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50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四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五十卷
理學彙編 經籍典 第二百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五十卷目錄

 周禮部紀事

經籍典第二百五十卷

周禮部紀事[编辑]

《左傳》:閔公元年冬,齊仲孫湫來省難。《書》曰:「仲孫」,亦嘉 之也。仲孫歸曰:「不去慶父,魯難未已。」公曰:「若之何而 去之?」對曰:「難不已將自斃,君其待之。」公曰:「魯可取乎?」 對曰:「不可。猶秉《周禮》。《周禮》所以本也。臣聞之,國將亡, 本必先顛,而後枝葉從之。魯不棄《周禮》,未可動也。君 其務寧魯難而親之。親有禮,因重固,間攜貳,覆昏亂」, 霸王之器也。

文公十八年,莒僕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公命與 之邑,曰:「今日必授。」季文子使司寇出諸竟,曰:「今日必 達。」公問其故,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君周公制《周 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行父 還,觀莒僕,莫可則也,是以去之。

成公二年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衛人賞之以邑,辭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仲尼聞 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 之所司也。」軒,縣也。《周禮》:「天子樂宮縣四面,諸侯軒 縣,闕南方。」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修學好古,從民得善 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 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 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 舊書、《周官》《尚書》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 《後漢書顯宗馬皇后紀》:「后能誦《易》,好讀《春秋》《楚辭》,尤」 善《周官》、董仲舒書。

《鄭元傳》:「元字康成,從東郡張恭祖受《周官》《禮記》所注, 有《答臨孝存周禮難》。」

《鄭興傳》:「興好古學,尤明《左氏》《周官》,長於曆數,自杜林、 桓譚、衛宏莫不斟酌焉。」

《賈逵傳》:「父徽,從劉歆受《左氏春秋》,兼習《國語》《周官》。」 《張衡傳》:「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世為著姓。祖父堪, 蜀郡太守。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 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徵拜 尚書。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著《周官訓詁》,崔瑗以為 不能有異於諸儒也。」

《趙岐傳》:「岐少明經,有才藝,娶扶風馬融兄女。融外戚 豪家,岐嘗鄙之,不與融相見。」《三輔決錄注》曰:岐娶 馬敦女宗姜為妻。敦兄子融嘗至岐家,多從賓與從 妹宴飲作樂,日夕乃出。過問趙處士所在,岐亦厲節, 不以妹婿之故屈志於融也。與其友書曰:「馬季長雖 有名當世,而不持士節,三輔高士,未曾以衣裾撇其 門也。」岐曾讀《周官》,二義不通,往造之賤融如此也。 《儒林董鈞傳》中興鄭眾傳《周官經》,後馬融作《周官傳》 授鄭元,元作《周官注》。元本習《小戴禮》,後以古經校之, 取其義長者,故為鄭氏學。元又注小戴所傳《禮記》四 十九篇,通為《三禮》焉。

《三國志魏王朗傳》:「朗字景興,東海郡人也。以通經拜 郎中。明帝即位,進封蘭陵侯,轉為司徒,著《周官傳》傳 于世。」

《鍾會傳》注:其母傳曰:「夫人性矜嚴,明於教訓。曾雖童 稚,勤見規誨。年十三誦《周禮》。」

《晉書干寶傳》:「寶字令升,新蔡人也。少勤學,博覽書記, 以才器召為著作郎。平杜弢有功,賜爵關內侯。注《周 易》《周官》凡數十篇,行於世。」

《儒林陳卲傳》:「卲累遷燕王師,撰《周禮評》,甚有條貫,行 于世。」

《列女傳》:韋逞母宋氏,不知何郡人,家世以儒學稱。宋 氏幼喪母,其父躬自養之。及長,授以《周官音義》,謂之 曰:「吾家世學《周官》,傳業相繼。此文周公所制經紀典 誥、百官品物,備於此矣。吾今無男可傳,汝可受之,勿 令絕世。」屬天下喪亂,宋氏晝則樵采,夜則教逞,逞遂 學成名立,仕苻堅為太常。堅常幸太學,憫禮樂遺闕, 博士盧壼對曰:「廢學已久,書傳零落。比年綴撰正經 麤集,惟《周官禮注》未有其師。竊見太常韋逞母宋氏, 世學家女,傳其父業,得《周官音義》。今年八十,視聽無 闕,自非此母,無可以傳授後生。」於是就宋氏家立講 堂,置生員百二十人,隔絳紗幔而受業,號宋氏為宣 文君。《周官》學復行於世,時稱韋氏宋母焉。

