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第265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理學彙編 第二百六十五卷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二百六十五卷目錄
論語部彙考一
周〈總一則〉
漢〈文帝一則 武帝一則 昭帝始元一則 宣帝地節一則 元帝初元一則 成帝建
始一則 平帝元始一則〉
後漢〈光武帝建武一則 和帝永元一則 靈帝熹平一則〉
魏〈少帝正始一則〉
晉〈武帝太康一則 元帝太興一則 恭帝元熙一則〉
宋〈明帝泰始一則〉
陳〈世祖天嘉一則 宣帝太建二則〉
唐〈高宗儀鳳一則 元宗開元一則 肅宗寶應一則 代宗大曆一則 文宗太和一則〉
宋〈太祖開寶一則 真宗咸平二則 大中祥符一則 乾興一則 仁宗天聖一則 皇
祐一則 至和二則 神宗熙寧一則 元豐一則 哲宗元祐二則 紹聖一則 高宗建
炎一則 紹興五則 孝宗淳熙一則〉
金〈熙宗皇統一則 廢帝天德一則 世宗大定一則〉
元〈世祖至元二則 文宗天曆一則〉
明〈世宗嘉靖一則 懷宗崇禎二則〉
論語部彙考二
魏何晏論語集解〈進序〉
唐陸德明論語釋文〈自序〉
韓愈筆解〈明金玉節序〉
宋尹焞論語解〈進序 又序 題後 韓元吉跋〉
楊時論語解〈自序〉
丘子野論語纂訓〈朱子序〉
張栻論語解〈自序〉
朱熹論語要義〈自序〉
朱熹論語訓蒙口義〈自序〉
蔡節論語集說〈進表 經解序〉
趙燮論語說〈魏了翁跋〉
卞圖論語大意〈明都穆跋〉
經籍典第二百六十五卷
論語部彙考一
[编辑]周
[编辑]周孔子門人輯孔子之言為《論語》二十一篇。
按《史記周本紀》不載。按《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 尼。其先宋人。父叔梁紇,母顏氏。以魯襄公二十二年 庚戌之歲十一月庚子生孔子于魯昌平鄉陬邑,弟 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按《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 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 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篹,故謂之《論語》。」〈按論語古二十
一篇。出孔子壁中。《齊》二十二篇。《魯》二十篇。
〉漢
[编辑]文帝 年置論語博士
[编辑]按:《史記》《漢書》《文帝本紀》皆不載。按趙岐《孟子題辭》: 「孝文皇帝欲廣遊學之路,《論語》《孝經》《孟子》《爾雅》皆置 博士,後罷傳記博士,獨立五經而已。」
武帝 年得古文論語于孔子舊宅壁中
[编辑]按:《史記》《漢書》《武帝本紀》皆不載。按《漢書藝文志》,古 文出孔子壁中。武帝末,魯共王壞孔子宅,欲
以廣其《尚書》者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凡數十 篇,皆古字也。共王往入其宅,聞鼓琴瑟鐘磬之音,於 是懼,乃止不壞。
〈注〉師古曰:《家語》云:「孔騰字子襄。畏秦法峻急,藏《尚書》《孝經》《論語》于夫子舊堂壁中。」而《漢記·尹敏傳》云「孔鮒所藏。」二說不同,未知孰是。
按《魯恭王傳》:「魯恭王餘孝景前二年立為淮陽王,三 年徙王。魯王好治宮室,壤孔子舊宅以廣其宮,聞鐘 磬琴瑟之聲,遂不敢復壞,于其壁中得古文經傳。」〈按恭
《王傳》「壞宅」 是景帝時事,而《志》又作「武帝時。」 未知孰是,並列備考。
〉按《晉書衛恆傳》:「漢武時,壞孔子宅,得古文《尚書》《春秋》 《論語》《孝經》。時人不復知有古文,謂之科斗書。漢世祕 藏,希得見之。」
昭帝始元五年六月詔以論語未明令舉賢良文學高第
[编辑]按:《漢書昭帝本紀》:「始元五年六月詔曰:『朕以眇身,獲 保宗廟,戰戰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王之事,通保傅, 傳《孝經》《論語》《尚書》,未云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 各二人,郡國文學高第各一人』。」
宣帝地節三年選疏廣授皇太子論語
[编辑]按《漢書宣帝本紀》,不載。按《疏廣傳》,「地節三年,選丙 吉為太傅,廣為少傅。數月,吉遷御史大夫,廣徙為太 傅。在位五歲。皇太子年十二,通《論語》《孝經》。」
元帝初元 年詔令張禹授太子論語
[编辑]按《漢書元帝本紀》,不載。按《張禹傳》:「初元中立皇太子,而博士鄭寬中以《尚書》授太子,薦言禹善《論語》,詔 令禹授太子《論語》,由是遷光祿大夫。」
成帝建始 年鄭寬中張禹朝夕入說論語于金華殿
[编辑]按《漢書成帝本紀》,不載。按《冊府元龜》,「成帝時,班伯 少受《詩》于師丹。大將軍王鳳薦伯宜勸學,召見宴昵 殿,容貌甚麗,誦說有法,拜為中常侍。帝方鄉學,鄭寬 中、張禹朝夕入說《尚書》《論語》于金華殿,詔伯受焉。既 通大義,又講异同于許商,遷奉車都尉。數年,金華之 業續出。」〈按此條一作成帝初故附建始內〉
平帝元始五年徵天下以論語教授者駕一封軺傳遣詣京師
