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093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九十二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九十三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九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九十三卷目錄

 易經部紀事三

經籍典第九十三卷

易經部紀事三[编辑]

《宋史宗室善譽傳》:「善譽字俊之,太宗之後也。幼敏慧 力學,多所著述。郭雍、朱熹嘗取其《易說》云。」

《張昭傳》:昭父直,以《周易》教授,學者自遠而至,時號「逍 遙先生。」

《李穆傳》:穆幼能屬文,從酸棗王昭素受《易》,盡究其義。 昭素謂曰:「子能得精理,往往出吾意表。」以所著《易論》 三十三篇授之。

《張洎傳》:錢俶定諡忠懿。洎時判考功為覆狀,張佖奏 駁曰:「錢俶藩臣,名不可稱龍,位不可為亢,其『亢龍無 悔』四字,請改正。」事下中書以詰,洎對狀曰:竊以故國 秦王明德茂勳,格於天壤,處崇高之富貴,絕纖介之 機嫌,太常禮院稽其功勳,定茲嘉諡。考功詳覆之際, 率遵至公,故其議狀云:茲所謂受寵若驚,居亢無悔 者也。謹按《易乾》之九三云:「君子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王弼注云:「處下體之極,居上體之下,履重剛之險,因 時而惕,不失其機,可以無咎。」處下卦之極,愈於上九 之亢。《易例》云:「初九為元士,九二為大夫,九三為諸侯。」 《正義》云:「易之本理,以體為君臣。九三居下體之極,是 人臣之體也。其免亢龍之咎者,是人」臣之極,可以慎 守免禍,故云「免亢極之禍」也。《漢書·梁商傳贊》云:「地居 亢滿,而能以謹厚自終。」楊植《許由碑》云:「錙銖九有,亢 極一夫。」杜鴻漸《讓元帥表》云:「祿位亢極,過踰涯量。」盧 杞《郭子儀碑》云:「居亢無悔,其心益降。」李翰《書霍光傳》 云:「有伊、周負荷之明,無九三亢極之悔。」張說《祁國公 碑》云:「一無目牛之全,一無亢龍之悔也。況《考功狀》內 止稱云『受寵若驚,居亢無悔』,即本無『亢龍無悔』之語, 斯蓋張佖擅改公奏,罔冒天聰。請以元狀看詳,反坐 其人,以懲姦妄。」詔曰:「張洎援引故實,皆有依據。張佖 學識甚淺,敷陳失實,尚示矜容,免其黜降,可罰一月 俸。」

《楊守一傳》:「守一字象先,河南洛陽人,稍通《周易》,歷署 樞密院事。」

《郭延澤傳》:「延澤字德潤,好學,博通典籍,歷國子《周易》 博士。」

《賈昌朝傳》:「慶曆三年,召對邇英閣,帝問乾卦,昌朝上 奏曰:乾之上九稱『亢龍有悔』。悔者凶災之萌,爻在亢 極必有凶災。不言凶而言悔者,以悔有可凶可吉之 義,修德則免侮而獲吉矣。用九見群龍無首,吉。聖人 用剛德之健,乃可決萬機。天下久盛,柔不可以濟。然 亢而過剛,又不能久。獨聖人外以剛健決事,內以謙 恭應物,不敢自矜為天下首,乃吉也。」手詔優答。 《掌禹錫傳》。禹錫字唐卿,許州郾城人。第進士,以工部 尚書郎致仕。著《周易集解》十卷。

《王洙傳》:「洙字原叔,宋城人。舉進士,歷翰林學士,著《易 傳》十卷。」

《馮元傳》:真宗試進士殿中,召元講《易》。元進說曰:「地天 為泰者,以天地之氣交也。君道至尊,臣道至卑,唯上 下相與,則可以輔相天地,財成萬化。」帝悅。天禧初,數 與查道、李虛己、李行簡入講《易》於宣和北閣。元多識 古今臺閣品式之事,尤精《易》。七歲方讀《易》,母夢異人 以紺蓮華與元吞之,且曰:「善讀此,後必貴顯。」元且老, 率三日一誦《易》。

《張揆傳》:揆擢進士第,歷大理寺丞,以疾解官,十一年 不出戶讀《易》。詔對邇英閣,令揲蓍,得斷首。且言:「斷首 得《易》之夬,蓋以陽剛決陰柔,君子進、小人退之象。」仁 宗說,擢天章閣待制。

《韓丕傳》:「丕讀書驪山嵩陽,通《周易》,為人講說。」

《查道傳》:「真宗退朝之暇,召馮元講《易》,便坐,惟道與李 虛己、李行簡預焉。」

《胡則傳》:「則字子正。乾寧初,則知福州。前守陳絳嘗延 蜀人龍昌期為眾人講《易》,得錢十萬。自成都械昌期 至,則出俸錢為償之。昌期嘗著《易》,其說詭誕穿鑿,嘉 祐中,詔取其書,歐陽修言其異端害道,不當推獎。」 《李行簡傳》:「帝數幸龍圖閣,命講《周易》,訪大臣能否,行 簡所對無怨昵,各道其所長,人以為長者。」

《范仲淹傳》:「仲淹汎涉六經,長於《易》,學者多從質問,為 執經講解亡所倦。」

《孫思恭傳》:「思恭,字彥先,登州人。擢第,歷南京御史臺。 精關氏《易》尢,妙於大衍。」

《盧士宗傳》:士宗舉五經,侍講楊安國以經術薦之,仁宗御延和殿,詔講官悉升殿,聽其講《易》。明日,復講《泰 卦》,又詔經筵官及僕射賈昌朝聽之,授天章閣侍講, 賜三品服。

《蘇軾傳》:洵晚讀《易》,作《易傳》未究,命軾述其志,軾成《易 傳》。

《王巖叟傳》:「巖叟字彥霖,大名清平人。鄉與省試、廷對 皆第一。歷端明殿學士,有《易傳》行於世。」

《鮮于侁傳》:侁刻意經術,著《易斷》,為范鎮、孫甫推許。 《陳瓘傳》:高宗謂輔臣曰:「陳瓘昔為諫官,甚有讜議。近 覽所著《尊堯集》,明君臣之大分,合於《易》天尊地卑,及 《春秋》尊王之法。王安石號通經術,而其言乃謂道隆 德駿者,天子當北面而問焉,其背經悖理甚矣。瓘宜 特賜諡以表之。諡曰忠肅。」

《彭汝礪傳》:「汝礪字器資,鄱陽人。進士第一,歷寶文閣 直學士。所著《易義》《詩義》、文凡五十卷。」

《張汝明傳》:「汝明學精微,研象數,貫穿經史百家,所著 書不蹈襲前人,有《易索》傳於世。」

《汪澥傳》:「澥字仲容,旌德人。少從胡瑗學《易》,又學於王 安石。自布衣歷祭酒官,以儒名者三十年。」

《李綱傳》。「綱字伯紀,邵武人。政和進士。紹興二年除觀 文殿大學士,歷贈少師。著《易傳內篇》十卷。」

《張浚傳》:「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人。舉進士,歷贈太師。浚 學邃於《易》,有《易解》及《雜說》十卷。」

《陳禾傳》,禾字秀實,鄞縣人。元符進士。崇尚義理,黜抑 浮華。入對契旨,擢監察御史。所著有《易傳》九卷, 《胡詮傳》:詮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詮歸,上所著《易 解》,詔藏祕書省。