《梁書王筠傳》其自序曰:「《周官》《儀禮》《國語》《爾雅》《山海經》 《本草》並再抄,未嘗倩人假手,並躬自抄錄。」

《北魏書劉芳傳》芳音義明辨,疑者皆往詢訪,故時人號為「劉石經。」芳撰鄭元所注《周官音》、干寶所注《周官 音》各一卷,《周官義證》五卷。

《儒林傳》:「董徵年十七,師清河監伯陽,受《論語》《毛詩》《春 秋》《周易》就河內高望崇受《周官》。」

《逸士傳》:「李謐字永和,少好學,博通諸經。覽《考工記》《大 戴禮盛德篇》,以明堂之制不同,遂著《明堂制度論》曰: 余謂論事辨物,當取正於經典之真文,援證定疑,必 有驗於周、孔之遺訓,然後可以稱準的矣。今禮文殘 缺,聖言靡存,明堂之制,誰使正之?是以後人紛糾,競 興異論,五九之說,各信其習,是非無準,得失相半,故」 歷代紛紜,靡所取正。乃使裴頠云,「今群儒紛糾,互相 掎摭,就令其象可得而圖其所以居用之禮,莫能通 也,為設虛器耳。」況漢氏作四維之個,復不能令各處 其辰。愚以為尊祖配天,其義明著。廟宇之制,理據未 分。直可為殿屋以崇嚴父之祀,其餘雜碎,一皆除之。 斯豈不以群儒舛互,並乖其實,據義求衷,莫適可從 哉!但恨典文殘滅,求之靡據而已矣。乃復遂去室牖 諸制。施之於教,未知其所隆政;求之於情,未可喻其 所以必須,惜哉言乎!仲尼有言曰:「賜也,爾愛其羊,我 愛其禮。」余以為隆政必須其禮,豈彼一羊哉?推此而 論,則聖人之於禮,殷勤而重之;裴頠之於禮,任意而 忽之。是則頠賢於仲「尼矣。」以斯觀之,裴氏之子以不 達而失禮之旨也。余竊不自量,頗有鄙意,據理尋義, 以求其真,貴合雅衷,不苟偏信。乃籍之以《禮傳》,考之 以《訓》注,博採先賢之言,廣搜通儒之說,量其當否,參 其同異,棄其所短,收其所長,推義察圖,以折厥衷,豈 敢必善?聊亦合言其志矣。凡論明堂之制者雖眾,然 校其大略,則二途而已。言「五室」者,則據《周禮·考工》之 記以為本,是康成之徒所執;言「九室」者,則案《大戴·盛 德》之篇以為源,是伯喈之倫所持。此之二書,雖非聖 言,然是先賢之中博見洽通者也。但各記所聞,未能 全正,可謂既盡美矣,未盡善也。而先儒不能考其當 否,便各是所習,卒相非毀,豈達士之確論哉?小戴氏 傳《禮事》四十九篇,號曰《禮記》,雖未能全當,然多得其 衷,方之前賢,亦無愧矣。而《月令》《玉藻》《明堂》三篇,頗有 明堂之義。余故採掇二家,參之《月令》,以為明堂五室, 古今通則。其室居中者謂之太廟,太室之東者謂之 青陽,當太室之南者謂之明堂,當太室之西者謂之 總章,當太室之北者謂之元堂。四面之室,各有夾房, 謂之左右個,三十六戶,七十二牖矣。室個之形,今之 殿前,是其遺像耳。個者,即寢之房也。但明堂與寢,施 用既殊,故房個之名,亦隨事而遷耳。今粗書其像,以 見鄙意,案圖察義,略可驗矣。故檢之五室,則義明於 《考工》;校之戶牖,則數協於《盛德》;考之施用,則事著於 《月令》;求之閏也。合《周禮》與《玉藻》,既同夏、殷,又符周、秦, 雖乖眾儒,儻或在斯矣。《考工記》曰:「周人明堂,度以九 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 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余謂記得之於五室,而 謬於堂之修廣。何者?當以理推之,令愜古今之情也。 夫明堂者,蓋所以告月朔、布時令、宗文王、祀五「帝者 也。然營構之範,自當因宜創制耳。故五室者,合於五 帝各居一室之義。且四時之祀,皆據其方之正,又聽 朔布令,咸得其月之辰。可請施政。」及《記》,二三俱允,求 之古義,竊為當矣。鄭康成漢末之通儒,後學所宗,正 釋五室之位,謂土居中,木、火、金水各居四維。然四維 之室,既乖其正,施令聽朔,各失厥衷,左右之個,棄而 不顧,乃反文之以美說,飾之以巧辭,言「水木用事,交 於東北;木火用事,交於東南;火土用事,交於西南;金 水用事,交於西北。」既依五行,當從其用事之交。出何 經典,可謂攻於異端,言非而博,疑誤後學,非所望於 先儒也。《禮記玉藻》曰:「天子聽朔於南門之外,閏月則 闔門左扉,立於其中。」鄭元注曰:「天子之廟及路寢,皆 如明堂制。明堂在國之陽,每月就其時之堂而聽朔 焉,卒事反宿,路寢亦如之。閏月非常月,聽其朔於明 堂門下,還處路寢門終月也。」而《考工記》「周人明堂」,元 注曰:「或舉王寢,或舉明堂,互言之以明其制同也。」其 同制之言,皆出鄭注。然則明堂與寢,不得異矣。而《尚 書·顧命篇》曰:「迎子釗南門之外,延入翼室。」此之翼室, 即路寢矣。其下曰:「大貝賁鼓在西房,垂之竹矢在東 房。」此則路寢有左右房,見於經史者也。《禮記·喪大記》 曰:「君夫人卒於路寢,小斂,婦人髽,帶麻於房中。」鄭元 注曰:「此蓋諸侯禮。帶麻於房中」,則西南天子諸侯左 右房,見於注者也。論路寢則明其左「右,言明堂則闕 其左右」個同制之說,還相矛楯。通儒之注,何其然乎? 使九室之徒,奮筆而爭鋒者,豈不由處室之不當哉? 《記》云:「東西九筵,南北七筵,五室凡室二筵。」置五室於 斯堂,雖使班、倕構思,王爾營度,則不能令三室不居 其南北也。然則三室之間,便居六筵之地,而室壁之 外,裁有四尺五寸之堂焉。豈有天子布政施令之所, 宗祀文王以配上帝之堂,周公負扆以朝諸侯之處, 而室戶之外,僅餘四尺而已哉?假在儉約,為陋過矣論其堂宇,則偏而非制;求之道理,則未愜人情,其不 然,一也。余恐為鄭學者苟求必勝,競生異端以相訾。 抑云二筵者,乃室之東西耳,南北則狹焉。余故備論 之曰:若東西二筵,則室戶之外為丈三尺五寸矣。南 北戶外復如此,則三室之中,南北裁各丈二尺耳。《記》 云:「四房兩夾窗,若為三尺之戶,二尺之窗,窗戶之間, 裁盈一尺。」繩樞甕牖之室,蓽門圭竇之堂,尚不然矣。 假令復欲小廣之,則四面之外,闊狹不齊,東西既深, 南北更淺,屋宇之制,不為通矣。驗之眾塗,略無算焉。 且凡室二筵,丈八地耳,然則戶牖之間,不踰二尺也。 《禮記明堂》:「天子負斧扆,南向而立。」鄭元注曰:「設斧於 戶牖之間。」而鄭氏《禮圖說扆制》曰:「縱廣八尺,畫斧文 於其上,今之屏風也。以八尺扆置二尺之間。」此之叵 通,不待智者較然可見矣。且若二筵之室,為四尺之 戶,則戶之兩頰,裁各七尺耳,全以置之,猶自不容,矧 復戶牖之間哉?其不然二也。又復以世代驗之,即虞 夏尚朴,殷周稍文,制造之差,每加崇飾,而夏后世室, 堂修二七,周人之制,反更促狹,豈是夏禹卑宮之意, 周監郁郁之美哉?以斯察之,其不然三也。又云:「堂崇 一筵,便基高九尺,而壁戶之外,裁四尺五寸。於營制 之法,自不」相稱,其不然四也;又云:「室中度以几,堂上 度以筵。」而復云:凡室二筵而不以几,還自相違,其不 然五也。以此驗之,記者之謬,抑可見矣。《盛德篇》云:「明 堂凡九室,三十六戶,七十二牖,上圓下方,東西九仞, 南北七筵,堂高三尺也。」余謂《盛德篇》得之於戶牖,失 之於九室。何者?五室之制,傍有夾房,面各有戶,「戶有 兩牖」,此乃因事立則,非拘異術,戶牖之數,固自然矣。 九室者,論之五帝,事既不合;施之時令,又失其辰。左 右之個,重置一隅,兩辰同處,參差出入,斯乃義無所 據,未足稱也。且又堂之修廣,裁六十三尺耳。假使四 尺五寸為外之基,其中五十四尺,便是五室之地,計 其一室之中,僅可一丈,置其戶牖,則於何容之哉?若 必小而為之,以容其數,則令帝王側身出入,斯為怪 矣。此匪直不合典制,抑亦可哂之甚也。余謂其九室 之言,誠亦有由。然竊以為戴氏聞三十六戶、七十二 牖,弗見其制,靡知所置,便謂一室有四戶之窗,計其 戶牖之數,即以為九室耳,或未之思也。蔡伯喈漢末 之時學士,而見重於當時,即識其修廣之不當,而必 未思其「九室」之為謬,更修而廣之,假其法象,可謂「因 偽飾辭,順非而澤」,諒可歎矣。