[编辑]按《漢書平帝本紀》:「元始五年春正月,徵天下通知逸 經、古記、天文歷算、鍾律、小學、史篇、方術、本草,及以《五 經》《論語》《孝經》《爾雅》教授者,在所為駕一封,軺傳遣詣 京師,至者數千人。」
後漢
[编辑]光武帝建武 年以包咸入授皇太子論語
[编辑]按《後漢書光武帝本紀》,不載。按《儒林包咸傳》:「建武 中,入授皇太子《論語》,又為其章句,拜諫議大夫。」
和帝永元十四年徐防請論語不宜射策
[编辑]按《後漢書和帝本紀》,不載。按《徐防傳》,永元十四年, 拜司空。防上疏曰:「臣以為博士及甲乙策試,宜從其 家章句,開五十難以試之。解釋多者為上第,引文明 者為高說,若不依先師,文有相伐,皆正以為非。五經 各取上第六人,《論語》不宜射策,雖所失或久,差可矯 革。」詔書下公卿,皆從防言。
靈帝熹平四年刻石經論語立于太學門外
[编辑]按:《後漢書靈帝本紀》:「熹平四年春三月,詔諸儒正《五 經》文字,刻石立于太學門外。」
按《洛陽記》,「太學在洛城南開陽門外,講堂長十丈,廣 一丈。堂有石經四部,本碑凡四十六枚。西行《尚書》《周 易》《公羊傳》十六碑存,十二碑毀;南行《禮記》十五碑悉 崩壞;東行《論語》三碑一碑毀《禮記》。碑上有諫議大夫 馬日磾、議郎蔡邕名。」
魏
[编辑]少帝正始二年三月帝講論語通使太常釋奠祀孔子
[编辑]按《三國志魏書少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魏齊 王正始二年,帝講《論語》,通使太常釋奠,以太牢祀孔 子於辟雝,以顏淵配。」
晉
[编辑]武帝太康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親釋奠祀孔子
[编辑]按《晉書武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晉武帝太康 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 于辟雝,以顏淵配。」
元帝太興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親釋奠祀孔子
[编辑]按《晉書元帝本紀》,不載按《宋書禮志》,「晉元帝太興 三年,皇太子講《論語》通,太子親釋奠,以太牢祀孔子, 以顏淵配。」
恭帝元熙二年劉超授帝論語
[编辑]按《晉書恭帝本紀》,不載。按《劉超傳》,「恭帝年八歲,雖 幽厄之中,超猶授《孝經》《論語》。」
宋
[编辑]明帝泰始年續註論語二卷
[编辑]按:《宋書明帝本紀》:「帝少好讀書,愛文義,續衛瓘所註 《論語》二卷,行于世。」
陳
[编辑]世祖天嘉元年令沈文阿于東宮講論語
[编辑]按《陳書世祖本紀》,不載。按《儒林沈文阿傳》:「世祖即 位,遷通直散騎常侍,兼國子博士,領羽林監,仍令于 東宮講《孝經》《論語》。」
宣帝太建五年敕周弘正侍東宮講論語
[编辑]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周弘正傳》:「太建五年,授 尚書右僕射,祭酒,中正如故。尋敕侍東宮,講《論語》《孝 經》。太子以弘正朝廷舊臣,德望素重,於是降情屈禮, 橫經請益,有師資之益焉。」
太建十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王於辟雍發。 《論語》題。
按《陳書宣帝本紀》,不載。按《文學,徐伯陽傳》,「太建十 一年春,皇太子幸太學,詔新安王於辟雍發《論語》題, 仍命伯陽為《辟雍頌》,甚見嘉賞。」
唐
[编辑]高宗儀鳳三年詔貢舉人論語任依常式
[编辑]按《唐書高宗本紀》,不載按《舊唐書禮儀志》,儀鳳三 年五月詔:「自今已後,《道德經》並為上經,貢舉人皆須 兼通,其餘經及《論語》任依常式。」
元宗開元六年褚無量獻論語
[编辑]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儒學褚無量傳》:「帝西還, 皇太子及四王未就學,無量以《孝經》《論語》五通獻帝。 帝曰:『朕知之矣』。乃選郗常亨、郭謙光、潘元祚等為太子諸王侍讀。」
肅宗寶應二年楊綰上疏請以論語為兼經
[编辑]按:《唐書肅宗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寶應二年,禮部 侍郎綰上疏,請所習經取大義,聽通諸家之學,每問 經十條,對策三道,皆通,為上第。吏部官之經義通八, 策通二,為中第,與出身下第罷歸。《論語》《孝經》《孟子》兼 為一經。」
代宗大曆八年歸崇敬請博士兼通論語
[编辑]按:《唐書代宗本紀》,不載。按《歸崇敬傳》:「大曆八年,崇 敬建議曰:近世明經,不課其義,先取帖經,顓門廢業, 傳授義絕。請以《禮記》《左氏春秋》為大經,《周官》《儀禮》《毛 詩》為中經,《尚書》《周易》為小經,各置博士一員。《公羊》《穀 梁春秋》共準一中經,通置博士一員。博士兼通《孝經》 《論語》,依章疏講解。德行純潔、文詞雅正、形容莊重,可 為」師表者,委四品以上各舉所知,在外給傳,七十者 安車蒲輪敦遣。國子、太學、四門三館各立五經博士, 品秩、生徒有差。禮部考試法:「請罷帖經,于所習經問 大義二十而得十八,《論語》《孝經》十得八為通。」
文宗太和七年創立石經論語
