,且緯《河》《洛》,以為文王全《易》,意見卓然,勝得之遠 矣。巽卿、鶴山桑梓,使鶴山見此,其喜又將何如耶?數 年來,經生學士,晨星落落,吞三爻於天上,留七分於 人間,孰謂天門十六峰下,尚有斯人為斯學乎?蓋二 圖於《易》,猶河之崑崙,源委正則下流正矣。故特拈出。 以與世之知《易》者道。時大德辛丑日長至昌元王履 序。

按程文海序易晦於九師褻於卜筮言易者何紛紛也深者遂為古奧難測之書淺者又如牆壁勸誡之語象數義理幾於不相為用學者徒能習知其辭罕

[编辑]

究其蘊,而《易》遂虛矣。予所識知,毋慮十數家,言人人 殊,獨吾友吳幼清最為精詣,往往出人意表。今見王 君巽卿《緝說》,確然粲然者也。夫乾以《易》知,坤以簡能, 乾坤毀則無以見《易》。欲知《易》,固自乾坤始,欲知乾坤 必先知易簡之用,王氏淵源之學,其幾是乎?惜幼清 方留燕山,不得相與探賾其說,且印吾言之是否也。 「姑著之篇間。以為異日張本。」「大德七年良月朔,廣平 程文海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