《北齊書顏之推傳》:「之推字介,琅邪臨沂人。父勰,梁湘 東王繹鎮西府諮議參軍。世善《周官》《左氏》學。之推早 傳家業,年十二,值繹自講莊、老,便預門徒虛談,非其 所好。還習《禮傳》,博覽群書,無不該洽,情詞典麗,甚為 西府所稱。有文三十卷,撰《家訓》二十篇,並行于世。」 《北周書盧辯傳》:「辯字景宣,范陽涿人,累世儒學。父靖, 太」常丞。辯少好學,博通經籍。舉秀才,為太學博士。以 《大戴禮》未有解詁,辯乃注之。其兄景裕為當時碩儒, 謂辯曰:「昔侍中注《小戴》,今爾注《大戴》,庶纂前修矣。」孝 武至長安,授給事黃門侍郎,領著作。太祖以辯有儒 術,甚禮之。尋除太常卿、太子少傅。魏太子及諸王等 皆行束脩之禮,受業於辯。進爵范陽公,轉少師。魏末 離亂,孝武西遷,朝章禮度,湮墜咸盡。辯因時制宜,皆 合軌度。性強記默契,能斷大事,凡所創制,處之不疑。 累遷尚書右僕射。世宗即位,進位大將軍。帝嘗與諸 公幸其第,儒者榮之。初,太祖欲行《周官》,命蘇綽專掌 其事。未幾,綽卒,乃令辯成之。於是依《周禮》建六官,置 公卿大夫士,并撰次朝儀,車服器用,多依古禮,革漢、 魏之法,事並施行。今錄辯所述六官,著之於篇《天官 府》管冢宰等眾職地官府。領司徒等眾職《春官府》:領宗伯等眾職夏官府:領司 馬等眾職《秋官府》:領司寇等眾職《冬官府》:領司空等眾職史雖具載,文多 不錄。辯所述六官,太祖以魏恭帝三年,始命行之。自 茲厥後,世有損益。宣帝嗣位,事不師古,官員班品,隨 意變革。至如初置四輔官及六府諸司,復置中大夫 并御正內史,增置上大夫等,則載於外史。餘則朝出 夕改,莫能詳錄。于時雖行《周禮》,其內外眾職,又兼用 秦漢等官。