[编辑]按《唐書文宗本紀》。不載按《會要》,「太和七年十二月, 敕于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九經》并《孝經》《論語》 《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字樣四十卷。」
宋
[编辑]太祖開寶五年判監陳鄂等校論語釋文上之
[编辑]按《宋史太祖本紀》。不載。按《玉海》,「開寶五年。判監陳 鄂與姜融等四人。校《孝經》《論語》《爾雅》釋文上之。」
真宗咸平三年詔邢昺等校定論語義疏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邢昺傳》:「咸平二年,始置 翰林侍講學士,以昺為之。受詔與杜鎬、舒雅、孫奭、李 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春秋傳》《孝 經》《論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階勳。」
按《玉海》,「李至請命李沆、杜鎬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 《穀梁傳》疏,及別纂《孝經》《論語正義》。咸平三年三月癸 巳,命祭酒邢昺代領其事,杜鎬、舒雅、李維、孫奭、李慕 清、王煥、崔偓佺、劉士元預其事。《論語》取梁皇侃疏約 而修之。」〈按傳作二年玉海作三年蓋是年昺為翰林侍講學士而校書則在三年也〉 咸平四年九月,邢昺等表上重校定《論語》。
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咸平四年九月,翰 林侍講學士邢昺等及直講崔偓。佺表上重校定《周 禮》《儀禮》《公羊》《穀梁傳》《孝經》《論語》《爾雅》七經義疏,凡一 百六十五卷,賜宴國子監,昺加一階,餘遷秩。」〈一本云一百六 十三卷〉十月,命摹印頒行。於是《九經義疏》具矣。 又云: 邢昺等撰《論語正義》,咸平中頒其書于章句、訓詁、名 器事物之際詳矣。
大中祥符五年作崇儒術為君難為臣不易二論刻石國學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大中祥符五年十月辛酉,作《崇儒 術論》,刻石國學。」按《陳彭年傳》:「真宗謂之曰:『儒術汙 隆,其應實大,國家崇替,何莫由斯。故秦衰則經籍道 息,漢盛則學校興行。其後命歷迭改,而風教一揆,有 唐文物最盛,朱梁而下,王風寖微,太祖、太宗丕變敝 俗,崇尚斯文。朕獲紹先業,謹導聖訓,禮樂交舉,儒術 化成,實二后垂裕之所致也。為君之難,由乎聽受;臣 之不易,在乎忠直。其君以寬大接下,臣以誠明奉上, 君臣之心,皆歸于正,直道而行,至公相遇。此天下之 達理,先王之成憲,猶指諸掌,孰謂難哉』!」彭年曰:「陛下 聖言精詣,足使天下知訓。伏願躬演睿思,著之篇翰。」 真宗為製《崇儒術》、「《為君難》、為臣不易」二論示之。彭年 復請示輔臣,刻石國子監。
乾興元年十一月辛巳命侍講孫奭馮元講論語
[编辑]按《宋史真宗本紀》不載按《仁宗本紀》,真宗乾興元 年十一月「辛巳,初御崇政殿西閣講筵,命侍講孫奭、 馮元講《論語》。」
仁宗天聖四年侍讀學士宋綬進論語要言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天聖四年閏五月, 侍讀學士宋綬錄惟《皇誠德賦》《孝經》《論語要言》《唐太 宗帝範》二卷、開元中楊浚《聖典》三卷、楊相如《君臣政 理論》三卷以進。」時帝好儒學,太后命綬擇前代文字 資孝養補政治者,以備帝覽故也。
皇祐元年九月所鐫石室十三經工畢論語張德釗書
[编辑]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石室十三經》,孟蜀 所鐫,「皇祐元年歲次己丑九月辛卯朔十五日乙巳 工畢。」《論語》《爾雅》張德釗書。
至和元年詔宗室克繼臨蔡邕古文法寫論語
[编辑]按《宋史》仁《宋本紀》,不載按《宗室魏悼王廷美傳》:循 國公子克繼,善楷書,尤工篆隸。宗正薦之,仁宗親臨 試,及令臨蔡邕古文法,寫《論語》《詩》《書》,復詔與朝士分 隸石經。帝曰:「李陽冰唐室之秀,今克繼朕之陽冰也。」 嘗進所集《廣韻》《字源》,帝稱善,藏之。
至和二年三月,判國子監王洙以石經《論語》見書鐫未就,乞促近限畢工。九月,皇姪克繼寫石經《論語》畢, 上之。
按《宋史仁宗本紀》,不載。按《玉海》,仁宗命國子監取 《易》《詩》《書》《周禮》《禮記》《春秋孝經》,為篆隸二體,刻石兩楹。 至和二年三月五日,判國子監王洙言,「國子監刊立 石經,至今一十五年止。《孝經》刊畢,《尚書》《論語》見書鐫 未就,乞促近限畢工,餘經皆罷。」從之。 又云:至和元 年,皇姪克繼所寫石經《論語》求書石國子監,二年九 月十五日,工畢,上之,賜銀幣。
神宗熙寧 年始以論語置學官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朱子《論語要義目錄序》: 「至道咸平間,命翰林學士邢昺等取皇甫侃疏約而 修之,以為正義。其於章句、訓詁、名器事物之際詳矣。 熙寧中,神祖垂意經術,始置學官,以幸學者。」
元豐八年十二月經筵講魯論
[编辑]按《宋史神宗本紀》不載按《哲宗本紀》,神宗元豐八 年十二月壬戌,開經筵,講《魯論》《三朝寶訓》。
哲宗元祐二年呂公著范祖禹等進論語要語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元祐二年九月庚 午。呂公著言。「伏觀今月十五日以經筵講《論語》畢。賜 執政及講筵官御筵。是日內出御書。」