《胡舜陟傳》:「欽宗即位,舜陟為侍御史,奏涪陵譙定,受 《易》於郭雍,究極象數,逆知人事,宜厚禮招之。」

《胡松年傳》:「松年字茂老,海州懷仁人。讀書過目不忘, 尤邃於《易》。歷權參知政事。」

《施師點傳》,師點,字聖與,上饒人。十歲通六經,歷知樞 密院事,有《易說》四卷。

《金安節傳》。「安節字彥亨,休寧人。博洽經史,尢精於《易》。 宣和進士,歷贈少保。有《周易解》。」

《王剛中傳》:「剛中字時亨,饒州樂平人。紹興進士,歷贈 資政殿大學士。博覽強記,公退惟讀書,有《易說》。」 《李燾傳》:「燾字仁甫,眉州丹陵人。紹興進士,歷敷文閣 學士。有《易學》五卷。」

《袁樞傳》:「樞字機仲,試禮部詞賦第一,歷右文殿修撰, 作《易傳解義》《辨異》《童子問》等書,藏於家。」

《李椿傳》:「椿字壽翁,洛州永平人。歷敷文閣直學士。年 十五歲避地南來,貧無以為養,不得專力於學。年三 十,始學《易》。其言於朝廷,措諸行事,皆《易》之用。尤惡佛 老邪說,朱熹嘗銘其墓,謂其逆知得失,不假蓍龜,不 阿佛、老,不詭時譽云。」

《胡晉臣傳》:「晉臣累遷侍御史。朱熹除兵部郎中,以病 足未供職。侍郎林栗與熹論《易》不合,因奏熹不即受 印為慢。晉臣上疏留熹而排栗,物論歸重。」

《彭龜年傳》:「龜年性穎異,讀書能解大義。及長,得程氏 《易》,讀之至忘寢食。」

詹《體仁傳》:光宗即位,除太常少卿。陛對,首陳父子主 恩之說,謂:《易》於家人之後,次以《睽》,《睽》之上九曰:「見豕 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說之弧。「匪寇婚媾,往遇 雨則吉。」夫疑極而惑,凡所見者皆以為寇,而不知實 其親也。孔子釋之曰:「遇雨則吉,群疑亡也。」蓋人倫天 理,有間隔而無斷絕。方其未通也,湮鬱煩憒,若不可 以終日。及其醒然而悟,泮然而釋,如遇雨焉,何其說 和而條暢也!伏惟陛下神心昭融,聖度恢豁,凡厥疑 情,一朝渙然,若揭日月而開雲霧。丕敘彝倫,以承兩 宮之歡,以塞兆民之望。時上以積疑成疾,久不過重 華宮,故體仁引《易》「睽孤」之義,以開廣聖意。

《趙雄傳》:「『淳熙二年簽書樞密院事。一日奏事,上曰:『今 夏蠶麥甚熟,絲米價平,可喜』。雄奏:《孟子》論王道始於 不飢不寒』。上曰:近世士大夫好高論,恥言農事,微有 西晉風,豈知《周禮》與《周易》言理財,用周公、孔子曷嘗 不以理財為務?」

《項安世傳》:「安世字平父,淳熙進士,遷校書郎。寧宗時, 朱熹召至闕,未幾予祠,安世率館職上留之,言臣願 陛下謹守紀綱,毋忽公議,復留朱熹,使輔聖學則人 主無失。公議尚存,不報。所著《易玩辭》他書多行於世。」 《宋德之傳》:「德之字正中,召除國子正,遷武學博士。與 諸生論八陣之象,本乎八卦,皆動物也,奇正之變,往」 來相生而不窮,知此然後可以「致遠。」

《柴中行傳》。「中行字與之,餘千人。紹興元年進士,歷右 文殿修撰,所著有《易繫集傳》。」

《李舜臣傳》:舜臣四歲知讀書,少長通古今,尤邃於《易》, 嘗曰:「《易》起於畫,理事象數皆因畫以見,舍畫而論,非 《易》也。畫從中起,乾坤中畫為誠敬,坎離中畫為誠明。」 著《本傳》三十三篇,朱熹晚歲每為學者稱之。

《楊簡傳》:簡字敬仲,慈溪人。乾道進士,歷寶文閣學士所著有《己易啟蔽》。

𥳑門人錢時,幼奇偉不群,讀書不為世儒之習。丞相 喬行簡知其賢,特薦之朝,詔守臣以所著書來上,其 書有《周易釋傳》。

《牟子才傳》。「子才字存容,井研人。以資政殿學士致仕。 有《四尚易編》。」

《歐陽守道傳》:「守道字公權,一字迂父,吉州人。淳祐進 士,歷著作,所著有《易故》。」

《孟珙傳》:「珙字璞玉,隨州棗陽人。忠君愛國之念,可貫 金石。其學邃於《易》,六十四卦各繫四句,名《警心易贊》。 亦通佛學,自號無庵居士。」

《趙汝談傳》。「汝談字履常,淳熙進士,歷修撰,以所注《易》 進講。其論《易》以為占者作。所著有《易注》。」

《趙善湘傳》:「善湘字清臣。慶元二年進士,歷觀文殿學 士。所著有《周易約說》八卷,《周易或問》四卷,《周易續問》 八卷,《周易指要》四卷,《學易述過》六卷。」

《趙與懽傳》。「與懽字悅道,懿王八世孫。開府儀同三司。 乞致仕不允,賜泰卦詩。忠邪辯」

《吳淵傳》。「淵字道父。嘉定七年進士。歷觀文殿大學士。 著有《易解》。」

《陸持之傳》。「持之字伯徵,九淵之子也。歷通直郎。所著 有《易提綱》。」

《趙景緯傳》:「景緯字德甫,登淳祐元年進士,作讀易庵 懸霤山,進崇政殿說書,侍緝熙殿,以《易》進講。論聖人 體元之妙在惟幾,人君得此,則天下有治而無亂,人 事有吉而無凶。聖人先處於憂,故能無憂。先處於危, 故能無危。若乃先處於安樂,則憂危乘之矣。」

《馮去非傳》:「去非,南康都昌人。父椅,字儀之,家居授徒, 註《易》《太極圖》等書。」

《危昭德傳》:「昭德,昭武人,寶祐元年進士。昭德在經筵, 以《易》進講,反覆規正者甚多。」

《道學傳》:「周敦頤,字茂叔,博學力行,著《太極圖》,明天理 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又著《通書》四十篇,發明太極 之蘊。序者謂其言約而道大,文質而義精,得孔孟之 本源,大有功於學者也。」

程頤字正叔,張載稱其兄弟從十四五時便脫然欲 學聖人,故卒得孔、孟不傳之學,著《易傳》以傳於世。 張載字子厚,嘗坐虎皮講易京師,聽從者甚眾。一夕, 二程至,與論《易》,次日語人曰:「比見二程,深明《易》道,吾 所弗及,汝輩可師之。」撤坐輟講。神宗召見,以為崇文 院校書。移疾屏居南山下,終日危坐一室,左右簡編, 俯而讀,仰而思,以《易》為宗。

邵雍字堯夫,於書無所不讀。北海李之才攝共城令, 聞雍好學,嘗造其廬,謂曰:「子亦知物理性命之學乎?」 雍對曰:「幸受教乃事。」之才受《河圖》《洛書》宓羲八卦六 十四卦圖像。之才之傳,遠有端緒,而雍探賾索隱,妙 悟神契,遂演宓羲先天之旨,著書十餘萬言,行於世。 尹焞字彥明,世為洛人。劉豫命偽帥趙斌以禮聘焞, 不從則以兵恐之。焞奔蜀,至閬,得程頤《易傳》十卦於 其門人呂稽中,又得全本於其婿邢純,拜而受之。紹 興四年,止於涪。涪,頤讀《易》地也,闢三畏齊以居。 羅從彥字仲素,聞同鄉楊時得河南程氏學,慨然慕 之,及時為蕭山令,遂徒步往學焉。嘗與時講《易》,至乾 九四爻,云:「伊川說甚善。」從彥即鬻田走洛,見頤問之, 頤反覆以告,從彥謝曰:「聞之龜山,具是矣。」乃歸卒業, 學者稱之曰豫章先生。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幼嘗從群兒戲沙上,獨端坐 以畫沙視之,八卦也。所著有《易本義》《啟蒙》《蓍卦考誤》 《太極圖解》。