《儒林傳》:「熊安生字植之,長樂阜城人也。少好學,勵精 不倦。從房虯受《周禮》,通大義。後事徐遵明,服膺歷年。 東魏天平中,受禮於李寶鼎,遂博通《五經》。然專以《三 禮》教授,弟子自遠方至者千餘人。乃討論圖緯,捃摭 異聞,先儒所未悟者,皆發明之。齊河清中,陽休之特 奏為國子博士。時朝廷既行《周禮》,公卿以下多習其」 業,有宿疑礩滯者數十條,皆莫能詳辨。天和三年,齊 請通好,兵部尹公正使焉,與齊人語及《周禮》,齊人不 能對。乃令安生至賓館,與公正言。公正有口辯,安生 語所未至者,便撮機要而驟問之。安生曰:「禮義弘深, 自有條貫。必欲昇堂睹奧,寧可汨其先後?但能留意, 當為次第陳之。」公正於是具問所疑,「安生皆為一一 演說,咸究其根本,公正深所嗟服,還具言之於高祖, 高祖大欽賞之。所撰《周禮義疏》二十卷,行於世《隋書崔彭傳》:「彭𢘆典宿衛,性謹密,在省闥二十餘年, 每當上在仗,危坐終日,未嘗有怠惰之容。上甚嘉之。 上每謂彭曰:『卿當上日,我寢處自安』。又嘗曰:『卿弓馬 固已絕人,頗知學不』?彭曰:『臣少愛《周禮》《尚書》,每於休 沐之暇,不敢廢也』。」上曰:「試為我言之。」彭因說君臣戒 慎之義,上稱善,觀者以為知言。

《唐書蘇安𢘆傳》:「安𢘆博學,尤明《周官》《春秋》《左氏》學。」 《張薦傳》:「薦字孝舉,深州陸澤人。祖鷟,字文成,時號青 錢學士。薦敏銳有文辭,能為《周官》《左氏春秋》。初為顏 真卿歎賞。大曆中,浙西觀察使李涵表薦才任史官。 所著書百餘篇。」

《儒學傳》。褚無量幼受經於沈子正、曹福,刻意墳典,尤 精《禮》、司馬《史記》。擢明經第,累除國子博士,遷司業,兼 修文館學士。中宗將南郊,詔定儀典。時祝欽明、郭山 惲建言皇后為亞獻,無量與太常博士唐紹、蔣欽緒 固爭,以為「郊祀,國大事,其折衷莫如《周禮》。《周禮》冬至 祭天圜丘,不以地配,唯始祖為主,亦不以妣配,故后」 不得與。又《大宗伯》:「凡大祭祀,王后不與,則攝而薦豆 籩徹。」是后不應助祭。又《內宰職》:「大祭祀,后祼獻,則贊 瑤爵。祭天無祼。」知此乃宗廟祭爾。《巾車》內司服掌后 六服與五路,無后祭天之服與路,是后不助祭天也。 惟漢有天地合祭,皇后參享事。末代黷神,事不經見, 不可為法。

《舊唐書》「儒學張士衡傳:父友齊國博士劉軌思,授以 《毛詩》《周禮》,精究大義。」

《賈公彥傳》:「永徽中,官至太學博士,撰《周禮義疏》五十 卷。」

《宋史杜莘老傳》:「遷太常寺主簿,升博士。顯仁皇后崩, 宰相傳旨問含玉之制,莘老曰:『禮院故實所不載,請 以《周禮》典瑞鄭元注製之,其可』。」因立具奏。上覽之曰: 「真禮官也。」

《黃度傳》:度志在經世,而以學為本,著《周禮說》。

《許奕傳》:奕性孝友,通籀隸書,所著有《周禮講義》行世。 《楊簡傳》:簡論治務最急者五,其次曰取《周禮》及古書 會議,熟講其可行于今者行之。

《趙汝談傳》。汝談天資絕人,沉思高識。其論《周禮》,疑傅 會女主之書,要亦卓絕特立之見。所著有《周禮注》。 《喬行簡傳》。行簡學于呂祖謙之門,嘉熙三年,拜平章 軍國重事,封蕭國公。所著有《周禮總說》。

《儒林傳》:「李覯字泰伯,建昌軍南城人。嘉祐中為太學 說書,嘗著《周禮致太平論》。」

林之奇,字少穎,福州候官人。中紹興二十一年進士, 為祕書省正字,轉校書郎。有《周禮說》行于世。

陳傅良,字君舉,溫州瑞安人。嘉泰二年,進寶謨閣待 制。有《周禮說》行于世。

魏了翁字華父,卭州蒲江人。嘉熙元年,詔以資政殿 大學士致仕。遺表聞,上震悼,輟視朝,歎息,有用才不 盡之恨。所著有《周禮井田圖說》。

《石林詩話》:神宗嘗問經筵官周官前朝後市何義?黃 右丞履時為侍講,以王氏新說對,言「朝陽事故在前, 市陰事故在後。」上曰:「亦不獨此朝,君子所集,市小人 所居,向君子背小人之意。」諸臣聞之竦然。

《卻掃編》:政和中,杜相充以列卿使遼,時新更左右僕 射為太宰、少宰。既至,館伴者問:「南朝新定宰相官名, 亦有據乎」,杜曰:「『曾讀《周禮》否』?伴者不悅曰:《周禮》豈不 嘗讀,正以《周官》太宰卿一人,則天官之長也,小宰、中 大夫二人,其屬爾,安得相抗而為二宰哉?」杜無以應, 及還,以失言被黜。