唐賢律詩,《分賜》
「臣等各一篇。次日,臣于延和謝:今《論語》終帙,進講《尚 書》二書,皆聖人之格言,為君之要道。臣輒于《尚書》《論 語》《孝經》中節取要語凡一百段,惟取明白切于治道 者,庶便省覽。」他日,太皇太后宣諭公著曰:「所進《尚書》 《論語》等要義百篇,皇帝每日書寫看覽,甚有益學問。」 范祖禹又言:「臣謹節《尚書》《論語》《孝經》切要之語,訓戒」 之言,得二百一十九事,以備聖札,所冀手書之,目睹 之,心存之,以助聖德之萬一,名曰《三經要語》。
元祐 年,范祖禹進《論語說》。
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玉海》。范祖禹《論語說》。元 祐中所進。數引劉敞、程頤之說。
紹聖元年國子司業龔原請以王雱論語義刊板傳學者
[编辑]按《宋史哲宗本紀》不載。按《龔原傳》:「紹聖初,召拜國 子司業,請以王安石所撰《字說》《洪範傳》及子雱《論語》 《孟子義》刊板傳學者。故一時學校舉子之文,靡然從 之,其敝自原始。」
高宗建炎二年上寫論語于絹屏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建炎二年九月己 亥。上謂輔臣曰:「近將《語》孟治道處手寫入于絹屏。」又 曰:「《語》《孟》習之熟,真有可嘉。」
紹興七年詔給尹焞筆札解論語以進
[编辑]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尹和靖年譜》:紹興七年 閏十月初八日,奉聖旨,尹焞除祕書郎兼崇政殿說 書,辭,不允,令先次朝見,赴講筵供職。十二日入見,力 辭于上前,上曰:「朕渴卿久矣,知卿從程頤學,俟卿以 講學,不敢以有他。」遂供職講筵。承續講《衛靈公》之末 章稱旨,遂給筆札,解《論語》以進。
紹興八年四月,尹焞進所解《論語》,賜六品服。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尹和靖年譜》:紹興八年 二月二十七日,除祕書少監,仍兼崇政殿說書。每當 赴講之日,前一夕必沐浴更衣,以所講書置案上,朝 服再拜,齋于燕室。學者問之,先生曰:「必欲以所言感 悟君父,安得不敬?人君其尊如天,必須盡己之誠意。 吾言得入,則天下蒙其利;不能入則反之,又安得不 敬」十三日,詔促解《論語》。四月十七日,又於經筵求去。 翌日,諭參知政事劉公大中曰:「尹焞學問淵源,足 為後學矜式。班列中得老成人為之領袖,亦足以見 朝廷氣象。」十八日,除徽猷閣、主管萬壽觀,依舊兼崇 政殿說書。二十日,進呈所解《論語》。五月四日,詔賜緋 衣銀魚。
按《尹和靖文集》,先生曰:「某在經筵進《論語解》,別無可 取,只一篇序,卻是某意。曰:『學貴力行,不貴空言。若欲 意義新奇,文辭華贍,則非臣所知』。此是某意。」 先生 既進《論語解》,一日,德壽忽謂趙丞相曰:「朕看尹某日 間所行,全是一部《論語》。」趙曰:「陛下可謂知人矣。」 按《玉海》:紹興中,尹焞為崇政殿說書。八年四月戊寅, 詔尹焞「解《論語》書成,賜六品服。」
紹興十三年正月,以王賓《論語口義》送史館。十一月, 上寫《論語》畢,刊石國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三年正月 二十四日,王普進父賓《論語口義》,送史館。 又云:《繫 年錄》云:紹興十三年十一月丁卯,上寫《六經》《論語》《孟 子》畢,秦檜因請刊石國學,仍頒墨本賜諸路州學,詔 可。
紹興十六年五月,上書《論語》,刊石,立于太學。
按《宋史高宗本紀》。不載。按《玉海》,紹興十六年五月 上書《論語》《孟子》。皆刊石立于太學首善閣及大成殿 後三禮堂之廊廡。〈一云十四年刊〉
紹興二十四年十二月,命毀程瑀《論語》講解按《宋史高宗本紀》:紹興二十四年十二月,以故龍圖閣學士程瑀有《論語講解》,秦檜疑其譏己,知饒州洪 興祖嘗為序,京西轉運使魏安行鏤板,至是命毀之, 興祖韶州,安行欽州編管,瑀子孫亦論罪。
孝宗淳熙五年張珫上論語二十篇
[编辑]按《宋史孝宗本紀》。不載。按《玉海》。淳熙五年六月九 日。軍器少監張珫。上《論語拾遺》二十篇。付祕閣。
金
[编辑]熙宗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廟自是讀論語
[编辑]按《金史熙宗本紀》:皇統元年二月戊午,上親祭孔子 廟,北面再拜,謂侍臣曰:「朕幼年遊佚,不知志學,歲月 逾邁,深以為悔。孔子雖無位,其道可遵,使萬世景仰。」 自是頗讀《尚書》《論語》諸書,或以夜繼焉。按《孔璠傳》: 詔求孔子後,加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奉祀。是時熙 宗頗讀《論語》《尚書》《春秋左氏傳》及諸史,乙夜乃罷。
廢帝天德三年置國子監論語用何晏集註邢昺疏自國子監印板授諸學校
[编辑]按《金史廢帝本紀》。不載。按《選舉志》。凡養士之地曰 國子監。始置于天德三年。《論語》用何晏《集註》。邢昺疏。 「自國子監印之。授諸學校。」
世宗大定二十三年九月使譯經所進所譯論語
[编辑]按《金史世宗本紀》:「大定二十三年九月己巳,使譯經 所進所譯《易》《書》《論語》《孟子》等書,命頒行之。」
元