黃榦,字魯直。入廬山,訪其友李燔、陳宓,相與盤旋玉 淵、三峽間,俯仰其師舊跡,講《乾坤》二卦於白鹿書院, 山南北之士皆來集。

《儒林傳》:「王昭素博通《九經》,尤精《詩》《易》,以為王、韓注《易》 及孔、馬疏義,或未盡是,乃著《易論》二十三篇。」

孔維字維則。乾德四年,九經及第。太平興國中,就拜 國子《周易》博士。

李之才,字挺之。師河南穆修受《易》。時蘇舜欽輩亦從 學《易》,其專授受者惟之才爾。修之《易》,受之种放放,受 之陳摶,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妙,秦漢以來 鮮有知者。之才權共城令時,邵雍布裘蔬食,躬爨以 養父。之才叩門來謁,勞苦之曰:「好學篤志,物理之學 學矣,不有性命之學乎?」雍再拜,願受業。於是先示之 以陸淳《春秋》,意欲以《春秋》表儀五經。既可,語《五經》大 旨,則授《易》而終焉。其後雍以《易》名世。

洪興祖字慶善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著。「《周易通 義》繫辭要旨行於世。」

高閌,鄞縣人。紹興元年進士第。歷國子司業。新學成, 閌奏補試者六千人,且乞臨雍,繼率諸生上表以請。 於是帝幸太學,秦燔執經閌,講《易泰卦》,賜三品服。 程大昌,字泰之。篤學,於古今事靡不考究,有《易原》《易 老通言》行於世楊萬里字廷秀,名讀書之堂曰「誠齋」,嘗著《易傳》行於 世。

劉子翬字彥沖。初,朱熹父松且死,以熹託子翬。及熹 請益,子翬告以「《易》之不遠復」三言,俾佩之終身,熹後 卒為儒宗。子翬少喜佛氏說,歸而讀《易》,即渙然有得。 其說以為學《易》常先復,故以是告熹焉。

呂祖謙字伯恭,考定《古周易》行於世。

蔡元定字季通。朱熹為《易詩傳》,皆與元定往復參訂。 子淵、沈淵,有《周易訓解》。

胡安國歷天章閣侍講,進翰林侍講。嘗講《易》,至《鼎卦》, 帝問:「九四象如何?」安國對:「九四上承至尊,下應初爻, 任重非據,故折足覆餗。亦猶任得其人,則雖重可勝, 非其人必有顛覆之患。」帝稱善。

程迥字可久。家於沙隨。所著有《古易考》《古易章句》《古 易占法》《易傳外編》。朱熹以書告迥子絢曰:「著書滿家, 足以傳世,是亦足以不朽。」

劉清之志於義理之學高安李好古以族人有以財 為訟,見清之豫章,清之為說《訟》《家人》二卦,好古惕然, 遽舍所訟,市程氏《易》以歸,卒為善士。

魏了翁字華父日誦千餘言過目不再覽所著有「《周 易集義》《易舉隅》。」

何基,字子恭。淳固篤實,絕類漢儒。雖一本於熹,然就 其言發明,則精義新意,愈出不窮。所著《易啟蒙發揮》。 王柏,字會之,婺州金華人。柏之言曰:「伏羲則河圖以 畫八卦,文王推八卦以合。《河圖》者,先天、後天之宗祖 也。《河圖》是逐位奇偶之交,後天是統體奇偶之交。惟 四生數不動,以四成數而上下之,上偶下奇,莫匪自」 然,所著有《讀易記》《涵古易說》《大象衍義》《太極衍義》。 李心傳字微之,閉戶著書,敦遣至闕下,所著有《學易 篇》五卷。

《文苑傳》:「盧稹幼穎悟,及長,曉《五經》大義,酷嗜《周易》《孟 子》。」

崔遵度喜讀《易》,嘗曰:「意有疑則彈琴以辨其數,筮《易》 以觀其象,無不究也。」

王逢喜著書,有《易傳》十卷,《乾道指說》一卷,《復書》七卷。 唐庚兄弟五人,長兄瞻,字望之,後名伯虎,字長儒,治 《易》有家法。

《隱逸傳》:「陳摶字圖南,讀經史百家之言,一見成誦,詔 賜號希夷先生。摶好讀《易》,手不釋卷。」

徐復,字復之,初遊京師,舉進士不中,退而學《易》,通流 衍卦氣法。慶曆初,與布衣郭京俱召見,帝問天時人 事,復對曰:「以京房《易卦》推之,今年所配年月日時,當 小過也。剛失位而不中,其在強君德乎。」帝又問明年 主何卦,復曰:「乾卦用事。」說至九五盡而止。

孔旼,字寧,極喜讀書,晚年惟玩《周易》,他書亦不復讀。 為《太元圖》張壁上,外列方州部家,而規其中心空之 無所。書曰:「《易》所謂寂然不動者,與此無異也。」

王樵博通群書,不治章句,尢善《易》,與賈同、李冠齊名, 學者多從之。

章察字隱之博通經學尤長《易》太元著《發隱》三篇明 「用蓍索道之法知以數寓道之用三摹九據始終之 變。」

譙定,字天授,少喜學佛,析其理歸於儒,後學《易》於郭 曩氏,自見「乃謂之象」一語以入。郭曩氏者,世家南平, 始祖在漢,為嚴君平之師,世傳《易》學,蓋象數之學也。 定一日至汴,聞伊川程頤講學於洛,潔衣往見,棄其 學而學焉,遂得聞精義。其後頤貶涪,實定之鄉也。北 山有巖,師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讀易洞。定易學 得之程頤,授之胡憲、劉勉之,而馮時行、張行成則得 定之餘意者也。

初,程頤之父珦嘗守廣漢,頤與兄顥皆隨侍,時游成 都,見治篾箍桶者挾冊,就視之則《易》也,欲擬議致詰, 而篾者先曰:「若嘗學此乎?」因指「《未濟》男之窮」以發問。 二程遜而問之,則曰:「三陽皆失位。」兄弟渙然有所省, 翌日再過之,則去矣。其後袁滋入洛,問《易》於頤,頤曰: 「《易》學在蜀耳,盍往求之?」滋入蜀訪問,久無所遇,已而 見賣醬薛翁於眉卭間。與語大有所得。不知所得何 語也。

劉勉之,字致中。自幼強學,日誦數千言。踰冠,以鄉舉 詣太學。時蔡京用事,禁止毋得挾元祐書,自是伊、洛 之學不行。勉之求得其書,每深夜,同舍生皆寐,乃潛 抄而默誦之。譙定至京師,勉之聞其從程頤游,邃《易》 學,遂師事之。已而厭科舉業,揖諸生歸,見劉安世、楊 時,皆請業焉。及至家,即邑近郊結草為堂,讀書其中。 其友朱松卒,屬以後事,且戒其子熹受學。勉之經理 其家,而誨熹如子姪。熹之得道,自勉之始。

胡憲字原仲。紹興中以鄉貢入太學。會伊、洛學有禁, 憲獨陰與劉勉之誦習其說。既而學《易》於譙定,久未 有得。定曰:「心為物漬,故不能有見,惟學乃可明耳。」憲 喟然嘆曰:「所謂學者,非克己工夫耶?」自是一意下學,