《貴耳集》:章聖講《周禮》,至典瑞有含玉,問之何義,講官 答曰:「人臣卒給之含玉,欲使骨不朽爾。」章聖曰:「人臣 但要名不朽,何用骨為?」

《通鑑纂要》:「王洙為翰林學士,進讀《周禮》,帝命畫車服、 冠冕、籩豆、簠簋之制。至和元年九月,洙乃以《周禮禮 器圖》成上之。」

《長樂縣志》:「劉彝字執中,仕至祠部員外郎,撰《周禮中 義》八卷。」

《筠州志》:「劉恕字道原,著有《周禮記》若干卷。」

《延平府志》:「周諝字希聖,擢熙寧進士第,入仕,值新法 行,不忍詭隨,賦詩去官。嘗注《周禮解》,《王文公新傳》多 采其說,而沒其姓名,豈忘其人之有傳耶?」

《傳經錄餘話》:「王安石行新法,盡取《周禮》,傅著其義,著 《周禮新義》二十二卷。」

《吳縣志》:「章縡字伯成,熙寧九年進士,仕為尚書郎,提 點淮南刑獄,積官至朝散大夫。著《周官議》十六篇,非 近世之文也。」

《傳經錄餘話》:「龔原素習《春秋》,著有傳注。及王安石廢 《春秋》,好《周禮》,原亦好《周禮》,遂撰有《周禮圖》十卷。 王昭禹字光遠,亦宗《王氏新說》,著有《周禮解》,比安石 書加詳,名為《周禮詳解》四十卷。」

《樂平縣志》:「徐庚字叔義,紹聖四年進士,歷仕四十年。 建炎初,提點福建刑獄歸,自號寄傲老人,撰《周禮講義》。」

《嘉興縣志》:「聞人宏字君度,大觀三年進士,判常州。著 《周官通解》。」

《傳經錄餘話》:「楊時號龜山,嘗攻王氏之學,著《三經義 辨》,有《周禮辨疑》一卷。」

《龍谿縣志》:「黃穎字秀實,崇寧五年進士,歷中書舍人, 撰《周禮解義》。」

《江都縣志》:「王居正官兵部,以時事請對,因及王安石 新學為士大夫心術之害,請以辨學為獻。有《周禮辨 學》一卷。」

《江西通志》:「董濬字禹川,德興人。崇寧進士,歷祕書少 監,撰《周官辨疑》。」

《南昌府志》:「孫奇字師穎,豐城人,著有《周禮備檢》。」 《永嘉縣志》:「薛季宣字士隆,著有《周禮釋疑》。」

《金華府志》:「薛衡字平仲,有《周禮序官考》。」

《寧德縣志》:「余復,光宗初策士大夫,廷擢第一,後入史 館兼實錄檢討,著有《禮經類說》。」

《金華府志》:「葉秀發字茂叔,師事呂祖謙,知高郵軍。著 有《周禮說》。」

《江西通志》:「徐筠字國堅,清江人得之子。早歲擢第,初 主攸縣簿,後知金州。著有《周禮微言》十卷。」

《虔州府志》:「林椅字奇卿,麗水人。紹熙庚戌進士。以《周 禮》為《周官》經世之書,凡民極所由立,日用之常,誠偽 之變,莫不區別,纖悉畢舉,乃隨類條列之,名曰《周禮 綱目》。翰林學士樓鑰、禮部尚書倪思表其所著進奏, 除工部架閣。」

《漳州府志》:「陳兢字戒叔,紹熙進士,撰《周禮解》。」

《永嘉縣志》:「陳汪字蘊之,有《周官小集》。」

楊恪字謹仲,著有《周禮辨疑》。

陳伋字及之,著《周禮辨疑》。

陳謙字益之。乾道壬辰進士,歷官寶謨閣待制、江西 湖北宣撫副使。著《周禮說》。

《山陰縣志》:「孫之宏字偉夫,著有《周禮說》。」

《惠安縣志》:「江致堯字聖俞,以特奏任法曹,通經學,與 丘崇齊名,著《周禮解》。」

《溫州府志》:「王奕字子陵,瑞安人。淳祐間,有旨索其所 著書,郡守趙汝騰繕寫《周禮答問》以進,并薦之不起。」 《興化縣志》:「黃鐘字器之,漳州錄事參軍,著有《周禮集 解》。」

《蘇州府志》:「陳起宗字興祖,少入上庠,踔厲有聲。一日 歸省,屬同舍生為投試卷,起宗業《禮記》,同舍生嫉之, 輒易以《周禮》,迫試乃告。起宗遂用《周禮》試復第一,登 政和進士。」

《婺源縣志》:「王炎字晦叔,登乙科,所著有《攷工記考疑》 一卷。」

《江西通志》:「包恢,南城人。嘉定十三年進士,歷官僉書 樞密院事,卒贈少保,諡文肅。著有《周禮六官疑辨》若 干卷。」

《傳經錄餘話》:「王與之字次點,號東巖,樂清人。受學於 松溪陳氏,傳《六典要旨》,著《周禮訂義》八十卷。淳祐二 年十二月,直煥章閣趙汝騰進其書於朝,付祕書省, 特補一官,授賓州文學。終通判泗州。卒年九十有七。」 《福州府志》:「林希逸,淳祐中入為祕書省正字。所著有 《考工記》行於世。」