[编辑]世祖至元五年敕從臣錄論語
[编辑]按《元史世祖本紀》:「至元五年十月庚寅,敕從臣禿思 忽等錄《毛詩》《論語》《孟子》。」
至元二十四年,定國子學制。凡讀書必先《論語》 按《元史世祖本紀》不載按《選舉志》:「至元二十四年, 立國子學而定其制。凡讀書必先孝經小學。《論語》博 士助教親授句讀音訓、正錄、伴讀以次傳習之,講說 則依所讀之序。」
文宗天曆元年廉訪使鄭允中表金履祥所著論語集註考證上于朝
[编辑]按《元史文宗本紀》,不載。按《儒學金履祥傳》:「履祥所 著書,曰《論語孟子集註考證》十七卷,門人許謙為益 加校定。天曆初,廉訪使鄭允中表上其書于朝。」
明
[编辑]世宗嘉靖二年御文華殿講官倫以訓進講論語
[编辑]按《春明夢餘錄》:「嘉靖二年,御文華殿,講官倫以訓進 《論語陽膚》,為士師講義。上批云:『以訓講哀矜勿喜』,云 是慈悲憐憫。」夫慈悲二字,是釋氏之教也。
懷宗崇禎三年文震孟進講論語
[编辑]按《明外史文震孟傳》:「崇禎改元,召為侍讀,改左中允, 充日講官。三年,進諭德,直講如故。震孟在講筵最嚴 正,嘗講『《君使臣以禮章》,反覆規諷。帝即出尚書喬允 升、侍郎胡世賞于獄』。」
崇禎十五年八月,講官丘瑜等進講《論語》。
按《春明夢餘錄》:崇禎十五年八月二十四日日講,詹 事丘瑜進講《論語》,至「師摯之始」章,帝問《咸》《英》《韶》《濩》,瑜 對是四代樂名。上曰:「子在齊聞《韶》樂。」瑜對:「即此《韶》樂。」 上復問「『《關雎》之『亂』」「『亂』字,瑜對是樂之卒章』。上曰:『當時 夫子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是何等氣象』?」九月十八日 上日講,講官講《論語》「子罕言利」一節,帝召輔臣前,問: 「夫子論仁,如『欲立欲達,克己復禮,天下歸仁』及『出門 使民』」等語,「言仁儘多,何云罕言?」輔臣延儒對:「『此即性 與天道,不可得聞』之意。」德璟對:「聖人未嘗不言仁,只 門弟子悟者以為言,不悟者以為罕言耳。」又問:「命與 仁如何分別?」德璟對:「總是一理,在天為命,在心為仁。」 帝首肯。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便」是修己以安百 姓意思。輔臣極贊,以為聖見明徹。吳甡言:「帝王學問, 只是明德新民。」德璟言:「明明德於天下,便是天下歸 仁。」次日,手諭:先生等:「論仁諸說,深當朕心。著即撰寫 進呈,以便觀覽。」
論語部彙考二
[编辑]晉何晏論語集解十卷
[编辑]按晏等進論語集解序漢中壘校尉劉向言魯論語二十篇皆孔子弟子記諸善言也太子太傅夏侯勝前將軍蕭望之丞相韋賢及子元成等傳之齊論語
[编辑]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于《魯論》。琅邪王卿 及膠東庸生、昌邑中尉王吉皆教授,故有《魯論》,有《齊 論》。魯共王時,嘗欲以孔子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齊 論》,有「問王知道」,多于《魯論》二篇。《古論》亦無此二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以為一篇。有兩《子張》,凡二十一篇, 篇次不與《齊》《魯論》同。安昌侯張禹,本受《魯論》,兼講《齊 說》,善者從之,號曰《張侯論》,為世所貴,包氏、周氏《章句》 出焉。古論惟博士孔安國為之《訓解》,而世不傳。至順 帝時,南郡太守馬融亦為之《訓說》。漢末,大司農鄭元 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之註。近故司空陳群、太常 王肅、博士周生烈皆為《義說》。前世傳授師說,雖有異 同,不為訓解。中間為之訓解,于今多矣,所見不同,互 有得失。今集諸家之善,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為改 易,名曰《論語集解》。光祿大夫關內侯臣孫邕、何晏等 上。
唐陸德明論語釋文一卷
[编辑]按德明自序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及時人所言或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終微言已絕弟子恐離居已後各生異
[编辑]「見而聖言永滅,故相與論撰,因輯時賢及古明王之 語,合成一法,謂之《論語》。」鄭康成云:「仲弓、子夏等所撰 定,漢興,傳者則有三家。」《魯論語》者,魯人所傳,即今所 行篇次是也。常山都尉龔奮、長信少府夏侯勝、丞相 韋賢及子元成、魯扶卿、太子少傅夏侯建、前將軍蕭 望之並傳之,各自名家。《齊論語》者,齊人所傳,別有《問 王》《知道》二篇,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頗多於 《魯論》。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琅邪王卿、御史大夫 貢禹、尚書令五鹿充宗、膠東庸生傳之,唯王陽名 家。《古論語》者,出自孔氏壁中,凡二十一篇,有兩子張。
如淳云:「『分《堯曰》篇後,子張問何如可以從政』以下為篇,名曰《從政》。」
篇次不與《齊魯論》同。
《新論》云:「文異音四百餘字。」