不求人知。一旦,揖諸生歸故山,力田賣藥,以奉其親
考證
郭雍,字子和。父忠孝,官至大中大夫,師事程頤,著《易

說》,號「兼山先生。」雍傳其父學。淳熙初,學者裒集程顥、 程頤、張載、游酢、楊時及忠、孝、雍凡七家,為《大易粹言》, 行於世。

《揮麈前錄》:《明清五世祖拾遺》:「開寶八年,以近臣薦,自 布衣召對,講《易》於崇政殿,然後命官。崇政殿說書之 名肇於此,行事具載《三朝國史》。」

《東軒筆錄》:仁宗聖性好學,博通古今,自即位,常開邇 英,講筵使侍講侍讀,日進經史,孜孜聽覽,中昃忘倦。 有林瑀者,自言於《周易》得聖人祕義,每人君即位之 始,則以日辰支干配成一卦,以其象𦅸為人君所行 之事,其說支離詭駁,不近人情。及為侍讀,遽奏仁宗 曰:「陛下即位,於卦得《需》,象曰『雲上於天』,是陛下體天」 而變化也。其下曰:「君子以飲食宴樂,故臣願陛下頻 宴遊,務娛樂,窮水陸之奉,極玩好之美,則合卦體,當 天心而天下治矣。」仁宗駭其言,翊日問賈魏公昌朝, 魏公對曰:「此乃誣經籍以文姦言,真小人也。」仁宗大 以為然,於是逐瑀,終身不齒矣。

《國朝類要》:太祖即位,初年十一月甲子,召陳摶問享 國長短,曰:「今年是庚申麼?」睡而不答。太祖又問,摶答 曰:「睡到五更醒,方問此事。」回首舉杖畫地作又木字 訛。投杖而睡。太祖命筮之,得《離》之明夷。摶變色曰:「陛 下得國中原,而得南方火盛之卦,非吉兆也。」太祖曰: 「卿可言之。」摶用杖畫灰,作兩卦象。太祖曰:「朕壽幾何﹖?」 竇儀在側。太祖命儀為摶執帽,摶取帽蓋巾頂,拜曰: 「萬歲。但是子年子月子日,陛下終於火日之下,《離》為 火日,陛下之子孫盡矣。」太祖愕然曰:「孰敢為之?」摶指 《離》九三及《明夷》之九三,曰:「此人為之。」太祖曰:「其人安 出?」摶曰:「必在西北,陛下之親也。」太祖又曰:「復若何?」摶 曰:「後一百九歲,南方有妖氣入中國,中國用之,天下 自此多事矣。」太祖曰:「宋之子孫若何?」曰:「甲午之歲,有 金女者出。丁酉,金為妻才,子孫生之,其禍滋甚。又六 年而通於中國。又六年,丙午螣蛇,宋其危乎?明兩作 乎?焚如,死如棄如,有二君者,實受其禍。」太祖曰:「然則 遂亡乎?」摶曰:「宋,火德也。火德猶盛,宋之子孫當有興 於東北,終於東南,有近君者,實竊其位。」太祖曰:「興於 東北,終於東南,其人安在?」曰:「《明夷》之《六四》曰『獲明夷 之心于出門庭』,東北之位也。『出涕沱若,興復之志也。 近君者雖竊其位,火德也。丁巳歲其危乎』?」太祖曰:「中 原可復得乎?」曰:「陛下得國之初,而卜得東南旺卦,亦 終而已矣。歲在癸巳,滅我者其衰乎?甲午宋德復興, 有賢人扶之,則可以復占。如非其人,雖能復之,亦旋 失之。」歲在庚申,宋之祚其衰矣。自辛酉至庚申已三 百年,過此以往,未之或知也。又指地爐中餘木曰:「可 能復過此乎?」捨杖而睡。

《三朝聖政錄》:真宗召大理評事馮元說《周易泰卦》。元 敷衍卦體,謂「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然後交泰。猶君下 接於臣,臣上承於君,然後君臣道通。若天以高亢居 上,則地無由得交於天,天地不交,何由得泰?君以尊 天自持,臣何由得接於君?君臣不接,何由得泰?」 《卻掃編》:趙畯字德進,宋城人,少治《易》,時龔深甫《易解》 新出,世未多見。畯聞考城一士人家有之,則徒步往 見,獨攜餅十數枚以行。既至其門,求見主人,問以借 書之事,意頗以為難而命之飯。畯辭曰:「所為來者,欲 見《易解》耳,非乞食也。」主人嘉其意,方許就傳。因館之 一室中,畯闔戶,晝夜寫錄,飢則啖所攜之餅,數日而 畢,歸書主人,長揖而還。

《玉海》:慶曆五年九月戊寅,鑄鼎十有二。先是,賈昌朝 侍經筵,帝問《鼎卦》:「聖人亨以享上帝,今郊何以無鼎﹖?」 遂命阮逸、胡瑗鑄銅鼎,製鸞刀。

家世舊事:謝師直尹洛時,嘗談《經》,與鄙意不合,因曰: 「伯淳亦然。往在上元,某說《春秋》,猶時見取,至言《易》,則 皆曰非是。頤謂曰:『二君皆通《易》者也。監司談經,而主 簿乃曰非是,監司不怒,主簿敢言非,通《易》能如是乎』?」 《泊宅編》:符建間,有杭州學教授出《易》題,誤寫「坤」為「釜」, 作「金」字。一學生知其非,徉為未喻,懷經上請,教授因 為立義以酬之。生徐曰:「先生所讀,恐是建本。據此鑒 本,乃是釜字。」教授大慚,鳴鼓自罰。

《後山談叢》:楊內翰會云:「莊遵以《易》傳揚雄,雄傳侯芭, 自芭而下,世不絕傳。至沛周郯,郯傳樂安任奉古,奉 古傳廣凱,凱傳繪所著《索蘊》,乃其學也。」

世傳王氏《元經》、薛氏傳、關子明《易傳》、李公《對問錄》,皆 阮逸所著。逸以草示蘇明允,而子瞻言之。

宋《丁未錄》:楊繪過池陽,見丘濬,濬曰:「明年當改元。」以 《周易》步之,豐卦用事,必以豐字紀年。果改年元豐。 《避暑錄話》:章子厚嘗延一太學生在門下。元豐末,學 者正崇虛誕,子厚極惡之,適至書室,見其講《易》,略問 其說,其人縱以性命荒忽之言為對。子厚大怒曰:「何 敢對吾亂道。」亟取杖,命左右擒欲擊之,其人哀鳴,乃 得釋。

《聞見後錄》:晁以道為予言:嘗親問東坡曰:「先生《易傳當傳萬世。」曰:「尚恨某不知數學耳!」

《程沙隨外編》:或人筮婚姻,得《小過》者,不知其占。再筮 之,亦得《小過》,為占之,曰:「內卦互得漸,漸女歸吉。外卦 互歸妹,說以動所歸妹也。」

《夢溪筆談》:江南人鄭夬曾為一書談《易》,其間一說曰: 乾坤大父母也,復姤小父母也。《乾》一變生復,得一陽; 《坤》一變生姤,得一陰;《乾》再變生臨,得二陽;坤再變生 遯,得二陰;《乾》三變生泰,得四陽;《坤》三變生否,得四陰; 《乾》四變生大壯,得八陽;《坤》四變生觀,得八陰;《乾》五變 生夬,得十六陽;《坤》五變生剝,得十六陰;《乾》六變生《未 濟》,本得三十二陽;《坤》六變生《歸妹》,本得三十二陰。乾 坤錯綜,陰陽各三十二,生六十四卦。《夬》之為書,皆荒 唐之論,獨有此變卦之說,未知其是非。予後因見兵 部外郎秦君玠論夬所談,駭然嘆曰:「夬何處得此法﹖?」 玠曾遇一異人,授此數歷,推往古興衰運曆,無不皆 驗,常恨不能盡得其術。西都邵雍亦「知大略,已能洞 吉凶之變。此人乃形之於書,必有天譴,此非世人得 聞也。」予聞其言怪,兼復甚祕,不欲深詰之。今夬與雍、 珍皆已死,終不知其何術也。