《蘇州府志》:「楊彌昌字師言,郡人。咸淳戊辰進士。父子 授受,皆以《周禮》發解,所著有《周禮解義》。」

《福州府志》:「林亦之,福清人,莆田林光朝門人也。講學 聚徒于莆之紅泉,學者稱網山先生。著有《考工記注》。」 《廬陵縣志》:「胡銓字邦衡,除寶文閣待制,留經筵,求去, 以敷文閣直學士與外祠。陛辭,上問今何歸,銓曰:『歸 廬陵。臣向在嶺,每嘗訓傳諸經,欲成此書。特賜通天 帶以寵之』。」銓歸,上所著《易、春秋、周禮、禮記解》,詔藏祕 書省。所著《周禮傳》十二卷。

《傳經錄餘話》:「吳沅深于經術,諸經皆有所著述,行於 時。《周禮》則有《本制圖》《六官析微論》。」

《廬陵縣志》:「周必大字子充,一字洪道,其先鄭州管城 人。祖詵,宣和中倅廬陵,因家焉。著有《周官講義》。」 《武進縣志》:「尤袤字延之,王佐榜進士,淳熙十五年擢 禮部侍郎,著有《周禮辨義》。」

《溫州府志》:「王十朋字龜齡,樂清人。以龍圖閣學士致 仕,諡忠文,著有《周禮詳說》。」

《傳經錄餘話》:「三山鄭鍔字剛中,有《周禮解義》二十二 卷,詳制度,明經旨,學者頗宗之。」

《長沙府志》:「易祓字彥祥,號山齋,著《周禮總義》,推廣諸 家之說,凡三十六卷。」

《臨川縣志》:「俞庭椿字壽翁,乾道八年進士,仕至古田 令。著《周官復古編》,謂冬官不亡,錯簡在五官之內,編 為三卷。」

《傳經錄餘話》:「許奕字成子,慶元五年進士第一,歷寶 謨閣學士、知潼州。著《周禮講義》。」

《莆陽縣志》:「李叔寶字景齊,著有《周禮精意
考證
《卭州志》:「高崇字西叔,世家卭之蒲江,以進士出身知

黎州,兼管內安府,有《周官解》十二卷。」

《傳經錄餘話》:「樂思忠字仲恕,號祝融居士,著《周禮考 疑》七卷。」

《溫州府志》:「曹叔遠字器遠,瑞安人。少學於陳傅良,紹 熙元年進士第,歷禮部侍郎,終徽猷閣待制。諡文肅。 著有《周官講義》。」

《傳經錄餘話》:「稅與權嘗受學於魏了翁之門,著《周禮 折衷》二卷。了翁或時有發明,止於《天官》,餘未及。或云 《宋志》作了翁著」,即其書也。

《閩書》:「黃鐘字器之,興化人。漳州錄事參軍,著有《周禮 集解》。」

《慈谿縣志》:「黃震字東發,寶祐四年進士,通判紹興府, 著有《周禮日抄》一卷。」

《天台縣志》:「陳祥道字用之,著有《考工記解》。」

《山陰縣志》:「黃度字文叔,著《周禮五官說》五卷,葉適為 之序。」

《傳經錄餘話》:「項安世字平菴,著有《周禮丘乘圖說》一 卷。」

史浩字直翁,四明人,精於《禮》學。孝宗初為建王浩分 講《周禮》,多啟發,孝宗稱之。自「天官冢宰」至「地官司關」 而止。

《嘉善縣志》:「曹津字元會,歲貢生,官南安府儒學教授。 著《周禮集傳》五卷,闕《考工記》不解。」

《傳經錄餘話》:「王炎篤好《周禮》,尤愛《考工記》,著《考工解》 一卷。」

林希逸,號「鬳齋」,著「《考工記》三卷。」

《福清縣志》:「林亦奇字學可,號綱山,學者稱月魚先生。 著《考工記解》一卷。」

《金史楊雲翼傳》:「雲翼,字之美,歷禮部尚書,諡文獻,所 著有《周禮辨》。」

《元史臧夢解傳》:「夢解博學洽聞,為時名儒。所著書有 《周官考》一卷。」

《熊朋來傳》:初,朋來以《周禮》首薦鄉郡,而元制,《周官》不 與設科,治《戴記》者又鮮,朋來屢以為言。蓋朋來之學, 諸經中《三禮》尤深,是以當世言禮學者咸推宗之。 《傳經錄餘話》:「清源丘葵著《周禮全書》六卷,以冬官未 嘗亡,漢儒考古不深,以《考工記》補之。至宋臨川俞廷 椿始著《復古編》,永嘉王次點又作《周官補遺》,乃深然 其」說。

《婺源縣志》:「程宣澤字義夫,博通經史,好孫吳兵法。元 至大間,舉集慶路儒學訓導。滿歸,與族兄復心討論, 注釋《周禮》,三年成編。」

《崇仁縣志》:「吳澂字幼清,舉進士不第,居布水谷,撰述 諸經。著有《周禮考正》十五卷,《周禮經傳》十卷。程鉅夫 請以澂所著書置國子監,以資學者,學者稱『草廬先 生』。」