孔安國為《傳》,後漢馬融亦注之。安昌侯張禹受《魯論》 於夏侯建,又從庸生王吉受《齊論》,擇善而從,號曰《張 侯論》,最後而行於漢世。禹以論授成帝,後漢包咸。〈字子 長吳人大鴻臚〉周氏。〈不詳何人〉為《章句》,列於學官。鄭元就《魯論》 張包周之篇章,考之齊、古,為之注焉。魏吏部尚書何 晏集孔安國、包咸、周氏、馬融、鄭元、陳群〈字長文潁川人魏司空〉 王肅、周生烈之說,并下己意為《集解》。正始中上之,盛 行於世,今以為主。〈燉煌人七錄云字文逢本姓唐魏博士侍中〉
唐韓愈論語筆解一卷
[编辑]按金玉節序韓先生誠不愧一代大儒哉昔自秦火既熾聖道幾微逮漢世表章六經名儒迭出其於易詩書禮樂春秋外即及論語孝經以二書皆出孔壁
[编辑]中,為門人之所親,承聖人之提命,以有此書。而《論語》 所記,尤為巨細畢該,精粗共貫。自一言一笑以至朝 廟聘享之大,性命天道之精,無不究其淵微,皆匹夫 匹婦之所能知能行,而實為千百世聖人之所不能 盡也。以故漢儒論著最詳,自魏、晉以後,何晏《集解》而 外,嗣音寥寥,幾為絕響已。先生起八代之衰,迴瀾障 川,使孔、孟之遺緒得以不墜。凡其發為文章者,皆根 據六經,排斥百氏,一以孔、孟為宗,使洙泗心源得以 不絕於有唐一代者,先生之力也。今觀其《筆解》一書, 大抵皆就孔安國、包咸、馬融、鄭元諸君子所已解者, 而推其所未到,駁其所未安。雖其所解者,參之以宋 儒之說,尚為未愜,而要其用心之精「微,總無非欲為 《聖經》之羽翼,漢儒之糾繩也。」先生真不媿一代大儒 矣哉!敢拜手以序其後。後學江都金玉節書。
宋尹焞論語解 卷
[编辑]按焞進論語解序臣自布衣入侍經筵被旨解論語以進臣備職勸講不敢以寡陋辭竊惟是書迺集記孔子嘉言善行苟能即其問答如親炙于聖人之門
[编辑]「然默識,心受而躬行之,則可謂善學矣。」後之解其文 義者數千百家,俾臣復措說其下,亦不過稱贊而已。 恭惟陛下聖學高明,出乎天縱,如舜好問,如湯日新, 舉賢而遠不仁,修己以安百姓,固以合符乎夫子之 道,施之于事業矣,復何有待于臣之說。然而學貴于 力行,不貴空言,若欲意義新奇,文辭華贍,則非臣所 知也。姑摭所聞,以稱明詔。臣謹上。
按焞又序〈進論語奏〉孔子以來道學屢絕言語文字去本益賒是故先王遺書雖以講誦而傳或以解說而陋況其所論所趨不無差謬豈惟無益害有甚焉脫使
[编辑]窮其根源,謹其辭說,苟不踐行,等為虛語,此先賢所 以重講解,慎言辭也。況如臣者,材質甚愚,修為無取, 施之于己,未見其功,挾以事君,亦將何有?其於聖賢 言行,何足以窺?不測奧妙,發明指歸,彊顏為之,第塞 詔旨。臣無任慚羞恐懼之至。
按焞題後焞紹興七年十一月被召到闕賜對押赴經筵承續講說論語衛靈公之末一章次日有旨給筆札解論語以進念以說書為職不敢以固陋辭方
[编辑]「以病困殆,蒙賜寬假,病安日解進。」明年二月,駕還錢 塘,焞以病從百司先行,三月,病少愈,力疾日赴經筵。 是月十三日,詔促成書以進。時手顫目昏,心思荒錯, 深懼稽命之久,遂勉強為之,姑塞上命。四月二十一日進至,而學者祁寬、呂稽中、堅中在焉,書成,皆三子 之助也。九年春,復病丐歸,蒙恩授以閑祿,聽其自便, 遂寓居平江府虎丘寺之西庵。寬從余居上方,暇日 見此帙,云當時《潛錄》,欲終身誦之,甚矣。其嗜學也,相 從既久,若是書也,講亦熟矣,豈不知此一時應詔而 成,皆前人成說,雖有一二臆見,坐以老病拙訥,心之 精微,詞不能達。今取觀之,徒有愧汗。先聖不云乎:「吾 無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焞於諸公亦然,何用此 為寬復請藏之,因識始末,併戒其勿以示人,幸諒區 區之意。《冬至後一日書于三畏齋》。
按韓元吉跋和靖先生論語解詞極簡嚴將俾學者深味其旨而有所自得也乾道庚寅歲元吉憂居上饒遇先生門人王德修問此書亡恙且曰子異時官
[编辑]「守,不刊行之耶?」元吉于是愧其言。會明年行將官中 都,度未可輯也,乃以舊年兄弟手所抄,付于故人趙 德莊于建安,庶可成焉。昔和靖嘗云:某從伊川先生 學《易》,時伊川出《易傳》七十餘家,和靖茫然不知所入。 伊川曰:「日觀一爻可也。」繼有所質問,伊川色莊而氣 嚴,未嘗語也。或曰:「未也,姑求之」己。而意有所會,伊川 始忻然為之剖析諸《傳》而伸以己說,蓋終身不忘也, 故其誨人亦欲如此,此書所以簡嚴者歟!某年某月 潁州韓元吉記。
楊時論語解二卷
[编辑]按時自序學者之視聖人其猶射之于正鵠乎雖巧力所及有遠近中否之不齊然未有不志乎正鵠而可以言射也士之去聖人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所造
[编辑]固不同,然未有不志乎聖人而可以言學也。道廢千 有餘年,百家之言盈天下,學者將安取正乎?質諸聖 人而已矣。夫《論語》之書,孔子所以告其門人,群弟子 所以學于孔子者也。聖學之傳,其不在茲乎?然而其 言近,其指遠,世儒以其近也易之,以為童子之習而 莫之究,入德之途,背而去之,如在荒墟之中,曾無蘧 「廬以託宿焉,況能宅天下之廣居乎?」善夫!伯樂之論 《馬》也,以為天下馬不可以形容筋骨,相視其所視,而 遺其所不視,則馬之絕塵弭轍者無遺矣。余於是得 為學之方焉。夫道之不可言傳也審矣。士欲窺聖學 淵源,而區區于章句之末,是猶以形容筋骨而求天 下馬也,其可得乎?余于是書也,于牝牡有不知蓋多 矣。學者能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則於余言其庶 矣乎!