洪氏《夷堅志》:宋南渡前,葉助年壯無子,問日者黃某 筮之,得賁,曰:「今日居辰土,土加賁為墳,君當生子,但 必有悼亡之戚。」果生男,數歲而晁夫人卒。

葉助生少蘊。少蘊登第,為淮東提刑周崇實婿,常命 一黃山人筮遇晉,曰:「三年後孿生二女,《晉》卦《坤》,《離》二 陰也。《晉》字兩口,卦辭『晝日三接』,三年之象也。候驗當 以前程奉告。」少蘊深惡其說,已而果然。遂問異時休 咎,曰:「公貴人也,當遍歷清要,登政府,終節度使,宜善 自愛。」少蘊以白父,父曰:「三十年前有一黃氏占得汝 之期不誣,且謂當建節者豈此人耶?試更召之,真所 筮者。」父子待之如神。少蘊後為尚書左丞,紹興間,年 七十告老,得觀文殿學士,除崇慶軍節度使致仕。二 年薨,如黃生之言。

《山堂肆考》:「紹聖間,程頤削籍竄涪,居白巖,注《易》,淵源 所漸,皆為名士。」

《性理大全》:程子曰:「若果無圖書八卦,亦須作。因見賣 兔者曰:『只觀此兔,亦可作八卦』。」

《朱子語錄》:《董銖錄》:戊辰年省試出,剛中而應。或云:此 句凡七出。某將彖辭暗地默數,只有五箇,其人堅執。 某又再誦再數,只與說「記不得,只記得五出,且隨某 所記行文。已而出院檢本,果五出耳。又云:『只記得《大 象》,便畫得卦』。」

陳淳錄先生于州治之後圃,畫為井字九區,中石甃 為高壇。中之後區為茅菴,菴三窗櫺,左為《泰》卦,右為 《否》卦,後為復卦,前扇為《剝》卦。菴前接為小屋,前區為 小茅亭。左右三區各列植桃李而間以梅。九區之外, 圍繞植竹。是日游其間,笑謂諸生曰:「上有九疇八卦 之象,下有九丘八陣之法。」

《蘇州府志》:「陸綰,常熟人。登呂溱榜進士。有《易學雜說》, 未成書。蘇明允嘗贈詩,美其於諸經有造詣。」

朱長文從泰山孫復授經太學,擢嘉祐四年乙科。撰 《易解》。

《四川通志》:「箍桶翁,成都隱者。伊川侍其父大中公於 蜀,嘗見箍桶者挾冊,就視之則《易》也。因質所疑,酬答 如響。問其姓名,不言。」問「《未濟》男之窮,曰:『三陽皆失位 也』。後袁滋問《易》,伊川曰:『《易》學在蜀』。」按宋史稱治篾箍桶者志稱箍桶翁

尤精

《處州府志》:「周南字南仲,遂昌人。自號知常叟。壯歲束 書遊四方。宋建炎初,見李《易》作狀元,遂無意仕進,乃 受潘子醇忘筌書以歸,與邑士子論學。其講《易》,由靜 極生動,乾生於《坤》,因歸其說於坤之六二,大抵皆祖 忘筌而暗合於《歸藏》,時人稱之為知常先生。以《易》學 著名,後祀于學。」

《松江府志》:「陳宏,莆田人。宋末徙居華亭,以儒業起家, 邃於《易》,嘗著《易象發揮》《易孟通言》《童子問》。」

《金史宗道傳》:「宗道系出景祖,太尉訛論之少子也,通 《周易》。」

《范拱傳》:「拱九歲能屬文,深於《易》。」

《趙秉文傳》:「秉文著《易叢說》十卷。」

《文藝傳》:「麻九疇始以古學自力,博通五經,於《易》《春秋》 為尤長。興定末,試開封府詞賦第二,經義第一。初因 經義學《易》,後喜邵堯夫《皇極書》。」

《隱逸傳》:張潛幼有志節,慕荊軻、聶政為人,年三十始 折節讀書,時人高其行誼,目曰「張古人。」後客崧山,從 仲振受易。

《元史董文炳傳》:「文炳子士選,晚年好讀《易》,澹然終其 身。」

《劉秉忠傳》:「秉忠於書無所不讀,尤邃於《易》。」

《劉秉恕傳》。秉恕好讀書,年弱冠,受《易》於劉肅,遂明理 學。

《郝經傳》:經家貧,晝則負薪米為養,暮則讀書,撰《易書 許衡傳》:衡逃難徂徠山,始得《易》王輔嗣說。時兵亂中衡晝思夜誦,身體而力踐之,往來河洛間,從柳城姚 樞得伊洛程氏及新安朱氏書,益大有得。

《王鶚傳》,「甲辰冬,訪求遺逸之士,遣使聘鶚。及至,召對, 請講《易》,每夜分乃罷。」

《劉肅傳》:「肅嘗集諸家昜說,曰《讀易備忘》。」

《楊恭懿傳》:「恭懿家貧力學,書無不讀,尤深於《易》。」 《何榮祖傳》:「榮祖所著有《學易記》。」

《吳澄傳》:至元十三年,居布水谷,校定《易》《書》《詩》《春秋》《儀 禮》及《大、小戴禮》。侍御史程鉅夫請置澄所著書於國 子監,以資學者,朝廷命有司即其家錄上行省。掾元 明善以文學自負,嘗問澄《易》《詩》《書》《春秋》奧義,嘆曰:「與 先生言,如探淵海。」遂執弟子禮終其身。澄於《易》《春秋》 《禮記》各有纂言。

《袁桷傳》:桷所著有《易說》。

《齊履謙傳》:履謙六經諸史無不淹貫,著《易繫辭旨略》 三卷,《易本說》四卷。

《虞集傳》:「集曾祖剛簡,嘗著《易說》以發明其義。」

《儒學傳》:「趙復字仁甫,與人交尤篤分誼。元好問文名 擅一時,其南歸也,復贈之言以自修,讀《易》求文王、孔 子之用心為勉。其愛人以德類若此。」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生而穎悟,好讀書,尤精 於《易》。初,饒州德興沈貴寶受《易》於董夢程,夢程受朱 熹之《易》於黃榦,而一桂之父方平及從貴寶、夢程學, 嘗著《易學啟蒙通釋》。一桂之學出於方平,得朱熹氏 源委之正。宋景定甲子,一桂年十八,遂領鄉薦,試禮 部不第,退而講學,遠近師之,號「雙湖先生。」所著書有 《周易本義》《附錄》《纂疏》《本義》《啟蒙》《翼傳》,並行於世。一桂 同郡胡炳文,字仲虎,亦以《易》名家,作《易本義通釋》。 黃澤,字楚望。澤於名物度數考覈精審,而義理一宗 程、朱。作《易經解》,以明象為先,以因孔子之言上求文 王、周公之意為主,而其機括則盡在《十翼》。作《十翼舉 要》,《忘象》《辨象》《略辨同論》。又懼學者得于創聞,不復致 思,故其所著多引而不發,乃作《易學濫觴》,示人以求 端用力之方。