《卭州志》:「王申子字巽卿,寓居慈利州天門山,隱居幽 深,無心求仕。皇慶二年,充武昌路南陽書院山長,著 《周禮正義》。」

《傳經錄餘話》:「毛應龍字介石,大德間灃州教授。嘗著 《周禮集傳》,總諸儒訓釋,斷以己意,凡二十四卷。」 《臨川縣志》:「吳當字伯尚,澂之孫也。以薦授國子監助 教,與修《三史》成,歷翰林直學士,出為江西廉訪使,詔 拜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命未下,而陳友諒已陷江西。 當乃戴黃冠,道士服,杜門著書。」

《明外史舒芬傳》:芬以倡明絕學為己任,其學貫串諸 經,兼通天文律曆,而尤精于《周禮》。嘗曰:「《周禮》視《儀禮》, 《禮記》猶蜀之視吳、魏也。賈氏謂《儀禮》為本,《周禮》為末, 妄矣。朱子不加是正,何也?」疾革,其子請所言,惟以未 及表章《周禮》為恨。學者稱梓溪先生。

《顧大章傳》:「弟大韶,於《周官》多所發明,其博學世儒所 僅見也。」

《儒林傳》:「梁寅字孟敬,新喻人。家貧無書,嘗假館滕王 霄,蒐羅殘書。吳澄應徵北上,一見勉以聖賢之學。洪 武初,應召赴京,議禮江右三人。寅與同郡胡行簡、饒 州蔡淵仲也。考《郊祀禮》,書成上之,賜衣幣,授之官。以 老疾辭還。學者稱為石門先生。著有《周禮考注》行於 世。」

婁諒謂「《周禮》皆天子之禮,為《國禮》;《儀禮》皆公、卿、大夫、 士、庶人之禮,為《家禮》;以《禮記》為二經之傳,分附各篇」, 如《冠禮》附《冠義》之類;不可分附各篇者,各附一經之 後;不可附一經者,總附二經之後;其為諸儒傅會者, 以程朱論黜之。

《王應電傳》。應電篤好《周禮》,謂《周禮》自宋以後,胡宏、季 本各著書,指摘其瑕釁,至數十萬言,而余壽翁、吳澂 則以為《冬官》未嘗亡,雜見於五官,取而更次之。近世 若何喬新、陳鳳梧、舒芬亦各以己意更定,乃掩卷嘆 曰:「是諸儒之《周禮》也,豈元公之《周禮》哉!」因殫研十數 載,先求聖人之心,溯斯禮之源,次考天象之文,原設 「官之意,推五官離合之故,見綱維體統之極,因顯以探微,即細而繹大,成《周禮傳詁》數十卷,以為百世繼 周而治,必出於此。」嘉靖中,以兵燹家燬,困甚,乃流寓 江西泰和,以其書就正羅洪先,洪先未之省也。閱五 年,與居游,久乃稍稍讀其書,禮敬之,與辨難累三月, 始大服。於是翰林陳昌積首以師禮事之,而侍郎何 遷為之刊本。未竟,胡松來巡撫江西,卒刊之,書遂行 於世。

《郝敬傳》:敬杜門謝客,專務著述,《周禮》等咸為之解。 《文苑傳》:王冕嘗倣《周官》著書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 遇明主,伊呂事業不難致也。」太祖下婺州,物色得之。 傳《經錄餘話》:宋濂字景濂,歷學士承旨,於學無所不 通,著有《周禮集註》。

《祁門縣志》:「汪克寬字德一,洪武初,遣使以禮幣徵,修 《元史》,書成授官,固辭還,著《周禮類要》。」

《傳經錄餘話》:「王禕字子充,義烏人。幼秀爽奇敏,師事 黃溍。洪武初,授江西儒學提舉司校理,遷起居注、同 知南康府事。召修《元史》,為總裁官。書成,擢翰林待制 兼國史編修。奉使雲南,為梁王把都所害。其遺文有 《華川集》《玉堂雜著》諸書。正統間,追贈翰林學士,諡忠 文。所著有《周官官名》《急就章》一篇。」

方孝孺,字希直。建文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讀。明年遷 侍讀學士,與董倫同侍經筵。帝好文,日與孝孺討論 《周官》法度。所著有《周禮考次目錄》一卷。

《鄞縣志》:「黃潤玉字孟清,歷提督學政,謫含山知縣,著 有《周禮題解》。」

《廬陵縣志》:「陳鳳梧字文鳴,號靜齋。弘治丙辰進士,官 吏部侍郎,贈工部尚書。著有《周禮合訓》五卷。」

《鎮江府志》:「丁禮,字思敬,丹徒人。以耆年辟知南陽府, 入覲,進《周禮注》,成祖賞之。」

《江西通志》:「何喬新字廷秀,廣昌人。吏部尚書文淵之 子。景泰辛未進士,仕至刑部尚書,贈太子少傅,諡文 肅。著《周禮集注》七卷,《周禮明解》十二卷。」

《海鹽縣志》:「吳昂字德翼,弘治乙丑進士,官至福建布 政司。著《周禮音釋》。」

《蘇州府志》:「桑悅字民懌,舉成化乙未鄉試。家貧無書, 從肆中鬻得,讀過輒焚去。著《周禮傳解》。」

《嘉興縣志》:「陳深字子淵,嘉靖乙酉舉人,任雷州府推 官,著《周禮訓注》十八卷。」

《同安縣志》:「李如玉,儒士,嘉靖八年遣其子進《周禮會 注》,詔有司以禮獎之,給冠帶。」

《休寧縣志》:「金瑤字德溫,嘉靖中選貢生,官廣西衛經 歷。著《周禮述注》六卷。」

《青陽縣志》:「施天麟字振庵,隆慶辛未進士,著《周禮通 義》二卷,崇禎乙亥刊行,王錫袞序之。」

《安丘縣志》:「馬應龍字伯先,萬曆壬辰進士,官禮部主 事。有《考定古本周禮》六卷。」

《沂州志》:「周京,萬曆癸丑進士,著《周禮句解》。」

《傳經錄餘話》:「尹洪,上虞人。弘治中為湖廣道御史,奉 命清兩廣戎政,嘗出元人所著《周禮互注》十二卷,屬 廣州知府袁景輝重刻番隅,其書名曰《周禮附音重 言重意互注》,張詡序而行之。」