丘子野論語纂訓一篇
[编辑]按朱熹序論語纂訓書無第卷合一篇凡古今論語訓義見錄者十四家而大抵宗程氏蓋熹外兄丘子野所述子野亦以意附見其是非取舍之說熹讀之
[编辑]「其不合于聖人者寡矣。」因為《序論》曰:「士生乎聖人既 沒數千百歲之下,而欲明聖人之心于數千百歲之 上,推其立言垂訓之旨,約其辭義于眾說殽亂之中, 以為一家之書,而又欲其是非取舍不謬于聖人,亦 難矣。蓋聖人之書,其為意微,其為辭約,苟不明乎其 宗而識乎其本,多見其以私見臆說亂之也。昔之大」 儒,其猶有不免乎此者,況後世之紛紛乎?此其所以 難也。抑又有甚難者焉:孔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 君子,則吾未之有得。」此其所以為甚難者也。夫其所 以難者如此,所以為甚難者又如此,則是書之作,亦 將明乎其所難者,求至乎其所甚難而已,其可已乎! 故其求之能博,取之能審。推是言之,其實過矣。孟子 曰:「博學而詳說之,將以反說約也。」此之謂已。如是,則 後聖人數千百歲而生,而欲明其心于數千百歲之 上無難矣。夫學之所以盡其心如此,又安有放其邪 心以窮乎外物之患哉?其行之也不遠矣,則其所以 為甚難者,又得而庶幾焉。熹是以樂道之,而為之序, 所以明子野之為是書,其難如此,而亦以著其從事 于聖人者不易焉。紹興三十二年十月十八日序。
張栻論語解 卷
[编辑]按栻自序學者學乎孔子者也論語之書孔子之言行莫詳焉所當終身盡心者宜莫先乎此也聖人之道至矣而其所以教人者大略則亦可睹焉蓋自始
[编辑]學,則教之以為弟為子之職,其品章條貫,不過于聲 氣容色之間,洒掃應對進退之事。此雖為人事之始, 然所謂天道之至賾者,初亦不外乎是,聖人無隱乎 爾也。故當其始則有致知力行之地,而極其終則有 非思勉之所能及者,亦貴于行著習察,盡其道而已 矣。孔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 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 也。」秦漢以來,學者失其傳,其間雖或有志于力行,而 其知不明,擿埴索塗,莫適所依,以卒背于《中庸》。本朝 河南君子始以窮理居敬之方開示學者,使之于致 知力行,有所循守,以入堯舜之道。然近歲以來,學者 又失其旨,汲汲求所謂知而干躬行,則忽焉本之不 立,故其所知特出于臆度之見,而無以有諸躬,識者 蓋憂之,此特未知二者互相發之故也。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歷攷聖賢之意,蓋欲使學 者于此二端兼致其力,始則據其所知而行之,行之 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是知嘗在先,而行未 嘗不隨之也。知有精「粗,必由粗以至精;行有始終,必 自始以及終。內外交正,本末不遺,條理如此,而後可 以言無弊。然則聲氣容色之間,洒掃應對進退之事, 乃致知力行之原也,其可舍是而他求乎?」顧栻何足 以與明斯道?輒因《河南餘論》,推以己見,輯《論語說》,為 同志者切磋之資,而又以此序冠于篇首焉。乾道九 年五月壬辰朔,廣漢張栻序
宋朱熹論語要義 卷
[编辑]按熹自序魯論語二十篇古論語二十一篇〈分堯曰下章子張問別一篇魯共王毀孔子舊宅得之〉齊論語二十二篇〈有問王知道二篇〉魏何晏等集漢魏諸儒之說就魯論篇章考之齊古為
[编辑]之註。本朝至道、咸平間,又命翰林學士邢昺等取皇 甫偘《疏》約而修之,以為《正義》。其于章句、訓詁、名器、事 物之際詳矣。熙寧中,神祖垂意經術,始制學官以幸 學者,而時相父子逞其私智,盡廢先儒之說,妄意穿 鑿,以利誘天下之人而塗其耳目。一時文章豪傑之 士,蓋有知其是非而傲然不為之下者。顧其所以為 說,又未能卓然不叛于道,學者趨之,是猶舍夷貉而 適戎蠻也。當此之時,河南二程先生獨得孟子以來 不傳之學于遺經,其所以教人者,亦必以是為務,然 其所以言之者,則異乎人之言之矣。熹年十三四,時 受其說于先君,未通大義,而先君棄諸孤,中間歷訪 師友,以為未足,於是遍求古今諸儒「之說,合而編之。 誦習既久,益以迷眩。晚親有道,竊有所聞,然後知其 穿鑿支離者,固無足取。至於其餘,或引據精密,或解 析通明,非無一辭一句之可觀,顧其於聖人之微意, 則非程氏之傳矣。隆興改元,屏居無事,與同志一二 人從事於此,慨然發憤,盡刪餘說及其門人朋友數 家之說,補緝訂正,以」為一書,目之曰《論語要義》。蓋以 為學者之讀是書,其文義名物之詳,當求之注疏,有 不可略者。若其《要義》,則於此其庶幾焉。學者苐熟讀 而深思之,優游涵泳,久而不舍,必將有以自得於此 本既立矣,諸家之說有不可廢者,徐取而觀之,則其 支離詭譎、亂經害性之說,與夫近世「出入離遁」似是 而非之辨,皆不能為吾病。嗚呼!聖人之意,其可以言 傳者具於是矣。其不可以言傳者亦豈外乎是哉?深 造而自得之,特在夫學者加之意而已矣。因取凡要 義名氏大概具列如左,而序其意云。