鄭滁孫字景歐,景定間進士,所著有《大易法象通贊》 《周易記玩》等書。

劉詵字桂翁廬陵人詵為文根柢六經所著。《周易》多 發前儒之所未發。

吳師道,字正傳,蘭溪人。為國子博士。其為教,一本朱 熹之旨,著《易雜說》。

周仁榮,字本心,台州臨海人。父敬孫,嘗著《易象占》,仁 榮承其家學,治《易》。

伯顏,一名師聖,字宗道。生三歲,嘗以指畫地,或三或 六,若為卦者。

瞻思字得之,邃於經,而《易》學尤深。所著有《陰陽奇偶 消息圖》。

《忠義傳》:「鄭玉字子美,徽州歙縣人。至正十四年,除翰 林待制。所著有《周易纂注》。」

《隱逸傳》:「張特立字文舉,泰和進士。白首窮經,誨人不 倦,所著有《易集說》。」

何中字太虛,所著有《易類象》二卷。同郡危復之字見 心,宋末為太學生,博覽群書,尤好讀《易》。

武恪字伯威恪好讀。《周易》每日堅坐或問之曰:「先生 之學以何為本恪」曰:「以敬為本。」

《太平清話》:「梅花道人嘗與兄元璋師事毘陵柳天驥, 得其性命之學,尤邃於《易》,言禨祥皆中。」

《吉安府志》:「吳鄹,永新人。宋末兵亂,避仇轉徙山西,改 姓名張應珍,自號義山先生,示不忘其故土,著《周易》, 宗程朱而不為苟同。如參天兩地而倚數鄹以為本 義,天圓地方,圓者一而圍三,三各一奇,方者二而圍 四,四合二耦,似費擬議。蓋五生數之中,天數一,三五 凡參,地數二,四凡兩,故聖人參兩之以倚數。八卦之 象,乾坤天地,以太虛言之也;震巽天地之長,男女為 雷風,有氣無形;坎離天地之中,男女為水火,有形無 質;艮兌天地之少,男女為山澤」,有質確定矣。其說頗 有據。元駙馬都尉、高唐郡王闊里吉思嘗從之質疑 焉,為刻其書于平陽路,且序其里居為詳,上之,令藏 祕閣。

彭復初,元時安福人。自幼即屏去舉子業,一以聖賢 為師法。晚年尢精于《易》,本邵、朱之說,著《易學源流》,郡 邑諸名士多出其門。

《明外史周定王橚傳》:「鎮國中尉睦桔,鎮平王諸孫。覃 精經學,尤邃於《易》,謂本朝經學一本,宋儒古人經解 殘缺放失,乃訪求諸海內通儒,繕寫藏弆,若李鼎祚 《易解》,皆敘而傳之。築室東坡之上,延招學徒,與共研 席,名聲籍甚。呂柟與論《易》,歎服而去。」

《寧獻王權傳》:「鎮國中尉謀㙔,束修自好,貫串群籍。著 《易象通》八卷。病革,猶與諸王講《易》。至夜分,有星光大 如斗,墜里中,棲鳥皆悲鳴,越二日而逝。」

《唐定王桱傳》,「三城王芝垝,博極群書,弘治二年,敕賜 五經、四書,營御書樓翫易洞,著《進修槁》若干卷《荊王瞻棡傳》,見澋曾孫載埁,尤以文行稱,折節士大 夫,讀易窮理。

《詹同傳》:同幼穎異,受《易》於甘楚材。太祖下武昌,召為 國子博士。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經不 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最善,太祖善之。

《鮑恂傳》:「恂字仲孚,崇德人,受《易》於臨川吳澄,著《大易 傳義》,學者稱之。」

《朱善傳》:「洪武十八年,擢文淵閣大學士,論說多稱旨, 嘗講《家人卦心箴》,帝大悅。」

《劉三吾傳》:「洪武三十年,偕紀善白信蹈等主考會試。 榜發,泰和宋琮第一,北士無與者。琮善《易》,學登第,官 檢討,悵然語人曰:『翰苑當有厄,吾其』」乎?既而諸生 上言:三吾等南人私其鄉。帝怒,命侍講張信等覆閱, 不稱旨。有言信等故以陋卷呈,由三吾等屬之也。帝 益怒,信、蹈等論死,三吾以老戍邊,琮亦遣戍。帝親策 問更試,擢六十一人,皆北士,時謂之「南北榜。」琮,永樂 初赦還。宣德中以檢討掌助教事。卒之前,預刻死期, 或扣以休咎,不應。

《陳性善傳》:「性善名復初,以字行,山陰人。初,誠意伯基 卒,詔御史李鐸往取遺書。基子璉出觀象玩占諸祕 冊,隨鐸詣闕上之。性善工書,召入便殿繙錄。帝威嚴, 見者多惴懼,至惶汗不成一字。性善舉動安詳,字畫 端好,帝大悅,賜酒饌,留竟日,家人以為死矣,比出,大 驚喜。」

《葉希賢傳》:希賢,松陽人,以進士為御史。燕王稱帝,去 為僧,改名暨,號雪菴和尚,走蜀之重慶大竹善慶里, 山水奇絕處棲焉。隱者杜景賢知其非常人,即其地 為築菴,與其徒數人居之,晨夕誦《周易》。景賢曰:「僧宜 誦佛經。暨即讀佛書。」

《薛瑄傳》:「都御史王文誣瑄等故出人罪,論瑄死,下獄 待決,瑄讀《易》自如,王偉申救,乃免。」

《羅洪先傳》:洪先雖宗良知學,然未嘗及守仁門,恆舉 《易大傳》「寂然不動」,周子「無欲故靜」之旨,以告學人。 《錢德洪傳》:王守仁自《尚書》歸里,德洪偕數十人共學 焉。累官刑部郎中。郭勛下詔獄,德洪據獄詞論死。帝 雅不欲勛死,下德洪詔獄。御史楊爵、都督趙卿亦在 繫,德洪與講《易》不輟。

《楊爵傳》:「帝中年好祥瑞,爵疏詆符瑞,帝怒,立下獄。」所 著《周易辨》,則獄中作也。

《俞大猷傳》,「大猷字志輔,少好讀書,受《易》於王宣、林福, 得蔡清之傳」,又聞趙本學以《易》推衍兵家奇正虛實 之權,復受其業。

《王樵傳》:「樵邃經學,於《易》有纂述。」

《顧憲成傳》萬曆八年進士,以吏部主事告歸,讀《易》《春 秋》者三年。

《呂柟傳》:「柟字仲木,別號涇野,學者稱涇野先生。」所著 有《易說翼》諸書。

《張邦奇傳》:「邦奇年十五,作《易解》。」

《錢一本傳》:一本潛心六經、濂、洛諸書,研精《易》學,著述 滿家。與顧憲成輩主東林講席,學者稱「啟新先生。」 《黃道周傳》:「道周學貫古今,所著《易象正》《三易洞璣》,學 者窮年不能通其說,而道周用以推驗治亂。歿後,家 人得其小冊,自推終於丙戍,年六十二,始信其能知 來云。」

《儒林傳》:「汪克寬盡力經學,《易》則有《程朱傳義音考》。 梁寅結廬石門山,所著有《周易參議》行於世。」

趙汸聞九江黃澤有學行,往從之游,得「口授六十四 卦大義。」

張洪好讀書,擢修撰。著《周易會通》諸書,散佚不傳。 曹端著有《周易乾坤二卦解義》,學者稱「月川先生。」 胡居仁以斯道自任,淮王聘入講易,以賓禮禮之。 鄭伉有高志,著《易義發明》,燼於火。

蔡清裹糧數百里,就候官林玭學《易》,盡得其肯綮,以 善《易》名天下,天下執業者麇至應之不倦。所著《易經 蒙引》盛行於世。

趙逯,東平人。受《易》於蔡清。先是,《蔡氏易》止行於閩南。 及是清大喜,盡以語之,由是《蔡氏易》北行齊魯矣。 陳琛所著《易經通典》,舉業家宗之。琛同郡林希堯所 著《易經四書存疑》與《蒙引通典淺說》並盛行於世。嘉 靖二十九年上所改《大學經傳》定本及《存疑》於朝。世 宗大怒,詔焚其書,然其書猶行於世。