《崑山縣志》:「魏校字子才,弘治十八年進士,歷太常卿, 贈禮部右侍郎。著有《周禮沿革傳》六卷,《官職會通》二 卷。」

《朝邑縣志》:「韓邦奇字汝節,歷南京兵部尚書,贈太子 少保,諡恭簡。嘗手定《周禮》,韓凝甫得其書,與魏校《周 禮》合為義疏,刊而傳焉,名曰《韓魏周禮義疏》。」

《滇南紀聞》:「楊慎字用修,號升菴。廷試第一,授修撰。以 議大禮事廷杖,謫雲南。著述甚富,所著有《周官音詁》 一卷。」

《吉水縣志》:「羅洪先字達夫,嘉靖八年進士第一,授修 撰,即請告歸,著《周禮疑》一卷。」

《金壇縣志》:「王樵字朋逸,嘉靖丁未進士,歷南京總憲。 著《周官私錄》一卷。」

《松江府志》:「王圻字元翰,號洪州,華亭人。嘉靖丁丑進 士,歷湖廣提督學政。著《續定周禮全經集注》十四卷、 《傳經錄餘話》:『何廷矩字時振,番隅諸生,陳公甫之高 第弟子也。深於《周禮》,嘗著《禮意大全》三卷』。」《羊錄》十 卷二書皆本之《周禮》。

《長樂縣志》:「柯尚遷字喬可,陽石山人。嘉靖中撰《周禮 全經釋原》十二卷,《源流敘論》一卷,《通論》一卷。」

《崑山縣志》:「王應電,字明齋,著《周禮圖說》二卷,《學周禮 法》一卷,《非周禮辨》一卷,《冬官補》一卷,《冬官考工記》一 篇。」

《傳經錄餘話》:「馮時可嘗考訂《周禮》,有所得輒書之,著 為《周禮別說》一卷。」

《豐城縣志》:「徐即登號匡岳,萬曆癸未進士,官至河南 按察使。著《周禮說》十四卷。」

《傳經錄餘話》:「陳沂嘗取《周禮》辨析文物,考正其器用 名狀,著為《周禮文物大全圖》。」

鄭良翰萬曆間,莆田人,深於《周禮》,校正註疏,以五官自存,冬官自闕,何必強臆以亂經?著《周禮古本訂註》 六卷。

「應廷育亦篤嗜《周禮》,嘗彙眾家注疏,著為《周禮輯說》。」 《海寧縣志》:「陳與郊字寧宇,海寧人,萬曆甲戌進士,官 太常寺少卿,提督四譯館,著有《考工記集注》二卷。」 《襄陽府志》:「周夢暘字啟明,著有《考工記評》一卷,依謝 疊山批點《檀弓》,旁用小圈標出章法、句法、字法,以便 童子誦習。」

《傳經錄餘話》:「張睿卿性嗜《周禮》,研究最精,著《周禮約 注》二卷、《考工記備考》一卷。」

《晉江縣志》:「吳龍徵字惺初,萬曆癸未進士,改庶吉士, 除浙江道御史,謫通州判官,歷戶部主事。著有《周官 荒政解》十二篇。」

《崑山縣志》:「王志長,字平仲,刪節《周禮注疏》之繁,而附 以後儒之論,以備聖經之羽翼,作《周禮注疏刪翼》三 十卷。」

《蘇州府志》:「袁袞著《周禮直解》若干卷。」

《高淳縣志》:「谷再吉為人動必以禮,閉戶著述,作《周禮 注》。」

《歙縣志》:「汪徵泰字嘉生,崇禎丁丑進士,著有《周禮考 工辨》。」

《宣城縣志》:「孫攀字志龍,少游鄉校,博覽沉思,嘗得《周 禮》古本,遍考諸家,折衷為一書,名《周禮評釋》,同時梅 鼎祚序行之。又與貢待詔汝成纂註三禮,有『《周禮》在 宣』之嘆,至今稱博洽者,必首貢、孫兩先生。」

《傳經錄餘話》:「孫元化字初陽,歷巡撫都御史,嘗著《周 禮類編》四卷。」

陳仁錫字明卿,著「《周禮句解》六卷。」

張采字受先,嘗以冬官當井田不行時已先漫沒。蓋 戰國時固不可詰,宜闕冬官以安古本,猶之《春秋紀 夏》五無怪也。著《周禮合解》十八卷。

《華亭縣志》:「孫承澤,禮部尚書,文簡公之弟也,著《周禮 舉要》二卷。」

《傳經錄餘話》:「郎兆玉篤學好古,尤究心《周禮》,著有《注 釋古周禮》二卷。」

《舉要》二卷。

《傳經錄餘話》:「郎兆玉篤學好古,尤究心《周禮》,著有《注 釋古周禮》二卷。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