朱熹論語訓蒙口義 卷
[编辑]按熹自序予既序次論語要義以備覽觀暇日又為兒輩讀之大抵諸老先生之為說本非為童子設也故其訓詁略而義理詳初學者讀之經之文句未能
[编辑]自通。又當遍誦諸說,問其指意,茫然迷眩,殆非《啟蒙》 之要。因為刪錄,以成此編。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詁,參 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後會之于諸老先生之說,以 發其精微。一句之義,係之本句之下;一章之指,列之 本章之左。又以平生所聞于師友而得于心思者,間 附見一二條焉。本末精粗,大小詳略,無或敢偏廢也。 然本其所以作,取便于童子之習而已,故名之曰《訓 蒙口義》,蓋將藏之家塾,俾兒輩學焉,非敢為他人發 也。嗚呼!小子來前,予幼獲承父師之訓,從事于此二 十餘年,材資不敏,未能有得。今乃妄意採掇先儒,有 所取捨,度德量力,夫豈所宜然?施之汝曹,取其易曉, 本非述作,以是庶幾其可幸無罪焉爾。夫其訓釋之 詳且明也,日講焉則無不通矣;義理之精而約也,日 誦焉則無不識矣。通者已知而時習,識者未解而勿 忘。予之始學亦若是而已矣。嗚呼,小子其懋敬之哉! 汲汲焉而無欲速也,循循然而無敢惰也,毋牽于俗 學而絕之以為迂且淡也;毋惑于異端而躐之以為 近且卑也。聖人之言,大中至正之極,而萬世之標準 也。古之學者,其始即此以為學,其卒非離此而為道。 窮理盡性,修身齊家,推而及人,內外一致,蓋取諸此 而無所不備,亦終吾身而已矣。舍是而他求,夫豈無 可觀者?然致遠恐泥,昔者吾幾陷焉。今裁自脫,故不 願汝曹之為之也。嗚呼!小子其懋戒之哉!
蔡節論語集說 卷
[编辑]按節進論語集說表曰臣節言臣五月十一日具奏乞投進所編論語集說奉聖旨許令投進者伏以求知行之實誠莫切于魯論加講習之功端有裨于聖
[编辑]學;喜數年之編集,幸一旦之際逢。竊惟洙泗垂訓之 書,莫非帝王傳道之要。存心為大,主敬以勝百邪;克 己實難,為仁以該眾善。能博文而約禮,復篤志而近 思。視明聽聰,截然天理人欲之辨;直舉枉錯,判乎君 子小人之分。思君位之至艱,畏天命之不易。欲如北 辰之眾,共當正南面以篤恭,權不至于下移。禮樂征 「伐之自出,俗必期于丕變。德禮刑政之並行,常念四 海之困窮,用躋群生于富庶。寧菲衣而菲食,庶足國 以足民。」放鄭聲,遠佞人,邦政以立。舉逸民。繼絕世,人心攸歸。詳味聖言,悉關后德。豈惟一王之成式,抑亦 百代之宏規。茲蓋恭遇皇帝陛下,性本生知,學由時 習,洞明一貫之旨,深省四勿之幾。伏願惟精惟一以 執中,克勤克儉而無間。體成湯之罪己,簡在帝心;法 帝堯之則天,大茲君道。臣干冒天威,無任激切屏營 之至。臣所編輯〈《論語集說〉》二十卷,繕寫成一十冊,用 黃羅夾複封全謹隨表上進以聞。臣節惶懼惶懼,頓 首頓首。謹言。
按經解序論語集說二十卷宋朝散郎試太府卿兼樞密副都承旨永嘉蔡節編淳祐五年表進于朝今作十卷蓋當日刊于湖頖本已然也是書宋藝文志
[编辑]「不載,諸家藏書目俱未收,予乃購得之,幸矣。」永嘉自 伊洛諸儒未作,王景山出發明經蘊,述《儒志》一編,其 後則有劉安節元承、鮑若雨商霖、謝天申用休、潘旻 子文、周行已恭叔、陳經正貴一暨弟經邦貴,敘其姓 名,皆入《伊洛淵源錄》中。而著《群經說》者,若陳鵬飛少 南、薜季宣士龍、張淳忠甫、葉適正則、戴溪肖望、陳傅 良君舉、葉味道知道、錢文子文季、黃仲炎若晦、湯建 達可、陳埴潛室、王與之次點,皆有成書著錄。諺曰:「溫 居瀛壖理學之源」,不信然與?顧諸君子之書或存或 亡,不可盡得。予序蔡氏《集說》而附及之,蓋將以求所 未見焉。
趙燮論語說 卷
[编辑]按魏了翁跋自秦漢以後為語孟者何翅千有餘家稽合同異參訂訛舛亦云麤備極于二程先生以後聖賢之心蓋已暴白庶幾無復餘憾矣廣漢趙君燮
[编辑]一日以《論語說》一編示余,為之喟然嘆曰:「聖人之道 如彼衢尊之不禁,有味之而知其旨,樂焉而不厭者 矣。又有得涓滴而知之者,有不知而唾棄弗顧者。令 趙君為之躊躇四顧,蓋亦知其可好者。充之而至于 樂焉,則更以勉之。」
卞圖論語大意 卷
[编辑]按明都穆跋余家舊藏論語大意及孟子大意二書皆宋刻本而無著書人名嘗觀文獻通考以二書為卞圖譔亦不書其鄉郡后見劉禹錫嘉話有卞圖跋
[编辑]始知圖為宋海陵人。海陵即今之泰州。余友儲都憲 靜夫欲修州志,會間以卞圖語之,儲君鄂然曰:「吾用 志公事,而不知此人修志,非君不能益我。」惜儲君已 沒,志竟不成,念之未嘗不太息也。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