湛若水嘉靖三年進侍講,復疏言:「臣以經術事陛下, 嘗讀《屯》《否》二卦。屯者,陰陽始交而難生,君臣欲有為 而未遂。此則陛下登極時然也。否則陰陽間隔而不 通,內外扞格而不合。陛下視今日於此卦何如哉?夫 《屯》而不濟,必至於否;《否》而不濟,將有不可勝言者。」 倪復,新,鄞人。性嗜學,窮探幽渺,務得指歸。著有《易繫 辭解》。

復同邑戴圭,字秉誠,踐履篤實,著有《易經大旨》。 何垕,字朝舉,由舉人直弘文閣,出為程番知府,歸授 徒著書,尤邃於《易》,所著有《易經諸解季本,字明德,會稽人。由進士歷長沙知府,著有《易學 四同蓍法別傳》。

李舜臣,字懋卿,山東樂安人。嘉靖二年會試第一。官 南京尚寶。時取《易》《詩》《書》《儀禮》《禮記》《左傳》,分日讀之,每 六日一《易》,乃著《易卦》。辱言:「《易》《詩》《書》三經考諸書」,一時 經學之士未有出其右者。

任瀚,字少海,南充人。嘉靖八年進士。歷左春坊左司 直,致仕。瀚既被廢,益反求《六經》,闡明聖學。晚尤潛心 於《易》,深有所得。

熊過瀚同年進士,累官祠祭郎中,學通經術,著「《周易 象旨》《決錄》」諸書,談經者尚之。

蔡元偉字伯瞻,晉江人。總角受書,即慨然有求道之 志,「非聖賢之書弗觀,非孝弟之志弗存。」所著有《易經 聚正》。

徐師曾字伯魯,吳江人。嘉靖進士,歷吏科左給事中, 乞休。家食既久,銳意窮經,撰《周易演義》行於世。 師曾之後,士大夫以通經著者,有沈瑞臨,字夢錫。萬 曆五年進士。歷按察僉事,以終養歸龍山天真院。所 著有《易義》十卷。

朱睦桔,字灌甫,高皇帝七世孫。年二十通《五經》,尤邃 於《易》。其學不專為師說,聚漢、魏以來諸家,殫精研思, 務求不詭於聖人。呂柟道其境,與論《易》東陂,上歎服 而去。

來知德,字矣鮮,夔州梁山人。所註《周易集註》一編,用 功尤篤。自言學莫邃於《易》。初結廬釜上,學之六年,無 所得,復遠客求溪山中,潛精殫思者數年,始悟《易》象。 又數年始悟文王《序卦》、孔子雜卦之意。又數年始悟 卦變之非。蓋二十九年而後書成,其專精如此。 焦竑字弱侯,江寧人。萬曆十七年殿試第一。博極群 書,生平著述甚富。有《易筌》等書。

吳桂森字叔美,無錫人。幼有志行,長聞同郡錢一本 善《易》,往從之游,盡得其指要。所著有《周易象述》。 《卓爾》康字去病,仁和人。萬曆年舉於鄉,歷兩淮運判。 於學無所不該,而尤邃於經術,所著《易說》五十卷,談 經者尚之。

同時,鄭光弼,字右君,慈谿人,為太平府教授,經學深 醇,著有《易繹》。

劉元卿安福人。萬曆二年,再赴會試不第。出遊黃安, 訪耿定向於定向悟生生謂《易》之旨,欣然自信,學益 進。

章潢,字本清,南昌人。年十六即有志聖賢之學,殫精 經籍,著《周易象義》諸書,名播遠邇,弟子從游甚眾。 《文苑傳》趙撝謙名古則,更名謙,餘姚人。天台鄭四表 善《易》,往從受《易》。

陳仁錫,長洲人。聞武進錢一本善《易》,往師之,得其指 要。

《忠義傳》「馮雲路同邑熊。」字渭公。崇禎十六年元旦, 盡以所撰《大易參》諸書,付其三弟曰:「讀此可以保身 立命,我生平積力在焉,善藏弗失。」

《吾學編》《雪庵和尚傳》曰:「和尚名暨,不知其姓,靖難初, 落髮為僧,走重慶。有隱士杜景賢,知和尚非常人,與 之游,往來白龍諸山。山旁有松柏灘,為寺居之,昕夕 誦經。山中人不知書,且謂誦佛經,乃不知其誦《易乾 卦》也。」按此即明外史所載葉希賢傳中事並存之使後人知所考正也 《明詩紀事》:「周之翰字申甫,華亭人。博極群書,尤精《易》 學,自號易癡道人。」

名山藏。永樂二年九月,侍講學士王達侍皇太子,進 講《乾》九四爻,舉儲貳為說。皇太子召楊士奇問曰:「『達 不含譏否』?士奇對曰:『此本宋儒胡瑗之說也』。曰:『常人 得此爻,亦舉此說乎』?士奇曰:『程子云:『凡卦六爻,人人 有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無所不通』。皇太子大悅』。」 《蘇州府志》:「俞貞木初名楨,字有立,少聰敏,篤志學問。 既」冠,或勸之娶,以學業未成,弗聽。永嘉陳麟以《易》名 來寓吳中。貞木從學,多所開悟。後麟登進士,知慈谿 縣,貞木負笈卒業。洪武初,薦為樂昌知縣。

周南老字正道端毅好學著《易傳集說》。明初徵詣太 學,後放還。

鄭閎字以純,嘉定人。少學《易》于鮑恂,長洲、崑山更聘 為學訓導,治《易》者多出其門。自號「味易叟。」所著有《味 易餘吟》。洪武中,授禮部郎中。

林大同力學,《六經》、子史手自抄讀,不間寒暑。著《易經 奧義》。洪武中為開封訓導。

張洪字宗海,常熟人。博綜群經,羽翼諸儒所未及。著 《周易會解》。洪武三十三年,以明經除靖王府教授。 《休寧縣志》:「吳買字漢臣,性敏嗜學,通五經,尤明于《易》。 洪武初,屢徵不就。」

《蘇州府志》:「顧巽字順中,長洲人。受《易》於鄉儒周傅,為 程文行敬服之。當時從巽受經者甚眾,而賀廉、孔友 諒、顧恂輩皆中魁選。吳中易學實始于巽。永樂甲辰 登進士。」

賀廉字以清,邃于《易》,永樂癸卯中京闈第二陳繼字嗣初,受《易》于俞貞木。洪熙初,楊士奇薦授翰 林五經博士。

桑瑾字廷璋,常熟人。景泰丙子領鄉薦,年踰大耋,不 廢書,著《讀易備忘》。

周木字近仁,常熟人。成化乙未進士。有高識,留心性 理,以學自名。晚尤好《易》。所畫諸圖,因羲文、卲子之所 命者而衍之,其書有《易心逸說》。

桑悅字民懌,常熟人。家貧無蓄,書從肆中鬻得,讀過 輒焚去。著《易傳解》。舉成化乙未鄉試。

楊循吉字君謙,吳縣人。少從舅氏劉昌學《易》。成化甲 辰登進士。

《江寧府志》:「梅純字一之,一字損齋,成化辛丑進士。正 德初,以中都留守致政。生平嗜學,不厭見奇書,嘗解 衣購之。篤信程、朱,所藏書皆手自抄錄。崔後渠嘗題 其所書《易解》,以訓諸子。」

錢貴字元抑,長洲人。領弘治戊午鄉薦,所著有《易通》 行世。

《涇縣志》:「左輔字弼之,別號沙園,治《易經》。登弘治丙辰 進士,歷瑞州同知。忤劉瑾,謫南城訓導。起知寧州。有 《周易本義附說》。」

《蘇州府志》:「歸有光字熙甫,崑山人。嘉靖乙丑成進士。 嘗謂《易》亂于《河圖》,《洪範》亂于《洛書》,乃作《洪範傳易圖》, 論明聖人以天道治人,無與乎數,圖與書正不必相 表裡。自謂其言雖聖人復起,不能易也。」

張鳳翼字伯起。嘉靖甲子舉于鄉。少受《易》于丁少參。 已從仕,每過其門,必下車。

《南昌府志》:「萬廷言字以忠,南昌人,虞愷之子。嘉靖進 士,歷雲南提學僉事,謫汀州府推官,稍遷同知廣平 府,罷歸。歸而學《易》有悟,謂眾卦根乾坤,而乾坤惟奇 偶,偶亦奇之分,其寔一也。然觀竅于乾坤之際,觀妙 于未發之時,惟坎司其中。伏羲氏本天,三聖衍之以 人,人能弘道,非洗心退藏,恬淡深密,孰能與于此?推」 此類具言之。多所發明。其傳者。《易原》《易說約》《語學》《易 齋前後集》。《經世緝要》。共若干卷。

《上元縣志》:「伊乘字德載,資性穎異,聞四明楊文懿邃 于《易》,不遠千里往從之游,文懿亟愛之,至老好學不 倦。」

楊剛中所著有《易通微說》若干卷。

《嘉興府志》:「鍾繼元字仁卿,嘉靖進士,歷僉嶺南憲,以 最移楚。有《易竅》《易準》《易考》《易占》《易原》《京房》《康節啟蒙》 《畫前錄》諸書。」

《松江府志》:「莊允中,字執卿,少穎悟,里中號神童。遊北 雍,領隆慶元年鄉薦第一。郡鮮《易》學,允中得歸,有光 真傳授之,方應選,易學遂廣。」

張璞,字廷采,華亭人。刻志于學,「躬耕隴畝」一編,自隨 博覽,無所不究,而尤邃于《易》,著《易髓》一卷。仕陳州學 正。

《蘇州府志》:「王志長字平仲,篤志經學,以《易》起家。萬曆 庚午舉南闈。庚辰中乙榜,與甲榜同授官。」

《江都縣志》:「金九疇字禹吾,本休寧人。世以儒術顯。九 疇尤嗜學,建東山書屋,鑿八卦井,終日玩索,吟詠其 間,猶以墳典未備。萬曆時,乃遍遊江南北,訪求異書, 以揚州為四方名卿學士往來通會之區,遂補江都 諸生。既又入太學,讀監書,聞見益博。歸而著書曰:『吾 以此遺子孫足矣』。所著有《自訂易經集說》讀本,藏于 家。」

《江都鄉賢錄》:「王納諫字聖俞,號觀濤。萬曆癸卯解元, 丁未成進士,歷吏部四司,于書無不讀,原本《六經》,有 《易經家訓》行世。」

《無錫縣志》:「吳桂森字叔美,萬曆年,序貢學《易》于武進 錢一本,受所著《管見像鈔》,因廣其意,作《像象述》。崇禎 初,建麗澤堂,又築小齋,名來復,日講易其中,東林之 緒,賴以不墜。卒祀崇正書院。」

《江寧府志》:「何棟如字子極,舉萬曆戊戌進士,授襄陽 府推官。時京師訛傳楚官民擊殺璫,上怒,繾緹騎逮 全楚臣首棟如下獄。獄中日從馮慕岡受《易》,未嘗以 患難忘。」

《溧陽縣志》:「方汝陽家貧學古,邃于《易》理,喜胡雲峰之 說,推衍成帙,為何棟如、史孟麟所賞,學者稱為聞崖 先生。」

周晏字叔夜,僻處湖東,覃思《易》學,遊于金沙,從王損 庵深談名理,多所契會,尤為湯義仍所知,所著《易徵》, 世傳之。

《衡州府志》:「『雷鳴春字以時,號文衢,耒陽人。由萬曆歲 薦任南昌縣教授。與章潢發明《易》象,謂《易》本因象設 教,而王輔嗣得意忘言,得言忘象』之旨,與聖人用意 不合。因與潢及黃汝亨、姜士昌共定《易》說。」

《金華府志》:「楊忱中字德夫,義烏人。國子監丞,累遷知 蘄州。著《易原》三卷。其言欲觀八卦生而為六十四卦, 請玩《先天圖》。欲觀八卦重而為六十四卦,則《繫辭》《說 卦》之所言亦不可以無攷。康節之極數知來,其妙在于加一倍法,而重卦之本旨則恐不專在是,自為一 義可也。其不苟同如此。」

《順天府志》:「余之祥字鳳梧,凡經史載籍,皆經數次丹 黃,著有《易經統旨》。」

《四川總志》:「申錫,潼川州人。嘗作《先天太極》諸書,自一 歲一月一日一身皆有圖說,至于九疇會極」、「中央立 極」、「中星合極,復分畫而附益之。又作《三易圖》以釋其 義,讀書至老不倦。」

《揚州府志》:「陳以忠字恕先,江都人。初生,室中聞荷香, 兩日不散。補弟子員,四方問字者屨滿戶外。尤精《易》 學,常曰:『六爻之義,統于大象』。更為《六十四卦大象說》, 黃汝亨見之曰:『今之虞翻也』。」

《廣東通志》:「紀通字守塞,號豫一,居平南松柏山之麓。 生而神靈,精《皇極經世》之數。由貢授陞川訓,閉齋讀 《易》,每言奇中。已而掛冠東歸,修館屋,教授弟子。」 《吉安府志》:「劉髦字孟恂,永新人。兒時即能通經史大 義,長益勵學,嘗受《易》于廬陵謝子方,子方大奇之。既 領鄉薦魁,遂不求仕。究心經術,窮極洛、閩指要,以教 鄉邑」之來學者,無不各成其才。學者即所居稱為「石 潭先生。」所著有《覆瓿集》《示兒錄》《易傳撮要》諸書,行于 世。

《江都鄉賢錄》:「金玉節字元亮,性穎悟,博綜經史,本以 《尚書》世其家,而于諸經無不究極精微,大抵《易》宗程 傳及朱子《本義》,而參以周子《太極》,卲子《皇極》,推二極 之理數以求河、洛之源,著《易經參解》十卷,當時推為 儒宗。卒祀鄉賢,父子同日配享聖廟,士林榮之。」 《零陵縣志》:「桑日昇字木生,壬午舉于鄉。後世亂鄉居, 讀周」子《太極通書》,詳為解釋。又注疏《易經》,皆別有確 見,不屑陳言。公一生精意,全在此數書。

陳三績字玉凡。年十五,游于庠,以歲例得一貢,又棄 去。閉戶擁書校閱,左持一巵,右搦一管,若與古人相 晤對然。所著有《易經註釋》。

《績溪縣志》:「程汝惠業儒習醫,尤精《易》,著《周易觀玩編》。」 《祁門縣志》:「汪思敬名敬,以字行,侍郎楊寧疏薦之。著 有《易學象數舉隅》《周易傳通釋》。」

《無錫縣志》:「嚴福孫,字祺先,棄諸生,務求正學,苦心讀 《易》,積十五年,著《通義》九卷,不徇諸家,不為僻解,期明 白簡當而後已。又善太極、大衍諸象數之學,時或廢 寢食而忽得其解,為《易象圖義》五卷。」

《廣東通志》:「謝憲字汝慎,歸善人。為邑諸生,歲薦至京, 卒業太學,歸築處臺居之,學一稟程、朱,而多自得。嘗 于臺畔折竹枝濡赤,註《易》。葉春及受而錄之,名《周易 竹書。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